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建设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5:12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26-03

一、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基本状况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对各高校的调查数据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11年对各高等学校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普查情况显示,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数为2145名,专职教师1625名,兼职教师520名,专兼比例约为3.13∶1;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为897名,占41.8%,专职教师845名,兼职教师52名,专兼比例约为16.25∶1;思想品德课教师1248名,占58.2%,专职教师780名,兼职教师468名,专兼比例约为1.67∶1。

1.职称结构:教授195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2%;副教授611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7.6%;讲师546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3.6%;助教273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6.8%。

2.学历结构:博士10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4%;硕士50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1.2%;双学位13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0.8%;学士62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8.4%;无学位37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3.2%。

3.年龄结构:30岁以下者338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0.3%;31~35岁者312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8.8%;36~45岁者76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6.1%;46~50岁者78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7%;50岁以上者169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0.2%。

4.性别结构:男性49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0.4%;女性1131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9.6%。

5.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构成对比情况(见表1、2、3,以专职教师为例)

总之,通过上述资料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就其整体来看,不仅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而且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初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和主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譬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支教师队伍的发展不太平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需要;各个高校之间、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教师队伍的状况参差不齐,发展很不平衡;部分教师缺乏坚定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信念,导致教学主题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不充分;特别是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支持薄弱、教学科研组织亟待规范等问题。

二、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职教师数量结构性不足,专兼比例不合理,教师的教学负担较重。近年来,尽管河北省多数高校都在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的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但是不同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师队伍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有些高校的师生比例高达1∶410~650),特别是各门课程教师之间结构性缺编问题较大,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人数与定编人数相差很大。从总体看,专兼职教师比例也不尽合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专兼职比例16.25∶1,兼职教师比例过低;思想品德课教师专兼职比例1.67∶1,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高。这种情况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有超负荷工作,难以参加进修学习,补充新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另外,为了效益和弥补教师不足,大多数高校现在都采用合班授课,一名教师面对几百名学生上课,很难在授课时师生互动,只能单向输出知识,这种状况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结构来看,其学历结构与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师队伍相比,平均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人才少。这不仅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而且也制约了对一些高深难科研课题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在职称结构与梯队建设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师资队伍,还是思想品德课师资队伍都不尽合理,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即教授和助教人数少,分别为12%和16.8%,尤其缺乏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而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较高,形成了“瓶颈”。因此,反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过程,要想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方面上台阶,就必须走教师高学历、专家化的道路。上述这些情况在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中更为突出,例如具有博士学历的仅占3.3%,73.4%的教师没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正高职称教师更少。

3.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年龄结构是优化教师队伍的一个基本要素,反映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的现实状况,也预示着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潜力和趋势。河北省高校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一度存在断层、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在青年教师中学历和职称偏低,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从表3中可以看出到,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39.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36.9%,思想品德课为41.3%,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存在不尽合理的“年轻化”倾向。同时,在今后的职称晋升、学习进修、福利分配等方面,同一年龄层次的教师之间有可能形成激烈的甚至不合理的竞争,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再从36~45岁和46~5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教师来看,36~45岁的教师占54.5%(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58.1%,思想品德课为50.8%),比重偏高,而46~50岁的教师仅占4.7%(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6.2%,思想品德课为3.2%),比重太低,说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年富力强、教学及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相对缺乏。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组织机构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合理。根据“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检查情况登记表”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很不统一,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设置了独立的组织机构,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工作,但仅占所登记高校的21%,且机构名称不统一。第二种,只是在学校的某一个学院或系设置相对独立的机构,负责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机构名称更是复杂多样,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占所登记高校的64%。第三种,没有组织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散在不同的专业院系,甚至有许多教师作为第二职业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所登记高校的15%。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比较混乱,名称五花八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和边缘化甚至是瓦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势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5.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活动不规范,经费不足。资料显示,由于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组织管理薄弱等问题,因而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或者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学时不能完全落实。另外,还有许多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规定,按照本科院校不低于每生每年20元,专科学校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的专项经费。致使许多学校教师难以参加学习进修、社会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更难以设立专项经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专项研究。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理顺组织管理体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新形势下,各有关部门、各高校首先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尽快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比较混乱的现状。因此,各高校应当尽快把分散在不同专业院系的思想政治课组织机构和教师剥离出来,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统一管理,规范机构名称。其次,各高校党政领导应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它作为高校党政领导班子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一领导,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完善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机制。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领导,应当经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督查、调研、听取工作汇报,到课堂听课,共同探讨改进措施,着力解决实际问题。这应成为常规,坚持不懈地进行。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现状,我们建议通过以下的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①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核定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总量缺编和结构性缺编现象,适当减少思想品德课兼职教师,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师专兼职比例不协调的状况,更好地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②在职称结构中适当提高教授的比例,鼓励支持那些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尽快地晋升为教授,这样既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增强力量,还可以缓解副教授比例太大的超饱和状态,同时还能够调动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③加快学历教育的进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一方面,对于新进入、新上岗的年轻教师,应当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在岗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努力提升现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对此教育部今年6月25日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高校应当抓住这一时机,争取每年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或博士学位,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具备硕士以上学位的达到80%以上,具备博士学位的达到30%以上。④高校应当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边工作边提高,使他们有充足的机会和条件进修深造,深化专业知识,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3.强化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教学活动。①要严格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的,不得聘用。新任教师必须先培训后上岗,未经岗前培训考核合格的,不得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②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教科部”教研组织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听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学术研讨以及导师制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③高校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协调,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严格控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人数,保证每班不超过100名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小班教学,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应切实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减少或变相减少教学时数。④高校各部门应积极协调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和资源保障,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完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获取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⑤为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其教学活动,应当建立专门的省、校、系(学院)三级教学督导机制,健全考核体系,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同时还要加大省、校两级精品课建设的力度,努力建设部级精品开放课和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增加教育教学的科研含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把科研搞上去,在学术上有所研究、有所创新,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因此,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新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形象,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进入学科建设,尽快找到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方向,明确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科研任务,通过学科建设的科研成果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建设成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思想政治坚定、教学业务精湛、师德修养高尚、结构合理、“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科2008]5号.

[2]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S].教社科[2011]1号.

[3]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Z].教社科[2013]4号.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篇2

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围绕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事关思政课建设的四个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第二个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三个问题: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第四个问题: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这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讲话,坚持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刻阐述讲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结合总书记的讲话,我主要谈我对两个问题的认识:

一、高校为什么要办好思政课

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第一课”。办好思政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办好思政课是党的优良传统。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政课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政课程。新中国成立初,高校主要设置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说:“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198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的通知》。后续出台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健康有效发展。新时代,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明确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这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基本遵循。

(二)办好思政课是高校的重要职责。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现代大学主要有三大职责,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而人才以德为先,党的教育方针将德育放在全面发展之首。高校思政课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大德、公德和私德,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办好思政课担负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职责。

(三)办好思政课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继而进入一个新阶段,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高校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价值引领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战场。青年大学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主要群体,是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担负着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激励他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如何办好思政课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如何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遵循要求。按关于新时代思政理论课队伍“六要”的新要求,引导教师坚定政治信仰,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创新思维,开拓宽广视野,强化自律意识,塑造高尚人格,追求真善美做好引路人。其次,提升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是多学科交叉学科,教师要做学习者、研究员、思想家,广泛阅读哲学、历史、社会学和信息科技等学科知识,融合思政贯通中西;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深究学理、面向未知,探索事物本源,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再次,行为人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思政教师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之师,也要做行为示范的人师。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是言谈举止、道德修为、渊博学识、人格力量真实地外化,为学生树立为学做人楷模。

二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思政课的灵魂。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利用有限师资达到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如何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首先,深研教学内容。把握内容本质,探索学科前沿,将内容讲深讲透讲活讲精彩,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学生“学马”“信马”“用马”,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追求。其次,回答现实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是开放的信息集散地,各种声音鱼龙混杂,信息的多元相伴思想多元、价值多元,00后大学生不知所云,是真是假,是对是非,思政课就要用鲜活事例、新鲜元素、历史教训和现实博弈释疑解惑,回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再次,引导获取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无止境;教有所长。学知不足;业精于勤。教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点燃理想信念的明灯,激发求知报国的力量,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篇3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我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确保社会主义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六项基本原则,工作中不断提高认识、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委员会。

2、按照构筑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总体思路,并针对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制订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规划,按阶段、分步骤推出相应措施和办法。

3、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立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家课题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深入化、日常化;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研究,随时跟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学生思想变化情况,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4、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筹划“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提升第二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包括构建素质教育平台、构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构建活动基地平台和构建学生工作队伍平台等。

5、加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政策引导力度,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落到实处。

6、依托优势学科和德才兼备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推进以德为先、厚德笃行,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业务课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7、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

8、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余学习小组、马列学习小组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等多种组织,加强实践环节,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加大对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

五、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9、继续推进已实施的理想信念塑造工程、党员形象示范工程、文明道德修身工程、优良学风强化工程、扶贫助学励志工程、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文化素质提升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这些载体的作用。

10、增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以生产实习基地、社区挂职实践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科学实践基地等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在实践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1、构建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主动适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信息化、多样化的挑战,努力占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建设。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规划

12、整合校内资源,加强统筹和指导,形成规范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内容,以民族精神培育为主线,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文化和高雅艺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文化基地,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形成校内外文化良性互动机制,发挥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辐射源作用。

13、根据校园季节时令,引导学生设计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主题活动,搞好大学生科技节,青年文化艺术节等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广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14、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使学生在更

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了解国外文化,较为全面地认知人类文明发展史,以“好书大家读”活动为载体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15、加强大学生的爱校教育,把每年4月作为大学生爱校活动月。在爱校活动月中,组织全校同学开展讲校史、谈校训、访校友、爱校园为主题的爱校活动。

16、注重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在校园总体规划、科学布局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校园内建设健康向上、审美价值高的文化艺术景点,努力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

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17、加强以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研究生工作助理、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着力建设好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主要从优秀毕业研究生选留。为保证专职辅导员的质量和数量,每年选留流动专职辅导员原则上20人。兼职辅导员从研究生中选配,兼职辅导员按照每3名折合为1名专职辅导员核算。

18、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坚持校内外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为主,建立轮训制度和主题培训制度,增强研究生工作助理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有计划地推荐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建立学生工作的科研立项制度,鼓励学生工作者结合实际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

19、完善研究生工作助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要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实行优秀学生工作者破格提拔使用和不称职者末位淘汰制度。

八、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

20、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保障机制,根据我校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并落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确保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认真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场所和设施。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篇4

初中教育应当把"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围绕初中教育的特点,结合传授的内容,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采用结构化模式,在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在数学、语文、体育、美术等课程体系内构建"课程思政"系统。构建一种全员思政、全时思政、全科思政的理念,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协同育人,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成长打好坚实基础。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仅仅要从大学抓起,初中教育也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和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我国未来接班人的文化传承、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建立具有基础和规范的作用。

一、初中教育阶段需要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只有语文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才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数学、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与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树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不需要思政教育。甚至于有人认为初中生思想不成熟,没有必要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初中阶段正是孩子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养成,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一个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身都会起作用。

二、初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课堂教学和思想品德养成融合,实现价值观引领、价值观渗透,从不同角度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思想道德。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间接隐性的教育方法,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起来,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传授了正确的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进行教育。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中学生面临各种利益的诱导很容易迷失方向,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发挥全部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既能够传播知识,又能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功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其次,融合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够赋予课程更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鲜活的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掌握所传授知识的价值观。文以载道,任何的知识都蕴含由一定的价值观。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中学教师知道和掌握知识的来源和背景,深入思考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为教师传播知识提供了判断标准,为专业研究和指明了方向。

三、初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结构化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篇5

关键词:半导体物理与材料;思政元素;教学改革

1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科学技术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相应学科的发展密切关系到国家微电子、智能信息、光电子等前沿领域的发展,涉及国家“十三五”重点发展的领域。本课程主要介绍半导体物理与材料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1]。学好本课程,对于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服务于南京市地方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已有部分尝试[2-5]。在掌握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开展并参与了诸如课程教研讨论、课后实践总结、专业知识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双创大赛等一系列思政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德育功能与价值导向引领作用,在培养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产业应用型人才的智育育人与德育树人目标达成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2半导体物理与材料的教学改革

2.1课程建设的目标。本课程主要介绍半导体物理与材料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是半导体行业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半导体晶格结构、电子和空穴分布以及电荷输运原理等,掌握半导体材料性质、性能参数测试以及设计方法。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素养,为微电子领域从事电子器件制作、电路与系统测试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奉献精神和集体观念,学生在思想境界与人格品质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价值取向得到进一步端正,自身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担当起科技强国的使命和责任;最终达到为国家培养出电子信息行业应用型人才的智育育人与德育树人目标效果。2.2教学改革的方法。本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下列方法步骤。(1)实施“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关注电子信息行业动态,关注我国相关行业发展以及相应的就业机遇与挑战;授课与课程设计过程中推进德育教育音视频及动画教学。(2)将思政内容融入到教学大纲修订中,注重集成电路应用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的有效结合。比如将我国半导体产业以及相关iC制造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做大做强的艰辛发展历程实例融入。(3)通过课堂教学讨论,在教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点的同时,深度挖掘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用正确方式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4)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地融入学生的课堂作业与课程学习实践报告中,将每阶段专业知识点与我国实际行业产业情况相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学习激情与创业热情,总结自己自身情况,勇于担当科技强国的重大使命和责任。(5)聘请相关行业专家与马列学院思政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指导教师,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教学过程中,整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管理队伍,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总结经验。(6)通过举办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知识竞赛,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知识;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半导体集成电路学科竞赛,让学生切身体验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产业最新动态。2.3课程建设解决的问题与取得的成效。本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主要取得了下列初步成效。(1)课程设计、教案。半导体物理与材料授课过程中,推进德育教育音视频以及动画教学,引入了习主席鼓励青年学生的讲话、我国半导体行业科技工作者取得的创新成果与成就等;引入并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信息化建设,推进建设开放共享的网络教学平台,立体化提升了智育德育效果与效率。(2)教学大纲修订。在完成课程智育目标体系基础上,融入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与具体切入点,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标注了思政内容融入相关专业知识点的情况,实现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的有效结合。修订晶体材料这个章节时,将我国半导体行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融入。修订电荷输运这章时,将我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如中芯、华为等发展历程融入。修订pn结时,融入我国太阳能电池与LeD行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到赶超国际先进的实例。(3)课堂讨论与实践报告。深度挖掘半导体集成电路方面的专业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老师在课堂上提出论题,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学习激情与创业热情,勇于担当iC领域科技强国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定期分阶段布置给学生课程学习实践报告,注意将每阶段的专业知识点与我国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产业的发展状况相结合,加深对我国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中美贸易战对我国iC芯片产业的影响等的理解,使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到学生的课程实践报告中。(4)知识竞赛与学科竞赛。2019年6月份举办了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知识竞赛,采用网络在线答题、实时判分并投屏获奖公示,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暑期分别带队参加了由工信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ni杯的分决赛与全国总决赛,入围总决赛并荣获全国二等奖。(5)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工作室平台。聘请了半导体行业专家与思政方面的教授学者作为思政育人顾问,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教学过程中,整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管理队伍,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总结经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2.4课程建设的不足。由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仍处于尝试阶段,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尚未形成一支稳定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相应建设规范与方法、思政育人质量评价、激励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健全。(2)在课程设计、大纲修订以及教案编写等方面,还没有系统性地形成与融入一个课程思政的方案方法。(3)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调研工作不够充分,工作总结不够及时,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调研报告、建设总结报告以及教学改革方案。2.5改进措施。(1)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专家进课堂,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进一步有机结合[4,5]。在半导体物理与材料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工作中,除聘请本院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加入课堂教学并进行理论指导,同时,聘请马院专家担任思政指导教师,邀请他们过来深入地开展学术讲座。(2)教学改革前期与相应的行业企业结合较少,后期应着重跟进与相关企业(比如台积电等)的产学研合作,以行业需求为起点,结合学科体系内在规律,优化课程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将最新产业技术嵌入到课程教学中。(3)推进“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引入行动导向课程,在此基础上推进翻转课堂,进一步优化网络教学平台。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招收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行业能力。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篇6

今天,我们在这里专题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学校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下属学院党总支书记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近三年来,在学习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紧紧抓住大学生成长成才主要目标,坚持“三贴近”原则,注重“三结合”方法,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努力构建“一体化育人”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科建设思路进一步明确,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进,科研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满意率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省教育工委〔20*〕4号文件精神和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探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20*年16号文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列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其别强调了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文件精神,20*年初,、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央和省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新课程方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方案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要求。新课程方案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我校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校“十五”规划的提前完成,我校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框架基本形成,全日制在校学生数已发展到约12500人,上课校区由1个扩大到3个,本科专业增加到41个。学生数、专业数的快速发展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师队伍数量和水平都有提高但与学生人数的增长相比仍不能满足的条件下,在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特征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在课程和教材发生重大调整的状况下,在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继续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优势,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就需要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灵魂,人才质量的好坏、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都直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息息相关。因此,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以实施新课程方案和本科教学改革为契机,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着力解决学科建设比较薄弱、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课程建设不协调,教学发展水平不均衡,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不相称,理论教育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够等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把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求真务实,统筹资源,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实施新课程设置方案。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认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5号)和《中共*省委宣传部中共*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教工委〔20*〕4号)文件的要求,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和学分。本科各专业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各专业开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门必修课。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对各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和检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符合中央和省教育工委的要求。

要根据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中央的规定和学校的实际,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保障机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生以2学分、专科生以1学分计入学生学籍档案。宣传部、教务处等主管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指导、组织和管理,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努力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队伍,分年级有计划地逐步推进。教学主管部门要合理计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工作量,学校也将提供必要的经费,不断形成合力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

2.凝练方向,提升水平,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学校批准建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宣传部、科技处、法商学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指导,规划和引导学科建设与发展。要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经验,进一步整合资源,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进一步突出自身在省内外的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一个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有所作为的在省内有地位在国内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校将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重点建设,优先发展,切实使马克思主义学科建在前列、建在实处、建出成效。

3.协调发展,重点推进,着力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工程。课程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和主要环节。要以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重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设成为省级品牌精品课程和部级精品课程,逐步将其它3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校级精品课程或校重点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辐射和影响作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要积极探索网络课程教育教学和发展的规律,努力形成资源共享、层次多样、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络体系。要以4门必修课程为主,以相关选修课程为辅,逐步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以生为本,创新理念,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彻底改变“满堂灌”的说教式教学方式,积极采用能够增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学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手段。要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建立资源共享的教学资料数据库,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加强集体备课,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了解。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项目要作为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定期评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优秀教案、优秀课件。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师制建设,充分发挥教学能力强、学生满意率高的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整体上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水平。

要加强社会实践及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大实践观,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包括实践经费在内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既要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又要密切结合学校的实际,大胆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形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明是非、知荣辱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基地拓展机制,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和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各学院要有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研推广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基地建设内涵,建立师生社会实践联动和考核机制,将师生参与情况作为评奖评优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逐步推进考教分离,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日常表现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5.统筹建设,合理定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要按照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建立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教师队伍。要按照学生人数以及教学任务,不断优化和充实队伍结构。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实行准入制度,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有条件的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要聘请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开设专题讲座。

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着力培养品牌教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学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要积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要在职务聘任、职称评聘、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保证,真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机制

1.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师生员工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校共同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强大合力。各党总支(直属支部),各部门、下属学院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并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

2.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体系。要严格按照《*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建立和完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估体系。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重在激励的原则,认真执行《*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性意见》,分层次和分类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业绩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健康和谐发展。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篇7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政党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l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标,尤其是为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丽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丽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党行使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方式,一般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只不过是政党干预政治的习惯形式的统称。目前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政党一般具有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等功能。当代社会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把自身建设成为先进性政党、服务型政党、学习型政党、创新型政党、和谐型政党、廉洁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党的建设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三九年十月四日就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比如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现在提出党政分开,但不管怎样还是共产党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共产党也难免犯错误,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走自己的路,不犯大的错误,我们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

******同志认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

今天,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了党的建设总目标:就是要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总目标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等重大问题,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党的建设必须朝着这个总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建设成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视角研究政党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执政党和政府如何面对公民社会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作为当代民主政治典型模式的政党政治,是由国家、社会、政党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政党就是沟通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工具。执政党功能的这一定位,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党的领导作用怎样体现,执政方式如何改进等一系列党的建设的理论问题。

2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

学术界对学科有两种解读:一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中的美学、伦理学等。二是“教学科目”的简称,也称“科目”。是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如中小学的化学、物理、语文、算术等,高等学校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古汉语、古典文学等。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兼具两种解读,就其自身来看,在法学门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学科,是取第一种解读之意。渗透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诸门课程之中,是取第二种解读之意。马克思主义学科化中的党的建设问题则涉及到第一种解读。众所周知,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问题则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显然,在这级学科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而“中国化”则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理论与观点。

从一、二、三级学科的关系来看,仍然要贯彻“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即通过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理论,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在“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交互作用的统一中来体现三级学科的宏观、中观、微观的递进关系。具体来讲,有六个层面需要建设: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这个问题发展演进的研究;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点的研究;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即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建设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四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五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规律的研究;六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应该看到,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学说阐释的具体问题相比又有自身的特点,这是需要在学科建设中注意的问题。如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最关键性问题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是不可能提及的。中国共产党人则对此作出了新的实践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实践及其重要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支撑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党在执政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予以回答和解决,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执政能力而展开,并且要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得以体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既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任务,又是检验党的先进性程度的重要标准。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中不仅要高度关注这一新课题和新领域,而且要将此纳入作为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内容之中,着力构建出富有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体系。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出现五个逐渐演变、依次更替的课程体系。

第一个课程教学体系创立于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这一期间。l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华je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为文法教育学院学生必修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1952年10月,教育部对课程设置作了统一部署,规定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1953年又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并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程”。在1956年,对文理学科和本号科公共必修课做出具体安排。这样,高校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个课程体系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重建于1980年代初。1962年教育部提出一个新的课程教学方案: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三门政治理论课。经历“文革”后,1980年7月在恢复原来的三门课程基础上,文科增设“国际共运史”。

第三个课程体系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年3月,国家教委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设想并逐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同时还增设了思想教育课程:“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一、二、三年级分别开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至此,通常所说的“两课”课程体系正式建立。

第四个课程体系2o世纪,90年代深化改革的成果,最终于1998年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思想品德课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课程体系。

第五个课程体系是在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论证后,于2005年初确定为四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及其中国化后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思想都是贯彻于课程之中的。基本体现了“三个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

下面仅就现行的第五个课程体系中的四门课程,来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之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该课程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帮助大学生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学习该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大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好地理解和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的课程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毛泽东建党学说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是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党,同时也注意从组织上进行建设。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武装党员,要求党员不但在组织上人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二是指出党的建设是与党的政治路线密切相联的,揭示了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三是提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四是强调党内斗争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斗争。五是概括出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着标志。把党的作风问题提到党的世界观和党性的高度加以分析和解决,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一个显着特点。六是提炼出整风是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

邓小平、******、******等同志结合自身所处历史时期的基本社会情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党建思想,从而形成了包含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内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则主要论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后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史”,当然还需要有“论”的内容作为“纲要”而概括。毛泽东同志的党建思想的展开及其阐释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内容的吸纳也要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自觉塑造和谐的人格,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公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内容可以将“有理想”作为逻辑起点而展开。在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前三章中均有所论述。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交互关系中,最为根本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三个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第一个转化涉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四门课程各自从自身所要阐述的理论内容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别吸纳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的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在这一关系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理论课教学课时压缩得多,而实践课又难以成行;(2)选修课基本没开。

第二个转化即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施,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这是一个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过程,尽管出版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但这一过程的承载主体还主要是在任课教师。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尚难以成为合格的承载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存在“述而不作”的思维定势;(2)不能针对所在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特点“量体裁衣”;(3)对两头即教材和学生均缺乏深入认识与研究。

第三个转化难度更大,这是因为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并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独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高校整个德育体系的“合力”运作。而其它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并不知晓,若让其知晓“马列部”也好、“德育部”也好、“社科部”也好,独家无能为力。况且,据调查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独立的很少,多数已附属于×××学院之中成为一个系,其实就是一个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的交互关系是通过“三个转化”来完成的。“三个转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其中第一个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二者交互关系的基础;第二个转化即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是二者交互关系的关键;第三个转化即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是二者交互关系的归宿。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篇8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政党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l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标,尤其是为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丽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丽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党行使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方式,一般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只不过是政党干预政治的习惯形式的统称。目前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政党一般具有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等功能。当代社会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把自身建设成为先进性政党、服务型政党、学习型政党、创新型政党、和谐型政党、廉洁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党的建设问题。同志早在一九三九年十月四日就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比如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现在提出党政分开,但不管怎样还是共产党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共产党也难免犯错误,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走自己的路,不犯大的错误,我们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

同志认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

今天,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了党的建设总目标:就是要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总目标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等重大问题,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党的建设必须朝着这个总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建设成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视角研究政党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执政党和政府如何面对公民社会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作为当代民主政治典型模式的政党政治,是由国家、社会、政党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政党就是沟通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工具。执政党功能的这一定位,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党的领导作用怎样体现,执政方式如何改进等一系列党的建设的理论问题。

2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

学术界对学科有两种解读:一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中的美学、伦理学等。二是“教学科目”的简称,也称“科目”。是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如中小学的化学、物理、语文、算术等,高等学校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古汉语、古典文学等。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兼具两种解读,就其自身来看,在法学门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学科,是取第一种解读之意。渗透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诸门课程之中,是取第二种解读之意。马克思主义学科化中的党的建设问题则涉及到第一种解读。众所周知,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问题则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显然,在这级学科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而“中国化”则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理论与观点。

从一、二、三级学科的关系来看,仍然要贯彻“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即通过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理论,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在“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交互作用的统一中来体现三级学科的宏观、中观、微观的递进关系。具体来讲,有六个层面需要建设: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这个问题发展演进的研究;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点的研究;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即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建设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四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五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规律的研究;六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应该看到,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学说阐释的具体问题相比又有自身的特点,这是需要在学科建设中注意的问题。如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最关键性问题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是不可能提及的。中国共产党人则对此作出了新的实践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实践及其重要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支撑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党在执政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予以回答和解决,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执政能力而展开,并且要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得以体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既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任务,又是检验党的先进性程度的重要标准。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中不仅要高度关注这一新课题和新领域,而且要将此纳入作为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内容之中,着力构建出富有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体系。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出现五个逐渐演变、依次更替的课程体系。

第一个课程教学体系创立于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这一期间。l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华je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为文法教育学院学生必修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1952年10月,教育部对课程设置作了统一部署,规定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1953年又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并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程”。在1956年,对文理学科和本号科公共必修课做出具体安排。这样,高校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个课程体系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重建于1980年代初。1962年教育部提出一个新的课程教学方案: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三门政治理论课。经历“”后,1980年7月在恢复原来的三门课程基础上,文科增设“国际共运史”。

第三个课程体系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年3月,国家教委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设想并逐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同时还增设了思想教育课程:“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一、二、三年级分别开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至此,通常所说的“两课”课程体系正式建立。

第四个课程体系2o世纪,90年代深化改革的成果,最终于1998年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思想品德课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课程体系。

第五个课程体系是在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论证后,于2005年初确定为四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及其中国化后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思想都是贯彻于课程之中的。基本体现了“三个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

下面仅就现行的第五个课程体系中的四门课程,来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之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该课程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帮助大学生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学习该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大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好地理解和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的课程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的建党学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建党学说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是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党,同时也注意从组织上进行建设。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和武装党员,要求党员不但在组织上人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二是指出党的建设是与党的政治路线密切相联的,揭示了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三是提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四是强调党内斗争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斗争。五是概括出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把党的作风问题提到党的世界观和党性的高度加以分析和解决,是建党学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六是提炼出整风是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

邓小平、、等同志结合自身所处历史时期的基本社会情境继承和发展了同志的党建思想,从而形成了包含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内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则主要论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后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史”,当然还需要有“论”的内容作为“纲要”而概括。同志的党建思想的展开及其阐释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内容的吸纳也要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自觉塑造和谐的人格,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公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内容可以将“有理想”作为逻辑起点而展开。在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前三章中均有所论述。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交互关系中,最为根本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三个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第一个转化涉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四门课程各自从自身所要阐述的理论内容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别吸纳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的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在这一关系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理论课教学课时压缩得多,而实践课又难以成行;(2)选修课基本没开。

第二个转化即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施,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这是一个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过程,尽管出版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但这一过程的承载主体还主要是在任课教师。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尚难以成为合格的承载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存在“述而不作”的思维定势;(2)不能针对所在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特点“量体裁衣”;(3)对两头即教材和学生均缺乏深入认识与研究。

第三个转化难度更大,这是因为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并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独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高校整个德育体系的“合力”运作。而其它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并不知晓,若让其知晓“马列部”也好、“德育部”也好、“社科部”也好,独家无能为力。况且,据调查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独立的很少,多数已附属于×××学院之中成为一个系,其实就是一个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的交互关系是通过“三个转化”来完成的。“三个转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其中第一个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二者交互关系的基础;第二个转化即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是二者交互关系的关键;第三个转化即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是二者交互关系的归宿。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篇9

一、本科生教学工作计划

(一)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1.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2.加强日常管理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教学中期考核、考试工作,加强教学秩序的抽查和普查,确保无教学事故。

3.进一步巩固教学评估成果,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修改、制定、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4.加强教学资料归档工作,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归档资料质量,确保试卷归档优秀水平。

5.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举行“优秀教学效果奖”、“精彩一课”、“精彩教案”“优秀教学案例”“精彩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参加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案例”、“精彩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的征集评选活动,组织“精彩一课”申报。

6.落实教学质量工程,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员作用,提高学院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7.根据学校安排,做好各项日常管理工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深度,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为了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尤其需要借鉴著名高校的经验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采取专题式授课,促进教学科研同步发展。

2.根据山东省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制变化情况,做好山东省高校工委分管后可能存在的各种评比、考核乃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单项评估的各种预案工作。

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专题教学网站”建设,重点抓好:材料更新、师生交互、网上评价、网上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功能,深入贯彻党委书记高青教授“寄语”精神,突出实践特色,提高实效。对各门课程的网络课程进行完善。建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生心理卫生、形势政策课课程网站。

4.探讨改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学方法创新,举行“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意见》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

5.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按学期拟定教学大纲,结合2010年60年校庆,增加对学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编撰统一教材,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实效。

(三)法学专业教学工作计划

1.法学专业教学文件的制定与完善

根据教学要求对实验教学目录,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实验室简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习基地介绍等教学文件进行适当修订。

2.进一步探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力争与学校优势学科结合,培养特殊法律人才。

3.重视2005级法学专业学生毕业环节工作,确保毕业实习工作顺利组织落实。尤其确保毕业论文高质量完成。并做好相关资料归档工作。

4.加强司法考试指导,作为实践教学环节,重点落实司法考试各门课程指导教师,督促指导教师高质量完成司法考试指导工作,并与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挂钩。

(四)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工作计划

1.积极调研论证,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起点和高标准。

2.以现有教师为基础,择优选定承担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人选,并督促任课教师提前备课,尽可能争取参加相关内容培训。

3.积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努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加强课程及教材建设工作,创建省级精品课程

加强课程建设,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活动。建设已有的四门精品课程、三门优秀课程,培育五门校级优秀课程。

1.做好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学科建设专项资助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总结,做好山东省教育厅对课程建设的中期检查工作,制定总体建设目标、措施。

2.至少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经济法”四门课程同时并举,重点突破。

3.培育3门校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际商法”“民法总论”优化课题组成员,采取“内生与嫁接”的方式,为2010年学校评审精品课程时做准备。

4.培育5门校级优秀课程。培养对象主要包括: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生心理卫生,法理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分论,债权法等。

5.加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加强研究生课程3个团队建设,以备研究生处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6.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硕士点课程建设,确立3-5门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

7.加强教材建设,拟定学院教材出版规划,对教师出版专著、教材择优视资助。

三、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一)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1.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青岛建立2-6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青岛市档案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

2.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网站”为主,遴选确立适合各门课程的网上实践教学基地,探讨“虚拟实践模式”,提高实践效能。

3.根据思想政治工作计划理论课教学需要,与相关部门协商,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机票”,切实保障学生网上学习时间。

4.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验室:“德育情景教学模拟实验室”。

(二)加强实验室和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突出教学实践环节作用

1.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1)加强对现有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设备,增加实验室功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

(2)进一步增加实习基地,为教学实践环节的落实创造充足的条件。

2.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1)建设“社会工作实验室”。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据调查显示,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不受广大学生欢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无视学生兴趣,不善于调动听课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落后、单一。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在课堂上,教师自始自终单一讲授,具体表现为在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较少留给学生主动的学习吸收时间。这种传统落后、单一的教学方法所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就是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授、轻养成教育。

教学方法决定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积极推行本文研究的更加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利于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推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①。

二、基于“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在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及“实施方案”(即“05方案”)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并在实施中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1.构建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平台

(1)课堂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打造有效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平台,首先,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各校以某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试点,编写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师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研究。其次,要加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高职院校要制定有效措施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校级精品建设,努力做到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至少有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校级精品课程获批。再次,制作有效多媒体课件。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研室要组织思政教师通过反复研究新教材,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思想特点,编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均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实效性。最后,要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高职院校可采取集中培训、集中备课、观摩教学和“手拉手”等方式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水平,要培养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①。

(2)实践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可打造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平台。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指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各门课程都要有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计划。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指要建有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学院要试点与各院系(部)签约“双基地,双实训”,即: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基地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在进行专业实习、实训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活动,既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要在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教育策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联系实际,采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从“小教室”走向“大课堂”,了解社会②。

(3)网络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应探索构建理论、实践、网络三位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及相应考评体系,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和资源丰富的网络免费空间,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和信息资源应用,建立网上班级和精品课程。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开设微博,和学生交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时更新网络内容,建立网络学习辅导与交流互动平台,并不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召开座谈会,共同研讨网络技术使用的经验,以便不断提高网络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如可在“人人网”等某一互联网站建思政班、设邮箱,申请QQ号、建QQ群、博客,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织教师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使用的经验,以便不断提高使用效果。

2.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

按照新的思政课教学大纲和要求,新课程大力提倡“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创设相关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成功体验的教学方式。教师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相关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及特点周密考虑各种细节,据此制定明确可行的探究目标,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有效地指导探究过程,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创设出情真意切的质疑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善问,主动思考③。

(2)经典导读法

读经典才能了解本质,掌握精髓。思政课教师精心选好经典、努力让学生读好用好经典,组织开展课前、课间“学马列、读经典”活动,让学生亲近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政课里的一道风景。比如,从导读的人生经历及邓小平的“三落三起”中,更能让学生感悟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学习的必要性。经典导读有利于学生学习做人做学问的基本道理。比如,让学生阅读保加利亚伦理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的《情爱论》,能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爱情与责任、爱情与道德、心灵与理智的正确关系。

(3)情感教学法

思政课教师讲课做到有激情。只有授课教师有激情,学生学习听课才有激情。比如,在讲到国内、国际重要的事务时,授课教师能够做到充满激情地对此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一道进行讨论,能让广大学生深受感染和教育;教师在整个日常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感情。教师讲授的语言要准确,做到用丰富的感情语言来弥补客观性表述的不足,增强整个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教师生动活泼、抑扬顿挫的语言会使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变得精彩;做到对学生要热情。授课教师能真正做到关心和爱护学生,切实做到平易近人、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课上课下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乐于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授课教师和学生在心灵上相互贴近和沟通、在情感上相互交流和激荡,形成学生对授课教师的信任感,转化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提高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①。

(4)模块教学法

围绕能力和素质的教育问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识与能力一体化,在学法上强调知识与技能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建立体系模块、内容模块、教学模块,改变单纯按照章、节、目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实施模块教学,一是明确模块化教学的目标。确定模块课程结构,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大纲,编写模块教材,建立科学先进的模块课程体系;二是建立模块课程体系。模块课程体系就是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以实用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采用模块教材形式,改进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综合原有内容,形成各个全模块课程集合;三是开发模块课程。立足于突出应用的教学目标开发模块课程。确定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对原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②。

(5)双语教学法

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的要求,如针对高职院校开设的商务英语、航海技术等特殊专业及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特色班,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把学生喜爱英语的兴趣转移到思政理论课程学习上。主要做法是运用英语口语教学,分层分班要求,评说政治经济热点时事,学生在课堂上收获英语书本上所接触不到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新词汇,既拉近了学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距离,又满足了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这些特殊专业和班级的学生今后对国际交流日益增长的需要。采用双语教学,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之以往也会有很大的提高,课堂上亦可以与教师呼应,教学效果较好。

(6)案例教学法

高职院校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应做到普遍选取重大典型、时效性案例进行正面引导。党的创新理论、祖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直接的案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选取爱党爱国的先进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选取助人为乐的先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无私奉献;选取创业就业的先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据有关调查发现,在使用案例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真正达到教与学水融,教学效果明显不错③。

(7)互动交流法

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交流、沟通,增加互感、互动、互促,访谈教学名师,访谈模范人物,访谈优秀学生。通过互动交流,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摸清掌握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讨论,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教育。选择学生普遍关注并与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针对问题交流,教师运用课本理论知识、结合讨论情况进行引导、总结、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每班抽五至十名学生代表,实行回答谈话制度,做好记录,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及思想上的疑问、难题等。

(8)综合考评法

把思政理论课教学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从总体上考评,在多个环节上考评,特别是在学生考核上实行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卷面考试与其他考试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化特征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开卷考试、自选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套“综合全程考试模式”,围绕“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建立测评体系。比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其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期末考核可设为开卷笔试形式,考核内容适当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材料分析题所占比重,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听讲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情况等为依据,占总成绩的4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两门课程的期末考核采取随堂测验的形式,测验内容均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①。

3.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形式

高职院校应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可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和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单独开设《廉洁奉公宣传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等选修课程,组织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编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廉洁奉公宣传教育材料》、《大学生诚信教育材料》、《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学习材料》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职业道德、生活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结合。为方便学生学习,高职院校还可组织教师自编“八荣八耻”等相关知识系列学习卡片,每生一片。另外,还可以组织编写适合本校办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简明学习手册》,以方便学生课外学习,大大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