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十篇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十篇

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8:40

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开发与利用;重要性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家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档案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来高,积极加大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探索市场经济规律,对促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节下快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势下,作为企业重要管理环节的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要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根据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发展动态,探索现代化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开发与利用的管理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综合服务能力,实现企业高效快速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开发与利用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企业应加强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各个层面,应该积极加大开发与利用企业档案信息,探索市场经济规律,将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和重要任务,促使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现当代的知识经济发展的形势下,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仅依赖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组织生产和营销管理是行不通的,需要结合企业档案信息进行指导和决策,根据市场经济变化情况,积极的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才能对企业发展提出更有效的决策,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并提升企业综合服务实力[2]。

开发与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是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象生动的资料,对企业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通过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丰富企业档案信息资源,能满足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构建新时期企业文化,使企业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稳定生存和发展。

2.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2.1创建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经济化与信息技术化现当代社会,企业档案信息化对企业档案信息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建企业档案信息网络管理平台是适应现代知识经济形势下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要根据经济发展动态,与时俱进,创建档案信息管理模式,才能在新时期经济体制中生存和发展,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使企业在现代经济市场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2.2加强开发与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信息

通过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创建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实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现代化管理。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能大范围将档案信息集成化,使档案信息收集数量大幅度增长,并且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还能实现档案信息图文并茂,提高企业档案信息质量,提升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水平,同时能大量的储存档案信息,降低企业档案信息保管成本,延长档案信息保管时间,相比传统保管方式更具优越性[3]。因此,加强开发与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信息,能有效的加大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的开发与利用,扩大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从而保障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

2.3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保管着大量的信息,要将大量的企业信息资源投入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中,才能提升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水平。档案信息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对于企业的基建、技术措施以及科研等工作要主动询问服务,做好企业各个部门信息的跟踪调查工作,并有效的管理好档案收集工作,从而保障企业档案信息完整性,以便企业各个部门能及时洞悉企业发展方向,并获取有用的资料。创建企业档案信息网络管理平台能加强企业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并对收集的信息及时的分类编著,从而使企业其它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获取信息,及时补充并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其它部门的工作能有效的展开,提高企业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其它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重点提高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信息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3.1加强企业档案管理知识的学习

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并且要结合现代化管理的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企业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管理[4]。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水平,从而提供企业档案信息更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使企业档案信息管理能与时展相结合,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2加强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丰富

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的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流程,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以及企业产品的发展动向,随使管理企业更新的信息,丰富企业档案信息资源[5]。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丰富企业信息资源的同时,还要整合优化企业档案信息,通过优化收集的档案材料、优化收集档案的程序以及优化分类档案,从而使企业信息档案精细化,并能有效的服务于综合部门,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3.3加强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

加强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管理要求,使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熟悉档案信息的各种业务知识,并将档案信息的各种业务知识及时补充运用于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中,从而增强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管理能力,提高企业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进而有效的加强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的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赵林霞.浅谈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18):280-281.

[2]柳宏伟.浅析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才智,2013,13(16):299-300.

[3]刘晓丹.浅谈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科技视界,2012,22:256-257.

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篇2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支持企业管理与业务的更新和重组。本文以组件技术和组件方法为基础,提出了以行业组件框架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为构建具有良好的可扩展通用业务框架、支持企业流程再造的自由剪裁和灵活配置、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与提升,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行业组件框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组件技术解决方案

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就构成了影响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三股力量,即顾客、竞争和变化。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具有所归属行业的共性,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运营特点和运营模式,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有效的管理。基于行业组件框架的企业管理信息不仅能充分满足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还能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构建、维护、升级上降低成本费用和周期缩短。

行业组件框架及特点

组件是一个独立、可替换的功能部分,可以通过它的接口实现服务;软件组件是仅由契约式的指定接口和上下文依赖关系所构成的单元。软件组件的替换、独立部署都可以在网络上动态实现,并且对其的构建完全可以由第三方进行完成,组件使软件系统如同硬件系统部件化,组件不仅有高重用性,组件的方法也具有高重用性。以组件构建的软件系统不仅能使用成熟现成、高质量、高可靠性的组件,还可以通过购置方式采用第三方提供的组件,使开发周期大大缩短;组件式的软件系统维护和升级的绝大多数情况,实际上变成部件式的组件维护和升级,降低了系统维护和升级的复杂性。组件和组件方法是目前软件发展的新成果,满足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组件框架是在用组件方法构建组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首先选择行业领域为关注点,对行业领域的业务进行组件分解,建立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然后以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作为阶段目标系统,对行业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正交分解,形成一个正交的三维问题空间,分别是通用-实例维、合成-分解维、抽象-具体维(如图1所示)。处于三维问题空间是一个具有行业通用性的、分解成组件的抽象系统。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构建时,首先应确定其归属行业,通过对行业领域的共性与通用性进行分析与设计,建立目标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次应关注行业领域的业务,对目标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以组件方法进行正交分解,构建目标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行业组件框架;再次应在目标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组件框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通过去通用性的实例化,降低合成性而分解成粒度更小的组件,降低抽象性而具体化,直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可执行方式。行业组件框架、目标行业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一种软件,准确地说是一种软件半成品,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中间产品。行业组件框架主要是一些模型图表及文档,本质上而言是非代码的,尽管行业组件框架包含了一些代码形式的行业通用组件、组件模板。行业组件框架具有系统性、通用性、抽象性和合成性的四大特点,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系统性。行业组件框架是目标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组件形态,是目标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映射。因而,行业组件框架具有系统性,是组件的有机系统构成。

通用性。行业组件框架中的组件具有行业的通用性和普遍性,因此该组件也称为行业通用组件,它能适用于全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目标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行业组件框架中的组件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具有指导作用和基础地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中的组件,要体现和反映通用组件,不能脱离通用组件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属性等所描述的范畴,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相同的功能和过程,就用通用组件直接实现。

抽象性。行业组件框架的组件是以模型图表工具来表达,并非可执行的代码形式。行业组件框架的组件相对于具有可执行、独立部署的组件是抽象。由于目标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抽象,作为目标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直接映射,也使行业组件框架具有抽象性。行业组件框架的抽象性,使其摆脱了个别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以抽象组件的形式表达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共性,适合行业中的所有企业,因此行业组件框架具有行业级的重用性。从行业组件框架到个别管理信息系统,其中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去抽象性的实例化。

合成性。从目标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到行业组件框架,需要对行业的业务进行组件分解,但此时行业组件框架的组件相对于可执行的小粒度组件而言,仍具有很高的合成性。从行业组件框架到个别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就需要对行业组件框架的组件进行分解,分解成更小粒度的组件,直至最小粒度的组件即可执行的代码组件。在组件分解的过程中,可重用的组件是其核心。

总之,行业组件框架是系统性、通用性、抽象性、合成性的统一。作为在一个三维空间的系统,在其转换至个别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过程中,要系统地实施去除通用性,以创建一个能满足特定应用需要的系统实例;实施去除抽象性,以创建系统及其各个部分的可执行形式;实施去除合成性,把系统分解成更细粒度的系统。同时要系统地协调这三个性质不同的过程,使之统一。

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及现实问题

(一)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新特点

系统高度集成。进入系统的数据要能根据事先的设定以及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联系,传递到相关的功能模块中,达到数据高度共享和系统的高度集成。

高度模块化。软件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各子系统、子系统中的各项功能,甚至每一个应用程序的高度模块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由剪裁和重新配置。

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大规模的系统、分布式应用、广泛的网络连接,需要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强的安全控制机制。

支持企业的工作流程重新定义与企业重组。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企业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兼并、内部重组、工作流程改变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企业甚至可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临时组成跨越国家与地域限制的虚拟企业集团。新一代的管理软件应当能够支持小到某项业务流程重新定义,大到企业的合并、分离、重组以及虚拟企业的重组操作。

具备可扩展的业务框架,有标准的对外接口。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有一个易于扩展的框架结构,使得开发商今后对软件的维护和扩展变得更为容易,也使应用系统的客户化和二次开发变得简单。

(二)当前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关键问题

企业流程再造。internet时代迫使企业对其所有的过程、功能和业务重新定义和划分。

企业的创新。企业需不断创新和拓展新业务,才能有资格在internet时代的市场上与新的竞争者和传统竞争者以比高低。

对现有系统的修补。一方面,通过对现有系统的功能进行修补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和满足企业的短期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对现有系统的非功能方面进行修补,例如安全方面的问题。

对现有系统的利用。现有系统是企业的重要资源,用现代it技术对其进行包装,使其成为新的系统一部分,始终是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关键。

基于行业组件框架的解决方案

基于行业组件框架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与它解决方案的不同,它的构建过程是分为两个阶段。组件方法首先对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行业建立行业组件框架,然后再根据个别企业实施具体化、实例化、合成化(如图2所示)。

组件框架是基于系统的共性,它的构建完成意味着一个具有通用性的、分解为组件的抽象系统开发完成。行业组件框架就是对企业按行业归类,利用组件技术和组件方法搭建针对行业管理共性的组件框架;行业组件框架是企业管理人员与开发人员对企业管理信息共性认识所达成共识的阶段性成果。在行业组件框架基础上,针对个别企业的特定应用实际和要求,通过实例化、具体化、分解,最终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行业组件框架反映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共性特征,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基础、通用的信息应用平台,同行业的企业均可共用。行业组件框架的构建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而言,一方面缩短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升级的时间;另一方面节省了开发、维护、升级的成本。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采用行业组件框架,要求企业遵守行业准则和标准,规范了企业管理,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提升。同时,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上得以提升,为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互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基于行业组件框架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中,由组件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从业务功能和要处理的数据组件式的封装,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组件化的设计,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高度集成。组件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可替换的模块,组件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也是高度模块化的。组件由第三方提供和可替换性,能不断获取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组件来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使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基于行业组件框架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中,行业组件框架和组件技术能强有力地支撑企业的工作流程重新定义与企业新业务的增加,能构建一个基于互联网上具备良好的可扩展业务的、配置灵活的通用框架。

结论

根据行业组件框架的构建,利用面向行业组件框架的一套完整通用性组件、组件模板、组件库,能够高效地构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稍微改动行业组件框架,就能实现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有解决方案的高效地修改;基于行业组件框架上的大多数组件配置、部署、更新、维护均可由企业通过网络动态地完成,从而高效地实现进化已部署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行业组件框架的高共享性、高通用性、高重用性,决定它的低投入。

基于行业组件框架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互联网时代,为提升企业自身管理层次和水平,强化核心竞争力,而寻求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较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姚家奕主编.管理信息系统[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美]alanw.Brown著.赵文耘等译.大规模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德]Colinatkinson.顾剑等译.基于构件的产品线工程UmL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企业;统计;信息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F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12―0049―02

统计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是指搜集、整理和汇总事物数量方面的资料,以记录、分析、归纳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统计在企业的信息管理、监督检查、规划咨询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化已由20世纪的趋势化发展为当今的常态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原有的耗时的人工化统计,转而使用更加便捷的统计信息化方式。统计“四大工程”是国家统计局为推进中国统计工作现代化,变革统计数据生产方式,推进统计工作的规范统一、改革创新和公开透明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重点推进的四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发展,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计划。企业统计信息化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创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统计“四项工程”实现的需要。

一、企业实现统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统计工作不仅涉及企业内部信息,还包括企业外部信息。企业内部信息是指企业在管理、生产、销售、策划中涉及的所用信息。企业外部信息,包括与企业有业务来往的其他企业和个人、管理企业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涉及的行业市场,甚至相关产业市场的所有信息。统计工作不仅涉及单一事物的数据信息,还要对事物与事物之间进行综合分析,这就形成了一张庞大而复杂的信息关联网。原有的人工统计模式已经不能胜任对这些错综复杂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因而,统计工作越来越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是统计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统计信息化是指,在统计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提高统计效率和实现统计信息利用最大化。统计信息化施行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运营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咨询决策,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所谓“四大工程”,一是建立真实完整、及时更新的调查单位名录库,二是建立统一规范、方便填报的企业一套表制度,三是建立功能完善、统一兼容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四是建设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联网直报系统。因此,要想推动统计“四项工程”的实现,必须首先在企业实现统计信息化。企业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建立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统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会对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统计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企业管理方法创新,促进企业深化统计方式改革;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掌握信息资源,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运营效率,简化统计繁重的工作量;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咨询和建议。因此,企业实施统计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必要手段,是企业优化结构调整的基本保障,是适应新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很多企业的高低重视,分分在企业内部开展办公信息化建设,但仍有部分企业存在对统计信息化的重视不足、缺乏对统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统计信息化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统计信息化的重视不足

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常常忽视企业对管理效率方面的投入。很多企业管理方面表现出对统计信息化工作的不重视,管理人员认识不到统计信息化对于企业生产和经营所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管理观念滞后的现象比较严重,使得管理方法上得不到提高。加之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前期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这必然会加大企业的管理运营成本,而管理者更加倾向于将资金投向见效较快的生产、销售等部门的建设。信息化投入产出的效益转化相对较慢,进一步导致管理人员的不重视,甚至排斥新的管理方法。其实,真实管理观念上的问题,没有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发觉统计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这直接导致企业统计部门计算机的配备、维修、更新以及软件的购买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了企业运营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缺乏对统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然而,目前许多企业中的统计人员并没用掌握专业的统计知识,或是由从事其他专业的人员管理,或是一人兼任两责、兼管数据统计,甚至没用专门从事企业信息统计归纳的部门或人员。且缺乏对从事统计工作的职工的专业培训,企业整体的统计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导致统计标准不一致,甚至出现数据错误,企业的统计信息难以实现连贯性。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统计工作的不重视,使得人事部门每年主要招收与生产、销售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忽视对统计、信息化管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人才的引进。同时,企业往往不注重统计信息化人才的后续培养,即使有企业引进统计信息化相关方面的人才,也由于后期培养不到位、新员工得不到领导重视,统计工作的晋升空间受到限制,导致员工“跳槽”,致使企业的人才发生流失。此外,出于信任和职工照顾方面的考虑,一些企业选用的统计工作人员为老职工,他们多数不愿尝试新鲜事物,坚持原有的工作方法和习惯,基本不会使用计算机,对于统计信息化、科学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知之甚少。而忽视对统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就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统计信息化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得不到充分利用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长期使用一台电脑、一种软件进行企业日常管理已经成了不可能的事情。然而,目前还用很多企业日常办公用的电脑数量有限,且已经是十多年前的型号,电脑得不到维护、更新,启动、运行耗时严重,严重影响企业统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在软件系统引进方面,也是常年没用更换新软件系统,且存在系统不兼容、一个软件多个版本同时使用的现象,严重影响企业数据的汇总、共享与交流。还有一些企业,尽管能够及时维护、更新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但对于设备和系统的使用还不够充分,没有真正实现企业的统计信息使用的效益最大化。统计信息化的基础设备建设得不到重视和充分利用,必然阻滞企业统计信息化深入的发展。

三、企业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管理人员陈旧的管理理念

要想在企业中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效率,首先要转变领导者的管理理念,不能将目光只盯住生产和销售环节,还要将目光放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上。应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对于统计工作的认识,可以说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是开展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方面,需要让管理人员了解,统计工作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统计工作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让管理人员认识到,统计所需要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投入是必要的,是促进企业跟上时展潮流的重要物质基层,尽管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前期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但这同样是企业的一种投资,是对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投资,在日后的企业运营中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只有管理人员接受了新的管理理念,才能加大对企业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才能在企业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二)注重统计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人才作为支撑。企业应当通过多渠道引进统计、信息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专业人才,以此推动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特别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岗前培训等形式,让其尽快熟悉企业统计工作的内容,将在高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尽快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并针对其的工作能力、性格特点分配到适合的岗位。此外,企业还应注重人才的长期培养,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尤其可以采用委托培养的方式,请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为员工讲授企业统计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并定期开展岗位知识与技能考评工作,督促员工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与方法。同时,要为统计职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其在工作中体会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

(三)创建条件充分激发统计信息化的效益

企业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统计数据的作用,促使统计信息化真正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首先,要注重的信息收集工作,建立企业数据库。一方面,要注重企业内部日常信息的统计、保存,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的精确性和完整性,以便通过统计信息准确把握企业的运营状况。另一方面,要注重企业外部有效信息的收集工作,确保外部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通过相关信息,判断市场经济走向,帮助企业抓住发展的重大机遇。其次,要注重对统计信息关联性的挖掘,把握企业运营和经济市场运行中的规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咨询与决策建议。同时,还应注重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一是要保障企业统计信息系统的安全,谨防网络病毒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攻击,确保统计数据库的安全,二是要做好统计信息的保密工作,特别是企业内部的重要信息,防止企业统计数据外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能降低企业管理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尽管,现阶段统计信息化建设在企业推行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难,但只要企业坚定科学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提高对统计信息化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相信统计信息化能够在企业迅速建立,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推动统计“四项工程”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琴.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2,(01):18-20.

〔2〕冯战选.对当前企业统计工作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12-14.

〔3〕张秀萍.关于企业设备统计工作的若干问题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5):85-86.

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篇4

一、现代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内涵

在对企业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确保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有序的组织,设计严密的管理计划,能够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使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都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层的相关决策,来达到确保企业各项事项有序推进的目的。除此之外,为确保计划与决策的有效实现,现代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还包括企业信息的上传下达、企业间各部门的高效协调及配合。总而言之,现代企业的企业的管理工作是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工作,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的重要的过程,在管理工作中,不仅仅要提高企业决策的能力,而且还要推进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式,应该结合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结合的方式,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一般都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管理。

1.构建统一的信息部门

企业要想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实现管理,就必须建立信息部门,将企业的内部信息及时地反馈,而且要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实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需要专业的人才储备,所以,比较适合在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专业部门使用。

2.构建自身的维护管理部门

企业为了能够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就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的部门,在信息化管理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对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规划,而且要制定相关的采购和招标的方式。企业在对信息系统建设时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能够实现对成本的节约,而且能够借助外包公司的人才优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能够适应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三、现代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1.管理理念有待创新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我国企业在技术上、文化理念上都吸取了不少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观念,没有按照现在市场发展的规律进行企业的管理,而且管理的方式比较落后,没有运用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导致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率比较低下。如工作时间固化,缺乏弹性,处理企业事务时固守既定程序,缺乏随机应变处理事务的能力等,这些都极大地损伤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助涨了员工固守陈规的习惯,不利于现代企业管理。

2.管理制度规范化有待提升

当前,现代企业为了适应并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中占据一族之地,多数都采取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单位生产效率的手段来实现。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发展,使自身的规模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使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得到完善,但是,对企业工作的管理却没有予以重视,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而且不能按照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导致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基本的章程,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3.对自身管理问题认识存在缺陷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存在片面的认识,所以,企业要想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够突破发展的局限,使信息化管理能够顺利地实施。

4.企业还没有制定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目标

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客观地分析自身的情况,然后制定管理的战略目标,但是,企业在管理的时候不能够对自己的经营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在管理中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这样就导致了企业在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的时候出现了举足不前的问题。

5.企业的内部信息产生的制约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管理层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得不到重视,很多企业的员工担心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增强后就会出现削减员工的问题,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顺利。

6.企业的资金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缓慢

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信息化建设在中小企业中不能顺利实施。

四、现代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效性,从而促进企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针对企业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

1.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规范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离不开健全、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的保障。换言之,建立在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保障任何组织生存与发展必然之选。因此,要规范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有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毋庸置疑。现代企业在扩大规模,追求规模经济的同时,相关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也要同步跟进更新,建立适合企业发展规模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办法,使企业员工有章可依,有规可循,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2.创新企业管理理念,提升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

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容忽视。这意味着现代企业管理中,凡是都要讲究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为出发点。因此,就需要现代企业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革新管理方法和模式,注重人的个性化,决策各种事项时都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企业的管理理念逐渐摆脱传统的硬性管理,逐步转向较为软性的管理模式,使员工在企业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归属与满足感,把企业当做“家庭”来对待,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保障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在有条不紊中逐步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

3.企业应该强化信息意识,完善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在企业内部要强化信息化的建设,就要提高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企业应该更新自身的观念,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完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培养计算机技术人才,而且还要强化计算机管理技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对信息化建设有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应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养,定期培训,让他们学习信息化的知识,对那些新鲜的知识要不断地灌输给员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提高信息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他们首先要起到带头的作用,这样才能够带动企业的员工去学习信息化的知识,使企业的员工都能够借助信息化的知识,强化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的效率。在企业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使管理的流程变得简单,而且企业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将内部的经营情况第一时间传达给决策人员,这样能够在生产时作出及时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4.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建设,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办公的自动化。当企业的办公系统比较健全时,企业就可以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经营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逐步推进。现在,很多企业都是在运用计算机工作,但是,还是没有实现办公自动化,所以,企业应该在运用计算机的基础上,强化信息化的理念,从而能够推进信息化建设。

5.企业应该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适当的资金

现在,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资金的问题,所以,企业在发展时,应该合理分配资金,应该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利用资金,使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我国的企业中,中小企业还是比较多的,这类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类风险,而且企业的资金流动是比较慢的,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周期比较长,不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所以,企业在经营中,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而且还要强化自身的软件建设。

6.企业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他们应该采取外包的形式促进自身的信息化的建设,而且,由于外包企业的信息化环境比较好,他们也能够得到最先进的信息化的信息,而且软件和硬件的渠道也是比较通畅的,中下企业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得到价格更加低廉的软件,而且外包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那些企业经常应用的软件进行设计,为企业提供便利。企业也可以派专业的人员与外包企业的人员共同研讨,研发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办公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还要更新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观念能够跟得上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步伐。

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客户;信用管理;CRm;可行性;保障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4-0052-05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是买方占据主动、赊销盛行的竞争环境,市场的信用经济特征显著。客户不仅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也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同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能仅限于博取更多客户数量,客户的质量也越来越关乎企业的盈亏成败。将提升本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管理能力列入工作重心,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有助于企业控制或降低风险,提高赊销成功率和客户忠诚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从阐释客户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一些企业在客户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客户信用管理的创新模式——CRm管理模式,并充分论证了推行该模式的可行性和保障性条件。

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能忽视客户信用管理

(一)客户信用管理的内涵

与一般销售理解的客户有所不同,客户信用管理中所谓的客户是指能够对本企业造成经济损益或潜在经济损益的其他企业和个人。除了购买本企业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外,还包括外贸产地、材料供应商、中介机构、同行业者。只要他们能够或者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就是企业的客户。

由于不同的客户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区分不同的客户有利于企业把握管理重点,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客户信用管理对客户的区分采取“二八原则”,即认同对企业产生80%影响的来自20%同企业交往的客户,将客户分为核心客户和普通客户。其中,核心客户是指与企业年交易额较大或与企业交往时间较长的客户。

企业的客户信用管理是以客户关系管理为核心,通过事前对客户的筛选和评价,在充分把握其付款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赊销政策,提高企业客户的获得率和忠诚度,从而实现企业损失最小化或者收益最大化目标。

(二)客户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1.重视客户信用管理有助于企业强化外部竞争力。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赊销成为主流的销售方式,也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手段之一。调查显示,2010年提供信用交易的企业自2008年来以16%的复合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在2010年进一步升至87.6%①,这充分显示了企业的信用交易已经成为主要的销售方式。企业采取信用交易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市场份额,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诸多企业采取信用销售的情况下,企业出于竞争需要,必须做好对客户信用的管理,减少坏账,增加盈利,才能超越同行企业。

2.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有助于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效率。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以便增加客户群,这都需要有充裕的资金做后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企业平均无效成本是销售收入的14%。无效成本是指坏账、拖欠款损失、管理费用的三项总和。一个销售额是1亿元的企业,坏账、拖欠款损失、管理费用白白消耗掉1400万元②。这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企业出于保持和增加客户、不断推出新产品、保持企业活力的需要,要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减少企业无效成本的耗费。

二、现有企业客户信用管理模式的弊端

现有企业客户信用管理模式是以企业对客户应收账款的追收为核心,以事后补偿为特点,以现金流或销售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将信用管理功能依附于财务部或销售部来执行的信用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很难有效解决以下难题。

(一)部门之间的目标冲突

许多企业目前尚未设置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从而使企业信用管理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销售部门看重销售业绩的增长,以实现销售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如果忽视对客户的筛选,就容易产生应收账款拖欠或坏账损失。而财务部门为提高资金运营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减少偿债风险,更重视销售收入的现金流,因而在信用政策上对赊销手段偏谨慎。由于销售部与财务部的管理目标相冲突,往往导致目前企业内部众多的低效率、内耗式的业务活动,增大了企业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而构成以客户关系为重点的信用管理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事后管理,忽视事前管理

现有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主要是注重事后对应收账款的追收和对逾期账款的追讨,而没有将重点放在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对客户的筛选评价和进行科学的授信环节上,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其中因贸然签约、合同欺诈等事前防范没有做好造成的损失达2000亿元。③由此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事前对客户信用进行管理的重要性。

(三)缺乏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

由于在现有的客户信用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没有建立专门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导致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更新和输出受到限制,从而进一步限制了信用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完整性,加之企业对各自信息的保密,也进一步强化了现有模式,即事后管理的模式。

三、企业客户信用管理的创新模式——CRm管理模式

(一)关于CRm模式的解释

CRm是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的英文缩写,其含义是客户关系管理。它是指企业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客户信用信息,对其进行信用评价和科学合理的授信,从而控制客户风险,提高企业价值的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思想、商业策略。这种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哲学和企业文化来支持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服务流程,而且可以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环节全程一对一的客户个性化信用管理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筛选有价值的客户。CRm模式的具体运作流程见图1。

1.事前控制。(1)收集信用信息,制作客户的信用档案,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数据库。客户的资信数据包括信用记录、官方信息、社会信息、企业内部信息、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企业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企业通过对资信数据的收集,制作成客户的信用档案,最终形成客户信用档案库。(2)进行客户数据挖掘,对企业授信风险进行分析。企业对客户资信数据进行挖掘,做出资信评价包括的内容如表2所示,包括资信记录、数据真实性审核以及社会信用记录。企业将其客户的信用信息分类,一类是用于定性描述信用行为的记录,一类是用于定量评价客户的信用价值。定性描述采取5C模型,它主要集中在对客户的品格、能力、资本、担保品和经营条件五个方面进行全面地定性分析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定量分析主要是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采取一些评分模型,常见的有信用风险指数模型、Z评分模型、巴萨利模型、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特征评分模型,分析企业的信用价值。定量分析以财务比率分析为主,剔除了数量级的差异,可以使企业对不同规模的客户进行横向比较。(3)评估客户价值,进行客户细分,更好地发挥信用管理功能。在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通过对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企业可以把握交易中的客户信用风险。采取“普通客户”与“核心客户”细分管理的原则,形成有重点的客户管理,完成“客户价值”这一实施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的总依据,以便更加科学地实施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4)动态跟踪客户信息,及时更新信用管理数据库,提高客户价值。企业应该动态跟踪客户信息,及时更新客户信用记录。信用管理人员应定期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以预测客户企业的发展趋势。在制作客户信用档案时,信用管理部门可以将即期客户企业资信调查报告作为客户信用档案的母本,并采用预警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定期调整授信额度,关注客户的财务、经营、人事变动情况。长期积累客户信用信息有助于增强客户记录的完整性、动态性和可统计分析性。通过对客户信息的完善和跟踪,有利于企业剔除服务成本较高甚至给企业造成亏损的客户,筛选有价值的客户,从而增加企业利润。(5)分析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各个部门要做出对信用管理工作的评价,实时调整授信决策,使信用管理成为一个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有机体。通过销售部门对信用管理部门的信用政策的实施,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新信息的及时反馈,使信用管理部门对自身信用管理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客户的信用评价和授信额度进行及时调整,使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动态可持续。

2.事中转移。针对客户的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采取诸多方式进行事中信用风险的转移——信用保险,保理,担保。

信用保险(Creditinsurance)是指权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的一种保险,是一项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保险产品,其主要功能是保障企业应收账款的安全。其原理是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保险人,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

保理(Factoring)又称托收保付,出口商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向其提供资金融通、进口商资信评估、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账款催收等一系列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方式。保理商提供的服务一般包括: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的催收、信用风险控制与坏账担保、国际保理业务。在信用管理中采取保理方式可以有效对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进行转移,从而降低追账成本,防止发生利息损失,加快资金周转。

担保(Guarantee)是指法律为确保特定的债权人实现债权,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信用或者特定财产来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制度。担保方式包括定金、保证、抵押、质押和留置。企业可以通过以上措施来实现事中对客户信用风险的转移。

3.事后补偿。事后补偿主要指赊销以后对应收账款的监控制度,包括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商账催收管理。

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确定客户签署收货确认单;及时与客户沟通;尽早发现客户经营或产权发生重大变化的征兆;培养客户正常付款的习惯;在合同即将到期前提示客户付款;及时调整客户的信用额度;调整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完善延期付款管理制度。

商账催收是对逾期应收账款进行催讨,先经过信用管理部门的内勤和外勤催收,在未能奏效以后,就需要委托专业追账机构进行商账追收,如果还不能完成收款工作,就需要诉诸法律。

(二)CRm模式的先进性

1.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CRm模式通过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使整个对客户的信用管理过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克服了现有模式中将信用管理功能依附于销售部或财务部的部门之间管理目标相冲突的缺陷。

2.以对客户事前的控制为重点。CRm模式通过加强事前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价来进行科学的授信,从而避免客户的拖欠或使账款可以成功追回,克服了传统的事后补偿式的管理缺陷,即等到应收账款发生拖欠甚至发生坏账以后再采取内部和外部甚至诉诸法律等措施催收的管理模式。

3.建立了专门的制度保障。大多数企业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内部经营管理薄弱,制度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起专门的信用管理制度,没有对客户的信用额度、信用期限、信用标准、收账政策、信用等级等方面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在企业内建立执行依据。而CRm模式则是一种制度化的模式,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制度保障,确保了该模式的顺利运作。

(三)CRm模式的成功案例——联想集团

1.联想的具体模式。联想集团对客户的信用管理模式采取的是“3+3”模式,该模式是CRm模式在实际中的成功应用范例,既体现出了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必要性,又在全程管理中突出事前防范的重要性。该模式中第一个“3”是指企业的前台、和后台这三个部门,即销售部、信用部和财务部。第二个“3”是指联想对客户管理的三个阶段,指前期的信用调查,中期的信用政策的制定,后期的信用政策的实施。公司具体的信用管理过程为:(1)事前准备:建立一个客户信用管理数据库;(2)事中监管:制定信用政策和实施信用政策;(3)事后控制:监控应收账款和进行逾期账款的催收,并定时对整个信用评级模式进行评价和调整。具体的模式见图2所示。

2.该模式的管理成效。通过上述“3+3”模式进行管理,联想公司提高了实际工作效率。可见在整个客户信用管理过程中事前准备尤为重要,见表3。

通过企业信用管理,联想的客户更加重视自身信用,联想的收账指标好转,甚至好于世界平均水平,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应邀到美国科学年会进行演讲时说:“赊销和信用管理对联想的二次腾飞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

四、积极推广CRm创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是推广该模式的前提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正好满足了CRm吸纳足量信息的需求,是处理大量信息的重要工具,它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为客户建立信用档案库,使得大量信息被用于客户的经营和财务分析中。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推广CRm为重点的企业对客户信用管理的前提条件。

(二)信息技术和网络查询平台的快速发展为推广该模式提供了动力

1.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该模式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互联网的发展更加有利于信息传播,从而拉近了客户与企业的关系,使二者能更灵活、更广泛地进行双向交流,为CRm模式的普及起到技术推动的作用。

2.相关网络查询平台建设速度的提高为该模式推广提供了信息支持。我国现在在北京、浙江、重庆、成都、四川、厦门、深圳、上海、广东、福建、湖南、陕西等地都已经建立了企业信息网。企业按自愿原则入网,该网络平台对企业的信息在信息网上进行公布,供其他企业进行查询。企业信息网对入网企业进行调查,及时对诚信企业给予表彰,对违规企业进行通告。该信息网中还有对工商税务部门的链接,可以对企业的注册信息、纳税信息进行查询,这极大地推进了企业信息的开放度,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评估往来客户。该平台极大地支持了CRm模式的发展。

(三)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和政策支持

1.中央和地方继续健全相关法律政策,为该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中央政府在加快信用立法方面已经从原有的民法、商法、经济法等大的法律体系具体到专门的法律法规。央行副行长杜金富在2011年央行征信工作会议上对本年内出台的《征信管理条例》予以了肯定说法。商务部陆续出台《商贸企业信用管理规范》、《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商会协会行业信用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和标准制度,初步建立了商务信用分类管理制度,还建成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系统数据库,覆盖国内外贸易、外资和国际经济合作等19个业务领域,拥有近92万家企业的相关信息,并开通了中国反商业欺诈网监督服务平台。

2.地方政府也在通过法律体系的建设推动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加速进展。如2007年浙江出台首部《企业信用管理标准》。之后,2010年各省份陆续出台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为企业信用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构建该创新模式的保障性条件

(一)树立以客户为核心的信用管理理念

首先,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树立企业的信用管理观念,把企业的信用管理作为增加盈利的一种管理手段,把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利润中心而不是成本中心来对待。其次,企业应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专职企业对客户信用管理功能,提高对客户的管理效率。再次,企业应当加强事前信用管理的意识,使事前控制成为整个信用管理过程的核心。

(二)培训专业信用管理人员

由于现阶段开设信用管理课程的大学不多,所以企业应当主要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来增加企业的信用管理人员,让他们专司其职,提高信用管理功能的有效性。为此,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两个政府管理部门从2010年7月起联合举办高水平的企业信用管理培训,邀请全国最知名的信用管理专家进行讲座,把科学的信用管理理论和具体操作实务推广到企业中去。

(三)制定评级机构定期信息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信用信息资源的积累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我国各个评级机构对企业的信用信息严格贯彻内部保有原则,这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的开放性。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运用行政、法律、商业手段,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分散在工商、银行、技术监督、税务、公检法等部门的企业信用记录,充分发挥征信公司、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支点,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信用中介机构应该将其采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制作成信用信息产品,以方便快捷的方式提供给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客户进行查询和使用。

(四)纳入员工绩效考核机制

企业要将对客户的信用管理纳入考核机制,主要通过对销售业务人员和采购员的信用业绩考核建立信用管理绩效考核。由于企业的客户主要包括购买商和供货商两部分,因此绩效考核机制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对企业的采购人员进行考评,因为其所购货物的质量、数量、规格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销售人员的考核,因为企业信用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收回欠款,使应收账款余额为零,为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把信用管理的效果进行量化,用量化指标对业务人员的收款业绩进行奖惩,提高采购和销售质量,实现企业利润。

六、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残酷。采取一种成功的企业客户信用管理模式,即本文所论证的CRm创新模式,可以使企业从内部解决信用风险的控制问题,在竞争的激流中取胜,是每个企业超越竞争对手、走向成功的捷径。

注释:

①《2011年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调查报告》,中国信用财富网:http://省略。

②于月明:《信用管理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辽宁省工商联网:http://省略。

③张莫,孙韶华:《中国企业信用缺失导致每年损失达6000亿元》,《经济参考报》,2011年5月4日。

参考文献:

[1]张晓梅.浅议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和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23-24.

[2]徐志铭.企业信用管理模式[J].企业导报,2010,(1):47.

[3]纪峰.CRm介入信用管理的可行性分析[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3):37.

[4]樊静波.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0):224-225.

[5]周绪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初探[J].济南金融,2007,(2):13.

[6]韩克勇.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问题的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37-39.

[7]赵晓菊,柳永明.信用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0-34.

[8]李航,刘二兰.基于CRm理论的顾客忠诚提升策略研究[J].商情,2010,(6):22-24.

[9]林均跃.企业与个人信用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8-84.

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经济管理过程;应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企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者互为依存,互相影响。但随着我国企业数量的激增,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现代企业应不断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通过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先进技术之一,有助于企业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的提升,是现代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

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内涵一特点

现代化信息技术主要是指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电子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输送信息、处理信息等,可包括信息流通技术、感应识别技术与信息处理、操作技术等。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可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而且有助于实现企业技术的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为低成本、互动性与跨地域性等。首先是低成本。现代企业科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的专家系统、办公自动化与智能系统等充分实现计算机管理。在日常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电脑操作、点击鼠标、录入数据,即可将原本复杂的经济管理工作简单化。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有效节省人力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其次是互动性。互动性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最大区别之一。传统技术将关注点放在信息传递上,而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关注点放在企业之间、员工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上。特别是在企业商品的营销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互动性特点尤为明显,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实体的无接触,进而提高营销效率。最后是跨地域性。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突破了传统技术在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可通过人员接触全面了解合作企业和竞争企业,获取有价值的商业信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较大,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均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属于粗放型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粗放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亟待变革。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愈发频繁,中国企业想要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和水平。因此,笔者提出,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如下。

(一)可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

受中国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均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者在经济管理过程中过分依赖自身经验与个人感官,忽视信息获取与客观评价的重要作用,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企业未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行业最新信息,加之企业管理者个人感官的误差,极易导致决策错误,从而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重要损失。现代化信息管理有助于行业信息的及时获取,对转变企业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实现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增加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度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全面应用可将企业的各种信息与事务到网络平台中,还可将企业内部的有效决策到内部网站上,在信息共享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可更多了解企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发展方向,增加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度。此外,当企业员工更为详尽地了解企业内部信息与管理时,可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方法或模式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提高员工参与企业积极管理的同时,有助于完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三)可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帮助企业更为全面、专业地获取各种内外信息,帮助企业在了解行业发展的同时做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决策。现代化信息技术具有流量大、流通快的特点,将其广泛运用于经济管理过程中可有效缩短信息的传递、流通时间,减少信息的传递、流通环节与时间,对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的高速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

(一)观念落后、缺乏重视

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部分决策者或管理者并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并未正确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价值。此外,部分决策者或管理者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不尽了解,在工作过程中忽视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观念落后、缺乏重视的现象导致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无法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致使企业管理水平低、管理模式落后,进而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体系问题

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有助于企业更加全面、及时的获取行业信息,从而根据市场需求研制出更符合大众需求的优质产品,对企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大部分企业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管理与应用不够完善,缺乏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专业、统一管理。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体系的缺失,导致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不够,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三)现代化信息技术人员缺失

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管理者并未正确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因此,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方面比较落后,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缺失不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全面应用。目前,既具备企业管理知识、又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化人才数量极少,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无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与价值全面体现在经济管理中,不利于企业发展。

四、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应及时转变观念,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价值。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只有在充分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够引导全体员工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其为企业管理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发挥作用。在引导全体员工认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基础上,还应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可通过开展学术讲座或交流活动等方式使广大企业员工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此外,还应充分认识到市场环境的需求,正确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模式,让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

(二)完善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系

为了使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价值,应不断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使企业员工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对员工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统一培训,建立并健全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系,及时对现代化信息管理体系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更应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获得行业信息,确保企业对市场需求分析的准确性,使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依据。

(三)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企业发展与未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全面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企业应不断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充分引导优秀员工,特别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企业员工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以便优秀员工更好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经济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应通过员工培训、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普通员工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优化员工的知识结构,使其在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完善经济管理相关知识,以确保企业员工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结语:

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与运用效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现代企业应引进并充分应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其发挥应有价值,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梁俊伟.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优化中的应用[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6.

[2]赖丽文,王逸纯,赵淑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4,(4):34-36.

[3]张娇.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152.

[4]成宰镛,杜军.试论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3,(24):219-220.

[5]田代祥.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32.

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知识管理档案信息资源

一、提供档案信息与“知识产品”服务

档案信息服务是指为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所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促进档案信息流通。企业档案部门最大化的开发档案价值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把隐藏于实体中的档案信息转化为“知识产品”提供对内服务。而在知识管理的背景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将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的方式,将所有创新并趋于多元化的发展。由传统的被动提供服务向主动提供“知识产品”服务模式转化。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转化服务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潜在信息。另外,服务内容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形成数字化档案信息,通过网络和数字载体,提供多元化的档案内容的服务。

二、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活动是为了获取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为了企业重要经营活动服务,促进企业整体发展。企业档案部门是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在促进企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与实践价值是有目共睹的,有其重要的作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就是“企业档案部门及其合作伙伴,为保证企业内部或社会的利用需求,而通过编目、编研和提供利用等形式,将其有关档案信息挖掘出来,以充分实现企业档案价值的过程。”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主要就是通过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合作、沟通,做好开发利用工作。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可以实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作用。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与其他物质资源相比,有一种特别的价值,即有用性。它需要与其它资源相结合才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价值可以放大档案资源本身的价值。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给用户利用的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本身的价值也得到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经营决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档案资源,并运用科学系统的交流,可以提高正确决策的科学化和准确度。总之,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档案信息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提升企业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构建企业知识库

企业知识库即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每个岗位需要的掌握的技能及评价方法、组织机构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历史资料、客户信息、研究文献、报告等众多方面,且拥有动态的结构。在建立企业知识库以后,应当采取措施将日常文档的电子化作为企业制度固定下来,使各部门业务中新产生的知识在知识库中得到积累。企业与外部机构合作或交易而产生及获得的数据库也链接到知识库中。这样的知识库与以往的数据库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包含了专业知识和业务数据,也成为管理流程的一部分而容纳了管理过程文档,由于鼓励个人隐性知识的分享而容纳了有针对性的技巧建议,知识库的层次更丰富。企业知识库的建立是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的要求,也是为企业提供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的需要,也为企业给各个部门同时提供知识服务提供了信息资源库。企业知识库是企业各类信息的有序整合的整体,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知识,是把信息组合起来的有序集合,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之一,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是对企业档案信息的知识的收集与管理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创新拓展,实现从企业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企业档案收集与管理的过程,这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档案信息资源收集与整理,即企业档案部门及有关部门对知识信息进行的收集与管理的环节。企业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的以知识管理为手段进行管理手段与模式的创新发展,是企业从实现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企业档案收集与管理的过程,这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档案管理的对象是对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记录的载体一文件、档案进行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强调信息、知识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共享共建信息资源化平台对企业业务管理活动服务。企业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的以知识管理为手段进行管理手段与模式的创新发展,实现企业档案信息知识的收集与管理,要求企业档案工作人员重新审视传统的文件归档和档案收集的范围,拓宽档案收集整理的范围,把隐含信息资源作为归档范围进行有效地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要求整合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全部信息、知识资源,以便于信息、知识共享与开发利用。通常意义而言,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价值重要,包含的信息量大,对企业经济发展能提供更有效地帮助。但是隐性知识的隐蔽性、不稳定性使它难以被企业获取、传播与利用。隐性知识管理强调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即将隐性知识“编码化”或“固化”于文件资料之中,使之转化成为可供使用的显性知识,通过文件的传递与利用实现显性知识的传播与利用,实现隐性知识的价值。以知识管理为发展方向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企业档案信息知识的收集与管理创新拓展成为知识积累,固化隐性知识;扩大文件归档范围,控制内源显性知识;收集外部信息,获取外源显性知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管理是档案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应该“以知识管理为导向创新拓展档案管理”。

在当前全球都重视知识管理的背景下,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应充分认识知识管理在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的作用,建立企业知识库,使档案信息资源成为企业共有的知识财富;使企业的内、外部信息资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徐拥军.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J].山西档案,2008-01.

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财会信息管理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财会信息管理漏洞

一、传统财会信息中的漏洞

在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当可观的一部分企业在财会信息管理上存在着漏洞。首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健全或执行力不强,均会引发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控制机构的失效。一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企业亚健康成长;还有部分企业内部财会管理制度不健全,考核、监督等绩效考评手段失效,这将直接导致财会信息的真实性与及时性受到影响。其次,企业过分的追逐利润,忽视财会信息管理对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直接导致企业管理层对财会信息的不重视,失去了建立健全财会信息管理制度的主观意愿。最后,在企业中,财会工作人员水平良莠不齐,导致企业财会信息在及时、系统、高效等方面大打折扣。更有职业道德素质较低者,会在财会信息上弄虚作假,损害企业的利益。综上所述,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管理漏洞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财会信息具有孤立性、私密性、隐蔽性这三个特性,所造成的财会信息透明度低下;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对于财会信息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注重企业内部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财务会计信息漏洞存在的根源

从上述两方面探究问题的根源,不难发现,一切问题均是出自财会信息特性上。

1、层级性。企业的财会信息呈现层级性,不同的层次拥有着不同的信息。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与被委托的合约关系,这种关系将会导致各方所获得的财会信不同。经营者为了夸大经营业绩,获得自身利益,往往会通过隐瞒或者造假等手段,欺瞒所有者,侵害所有者利益。企业的班组、车间、分厂、总厂之间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同样也会产生,各层级领导部门所掌握的财会信息的不平等,造成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的情况的出现。

2、隐蔽性。企业的财会信息多属于各企业的私有信息,在市场竞争中是各企业的绝密信息。企业内部重要的信息,不会在每年在年报中完全披露出来。依国际惯例,ipo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等不需对外披露的信息,应在期中、年末披露期初与期末总额数,并按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投资、经营三大块披露年内流出、流入的总额。在这以外的有关现金情况的信息可不对外披露,这一规定的产生,导致财会信息具有了隐蔽性这一特征。

3、滞后性。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逐步应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极大的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工作压力,简化了财会信息生成的步骤。然而财会信息电算化的普遍使用只是解决了财会信息生成和传递的速度,减小了由于财会人员的失误而造成财会信息出现错误的概率。但财会信息电算化的使用,并不能完全避免财会信息生成与企业某一时点存在时间差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由于财会信息具有滞后性,所造成的财会信息不准确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通过现代化的手段逐步减小这一误差。

4、过程性。财会信息的生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是在某一时点就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企业在年报中对外披露的现金信息、期末余额等,都是以经济业务的发生为依据,经由财会人员确认、计量、分类、汇总四步后加工而成。财会信息的使用者所看到的所谓“信息”是经财会人员中和、综合后的财会报告,这种经过财会人员按管理者意愿,加工处理过的财会报告,对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有着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5、动机性。为投资者和中小股东的权益,在国际上,ipo企业必须在期中,年末定期对外披露企业内部的财务报告及附注等信息。与此同时,各国金融管理机构,对于企业自愿披露的,有关企业经营利好的相关信息持支持的态度。然而,我们在实际交易中会发现,每个企业都有着扬长避短的心理,往往那些愿意并积极主动披露其他相关信息的企业,多为优势企业,其将披露此部分信息视为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建立企业信誉的过程,通过详尽的信息披露,力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的关注;而劣势企业则由于囊中羞涩,拿不出对公司经营有利的财务数据,自然不愿更多的披露信息。这造成了财会信息的不对称,是劣势企业共同需要面临的问题。

6、私有性。财会信息虽然是公共所有的产品,但由于各公司内部环境的复杂性,采取会计核算方式的多样性,导致财会信息又具有私有产品的特性。所以我们认为财会信息有着,公有性和私有性双重的特征。私有性,主要体现在部分财会信息,往往企业不会主动对外披露,例如高管的薪酬,企业大客户名单、等等。

三、提升企业财会信息管理的方法

针对上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财会信息管理,企业应在未来的管理中注重如下几点。

一是要加强人才管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力资源的优劣,决定着现代企业发展的好坏。企业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深入地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是现代企业迈向成功的保证。为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必定会不断的引进大量的、优秀的人力资源,其中主要包括高管人员、中层干部、具有专业技能的生产人员等。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企业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对每位员工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最终实现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

二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与控制,加强企业财会信息的透明度。加强财会信息透明度,有利于企业切实做好财会信息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良好商业信誉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社会对企业的监督。首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在心理上,高度重视财会信息管理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财会工作,应成立独立的部门,安排专业人员、拨付专项资金,对企业财会信息管理工作的进行情况进行监督。其次,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依照现有制度开展工作,并根据国家法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做好绩效考核、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等工作。最后,企业必须对下属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监管,应委派专员进行监管,及时了解资产资本运营的情况。

三是要加强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管理人员应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如何花费最少的资金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运用自身的财务专业知识,准确预测未来市场发展趋势,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所以财务人员对企业收入管理应运用本量利分析、边际贡献分析、保本分析等财务管理分析方法来进一步扩大边际贡献;制定信用等级评估政策,对应收帐款进行严格的管理,加速现金的流动。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新型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那种着重有形资产、关注生产制造成本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现代的财务成本管理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有点,还在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如何运用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创立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最深产品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和高新技术优越资源的分配方法等,从而使企业能够不断的生产出各种具有企业特色的新产品。

四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完善财会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应当与时俱进,善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将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到日常的管理中。为了完善财务信息管理,应建立财会信息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便捷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对财会信息进行高效的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引进,可以大幅度节约人力成本,减少财会人员工作压力,同时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精度。

要想做好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中,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应成立独立的部门,配备专业财会信息管理人员,并保证其在日常工作中具有独立性,从业人员应当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自身职业道德的约束下,做好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真正的做到财会信息的透明和精准。

在财会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会计信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增加明细科目的核算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对财会信息高质高效的要求。所以引入高科技信息系统的辅助核算,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一问题。使用信息系统进行会计核算,可以使得核算后得出的信息更加有效、精准。信息系统不仅只是用于方便计算,还可以运用到管理中去,信息系统可以协助管理者完成对信息的分析整理工作,这样管理者可以做出及时、准确的市场预测,进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信息系统精准、全面的整理,还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从宏观上了解到企业的财会状况,从而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规划。

四、结语

现代财务管理方法,更适合企业与日俱增的对管理方面的需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内部新旧财务管理体制正在进行更替。为了挑战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企业正在逐渐树立管理战略国际化、风险防范法律化、资本配置多元化和利益分配人性化的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企业以经营目标为出发点,以对营运资金管理作为重要手段,重视形态管理,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的不断提高生产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政部出版

[2]《从财会信息特征看加强财会信息管理》,作者:范文娟

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控建设;财务管理

企业内控过程是企业为实现长远的经济目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经营活动、战略计划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内控建设对于企业资产安全、财务风险规避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经营的各个方面,与企业内控过程具有相同的目标和一致性,而且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内控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内控过程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一、内控建设中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财务管理利于企业会计工作高效化

企业内控过程一般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部分,强化财务管理过程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可以有效的推进内部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企业内部会计工作过程中会产生重要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建立在财务管理基础上的内控建设可以通过制度、条例和监管等措施保证各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在企业内部的上下流动,从而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以及进行必要的财务风险管理。

(二)财务管理利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内控建设的基础是完善的企业结构,企业内部的治理方式、方法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当下,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断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通过不断的、及时的财务信息回馈方式,及时反映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组织关系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委托——结构下,企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财务管理利于优化企业内控过程

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根本原因是想通过对内部各经营环节和生产要素的控制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内控过程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相辅相成。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与企业内控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分析、决策、评价和预测等手段与内控方式密切联系。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和企业内控建设的不断推进,可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强化和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财务管理有利于企业内控过程中反腐机制的建立

企业内部资金使用效率的改进,不仅仅依赖于优化资金使用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有效的腐败预防和惩治机制,强化内部资金的管理力度。企业内控过程通过对内部资金的约束机制、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方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机制,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资金运行的透明化的高效化。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建设意识不到位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获得经济效益,使得很多管理者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生产、营销等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环节,对企业内部控制尤其是财务管理控制方面的意识薄弱。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内控制度但是执行不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方面并没有将内控意识融入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当财务管理方面缺乏适当的内控管理程序,就容易出现财务库空、财务信息混乱等现象,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二)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的长久经营发展离不开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筹集、使用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约束,尤其是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的正确性和高效性。但是,在实际的企业运行过程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中经常存在财务资金缺乏监管机制和使用随意性的问题,不仅会导致资金使用的低效率,也会诱发职务犯罪等严重问题。

(三)财务信息不完善

财务信息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企业会计工作不合理所带来的财务信息失真和财务数据缺失等问题。尤其是企业内部出现的审计核算、账目混乱、资产盘点和清查滞后甚至是会计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都直接反映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完善和财务管理的不健全。同时,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不健全,未建立完善的内外部信息闭环管理系统,使得信息传递效率和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三、进一步发挥企业内控建设中财务管理的作用

(一)完善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监督机制,是保证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部分之一。企业的审计工作不仅仅表现为对会计工作的审计监督,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监督管理。因此,内部审计制度要延伸到事前和事中开展工作,不局限于时候的监督行为。同时,审计工作要具有独立的及时的对企业工作进行审计的职能,保证及时发现问题,提高财产安全和组织运行效率。

(二)优化财务管理机制

财务管理机制的优化完善要与企业内控建设相协调,以企业经营战略为实现目标。财务管理机制要包括完善的预算管理和监控体系,将预算管理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不仅从生产经营角度出发降低成本,更要加强对资金支出的管理,保证资金支出的有效性。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优化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流程,将整个企业的资金流纳入管理范围之内,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趋势愈趋明显,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契机。财务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优化财务流和信息流的运行效率,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信息技术手段同样不断完善企业内控管理方式方法,扩大管理内容和控制效果。因此,要通过财务管理过程的信息技术方式的应用,不断推动企业内控过程的信息化程度,实现内控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会志.论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16):9-10.

[2]陶平.加强企业内控建设,推动财务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15,(12):243-244.

[3]刘玥.浅谈财政部门加强内控建设之举措[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116.

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篇10

1.1企业信息管理建设水平亟需提升

从某种程度上看,由于我国制造企业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某些缺陷,而这些缺陷体现在软件应用方面水平较低,其中在信息管理应用上,传统的制造企业难以适应信息化管理。虽然说制造企业对信息软件的基础设施所投入的资金较多,但对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没有进行科学划分,这样就难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一些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存在信息技术知识更新慢,在一些高端信息管理部门缺乏可行性,这样就使得信息管理水平直线下降。

1.2企业信息化管理资金投入缺乏

从某种程度上看,现阶段的制造企业关于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投入资金较少,有很多制造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阶段,要想更好地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这就必须要注重在信息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

1.3企业信息管理整体规划缺乏

从整体上看,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停留在技术性层面上,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作用不大,这样就必然会导致过多依靠信息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上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甚至会出现增大额外工作量的情况,信息规划意识不强,在信息建设中的随机性和主观性较强。在信息技术应用、业务流程和战略规划等方面,都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制造企业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必须要紧密依靠信息管理软件。而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反映出一种整体的管理思想,这就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层面上,还体现在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业务流程等方面的管理,若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和体制不能很好地与信息管理思想紧密联合,必然造成信息管理难以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1.4信息化人员素质和人员比例较低

从整体而言,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其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例如,从基础工程、信息建设软件等方面,其信息管理的难度都是非常大的,而这些都是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设计和培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人才非常缺乏,这样就导致了信息管理工程的建设速度直线下降。同时,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全员参与,同时为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科学规划,经过笔者的研究和调查,制造企业的领导者在信息管理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样就使得信息管理建设工作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若是信息管理建设工作缺乏整体性认识和管理意识薄弱,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信息管理建设工作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推动制造企业信息管理建设工作的对策

2.1建设高效的信息管理组织保障

在现阶段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工作中,主要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层和执行层,只有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组织体系,才能利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加快构建全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的创新,进而实现制造企业的信息采集和传输共享。

2.2制造企业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亟需加强

在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能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比例,切实注重信息管理人员与制造企业成员之间的业务互动,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以此来稳定相应的项目团队。同时,it技术性人员,必须要学习制造企业的管理和各个业务部门流程之间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制造企业管理方面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制造企业的业务管理人员可定期进行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学习,娴熟运用信息管理软件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信息管理部门的水平。例如,在对于一些核心的技术性人员培养方面,可将信息技术与商业实践两者之间结合,其中便包括一些网际工程、服务器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在制造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中,必须要切实掌握好各种设备在市场中的销售前景和竞争力,以此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工具,方便今后开展各种战略规划的调整。

2.3制造企业信息建设的规划性研究

一般来说,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战略性规划就是为了能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求,实现制造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其中,便包括了企业领导、信息技术专家以及用户等方面的总体战略需求。针对制造企业没有从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等方面的角度去思考企业对信息管理方面的影响情况,本文认为,只有实施高效科学的信息管理建设规划,充分利用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管理建设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使得信息化建设和业务两者之间的结合更为紧密,使得信息管理建设工作能对制造企业起到一个更为明确的发展规划作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