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十篇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十篇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6:49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篇1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需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发展非常快的学科,尤其是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对学科前沿技术进行关注,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这些前沿知识,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增长。但是,我们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没有根据社会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更新,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也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可。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因为只有从业人员具备了相关的应用能力,才能够切实承担各种工作任务,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但是,很多学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理论素质的提升,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使得学生难以快速地融入到岗位工作当中。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良好教学方法能够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科学,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教师教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影响下,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差、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低,因而教学质量较为低下,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计算机科学与计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1.及时更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

首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前沿内容予以不断地关注,然后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将学科前沿知识融进来,既能够让学生明白学科发展方向,又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前沿知识,提升其专业知识的新鲜程度,避免被社会淘汰。其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知识,另一部分为学科前沿知识,基础知识为固定的教材,学科前沿知识则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而随时更新,促进教材内容的时新性。

2.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加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应用。实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理论课程之后开展实践,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其次,让学生进入到相关的企业中进行实践,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学习,促进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3.改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开展教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应用能力的提升。其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来促进教学过程的进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兴趣提升的前提下实现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小结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篇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短期内社会需求仍很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毕业生毕业后就业领域较多,如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或者是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等等。

计算机专业涵盖软件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篇3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亲阅我这封个人求职自荐信。我叫黄启达,是曲靖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中共预备党员,优秀实习生。值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教育工作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我自己。就业在即,投书自荐,我真切地希望能成为贵校的一员,为贵校的发展而作贡献。下面,我将对自己进行一次简单的个人自我介绍:

高速发展的计算机业需要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的技术、专业的知识和富有团队作业能力的人才。四年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和丰富的课余社会实践经历,使我在计算机技术和实践方面获益匪浅。我深知当今社会“非专无以立足,非通无以应变”的道理,立足专业、全面发展、勤恳踏实、积极上进是我四年大学生活的概括和总结。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我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各科课程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计算机专业知识方面,主要具有一定的C++编程能力,具有一定的小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和组网能力,熟悉办公自动化系统。比较熟悉pc机及其常用外部设备的功能和结构,了解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能熟练制作教学课件。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一些机房管理和维护知识。在英语学习方面,我通过了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并且在四级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作为一名师范类学生,还必须要具有相关的教育工作知识,对此,我进行过比较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了普通话二级乙等考试。且在教育实习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和锻炼,使我在实习工作中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被评为“优秀实习生”。通过这些学习和实践后,使我具备了相当的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为我将来的教师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不断地加强和培养各方面的修养和品德,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我的最大优点是为人诚恳,做事态度认真负责,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工作”是我的行为准则。在努力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同时,我十分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和实践能力。四年来我长期担任系学生会组织部部长,并组织开展了一些活动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都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还因此获得曲靖师范学院2004—2011学年度“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而且由于学习和能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我被推荐到学校教务处辅助做一些工作,得到了教务处老师的好评。这些都为我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

我坚信:没有太多经验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只要认真努力不断去学习,就一定能很快胜任新的工作并取得成功。由于我年轻,具有较强吸收新知识的能力,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将凭借我的敬业精神和勤奋刻苦,为贵校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新动力。我不相信天才,但相信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我渴望贵校能够给我这个初入社会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一个机会。也许我还给您的不是奇迹,但肯定会是我所有的勤勉与忠诚!

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我期待着能成为贵校的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随信附个人简历表,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中亲阅我的自荐材料!诚挚祝愿贵校事业蒸蒸日上,桃李满天下!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篇4

由于学院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只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也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容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与习惯,限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造成部分已经有的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执行,没有真正发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总结出问题所在,我们进行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提出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方案,并且指出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同。依据计算机技术专业的要求,围绕着专业,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我们对计算机实践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尝试。

二、面向问题找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1.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大纲,独立院校计算机专业以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有一定的专业认识能力和抽象能力、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与自信、创新、吃苦耐劳精神品质为培养目标。专业教师也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认真理解,以此作为教学导航。在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时,不能向以往一样只罗列出知识点,必须在提出典型应用的项目及项目分解的任务,纳入计算机前沿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具体任务操练时还需指明课程群中各课程间的联系,以及实践环节中对综合项目的实际作用,并要求提供全面、专业的参考资料。在实际操作过程讲解中要增加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学生、高效学习、快乐学习。我们对已有的专业课程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突出联动性和任务性,对任务的难易进行相应的分类,加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实践教学活动改变过去演示性和验证性的现象。

2.制作出严格规范的实践流程。实践性环节与理论授课相差甚远,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教师中心,强调以学生为本,通过对项目内容的深层挖掘分析,对任务的恰当安排,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实践流程的实施一般包括:项目的收集,任务课题的拟定、任务课程的实施步骤、学生设计与开发、提交、评阅、总结等。教师的引导要从收集到总结,穿插在每个实践环节之中;利用网络及参考资料辅助学生搭建项目知识框架、划分出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任务中的问题,引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由学生去自主探究,让学生发挥更大的潜能。每个实践环节的具体任务都要明确要求,使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做都有统一的标准。实践操作的实施主要体现出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产生相应的文档资料的编写能力。

3.挖掘适合的实践项目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群中的主干基础课程。计算机专业中课程群的实践教学项目,不要仅限于课程本身,而应尽可能地与课程群内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科学的项目。当学生在完成某一主干课程实践任务时,能复习或了解先前学习的相关课程,并在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能通过本课程任务进行综合理解,知晓本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群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就要求实践项目既要锻炼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更需要给学生理解本专业实践设计整体知识体系的网络。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认识计算机专业本身的规律,让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思维,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之效果。满足就业岗位需求。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篇5

关键词: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计算机专业;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61-02

计算机相关专业是软硬件结合,面向系统开发和应用的一个宽口径专业,与许多其他学科紧密相关,有着明显交叉的领域,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应该在掌握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网络与通信等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具备电子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获得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能力,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拓展更宽的范围。

一、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概况和特点

1.课程概况。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分为两个学期授课,包括《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电路》两个部分。其中《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由《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合并而成,调整了教学要求并压缩了教学和实验学时,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授电路模型的基本定律和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晶体管电路的一般原理,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一般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分析。而《数字逻辑电路》和其他电子类相关专业的《数字电子技术》要求近似,但更偏重计算机专业特点,教学中应注重于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的衔接。《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电路》共同构成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硬件基础。

2.课程特点。(1)课程的知识量大,知识点多,教学时间短。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硬件的基础课程,包含了以后将大量使用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时间只有2个学期,特别是《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将其他专业需要利用3个学期来学习的《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被浓缩为1个学期的《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点多,知识量大,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难度较大。(2)课程各个部分分割明确。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电路原理部分通过学习基本电路定理和理想元件的伏安特性,研究经过理想化和模型化后的电路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模拟电子技术部分通过学习晶体管元件的基本特性,掌握一般模拟电子电路,特别是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数字逻辑电路部分学习基本逻辑门的构成方法,研究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3)面向学生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面向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从整个课程的设计和讲授过程中需要考虑计算机专业同学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特点,使之更好地与后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相衔接。

二、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繁杂,学生掌握困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利用2个学期的时间掌握其他电类专业4个学期的内容,相对难度较高,虽然课程设置调整了教学要求和教学课时,但是对于刚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程的大二同学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中分两部分讲授电路原理和模拟放大电路的知识,更使得学生在思路转换上可能出现问题。

2.授课教师对于计算机专业同学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目标认识不明确。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大多由其他电学专业专业基础相关老师来进行。教师很容易进行计算机专业的电路与电子技术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偏多,理论偏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次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很可能无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对于这部分课程的课时缩减,可能造成学生认为这部分课程不重要,没有认真学习的心态和热情。同时如果学生没有打好电子技术的基础的话,会使学生在学习后续计算机专业各门后续课程的时候出现各种困难,从而引发整个知识体系的不牢固,影响到学生之后的就业和工作。

三、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1.在课程开始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方法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部分课程在自己整个知识体系的作用和地位,使得学生了解到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同学需要掌握的第一门硬件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对于以后整个专业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要在课程之初提醒学生本课程的知识点较多,复杂程度较高,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随时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来使得学生抓住学习的时机真正掌握相关知识。

2.针对专业特点合理分配学时,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特点和重点,同时紧跟当前电子技术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加强课时的合理分配,突出重点难点。授课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脉络的掌握,培养学生对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一般分析思路。对于《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应该在课程中强调课程中《电路原理》部分着重于对于抽象后的理想电路元件和电路网络的分析,要求对于电路分析的基本定理、方程分析以及等效变换熟练掌握,强调定量的确定性计算,整体分析偏重于理想化抽象化,应提醒学生注重掌握最基本的分析思路和基本定理。而其中的《模拟电子技术》则开始接触更加接近实际应用的实际电路,应从电子信息系统出发向学生解释一般系统中的构成,以及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包含的部分,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向学生强调模拟电子技术部分的分析多为近似分析,目的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分析电路的整体表现,注重理解电路所完成的输入与输出大小关系和功能。而《数字逻辑电路》部分是计算机专业电子技术课程的重点,着重分析电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相对稳定,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应当适当引入相关最新电子技术发展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提升课程与学生以后专业发展的相关性和实效性,同时可邀请部分教授或者计算机专业学者为学生进行相关的讲座,以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对于整个专业体系有所了解,来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愿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

3.采用现代教学和实验手段,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强化对于课程知识点和动手能力的掌握。在课程教学中针对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多与实际硬件联系紧密的特点,可以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来提高讲授速度,并且利用生动的多媒体图像声音或者动画的演示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针对课程安排实验较少的现状,适当安排部分ewB等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2]。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软件比如protel系列软件的实验和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电路设计能力。最终鼓励学生在课程教学之外,提供各种相对独立的小项目,培养其实际设计电路的能力,为其参与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3]。同时为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提供辅助支撑,为学校培养宽口径的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打下基础。

4.建立精品课程,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最终还要落到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授课教师的身上,只有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为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应当利用助课、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将有经验教师的经验传授给团队其他老师,培养合理的教师团队配置,积极鼓励教师去高水平大学进修,并努力建设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培养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先进理念,不断提升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当对于计算机专业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提高,高屋建瓴地把握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在整个计算机专业体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从而使得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区别与其他专业的电子技术教育,做出特点合理发展。最后应当大力开展课程教材建设,对于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这部分相对稳定的知识而言,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特点,与时俱进地编制符合自己学校定位和学生特点的精品教材。

总之,对于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努力建设精品课程,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基础,这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睿.《电路与电子技术概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3):397-400.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篇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248-02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型人才愈来愈重视,这就对高校培养人才的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技术为主的学科而言,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增加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的培养重点。

一、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现状

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单纯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更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希望招聘的员工能立即接手工作而不是事先进行培训,但是现在高校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不足。

(一)重理论、轻实践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现状

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中,学习的地点大多是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教学,大学生得不到实际能力的培养。实验方面还是以观察型和验证类为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实验更是匮乏。

实验内容往往是沿用以往的教学内容,或者是利用现成的模拟软件进行,缺乏创新性思维,动手实践的机会少,抑制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挥能力,大学生很难深入了解实验机理,长此以往,达不到实践教学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在大学暑假期间进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由于实验实训基地的缺乏,实习质量低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创新内容与技术缺乏,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专业内容不相称,实践教学结构层次感不足,缺乏专业特色,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际需求,未能形成系统有效的教学。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究

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尤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实践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条件差

很多高等院校因为经费不足的问题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校内实验室较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室基本没有,实验设备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现有设备跟企业实际采用仪器设备差别较大,在对硬件要求很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远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标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环境单一,学生在学校期间很难得到有效的实习,多流于形式,实践工程技术能力差,实习基地不完善,实验大多在机房和专业实验室完成,基础实验居多,很多新办计算机专业的地方高等院校更是如此。

(二)师资力量和技术人员不足

高校教师大多仍延续传统教学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以课本为主,完全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传统的计算机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术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

近几年,高校扩大招生,出现师生比例失调现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是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师资队伍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课程设计、案例教学等多为纸上谈兵,尤其是软件工程、硬件设计类实验。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高素质研究生因为工资待遇达不到要求的原因选择出走,人才流失,实践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严重影响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学生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实践、认知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一门课程或某一个环节的实习,需要完备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和长期的培养。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习工作,通过相应一系列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思维能力、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然而一些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学生的实习质量不达标,毕业生在求职时缺少了一定的竞争力。

(四)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操作技术,一些高等院校师资力量有限,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刚刚成立,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等教育理念愈来愈严格,由于没能及时进行教学体系的改进,高校课程设置逐渐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脱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低下,实践教学方面,受实验设施不完善,实验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师资力量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出现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倾向。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良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基础,建立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改进传统教学体系中的弊端,通过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师资力量,改革课程结构,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给予大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求学路上的灯塔,学校师资力量的雄厚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在学校选拔优秀教师进入名牌大学进修,进入企业中亲身实践,学习企业的管理,更新学校的知识,对企业所需要毕业生的能力、知识、素质详细了解,时时关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有效的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优秀企业进行合作,请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教师研讨会等,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适应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二)根据企业要求,进行课程改造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所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的改造是很有必要的。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利用课本所学知识和技术,独立思考并解决一些复杂的综合性计算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增加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份量,进行单独的考核和学分设置,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除此之外,学校应尽量多地与一些相关企业进行交流、研讨,达成一致,将一些改革课程嵌入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像net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技术大多采用国外的课本,高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讲座,增加大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入了解,提高计算机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

仪器设备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现今很多高校的仪器设备完全跟不上企业实际应用设备的更新步伐,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中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在购买仪器设备方面,我国高校可以吸取国外的经验,选择一些符合工业实用性的,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到一起的仪器设备,与企业项目相结合。

实验实训中心是高校必不可少的建设之一,实训中心的技术水平上应该体现计算机的理论与技术特征,以此来培养合格的人才。增加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率,强化实验室的管理,开阔思维,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摆脱实验室封闭的束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实践教学的实际作用。还可以创建一个计算机创新实验室,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索研究,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及时解决并改进,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重点。只有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符合企业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亚太教育,2015(07).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篇7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计算机优劣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逐步规范,所有级别的学院和专业都有相应的调整,一部分院校将原来的电化教育技术系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系,也有些师范大学新设立信息学院。

学校在招聘信息技术中学教师时,会同时有这两个专业的学生申请该职位,究竟什么专业的毕业生更适合呢?难道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更适合任教吗?下面我们具体探讨。

一、专业优势区分

(一)信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是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置的,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等。计算机基础、编程语言、数据库课程应针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以使数据结构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竞赛发挥作用。

(二)教育技术学是电化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和转换,主要进行非线性教学视频编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新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也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其他学科。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年轻的,但在教学方法很专业,所以更适合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而且,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二、中小学选择教师时应考虑三个职位要求

(一)教育技术管理人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逐渐普及应用。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不仅要负责管理仪器,数据维护,而且要电子投影、电视系统、广播系统、教学设计,更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逐渐独立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原来的计算机老师逐渐有多重身份,在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从事学生的信息技术竞赛辅导工作。

(三)专业化的网络管理人员。他们专门负责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资源建设,是网络管理员,并从事项目设计、网站开发工作。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就职信息技术教师岗位和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教师岗位,他们有擅长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就职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岗位,他们有网络管理和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优势。以上分析表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就业空间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选聘教师时要看两个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

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师范生申请高中计算机教师岗位,许多成功的就业方案论证、综合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网络管理、组装维修、程序设计等方面有着其他专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水平考试的举行,非计算机专业如数学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胜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所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发展,计算机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对“独家”的看法。

事实上,毕业生在学校的地位并不像大学生想象的那么理想。教育部门在对信息技术的工作要求不统一,比如大量的信息技术研究成员负责信息技术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成员负责信息化教育开发。因此,一些学校将信息技术教师单独设置,一些学校将信息技术和电子专业教师设在一起,但目前需要更多的“技术多才多艺的“信息技术教师。

当今教育,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跨专业任命成为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毕业生来讲,大学课程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专业定位上各有不同,但如果合理规划职业,努力学习,准确定位,练好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就能更易求职成功,更好地适应岗位。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篇8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4-0127-01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分析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对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创新氛围淡薄

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而是过分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形成了“重成绩轻能力”的错误观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了不利影响。

1.2师资队伍较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更新非常快,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因为年龄或者教学任务繁重,无法及时对自己知识含量进行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学习。

1.3教学模式陈旧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很多高校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照本宣科,既无法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要求,又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成了阻碍。

1.4教学结构不足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很多高校因为教学经费有限,没有合理安排好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得不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社会需求相互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

2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2.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一方面,高校各个职能部门需要达成共识,坚持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与自,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积极地思索和论证,养成勤于分析和思考的习惯。对学生提出的不成熟创新想法,高校教师需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需要建设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创新的创新欲望和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其次,高校教师需要建立正确的师生观,理解和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平等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和观念,教师需要坚持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认可与肯定。最后,高校教师需要注重提高素养,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在教学中以多元化的视角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2.3注重教学模式改革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更贴近于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高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开展计算机知识的竞赛活动,或者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对计算机知识学以致用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2.4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堂教学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节,帮助学生认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学术动态与最新研究成果,体会创新观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的意义;建立科技小组,带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动漫设计等各种竞赛活动,利用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结束语

总之,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和科技的更新,对计算机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高校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学模式改革和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晓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7):210-211.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篇9

关键词:专业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就业竞争力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突出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青岛农业大学从2008年起对本科实施按大类招生。其做法是:学校将全部本科专业按其“血缘”关系的远近聚集成若干专业大类,每一专业大类对应一个或多个专业,按大类招生,新生在一年级按所在大类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培养,第一学年末按学生志愿和成绩进行专业分流,每位学生对应一个具体专业,从二年级起各专业按其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培养。按大类招生是学分制的延伸,这对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更广的空间和更有利的环境。要实施按大类招生,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首当其冲。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这4个专业一起形成一个大类。如何构建教学计划,培养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校在2008―200年中2个学期所开展的大类招生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和修订工作,对此进行探讨。

1人才培养定位和指导思想

青岛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物类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多科性省属大学。这决定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制定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为使培养的学生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要求培养方案的设计能为学生提供宽厚的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在某一专业方向上的精通见长[1];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需求,要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等素质的养成,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空间;培养方案要具有开放性,便于吸收学科发展的新成果。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确立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数学、物理、电子电路等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宽厚,并在某一专业方向上见长,能够在计算机软件、硬件或网络方面从事设计、开发或应用研究等专业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培养方案的内容

为保证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能有效支撑起上述培养目标和贯彻前述先进理念,我们先后研读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简称CCC2002)和ieeeComputerSociety/aCm制定的《ComputingCurricula2005:theoverviewReport》[2],调研了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情况,并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分析,确定了具有如下门类组成的课程体系:

1)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两课”和其他人文课程,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品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任务。

2)体育运动类课程。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素质。

3)工学学科门类基础课程。这也是大类内公有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子电路、普通物理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包括离散数学,硬件类课程(如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与应用等),软件类课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层次化系列课程、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等)和计算机网络课程。

上述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理论知识、软件、硬件、网络诸方面的基础,其知识体系相对完整又有侧重,体现了专业基础宽厚的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为学生在专业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例如这里没有单独开设“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而是将其融合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成为“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内容以后者为主、兼顾前者,教材采用王爱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5)专业方向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广,方向多,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是一对矛盾,面面俱到地学肯定都学不精。为能使该专业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创业市场上具有优势,我们分以下两步走:首先,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了计算机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和嵌入式系统3个专业应用方向;其次,选课时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主攻专业方向,努力打造自己在该方向上的专业特长,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同时还可选修其他方向上的个别课程,但一定要突出重点,不能主次不分。

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也是在变化和发展的,这应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考虑到。为此,专业方向设置的主要课程应该是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较先进的应用技术课程和学科前沿课程,它们涵盖了目前社会上热门的it职业培训的主要方向:.net架构软件开发、C++、Java、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方面。

6)素质教育课程。这类课程以全校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内容涵盖人文、经济、管理及其他跨学科课程,培养方案中只规定学生需要修读的最低学分,选什么课全由学生自主决定。目的是促进其学科间知识的协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个性化地全面发展。

7)实验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层层递进、综合性不断提高的教学环节,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为强化这一教学,培养方案中提高了课程学时。

本专业的教学实习采取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具有参加和承担计算机应用领域小型或以上规模应用项目的能力为目标,共设置了4类课程设计:硬件应用系统课程设计、软件系统课程设计、网络工程实践和动态网站课程设计。在软件系统课程设计中,设置不同层次的项目,满足学生的层次多样性要求,如有操作系统设计或编译系统设计的系统软件类设计项目,还有应用软件设计项目。

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设立奖励性创新学分。学生参加各种创新设计比赛或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等可取得这方面的学分。这类学分可替补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分。

8)各类课程的学时构成。在上述课程体系中,课内总学时2400学时,实践教学33周,公共课、学科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学时数之比为21.7U39U11.3U20U8,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数之比为50U28,课程的理论学时数与实验学时数之比为76U24。

4培养方案的教学实施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学生下列学科专业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构建模型、设计系统并通过软件、硬件加以实现、系统实施、测试和维护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自学能力。为此,我们采取的做法有:

1)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采用国内和国外权威的较新版的优秀教材。

2)根据学院实验中心的实验仪器设备情况,组织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自编与之配套的实验和工程实践指导书。

3)开展校企合作,推行开门办学,实行学分互认,培养学生的项目实战能力。学院与青岛软件园、凯瑞国际职业培训机构等多家单位建立互惠紧密合作关系、双方共建项目实战教学案例库,共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将对方成熟的it实训课程作为选修课嵌入到培养方案中,若学生参加了对方的课程实训并通过考试,学校承认其学分。学院每年组织200人次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直接参加其实训项目,由校内和对方教师共同指导。

4)编写教学大纲时,在课程内的实验项目、实践环节的层次、创新教育等环节上,为学生在课程内的知识单元层面上开辟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5)学校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每班都有一名导师对各位同学的选课、学习、规划专业发展方向、成才和就业进行指导。

6)某些实验课作为一门课单独开设,如计算机基础实验和电路电子实验,以进一步加强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

7)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项目规模大,一般将学生每2~3人分为一组,同一小组的同学既分工明确、相对独立,又相互协作、缺一不可地共同完成本项目的开发。为避免在小组课程设计中,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教师采用随机抽查个人和以抽签方式随机确定一位同学代表本组上台答辩的方式来考核小组的成绩,促使小组内部相互督促、相互帮助。这种课程设计组织方式,既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3]。

8)为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期末考试中允许有10%的内容为老师未讲但是指定了参考书让学生课下自学的内容。这就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5结语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期,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和更强的功利性。如何改革传统高教理念,吸收先进理念,并具体落实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以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对我校推行大类招生改革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希冀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所裨益,并期待与同仁们对此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徐志伟.国内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质量下降了吗?[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5(4):71.

[2]杜献峰,郑秋生,杜俊俐,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浅析[J].计算机教育,2009(1):56.

[3]陈龙猛.数据库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18):88.

applicationtalentstrainingforComputerScience&technologymajor

CHenLong-meng

(CollegeofScience&informationScience,QingdaoagriculturalUniversity,Qingdao266109,China)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篇10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体系;教学环节

在现代学科专业教学中,培养出单语人才并不等于实现了教学目标[1]。通过实施双语教学,将英语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引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使学生获得除专业知识以外的专业英语能力;这种能力将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研究方面能更好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就业中充分受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计算学科在我国开设的主要专业,以其专业课程鲜明的英语特色,成为目前许多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排头兵。但从目前国内各级各类院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双语教学因教师而设,缺乏系统规划和整体连贯性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构建完整的双语教学体系对于发展和促进该专业双语教学非常必要。

1双语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以双语讲授为主,教学体系的综合作用对于双语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这里提到的双语教学体系,指高校在双语教学方面的教学思想、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等所形成的一个完整并且能不断发展的综合体系。

教学思想是教学的灵魂,是指导教学具体实践过程的总原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的教学思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双语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二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既要体现双语特色,更要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和多样化原则。

教学管理牵涉面广,涉及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的管理工作,大到一个院校对于双语教学的整体管理,小到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从制定教学计划到组织教学过程的各教学环节的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管理的目标,应该充分体现双语教学活动的规律,使教学工作各方面协调保证教学秩序,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师资队伍对于开展双语教学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双语教学质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建设,应该本着分层次培养和提高的原则,根据不同双语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教师以胜任双语教学。

教学环境包含诸如班级规模等主客观条件,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双语教学活动的效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努力优化教学环境从而卓有成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双语教学的起步阶段,班级规模太大,就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另外,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应该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双语应用的环境,使得学生能受益于双语教学。

作者简介:范玉涛,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双语教学、信息安全。

2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相对发展了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来说,确实是一种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教学。将英语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引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接收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借鉴与应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补充完善原有知识结构[2-3]。在获得除专业知识以外的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将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就业中充分受益。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师资和教学环境距离完全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理想状况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语教学目标,就需要本着系统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科学合理构建双语教学体系,从双语教学涉及的各个环节规范和实施双语教学。

1)系统性原则。指在构建双语教学体系时,对于教学涉及的各个环节(如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效果评估等)需要多方面通盘考虑,体现双语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在课程设置上,并非所有的专业课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应有所选择。按照专业课程本身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选择双语课程。

2)连贯性原则。主要指在构建双语教学体系时,要特别注重双语教学开展的连贯性。英语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和应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就能够达到理想的程度。在双语课程安排上,应注意它的连贯性,使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3)可操作性原则。指在规划双语教学体系时,将理想要求和规划目标落实到现实条件和当下需求上来,分阶段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双语教学体系规划与建设目标。要针对不同院校的特点,确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双语教学目标。比如,对于一些应用型地方高校,双语教学起步晚,存在着教师学历水平低、缺乏经验、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学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4]。鉴于以上情况,在双语教学体系规划时,就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在不具备达到高要求的条件下,就要分层次、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推进双语教学。

3双语教学体系的实施环节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体系包含教学和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教学是核心,良好的管理则是促进教学的催化剂。具体而言,双语教学体系由教学规划、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五个环节构成。

3.1教学规划环节

教学规划是为双语教学规划蓝图,它对于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首先专业课程中无论从学科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从抽象的理论到具体的操作提示都涉及大量英语。专业自身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但是并非所有的专业课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应有所选择。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双语教学毕竟不同于传统的单语教学,学生需要一个逐步认识和适应的过程。因此,教学规划环节应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选择什么样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2)如何规划双语教学的层次?

3)针对具体的某一门双语课程如何制定课程大纲。

在进行教学规划时,要注重整体性,全方位考虑双语课程的选择,充分考虑到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双语课程与非双语课程的内容衔接,双语课程开设的连贯性。因此,双语课程应该分布到各个学期内,课程的选择以应用类为主(如一些程序设计类课程),尽量减少一些理论难度大的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如操作系统),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

在进行双语教学层次的规划时,必须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英语媒介来学习专业,而不是通过专业媒介来学习英语,双语开展的程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学生对于语言学习规律,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阶段化的方式,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双语学习能力。如表1所示,具体的双语教学层次可以是预备期、入门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在不同的双语教学层次中明确双语的程度,可以保证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也可以使得双语教学落到实处。比如,在预备期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完成英文专业术语词汇的灌输,为学生日后进入其他层次的双语学习阶段打基础。

在规划一门双语课程的教学大纲时,要综合考虑课程本身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目标和其所属的双语教学层次。如“计算机导论”是很多高校本科专业首选的双语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开设,课程属于概论性,难度不大,比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但是,由于学生在此时的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双语教学层次属于预备期,因此教学大纲中对于英语的使用比例就不宜太高,以积累专业术语词汇为主比较实际可行。

3.2教学准备环节

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的角度来考虑,教学准备环节就是为双语教学准备胜任的教师,教师为双语课程的教学进行整体准备,为每次教学进行精心准备。众所周知,双语教学中的教师素质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过硬的外语应用能力。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色,专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专业教师在更新专业知识上已经投入大量精力,再要同步提高英语授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结合教学规划中关于双语教学层次的涉及,可以将双语教师的培养也分层次来进行。

对于要进行预备期和入门期双语教学的教师,由于双语教学中对英语授课能力的要求不高,可以通过以组建由大学英语教师参与的教学小组来指导专业教师在双语教学中对英语的使用。另外也可以通过短期的集中培训来强化专业教师的英语授课能力。而对于要承担发展期和成熟期的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准备,则最好是选择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外籍教师、海归人事或者英语基础比较好的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专业教师承担。

在教师为具体教学作准备时,要针对具体的授课对象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如在发展期进行教学时,可以考虑进行小班教学,这样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好。另外,为了有效辅助学生学习,教研组可开发建设相关课程的教学网站,制作教学辅助软件,如在进行“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时,为方便学生记忆和查询专业术语,由教师开发了手机版的专业术语词典,很受学生欢迎。

3.3教学实施环节

教学实施环节是对教学规划的具体实现,任课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无论在哪个双语教学层次中,都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双语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双语教学体系的各个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双语时要注意非专业和专业表达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如在发展期阶段,专业概念介绍时使用英文,对于难点专业知识讲解时应该使用中文。

此外,在中英文教材的选择使用上也要把握好度。如在预备期层次的双语课程教学中,最好采用中文教材,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印发一些英文阅读资料等引导学生使用英文进行专业学习;当双语教学层次达到成熟期时,也不适合完全采用英文教材,可以指定一定的中文参考书籍,使之与英文教材相互补充,并注意处理好英文教材的选用和中文教学参考资料的结合的关系。

任何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都是学以致用,在双语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实现这一目标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认同度。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可以倡导学生报考国际认证技术证书,如mCSe(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这些实用性很强的认证考试大多采用英文教材与试卷[5]。学生在经过专业规划的相关课程双语教学后,在专业英语能力上的提高会增加考试通过率,学生也会切身感受到双语课程的必要性,这将更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发展。

3.4教学评价环节

教学评价环节的目的是促进双语教学朝着预定的目标进行,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评价一样,可以采用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或者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于双语教学的评价要特别细化成两个部分:专业知识教学评价和英语授课评价。其中专业知识教学的评价绝对不能因为课程的双语教学特性而弱化,毕竟学生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的。细化后的评价比较有针对性,可以明确需要改进的方面。另外,除了采用传统的学生评价以外,也可以通过院校联盟的方式,聘请其他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专家或者教师来进行听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3.5教学管理环节

有了科学合理的专业双语教学规划,为顺利推进双语教学的开展,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还要注意双语教学的管理。除了传统的各类教学管理措施以外,建设双语示范课程和双语教学团队是保障双语教学质量的利器,也会节约很多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其中双语示范课程的建设最好以入门期的课程为开端,如C语言程序设计;双语教学团队的建设则要以培养能胜任发展期甚至成熟期的双语教师为重点。

4结语

教育的全球化趋势使得双语教学成为目前许多高校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双语教学作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计算学科在我国开设的主要专业,肩负着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并具备软件开发等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的重任。科学合理的构建双语教学体系,并切实开展好各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将大大缩小该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与国外著名高校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吴兴东.高校“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3):136-140.

[2]柏杏丽,胡耀东,张元平.关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3):74-76.

[3]董燕飞,刘晓芳.专业课双语教学浅析[J].内江科技,2010(1):199-200.

[4]董全德,潘正高.应用型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8):114-116.

[5]朱勤,顾翔,邵浩然.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9):86-88.

StudyonConstructionofBilingualteachingSystemin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major

FanYutao

(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northChina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1016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