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整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0:01

生态环境整治篇1

(一)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概念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数量,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1],最终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民集中化居住,工业聚集化发展的和谐景观。

(二)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形成我国耕地资源逐年减少,不仅耕地数量降低,耕地质量也明显下降,已形成“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其高效收益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工业技术发展迅速,土地资源在工业生产中的价值大大提升,具体表现为利用资本、科技以及人类的劳动最终产生工业收益。因此,大量农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耕地减少,荒地以及工厂废弃地增多,耕地与粮食问题局面严峻。为了巩固粮食安全,维护农业的中心地位,达成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持续推进土地的整理整治,并逐步迈入土地综合整治阶段。

(三)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义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日趋严峻的人地矛盾提供了破解方向,为资源配置与利益格局的平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供给不足对经济发展制约的瓶颈问题,推动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一)自然条件1.气候固城镇属暖温带季风区中的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为冬寒夏热,温差大,降雨少。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温差达30.3℃,极端最低气温为-24.8℃,极端最高气温为42.5℃,年总日照时数达2674.3h,年平均无霜期为195d。夏季降水集中,冬季干燥少雨,年总降水量为523.9mm,年总蒸发量为1872.9mm。2.地形、土壤固城镇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北部,地处冀中南平原,整体地势平坦,西部较东部略高,平均海拔30米。土壤类型以褐土、潮土为主。3.水文境内有午河流过。午河自柏乡县县城南入境,由西而东,入西潘村北,经过前岳、后岳,奔宁晋县汦河,境内河道长7.7km,宽120m,通过流量80m3/s,流域面积50.3km2。

(二)社会经济条件固城镇地处隆尧县北部,东接大张庄乡,南连山口镇,西邻柏乡县,北接宁晋县。南距隆尧县城12.5km,辖18个行政村,人口4.5万余人,总面积64.6km2。1.经济发展农业是固城镇的基础产业,是固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石,确保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鼓励村民规模化经营,对于固城镇的经济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当地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玉米,经济作物包括棉花、香菇等,另外,蔬菜种植以及禽畜养殖也是村民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4556公顷,总产达71221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乡镇工业化进程进展迅速。固城镇的传统工业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配件的生产、销售,其产品种类多、销量大、销路广,部分产品出口海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汽车制动鼓配件生产基地。2012年固城镇工业生产总值5.3亿元,拥有汽配企业100余家,职工8000余人,年创利润6000多万元。2012年,固城镇国内生产总值7.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2亿元,占到1.6%;第二产业产值5.3亿元,占到71%;第三产业产值0.99亿元,占到13%。全年财政收入12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985元。

(三)固城镇土地利用现状2009年末,全镇土地总面积为6444.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56.8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23%;建设用地面积为753.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69%;其他土地面积为134.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8%。农用地中,耕地5445.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50%;园地1.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林地4.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8%;其他农用地104.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2%。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730.3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33%,交通水利用地21.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3%;其他建设用地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其他土地中,水域主要是河流水面为74.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5%;自然保留地主要为荒草地60.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3%。

三、土地综合整治对固城镇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土壤问题

1.耕地面积较少,耕地质量下降随着固城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的同时,城镇一体化建设也逐步深化,各类非农建设用地(农民新建住宅用地,工业建设项目、交通服务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等)需求不断增加,固城镇整体趋势呈现为人口逐年增多、耕地逐年减少。要使有限的耕地养活逐年增多的人口,只能向耕地索取更多的粮食,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为追求提高耕地产出率而一味加大耕地垦殖力度或不顾土地适宜性要求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反而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和生产力降低,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灾害过程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在乡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高效率的大型工程机械被大量使用,在挖填土方的过程中,表层土层被压实,土壤水封空气减少,团粒结构变差,最终导致土壤板结,生产力降低。

2.土壤污染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主要原因包括大量施用化肥、滥用农药及除草剂、随意排放垃圾和污水、不合理的灌溉行为等。传统的培肥费时费力,化肥作为廉价、便捷的提升产量方式,广受农民喜爱。大量化肥的施用使土壤板结现象加剧,有机质含量降低,整体肥力下降,以此恶性循环,结果是耕地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部分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仅3%。固城镇每年农药的平均使用量在9kg/公顷,一些高产农田的施药次数近10次,高达1kg/亩,造成农业产品及农副产品残留农药严重超标,这不仅使人畜农药中毒事故发生率上升,还减少了土壤的有益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乡村居住区生活垃圾数量巨大,没有垃圾有效处理,没有垃圾集中处理场所,农民环保观念欠缺,大量使用塑料薄膜等,“白色”污染随随风飘舞。乡村居住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村庄附近水坑,缺乏排水渠、污水处理站等必要设施,村民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水污染造成土地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致使耕地减产。一些不合理的大水漫灌,使土壤盐渍化现象出现。

(二)植被问题——林地覆盖率极低,缺乏农田林网村镇迁并、耕地垦殖率的提高、荒地开发等一系列土地整治活动的实施,对地表植被及其相关生态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数量结构与空间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林地面积急剧减少,田间和道路防护林带基本消失。近三十年,固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建设、交通、商业、住宅等用地增加,土地复种指数提高,使得当地原有的榆树、槐树、柳树和杨树几近消失,荆条、酸枣已经消失。目前,固城镇林地覆盖率仅为0.08%,大多道路农田周围已无林地可言,宜林地因各种占用情况、非法砍伐、外来物种入侵以及病虫害的影响还在继续减少。

(三)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简单化固城镇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中,偏重于耕地大面积整齐划一。一方面利于机械化收获翻耕播种;另一方面易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耕地大面积平整进程中,影响和破坏了生物栖息地,农田常见的蟾蜍、麻雀、野兔、蚯蚓等生物减少。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增加了农田害虫的抗药性,减少了土壤的有益微生物种类与数量,使土壤微生物含量减少,病虫害的危害性大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整治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简化,必然会使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环境受到影响。

(四)大气问题——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汽车配件是固城镇的传统工业,在过去30年,固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建立100多家汽车配件企业。这些企业分布散、规模小、技术力量弱,且均使用冲天炉,将大量未处理的废气直接排出。硫、氮氧化物以及小颗粒粉尘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时有雾霾。同时,在乡村土地整治过程中,村村水泥公路的铺设、田间沟渠的水泥化、荒地与废弃地的垦殖等都使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植物的净化作用减弱,局部空气质量下降。乡村村民环保意识薄弱,乡村缺乏垃圾处理站等基础设施,村民焚烧白色垃圾、农作物秸秆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容易引起火灾,还对当地大气造成污染。

四、为改善固城镇生态环境,土地综合整治应采取的措施

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土地资源与土地效益的平衡配置,在保证农业发展、生态建设优先的前提下,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在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宏观设计、监管、督查,探索社会化途径与市场化机制,建立乡村特色的土地整治理论体系、规划体系、实施运行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包括生态效益评价体系)等。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践,才能真正解决乡村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的问题。历史告诉我们,“金山银山,难买绿水青山”,必须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来。通过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固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政绩观,矫正地方政府的“政策惯性”,改变其为了经济牺牲环境的短视行为,将固城镇的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土地格局优化结合起来。协调人地矛盾,提高生态修复能力,优化土地综合整治空间分区,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安全格局。

(一)大力发展固城镇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利用循环经济原理,实现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增高农民收益。1.保护耕作层,增加土壤肥力。土地整治工作中,针对不同地形和类型的地块,选择合理方案。利用小型机械局部平整,避免把土层压实;把土壤浅层剥离、回填,保证土壤结构,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施加禽畜粪便发酵产生的有机肥,降低工业化肥施用,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从而保持农田地力。对于新开垦耕地和复垦耕地,可通过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腐殖质,改良土壤结构。2.增加耕地数量,整合农村建设用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针对“空心村”现象,制定总体土地资源规划,颁布各项政策、奖励措施等,在政府引导下退宅还田,集约用地,鼓励村民建立新型住宅、多层住宅,发展迁村并点。鼓励工厂企业优先使用废弃地,逐渐缩小民居占地、建设用地,加速土地复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有效结合。规划到2020年,固城镇耕地复垦项目可开发补充耕地705亩。

(二)合理发展固城镇生态工业1.改进生产工艺,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缓解大气污染。固城镇的空气污染已经投入整治。设立相应实验基地,针对汽车配件铸造工艺进行研发升级,在资源集约的同时,完成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增加产业链效益,减少工业三废的产生。规划拆除100多家汽车配件铸造工厂所用的“冲天炉”,建立工业废物处理站,对废气、废液的集中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预计年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400余吨,有效改善大气质量和当地生态环境。2.改善固城镇工业布局。对于宁鸡线两侧的城镇村建设用地,尤其是户曹至午河段,将汽车配件产业按照产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村镇规划区内组建或新建生态工业集中区。集中供水,集中采用电炉,对于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统一集中处理,企业向环保转型,企业生产效率也将大大提升。

(三)改善固城镇生态居住环境

1.建设生态人居,居民生活生态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生活生态化。生态人居建设就是建设生态化、绿色化的村镇居民居住区(住宅、小区)及公共活动空间(街道、活动广场等)。固城镇在农村居住建设方面,规划建设了占地139亩,投资7800万元的一里庄新民居,集中建设多层楼房9栋,总建筑面积9219平方米。其中投资320万元,用于修建水泥道路、完善水、电、网络通讯等基础生活设施;投资80万元,配备健身器材、娱乐设施,改良村民居住条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全镇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一批深井集中供水、道路硬化建设、危房改造、村民健身活动广场和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等项目;投资180余万元对一里庄商业区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街道两边进行了绿化、亮化、硬化。全镇形象明显改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实施,使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进而提升了全镇的整体面貌。

2.加强垃圾分类与处理,减少垃圾污染。固城镇成立了专职保洁队伍,在每300-500人中落实1名专职保洁人员,对乡镇公共服务区的配套设施进行日常清理、保洁,节假日期间更是重点清扫。固城镇在每20~30户间建立1个垃圾池,要求居民定点投放垃圾,不得随意丢弃垃圾。对于可回收垃圾要有环保意识进行分类回收,并安排专人定时清运垃圾池垃圾,保证村镇干净、整洁的形象,严厉杜绝脏、乱、差,响应政策规划,逐步形成“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的联动机制。3.骨干通道、骨干河流绿化。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增加植被覆盖,优化生态环境。以县道、乡道、村道等骨干通道为轴线,进行线状绿化,田间地头营造农田防护林。按照“一次规划,分年组织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境内干沟、公路、沿河发展速生杨丰产林、经济林,沿路实施通道绿化工程。绿色通道补植10万株,四旁植树6万株。严格控制个人、企业向午河内排放污水,加强监管措施,并采用生态技术修复午河河道内受污染水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午河河堤、河堤背水坡以及部分干河槽绿化工作,提升河道生态服务功能。

(四)推行绿色文明的生态文化

1.促进固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形成,转变生活观念。固城镇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严谨施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进行环境保护知识讲座与竞赛活动,村干部尤其要做好动员工作,带动全体镇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降低白色污染。宣传并推广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等。使城镇人民人人环保,人人节约,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2.相关部门明令禁止捕杀、买卖野生动物。做好宣传、监督工作,加大打击力度,一经发现严重查处,共同保护生态多样性。

五、总结

生态环境整治篇2

**为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加大隐患治理力度,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开展“大排查大整治”集中行动,巩固“百日安全无事故”专项行动成果,严防事故发生,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按照工作要求,在前期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活动的基础上,按照油田《关于深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胜油QHSe〔2021〕61号的工作要求,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制定完善了“**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展开工作的组织运行。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机制。

服务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胜利油田HSe管理体系手册》的宣贯落实,早先也已制定了《**施工现场绿色提升方案》、《**施工绿色工作标准》等相关制度规定,明确了以生产运行中心牵头各班站责任落实,形成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目标体系,将生产经营中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全程管控和闭环管理,确保依法合规和风险受控。

加强培训教育,服务部建立常态化生态环境普法教育机制。系统梳理《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固废法》《水污染防治法》《刑法》(修正案)《“两高”司法解释》等法律和有关典型案例,组织开展以“知敬畏、守底线、促合规”为主题的全员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体员工依法合规和遵章守纪意识。

二、全员参与,做好生态环境的排查整治工作。

服务部具体由QHSe领导小组牵头,生产运行中心督查各班站逐项对照水污染防治、废气污染防治、固废污染防治、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环保管理、环境应急管理七大类排查内容,采用逐一清单化排查方式,制定形成排查任务清单,做到每项排查任务都要定人、定责、定时,确保排查工作“全覆盖、无死角”。

三、区部联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顺利进行

服务部与桩西采油厂各管理区工作上紧密衔接,在生产作业环节上互相配合,安全环保措施得当,各类生活、废旧垃圾归位收集,杜绝现场跑滴漏现象,共同推进生态环境工作。

四、服务部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鼓励全体员工及时发现问题,上报问题。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环境安全隐患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治,健全环境应急预案制度。

2、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服务部全体员工的生态环保意识,同时,做到直接作业环节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宣传服务并举,强化安全环保主体责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服务部长远发展规划中,做到自主、自觉、自律、未雨绸缪,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服务部将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把环境安全隐患督查监管贯穿于日常工作中,以零容忍的态度查处每一个环境安全隐患点,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其他安全隐患,将及时把信息通报给桩西采油厂各管理区,实行区部联动,共同筑起一道安全防线,确保一方清水净土。

生态环境整治篇3

2020年8月19日上午,详细了解马鞍山市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落实情况,并走到江边察看长江水势和岸线生态环境。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的切身利益、群众的和谐稳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针对χχ七街商业圈生态环境治理工作,XX区区委政府安排区领导牵头,城管、市场监督、生态环保及XX开发区相关部门参加,专班跟进综合整治。开发区安环局作为专班成员单位,主动组织对七街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初浅建议以供领导参考。

一、XX七街现状

(一)商业现状

XX七街项目全长2公里,是目前χχ最长的商业街,囊括了“吃、喝、玩、乐、住、憩、娱、商”为一体的城市商业群落,是χχ未来具代表性的都市景点。目前,χχ市政府、行政中心、916学校等都已搬迁至χχ七街周边;无缝对接光彩商圈,周边独秀大道、天柱山东路、迎宾东路等城市干道,交通便捷,社区环绕,商业增值潜力大。

餐饮行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一直在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统计显示,我国餐饮业已经连续17年保持2位数的高速增长,即便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国内餐饮业依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连锁餐饮由于具有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品牌优势、服务优势等有利条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近年来餐饮发展的主流模式。

χχ七街目前的商业发展主要依靠餐饮业的繁荣,其中多以烧烤和快餐为主,经营时间主要以晚餐和宵夜为主,夜晚客流量以万计,此地的餐饮发展已经成为χχ市的一个新标杆。同时,χχ七街沿街小区共九个,主要包括逸龙湾、嘉禾园、文苑世家等,但小区临靠商铺最近的距离不过20米。

因此餐饮的繁荣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也长期困扰着周围的居民,环境问题的投诉也日益增多。

(二)环境现状

XX经济开发区七街餐饮业水、气、声污染严重,居民重复投诉油烟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经过多部门多次联合现场勘察督查,存在下列问题:

(1)餐饮经营户的油烟排放普遍不达标,甚至露天经营,直接排放油烟、噪音大,致周边住户反映十分强烈;

(2)雨污水管道错接、乱接,洗刷用水直接倒入雨水管道,致雨水管道被污染,进而污染周边水系;污水直接进入市政污水管道,造成管道堵塞;

(3)餐饮垃圾不规范处置,乱堆乱倒成为常态;

(4)物业环卫清扫不及时,采取一次清扫即每天夜间垃圾在次日8:00前才清扫结束;

(5)物业管理缺位,开发方投入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

(6)职能部门监管有待提高。

(三)整治现状

经过相关部门的长期督促,部门餐饮单位已经逐步开展整改,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积极接受整改的餐饮单位,油烟排放浓度已经降低很多,相比较以前出现的油烟在马路淤积,导致油烟随风飘向小区的情况已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每栋楼餐饮单位的油烟排放仍然是独立排放且存在无排气筒情况,不能做到每栋楼的油烟集中收集、集中排放,应最小程度的减少油烟对居民的影响;

(2)部分餐饮单位更换了室内油烟净化一体机,但外墙排风口的噪声问

题尚未解决;部分餐饮单位更换了室外油烟净化器和风机,但室外排烟风机的噪声问题也尚未解决;并且各商户的空调外机基本外置朝向小区,当普遍客流量很大时,空调外机集中的噪声依然很大;

(3)部分餐饮单位的外置水池等易造成污水的设施基本已拆除,但仍有部

分餐饮单位在室外洗刷,造成污水四溢;

(4)餐厨垃圾仍然需要加大清理速度,需要分类处理。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认知存在偏差

因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大,人们对“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境,怎样

才能保护环境”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认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商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些根本就没有生态环保意识,没有想过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传统习惯难改变

商户的生产技术较落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固执的认为作为经营单位在油

烟排放等问题上与日常居家炒菜的习惯一样。缺少环保认知与环保技术指导,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人们身上根深蒂固,难以根治。

(三)资金投入困难

作为χχ七街物业管理方和餐饮商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理解重视不够、不舍得环保投资,导致各项环保措施落后、不规范,最终在七街餐饮商圈造成了较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周围群众不满。

三、整治标准

(一)油烟排放:各餐饮商户需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

中2.0mg/m3的标准要求。

(二)噪声排放:各餐饮商户需满足《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二类

排放限值:昼间(6:00-22:00)60dB(a),夜间(22:00-次日6:00)50dB(a)。

(三)污水排放:各餐饮商户产生的污水应全部进入市政污水管道。

(四)餐厨垃圾:各餐饮商户定期按时清理堆放,环卫部门定期按时转运。

四、整治意见

面对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各职能部门及物业管理方、各餐饮商户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协同一致开展综合治理。

(一)要形成统一认识,以强大的合力组织整治。

环境整治不像项目建设那样创造财富、不像城市建设那样立竿见影,但事关未来发展、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必须要有高度的认识和强大的合力组织实施。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治理共识,环境整治涉及范围广、人口多、投入大、任务重,全面开展难度非常之大。但当前开展城乡环境整治逐渐成社会的热点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心,因此,我们要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站在为民谋福祉、谋健康的高度,用抓项目建设、生态建设的力度抓环境整治工作,上下齐心,统一认识,全区积极推动环境整治工作的实施。

二是明确职能部门责任。环境整治牵涉的职能部门多,需要XX区政府统一指挥调度,相关部门各司其职。

(1)XX经开区城建局负责对七街现有餐饮店进行全面摸查;负责组织物业管理方、餐饮商户落实污染防治措施,按程序监督物业管理方安装专用烟气排放管道、餐饮单位落实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和减震降噪的工作。

(2)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餐饮场所设置及证照颁发严格依法审核,对证照不全、超许可范围经营、生产经营条件不达标的餐饮门店依法进行处置;负责对法律规定不得设置餐饮经营场所而存在的餐饮门店依法吊销相关证照并关闭;对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接管专用烟气排放管道使用不到位的、油烟排放和噪声排放标准不达标的,依法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对新建餐饮单位不能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做好污染防治措施的,不予发放《营业执照》。

(3)XX经开区安环局负责宣讲安全、环保法律法规;为专项整治行动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引进第三方监测机构对餐饮商户的油烟和噪声进行抽检,不定期开展检测工作,出具检测报告。

(五)三是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在XX区政府的组织下,各单位要迅速将行

动统一到工作安排上来,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力投入,下定决心,坚决打赢环境整治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二)要深化宣教形式,以浓厚的氛围推动整治。

环境综合整治,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要以营造环境保护氛围,提高

环保意识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环境整治宣教力度。

一是注重宣教媒介立体化。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资料等媒体,制作丰富多彩的视频、画册、读本等广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让广大民众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

二是注重宣教内容多样化。要科学归纳宣传的内容,突出宣传的重点,如将环境整治的政策、环保带来的效果、环境污染的影响、垃圾分类处理、文明习惯等内容制成内容丰富的宣传资料,向广大居民广泛宣传,让广大居民积极投身到环境整治行动中来;要结合生态环境工作,引导物业管理方和餐饮商户正确处理好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的关系,积极投工投劳搞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注重宣教形式广泛化。要积极搭建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工共妇、义工、协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企业、学校、居民广泛参与以城乡环境治理为主题的活动,引导群众积极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全民参与、携手共建的社会氛围。

(三)要建立长效机制,以科学的模式持续整治。

环境整治是一项多部门、多人员的全局性系统工程,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长期性、艰巨性工作,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考核监管,形成工作合力。

生态环境整治篇4

1.筑坝工程。筑坝是按调整水流分布,改善航行条件的需求,将石料抛筑在具有土工布护底的局部河床上的工程措施。各坝体上下游河段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将局部改变水的流向,使局部流场发生变化。丁坝、潜坝和梳齿坝体上、下游可能形成一些回水区或缓流区,并抬升部分河段水位,增加水深。河床地形发生变化,建坝后局部河岸被坝体占用,岸边的水生植被被损毁,对部分产卵鱼类不利。丁坝、潜坝等会造成一些原有的产卵场的功能发生变化或丧失;丁坝坝体上游靠岸侧水流减缓,若漂流性鱼卵漂浮至此容易下沉,从而影响鱼类的孵化。

2.守护工程。护岸是保护河岸,防止波浪、水流侵蚀的工程。主要作用是控制河势,不使河床边界发生任意变化,保持河势稳定在满意的状态;抑制崩岸,防止水流淘刷和波浪冲势河岸;防止主流顶冲河岸,尤其洪水主流顶冲的险工地段,需要修建护岸工程,有效保护堤防安全。护底是护岸的基础部分,是从坡脚向外直至深槽的防护体,遏制河底的过度冲刷。护岸、护坡、边滩和低滩守护主要改变原有岸坡结构,整治使得自然复杂的河流形态和流场朝单一化方向发展,其守护行为一般不会对河道水文情势造成大的改变。施工会改变产卵基质等栖息生境;边滩的硬化对水生维管束植物产生影响,使其生物量减少,间接影响喜好在此产沉性卵或粘性卵鱼类的繁殖发育,导致区域鱼类资源量的下降;破坏底栖动物的主要生存场,底栖动物种类、数量下降,致使鱼类减少。抛石、沉排等工序会改变局部地形,增加河床糙度,改变河床底质结构。

3.疏浚吹填工程。疏浚后河段水深增加,流速减缓,流量增大;施工使悬浮物浓度升高,影响浮游生物;疏浚处原有的底栖生物被损毁;对工程区域鱼类有惊扰。

4.航道爆破工程。爆破工程主要导致河道部分地形发生变化,原有的急流环境变为缓流。施工中局部悬浮物浓度升高,影响浮游生物;工程炸除礁石使底栖生物被损毁,附近一定区域的底栖生物被掩埋;施工前如未采取驱鱼措施,将炸死或炸伤过往鱼类。

二、需重点研究的方向

1.长江江豚保护研究方向。长江江豚:种名,属于哺乳纲、鲸目、鼠海豚科中江豚属中的窄脊江豚的一个亚种。长江江豚是江豚生活在淡水中的唯一亚种,2013年7月被iUCn的受胁物种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长江江豚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目前主要分布在宜昌至上海段,其中宜昌至鄂州段江豚的密度最低。江豚为近岸型豚类,分布密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递减。长江江豚迁移范围较小,在弯曲河道的边滩缓水区、分汊河道的干支流交汇水域的分离区和滞留区,以及心滩的分流区之间往返迁移。长江江豚一般在春季繁殖,分娩持续时间较长,4~5月份为产仔盛期。江豚喜单独活动,有时也结成2~3只的小群,主要以青鳞鱼、梭鱼、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等为食。①长江江豚保护策略研究。对长江江豚的历史及现状进行资料查找和实地考察,得出长江江豚的种群分布情况、生长状况及数量的系统资料及变化趋势;研究三峡大坝蓄水对长江江豚栖息地及索饵场造成的影响;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的层面初步分析江豚资源减少的影响因素。基于长江江豚现状调研、社会经济影响和技术方法,分析栖息地保护、异地迁建保护、人工繁殖三大保护措施的利弊。提出包括水利调度、加强行政管理、维护生态系统等在内的江豚总体保护策略及近期保护侧重方向,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分江段制定近期及远期江豚保护方案。②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的生态补偿方案研究。采用资料查找的方法调查历史上人类活动较少时江豚的数量及活动水域,将个体江豚所需的活动水域作为江豚的原始生态足迹值,再参考人类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根据现有的江豚生活需求推算出所需的生态足迹值,并对原始值进行修正,得出合理的生态足迹值,再计算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值,得出目前长江适应江豚的生存空间。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等核算出江豚保护所需总费用;确定人类活动(工程建设、沿江排污、经济行为等)对江豚影响所占的权重,依据模糊数学统计法、建立模型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定量分析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生态足迹的影响,最终确定航道整治工程所需承担的保护费用。③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累积影响研究。分别对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觅食场所和迁移路径的累积影响进行研究。采用情景分析法,考虑生物资源自我修复,通过资料和实地考察研究航道整治工程对底栖动物等生物资源量的影响。分析长江江豚的食物链,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的累积影响。综合考虑江豚被饿死的可能性和危险捕食给江豚带来的擦伤、撞击、螺旋桨误伤等伤亡,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觅食场所的累积影响。调查已建筑坝工程对江豚迁移路径的影响,结合江豚迁移路径要求的流速、水深等水文条件和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情况,通过环境数学模型法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迁移路径的累积影响,得出迁移路径被压缩的空间值。④适宜江豚生存的生态江段选取研究。根据江豚生存适宜的底质、边滩、流速、水温、泥沙等水文条件,对各江段水文情势等进行调研,采用数学模型法初步确定若干现状条件下的适宜江豚生存的生态保护江段。由于时间推移,河流环境发生变化,根据现有的河流水文资料,运用环境数学模型法,模拟河流水文水动力变化趋势,分析生物资源变化情况,结合江豚适宜的生存条件,重新确立若干未来条件下适宜江豚生存条件的生态保护江段。综合考虑江豚保护、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经济技术、社会影响等方面,采用实地考察和对比分析等方法,优化选取适宜江豚生存条件的最优生态保护江段。

2“.四大家鱼”保护研究方向。“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类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和捕捞对象,在淡水渔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长江是我国四大家鱼的主要天然原产地,是宝贵的天然物种种质资源库。“四大家鱼”属典型的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季节在每年4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此时江水的平均温度为18~27℃,产卵盛期水温为21~24℃。一般认定,“四大家鱼”产卵期的适宜流速最小为30cm/s,最大为60cm/s。研究发现“四大家鱼”的产卵环境多为河床地形、水流流态较为复杂,动能梯度和弗劳德数较小、流速梯度和能量损失较大的河段。①“四大家鱼”保护策略及生态补偿研究。a:“四大家鱼”保护策略研究,采用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方法,调查目前四大家鱼“三场一通道”的分布情况及三峡工程蓄水对“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区域的影响;初步分析人类活动中(工程建设、水体污染、非法捕捞等)对“四大家鱼”种群变化的影响因素。“四大家鱼”的保护主要分为对“三场一通道”的生态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基于“四大家鱼”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通过对生态环境、社会影响及经济技术的综合分析,针对种质资源保护区及一般江段提出系统保护方案。同时,对现有人工增殖放流站进行考察,研究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B:“四大家鱼”生态补偿方案研究,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等对“四大家鱼”生态补偿费用进行核算;通过人类活动对“四大家鱼”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依据模糊数学统计法、建立模型法、实地考察法等定量研究出航道整治工程在人类活动中对“四大家鱼”影响所占的权重;最终确定航道整治工程所需承担的保护费用。②航道整治工程对“四大家鱼”的累积影响研究,分别对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觅食场所和迁移路径的累积影响进行研究。由于“四大家鱼”主要以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为食,采用情景分析法,在考虑生物资源自我修复的情况下,通过资料查找和实地考察研究守护工程、疏浚吹填工程、航道爆破工程等对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等生物资源量的影响,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四大家鱼”索饵场的累积影响。通过资料查找和实地考察对三峡大坝蓄水后“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已建的嘉鱼至燕子窝段航道整治工程、罗湖州水道整治工程等对“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影响。根据“四大家鱼”产卵场所需水文环境(底质、流量、水温、泥沙等)及相关整治工程的建设情况,采用环境数学模型法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四大家鱼”产卵场的累积影响,分析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的阈值。

3.中华鲟保护研究方向。白鱀豚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是世界上现存的4种淡水豚数量最少的物种。历史上从宜昌到长江入海口曾经广泛分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上世纪90年代,白暨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绝迹,在长江分布范围的上限移至葛洲坝下游170km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到南京附近。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白暨豚目前现存数量很难估计,但一般认为已经功能性绝灭。①中华鲟保护策略研究。采用资料查找和实地考察等方法,调查中华鲟的历史及现状,得出中华鲟的种群分布、数量及生长状况的系统资料和变化趋势;研究三峡蓄水、葛洲坝下游河势调整,导致中华鲟栖息地、生殖洄游及产卵场的变化;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等层面,分析中华鲟资源减少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华鲟的现状调研、社会经济影响和技术方法,综合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工繁殖及放生技术、探索野生中华鲟卵孵化、苗种培育及自然繁殖技术等保护措施的利弊,提出包括水利调度、行政管理、生态系统维护等在内的中华鲟总体保护策略。研究保护产卵场和自然繁殖活动、降低孵化后死亡率的可行措施,在结合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基础上,制定贴合中华鲟近期及远期的保护方案。②航道整治工程对中华鲟的生态补偿方案研究。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等对中华鲟生态补偿费用进行核算;通过对中华鲟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依据模糊数学统计法、建立模型法、实地考察法等定量分析航道整治工程对中华鲟的影响,确定其在所有人类活动中对中华鲟影响所占的权重,最终确定航道整治工程所需承担的保护费用。

4.护坡、护底工程研究方向①各生态护坡材料的比选及适应性研究。生态护坡工程建设必须考虑边坡的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并考虑选取植物的生态性、形态性、地域性,原则上生态护坡的植被要求抗逆性强、生长迅速、自繁能力强、适应粗放管理,日后管理简单。国内外新型的生态护坡技术有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土工网垫植草护坡、石笼(雷诺垫)护坡、加筋纤维毯护坡、香草根技术护坡等,调研这些生态护坡技术对气候、土质、地形、水位、流速等外界环境要求,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采用室内实验的研究方法,构建物理模型,利用水槽概化模型模拟出各段航道运营情况,探究不同水流条件下各类生态护坡的适应性(抗冲刷能力、抗风浪能力、消落带消能能力、生态修复特性等),并在典型航道进行试验以验证结论。综合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各航道整治工程所适合的生态护坡的可行性,计算具有各特殊性能要求的生态护坡工程施工、维护的费用,遴选出符合社会经济性的生态护坡工程类型。②护底工程结构及生态修复特性研究,护底工程生态化建设不仅对工程的安全性具有要求,其生态化改造也十分重要。护底结构既要尽量减少对水流的干扰,以降低护底结构外缘的冲刷,又要确保护底结构外缘的冲刷应远离稳定区以保证建筑物安全。其排体既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排水性、保沙性,又要适合微生物附着以及具有生物保护功能(例如防止江豚的危险捕食等)。通过室内试验(受力试验等),采用科学方法考察各生态护底软体排的完整性、搭接处安全性、排边稳定性以及护底的防护效果,以研究软体排构造及布局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调研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已实施的护底工程技术,包括其磨损程度和各护底工程的生态修复效果(淤积、底栖生物、周边生境等),综合分析各护底工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综合稳定性和生态性,优化护底工程软体排的构造及布局。

三、结论与建议

1.长江航运的发展和航道的建设在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长江航道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但目前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均未有明确的定义。

生态环境整治篇5

关键词水库;水源地;保护区;水质污染;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水库概况及水源地环境现状

沋河是渭河南山支流之一,流域面积224km2,河道全长42.3km,自东南流向西北,沋河水库坝址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向阳办蒋家村南1km,距城区约4km,坝址控制面积224km2,坝址以上河道全长33.8km,平均河床比降3.47%,多年平均径流量3278万m3,水库总库容3028万m3,兴利库容1970.5万m3,调洪库容747.5万m3,正常水位405.1m,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具有城市供水、旅游开发等多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

水源地一类保护区内居住着徐家、宋家、雷家、张嘴、张坡、周坡6个大队14个自然村3568人,库区东西两岸分别有西南铁路、渭花公路穿越一类保护区并长距离经过流域。自90年代给城区供水以来,水源水质保护就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彻底改善水源地环境现状,沋河水库管理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宣传、协调、库区绿化、水源水质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流域内现状分析

1、流域内水质评价分析

根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及《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的相关规定,参照河流及湖泊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结合沋河水库实际情况,在水库主要功能区范围内设置了2个监测断面:①监测断面Ⅰ:距拦河坝上游约300m处,属水库取水区范围;②监测断面Ⅱ:距拦河坝上游约1000m处,为水库中心区域。采样频次为每月进行一次。

监测项目包括了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的项目。通过对环保水质监测结果的分析及现场踏勘观察的情况来看:沋河水库水体水质大多监测项目都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标准,全部指标满足Ⅲ类标准。总体上符合陕西省黄河流域渭河水功能二级区划中对沋河水库划定的地表水水体功能(Ⅲ类)。

2、流域内污染源调查分析

(1)非点源污染

a.水土流失及农业面源污染

现场调研发现,由于一级保护区内仍有大量村民居住,水库周边农田分布较广,耕地面积较大,甚至在水库取水口附近均有农田,农业面源污染是水库的主要污染来源之一。

沋河水库整个水源保护区面积255.1km2,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土壤侵蚀的形式主要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水土保持分区为秦岭北麓黄土台塬轻度流失区、骊山丘陵沟壑强烈流失区,年平均侵蚀模数为分别为1900t/km2.a、6700t/km2.a。

b.交通污染

库区东西两岸分别有西南铁路、渭花公路穿越一类保护区并长距离经过流域,铁路沿线旅行遗弃的垃圾易对库水造成污染。

c.旅游污染

水源区域良好的植被和新鲜的空气,成为城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相继开发的水上娱乐、钓鱼、农家乐等项目,无疑带来了旅游污染,其污染物随人群活动呈无序状态,从而构成了水源区一定的污染。

(2)点源污染

a.工业污染

历史上沋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甚至几乎空白,改革开放以后,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建材企业,包括采石场、砖厂、花岗岩开采加工厂、预制板厂、空心砖厂等,这些工厂对保护区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b.周边村镇污染

水库原设计保护范围无界桩,整个保护区无隔离措施,属于自然开放状态,管理难度较大。流域及保护区内农民因生活、耕作引发的农药化肥污染和生活垃圾、人畜粪便污染是当前库区污染的主要问题。

三、水源地及流域内水资源保护的应对措施

1、做好水源保护规划

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采取工程措施与生态治理相结合,重点突破,全面治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高标准的做好水源地保护治理的总体规划,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水源保护的关系,确保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划定水源保护范围

沋河水库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包括黄土台塬区和丘陵沟壑区沋河集水区,南北从水库大坝至沋河源头(包括源出于秦岭山脉二郎山的清水河和源出于石鼓山南的稠水河)以及箭峪水库及其集水区,总面积约255.1km2。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3、预防水质污染目标与措施

(1)水质目标

一级区内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下同)Ⅱ类,且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也应满足该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二级内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应达到Ⅱ类;准保护区内,地下水、地表水水质均按Ⅲ类控制。

(2)预防水质污染控制措施

可以采取环境保护和工程管理措施:①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制度,将水质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应用水卫生标准范围之内。②严格控制污染物在保护范围内排放,排放污水应符合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③设定醒目标志,严禁乱挖滥采。④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及输水管道左右5米设立生活居民区。

(3)加强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以水质监测为主,同时对水量、水位变化进行观测。设立观测点,全监测每季进行一次,常规监测每月自检一次,遇突发污染、暴雨洪水等特殊情况时,应适当增加监测项目和监测次数。定期的水质监测是保障水源保护区水质安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四、各级保护区污染物的控制措施

1、一级保护区

主要污染为:非点源污染和点源污染。控制措施:认真落实水源地保护条例及水库管理条例,禁止在水域垂钓,水上游乐,行船游泳等;对沋河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农家乐及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企业进行了强制停产;加强管理人员力量,增设水质检测仪器及设备,定期对水源水质进行自动检测化验;实施沋河水库一类保护区居民搬迁工程,耕地实行退耕,实施封闭式管理,不得建设污染水源的项目。

2、二级保护区

非点、点源污染皆有。控制措施:一是改善二类保护区聚居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可减少或避免群众生产、生活垃圾及施用农药、化肥等对水源的污染。二是管理单位在水源地附近设立隔离网并增加水上巡查次数、增建宣传标语;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环保意识。

3、准保护区

主要污染物为水土流失造成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一是河道防护林带建设。即在河岸边栽植护岸林,降低水流的冲刷,固沙保土落淤,稳定河岸;二是柳桩护岸工程,可根据当地居民已有的经验进行设计和实施;三是在水库上游新建淤地坝,拦蓄洪水,减少泥沙入库,延长水库使用寿命。

4、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一是在水库管理处设立水政监察大队,负责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定期对流域内涉水事务进行监督检查;二是设立检查站,对进入库区的车辆进行常规安全检查;三是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协作,确保水源地保护措施的落实;四是加强水源地及其保护区和监控区的水质监测;五是加强节水教育,确保合理高效的使用;六是调整种植结构,禁止施用有毒农药,以生产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为主;七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制止污染水源、减少入库水量的项目上马。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整治篇6

关键词:航道整治工程;水域生态环境;影响;应对措施

在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中,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对水域生态的影响,维持生态平衡。

一、航道整治工程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丁坝工程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施工阶段。丁坝施工会扰动水体及底质,使底泥污染物和泥沙颗粒物悬浮,水体浑浊,水质变差;水流和泥沙情况发生突变,使得原有流速、水深和底质条件也发生突变,不能适应这种突变的底栖动物和鱼类便会受到生存威胁,种类和数量下降。此外,施工临时工程侵占河岸空地,破坏植被,以及施工船舶和施工机械污染物的排放,也是丁坝施工对水域生态不容忽视的影响。

第二,运营阶段。运营期丁坝工程是通过改变所在河段的流场分布、水深条件,使河床冲游、底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多种生态因子,对底栖动物和鱼类生存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丁坝建成后,其附近会形成不同的流态区域。急流区由于流速大,河床易冲刷,底质条件恶劣,不适合大多数底栖动物和鱼类生存;回流区生态条件相对良好,适合底栖动物栖息和水生植物扎根,~类等其它动物也会选择在此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坝田过度淤积甚至淤死,反而使鱼类等丧失生存空间,恶化水域生态。

(二)炸礁工程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是炸药的爆轰阶段,在爆炸瞬间会释放出大量能量,瞬时产生的高温、{压使药包周围的礁石破碎,并在水下形成强烈的“爆轰波”。爆轰波的强度很大,对水生生物的杀伤力很强,同时,礁石爆破后形成的碎石会击打和掩埋水生生物。爆破产生的碎石击打鱼类等水生动物,轻者体表破损,重者可能直接死亡。

其次是冲击波,冲击波的强度虽小于爆轰波,但涉及水域广泛,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对水生生物的损害较爆轰波严重得多。它主要是通过瞬时高压损伤大多数反应敏感的水生动物的恕⒀管、必脏、巧、胆、脾、肾、肺等器官姐织和神经系统,使其立即或延迟致死,离爆炸中也越近的水生动物受损害越严重。

(三)疏浚工程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底泥疏後直接挖除了底栖生物,会破坏鱼类的食物链,使鱼类失去食物来源。较大面积的疏後还会减少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分布和生物量,造成河道水体的有机物成分向藻类转移,将有利于藻类生物量的发展。航道疏後会引起底沙悬扬,在转移疏泼物时会在水中洒落泥沙,这些不仅造成局部水域的浑浊,在底泥受污染时还会增加水体二次污染的风险,从而对水域生态产生不利影响。疏浚工程的弃土处理还会造成弃土区域水质浑浊,悬浮物浓度上升,会有造成二次污染的潜在威胁。

二、航道整治工程水域生态环境影响的应对措施

(一)合理规划整治工程

由于每个地方的地理因素不一致,气候条件、人类活动习惯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河流也是大相径庭,但是所有的河流都尤其自身规律存在的,因此只有掌握了河流的规律和特性,才能够达到合理规划航道整治工程的目的。首先应结合河流的特性和航道整治的基本原则进行规划,其次应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作为整治工程的重点,最后要给予河流一定的自由度让其自己发展,适当的对河道边界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满足合理规划航道整治工程的要求。

(二)合理调整施工方案

应根据航道整治工程总体施工计划,合理调整工程施工期和施工方案,主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由建设单位牵头,设定专人负责处理工程施工单位与环境保护目标(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发生的环境问题,监督在施工期间各种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第二,长江上中游家鱼的繁殖期和苗种洄游期是3―7月,沉D型排、抛石、抛投透水框架等涉水施工作业尽量避免在该期间进行,避开鱼类繁殖和洄游的主汛期,减轻工程施工对鱼类繁殖的影响,同时陆域铺X型排、岸坡施工不受鱼类繁殖期限制,但机械噪声可能对鱼类有干扰,应规定繁殖季节陆域施工装载机、铲土机等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应尽量避开清晨和江水大幅上涨时段,实在无法避免的应通过采取措施减少冲量、能量向水中的传播。

(三)采用生态工程材料

采用生态工程材料能够很好地改善航道整治工程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工程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柔韧性、整体性、亲和性、经济性。柔韧性,生态工程材料一般为网状性,这种形状的材料能够使用不同地基的沉降工程;整体性,采用多缠绕的网状材料,能够将相邻单位融合成一个整体,不会因为材料断裂而影响整个工程;亲和性,多孔结构的生态材料具有透水性,能使河流与物质进行直接交换,且不会影响水域生态环境中的植被进行自我修复,更加利于维护水域生态环境的平衡;经济性,生态材料十分利于机械进行水下操作,且若不使用钢材进行施工,可直接就地取材,真正做到经济实惠。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航道整治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越来越明显。相关部门在开展航道整治工程建设时,应该对环境保护重视起来,通过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来规避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确保水域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整治篇7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环境;大桥镇;问题;对策

1引言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环保设施、生产和管理的手段及其相关的环节落后,有多数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资是不够的,生态环境污染控制比较晚,目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更显著。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污染不仅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社会主义建设富裕社会和美丽中国的进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考虑到大桥镇生态环境治理方法,为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有必要在大桥镇地区实施综合的生态环境治理,尽快解决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桥镇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桥镇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1生态环境资源破坏日益加重树木、土壤、水资源是地区的主要生态资源。大桥镇的乡村生态环境的劣化,其中包含耕地的减少、污染,地下水资源的枯竭,植被覆盖面积严重减少等诸多问题,因此大桥镇的生态收容能力下降。首先,土壤污染,农田面积减少和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破坏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一直存在,耕地质量低下。多年来,耕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还导致部分耕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盐碱化,严重威胁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粮食安全。其次,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平衡,地下水资源萎缩而短缺。由于地区没有相对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的污水和废水直接排入沟渠和河流,严重污染地下水,大大降低了饮用水水质,造成了严重危害。第三,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缺乏人工保护,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不强。2.1.2大桥镇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农药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方法的广泛使用,农药、化肥、塑料薄膜、农药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大幅度增加。当前,大桥镇农药和肥料虽然被大量使用,但是其效率很低,浪费或丢失使用的三分之一。农药和化肥的损失是河流、湖泊、海洋和其他水域的富营养化,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下降,地下水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果蔬残留的农药,有时直接危害人的健康。另外,不能忽视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大量塑料薄膜残留物,聚乙烯是农业用薄膜的主要成分,性能非常稳定,不易老化。废弃物产生后,它长期停留在土壤中,损害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农业产量下降,农药、化肥、其他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危害生态环境,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2.1.3居民生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相矛盾的是,农民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居民的生态文明和生活文明观念有待改善。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生产的污染物和垃圾量逐年增加,人们早已形成了倾倒并转移到自然界的习惯,大多数居民不仅对生态环境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没有相应的垃圾收集和管理设施。逐步推进新农村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农村生态环境。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桥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2.2.1城乡差距使贫困状态更加突出城乡差距加大,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农民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他们没有意识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城乡差距越大,农民改变其地位的内在动力就越大,增收致富已成为农民寻求发展的最直接动力。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发展路径狭窄,必须加快资源开发,消耗原有的资源积累。实际上,这种发展是掠夺性的发展,它以不可持续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残酷性地掠夺,不仅影响了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且还会直接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2.2.2城乡社会就业差距使大量人口堆积城乡之间的社会就业差距导致大量人口积累,新农村化进程缓慢以及人口和资源紧张,从而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地区人口众多,就业模式具有破坏性,并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供不应求,生态环境资源承受巨大压力。城乡社会的差距使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相对薄弱,导致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能力较弱。面对新农村企业造成的污染,农民往往缺乏保护意识而无能为力。2.2.3工业污染严重大桥镇的乡镇企业加剧了生态环境污染。当前,随着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欣欣向荣,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工业化的技术含量也相对较低,往往属于传统的工业化,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部署,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在产业转移和生产力转移的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开发区,特别是化学工业园区的兴起,一些高污染企业都立足于乡镇地区,企业生产中的“三废”排入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耕地、大气,影响农业种植和食品安全。并且城乡差距使在乡镇建立更先进的企业和技术变得困难。由于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远远落后于新农村,技术先进的企业不愿下乡,乡镇企业也无法学习先进的环保经验和技术。

3完善大桥镇生态环境整治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完善法律法规

生态环境治理一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在中国大多数基层乡镇,生态环境保护组织还不完善,有些地方甚至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还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是由其他部门,权力和职能部门负责,其中具有责任分散,分工不明确,各部门难以协调,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管理的有序发展。另外,难以保证基层生态环境工作者的素质和数量。为了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发展,有必要建立健全制度,建立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明确各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实现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和监督,其他人员的分工与协调,明确污染企业的责任,使每个企业都广泛参与。

3.2鼓励环保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实行市场化服务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灵活性,自治性和竞争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自主污染控制方面的不足,从而改变了被动局面,主动采取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3.2.1增强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乡镇企业是污染的重要来源。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应该被引导考虑自身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可以采用政府的执行政策来限制他们的行为,迫使他们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也可以调整市场,引导企业间接采取生态环境管理措施,提高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3.2.2推进生态环境污染市场化管理一是以产权制度为参考,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市场中,明确各种生态环境资源的权益,实现交易清单,使业主能够积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资源,控制生态环境污染,积极配合治理工作,长期使用生态环境资源;二是完善生态环境污染保险制度,为可能发生的重大生态环境事故提供更加积极的保护;第三,以污染总量为政府确定的限额,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购买污染许可证,超出标准收取附加费,然而污染少的企业可以将超标部分转化为污染物。通过市场交易,污染将转化为利润;四是对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给予优惠政策和补贴。3.2.3利用外力约束企业的生态环境污染行为消费者和大众媒体是企业的主要外部制约因素,并且公共监督可以抑制企业的污染行为,促进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生态环境污染控制成本从社会化到生态化的内在化。

3.3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生态环境整治篇8

一、迅速提升认识,强化责任,勇于担当

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新形势下矿山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自然资源部门工作的立足点。尽管前段我们采取了一定措施,但仍有一些人为一己私利、丧尽天良乱采矿、乱采砂,盗取国家资源,破坏环境,损害人老几辈子的生存环境、公众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人民生命财产,已达到了千夫指、万人骂的地步。今天这次集中整治动员会,再次吹响了向不法之徒开战的号角,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标准。县自然资源局将迅速把全系统人员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把压力当动力,反弹琵琶,扛起责任,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精准发力、扎实推进,迅速整改。

二、瞄准目标,突出重点,全力整改

坚决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以抓铁有痕,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做到六个坚决:对所有矿山开采点,坚决做到排查到位,无遗露,无死角;对所有持证矿山违规违法开采的,坚决予以停产停采,逾期整改不到位的,吊销开采手续;对所有无证违法开采点,在依法处理到位的同时,坚决予以取缔,达到不留人员、不留设备、不留机械的标准;对严重破坏资源,达到追究刑事责任标准的,坚决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同时追究到位;坚决落实原露天矿山到期不延续,不扩界,不增储,今年年底前,达不到绿色矿山标准的,一律强制关停。对党员干部参与矿山开发、矿山买卖、幕后指使非法开采的,坚决移交纪检部门,追究有关党政纪责任。

三、查漏补缺,完善机制,规范管理

按照“大矿大开,小矿禁采,生态优先,严惩违法”的原则,科学部署全县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整体方案,引导优势矿种合法合规开采。强化日常动态监管,严格落实“三级包矿”责任制,构建县、乡、村纵到底、横到边、纵横交叉,全覆盖监管网络体系,确保非法开采行为鼓包就压、萌芽就掐、露头就打,对现有的露天矿山建立生态修复台账,跟踪督办,限期恢复治理。用足用活政策,多策并举,全面启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恢复治理,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治理任务。

生态环境整治篇9

关键词:航道整治工程;河流生态环境;影响

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目前我国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河流整治工作基本处于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阶段。缺乏传统水利、生态系统栖息地和景观的有机结合。多数地方的河道整治,尤其是中小型河流,其理念仍停留在渠道化、衬砌等已被发达国家舍弃的做法[1]。内河航道整治使河流渠道化,从而破坏水生生物的产卵场、栖息地和河流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减弱河流的自然净化能力和破坏其生态环境,因此应做好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水生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1、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施工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藻类是一群具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是自然水体的原始生产者,多数藻类是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的饵料。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主要是航道整治阶段,因新建堤坝、旧堤坝拆除、水流发生变化等引起局部水域水质浑浊,影响阳光透射,使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暂时降低,不利于藻类生长繁殖,数量减少。待工程结束后,水深相对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大,有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可促进藻类繁殖,受影响河段藻类的数量可很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1.2施工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水域中的浮游动物是许多鱼类和几乎所有幼鱼的重要饵料。浮游动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能量转换中,浮游动物与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浮游植物一起,各占有重要位置。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一样,在航道整治阶段,因施工影响而使其数量减少,因工程结束逐步得以恢复。航道整治前,碍航特征为急、浅、险,整治后水流趋于平缓,流速降低,则泥沙含量减少,水深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原生动物、轮虫及浮游甲壳动物的繁殖。预计整治后河段中的浮游动物数量会有所增加,但种群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1.3施工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底栖动物是长期在水域底部泥沙中、石块或其他水底物体上生活的动物。自然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与底层杂食性鱼类有着极大的关系。航道整治工程对底栖动物较大的影响是直接改变了其生活环境,从而使其种类、数量、分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挖泥和抛投过程对其影响较大。底栖动物随着挖出的底泥,从挖泥区被人为地转移到深水区抛泥,使挖泥区的数量明显减少;抛投区底栖生物因遭疏浚弃土和礁石覆盖而死亡。喜浅水急流的种类因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逐渐死亡,少部分适应性强的种类则存活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的原有平衡被破坏后,由于生态效应作用将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新的平衡。水下炸礁、疏浚、抛泥都是人为地改变底栖动物的生活环境,仅改变了部分河段的底质环境,对整体底栖动物的影响并不大。

1.4施工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疏浚和抛投工程对鱼类的影响方式较为相似。由于鱼类的游泳活动能力较强,在疏浚机械或施工船舶的扰动作用下,鱼类将会被驱赶出施工水域,因此疏浚和抛投工程对鱼类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如果影响底质面积较大,则将对施工后的底质和生境恢复产生不利影响。一般内河航道疏浚施工过程中,对暴露于设计水深之上的岩石采用水下爆破的方法予以清除,对渔业资源会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与疏浚和抛投工程相比,水下炸礁在对渔业资源和底栖生物的影响方式上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因此水下炸礁施工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炸礁是施工中用来保证设计水深的常见方法,所采用的工艺通常为打孔(8~10个孔)、起爆、清除,一次起爆药量8~12kg,所采用的炸药多为防水硝铵炸药。现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参照“辽东湾双台子河口利用水中放炮进行石油地震勘探(使用4kg硝铵炸药)”的相关试验结果,预测水下炸礁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工程炸礁对水环境的影响。水下爆炸后,爆炸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一是重金属的变化状况。爆破未引起江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变化,原因是调查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低,爆炸后,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江水混合,不会产生明显的溶出现象。因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直接影响到爆破后重金属的变化。二是有机物的变化。CoD和toC的浓度是江水中有机物含量多少的直接反映。结果表明,这2项均有所增加,但对水环境影响不大。三是水下爆炸对江水的影响主要是浑浊度和悬浮体的增高,如在某水域长期进行水下爆炸,产生的高浑浊水团由于水流产生的输移、扩散和沉降作用,会影响周围生态系统,威胁水生生物资源。

2、施工期水生生物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2.1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作业安全,减少影响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非特殊情况施工期不得延长,尽量在枯水季节完成水下施工作业。选用装载能力大的运输船舶,降低船舶往返频率,减少水体扰动、悬浮物增加对水生生物和鱼类的影响程度。为确保工程爆破作业安全,减少炸礁(石)震动对江上作业船舶与人员的影响,施工单位在拟定施工方案时应根据国家爆破安全规程的要求,起爆药量应控制在所引起的爆炸的地震速度在规程中所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并在施工过程对爆炸产生的地震效应进行监测,掌握合适的一次爆炸的用药量。其次在导爆方法上,尽量采用导爆索串并联的传爆和毫秒延期爆破方法,以减少冲击波、飞石及淤泥对周围水环境、生态环境与水产养殖区的影响,切实做好安全爆破作业。尽量避免对鱼类,特别是珍稀水生生物产生影响,建议正式施工前应先以少量炸药进行试爆,对需炸礁的河段分段进行,实行点炸,起到在施工区域内驱赶鱼类以及珍稀水生生物的作用,尽可能将鱼亡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建议航道整治作业避开鱼类产卵孵化高峰期及珍稀鱼类的洄游季节(一般为4―6月)。

生态环境整治篇10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按大会要求,针对**村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作表态性发言:

一、2019年小结

安全生产工作。**村始终把专项整治放在安全生产工作的首位来抓,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不断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的认识。拆除**家具集中工业区,家具厂7家,群租房1处,共计拆除厂房面积13000平方,开展大棚房整治,拆除3家大棚房,共计1053平方米,现已全部完成复垦,全面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紧紧围绕“三合一”场所、出租房(群租房)和电动车三类安全隐患,强化检查力度,突出隐患排查,狠抓问题整治。2019年共计安全检查频次960余次,发现隐患180余处,已全部整改完毕。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家,聚焦用电安全、消防安全、机械设备、特种设备等的安全检查,对排查的问题,坚持立行立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拆除**“两违”违章建筑8户12处,共计拆除960平方米,拆除**村3户养猪棚,共计拆除480平方米。拆除阳澄湖周边农家乐2处,共计拆除860平方米,有效的完成了违章整治工作。10月29开始对农村环境整治,共分两个阶段实施:11月全面清理白色垃圾及乱涂乱画小广告,更换辖区内环卫桶300只。12月对暴露在村庄的露天厕所、粪坑、乱堆乱放进行全面的清理。共出动200余人次,发放环境整治倡议书4600余张,悬挂横幅28条。安装倡议书13块,及出租户发放村规民约,严抓偷倒垃圾现象,共抓获偷倒垃圾8次,有效的遏制垃圾偷倒现象。

二、2020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