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能级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7:28

管理学的能级原理篇1

[关键词]能级匹配原理课堂教学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能级匹配原理是指组织中使其有不同能力的人能够配置在组织内部不同的位置上,给予不同的权力和责任,实行能力与职位的对应和适应。要求能级管理必须按层级进行,不同的能级应该表现出不同的权、责、利和荣誉,各类能级的对应是相对的,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要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真正完成监控、督促与评价的任务,必须建立一支具有战斗力的评价队伍,要依据一定的层次结构进行,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形成纵向和横向上严格而又相对稳定的组织体系,然后将所有组织成员按照其自身的能力、素质,恰当地安排在整个组织结构之中,确定其组织角色和身份性质,赋予其组织职责与权力。

一、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人员的素质要求

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队伍这个组织之中,处于组织上层、中层和基层的不同职位人员,对其素质能力的要求差别很大。上层人员应具有很强的决策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知识;中层人员应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一定的决策能力;基层人员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丰富的操作知识与技能。

1.上层人员

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队伍中处于最高机构的组成人员。他们对外代表学院,对内拥有最高职权,并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总体目标负责。他们侧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长远发展计划和重大政策的制定,拥有人事、资金等资源的控制权,以决策为主要职能。各成员主要应具备对复杂的课堂教学环境和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对涉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全局性、长远性等重大问题的处理与决断的能力;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环境中特殊问题处理的应变能力等。

2.中层人员

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队伍中处于中层机构的组成人员。他们是上层决策的执行者,负责制定有关课堂教学质评价具体的计划、政策,行使上层授权下的指挥权,并向上层报告工作。各成员主要应具备观察、理解和掌握教师的心理规律的能力;融洽相处、与人沟通的能力;了解并满足下属需要,进行有效激励的能力;团结他人,增强向心力、凝聚力的能力等。

3.基层人员

是指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第一线的组成人员。他们负责将组织的决策在基层落实,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作业计划,负责现场指挥与现场监督。各成员主要应具备相应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即熟练掌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评价对象所属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能力,其包括专业知识、经验、技术、技巧、程序、方法、操作与工具运用熟练程度等。

二、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队伍的构建

构建一支强有力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队伍,要求按照公平、公正、务实高效的原则培养、选拔和配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人员,其总体思路是”一个体系”、”两条线路,两套人马”。

1.一个体系

一个体系即学院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最高机构为学院课堂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其领导小组主要由院领导、教务处主要负责人、各系部主要负责人、校外专家和学生代表等组成。

2.二条线路,二套人马

一条线路:由院长亲自挂帅,下设督导处,设处长一人,科员二人(抽调年富力强、专业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组织能力突出的人担任),主要对全院教学情况进行随机检查和不定期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评价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在各系部设立督导组(服从督导处领导),设组长一人,组员二人(由本系部年长的,专业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敢于管理的的教师兼任),主要负责对本系部教学情况进行随机检查和不定期听课,并对本系部课堂教学评价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在系部设教学信息督导站(服从系部督导组管理),设站长一人,督导信息员四人,分别由各年级中学习成绩好、工作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主要负责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二条线路: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领导,下设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由教务处领导,主管教学运行的副处长具体负责),主要负责对全院的教学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工作,负责组织对全院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工作;各系部设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小组,由各系部教学副主任、教学干事、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组成,主要负责对本系部的教学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工作,负责组织对本系部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工作;在系部设教学信息站(服从系部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小组领导),设站长一人,教学信息员十人,分别由学生会中学习成绩好、工作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的干部担任,主要负责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还负责组织本系部全体学生对本系部全体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工作。总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刘安鑫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实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p6-7页

管理学的能级原理篇2

班级管理原则,应该体现和反映班级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而不能与学校教育中其它的工作原则相混淆。班级管理原则,必须既有科学性,它应该是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指导班级管理工作,又有可行性和可操性,简明易记,为广大班级管理者所接受。据此,我们把班级管理原则归纳为以下几条:

1.全员激励原则。激励含有激发动机,形成动力的意思。它能使人产生自觉行为,形成一种推动力、自动力。所谓全员激励,是指激励全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潜能,实现个体的目标和班级总目标。

贯彻全面激励原则,首先要求班级管理者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用同样的情感和尺度对待每个学生。怀有同样的工作责任感,机会均等地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条件,把他们培养成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对优秀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不能一眼把他们看死,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次,要善于用适当的班级目标激励所有成员。班级目标,是班级成员共同的期望、追求和达到的成果,它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要引导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制订班级远、中、近努力目标,以及小组、个人目标。同时,还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目标具体化并变为行动的过程。第三,要经常运用各种激励的教育方法。如“强化激励”,它是指以表扬激励为主的正强化和以批评、处罚为辅的负强化。前者是利用人的积极向上心理、荣誉感使人奋发努力,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后者则是对不符合客观要求的心理或行为起抑制作用,但往往只能保持一种最低的工作效率。强化激励应以前者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

2.自主参与原则。这个原则是指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旦他们真正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效率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强大的原动力。这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管理原则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班级,如果只有管理者的积极性,只靠管理者单枪匹马的“管理”,没有学生的积极性,班级就难以前进,管理者也就不可能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当然,我们所说的“自主参与”,是与不负责任的“放羊式”的管理,完全两码事。我们在讲自主参与的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法制,强调纪律和秩序,强调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贯彻自主参与原则要注意做到:①管理者要增强民主意识,切实保障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利。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因此,管理者应把学生视为班级的主人,应该让全体学生进入到自己工作的决策过程当中来,无论是制定计划,贯彻执行,还是检查监督,总结评比,都要让学生参与,使他们了解班级工作的上下环节,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各种义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主人翁的意识,才会把管理者建议完成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学会做班级、学校的主人。②必须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的监督,不搞一言堂,切忌家长作风。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是不是被管理者所采纳,是影响他们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的一种重要因素。当他们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管理者的肯定并得以实施,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③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各种组织,逐步扩大班委会等组织的权限。班级的各种组织机构的干部成员,都应该让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并授予他们进行管理的权力。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当他们遇到困难,要帮助解决,但不要代替。要让他们去大胆开展工作,锻炼和提高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自己得力的助手和班级集体的核心力量。④努力创造一种民主气氛,为学生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比如,设“合理化建议登记簿”,“开展合理化建议奖”等。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

3.教管结合原则。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把班级的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辩证地统一起来。具体地说,就是班级管理者对学生既要坚持正面引导,耐心教育,又要凭借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约束其行为,实行严格教育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贯彻教管结合原则,首先要求管理者应当用科学的道理和正面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其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使他们在思想、品德、学业、生活等方面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管理者要引导学生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如勤学习、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按时作息,……等。并要认真执行,经常检查,及时总结,进行评比。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是实现班级目标的一种科学的管理,也是实现班级管理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管理者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应当注意下面几点:第一,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制订工作,使班级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变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结合。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教、自管的主体作用,才可能使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第二,所订的规章制度要明确具体,宽严恰当,便于记忆,利于执行,使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所订的规章制度要多从积极方面鼓励,避免以消极方面限制防范,不应当简单地与“禁令”、“处罚”划等号。第四,规章制度一经制订,就要坚决执行,不能随意放松要求。

4.情通理达原则。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班级管理说到底是对学生的管理。青少年学生具有丰富情感,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必须有感情的激发和熏陶。同时,青少年学生又是单纯幼稚的。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还必须讲道理、摆事实、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

贯彻情通理达原则,首先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三分制度管理,七分感情管理。所谓感情管理,具体表现是四个“心”:思想上关心学生的进步,学习上细心地指导,生活上热心地照顾,遇到困难能耐心地帮助。其次要晓之以理。管理者要善于利用科学的道理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由事入理,由浅入深地向他们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第三,要科学地处理好“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既不要“有理无情”,也不要“以情”,而是要将情理有机地“化合”,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也就是说,要管理制度上要严明,要公正,要一丝不苟,体现一种“刚性”;而在情感上则要宽和,善解人意,待人之诚,体现一种“柔性”。

5.平行管理原则。在班级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垂直关系外,还有同学之间的平行关系。所谓平行管理原则,是指管理者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贯彻平行管理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实践证明,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可以激励和推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断进取;反之,一个不好的集体则会使学生松散疲沓,甚至相互影响,沾染各种恶习。因此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就要耐心组织,精心培养一个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一个团结一致的由关心集体的积极分子组成的领导核心,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明的纪律,朝气蓬勃、团结友爱的坚强的班集体。②要善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班集体一旦形成,它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和管理作用,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面向集体,通过集体,影响和教育个别学生。这就是说,管理者应当充分利用集体的目标,集体的各项要求,集体的舆论等,使之成为教育因素,激励学生向上。③要加强个别教育。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强调教育集体并不否定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个别教育的好坏,也会影响集体的巩固和发展。个别教育,不是仅仅指对后进生的教育,对尖子学生也应施以个别教育。

6.协调一致原则。这个原则是指班级管理者主动组织协调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共同合作,步调一致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影响学生成长和班级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家长的生活方式,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孩子的道德品质、思想行为打上深深的烙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日益增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班级管理者应当广泛地联系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力量,使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形成对班级学生进行综合管理的合力网络。

管理学的能级原理篇3

关键词心理学原则班级管理应用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培养、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促进和保证班集体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班级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是班主任研究的重要课题。几年来笔者尝试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来,效果不错。

一、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反馈原则的应用

班级的生活,不同于一般群体的生活。它具有十分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怎样才能使集体中的目标、规范、组织和人际关系协调发展呢?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各自的动态,获得有关反馈信息。如班级制订的目标的积极性如何?哪些人有信心或哪些人有不同意见?目标是否发挥了激励作用?是否符合实际?这些动态都需要班主任及时把握。然后根据这些动态,再不断进行调节:或统一认识,进行说明;或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或修改目标……同时,班主任的肯定或否定、批评或表扬又为被管理者提供了反馈信息。同学们将依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畅通的沟通网络?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班会、班委会、各种活动等将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思想、班级的发展设想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想法,也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各种正式渠道收集信息:如有计划地召开班委会、任课教师讨论会等,还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信息:如与学生交往、同他们谈心,随时随地,处处留心,从学生的言谈中获得信息,又如建立起信息网络,在班级中设置一些能为班主任提供信息的“信息员”;第三是及时地分析和处理信息。班主任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整理,对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将各种不良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而对大部分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则给予尽可能地满足。这样,班主任将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尊敬。

二、发展特长,以点带面——优化原则的应用

班级中任何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心理发展的整体化,就是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集体心理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集体心理发展为个性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但不能限制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也不能离开集体的轨道。二者只有协调、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整体优化。

优化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是:发展特长、以点带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修改和特长,首先,班主任应对班级的学生有整体的认识,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特长趋势,有计划地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文艺晚会等,使每一个学生在他所感兴趣的活动中将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选择2~3个对班级的整体优化和提高胡作用的“点”进行重点发展,形成班级特色,来带动全班整体优化发展,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而对差生也要把重点放在“带”上,不能“踩”。那种因学生学习差或纪律差就给戴上“差生”帽子的做法,那种因学习差而把某些学生在班内的几项“第一”都全部抹煞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班级整体优化的。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要重点地带,要不断地鼓励,让他们融到集体中来,因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整体优化。

三、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互补原则的运用

班集体的成员,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要加强班级管理,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把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老师的权威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使其产生互补效应。

互补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主任的权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的,管理班级,重点是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要做到这点,一是使学生理解班集体的目标和班主任提出的管理要求,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如学生行为规范的贯彻,这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使学生懂得行为规范每一条都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与他们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譬如,不吸烟、不喝酒、不、不看坏书刊等规定,绝不是对他们个人生活的干预和个性的限制,而是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养成良好文明生活的需要。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管理活动。如让学生参与讨论班级的管理条例,参与选拔班干部并对班级的各种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三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班级管理中难免出现失败,比如学生们自己策划的一项活动开展失败了,这时班主任就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或者带领他们开展一些能找回自信心的活动,使他们继续保持热情和积极性。

四、合理地使用各种强化手段——效能原则的应用

在班级管理中,不论是集体的建设,还是良好品德的培养与不良品德的矫正,以及管理职能的发挥,人际关系的调节和行为规范的执行,都离不开各种强化手段的运用。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如肯定、鼓励、表扬、奖励等,可以使某种心理或行为得到加强和巩固;负强化如否定、制止、批评或惩罚,可以使某种心理或行为得到削弱或消退。在班级管理教育中,正确地运用各种强化手段,使其充分发挥积极的心理效能,是十分重要的。

管理学的能级原理篇4

一、相关概念

1.班主任。还没有专门的文献对班主任这一概念做专门的界定。班主任这一职务是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沿用下来的,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将其概念诠释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根据这一诠释,笔者认为班主任是指学校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择优指定的,来全面负责班级管理工作,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的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其主要工作就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指导学生的学习,开展班级活动,做好学生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沟通,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2.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指的是班主任按照学校的要求和教学原则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管理教育的活动。在这种教育活动中,班主任要采取适当的工作方法,对所带的班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教育,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方法,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建构符合学校教学的良好的班集体。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教育观念滞后。许多中学班主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班主任的地位作用、学生的地位以及班级的功能没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认为学生在班级中就应该好好学习,把班级只当做是教学的一种组织,没有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特长去指导学生,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管理方法简单。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方法严重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教育成果,不好的管理方式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不适应,甚至产生心理逆反,而好的工作方法则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许多中学里,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方法较为简单,常常以成绩看学生,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以批评教育为主,甚至惩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对班级建设也极为不利。

3.管理较为随意。在目前的中学班级管理中,许多班主任在管理上较为随意,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只是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管理班级,基本围绕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开展班级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些班主任将自己看得高高在上,对自己的观点不容学生反驳,对学生的评价也全凭自己喜恶,缺乏与学校、社会、家庭、学生本人有效的沟通,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特长,导致在班级管理中较为被动。

三、优化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策略建议

1.班主任要及时更新班级管理观念。思想观念指导行动,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时改变陈旧的班级管理观念。要认清当今社会的需求,要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不能再按原有的应试教育一味地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班主任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管理观念,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2.班主任要积极拓展班级管理的手段。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拓展管理手段,原有的管理方法不再适应新的工作形势时,要结合新的工作方法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比如,只是单纯地找学生谈话,也许学生心理有所顾忌,不愿敞开心扉,那么班主任可以结合现代的网络,多和学生及时沟通,了解其心理动态。同时,也可以将原来传统的家访工作转化为QQ群、电子邮件等沟通方式,及时便捷,实现良好的沟通效果。

3.班主任要及时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面对新的工作形势,班主任原本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也许已经不再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要及时参加班主任培训,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级管理的能力等。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开阔视野,开拓思维,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能级原理篇5

【关键词】音乐特长班;班级管理;班主任;现状;对策

一提到艺术班、音乐班,大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艺术班学生与纪律差、成绩差、管理难等词汇联系在一起。诚然,音乐班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相对于普通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有着一定的差距,且音乐班学生往往更为积极活跃,管理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笔者就近年来的音乐班管理经验来看,要做好初三音乐班的管理就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将管理技术与管理艺术相结合,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从而真正促进音乐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现阶段学校初三音乐班管理现状

现阶段音乐特长班班主任通常采用的管理模式分为强制型、温和型、这种型三种,这三种班级管理模式各有利弊,现做如下分析:

1.1强制型

一些音乐特长班班主任由于对音乐班学生有着“成绩差”、“爱调皮”、“难管理”等偏见,或者习惯于权威式的管理,而对音乐特长班实施强制型的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习惯于向学生“发号施令”或者一贯强调自己作为班主任的权威性。而“发号施令”并不能使学生形成统一的奋斗目标,显性的权威也容易遭受学生的质疑。音乐特长班的学生往往比普通班的学生有着更强烈的逆反心理,强制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可能在短时间内十分奏效,而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会抱怨班主任的管理不够民主或者对他们提出的批评有失公允等等。

1.2温和型

一些班主任善于运用柔性的管理手段,如情感激励法、赏识激励法等等,成为温和型管理模式。虽然温和型的班级管理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好感,而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温和型的管理确实能博得学生的“亲”和“信”,而学生对班主任的信赖和好感固然重要,没有了硬性的班规和要求,学生的言行依然容易变得自由散漫,这也是制约温和型班主任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1.3折中型

有些音乐特长班班主任能够意识到强制型管理与温和型管理的优势和弊端,试图将两种管理方式进行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对自己的班级实施折中型管理。然而大部分班主任不能准确拿捏“强制”与“温和”在班级管理中所占的比例,也难以区分何时需要采用强制手段,何时又需要对学生进行温和的鼓励,对音乐班学生没有树立统一的奋斗目标,对自身对班级的管理也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其班级管理成效仍有待提升。

2实现管理方式与管理艺术的有机结合

2.1班主任优良班级管理的界定

班主任优良班级管理用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①民主平等、文明守纪。优良班级既要拥有严明的班规和严谨的班风,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学生既要听从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又能积极地与班主任进行沟通,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②积极进取、勤奋向上。优良班级应是充满朝气的、不断进取的,优良班级的学生能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树立奋斗目标并不断向着目标努力,整个班集体形成认真、积极、严谨的学风;③互助友爱、温馨和谐。一个优良班级应该是充满凝聚力的,每个学生对班级都有着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谨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个成员,自己的言行牵动着班级的荣辱,学生之间乐于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得益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所体现出来的威信与个人魅力,这也是班主任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质。

2.2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途径及原则

2.2.1班主任班级管理途径

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应利用下几条途径:①制定班规。首先,为了形成鲜明的奋斗目标和规范学生的言行,音乐班班主任应在学校规章制度基础上带领生制定班规,以此作为班集体每个成员的行为规范;②充分利用班会。班会是总结班级管理成果,鼓励学生并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时机,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对一周以来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表现不佳的学生适当批评并鼓励,以起到激励全班同学不断努力的作用;③事后管理。初中生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在学校生活中难免偶尔违反纪律,对此班主任应表现出充分的耐心,在学生犯错误以后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和鼓励,帮助其认识到自身错误,并及时改正。

2.2.2班主任班级管理原则

要将有效的管理方式与管理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理想的班级管理,就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①全员激励原则。要使初三音乐班全体学生勤奋学习、不断进步,就要使全班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激励,因而,班主任应对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与成绩落后的学生一视同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健康的奋斗目标,采取激励和赞赏为主,惩罚和批评为辅的管理方法,激发全班学生共同努力;②自主参与原则。要提升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提高班级管理成效,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营造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合理采纳学生的建议;③管教结合原则。班主任应将教育和管理的责任进行辩证的有机结合,既要对学生进行积极耐心的引导教育,又要通过严格的班级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④通情达理原则。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班级管理也应该以人为本,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做到通情达理,要摆事实、讲道理,要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强化情感管理,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引导他们不断进步;⑤协调一致原则。指班级管理者主动组织协调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共同合作,步调一致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要求班主任经常联系家长,并向学校上级汇报管理工作,取得家长和学校的支持与帮助,帮助音乐班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进取。

3结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要对音乐特长班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要转变管理理念和创新管理方法,要对音乐班学生充满信心,对其耐心教育和正确引导。将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管理艺术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班主任的领导能力和凝聚力,促进音乐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林成.浅论初中班主任的班务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33

[2]黄爱英.浅谈初中班务管理的项目化推进[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6):155-156

[3]李平.初中班级管理之我见[J].学周刊(B):2012(1):9

管理学的能级原理篇6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实践原则;措施

高中生是一个独特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年龄已处于青年阶段,而心智仍旧沉迷于对世界的好奇中,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和智力飞速发展的时期,更是探索社会、认知世界的进步时期,探讨高中学生管理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多数高中学校对于管理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仍旧存在问题。因此,本文从学生管理的原则和具体措施入手,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一、高中班级管理的实践原则

每个高中学校包含着无数个小班级,这些成千上万的小集体不仅承载着高中学子的梦想,也对他们的人生轨迹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在高中学生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应保证以下几点原则。

1.自主性原则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主要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和所想付诸实践操作的能力,若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纵使有优秀的教师授n、美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有大的提高。因此,高中学校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自主性原则的重要性。为了落实好该原则,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促进自主能动性的发挥。

2.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高中学生能够通过参与班级、学校或者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达到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的目的。虽然我国已经对刻板的应试教育加以改革,但是部分高中学校仍旧存在“分数至上”的现象。学校只有让学生经常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主动融入社会的观念才能使学生对自身有更准确的认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中会加强对社会道德的认知,对今后学校改进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活动性原则是高中学生管理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鼓励性原则

教育学者认为,无论处于哪种年龄阶段,鼓励性原则是使教学管理走向成功的强力助推器。由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具有敏感、好奇等特点,因此在管理实践中经常鼓励、表扬或者奖赏表现优异的学生,会激发他们“我要做”和“我想做”的热情。同时鼓励性原则也会让学生的心态由消极悲观转化为积极乐观。因此,适当的鼓励不仅会让学生在心理和社交方面得到满足,还会给现阶段相对滞后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生机。

二、高中班级管理的实践措施

1.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发挥自

高中生是一个有自主思考能力且能够表达观点的群体,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参与班级管理。当学生参与制订班级管理计划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对管理规章制度、日常行为规范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并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制订约束条款以及奖惩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喧宾夺主,更不应独揽决策大权,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这样的举措,学生会对班级管理和自我管理有全新的认识,不仅会让他们产生主人翁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强化自我管理理念。

2.赋权于学生,加强民主管理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师生共同参与制订的班级管理制度仅仅只是学生管理举措的第一步。在一个有制度、有组织的大家庭中学习、生活固然是美好的事情,但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能够让集体中的每个人找准自身定位,各司其职、各谋其事,这就要求教师要赋权于学生。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教学经验,教师应该较精准地为每位学生分配工作,如开朗活泼的学生负责文娱工作,生活委员由热心好客的学生担任等,这样的赋权不仅能让学生做起事情来得心应手,还可以体现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

3.了解学生心态,共筑平等相处模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接触最多,也受其影响最深的人。因此,高中教师要放低姿态,平等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心态。只有充分理解高中学生的所想所思,才能在管理模式出现偏差时及时纠正、弥补和改进。把控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不仅能为管理工作锦上添花,还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推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学校管理工作必须有条不紊地落实。不论是教师、家长还是社会各界都应该为高中学校的管理工作承担一份责任,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崔文辉.精心细化自主管理[J].读天下,2016(23).

管理学的能级原理篇7

关键词:高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探索

高职(高专)院校由中专学校通过整合或单独升格加入高等院校行列,进入高等教育层次,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其内涵和管理体制亦随之发生变革,原来的教研室转为系(部),原来的单一教学部门转变为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于一体的综合部门。这种职能的变化给原有的管理体制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如不及时建立起适应办学形势需要的二级管理体制,就会出现系(部)和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工作协调不顺、互相推诿、程序混乱、上下不畅的现象,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管理工作的日趋复杂化,这就对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构建规范的适合校情的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机制,是当前的迫切需要。

一、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

(一)系统层次性原理是院系(部)二级管理的思想基础

系统理论提出了按职位分类、权力分层、法定资格、委其责任等观点,院系(部)二级管理正是既要求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设置教学科研单位,又要求以目标为导向,对职务、责任、权力和利益进行合理配置的管理体系。

(二)管理层次论是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的直接依据

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系统之间的运行能否有效,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层次。具备一定规模的学院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实施院系(部)二级管理,分清各层次的功能,明确各层次的职责,才能实施有效管理。

(三)管理效益论是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的目的依据

管理的目的是把管理对象中各个要素的功能统一起来,从总体上加以放大,使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使管理工作能够提高绩效。实施院系(部)二级管理,就是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把学院整体工作目标逐层分解、展开,并逐层下放目标管理的自,达到“降低管理重心、缩短管理跨度、避免相互推诿、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

二、建立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是规范办学的迫切需要

实施院系(部)二级管理,既要符合科学管理的原则,又要符合院校教育的自身规律。二级管理的关键是要使办学自进一步下放,即改革内部管理层次和权力分配结构,调整学院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内容与权限以及系(部)的权限范围,促使管理重心下移。

(一)建立起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和职业教育领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不能只停留在学院层面,应该深入到系(部)、教研室、课程组,建立起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将责任落实到系(部),并赋予相应的职权,充分发挥系(部)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建立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是适应规模办学,加强有效管理的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迅猛发展,不仅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一级管理体制无论是在管理力度上,还是在监控力度上,都难以做到规范、有序。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

(三)建立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是转变观念,培育高等教育氛围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大多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传统的中专办学模式和体制根深蒂固。然而,与建立大学氛围密切相关的因素,如管理理念的形成、学术权力的行使、学科研究的开展等均需以二级管理体制为依托。纵观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演变,无一不建立在有效运行的院系(部)二级管理基础上。这些都使得建立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成为必然。

三、有效推进院系(部)二级管理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受长期中等职业院校一级管理模式的束缚和影响,一时间很难从观念和理念上认识到二级管理,不懂得如何进行二级管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办学管理者的眼界和素养限制,以及受管理者权力与利益欲望的驱动等因素影响,人为的不愿意实施二级管理。这些因素加上不可预知的其它因素也就成了推进院系(部)二级管理的阻碍和困难所在。因此,在推进院系(部)二级管理的过程中,切实需把握好如下问题:

(一)密切结合实际,逐步扎实推进

一级管理走向二级管理的过度,就是从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转变的过程。权力下移是高职院校实施院系(部)二级管理最为重要的一步。高职院校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要在综合考虑学院特色、师生规模、专业设置、机构设置、管理人员数量与素质、管理制度、管理经验的形成等因素基础上,结合系(部)建制的现状,借鉴成熟模式,遵循权力下移的渐进性原则,制定出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不能脱离院校自身情况,急于求成,否则,容易造成虽有二级管理的框架,却无法有效运行和发挥功能。

(二)明确各自职责,科学有效实施

实施院系(部)二级管理,首先必须制定院系(部)二级管理规程,明确系(部)与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等学院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与管理权限。学院的主要职责是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确定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设立精干高效的职能部门,其职能应从单一的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管理与指导、参谋与协调、服务与保障、检查与评议、监督与评价为主。系(部)是学院内部的二级办学管理实体,学院应加大系(部)在组织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权、人事权和理财权。学院应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院系的责任与权利,建立健全相应的宏观调控制度,尤其是政策上的导向与控制,让系(部)不偏离学院的中心工作,使学院能够对系(部)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

(三)完善监督机制,管理顺畅运行

监督管理约束机制是实现二级管理的重要保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第一,进一步健全财务预决算制度。第二,建立并完善学生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第三,构建行之有效的二级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第四,建立系部内部考核管理制度。

(四)追求和谐发展,把握四个关系

1、在学院和系(部)的关系上,应坚持学院和系(部)分工协作的原则。学院作为教学主办者,行使宏观管理权;系(部)作为教学承办者,行使微观管理权,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管理。系(部)相对独立,自主办学,在内部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财务预决算等问题上,享有较大的自,逐步建立自我发展的办学管理机制。

2、在学院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上,应坚持适度集中和分权管理原则。学院主要负责影响全局发展建设的问题,如学院发展规划、校园建设、院系(部)及专业调整、学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确定等;各职能部门负责行使专项教育管理权,如教学日常管理、科学研究、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等。这样,学院便可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研究涉及学院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

3、在各职能部门与系(部)的关系上,应坚持条块管理原则。职能部门应在其职责范围内行使管理权力,系(部)应接受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并向职能部门反馈一线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学院应协调职能部门与各系(部)的关系,按照条块分割的原则进行权力分配。

4、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学院发展,实现学院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办学目标。但也要看到,与其他改革一样,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一个权力利益再分配和再调整的过程,涉及诸多部门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学院的稳定大局。因此,在推行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妥善安排。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照顾到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维护学院的稳定,将不良效应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院系(部)二级管理听起来很熟悉,做起来又较为陌生,对于建校时间较短的高职院校而言,的确是面临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的新生事物。我们只有认清形势,改变观念,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努力探索高职院校推行“院系(部)二级管理”的最佳模式和经验,才能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

参考文献:

[1]陈云海.实施校部二级管理构建学院管理新模式[J].中等职业教育,2005,(6).

[2]戴娟萍.高职院校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之管见[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3]杨泉良.对高职院校“校系两级管理”的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4]刘锁娣.浅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体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5]伍超.普通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5).

[6]郑能波,吴中平.略论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9).

管理学的能级原理篇8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校院二级管理;学院设置

作者简介:赵上(1987-),女,山东德州人,扬州大学教育与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扬州225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05-02

随着扩招带来高校规模急速膨胀,校级管理的难度加大,分级管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普遍做法,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是一种分级管理的新模式,是指通过改革来明确校院职责和权限,建立起学校宏观上调控、学院实体化运行的高校管理机制,以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

一、我国综合性大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必要性

综合性大学以学科门类齐全、规模较大为特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综合性大学的界定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整体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为综合大学的内部管理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都有其必然性。

1.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

大学规模扩大具体体现在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师生人数不断扩大,这些最终导致了学校事务量的成倍增加,这种形势迫切需要一种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因此,要维护大学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大学内部就必须进行分层和分权。在这种背景下,校院二级管理成了许多大学在改革中的首选模式。

2.学科多样化的要求

随着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学科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每一学科要在更大的空间里才能更好地发展。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将相近的或联系密切的学科划分在一个学院进行管理,打破原专业间相互孤立、难以交叉融合的局面。

3.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现代高校的培养目标。而学院与学校相比,其更处于人才培养的前沿,能够克服以往学校无法适应市场、社会发展的需求,迅速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弊端。这就要求设置学院并增强它们的实体性,以此来密切高校整体与社会的关系。

二、我国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学院设置标准混乱

设置二级学院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学科建设发展的一种主体思路和趋势。但是各学校在学院设置上随意性大、种类多,其中我国大学的学院设置可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以多个相关学科合并组建的学院。其中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以一级学科为核心,将与其相同、相近或相关的二级学科有机地联合起来组建学院;以主要一级学科为核心建设学科群,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跨学科性的小型综合性学院;以新兴学科或特色学科为基础,进行学科重组来组建学院。(2)将一个系单独划出而形成的学院。这种学院又分为两种:单纯升级型,即只是将其升级为学院,实际上仍为原来单一的系科;升级拓展型,即在系升级为学院之后,积极发展相关的新专业、新学科。(3)由系和科研所合并而成的学院,这种类型的学院所占比例比较小。(4)按照社会需求集多学科而成的学院。这种学院是以社会需要为其主要原则,充分考虑办学的社会适用性,它突破了单纯按学科组建的思路,更多考虑办学的社会针对性,依靠大学内多种学科力量的支撑而设立。

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还没有一个设置标准来对其进行规范。

2.学院学科结构失调

学院设置的随意性导致其学科结构的不科学。从整体来看主要是单纯追求学科规模、忽视学科结构的优化等问题。从局部来看主要是基础不牢,缺少主体学科、主干学科又单一,特色和优势不明显,支撑学科薄弱。

3.学院数量总体偏多

虽然我国各个大学在学院数量上存在差异,但是总体来讲存有数量偏多这个共性。有研究得出世界30所著名大学平均设学院9.7个。而我国6所知名大学平均设立学院数为21.3个,是前者的2.2倍。[2]

由组织管理理论可知,一般情况下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会呈现反比例关系,即学院数量多则学院规模小。但如果一个学院太小,致使其学科包容量太小,就不能体现学科的融合优势,难以形成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也就难以发挥学院的作用。

三、我国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学科孤立、忽视交叉发展

如果只按照单一学科设置学院,势必会导致学科之间界限鲜明、合作困难的不利局面,随之产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就不会有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构建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并以其作为设置学院的基础已经成为当今大学发展的趋势。

2.盲目跟风、不符合学校实际

有些学校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不考虑学校实际与发展特色,不分析学院设置的现实需要性和客观可能性,盲目趋从大流,为建学院而建学院。还有的学校学院是由单个系直接升级而成,其内部设置和管理与原来的系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换个称呼,根本体现不出校院二级管理的优势。

3.制度缺失、缺乏理论依据

我国的校院二级管理是实践先于理论和制度,学院设置的自发性、规范性较弱,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什么情况下可以设置新的学院,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学院调整,学院设置的随意性较大。现阶段一些大学设置学院的功利性色彩较重,管理者的意志在其中经常起决定性作用。

四、我国综合性大学设置学院需认清的几个前提

1.正确认识学院的性质

首先它具有实体性。学院应是大学内部一个承担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实体性机构,而不是一个介于校和系之间的虚设机构。实体性表现在学院是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具有自主协调、自主运行、自主完善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相对独立的财务权、人事权和学院内部事务的决策权。

其次是它的主体性。学院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上,这是大学基本职能的体现。各级部门应该围绕学院这三大功能的发展服务,主体性是学院运行效率的保证。

最后是它还具有发展性。发展性表现在学院在按照一定原则和目的设置后就不能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它应该是动态发展的。学院的发展性要求在设置学院时,不但要立足当前还要谋划长远,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内外环境,为学院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2.正确认识学院设置的原则

对于学院的设置原则,每位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看法。教育家萧宗六曾经指出:“原则不同于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原则却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因此提出来的原则也不一样。”[3]笔者认为,学院的设置应坚持服务大学目标、促进学科发展、控制管理幅度和符合实际情境四个关键原则。

(1)服务大学目标。设置学院是高校整合资源、发挥最佳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学院设置的初衷就是更好地发展大学。因此,要以大学总目标为中心,当大学的办学总目标发生变化时,各学院目标也要相应作出调整。

(2)促进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原则指的是大学学院的设置要有利于大学内部学科的发展。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组织形态。大学各项职能的履行、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内部机构的设置以及学校的运行规律等均可通过学科得以表现。

(3)控制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大学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中的管理层次是固定的,即校院两级。因此大学组织结构的管理幅度即其最多可设置的学院数目。在关于一所大学究竟应该设计多少个学院最合适这个问题上,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认为应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如师生状况和办学规模、学科门类的多少等因素而定,但是也不能无视管理规律无限制地增设学院。

(4)符合实际情境。在学院设置上各高校除了遵守以上原则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处环境的变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例如由于社会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学院,应该时刻注意社会上产业和行业的变化,并且依据这些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有时候这些变化甚至有可能导致学院的增设或取消。

3.正确认识实行二级管理模式与学校综合改革的关系[7]

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是学校综合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要受到其他方面改革的制约。它的实施必须有其他相关的配套机制,如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只有各种机制相配套并且协调统一它才能顺利推进,才能充分体现其作用和价值。

五、保障科学合理设置学院的策略

1.依据学科特点,交叉性与规律性相结合

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组织形态,不管是按单个学科还是学科群或一级学科设置学院,都应按学科发展的规律进行。当然,任何一种方式都有利弊,所以要进行思想上的解放,并辅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改革,核心是交叉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

2.明确设置目的,理论性与实际性相结合

各高校设置学院的直接动机有很多,如促进学科发展、整合资源、适应社会需求等。另外,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规模、战略目标、学院的内部管理水平等都影响着学院的设置。学校除结合自身实际外,还要结合目标管理、管理幅度等相关理论,使设置的学院更有生命力。

3.拟订相关制度,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针对制度缺失的问题,学校应及时将实践经验行之成文,制定系统规范的学校设置管理条例,保障其有章可循。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展现灵活性与民主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一旦制定就要严格遵守。

参考文献:

[1]程为民.我国大学学院制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32.

[2]林健.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中的学院设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3]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58.

[4]余元潮,周立.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

[5]许德章.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

管理学的能级原理篇9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意义;原则;方法

一、在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合作的意义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小组合作对于优良班风的形成、优良学风的形成、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十分有益。具体而言,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小组合作,一是能调动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学生融入班级集体中来,形成团结和谐的班风。二是小组内部的互助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能让学生形成合作和竞争的意识。三是在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较,更加的民主,这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学生的心里负担。四是小组合作能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增加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在各门学科中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的原则

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的原则有:一、互补性原则,这是小组合作的第一原则,在小组组建时,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应该具有互补性,比如每一个小组内要有学习好的也要有学困生,有性格外向的也要有性格内向的,有自制力强的也要有自制力差的;二、自愿与权衡相结合的原则,在组建合作小组是,把全班分成若干等份,让学生根据人数自愿组合,然后班主任通过互补性原则,对自愿组成的小组进行权衡性调整;三、分块制衡性原则,把班级管理事务细分成学习、纪律、卫生、生活、文化、记录等块,在小组内给每一块选举一个组长,这样一个小组内人人是组长、人人是组员;四、适时点评和周期评价相结合原则,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一般采用轮流管理的方法,例如第一周由“追梦小组”来管理班级,第二周由“巨人小组”来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对正在执行班级管理的小组进行点评,在小组管理进行了一个周期之后,班主任要评选出优秀的小组来。五、适时重组原则,在小组运行了一定时间之后,要对小组进行调整性重组,防止小团体的产生,保持小组的活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适应能力。

三、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的方法

第一,组建小组的方法。组建小组要把握好小组的量和质。在小组的量方面:一是小组的数量,二是每个小组成员的数量。小组的数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笔者所带的班有40个学生,笔者曾经试分过10个小组,8个小组,5个小组和4个小组,其中10个小组和4个小组对班级的管理效果明显不如8个小组或5个小组的。每个小组成员的数量经过试验5到6人最有利于看展班级管理工作,团结性也最强。小组的质量方面,要尽量遵循互补原则,做到适当搭配。第二,建构小组的方法:首先,选举组长。在小组组建完成之后,要对小组进行建构。根据每一小组的人数,把班级管理事物分成相同数量的部块,例如每一组有5个组员,那么就把班级事务分成学习、纪律、卫生、文化及品德、生活5个部块,通过组内选举,给每一个部块选出组长,这样每个组员即是组长又是组员,在小组轮流管理班级中,班级的每一项事务都有负责人;其中,确定小组名称、口号。每个小组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名字,比如,我们班上的小组名字有“梦幻组合”、“追梦人”、“我是好学生”、“明日之星”等等。通过共同的名字增加了每个小组成员对本小组的归属感和对本组成员的亲近感。在每个小组有了名字以后,每个小组再给本小组制定口号,比如“我们是追梦人,我们为梦想而奋斗”、“明日之星,照亮夜空”等等;另外,制定小组目标。小组目标的制定中,班主任可以先统一设定内容、评价方式,比如把内容统一分为学习成绩、纪律、卫生、品德、生活,评价方式可以使用加分制和扣分制。根据经验,在学习成绩中使用加分制,在纪律、卫生、品德上使用扣分制比较好操作。具体做法可以是,以某一次的考试成绩为基准,把每个小组成员的分数加起来,作为这个小组的基准分,如果再进行考试,把新的成绩加起来,用这个分数减去基准分得到小组在学习成绩中的得分。纪律、卫生、品德等需要更加细化,比如卫生方面,“如果乱扔纸削扣1分”。班主任做了统一规定之后,让每个小组定出每一项的目标。第三,小组运行的方法。如果班级管理中实行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普遍的做法是各小组“轮流管理”,这种做法值得采取。在轮流管理之前要明确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检查和管理评估。如上文提到的可以把班级的事务分成部块,每一个小组在班级管理结束之后,在下一周的例行班会中,由各部块的组长以书面的形式向全班学生汇报本小组在本部块的管理情况。全班根据实际对个小组的汇报做补充和审核,审核通过后,把汇报存档。在一学期结束之后,翻阅存档,根据汇报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组长”,并给予奖励。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意义重大,在遵循小组合作的基本原则上,人们可以在组建小组、建构小组和小组运行三个环节上着力,从而保障,在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其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心沁.小组式合作的管理模式”之运用与研究[J],教育艺术,2016(09).

[2]高继生.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合作[J],教育,2015(04).

管理学的能级原理篇10

"正方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正方形,是指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方正正"这个词包含公正无私的涵义。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简单说就是依法治班,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管理需要"法制化",班级管理也需要"制度化"。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合情合理的班级制度。但是有了可依靠的制度还不够,班主任还必须遵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处理问题时不偏不倚,完全依法治班,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这就好比正方形,一旦一个角度有偏移,或者一条线出现一丝一毫的倾斜,就不再成为正方形。班级管理也一样,班主任必须一碗水端平,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真正发挥班级制度作用,避免其沦为一纸空文。

所以,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便是以制度为管理依据,依制度行事,不变形、不扭曲,如此才能达到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目的。

"圆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圆",是指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常与棱角分明的"方"相对,因而常常被赋予柔性、讲究技巧、避免损害性摩擦等文化意义。而班级管理中的"圆形"原则正是借用了这层文化意义,即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要在遵循班级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尽量采取柔和的、富有技巧的方式方法,将可能出现的伤害或对班级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圆形"原则提醒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刚柔相济。刀再锋利,如果一碰就断,也就毫无作用。如,当学生逆反情绪严,重时,必须先进行心理疏导,助其释放不良情绪之后再进行思想教育,或者先让其冷静下来,再委婉地进行点拨。如果一味地硬碰硬,必然费力不讨好。达不到效果不说,严重时还会两败俱伤。教育本身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约束和规范。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强,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见解或主张也许并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但班主任却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如果强行采取高压政策,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加大教育工作的难度,而"以柔克刚"却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立体"原则

几何学中的"立体"是一个与"平面"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通过视觉可见物体或图形有多个层次。班级管理中的"立体"原则,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班级是立体的、多维的,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一个个立体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情感丰富而复杂。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立体的方式进行。

班级如同社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复杂性对班主任的管理策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性质不同的问题,班主任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处理,一定要避免平面化的"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