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十篇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十篇

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6:21

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社区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财务管理在社区管理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社区内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特殊性、政策性、专业性特征,对财务管理加以强化,不仅能够促进医院经营管理效率提升,获取较高竞争实力,推动医院朝着低耗高效方向快速迈进,同时还是保证医院资金科学利用,发挥资金效益的关键。

一、社区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医院财务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随着油田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了社区医院内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多元化经济下,培养一批素质高的财会人员对于社区医院内部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运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众所周知,社区医院属于非盈利的机构,导致财务管理处在偏离的位置上。并且,也没有安排专业、资质高的财务人员,特别是在社区医院的财务岗上,中、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十分匮乏。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实践中,缺乏一套规范的财务管理流程,严重削弱了工作质量及其效率,致使社区医院内部管理工作难以有效树立的运行。

2.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当前,社区医院进行财务管理时依旧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下,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职工均普遍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忽视了财务管理给医院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财务管理的定位不清晰、职责分配不清楚、管理力度不够,不利于现代社区医院的实际发展需求,所以,必须培养全体职工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结合医院的实际经营状况,按照资金流转速度与具体额度来明确医院的效益。

3.拨款不足,财政支持力度小。在社区医院中,其收入通常涵盖以下三种:财政拨款、医院药品收入、医疗服务收入。但是,纵观社区医院现状,其发展规模通常不大,看病的患者也不多,药品收入也随着零售差价的推行也递年减少,所以,仅凭医疗卫生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来加快油田社区医院的快速发展几乎不可能。而且,国家给予医院的财政补贴也不多,多数财政资金也无法准时有效的落到实处,最终阻碍了社区医院的前行步伐。

二、解决社区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社区医院财务人员的素质。具体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技能;首先,对社区医院在岗财务人员不断加强培训,鼓励财务人员扩大视野,扩大知识面,除了提高财务专业知识外,还要积极学习其它相关知识,如:统计学、企业管理等;其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财会人员必须熟练操作工作中的财务软件,从而有效开展财务报表与财务分析工作,促进财务工作顺利发展。另一方面,培养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财务人员是财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所以,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提高业务技能,还应积极主动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及纪律教育。实践工作中,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也至关重要,必须有清晰的原则、有效监督、加快生产、准确预测,以推动财会工作有序运行。

2.完善社区医院财务管理机制。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对社区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社区医院要树立新的理财观念,构建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体制,促进社区医院管理工作有序运行。首先,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提高资金利用率,保障医院资源的优化配置。社区医院财务部门必须对预算资金的支出予以有效控制,不断强化财务记录与核对,提高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其次,健全成本核算管理体制;社区医院发展过程中,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不仅能合理节约运行成本,而且还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制定相应的成本核算体系,以保证医院成本核算与报表有据可依。此外,构建资产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有部分社区医院存在资产流失、财务账目不清晰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医院缺乏合理的资产管理意识,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管理职责权限分配不清晰,最终导致医院资产出现了严重流失。所以,社区医院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

3.加强社区医院财政支持力度。首先,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医院发展科技创新;有条件的社区医院,可依照程序申请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评审确定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给相应的经费支持。其次,社区医院承担的社会职能给予补偿;当发生事故、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时,社区医院应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同级财政根据其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助。社区医院对医疗救助对象给予救治的,经审核给予相应补助。)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健全社区医院的财务管理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实际运营过程中,应始终遵循“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统一管理好医院的财务活动,医院全员要积极配合协作,加快推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实现其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增强财务管理效率,从而满足医院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适应于现代医疗市场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和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建设的总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全面实施好基本药物制度,理顺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体制,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强化镇(街道)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的责任,调动社区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二、总体目标

通过建立以镇(街道)为单位的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进一步明晰镇(街道)以及行政村(社区)管理社区卫生的职责和任务,健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救治水平,提升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建立镇(街道)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提升群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率和满意率,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

按照“属地负责、独立设置、资源共享、行业监管”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属地负责。各镇(街道)要切实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责任,履行好相关职责,全面提升社区卫生软硬件水平,夯实工作基础。

1.明确镇(街道)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主体。各镇(街道)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成立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作为镇(街道)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的议事机构,由镇(街道)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镇(街道)社保、财政、卫生等部门以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主要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各镇(街道)的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统一管理,协调本镇(街道)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共建共享,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项管理(考核)制度并组织实施,落实行政村(社区)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职责,提升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

2.以镇(街道)为单位实行医院、中心、站一体化管理。按照镇(街道)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原则,分类实施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一是针对区域内只有1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镇(街道),继续保持原有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套班子、二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实行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站一体化管理。二是针对区域内既有镇级公立医院、又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镇(街道),实行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原则上由公立医院院长兼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三是针对区域内仅有一家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镇(街道),按照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标准要求配齐配足相关设施设备和卫技人员,同时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

3.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以争创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示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为抓手,强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和达标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档升级,全市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和所有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都要达到或超过省、市建设标准。力争到2012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100%达标,6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市规范化验收,2014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通过市规范化验收。

(二)独立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独立法人设置,财务独立核算。

1.优化财政补偿机制。不断优化财政补偿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市镇(街道)财政按规定,依据经批准的预算(定额)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经费保障,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规定,年度内正常拨付60%,40%部分根据年底市对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考核情况兑现拨付,其余保障和发展资金由镇级财政全额承担。同时,开展多种补偿机制的试点,对试点单位参照基本药物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和服务人口的编制定额比例两大标准进行补贴。

2.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专项投入。市级财政要按照省、市规定的标准建立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镇级财政按要求落实相应的配套经费,专项用于全年公共卫生项目任务的落实。(公共卫生项目资金的使用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卫生局根据省、市有关要求另行制定)

(三)资源共享。以镇(街道)为单位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同时要强化与社会养老等相关政府公共资源的整合,促进资源共享,提升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1.建立双向协作关系。一是针对区域内只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镇(街道)或者区域内没有公立医院但有一家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镇(街道),由所在镇(街道)会同市卫生局与市级医院或有关医院建立双向协作关系。二是针对区域内既有公立医院、又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镇(街道),由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立双向协作关系。建立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合理分流病患,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

2.落实医院支援社区责任。医院要组建一支专业技术队伍,将专家资源和技术引入建立协作关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安排专家进社区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要切实落实城市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医疗机构支援服务的政策措施,严格按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1年”的时间规定和“连续服务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方可累计计算”的计算方式,实行人员固定的长期连续服务,更好地满足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

3.建立医疗资源共享制度。医院要统筹安排检验检测资源,为协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切实解决居民需求。对居民确实需要、常用的非基本药物,按照联系用药的要求,由建立双向协作关系的医院保障提供,满足群众合理用药需求。市卫生局和各镇(街道)要切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相互调阅居民健康档案、就诊患者相关信息,提高就诊精确度,减少重复检查和治疗。

(四)行业监管。市卫生局要切实加强社区卫生工作的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1.细化一体化管理的各类细则。市卫生局要结合各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现状,分类制定各镇(街道)医疗卫生资源共享的具体方案,明确各相关医院在双向协作中的职责和任务,推动组织实施。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要联合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导意见,为镇(街道)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2.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服务人群,以维护居民健康为工作中心,向辖区内常住居民主动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疗和康复等“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提供与上述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3.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把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作为近期主要工作目标,为居民提供方便、价廉、安全、有效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和居住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院)均要延长工作时间,开设夜门诊,为居民就医提供方便。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民生事业,各镇(街道)、市有关部门和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加强社区卫生管理的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和全面落实。

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创新公立医院领导机制财务管理体制设想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13-02

县(市)级辖下的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公立医院(以下简称“公立医院”),是县级公立医院的医院,其担负着全县(市)辖区内的农村基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指导设备援助,处理当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辖区人民提供疗病医疗、妇幼保健、孕妇分娩、健康保障等重任,甚至为分流省、地(市)级公立大医院部分患者服务,也是党和国家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纽带”及“桥梁”,是国家惠民工程的综合部门,地位和作用在我国“三个”文明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但随着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的深入和城市化建设,工业现代化的逐步扩大的形势发展,公立医院的改革相对滞后,出现了医德滑坡,“看病难”、“看病贵”,甚至拒收病人的尴尬局面,已无法适应我国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及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因此,按照党的十和“十二五”规则提出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围绕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公益性质和“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等目标,应加大公立医院的创新改革力度,对现有妨碍医院发展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这样,对维护医院的权益,明确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从而调动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干部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快医院快速发展和安全运营,使医院朝着“三化”即:职业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立新农合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扩大全面覆盖城乡医疗保障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笔者结合在县(市)级公立医院的工作实践和体会,阐述对创新我国公立医院领导机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的设想。

一、创新公立医院的领导管理机制,全面推进深化医院改革目标

医院的领导体制是核心,是关键。好的体制和好的领导班子,是办好公立医院的关键。鉴于公立医院开展救死扶伤、疾病预防和处置突出公共卫生事件、普及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科技部门和服务社会大众的社会窗口。根据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特有性质,原来推行的“以药养医”的导向是违背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医院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的宗旨,加上目前医院管理层是政府派出的领导体制,其职能只能从宏观的角度去领导和管理医院的党、政、人事、医疗业务、财务等,但往往管理不到位,甚至出现了脱节、管理职能弱化的情况,致使医院的医治环境、经济环境、医疗环境等各项工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因此,根据公立医院在新形势下存在的客观问题和新形势发展社会群众对医疗服务要高质量高标准的迫切需要,医院存在的瓶颈以及群众对办好一流医院、提供一流服务的诉求存在的差异,亟需对现行的公立医院的领导体制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北京市在2011年7月28日就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成为全国各省区市中首个列入行政序列的医管局,真正实现了卫生局“管行业”,医管局“办医院”,迈出了公立医院“管理分开”、“政事公开”、“医院公开”三步走的第一步,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目标,为朝着努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创新建立医院管理局的领导机制,其主要职能是“三管”,即:管人、管事、管资产。同时,创新制定好公立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12月26日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的文件精神,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围绕“安全、优质、高效、价廉”的原则,使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增强、运行状况好转、医疗条件得以改善、防保综合能力得到增强、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经营目标责任制得到彻底落实。县(市)级公立医院必须按照这一宏伟目标,不断在实践中加予改革,勇于实践,不断完善,才能实现公立医院的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国建立新农合和建立完善医疗保障覆盖面的需要,实现公立医院又好又快,持续向前发展。

二、创新医院财务管理体制,提资产运营效率和社会效益

原来县(市)级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体制,都是医院一把手既管业务、又管财,没有发挥民主理财、科学理财,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还容易滋生腐败、违法违纪等案件。财务科(部)的“参谋、核算、理财、监督”等职能被弱化,使医院盲目扩张投资、购置国外医疗器械设备、资产负债比例高、历史包袱重,严重影响了了医院的资产运营和社会效益。针对财务管理体制瓶颈制约了医院的发展的现状,当前,要创新医院的财务管理体制,主要应抓好四方面的工作:

1.划清界限,明确县(市)医院管理局的职责及管理范围。要划清“教练员”与“运动员”的界限,落实好职责。县(市)级卫生局当“教练员”的角色,只管属地化和全行业的管理要求,强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管理规划、管准入、管标准、管监督的行业管理职能,不负责公立医院的具体运行。县(市)医院管理局当好运动员,负责管理“办医院”的职能。

2.创新推进公立医院财务“收支两条线”的改革,把公立医院每年的财务收支纳入当地县(市)级的财政年度预决算。凡属公立医院的各项收入、各项支出,尤其投资扩建医院门诊、留医业务用房、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等固定资产建设、购置医疗器械等开支,均要列入财政开支,县(市)级要加大地方财力投入,以减轻医院负担,加快医院自身发展。

3.创新医院考核管理目标。医管局要结合当地公立医院的实际,推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免院长。对医务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按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进行考核。凡在编人员,工资均由财政局列入预算,全额进行划拨。

4.推行医院财务人员委派制,排除医院领导干预,使他们尽职尽责覆行职责。把现行公立医院的全套财务人员统一改革为医管局的委派系列人员,对人事、工资、福利等全部划为垂直管辖,对每间医院委派一名总会计师(或设立财务总监)负总责。这样,使他们各司其责,有权有为。

三、创新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堵塞和减少财务违规违纪的漏洞

当前,县(市)级公立医院,积极围绕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及蓝图,正在朝着科学观的发展要求,健康、持续、快速地向着推进。但我国地域差异较大,东部沿海、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县(市)的公立医院,面临着压在财务管理方面新的“三座大山”,主要是:

1.医院投入巨资,搞固定资产建设。公立医院唱主角,自筹资金投入大,县(市)级投入资金少,致使医院负债包袱沉重,负责比例较高。医院一般负债率已达50%,中等的达到60%,较高的达到70%以上。沉重的历史包袱,拖累了医院向前发展,有的甚至医院入不敷出,靠借贷、高息集资渡日,使医院陷入了债务危机,度日艰难。

2.医用垫支庞大,抢救危急病重患者拖欠医疗费日益增多。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公立医院近三年来,被“专业化”的医闹困扰,累计偿付总金额和单宗赔偿金额,分别大幅上升,严重困扰了医院,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和经济秩序,已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3.医疗“三公”经费日益增多,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受社会多种因素影响,医院的公费接待、公车费用、公费考察旅游等开支与日俱增,严重拖累了医院的财务经营和正常运营。针对医院上述的新的“三座大山”,公立医院要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尽快深化改革力度,采取以下措施对医院财务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1)多方采取有力措施,适度控制好公立医院的资产负债比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立医院,要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统筹规划,要根据医院医疗业务、办公、员工宿舍的楼房建设需要,要贯彻“适用、适度、需要、科学、合理、量力”的原则,采取“政府加大投入、医院自筹部分、员工参与”的多元化投资办法,投入一定资金,加快建设好医院急需的综合大楼和购进必要的医疗器械,切实抓好硬件建设,以改善医疗服务条件,为患者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序、科学、合理地控制好医院的建设速度和发展、规模,有效地降低医院的资产负债比例,使医院的财务量入为出、轻装上阵,实现均衡、合理、科学发展。

(2)加快成立医患事故预防和处置领导小组及建立防范医闹事故应急专业分队,防范和化解医患矛盾,减少医院的经济损失。医院要在医院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当地县(市)委、政府、政法、卫生局、药监局、维稳办、局等有关领导,协调各方关系,成立精干的领导小组。同时,抽调医院的保卫及社区的协调组成一支防范医患事故处理应急分队,对这些人员,要加强学习有关法规,进行业务或专业知识培训,并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劝解工作,在分清责任,处置赔偿问题上,要坚持“公开、公正、合理、依法、依规”原则,决不能让闹者得逞,坚决刹住歪风邪气,树立正气,以维护医院的稳定秩序,营造和谐环境,决不能让医闹侵害医院的权益和医务工作者的权益。

(3)创新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资产运营效率和社会效益。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一门科学,也是社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管严、管好,把钱用在刀刃上,要靠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长期坚持,才能见成效。当前,创新破解好医院“三公”经费的难题,关键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创新《医院会计制度》,废除原来阻碍和束缚医院财务管理的有关条款,增加有关创新财务管理的新内容条款。二是破除“一枝笔”财务审批制度,改为“民主、集体、科学”理财。对单位单笔超过500元以上的财务开支,要经财务审批小组审核,才能签字核准报销。三是要组织学习中央制定的“八项规定”、严纠“”等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医院实际,切实制定好本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暂行规定。如深入组织医院领导班子、行政、财务人员在学习中共中央2013年11月26日颁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2014年1月6日颁布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的同时,要制定好《加强公车管理规定》,包括:凡医院业务用车,不论是大车,还是小车,都应喷上单位名称,喷上“业务用车”等醒目字样,方便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对因公出车加油料,一般要按用车的公里里程,进行计核耗油数量,并由专人设立专账进行核实登记。在公费接待方面,尽量减少陪客人数,严格执行用餐开支标准,决不能姑息奢侈用餐,对超标开支的不予报销。同时,严禁以考察、参观之名,进公费出游。此外,要从源头上加强现金管理。凡“三公”经费开支单笔在500元以上的,要采用刷公务卡或采用划账、转账等方式进行付款,不能直接支付现金,从财务结算的链条上去加强防范,做到有账、有据可查。款的用途与实际开支相符,签上证人、经办人的姓名,真正从制度上去堵塞漏洞。四是在医院的宣传专栏或在医院门口医务公示栏目上,每季度公示一次医院的“三公”经费开支的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三公”经费,要公开内容、项目、金额,特别是单笔超千元的要详细公诸于众,使医院的钱用得合规合法,防止少数人利用职权以谋私、搞权钱交易、中饱私囊、贪污腐比,违法违纪。

四、加强法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防范好法律风险和诚信风险

法律是维系医院安全、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武器,诚信是兴衰成败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各种利益和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尤其在国家加大城乡医保投入,普惠医保使居民受益匪浅的情况下,陕西富平产科医生张某拐卖儿童案和发生一些地方的医院系统内部串通的骗取和套取医保资金案件,已向医院敲响了法律风险、诚信风险。因此,在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务必加强医院领导和全体医务人员的法纪教育、诚信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责任意识、法纪意识、诚信意识,维持好法律的尊严、维持好医院的权益,维护好医院的诚信和形象,才能发挥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公立医院改革进入实质阶段.经济日报,2011.8.5

[2]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人民日报,2013.11.26

[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12.24

[4]中央单位差旅费启用新规.南方日报,2014.1.7

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富裕*、人文*为方向,以居民健康和百姓满意为目标,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发展主线,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和可及性的发展方向,坚持优先解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和健康保障问题的发展思路,努力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到2010年,全区建立基础设施齐全、基本设备配套、人员素质较高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引导基本医疗服务下沉社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关口前移,着力减轻社区居民医药费用负担,有效缓解居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突出矛盾;建立城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政府财政保障机制,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明显改善社区基础卫生状况,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

具体指标:

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城市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比例达到70%以上;

3、按照建立学历层次较高、工作能力较强、整体素质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目标,通过强化培训和人才引进,完成100名全科医师、100名社区护士、50名公共卫生医师和50名社区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和队伍建设任务;

4、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90%以上;

5、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城市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档率达到95%以上,建档管理率达到95%以上;60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以上,建档管理率达到95%以上;

6、城市孕产妇管理率达到95%以上,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5%以上;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城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城市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90/10万以下。

三、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卫生、财政、民政、建设、劳动、监察、审计、统计、药监、物价、市容以及各街道等为成员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

四、实施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原则。落实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主体作用。

(二)坚持收支分离原则。强化成本核算,完善预算管理,加强考核监管,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科学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机制和合理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三)坚持公益性原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基本医疗用药实行零差率销售,注重公平、质量、效率和可及性。

五、实施范围

辖区内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设置规划,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六、工作任务

(二)公共卫生服务关口前移,建立健全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关口前移。按照每个社委会配备1名公共卫生信息员标准,全区47个社委会和6个行政村配备53名信息员,由街道聘任,培训上岗,统一管理,与全科工作团队共同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工作。区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保所按照每个街道配备2名卫生监督人员、2名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2名妇幼保健人员,加强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控网络,夯实公共卫生网底,努力提高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

(一)社区卫生服务重心下沉,全面落实“六位一体”功能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重心下沉。全区现有5个街道,47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9万户和30万人口。运用网格地图管理思想,按照每800户居民为一个管理网格,每1万居民为一个管理片区,全区47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划分为均衡覆盖全区的30个管理片区、112个管理网格,将2名全科医生、2名社区护士和1名公共卫生人员组成的全科工作团队均衡分布在管理片区内,实行分片包户,以健康保健合同和居民健康卡为载体建立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慢性病防治、传染病管理、妇儿保健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原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础上,4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6个行政村设立全科医生工作站。全科医生定期下派到工作站,方便居民就近享受健康指导和服务。

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进家庭。按照安全、廉价、便捷原则,开展社区出诊、社区巡诊、社区康复指导和家庭病床等基本医疗服务工作。以家庭健康保健合同为载体拓展社区首诊的覆盖面,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和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工作,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三)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着力改变“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状况

成立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设立社区卫生服务财政专户,实行中心主任和财务人员派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财、物等管理,切断医务人员与经济创收、医药购销的利益联系,着力改变“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状况。重新调整和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收支结构,实行预算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所有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社区卫生服务职工工资和奖金由区卫生局和区财政局核定,考核发放。中心主任年收入探索试行年薪制,标准由区卫生局和区财政局统一核定,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根据完成任务情况和居民满意度调查结果综合考核后发放。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聘任期间暂停执行档案工资,严格执行岗位工资,以岗定薪,一岗一薪,岗变薪变。档案工资仅作为职工计发退休费、调资、晋级、调动、缴纳社会保险等的依据。

改革用人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推行全员聘用制、人事制。全面清理超编行政工勤人员和不符合准入条件的技术人员。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聘、全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聘用人员退出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建立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技术水平、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的综合考核紧密挂钩的机制,并适度向关键岗位和一线人员倾斜,合理拉开分配档次,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四)实行基本医疗药物集中采供和零差率销售,努力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社区基本医疗用药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供。成立区社区基本医疗用药招标采购办公室,研究制订《*区基本医疗用药集中采供和零差率销售管理办法》。在认真调研分析基础上,组织专家制订《*区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用药目录》。按照统一用药目录、统一厂家品名、统一剂型规格、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管理、统一价格公示等“六统一”的要求,通过招标或竞争性谈判方式确定社区基本医疗用药供应商和销售价格。

社区基本医疗药物零差率销售。辖区30万社区居民因常见病、多发病持居民健康卡到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购买《*区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用药目录》范围内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努力缓解居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五)加快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提高社区卫生队伍素质

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管理,建立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持证上岗制度。切实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着力培养一批具备全科医学理念、综合业务知识和技能,能运用适宜技术、提供适宜服务的社区卫生人才,增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和对口支援工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素质。确定省人民医院、市第一医院、市中医院作为全区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定点培训医院,在市第一医院设立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每周开展专题讲座。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每3年选派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区卫生局定期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到三级医院参加科室查房、专题讲座和短期轮训。积极鼓励和吸引三级医院高年资退休医师进社区坐诊和查房,充分利用和发挥三级医院下基层锻炼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指导作用,通过传帮带迅速提升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七、保障措施

(一)明确目标责任,建立健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区卫生局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合理配置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加大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建立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围绕改善服务、减少浪费、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为目标,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运行考核机制和社区公共卫生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严格考核,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区人事局会同区卫生局等有关部门制订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编制标准、人事管理和职工聘任等有关制度。

区财政局要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将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合理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投入机制,加强财务收支管理和监督,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快速发展。

区建设局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纳入城市规划,统筹安排。在新建或改建居民住宅区时,按城市规划标准在公共服务设施中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并无偿提供给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

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

区发改局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区监察局、区审计局负责依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政府补助资金分配、核拨、使用,以及基本医疗用药招标采供和零差率销售实施全过程监督。

区药监分局负责社区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督管理,审核基本医疗药品供货商业公司资质并加强监管。

区市容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周边环境整洁,加强对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区物价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收费项目和药品价格的审定和监管。

区民政局负责将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和社区工作计划,指导开展社区动员和工作培训。

区劳动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开展工作。

各街道负责组织开展社区动员,做好居民健康卡登记发放工作,组建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员队伍并加强管理,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进社区工作。

(二)加强检查监督,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

一是制定方案。区卫生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区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区基本医疗用药集中采供和零差率销售管理办法》、《*区社区卫生服务人事管理办理》、《*区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奖惩办法》等。

二是严格考核。区效能办委托区城调队对社区居民开展满意度和知晓率调查,作为评估区卫生局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标。区卫生局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创新管理考核机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工作,重点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社会效果,突出考核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和知晓率。

三是持续改进。区卫生局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定期深入社区、家庭,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和意见,并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和修改完善,使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三)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合理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财政政策,调整现有卫生经费的支出结构,不断加大社区卫生经费投入,用于公共卫生服务购买和基本医疗服务补贴,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投入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增长幅度。

八、工作安排

(一)调研筹划阶段:20*年12月—20*年2月

1、区政府组织卫生、财政等相关人员学习国家、省、市文件,以及外地的经验和做法;

2、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20*年三年经济运行状况调查,进行药品让利等测算,确定收支项目和财政补助数目等;

3、区卫生局在多方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拟订《*区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及配套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估标准等;

4、区卫生局在认真调研基础上,组织专家制订《*区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用药目录》。

(二)宣传准备阶段:20*年2月—3月

1、成立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制定操作流程和步骤;

2、确定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岗位和其他岗位数量,完成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职工聘任工作;

3、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HiS系统;

4、成立区基本医疗用药招标采购办公室,按照统一用药目录、统一厂家品名、统一剂型规格、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管理、统一价格公示等“六统一”的要求,选定药品供应商,确定基本医疗用药价格,做好基本医疗用药零差率销售的各项准备工作;

5、2月28日,召开全区动员部署大会;区政府与各街道、各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区卫生局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目标责任书;

6、设计制作和登记发放居民健康卡,通过社区公共卫生人员按照每800户为一个管理网格,采集居民健康信息,建立家庭保健合同,宣传社区首诊和基本医疗用药零差率销售工作;

7、开展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全员培训;

8、完成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员聘任工作;

9、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三)正式实施阶段:20*年二季度

1、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示基本医疗用药目录、进销价格和厂家规格等;

2、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步启动公共卫生服务进社区和基本医疗用药零差率销售工作;

3、区卫生局组织局机关干部实行分片定点跟踪督查工作推进和实施情况。

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篇5

一、围绕总体目标,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

围绕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三年重点任务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济发〔20〕16号)精神,按照市政府与我区签订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任务责任书》的具体要求,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确保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推开,新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提供,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力争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便民惠民措施普遍得到推广,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明确责任分工,切实做好各项主要工作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中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7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8.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逐步将省管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纳入属地职工医保统筹范围。促进失业人员参保,将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纳入职工医保。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职工医保。落实灵活就业人员、未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等人员选择性参保政策。(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负责)

(2)进一步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参合率继续稳定在95%以上。(区卫生局负责)

2、全面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增强保障能力。

(1)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其中区财政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分别不低于每人每年82元、70.36元。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新农合个人缴费提高到50元以上。(区财政局、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2)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医保目录内药品和收取的一般诊疗费按规定纳入支付范围;积极探索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3)明显提高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提高待遇水平重点向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参保(参合)人员倾斜,引导参保(参合)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确保所有统筹地区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当地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且不低于5万元。(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4)积极开展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在总结评估基础上扩大试点病种和地区范围。研究制定从医保、救助等方面对艾滋病病人机会性感染治疗给予必要支持的政策措施。(区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民政局、财政局负责)

(5)全面提高医疗救助水平,资助困难人群参保,将资助范围从低保对象、五保户扩大到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门诊救助,逐步降低、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探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试点,鼓励社会力量向医疗救助机构慈善捐赠,拓宽筹资渠道。(区民政局、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3、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水平,方便群众就医结算。

(1)继续推广就医“一卡通”等办法,基本实现参保人员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或结报,下同)。加强异地就医结算能力建设,开展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探索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就地就医、就地即时结算。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即时结报。做好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进一步完善缴费年限和待遇水平相挂钩的办法,鼓励居民连续参保缴费。(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负责)

(2)加强医疗保障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控制基金结余,提高使用效率。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结余逐步降到合理水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的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基金平稳运行。(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负责)

(3)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和对医药费用的制约作用。对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在医保支付比例上给予倾斜。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大力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物价局负责)

(4)加强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强化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动态管理,建立完善医疗保险诚信等级评价制度,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服务行为。研究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依法加大对欺诈骗保行为的处罚力度。(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5)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城乡统筹,稳步推进经办管理资源整合。做好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政策和管理的衔接,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参保。做好基本医疗保险与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积极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民政局负责)

(6)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鲁政办发〔〕7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62号文件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鲁政办发〔2011〕12号),按照全覆盖、建机制的要求,建立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现新旧机制平稳转换。

1、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实现基层全覆盖。

(1)巩固已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果,落实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区卫生局、发改委、物价局负责)

(2)同步落实基本药物医保支付政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两镇卫生院新农合基本药物住院报销比例不低于85%,进一步提高医保乙类药品中的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支付水平。(区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2、建立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重塑基层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1)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品种)全部通过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供应及时。(区卫生局、物价局负责)

(2)在首次支付基本药物货款前,向省药品集中采购服务中心预付一次性基本药物周转资金,周转资金按当年基本药物采购额的10%确定。(区卫生局负责)

(3)完善基本药物货款收缴及支付制度。设立专用账户专项用于基本药物货款结算,并按规定时间将基本药物货款足额汇缴至省药品集中采购服务中心专用账户。(区卫生局负责)

(4)制定完善基本药物基层配备使用政策,确保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进一步推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确保临床首选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区卫生局负责)

(5)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运行监测机制,加强督导调研。(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卫生局负责)

3、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1)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和医保支付政策,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合理制定调整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并在不增加群众现有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比例。(区物价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2)完善编制管理。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以区为单位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区编办、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负责)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政策规定,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竞聘上岗和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完成基层医务人员竞聘上岗,实行合同管理。对未聘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妥善安置,确保社会稳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人员,按照政策规定一律实行公开招聘。积极探索实行院长聘任制和任期制。(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4)在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事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方式。(区财政局、卫生局负责)

(5)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和医务人员收入水平挂钩。(区卫生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6)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绩效工资,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重点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卫生局负责)

(7)逐步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合理补偿。落实对村医的补助和扶持政策。(区卫生局、财政局负责)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做好中央投资卫生项目建设工作,全面完成省规划村卫生室建设任务,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服务覆盖每个行政村。(区发改委、卫生局负责)

(2)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医保信息系统有效衔接,提高基层规范化服务水平。(区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2、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适宜人才。

(1)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完善和落实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不足的问题。(区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2)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安排1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大镇卫生院执业医师招聘力度。分别为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7人次和38人次;继续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培训。(区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负责)

3、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1)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巡回医疗。积极建立全科医生团队,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方便、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和服务。(区卫生局负责)

(2)大力推行院长(主任)负责制,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率。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运用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规范基层用药和医疗行为,控制基层门诊输液和抗生素、激素使用。(区卫生局负责)

(3)明显提高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区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全面开展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居民健康素质。

(1)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人群,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区卫生局、财政局负责)

(2)完善并严格执行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操作规范和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水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左右。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做好农民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体格检查。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人数分别提高到21883人、5166人以上。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区卫生局、财政局负责)

(3)开设网络健康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健康知识。进一步完善基层健康宣传网络。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区卫生局负责)

2、完成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预防为主方针。

(1)全面完成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任务。(区卫生局负责)

(2)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继续开展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工作。(区卫生局负责)

(3)为2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区卫生局负责)

(4)继续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区卫生局负责)

3、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可及性。

(1)启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按照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实施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区发改委、卫生局负责)

(2)落实全省急救中心(站、点)设置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120”急救网络建设。(区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负责)

(3)落实传染病医院、鼠防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负责)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甲等及其以上医疗机构合作的激励机制,引导有资历的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加强二级甲等及其以上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探索建立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组建医疗小分队,为城郊地区提供巡回医疗服务。(区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2、以病人为中心完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方便群众就医。

(1)在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开展规范服务、院务公开、绩效考核、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志愿者服务、出院病人随访、临床路径实施、新农合病人优惠治疗、远程医疗会诊等10项惠民便民措施。(区卫生局负责)

(2)制定并落实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对医疗、用药行为全过程跟踪监管,鼓励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完善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管理、采购和价格等政策,政府投资购置的公立医院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成本制定检查价格,降低检查费用;逐步推开植(介)入类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加大对开“大处方”行为的查处力度。合理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开展按病种等收费方式改革试点。探索开展基本医疗保障费用直接结算工作,明显降低参保病人预交金额,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向医院拨付一定数额的周转金,并及时足额结算医疗保障费用。(区卫生局、物价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3)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试点。推行电子病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行为管理。(区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改委、财政局负责)

(4)加强和完善医疗服务监督机制。发挥卫生行政部门全行业监管职能,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的监管。强化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坚决治理商业贿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健全多方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区卫生局、监察局负责)

3、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1)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积极开展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鼓励卫生技术人才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保障医疗卫生人员合理待遇。(区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负责)

(2)保障医疗卫生人员合理待遇,建立和推行改善执业环境的长效机制。根据医院的功能定位、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等因素,合理确定医务人员编制,研究解决护士不足和支援农村、基层人员编制问题。(区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4、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1)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新增或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社会资本。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区卫生局、发改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2)制定和完善实施细则和配套文件,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普通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控制公立医院开展特需服务的比例。(区卫生局、发改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物价局负责)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2011年度医改工作的实施时间为2011年2月到2012年2月。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督促检查,将医改实施情况纳入政绩考核,确保如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医改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亲自抓,2011年5月底前要完成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和工作部署。要建立包干负责制,按“一人一院(中心)”的要求派出干部包干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二)强化财力保障。根据2011年医改任务,将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建立政府投入长效机制,落实3年新增投入计划的承诺。重点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政策,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要按确定的任务和进度尽早拨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政府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将医改任务完成情况(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情况)和绩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安排挂钩。

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篇6

第二条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途径,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农民愿望,是公益性的社会福利事业。区农村居民享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合作医疗)系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第四条合作医疗以区为单位进行筹资,按照“政府扶持、农民自愿、大病统筹、以收定支、保障适度、规范管理、民主监督、三级联动、惠利农民”的原则,全区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总量平衡、合理调剂”的办法。

第五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享有规定要求的服务和住院医药费补偿以及对合作医疗进行监督的权利,有按时足额缴纳参加合作医疗个人应缴基金和遵守合作医疗各项规章制度的义务。

第六条根据年度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与使用情况,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可适时对合作医疗基金“起付线”、“补助比例”、“封顶线”、“年度住院医药费用最高补偿总额”等作相应调整。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七条机构设置

区成立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区新农合管委会),由区长任主任,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成员由卫生、农办、财政、农业、民政、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人事、计生、食品与药品监督、编办、审计、政府法制、税务、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负责人、各乡镇镇长以及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组成。新农合管委会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卫生局局长担任。并成立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区人大副主任任主任,区纪委、监察局、审计局主要领导任副主任,成员由区纪委、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区政协综合科、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相关人员及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代表组成。

区新农合管委会下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区新农合中心),为区卫生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全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该机构为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8人,人员经费、办公经费由财政预算解决。

各乡镇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下设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乡镇新农合办),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卫生院(医院)院长任副主任,财政所所长任副主任。并成立各乡镇合作医疗监督小组。

各乡镇设一个新农合报账中心,办公地点挂靠在乡镇卫生院(医院),中心主任由卫生院(医院)院长兼任,会计、出纳由乡镇卫生院财务人员兼任,卫生院(医院)指定2名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兼任报销审核员。

各村成立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小组(以下简称村新农合小组),由村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村两委成员、乡村医生及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代表为成员。

第八条区新农合管委会职责:

(1)负责制定规定,组织、协调、领导全区合作医疗的实施;

(2)负责抓好全区合作医疗宣传发动工作;

(3)负责设置合作医疗的经办机构;

(4)负责筹集省、市、区各级政府的补助资金;

(5)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

(6)编制合作医疗发展规划。

第九条区新农合中心职责:

(1)协助卫生部门拟订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办法等,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2)指导、检查和督促乡镇新农合办的工作;

(3)负责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管理;

(4)编制年度合作医疗基金的预决算;

(5)配合卫生局审查区、乡镇医疗机构定点资格;

(6)负责管理参加农户资料;

(7)定期公布全区各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及医药费用报销情况,并向各乡镇新农合办反馈;

(8)接受农民有关合作医疗的查询和投诉;

(9)提出改进和完善合作医疗的建议和意见;

(10)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医药费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1)负责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报告工作;

(12)完成区委、区政府和区新农合管委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十条区新农合中心下设基金管理组:负责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支付;综合业务组:负责合作医疗日常业务、制度制定与执行等;医疗技术组:负责定点医疗机构的资格审查、确认,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及诊疗项目、用药范围、转诊标准等制度和审核等;财务管理组:负责报销手续办理、财务收支业务;稽查组:负责各医疗机构的医疗报销等业务进行督查。

第十一条乡镇合作医疗领导小组、新农合办、报账中心职责:

一、乡镇合作医疗领导小组以及新农合办职责:

(1)宣传贯彻合作医疗政策和实施办法;

(2)负责动员组织本乡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

(3)负责本乡镇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个人缴费的收缴工作;

(4)帮助农民办理参加合作医疗的具体手续;

(5)定期公布本乡镇医药费报销的详细情况;

(6)负责对本乡镇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7)接受农民有关合作医疗情况的咨询,收集各方意见并及时向区新农合中心报告;

(8)负责向区新农合管委会、区新农合中心报告工作。

二、乡镇合作医疗报账中心职责:

(1)负责做好对可以报销的5000元及以下住院医药费用补助的资金审批,并办理参加农民补助资金的发放。

(2)负责对可以报销的5000元以上住院医药费用补助的初审,并报送区新农合中心审批,通知参加农民到乡镇合作医疗报帐中心领取审批后的补助资金。

(3)承担超规定范围报支的住院医药费用;

(4)定期公布乡镇各村合作医疗费用报销情况;

(5)定期向区新农合中心报送报销汇总表及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二条村新农合小组职责:

(1)宣传合作医疗政策;

(2)负责动员组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

(3)负责本村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个人基金收集上缴;

(4)接受群众有关合作医疗制度的查询;

(5)建立和管理参加农户资料;

(6)定期向乡镇新农合办提出改进和完善合作医疗的意见、建议以及报告工作;

(7)定期向村民公布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情况及农民医疗费用补助审批情况等。

第三章参加对象和举办形式

第十三条凡属在本区内的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由村(居)民委员会统一组织参加合作医疗,外出务工的农民也要随户参加合作医疗。办理注册登记等有关手续,实行一村一册,一户一证,凭证就诊。

第十四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坚持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实行“区级统筹”的管理模式,筹集资金主要用于农民住院医疗费用的补偿。

第十五条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可逐步提高筹资水平,以提高抗风险能力,满足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并促进农村卫生服务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第四章基金筹集

第十六条基金筹集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每年筹集一次。

第十七条农民个人缴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以户为单位,按户实际人数,每人每年度一次性缴纳10元。为降低行政成本,经研究决定,今年我区将年下半年和年全年农民个人缴费一并收齐,每人收15元。今年农民个人缴费的截止时间为6月10日,以后每年农民个人缴费的时间原则上为上年度的11月1日至11月30日。农村低保对象、孤寡五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扶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由民政部门交纳个人应交纳的费用,农村二女结扎户和独女户由计生部门支付个人应交纳的费用,列入区财政预算,并及时转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基金专户。

第十八条中央、省、市、区各级政府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部分全部纳入合作医疗基金,补助总额50元。

第十九条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捐赠、支持。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条合作医疗基金纳入新农合财政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自求平衡,不得挤占、挪用、借用。

第二十一条根据《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制订《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基金管理。

第二十二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规定个人缴费或社会各界捐赠、支持的资金,原则上按年由乡镇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收缴,统一汇入区财政局设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省、市、区政府支持资金,由财政部门划拨到区财政局设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上。

第二十三条按照《会计法》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配备专职财务人员,各乡镇和医疗机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应根据工作量大小,业务繁简,明确会计、出纳人员,会计、出纳不得由同一个兼任。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与核算,按区、乡镇隶属关系进行分级管理、核算与报表。

第二十四条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要贯彻账目公开、民主监督的原则。各级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要对农村合作医疗经费收缴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审计部门要对农村合作医疗经费进行专项审计,每年1—2次。

第二十五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分配:(1)风险基金:按3%比例每年从筹集的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风险基金的规模达到并保持在年筹资总额的10%左右时,就不再继续提取,风险基金主要用于弥补合作医疗基金非正常超支的合作医疗基金临时周转困难。合作医疗基金正常超支主要通过适时调整补偿方案,加强医疗费支出控制管理等措施解决,一般不得动用风险基金。(2)住院医疗基金:年度筹集基金总额扣除风险基金部份,用于农民在乡镇、区级定点医疗机构及区级以上或区外医疗机构的住院医药费用补助。

第六章补偿范围与方法

第二十六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在患病时均有按规定享有住院医药费用按一定比例补偿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参合农民因病属基本医疗的一般检查、常规用药和治疗、急救等范围内的,按比例给予补偿。农民因病需要转到市外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就医时,需提前办理转院审批手续。自行择医、购药及使用国家规定的自费药品,进行特殊医疗保健的费用自理。

第二十八条合作医疗费用补偿设立起付线和封顶线,具体补助标准采取“比例补偿”的办法。

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篇7

高校医院一般隶属于学校,基本任务是完成对全校学生、教职工的基本医疗服务、传染病防控、疾病预防保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个别高校还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度,这些高校医院还兼有一部分公费医疗管理的职能。现今全民医保的格局已基本完成,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医院面临着如何生存、如何定位、如何转变观念,如何调整工作职能等一系列问题。在新形势下,应该对高校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思考,寻求变革措施,更好地适应高校医院的生存及发展。

一、高校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由于存在体制和归属的问题,高校医院一直采用高校的会计制度,且多属于非独立核算单位,没有依照财政部、卫生部颁布的公立医院《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独立核算,即使部分高校医院使用医院财务记账软件,只是在会计科目的运用上采用财政部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但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医疗收入和医疗费用的归集作用,而财务管理模式采用的是高校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会计核算中对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不对“应收医疗款”中的余额计提坏账准备,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真正价值,不利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的体现;对坏账的核销不做处理,不符合谨慎性原则,也不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因而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有误导性。

2.没有进行成本核算,致使医疗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医疗支出费用巨大,造成资源浪费。高校医院无法控制患者重复就诊,重复开药;在医院内部,使用HiS系统实现对药品、卫生材料等物质在购进、库存、领用的方面的管理及核算,而对医用物资领用到科室后的管理、控制较为薄弱,工作中使用医用卫生材料存在浪费现象,这些管理手段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高校医院的管理,导致众多高校每年医疗费大幅度增加,给学校在经济上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特别是实行职工医保后,患者到校医院就诊的人次减少,由于没有进行成本核算,高校医院没有从尽量少的投入去争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去考虑医院的发展和运行,会造成运行困难。

3.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不到位,无法保证对相关的财务制度及措施起到应有效果。高校医院总体规模小,基本上是一级医院,少数为二级医院,虽然高校医院按照国家对医院管理的要求,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但是由于体制和规模等问题,一些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得不是很规范。如在岗位设置方面,受人员因素的影响,内部控制制度要求职能分离的岗位,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规范执行,互相牵制的效果明显存在漏洞。学校对高校医院的监管也不能完全到位。学校财务处对校医院的具体财务状况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对校医院的财务管理方面如内部控制制度等的方面一贯比较薄弱。

4.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及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有待提高。高校医院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医院的管理手段落后,专业的财务管理手段很难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专业财务人员引进很难,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受限制,财务管理水平低,从宏观上影响高校医院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经营。

二、新形势下,高校医院应审时度势,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1.转变观念,探索一条与高校医院改革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高校医院参与社会服务是其应尽的职责,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高校医院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面对高校的教职工和学生,服务的群体应更为广泛。新医改形势下,高校医院应当勇于接受并完成政府对于基层卫生工作的任务,其服务人群应扩展到所在的社区。高校医院如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的工作,完成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职能,既能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又为高校医院开拓一条创造经济效益的途径。从财务管理的方面,要应对高校医院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获取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财务会计的核算就必须符合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要求,应当建立独立的、完整的会计核算账套,严格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会计核算办法及财务制度管理使用好资金,增加了高校医院收入来源。

2.实行成本核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进行院科二级成本核算,在科室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科室人员必然会考虑寻求扩大本科室医疗业务数量和业务范围的,摊薄科室分担的成本。同时,科室也必然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尽量减少医疗物资,运行经费等变动成本的消耗,节约了医疗支出。其次,在设备及卫生材料购置的过程中,以前很少需要使用科室、财务部门对购置物资进行相关的经济效益分析,不考虑投资回报率。医院进行成本核算后,必然要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的可行性分析,避免造成盲目引进和资金浪费。再次,高校医院内部应开展诊疗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高校医院对临床诊疗项目及常见病种进行成本核算,尽量使常见病种的诊疗费用控制在一个符合医保管理要求、减轻患者负担的适当成本。高校医院一般为中小规模的一级或二级医院,收治的患者主要针对常见病、慢性病,是最适合开展以病种为中心或是以诊疗项目为核算对象的成本核算,吸引更多的患者,为其提供方便、舒适、价格合理的诊疗服务。

总之,将高校医院的日常医疗业务工作引入成本核算要素,开展相关的财务管理,使高校医院在运营过程中提高成本竞争的优势、价格竞争优势。高校医院对于成本核算的实施,是高校医院财务管理的必须要求,是衡量高校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3.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健设会计监督制度。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医院不但要将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严格按制度执行,有效落实;同时还应当将医保管理工作及社区卫生服务相关工作的业务流程也应当纳入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之中,使与之相关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范有效。当然,这些新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财务管理制度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加以修改,补充完善;对确实已不适合使用的制度及时废止,最终形成一套针对高校医院的财务管理特点的、顺应新形势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在建立健全高校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加强高校医院会计内部监督制度是会计内控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尤其是要将以往的只重视事后监督;只对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改为更加注重于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以及绩效的监督。

通过会计控制体系的建立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健全,使高校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更加规范,财务管理更加完善。

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篇8

国务院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均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分工协作,是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如何分工协作,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协作,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 背景分析

在备受关注的新医改中,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但被定义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还要负责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初级诊疗任务。长期以来,国内存在着各类城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如基层门诊部,但由于患者可随时前往大医院就医,政府在发展战略上也更重视大医院,基层卫生机构的作用受到抑制。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开展了社区首诊制。这是一种分级医疗的模式,主要是为了理性的利用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合理降低医疗成本和医疗费用。中国的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和大医院之间缺少制度化的分工,同时社区卫生机构与大医院的竞争患者的过程中又处于劣势,这是中国医疗体制的一个重大结构性问题。

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关系模式

基于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快速持续发展这一中心,卫生部鼓励各种模式的探索。现概括为以下四种模式。

2.1医院支援社区模式即社区卫生机构由政府主办和管理,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通过签订协议进行分工协作。政府对医院给予经费补偿,精神鼓励,对分工协作的工作目标和完成进行考核,医保制度也进行相应的约束和补贴。

2.2院办院管模式

即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同属一个医疗集团或医院直接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机构接受医院的领导,统一调配相关资源,双向转诊比较顺畅。但社区很容易变成公立医院的另一种门诊。强调入院率,轻视疾病的预防,保健,社区六位一体的职能难以保障。

2.3托管模式即在坚持社区卫生机构公益性质,隶属关系,人员身份、职责,政府财政投入政策等不变的前提下,将社区卫生机构的行政、人事和经营决策权委托给医院。这与院办院管模式相类似。

2.4松散式模式即以短期利益为导向,分工协作工作缺乏相关政策和制度支持,工作随意性强,如派一名专家出诊给多少钱,转诊一名病人给多少钱。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没有很好的建立,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时,比较容易采取本种模式。

3 典型模式――社区卫生服务共同体

在北京、江苏、武汉等作为试点的地区,政府主导下的医院支援社区模式被认为是现阶段比较合理和可行的模式。以北京为例,到2008年10月,北京已建成3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90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约3/4由政府主办,1/4由非政府机构举办。医院支援社区模式的主要做法是:由区政府主导,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共同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零差率”售药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共同体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级别、种类医疗卫生相关组织机构和医务人员间功能、活动和运作通过拥有或结盟等形式进行协调整合,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效、安全、优质、无缝隙的一体化健康及疾病相关服务。它的目的主要有五项:追求无缝隙、综合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控制医疗开支、促进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协调合作。北京市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的启动是在2007年由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组织启动。共同体包含多家公立三级甲医院,区级医院、多家社区中心,能够满足公立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商业医疗保险多层次人群需求。社区卫生机构负责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个体健康教育、基本医疗、初步诊断、取药、慢病康复、预约医生。区级医院负责慢病诊治与康复、健康教育指导咨询、亚健康干预、康复医疗实施。三级甲医院负责急诊绿色通道、疑难急重门诊住院、健康教育方案指定康复方案指定与技术指导健康维护方案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将最终形成正三角的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础,它提供社区服务,实现医生、私人诊所和社区医疗中心的全面合作,主要接待门诊病人;区级等小型医院在中间,它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和普通医疗服务:大型医院在最上层,它提供疑难病治疗和医学教学和研究。

4 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地对社区卫生工作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多的经验和成效,但社区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仍存在很多问题。社区医务人员短缺。难以起到看门人的作用。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工作的核心,但有关报道显示至2007年全国注册的全科医师只有6321名。这些人对于社区卫生工作来说是杯水车薪,根本负担不了如此庞大的社区工作,起不到看门人的作用。

4.1公立医院对社区卫生工作缺乏积极性公立医院限于现有的政府对医院经费投入不足,医院实行自收自支模式,医院内部多执行绩效考核制度,社区卫生工作的无偿性使医院对社区工作缺乏动力。医务人员的科研教学工作压力大,与个人职称薪酬挂钩,社区卫生工作以预防保健为主,偏向简单的常见病,对于科研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

4.2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方式仍存在争议首先现有的收支两条线制度在全国试行较多,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富裕地区的政府来说,能够承受财政压力,要在全国所有地区推行时,地区财政状况不同,未必能全部执行。其次这种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因素,对于社区卫生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没有提出要求。

4.3社区卫生工作的相关配套制度仍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的各项制度是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存在缺陷的制度主要有:双向转诊制度没有明确的标准,现在以向上转诊为主,向下转诊较少;双方分工协作的质量控制考核办法较为简单笼统,职责权利责任区分不明确:政府缺乏对合作双方的有效制约机制和奖惩措施。政府的年终考核结果对于合作双方尤其是医院来说相关性不强,对医院的年终考评和奖惩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5 建议

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社区医院传统大型医院成本核算成本控制

一、我国现阶段社区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医院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社区医院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预算控制与管理预算控制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预算控制的第一要务就是编制预算,预算编制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对发挥预算控制作用产生着不可替代的影响。预算编制的过程是社区医院进行事业发展规划、对社区医院资源配置进行调整的过程。预算的编制工作需要由现在的粗放型转变为精细型,使具体责任目标受到预算编制的控制。必须做到丝毫不差,每个具体项目都需要有清晰的预算,增加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预算执行情况内部报告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科学进行人力成本控制,达到获取高效率的人力资源成本是削减社区医院的成本支出的重要步骤。加强社区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运用,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避免出现机构重叠和人浮于事的状况。使人员能在面对自身职位的变化后,对工作能照常开展的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员的潜能,防止由人力资源配置的不科学所造成无谓的资源浪费。

3.与医疗相关的物资采购的控制与管理。落实医疗物资集中的采购供应制度,把物资采购与物资管理两大专业实行分离管理,这样既能对资源进行科学利用,避免浪费,同时又能做到这两者间的互相制约。对于重大采购项目应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保所采购物资的质量,同时保证较低的采购成本,提升采购工作透明程度。

4.对社区医院较大型的开支项目的控制。要对社区医院较大型的开支项目制订和完善相关的分析评估制度,例如基建工程、医疗设备购置、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开展等。要求相关科室必须立项申请并附可行性分析报告,经相关管理委员会论证后,再由院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审批后方可实施。同时保证此类项目对投入,业务,技术三个方面都必须有促进作用,使医疗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5.对医疗成本的控制。社区医院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对医疗成本进行控制来提升单位的经营业绩,通过对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地提升,严格对医疗行为的规范和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来完成目标。同时重视医护人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以提升各级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来实现社区医院和患者效益双赢。

6.实行对成本的全面核算。社区医院对成本进行全面核算是社区医院管理中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全面的成本核算是以现行医院会计科目核算为标准,以各个部门的成本总和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归集和汇总、分配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各项医疗费用支出,把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全部计入部门。通过在社区医院内部实行成本的全面核算,尽力降低医疗成本,建立较为科学规范的经济核算和管理体系,完成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社区医院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社区医院的功能主要包括:预防、医疗和保健、健康教育和康复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六项的服务。但是较大部分社区医院则只是医院的或者是独立的门诊机构,缺乏其他的治疗功能。同时盈利性取代了原有的公益性。所建立的社区老年人口健康档案基本上是形式主义的体现,缺乏动态的管理,很难真正意义上发挥社区医疗在类似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特殊作用,社区居民基本上没有获得价位真实的实惠。

2.社区医院医疗工作者业务专业水平较低。现阶段社区医院的医疗工作者多数不是全职医生,同时由于业务水平偏低,服务项目缺乏,设备少于更新,药品种类奇缺等负面情况失去了社区患者的信任,这是他们不愿意到社区看病的根本原因。而病人缺少又对医院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导致了社区医院发展的恶性循环。

3.社区医院缺少最为根本的公益性。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和政府重视存在差异,不同的地区对社区医疗资金投入自然也会存在明显差别。大部分地区由于政府投入较少的资金,从而对社区医院发展造成极大困难。经费的不足,对类似预防等无偿医疗服务就难以为继。并且部分地区现在对社区医院的考核标准是以其收入多少为基础,医院的收入同时与医务人员的待遇紧密相连。缺少社会重视,收入较低无法激发社区医务人员工作激情。社区医院当前多数走向市场化路线,逐渐转变为获取更大利润为目的,并未给社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价廉的服务。

4.社区医疗没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社区医疗如果与基本医疗保险相结合,不仅能使充足的运作的资金注入社区医院,同时能促进社区医院可以分担更多的大医院的患者,让社区居民到所属街道定点的社区医院就诊。这样就更为容易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轻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问题急需解决。这类问题主要表现成本核算基础薄弱、成本核算与奖金分配的关系处理不当、成本核算脱离了预算控制。这是现阶段社区医院面临的最为根本和实际的问题。

二、社区医院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上述存在的五个问题,前四个问题不属于笔者专业讨论范畴,故不在文中作深入探讨,本文就现阶段社区医院面临的最为根本和实际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几点:

(一)没有最有效的运用财政经费。社区医院有国家的经费补助,不同于现在企事业单位以追求利润和企业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以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最有效的运用财政经费。但是时下社区医院并没有重视财政经费的基础性作用,更难说最有效地运用财政经费。

(二)不按实际情况进行成本核算,脱离实际。在原先计划经济时代,医院的一切事物由国家决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的投入。医院的各项活动都不计成本,只是遵照上级政府或上级医院的指示。社区医院虽产生于市场经济时代,但其本身就是一种依靠财政经费而对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在成立伊始在成本核算上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其经营一段时期后,在成本核算上原有的问题逐渐暴露,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所以造成社区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成本核算无法正确处理好与工作人员奖金分配的关系。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社区医院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将成本核算的结果与奖金发放挂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区医院的成本意识。同时造成员工对成本核算与奖金分配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认为进行成本核算就是为了分配更多的奖金,严重挫伤了社区医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种错误的认识会将成本核算带入误区,对社区医院成本核算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成本核算没有受于预算的控制。社区医院完整的成本核算包括制定事前的成本预算、事中进行的成本差异揭示和事后的成本控制反馈三个部分。但目前社区医院的成本核算仅在事后控制环节,以结余金额作为提取科室奖金的数目基础。这种错误的操作就让科室过分追逐和看重提奖比例,加深了对成本核算和预算控制本身的作用的误解。

三、针对社区医院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中所存在问题的相关整改建议

社区医院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可借鉴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较为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使核算单位各项收支范围得以规范,成本会计制度得以健全,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制,施行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社区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归根结底是医疗成本核算和药品成本核算。成本费用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设置了医疗和药品支出、管理费用等科目,核算时对医疗业务、药品经营、管理部门进行分别核算,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对医院成本核算的方法进行相应规范。规范的成本核算方法是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严格区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反映科室能够控制的责任成本,通过科室成本责任考核,达到节省开支目的;间接成本主要反映科室无法控制的占医院支出的较大部分同时又被忽视的成本,间接成本具有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可以对间接成本采取科学的分摊。此外对于医院的成本核算、科室的收支考核和奖金分配等问题,既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对经济管理产生的效益因素,并且兼顾业务量与医疗质量的因素,保证能有效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树立对医院成本核算与奖金分配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科室成本核算不能完全等同于奖金分配,虽然成本核算与激励机制有较大关系,但是激励机制并不能与成本核算目等而视之,只有让职工对成本与效益树立正确的观念,科室资金收支节余应作为职工奖金分配的基础,通过对职工工作的全面考核,再采用科学合理的核算方式来确定科室奖金,以此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社会效益,让激励机制促使职工改进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奖金分配来提升所有职工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促进成本核算科学进行。通过对成本的控制,让各项资源配置达到优化组合,提升高经济效益。

(三)对成本核算和预算控制的关系必须要采取科学方式进行处理。成本核算是社区医院在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耗费和支出的核算的总和,所以应着眼全过程将成本核算从单纯的事后控制改变为为包含整个业务过程的核算方式,严格贯彻医院年初预算。同时应建立预算执行考核和奖惩制度来杜绝预算失灵的现象发生,依照相应原则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于异常情况,必须及时进行查处。通过预算控制加强了医院成本核算对于成本控制的各项功能的发挥,充分发挥了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琼.社区医院成本核算管理[J].中外医疗,2009(26)

[2]李艳.目前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医学杂志,2006(4)

[3]张学军,姜贵蝉.加强医院成本控制的思考与时间[J].现代医院管理,2009(1)

社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医疗改革重要性方法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逐渐体现出越来越高的重要性。医院的财务管理通常会面临较为复杂的工作情况,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问题,还涉及到公立医院的经营策略,当前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怎样显著提升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医院管理的重点包括了财务管理,这也是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工作,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使得医院能够顺利运行。现阶段,医院财务工作者应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经济观,加强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医院财务预算的合理性,同时,医院上级领导也要全面落实对医院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不断拓展医疗市场。

一、医疗改革的目标

社会目标,为广大患者切实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功能目标,体现公立医院公益的性质;变革目标,主要体现医院作为公益事业所具备的法人治理结构;对收费的项目及标准实现一增、四降和一升:一增主要是对医院药事服务收费项目的增加;四降就是降低虚高的药物价格、降低检查所涉及的设备费用、降低药品的加成以及降低昂贵耗材的费用;一升就是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其中的重点在于取消药品的加成费,医院会因此损失非常多的收入,即使其它项目的收费增加仍然难以弥补这一亏空。另外,医院改革还需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功能目标;实现公益事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目标。

二、医院财务在医疗改革中的重要性

医疗改革取消了药品的加成费用,医院也因此损失了很大一笔收入,而且其它项目的收费增加也难以补全这一损失,并且其它项目的收费对于增加医院收入方面来说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因素都将给医院带来不可预知的财务方面的压力。为找出应对医改后医院可能出现的财务问题,必须依靠提升医院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以及改进医院财务管理手段的方法,才能够保证医院在医改的形势下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

三、医疗改革管理中加强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开展精细化管理

在医疗改革的形势下,医院的日常经营将会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医疗改革相当于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新医改下医院收入的减少,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都面临着更严重的风险,所以说,医院一定要充分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问题,要做到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采用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对于大幅度降低医院成本,从而提高医院利益是非常有必要的,合理安排医院的各项支出及资金调度,大幅度提高医院运营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医院的财务状况。举例来说,医院可以适当外包出一些非医学专业的业务,如后勤管理等。

1、降低成本

为化解医院的财务压力,医院可以采取外包某些不重要的、非核心业务的方式以降低医院的财务负担,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提升医院核心业务的方向上,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已经有大量的医院实现了外包后勤工作的策略,某些医院还实现医疗外送等业务的外包,这些医院的处理方式有助于集中医院的工作重点,将更多的关注放在提升医疗水平以及医疗服务方面上,整体上提升了医院的业务水平。

2、健全审批制度

医院应落实任何一笔资金的使用情况,转变以往偏重收入的思维习惯,转变为偏重支出管理的思维方式,将不合理的开支控制压缩到最低,尽最大可能减少资源浪费。对于大额资金的开支应在完成领导审核后,上报至医院会议讨论,通过后才能予以批准,并需要所有核心领导人员的签字才能生效。

(二)加强成本核算

在医改背景下,医院为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对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重视。在目前医院财务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例如引进二级核算的机制,分摊间接成本至医院资料室,保证科室成本和实际一致。医院也应将核算细化,对不同级别的科室采取不同的核算标准。目前国家对医疗的售价有统一的规定,因此目前医院无法做到弹性收费,只能采取降低成本这唯一的方式。以医院整体核算的精细化为出发点,逐渐深入到每个科室都实现精细化核算;从根据病种核算到根据医疗项目核算,医院在各种耗材的进购、使用以及报废等工作在财务、医工部以及总务处等设置专门的负责人,也帮助医院的管理者在医疗的收入和支出管理上有更为明确的认识,清晰地理解医院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严格监督医院所有工作人员,严禁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以达到降低医院运营成本的最终目的。过去根据病种进行财务核算工作,医改之后则是根据医疗项目开展核算工作。为加强成本核算,医院可以从耗材的购进、出库和使用以及报废安排专人负责。

(三)加强与社区医院的合作

新医改政策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政府固然加大了对公立医院资金的投入,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医疗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远非政府可以应对,因此,公立医院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思路,创新想法,充分发掘医院收入增长的潜力。现在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在于优质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这样就造成了那些拥有优质医疗资源的医院每天人潮涌动、人满为患,而医疗资源较为普通的社区医院则无人问津,这是非常不利于医疗体制发展的。新医改将加速建设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形成大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的新格局。加大与私立医院以及社区医院的合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建设,构建医疗系统新格局是当前大型公立医院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公立医院应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建立起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捆绑关系,在提升社区医院水平的同时,降低公立医院的负担。

(四)合理筹集资金

合理筹措资金已经成为新医改形势下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医疗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形势下,医院的医疗设备以及技术更新速度正逐渐加快,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医院的就医环境也随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医院借此机会增加自身收入的同时,日常支出的项目和数额也越来越多。仅靠医院自身筹措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政府在医改后加大了对公立医院的资金投入,但仍然不足以满足医院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医院可以通过贷款等多种融资手段和渠道筹集资金,拓宽医院的收入渠道。

(五)改变财务管理观念

目前,医院若想要在医改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加强对员工市场化的管理意识是必要措施,但除此之外,医院还应该转变自己陈旧的财务管理理念,通过综合治理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根本上实现对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医院应强化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改进原有的财务管理理念,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及市场环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目前,医院必须要作出科学合理的转型措施,从管理型机构转变为经营型机构,将自身的财务工作由纯粹的资金管理提升到适应市场的财务管理水平。

(六)加强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而财务管理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最终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行。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是财务人员的基本职责,也是财务人员参与医院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方式。目前,医改已经达成了降药占比、降门诊及住院费用以及降患者个人负担的目标,同时也达到了升患者满意度、升医药管理水平以及升医院收益的目标,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完成结合绩效考核制度提升医院服务质量以及改进医院付费制度的最终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的财务管理对于医疗改革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不仅可以满足医院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降低政府的投资负担,更重要的是,它对医院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德芳.医院财务在医疗改革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消费导刊,2014,65(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