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8:22

学生体质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教育质量是中学教学的生命线。随着我国普及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加强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中学教育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中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人本原则。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知识和人的兴趣爱好等,是一种敬重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取向的管理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核心是树立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注重学生个性、潜能、需要、兴趣、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整体原则。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整体。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和分体系都不能脱离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而单独存在,一旦离开整体就失去了其在体系中的性质与功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社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都是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另一方面,体系整体功能不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新的整体性质和功能。另外,质量管理体系是学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质量目标的实现,与其他的管理体系都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三)动态原则。动态性是指系统结构的可变性。系统结构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具有与时俱进性。系统结构是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组合向高级组合、由新的无序向新的有序自身螺旋式循环向上优化的。学校质量管理系统必须从实际出发,应随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质量的要求。这是发挥教育质量管理能动作用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教育质量管理本身有序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要想保持长久的活力和生机,必须要在动态中发展,在动态中跃升。

(四)优化原则。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说明:要管理好学校,必须牢固树立系统优化的管理思想。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要遵循优化的原则:最优决策、最优设计、最优实施、最优管理等等。质量管理体系各个要素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运行机制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评估保障应是最优的。在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恰当地、不断地调整,使体系经常保持最优结构,发挥最优效能,达到最优质量。

二、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就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标任务,运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实现目标任务为目的科学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具有其特有的管理优势,能使广大师生明确组织的目标与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校管理的驱动力,增强学校管理的应变力,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过程管理就是根据学校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等活动的整个过程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环节,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活动方式,把既定的目标要求都纳入到各个环节之中,进而整个过程实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教育质量。

目标管理主要着眼于调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围绕目标而开展。过程管理则着眼于运用教育规律,合理地确定培养程序和规范,限制受教育者的随意性和离散性,按照因定的路线逐步走向预定的目标。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应该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发挥“整全优势”。目标是有过程的目标,过程是有目标的过程。离开了过程,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了目标,过程就会成为无方向的盲目过程。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具体过程的到位,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过程的结束,新的目标的确定又会有新的过程的开始8。

(二)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是指凭借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其它行为,进行强制性地规范和评判,通俗地说是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它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强调制定严密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强调服从性和统一性,强调定量考核与评价。柔性管理则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以非强制性的方式,使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务,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其自觉行为,主要包括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形象管理等诸多内容。它以管理人的思想(包括信念和价值观)为重点,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的,是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

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是质量管理的必然选择。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以刚性管理为基础,通过规范性的制度来约束、监督、评价,保证中学学校质量的实现,同时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运用了柔性管理的方式,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培育良好的质量文化,使教职工和学生能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师生满意度来保证学校质量而努力工作。

三、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质量目标。任何管理都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明确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是难以取得实效的。教学质量目标是学校在一定时间内想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或想取得的预期质量成果。具体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学校领导在充分理解学校的目标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育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予以量化,制定具体的目标值。

在建立学校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应将学校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层次,确立部门的质量目标。中学只有把学校质量目标自上而下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层次,才能有效地自上而下地保持组织质量目标的如期实现。学校在实施质量责任制。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每个老师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使质量目标的实施计划具备强有力的保障。学校还应注重质量目标的调整。当学校的管理战略或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学校管理层应及时调整质量目标或质量分目标,否则下属会由于缺乏实现目标的信心而失去工作激情。当学校或者部门在实现既定目标之后,学校管理者应在现有的框架内有创新地立即设定新的质量目标。如果不能制定出新的质量目标,那么就会出现无目标状态,集体也就无法形成合力,最终延缓总体质量目标实现的进度。

(二)健全质量机构。学校在制定完质量目标后,要把质量目标与学校有关机构(教务处、学工处、科研处、各(院)系等)结合起来,根据质量目标对组织机构进行一定的调整。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确定合理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并在不同职能机构和层次间进行有效沟通。学校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上下沟通快,中间层次少,有利于快速决策和执行。第二,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应该打破现有组织机构“各自为政,化地为牢”的局面,加强不同学校间的协作,形成网络化的结构。第三,团队化的管理。每一层次的管理都主张团队合作,提倡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力求使团队成为有机的整体。

结合上述原则和学校组织结构特点,我们把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分为三个层次,即县级质量管理机构、学校级质量管理机构、班级质量管理机构。县级质量管理机构——最高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1)县级质量委员会,是学校质量管理的辅助决策机构,实行集体领导。由学校主要领导者主持其工作,下设质量管理处,成员不仅包括教务处、党委、团委、也应包括科技组、财务组、后勤组、教学组等部门的代表。(2)学校综合质量管理机构,由校长直接领导下的综合质量管理部门,也是学校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整个学校质量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改进和检查考核等工作,并对下级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指导。学校质量管理机构。一般组成人员是:(1)学校以及各教学年级的行政正职理部门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并对该部门质量管理工作负责;(2)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吸收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教职工主人公责任感和学校的凝聚力。教研室(系)质量管理机构。教研室主任负责教研室质量管理,具体组织和领导本教研室全体人员积极开展质量活动,履行质量保证职责。

(三)完善质量制定。现代管理理论认为,质量成因分析必须引入管理制度因素。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合理调配教育过程的各种内生变量,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管理制度作为人在竞争与合作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契约综合,能够有效地进行质量保证提供制度保障;第三,管理制度可以为各保证主体提供充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质量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利措施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的体现。在建立质量管理目标之后,为使参与管理过程的各种因素,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能朝着质量目标的方向有序运转,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保证。

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完善高校质量管理制度的关键。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教师和学生。从学生的方面入手,按照“输入—过程—输出”流程,建立招生、培养、升学等相关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招生、学籍管理、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先修和重修管理、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和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考试管理(包括考场纪律、监考人员职责、试卷管理等)、学生奖惩制度、学位管理、学习管理、升学计划和高校的联系等相关制度。这些相关的制度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密切相关,环环相扣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管理。同时,这些环节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学生的培养是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事业。教师管理制度是质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学科梯队建设制度、教师的职务聘任与工作量制度、教师教学规范管理(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教师奖惩制度(包括教师科研成果、教学评比、奖学金发放、教学差错、事故认定及处理的有关规定等)、教师例会制度等具体质量管理措施。

(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中学质量文化是我国大学文化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民族文化传、借鉴国外大学文化的有益成果、联系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实践、总结创新所形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点的一种校园文化。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也是学校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和灵魂,质量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把质量管理的本质及理念从单纯的、狭义的质量硬性管理转变为广义的、软硬兼备的管理系统。

中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质量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重视学校物质层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符合其育人环境的特点,体现出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心地位,既要表现出庄重、严整的教学氛围,又要能体现出青春的活力与雅静的美,还要体现出精益求精、追求完善的精神。因此,中学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本校的质量目标、质量价值追求、学风、校风等特点,进行整体规划、体系设计;二是重视向度层质量文化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等,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校铁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使学校的质量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使维护学校的质量和形象成为学校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使在质量上做贡献的人得到奖励,造成损失的人受到惩罚。三是重视学校精神层质量价值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产、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通过精神层质量文化建设,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以及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学校的管理人员改进质量管理的作风和习惯,使整个学校遵循统一的质量管理方式和共同认可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倡质量改进中的的集体协作和配合精神,鼓励员工大胆揭露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建设质量防范措施和质量改进意见,使质量文化建设取得应有的实效。

四、实践效果

通过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实践,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能相互促进,老师的职责和任务明确,不再是压在肩上的大山;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石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J].桂林市教育学院院报,2000.01

2.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4

学生体质管理制度篇2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格而来,专科髙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以监控为主,教学质量管理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这种方式虽然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它的不足:(1)教学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够强。教学管理人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质量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相对薄弱。部分教职员工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不足,认为质量管理单纯是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的事,质量管理积极性不高,行为被动,从而导致学校质量监控效能的弱化。(2)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新建本科院校仍是依托教务处或教学管理的某一相关部门来统辖质量管理,未建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三级或四级教学质量网络系统。(3)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由于院(系)级的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特别是教学基层组织,如系(教研室)或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小组配备不全,教学机构不健全,导致各教学机构配备的教学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障教学质量。(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即评价组织不健全,评价标准不客观,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方法陈旧。教学质量的评价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教学质量未能作出科学系统的分析,未能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f激励效应。评估过程中的人为成分较重,影响了教师于评估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5)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忽视网络资源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完全建立网络教学的管理运行机制。(6)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深度不够,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二、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思路

(一)更新教育思想,强化教学质量意识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意识则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提髙教学管理水平的前提。教学质量意识包括教学质量控制意识、教学质量改进意识和教学质量成本意识。新建本科院校有必要开展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教职员工的教育观念,加强全体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质量意识。

(二)改革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方法

0.改革日常教学质量管理方法,即改革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学风检查制度。(1)实行周期的教学检查制度。就是每学期分别在开学初、期中和期末开展三次教学检查。开学初教学检査的内容主要是教学准备情况,期中教学检査的内容主要是教学运行情况,而期末教学检查的内容则以期末考试情况为主。(2)加强和完善各级领导听课制度。建立和完善领导听课制度,既有利于各级领导深人基层、深人课堂了解教学状况,又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证教学质量,营造一个全校各级领导都关心教学、重视教学、支持教学、尊重教师、严格教学管理的良好氛围。(3)完善教学督导制度。通过实行校、系(部)两级教学督导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促进教学信息反馈,保证教学正常运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督导由治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教学督导员不定期到课堂听课,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性建议,并为学校和系部教学工作提供咨询。(4)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学生的评议结果基本上反映了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建立学生评教制度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科学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应包括学生对教学的接受程度、学生的收获、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在操作过程中应合理控制误差。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每学期进行一次。(5)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不仅仅是一般行政管理,而是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是一门需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学问。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没有一流的教学管理水平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6)深化教学管理研究。教学常规管理要以教学科研为导向,做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1.改革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包括教学计划评估、系部教学工作评估、课程质量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和毕业生质量评估。教学质量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质量控制的实际操作一般都是通过各级各类的评价来实现的。所以,学校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目标建立各级各类的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在内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系部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水平以及课程、专业建设等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评估。

(三)建立全新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三环一体、四层调控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生体质管理制度篇3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的思想、理论、教材、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因此,规范体育教学管理,探索管理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要素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从而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管理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思想、理论、教材、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使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符合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

一、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管理内容的综合性。体育部是体育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各项计划的组织者,又是执行者与控制者,既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还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组织日常细致的教学活动,与此相适应体育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其管理的内容有:人(教师、学生)、物(场地、设施、器材)、财(经费)、资料(教学文件、图书等)、时间(教学进度、课程表、考试等)等,内容中如有一项关系失调,都会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体育教学管理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既要管教、又要管学,既要完成管理任务,又要承担思想教育工作,做到“管理育人”,而且还要协调同学校和其他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二)管理过程的连续性。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管理要连续进行,不能中断和脱节。从时间上看,虽然可分为不同环节和阶段,但是如果放松管理,就不能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活动也就不能有计划、顺利地进行。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环节和阶段,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保证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三)管理反馈的及时性。体育教学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在其运转过程中,要求根据反馈原理不断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各个方面的关系,使整个系统正常地运转,以提高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场地、器材等的利用率和效能。

二、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

(一)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根本依据,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也体现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质量要求。学校依此对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等进行全面安排,并具体规定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各种活动,是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检验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既要符合教学本身的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适时进行调整。教学计划的管理,包括学习和研究学校教学计划的有关文件,制定和调整(修订)教学大纲,对体育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同时,也要有利于各教研室统筹安排教学工作,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

(二)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教学条件、状态、效果改革等方面的准确、科学、规范的管理,使教师的教学状态得到不断调整,是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各项教学质量要求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搞好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体育的中心工作,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总目标和总任务的完成。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对教学的条件、教学的状态、教学的效果以及改革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全面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学秩序管理。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强化教书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秩序管理是一种法规管理,进行科学管理就必须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教学秩序管理正是着重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依靠规章制度进行工作运作的一种约束机制。体育教学秩序管理主要体现在课内、课外等各项工作上,要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责任清楚、赏罚分明。使体育教学管理沿着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运转,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高校档案的主体、核心和重点。教学档案管理就是教学信息管理,是体育教学工作的起初反映,为体育教学改革、体育科研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把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总结报告、教学检查结果、反馈信息等及时归类入档,保证教学材料的完整性,并逐步使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教学过程管理,忽视结果评价分析。一直以来,体育教学计划中的授课内容与授课学时矛盾突出,教师要在规定的学时内教授完规定的项目内容,还要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每个教学班人数多,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纠正动作花费大量时间,学生真正亲身练习的机会就非常少,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在学生考试成绩评定过程中,授课教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生成绩如实统计,可能造成学生不及格人数过多,不符合正态分布。以现代思维的角度分析,虽然成绩不及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否可以说,不及格就相当于工厂里生产的废品或残次品。如果废品比例高到不合理的程度,那又该怎样来估价其生产效率,即投入产出的效益呢?因此体育教学管理中不及格学生所占比例是否应该有一个控制指标。

(二)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场馆设施严重不足。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给高校带来了规模效益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对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严重考验。根据四川学者陈建嘉对全国38所大学调查表明:扩招前体育教师与学生之比原来为1:213扩招后为1:288,甚至有的高校高达1:320,师生比例悬殊。由于体育课班级人数多,体育教师顾此失彼,学生锻炼密度减小,体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学效果下降。扩招后各高校通过多渠道积极筹措经费,对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但与图书馆、学生公寓、教学大楼等教学基本建设相比,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施的更新、添置远远落后于其他教学设施的投资,学生人数的增加使体育场地更加拥挤,部分体育设施破旧老化,消耗磨损严重,器材、场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转贴于

(三)师资力量比较单薄,学生身体素质不高。高校经过几年的扩招,在校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体育老师的总体数量却增加不大,职称结构不合理,教授、副教授占的比例小,而讲师、助教占了很大比例。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也不理想,陈建嘉在对38所院校的调查中,无一个博士学位者,而硕士学位的教师仅占21.6%,很多大学仍然以本科毕业生为“主力军”。体育师资力量的单薄,势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缓解了当前社会人才的供需矛盾,适应了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但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也导致了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其中也包括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相对下降。而且由于我国教育改革正在深化之中,尚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传统体育教学的不利局面,尤其是高中体育教学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学生的个体身体素质发展也呈不均衡状态,他们之间的体育能力、素质、知识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难度也相应增加。

四、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对策

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管理和其他教育、教学管理一样,本身也含有教育意义,它在于最有效地实现学校体育任务和教学目标,主要着眼于组织、协调和控制,使教学活动有个良好的心态、条件和秩序。

(一)重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根据体育教学特点,高校都十分重视制订和完善各种体育教学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对体育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与评价等方面的管理都做出具体明确规定。做到各个教学管理环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上规范了体育教学管理行为。首先应该严格执行学校制订的各项制度。其次是结合体育教学管理实际制订体育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这一系列体育教学管理文件,使体育教学管理日益规范和完善,为提高体育教学管理质量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完善体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促进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是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加强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应从学校的条件、教学秩序、教学过程、教学状态、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评议。

1、教学督导制度。由教学或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责任性强、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组成,负责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实施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审议、指导。

2、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各级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师生意见,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掌握教学运转情况和教学质量情况,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肃教学规律,严格教学管理,形成严谨和谐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反馈渠道,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开展的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现是教学监控过程中的主要观测点,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双边的活动,通过学生评教,可以客观、全面地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4、教学检查制度。要提高教学质量,经常性的开展教学检查是最基本的手段,教学情况的检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归纳分析和总结经验,以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

(三)合理安排,改进学生体育管理工作。当前,高校一方面面对扩招后急剧增大的学生群体,一方面又面临加强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这些都给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针对目前体育人多,器械、场地少,练习机会少的现状,体育教师应该改进传统的管理组织方法,如仅仅是把一大群学生安置得井井有条,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游戏、练习在一个短短的时间里安排的滴水不漏,同时还得考虑运动量等等问题,这样的管理方法是不算成功的。扩招后的体育教学在管理中,应以体育教师引导为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的权利和需要,与学生在人格上保持平等,教学要以健身育人为中心,引导学生求知创新,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课堂组织管理中进行学习锻炼,发展个性,愉悦身心,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四)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而一流的管理则需要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体育教学管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实现对教学有效管理的关键。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一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要高,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有较强的组织原则和群众观念。二是组织协调能力要强,在工作中能识大局,顾大局,善于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协调师生关系,化解矛盾,做好思想工作。三是有较强的专业和业务知识。时刻加强专业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充实完善,使自己更加胜任本职工作。四是教学管理人员应有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热爱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目前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包括教学作风、教学质量等,都与管理有着直接关系,更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对于加强体育管理工作,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要使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尤其应注重对体育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强专业和业务培训,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

(五)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是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条件。扩招后高校要切实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加强体育教学质量意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根据体育教师的教学业绩、科研水平和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聘任,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同时强化体育教师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考核结果要作为体育教师晋升、聘任、奖惩的依据,设立教师奖励基金,地肯钻研教学且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制定体育师资培训计划,鼓励支持体育教师进修、考研,引进高水平人才,善用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毛红英,李梅娟.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05;(5):5~7

2.俞林.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59~60

3.袁丕业,杜秀云.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4):45~46

学生体质管理制度篇4

创新管理,完善科室规章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室管理亦是如此,科室制度是科室管理的核心,是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按照学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编写修订《学生教育管理控制程序》、《学生宿舍管理控制程序》、《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控制程序》、《顾客满意度测量控制程序》等程序文件,规范工作流程;制定每个岗位的工作标准与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确保在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按照iS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通过内部审核,发现问题,积极采取纠正措施,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如何才能有效地管理好学生,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完善。因此,科学地制定工作计划,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学校工作要求,制定科室工作计划,确立工作目标,提出具体措施,按照iS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所有工作程序按照p(计划)—D(实施)—C(检查)—a(反馈)的过程进行。对学生管理的每一项工作做到“做有计划、变有手续、查有记录”,同时做到职责清,任务明,有监督,有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工作中的随机性、随意性的毛病,杜绝了只有计划,没有总结,只有制度,没有监督的现象,保证各项工作及时完成到位,真正做到“有章可循、科学有序”,使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迹。建立管理与考核制度,依据不同岗位设定明确的岗位目标和工作标准。建立科室每周例会、两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和公寓管理员例会等相配套的例会制度,通过例会总结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和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管理干部的考核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通过领导评议、科室评议、班主任评议以及自评汇报的程序,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核;依据班级量化考核结果、《班主任工作日志》、《学生信息册》、《与学生家长沟通》、《班会记录》、《学生个人量化考核》等记录的检查情况以及每天工作时间、工作职责完成情况对班主任进行考核评价。

2制定可量化的学生管理体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制定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班级量化管理和主要管理者的班主任量化管理体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班级量化从学生纪律(课堂出勤、夜未归等)、卫生(教室、宿舍)、仪容仪表、班级主题教育、班会组织等方面量化分值,由学生会纪保部进行考核,班级量化考核与班主任考核挂钩;明确仪容仪表考评要求,规定学生不得烫发、卷发,不化浓妆,不符合学生身份的衣着不得入校;实行值周制度,值周小组负责学生一周早操、上课、晚自习、就寝等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督查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检查学生的迟到早退、课堂纪律、请销假情况,并将一周的检查情况形成书面总结,对一周表现突出的班级和好人好事提出表扬,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提出要求和改进。所有工作均在《周班级量化考核表》、《值周记录本》、值周交接班记录、值周总结中做出详细记录。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生考核办法,从学生的纪律、出勤、仪容仪表、夜未归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比如:通过《班级学生信息册》,记录学生的学习经历,对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态度、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以及自控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依据《班级量化考核办法》和《班主任量化考核办法》对班级管理进行评价;依据阳光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规范学生违纪处理程序,制定学生处分流程图和学生违纪帮教跟踪记录,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好学生的帮教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帮教工作有计划、有资料、有结果,与学生谈话有记录。各项评价做到记载详细,依据评价结果设立奖学金制度,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做到真正的管理育人。建立学校学生资助体系。成立学生资助中心,负责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的评审、发放工作。按照班级民主评议、班主任初审认定、学校学生资助中心审核、学校国家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的认定程序,由班主任收集申请学生的相关材料并进行审查核实,学生处进行综合认定。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积极乐观地学习和生活。

3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开展满意度调查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是管理的对象,而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忽略服务于学生。iS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是学校的顾客,学生交学费到学校就是一种消费,学校必须做到让顾客满意。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一味地讲道理,尤其对于处于叛逆青春期的中职学生。采取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用活动融说教,用活动促奋进,寓教于乐,通过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团课、班级文化建设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顾客”真正满意。同时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在学生及家长中开展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家长对学校育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对顾客满意度调查所取得的调查结果,对学生管理工作及时总结分析,形成详细的分析报告,查找学生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整改。

4质量管理体系的显著成效

我校自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以来,学生管理体系运行良好,学生管理工作也在以下几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1)实施iS9001质量管理体系后,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更健全,学生管理更规范、更科学,资料保存更齐全,记录更完整,从规范与科学的双重角度提高了学生管理质量,促进了我校学生管理健康、可持续发展。

(2)思想意识得到转变。iS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增强了全体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学生,使“顾客满意”逐步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同时也增强了质量意识和管理意识,有了思想意识的转变,在工作就会主动按照规范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3)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规范了工作程序。通过制定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克服了懒散、随意的毛病,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在班主任招聘、国家助学金审批、发放、学生宿舍日常管理、顾客满意度调查等各项工作中都能按工作职责和流程进行操作,规范有序。

(4)学生工作各项服务更加周到。以公寓管理为例,公寓管理员24小时轮流值班,有效控制公寓盗窃、安全隐患的发生,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床上用品勤换洗、各种维修服务更快捷及时。管理员每天按时打算公共卫生,全天保洁,楼道、厕所整洁干净,住宿环境得以改善。

(5)严格、规范的管理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学生的文明意识、公德意识、自主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守纪律”的风气在我校已悄然形成,师生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

(6)服务质量得以提高。随着学生管理各项工作的不断改进,服务学生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在连续三年的顾客满意度调查中,学生管理工作满意度逐年上升,由原来的79%上升到现在的91.6%;班主任整天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5总结

学生体质管理制度篇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走_,刁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努力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质量是高校院(系)、学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研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认识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对现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完善的院(系)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确促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院(系)作为教学实施与管理的基层单位,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和i管理重心随之下移的背景下,如何依据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较强、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发挥作用,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研究必须面又寸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教学质量,从不同的层次去分析教学质量,其概念是不同的。从教学质量监控的角度,教学质量是指学校教学结果达到的程度,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尽可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事实上,由于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生产活动,教学活动的结果具有多面陛、长效性的特.,因.tie,想用一个机械定量来评判教学活动结束后才开始显现的教学质量是不现实的,因此时学生即将离开学校,也就是说,教学质量的初步形成之时,也是教学活动结束之时,在学生即将离开学校之时,学校才开始进行所谓的教学质量管理,显然没有多大意义,这也确实不是学校的初衷。因此,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进而促进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成为高校共同致力的做法。

教学质量监控是指对教学过程与结果质量的监视、测量与控制,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目标的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统计与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

二、构建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意义

质量是院(系)、学科、专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毛入学率从扩招前的9.8%发展到2t308年的%,这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迈人大众化发展阶段。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力、学资源出现全面紧张等新睛况下,原来由职能部门直接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已无法适应新的情况,这就要求一改过去对一线教师、学生的直接管理转变成策划、服务和对院(系)的监督和协调。

(一)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规模扩大、管理重心下移的必然要求在过去高校规模较小时,教学质量监控一般由学校的职能部门进行。高校规模扩大以后,万人大学比比皆是,几万人的大学也为数不少,有的院系的师生数就相当于过去的一所学校,多则三四千,少则一两千,由职能部门来直接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已不现实,这就必然要求管理重心下移,职能部门的功能由过去对一线教师学生的直接教学管理监控转变为策划、服务和对院系的监督与协调。所以,建立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规模扩大、管理重心下移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是实施以院(系)为中心的管理体制重要内容之一院(系)是大学的基层管理单位,是学校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工作等整合一起的实施单位。院(系)过去所承担的执行职能,现在由系、摩、所具体承担,院(系)的各项工作已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个人,院(系)已成为一个集策划、执行、监控为一体的办学实体,建立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确保院(系)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院(系)对自己所承担的教学工作最为了解和熟悉,便于直接管理和监控。各院(系)的学科专业差异明显,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虽有共l生,但也有个性。因此,各院(系)的教学质量监控内容和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学的主要工作人员是高度专业化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不同专业的人之间很难提意见、作评价。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利于教学评价的专业化和±曾强教平价的科学i生。

(三)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有利于增强院(系)的质量自控意识,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是院(系)各专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过去,教学质量主要由教务处监控,教学院(系)处于被拄觉位,缺乏主动监控质量的意识。而建立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院(系)处于主体地位,能够激发他们质量意识和控制质量的主动性、积极性。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使院(系)的管理者能够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加强和改善教学管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教师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_4J

(四)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可以克且艮监控主体单一、缺位等不良缺陷,实现质量监控由单视角向多视角转变

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监控叉寸象中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质量活动中应扮演组织者、监测员和管理者的角色,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发挥主编、主导、主检和主管作用,能激发教师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与问题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卡目关的研究结果木目对较少。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后发现,自2000年至今,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类文章不足百篇。由于研究不足,导致目前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存在诸多问题。

(一)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宏观层次的管理太多、太宽,院(系)中宏观、微观层次管理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一是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认知不足,指标体系不全,质量标准与目标定位不相吻合,监控项目单调、范围偏窄、融合l生差,仅把监控集中点放到教师教的一面,教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主体作用,且忽视其它诸多因素;二是运行机制不畅,信息收集不全,对信息整理缺少有效分析,调控纠偏效能差。特别是跨院(系)、跨部门的反馈信息更是很难跟踪,对结果反馈信息处蔓差。

(二)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执行无规可循,没有健全且带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院(系)虽然制定了—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执行起来有困难,除了与校级制度存在有不协调性的影响外,在执行过程中却掺杂了人为因素,不能按章行事,对于违规的人或事,存在着看人论事或做就事论事的简单处理,缺乏有效处理措施,致使教学管理制度功能释放受阻,不能发挥其有效的监控作用。

(三)院(系)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一般由院(系)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兼职,队伍素质整合度不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少是专职^员和教育管理专业出身的,虽然有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教学管理理论基础和能力,加之一上岗就得面对繁杂的事务l生工作,对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只能是在摸爬滚打中悟出点道理。突出表现是责权脱节、职责不明确,思路不清晰,监控效果不尽人意。

四、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策略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新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严格遵循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务主管部门指导、配合、协调下,结合本院(系)教学实际而构建。

(一)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要素

院(系)要根据现有监控条件,充分利用资源,在全面了解与掌握本院(系)学科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水平的前提下,将监控划分为五大监控对象:一是专业定位,包括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课程实施效果;二是教学活动条件,包括教师(包括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进度、辅导答疑、实验报告批改、作业批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与毕业设汁(论文)质量、课程成绩、课程建设小结、教学法总结等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监测)、学生(学生的学习质量监控重要的目标,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和学习纪律进行检查)、教材、教室、教学基地、教学管理文件、教学管理人员;三是实践教学,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验、见习、实作、实训、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四是教学效果,包括考试、考核、计算机过级率、体育达标率、毕业设计(论文)优秀率、实习生优秀率、考研匕线率、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用人单位);五是学生的创新性成果,包括学生作品、科研立项、、课外科技活动获奖(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工程设计大赛、电子商务大赛、计算机辅助设计大赛、广告t殳计大赛等)。

(二)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保障机制

1、树立全程、全员、有重点的监控意识。质量是高校院(系)专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院(系)质量是基础和关键,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责任感、紧迫感要求全体师生员工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尤其是“教学质量生命线”意识,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进行全程监视、测量与控制。改变过去教学质量监控中有始无终、头重脚轻的现象,只重视对结果的监控,而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或只重视监视、测量,忽视对结果的分析、控制、信息反馈处理。充分体现监控的意义作用。

2、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院(系)是高校实施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层教学单位,做好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必须要有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一般由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来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成员要求是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管理工作业务、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一般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在学生中成立评教评学委员会,下设学生教学信息员小组,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成立学生评教/J、组。

3、建立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

教学质量监控是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全过程监测与控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是提高监控质量与水平的基础和可靠保证。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下设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和学科基础、学科专业两个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职务结构由院(系)长(主任)、教办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专职辅导员、骨干教师和学生信息员组成;专业结构要有学科带头人、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骨干教师、教育管理专业人员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中的成员要求是教学第一线教师或管理第一线人员,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一般具有讲师、助理研究员以上职称。不同的监控象、监控点,由不同的监控机构、监控人群来承担监控主体,有利于发挥监控机构与职能作用和监控队伍质量效益。

4、制定与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制度建设与实施是保证教学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营造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质量保障。~般要求学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应包括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制度、教学督导(视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状态数据公示制度、实践教学制度、考试管理制度、教师任课制度、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主讲教师负责制度、集体备课试讲制度、教案书写制度、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度、同行专家评教评学制度、学生评教评学制度(含网上评课)、实践技能导师制度、试卷分析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风考核制度、社会信息反馈制度、教学奖惩制等度。此外还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5、建立与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案

教学质量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评价的参照系。为保证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确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如培养目标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标准试卷、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材建设及选用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编制、课程教材选用、授课计划编写、备课(教案)、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实验报告和作批改、课程考试与成绩评定等环节都应有具体的质量标准。在实践教学方面,制定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实验教学评估力、法、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守则等;综合性、设计实验标准,生产实习标准;所有这些标准归属教学过程与结果标准。在监控活动中按质量标准执行,确保各个教学过程、环节、要素与结果质量达标。评价方案要根据教学过程与结果质量标准的要求定选评价方法;要素应包括基本要求、有明确的项目、具体的观测点,确定的权重值、可划分等级与可量化标准、评价结果判定、有关说明等。评价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体现可操作性、简便易行性、便于反馈性特点。

学生体质管理制度篇6

[论文关键词]教学管理 科学发展

引言

教学管理是指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的管理工作,包括学籍、考试、成绩、实习、毕业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老师的教学、科研等要结合各个管理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的精神;辅助老师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学,而教学管理为这些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怎样才能使中心工作科学的正常运作,是广大教育管理者广泛关心的一个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很多教育学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只有充分的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的规律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管理工作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为了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就必须制定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和教学管理的科学发展的管理体系。科学的教学管理必须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因此现在我们创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有重大的意义。

1教学管理科学发展的作用

1.1使教学管理更加正规更加有效

教学管理人员要依据教学管理科学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机构,确立管理职责,加强对教学管理工作法制规章的科学制定,使高校教学工作有章可依。

1.2随着教学管理的科学发展,在职的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也随之提高

要想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就必须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教学管理的科学发展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主动使用科学的,现代的管理手段,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教学管理人员还要能用科学发展观去分析解决问题,用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明确教学管理中的各种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式,抛弃旧的经验管理方法。

1.3教学管理科学发展能大大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在科学发展的教学管理下,教学和学习能够有序的进行,且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能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进而也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2教学管理科学发展的内容

教学管理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以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前提,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建立起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监控系统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

2 1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

决策系统指导着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一般来说,由在教学工作的领导者作为教学管理决策,他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经验和方案。由于教学管理所主要依靠的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制造和加工,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就是对教学信息的管理。此外,除了需要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为指导,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为基础外,还要有教学管理控制系统做保障,才能够让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持续的运行。

2.2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主要包括教学巡视员制度、学生教学联络员制度等

有可靠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获取可靠的信息就需要有通畅的信息网络支持。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要求第一时间获取便于决策的可靠信息资源,以便决策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2.3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控制系统,通过各种的教学检查,并在各种教学环节中形成。主要方式有

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学分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作业和试卷抽查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运作能有效地控制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3教学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

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要符合教学客观规律,在探索、发现、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要总结并制定出一系列的教学管理规范,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因此,教学制度的逐渐完善,能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因此,科学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根据高校教学管理的情况,需要建立以下这些教学管理制度:一是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学校、学院、系反映教学管理体制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课程管理制度、规定等文件;三是包括有关师资、学生、教材等教学管理要素的制度与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在所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中,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一授课与考试管理制度都是必须存在的,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制度。因此必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有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才能更好的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发展进程。四、教学管理科学发展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教学管理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指导与控制是教学管理科学发展的关键。

(1)严格进行管理要严格按照教学规章制度办事,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按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坚持严格的教学管理,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二是进行持续性的管理。教学活动是长期的连续的,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必须保持持续性,不能有任何的放松,保证教学管理的质量能持续有效。

(2)实行激励机制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都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学管理也不能只追求严厉管理,而应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实行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的教学及学习积极性。首先,在教学管理中运用科学理论,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的心理变化,并努力去满足其心理上的合理心理需求,并将他们的需求和教学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使教师学生双方自发的去努力,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在保证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正常实施的前提下,也要给师生一定的自由度,将强制的管理转变为自我的控制,最大限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加强考核与评估教学管理的科学发展,仅仅对教学过程控制是不够的,还要对教学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工作。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加强教学的监督和考察,这是科学发展教学的必要方法。其次,根据不同层次的水平,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估标准,使考核和评估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最后,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对优秀的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对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甚至造成教学事故者进行必要的惩罚,这种奖惩手段会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气氛。

学生体质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一、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的概述

(一)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的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刘献君教授认为,高等学校制度可以包括基本制度、一般制度和具体制度,目前这种三层次的制度体系架构基本已形成共识。从地方高校制度体系建设实践来看,高等职业院校内部制度分成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根本制度是指大学章程,是关于大学的性质、任务、基本组织架构及行为活动等最基本内容的原则规定或框架[1]。大学章程一方面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又还是学校的“基本法”,一般经由教代会或党委会审定然后颁布,并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通过,学校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是围绕大学章程来制定的。基本制度是学校维持运行所必须的制度,从结构层次上涉及到机构设置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等方面,从内容分类上分为党委领导基本制度、民主管理基本制度、党群团体类制度、学术管理类制度、教学科研类制度、行政管理类等四大类基本制度。具体制度是指学校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制定的具体规则或条例,也就是以章程为抓手,在章程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各具体管理部门、职能机构制定的校园管理细则或条例[2]。

从高校制度体系建设的结构来看,高等学校制度建设包括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制度评估三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制度体系应包括基本制度、一般制度、具体制度三个层面的内容,同时包括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制度评价三个过程结构作为支撑,构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高校制度体系。我们既要关注制度体系的内容层面,又要关注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层面,才能够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

(二)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价值

1.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是完善治理结构的重要保障。高等职业院校的治理结构包括学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的关系,以及学校的内部治理关系[3]。高职教育一方面要满足政府对教育的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又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4]。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与市场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与企业行业形成合作治理机制。从外部治理来看,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协商设置企业需求的专业,同时还要从企业获得帮助,比如从行业企业广泛聘请“企业导师”等。这种深层次的有效合作涉及到的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学校与企业建立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需要通过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集团章程》以及学校董事会等制度对相关利益群体的合作予以保障。从学校内部治理来看,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需要更加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而这些内部治理机制中各相关利益群体关系的协调,需要通过高职院校的章程以及相关制度予以保障。

2.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石。制度是界定与规范人们行为与交往的人为设计的体制与原则,高职院校利用包括行为规范、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通过一定的措施慢慢演化成为人们的习惯或习俗,并使人们愿意主动遵守。这些习惯或习俗慢慢深化成为学校的制度文化。高等职业院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建立的学校组织结构和学校管理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进行文化活动的准则,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石[5]。制度文化对规范师生言行,规范校园活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和工作秩序具有一定作用能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没有良好的制度文化,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产生混乱,缺乏导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学习文化、校风等更无从谈起,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有助于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石。

3.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是依法客观评价的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质量提升提供客观评价标准,也为科学评价高等职业院校的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通过高等职业学校的制度体系完善推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平衡,通过科学的制度完善权力监督运行机制,减少自由权,增加师生员工对学校运转的监督,为广大教职工提供话语权,增加评价和监督渠道,充分实现民主与公平[6]。

二、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内容层面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是建设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重要手段。笔者调研了某省的30所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的情况,通过对这些学校制度体系建设的总结、提炼发现,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别从内容层面和过程结构方面对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问题进行分析。

(一)管理制度执行及运行机制

调研数据显示,约70%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执行及运行机制还存在不足,其中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认为内部综合管理制度机制治理结构不完善,约30%的高职院校认为学校缺乏高校重大事项决策、执行、监督机制、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学校责权利统一的分配制度比较欠缺,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激励制度。(二)科研制度

调研数据显示,约30%的高职院校的科研制度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缺乏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缺乏学术组织作用机制,缺乏科研奖惩制度,科研特色不明显。

(三)学科专业与教学制度

调研数据显示,约30%的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与教学等相关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缺少教学激励制度,缺乏实训基地,教学规章制度落实不严,教学质量建设规范性不足,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导致专业与行业企业脱离,校企合作不足,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四)教师聘任等制度

调研数据显示,约33%的高职院校明确指出学校在教师聘任等相关制度方面有所缺乏。其中高职院校存在缺乏双师型教师、知名教师、专家型教师的问题,教职人员配置紧张,职称比例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缺乏高水平人才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师资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职称评审和考核制度等。

(五)学校制度文化

调研数据显示,约20%的高职院校认为学校制度文化不足。其中一些学校缺少制度规范,办学理念不清晰,缺乏制度文化建设,文化不明显,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章程制度难以与学校文化进行真正融合,没有形成学校整体的制度文化,使学校制度执行力不足。

(六)学生管理制度

调研数据显示,约20%的高职院校认为学校缺乏学生的养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落后,缺少以学生为本的全员育人环境,从根本上说学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七)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调研数据显示,约20%的高职院校认为学校在科研管理等管理过程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不强,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基础环境不足,教师信息化素养与信息化技术能力不强。

(八)新校园建设相关制度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某些学校开展新校园建设,缺乏财务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不能很好地保障新校园建设的顺利运转。

三、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过程由制度制定、制度执行与制度评价构成,从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实践来看,其过程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制度设计问题

1.误解并忽视章程在制度体系中的核心作用。高等职业院校章程是学校制度体系的根本依据,学校的制度体系中事业发展、教师发展、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制度中,应体现学校章程的价值和精神实质,大学章程的精神与内涵应渗透到高职制度体系中来[7]。然而从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的现实来看,误解并忽视章程在制度体系作用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调研中可以看出,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将学校现行的规范文本整理汇总成为学校章程,制度仅仅是文本而已,作用很小。还有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认为章程不属于制度范畴,将章程排除制度体系之外。还有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章程制定不科学,没有明晰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章程的价值与作用,没有考虑到政府、学校、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因而大学章程在指导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实践中作用缺位。

2.重视管理技术细节却缺乏全面质量理念提升。从调研来看,当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采用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等管理模式,然而他们更多的关注质量管理的指标文本、指导文件以及认证,同时一些受控部门人员在评审过程中,对质量管理的理念、理论、技术与方法掌握不足,缺乏从整体上关注高等职业院校质量的意识与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的制度制定中,应当把握学校发展全局,纵观高等职业院校的全面质量提升,全面关注学校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专业与学科发展等重要管理内容,在制度制定中体现公平、公正、民主、人本的制度理念,设计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来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二)制度执行问题

1.关注制度文本规范疏于制度执行。高等职业院校比较注重制度规范文本,特别是注重文本的程序性,调研数据显示,30%的高等职业院校引入iSo9000族系列质量管理体系,然后将各个程序规范套用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体系建设框架中。一些程序性的文件被装入到学校的制度体系中,使制度体系较为混乱。

我们不得不说iSo9000族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从企业界引进的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模式,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必须有所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属性不同,直接套用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程序性,而忽视了高等职业院校组织的柔韧性、松散性以及人文性,使学校制度变得机械化和冷冰冰,这是不可取的。另外,iSo9000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22个标准和3个指导性文件,每个程序都进行编码和标准化,注重管理的标准记录及文件制度。这样就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将精力过多关注于程序标准和文本,忽视制度的执行,学校的制度体系建设需要在一定时间的实践运行中进行完善,相当一部分文件没有经过运行检验,只是走过场,应付完成任务,或者是为了通过认证而已。

调研的30所高等职业院校反馈的信息显示,有20所高校明确指出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其中9所学校明确指出缺乏高校重大事项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还有9所学校明确指出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没有提高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规范。从总体上来看,学校更关注制度文本的规范,却疏于制度的执行,执行力存在很大问题,这同时反映了高等职业学校在理念、组织、文化等顶层设计上存在着很明显的问题,需要更好地关注和解决。

2.重视制度内容规范却缺乏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从现实来看,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关注学校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但在执行层面就比较薄弱,特别缺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这种情况下,在高等职业院校制度建设中,不利于创造良好的质量提升环境。

首先,缺乏外部企业与市场相关主体的广泛参与。在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中,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缺少《职业教育集团章程》,原因在于这个章程的制定是超出高等职业院校自身能力范围,涉及很多企业的内容,高等职业院校自己不能完成该章程的制定。学校认为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章程制定中应当发挥牵头或指导作用,仅仅凭借学校来制定该制度不够科学,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必须发挥政府、市场的作用,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完成职业教育集团章程的制定,同样高等职业院校董事会制度也是如此。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的议事与决策规则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制定过程没有学校员工的广泛参与,学校教职工对学校制度体系不了解,甚至对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都缺乏认识。而且高等职业院校的规章制度宣传与推广不够,有的制度制定出来后,并没有进行宣传和解读,广大师生员工对相应的规章制度具体内容了解不够,直接影响了制度执行的效果。

3.关注制度的程序性而忽视制度的文化性。高等职业院校更加关注制度建设的程序性,比如制度规范的完成、试用、上会与,然而却忽视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文化性,忽视对人的理念及价值观的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着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学生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教职工在学校发展定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大学制度、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建设等学校管理理念层面认识不清。制度建设过程缺少人文关怀,导致人才引进等工作作风与学校文化理念缺少融合,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流失严重,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工作缺乏活力。由于办学思路不清,导致学校学科专业缺乏特色,不能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效融合,不能够形成适宜学校发展的学科。因此,很多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关注制度建设的程序性却忽视制度的文化性,导致学校制度与学校文化的脱节,学校制度不能起到实质作用,难以为学校发展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的制度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应该关注制度与文化的融合,将制度理念体现在学校文化之中,并浸入融合到学校日常的工作实践中,用制度彰显理念,用制度保障行为,切实促进师生发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动关注师生需求,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的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这才是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

(三)制度评价的问题

1.制度评价意识不足。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是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开展制度体系建设,并非主动进行制度体系建设,没有真正认识到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单方面制定的制度内容不符合学校的管理现实,也没有对制度执行效能及时进行科学的评价,因而很多学校的制度建设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

2.制度评价能力不足。现代的信息化手段是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的重要手段,一些学校已经在学籍学历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库,为相关制度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撑。然而其他方面却存在着利用信息技术能力不足、信息资源整合困难的一系列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缺乏足够的数据,难以获得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的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的策略

(一)加快制度建设理念革新

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深入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制度内涵,加快高校制度体系建设的理念创新,对制度建设的价值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将制度体系融入到学校文化中去,保障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质量。

(二)完善学校执行制度

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完善高校重大事项决策、执行、监督机制、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等欠缺的制度。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治理制度,比如有些高等职业院校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割裂”的问题,应当理顺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主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应当积极探索建立“学术工作委员会”指导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来加强联系,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

(三)加强学校激励制度

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中应当在明确学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完善激励制度,一方面激励企业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中来,另一方面,要积极地鼓励校内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到学校发展中来,建立共同的愿景,形成合力,助推学校的快速发展。

(四)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条件,高等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应当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搜集更多关于师资队伍、学科与专业、学生质量等方面的数据,以数据为基础,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五)打造区域内战略联盟

高等职业院校的资源比较有限,专业比较单一,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下,通过完善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等相关制度,将区域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区域的高职院校战略联盟,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竞争力,打造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提高教育质量。

(六)建立质量评价制度体系

教育质量评价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建立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高等职业院校的质量评估制度体系,应包括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科研评价制度、学科与专业评价制度、学生管理评价制度等,通过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各个维度建立评价制度,可以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有效的自我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全面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制度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0(3):35.

[2]陈寿根.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内容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66-71.

[3]孙晓庆.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研究――基于章程制定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5(34):67.

[4]胡正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独特性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5(5):91.

[5]董刚.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内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0-61.

学生体质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精品工程;院系教学管理;教学运行管理

abstract:Faculties'teachingadministration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choiceuniversityproject.torealizethesoundandsustainablegrowthofchoiceuniversityproject,thefaculties'teachingadministrationshouldbereformedandinnovatedgreatlytoenhanceitinaccordancetoeducationalandsocialrequirements.theformulationofsyllabus,classroominstructionstepsandteachingpracticeshouldallbedonestrictly.BoththeteachingadministrationandevaluationshouldbenormalizedbybuildingaQCsystemwithusefulmonitoringprocedure.inaddition,anauxiliaryadministrationshouldbeprovidedforperfectingtheteachingfiles/recordsandrelevantstatistics.

Keywords:choiceuniversityproject;faculties'teachingadministration;teachingpractice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教育部制定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精品工程则是“质量工程”的一项核心内容。它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由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五个环节共同构成、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本文将从教学管理工作角度入手,深入剖析高校教学管理第一线院系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管理工作内容,并相应提出创新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各项举措,为精品工程的建设提供质量保障,以期有力地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院系是高校教学的直接执行单位和管理单位。院系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实施、检查、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的实现的活动。从教学工作管理的内容体系看,高校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辅助管理四个方面。通过对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效组织、控制,实现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的新局面,从而为精品工程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制定、修订、执行三个环节。通过对这三个主要环节的强化管理,有力地保障精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遵循严格程序制定和修订精品课教学计划

院系在制定和修订精品课教学计划过程中,应明确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本科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1]。同时,应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立足于本院系精品课依托的专业,组织精品课教学研究,充分听取教学专家的意见,在对社会各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研究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决定精品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的要求,做到精品课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知识结构合理连贯[2]。

一般来讲,精品课教学计划制定后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可随意改动。但是,一套教学计划在执行一个教学循环后,对于确实需要调整的内容也应及时进行修订。调整教学计划首先由精品课所在的基层教学单位提出,写明计划调整的原因、修改内容等相关事项,经院系主管领导审核同意,报教务处批准备案。

2.高度重视精品课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检查

实施精品课教学计划是严谨、有效、一丝不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由教务处编制学年学期精品课教学实施计划,以学校文件的形式下发给各院系。院系依照学年学期教学实施计划提前做好课程开课的各项准备工作,如主讲教师的落实,教材编写,实验项目准备与新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制作等。二是组织好精品课教师编制单项教学执行计划,如教学日历、实践教学安排计划等。三是严格控制计划调整。审定后的精品课教学计划及学年学期进程计划以学校文件形式下发,不得任意更改。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四是建立切合实际的检查监督制度。检查应针对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计划实施情况,实行不同的方式。一般应以自查为基础,配合上级的监督检查。

二、严抓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是围绕教学计划的实施而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辅助工作的组织管理。它主要包括对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计划落实、考试等内容的管理。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严抓教学运行管理,为精品工程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1.完善教学大纲的制定与管理

教学大纲是精品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对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授课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依据,也是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标准。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大纲是规范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对确保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应该组织有关专家完成精品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教材使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教学实习、教学生产实习等内容的制定,并汇编成册发给师生。还要根据学科发展动向、教学改革的变化要求对精品课教学大纲进行及时修订,使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考核甚至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规范化和科学化[3]。

2.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管理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应该对精品课课堂教学管理制定诸如“课堂教学测评制”、“课堂教学抽查通报制”、“教学信息反馈制”等制度。从落实教学计划开始,要求按时完成课程教案及教学日历的编写,严格按教学日历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对授课内容有无异常变动,教学秩序是否稳定,课堂纪律好坏等实行月度抽查,及时通报,宏观调控教学进度。

其次,不断进行精品课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每堂课由学生信息员填写《教学日志》,详细记录课堂教学基本情况;定期召开学生信息反馈会,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每学期进行一次专家督导组听课评估,以及抽查学生课堂作业等,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通过教与学互动,不断调整教学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精品课课堂教学质量。

再次,对精品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注重专业教育,又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既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精品课课程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要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的优秀教材,并拥有电子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最后,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丰富的影像资料进行剪辑,对精品课的教学步骤一步步解析,指出学习的关键,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整体的知识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教学不能作为唯一的方式,应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教师可尝试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书本及网络信息获取知识,以论文的形式反映他们的自学情况,或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交流,或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对所学知识作主题陈述等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使学生掌握精品课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调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

教学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这些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的关键。在精品工程的建设中,要坚持精品课实验项目不减、课时不减。通过增添实验设备、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等措施,加强现代化实验网络的建设,保证实验课教学[4]。管理上加强实验实习教学大纲的落实,要求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器材进行充分的准备,对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和安排。定期进行教学抽查,对实验课教学进度、计划学时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出勤、实验报告的书写和批阅等方面抽查监控;同时完善实验课信息反馈方式,由学生信息员和实验员分别填写《实验项目明细表》与《实验教学明细表》,记录每次实验课的内容、完成方式、完成学时、参加学生人数等情况[5]。

实习、社会实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重要阶段,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应通过诸如开展纵向、横向科研等途径,选择适宜的企事业单位,开辟、建立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精品课程学习中的实习时间。另外,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实习和社会实践之前必须经过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及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安排实习和实践。学生必须按计划完成各项实习和实践任务,并由实习和实践单位写出该生情况鉴定。在实习和实践中途院系要进行巡视、巡考,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4.高质量地落实教学计划和考务管理

院系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其教学计划管理工作是非常烦琐的,但也有其规律性。例如:每学期都制定精品课教学工作计划,课程表的编排,期中期末考务工作安排,期末学生成绩的汇总,教材征订,教学任务的分配、落实,教师工作量的统计,教学档案的整理等。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要掌握其规律,有的放矢,按部就班、严格地按照规定制度和程序做好每一项工作。

考试考查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在完善精品课题库建设并及时更新的基础上,实行教考分离,严肃考风考纪。同时控制及格率,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处理,作出通报,并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规范教学质量的管理和评价

1.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和反馈体系四部分(见图1)。组织体系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根本保证;制度体系是使教学质量监控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的有效手段;畅通的反馈体系则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得以良性循环的必要保证。其中,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具体事宜由组织体系实施,制度和评价体系得到的教学信息发送到反馈体系中,由反馈体系回馈给组织体系进行整改,最终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1)建立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立体化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包括教学监控委员会、系主任、教学督导组、教务办成员、学生信息员。教学监控委员会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以及相关专家组成。他们是教学质量监控最高层次的监控主体,其中,院长作为院系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全院的精品工程教学工作负总责;教学副院长在教学监控委员会的领导下,从教学运行和管理体系两方面主抓精品课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管理与服务。系主任拟定本系精品课教学计划,负责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以及开展教法研究、落实监督教学任务。教务办成员协助领导做好学校、学院关于精品工程建设的各项教学任务,监督教师做好教学的规范工作。教学督导组由离退休的老教授和在学院里有较高声望的教师组成,通过对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校风学风的监督、检查,及时向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反映信息,提供决策性参考建议。学生信息员由各课程班推荐一两名品学兼优者担任,定期向教学副院长或教务办主任反映教师的精品课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各个层次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以增强教、学、管角色意识,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院系级的监控体系要与校级的监控体系紧密配合,全方位地监控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6]。

(2)建立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为提高精品工程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度,除严格执行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各项教学管理规定外,应结合各院系精品课教学特点,制定一系列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与办法。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关精品课教学活动的规范,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制定出一系列具有一定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常规。如教学例会制度、教师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精品课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等等。二是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对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学习情况进行规定。三是有关评估和奖惩制度。投入资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精品课教学改革,一方面激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在受教育时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创新能力。对精品工程建设中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综合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各种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奖金福利等挂钩。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的实施可以规范精品课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

(3)建立科学化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度化运作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精品工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完整地收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原始数据和信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如建立院长电子信箱、校内BBS等手段[7],结合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定精品课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等评价方案。通过专家听课、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等形式对教学质量的各环节进行评价,并在每学期末形成不同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报告,如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报告、课程质量评价报告、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报告等。开展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以促使教师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也为该体系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4)建立高效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精品工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最终环节是将评价结论及时反馈并监控整改,将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总结和推广。要将收集到的精品课教学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后,通过教学例会、反馈通知书、个别谈话等形式回馈给教学监控委员会、院系教学管理者、系主任、教师及学生,并对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控,最终形成一个高效率、良性运转的教学质量监控动态过程[8]。

2.有效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过程

(1)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精品工程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师生的切身利益。院系每一位精品课师生员工都要以主人翁态度,及时关注教育、教学和质量建设,理解学院抓教学质量、实施监控的意义,及时向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反映各类信息,提供改进教学的建议,确保学院整体目标的实现。

(2)严格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执行制度首先要从领导做起。教学监控委员会要不徇私情,在执行中按章办事,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按规定处理,从而在学院形成以制度管人、依章办事的良好局面。要坚持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精品工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联席会议,传达、布置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及时研究解决精品课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外,每位精品课教师都要自觉遵守精品工程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统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坚持常规教学检查,不断加强教学督导。一是在每学期开课前做好两项工作:向每位精品课教师下达教学任务书,明确每一学期教学要求;审查每位精品课任课教师的教学日历。这个日历必须以教学大纲为根据,结合教材内容,写出一份教学进度合适、知识重点明确、平时成绩考核及作业等样样都落实的教学进度表。二是在教学进行中监控。在精品课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要对教师备课、教课、批改作业、辅导及考试等几个教学环节实施全面监控。其中重点是课堂教学,通过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实际查看等多种形式,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解决反映突出的问题,使教学各环节进一步标准化。三是课后监控(结课后)。精品课教学结束,并不意味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恰恰相反,结课后的教学监控工作应更严更细。这一时段的中心工作是规范考核,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迎考,考核结束要认真阅卷,并进行课程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4)注重信息反馈,及时整改,促进教学相长。通过精品课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每学期将课堂教学评价问卷调查表发至每个教师任课班级,坚持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将收集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相关学科或教师,并针对评教时发现的问题对教师进行强化培训,再通过学生评教和专家督导来检验培训的效果,形成教学评价和教师培训良性互动的机制,保证及时改进教学工作[9]。

四、完善教学辅助管理

精品课教学辅助管理包括教学文件、档案、教务统计等方面的管理。院系教学管理部门有关精品工程的岗位均应配有电脑和相应的工作软件,精品工程相关的教学文件、教务统计等要实行专人专机管理。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树立全员重视教学辅助管理工作的意识。院系领导要充分认识教学辅助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信息情报作用,高度重视教学辅助管理工作。另外,教学辅助管理工作人员也应积极向有关领导和精品课教师反复宣传教学辅助工作的政策法规,如宣传文件归档以及保护文档的重要性。尤其要经常对教学辅助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教学辅助管理制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业务工作第一线就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辅助管理系统工程的超前控制。

二是保证教学文件的数量和质量,集中统一管理。应正确划定符合教学管理工作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统一的教学文件管理范围。教学文件的范围除原先规定的内容以外,还应该包含新的教学改革档案,如精品课多媒体课件、教学观摩录像资料、名师事迹材料、精品课课程资料、教学研讨会材料,还有学生在各种刊物发表的有关论文、优秀实习实践成果等等。凡是需要保存备查或评估检查需要出示的材料都应纳入教学辅助管理范围,将文件、档案等按照前因后果、时间顺序等规律,弄清来龙去脉,完整安全保管。数量上要随时鉴定、清理,质量上要维护其完好无损。此外,要集中统一管理精品课教学文件和档案等资料,不得分散和任意转移销毁。

三是教学辅助内容的管理要方便利用。各种教学文件和档案应该能够检索迅速,调阅方便。为此,应进行电子文档的全程管理,文档资源充分共享。需要院系教学辅助管理工作战线的领导者首先形成电子文件全程管理新思路,对电子文件从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即电子文件形成前管理人员就要介入进行“前端控制”,将各项工作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并将保证文件属性的需求嵌入到业务流程中,使文件流程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业务流程结束后,及时将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移交到文档保管机构进行保存,使得精品课教学管理的电子文档不仅在教学管理部门内部可以共享,而且可以提供给全校各部门乃至全社会共享。

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将一些烦琐的教学辅助管理事务简明化、精确化,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也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晶,王志斌.浅谈教学计划的管理[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6,19(5):30-31.

[2]邓义桂,陈雪松,罗卫平.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5):35.

[3]许明,熊丽克,李新猷.高校院系教学管理刍议[J].江西教育科研,2006(8):42.

[4]贡福海,王莉.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27.

[5]李宇平.健全教学管理考核机制,提高教学质量[J].文教资料,2005(32):47.

[6]李萍莉.全面构建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督导与评价体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5):83.

[7]雷水凤.如何构建高校院(系)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1-63.

学生体质管理制度篇9

[论文摘要]学分制是以选课制、导师制、弹性学制为基础,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以发展学生特长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根本,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务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是新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教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论文关键词]新型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务管理人才培养

高校教务管理是以服务教育教学与师生的发展为目的,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学术自由与学生的学习自由,以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育人目标。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有三种:学年制、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一种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是新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将推动新型本科院校各项管理工作全方位的改革和深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根本

学分制是一种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本质特点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学分制的实施要求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树立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管理理念,即由过去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学生向主动为学生服务转变,管理和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为主,充分体现两个为本和两个主体,即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前提

新型本科院校应按照“育人为本”的原则和“宽基础知识、宽专业口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自学能力强、交流能力强”的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比例,引入项目教学,强化毕业设计;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不同水平设置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课程;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通过素质拓展学分和辅修专业的设置,为学生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完善的学籍管理体制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核心

1.选课制。选课制又称选科制、选修制、课程选修制,是学生根据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本人兴趣爱好,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科、专业和必修、选修课程及进程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选课制是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模式中的关键环节,是学分制的核心制度。只有通过选课制才能实现弹性学制,因材施教。选课制包括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进程的选择、学习课程的选择、学习教师的选择等。学分制最突出的特征是允许学生选课修读,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效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选课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认为是必需的而且有兴趣的课程选读从而获得自由选课的权利。对于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均可重新修读,直到及格取得学分为止,也允许放弃自由选读的不及格课程而另选另考。

2.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以“最低学分”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实行弹性修业年限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灵活安排学习进度,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可以提前、推迟毕业或停学创业,在标准学制规定的修业年限的基础上作适当缩短和延长。弹性学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弹性学制、柔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它打破了传统学籍管理体制下的单一计划修业年限,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年限适当弹性化,目前我国弹性学制一般为3~6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延长学制,推迟毕业。弹性学制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决定学习时间和学习量的多少,调整学习进度。修业年限的灵活性从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出发,通过提前和延长毕业达到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多样化,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3.导师制。导师制是指一种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即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学生选课和成才的指导,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是选课制的配套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专长。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对学生的成才全面负责。导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结构,根据学生的指导性培养计划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程,确定选修课程,选择专业,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免修免听制、重修制、再修制、辅修制。免修免听制是指学生利用课余、假期等时间进行自学,经考试达到课程教学的要求,即可获得学分。在外校或本校参加辅修或转学的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某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可直接免修获得学分。免修免听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为学生提前毕业、解决选课时间冲突矛盾创造了条件。重修制是指学生考试不及格的课程,由本人提出申请,学生可以随本专业下一年级或其他专业开出的同一类课程听课,并随他们一起考试,成绩按实际成绩记载。选修课程不及格的还可以改选其他课程,直到取得等值学分为止。再修制即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刷新考核,学生对已及格课程的考试成绩不满意,为获取更好成绩,可申请再次重修,以最高一次考核成绩为最终成绩。辅修制指学生可以在本校或外校选择第二专业、双学位。这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转贴于

5.学分绩点制。学分绩点制是计算学生学业成绩,显示每一学科的学习质量以及学年和毕业成绩质量的一种制度。学分绩点体现了学习的量和质两个指标,其中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的量,以绩点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并规定课程的学时、考核成绩与学分绩点的对应关系。绩点是将学生的学分和成绩相乘,再加权平均。学分绩点是学生学习质与量的重要指标,是选拔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能否申请免修、辅修的必要条件。绩点数的高低反映出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在学分绩点制中,用学习的质与量双重指标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质量,实行免修、辅修制,允许学生选第二专业。

6.选教(师)制。选教(师)制即教师挂牌教学,学生择师听课的制度。学生不仅可以选课,也可以选择教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危机感,促使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选教(师)制是选课机制下的必然产物,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必然导致对各门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择。选教(师)制在教师管理与教学质量控制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的新尝试是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学生对教师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教学成果的评价,无形之中已经在教师内部引进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实行选教制,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从而起到督促教师钻研教学,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7.学分收费制。学分收费制是指按照学分收取学费的制度,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配套措施。通过学分制改革,有利于提高收费制度的公开性、透明度和收费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安排学习。按学分收费可以发挥学分制的经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选课的随意性,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成本问题,认真对待所选课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施学分制收费制度已成为高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8.学分互换制。学分互换制是指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作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他院校所承认。学分互换制的实施,有利于高校之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9.学籍预警、淘汰制。学籍预警是指通过学校、社会、家长、学生之间的多方沟通与协作,对学生在学习中即将发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紧急提示和预先告知,警示学生学习过程的走向,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加强修养,顺利完成学业。相对于学年制而言,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不合格的课程可以多次重修,学制可以延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放松对自己的学业要求。如果对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不加约束,个别学生会出现学习散漫以至于超过规定年限仍然不能毕业的情况,因此,必须实行适当的警示机制、淘汰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淘汰制的实行也有利于净化学习环境,树立良好学风。

四、现代化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保障

学分制教务管理模式的综合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包括课程管理系统、教学计划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学籍系统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系统、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可以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优化,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建立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能够促使理顺各项教务管理工作,保证教务管理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减弱教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提高管理工作的运作效率。

五、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关键

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踏实工作,形成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了适应学分制教务管理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熟悉学分制的基本要求,熟练使用学分制教务管理网络系统,掌握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实践技巧,以适应现代教务管理“无纸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需要。

六、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基础

学生体质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校企共建质量监控质量评价质量保障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构建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实施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明确和重要的工作任务。

一、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必须要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以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为核心,健全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激励等管理制度,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逐步形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必须要建立健全“两结合、三共建、四层面、四参与、重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及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二是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评价标准体系、保障体系;三是实施“院、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四是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五是充分发挥数据平台的教学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水平。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的标准化、规划化和系统化。

三、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体系建设内容

1.健全“两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要引进iSo9000等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将教学质量由校内评价向校外评价延伸,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权重,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1)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一个由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等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方面进行咨询把关。

(2)建设人才市场调研队伍。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人才市场调研队伍,实时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向,为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优化、专业建设提供第一手材料。

(3)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建立由学生代表、毕业生、教师、系部、用人单位等组成的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及时反馈、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使息反馈系统形成闭合的环状结构。

(4)完善双指导教师制度。建立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校内校外双指导教师制度,校外指导教师对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不低于50%。

(5)健全院系“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建立过程监控以系(部)为主、结果监控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6)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校企结合教学督导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检查、督导。

2.完善“三共建”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控、反馈与评价、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动态管理。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条件保障、专业设置与调整等进行系统化规划设计,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控制”,确保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目标的一致性。

(2)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通过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实施办法与反馈办法等制度,将教学质量形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地结合。建立由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检查等环节组成的全面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评价体系。明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规范和创新“生产实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职业教育及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3)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依托行业、企业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生产过程、教学组织、成绩评定、产品销售等共同管理,探索校企共管运行机制。成立校企成员岗位互聘的组织机构,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组织保障体系。

建立校企共管制度,岗位互聘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制度,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专、兼职教师教学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等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价制度。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保障体系#p#分页标题#e#

3.实施“四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改革,打破原有的学院、系、教研室的传统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学院、系、专业、企业相融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机构。

重点探索专业群、企业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作用,发挥专业群资源整合优势,成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机构,由企业专业人士、生产一线技师和专业教师组成。建立专业技能标准和技能考核题库、实训项目库等教学文件,使人才培养质量有标准,考核评价有标准。实施“院、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4.建立“四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要吸收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学生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有接受教育的知情权,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了解人才培养过程,密切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教育教学的联系。在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人员讲授实践性课程,按照生产质量管理模式考核评价学生,将生产标准、成本指标、安全标准等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中。改革传统以知识点为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探索生产性课程的课程管理、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考核体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各专业群成立教学质量工作机构,行业企业人员不得少于1/3,充分发挥社会的评价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面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5.发挥数据平台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水平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状态数据采集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数据平台),高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学院领导、各管理部门、系(部)、教师对称数据平台的认识,利用数据平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估、自我评价,每年形成院、系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分析报告,成为学院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的依据,成为学院、系对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形成教学过程以数据平台为基础,系部评价以数据平台为基础,专业建设与发展以分析报告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机制。

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依托数据平台,开发“系部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师生交互系统”、“教室使用在线审批系统”、“调停课在线审批系统”、“教学管理在线平台”、“教学信息与在线互动系统”等。为教学质量实时监控、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