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5:36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作者简介]陈国梁(1963-),男,辽宁昌图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学生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曹科岩(1981-),男,吉林敦化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广东深圳51805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8年度课题“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测试运作模式探索”(项目编号:130120080307)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测试运作模式探索”(项目编号:0922040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40-03

一、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职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并通过测评功能的发挥有效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化。然后,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理念支撑和实际运作等方面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本文将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理清素质测评与培养关系的完善思路下,提出科学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几点措施。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原则缺失

1.现实困境。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运作机制受人为需要、管理需要和模式需要的束缚,难以形成功能明确、运行规范的体系。一是综合素质测评的运作没有既定的原则和逻辑,实际上受人为需求影响较大,少有制度化运作;二是由于当前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产业化等战略实施过程中,相关配套措施还没有合理结合,从而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被加入学生管理的功能,甚至成为记录纪律情况的工具;三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受当前价值取向单一的评价模式所困,主要以评优为核心目标,在制度设计之初难以基于测评考虑引导和教育功能。

2.理念脱节。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受现实多种因素束缚是外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起统领作用的原则和理念体系,造成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孤立存在,意义甚微。现实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没有与现代教育机制接轨,没有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轨,没有与个人发展要求接轨。现代高等教育推崇“全人”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素质均衡、个性化发展,弱化高低优劣差别,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往往与这一理念背道而驰,且测评往往无直接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3.内涵缺失。前已述及,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运作中存在理念脱节的现实,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整个测评运作模式需要一颗核心进行统领和规划,进而实现系统中各层次和部门的目标一致。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在各高校综合素质测评运作体系中很难发现某种或某类核心的内涵,作为测评体系运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因此,测评运作模式的内涵不清问题,实质上其根源又关联于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工作的内涵不明。

(二)机制单一

1.机构单一:以院系主导。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主体以学生所在院系为主,这里主要是指课程之外的素质测评或评价,包括通常的德育测评、文化素质测评等内容。从现实情况看,极少学校有专门设置的综合素质测评机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在评优需求的作用下进行,由于各类评优的申报主体多为院系,则综合素质测评也成了院系的工作,具体操作者多为辅导员为主的学生工作团队。

2.内容单一:以课程和测试结论为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架构,得益于合理的指标体系。目前,高职院校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以课程成绩和相关测试结果为主,主要为校方的客观结论性评价,部分尝试进行改革的学校,也多通过开设综合素质系列选修课实现综合素质培养和测评的合理化。但以课程成绩作为对学生素质的综合反映是零乱且欠科学的,以课程成绩组成的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没有严谨的结构划分,建立在教学目标基础上的学分体系和以“全人”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指标体系不能实现合理对接,且选修课程的数量和权重在现有体制中都处于明显劣势。

3.目标单一:以评优为基础。通常,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分类以课程为标准,除课程评价之外,主要是以评优为目的建立的素质评价机制,作为奖学金等校内外评优的指标来源。由于评优选拔的条件以指标为基础,除课程成绩外,对其他素质指标评价的起因即为评优,则在此基础上的综合素质测评仅仅是一种脱离了“内容”的“形式”,没有自身功能可言。

(三)实施错位

1.学校重视,学生漠视。从我们的调查来看,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测评,且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以求在服务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然而由于传统体制和模式长期运作的影响,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测评涉及学校育人机制的整个体系,短期内建立一套全新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愿望很难实现。加之当前现实社会环境的种种因素,如熟人社会、关系文化、后门意识等客观存在,也给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测评带来重重阻力,从而造成学生漠视大学教育和综合素质养成。

2.主观期望高,实际效果差。高职院校在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过程中,均希望以此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效方式,并借此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的基础和助推器。通常,高职院校通过课程考试、相关测试和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加以考察,以期合理引导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各学校少有合格的测评结论(定量与定性)与发展指引的对应机制,很大程度上造成前期测评工作的结论不能最大化地转化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展指引。

3.学校热推,社会慎认。对于以学校为主体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包括综合成绩、各种素质测试数据,其实质上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各类表达和记录。由于我国尚未将大学,包括高职院校作为特殊主体纳入社会综合体进行整合,学校的相关制度和运行难以与社会大体系无缝接轨,从而也造成学校热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论,并不绝对或顺利地为社会相关主体所认可。

(四)综合素质教育的观念误区

1.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功能,绝不能孤立地对待和处理,应建立全局性的素质教育新机制,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某一部门、某一些人的事情,而是以某些部门、某些主要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为主体和重点、所有教师与学校所有部门参与的整体工作,从而在学校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2.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由活动累积而成。当前,关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方式,部分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大量学生活动的累积进而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当然,参加一定的专业、创新、文体类活动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无可厚非,但学生活动是否能够代表素质教育的全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学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形式应当多元化,包括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个性特长、创新工程等诸多部分。

3.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只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所谓第一课堂即现有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指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其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素质教育。当前,有观点认为仅仅通过第二课堂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一种误解。前文已述,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不同层次和部门,需要全方位运作。

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的完善措施

(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的完善思路

1.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教育资源整合战略。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环节,在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前文已述,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体系,绝不是规则加上几个部门和老师就能实现,需要学校全员参与,全方位运作,倾全校之力整合各种资源,是学校全方位的教学、管理改革工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们还必须承认,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也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独立环节。系统工程和独立环节都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正确表达,并不是说一个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就能包括高职教育的全部,而是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教育资源整合的战略定位和实施步骤。

2.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定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应当具有两个层次,最终目的即是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同时,我们看到,综合素质测评所关注的,不再是测评的结果,且测评报告也不应是能够区分优劣的定性或定量结论,测评结论所提供的,应当是对学生发展的有效指引。同时,基于综合素质测评的数据信度和时效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应当淡化考评参照功能,我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综合素质测评不应兼有考评功能,应当与评优评奖相排斥。从此种意义上说,测评报告和结果的去功利化,也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内化为综合素质发展的有利因素。

3.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培养的一体论说。传统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被动接受的,这一现状并非不能变革。培养和教育指向的“学习”没有被动与主动之说,从古至今应该未曾有过“被学习”一说,可见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应当是以学生主动为基础。如图所示,让综合素质测评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在测评过程中成为积极能动的主体,有利于促进测评与培养形成有机关系。在理清了测评的功能基础上,才有将测评和培养放在一起加以探讨的可能性,从而建立一套能够实现双方面功能的机制。高等职业教育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培养的联动机制。同时必须看到,测评有为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服务和依据的功能,但必须以测评作为一个独立有机体系的观点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系统地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这一课题加以深入研究。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完善的具体措施

1.主观与客观、自评与他评、主动与被动的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在于为学生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引,其实现的条件之一即是为学生所认可。首先,在测评方式的设置上,要避免传统测评中单纯以分值构成的测评模式,更应当抛弃将不同的测评指标人为地设置权重并加权为总的排名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测评的功能,应当建立主观与客观、自评与他评、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测评机制。在测评中,除了各项指标中的客观因素,如课程成绩、工作业绩、身心测评数据等,还应当有学生个人、其他测评机构的主观评价,且发展指引也应当以在规范描述基础上的主观评价为主。其次,传统素质测评中往往以他评为主,建立在一系列客观指标基础上,这一特征也阻碍了测评功能的实现,新形势下应当强化自评的比重和功能,将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实现测评为学生认同的途径之一。同时,我们应当将测评转变为主动的驱动,实现以学生本人启动测评为主、被动测评为辅的科学机制,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测评功能的实效性,主动参与到测评中来。

2.测评数据的产生、验证和查询。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部分建立在学生自主启动的基础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应当由学校相关数据库直接导入。数据中心应协调各分中心建立相应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机制,并根据各指标的属性设置数据输入、验证、查询、变更的权限。对于主观数据,数据库中应设置规范的主观数据储存、输出模式。关于数据库更新的周期,建议以学期为标准,但数据输入应当是随时均能实现,要求相关验证主体每学期对主客观数据进行验证,并根据学校信用管理规范实现对虚假输入数据情况进行联网登记,从而保障数据输入的真实性。同时,对于已验证信息的修改,应建立由学生本人申请、测评中心审批的机制。在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无论是否已经验证,学生个人可随时查询,其他机构和个人需查询应当经测评中心批准。建议在学校现有电子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相对应的程序、电子数据交换流程、网络操作平台,将上述流程和数据全部通过电子形式和网络平台实现。

3.测评报告的形式与适用。根据高职院校的特征,测评报告应以学年为周期,每年形成一份。关于测评报告的作出机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主动或学生申请的方式。即使是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后决定以主动方式对全体学生作出报告,我们认为,基于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也应当逐步转化为测评报告一律由申请而作出。由于测评报告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测评报告全部使用经验证的数据。关于测评报告的结构,应以前面提出的一级指标划分,并在对每一指标综合评价后,设置发展建议部分,按照经过严格科学论证的模板和测评中心主观意见,供学生个人参考。测评报告作出后,著作权归测评中心,学生个人有使用权,未经学生个人同意,测评中心不得将数据开放给其他机构和个人。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篇2

王静(1983-),女,汉,学士,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涉外事务系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

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的方法,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和学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方法为例,分析并探讨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改进方向。

关键词:综合素质测评;大学生;高校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测量评价标准,既是学生对自身发展情况的评价总结,也是高校、用人单位等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综合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一方面,因为综合测评的结果经常作为学生评定政府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助学金、评优、入党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学生非常重视综合素质测评,关注自己的测评结果。另一方面,高校也希望通过综合素质测评这个工具,将育人功能融入其中,希望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

二、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分析

(一)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行方法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能力素质四个方面。德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和纪律情况;智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情况;体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锻炼的情况;能力素质主要反映学生在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

学生综合素质得分量化考核具体的计算公式为:综合素质测评总成绩=德育素质成绩×25%+智育素质成绩×50%+体育素质成绩×10%+能力素质成绩×15%。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湖工职院的测评工作主要由学院的各系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所有的全日制在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学年进行一次测评。

各系部成立系级、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系级测评小组由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学工办、辅导员、系团总支学生会主要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组织部署本系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对各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实施监督和指导,审定、公示、上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小组由辅导员、班长、团支书、学生干部代表(一人)、普通学生代表(普通学生代表需占班级学生人数20%)组成,主要负责具体落实每班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做好各项指标的评分,上报系部本班级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及相关材料。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存在功利化导向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现了高校的育人功能,在各项测评指标的设置上都有加分和扣分项目,希望并鼓励学生多做加分项的内容,如: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各项比赛,多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等;希望学生不做扣分项的内容,如:打架斗殴等违法违纪的事情,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

随着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希望能将测评的内容深入地与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素质提升相结合,希望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活动做成测评项目。因此,在实施中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加分项目越来越细化。这样做可以使综合素质测评比较容易量化考核,学生对测评打分的结果争议较小,但也导致学生参加任何活动都问是否纳入综合素质测评,若有加分项就积极参加,若是没有纳入测评加分,则消极对待。为了测评加分而有选择性地应付参加活动的情况屡见不鲜,导致测评加分流于形式,背离学校测评体系设计初衷。

2.评价方法及评价主体的不科学性

虽然在湖工职院现行的评价体系中,所有的测评项均以量化打分的形式完成,但是在学生的操行品德、干部工作加分中仍然是主观定性评价。学生的此项得分往往是由辅导员、主要学生干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班级测评小组的人打分衡量,在赋分过程中,难免存在对综合测评标准认识不足、评分标准模糊、打分掺杂个人感情因素等现象,使综合测评打分的准确性、权威性、透明度遭受质疑,甚至有可能引发学生之间因测评打分引发的矛盾,使综合测试失去原有的意义。

学院现行的智育素质成绩基本分由学生本学年各门考试课程的成绩平均分构成,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确存在疑问。智育素质成绩是以“考试课”成绩为计算项,那么“公选课”如何体现?完全以“考试课”成绩代表智育素质分,导致的不良影响是学生为了追求综合素质测评的高分,只重视“考试课”,而忽略了“公选课”。但是“公选课”的开设恰恰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发展知识的延伸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公选课”的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没有任何体现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需加以改善。

3.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激励性不足

在测评结果的使用上,多数高校只将其直接与各项奖项评比挂钩,多属于奖励式的激励方式,这些测评得分高的学生也多属于相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对有机会得奖的学生,他们自然会受到激励,更加努力地学习及工作,以期获得更高更好地奖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而对于一般普通的学生,因受到奖励数量等条件的制约,他们往往与奖励无缘,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对他们仅仅代表着一个分数,也不会因测评结果不佳而受到惩罚,渐渐地也就漠不关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综合素质测评对他们起不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由此可见,高校和学生往往更关注测评打分结果的排名,而忽视了通过综合素质测评来了解自身,寻找自身差距,测评结果的运用缺乏激励作用。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方向

(一)加强引导、规范学生行为

针对学生测评中出现的功利化行为,建议还是要从各个高校倡导的核心办学理念出发,关注哪些活动能够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核心素质,针对不同系部人才培养方向,各系选取有价值的代表性活动予以加分,严格控制加分项目,设置最高加分,避免加分情况过多过乱的现象,减少因综合测评导致的学生功利化行为。

(二)增加测评主体的参与,科学设置测评指标及权重

为了使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更具准确性,建议一学期进行一次测评,在班级测评小组成员给同学打分时,应采取临时抽签的形式决定评价者,班内学生互评,并且每位同学的得分应由两名以上的测评组成员给出,测评时间及地点随机通知,测评过程应保密,尽量避免出现或拉帮结派的现象。

在智育素质测评指标的选择上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更全面地考查学生,要将素质拓展类的课程纳入测评指标,科学设置权重,每学期进行一次认定。对于在专业学科领域外取得成绩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其成果,给予加分,促使学生不断努力,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动态化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系统

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应逐渐由静态化向动态方式转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一套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网上测评系统,实行数字化动态实时管理,学生可登陆进个人主页查看自己的各项表现情况,辅导员老师有权限进入系统,对学生考勤、参与各项活动情况予以及时上传,后台程序可以根据相应指标分值,自动计算出学生的测评分数,并对各类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教师可以就此引导学生关注测评成绩的构成,认着分析解读分数内涵,使学生对测评结果排名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均衡发展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上来,对有扣分表现,测评得分低的学生及时进行预警,督促其做出改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学生评价自身,指导自我发展的测量工具,是高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通过较为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进一步的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对照寻找差距,不断进步,全面地发展、提升自己。因此,只有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尝试,设计并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才能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导航作用,使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作者单位: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涉外事务系)

科研项目:此文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科研项目,项目名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4KB12.

参考文献:

[1]王新伟,王艳芳.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革探析[J].青年论坛,2013(8):40-41.

[2]任然.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认识和思考:以河海大学学生评价体系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3(3):143.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篇3

【关键字】素质测评;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

新乡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承办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为社会服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

一、概述

应用型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培养的是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高超的操作技艺与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基本素质的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传统的本科教育有显著区别。因此,建立一套能够符合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能力和学校培养特色,体现社会、行业需求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有利于加强高等院校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此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二、新乡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

(一)测评理念落后

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综合测评没有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很多学校把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划分为德、智、体等方面,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等的测评。同时存在诸如应用技能型专业和其它专业的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相同;注重学习成绩考核,不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评;注重结果的考核和奖励,不注重过程的引导、指导、监督和考核等问题。

(二)测评指标体系不合理

一是创新实践能力测评指标的缺失。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个别院校甚至仅把德育、智育作为两个基本指标,通过确定权重来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框架体系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二是心理素质测评指标的缺失。受中学阶段学习压力、高考压力以及对新环境不适应、经济贫困和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会引起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违反校规校纪、影响他人学习生活,甚至出现危害他人及自己生命安全等严重后果。同时,心理健康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前景,因此,心理素质测评也是综合测评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三是人文素养测评指标的缺失。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包括伦理道德素养、哲学素养、艺术素养和历史素养等几个方面的培养。对人文素质进行测评,有利于大学生遵守科学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高哲学素养,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艺术素养、开阔思维、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历史素养,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和方向,增加科学专业学习研究的兴趣。

(三)测评方法不科学

一是课程成绩计算方法不合理。大多数综合测评系统对学业成绩的计算方法是:平均成绩=∑课程学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与对策研究业成绩/课程数。使用简均数作为学业成绩,课程之间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没有体现,容易导致评定结果片面性、不合理性。即使有些院校按课程的课时数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学业成绩进行综合排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是缺乏学生间互评。测评中定性的评价多为主体自我评价和以班主任为首的班级测评小组的核实评价,评价中缺乏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同班、同宿舍学生之间具备共同生活和学习空间,他们之间更加相互了解,互相评价成绩的高低,更能真实地反应该同学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测评缺乏针对性

一是不同学科类型、不同的专业导向以及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综合测评中对于学生考察评定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来构建符合大多数学生实际情况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二是不同年级之间,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重点内容不同,这就要求针对每学年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特点分别制定各学年合理的测评指标,引导学生合理的分配时间,有效学习。

(五)综合测评标准与社会需求吻合度低

我们在多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现,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的标准正由学历资格取向、能力取向向人格素质取向发展,对毕业生个人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道德法律意识、社交能力等素质要求甚至高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同时,不同

行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如:纺织服装行业对毕业生吃苦耐劳、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等方面比较重视,物流、营销等行业对毕业生的吃苦耐劳、团队精神、交往合作、社交礼仪等方面比较重视,艺术设计类公司对毕业生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等方面比较重视。

(六)测评结果运用存在功利化倾向

从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践来看,很多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运用不当。测评主要为高校评定各类奖学金、评选各类先进甚至是推荐入党等提供参考依据。高校开展综合测评并不是为了甄别和评选,也不是为了在学生中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通过测评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进而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和实行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发挥测评的指导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综合素质状况,鼓励大学生积极向上,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发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篇4

关键词:农村高中学生综合测评

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学校,学校不断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所以学生是国家人才的后备军。学生是国家人才的后备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对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什么样的学生是高素质的学生,即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同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的重要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起步晚,研究人员少,且重视程度不够,故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农村的高中学生的综合测评更是落后,因此研究农村高中学生综合测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当前农村高中学生综合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测评指标设置不能与时俱进,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脱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合适的人才,而当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学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高分低能”式的“人才”随处可见,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仅从高中学生综合评价的指标确立上来分析。当前,农村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实施高中学生综合测评,就算实施了,在测评的内容、程序和方式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异。

2.对思想道德的评价不够科学、合理

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并不像学习成绩一样可以用数字的大小来衡量,而当前把所有的评价指标都分数化的方法确实不够科学,在现实的评价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在诸如思想道德类的评价指标上全班人居然统一是满分的现象。这样的指标设立无法反映被测评者的真正道德水平,从而难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指标的设立往往形同虚设。

3.有关心理素质方面的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面对着高考和升学的压力,高中学生也面临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他们不再是温室中的花蕾,他们要走出去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有些人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打击能力不足,往往在竞争和压力面前萎靡不振甚至是跳楼自杀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办几场讲座,开几堂课的程度,要把学生心理素质加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中而且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当前虽然不少学校把有心理素质的指标也引入了综合素质评价中,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往往指标的分数只是导员或是评价者的主观分数。

二、农村高中学生综合测评实施方法设计

1.思想品德素质测评实施方法设计

由于完整的品德行为包括知和行两种因素,既要考其相关的知识与判断又要考其行为,即把思想品德考核与政治品德课的学习成绩测试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该测评方法既发挥笔试的作用,克服过去行为为唯一测评标志的片面性做法,也改变了目前政治品德课空洞说教的教育方式,促使他们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行为。当然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防止知识考核影响行为考核,提高测评的效度。但基于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考虑,思想品德行为考核的权重可以小一些,德育成绩的权重可以大一些。思想品德行为可以采取学生内省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任课教师观察评判进行考核,当然班主任考核结论的权重可以大一些。

2.身体素质测评实施方法设计

身体健康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同时形成良好的体态,仪表端正、衣着得体、举止大方,意味着该学生有良好的修养,比较注重自我约束,做事认真,责任心强,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成功打下基础。身体素质中体育达标由体育老师根据体育课成绩给出测评结论,该方面占的权重应该大一些,身体素质中其他方面,可以采取学生内省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任课教师观察评判进行考核。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比照身体素质测评标度得出学生身体素质测评等级。

3.心理素质测评实施方法设计

(1)情绪活动测评

由于情绪活动测评标志是能够控制和引导自身的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等情绪,保持愉悦情绪和良好的社会情感。所以,可以组成不少于5人专家组,根据某学生“稳定性”人格因素标准分数的高低,给出该学生情绪活动测评等级。

(2)意志品质测评

由于意志品质测评标志是不怕困难,不屈不挠,敢于实现奋斗目标。所以,可以组成不少于5人专家组,根据某学生“有恒性”和“自律性”人格因素标准分数的高低,给出该学生意志品质测评等级。

(3)自我观念

则评可以根据自我观念测评标志,组成不少于5人专家组,根据某学生与自我观念相关的人格因素标准分数的高低,给出该学生自我观念测评等级。

4.自控能力测评

主要评价被试人在面临批评指责、不公正的待遇、无端的责难、困难与压力、个人的利益受损时,能否克制、宽容、忍让、理智地对待,不因情绪的剧烈波动导致激烈反应,影响学习和生活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在当今时代,一方面,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宠惯了,受不得一点委屈;另一方面,高中学生的优越感在极大的升学压力下已经所剩无几,心情比较烦躁、焦虑。学会克制、宽容和忍让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获得较好的评价和取得事业成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结语

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改革,它将改变传统的以“一张成绩单”评价学生优劣的弊端,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景柱.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

[2]张志军,李建军.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篇5

关键词: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发展综合素质测评

班级干部不仅仅是使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发展。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明显的,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围绕教育部的教育方针,目前各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结合我校高职高专办学的特点及企业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反馈信息,谈谈综合素质测评对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的培养发展的目标导向、教育等作用,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1.高校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这从以往“三好学生奖学金”、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会干部、助学金等的评选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因而导致出现“一好”代“三好”的不良倾向。这种现象挫伤了一些品学兼优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管理教育,不利于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近十年,素质教育被再次提到新的高度。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在全国范围内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又于2004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因此,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体现在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里。尤其是、教育部发起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试点实施,带动了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拓展和素质测评的重视,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有其不足,有待改进。

2.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特点及对学生干部培养的影响

各个学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大体上是一致的,只是分类和权重比稍有不同罢了。现以我所在学校的考评办法来解释综合素质测评的一般包含内容。综合素质测评分为基础性素质、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为突出学业为主、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将学业成绩从基础性素质中单独列出,作为评分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基础性素质按照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三个二级指标。德育素质由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遵纪守法、操行出勤、社会实践等二级指标构成。智育素质以学生所修课程考试(考查)成绩和学分计算所得出。身心素质指的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主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发展性素质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培养形成的体现其创造性、实践性和个性发展的素质,包括创新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文体特长、技能和特殊表彰等二级指标。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总分=(基础性素质考评分)×15%+(发展性素质考评分)×25%+(学业成绩)×60%。

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较为内在的、较为基本的那些品质,是人们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和品质的综合。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一种单项评估,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社会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在校发展情况的一个信息手段。它体现了评价、导向、教育等几大功能。因此,综合素质测评对大学生的引导、价值观、教育、培养等起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在学生与教师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的学生干部有着更为重要的选拔、导向、培养等影响。

3.综合素质测评对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发展的几点思考

3.1要求选拔的学生干部要具有良好的品行、政治觉悟。

学生干部作为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和政治觉悟,这是由综合素质里面的德育素质中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遵纪守法、操行出勤等要求的。在普通学生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尤其是在校园、宿舍安全稳定、宿舍纪律、卫生、用电、突发性事件、及时报告等重要方面,需要大量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学生干部对普通同学进行排查、了解和引导,维护校园稳定。因此,要求学生干部满足首先是党员,对于大一学生干部要求至少是入党积极分子,其次思想政治理等论课程必须良好等条件。

3.2要求选拔的学生干部要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学生干部是普通同学最贴近的干部,他们的学习能力对其他同学起到榜样的作用,因此要树立一个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首先班干部的学业学习能力要好。综合素质测评里面的基础性素质就明显突出学业,即坚持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将学业成绩从基础性素质中单独列出,作为评分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次,班干部的其他方面的学习能力要求也很高。只有对班干部的这两个能力的高标准要求,才能使班级的同学凝聚起来,起到班级榜样和风向标的作用。

3.3培养学生干部的良好时间管理能力、计划能力。

由综合素质测评的总分公式就可以看出,班干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好老师交给的工作,还要抽出时间好好学习,只有在出色完成这些工作和学习等条件下,他们的综合素质测评才能是很高的。上了大学,大家都“很忙”,如何在“忙”的同时,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使得该做的事特别是学习、工作等不落下,这是每个优秀的学生班干部必须坦然面对的、不能回避的。因此,综合素质必然引导和培养学生干部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学会和掌握出色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计划能力,这对学生踏上社会、工作岗位是有益无害的。

3.4培养学生干部全面发展,不能做短板。

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干部是全面发展的,因此,“不做短板”是对一个班干部的基本要求。一个大学生,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习,因此,班干部必须在这一方面做出表率。最低要求是不挂科,理想一点的是能中游以上。作为一个班干部,“不能做短板”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各个方面,如学习、工作、组织管理、协调、与同学的关系等,都要求争取优秀,不能有某方面能力是缺失的,必须是全面发展的、起表率的,就这一点来说,综合素质对学生干部是要求很高的。因此,这对提高整个班干队伍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3.5培养学生干部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抗打击、受挫能力。

综合素质测评包含身心素质这一项指标,它是成为学生干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抗打击、受挫等内容,激发学生干部坚定意志、勇于为自己的决定和行动承担责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和正视学习、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和干扰,从而提高他们的抗打击能力。

3.6注重学生干部在班级里的正面教育,树立榜样。

综合素质测评是全面教育,引导学生的各个方面,而优秀的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很高的,这必将对那些普通同学有鞭策、正面教育作用。反面教育只能告诉学生什么不好,正面教育才能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反面教育多了,会导致情绪低落,思想苦闷,正面教育越多,越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因此,综合素质测评能良性地促进学生干部能力的提高,在班级里树立榜样,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

3.7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也是综合素质测评里面考核的一项指标,对学生干部的工作、学习、管理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高素质的大学生干部不仅要会学会模仿,而且要会想会创造,打破常规工作、学习思路的束缚,解放思想,做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理念创新。唯有创新,才有进步,才能发展。因此,综合素质测评给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8综合素质测评是激励学生干部争优的一种激励机制。

在学校每年一次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集体”等评选活动中,坚持综合素质测评评选标准,实事求是,保证评选质量,从而激发荣誉感,促全面发展,并在实际评选活动中锻炼学生干部的能力。综合素质测评激励机制使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奋斗有目标,学习有榜样,先进有奖励,调动了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干部的管理潜能,促进了班级集体的良性健康发展。

3.9综合素质测评也是学生干部的一种考核机制。

学生干部的考察工作是学生干部管理的关键环节,是识人、选人、用人的基础,是激励学生干部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学生干部的考核各项内容,使得考核有依据、公平,促使学生干部队伍良性进步。

4.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测评是能够对学生干部进行导向、评价、教育的,是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综合素质测评对学生干部培养发展,是一项科学性较高的研究工作,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赛.谈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培养[J].科技信息,2009,(1):32.

[2]韩冰.加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作用及若干措施[J].教科论丛,2009,(1):249-250.

[3]林香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5):425-427.

[4]詹洪波.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毕节师专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初探[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20-24.

[5]阮啸.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27-129.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篇6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综合测评;问题;对策

综合测评在当前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测评学生在校期间各类素质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管理是高校每年(学期)一度(次)的工作,具有数据量大、计算统计复杂、要求透明度高等特点。当前,国内各艺术院校都在应用着不同的综合测评计算办法,这些各具优势的方案实施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检验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平台。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在专业设置、在校学生规模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使得这些测评办法在显示出了所在领域内的长处的同时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缺陷。

艺术院校学生相比普通高校学生自身性格特质鲜明,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个人本位意识较强,集体观念较弱;专业功底扎实,但文化基础薄弱:情感丰富,社会实践或艺术实践能力较强,组织纪律性想对较弱。针对以上分析,要做好艺术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需要从规范制度入手,二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材。

一、当前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测评内容指标有待完善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思想的更新,现有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内容的指标体系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现有的以综合测评来评估学生的机制虽然已经能够大致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涵盖范围不全面,存在着考核内容不确定、考核指标不全面,从而造成评分不够准确、对学生的平时表现难以全面考核等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素质的某些要素很难以指标来量化。其次,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缺乏时代考量要素。该体系要结合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而制订,脱离社会需求而盲目培养的学生必然不能适应社会。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例如,当今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和开拓型人才,综合测评指标的构建就应当鼓励学生多创新,多开拓,而不是为了管理的方便压制学生,迫使他们因循守旧,不敢脱离传统的条条框框。

(二)测评指标的权重分配有待科学化

当前,虽然综合测评的办法有多种,但整体的测评指标设计不够科学,测评成绩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测评指标中应当涵盖的学生思想品德表现、身心素质、艺术及其它拓展素质各自应有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也就是说各项指标之间的分配比重不科学。这就会出现只有一方面比较突出的学生也仍然会有非常不错的综合测评成绩;而一部分各方面平衡发展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反而不高的现象。这样就会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从长远来看会对学生产生片面的影响。事实上,有些学生为了使某项分数提高,往往投机取巧,盲目争分,而不是真正提高自己和发展自己,从而背离了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艺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表演类专业,如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要求较高、机会较多,因此在艺术实践中的获奖情况必然会要求在学生综合测评中加分中体现。对于一些非表演类专业的学生,如理论性较强的文化类专业,又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方面有着其他表演类学生难以竞争的优势。如何在鼓励两类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又达到在测评分值的平衡便成了政策制定者一个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综合测评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机制,使得测评的各项内容指标之间保持合理的权重分配。

(三)测评操作过程的公信度有待提高

综合测评的具体操作中可能会存在评分不够民主、不够公开的弊端,致使许多同学不完全清楚“加”“减”分到底来自何处,导致综合测评变成了“综合调整”。加分制的不合理以及加分的混乱有可能使许多同学“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加分的“凭证”,从而引发出了许多的关系分、人情分。有的部门甚至让学--生参与统计各种加分项,这样就容易因为把关不严、加减分规则设置不明确等原因导致的测评水分的出现。而且这种加减分结果虽然在初期也进行了公示,但是公示反馈意见之后的微调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人情和关系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调整之后的最终结果的公示程序被人为的忽略,从而影响到测评在广大学生中的公信度。

(四)测评结果的有效功能发挥单一

现行学生综合测评办法的最终结果主要体现为其评定功能,但是由于对评定功能的过分关注导致了对绩效考评的强化激励作用,从而忽视了促进与形成作用和正面导向与管理作用;注重了绝对评价,忽视了相对评价;注重了知识评价,忽视了能力评价。这样导致了测评结果功能发挥的缺失,而在其功能的改进和完善上又缺乏有效的推动力。在缺乏反馈机制和预测机制的情况下,该测评机制一直处于刚性状态,没有任何伸缩和应变功能,这样的机制势必缺乏活力而不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

二、针对综合素质测评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与思考

(一)应不断丰富测评内容指标使之走向系统全面--

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测评应该不但要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层面,还要包含艺术实践与其他拓展素质等层面,才能较为全面的审视和指导学生的素质发展,从而有可能建立一种良性的评判机制和价值教育导向,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对影响学生素质的几个要素进行指标量化,以达到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全面考核的目标。而且在指标的设定上也要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以达到个人素质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吻合。笔者在实地调研山东某艺术院校学生综合测评的相关政策之后。发现针对部分艺术类学生自身特点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专业成绩优秀学生汇报演出展览”比赛活动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激励方式,针对专业特点,有效促进了音乐、戏剧戏曲、舞蹈等表演类专业和美术、设计等技能类专业的学生智育素质与其他拓展素质的结合,也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二)应根据测评指标制定具体权重标准提高其科学性

综合测评顾名思义就是全面衡量学生的表现。这就要求在测评的操作过程中结合实际,在德育、智育、艺术实践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权重标准。

在德育方面,将学生的德育评估作为综合测评和进一步评判相关奖励的首要前提,优先考虑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先进事迹的学生,从而达到了良好的弘扬正气、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效果。

艺术实践能力测评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特色。艺术实践能力是艺术院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检验和印证,是

彰显艺术类院校实践教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通过实践水平的展示才能真正检验出一个学生在所学专业方面的精度、深度。以往的艺术院校的综合测评方法对一般综合类大学的测评方法有所借鉴,艺术实践方面在测评中的地位不突出,今后应针对艺术类内部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不同特点,比如表演性较强的专业和非表演类专业应当采取有差别的测评标准。在山东某艺术类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已形成一个制度性文件――“艺术实践奖学金评选办法”和“学生综合测评艺术实践类加分试行办法”,给予在参加艺术实践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又规定“获得艺术实践奖学金的学生,其获奖等级证书或获奖表彰决定在学期综合测评中不再加分,不再单独报批专业优秀单项奖学金,可正常参加一二三等奖学金的评定”,这样又限制了此类奖励的重复使用。在具体的内容中,艺术实践主要包括表演展览类和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两方面。其中表演展览类主要包括表演类和展览类专业比赛、美术设计类专业比赛、参与和参加演出活动等,每个类别又细分为校级、省级、和部级、国际级等几个等级,每个不同的等级在测评中的分值比重也有所不同;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方面,主要将发表刊物的级别进行了详细划分,通过实地调研和征求意见,不仅将各个级别的刊物赋予一定的标准,而且达到了与表演类专业相匹配的分值。

艺术院校应当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把体育课成绩作为公共课在智育成绩中体现,而且还规定在体育奖励分方面,对多次参加各级体育比赛的优秀学生进行适当加分。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一定数量专兼职教师,通过使用心理普测软件,以团体辅导、个别谈话等形式,帮助心理问题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

(三)测评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只有操作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保证结果的公平。才能提高过程和结果的公信度、说服力。因此,综合测评应进一步加强在测评公开化、民主化方面的力度。

首先要向学生公布《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新生入学即向学生公布并解释《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操作的步骤过程,以引导学生明白测评过程的每个步骤,自己也能正确地算出自己测评成绩。其次是程序的严谨、严密,充分利用校园数据中心提取的数据资料,制定严格的数据输入、整理规则要求,依照测评操作规程,严格数据审核,防止各种不合理的加分项混淆视听。再次,及时公布测评结果,接受学生的反馈和监督。学校部门在制定相关的综合测评制度时听取了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预留了相关的交流渠道,并积极地欢迎学生对学校的综合测评工作加以监督,综合测评的各项数据和测评的进度、过程都将同步在网络或其它的相关媒体上予以公示,让学生从被测评者的角色转换为自我测评上来。同时也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尽最大的可能减少了测评中的弄虚作假现象。

(四)应重视发挥测评结果的后续功能

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测评结果的后续功能应更加全面,除了评定功能之外,还应当具备反馈功能、预测功能和引导激励功能。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篇7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大学生综合测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兴起的一种评价、管理模式。它是衡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体的方面,早期的综合测评体系中主要指身体素质,甚至是以体育成绩作为标准,但现在更多的高校除了用其代表身体素质为还增加了心理素质、文体表现等内容)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是学校和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评奖、评优、保送研究生、评定奖、助学金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学生个人进行自我了解、寻找差距、不断自我改进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同的综合测评体系也反映着学校对于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策略,体现着高校的管理水平,还涉及到教育的公平和正义的体现。因此,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都对综合测评格外关注。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现状

(一)全国大多数高校的综合测评体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等方式,对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进行了分析:我国高校应用的综合测评体系在近些年有些变动,都在向着素质教育方向进行探索,但总体上仍分为德育、智育和文体三个方面,其三者比例大多数仍为30:60:10左右;在评价的方法上,以前以定性为主,逐步向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方向发展。具体的计算公式为: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学生学业成绩*60%)+(学生思想政治及日常表现考核成绩*30%)+(文体成绩*10%),其中每项成绩基础分为100分。当然,有些高校采取的计算方法不完全一致,比如将文体成绩列为百分外的附加分等。

调查表明,此种测评方法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完善,各高校在具体操作上也都有较为成熟的操作规程。但是随着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的不断改进,此种测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综合测评成绩的可信度及社会认可的程度仍然较低,如在择业时,用人单位还很少根据综合测评成绩来判断毕业生的素质高低。说明此类测评成绩不能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尤其是当代企业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职业素质的要求,也不能在测评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有力的引导。

(二)造成现有测评体系不被认可的原因

1、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目前,多数高校的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都仍然把德育、智育、文体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指标,并通过划分权重来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方法在理念上没有大的错误。但是这种框架体系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由于没有与相应的具体的二级指标,甚至是三级指标作为依托,不能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特点和成果,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德育方面,概念化的口号、无差别的打分、无具体量化标准等方面的缺失,使得德育测评原本应包括的学生思想品质、集体意识、法制纪律、学习态度、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成绩无法体现,变得形式化。在智育方面,成绩至上的理念,过分强调考分,在多数情况下只把同一专业学生的统一必修课成绩作为标准,而在学习内容存在差异,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素质的选修类课程、实践性课程、自学类课程和研究等方面的成绩,却不能作为测评标准出现。在文体方面,过分强调参加活动的次数,而不重视活动参与的质量和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匹配性,使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时出现功利性特点,并不能有效反映和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2、评价方法和主体的不科学性。在评价方法上,现有体系中在智育方面多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但是在德育和文体方面采用定性评价的情况还是较多,往往是由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班级学生或由其中部分人员组成的评价小组对其日常表现进行打分衡量,在此过程中由于了解程度不足、评分标准模糊、个人感情因素等原因,使得评分的准确性、权威性和透明度方面常受到质疑,也不能体现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成绩。

在评价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所获得综合测评成绩的产生过程没有具体参与和知情权,只能被动的接受测评的结果,不能体现测评的民主性。无法通过测评寻找自身发展的不足,也无法让自己更深层次的表现被老师和同学知晓,也更无法获得认可。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大多数情况只作为推优、推荐、评奖的依据,并不能利用其结果和产生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分析和指导,在导向性作用上出现了缺失。现有体系中的不透明性,也是造成综合测评结果不被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绝大多数高校只是公布最终的测评结果,至于学生每项得分的具体情况,每个二级指标成绩的计算是否存在误差,基本都不得而知。

评价周期的设置较长,也不利于发挥综合测评的引导和指向作用。在绝大多数高校,综合测评每学年进行一次,笔者认为一年的时间有些偏长,中间还含有两个比较长的假期,很多定性评价环节是凭着印象进行,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待考证。此外,按年度考核,对很多学生来说,中间缺少预警机制,一但成绩结果出来之后,就到了面临降级或者退学的时间,很难有机会改变即成事实,这与学校的教育理念也不相符。

二、对新时期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构建新的测评指标体系

对沿用了几十年的以德、智、体三个方面为基本指标,并下设二级指标,再通过划分权重所得出的结果进行相加得出总成绩的测评指标体系进行改革。采用新的计算公式:“综合测评成绩=学业平均成绩+素质拓展成绩”。其中学业平均成绩应包括学生的必修课程、选秀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等,这样才可以综合反映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的全部科目都提高重视程度,体现基础宽广、专业精深的大学本科教学理念。对于素质拓展成绩部分应包括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各方面要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的一级指标:①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方面,二级指标包括日常教学活动出勤情况、集体活动参与表现、获得荣誉情况、参与其它的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方面活动情况等;②社会实践方面,二级指标包括参加的具体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情况、勤工俭学情况等;③科技学术与创新方面,二级指标包括参加的各类技能培训情况、学术活动情况、和参加科技竞赛等;④文体和身心发展情况,二级指标包括参加的各类文体竞赛和活动、心理健康活动情况等;⑤活动组织与工作任职方面(主要针对各类学生干部和活动组织者),二级指标包括学生干部任职情况、学生活动组织情况等。每项二级指标都设有明确的分数级别及判定标准,而且针对不同的反面情况设置相应的负分标准,使得素质拓展成绩完成由定性判定到定量判定的转变,可信度更高。学业成绩和素质拓展的成绩比例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如果学业成绩以百分制计算,那么素质拓展成绩应控制在15-20分之间,这样既可以体现学业教育的主体性,又大大提升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增加测评主体的参与环节

为了增加普通学生对于综合测评过程的参与比重,使综合测评真正起到引导作用,测评应在每个学期初进行一次。在具体测评材料整理统计工作开始前,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素质拓展成绩答辩工作,每个学生对自己上一学期所参加的各类素质拓展活动的各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说明,并对自己的得分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上一学期个人素质发展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既可以避免很多在测评过程中,因为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错误,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对于自身和他人的测评情况进行了解,增加测评结果的公平性、引导性和权威性。

(三)建立动态化的测评体系

无论是以一学年还是以一学期为时间单位进行测评,都可以看作是静态测评,因为这种在固定时间节点上的测评都是以对上一时间段的总结形式出现,仍然不能及时起到反映进展情况和警示作用,而且会出现为了达到某些获奖条件,想方设法寻找加分办法的功利。笔者认为,综合测评应由静态逐步向动态方式转变。即利用现在的计算机和网络等数字技术,建立完备的网上测评系统,实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学生在网上可以及时登记更新自己的素质档案,辅导员等管理人员也可及时将学生的考勤等各类情况上传、记录并告知学生,后台程序也可以根据相应的指标分值,计算出学生当前的测评分数,并进行各类数据分析,为其以后的学习方向提供指导。

三、结语

大学生综合测评既是高校培养学生成才的指挥棒,也是学生获得正确评价和自我发展指导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在具体工作中不断进行改革、尝试,才能不断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网络数字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在实现高校政治教育过程中,各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如何进一步探索高校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占领和开辟网络新阵地,是现代高校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是新时期、新环境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高校的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扑面而来的网络和数字时代,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充分利用丰富可用的网络数字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就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对大学生素质的数字化测评,进而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实现教育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为标志的运作模式,彻底改变以往教育中单向式、直排式灌输所引起的大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为大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实现测评手段的革命,实现教育方式、方法、机制的变革。 

 

1建立适合网络平台运行的素质测评体系 

 

总体来说,目前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都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评评估手册》等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基本上按德、智、体三个方面来考核,并根据各高等学校自身实际及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注入了新的内容,如溶入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等内容,使测评体系结构更趋合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中央有关部委在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活动中,把基本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结合网络的特点,本文把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作为大学生素质测评的主要内容。在智育素质和体育素质的测评方面,各学校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测评的方式方法都比较成熟,结果也比较客观,其成绩可直接参与测评信息的管理。在这里重点探索如何建立适合网络平台运行的德育素质和发展素质测评体系。 

关于德育素质测评。德育素质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以及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表现,具体地说,应包含政治表现、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等内容。德育素质分为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两个方面。有形行为是指可以用时间、空间、数量、形状来描述的、能够观测和记录的客观存在的具体行为,如出勤,劳动等;无形行为指无法观测和记录的,只能透过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和语言交流展现出来的其内心的主观世界。所以,对有形行为我们可以采取定量测评的方式,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制定出具体的赋分标准,通过观测记录,给被观测者打出测评成绩。对无形行为只能采取定性测评,既透过被观测者的外在表现,对被测评者的内心世界做出的主观判断,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标准给其打出测评成绩。定性测评由于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也可以称定性测评为模糊评价。 

定量测评的内容包括: 

1.1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行为; 

1.2学校提倡、鼓励学生做到的行为; 

1.3学校反对并予以纪律处分的行为; 

1.4学生在宿舍的表现。根据确定的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制定出大学生素质定量测评细则,依据细则计算出素质测评成绩。定量测评成绩可根据需要分阶段进行总评。 

定性测评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表现”、“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劳动卫生”五个指标,每个指标各占定性测评成绩的20%。定性测评总成绩由同学互评,班主任辅导员评议,班委会团支部评议,任课教师评议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占定性总评成绩的25%。其中每个部分的测评成绩公式为:同学互评成绩=[全班学生对该同学评议分数之和-(n个最高分之和)-(n个最低分之和)]÷[全班学生数-2n],其中n

=全班学生数×5%(取整数)。班委会团支部评议成绩=[班委会团支部对该同学评议分数之和-(n个最高分之和)-(n个最低分之和)]÷[班委会团支部-2n],其中n一般都取1,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的评议成绩=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依据测量表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分数。 

在德育素质测评中,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的权重分各占50%,用公式表示为:德育素质测评得分=定量测评成绩×50%+定性测评成绩×50% 

关于发展性素质的测评。随着现代社会对什么是人才的重新定位,发展性素质成了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职业技能、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诚信意识,文体艺术等指标。发展性素质的测评和德育素质的测评一样,也包括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两个方面,只不过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发展性素质定量测评以学生实际参与的活动数量、质量,获奖情况,获得的荣誉、工作成绩等作为测评的指标,制定出具体的测评赋分标准。包括:创新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采取写实方法进行考核,包括科技竞赛、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等;组织管理能力。主要考核在校院班级任职的学生干部、各级学生社团负责人、有关部门的学生负责人(如宿舍长,学习小组长,值日小组长等);社会实践。主要考核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实践等方面的情况。通常包含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职业技能。主要考核与求职就业有关的公共技能以及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特定技能。公共技能包括英语、计算机、求职就业基本知识与技巧等方面的能力。特定技能则由相关专业根据情况自行确定。职业技能的测评中也可以包括学生参加职业培训方面的情况;文体艺术。主要考核学生参加文艺、体育等活动的表现,包括参加校级以上(含校级)文艺、体育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如校运会、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元旦文艺会演等)获奖励或表彰、获得各类考级证书等。 

发展性素质定性测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科学精神,组织协调、社会实践、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诚信意识等。其测评由同学互评,班主任辅导员评议,班委会团支部评议,任课教师评议四部分组成,其每个部分的测评及发展素质测评总成绩的计算方法与德育无形行为测评基本相同。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我们将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项,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2,0.5,0.15,0.15,综合素质总分=德育素质分×20%+智育素质分×50%+体育素质得分×15%+发展性素质×15%。

2以测评体系为基础,开发科学系统的综合测评软件和网络运行平台。 

 

在测评体系中,虽然涉及到德育、智育、体育、发展四个方面的素质测评,但智育和体育一般参考教学部门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测评软件的建立过程中,以德育素质和发展素质的测评作为软件开发的重点,智育和体育成绩可直接参与测评信息的管理。

大学生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采用网络化管理,就是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根据德、智、体和发展素质的权重,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及配套制度和科学、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并建立科学、系统的综合测评软件。根据综合测评网上软件系统中的指标体系,通过教育者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手段,采用互动式、网络化的管理方法,建立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对于定量测评的内容,根据测评软件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动态观测记录,每周进行一次公示,每月进行一次数据输入,数据输入后,测评软件自动算出学生的德育、创新素质定量测评单向积分和综合素质积分。对于定性测评的内容,可按月或学期为时间段,组织相关人员集中进行测评。软件可对单项测评成绩和综合测评成绩随时进行班级和年级综合素质积分排名。同时设立素质教育文字影像资料库,储存学生个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的素质教育相关影像、文字资料。建立起与家长、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团体、学生个人及相关管理部门等教育主体之间的网络互通,通过登陆校园网或互联网可进行测评、查询、观看影像资料等。也可通过平台进行沟通,交流,信息传输等。 

 

3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实现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 

 

测评信息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内容虽然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发展素质四个方面,但此方法在感性与理性、定性与定量、教化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索促进高校

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的创新,也是对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3.1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实现了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以往的思维中,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是被测评的对象,而数字化的测评方式使学生也成为了测评的主体,学生参与测评的过程实际是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思想总结提高的过程,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高校素质教育工作重思想灌输,轻主体内化,以他律为主要教导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内心需求。因此,高校的素质教育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内化过程来显现和检验。通过数字化的测评,能很好地发挥测评过程、结果的激励和教育功能,因而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引导作用。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体作用,培养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新观念。 

3.2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测评系统凭借网络平台的优势,将网络的便捷化、信息化、动态化溶入其中,能够及时地输入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便于对学生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统计和分析,有利于长期的、动态的存储、快速检索、及时查看学生的各类信息,使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测评系统弥补了传统评价系统操作繁琐、耗时较长的缺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收集各阶段、各方面的信息,有利于进行阶段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而一改以往只作系统性、总结性评价结果存储的情况,及时发现德育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领导,从而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3.3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保证了评价工作的透明度,维护了评价的公正性。传统的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中,大学生往往只知道自己的总体评价结果,而对具体细节和其他同学的评价结果无从所知。网上测评系统在程序设计上,遵循“实证性”的原则,对管理权限进行了限制性设置,所有的操作在网上一目了然,并可以随时查询,被测评者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可对测评过程进行监控和诊断,也可对测评结果提出质疑和申诉,杜绝了以往的人为因素影响,增强了测评的客观性和透明度,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及评先推优提供客观依据;有利真正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这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隐性教育手段。 

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评价方式的有益探索,其目的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诸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与内涵.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8月第八卷第六期 

[2]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3]王立民,韩俊彦.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5):132-134.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篇9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素质本来是生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辞海》中对素质一词进行了引申,指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素质教育中,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既指可以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和积淀,既可指人的个体素质,又可指人的群体素质。本文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设计主要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进行,同时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时代社会对于大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进行系统设计。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

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有人说21世纪国家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那么,具备有怎样素质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才呢?武昌理工学院赵作斌教授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新探索。所谓成功素质教育是指,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明确为成功素质,成功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首先,专业素质是基础,非专业素质要与专业素质同步推进,共同发展。非专业素质包括成功素质五大体系所规定的素质。在观念体系中,主要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在品格体系中主要培养成功素质的品格;在方法体系中,主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在能力体系中,主要培养成功素质的十大能力;在知识体系中,主要培养基本自然观念知识、基本方法知识、基本技能知识、基本自然科学知识、基本文学知识、基本社会知识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构的原则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建构既要在素质教育理论和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也要全面地反映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测评体系就是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指标体系,这种测评体系是实施素质测评以及评价素质教育绩效的依据。

1.导向性原则。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素质测评的目的就是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的观念、品格、方法、能力、知识等各项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导向”的作用。一方面要体现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体现新时代对于大学生各项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达到合格的标准。

2.全面性原则。素质测评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必须全面客观地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能从多个层面、多个方向、多个角度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以及学校组织的各项素质教育活动的成效。全面性是建立素质测评体系的基本要求,但全面不代表需要把所有影响素质养成的因素都一一罗列加以考虑,而是将这些因素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进行科学的筛选,将主要反映素质教育发展和要求的关键因素作为指标列入评价体系。

3.可操作性原则。素质测评中的指标体系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检验素质测评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非常重要。指标体系的设立要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同时要考虑各项因素的可测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每一个指标项目要求简洁明了,尽量减少抽象化和概念化的表述。对于评价指标最后结果的统计方法要简单易行,便于操作。

4.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具有创新意识,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学生也必需具备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利用素质测评的导向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发扬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通过对于指标体系的科学设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构的构想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大学教育就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就是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教育。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专业素质已经不能全部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加强调将专业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内化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综合性能力,做到知行合一。根据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根据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即观念体系、品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方法体系来评价学生,来设置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方法突破了以往传统单一的测评方法,采用考核与考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技术测评和主观测评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测评的信度和效度。

1.通过建立素质学分制,将对于学生的素质测评纳入学制的基本框架内,用综合素质学分的形式来评价学生成功素质状况的学生评价和学籍管理制度。素质学分制要求学生获得培养计划要求的标准学分才可以毕业。在素质学分设置上充分体现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同时,通过开设素质理论课与素质拓展课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课,对于课程管理实行必修和选修制,允许学生提前或者推迟毕业。在学生平时的表现中,充分发挥素质测评的科学性和引导性,设立素质表现学分。对于学生在学校的各项表现,例如,担任学生干部情况、课内外参与活动情况、获得校内外各项荣誉的情况、校内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情况等等,都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学分加以规范和测评。

2.测评体系的建构以指标结构、内涵、权重为重点,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体系中设置多级指标,明确各级指标的从属关系,反映其内涵。明确各级评价指标的评级内容及方法,加强其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对于各项指标的权重要经过科学的测量和计算。素质测评的参与人员也是决定测评公正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对于参加测评工作人员的工作也要进行规范。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人员可以采用四种形式,分别是平时的考核、自我小结、民主评议、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平时考核、自评、互评、师评,各班成立以班干部为主体、辅导员进行组织和监督的测评小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综合考评,给出最后的结果,反馈给每个学生。

3.测评结果的处理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要全面衡量、鼓励自我成长、自我教育,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测评结果可以作为每年评优评先的依据,对于基本素质学分不达标者不能参加各级各类奖学金的评选。为了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对于有创新成果或者是创业成功的学生,学校应该给与特别的表彰和奖励,还可免修相应学分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测评的结果还可以定制素质测评证书,作为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的依据,同时也可以用于给用人单位进行推荐的依据。激发学生夯实专业素质,发展非专业素质,发挥个性特长,开拓创新,适应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素质;素质测评;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主要是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其他能力。高职院校要在建立科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才素质测评体系,才能使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深入的了解,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扩展发展方向,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这一方面出发,对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探讨与完善有着较强的必要性与实践意义。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进行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规范管理,进行和谐校园建设,建立文明校园等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我国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对高职院校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的概念

人才测评指测评者运用特定的方法,通过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人才素质测评目标体系做出价值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引发或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目前主要应用与企业管理和岗位培训上,人才素质测测评首先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只有得到真实的信息才能得到科学的结果,所以收集信息是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当人才素质测评被高职院校学习并付诸与实践之后,人才素质测评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方法仍然以反馈信息、收集信息与做出测评为主要过程,但是面对的主要对象为在校的学生,测评的手段也有了一些适用于高职院校的革新,对测评侧重点的偏重也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评定上,测评的目的性发生了改变,企业主要以为其创造绩效为目标,而高职院校的人才素质测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充分扩展自身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支能满足其人才要求的队伍。

二、构建与完善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意义

我国在人才素质测评理论化与系统化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并应用于国防、企业管理和高职院校管理当中,这是由人才素质测评的重要现实意义决定的,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功能与现实意义在高职院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的功能。

1、评定功能,主要指通过对学生信息的掌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客观正确的判断,描述学生具有的某些特征或者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评定功能的正面效果是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评定者的自我修养和行为发展定向指导。

2、区分功能,人才素质测评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一定的类型,区分功能的正面效果是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通过认识差距刺激被测评者的奋进动机,促使其积极向上。

3、反馈功能,反馈功能是人才素质测评的关键功能与环节,主要是能通过人才素质测评使学校或指导老师掌握与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其正面效果表现为学生能通过测评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总结原因与方向,同时也使老师和学校有明确的指导方向,防治使学生脱离目标,可以达到优化学生素质的目的。

4、开发功能,高职院校中开展人才素质测评,可以是学生对测评目标和测评结果有直观的认识,可以激发出学生对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可以及时调节与修正自己在扩展素质方面的不足,达到全面提高的效果。

5、预测功能,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开展人才素质测评的结果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与案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与评估,预测学生的发展方向,所以预测功能在选拔学校或班级的干部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现实意义。

1、推动学生自我提高。基于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评定功能、反馈功能和开发功能,可以认识到人才素质测评对学生实现自我提高的重要意义。学生在测评的过程与得到结果后,能够加强自我认识、自我反省,明确努力目标,正确把握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2、协助教师进行因材施教,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的区分功能和反馈功能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素质的现状,认识学生的不足,把握对每个学生教育的侧重点,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标,同时也能很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利于学校的管理发展,学校的管理在很多方面要依靠学生或学生组织,人才素质测评的预测功能可以帮助学校或教师在选拔学生干部方面有依据,从而挑选出优秀的学生担任职位,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正常开展,利于帮助学生就业,合理的进行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

三、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系统存在的不足与设想

(一)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高职院校扩招后,人数增多,达不到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的理想效果,失去了人才素质测评的价值,所以在高职院校中,交流的环节应引起重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校内网上调查的方式进行。

(二)目前高职院校人才测评结果引起矛盾。在测评中,许多高职院校的测评用学分的方式进行,出现学生干部的学分比普通学生学分高,引起许多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的不满,所以可以试行取消一些特殊职务的学分,使测评的标准与职务的担任

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