春夜喜雨作者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1:11

春夜喜雨作者篇1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所写。

《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春夜喜雨作者篇2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是谁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有情人的生活情趣都浸润在这雨打芭蕉的声音之中了。雨打芭蕉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特色之一,看到芭蕉不由便想起了风雨。在中国的审美传统中,除了雨打芭蕉,还有雨打梧桐。梧桐雨也如芭蕉雨一样,令人心醉抑或心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点点滴滴”这种微弱而凄清的雨声,滴落在词人的耳里,更滴落在她的心上。我们的心也被打动了,这是令人心碎的雨声。雨打荷叶也别有一番风味。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连绵的秋雨敲击在凋衰的荷叶上,这低沉深远的意境与羁旅漂泊的情韵,难免使人联想到凄冷的人生风雨。平凡的残荷,平常的雨,两者碰撞在一起却激荡起我们心灵的涟漪,仔细倾听,含英咀华,那隽永的情味就幽幽地飘逸出来。

春天的雨往往给人喜悦的感受。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你能听到雨剪春韭的声音吗?是雨声在响,还是拨高的春韭发出成长的欢歌?然而人生的聚散离合却给诗人平添许多感慨。

当然,春雨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夜里,绵绵密密的细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诗人倾耳细听,听不清楚,只好出门去看。“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原来雨意正浓。诗人不禁想像“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份听雨看雨的喜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地洋溢出来。这样的细雨是要用心去听才能听得到哟。然而,春天夜雨也让孟浩然担心了一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着夜里的风雨声,他担心着被风雨吹打的花儿,是否已是香损玉销陨落了许多。这夜的风雨一定没有让他睡好。这种惜花爱花的心情也只有诗人自知了。

王维的朋友就要远行。渭城早晨的微雨是那样的轻柔,轻柔地你听不见声音,因为它只能湿润地面上的尘土。“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rdquo;。但友人的情谊却是那样的诚挚与热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雨、这情、这酒,让人心头永远充满温馨。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诗人在春天的景物中独自欣赏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在高处且声音动听的黄莺毫不在意。春潮带雨,水势湍急,本是渡船行舟之时,可这渡船偏偏幽闲在横躺在水面,听任潮拍雨打。这潮声这雨声里,也蕴含着许多的无可奈何,作者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含蓄在流露出来。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秋天的雨更是平添几份愁绪。“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在秋天的夜晚,雨点敲打着发黄的树叶,淅淅沥沥地响个没完没了;灯下的白发人漫话着人生的凄凉。

秋雨有时也寄托游子的相思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这夜的雨好大,也一定下得时间好长。这雨涨满了池塘,这相思也涌满在他乡作客的游子的心。巴山的夜雨是相思的雨,点点滴滴落在相思人的心坎上。巴山的雨是暖人的雨,明日的相会让人心头充满憧憬。

春夜喜雨作者篇3

关键词:春夜喜雨;教学过程;情感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道:“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也明确写道“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由此可见,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是那么的重要。我在教学《春夜喜雨》时采用“三步法”,把“喜”的真正内涵逐步渗透进学生心里,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让孩子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一、借助背景,整体感知

诗歌相对其他文体更抽象,更难以理解。要想比较准确地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往往需要了解诗人本身的特点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因此,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搜集杜甫的资料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图片。)上课伊始,当学生读完题目后,我将“诗人为何而喜”这个绣球抛给学生,让孩子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到:《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当时他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他在成都定居期间,亲自劳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体会了农作物对春雨的需要,因而,对春雨的感情更加特别,写下了这首诗。

二、抓住关键字,品读悟情,体会喜悦之情

出示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问到:“好”字好在何处?从哪两个字写雨的“好”呢?生抓住“知”“乃”初读后,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春雨的好处:花儿鲜了,草儿绿了,景色美了,庄稼喝足了水,长得更快了。让生谈到这些时,相机启发学生说出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谚语“春雨贵如油”。春雨如此的珍贵,因为它知道农民播种,万物复苏都需要雨水的滋润。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呀?再次品读这句诗,学生领会到“知”将春雨拟人化,显示了春雨这样有灵性,这样善解人意,难怪诗人“喜”呢!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无声“地做什么呢?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这句诗后,抓住“潜”“润”找到了答案。春雨随着风儿,悄悄地来,细细地下,滋润万物,而一声不吭,做了好事不留名。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全班有感而发。学生再次品读这句诗:春雨不仅滋润万物,而且有着高尚的品德。这种精神谁不喜欢呢?难怪诗人喜欢呢!这一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共鸣。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句诗是诗人看到的景色。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诗人一道观赏这道风景。在细读这句诗后,抓住“黑”“明”两个字,从视觉的反差感受风景的美,领悟“雨意浓”,万物该多高兴呀!难怪诗人喜呢!再次让学生感受作者“云黑心明“的喜悦。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句诗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学生初读这句诗后,结合课本中的相关图画看一看。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这万紫千红的花还带着雨滴呢!这美丽的春色,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难怪诗人喜呢!

三、回顾全诗,升华情感

齐读“悟”喜。大家闭上眼睛,仿佛这个时候,蒙蒙细雨已经飘落在你的脸上、手上、身上,美美地读出你的感受吧!

交流“谈喜”。让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诗人的喜悦或者自己的喜悦。

动手“表喜”。学习了这一诗歌,你怎样表达对春雨的喜呢?

(1)画一幅关于春雨的美丽图画。

(2)制作关于春雨的卡片

(3)唱一首春雨的歌。

(4)配乐诗朗诵。

春夜喜雨作者篇4

2、《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春夜喜雨翻译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春夜喜雨作者篇5

关键词:杜甫成都诗夔州诗气候描写

一、引言

在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的1458首诗中,按地域分类有长安诗、秦州诗、同谷诗、梓州诗、阆州诗、成都诗、云安诗、夔州诗、湖湘诗等,其中成都诗和夔州诗的总数为707首,占他诗作总数量近一半。学界对杜甫的成都诗和夔州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地域特色、深远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两个地域的有关气候描写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即从两地气候描写这个角度对杜甫成都诗和夔州诗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求对杜诗的这一侧面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成都诗写“春”出色,夔州诗写“秋”最佳。究其原因,杜甫在成都实际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正如《去蜀》一诗中所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这让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感受成都温润的春天。此外,还因为他在成都生活时心境比较平和安然。在他漂泊西南十一年的岁月里,成都时期可以说是他唯一一段衣食无忧、有朋友家人相伴的安定温馨的岁月。心态淡然和乐,自然诗兴也比较浓厚,于是他把对成都独特的气候环境的真切感触融入诗歌细腻的描写里。但是夔州时期的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身体状况逐渐变坏,被肺病、风痹、眼暗、疟疾、消渴等疾病缠身,身体十分虚弱,所以他面对静默流逝的光阴和秋日光景,面对国破家亡乱世动荡的时局,心情异常地沉重悲凉,加上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深沉的忆旧怀乡之情和“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拂之不去的孤独落寞,他眼里的秋景就更能撩动他的思绪,给予他写诗的灵感,激起他的诗兴。所以成都诗中写春是一大特点,而夔州诗中写秋是一大特色。

二、成都诗中的气候描写

关于成都的气候,杜诗是这样描绘的:一是春季多雨湿润。这是杜甫成都诗气候描写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遣意二首》其一),单是那一首《春夜喜雨》,便道尽了成都春雨的绝美。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诗不知被多少人解读了多少遍,然而脍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好诗总是让人常读常新:这是描写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开篇就用“好”字赞美雨,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们说好人好事,而用“好”字形容雨,足见诗人对雨的喜爱,并且赋予了雨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雨知道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它就适时地来了。颔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它“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的“潜”字和“细”字用得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柔情和细腻,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来一联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野径”上云“黑”,“江船”上火“明”,并且用“俱”和“独”形成对比,反差强烈;尾联的“红”字瞬间把鲜明的画面感描写出来,而“湿”和“重”字却立刻提高了画面的可感性,尤其是“重”字,体现了老杜极高的炼字功力,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换。正如《杜臆》中说:“‘重’字妙,他人不能下。”[1]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2]有学人研究说,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题为“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3]寥寥四十字,就准确、细致、形象地描绘出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成都春雨的独特感悟和喜爱之情。成都诗中不仅写春雨写得甚美,写春日其他光景也写得甚好。在《绝句漫兴九首》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前九绝是写桃花、春莺、春燕、柳絮、荷叶、凫雏、柔桑、细麦,在春光中各自滋长变化,以诫人生不应虚度、辜负春光。有诗句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和“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这应是九绝的主旨;后七绝写作者爱花惜花由江滨起一路寻去,到黄四娘家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俗话说:“醉酒见真情。”春风沉醉诗兴颠狂,这两组绝句,在梦幻般的春景和艺术折光中泄露了诗人灵魂深处的真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成都美不胜收的春色。此外,《遣意二首》愉快地描写了草堂春日里的春花、春水,春夜里的宿鹭、弦月:“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绝句二首》其一也是杜诗中描写春色的名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成都的春日温暖,并没有如今的“倒春寒”现象,有诗为证:“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江亭》)杜甫竟然在春日坦腹江亭,晒阳取暖,足见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惬意。

二是成都的夏季多雨,已有梅雨天气:“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因着夏季多雨和气温升高,岷山雪水融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江河泛滥的现象。杜甫的《江涨》形象地描述了成都夏季的这一特色景象:“江涨柴门外,儿童报急流。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

春夜喜雨作者篇6

作者施泽会

村庄,千百年的沧桑,千百年的爱

被勤劳的山民用心,在天空下,在山峦里

用白色的孝布,黑色的孝笼,红色的绸子

包裹着,悬挂着,轻飘着

死去的人们在堂屋,在烛灯下,

享受死亡的信息,享受死亡的孤独

儿女忠孝难两全,长久的守候

有怨恨有亲情有伤痛,在一碗血水里荡漾

古老的帆,眯缝的眼睛张望自己的棺木

是否已经在预定的坟墓,装着一辈子的剧痛

老人临终前牵着儿子和未过门的媳妇的手

说答应我,你们今后要相敬如宾,好好生活

儿子儿媳跪地痛哭,爸爸放心去吧,我们好好生活

老人的喉咙才一个哈欠似的断气了,眼睛望着远山

出殡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在餐桌上

酗酒,猜拳,谈论老人死去的过程

老人仿佛在花丛中睡去,在草地里漫步

没有痛哭,没有呻吟,走得安详

儿子儿媳的喜事只好在来年的春天置办

村庄在哀号的氛围中降低了高度

黄色的金幡在夜空中飘荡,传递死亡的哀鸣

送葬的队伍在细雨中低着头,土葬师的咒语

滴落在棺木里,让老人的身躯不能落炕

七七四十九天素饭,思想在后人心里觉醒

为什么死去的人总是忌讳,居然在餐桌上拒绝

亲人忌讳食肉,忌讳食腥,忌讳食动物油

没有谁能预测老人坟墓掩埋的方向

他的眼睛映着村庄的方向,映不完一生的爱恨情仇

带着一辈子的辛酸一辈子的累离开

来年的坟墓上飘满白色的花环,落英漫天

村庄婴儿的哭泣声划破夜空,喜事连连呀

难产的孕妇在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中呻吟,鸟枪

把黑夜的幕帘洞开,哭了哭了故乡的土地

在流逝的岁月里增添了新的生命,新的气息

老人在餐桌上唠叨,还是我们的海娃争气

为咱李家留下了一个根,传宗接代,繁衍生命

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那个中年男子的死因,癌症

是埋藏在他心里久远的祸根,生前的树被他砍倒

用故乡的小河飘向岸边的集镇,一夜之间树被盗光

穿着水鞋的水牛在暴雨中消无声息,腹中的幼儿死于非命

水牛母亲的眼睛映着男人的相貌,民警的手铐戴于冰冷的河岸

铁窗的眼泪在流淌着罪恶,故乡的夜第一次失眠了

因为红白喜事燃起的炊烟冉冉飘向夜空,在燃烧篝火一样的痛

心雨

春雨春雨来了,什么时候来的

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去理会

心雨就是春雨,春雨就是心雨

纯真的心如春雨一样淅淅沥沥

带着激情带着希望花海芬芳

村姑在春雨中期盼男人的心

永远在自己的心上永远属于自己一个人

哪怕是痛也要痛过明白,虚伪的心

迟早会暴露自己的失败,爱的心语

春夜喜雨作者篇7

当墨黑的夜色洇满窗格,晚风浸着清湿的凉意扑面袭肘,在这份微寒透骨的冷静清醒中,所有的人世喧嚣、心波躁动和尘世铅华便都颓然隐去,满世界于耳于眸,就只余下案前素净的诗行纸页、淡淡勾勒的白墙陋窗和这抹昏黄的灯影??留伴窗外的雨声。

夜雨,亦是天地间最为恒久的天籁吧,意境悠远清旷、音韵深邃寥长,涵容的是袅如茶烟轻扬的清秀古意,漫吟的是来自古朝、隽永沧桑的语音。

在听雨人的心扉被叩启的那一瞬,雨声里蕴满的、历史的空灵和厚重便欺身压来,于是在这片声声淌响的清韵中,人便不禁驾御着思绪的扁舟,穿越茫茫风尘,魂归千年、心驰万里,在广漠空寂、澄澈淡和的雨声意境中,作一次精神的沐雨远行。

夜雨,听诗

也说不出是基于何种情愫,夜雨听在我耳中,就仿佛一位不朽诗人的吟哦,平平仄仄,翻越千载的山峦往事,清朗而来。

轻盈淑细者,是杜甫《春夜喜雨》的快意歌赞;怅然疏点者,是清照《如梦令》的含愁低徊;潇潇淋漓者,是玄宗“夜雨闻铃断肠声”的楚楚凄唱;滂沱铿锵者,是放翁在豪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也每每在这一窗的雨声灯影下,一幅幅古久而熟悉的画就寥寥勾勒浮现在我的心海:我似乎看到了巴山秋雨潺潺的木窗下,驻笔温情遥绘“共剪西窗烛”的、含笑的李义山;似乎看到了春雨淅沥的小楼中,淡听夜雨、闲草分茶的陆游;似乎看到了举杯倾酒慨然而唱“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黄山谷;似乎看到了在料峭风雨中超然清啸“一蓑烟雨任平生”、踏歌沐雨的苏东坡……

于是对我而言,凝听夜雨,就成了一种底蕴深长、诗意盎然的古典享受,品味夜雨,则是体验多样的人生境遇、情怀。

夜雨,听禅

一直都觉得夜雨中有种安抚情潮的清心力量,就不禁遥想,那位不朽的诗人,或许亦是一位澄怀观道的高僧吧。因为阅尽了万载的光阴倥偬、生命倏忽、世道翻覆、人事无常,悟透了太多太多的荣辱成败、炎凉悲喜、苍狗白云,一切都从容了、洞明了、心释了,于是吟出的就只有这般潆洄往复的超然澄澈、淡定不惊的梵音喃语,从天地之初,吟彻千年万夕。

因而独对寒窗听夜雨,亦恍若是跪坐于空灵肃寂的大雄宝殿,听禅悟理,悟这一场生的意义和启迪。泠泠潺潺淌下的雨声,便仿佛是佛祖慈爱而宽厚的掌的抚摸了??掬一捧凉泉,轻轻拭去心中的尘埃杂念和浮华,还一份生命最初的自然与真璞。随禅语清吟道:喝下淡静清远的茶,为自己微笑而拈一朵莲花……

然后冉冉生出的是一颗心饱满的澄明朴素,行宫见月不再是伤心色,夜雨闻铃也不再为断肠声……

夜雨,听曲

也常常觉得,夜雨,还该是一支变幻玄妙的古曲。

不是么?可以滂沱迅猛如琵琶铮铮,拨响塞外金戈铁马豪兴飞扬的铿锵之音;可以大珠小珠玉盘落,灵动清越如鼓瑟编钟的敲吟;可以清远空幽而孤高,如琴筝冰弦的按理,淡淡倾诉高山流水、梅花三弄般的传奇与情意;可以疏旷悠长而低婉,如萧郧的吹奏,仿佛一腔欲说还迟的心事,一管欲道还休的离愁,轻轻按下这一缕、另一缕又扬起悠悠……

夜雨,听雨中别韵

夜雨听得痴了,就觉得雨中的一切似乎都濡染了那份清幽空隽的灵气,可品可悟亦可听。

正值夏夜,很喜欢在一窗的雨韵下,听雨打新荷与水塘的叮咚清响,听瓦片和青石板的铿锵淅沥,听窗外梧桐枝、杨树叶的低喃絮语,听树上湿布谷和寒蝉的悠长吟叹,听阳台蛐蛐的碎呓清歌,听隔巷飘忽悠旷的蛙鸣……

夜雨,怪忆

神思一恍惚,就不禁痴痴的乱想:倘若光阴倒流回古久时空的某一刻,是否也有个读书人如我这般披衣执卷、静掌孤灯昏黄,却是在凝心地独对寒窗而听夜雨,心远亦魂遥?

春夜喜雨作者篇8

我喜欢在深夜读书,打开书本或是优美的语言,或是含蓄的幽默,或是动人的情节这一切一切用文字凝成的作者智慧的结晶,无一不让我入迷到忘我的地步。每每十二点的钟声响过,当我不得不放下书时,那带着遗憾的小小满足感,伴着上臂累极后那麻酥酥的滋味一起涌上心头,这深夜读书的乐趣,可并非人人都有的哟。

自由自在的暑假到来了,对我来说,真是如鱼得水。每天傍晚,我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再在角落上洒些清香剂。晚上,沏上一杯茶在灯下读书,真是个花香满鼻,茶香满口而书香满心,心中身外全无半点尘了。品尝着这如香茗般的美文,到细处,如涓涓溪水:到宽处,如茫茫草原:看急处,似瀑布飞流三千文;看慢处,似山洞之中叮啤泉水,我的心随着文章的笔调飞到迷人的梦境雨夜读书又是一番情趣。如散珠落玉盘的疏雨也罢,如急流出深涧的大雨也罢,来自大自然的雨声,怎么听都是一首绝妙的乐曲。这时顺手拈一本唐涛,翻开来,和着雨声轻声吟诵,不知不觉便入了诗境:一会儿和李商隐在西窗烛下闲话巴山夜雨,一会儿又和杜翁一道“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诗中有雨,甫中有我;我中又有诗,雨夜诗的妙处,怕就在于此吧。

清冷的冬夜是读书最佳时间,这时头脑最清醒,适合读大部头的名着。

春夜喜雨作者篇9

安徽  鲍亚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写诗人身

在屋内,夜眠晓起,身不出户,眼未外望。夜间,用听到的处处风雨声写春风春雨吹打花落;

晨晓,用听到的处处鸟啼声写雨后清晨树枝花叶、春鸟飞跳。这就让读者从风雨、鸟叫的声音中,联想到花鸟树木在夜间、早晨构成迷人春景,唤起心中愉悦春意。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岑参《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写酒泉太守夜晚于高堂之中为客人置办了丰盛的酒宴,并亲自舞剑、击鼓以助酒兴。在这盛大的宴会上又奏起了胡笳,那慷慨悲壮的乐曲,使人肝肠欲断,座上之人被这悲壮的乐曲所感动,相对而视,泪如雨下。至于是什么原因使人泪如雨下,诗中没有说明,也许这雄壮的乐曲,表现了悲壮的战争生活;也许是这慷慨之音,传达出了边塞的苍凉,抑或是这低沉的曲调,引发出人们无限的乡思之情。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容犹眠。”王维《田园乐》

前两句写深红浅红的各种花瓣上带有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加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绘形绘色,诗便成了一幅重彩、充满生机的图画。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

这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写自己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面对一盏行将熄灭的孤灯,忽然听说挚友也蒙冤遭贬,陡然一惊,猛地从病榻上坐了起来。只见黑夜沉沉,凄风苦雨,破窗而入。而呆坐于寒风黑夜中的诗人,此刻在想些什么呢?读者尽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遐思默想。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

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这首诗的结尾一句被世人喻为点睛之笔。深秋遥夜,景色凄清,

诗人忆旧怀亲,彻夜难眠,辗转反侧,不觉窗外残荷飒飒作响,似乎“秋阴”已散化作雨,悄

然而至。诗,不言怀人,而相思之情已自见。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声。”苏舜

钦《淮中晚泊犊头》写诗人独自一人看到满川河水,潮起潮落,不觉思绪如风雨之激荡,心情如潮水之汹涌。这首诗抒发了虽被贬,但壮志难泯的心情。

雨本无情而人有情,人的情感一旦融入雨中,流入诗中,那么诗中的雨也会变得

春夜喜雨作者篇10

有一次,我出差多日后回到工厂,时近黄昏。走进办公室,只见桌上那盆杜鹃花,绿叶微微蜷缩,花蕾没精打采。正准备浇水,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天气预报,今夜到明天,阴有时有小雨。“好雨知时节!”我脱口而出,随即将杜鹃花搬放到露天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天果真阴阴的,毛毛细雨似千万根丝线,无声无息悄然落下。一夜过后,杜鹃花已经苏醒,尖尖的绿叶滋长起来了,花蕾也露出了笑脸,粉团团的,宛如映日荷花别样红。看着这盆带着春雨的杜鹃,枯花逢春,起死回生,我灵感闪动,想到了杜甫的《春夜喜雨》,想到了向大诗人杜甫学习,用“春雨哲学”来表达“文化管理,润物无声”之功效。

好雨知时节

好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其实,文化的管理功能,正是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凝聚管理层和员工,用符合人的个性和感情需要的方法,激励和领导具有个性的人,以保证企业做事有美感,有特效。如何将“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伴随和风而来的春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呢?

多年前,随着企业提档升级,我们着手对锅炉车间“煤炭燃烧率的最大化与燃烧后煤渣含煤量的最小化”的管理难点进行攻关。用传统的管理办法,就事说事,就问题解决问题,靠制度来管、卡、压,也许能管得住一阵子,但我们需要做的是长期长效的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雨后的煤渣堆像冲了个淋浴,未烧透的煤与煤渣,可谓是“煤炭店卖棉花――黑白分明”。现场会上,我带着一群人来到煤渣堆前,一言未发,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硬币扔到煤渣堆上就走了。突然的举动似“好雨知时节”,地里正干旱,雨就下起来了,这场“雨”淋得所有参会人员目瞪口呆。回到会议室时,锅炉工已将扔在煤渣堆上的硬币捡起来放到了会议桌上。看着那一把硬币,并非员工有意讨好,而是我有意润物。我沉重地说:“煤渣堆上每天都可见到未烧透的煤,而没有人去拣起来。我们失掉的可是金钱和传统美德啊。”

“煤渣堆上的硬币”引起了不小的共鸣,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大家豁然开朗,现场会顿时变成挑战会、决心会。我们因势利导,趁热打铁,当场讨论制定“司炉工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成功的制度。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这肉长的人心没有交给企业,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即使我们的管理再细再严,也只能是管得往人,管不住心。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些事情,往往并不在于某一个人的体能或智力能不能适应,而是取决于有没有主动参与的责任意识,能不能进入角色,摆正位置。责任胜于能力,文化管理,需要不停顿的下心雨、喜雨、及时雨,因为好雨能激励人的斗志,挖潜人的潜能。无论是拣煤渣,还是其他管理工作,做好任何一件事都取决于责任、情感和待遇,而待遇是有成本的,只有员工的责任和情感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

文化管理如水之四流,随地成形。其实,煤渣堆上的硬币所引发的是一种物与人、传统与精神的管理意识的革命,我们通过春雨哲学来重新认识新时期、新时代下的新情况,使员工意识在心雨中发生变化,使员工把企业作为第一资本,自觉和企业责任融为一体,来倡导艰苦创业勤俭兴厂,强化工作的全过程责任,使每个员工用敬业爱岗来换取努力工作后的回报,使之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

一个企业,只有把文化变成一套非执行不可的制度与流程,文化才会有执行力。

当春乃发生

几年前的一个下午,老领导带着一位中年人出现在我的办公室。他一进门就道出登门缘由。原来,来者是位下岗职工,姓陈,妻子常年患病,小孩在读高中,想让我给份工作。老领导一番话说得我心里酸酸的,正巧锅炉房少一人,友情加爱心,我爽快地答应了。

俗话说:人过时不学艺。可老陈为了生计,专程到市里的压力容器班参加短期培训,回来后却被生产科长安排去拣煤渣。冬天的风呼呼刮得脸生疼,老陈弯着腰,细心地将还可再烧的夹生煤炭分拣出来,再将煤渣堆到一边。看着眼前的情景,我明白了生产科长的良苦用心,真是一步能走,千里能行啊!

寒冬腊月的,让老陈先拣一周的煤渣,似乎有点残酷,有拿新员工开涮之嫌。但这是工厂培育人才的规定,凡是新员工进厂都要经过培训和试岗的过程,才能转入正式岗位。老陈拣起的一点夹生炭,论价钱还不到他工资的十分之一,但其论价值,却是对企业的认同感,是他今后工作的起步。一个人只有融入到团队中来,才能主动找事做,自觉抢事做,任劳任怨,吃苦肯干将工作做好。

一个企业,可以雇人到固定的岗位劳动,可以用钱买到按时按件计算的劳动量,但你买不到高的劳动热情和好的劳动质量,买不来员工的心。干工作最重要的是悟性,不管干什么工作,要选择自己所爱的,才会对它无怨无悔。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孟凡驰教授曾为我的拙作《细节的响声》一书作序。其中写道:文化管理,注重养成教育。企业员工从不懂文化,到自觉地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机械而幼稚地实践,经过长时间的养成教育,达到举手投足、思维行为都具有鲜明的企业文化品位,那么自主管理也就实现了。

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企业文化的结晶。习惯养成需经过艰苦的过程,而好的习惯和作风起初都是强制使然。

道不同不相为谋。现代管理者要做好企业,不能靠一时的激情,而要靠长期的执着实践;员工要干好自己的那份工作,也不能靠一时的激情,而必须一以贯之。正所谓有志者,事竞成。志即文化,只有建立在价值观认同基础上的爱岗敬业,尽心尽力,才是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

不过,企业文化理念到底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现代企业管理者如何将其真正融入每个员工的血液,变成日常工作中时时、事事、处处体现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则需要长期不懈的灌输、培育和滋润,其实,文化管理不妨让员工在温情脉脉的春雨中接受管理,直接与间接使企业的价值观化为员工的凝聚力,内在动力,归属感和自觉行为。

春雨夏花,秋叶冬雪。好雨知时节,培养员工的认同感,灌输企业的价值观,需要像春雨,适时随风潜入,用文化的毛毛细雨润湿员工的心,让企业精神在员工骨子里流淌。

随风潜入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管理需要无声润物之春雨,有时也需要伴随着冷风,甚至由雨变成雪,这样的春雨表面看起来是损物,但实质还是润物,是有心护花的三月雨、二月风。

人怕出名猪怕壮。虽说我们厂的规模不算大,但这些年精心打造的文化管理特色却吸引了不少业内外人士。多年前,泰兴冶炼厂的老总带着他的10多个管理核心人物来到工厂。我与他们边走边交流,走过昔日臭水沟上垒起的船肪,穿过一块块翠绿欲滴的草坪。在车间定置图栏前,当听说在我们这个小化工企业,闻不到异味,看不到跑冒滴漏,全靠三定定置图上的责任人自觉“日清日高”时,前来的行家里手全都赞不绝口。走到吸料间里,客人发现真空泵一丁点儿黄袍没有,台台整齐清洁,不由交口称赞。突然,一位个子不太高,带着黑边框眼镜的人,踮起脚,伸出手,朝泵管的上方一摸,看了看落满灰尘的手,一言不发。

我看着那留在管道上的巴掌印,迅速掏出手帕忙递过去,用幽默掩饰自己的难堪:“不好意思,漆匠就怕个近视眼,我这个5级油漆工不及你这个600度近视眼罗!”大家一阵嘻笑,打破了眼前的尴尬。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无言批评,似给我冷水洗头,热水洗脚。送走了来客,我随即在现场召开了巴掌印的现场会,查找着我们管理的不足。这不是一个普通手掌印下的一个巴掌印啊,它是一块磨刀石,是一场伴着冷风的雨夹雪。那位挑剔的眼镜先生,留下的巴掌印并非是下在春天“损物”的冷雨,否定我们的管理,而是在使企业从成长走向成熟的时候,给我们下的一场及时雨,得到的润泽,会将我们管理的刀剪磨得更锋利啊。

文化管理是文化制度化与制度文化化的辩证统一。所谓文化制度化,是将企业价值观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管理制度的过程,而制度文化化则是将制度理念化为员工的思维、习惯和传统。通过员工的认同,继而化为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最后实现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统一。

有些事只有从事情的结尾去追溯它的开始,才会更加清晰。实现企业价值观制度化,只有文化制度化与制度文化化二者同步协调,互相融合,才能真正形成持之以恒的企业文化执行力。管理中那种被遗忘的角落屡见不鲜,不足为奇。在有些人的眼中,这样的巴掌印是“鸡蛋里面挑骨头”,然而管理中细节的忽略不计,日积月累就是水滴石穿,线锯木断,不但会输掉开始的心血投资,更会丧失我们多年努力获得管理效益的成果,文化的执行力就会悬空不落地。

一个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争创一流,需要文化管理这只看不见的手,像杜甫构思《春夜喜雨》那样,按盼雨一一听雨一一想雨的情感思路来,扎根管理的地基行事,倾听别人的忠言像洗个澡、发掘思想,让每一个员工用好的行为、高的素质悄然无声地滋润企业这颗大树,一片“绿湿”,生机盎然……润物细无声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管理已成为继经验型管理、泰罗制管理、行为科学管理和现性管理之后的第五代管理方式。其宗旨乃将文化之特点及规律应用于日常管理之中,以提高人的素质,培育人的思维方式,训练人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自觉自主管理的目的。

上元二年(761年)春,来到四川定居的杜甫亲自耕作,与农民交往,写下“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也能向杜甫学习,在文化管理的春天里耕耘,学习诗人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用心用力,那么,“文化育人,养成教育,自主自觉管理”也就实现了。

又是一年春风吹绿时,我将工厂绿化带改造的事交给了新上任的办公室主任小吴。

瞧我们的大学生小吴,戴一副金边近视镜,文质彬彬,干起活来却毫不含糊。他与请来的几个园艺师打成一片,规划、设计,起早贪黑,全力以赴,没少吃苦。

中国的园林讲究花、草、树、石相映成趣。为了给工厂增加一点生机和诗意,厂里特意从安徽拉回来一些大鹅卵石。一星期后,调整后的绿化带像换了一件新衣裳,那几块大石也颇有画龙点睛之意。

一天黄昏,蒙蒙春雨将厂区的空气洗刷得格外清新。我刚从上海回来,走下车,做几个深呼吸,顿时神清气爽。在临近大门一边的草坪旁,老远看着那横卧着的两块大点石,与前面的一块在一条直线上,总觉得有些画蛇添足。又换了几个角度仔细看看,越看越觉得别扭。

正在这时,小吴春风得意地朝我笑着走来。我肯定了他的劳动,夸奖了一番后,指着那两块点石说:“小吴,你看那几块石头的摆布,感觉如何啊?”“还可以嘛。”小吴边说边看着我。“那两块与前面的一块在一条直线上,你看挪一挪是不是更好?”我和小吴商量。“老总,这几块石头最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位,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就别动了!”听话听音小吴明显不太情愿,我亦喜亦忧,没再讲什么,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事后,我没有惊动小吴,让几位员工将那几块石头移动了一下位置,错位后的感觉真棒。我又叫来了小吴,还在原来的地方,再让他看。“调整后感觉如何啊?”我笑着问,小吴眼睛睁得大大的,不好意思看我。“有些事,我们要换个角度去看,才能看得清楚,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听我一番话,小吴的脸像个熟透了的苹果。

一位企业家说得好,“全世界最好的机器就是‘人’!”是的,世界上没有任何精良的机器可以替代人。作为一名管理者,不可能事必躬亲,如何通过文化软管理的方法,将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将“人”这部万能的机器用好,是方法,更是艺术。聪明的管理者为自己工作,更聪明的管理者总是让聪明的人为自己工作。虽说小吴刚上任不久,就接下这份难度颇大的活儿,且完成得相当不错,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属正常,不应苛责其短。但事情远非调整几块石头那么简单。事实上,我们已经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而且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就因为太重而不愿去做。设想一下,今后工作中遇到更大、更重的“石头”,我们该怎么办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而管理中认真做事可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滋润小吴这样有知识的现代员工,响鼓毋须重锤敲,需随着春风悄悄地滋润心雨,简单的我说你做,也许能够改变他的行为,但不能改变的是他潜意识里的固执和惰性。对这样的新型员工,需要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把握整体,尊重人格,又需要入微关怀,心灵沟通,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不妨放纵一些天然的野性,用“心”去设计,用心去沟通,换个角度看问题,“错位后的感觉真棒”,像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飘然而至,让他这朵花在事实面前雨露滋润,带雨开放,难道不是一种崇高的心力管理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