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十篇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十篇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6:13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篇1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1前言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的一项重要实施内容,在根本上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各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其信息组织力度不足,且栏目的设置和排版较混乱,无法将精品课程特色真正呈现出来,同时,资源少共享程度较低,内容展示较于学生的互动过多,阻碍精品课程的发展和建设。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高校精品课程的网站导航栏都应该加以规范化,加强网站多元化的设计,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意义才能够达到最初预想的课程资源共享的良好成效。

2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栏目的建设

有关调查显示,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建设主要呈集中的趋势,其包含有课程描述、教师队伍、课程实践等内容,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精品课程都含有以上具体的内容,这就说明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从学习者的角度上看,在某个精品课程网站所形成的栏目概念,会影响学习者对其他不同类型的栏目概念,一旦学习者受到不同栏目概念的冲击就会使得学习者要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去重新理解栏目概念[1]。

2.2信息表示方式

高校精品课程的内容表现主要通过网站的信息表示方式,它主要包括视频、文本、图像、幻灯片、音频等表现方式。课程内容的呈现不是依赖于媒体的手段,而是依据学习者的综合特点来将学习内容展现得更为清晰和准确,让学习者可以充分理解媒体的表现形式。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在信息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通过调研发现,在100门精品课程网站的信息表现使用率中视频的使用率为85%,文本为100%,图像为35%,幻灯片为60%,音频为9%,动画为13%,这就说明了我国精品课程内容的展示只体现在网络上,对于信息的加工比较简单,缺乏丰富性。

2.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高校精品课程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还指出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目前有超过50%的课程网站都能提供复制、在线阅读、资源下载这三种共享方式,这三种方式不仅仅是作为单独来使用的,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使用方式。资源共享的程度以及资源获取途径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发展和资源的开放程度,使得精品课程资源受到了约束力,成为发展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应用瓶颈。

2.4交互设计

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最为明显的缺陷就是交互设计方面较差,若只是单纯地在网站上课程内容和信息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即使网站做得美观精致,也无法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真正要求而不具有生命力。我国精品课程网站的交互方式中的“在线答疑”使用率最高,但也占了25%,说明了其他的互动方式的使用率更低,交互方式的单一也使得交互程度并不深入。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交互方式较少,无法给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无法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传递。

3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改善的有效措施

3.1栏目建设的规范化

依照国家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以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基本建设来对栏目进行规范化的建设,主要将建设内容分为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两个体系。申报网站主要是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来设立,其主要为课程管理的相关内容,通过统计内容发现申报网站的目录能够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求进行覆盖。申报网站的二级目录中主要包含教学方法、人员构成、教学内容、课程特点、专家评价以及教学条件,其他内容作为一级目录。其中,申报网站的栏目建设包括:主持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教学成果、政治措施、申报材料。课程网站的重点在于具体内容的展示,一个为常规学习内容,一个为特色学习内容。其栏目的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视频、互动园区、教学课、习题、多媒体资源、参考文献。通过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来对栏目进行有效规范化能够让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有统一栏目概念,便于学习者的浏览和学习,节省时间和精力。

3.2网站信息的多元化表现

精品课程的网站信息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建设多元化信息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等的信息展示形式来服务于课程资源,注重其他方式的开发和利用,有效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展现课程内容,例如运用幻灯片、动画、FLaSHpapeR等,充分利用它们来提高课程内容的建设性,丰富和多元化网站信息,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知识内容体系。

3.3网站交互设计的多样化

在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交互方式有人机交互方式、反馈评价方式和人际交互方式,其通过在线答疑、BBS、聊天室等来作为平台的交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交互方式必将多样化,如QQ群可以通过信息的和对话而成为重要的人际互动方式。“在线测试”可以让学习者进行测试来判定自身的学习成果,并且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在线提交作业”则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获取[2]。

3.4网站表现形式的改变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页面结构需要结合FLaSH版面等使用,页面的结构对学习者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而版面的首页通常可以利用“上方固定及左侧镶嵌”的版式来进行具体内容的展示,使得版面较为丰富而不单一。在网站主色调上,男生和女生的偏爱色调不同,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性别比例的不同来进行设置,理工科男性比例较大,且偏向于冷色调,因此,理工类课程内容网站可以采用冷色调,而对于文理类的网站内容则可以设置暖色调。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需要得到不同方面和层次上的改变,就学习者而言,精品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范围,锻炼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学习者的知识视野,因此,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建设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平台交流,使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谢彩云,赵英,李华锋.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阻碍因素与有效传播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6):83-88.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篇2

关键词舞龙舞狮高校课程优化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5.034

abstractinordertopromotethedragonandLionDanceSport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maximizetheplaydragonandliondancemovementhastherealisticmeaningandhistoricsignificance.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dragonandliondancecourseCountermeasuresofoptimizationproblemsarestudied.Firstlyfromtheoverallsituationofdragonandliondancecourses,classesform,thesituationofteachers,theuseofteachingmaterialsandthestatusofsiteequipment,severalofthedragonandliondancecourseof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hascarriedontheinvestigationandtheanalysis,thenbasedontheanalysesofthestatusquo,inviewofthepresentstageUniversitydragonandliondancecoursematerialsarenotunified,lackofteachers,teachingfacilitieseffortsshouldbetoenhancetheproblem,areproposedforoptimizingcountermeasures,hopetoChina'scollegesanduniversities,dragonandliondancecourseoptimizinganddevelopmenttobeabletoinspire.

Keywordsdragonandlion;college;curriculumoptimization;optimizationcountermeasures

舞龙舞狮运动是一项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奋斗进取、勇往直前精神的体育运动项目,其从最初的民间社火发展到当代的竞技舞龙舞狮运动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近些年更是悄然走进了大学校园,在部分高校逐渐兴起。特别是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正式启动了“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之后,舞龙舞狮运动更是得到了诸多高校的重视与关注,并开始在高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然而,由于舞龙舞狮运动进入高校的时间较短,在师资、教材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因此,为了促进舞龙舞狮运动在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舞龙舞狮运动所具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就针对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优化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

1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展现状

舞龙舞狮运动不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为了探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高校舞龙舞狮课程优化对策,本文首先从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开课形式、师资队伍状况、教材使用情况以及场地设备状况几个方面入手对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首先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舞龙舞狮课程是近些年才在我国高校中普及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课程,通过对目前已经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2001-2005年,这个阶段可以归纳为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推广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有20所高校陆续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而且在这20所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中有18所都是在“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活动启动以后开设的,由此可见,“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在高校舞龙舞狮运动推广普及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之后在2006年以后,陆续又有十多所高校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自此,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开始进入了发展的提升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开展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课程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开始逐渐的凸显,相应的高校舞龙舞狮的规范化、统一化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提上了日程,并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开始被重视与关注,所以说,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开设逐渐规范化、科学化的阶段。

其次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课形式。现阶段,在已经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中,多数高校都是以课余代表队的形式、体育选项课的形式来开展的,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选择了专选课或者是俱乐部形式来开展舞龙舞狮的教学与训练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在上述的几种开课形式中,体育选项课无疑是目前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一种较为适宜和有效的开课形式。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将体育选修课作为现阶段我国高校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体育选项课的形式来开展高校舞龙舞狮的课程教学是符合现阶段我国高校新课改的要求的,而且根据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体育选项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可知,某一选项开设的时间多在1~1.5年之间,在1~1.5年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舞龙舞狮技术和技能,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所以,以体育选项课的形式作为开课形式来开展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学是较为科学和合理的。

第三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状况。任课教师作为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任课教师多数都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还有少部分任课教师是从田径、球类或者是体操等其它专业出身的。在这些任课教师中,部分任课教师在大学阶段曾经学习过舞龙舞狮运动,还有部分任课教师是经过了短时间的舞龙舞狮运动专业培训之后就开始走上了舞龙舞狮教学岗位的,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任课教师是通过自学来掌握与舞龙舞狮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设在专业的师资力量上还存在明显的欠缺,多数任课教师在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能力上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所以说,现阶段专业师资的不足是影响舞龙舞狮运动在我国高校普及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教材使用情况。教材是顺利高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落实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这一点对于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来说也不例外。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教材使用情况却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多数高校在开展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活动时,使用的都是自选教材,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使用的是学校的自编教材或者是无固定影像教材。这种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的情况,使得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学无法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不但会影响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而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到高校舞龙舞狮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最后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场地设备状况。必要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条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在本研究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现阶段具有比较完善的舞龙舞狮教学设备和固定的教学场地的高校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少,多数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学场地都是不固定的。在教学器材方面,绝大多数开设了舞龙舞狮运动课程的高校都已经配备了专门的舞龙舞狮器械,只有很少一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舞龙舞狮器械,在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时,是利用其它物品来替代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舞龙舞狮教学的器械相对来说投入还是较少的,只需要有龙、狮以及音响设备就可以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了,所以多数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都购置了专门的器械,而之所以场地不固定,一方面与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场地资源紧缺的状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领导对于舞龙舞狮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关,没有固定的教学和练习场地的现状实际上侧面反映了现阶段高校对舞龙舞狮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2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优化对策

针对上文所分析地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地开展现状,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地优化对策: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充分认识高校组织开展舞龙舞狮课程的重要价值,为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条件。例如:加大课程的设置力度;加大对舞龙舞狮课程的物质投入,购置必要的器材、整修必要的场地、提供一定的比赛和交流经费等等,以此来为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其次,要注意加强高校舞龙舞狮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素质水平够高的舞龙舞狮师资队伍。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定期的组织现任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来提高高校舞龙舞狮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来储备和培养更多的专业教师,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聘请民间的舞龙舞狮老把式来学校传授经验进行指导,以此来逐渐提高本校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业务水平。

第三,要注意规范和统一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确保高校舞龙舞狮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对于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来说,是否具有统一的、规范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对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变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教材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要优化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应及时组织和筹建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材与教学大纲的编写组,并同时组建专家小组进行教材汇编,以此来加强高校舞龙舞狮教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教材,如文字教材、音像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等等,以此来满足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对于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需求。

3结语

舞龙舞狮运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等多个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高校应充分认识开展舞龙舞狮运动课程的重要价值,并在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运动的现状的基础上,理性分析课程开设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从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场地和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积极寻找优化的对策与措施,以尽可能发挥高校的优势,推动我国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飞,刘静.影响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运动发展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

[2]闫飞飞.山东省体育院系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篇3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京津冀;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7)17-0051-04

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构建区域共同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深层次整合成为必然要求。2015年5月31日,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成立,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邀请来自京津冀地区的17所职业院校和21所医院、企业参与了联盟建设。联盟以“协同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全面整合卫生职业教育和行业优质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校院合作、社会服务和科研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卫生职业教育与健康服务业对接,为京津冀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通过建立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京津冀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智力保障[1]。京津冀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科技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均衡,在l生职业教育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因此,突破区域格局,实现京津冀地区卫生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有效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教育资源集群与规模效应,实现区域性的卫生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一、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产生的背景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国家区域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其重要地位与作用不断凸显。2013年,该区域晋升为国家主体功能区,承担起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任,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2014年,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步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京津冀区域拥有我国最强的高等教育与医疗资源,教育、医疗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手段。然而其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如区域内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差距悬殊,区域教育、医疗发展结构有待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等等。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京津冀区域内教育、医疗如何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准确识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之间构建更高的契合度,实现提高区域内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是摆在京津冀面前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京津冀区域教育、医疗合作与协同发展起步较早,但成效甚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行政壁垒的阻碍、要素资源流动积极性低的掣肘、协同效益显现周期较长的顾虑等。新时期,应不断加深对协同发展的认识,积极探索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现状

选取6所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成员单位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其中,天津1所,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北京1所,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河北4所,分别是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现状

2015年,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开设护理、药学、检验、影像、中药、康疗6个专业。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技术、卫生管理、财政金融、制药技术、食品药品、机电设备等类别的19个专业。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涵盖高职医药卫生大类7个专业类别,分别为临床医学类3个、护理类2个、药学类2个、医学技术类4个、健康管理与促进类3个、康复治疗类1个、食品药品管理类1个。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紧贴区域产业布局和人才供求关系,设置护理、医学营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在内的13个专业。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卫生管理类、机电设备类、市场营销类和公共服务类等8类17个专科专业。承德护理职业学院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康复治疗类、卫生管理类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类等7个类别12个专业。

(二)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师资结构现状

师资力量是推动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力量,通过生师比、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可以衡量学校的师资力量[2]。各院校为提升院校办学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在积极引进卫生人才队伍,2015年北京卫生职业学校生师比为15.471,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12.071,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9.101,如图1所示。几所卫生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具有高级职称者超过35%,其中,天津医专为45%、邢台医专为38%、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达50%。天津医专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为32%,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29%、邢台医专达68%。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广泛开展“双师型”专任教师建设,“双师型”专任教师均达到了30%,天津医专高达83%。同时,坚持校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采取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员到学校任教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见图1。

(三)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现状

各卫生职业院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和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包括成人护理、护理学基本技术、临床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母婴护理、实用药物学基础、药事管理实务、药物检测分析技术、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省级精品课程10门;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有医学类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分别是基础护理技术和临床物理诊断基本技术,省级精品课9门。

三、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际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的管理体制,使共建共享缺乏全局性的引导与协调。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涉及多个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一项跨区域、跨院校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必要的组织机构进行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协调,并通过有效的管理w制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许多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二)校际间教学资源难以共享

联盟内的各院校教学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但出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平台建设缺乏,难于实现资源共享,使得资源重复建设、使用率不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由于缺乏相关保障制度,各校对于共同开发建设教学资源缺乏积极性。

(三)资源开发主体及类型单一

教学资源开发多数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度不够,不能实现校企共建,且在资源的分布上存在不均衡,在数量上,优势专业资源丰富,小专业及新开办专业资源较为匮乏;在类型上,文本类资源相对较多,媒体类资源相对较少,如动画、微课、幕课等在线课程。

(四)课程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也是导致校际间教学资源成果难以实现共享的重要原因。在制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发行为规范、制作内容要求、管理平台功能、对资源数据标准支持等方面没有供各院校共同参照的标准。这就导致各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教师在资源建设中没有统一的构建理念与开发思路,更不可能站在校际共建共享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媒体资源和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使得同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且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对于资源的后续维护也相对缺乏,造成资源的使用率不高,成效不明显。

四、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策略

京津冀地区的卫生职业教育发展并不均衡,构建本区域内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共享与优势互补,不仅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建设满足卫生类高职教育需要,并能有效促进区域卫生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教学资源,同时对推动其他领域内的高职教育进行区域性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配置、提升整体应用效益,同样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前提

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并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是构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并使之能长期稳定运行的前提。实现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是要在不断增强教学资源建设的优质性与先进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面,同时避免教学资源盲目性与重复性建设,为进一步实现联盟内教育教学的互联、互通、共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共享教学资源建设之前,应该首先对京津冀区域内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统一规划,并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监控机制和评估标准。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成立责任明确的组织机构来实现。因此,由联盟内各院校推荐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专家作为委员,成立隶属于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的教学资源联盟工作委员会(下简称委员会)是非常必要的。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委员会所制定的资源建设标准,并在经委员会评估通过后方可在联盟平台上进行、共享。

(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原则

1.优势共享原则

京津冀卫生高职院校,因服务环境与服务方向的侧重不同,各具优势和特色。对于那些在学科或专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的院校,应成为此类资源建设开发的主体,其他院校也可以进行补充,起到辅助作用。经委员会评估合格后上传至联盟平台,从而实现各院校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

2.协作互补原则

对于不具明显优势的相同学科或专业而言,联盟院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各有所长。对于此类教学资源则可以进行联合开发建设,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委员会则应充分做好协调工作。

3.权责共担原则

为了保障联盟院校及院校教师的知识产权、经济等利益,充分调动院校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平台经审核后上传的所有独立知识产权资源都进行唯一性编码,并根据劳动附加值赋予相应价值,联盟内院校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可以根据约定采取免费、互换、付费等原则,同时产权单位或个人承担资源原创的责任。

(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内容

构建区域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保障下,其实质的内涵建设核心即是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网络课程及资源共享建设

网络课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在构建网络课程时需要集中优势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3]。京津冀一些卫生类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国家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各院校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对接到统一建设的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利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联合开发建设在线优质课程及课程资源。打破传统授课地点和时间限制,供广大师生自由学习,实现学校之间的共享课程及资源的建设[4]。

京津冀各卫生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与课程实际情况,将各院校优势资源充分整合,通过视频讲授、线上讨论、答疑、作业批改、学生互评、考试等形式让教师、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可以依托现有的大学网络资源平台建立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共享课程模块,再以建课单位为依托,建立班级管理,建课院校学生以实际班级为单位进行线上线下学习,其他院校学生通过网络选课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通过访问量与使用量给予建课单位相应补贴。

2.人力资源共享建设

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的生师比有所差异,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模式,改变教师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可以设立联合教授,使专业带头人和学科紧缺教师成为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领域的共同教师,根据预先安排好的授课计划在区域学校之间流动授课,缓解优质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5]。推动院校之间优质人力资源共享,鼓励各所院校之间进行合作教学。在师资共享方面,应当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积极推进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资源共享网的建立。

3.课程认证共享建设

在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推行课程认证和课程学分互认,相同专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认证管理办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准则,打破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刚性要求。由委员会专家依据《课程认证管理办法》评估认证课程。

各卫生职业院校之间以课程为基础试行学分互任和转换,不同高校课程选修经过认证的并通过考试所得学分能够得到京津冀联盟高校的认可。学生学习网络共享课程并达到一定要求,通过本校认定后,也可转换为本校相应的课程学分。

参考文献

[1]韩庆峰.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1):37-38,42.

[2]梁旭,张凝宁,郝晶晶.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现状及评价体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3):133-136.

[3]刘新业.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交互共享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39-40.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篇4

关键词:大学生;网球;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21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网球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休闲娱乐健身项目,在我国已由少数人参与走向大众,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为高校大学生们所喜爱和接受,并在高校中逐步推广普及。网球运动在高校成为了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并不顺利。本文通过对西安市普通高校本科网球运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力图找出现阶段高校网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我国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高校体育的新定位和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结合网球运动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西安市普通高校本科网球运动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推动网球运动在西安市乃至全国的普及与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西安市12所开设网球课程教学普通本科高校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35份,回收率为91.9%,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9.8%,对所有数据进行SpSS19.0统计处理。并对部分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走访和座谈。

2结果与分析

2.1西安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2.1.1学生参与网球运动动机分析

调查中,有49.3%的大学生对网球运动基本了解,34.2%的大学生对网球运动比较了解,仅有7.2%的大学生选择了相当了解网球运动。大学生对于网球运动非常喜欢的占16.50%,喜欢的占56.90%,一般喜欢的占24.3%,不喜欢的占1.9%,非常不喜欢的占0.4%。由此可见,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喜欢网球运动的占大多数,对网球运动具有较大兴趣,这也与网球运动近年来在高校的蓬勃发展的现实相符合。

在对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调查中,反映出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最看重的四个原因依次为休闲娱乐(占比73.5%)、强身健体(占比49.8%)、掌握技术(占比37.1%)、社会交往(占比23.6%)。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是强身健体,而在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价值取向中,休闲娱乐超过强身健体居于首位,也反映了网球运动具有区别于其他运动的特殊魅力。

2.1.2高校网球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由表1、表2可知,学校网球课程实施的总体效果较好,但学生认为学校网球课程仍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网球场地器材需要改进,这也与学生对于学校网球场地数量的满足度调查相符合,学校的网球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学校课程教学和学生课外锻炼的需要。由于网球项目的特殊性,缺乏足够的场地设施保障,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快速发展无疑会受到影响。根据对于高校网球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高校网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网球理论、网球技战术、网球竞赛规则以及网球发展史,而对于学生充满兴趣的网球礼仪和交际、网球比赛欣赏在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不高,且仅有不到4成高校教学内容中涉及网球礼仪和交际以及网球比赛欣赏,精彩而充满魅力的网球比赛以及网球礼仪与交际无疑对学生快速了解、喜欢网球运动有巨大的作用,学校网球课程教学应重视网球交际与礼仪以及网球比赛欣赏在网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在课程考核上,绝大多数的学校网球课程考核包括网球理论和网球技术,仅有不到10%的学校仅考核网球技术,对于网球理论与技术的全面考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由于受网球场地不足的限制,网球教师如何通过改进授课方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提高教学业务能力,是当前网球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2.1.3课外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对抽取的12所西安市普通高校学生课外网球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我们了解到,有52.6%的大学生平均每周参与网球运动1次,有33.2%的大学生平均每周参与网球运动2-3次,仅有4.9%的大学生每周参与网球运动4次以上,有9.3%的大学生一周一次也没有参加网球运动。根据我国体育人口定义,即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可以得出: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课外网球运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形成真正良好的网球运动氛围,学生还没有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由表3可知,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网球运动开展的不好或者一般,学校网球运动开展遇到瓶颈,网球运动场地器材造价高,学校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学校网球教学课程组织教学难度加大,课程目标受到影响,学生网球基础较薄弱。参加体育业余锻炼主要靠兴趣和爱好,如何在网球场地器材紧缺,学生网球基础较薄弱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2影响西安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因素分析

2.2.1影响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因素分析

对抽取的12所西安市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参与网球运动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场地因素和自身技术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球运动参与的前两位因素。其中有59.2%的大学生表示,场地设施不足或缺乏是影响其网球运动参与的主要因素,这也与西安市高校网球场地设施缺乏的现状相符,有50.3%的大学生表示自身技术水平不高是影响其参与网球运动的原因。另外,23.7%的学生表示缺少辅导是影响其参与网球运动的因素之一,有13%的学生表示学校场地收费影响了其网球运动参与,以及19.4%的学生表示其他因素影响了其网球运动参与。由调查可知,场地和技术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球参与的主要因素,由于网球场地缺乏导致网球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影响了学生网球技术的掌握与提高;而由于自身技术水平不高,又阻碍了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二者恶性循环,阻碍了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与普及。西安市大学生对于网球运动的参与兴趣很高,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但场地和技术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成为阻碍西安市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主要障碍。

2.2.2影响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由表4可知,影响西安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场地设施、学校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和教师素质。在场地设施方面,由于场地设施不足以及教学软、硬件设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不能满足网球教学和训练的需要。而领导重视程度对学校网球运动的开展也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网球运动在学校领导眼中的地位,充分利用网球运动休闲娱乐、文化底蕴丰富、娱乐性强的特点吸引校领导的重视,使校领导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吸引管理部门的注意力,为网球运动在学校发展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加强网球场地设施建设,促进西安市高校网球的快速发展。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3.1.1西安市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开展具有浓厚兴趣,渴望参与到网球运动中去,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动机主要为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当代大学生对休闲和健康以及社交的需求增加。

3.1.2西安市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对网球课程考核方式和网球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较为满意,但部分学校存在教学课时较少,上课人数较多和网球场地不足的问题,影响教学和学习质量。

3.1.3场地匮乏和技术水平不高是影响西安市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网球参与的主要因素,成为阻碍西安市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主要障碍。

3.1.4西安市普通本科高校对学生课外活动辅导的高校较少,学生的课外参与率不高,学校网球俱乐部没有起到其课外网球活动组织者的作用。

3.2建议

3.2.1加强网球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网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视,提高网球场地、设施状况。一方面,利用好现有网球场地设施,提高网球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和做好网球场地的开放工作,综合提高网球场地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网球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网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视,提高网球场地、设施状况。

3.2.2在现有网球场地、师资的情况下,根据网球项目学习难点和重点,科学、合适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时数、网球课学生密度等,使学生熟练、完整地掌握网球技术。应加强对高校网球专项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手段、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网球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切实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3.2.3发展网球社团、俱乐部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球氛围,组织课外网球学习与提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网球锻炼,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球活动。学校网球社团、俱乐部经常性地组织网球课外活动和有计划、有质量地举行比赛是网球运动在高校蓬勃发展的催化剂,对高校网球运动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4营造良好网球氛围,吸引各级领导参与网球运动,在学校营造良好网球文化,提高学校领导对网球运动的喜爱和重视程度。积极引导学校领导参与网球运动,使其亲身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体会网球运动带来的巨大快乐和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在制定政策上和网球运动的软硬件建设上,保障网球运动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东,张开发,王光平.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5):130-133.

[2]韩芳.郑州市高校网球课程开展现状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3]季敦山.对我国高校网球课开设情况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118-119.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篇5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学设想;课程建设

一、明确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宗旨

当前阶段,我国一部分拥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普通高中院校的校长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式,明确了自身定义的课程教育形式对于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重要影响。因此他们通过自觉地回溯学校的发展历史分析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对自己生源状况的把握和师资水平的诊断等,来廓清自己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即课程目标的制订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追求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满足学生理智情感审美道德生活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健康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的养成。

二、实现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特色

可以说,普通高中通过建构自己的课程,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拥有特色是创办适合学生的未来教育模式是必然选择,但拥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并不是信马由缰的标新立异,而是根据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进行定义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服务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定位。从实际操作上看,建构自己的课程,能够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拥有特色则需要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并且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求,准确定位各类课程的价值功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以提高高中教师的工作效率。制订规范的课程建设规则就某门具体的课程建设而言,有的学校已摸索出成功的有效性操作流程,即申报课程一制订课程纲要――设计课程研发方案――实施课程――反思与改进课程此流程就有利于提升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内容创新

一般来说,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因此,课程创设人员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同时应加强对授课教师的了解,创设出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

倘若教学不能随课程改革而改革的话,那么再好的课程设置都会变成“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从现实层面上看,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仅有课程建设的羁绊,而且有“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态固化的障碍而这种固化的教学形态则会让任何课程改革浅尝辄止止步不前。可以说,学校只有创新自己的教学,才能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真正“落地生根”。

幸运的是,许多学校在建构自己课程的同时,已加强了各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苏州市第十中学在建构自己的诗性课程时,就创建了闪烁道德光彩的审美课堂这种审美课堂遵循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让“教师在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状态下上课,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进入了‘化境’去探求知识发现真理”。

四、完善普通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人作为一种“求价”的存在,做事常常要问此事是否值得。对于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来说也是如此。存在部分设计人员在面对课程传射阶段时的思维较为狭隘,认为只要国家高考的形式不进行改善,则自己创设普通高中课程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评价等都是理论的空谈,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其教育教学行为就是高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就怎么教,让学生考上大学才是硬道理实事求是地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现实的教育考量也无可厚非。确切地说,让学生考上大学并没有错,其错就在于将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高考完全对立起来,没有看到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恰恰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高考。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优化自己的评价,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在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同时,提高高考升学率,正所谓“不为高考,但赢得高考”。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85-01

音乐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美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可是就当前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前景不容乐观。本文就目前我省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展开分析,并提出其相应对策,以求抛砖引玉,与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切磋。

一、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

1.高职高专未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

目前,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开展的规范与否完全取决于领导是否重视。有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受领导重视,无论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比较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有些学校受显在或潜在的因素的影响,往往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容易见到效果的专业教育及科研等方面,而对收效较慢的音乐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部分高职高专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却并未真正实施,在公共音乐类课程设置上及教学条件上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有些规模上万人的大学至今尚无一间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无一架教学用的钢琴。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2.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定位模糊,造成其地位的边缘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教育部对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作出的明确指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高专对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推动了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开展,对当前普及高校的艺术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公共音乐教育的开设并没有像体育课、思想政治课等课程那样有具体可行的文件规范定位,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具体安排。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高专的公共音乐课在课程、学时、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使音乐教育课程成了无户口、无计划、无经费、无条件的弃儿。

3.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趋向

目前高职高专公共音乐类的课程设置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普遍存在公共音乐课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的趋向。如有些学校长期以来只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而就是这一门音乐选修课也只有一个学分,有时还要限制学生选修。这样的现状无形中造成了公共音乐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有些学生想选修音乐类课程,但考虑到学分有限怕完成不了学校要求修满的学分只好放弃,而去选自己不喜欢但学分多的实用性课程。

4.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

目前各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局面存在凌乱、深浅不一和各自为政、不尽如意的现实状况。有的学校公共音乐教师在某一方面的教学实力突出,编写的教材也相对好一些或者至少是有教材的,有的学校音乐教师教学实力相对薄弱,教材的编写也跟不上来,或者随机性的使用选购教材,致使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教材系统上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

二、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困难的对策思考

1.高职高专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仅可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悟,而且它还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而音乐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则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像音乐一样,才可以直达人们的灵魂。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恰恰是培养形象思维最好的途径之一。所以各高职高专应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公共音乐教育各个方面的开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确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针对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定位模糊的现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公共音乐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完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建议把公共音乐艺术鉴赏课规定设置为必修课,并保证一定的课时。建议各高职高专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成立公共音乐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讨论公共音乐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或公共音乐教育中心,并归口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以利于将公共音乐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建议加大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投入。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场地、设备、设施这些必要的教学条件是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物质保证,建议各高校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公共音乐教育经费,确保公共音乐教育经费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要求和规定。

3.加强对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合理设置其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主多辅。一主是指开设一门综合性的音乐基础知识及鉴赏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这种综合性的必修课在内容上具有渐进性、复合性,可以在欣赏古今中外高雅音乐作品中循序渐进的结合基础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保证了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培养的渐进性、复合性,符合艺术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可使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有较系统的了解。多辅,即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条件,开设各类选修课和个别辅导限选课。选修课可以面广一些,科目多一些。

4.加强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是艺术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教材的建设是音乐教师上好公共音乐理论课的基础保障,也是公共音乐教育向外拓展技能实践环节的依据。当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处于优与劣并存、精与粗并存、充实与残缺并存的局面。因此,建议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熔铸于公共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的教材建设纲领统筹之中,同时考虑现有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状况,编写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指导,适合中国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国情的系列教材。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篇7

一、引言

实践育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集学校、社会和学生自我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过程。实践育人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其对于引导大学生开阔学习思路与学习空间,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继续探索高校实践育人的新问题、新机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新举措、新思路,对于贯彻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推动高校的实践育人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实践育人路径归纳与分析

为了了解对大学生实践育人的内容与形式,课题基于文献综述的方法归纳出传统实践育人的主要模式,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军事训练开展,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现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现状、军事训练开展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以分析高校大学生实践育人机制的运行状况。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了解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课题对大学生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中的第一题是“你曾学习过哪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问卷选择结果见图1。

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均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中80%以上的学校都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四门课程。60%的学校开展了形式与政策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比较重视。

(二)高校军事训练开展现状

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本课题认为开展军事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质和意志,帮助大学生克服个人主义倾向、尽快融入集体并树立班级荣誉感发挥着关键作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题对军事理论课程及军事训练时间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图2所示:所有学生均接受过军事训练,其中大部分学生军训时间为11~20天,这说明高校都极其重视军事训练的开展情况,并将其作为大学生初入校园的第一门重要课程。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现状

开展社会实践可以加强专业知识的应用,引导和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兴趣,加深其对自身专业社会价值的认识及专业发展方向上的了解,从而弥补差距,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基于此,本课题对大学生活动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实践的作用与意义,我们对大学生自身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进行调查,提出“您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其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89.17%的大学生选择“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丰富社会经验”,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重要作用有明确的了解;同时也看出当代大学生非常重视自我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因此有73.89%的大学生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更好的巩固所学专业”。

通过统计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大学生之所以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这些优势,其中,“安全有保障”、“组织有序”占据选择结果的前两位。在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优势的基础上,对于高校在实践育人机制上的缺点也应当要有清醒的认识,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多以暑期社会实践和实习为主。而暑期社会实践也仅仅是在团委组织下,少数学生干部参与,活动内容则主要是志愿服务和社会调查;实习也是相对时间短,内容也有限。现有社会实践从内容上缺乏适用性和创新性,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并且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存在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现象。部分高校缺乏对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的精心设计和专业化投入,或者未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以至于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没有实现良好契合,制约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

三、探索建构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实践育人机制

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发现,目前由于高校实践育人机制不够完善,大部分高校将实践育人机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军事训练分开进行,没有将这三者联系起来,并且社会实践的宣传普及方式较为单一,等等,影响了高校实践育人的效果。因此,只有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探索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才能实现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内容上的精心设计和专业化投入、全面提升实践育人水平,并且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用网络新媒体拓展实践育人阵地,成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增强育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高校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搭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探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高校作为学生培养的实施基地,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上,要建立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如现在各高校正在建立的众创空间,扩大创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成功创业经验的校友和企业人士走进校园开展兼职教学,承担相关创业实践指导系列课程,加深大学生创业实践工作的认知,可为所有在校学生服务以及毕业四年之内的毕业生提供平等、充分的创业信息与指导服务等。要建立大学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从而促进大学生技术成果的转化。政府则应改变现有政府部门多部门独立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状态,建立服务大学生创业的一体化、一站式平台,节约创业流程、创业相关手续等。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篇8

精品课程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现状

国家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课程既是国家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作为教学成果与荣誉在高校中形成了一定影响力。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体,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在国外己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工业和经济的迅速崛起,有力地证明了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从1999年开始成规模地推行高职教育,短短10多年己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正在不断改进、探索、创新。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冲击着各行各业,对高职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培养新型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应把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10多年高职教育的发展,至今部级医药卫生类精品课程已达到48门,几乎涵盖了护理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等等各个专业。本文将对48门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做一调查分析。

1地域性分部分析

按照地域来源,48门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课程基本上都分布于中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其中有两门来自于本科院校。即使在中东部发达地区分布也不平衡,如天津市总共有10门课程入选,7门来自同一所院校,余下3门来自另外一些所院校。精品课程分布的不平衡说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水准存在差异,也说明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网络课程建设水平上有待提高,我们应当鼓励其他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方面予以重视,多出精品,改变当前精品课程在院校间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在部级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可用性方面,48门课程都可以打开并使用,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开放式”教学理念在这部分精品课程中得到体现,很好地符合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2学科种类分析

按学科种类来看,部级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几乎涵盖了医学的各个专业,但各专业所占的比例不同,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知识深度和技术性高度相对较浅的专业所占比例较大,如护理专业;而常规技术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医学检验;但象理论知识要求比较深的专业,如中医学、基础医学等所占比例比较低。从各专业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分布符合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目标要求。

3课程基本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而课程资源是什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理解不一。美国课程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是“寻求目标、选用教学活动、组织教学以及在制定评估方案过程中的可利用的资源”。泰勒确定了课程资源的显性来源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但却忽视了隐性的和潜在的可能资源。国内学者吴刚平教授提出了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项聪综合了几位学者的观点认为课程资源就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物质或非物质形式存在、具有教育价值、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的一切资源总和。综合上述学者所述,针对国家精品课程而言,课程资源主要由素材库、案例、文献、音频、论文等不同类型的显性资源以及教师或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理念、教学方法等隐性资源组成。教学资源的组合方式要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统一设计,以最佳组合方式保证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本文统计了医学类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源类型,结果显示课程的基本资源:教学录像、课件、教案及参考文献等在所有精品课程中都存在(不含健康评估课程)。

4课程的进入方式

界面犹如网络课程的脸庞,给学习者的第一印象是清丽脱俗,清新雅致,还是暗淡无光,或是浓妆艳抹,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该课程的兴趣。好的界面设计能让学习者抱一种欣赏的态度来享受学习,事半功倍。通过对课程的进入方式调查发现48门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课程除复旦大学的健康评估外,其余均可以从学校首页提供的链接进入。课程界面应该:(1)课程界面设计简洁,学习者能看清页面上的各个部分,能快速选择需要的内容;(2)色彩搭配适宜,给学习者带来视觉的美感和偷悦的心情;(3)布局合理,文本、图形搭配得当,为使学生观察屏幕提供方便,避免选择内容时注意力分散。根据上述三个方面,对47门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调查,发现大多课程在界面设计上都能保持合理的结构,并兼顾到整洁和美观。从使用的界面风格上看,所调查的网络课程总体符合要求,都以普通的静态或动态页面为主,大多都是自主开发。

5课程运行情况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旨在为“开放式”学习提供方便,能够方便地应用精品课程进行学习首先必须保证网站能够正常运行并及时维护。对48门部级精品课程调查发现,47门课程的视频、课件等均可以正常使用,画面质量也可以;在BBS论坛、留言板、答疑本等互动式交流方面建设也可以,但普遍存在维护不及时的现象。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它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活跃因素。任何形式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不例外。确立,有利地推动了课程改革。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计划2003年至2007年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即部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举措的途径之一。该项目对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经费和教师精力都投入不足等现象来说,无疑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精品课程”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质量工程。那么,高职院校应该怎样付之于行动,让这项“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运动在高职院校开展,就成了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目前,中国国家精品课程己经加入了全球开放式课程建设的行列,本文以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体现我国高效开放式课程的水平和现状。

参考文献:

[1]周晶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教育类精品课程为例.浙江师范大学,2009.

[2]arich,Lewy(ed.).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Curriculum,oxford:pergamonpress,1991.

[3]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篇9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课程;优化 

 

一、国内外网络课程基本现状 

国外网络课程建设起步较早,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犹他大学、华盛顿大学都有大量的网络课程资源,其中麻省理工学院截至2009年已有1800余门优秀网络课程上网。在网络资源共享方面,美国的各个大学基本都实行开放式、统一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校内、校际之间的合作共享已是常态。 

综观国内的网络课程,主要还停留在以静态weB页面展示,辅以有限的多媒体手段,栏目设置较为公式化,一般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教学课件、习题练习等,常用的展示方式有:文字、图片、表格、FLaSH动画、流媒体及ppt,课程组织基本还是模仿课堂教学的线性化,没有针对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进行专门的设计与构思,虽然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较全,但一般较陈旧,更新慢或基本未更新。由此可见我国的网络课程大部分处于第二代,有一些还处于第一代水平,只有一些极少数高校网络学院与广播电视大学采用视频会议系统。而随着网络课程的快速普及,如何优化与创新,发挥网络课程的实际效用,是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二、网络课程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一含义对网络课程有五点启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因此网络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情境性,所以网络课程设计要注重情境的创设;知识的建构既包括对已有课本知识的重组,也包括对网络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即网络课程设计要提供学习者交流的平台;强调网络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混合学习是指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如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结合等等。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混合学习的本质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它是世界远程教育界,经过十年探索、研究、讨论得出的新的认识,是国际远程教育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提高与大转变。 

三、制约国内网络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在我所任教的高校展开了一次针对网络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参加调查的500个学生中有65%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网络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主要问题有: 

(一)建设流于形式,学生反应平淡,教学效果不佳 

(二)内容更新不及时,疏于管理,人气低迷 

(三)网络课程偏于理论知识,缺乏互动交流,教学方式单一 

(四)虚拟实验的针对性不强,对其局限性认识不够 

(五)课程内容讲解偏离其原有目的 

(六)对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七)对学生学习过程无有效监控、评价、反馈机制 

上述这些现状和问题困扰着我国网络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前进步伐,因些有必要对目前的网络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一条能使网络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实际功效的建设之路。为此,本文在概述网络课程学习理论以及网络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浅谈高职网络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四、网络课程的优化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篇10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模块建设

 

(一)研究概述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大众化阶段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开展的一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截至2011年3月,已评审出国家精品课程3885门,这个项目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影响力,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是史无前例的。然而就目前阶段,优秀教学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的效果离人们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影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应用共享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已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绩效,更好地发挥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示范”作用?创建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机制成为教育领导机构面临的重大迫切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从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对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为数字学习资源与环境建设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期望能对精品课程及其他开放式课程的建设有所启示。

开放课程是近年来各国高校资源建设的一种趋势,精品课程是开放课程的一种形式,体现了我国高校开放式课程的水平和现状。参照国内外网络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前期的调查研究模块建设,构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调研模型,如图1所示。针对分析类目表初稿,先后征询数位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增加、删减、补充,把描述模糊的指标项进一步明确,把表述不科学的或是较难在实际中体现的指标项进行修改,使类目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图1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调研模型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总体情况

(1)国家精品课程的年度和院校分布情况

2003-2010年已批准国家精品课程3885门,其中普通本科课程2519门、高职高专课程1037门、网络教育课程209门、军队(含武警)院校课程120门,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年度及院校分布统计表

 

年度(年)

普通本科(门)

高职高专(门)

网络教育(门)

军队院校(门)

总计(门)

2003

127

24

151

2004

249

51

300

2005

238

61

15

314

2006

252

106

16

374

2007

411

172

49

28

660

2008

400

200

50

19

669

2009

400

200

50

29

679

2010

442

223

60

13

738

总计

2519

103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