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5:15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篇1

[论文摘要]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是构成现代社会的三种最主要的组织形式,非营利组织由于其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在其财务管理方面与营利性组织有着重大的区别,本文就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及内容进行详细地比较分析。

根据社会结构理论,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三大类型,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在社会经济领域,组织形式主要就是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两种,这两种组织由于其存在的根本性目的不一样,因此其财务管理活动及内容也存在很大差别,本文拟就两者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一、组织目标不同

众所周知,营利性组织最典型的就是企业,而企业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营利。因此营利性组织的目标就包含三个:生存、发展、获利。首先,企业必须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进一步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获利,而企业最终只有获利才能体现其生存的价值,这三方面是息息相关的。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独立组织。非营利组织表现为各种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形式,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发展及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日本学者川口清史认为:非营利组织一般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通常指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这样一些组织。尽管这些组织提供有偿服务,并收取合理的费用来弥补它们提供服务所消耗的成本,以维持组织的生存,但它们不是以盈利作为组织运营的最终目标。非营利组织即使有盈余也要回馈给其他有利于该组织宗旨完成的运作或组织的扩充,而不会分配给组织的成员、管理人员,或者进入任何一个私人的账户。非营利组织机构通常包括学校、医院、慈善机构、合作团体、社区组织等。因此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目标不是营利,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及其成员各种社会性的需要,即完成某些社会使命。相对于营利性组织而言,非营利组织服务于社会大众,而不是特定的个人或组织。所有的非营利组织都是在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在一定范围内为社会公益服务,也就是完成某一社会使命。而企业服务的对象为其股东,也就是说企业必须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力求给股东带来财富的最大增长。

二、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同

与企业组织的营利目标相对应,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与获利紧密相连。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我们通常有几种具体的表述,有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尽管表述不一样,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以营利为其最终目的。由于股东出资创立了企业,企业就必须为股东创造财富,而利润则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说明企业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越多。因此利润指标成为衡量企业绩效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企业提供了量化分析的方法,便于企业进行分权管理,同时也便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业绩的比较。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必须源源不断地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吸引顾客的购买意愿,尽可能增加收入来源,同时尽可能降低生产和服务的成本,为投资者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因此,顾客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其财富增加的源泉。由于有利润等量化的绩效指标,便于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量化的考核进而将责任、权利落实到个人。同时,所有者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机构实施对经营者的监督,因此,在营利性组织中,其责、权、利相应明确。

与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相对应,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描述为: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因此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首先没有利润指标。非营利组织是为了实现其社会使命而运作的,因此,对于为实现其社会使命所提供的服务,也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该收费水平与营利组织相比相当低,有些甚至是免费的。非营利组织在运作过程中也会产生收益,以便提供其活动的资金,维持该组织的生存。但即使有收益,也不能将收益分配给其创立人、会员、干部、董事或员工。这是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社会使命,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因此在非营利组织管理中没有利润指标。其次,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顾客不是其主要资金来源。其资金来源大多为外部的捐赠,而这些捐赠者的主要目的不是期望获得同等或成比例的回报,而是希望非营利组织为整个社会或特定团体提供更多的服务或商品。最后,由于缺乏利润等具体的量化衡量指标体系,使得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责、权、利不明确,相应的非营利组织运营效率的衡量就成了一大难题。而且,量化衡量指标的缺乏,一方面不便于非营利组织的分权管理,另一方面不便于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绩效的对比较。

三、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不同

对于营利性组织而言,其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部分: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根据资本金制度,企业在创立时需要一定的自有资金,以便其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在企业成立之初就要进行权益资金的筹集。而在其后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不可避免地会通过负债或权益等形式筹集企业所需资金。企业的筹资是为了投资的需要,通过投资活动,为企业带来投资收益的增加,最终为企业带来财富的增加。由于企业是由投资者出资建立的,因此企业通过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最终要对股东进行相应的投资回报,即收益的分配。在这三种主要活动中,筹资活动与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是由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所决定的。因为只有投资活动才能给企业带来财富的增加,而投资需要资金的支持,相应的要求企业进行必要的筹资活动。

由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为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的,以及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上述财务特征,决定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收入与支出的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民间捐赠、服务收费和政府补贴。民间捐赠大部分部分来自个人、基金会和企业的捐款,这是非营利组织独特的收入来源,也是其与公共部门及私人营利机构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服务收费是非营利组织获得资金的极其重要来源,在发达国家,会费、收费活动和商业经营所形成的收入在非营利机构总的资金来尖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它也是非营利组织总收入的最大部分。非营利组织尽管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为了自身的生存与运作,提供有偿的服务。除了民间捐赠和服务收费以外,政府补贴也是该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一些欧洲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最大的一个资金来源就是政府补贴和拨款。政府除了给非营利组织以直接的资助外,还通过所得税豁免、私人和企业非营利捐款的减税等对非营利组织提供间接资助。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非营利组织有能力完成其社会使命。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为组织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这里的支出与企业的投资不同,投资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投资的最终目的必须从经济效益出发,而非营利组织支出所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即是否能够满足某些社会使命。

四、组织的权益不同

对于企业而言,股东出资创办了企业,对于企业的资产,股东拥有所有权。股东以其出资比例为限承担相应的义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在企业破产清算时,对于企业的破产财产,股东拥有剩余财产的求偿权。

而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其所有权形式特殊,资金来源大多为捐赠,因此资金的提供者对于组织的财产并不享有所有权,相应的就不存在可以明确界定并可以出售、转让、赎买的所有者权益。即使非营利组织解体,资财提供者即捐赠者也没有分享一份剩余资产的权利。这是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成员不是按照法律要求而组成的,而是在自愿的基础上,捐赠出一定的资金或财产给该组织。在成员将资金或财产捐赠出后,捐赠者对该资产就失去了所有权,该资产的所有权就归非营利组织所有。非营利组织成员不能对其捐赠出的资财的权益进行转让、出售,但非营利组织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照资产提供者的要求来进行运作、管理和处置。但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者以此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因而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即使有收益也是留归组织本身所有。因此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资产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而不是归资产的提供者所有。

参考文献:

[1]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篇2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5-0105-04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预算管理十分薄弱。非营利组织预算编制方法落后,表现为预算数据不能有效反映资金的需求。预算编制中,采用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这种对资金的分配方式将原有的支出指标作为基础,对原有的资金结构及供给范围进行了限定,实际上是以承认既得利益为其基本前提,因此对资金的支出结构及攻击范围的调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种资金预算编制与分配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上一年支出的增加,造成资金分配的不公及资金浪费,达不到资金的使用效果。

2 收支管理随意松散。非营利性组织收支管理表现为资金收入管理及资金支出分配管理两大方面。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主要是指非营利组织为开展相关业务及其他方面的活动而获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收入分为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非自创收入是非营利组织接受政府拨款与社会捐赠的收入,自创收入是非营利组织通过提品和相关的劳务而向消费者收取的收入或者从受资方获得的收益。非营利组织对服务性活动取得的收入管理相对松散,表现为收费标准不统一,有一定的随意性,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往往收费有些偏高,但也在一定范围内会出现收费过低的现象。

3 资产管理相对混乱。非营利性组织对资产管理也表现出相对混乱的局面,资产管理随意松散,最为突出的表现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严格,会计数据账实不符,导致资产的流失;购入资产求大求新求高档,在未经过科学分析的状况下,盲目购置新的资产,使得购置资产闲置不能用,使用效率相对较低:一些已经转让的固定资产没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资产转移手续,对提折旧固定资产少提折旧或者不提折旧。在资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对资产混乱支配的状况,甚至大部分资金的使用范围已经严重背离了其原有的价值定位,对组织本身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有些非营利组织已经违背了其原有的发展理念,失去了其肩负的社会使命及存在的基本意义。

4 财务透明度低。非营利性组织受其性质的影响,其财产归公益法人所有,也就是抽象的公众,出资者与经营者分裂开来,难以形成有效的责任监督机制。此外非营利组织并不直接与收益相挂钩,财务报告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和价值,所以非营利性组织通常情况下无需公开其年度财务报告,造成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不明确,财务管理透明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金提供者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组织的信任度,不利于非营利性组织的持续发展。

5 绩效评估无法进行。绩效评估通常以利润作为其衡量指标,但非营利组织受其公益属性的引导,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不存在利润指标,所以对其进行绩效评估显得比较困难。衡量非营利性组织业绩的主要标准是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质性的指标,管理者很难评定社会绩效,到目前也没有一套科学适用的评价指标来衡量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形成非营利组织内部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率,财务管理可有可无的局面。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的成因

1 财务管理制度缺失。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依法依规进行,作为组织内部财务管理依据的规章制度至少应该包括:会计制度(或准则,下同)、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会计制度规范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正确反映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动;财务制度规范非营利组织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保证资金使用效率与效果。内部控制制度则是提高非营利组织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组织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综合性制度。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法规制度比较多,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相比企业而言,政府层面对非营利组织在制度建设方面做的不多,目前针对非营利组织财政部颁布实施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但没有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通则或规则,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2 理论研究不充分。众所周知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运用,这得益于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当前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非常深入,涉及企业资金运动的各方面,各种分析、预测、决策、评价的方法及模型层出不穷,各种财务管理的理论被提出并运用于实践,不同理财的观点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内容越来越丰富。而非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却十分稀少,所见到著作数量不多,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有的就是套用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思路与方法。从发表的论文来看数量不少,但论述基本上是就事论事,没有提高到理论层面去考量,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还有一些论述引用的一些外国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但这些方法能否为我国所用还需要时间和实践进行检验。

3 专业人才不足。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规模较小,运行机制不完善,人员福利待遇较低等劣势,因而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使得财务人员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造成组织财务水平低下,管理混乱,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缺失与财务管理在组织管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的现状存在。另外,由于组织领导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造成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配置上存在严重的失衡。很大一部分组织在财务管理的岗位上只安排会计和出纳两人,高水平财会人才的缺失,非营利组织内部怎么可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伴随人才缺乏的后果是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能力不足,又使得组织的筹资能力降低,导致组织财务困境的加剧,组织难以持续发展。

4 缺少有效监督。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不力,主要体现于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方面。从外部监督看,政府有关部门并没有建立起能够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监督的机制。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支出与使用,资产投资、收益与处置等重大财务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监督什么,如何实施监督等均无详细具体的规定,造成各非营利组织资金使用不可能是规范的。出资者在交出资金所有权的同时往往也交出了资金使用的监督权,因此并不会关心资金的应用途径和使用效率,也不会对组织的运作和管理情况给予更多的关注。新闻媒体的监督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大部分时间里因非营利组织缺少新闻热点,往往会被忽视,加上非营利组织中的财务活动往往被内部人掌握,媒体对财务活动不会知悉太多的信息,也会造成监督的力度有限。

从内部监督来看,因非营利组织内部规章制度不是很健全,对于财务活动的监督也会难度很大,内部审计、内部牵制的机制的建立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的非营利组织内部就不设置相应监督机构。

三、改进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思考

1 抓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建设。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是当务之急。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管理机关应该领导此项工作,这在我国是有先例的。我国内部控制相关法规就是在财政部牵头下联合其他四个部委完成的法律规范,对于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起到规范和指导的作用。作为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部类似《企业财务通则》的部门规章,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做出原则性规定,以规范和约束非营利组织资金的筹措、使用、管理、评价及信息披露等行为,让非营利组织在进行管理中有法可依,让执法与监督者有检查和执法的依据。这项工作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但政府的立法有其自己的时间表,其他单位或个人很难改变。作为广大的管理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只能更多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多种场合进行呼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渗透,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促成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作为行业自律组织的协会或会计学会相关分会可能是在近期内发挥作用的主力,他们可以利用行业协会这一组织,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深入到非营利组织中去,与这些组织内部的工作人员一起,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出台一些具有导向性的行业规范,来指导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尽最大努力消除非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弊端。这种做法在当前最可行,容易操作,针对性也较强,应积极发挥这些自律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快完成相关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当前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协会也没有出台指导性文件的环境下,非营利组织制定适合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更为必要,甚至成为唯一作为组织内部进行财务管理的依据。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在财务管理方面建章立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非营利组织资金的管理纳入规范体系中来。完成这一工作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讲是比较艰巨的,会遇到较多的阻力,其效果也可能不会太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思想因素,有的领导人不愿意去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来规范约束资金运用,更害怕被制度捆住手脚,削弱自身权利的行使,如此一来组织自身就没有建立规范制度的积极性;二是条件因素,非营利组织确实在这方面存在着短板,很可能一时间难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虽然如此,但不能因此而放弃非营利组织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也不能求全责备,应该允许非营利组织在实践中探索,采用分步走的方式将相关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2 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是改进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基础措施。通过理论研究搭建起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体系,找到管理好非营利组织资金的依据,设计出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方法与途径,创建出评价非营利组织实现社会效益的指标体系等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要做好理论研究工作,一方面需要有组织和领导,另一方面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笔者认为从组织和领导角度来看,其主导应该是各级财政部门,因为在会计法中明确规定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的会计工作。高校是承担这一任务的研究机构,高校与各级财政部门组织行业协会、会计学会相关分会以及非营利组织进行广泛的合作,深入到非营利组织的实践中去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当前法律规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探索一条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新路子,理论上形成体系,其完善程度不亚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缺乏理论指引的现状。从资金支持角度来看,应该以行业协会和会计学会相关分会资助为主,财政资金支持为辅的方法,通过科研立项的方法充分利用社会研究资源,特别是高校的研究能力,力争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拿出研究成果。

3 强化财务管理教育与培训。解决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问题需要人才支持,而人才离不开教育与培训。从当前我国高校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体系中讲授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极少,即便个别高校中开设了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课程,也因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造成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水平不高。目前开设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课程的学校,使用的教材水平不高,特别是对于如何有效管理资金,做好预算管理等具有显著指导意义的东西并不多,教材中往往借鉴我国事业单位的一些东西,还有照搬一些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拼凑,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该课程也往往不受“教”与“学”两个主体的重视,“教”的方面,该课程一般不能作为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师资配备、课时保证方面不尽如人意。“学”的方面,学生在校期间也极少考虑到非营利组织去供职,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不会重视本课程的学习。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非营利组织行业协会与财会专业比较成熟,影响力比较大的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可以在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方向,侧重讲授一些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然后重点地讲授财务与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比较深入地教学,学生在毕业后可以优先推荐到非营利组织进行工作,从而调动学校教与学的积极性。同时抓好教材建设,行业协会发挥其紧密联系非营利组织的便利条件,及时传递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中形成的成熟经验,邀请相关老师、学生到非营利组织中来进行实习和调研,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提供环境保证。

另外,对于非营利组织财会人员的培训也不可或缺,这是解决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非营利组织中财会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最实用的财务管理方法及时贯彻下去。这一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应该是非营利组织行业协会,各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研究成果适时地督促或直接组织一些培训活动,将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和推广。

4 改革用工制度。要改变非营利组织缺少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财会人才的现状,改革非营利组织的用工制度是关键。非营利组织内部应该建立健全规范的招聘、录用、考核、奖惩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对于组织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还应该有特殊的激励政策。通过机制的建立,吸引热爱非营利组织事业的高素质人才,鼓励其长时间地为组织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满足组织管理的需要,进而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对于财会人才更需要在职业稳定性,个人专业发展方面下工夫,录用能够胜任工作的财会人才,保证财会人员工作的相对稳定,让其享有较高的薪酬待遇,并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随着非营利组织的事业发展而适时增长;开辟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途径,让财会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促进非营利组织财会专业水平的提高,为进一步做好资金管理提供了人才保证。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篇3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3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由财务管理实务与财务风险管理两部分构成。从实践中来看,财务风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竞争的任何企业、组织都必将面临的风险。非营利组织在开展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导致其财务状况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特征,也因此而存在资金损失的可能性。怎样从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出发,降低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非营利性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保障。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分析

(一)非盈利组织的概念和财务的特点

非营利性组织的概念:非营利性性组织是指那些不以营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就是指支持或者是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事件或者是议题。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资源配置

任何一个组织都拥有人、财、物等多方面的资源,只有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才能发挥出资源的作用。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其最主要的业务活动就是筹资与资金支出,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就成为重中之重。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就是将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2.有利于企业财务的稳定与活动开展的有序

不论是组织内部环境发生变化还是外部环境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让组织陷入财务困境或者出现经营混乱,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够保证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安全。因此强化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保证非营利组织在筹资、资金支出等方面健康有序,确保组织管理的资金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有利于企业财务的稳定与活动开展的有序。

3.有利于降低财务危机成本

财务成本是任何组织与企业都需要承担的经营成本,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其财务成本都是受控的,在组织与企业可承受的幅度内发生。但是一旦出现财务风险,则会加大财务成本,引发损失增加。通常情况下,损失并不单单指直接的财物损失,还包括了间接非财务性损失。

4.有利于组织收益的实现

非营利性组织要实现持续活动,就必须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与经费保障,确保实现组织收益。如果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则其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也必定较弱,很难实现资金的安全,也无法让资金获得最大的收益。而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则能够确保实现组织收益。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类型

1.筹资风险

我国非营利组织当前所面临的筹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筹资不足的风险,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计划都是按照组织的发展规模设计的,如果筹资计划落实的不好,则很可能会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不能连续筹资的风险,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具有连续性,因而要求其筹资也具有连续性,一旦筹资出现中断,则很可能影响到组织的正常活动;三是筹资成本过高的风险,筹资总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比如利息、股息等,如果筹资成本过高,则可能造成组织不堪负担,陷入困境;以上这些风险都可能让该组织偏离目标。除此之外,在筹资过程中,还面临着其他非营利组织的激烈竞争,因为社会资源是固定的,比如,一个人要捐款,那么他是捐给红十字会还是捐给希望工程?无论是红十字会还是希望工程,要想获得该笔捐款,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与绦辛Α4幽壳拔夜非营利组织筹资来源来看,大部分依赖政府拨赠和捐赠。对于捐赠者来讲,要捐多少钱,捐给谁,以什么方式实现捐赠,都完全凭借捐赠者的个人意愿决定,因此,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获得多少捐赠完全是不确定的。

2.用资风险

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具有社会公益性,其所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公益活动的开支,这也是其财务管理的本质目标。从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的实际资金支出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非营利组织在资金支出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来源于捐赠者怠于监督而出现的资金使用出现偏差,比如捐赠者捐款10万元是为了要救助一名贫困学生,但是捐给希望工程后他就充分放任,任由希望工程使用,这就可能存在该笔捐款不用于救助贫困学生而改变用途,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资金支出风险;二是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也没有有效的制度来规范资金支出,因而出现资金支出风险。

3.会计风险

非营利组织聘用的会计也可能会因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做假账,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这就是会计风险。会计信息失真会让人们怀疑该组织的可信度,损害组织的声誉,进而影响到组织的持续活动。非营利组织出现会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是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有意造假,这部分会计信息通常比较隐蔽,甚至连组织的监管者与负责人都很难发现;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组织负责人的授意而造假。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支出主要是公益活动支出与组织的行政支出两部分,有时候,组织的负责人会为了提高组织的公信度而有意夸大公益性支出的比例,减少行政性支出的比例。此外,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风险层出不穷的原因,比如,当前实行的《基金会管理办法》对于基金会的行政性支出设定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额度,即不能超过10%,事实上,按这一额度有时候很难满足组织的行政需要,组织要想维持发展下去就不得不去扩大行政性支出的比例。再比如,我国现行的《民间非盈利组织制度》对于确认捐赠收入以及计量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假如捐赠者的捐赠是以提供劳务的方式实现的,或者捐赠者还只是一种口头承诺的捐赠,此时,所接受的劳务与承诺的捐赠还不能计入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以上原因,都是非营利组织出现会计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实践中,要注意防范会计风险。

4.其他风险

除了在筹资、用资的时候可能存在财务风险之外,非营利组织还存在着其他的财务风险。一类是人为原因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地震等自然灾害原因以及因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失属于此类损失,比如因失火造成财物损失等等。再比如,因自身管理不当等原因致使非营利组织在一个时期内筹资锐减,引起较大的财务波动。总之,非营利组织也应当重视对其他风险的防控。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国家层面

1.健全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有两类,一类是适用于企业的,一类是适用于事业单位的,非营利组织适用的是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但是由于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与事业单位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该准则已经无法满足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管理活动,比如,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捐赠。因此,我国应当在立法层面上健全非营利组织法律体系,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制定单独适用的会计准则,为非营利组织控制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健康稳定的会计运行环境。

2.强化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会计管理质量的高低。当前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人员素质并不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比如,普遍年龄偏大,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再比如,一些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还不是很掌握。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会计管理的不足,引发财务风险。因此,要继续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一要继续提升会计人员的岗位技能,不断提高会计业务水平,丰富其理论功底,增长其实践经验;二要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操守修养,并且强化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要让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严格遵守法律与会计职业道德底线。

(二)组织层面

1.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非营利组织应当按照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风险防范是否有效的基础。一个组织只有对其潜在的风险作出了明确清晰的识别,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这就好比医生给病人开药方,医生第一步要做的一定是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检查,什么部位病了都要了解清楚。风险防范也是一样的,一定要了解清楚非营利组织在哪些方面存在着财务风险,预判出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性。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务风险识别的出发点在于准确掌握各类财务风险的状态,并对每一类风险的大小以及损害程度进行初步的预判。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在这个阶段,就要查找出财务管理中潜在的筹资、用资等不同的风险,建立风险辨识库。通常的风险辨识方法有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Delphi)等。

(2)风险识别

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就是要对前一阶段建立的风险库进行分析,比如,对于某一项筹资风险,就要认真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风险。具体方法上,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风险预警指标,通常情况下,各种途径收入的占比、各种支出的占比以及相关会计评价指标(资产负债率、现金储备率、流动资产负债率、总收入增长率)等都是常采用的评价指标。其次要对采用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采取纵向(本组织的各年度指标之间的变化)分析、横向(其他非营利组织同类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原因。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医生在分析病人生病的原因,在医生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以后,医生就知道病人究竟得了什么病,比如,对于感冒病人,医生在辨识阶段,首先确定了病人是“感冒了”这个结论,那么,在风险识别阶段,医生就要分析确认病人的感冒原因,是伤寒引起的,还是风热引起的,医生必须做出一个分析判断,以便为下一环节的诊治提供依据。

(3)风险控制

非i利组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就要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做好风险控制,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做到“对症下药”,其根本目的是避免风险发生或者降低风险损害程度。是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因,就要完善制度;是人为原因就要强化对“人”的监督;是筹资、用资计划不恰当的原因,就要及时调整筹资、用资计划。这实际上就是医生开药方,是风寒感冒就要开治风寒感冒的药,是风热感冒就要开治风热感冒的药,否则就可能出现药方失效,治不了病的后果。在风险控制阶段,一定要注意锋范措施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是万万不可取的。

(4)风险评价

在对风险采取措施防控之后,非营利组织还要做好风险防控效果的评价反馈工作,也就是医生常讲的“复查”阶段。对风险防控效果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继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医生在给病人开药方的时候,也总是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地开,在疗程结束的时候要看看治疗效果,效果好了,继续下一阶段治疗,效果不好,就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非营利组织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也要做好效果评价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风险出现的几率降到最低。

2.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非营利组织还要注重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应急处理机制。一要完善内部各项业务的工作流程,对筹资、用资等重点业务、关键岗位在全覆盖的前提下进行重点防控,比如,可以建立资金支出的授权审批制;二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比如,要建立《财务岗位操作手册》、《现金管理制度》、《财务报表编制指引》、《收付款业务流程指南》等制度,以制度来约束人,以制度来管理人,同时以制度来防范风险;三要借助计算机信息化平台,大力推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做到财务管理及时到位、财务信息准确无误;四要从财务管理的特征出发做好会计业务,比如应当预留一定额度的风险准备金,一旦风险出现之后,非营利组织可以按照一定的使用流程与使用计划合理使用该笔准备金,以便充分发挥风险准备金的补救作用。五要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每年度都要制定计划定期培训,以便提升会计人员的抗风险能力;最后,还要建立多元化的业务监督机制,比如,应当引入外部审计机制,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再比如,可以建立筹资、用资公开制度,要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四、结语

非营利组织已经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财务风险,严重制约了非营利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非营利组织一定要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危害性;其次要在制度上规范其财务业务活动;再次要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总之,要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针对性的防范财务风险对策,非营利组织只有做好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才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雯雯.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的表现特征和成因分析[J].投资与合作,2011(12):78.

[2]蒲虹.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浅析[J].管理学家,2012(18):52.

[3]马立群.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探索,2012(5)

[4]陈晓春,等著.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周B红.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会计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4).

[6]张雪峰.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问题探讨[J].财会学习,2012(7).

[7]陶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实践――以J企业为例[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

[8]唐兴.浅谈企业法律风险管理[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2)

[9]徐小康.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控制与防范策略[J].中国商贸,2014(33).

[10]曹晓云.企业内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2).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篇4

abstract:accordingtofinancialmanagementproblemsincurrentprivatenonprofitorganizations,thispaperproposescountermeasurestoimprovelawsandregulations,strengthensupervision,improvefinancialdisclosureinformation,therebyincreasingtheopennessandtransparencyofprivatenonprofitorganizationsoperateinacertainextent,promotingthesounddevelopmentoftheorganization.

关键词: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公开透明;对策

Keywords:privatenonprofitorganizations;financialmanagement;openandtransparen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126-02

0引言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包括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其中,事业单位具有国有属性,多是由财政拨款,对于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民间非营利组织,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民间出资举办,并且是专门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由于缺失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在民间非营利组织飞速发展的同时,财务方面频频出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民众的危机感。因此,需要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加大管理力度,对组织的运营进行监督和评价,提高公众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进一步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持续、有序的发展。

1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间非营利组织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不存在商业性质,其资源提供者无偿地向该组织投入相应的资源而不取得经济回报,也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1],这导致捐赠者、管理者和受益人都不太重视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财务管理方面的混乱状况尤为突出。

1.1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登记管理条例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进行规范,例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缺少“民间非营利组织法”这样高层次的法规。相较之下,规范企业的法律法规既有规范登记管理行为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又有范企业运作的《公司法》,体系比较完整。由于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民间非营利组织从成立、登记、运作到注销整个活动过程没有被纳入一个完整、紧密的体系当中,许多问题都存在不衔接、不统一的现象。另外,没有针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专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规章制度虽然明确了其适用范围包括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内,但实际上还是针对企业制定的,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来说,规范作用不强,缺乏针对性。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一些民间非营利组织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内控制度,但制定、执行、监督环节都有脱节现象,操作性不够强,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1.2财务信息披露不全面,缺乏透明度

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七十四条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需对外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但实际上,仅有10.5%的非营利组织例如青基会等在无特殊情况下会做年度财务报告[2]。目前,披露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信息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通常情况下,资产的数量、负债的比例、折旧是多少与净资产的增量等共同构成制度规定披露的会计信息,然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不能通过这些信息而体现。在资源分配使用的信息方面,民间非营利组织比较缺乏,对于资源提供者来说,虽然对经济利益的回报没有提出要求,但是关注资源的投向、使用等情况。为此,民间非营利组织需要对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借助会计的预测、决策和控制职能[3],对财务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进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

1.3自律机制和审计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督不力

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而言,财产物资的所有权属于组织本身。由于组织所有者权益的特殊性,没有利润指标,工作不与绩效挂钩,权责利没有明确到个人,组织内部权责利区分不明确,不便于自我监督和接受外部监督。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益性,使其没有进行强制有效的政府审计的基础,导致很少有民间非营利组织年终进行外部审计,大多只进行内部审计或者无严格审计。而且,管理部门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审计主要是年检报告,但年检报告的内容不能反映组织全面的财务状况。此外,外部监督的缺失造成了一些民间非营利组织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实质上进行营利性活动,逃避纳税。

2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2.1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立法体系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内控在本质上与企业是一致的,应该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具体指引,这样就能针对性的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另外,要提高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立法层次,要在更高的法律层面上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性质、组织形式、权利与义务、内部控制、人员保障、经费来源以及与政府、社会的关系等加以明确和规范,打好组织健康运作、更好的服务社会的基础。

2.2健全财务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报告只提供了一些框架式的说明,实际操作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应增加一些详细的解释说明和案例,明确界定各个项目的内容,并规范各会计科目的内容、使用和核算方法,使各种业务处理清晰明了;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民间非营利组织在信息披露时,应适当包括固定资产明细、借款明细、接受捐赠明细、费用支出明细等,并对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依据、原则和方法以及主要项目做解释,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充分深入了解财务报表主表的相关内容和项目。

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依法建立并保存会计账目,形成“追溯反馈机制”,使款项的捐赠者能够有账可查,能及时了解到捐款的用途去向,防止款项“莫名失踪”。另外,鼓励民间非营利组织采用并推广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来进行财务信息管理。XBRL是国际上将会计准则与计算机语言相结合,可用于财务信息交换的最新公认标准和技术。它是基于互联网、跨平台操作,专门用于财务报告编制、披露和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将现实数据集成并最大化利用,使数据透明,资料共享,可以直接为捐赠者、监管者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2.3建立有力的内外监督体系

为了民间非营利组织能健康持续的发展,保障其实现社会公共责任,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民间非营利组织既要加强组织的自我约束,也离不开有力的外部监督。组织应将工作与绩效挂钩,进行绩效评估,建立稳定的自律机制;实现外部的有效监督,需要政府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审计,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通过自律机制和外部监督,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和组织互动的透明平台,使民间非营利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度,更好地进行社会公益活动。

3结语

民间非营利组织对帮助社会剩余资源的宏观调控,解决紧迫与严重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民间非营利组的迅速发展,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诚信问题、社会公益性越来越受到社会民众的关注。为了使民间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公益性,必须改善组织的财务管理,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增强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会[2004]7号.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S].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篇5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个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于组织本身的目标。众所周知,作为营利组织的企业,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营利。企业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获利。企业只有生存才可能获利,只有发展才能求得生存,只有获利才有生存的价值。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与获利紧密相连,尽管具体表述有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不同观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样决定于非营利组织本身的目标,那么,非营利组织的目标是什么呢?

日本学者川口清史认为:非营利组织一般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

美国学者萨拉蒙(salamon)认为,非营利组织有6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组织性”,即非营利组织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二是“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在制度上与政府相分离;三是“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不向他们的经营者或“所有者”提供利润;四是“自治性”,即非营利组织基本上是独立处理各自的事务;五是“自愿性”,即非营利组织的成员不是法律要求而组成的,这些组织接受一定程度的时间和资金的自愿捐献;六是“公益性”,即非营利组织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可见,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一个非营利组织在一定范围内为社会公益服务,也就是在完成某一社会使命。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而存在,而不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存在。一个非营利组织,如果已经完成或无法完成其具体的社会使命,该组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非营利组织的目标是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非营利组织为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需要有科学的财务管理。与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相适应,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描述为: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

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特征

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特征,了解组织的特征是做好组织管理的基础。为了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应当了解组织的财务特征。那么,非营利组织具有哪些财务特征呢?

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类: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家庭。非营利组织与其他4类社会组织的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劳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如果一个组织的一半以上收入来自以市场价格销售的收入,就是营利部门,而一个组织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的资助则是政府部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四号《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中,将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归纳为:(1)大部分资源来源于资财的供给者,他们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2)业务运营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取利润或利润同等物而提品或劳务;(3)没有明确界定的所有者权益及其出售、转让或赎回,以及凭借所有权在组织清算解散时分享一定份额的剩余资财。

我国台湾的会计界将非营利组织称为“非营利事业”,他们认为,非营利事业具有三个重要特点:(1)该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2)事业的一切资财和权益均为事业所有,对于任何特定的个人,不能以任何方式给予特殊利益;(3)不进行损益计算和利润的分配。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非营利组织的如下财务特征。

(一)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

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通过销售产品和服务从顾客那里获取的收入。如果产品不适销,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那么企业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严重的将导致企业破产。而非营利组织则不完全依靠从顾客那里获取的服务收入来维持生存和发展。有些非营利组织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服务收入,如民办学校的主要收入是学生交纳的学费,医院通过向病人收取医疗费和药费来维持经营。这些非营利组织通常被称为“顾客支持型组织”。其他非营利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则不是服务收费,它们被称为“公众支持型组织”。在这种情况下,顾客所接受的服务与其向组织提供资源的多少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慈善组织。

(二)不存在利润指标

在企业财务中,利润指标能为衡量企业绩效提供标准,为企业提供量化分析的方法,使企业的分权管理成为可能,也便于进行不同组织之间比较。然而,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管理的系统性受到损害: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许多决策不宜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

(三)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

对企业而言,内部管理通常可划分为许多责任中心,对每一责任中心都明确其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在对其职责履行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给予其相应的利益。而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因而对于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十分明确。

(四)所有权形式特殊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股东投资创办了企业,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资财的权益。而对于非营利组织,资财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但是,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照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运作、管理和处置资财。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因而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明确财务管理的内容,是做好财务管理的重要前提。作为营利组织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筹资与投资的管理。然而,非营利组织的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的财务目标,以及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上述财务特征,决定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收入与支出的管理。

非营利组织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这是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与企业不同,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劳务;而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广泛。收入管理应当按收入来源区分为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进行管理。非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接受的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这是非营利组织收入的重要来源。非自创收入的管理需要做好与政府合作、寻找企业合作伙伴、面向社会公众募捐。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通过提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而从受资方取得的收益。扩大自创收入并加强其管理,应当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方向。自创收入主要包括业务收入、经营收入和投资收益。业务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这是自创收入的基本形式。需要注意的是,非营利组织是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运作,因此,对于为实现其社会使命所提供的服务,其收费应当是低水平甚至是免费的,而不能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收费。经营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在其实现社会使命的业务活动之外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非营利组织从事合法的经营来支持其非营利性的活动,需要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利润或收入不可分配给其创立人、会员、干部、董事或员工,二是其主要目的并非单纯从事经济活动,而是实现其非营利宗旨。投资收入是非营利组织所获取的资金,在运用于实现其社会使命的具体项目之前,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行投资,获取投资收益,以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非营利组织进行投资时,必须认真研究投资项目的收益及其风险,优化投资组合,在不提高风险的条件下使收益最高,或者在一定的收益条件下使风险降至最低。

非营利组织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为组织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这里的支出与企业的投资不同,投资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投资的管理必须从经济效益出发,而非营利组织支出所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管理,应当按支出的用途分为项目及活动支出与行政支出分别进行管理。项目及活动支出是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支出。项目及活动支出的管理应当从社会效益出发,通过规划与监督,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行政支出是非营利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发生的支出。行政支出的管理应当厉行节约尽可能控制行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当然,也并非行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越低越好。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组织开展活动都会有一定的行政开支,并且非营利组织也应当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包括对员工的培训。只有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得到提高,资金才能被更为有效地使用。

针对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负债和权益筹资的途径来获取资金,因此负债与权益筹资管理应当成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人们通常认为负债经营和权益筹资只能运用于企业经营而不能运用于非营利组织。我们认为,除了慈善组织以外的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需要扩大服务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时,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负债和权益筹资来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不过,运用权益筹资进行资金筹集时应当研究处理好资本的寻利性与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篇6

【关键词】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F530.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42-01

财政部于2004年8月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范围内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制度已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是会计改革进程中取得的又一项突破和重要成果。

1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特点:

民间非营利组织是与政府组织、营利组织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具有如下的组织特征:①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②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③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特性决定了其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

1.1会计目标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决定了它的会计目标。即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缴纳的会费、社会各界的捐赠以及接受服务对象缴纳的服务费等,所以其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满足会员、捐赠者、服务对象以及监管部门等会计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1.2会计核算基础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基础引入了企业会计的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即要求该组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成本管理,从而弥补收付实现制会计的不足。但其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不设置成本要素。

1.3会计要素的设置针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特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设置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会计要素。用“净资产”要素反映该组织拥有的权益,而不必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来反映资源提供者享有的所有权和其应该从组织中取得的回报。当然在权责发生制下,也不必采用政府组织中收付实现制的“支出”要素来核算。

1.4会计计量基础民间非营利会计组织坚持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同时,对捐赠、政府补助等特殊交易事项收入了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基础。因为捐赠资产和政府补助资产等都是无偿取得的,难以按照实际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这样更利于真实、完整地反映组织的经济活动。

1.5收入的确认和费用的分类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中,对于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交易,按交换交易收入的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对按非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交易,按非交换交易收入的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民间非营利组织对费用的核算严格区分业务活动成本和期间费用。其中,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和其他费用。

1.6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民间非营利组织向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其中,基本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和现金流量表;按财务报告编制的时间,分为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期财务会计报告。

2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结构优化

目前,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制度和管理还相对滞后;尤其是公立的非营利组织,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造成当前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资金缺乏的局面,这使得非营利组织没有应有的能力实现为公益服务的社会使命,一些民间非营利组织甚至由于资金太少而难以为继。目前我们必须打破那些认识上的不足,加强财务建设和管理,才能确保非营利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篇7

关键词: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财务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有些社会团体、协会不重视会计制度和财务准则的建设、制定,财务不公开,缺乏社会监督,通常在资金使用上以及使用资金规范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较大的缺陷。经常出现一些主管部门将部分协会、社团作为本系统的小金库,把不好处理的支出项目拿到协会、社团组织来处理,甚至有些主管部、主管部门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还有的把之前一些财政不允许的事业性收费转移到社团组织中来,变相收费等现象。

二、日常操作缺乏规范化

民办非企业由于日常操作缺乏规范化,没有制定明确的会计制度,同时对财务报表、会计凭证、结算凭证以及会费票据等相关报表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在财务收支方面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和标准作为依据。导致整个财务方面经常是处于混乱的场面。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没有规范的账簿,帐目不清,只有明细账,没有总账,或者只有一本“流水账”。

很多民间非盈利组织因为缺乏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且不编制年度预算,或是编制过程随意性强,缺乏对年度预算编制制度和全年财务收支情况以及预算额完成情况等记录不够详细。

很多民间非盈利组织不遵守财务管理规则,对于需要定期盘点的货物以及目前库存现金的多少,很少做出细致准确的盘点工作,账簿记录以及收支款项,库存实物不符合现象,都是由于不经常核对债权债务和银行存款等违规操作导致的,民间非盈利组织雇佣的会计审核人对财务支出平衡以及原始凭证审核力度不够,导致最终账面上的信息不能够真实的反映民办非企业的实际净资产等情况,最终出现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无参考价值等严重问题。

三、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自2005年1月才开始执行,之前一般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些单位现在依然延续之前的会计制度,造成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不统一,会计科目混乱,现在大部分民间非营利组织未能按照规定执行新的会计制度,即便部分民间非盈利组织机构严格按照《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但是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所以在也执行新制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彻底性,以及经常会出现会计基础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我之前派遣到事业单位工作了几年,其主办的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就是采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且没有独立的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限制了社会团体的发展。

四、建议

基于之前发现的以上问题,从我单位2010年山东火炬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以来,我就做出了改进,完全按照《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建立会计体系,制定财务规章制度,根据这几年在工作中探索得出的经验,对以后民办非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经济环境,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政府应该定时举办一些讲座等活动,提高民办非盈利单位组织者对改单位性质的认识,提高职业素养,提高民众对单位性质的认识,即社会公益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财务盈余举办者和成员没有权利进行分配,同时社会非盈利组织是不同时享有自,依照法律、法规、章程独立开展公益性业务活动。现在政府机关单位提倡向社会购买服务,这给了民办非企业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单位自从脱离主管单位,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以来,每年增加收入上千万,并且为全省上万家科技中小型企业提供科技发展服务,为科技企业提供创新发展机会,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力。通过走招投标的方式,以此来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企事业。民间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对我单位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援助。

2.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预算制度。

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点,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财政业务的需要,依据《民间非营利利会计制度》和《会计法》以及《税法》等相关规定,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即单位部门的一把手作为财务第一责任人。单独设立财务会计机构,财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会计相关准则,认真真实的进行财务收支核算,严格管理相关票据。从而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依据制定的管理制度,改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加强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提高非盈利组织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应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编制合理科学的财务预算体制。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和u价。

3.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成立相关部门或是指派专门负责人对民办非盈利的会计人员在基础会计规章制度、财政法规以及税收政策等专业知识上进行细致的培训,同时加大财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力度,鼓励相关财务人员通过国家举办的考试来提升整体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认真学习《税法》,全面掌握国家赋予民办非企业单位各项税收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这些政策,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更好的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服务。

4.引入社会审计监督力量。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篇8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控制

风险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组织都面临着财务风险的威胁。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风险是指非营利组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受各种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并由此导致非营利组织蒙受资金和信誉损失的可能性。如何应用现代财务理论和工具,结合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的特点对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对于防范和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风险、更好地实现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目标与财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指由负债引起的资不抵债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在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实现的财务目标和预期财务目标发生背离,因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主要表现在筹资、投资和资金运作等过程中。

一般认为,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没有追逐利润的动力和压力,组织的营运资金基本来自社会捐助与政府拨款。在非营利组织中不存在财务风险。实际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组织的财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防范控制风险的前提是对财务风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准确识别与分析。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风险识别与分析

非营利组织筹集完成组织目标所需资金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核心任务。按资金来源划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以分为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非自创收入是指财政补贴,包括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和项目经费;社会捐赠,包括个人捐赠、企业、基金会及国际组织提供的资助。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通过提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取得的收益,指服务收费,包括会员缴费、服务取酬;经营性收入,包括经营实体收入、投资收入、产品销售收入等。不同性质的非营利组织和同类组织发展的不同时期筹资渠道及资本结构都会有所不同。

非营利组织的筹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否筹集到完成组织目标和维持组织日常活动所需的足够资金;二是筹资行为规范对组织声誉度是否有消极影响。前者的风险体现为资金短缺,致使目标无法顺利实现或者组织难以存续;后者的负效应是可能导致组织的社会公信度降低。非营利组织公信度不高,难以达到筹资多元化,弱化组织的筹资能力。筹资风险可能发生在组织理财之前,也可能发生于理财过程之中;可能单独存在发生作用,也可能与其它风险交合于一处发生作用。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总量不足和筹资困难是一个相当普遍和非常严峻的问题。一方面,社会慈善捐赠的市场规模始终有限;另一方面,随着政府逐步退出在社会福利事业中的垄断地位,公共部门给予非营利性组织的财政拨款也日益削减。事业成长与资金收缩的矛盾是很多非营利性组织都面临的困境。资金缺乏限制了组织执行社会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导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下降,使其难以从外部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改变现状,最终又限制了其自身筹资能力的提高。随着非营利性组织的筹资环境复杂化,很多组织积极尝试将适当的市场运作引入非营利领域增加自创收入,但随着自创收入在资本结构中比例的逐步增加,非营利性组织也面临很多市场风险。

上述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与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在筹资时,利益驱动机制和筹资责任机制不足,对逐利性资金缺乏吸引力,一旦社会捐助不足,就会出现筹资困难。我国现阶段尚未形成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融资服务体系,组织难以从银行或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而且,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缺乏有效的筹资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无法衡量非营利组织职能完成的绩效,无法确定筹资使用效能,并且多数组织的自创收入能力较弱,因此而导致我国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困难,组织声誉度不高。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用资风险识别与分析

非营利组织用资风险是指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或有损组织形象的可能性。用资风险既存在于组织的事业活动中,也存在于经营活动中。

非营利组织筹集的资金应主要用于公益目的,资金进入非营利组织后,受助者并不关心此公益资金是否与出资人的愿望相符。如果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当非营利组织的生存目标与其公益目标发生冲突或经营者作出逆向选择时,非营利组织的日常性财务支出和行政支出膨胀,挤占公益支出时,造成支出结构异化,公益资金可能变成为非营利组织为生存而使用的资金,其公益性就逐渐丧失,从而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下降,因而需要严格控制资金支出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为提高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能力,一般会从事各种投资活动。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分配投资收益,而是在于弥补营运成本,投资获取的收益主要作为非营利组织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积累资金。但非营利组织在投资时,使用的是毋需偿还的公益资金,缺少资金的增值压力和偿还压力,同时有效监督制约不足,投资决策失误的风险与投资收益异化(投资收益被挪用到非公益用途)的风险比企业大得多,并且一旦出现投资风险也很难追究责任。除此之外,投资活动还面临投资合理回报的不确定性、外部政策的变动性和同业竞争等方面的风险。

(三)其他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除了筹资和用资环节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外,非营利组织还存在其他多种原因引起的各种风险。比如,人为或自然原因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毁损、灭失风险。自身管理疏忽等原因造成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发生较大波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收入来源减少以及服务成本上升两方面。资产损失、人员低效、信誉受损、责任缺失等都会导致非营利组织收入的减少。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策略选择

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决策科学、业务活动规范、管理高效、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并能充分体现社会效益的实体。具体来说,在我国现阶段,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策略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推行法人经济责任制,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决策层挂钩

经济责任制即按领导分工予以纵横监控,规定职责,相应授权,从而实现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目的。将风险责任指标引入领导和组织绩效考核指标中,有重大财务风险导致经济损失,应追究组织和直接领导者的经济和行政责任。同时,要建立必要的信息披露制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约束。

(二)加强组织的财务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风险控制要求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财务预警指标,加强财务风险预测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对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提高组织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规范会计行为,促进决策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章,自觉形成依法履行职责、业务规范运作的经营管理思想和风格。确保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尽职尽责。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风险管理,不仅有助于组织内部防范控制风险,而且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和运作成本的降低。

(三)建立多元化监督机制

作为权威部门的监督主体政府监管不到位,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普遍存在,民政局针对非营利组织的年检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调动广大公众的监督意识,开通互联网、电话、邮件等公众投诉渠道;鼓励媒体发挥监督功能;建立具有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诚信及绩效上作适当的评估,定期公布结果,让社会大众尤其是资金提供者了解各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作能力。

(四)加强预算管理,控制财务风险

预算管理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核心,非营利组织的预算是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在财务上的体现,也是政府分配资源方式的具体体现。同时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手段。根据《预算法》的要求,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督和管理权限上严格规定内部控制程序,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的刚性,将连带和潜在风险降到最低,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增强政府财政部门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行为的能力和效率。

(五)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社会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核心,社会对其关注度、舆论对其评价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及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组织高质高效地完成社会服务项目,舆论的肯定与引导都将提升其公信力。得到认可后可吸引更多人加入,增加会费收取基数和收取力度;公信度高,捐赠者愿意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物质,非营利组织能接受更多捐赠和进行更多的项目筹资;公信度高,政府在补贴、制度、政策方面会更多的倾斜。非营利组织公信度高,使非营利组织在动员社会资源方面形成马太效应,加强筹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杨小彬.民间组织财务管理及制度建设[J].中国市场,2006,(2).

[3]庄蓉.突破npo的“经费瓶颈”——npo资金筹集问题研究.公共管理,2006,(9).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篇9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特征;所有者虚拟;可量度性;内部源动力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基本完成了市场转型,但社会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公民意识的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以社会组织快速兴起的社会转型,我国非营利组织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提升公民参与社会建设、服务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对一些问题认识模糊,造成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缺陷,尤其是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特征及其财务管理的特点认识不到位,表现在运行缺少透明度,财务支出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笔者就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特征及其财务管理的一些问题作些探讨,这对于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和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相关理论

1.理论(agencytheory)

假定非营利组织的拥有者(委托人)和管理者(人)具有不同的利益取向,因此,拥有者或利益相关者始终面临同一个问题:管理者会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损坏拥有者利益(归建华,2009)。所以,监督管理者将是非营利组织理事会的主要功能,让管理者能够遵循拥有者的利益行事。

2.管理者理论(stewardshiptheory)

从管理学的人际关系理论出发,管理者一般是想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会成为组织资源有效的管理者。(归建华,2009)。理事会和管理者理应是伙伴关系,理事会借助于管理层来设定方针,为组织贡献有价值战略决策。

3.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

作者单位:528313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硕士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慈善会秘书长

非营利组织不但要对组织拥有者负责,而且还对与非营利组织利益相关的社会群体负责。所以,可以通过把不同社会群体的代表吸纳到理事会中,非营利组织以此来对最广泛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做出回应,而不应该仅仅为了一个社会群体的利益。非营利组织理事会的作用,主要在于协调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可能存在的互相利益冲突,进而决定组织的总目标,并确定相应的政策(田凯,2009)。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及其财务特征

依据2004年8月财政部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2)资源提供者向非营利组织投入资源不得取得经济回报;(3)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相应地,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特征如下:

1.非营利组织没有利润指标

“不以营利为目的”这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企业或者说营利性组织的关键点,在非营利机构会计制度中,是不存在利润这个会计要素的。与此相应,在非营利机构的财务体系中就没有了利润指标。

2.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不是源于经济因素

由于出资者向非营利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所以推动非营利发展的动力一定不是经济因素。同时,对组织内员工主要的激励措施也应该不是经济手段。

3.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形式特殊

非营利组织出资者不拥有组织资产之所有权,组织资产的权益归于其所服务的社会群体共同所有。出资者也不能收回在机构移交时所取得的经济回报,因而非营利组织一般不进行损益的计算,通常也不进行利润分配,所以它是一种特殊的所有权形式。

4.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不同于营利组织

营利组织的资金基本上是依靠从顾客那里获取的服务收入,而非营利组织不是完全依靠服务的收入来维系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其资金的重要来源是:政府购买服务、会费收入、社会捐赠、服务收费以及经营收入等。

四、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难点分析

由于非营利组织的这些组织特征及其相应的财务特征,由此引发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上的难点如下:

1.绩效评估可量度性与利润指标缺位

在营利组织的财务指标中,利润是作为其进行绩效评估的基础指标,它为监督营利组织的管理绩效,提供了量化分析的方法。同时也使不同营利组织之间的绩效具有可比性,这将有利于提高营利组织的管理水平。而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所以它的财务运作中没有利润指标,这使得组织的绩效管理缺少可以量度的标志物,使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以及将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组织的目标变得难以衡量。绩效考核量化标准不足,也是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不完善的一个原因。

同时,非营利组织缺少利润指标,对部门职责履行情况难以量化评估,因而对各部门之间的责权利也无法划分得比较明确,所以也无法进行绩效的比较。

2.经济杠杆失效与组织激励的推动力不足

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经济指标作为发展的目标,所以推动组织发展的动力将不是经济力量,这样在企业中撬动组织内部门和员工运行手段的经济杠杆将失去作用。如果组织缺乏激励的推动力,员工就会产生职业倦怠,优秀人才就会流失。所以,如何有效地建立和不断地强化组织的激励机制,是非营利组织必须面对的问题。

3.内部源动力的缺乏与所有者虚拟

投资者投资创办营利组织,成为了营利组织的所有者或股东,自然拥有营利组织资产的所有权,并从营利组织的经营活动来获取利益,所以营利组织所有人必然会对该组织的运行进行严格的监管。

“理论”假定非营利组织的拥有者和管理者分别有不同的利益取向,理事会的功能是如何掌控管理者,使他们依照拥有者的利益行事。而非营利组织的出资人,他们并不具有股东特性,也不参加利润分配,更不能分享剩余权益。他们的出资行为应该定性为资助或者捐赠,一旦出资行为完成,这部分资金将具有公益产权性,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出资人既可以参加理事会,又可以不参加,其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行为,应完全是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作为出资人的利益角度。

由于非营利组织先天的所有者虚拟,对其运行管理的监督产生了很大的挑战性,内部监督缺乏内在的源动力,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此时外部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4.资金来源多元与资金短缺

目前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赠、服务收费、经营收入等,它不是完全依靠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来维持组织的运转。其资金来源看似多元,但有些收入并不稳定,难以实现服务项目的稳定增长,易引起优秀员工的流失,影响组织发展成长。

五、完善非营利组织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1.制定科学的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体制

财务控制的本质对于营利组织来说,是通过利润指标的量化分析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对非营利组织来说,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财务活动在符合中国法律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体可以采用程序逻辑框架,从资金投入\|服务产出\|产生影响的三个节点进行把控,对资源投放效率、服务输出(量)、社会效果(质)的三个层面进行运行监督,实现公益项目的财务稽核、专业评估、社会反馈的多层次、立体式监控。

2.构建有效的内在激励体系

非营利组织非常强调价值观和使命感,投身这个行业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具有奉献情怀。在保障组织内员工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所以通过建立起组织的文化,把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内化成组织成员个人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内在持久的、稳定的工作动机,将组织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3.实行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机制

由于非营利组织的本质应是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而非营利组织本身具有所有者虚拟的属性,这就决定了必须在其治理形式上实行与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因此,首先必须要限定理事会受薪员工所占的比例,即不超过理事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通过选举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和受益人代表,以及服务所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期改变理事会和监事会人员的人事结构,从而提升其社会公信力。

另外,还可通过在理事会内设立专业委员会或者专业小组,来提升组织内部的治理水平和增强组织吸纳资源的能力。同时,为了提升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需要不断通过合法的选举程序,将那些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理事请出理事会。

4.加强组织外部财务监督,确立独立第三方评估体制

由于非营利组织没有市场评估业绩的利润指标,缺乏长期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在组织内部也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股东,由于缺乏利益导向机制,理事会成员将以虚拟人的身份行使其职权,这或许会影响对掌控组织的积极性。所以必须从外部加强对组织的监督,通过建立独立第三方的评估体系,来对组织服务行为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尤其是对财务会计的运作实行全面的跟踪,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对组织的财务过程进行独立审计,并做出独立判断形成审计意见,以评估工作促进组织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服务绩效的提升,这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5.增加财务透明度和组织公信力,吸引社会资源的投入

由于推动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源动力不是营利动机,而是使命的使然和愿景的感召,所以只有不断地回应社会大众的需求,以期获取社会的大力支持与资助,从而最终赢得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空间。为此,只有不断地增加财务透明度,提升组织公信力,以组织廉洁高效的服务成果,吸引社会资源的大量投入,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归建华(2009).上海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研究:非营利组织的视角.学位论文.

[2]马洪波(2012).初创期社工机构治理结构的瑕疵及其完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

[3]田凯(2009).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报,3.

[4]马洪波(2013).双因素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探讨.中国社会工作,2.

[5]罗朝晖詹万玲(2009).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问题浅析.审计月刊,1.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篇10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财务控制

一、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及其范围界定

非营利组织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几乎提供了从教育到科学、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环保及公用、农业等方方面面的服务,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非营利组织运行的目的通常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及其成员各种社会性的需要。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其建立与运营的动机不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动机,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实质上的;既包括组织活动开始前的阶段,又包括组织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束后的阶段。具体来说,这种非营利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营目的。非营利组织业务运营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或利润等同物。虽然有的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收支也有差额,但总体上不是以微观的经济效益而是以宏观的社会效益为目的的。

2.资财的来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归纳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时,指出非营利组织“大部分资财来源于资财的供给者,他们不希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在我国,非营利组织所需要的资财,全部或部分来自各级政府的预算拨款、单位收支结余以及接受捐赠等,政府或捐赠人并不期望按期收回所提供的资财,也不约定按所提供资财的一定比例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3.所有者权益。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可以明确界定并可以出售、转让、赎买的所有者权益,即使非营利组织解体,资财提供者也没有分享一份剩余资产的明确的所有者权益。

4.纳税。美国国内税务署规定,如果非营利组织取得了免税身份,除特别指明的情况外,可以免交联邦所得税。在我国,有经营性收入的事业单位仅就其经营结余部分计算交纳所得税,通过预算拨款的非营利组织无需交纳所得税。

(二)非营利组织的范围界定

1.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类型。目前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称谓并不统一。有的国外学者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并称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有的则统称为非营利组织。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将类似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组织称为公立单位或公共部门,其在1994年10月的第4号研究报告《利用其他审计人员的工作——公立单位观》中认为:“公立单位是指中央政府、地区(例如州、省、区域)政府、地方(例如城市、城镇)政府以及相应的政府主体(例如机构、局、厅、部、委员会和企业)。”

在上述组织或单位中,通过将诸如教育机构、卫生福利机构、宗教机构、慈善组织和各种基金会等组织并称为非营利组织,而且还对它们按照所有权性质区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对于公立非营利组织和公立企业,通常也将它们视为政府的一个组成单位。虽然从组织职能和业务运行目的来看,公立非营利组织和私立非营利组织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它们事实上也可以成为一类较为特殊的社会组织。但国外还将政府、公立企业和公立非营利组织归属于一类组织,它们基本按照政府管理社会的目的行使职能,业务运行不以营利为目的。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这类组织,统一执行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规范。私立企业和私立非营利组织属于另一类组织,它们不执行政府职能,业务运行以营利为目的,或需要依靠其自身的业务活动维持持续运行。美国目前的这类组织统一执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规范。

鉴于国外例如美国目前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有关政府会计规范统一适用于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以及归其所有的公立诸如学校和医院等非营利单位,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也将其研究报告的适用范围定位于中央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及其公立非营利单位。

2.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类型。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如前所述,西方国家通常采用非营利组织一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内涵上近似于西方的非营利组织,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们对事业单位的范围需要作一些具体分析。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政府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的单位。其范围习惯上涵盖较广,包括不同的行业和经济类型。从行业来看,可以分为24类;科学研究事业单位;教育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勘察设计事业单位;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广播影视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体育事业单位;农林牧水事业单位;交通事业单位;气象事业单位;地震事业单位;海洋事业单位;环保事业单位;测绘事业单位;信息咨询事业单位;质量监督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事业单位;物资仓储事业单位;房地产、城市公用事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经济监督事业单位;机关后勤事业单位;公证服务等其他事业单位。

我国事业单位的范围是应该而且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市场经济推动了事业的发展,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单位逐步由社会性、公益性为主转向营业性、开发性,资金供给的自给率不断提高,经营的目的和单位的性质实际上发生了变化。一些事业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已经率先实施。

事业单位的发展从近期看有如下的趋向:有些单位,如大多数的中小学、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兴办的文艺团体、图书馆、博物馆等,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公益性,主要由国家财政供应资金,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这些单位就应该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注册,按事业单位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和控制;而有些单位,如会计师事务所、应用型和开发型科研院所、民办的文艺团体、体育场馆等,具有较强的营业性、开发性,而且以营利为目的,这些单位不妨按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并按企业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制度来进行财务管理和控制。如果这样,我国事业单位同西方公立非营利组织在范围上就可以基本上一致起来。

在我国,习惯于将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放在一起并称行政事业单位。这主要基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往往依附于行政单位,而一些行政单位也在办事业。部分行政单位基于机构、人员编制等诸方面的限制,将行政管理职能转到事业单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事不分。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均由财政拨款,所不同的是,行政单位的经费全部由国家拨款取得,通常走的是“行政经费”科目,而对事业单位在管理形式上虽然不同,有的经费也全部由国家财政供应,有的则实行定额或定项补助(预算拨款走的是“事业经费”科目)。现时行政事业单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这种区别。

综上所述,尽管各种类"型的政府机构与诸如教育事业单位、卫生福利事业单位、各种中介组织等在组织职能、运行机制、以会计主导财务报告的要求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本文还是将那些应该被排除在财政供养范围之外的事业单位剔除出来。因此,本文以下研究中所指的非营利组织,是指经费全部或部分通过政府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并且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并未完全到位,国有企业尚未退出竞争性领域,因此我们的研究也将国有企业摒弃在外。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特征及其内涵分析

从财务的概念上来理解,财务的本质是指社会财富方面的事务(或业务)。货币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用价值来衡量财富。由于价值运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体现为资金运动,因此,财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在营利组织中,资金运动从货币资金开始,经过若干阶段,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完成一个周期的循环。营利组织的资金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即为资金周转。资金的循环、周转,都是营利组织资金运动的具体形式。营利组织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分配五个方面的经济内容。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动则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

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及其运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它的任务是按政府发展计划的要求,开展业务活动。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供应,部分来自自身的其他业务活动,其资金运动主要表现为经费的筹集、领拨、使用、报销等事项。因此,非营利组织财务实质上是非营利组织在执行国家事业发展计划、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有关经费的筹集、运用、管理和监督的活动。

从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来看,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包办事业已成过去,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及社会共同需求的标准,应重新确定财政对事业单位供应资金的范围和标准,并体现多渠道筹集事业发展资金、多种形式办事业的特点。第二,树立统一的预算概念,彻底改变以前将事业收支分解为预算内、外两部分,事业单位只反映财政拨款的收支情况,其他收入与支出相脱节的状况。将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收入以及包括事业支出和其他支出在内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非营利组织财务收支的财务体系,以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借鉴企业财务的一些管理概念和方法,运用经济手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我们研究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特征,是为了按照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地制定法规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工作的需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财务已经企业化了,已经按企业财务的规则运行了。这是因为:

首先,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财政拨款并非资金来源的唯一渠道,但是财政拨款在非营利组织收入中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总体上说,其他资金来源仍处于辅助地位。个别非营利组织虽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项目依然要依靠国家财政扶持。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同政府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该受到国家财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约束,而且其财务会计法规制度的建设也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报财政部门备案,财政部门在财务控制中有责任纠正其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缺陷,使单位内部的财务控制和外部财务控制很好地衔接起来。

其次,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及资金来源,决定了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水利、林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均是公共产品,而追求利润必须会使其业务活动偏离政府事业发展的方向。这里还要指出,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实现收支相抵后还有结余,但这是它们加强管理、量入为出的结果,绝不等于在主观上就是以营利为目的。

三、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基本运作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本质

控制(Control),可以看作是修正、影响、操纵和调节的同义词,而不是强制(特别是现代控制)的同义词。高级汉语大辞典将控制定义为:“掌握住对象不使其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控制的这一定义明确了控制是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标、控制方式等要素组成。控制主体,即控制者;控制客体,即控制对象;控制目标,即控制者的意愿;控制方式,即控制的实现形式。

通常而言,财务控制是指财务监管部门及其人员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财务管理中,如果仅有财务计划(预算),但对实现目标的行动没有控制,就难免出现财务失控现象。从三者间的关系来看,预算是为财务控制指出方向,提供依据,而财务控制则是预算落实的保证。正是从上述意义,可以说,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对于营利组织来说,财务控制的核心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通过对资金运动的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加企业的财富,也就成为其财务控制的核心目标。对非营利组织而言,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其财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由此,我们可以把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定义为以制度、预算等为主要手段,通过规范和约束非营利组织及其内设机构的财务行为,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事业发展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从机制的角度分析,财务控制以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为宗旨和标志。由于任何个体都有其目标,财务控制从内部而言,首先就是要减少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同时从外部还要减少组织行为与政府财务管理目标的冲突。因此,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是一"种管理活动。财务控制是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控制。它在非营利组织经济控制系统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起着保证、促进、监督和协调等重要作用。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体

财务控制的基本功能是限制委托人和人之间的财务信息的不对称性、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的不对等性。根据委托——理论,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存在于经济组织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前面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存在于非营利组织中的委托——关系具有三个层次,因此,其财务控制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进行的财务控制,由于它来自组织以外,我们把它作为外部财务控制来研究;第二个层次是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对其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控制;第三个层次是其内部职能部门对员工的控制。由于第二、三两个层次的控制来自于组织内部,属于内部财务控制的范畴。因此,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来自于组织以外的控制——主要是政府财政部门的控制;一是来自于组织内部的财务控制——这一层次控制主体主要是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而财务人员的作用是最基础的。

虽然外部财务控制与内部财务控制都不可偏废,但就大部分非营利组织而言,外部财务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财政部门是政府专司国有资产和财政性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通过财政政策及其他手段,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制度相比,执行财务控制制度同样重要。一项制度如果没有人执行,则形同虚设,不建立制度和不执行制度在效果上是一样的。因此,内部财务控制也不可偏废。

相对而言,在非营利组织建立起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目的,首先是执行外部财务控制制度,为外部财务控制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外部财务控制目标实现了,也部分地实现了内部财务控制的目的。当然,在围绕外部财务控制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的同时,内部财务控制也要为实现内部管理目标服务。

从机制的角度分析,财务控制决不只是财政部门和组织内部财务的事情,也不是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责任,而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的综合的、全面的管理。在非营利组织,一个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体系的健全也会促进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目标

1.总体目标。目标是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财务控制目标是财务控制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评价财务控制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目标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如前所述,财务控制的对象是非营利组织及其内部机构的财务行为。应该说,非营利组织外部财务控制的目标与内部财务控制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即促使其单位内部建立和完善符合管理要求的财务管理结构;依法、科学地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行为;督促非营利组织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履行职能过程中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通过财务控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财务、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非营利组织外部财务控制的目标。非营利组织外部财务控制的实现除总目标之外,还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非营利组织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但也同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一方面为社会提供科学、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劳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非营利组织必然要介入市场,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去办事。

(2)市场经济要求非营利组织要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实践证明,非营利组织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谋求发展是不够的,只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建立自我发展的新机制,才能持续存在,健康发展。因此,客观上要求不断改革和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制度,在财政政策上为非营利组织降低成本,合理利用组织内部的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为了在市场经济的机制下获得良性发展,非营利组织必须摆脱依赖思想,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项事业基本由政府包办,财政是资金的唯一供应者,单位需要多少钱,财政就供多少钱,由财政来平衡单位的预算。这种体制不利于有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助长了非营利组织的依赖思想,加重了财政的负担,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缺乏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财政部门必须规范资金供应范围,改革资金供应方式,建立起一个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财务控制体制。

(四)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要方式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组织控制的实现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控制方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对组织的控制,而且通过组织控制方式的改变,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控制。传统的控制是通过一条指挥链来行使控制权,即控制权人逐层向下级被控制者指令,并要求下级必须服从的强制性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中的关键要素是严厉的纪律,并且需要通过强制性的实施细则加以实行。这种控制方法与官僚政治体制相匹配,目前在西方市场化国家已经不作为控制方式使用的重点。

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上述几种方式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中,可以具体化为预算控制、制度控制、收入控制和支出控制。其中收入和支出行为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要对象,而财务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预算以及用以规范收支行为的各种法律、法规、行政组成的制度体系。

1.预算控制。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非营利组织的预算是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在财务上的体现,也是政府分配资源方式的具体体现。因此,它是搭在政府财政部门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桥梁",也是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务控制所使用的主要手段。通过对预算管理方式的改革,可以增强预算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增强政府财政部门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行为的能力和效率。

2.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是控制的基础。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制度非常广泛,但核心是两大制度体系:一是预算管理方面的制度,一是财务收支方面的管理制度。

3.收入控制。经费筹集是非营利组织财务行为的起点,也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起点。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当中,收入控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决定着预算、支出控制的有效性。

4.支出控制。支出行为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重点,财务性资金的分配和有效利用是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公共支出管理的核心问题,如果说预算控制主要控制的是资源的分配方式,那么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则是支出控制的使命。

参考文献:

1.J.斯蒂格里茨。1988.政府经济学。北京:春秋出版社。

2.詹姆斯。m.布坎南等著。类承曜译。2000.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郭复初。1998.财务专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4.冯建。1999.财务理论结构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6.罗飞。2001.论国家作为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会计研究,4:4.

7.王庆成等:论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中国财会网。

8.宋德福主编。1998.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中国方正出版社。

9.汤谷良。2000.财务控制新论。会计研究,3期。

10.R.威尔逊著,苏通等译。1987.实用成本会计控制指南。北京:北京在学出版社。

12.李斯特。1983.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