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实习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4:52

建筑设计实习计划篇1

关键词:“卓越计划”、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这一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吉林建筑大学为适应我国一系列战略发展需求,结合“卓越计划”,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中,对建筑学专业的课程及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一系列综合改革。

一、建设目标

“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参照这三大特点,吉林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综合改革具体包涵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调整完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大力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牢牢把握“以建筑设计为主线”的专业课程群的整合建构,创造条件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大力创建“特色课”、“精品课”以支撑主线课系列框架,从多侧面、多角度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2.通过教学综合改革,探索本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现有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从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展开教学综合改革,突出学校建筑学专业的地方优势和办学特色,探索建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3.通过试点项目建设,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全面提升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强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1.注重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主线课程地位

以建筑设计课为主线,整合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相关专业等课程,形成课程群框架体系。各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验性设计)环节形成各阶段有机的“单元”,使主线课程发展脉络清晰、衔接有序。其目标是通过基本理论学习和对城市与建筑、环境与技术手段的体验认知,在设计过程中加以运用掌握,加强对综合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整合建立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主线课的专题训练体系。

2.注重技术类专业理论课、相关课与设计课的结合

注重设计课内涵的综合性构成,整合以设计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中的单元构成模式,理论教学与体验性设计实践相结合。多数行业规范类相关专业课分解为理论讲授和设计应用两个板块,使学生通过理解、消化、体验过程,掌握理论知识。

3.注重实践性教学和执业建筑师的基本素质训练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一,强化建筑设计方案构思与表达能力训练;其二、加强设计院实习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结合实习讲解设计前期、建设法规、相关规范等内容,与实习环节形成有序衔接;其三,聘请校内外设计院建筑师讲授与注册建筑师、规划师考试大纲相关的选修课;其四,加强毕业设计中期相关专业教学指导环节,相关专业设计人员讲授特殊空间和特殊结构类型的知识、建筑设备专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及相关专业设计规范在建筑设计过程制约关系,指导毕业设计,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4.注重培养地域性环境观与建筑观

教学计划中体现对地域性城市与建筑观的培养,通过寒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建筑节能等选修课的设置,并通过建筑测绘实践,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城市环境、建筑技术的认识。整合建立“地域主义建筑学”、“生态主义建筑学”、“现代建筑理论”等系列理论课程体系。

三、注重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吉林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以建筑设计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中的“教学单元”模式,将“教学单元”分解为理论讲授和体验认知应用两个板块,通过“理论性教学”和“体验性教学”环节支持设计主线课教学,使单纯理论讲授变为结合设计应用的教学模式。

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学院在省内外一批甲级设计院中建立了长期学生工程实践基地,创立学校与设计院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设计院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另外学校还与设计院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学生通过去设计院实践和学习与注册建筑师考试相关的课程内容了解建筑设计的全过程,掌握注册建筑师执业本领,强化了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此外,加强校际教育与学术交流,开拓国际学术和教育交往,通过活动吸取其他院校建筑学专业培养经验,达到互相提高的作用。近几年已与几个国内知名建筑院校开展了联合办学工作,在本科及研究生层面实现学生互派学习,开阔建筑学专业办学视野。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专业注重实践性和建筑师素质教育内容,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安排近一个学期在省内外设计院实习,在设计院实习前的选修课中设置了设计前期、建设法规、相关规范等内容,与实习环节形成有序衔接,通过实践认知,掌握建筑设计的全过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教学计划中安排与注册建筑师考试相关的课程,由设计院有实际经验的建筑师、规划师讲授。在低年级专业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学院提供的硬件设施,运用多种材料,自己动手搭建、制作一定比例的三维模型,加强对空间的体验与感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在毕业设计中期,增加设计院相关专业设计人员讲授专业的知识和设计要求,并参与指导毕业设计。

学校还安排一系列的体验性设计实训、实习教学内容,同时按照学校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并在时间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效果显著。实习和实训是高等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的必修课和综合实践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学用一致,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另外学校还开设了大量实践课程内容,素描实习、美术实习、工地技术实习、建筑测绘实习、毕业实习等。

五、校企联合教学

学校也十分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与省内各大设计院、规划院、长春市各大开发公司等部门合作建立起众多实习基地,保证了学生设计院实习、工地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和社会活动的稳定开展。这些企业和单位与学校共同设立了“拓金•建筑师杯、规划师杯奖学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实际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改革,吉林建筑大学能在国家倡导“卓越计划”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理念先进、架构完整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不断深化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建设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根据改革及教学实践成果总结经验及教训,对本地区建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起示范、指导和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实习计划篇2

建筑设计实验室在本科教学实验中,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变成创新性实验,在实验室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通过对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建筑设计表现技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构想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将不同的创造性理念和思维付诸于图纸或模型,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筑设计实验室的建设思路与实践

实验教学是关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组成部分[5]。制定合理的建筑设计实验教学计划,完善实验室建设是完成实验教学的重点。2.1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构建体现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计划在实验教学方法上,要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启发式教学方式。针对这一教学方式,教学计划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类教学科目组成,原理讲授学时合计16学时,实验(实践)合计32学时。通过教师讲授,使学生对建筑设计有初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建筑表现手法,为实验教学打下理论基础。在实验(实践)教学中,通过对建筑表现技法、抽象造型设计和建筑体验分析三部分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方案表达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动手、创造的能力,并进一步强化基本功及手头表达能力的训练。2.2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规划实验室建设(1)建立绘图实验室。绘图实验室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手绘实验室,二是计算机制图实验室。手绘是从事建筑、城市规划等专业学习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效果图的学习过程中,临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与环节。对于手绘实验室的建设,我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绘图条件,有专职教师指导学生临摹,讲授手绘方法和技巧,配合校外实验地,使学生掌握基本手绘方法,能够构思设计方案并完成设计成果部分的表现。计算机制图(CaD制图)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单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渐渐成为一门多学科的基础本领课。我们建立了计算机制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随时学习、练习的空间,学生可将学习的所有建筑设计知识加上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计算机辅助制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绘图实验室实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画图能力、读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锻炼。除此之外,该实验室还可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良好的服务。(2)建立模型制作实验室。学生对建筑结构等实践经验了解较少,模型可以增强他们对设计的立体认识以及对材料、工艺的了解[6]。模型制作实验室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世界著名建筑模型室,二是自行设计模型室。建筑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综合产物[7]。了解世界建筑的发展,熟悉世界著名建筑的结构组成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建筑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而且对学生掌握建筑设计方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们在参观、组装、制作世界著名建筑模型的过程中,可以近距离或直接接触到建筑构件,了解建筑结构组成并模仿建筑设计手法。建筑模型是将建筑理念付诸实践的桥梁。根据自己的设计,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建筑模型是建筑设计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将不同的设计理念展现在图纸上,并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最大化的在建筑模型中体现出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应用研究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3以学生个性需求为主导,开放实验室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8]。开放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9]。开放建筑设计实验室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已学知识进行自主绘图和模型制作,充分挖掘学生对建筑设计领域的探索欲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在创新实验拓展自己的思路、展示自己的创意,从而发挥自己的专项和特长。2.4鼓励比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兴趣是创新的源动力,通过鼓励参加比赛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建筑设计实验室建设的特色之一。定期举行建筑设计比赛,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加比赛,将设计理念通过手绘图、CaD图展示出来,由同学和专业老师做评委,评选出设计优秀的作品制作成建筑模型并在模型实验室展出。通过这样的比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语

建筑设计实习计划篇3

引言

“作为解决城市资源与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人类21世纪是隧道及地下空间大发展的年代。伴随地下空间利用的开发,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而来。高等教育应当适应时代的需求,积极为社会培养地下工程专业人才[1-2]。

“地下空间建筑与规划”即是适应时展和人才培养而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它主要对城市地下建筑中的建筑学方面内容进行阐述和研究,涉及地下工程结构、地下工程施工、地下建筑设备、隧道工程等课程阐释的建筑学方面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认识地下各类建筑的规划与设计。

一、地下空间建筑课程的重要性

目前,在各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方向开设的本科课程中,大多是围绕地下空间结构设计和施工方面的,而专门开设地下空间建筑学内容课程的高等院校还很少;且市面上流通的地下工程建筑学方面的教学用书也不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多数高校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开发和市场的需要未来得及做出相应反应,没有充分认识到地下建筑学的重要性;二是人们传统思想局限,认为地下建筑只要满足其功能、安全分区等基本要求,无须进行复杂的建筑学设计与考虑;三是人们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重点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结构和施工方面的内容是本科生的黄金课程,相对而言,建筑学方面的知识便显得不太重要。

鉴于以上三点以及地下空间建筑大发展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尤其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开设地下空间建筑课程对本科生在未来社会的职业发展、对我国地下空间建筑开发利用的前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都有着重大意义,并且时间紧迫。

事实上,地下建筑和地面建筑一样,需要满足人类各个方面的需求。不同类型的地下建筑为人类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不同。比如,地下办公建筑需要满足安静、通风、采光的要求,人们长时间在地下工作,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对环境的要求会比对普通地下建筑要高得多,如何让地下建筑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要求建筑师们打破传统的地下空间开发思维,更加合理地布置和设计格局,这是对未来地下空间开发设计者的严峻挑战。随着地下建筑结构利用的普遍化,其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现实的发展需要亟须一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去设计和规划不同类型的地下建筑。此外,地下建筑由于处于岩土等工程介质中,不同于地面建筑处于空气中,所以,地下建筑对建筑物外形、立面结构等没有过多要求,但却更加重视建筑物内部空间的设计、划分。同时,地下建筑由于其密闭性,因而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更为严格。由于地下建筑的上述特征,使得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在建筑学方面的设计和规划重点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地下建筑中公共建筑是最大的应用,其影响范围与力度最为广泛,进行合理、高效的地下建筑设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与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越来越复杂,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地下空间建筑本学科的知识要深入扎实,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要求充分地掌握,才能在工作中轻松应对高速的发展。因此,开设地下空间建筑与规划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是适应时展和培养全面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二、地下空间建筑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共同语言就是教材,教材就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既然是一个工具,那就要求工具用起来顺手,所谓的顺手就是有实效并且最好是高效。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紧跟时代技术发展的趋势,更应对其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做出全面的、深入浅出的阐释,起到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实践的作用。

目前,图书市场上有关地下空间建筑的建筑设计学方面的书籍很少,主要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由童林旭教授编写的《地下建筑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2001年出版的由耿永常、赵晓红编著的《城市地下空间建筑》。其中,《地下建筑学》[3]是地下建筑学学科领域的专著,对我国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下建筑规划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作用。虽然该书内容翔实,面面俱到,但主要是面向从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领导干部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其提供参考的,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但是不适合作为本科课堂教材采用。而《城市地下空间建筑》[4]是城市地下空间建筑规划与设计理论方面的著作,结合大量国内外实例,研究了地下空间建筑设计的一般原理、方法与技术,并探讨了其空间组合规律,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规划建筑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该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阅读参考用书,但相较于地下空间建筑的专门课程教学需要有一定的差别。

在地下空间建筑的教学方面,我校专门开设“地下空间建筑与规划”课程,下面就我校在此课程教学方面的有关内容和教学成效做一些介绍。

目前,我校选用《城市地下空间建筑》一书作为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方向的教学教材。鉴于该课程内容涵盖较广,教学安排40学时。主要讲授地下空间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地下街、地下车库、地下铁道、地下民用建筑(窑洞、覆土住宅)、地下贮库(水库、粮库、油库等)、人防建筑、地下综合体、地下高速公路等地下建筑形式的设计和规划理论与方法,还对一些特种地下空间工程的管线综合廊道和地下工程灾害防护(地震、火宅、水灾)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介绍。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地下建筑的基本概念、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掌握地下街的规划与设计、地铁的规划与设计、地下车库的规划与设计、地下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人民防空工程的规划与设计、地下建筑环境及灾害防治等各类地下空间的规划原则、布局形态和规划方法、程序,并且能应用一般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地下各类主要建筑的规划设计。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进行科学研究夯实基础。

三、地下空间建筑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知识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校围绕该课程采用的主要的授课方式是课堂讲授与学生设计相结合。课堂讲授主要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介绍、讲解、分析,先让学生对各种地下建筑有概念上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设计主要是指在课堂讲授结束后的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两周时间内完成地下空间建筑中的一种地下结构形式(比如地铁车站、地下停车场等等)的建筑设计,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设计环节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下工程建筑设计的重点,并充分掌握地下空间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要点。

通过上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地下工程建筑学方面的内容知识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深造与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但是,在教学课时安排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比如:地下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如何合理分配每部分的学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学生对每种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和理论都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专业课程教师亟须去思考和解决的。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建筑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涉及了城市规划、建筑空间技术与艺术、环境物理、历史、城市防御与防灾等多个学科,所以,对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自身不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积累,同时还需掌握一定的工程实际经验;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大,课后需要较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消化。

为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已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安排,确定增加现场实习的机会和现场授课的学时,定于课程开始授课之前和结课后课程设计开始之前,带领学生到已经建成的地下工程建筑中去现场参观、学习。开课前的参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地下空间建筑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性了解与认识;课程设计开始之前的参观是为了巩固学生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结合实地结构,让学生在设计地下空间建筑时更为理性地将诸多客观自然因素考虑入内,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水平。

建筑设计实习计划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pBL

中图分类号:tU984;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85-05

城市规划学科自设立以来,一直归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本科生入学时需通过加试美术判断其是否初步具备形象思维能力,说明城市规划学科基本教学内容偏重于设计能力培养与训练。经过60年发展,城市规划已不再被视为超越价值观念的纯技术手段,开始逐渐走向社会实践,城市规划学科研究内容早已跨出原有建筑学一级学科范围。

2010年,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与建设,调整之后的城乡规划学科在内容设置上更为广泛、在学科体系上更为全面,主要体现为从原有注重规划设计技术转向与社会学、经济学等联系更为紧密的城乡统筹人居环境大学科[1]。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范畴也随之扩大,作为城市规划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也需完成从原有建筑学下属二级学科到城乡规划学下属课程的改革,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更为专业的学科视野。

“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orpBL)的教育学方法为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提供了教学改革思路,城乡规划学本身即具有实践特色,需要在项目工程实践中验证学科理论发展,因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应与项目实践教学配合。文章即以“基于项目学习”方法为研究起点,试图探索以此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建构要点,以期为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提供若干思路。

一、原有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问题分析

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由同济大学金经昌教授主持,建立于1952年,当时称为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发展至今,国内目前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

175所左右,通过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评估院校24所。但这些城市规划专业大多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创办,在设计类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设计类课程教学背景急需转变

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几所国内最先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上看,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体系普遍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前3年(或2.5年)与建筑学专业的设计类课程内容完全同步,学习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培养形态塑造能力,在四年级(或三年级下学期)才开始接触城市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内容。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源于城市规划专业最初归属建筑学一级学科之下。学生在设计类课程学习中先以建立建筑空间感觉为主,到三年级以后再逐渐转向城市空间学习。

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无法使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建立宏观层面的设计概念,开始接触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内容时,无法很快将微观空间的设计视野拓展到宏观层面。在城乡规划学被设立为一级学科之后,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更为繁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将设计视野拓展到宏观设计层面,还需要很快接受更为多元化的专业课程内容,因此在城乡规划学跨出建筑学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应及时改革,其设计类课程设置应与城乡规划学科内容接轨,形成具有城乡规划学特色的设计类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偏重于技术性训练

有资料显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65%基于建筑学背景,只有少量来源于理学、林学、农学等其他学科背景[2],建筑学学科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侧重于物质空间的形态规划与设计,如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内容,偏重于对学生设计方案的构思能力、设计技术以及图纸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适用于物质规划时期教育,无法适应当前已经从规划技术拓展到公共政策的规划时势。

这一时期,规划教育内容越来越广泛,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训练,还需要了解实践规划,关心政府决策,掌握管理实施,因此在课堂学习中,除了学生基本的设计技能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社会调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设计分析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到目前为止,这些能力在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体系中都很难涉及,以至于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后,仍然在努力表达完整的图纸,忽略设计学习过程中其他知识的掌握,难以适应不断快速发展的规划实践需要。

(三)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不能对接

在当前的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工程实践,因此学习到的设计内容仅限于物质空间设计部分,难以学到设计、实践、管理等其他环节,无法真正掌握项目整体设计与实施过程。规划工程实践项目,从设计到实施一般需要经过前期预测、空间设计、实施管理等几个部分,整个过程共同影响最后的项目实施结果,因此,学生需参与不同阶段的工程内容,以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设立使城市规划教育内容早已不限于纯物质规划教育,而逐渐转变为与社会、经济、人口、空间、环境等学科共同发展的综合学科教育,这就更需要培养掌握多种技术的城市规划师,或者说城市规划师与设计师的分工需要更为精细。但现有设计课程培养模式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所需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担任规划师与设计师,需要长时间磨合。

二、“基于项目学习”教学体系内容简介

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运动最早出现在16世纪晚期的意大利,主要应用于建筑和工程教育活动中。近几年,这种方法开始逐渐应用于国内高校教学体系。

建筑设计实习计划篇5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并不认为城市规划原理是其专业基础课程,认为城市规划的知识与建筑设计相关性不大,对建筑设计没什么帮助,从而忽视该课程,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由于该课程内容庞大,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建筑学的学生缺乏对城市规划方面内容的积累,理解起来比较晦涩。因此,在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向学生讲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同时,由于受学时限制,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清楚该课程中哪些章节是重点内容,是要求掌握的,哪些章节了解即可,哪些章节是省略的,让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2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

城市规划原理涉及人文、经济、地理、历史、政治等很多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有城市规划思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各用地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等。城市规划原理的内容很多,学时却很少,有些知识理论性很强,如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方面的知识建筑学的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些知识只有与具体的设计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而城市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些设计只有规划专业的学生才会接触到,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很难接触到,所以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而非理解性的掌握。

3学生缺乏宏观思维方式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建筑学学生普遍缺乏宏观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做设计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建筑单体的设计,而忽视了建筑和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小区规划设计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设计的时候更注重住宅单体的设计,而忽视了住宅群体组合;小区内部道路交通混乱,道路分级不明确;小区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大都随意布置,未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以及为周边小区服务的可能。任何一座建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做设计应该从城市肌理、历史文脉及与周边区域协调的角度出发进行宏观考虑,这样设计的建筑才会具有精神内涵,才能体现城市的风貌特征。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讲授课时是32个学时,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第四版《城市规划原理》。在如此少的的学时内讲授教材上的所有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针对建筑学的专业特点,必须对教材上的内容有所取舍,划分重点章节,安排好讲授每一章节的学时。建筑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才。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多的接触到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小区规划等修建性详细规划,所以课程讲授重点是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定、第18章城乡住区规划、第19章城市设计。第一章主要讲解城市的发展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通过第一章的讲解让学生对规划学习产生兴趣;第十一章主要讲解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及用地的分类,在地质方面增加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在地形方面增加一些山地、滨水方面的知识;第十八章、十九章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经常接触到小区设计、城市设计,所以要详细讲解,并且在讲解中要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的知识。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第3、4章城乡规划体质、第10章城市规划的类型和编制内容、第12章城乡区域规划、第13章城市总体规划、第14章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简略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即可,其他章节予以删减。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教材中有些新的知识还未补充进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增加新的内容,如建筑综合体。

2改进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讲授中采用的是ppt多媒体演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2.1互动式教学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形式体现。每次讲授新课之前,教师要提出一些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讲授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些属于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哪些公共服务设施是经常使用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课下调研当地的某个小区,课上讨论该小区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可以从住宅、绿化景观、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多噶方面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城市规划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比如教师给建筑学学生讲授住区规划时,可以首先讲授住区规划的相关知识;接下来要求学生对安阳市的几个典型小区如华强城、安钢御景园进行调研分析,可以采取现场踏勘、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探讨居民对小区的满意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这几个小区中,哪些设计是值得借鉴的,哪些是日后应该避免的,从而为学生做小区设计奠定基础。

2.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主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提示及点拨,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造精神。

三结语

建筑设计实习计划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36-02

一、传统建筑设计规范教育地位

建筑学综合了文史理工多个领域,集合了工程和艺术、传统与地域等多种门类科学。立足于应用型教学目的,建筑设计课程、建筑规范课程和建筑绘图软件课程是我校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始终贯穿我校建筑学教育,形成三大支撑体系。建筑设计规范,是由政府或立法机关颁布的对新建建筑物所作的最低限度技术要求的规定,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建筑法规体系分为法律、规范和标准三个层次,法律主要涉及行政和组织管理,规范侧重于综合技术要求,标准则偏重于单项技术要求。人类有关建筑法规的编纂,国外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时期。《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为人筑屋者如因工程不固使屋塌,致主人于死,其本人处死刑;如致屋主之子于死,则其子应处死刑。中国的《考工记・匠人》和《礼记》,也对单体建筑、群体建筑乃至城市规划从“礼”的角度设置规则。建筑设计规范是房屋建筑建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校建筑学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建筑设计规范训练一直基于建筑设计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学习设计,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但是也有明显的缺陷。设计课程学时多、周期长、设计内容复杂,需要占用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研究方案,剩余研究建筑设计规范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从投入和成效的角度看,这种混合的教学方式非常低效。建筑设计规范课程,需要挖掘和遵循其客观存在的规律和程序,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运行这些规律,运用教育学基本原理,使规范的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操作性。

二、建筑设计规范课程教学的思考

近5年,我国建筑设计市场不断变化,快速城市化、新技术涌现为特征的世界性问题逐步体现。2014年,防火规范进行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重新编纂,建筑设计人员均面临着重新学习和体会规范的问题。建筑学的发展要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要基于市场和实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有益有效的探索。

建筑学教育是基于职业训练的教育教学,德莱弗斯(HubertDreyfus)的“技巧为基础的模型(skill-basedmodel)”,在书中提出将设计专业技能(expertise)划分为7个层级(见表1)。

建筑设计规范课程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生手和初学者,培训过程基本到达专家级别即可。作为建筑学教师,明确学生掌握知识的质和量,确保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可以尽快进入职业领域,顺利掌握建筑设计规范,应用于实践的建筑设计。

首先,明确了规范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的级别,课堂上引入实际工程项目问题并引导其解决。其次,按照建筑设计规范的章节,结合设计,增强理解。再者,探索运用分组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建筑规范课程的梳理和学习。

三、我校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实践化教学实践

1.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阶段化。我校一直贯彻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课程设置过程就是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适度改变了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逐步参与进入建筑设计规范课程中,在学校内就进入设计院工作模式,充分体会规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意义。

2.建筑设计规范课程模块化。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呈现分散模式,每门课程只注重单次课程的教学,忽视后续课程的联系问题。将生手和高级初学者的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设计规范课程模块化,前呼后应,构成整体课程。初级规范体系、中级规范体系和高级规范体系,分别对应低年级的民用建筑通则,中低年级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高年级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这套体系已经在我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延续下来,并且有效的衔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3.建筑设计规范课程热点化。建筑设计规范内容全面,课程必须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划分基本掌握知识和重点掌握知识。充分考虑规范在建筑学培养计划中的位置,结合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建筑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建筑规范条件下考虑功能分区、空间组合、疏散防火等,最终使学生达到综合考虑结构形式、构造做法等和建筑规范的关系。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为例,提取建筑构造章节七个小点为主题,布置研究点,将授课班级分为6组,采取无组织平等自愿分组形式。组内成员地位平等,互相监督和检查小组成员出勤情况,根据小组任务自行布置任务,共同完成研究。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进程依次向学习小组布置以下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在课外时间,通过查找、阅读书籍规范、课外调研、图书馆调研、合作讨论等方式完成以下项目,并在课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见表2)。

4.建筑规范课程实践调研常态化。以往建筑规范课程,不仅在课程讲授上,甚至在调研过程中多以书本内容为主,实践环节比较少。为了强调真实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加强建筑规范相关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安排分组教学内容时,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要求学生走出去进行调研。实地调研宿舍楼、图书馆、食堂、商店、办公楼等建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无组织小组共同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考察活动,分析资料并且发现和解决问题。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视组内成员的分工,强调实践调查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建筑规范课程成果表达多元化。建筑学专业涉及多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模型制作等多种表达手段,同时也包括办公软件等的应用。课程鼓励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制作工作模型,培养学生进一步完善和理解建筑规范课程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强化建筑设计思维与表达的一致性。

除了本专业的模型表达外,充分运用自制视频、自制ppt或者图纸等多种表现手法,实现多方位的能力培养。

四、结语

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实践化改革是大势所趋,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在不断的实践化改革过程中总会存在争论和疑虑,但无论如何,关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思考和尝试对于课程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实习计划篇7

[关键词]高职城镇规划实践性教学新农村建设

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强,具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景观、城市交通道路网规划设计、城市管理、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规划、设计部门从事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才型、复合型高级规划技术人才。

加强实践性教学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城镇规划专业的教学计划包括设计实践课,如建筑初步,城镇总体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园林绿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专用周实习如认识实习,测量实习,调研实习,毕业实习等。

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尽相同,但最后一学期毕业实习的时间和人数是相对集中的。由于本专业实习基地有限,如规划设计院、规划管理部门、城建局等相关单位,能接纳的实习学生人数是极为有限的,造成许多学生根本找不到对口的实习单位实习,造成毕业实习质量下降。这种毕业实习方式的弊端在于时间和人员和过于集中,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新的实习做法和建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提高专业素质。

一、增加学生课外实践性学习时间,拓宽实践性教学内容

城镇规划专业主要实践教学及基本要求是:认识实习参观建成建筑,对建筑物进行初步了解;工地实习实地了解建筑组成部分及其构造;素描实习素描技法练习;水彩实习水彩技法练习;建筑表现实习建筑表现技法练习;城市局部地段测绘了解城市局部空间的尺度、结构组成、布局方式;城市综合社会实践调查了解城市职能、结构、总体布局和城市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专题性的深度调研;城市设计实践亲身体验和了解规划师工作的内容、方法和过程;毕业实习针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实地踏勘、专题调研及收集资料;毕业设计结合真实课题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为此,应该在每个学期的放假前,有计划、有步骤由相关专业课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居住地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一些假期课外实习的内容题目。低年级、中、高年级要求不同,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展开。

具体做法是:针对我们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筑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可以让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学生,有针对地分别调查。让喀什地区的学生调查伊斯兰建筑的典型形式、风格和布局;让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区的学生了解蒙古族建筑的特征;让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学生考察回族建筑的特色等;还可让学生调研当地的人口现状、自然增长率;经济状况;城镇性质与产业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城镇规划布局结构、形态;当地地理、气候与建筑设计如何结合的;当地民居院落布局等小题目,把相关专业课的内容有机地穿插在小项目调研实习中。最后以专题报告,论文加图表、手绘图或配以实景照片等多种形式提交成果。

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又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工作流程和环节,增加自信和成熟。促进他们对自己的家乡的发展状况的了解和关注,进一步熟悉国家、当地的有关政策法规,对以后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有很大益处。回校后,由学校组织实践性成果展览,教师给予相应的成绩评定。

二、对实践性教学成果给予成绩评定和折算

学校和教师需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成果给予评价和鉴定,并折算一定分数作为将来毕业实习的加分依据。促进学生克服困难、认真完成任务。激励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对社会了解,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

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也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应该把校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选拔工作负责有热情,有一定实践经验或“双师”型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这也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前景和动态,行业最新标准等,并努力解决学生反馈回来的实际问题。

四、直接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

建筑设计实习计划篇8

论文摘要: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本文结合实践,阐明了建筑规划专业中古建筑浏绘的重要性,分析了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重点研究了古建筑测绘教学的方法和实践,详细介绍了多媒体教学、双导师负责制、断浏绘技术的引进、实习教学中建立实习基地和高年级负责制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考核方法。

古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的一种载体。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古建筑测绘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古建筑测绘,会给予人们以艺术的滋养和传统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己招收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24届,园林专业本科学生6届,为国家培养出2000余名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安徽省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已经成为培养安徽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建筑传统经验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投影与制图、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制图表现包括计算机制图水平、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亲手把建筑实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图纸与数据资料、掌握测绘方法、加深对建筑造型与营造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概念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图纸表现力,为学习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这些图纸与资料为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维修、开发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基础资料。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从技术上可归人侧绘学的分支中的工程测量学的范畴。但是,测绘技术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测绘的全部,它包含了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包含着对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的理解、再现和表达。因此,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应区别于单纯的工程测量学。根据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侧绘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对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讨。

1、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规划类专业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经过在艰苦环境中的严格训练,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应提高。

1.1古建筑测绘教学现状

古建筑侧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

(1)给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

(2)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进行古建筑对象的考察与测绘;

(3)在现场各小组分工绘制草图;

(4)以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为依据,各小组绘制正式测绘图纸。

这种教学模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测量工具和测绘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产实际的需要,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以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

(5)学生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书写实践和学习心得体会。并对古建筑保护、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不足。

1.2古建筑测绘教学新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现在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需要进行革新。古建筑测绘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企事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正在企业从事古建筑岗位工作的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可以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实现该教学目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古建筑测绘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或pp7,课件,以文字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从多个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测绘方法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优化了古建筑测绘插图教学及教学过程。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测绘内容及方法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掌握正确理论的教学目的,并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专业与企事业合作紧密,在安徽省影响较大,校企合作产学研比较成熟。这就为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校内接受课堂理论教学;在企事业中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运用所学测绘知识进行处理,并有企业导师指导和传授实践技能和仪器操作。这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动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训和提高。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难以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事业产学研联合,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新测绘技术教学的引人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原始简单,但精度与效率低,且登高测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会对建筑物有损坏。随着GpS、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生产的需要,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给古建筑测绘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在古建筑测绘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原理、方法给学生加以讲解,以符合实践生产的需求。

(4)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在实验机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讲授计算机绘制测绘图的要求、规则、要领和autoCaD高级技巧及古建筑绘图常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进行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学生再通过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autoCaD制图,从而进一步深化古建筑测绘的知识及技能,对采集的测绘数据和影像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的处理。

2、古建筑测绘课程实习教学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通过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测绘技术,学会古建筑测绘从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检查到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古建筑测绘岗位职业能力。

2.1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实习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实习基地建立比较早,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测绘技能、认识古建筑保护和开发价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的实习基地有:黔县屏山美术、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查济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上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县伏岭镇胡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桃花潭镇陈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2高年级负责制

高年级建筑规划专业学生负责制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过古建筑测绘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古建筑测绘技术;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给以专业指导和讨论。学生相互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探讨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学生专业的视野。但全程需要专业教师的宏观掌控,及时调整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3、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的上述教学方式的尝试经验,对于古建筑测绘学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测图手稿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2仪器草图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3计算机成果图占总成绩的30%,正式图用计算机绘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规范。

3.4工作日志、数据表、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成绩的10%;

3.5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纪律性;责任心等。

建筑设计实习计划篇9

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一直突出类型设计实践,采用由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建筑设计方法有大致掌握,但是从专业素质以及应用能力来看,课程设置上存在突出问题。设置课程的教学对象从横向和纵向都应当进行覆盖,如“建筑法规”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智能化建筑导论”面向建筑系硕士生,“现代建筑技术科学导引”面向建筑系博士生,“结构概念与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与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景观生态学”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等。

(一)重视设计,忽略技术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将设计课程与技术课程割裂开来,使得技术类课程相对建筑学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技术类课程缺少与设计教学的互动,在总体教学组织上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学习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却忽略了建筑技术,导致课程枯燥。一般来说,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教师会布置相关设计题目。而同步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等方面,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技术性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小。在设计课程的对比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更显得乏味。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教师也会侧重绘图技巧,导致学生精力大多用在绘制图表上,而对常用的建筑技术知识不求甚解,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涣散

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矛盾体现在课程体系涣散、联系性不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对独立,部分建筑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自身课程体系的独立性,造成技术被作为单独学科讲授,导致设计课程出现功能认识与形式模仿的状况。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综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明显,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设计题目及设计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设计构思时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兴趣浓厚,但对技术类的问题考虑甚少。另外由于接触的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设计中不会考虑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好建筑功能问题、建筑形象问题,而不会考虑技术类问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

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提高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讲解实践。将课堂教学部分分为课堂理论部分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两部分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重要理论技术与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并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讲解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建筑技术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从几方面入手:(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具有灵活性,技术课堂讲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校园周围建筑进行实践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增强建筑技术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2)要求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绘制技术设计分析图,查找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教师先了解学生有做过哪些类型设计,选取学生做过的设计作品,然后根据技术教学进程,让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技术课程兴趣增强,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3)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设计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术问题。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接触的设计题目,涉及的建筑技术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找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复杂的实际工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技术问题。

(二)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优化

建筑设计实习计划篇10

摘要: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四年级实行的是建筑设计工作室制度。即有若干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一个有资历和教学经验的导师,带着大概10个左右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研究一个建筑设计方向。工作室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每个导师都各有所长,学生都有了解,这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室学习,老师也可以将自己的专业所长和研究成果教授给学生。但是也有不足一面,就是导师的研究课题的方向都是老师自己独立制定的,没有建筑设计公司的建筑师的参与,所以课题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不足;同时教导的学生大多研究方面能力很强,实战经验不足,不太适应社会对建筑设计师的要求,对于学生就业不利。本文主要是讲,建筑学工作室如何与建筑设计公司的建筑师相配合,一起完成工作室的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如何做到共赢。

关键词:建筑学教育工作室制度、三线城市的建筑设计水平、日照分析、建筑学教学改革、住宅小区规划

如今建筑作品设计水平岑次不齐,以三线城市―邯郸为例,好多建筑设计水平,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设计水平非常差。

建筑设计水平差具体的表现:1、外型设计老套;2、建筑材料,特别是墙漆或墙砖质量非常差,造成墙砖脱落以及墙漆变色变旧十分严重;3、规划布局单调,一味地增加容积率,造成高密度的城市森林,给人感觉很压抑等。

当然我并不是所有的建筑作品都不好,比如美的城、赵都新城等作品就很不错。当然好的作品屈指可数,但整体水平还是很差。

只所以会造成设计水平差,建筑作品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

第一:设计时间要求苛刻,甲方对设计单位规定的出图时间十分不合理,造成设计师想完成高水平的作品,但是由于时间苛刻而无法完成。比如:河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个设计师介绍说,他在邢台做了一个项目―一个大型的商场,甲方要求的设计周期是三天时间,要求完成的设计成果包括建筑平立剖、建筑效果图,因为要留出完成效果图的时间,所以实际的设计周期不到两天。这个设计周期是荒谬的,但是在三线城市的现实工作中,这种情况很普遍。

第二:设计单位方案中心的问题,在三线城市中,比如:邯郸的很多建筑设计单位没有自己的方案中心,一般都是一些学土木工程的设计师在做设计,所以建筑设计专业能力不足。还有一些设计单位,虽然有自己的方案创意中心,但是创意中心的建筑设计师由于时间的原因,或者其他原因,建筑方案的平立剖一般都做不到扩初程度,就交给施工图设计部建筑施工图负责人,大多是施工部门看着简单的平面图和效果图画在绘制扩初图。由于他们参考的效果图图片和平面图的尺寸比较模糊,又缺乏与建筑师的有效沟通。这个过程失去了建筑设计师的控制,导致尺度和比例出现变差,最终的实际效果和方案相去甚远。

第三:很多三线城市的建筑设计单位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作为建筑设计师没有时间经常性地出去和其他设计师交流学习,和和机会参观一些比较有名的设计作品。导致建筑师的眼界不如甲方,严重与市场脱节,与社会脱节,与潮流脱节。设计的作品古板,所有的设计元素都来自图集和规范。

第四:建筑师的素养和责任问题。在三线城市的一些建筑师只是一味地追求建筑效果图的表现效果,去迎合甲方或者规划部门。却很少去考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外装的具体做法,以及造价问题。导致的结果是,效果图虽然很漂亮,最后因为这个工程当地做不了,或者造价过高而放弃设计要求的做法,转而退而求其次,用一种更加便宜,更加便于施工的方法。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做效果图时,都是石材效果很漂亮;施工时已经变成劣质墙漆。结果是效果图很漂亮,但只是一幅漂亮的图画,与实际项目毫无关系。

矛盾的突出点总结一下就是:1、任务量的时间要求太苛刻;2、缺乏对建筑材料及建构做法的研究;3、缺少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的机会;4、建筑师对扩初图失去控制。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我有过深切的感受,也做过很多改进的尝试,后来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以后,我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建筑学四年级工作室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工作室的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建筑设计公司有效地改进工作。虽然没有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对于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来有效地改进建筑设计公司的设计实践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建筑学院要提倡并支持工作室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应该与建筑设计公司所遇到的突出问题相关联。利用建筑学院的专业的师资团队和图书资料以及大量的专业的学生资源。利用学院教学单元来完成对建筑设计公司遇到的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使大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建筑设计公司的一个智力支持。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设计公司的建筑师参与建筑教学的题目设置,并且参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工作,以及最终成果的评判工作。为学院的建筑教学提供新鲜的血液,使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研究跟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同时建筑学院将最终的师生的研究成果与建筑设计公司共享,作为建筑设计公司的成果。最终实现共赢。

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提议方案:首先,建筑学院各个工作室与建筑设计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探讨现今的建筑现象和建筑设计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确定一系列的研究课题:比如户型产品的定位,地下车库设计的经济性,建筑墙身材料的选型、住宅小区的容积率与住宅产品类型的关系,日照分析的技巧与特点、节能分析等等。

接着,每个工作室根据工作的特点和指导老师的擅长,确定一个特定的研究专题。以任务书的形式将特定的专题放到工作室的一个教学单元当中。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建筑设计公司的建筑设计实践,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项目作为研究的主体。有了具体的项目为依托,导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带着问题重新去做这些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去做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研究方法,比如:将每个研究课题分解成若干小的问题去研究;以及通过对类似的成功的建筑产品的剖析,得出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工作室的作业要求的成果是一系列课题相关的论文以及子课题的论文、满足要求的建筑作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建议定期从建筑设计公司请一些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建筑师来工作室与建筑系的师生进行经验交流。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设计研究的方向,以及和工作室导师一起评价和指导学生的论文和作品。

最终,将教学的研究成果反馈给建筑设计公司,建筑师采用这些研究成果,并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去检验分析结果的有效性。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建筑师的实践过程中会得到很多一线人员的意见反馈,包括开发商、前期策划、规划部门以及销售人员。得到最终的意见和建议,建筑师可以直接反馈给工作室的导师,导师可以综合考虑这些意见,结合之前的任务书,编写新的任务书,在新的教学单元中,带着新的问题去研究。这样的反复调整,使建筑设计的研究成果更加完善。除此之外,导师可以以研究课题的方式,进一步发展相对成熟研究成果和建筑作品,将其抽象变成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建筑设计公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按照要求进行选择,因为每一种产品都经过研究和实践的检验,所以一定不会差的,同时又满足了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建筑方案工作周期苛刻的要求。

建筑学院的工作室的课程具体怎么安排,如何思考问题,制定教学计划,最终结果对建筑设计公司和建筑学的学生的意义到底有什么。我以住宅小区设计中“日照分析””作为研究课题为例,做一个课程单元实践的介绍。

首先是研究课题的确定,绝大多数的建筑设计公司都是在做民用建筑设计,其中住宅区设计又是做的最多的。如今在国家节地政策的要求下,住宅区的容积率一般在3.0~3.5之间;在一些商业综合开发地块,容积率甚至控制在4.5~6.0之间。高容积率的开发产品都是高层,高层建筑的间距要求有两个最重要的依据,分别是日照分析结果和消防间距。总而言之,日照分析在住宅区规划设计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学会做日照分析,更合理地规划建筑平面,使建筑方案既能满足甲方对容积率的要求,又能满足当地对大寒日满窗日照的要求是很困难又是很重要的,所以作为一个研究课题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在三线城市,开发商对于提高住宅产品的米价格缺乏信心,一味地追求容积率,认为容积率越大,盖的面积越多,自然利润越大。换句话说,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容积率的满足,也是开发商利益的保证。掌握日照分析的技巧合理布置平面和采取一些其他的提高容积率的办法,是满足容积率的最重要的手段。

首先,导师和建筑师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有效地提高容积率的方法。比如:加大单元楼的进深、提高每个单元楼的面积、控制单元楼的面宽、适当安排东西向住宅以及北侧的住宅基座位置设置成商业或者车库以此提高窗台高度等。

接着,导师和建筑师需要去找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案,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日照测算的方法重新规划布局。特别地,需要找几个地形形状不同的地块来给学生去做。让学生实际操作,去感受不同的地块形状,对于满足容积率难度是不一样的。天津市华汇建筑设计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比如长方形的地块(南北长或者东西长)容积率比较容易满足,相比较方形地块容积率不容易满足。当然地块的周边坏境不同,满足容积率要求的难度也不同。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北侧是水域或者是条比较宽的市政道路,因为不用考虑对北侧建筑的影响,北侧的住宅建筑的高度可以灵活控制,所以相对比较容易满足容积率的要求。相反北侧如果是住宅小区的话,就要考虑对北侧住宅的影响,所以难度就加大了。如果周围都是民房的话,不仅要考虑对北侧的影响,还要考虑对东西方向的住宅的影响,所以难度就更大一些。

再者,导师需要教导学生,日照分析并不是概念性的计算,而是系统性的计算。计算日照需要考虑很多具体情况,首先日照分析要考虑汇总场地的标高,如果高差比较大坡地和平地的测算结果相差是很大的。再者日照分析要考虑住宅建筑屋顶的形式,以及室内外高差。如果建筑是平顶的话,要考虑女儿墙的高度和其他遮挡构件的高度,如果建筑是坡屋顶的话,要考虑屋顶高度以及坡顶线的位置和坡度等因素)。再次日照分析要考虑周边的情况,如果周边是已建好的建筑或者已经规划好了建筑布局和高度,需要考虑已有建筑的遮挡和对已有建筑物的日照影响;如果周边尚未规划,需要根据当地的规划条例的要求(比如邯郸市规划条例日照分析的设计对称法则),模拟新地块的规划。同时考虑模拟建筑物的遮挡和对模拟建筑物的影响。除此之外,如果北侧尚未规划,要依据当地规划局的规划条例,保证北侧住宅区在满足规划退线后的区域的日照,在规划建筑物遮挡后达到应该有的小时以上(比如邯郸市区满足2小时以上,县区3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