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汇编十篇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汇编十篇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汇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7:50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汇编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划分县乡政府财权和事权,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做大做强县乡财政“蛋糕”;强化乡(镇)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简明规范的原则。调整和完善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乡(镇)事权和财权,从体制上保证乡(镇)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加大对乡(镇)的扶持力度。

(二)强化管理、注重效率的原则。强化对乡(镇)财政预算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三)“三权不变”的原则。即维持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乡(镇)在保证基本支出后结余资金首先用于安排还债。

三、改革模式

在保证乡(镇)对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方式同时进行改革,把乡(镇)作为县级财政的一级预算单位、乡(镇)财政收支全部纳入县级统一管理,统一实行“预算县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财政的总体要求,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调整原有的体制框架,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的管理模式,采取“收入整体上划,支出分类管理”的改革办法。

(一)执行收入上划县级统一管理的规定。乡(镇)各项收入全部上划县级统一管理,乡(镇)政府承担协助组织收入的职责,年度税收目标任务统一由县级人民政府下达县国家税务局和县地方税务局组织征收,取消以乡(镇)为单位的收入考核办法,对乡(镇)的经济发展目标考核激励机制由县人民政府另行制定,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二)支出按性质分类管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的变化,在明确划分县乡政府事权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乡(镇)支出的范围。乡(镇)承担的主要支出有:工资性支出、机构运转支出、社会稳定支出、偿债支出和村级支出等必要开支。乡(镇)上划县支出主要有:一是调整工资支出。主要指政策性增资和调整工资。二是事业发展支出。包括财源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支出。由乡(镇)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分轻重缓急,经乡(镇)人大主席团审议后,向县人民政府提交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县财政以年初预算或专项资金的形式下达乡(镇)。

四、改革内容

在确保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预算县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上划县财政局,履行县财政赋予的相关职能,人员管理实行以县财政局为主、乡(镇)政府参与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

(一)预算县编。乡(镇)根据预算定额标准和办法编制预算,县财政根据审核后的预算,汇总编制县乡财政收支预算,报县人民政府审核,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由县财政批复各乡(镇)执行。年度执行中需调整的预算,由乡(镇)提出申请,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二)账户统设。除上级财政部门规定开设的专户外,取消乡(镇)及所属各部门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由县财政局为各乡(镇)统一开设“零余额账户”、“专项资金专户”、“村级资金专户”和“收入汇缴专户”。“零余额账户”用于核算乡(镇)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县级各职能部门向乡(镇)拨付的各类专项资金;“村级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乡(镇)代管的村级资金,继续实行“村财乡管村用”;“收入汇缴专户”用于核算乡(镇)组织的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三)集中收付。税收收入由税务部门征收后按规定缴入县级金库;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汇缴县级金库;预算外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缴入县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乡(镇)所需支出,按照批复乡(镇)的预算,由县财政按进度拨付或支付。

(四)采购统办。乡(镇)在年初编制支出预算时,根据统一的标准和办法,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年度执行中,由乡(镇)根据县财政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提出采购申请和计划,由县政府采购中心按政府采购程序实施统一采购,政府采购资金由县国库按规定的程序支付。

(五)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财政性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部门,乡(镇)票据采取“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的管理办法,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严禁坐收坐支。未经财税部门监制和印制的票据均视为非法票据,一律不得使用。

五、配套措施

(一)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在积极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取消各职能部门要求乡(镇)配套资金的规定,切实减轻乡(镇)负担。

(二)严格预算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预算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综合预算、部门预算等预算编制的改革,细化支出预算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的调控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编制实行全口径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透明度。预算执行中,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三)建立乡(镇)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一是清理核实乡(镇)债权债务,锁定历史债务,消化存量,控制增量,采取多种措施综合分类消化债务。二是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乡(镇)债权债务实行“双重管理”。在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加强县对(镇)债权债务的管理,取消乡(镇)政府的举债权,杜绝乡(镇)举借新债。三是建立乡(镇)偿债基金。采取财政预算安排一点、乡(镇)预算外收支结余筹集一点的办法,专项用于还债。

(四)建立健全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为避免收入上划县级直接管理后,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效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由县人民政府制度定相应的目标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健全机构,充实业务人员。根据《××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县财政局所属乡(镇)财政所职能配置、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要求,配齐各乡(镇)财政所人员,在西洒、兴街、法斗、鸡街等4个乡(镇)各设所长1名,会计1名,行财专管员2名,其余乡各设所长1名,会计1名,行财专管员1名。同时,在县财政局预算股和国库股分别增设业务人员1名,以保证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实施步骤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分五个阶段,各阶段工作可交叉或同时进行,确保在2009年8月底完成改革工作。

一是制定方案(2009年6月19日—25日);二是宣传发动(2009年6月26日—7月1日),组织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和有关文件,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三是清理清查(2009年6月26日—7月10日),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清理银行账号户、债权债务、财政性票据及编制和人员,做好改革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四是具体实施(2009年7月11日—8月25日),确定人员岗位和职责,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开展业务培训。开设银行账户,按照统一软件对乡(镇)收支进行核算;五是总结完善(2009年8月25日—31日),对改革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七、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领导,确保改革工作如期顺利完成,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财政局,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组织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汇编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划分县乡政府财权和事权,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做大做强县乡财政“蛋糕”;强化乡镇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财政分配利益向乡镇倾斜的原则。按照积极稳妥、简明规范和让利于乡镇的原则,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乡镇事权和财权。充分考虑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力的影响,从体制上保证乡镇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加大对困难乡镇的扶持力度。

(二)强化管理、注重效率的原则。强化对乡镇财政预算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三)“三权不变”的原则。即维持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乡镇在保证基本支出后的结余资金首先用于安排还债。

三、改革模式

在保证乡镇对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方式同时进行改革,把乡镇作为县财政的一级核算单位管理,乡镇财政收支全部纳入县级统一管理,统一实行“预算县编、帐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管理模式。具体是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按照“财权和事权统一”的原则,调整原有的体制框架,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管理模式,采集“收入整体上划,支出分类管理”的改革办法。

(一)执行收入上划县级统一管理的规定。乡镇各项收入全部上划县级统一管理,取消县对乡镇的定补及平调和转移支付补助。同时,乡镇政府不再承担组织收入的职责,年度税收目标任务统一由县政府下达县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组织征收,取消以乡镇为单位的收入考核办法,县政府另行制定对乡镇的经济发展目标考核激励机制,调动乡镇发展的积极性。

(二)支出按性质分类管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的变化,在明确划分县乡政府事权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乡镇支出范围。乡镇承担的主要支出有:工资性支出、机构运转支出、社会稳定支出、偿债支出和村组支出等必要开支。乡镇上划县支出主要有:一是调整工资支出。主要指政策性增资和调整工资。二是事业发展支出。包括财源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支出。这些事业发展支出由乡镇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分轻重缓急,经乡人大主席团审议后,向县财政局提供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县财政纳入项目库滚动管理,根据全县经济发展目标需要,综合财力情况统筹安排,以年初预算或专项资金的形式下达乡镇。

四、改革内容

在确保乡镇利益的前提下,实行“预算县编、帐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在确保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

(一)预算县编。乡镇根据县财政制定的标准和办法编制部门预算,县财政局根据审核后的部门预算,统编县乡财政收支预算,报县人民政府审核,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由县财政局批复各乡镇执行。年度执行中需调整的预算,由乡镇提出申请,县财政局提出意见,报县人民政府审核,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二)账户统设。除上级财政部门规定开设的专户外,取消乡镇及所属各部门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由县财政局为各乡镇统一开设“基本支出帐户”、“专项资金专户”、“村级资金专户”和“收入汇缴专户”。“基本支出账户”用于核算乡镇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县级各职能部门向乡镇拨付的各类专项资金;“村级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乡镇代管的村级资金,继续实行“村财乡管村用”;“收入汇缴专户”用于核算乡镇组织的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三)集中收付。乡镇的税收收入由税务部门征收后按规定缴入县级金库;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汇缴县级金库;预算外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缴入县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乡镇所需支出,按照批复乡镇的预算,由县财政按进度拨付或支付。

(四)采购统办。乡镇在年初编制支出预算时,根据统一的标准和办法,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年度执行中,由乡镇根据县财政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提出采购申请和计划,由县政府采购中心按政府采购程序实施统一采购,政府采购资金由县国库按规定的程序支付。

(五)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罚没票据等财政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局,乡镇票据采取“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的管理办法,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严禁坐收坐支。未经财税部门监制和印制的票据均视为非法票据,乡镇不得使用。

五、配套措施

(一)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在积极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统收统支加激励”的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明确县乡支出责任,避免“上级点菜,下级买单”。采取有力措施遏制一些县级部门为小团体谋利益的行为,取消各职能部门要求乡镇配套资金的规定,切实减轻乡镇负担。认真清理从各职能部门安排给乡镇的各类专项资金,通过整合县对乡镇的各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乡镇的补助力度,提高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通过整合和完善县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县乡和谐发展。

(二)严格预算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预算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综合预算、部门预算等预算编制的改革,细化支出预算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的调控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编制实行全口径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透明度。预算执行中,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三)建立乡镇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一是清理核实乡镇债权债务,锁定历史债务,消化存量,控制增量,采取行政拍卖或法律手段收欠还款。通过承兑还款、折卖还款、划转还款、置换还款等多种措施综合分类消化债务。二是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乡镇债权债务实施“双重管理”。在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突出财政在政府融资管理中的主题地位,加强县对乡镇债权债务的管理,取消乡镇政府的举债权,杜绝乡镇举借新债,从根本上堵住债务盲目膨胀的源头。乡镇确需举借新债的,必须报县财政局严格审核,由县政府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乡镇偿债能力审批后统筹安排。三是建立乡镇偿债基金。由县财政局在每年组织的地方财政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专项用于还款,逐步消化债务存量。同时,对乡镇预算外收入扣除县级统筹和本级支出后的结余部分,全部作为偿债基金用于还款,以解决乡镇债务沉重、偿债能力差的问题。四是对增加乡村负担的事项实行县级集中管理。杜绝向基层摊派和乱伸手、乱干预行为,严格控制各类达标升级和检查评比活动。确需增加乡村负担的事项,一律报县级审批。

(四)建立健全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为避免收入上划县财政直接管理后,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效地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县政府将制定县对乡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乡镇政府责、权、利,建立健全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突出对乡镇政府在财源培植、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指标的单项或综合考核。

六、实施步骤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分五个阶段实施,各阶段工作可交叉进行,确保在2009年10月底以前完成改革工作。

(一)制定方案(2009年6月)。深入乡镇调查研究,总结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情况,制定改革实施方案、配套措施及办法,报请有关部门审定。

(二)宣传发动(2009年7月)。印发宣传资料和有关文件,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发动。

(三)清理清查(2009年7月)。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清理银行帐户、债权债务、预算外资金、各类票据及编制和人员,做好改革实施前的各项工作。

(四)具体实施(2009年7月至9月)。确定乡镇财政所人员岗位和职责,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开展业务培训。为乡镇开设银行帐户,细化乡镇部门预算,按照统一软件对乡镇收支进行核算。

(五)总结完善(2009年9月至10月)。对改革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提出巩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七、组织领导

为切实推进全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加强乡镇财政管理,规范乡镇收支行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确保改革顺利完成、改革目标如期实现。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财政局局长、人事局局长任副组长,其他相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县财政局成立相应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组,工作组下设综合组、核算改革组、协调组、技术组、宣传组负责具体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组织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汇编篇3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全区共有2家乡镇卫生院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试点单位,核定编制216名,共有干部职工213人,其中在编在岗112人,在编不在岗59人,在岗不在编42人,退休人员60人。

全年取得收入1134万元,比去年同期735万元增加399万元,增长54.3%。其中医疗收入330万元,比去年同期275万元增加55万元,增长2%。药品收入207万元,比去年同期308万元减少101万元,下降32.79%。财政补助收入466万元比上年同期100万元增加366万元,增长366%。全年发生支出1018万元,比上年同期718万元比较增加300万元,增长41.78%。其中工资和福利支出420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296万元;药品支出207万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36万元;其他支出59万元。

二、主要作法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切实加强领导。明确政府在医疗卫生体制尤其在乡镇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的主导作用,完善乡镇卫生服务补偿机制,稳步加大预防保健经费保障力度,落实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经费。出台《掇刀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偿暂行办法》,制定了《掇刀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机制,不断研究和探索农村群众健康需求的项目性工作,根据健康需求,有目标的扩大基本医疗需求,探索医疗保险基金增长的系数。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政策落实到位。认真省医改五项重点投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积极筹措资金,2011年,在确保现有支出的基础上增加提取专用基金、住房公积金、社保缴费支出132万元,增长幅度达121%;职工工资总额309万元,增长幅度达19.8%;在加大医改投入的同进时,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助资金,按照确定的投入政策和财政负担标准,把各项财政补助资金足额列入预算,切实履行本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并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要求,把基层医疗机构核定的收支差额足额列入预算,确保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三是严格收支管理,合理编制预算。一方面年初预算,由各个乡镇卫生院以前三年的平均收入为基数,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限制药品使用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调标、服务任务变化等因素核定编制年度收入预算。另一方面,规范编制支出预算。各个乡镇卫生院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编制支出预算。同时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资金全部纳入区级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行收支两条线。所有收入采取集中汇缴的方式,缴入区级财政部门的“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后,按国库集中支付的流程拨付,截止目前,全区共拨付医改资金1162万元,全部以国集中支付方式直达各乡镇卫生医疗机构。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规范了收费行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将统一规范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药物价格,录入乡镇卫生院药物进出库系统,乡镇卫生院在执行收费和药物出库时,只需点击收费和药物目录代码,即可获得收费标准和项目,避免了医疗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随意性,杜绝了乱收费;对住院病人每日出具清单,组织编印了上万份掇刀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宣传资料,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减轻了就医负担。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发生门诊诊疗62063人次,比上年同期42690人次增加19373人次,增长45.38%;门诊人次费用负担14.92元,比去年同期24.5元下降9.58元,降幅39.09%;住院床人均费用由去年同期417.48元下降为238.43元,降幅42.89%。居民就医习惯明显改变,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汇编篇4

根据省市财政“乡财县管”的相关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管理办法,探索出“收入统管、支出统核、预算统编、资金统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乡镇财政管理模式,并不断完善,有序推进。

(一)强化监管职责。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组织收入的职能淡出,分配职能弱化,根据这一变化,我们赋予乡镇财政所对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和村级组织财务收支直接监管的职能,加大乡镇财政监督责任。对乡村两级的收支管理、专项资金、集体资产、债权债务管理、“一事一议”资金等实行按月审查,按照财政监督检查程序和检查文本进行,发现问题,逐一登记,并限期整改。重大问题由县财政监督检查局或其他有权部门实施检查,乡镇财政所配合。这样让乡镇财政所在乡镇财政监管上有担子、有压力、有作为、有威信。

在赋予监管职责的同时,更强调乡镇财政的服务意识,要深入基层单位,深入乡村院户,调查了解财务状况,研究解决财务问题,寓管理于服务,寓监督于服务。

(二)强化限额管理。对乡镇公用经费,主要包括办公水电费、邮电通讯费、差旅交通费、会议费、业务接待费、培训费、取暖费、简易维修费、日常设备购置费、场镇建设管理费等实行“总额控制、分项限额、超支不报、节余留用、乡财乡用、县级监审”的限额管理制度,明确界定公用支出标准、支出范围。年度限额总额由县财政局结合当年可分配财力,根据乡镇综合预算财力及相关因素系数综合测算确定。乡镇按时间进度按月向财政局报送用款计划,财政在认真审核并不突破限额的基础上,拨付公用经费到乡镇。各乡镇建立了公用经费包干管理制度、指标台帐管理制度、“一单五签”审核制度、民主理财议事制度、定期张榜公布财务制度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实行公用支出限额管理,既确保了乡镇机关正常运转,压缩了行政运行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又有效地遏制支出膨胀势头,杜绝新增不良债务,纯净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推动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三)强化用款申报。乡镇政府机关的资金使用,实行按月申报制度,由乡镇政府按年度预算和项目预算按月向县财政局申报资金使用计划;县财政局乡财股根据乡镇上报的资金申报计划,结合乡镇预算指标结余情况,审定当月的用款额度,对无预算、无项目的申报一律不予安排资金;国库支付中心根据审定的用款额度,在申报期间内根据资金性质足额拨付乡镇财政所相应帐户;涉及政府采购事项的须报送政府采购相关资料到财政局采购办,采购办审定后,由国库支付中心拨款到采购专户,实施采购后与乡镇结算搭帐。乡镇政府根据县财政局拨付的资金,必须按申报审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变更资金用途,若因特殊原因需调整用途的必需实行申报,报县财政局备案。坚持“一事一报”申报制度。乡镇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发生的特需事项需新增支出,乡镇人民政府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后追加预算,乡镇不得擅自立项发生新的债务安排支出。

乡镇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等的使用,由乡镇中小学校,按月向县财政局提出用款计划,县财政局审定后,按审定金额、按资金性质拨付资金,涉及政府采购的资金拨付,须报送政府采购相关资料。

严格把超预算、超规模、超计划等无序用款、寅吃卯粮的现象杜绝在之前,优化了预算执行。

(四)强化网络监控。过去对乡镇帐务的监审是每月月初由乡镇财政所将上月的帐表据册一并送到财政局乡财股接受审核,工作量相当大,也极不方便。在网络平台搭建好后,我们以金财网络为平台,对乡镇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财政政策、财经纪律、财会制度的执行情况,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各种惠农政策的兑现情况,五保孤儿、优抚救济、救灾资金的落实情况,收支的合理合规合法情况进行审核,及时发现和指出问题,提出纠正整改意见,对问题严重的进行典型解剖和严肃查处。为及时撑握乡镇的财务收支状况,了解乡镇债务运行情况,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最为准确的数据,我县分帐套统一设置了预算报表、行政单位报表、事业单位报表、债务专帐报表,通过乡财县管软件,自动生成各个时期的统计报表,不需乡镇汇总上报,县局通过网络会计核算,自动提取各帐套的报表,在此基础上要求各乡镇必须做到“四个按月”,即:按月做帐、按月结帐、按月监审、按月汇总,并将“四个按月”工作纳入对乡镇财政所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动态审核,把过去的事后监审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审,不但强化了乡镇财务监管,规范了乡镇财务行为,严肃了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较好地执行了财务会计制度,而且培训了广大财务人员,提高了广大财务人员的理财自觉性、理财水平和会计业务素质。

二、完善“村财民理”

过去的村级财务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包包帐”、“坨坨帐”、“断头帐”盛行,各种财务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各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在全面清理核实、充分解决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坚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原则,实行“村财民理乡监管”。

(一)保障运行。建立村级运转最低财力保障制度,对村社干部误工补助按编预算经费,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取消或减少社干部,由村干部兼职兼薪,提高待遇;在保证村社干部工资的基础上,每村还安排3000元的公业务费、4000元的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核定村干部养老金统筹到“村干部保险基金”专户,村平预算3000元的村道路养护补助,验收合格后实行以奖代补,用财政的手段保障村道路畅通;取消村级各种负担,特别是项目资金配套;加大对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支持力度,配套资金解决远程教育所需设施设备,大力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二)精细管理。每年年初,村民委员会根据财政口径、政策依据、村民大会决议、认真编制村级预算,将财政补助收入、上级专项资金、“一事一议”资金等收入全部纳入村级预算,形成一套完整的村级财务预算,对各项收入来源、支出项目实行“一表清”,一村一本,装订成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财政所各执一份。村级预算由乡镇政府批复,批复下达后实行村级支出精细化管理,按月由乡镇直发“四职”干部误工补助,纳入村级财务预算和体系;对村的公用支出按县财政核定预算分配到村,实行“限额管理、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对村级公用支出实行支出事项、标准、范围“三明确”;在村级支出预算执行中,建立了大宗商品和劳务采购制度。

(三)民主理财。实行村级民主理财制度,村成立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研究制定本村的财务管理制度,拟定本村经费预算草案,对当期或上期的财务收支进行汇审汇签;审核专项资金支出的工程合同、施工方案和工程验收、结算明细表。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对村级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债务增减、“一事一议”资金的筹集使用等财务事项,每季度向村民大会报告、张榜公布,并向村民征求意见,充分接受群众监督,保障村民的参与权、知情权、话语权,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

(四)强化监管。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熟悉情况、方便快捷的优势,对村级的收支管理、专项资金、集体资金、债权债务管理、“一事一议”资金实行按月集中到乡镇财政所审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三、规范集中核算

(一)规范银行帐户。统一帐户管理,乡镇政府和财政所只在当地信用社开设4个户,即总预算的工资专户、一般费用户(核算乡镇公业务费及其他项目资金)、偿债资金专户、政府机关经费户;政府各部门、卫生院和村级组织均不再单独在银行开设任何账户,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在当地信用社开设资金结算账户,实行村级资金集中支付。乡镇中小学校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教育经费专户,由财政所、学校同时在银行预留印鉴,取消中小学校原在银行开设的帐户。

(二)规范资金管理。规范资金审批程序,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所有支出单据必须写明用途,并须经手人签名,验收(证明)人作证(签名),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对手续不全或不合理开支,报账员有权拒付,核算会计有权拒绝入账。

(三)规范会计核算。认真落实财政部《关于开展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我们实行“村财民理乡代记”的会计记账制度。乡镇所辖各行政事业单位和村级组织等会计主体委托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实行记账,各单位、村设报帐员,报帐员定期将财务收支单据报乡镇会计记账。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实施财政会计监督,由县财政局对所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动态监管。会计核算中心坚持“按月做帐,按月结帐,按月审核,按月报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定期向各单位和村提供相关财务报表,并定期深入各委托单位核对帐目、处理财务问题、监督单位财务公开情况。

四、加强债务控管

(一)清理锁定。按“理清往来、挤干水分、锁定债务、建立台账”的工作方法,在清理过程中严格执行七个“不允许”,即:不允许有一笔往来不合、不允许有一笔移交不清、不允许有一笔待查款、不允许有一笔待结算款、不允许有一笔红字余额、不允许有一笔百元以下的债权债务、不允许有一笔呆坏账。对乡村社债权债务进行彻底清理,并严格锁定,规范建立债权债务台帐,加强对锁定旧债的管理工作。同时实行县乡联网,以金财网络为平台,由县财政局对乡镇债务实施动态监管。

(二)核算分离。一是建立债务专帐会计核算体系。建立政府性债务专帐,其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性债务的形成、偿债资金的筹集、债权的清收、核销等。根据2007年已清理锁定的乡镇政府性债务余额,包括债权、债务、净结余,从原经常性收支会计核算帐务中剥离,划入债务专帐,作为债务锁定的期初余额,并同时将清理的有关债务资料一并移交会计专帐核算经办人员,作为债务资料存查依据,凭相关资料建立债务专帐。同时,为了适应债务专帐的会计核算,遵循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主体,对有关科目核算内容进行统一规范,以便于债务统计、汇总分析。二是开设债务结算专户。各乡镇在乡镇信用联社开设债务结算专户,归集债务资金筹集,兑付偿还债务,无论是乡镇自筹,还是县级财政拨付,债权资金的清收一律进入偿债资金专户,对筹集的偿债资金,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分配偿付债务,对偿付对象张榜公示后,通过专户直接兑付到债权人。三是建立债务专帐会计报表体系。为了掌握乡镇债务静态、动态情况,统一设置了乡镇政府性债务统计报表,通过乡财县管软件,自动生成各个时期乡镇政府性债务统计报表,不需乡镇编制,县财政局通过网络会计核算资料,自动提取债务报表。四是实施电子网络动态监控。以金财网络为依托,以乡财县管软件为技术支撑,把乡镇政府性债务专帐的会计核算,纳入乡财县管软件管理范筹,对现有乡财县管软件进行了开发,统一预置了债务会计报表体系,实行网络会计核算,县财政局相关股室直接可以调阅乡镇债务专帐,根据需要生成债务报表,随时监控乡镇债务动态情况,有效控制乡镇债务无序增长。

(三)有序化解。坚持按“轻重缓急、公开透明、先本后息”的原则偿付债务,民间借款的本金未偿付清前,一律不得偿付利息,严禁息转本。在化债资金筹措上,县财政按当年一般预算财力总额的5%安排乡镇化债资金,并依法积极清收债权化解债务,处置政府性闲置资产清偿债务,清理三角债务核销债务等,对口安排已负债建设的项目资金对应偿付债务,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财力化债。在化债资金分配上,既考虑全县面上债务,按负债权重比例化解,又考虑个别特殊困难,按轻重缓急先个人后单位原则。所有化债资金一律通过偿债专户、封闭运行,直接到债权人。

(四)严控新债。对乡镇债务的管理坚持“一事一报批”制度,乡镇政府新增债务发生报经县政府审批。清理锁定的债务余额,除债务利息增加债务外,乡镇不得新增债务项目和新增债务余额;债务专账只核算原锁定的债务项目和余额,新发生的债务项目和债务不得进入债务专帐核算。对当年发生的新增债务,列入经常性收支会计核算,年度终了后,由乡镇政府向县委、县政府专题报告新增债务的原因和偿债规划与措施,并抄报县纪委、组织部、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对擅自新增债务的乡镇,将按〔2005〕39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主要责任人。对村社债权债务进行彻底清理,砍减高息、挤干水分、处置假性债权债务,在此基础上规范建立债权债务台帐,锁定村级旧债。坚持“凡举债必交村民讨论通过、必报乡镇审批”的原则。过去擅自举债、乱举债、滥举债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五)逗硬考核。一是建立债务决算制度。县财政局统一印制年度债务决算报表,乡镇政府根据当年总预算帐、政府机关收支帐、债务专帐核算情况,向县财政局编制当年债务决算,决算报表必须乡镇主要领导审签后方能报送。二是树立化债政绩观。县委、县政府把乡镇政府债务化解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任期政绩考核和离任审计内容之一。定期对乡镇政府性债务控制、化解情况实行通报,并纳入县财政预决算报告的内容,向县人代会报告。三是完善了债务管理奖惩机制,对控管债务有措施、增加债务有审批、化解债务有成绩的乡镇实行以奖代补,在化债资金的分配上给予优先考虑,对化债违规操作、债务无序增长的乡镇,协同有关部门追究乡镇主要负责人的纪律、行政、经济责任。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汇编篇5

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是动员和部署*区做好迎接中央*督查组到*进行*情况督促检查的准备工作。刚才*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同志传达了《*通知》精神,宣读了《*方案》,*区*办主任*同志就迎检自查中注意的问题和有关表格的填写进行说明。下面,我就如何抓好*区的迎检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认识,增强对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强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管理,严格控制乡镇机构编制规模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重要措施。经过多轮尤其是上一轮2002年的乡镇机构改革,*区在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和落实人员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据统计,全*区乡镇行政机关没有出现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现象,乡镇事业单位也除分流人员外,人员和编制基本持平,但具体到某个乡镇来说,有的乡镇还有空编,有的乡镇已出现了超编,而且,目前仍存在有超编进人的苗头,因此,要巩固现已取得的成果并逐步走上规范的道路,其任务仍十分艰巨,如不采取得力措施加强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管理,严格控制乡镇机构编制现有规模,乡镇机构编制有可能再度膨胀,使农民负担难以减轻,乡镇财政支出难以承受,税费改革成果得不到巩固。各乡镇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作为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抓紧抓好,并以此次迎检为契机,把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明确任务,认真做好自查工作

这次*区的迎检工作的目的是:通过一次全面的迎检工作,了解*区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落实人员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强化整改,促进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确保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只减不增目标的实现。

*区迎检工作要求在月日前完成。主要任务是根据自治区、*市的要求和参照做得较好的县市的做法进行全面自查和相应整改,使*区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具体自查和整改的内容为:

1、*区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落实人员的措施。

2、对乡镇人员编制是否实行了总量控制,是否明确事业编制总量调整的审核审批程序。

3、乡镇行政、事业编制是否明确(编制实名制)并在乡镇进行公布。

4、是否进行了严格的控编审批,是否存在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问题。

5、是否存在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编制、领导职数核定等问题。

6、就加强区乡两级机构编制管理,主要领导和领导班子采取了哪些监督、考核措施;财政部门是否严格按照乡镇人员编制核拨经费,对严格控制乡镇干部公务消费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全面完成*区迎检自查的目标任务,关键是按照中央督查方案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一是做好汇报工作。会后,*区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要及时向党政主要领导汇报此项工作,召开迎检工作会议,认真学习*区委、区政府两办最近下发的有关迎检工作的文件精神,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按照文件规定的主要内容将迎检工作任务分解到人,明确专人负责,按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二是做好材料的准备和归档管理工作。各类材料要准备齐全,并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做好归档工作。三是以这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做好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此次迎检自查工作,由于要定岗到人,落实编制到人,这是个敏感的问题,各乡镇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严格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去操作,要把问题考虑周全,确保本乡镇干部职工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正常运转。同时,纪检监察、组织、财政、人事、编制等部门,要加强监督,一经查出有违纪问题,要从严处理,以确保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四是落实部门责任。这次迎检自查工作,组织部主要负责收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名册,编委办主要负责收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批文、机构编制管理证、机构编制管理台帐、编制使用审批表等,财政局主要负责收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收集人员录用、调入手续资料及有关保险资料等。乡镇主要负责收集有关机构设立的批文、在职人员调入时的调动文件依据和各类人员名单的原始名册、干部职工工资表、通讯录等材料。这次自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同时,要注意数据材料的统一性,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切实加以整改,特别是乡镇一级定编到人的问题。特别强调的是,在自查工作中,要摸准底数,不准有水份,谁做假,谁负责。

四、统一协调,加强汇报

这次迎检工作由*区编委办负起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区编委办要认真做好协调工作,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各乡镇要积极主动配合,要落实人员专抓此项工作,*区编委办要派出人员到各乡镇指导检查工作。在迎检自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各单位各乡镇要及时向区委、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请示汇报。

五、统筹抓好迎检自查和当前各项工作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汇编篇6

一、采取各项措施,确保“两税”收入任务及时足额完成

“两税”征收是基层财政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层财政管理局根据征收任务较重的实际,狠抓内部管理,积极拓展税源,想方设法摸清税源底子,加大征收力度,全年完成“两税”收入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万元,增长%,具体做法是:

(一)、摸清税源底子,确保应收尽收。

一是继续加强清理非法占地,重点摸清乡镇(街道)的非法占地情况,准确掌握非法占地的发展动态;二是多部门联合治税,定期与房管部门、土地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碰头,了解土地的出让和转让情况,对我市土地的转让和出让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密切关注市里的大项目建设和楼宇建设。积极与市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了解大项目的分布情况,掌握大项目开发单位、建设地点、建设进展情况和占地面积等情况;通过以上三种形式,建立了项目税源数据库,建立动态的税源监控机制。

基层财政管理局要求开发商报送楼房销售情况和税收实现情况,并同时从房管部门、土地部门、税务部门取得相关数据。这样既保证了契税的及时入库,也同时监督了其他税收的入库。每月将有关数据及时报送给局领导,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我们对今年的税收形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内部工作人员包括乡镇财政所进行了分工,把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头,实行分片包干,加强征管,与岗位责任制挂钩,制定了一系列奖惩措施,提高征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确保了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三)、用足用活政策。

积极学习新政策、新文件。特别是针对“两税”、房地产税收的新政策、新文件认真学习,细心领会,在学中干,干中学,做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在工作中加以运用,为领导做好参谋,为企业搞好服务。做到该收的税一分不少,不该收的税一分不收。

(四)、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进一步明确契税的征收范围、征收环节、征收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减免政策、减免手续和审批权限等,严格执行“先税后证”的征收政策。定期检查核对房管和土地部门的计税基础资料,杜绝了关系税、人情税。对已知税源全部登记造册,建立税源档案。

二、积极做好农村村干部、村官工资的发放工作

财政为农村村干部、村官统一发放工资,能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更好的为村民服务。因此,这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我们非常重视,拿出专人负责,并且积极与市委组织部、局内部有关科室密切协作,严格按照工资发放操作流程,采取一切稳妥措施,确保工资能及时、足额发放到村干部和村官手中。

三、做好高层楼宇契税补贴工作

为鼓励我市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市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对购买高层楼宇的购房户给予契税补贴。

根据《意见》规定,我们与房管局联合下发了《市高层楼宇契税补贴操作流程的实施方案》,对补贴的范围、时间、提报材料、发放程序做了详细的规定,为契税补贴的顺利发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截止到2011年12月,共发放补贴万元。

四、积极做好2009年决算工作

乡镇财政决算作为乡镇财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了解掌握乡镇财政收支规模、结构、保障水平、债务规模等基本情况的基础,做好乡镇财政决算工作,对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层财政管理局根据中央、省、财政部门要求,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原则,在预算科和国库科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2009年度乡镇财政决算工作。

五、落实上级惠民补贴政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惠民政策的落实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对此,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各项惠民补贴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严格把握上级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规范了我市各项惠民补贴的工作流程;二是加大补贴资金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各乡镇(街道)的协调调度,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将补贴资金全部通过“齐鲁惠民一卡通”直接发放,确保了每户农民及时足额领到各项补贴,使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今年,共发放各项惠民补贴资金万元,其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9178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资金万元,家电以旧换新补贴万元,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万元。

六、加强乡镇干部业务培训

针对当前乡镇财政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乡镇财政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干部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快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我们举办了两期乡镇财政干部培训班,走在了各县市区的前列。为办好这期培训班,我们邀请了工商职业学院专家教授来授课,使我们的乡镇财政干部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业务理论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从而更好地胜任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建立起长期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好对乡镇财政干部的培训。

2012年工作打算

2012年是加强基层财政管理工作重要的一年,也是充满机遇的

一年,谢旭人部长在2011年夏季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的主要内容就是“双基”建设,强调“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点在基础,关键在基层”,“要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的监督作用,合理界定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建立改善乡镇财政管理指导机制,加强对乡镇财政干部政策培训,逐步改善乡镇用房、交通、设备等基本办公条件,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财政部、省财政厅、财政局对基层财政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是我局全面开展工作的强大支持。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市局的工作重点,根据我市基层财政管理工作实际,确定明年工作思路如下:

一、积极认真地编制汇总乡镇预决算工作

编制乡镇财政预算,是乡镇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根据局党组的安排,从2012年由我们基层财政管理局编制、汇总乡镇财政预算,这项工作内容涉及广泛,政策性强,步骤、方法复杂。面对乡镇预算这一项从未涉及的新工作,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上级财政部门的有关文件,虚心向相关科室学习,及时掌握编制乡镇预算的方法、内容、步骤以及方针、政策,科学完整地编制好乡镇财政预算。

乡镇财政决算是乡镇财政预算的总结,是年度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也是乡镇年度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年度终了时,我们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克服人员少、内容多、要求高的特点,积极协调相关科室和乡镇(街道)财政经管统计服务中心,确保乡镇财政决算工作正确、完整、及时。

二、强农惠农资金补贴

2011年8月,经局党组研究决定,把库区移民补贴、粮食补贴、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补贴、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良种补贴等职能划转到基层财政管理局,这些工作牵扯到千家万户,工作量非常大,兑付率要求100%,政策性非常强,我们科室人员又少,困难非常大,但是我们没有畏难发愁,而是积极向相关科室请教,认真学习文件,有章有序地完成好各项工作。2012年又增加了电动自行车补贴,增加了新的销售网点,进一步加大了工作量。小麦补贴一年补助一次,发放近1个亿的补贴资金,补贴面积达100多万亩,时间紧,任务重,每户农民上报的小麦种植面积都要求进行丈量,如实填报,实行两级公示,公示没异议,再层层汇总上报,要圆满完成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成立领导小组,二是组织召开动员培训大会,严明纪律,三是事后要进行监督检查,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库区移民补助在2006年核定人数为30161人,原则上只减不增,扶持20年,把资金通过银行直接打到农民“一卡通”帐户,但由于微机操作的局限性,有时错一个空格都无法打上,一个人有时都要试十几遍,相当麻烦。虽然工作如此繁琐,我们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加班加点,确保各项惠民资金顺利发放,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害,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三、加强基层财政管理工作

1、积极争取上级惠民服务大厅专项资金。根据2011年底省厅

出台的关于建设乡镇财政惠民服务厅实施意见,计划在我市建设示范型惠民服务大厅30个,分别奖励15-20万元,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组织乡镇(街道)财政经管统计服务中心,搞好调查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多争取上级资金,改进基层财政的工作环境,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2、深入开展乡镇(街道)财政人员培训,加强乡镇财政干部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建设一支较高素质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更好的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镇(街道)财政制度建设。2008年我市进行了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各乡镇(街道)撤销财政所、经管站、统计站,组建财政经管统计服务中心,对应的市级财政局、经管局和统计局三个主管业务部门的诸多科室,业务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财政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我们将以乡镇财政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工作标准、管理制度等为基础,结合新的工作职能整理、改进以及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制定一套统一的更为规范、科学、精细化的乡镇(街道)财政管理制度,促进乡镇(街道)财政管理再上新水平。

4、积极做好乡镇(街道)人员工资的发放工作。继续认真干好应由乡镇(街道)负担的在编人员工资、村(居)干部补贴、根据省委组织部等5部门文件规定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工资、根据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和市委组织部等七部门文件规定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工资以及其他应由乡镇(街道)负担由市统一发放的人员工资工作。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汇编篇7

一、推进乡镇政府采购的必要性

1、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是构建乡镇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首先,政府采购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资源配置由政府配置全部资源转变为以市场为主体的配置方式,对“市场失灵”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则由政府向广大公众提供,这种采购活动就是政府采购;其次,政府采购制度是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机制。政府采购活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公开竞争机制,提高了采购活动的透明度。通过政府采购,使得采购机关、供应商和资金管理部门三者的内在目标一致起来。第三,政府采购制度是加强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监督的有效方式。通过采购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供应商的方式,减少资金的流通环节,使财政管理职能从资金分配环节延伸到使用环节;从货币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加强监督管理,既能实现政府预期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又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实现源头治腐。

2、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是加强县域经济宏观调控整体性的重要一环。

乡镇财政是最基础一级财政,乡镇财政运行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县(市)级财政的运行质量。从个体上看乡镇采购规模不大,但从整体上看乡镇采购支出数量可观。当前,在县域范围内乡镇财政支出规模与县(市)级支出规模呈并驾齐驱之势。按西方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采购支出一般占财政支出的30%以上,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0%左右。根据这一口径计算,推动乡镇政府采购活动势在必行。从加强县域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角度看,构建县(市)政府采购体系必然要推动乡镇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设。换言之,没有乡镇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加强县域经济宏观调控就缺少整体性。

3、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是加强乡镇财政管理职能的客观要求。

有审计资料显示:近几年,一些乡镇不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盲目地上项目、上工程,并且所上项目往往脱离财政的管理监督,结果耗费了资金却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影响了资金的周转和财政的正常运行。特别是一些消费性支出,如小车费、购置费等,暗箱操作、鱼目混珠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推进乡镇政府采购,也是加强乡镇支农资金管理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靠传统行政研究分配财政支农资金存在很多弊端,如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将具备同等条件的村组放在同一标准线上考虑,会不同程序地受到人为因素影响;支农资金管理过程中往往重拨付、轻管理,缺乏好的监督机制和实现形式,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益很难保障等。因此,必须在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切入公开、公正、公平、效益机制,确保国家资源的完整注入和效益发挥。这就使得加强支农资金管理与建立政府采购制度之间搭建起必然的内在联系。

4、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是应对入世新挑战的正确选择。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政府采购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或多边谈判中,我国就政府采购市场开放问题分别与美国和欧盟以及其他成员作出了承诺。一是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时起,就成为《政府采购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的观察员;二是我国将尽快启动加入《协议》的谈判工作;三是在签署《协议》之前,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和专门从事商业活动以外的公共机构,将以透明方式开展采购活动,并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开展对外采购。这些承诺对我国政府采购的实践活动、制度建设和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将带来挑战。由于我国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与国际规则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政府采购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在支持国内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平衡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宏观调控的作用还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及早推进乡镇政府采购工作,将会更多地赢得整体采购工作的主动。

二、推进乡镇政府采购的可行性

1、县(市)级政府采购为乡镇政府采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利条件。

从湖北省政府采购的情况看,全省政府采购于1998年4月开始启动。四年多来,湖北省将这项制度的推行作为效益财政建设和源头治腐的重要内容,在省市县三级共组建了100多个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制度先行、规范管理的思路,全面开展了采购业务,呈现了后来居上的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6月组建省政府采购办公室以后,全省先后出台《湖北省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11个配套管理制度,公开选聘专业人才组建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建成了基于“三权”(预算安排权、采购货物分配权和采购资金及项目管理权)不变的“湖北省政府采购大市场”,并对采购额小、批量少、供应渠道单一的货物实行了集中采购;开通了政府采购信息网和投诉电话,认定了进入省级政府采购市场的业务机构和供应商资格。从各市县看,政府采购配套制度如采购预算编制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日趋完善,政府采购范围正由货物类向服务类、工程类全面拓展。省、市、县级政府采购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乡镇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和采购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2、乡镇财政改革日趋深化,为乡镇政府采购提供了较好的制度环境。

从预算管理制度上看,目前乡镇综合财政预算正日趋规范,为统筹运用预算内外财力,推进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准备了财力上的条件;从财政收支管理上看,乡镇普遍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收支两条线”制度和“零户统管”工作制度,为顺利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确保采购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供应商,减少资金的流通环节创造了条件;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上看,乡镇财政改革的重点是按照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把财政职能定位在保证政府机关运转、为乡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这也为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推进乡镇政府采购的构想

推进乡镇政府采购,必须按照循序渐近、先易后难、积极稳妥、“借梯上楼”的原则逐步进行。尤其要借鉴县(市)政府采购的经验,充分利用已有的政府采购软硬件设施,确保乡镇政府采购在低成本运作条件下的高起点推进。

1、乡镇政府采购的运作机制。

成立由乡镇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政府采购办公室和政府采购督察室。办公室隶属于乡镇财政部门,在业务上受县(市)政府采购中心的指导,负责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及具体业务的执行工作。督察室则负责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在当前单个乡镇采购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乡镇政府采购的模式应先立足于构建乡镇政府采购联合体系,借助于省、市、县级政府采购的需求优势、地理优势、规模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采用“搭班车”、“委托代购”的方法,将各乡镇采购项目和县(市)级政府采购项目进行合并,使联合采购成为可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采购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利益。

2、加强乡镇财政配套制度建设。

以乡镇财政改革为契机,大力深化三项配套制度的改革,为推进乡镇政府采购营造制度环境。

一是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在零基预算和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积极推行部门预算,从预算编制的细化、采购支出的标准化、预算科目的调整和细化以及预算监督从价值形态向实物形态延伸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二是改革预算会计制度。乡镇各预算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的同时填报采购计划附表,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交由乡镇财政部门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确定采购项目及采购金额;人大通过预算后,由乡镇政府采购办公室汇总编制采购预算,该预算汇总表是以反映每一品目下各部门的采购情况即以采购品目为主体的采购计划,在此基础上,将各部门通用的采购物品单列出来,形成年度政府采购目录。将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采购项目,由政府采购办公室上报县(市)级政府采购中心。县(市)级政府采购中心在汇总各乡镇政府采购项目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实施采购活动。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采购项目,则由各部门自行采购,乡镇政府采购办公室对其采购行为进行监督。

三是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在实施采购活动时由各乡镇“零户统管”办公室直接将采购资金拨付给供应商。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革部门预算制度,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财政专户。在此基础上,由“零户统管”办公室进行会计集中核算。支出通过“零户统管”统一财政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最终形成政府采购制下的资金直接拨付制度。

3、加强乡镇政府采购队伍建设。

政府采购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需要采购人员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各乡镇财政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乡镇政府采购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以增强他们胜任政府采购工作的能力。同时,各市县应以培训为主要手段,不断地拓宽乡镇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其培训的内容包括商务、对外贸易、法律、工程建筑、机电设备等常规性的知识,以适应政府采购工作的需要;另外,各乡镇应大胆地实行招聘制,从社会上招聘一批既懂经济又懂机电、法律等具有商务领域丰富经验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政府采购队伍。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汇编篇8

——某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区以“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为契机,把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不断探索和完善组织服务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财务管理体系和监督检查体系(网络监管、管理公开、立体监督),周密部署,稳妥推进,“三资”管理工作运行逐渐规范,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资金、资产、资源样样有人管,监督、管理、规范事事有人抓的良好格局。

一、主要做法

 (一) 明确工作任务,强化组织保障

健全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职责是搞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基础。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力促落实。具体做到“三明确”、“四落实”。“三明确”,即:一是明确工作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对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明确机构。按照“村财乡管”原则,确定由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统一村级“三资”核算业务。三是明确监管责任。形成区乡村三级监管体系,由区农经站负责全区农村集体“三资”运行情况的监管,重点指导中心搞好服务、强化监管;中心承担本乡镇村级“三资”运行情况的监管责任;各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具体负责本村“三资”管理的日常监督。“四落实”,即:一是落实组织机构。首先,区上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乡村两级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督促、检查、指导和协调工作开展;其次,报请编制部门批准,成立了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隶属乡镇农经财政服务中心管理。二是落实人员编制。核定一、二类乡镇中心事业编制3名,三类乡镇中心事业编制2名,并配齐了人员。三是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了乡(镇)政府及乡(镇)长、村委会及村主任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责任主体和第一责任人地位;村级“三资”监管及运行服务的具体工作由乡镇中心承担。四是落实办公场所及设备。由区农牧局统一采购,给中心购置、配备了专门的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扫描一体机、档案柜等办公设备及相关业务软件。

(二)核实“三资”底数,规范运作程序

摸清底数是强化和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前提。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农村“三资”清理清查成果,并有效对接,进一步核实“三资”家底,统一建立台帐,实行动态管理,为规范化管理打好基础。着重把好“三关”,即清查登记关、群众参与关、公示公开关。

(三)确立工作目标,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是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关键。制定出台了《**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审计办法》、《**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处置估价拍卖实施办法(试行)》、《**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益建设项目公开协商和招投标实施办法(试行)》等各类制度,使得在实际操作中有制度可依,做到用制度管人,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

(四)依托“三资”平台,保障长效监管

充分发挥“三资”平台的功能作用,是切实提高资产、资源运作水平的关键。依托省农村集体“三资”平台,2013年统一开通乡镇网络端口,各乡镇中心选配熟悉计算机网络操作的专职人员从事数据录入及上传工作,实现了对“三资”业务、帐务的一体化处理。全区61个村级财务全部进入甘肃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网络监管服务平台运行,实现了省、市、区、乡(镇)四级联网,做到实时监管。切实提高了资产、资源运作水平,充分发挥了“三大功能”,实现了“三个转变”。“三大功能”,即:一是汇总分析功能。各村的“三资”数据,原始凭证、图片扫描录入后通过操作平台逐级上传、汇总、生成会计报表,为“三资”管理提供准确、详细的会计资料,实现对辖区内所有的村集体经济活动、收支情况、资产情况全面的分析、监督和管理。二是远程查询功能。区乡两级监管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权限,对各村财务和村务公开信息数据即时读取和查询,了解掌握各村每一笔会计凭证录入内容和每一张会计报表编制情况,实行对村集体“三资”基本数据的网上监管。三是监控预警功能。区乡两级监管部门依据权限通过监管平台对村级财务和村务公开的具体内容、公布时间、公开的完整性、真实性等进行监控和管理。也可根据预警信息及时督促各村完善相关程序和补办有关手续。“三个转变”,即:一是在管理方式上,由原来村干部说了算转变为群众参与、集体决策、民主管理。申请、审议、民主公开等工作流程,所有环节都有电子和文本资料留存,群众可以在系统上用电子账套来实时监控资金收支及资产变动情况,做到事前有参与、事中有处理、事后有监控。二是在管理层次上,由原来的粗放型转变为精细化。在村级资金基本账户上,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能够进行倒查,查到每个具体环节,有效防止了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流失。三是在监督方式上,由原来的内部监督转变为立体化监督。根据授权级别,省、市、区、乡(镇)四级联网,实时查询“三资”存量及增减变化情况、各类合同档案及年度交易情况、农村土地资源情况等,做到立体监管。

二、主要成效 

(一)提升了“三资”监管能力

从机制上建立了一套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做到“权有所限、钱有人管、事有人监”。一方面加强了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另一方面规范了涉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关会议决定、招投(议)标文书的立卷归档工作,设立了资产、资源动态式管理台账,提升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

(二)规范了村干部行为

通过清产核资,摸清了家底,规范了管理,增强了对村干部的约束力,根除了随意处置行为;通过监督网络,铲除了滋生村干部腐败的土壤,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教育了村干部,村干部清正廉洁意识明显增强。

(三)推动了村经济发展

通过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既消除了群众思想疑虑,又调动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既增强了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既强化了村干部创新发展意识,又畅通了干群关系“连心桥”,为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注入了不竭动力。

(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规范运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切实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村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及时化解了农村矛盾,巩固了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汇编篇9

在财政局的直接领导下,通过中心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乡财县管工作任务,乡镇人员工资、五保户、复员军人、运行经费、村级经费支出等各项支出得到了落实,做到了全县标准一致,使我县乡镇资金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进入,中心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乡镇财政业务管理,结合今年县乡体制的调整,要求乡镇规范财政预算、规范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并在实际执行中根据体制安排,按序时进度及时给予办理,保障乡镇各项支出。对乡镇的人员工资、医疗保险、民政优抚、办公经费等支出进行拨款、并办理到位,对体制规定的各项支出予以保障。继续做好乡镇财务信息的及时反馈,做好服务。截止12月25日,全年乡镇预算内收到县下拨资金1.17亿元,累计支出1.2亿元(含上年结转)。

二、在2月份,做好乡镇的财政决算汇编、上报工作。同时,和教育局一起编制乡镇中小学预算、决算。督促今年教育义保经费及时到位、及时办理,不耽误农村教育的基本运转。全年乡镇中小学收到县下拨教育义保经费、教育遗属补助、结构工资、抚恤金等1.1亿元,已经办理支出0.95万元。

三、对乡镇教育资金按要求管理,抓好教育资金的结算,核对,确保教育义保经费不被挪用。在今年5月份做好省对教育负债偿还的验收工作,并且和教育、审计、农委等部门一起,做好教育债务化解、兑付的“回头看”工作。对不符合化解范围,群众有意见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实地测算、记录。

四、对乡镇专项资金和非税收入按要求督促乡镇执行,尤其是对许町煤矿拆迁补偿,今年共补偿3000多万元,发放到600余户,庄周今年征地补偿累计1.8亿元,约2200户,都及时进行办理、发放。从细做好财政监督和财务手续。

五、加强行政性收费票据管理,按照考核办法,我们在乡镇发生每笔收入时,要求乡镇及时将存根和缴款单交中心计账,每季度对乡镇使用的票据情况进行核销,防止乡镇出现坐支情况的发生。

六、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意见和有关要求,我县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组建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戴力任组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熊国洪任第一副组长,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刘卿、县财政局局长黄欣任副组长的蒙城县“小金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7月3日,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治理工作,要求各单位如实上报小金库,并当场签订承诺书226份。

从7月15日开始进行重点检查,主要从实物盘点、账户核对、票据核对、收入核实、支出追查、账表核对等几个方面逐一深挖细查,不放过一个疑点。同时,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打滚动字幕、借助政府网站平台等,广泛宣传“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治理范围和政策规定,鼓励有奖举报。设立了举报箱,公布了举报电话。有重点的向单位经手人、外部知情人走访询问。全县列入“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共226家(含二级机构),其中党政机关97家、事业单位129家。涉及违纪资金8,498,184.37元,入库资金5,418,781.37元,其中:截止8月10日省规定自查自纠阶段,自报和查出存在小金库17个单位,帐户20个,小金库涉及金额2,289,862元,已入库1,488,820元。重点检查阶段,重点检查单位175家,发现“小金库”5个,违纪金额214077元,收缴入库93,217元,涉及其它违纪资金5,994,245.37元,上缴财政3,836,763.37元。

七、加强自身业务建设,增强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在担负着19个乡镇办事处的基础上,我们要求汇账必项结清当月收支,个别原始凭证不得拖过次月,对各种票、据、凭证、原始记录,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予以办理,并每月以反馈表的形式,将信息及时反馈到乡镇。今年以来,各单位检查乡镇的会计资料,无一例反映中心财务手续不全的问题。

八、准确、恰当地处理上访事件。乡镇中心是县乡矛盾的焦点,对各种上访事件,我们都根据政策进行耐心地解释,协调解决,比如今年个别乡镇医疗保险问题,及时和医疗保险基金征收办公室和医疗中心进行联系、及时进行解决。

下一步工作打算: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汇编篇10

××乡自接到《关于迎接中央编办等部门和省编办对各地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情况开展督促检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广机编办〔*〕23号)文件后,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34号)文件的精神,认真对照我乡机构编制改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全面的督促检查,现将我乡机构编制改革工作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1、大幅度精简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事业单位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作用明显加强。乡机关原定行政编制?名,改革后核定27名,减少?名;事业站所原定事业编制?名,改革后核定?名,减少?名。事业单位由?个,精简到综合设置11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播电视站、水务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站、卫生院、学校、司法所、国土所、派出所),平均精简?%。改变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站多、线长、人员散的被动局面。

2、理顺了党政内设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对乡党政机构,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由原来的?个内设机构改革为只设1个综合设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更为直接、更为高效、更为通畅的新型管理体制,缩短了办事环节,减少推诿扯皮、内耗等不良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3、理顺了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明显加强,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大大提高。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过去许多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为此,我乡在改革中,把政事分开作为一个重点来突破,通过合理界定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事权划分,将党政机关原来的技术性、服务性、辅的职能剥离出来还给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达到了“凤还巢”的目的。一些社会化服务工作由从事公益事业服务的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实现了政事分开的目标。

4、理顺了条块管理的关系。扭转了条块之间“管人管事相脱节”的现象。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对从事社会服务和涉农服务的事业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将直接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农机、农技、农经、畜牧兽医、林业、水利、文化、广播电视等机构的人、财、物三权下放给各事业单位自行管理,业务上由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在乡机关的领导下开展宗信工作。有效地解决了机构多、业务散、政出多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体制弊端,切实做到责权、事权的管理统一,调动了乡镇和县直主管部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5、管理体制得到了初步理顺。乡事业单位原来基本上由县直管理,在人、财、物上没有应有的权利。改革后,事业站所全部由乡镇管理,县直部门只负责进行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督。同时确立了乡镇事业站所的独立法人地位,为真正实现政事分开奠定了基础。

6、干部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因改革中全面推行竞争上岗,通过笔试、述职答辩、民主测评及组织考察等程序来决定干部的上下去留,使得乡镇干部中自觉学习的多了,打牌玩乐的少了;进村入户的多了,浮在机关的少了;热情负责的多了,态度粗暴的少了;有着强烈忧患危机意识的多了,成天怨天尤人的少了。如一度干群关系紧张的田湾镇,改革后群众对干部的满意率达到了95%。

二、乡镇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事和编制管理体制滞后,县乡两级政府权责划分不清,改革的剧烈震动所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以及自身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使乡镇机构改革有如“一叶孤舟”,缺乏坚实的体制基础和牢固的配套保障。而农业税的取消,则使系舟之绳被彻底切断,改革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具体表现为:

1、责多权少,乡政府有名无实。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除了没有领导下级人民政府和进行行政机关人事任免考核等职权外,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生等行政工作及其它各个方面,与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具有基本相同的职权。但实际上乡镇政府上述职权的大部分被县直部门所行使。乡站所县里该上收的上收了,该下放的却没有下放,各站所的人员调配权和资金分配权仍由县直部门掌握。县乡之间的关系成了一种包含交叉关系,完全不同于省市、市县之间的“楼梯式”分级关系。乡政府处于既不是单独一级政府又不是派出机构的“两不象”境地。职权被上收,责任却在下压。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诸多“一票否决”,使乡镇承担了与其职权不相称的过重责任,工作时往往造成上不认帐、下不满意的被动局面。

2、支多收少,日常运转难以维持。乡镇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社会事务管理、自身日常运转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资金开支。历年来因各方面开支特别是农金会清欠、普九等积累了大量债务,据统计,全乡负债?万元,站所平均负债?万元以上。农业税取消后,乡财政来源被彻底切断,使本已十分困难的乡镇政权更加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有的站所正常差旅补助无法报帐,有的该急添的办公室设施始终是句空话。

3、站多事少,事业站所大多活力不足。机构改革后我乡设事业站所11个,绝大多数站所运行困难,内部活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事业站所的设立过于整齐划一,不符合乡镇实际。部分站所因没有办公地点和人员,所设立的站所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二)部分站所随着社会发展职能弱化。农经站现行有四项职能,第一项职能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农金会撤销后被弱化;第二项职能管理集体资产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被弱化;第三项职能监管农民负担在农业税费取消后被弱化;第四项职能监管农村价格因物价部门未授权基本没有开展。现在我乡农经站普遍没有业务可开展。(三)独立法人地位尚未体现。大部分事业站所因没有经费来源,日常开支和补贴只有依靠政府转移支付,所以对自身业务工作缺乏自觉性和责任感,包村抓“中心”成了各站所人员的主要工作。

三、对策与建议

1、调整乡镇管理体制,建立权责一致的乡镇政权组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乡镇政府不再直接组织参与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农业税的免征,进一步减少了乡镇政府的具体事务,调整乡镇管理体制已成全社会的共识和期盼。建议根据《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还乡镇政府应有的权利。

2、加快机构编制立法,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机构改革后人员出现新的膨胀,根本原因在于编制、人事制度滞后。编制管理尚未纳入法治轨道,人编分离,编制权威不够,人员进编把关不紧,编制违规监督查处不严。全社会整体人事制度改革尚未推行,改革中建立的人才竞争机制,改革后又不得不中止。要想彻底走出历史怪圈,必须尽快出台机构编制法,规范机构编制各项管理工作,建立机构编制督查制度,切实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从法律和制度上把紧进人源头。积极推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拨制度,全面实行竞争上岗,坚持“凡进必考”,彻底理顺人员上下进出的通道。让上的顺心,下的安心,群众放心。

3、制订改革长期目标,尽量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机构改革因其复杂性和系统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过来多采用“急进式”的改革方式,这在转变政府职能上取得了较快的效果,但在人员精简上引起了剧烈震动,给改革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阻力和困难。为此建议在转变职能上实行一步到位,在人员精简上则实行“渐进式”的方式,制定具体而又切实可行的长期目标,分批进行。在多渠道分流的基础上,应着重坚持“多退少补”的原则,每年新进人员必须少于上年出编人员,能够不进的坚决不进,长期坚持下去,最终将人员精简到合理的程度。这不仅可减轻改革的震力,还可解决分流与用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