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6:48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篇1

一、声乐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由于我校是一所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教学的学校,学生的来源和以后的去向主要都在以蒙古族聚居地为主的基层。针对学生以后就业特点,主要是培养基层中小学音乐师资和基层文艺团体骨干,所以在知识传授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多面性。在教学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声乐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人体歌唱器官的生理构造与歌唱姿势;歌唱呼吸的原理;歌唱发声的原理;歌唱共鸣的原理;歌唱的咬字、吐字规律;歌唱的艺术表现与处理;三种歌唱方法的研究,歌唱教学方法的研究;童声歌唱方法研究;声乐作品研究;变声期如何保护嗓音。声乐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参加各学期的各种形式的声乐观摩,校内及校外的各种文艺演出,以及文艺比赛活动等。从以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安排上看:主要注重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我系目前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有在职教授、副教授、讲师共9人;外聘教师共8人。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予认真分析。如:学生声音条件的差异;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等等。用统一的模式进行声乐教学是行不通的,必须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注重特殊性(即个体差异性),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质的飞跃,走上适合自己成长与提高之路。

2.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歌唱技巧。在训练过程中,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①气息的控制能力。主要指歌唱时气息的运用能力。开始可强调单纯的呼吸练习,如:闻花式吸气、惊喜式吸气、狗喘气、弹唇练呼吸、哼鸣等。这些气吸练习,都可使腹肌更有力,横隔膜更有弹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支持声音。②声音共鸣能力。要想得到有充分共鸣的声音,必须先做打开腔体练习,如:用抬头的方法张嘴、鼻腔打开练习、喉咙打开练习、胸腔打开练习等。然后引导学生声音如何走向,使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在头部放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共鸣的声音。③咬字、吐字的能力。有了很好气息支持的声音,下一步解决的就是歌唱中咬字、吐字的能力。

3.我们的声乐发声方法是一直采用“四位一体,声音一线”的声乐教学法。四位是指练声或歌唱时四个动作要协调统一,即向前,向后,向上和向下的力量协调统一。这四个力量分别是,第一,舌面始终向前舒展。第二,后咽壁向后上方用力扩开。第三,舌骨、软腭、小舌头向上前方用力抬起。第四,腰部周围肌肉向外扩开撑住。在歌唱中这四个力量缺一不可。另外,在教学中除了应注重塑造人体这一优质乐器外,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情感上做有效的调控,歌唱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生理状态。要想得到优美的声音,演唱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要在平时声乐课上就应强调。

4.结合学校民族特点,教学当中必须注重母语演唱本民族歌曲,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民族声乐课程由于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了课程配置,学生的学习形式、内容得到丰富、充实,学习效果有较明显提高。实践性教学将重视课堂的教学、排练、舞台实践演出等,力求统筹安排,规范有序。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加强舞台实践活动,增强舞台表演能力、舞台创作能力、互相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舞台实践,自己寻找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与掌握声乐技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院以往一直是对学生歌唱技能训练进行“一对一”和“小组课”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声乐理论指导,甚至是声乐理论教学的缺失。因此,我们对声乐教学的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实践(实训)课”的声乐教学模式。声乐课的具体组织形式是:“集体(大)课+小组课+技能(小)课+艺术实践课”。

1.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授课形式突出的优点是效率高。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又分为:“纯理论课教学模式”和“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两种。“纯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法的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种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动性、双向式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客观、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之目的。让学生在理论中感知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

2.声乐实践(实训)课的教学模式。声乐实践(实训)课的教学模式以“技能(小)课”+“小组课”+“艺术实践”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技能(小)课”是声乐实践(实训)课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一对三排课,一对一教学”(即一学时安排3个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教学)的教学形式,充分保证对学生声乐演唱技能的训练,这种授课形式主要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

四、结语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群;交通工程专业;教学资源;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3.04;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89-03

thoughtandexplorationofConstructionoftop-qualityCourseGroupin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

LiuLi-xin,Songnian-xiu,QiXin-yu,LiuGui-li,ZhangZhen

(Schoolofautomobileandtransportation,QingdaotechnologicalUniversity,Qingdao266520)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top-qualitycoursegroupcanoptimizeteachingresourcesandimproveteachingeffect.theconstructionprocessof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coursegroupinvolvingteachingcontentreformandconstruction,teachingmethodsandmanagementmechanismconstruction,teachersteamconstructionandlaboratoryconstruction,can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effectively.throughthethinkingoftheconstructionof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coursegroup,theconceptofteachingcanbeexplicit.andtheoverallstructureofthecoursegroupconstructionisexplored.andthecorrespondingmanagementmechanismisestablished.

Keywords:top-qualitycoursegroup;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teachingresources;teachingquality

一、引言

精品课程群建设是与单一精品课程建设相对应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本科课程建设中的系统工程[1]。精品课程群的建设,可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以实用高新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建设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综合性的精品课程群,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2]。

二、精品课程群建设的内容

1.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并能和本领域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精品课程内容建设要和本学科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3]。

2.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且从事过科研活动的教师。主讲教师负责精品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另外,每门精品课程都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和教学辅导队伍。要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博士后以及硕士生从事教学和实验辅导工作。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也应有一段时间从事教辅工作。一般来说,每30至40个学生至少应安排1名教辅人员[3]。

3.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变化,许多用传统方法讲授起来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东西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易懂地表现出来,使人们在充满趣味性和想象的工程中学习和掌握。同时,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又可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实时交流,使广大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因此,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以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都应上网开放,通过教案上网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3]。

4.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需要精品教材,而且,这些优秀教材应该是系列化的。主讲教授和其梯队应积极编写,更新有关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秀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3]。

5.实验内容建设。实验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活动[3]。

6.机制建设。教授特别是名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讲课是教授的天职。上了讲台,为广大学生上好课则是教授们的职业道德。学校应要求和鼓励教授们积极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同时,更应从机制和投入上采取切实措施,为精品课程建设扫清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例如,学校要拿出专门的经费用于精品课程建设,对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奖励和表彰。在用人方面,也要有灵活的用人机制,要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等检查评估机制[3]。

三、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思考

1.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指导思路。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内容建设[3]等六个方面,可见精品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将几门课程简单设计后加以综合就能够实现的。我院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的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推进交通工程类课程的整体建设,避免各课程相互独立,用系统工程的理念促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改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2.精品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关系。交通工程专业主干精品课程群应该是将一些课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有两种[4]:一是串联式,即它们之间前后顺接、关系紧密,不宜分割或颠倒,构成一条教学的主线,例如交通工程学与交通规划是交通设计课程的先修课程,三者构成串联关系;二是并联式,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要求作灵活组合,例如交通设计、交通控制、交通安全即为并联式课程。应该将串联式关系的课程列为专业基础课、并联式关系的课程列为专业主干课进行系统教学,同时通过案例教学、综合设计等环节加强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综合。

3.精品课程群内容的知识更新。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量的日益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该合理取舍,彰显活力,体现先进性与实用性。就交通工程专业主干精品课程群而言,要结合交通发展不断革新课程内容。所以。精品课程群的建设注定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4]。

4.精品课程群建设的评价体系。教师所讲授的每一节课是否为精品课,必须以学生评价为主,听课学习的学生普遍或绝大多数认为这一节课讲得精彩生动、受益匪浅是精品课的首要因素。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使精品课程群得以可持续发展。

四、精品课程群建设方案

1.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精品课程群的建设需要按照宽口径与重基础的教学理念,强调各门课程的联系与融合,促进课程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彰显活力,体现先进性与实用性。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将教育资源整合,优化课程结构,用较少的授课时间实现知识覆盖面的最大化,用系统工程的理念促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改进[5]。科学制定精品课程群建设的实施方案,扩展课程群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知识,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要,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教学大纲既体现本课程独立的系统知识,又体现群中各门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同时设计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做到精选和精讲教学内容,精用教学时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确定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围绕教学计划,对专业精品课程群进行重点建设,同时注重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既包含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又包含专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配套建设相应的实验课。课程群内的各门课程应该按照模块化的要求,统一学时分配,加大课程重组力度,合理处理课程之间的关系,促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和优化[4]。结合各类学生科研竞赛活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及教师科研项目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群的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责任心的教师队伍,提倡名师主讲和建设精品课程群的同时,带动和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保障精品课程群的建设质量。提倡以学术带头人、教授和副教授为队伍核心,不断提高和丰富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和实践经验,要求每位教师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系统学习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相互关联性,一方面重视融合课程群中各课程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群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授课教师可进行双师培训,同时通过不断的教学观摩、交流探讨,虚心听取学生和教学督导意见,对课程群中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最后,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共同提高队伍的教学水平,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专业发展。

五、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管理与评价

1.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管理。精品课程群的建设工作应该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半年或一年进行课程建设的检查与汇报,根据课程群在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管理,对建设任务迟缓、建设效果不明显或出现教学事故的课程群,应该警告直至撤销立项。根据精品课程群建设验收指标体系,严格按照条例进行结题验收,不合格的课程坚决撤项,否则将影响整个精品资源的共建和共享,达不到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学目的。精品课程群的建设应设定专人负责,通过动态建设方式限制精品课程的有效使用期,敦促其根据学科和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做到优质教学资源的不断完善和更新[6]。

2.精品课程群建设的评价。为了确保精品课程群建设的质量,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专家和学生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等形式,在各个阶段进行严格管理和评价,否则将流于形式[7]。此外,还需要强化课程群的内部联系,并按照课程群建设的要求逐步完成建设任务。进一步强调课程群建设对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所起的作用,强调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示范性等要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的促进与推动。

六、结语

精品课程群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8]。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可以充分体现本科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实践效果,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项聪.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优化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8):8-10.

[2]孙涛.精品课程群建设模式及优化研究[J].北京教育,2008,(1):43-45.

[3]张尧学.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抓紧抓实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9):6-7.

[4]丁辉,姚庆文.现代电气技术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6-18.

[5]覃永新,蔡启仲,陈文辉,林川.微机与嵌入式系统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298-299.

[6]项仲平,董秀成,陈燃进.精品课程群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5):61-63.

[7]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33-35.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学院当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着力抓好那些能反映本学科、本专业特色的精品主干课程建设,使其规范化、优质化,从而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建设,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教学改革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途径,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牢固基础等方面发挥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大手笔的改革举措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课程和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课程建设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其基本要求如下:

(一)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三)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

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并留有根据技术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的“接口”,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五)理论与实践并重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实验、实训要尽量减少验证性项目,引入综合性或设计性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要求,内容要尽可能结合工程技术实际,指导方式上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重视教材建设

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部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七)教学文件完备,质量高

教学文件指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日志、教学任务书、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大纲、毕业设计指导书、听课记录及教研活动记录、学生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作品、论文等。

(八)保证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

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包括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实验、社会调查、考核等。应在此方面力争做到质量保证制度健全,措施得力,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程序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

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秘书长由教务处处长担任,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其职责是负责全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等工作。

各系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

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以及组织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

(二)精品课程的确定

按一定的程序向学院申报,申报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在学科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师资队伍状况。包括现有教师年龄、学历、职称、学科专长、发展趋势,课程建设负责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的现状。包括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是否完备及完善程度;选用或自编主要教材及辅助教材情况;实验、实训开出情况,能否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改革情况,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Cai课件名称和使用效果;系列课程建设情况等。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至少应达到院级优秀课程)及分阶段目标。原则上建设期以教学计划上设置的时间为限。

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以精品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为依据,提出具体措施。

课程建设的支撑条件。在挖潜增效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求。

教学文件等。

(三)精品课程的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采取课程建设负责人制,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晶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责任人应根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向系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并写出书面材料,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书面材料报教务处一份备查。学院每学期结合教学检查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每年末召开一次精品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执行过程中,在学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精品课程的验收

凡经过建设,认为已基本达到条件的精品课程,按下列程序验收:

由责任人向系、学院提出验收申请。

课程建设组要根据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如实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与自评总结,提供所需数据和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将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送教务处。

学院组织验收。在课程自评的基础上,校专家组对课程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进行初审,并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现场评估,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与等级,写出评估结论,提交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讨论。

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专家组的评估结论与评估等级进行审定,验收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合格以上者发给证书,不合格者可参加下一批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五)奖励

对被评为优秀、合格的精品课程给予奖励。对优秀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任课教师可通报全院嘉奖,对院级优秀课程优先推荐,作为省级以上优秀课程建设,优先推荐申报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所有教师可优先安排业务进修、晋职等,对优秀课程的教研室或教师集体,在出版课程相关教材时优先给予资助。

(六)精品课程建设经费

对已审定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启动经费,纳入学院年度预算。精品课程建设启动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图书资料、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Cai课件开发、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参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参加学术会议及组织课程检查评估等有关开支。

课程建设经费按滚动式分阶段下拨,年度抽查成绩显著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增拨,未按课程建设计划进行者则停止支持,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七)精品课程建设流程

四、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主要评估方面、评估要素和评估指标三个层次。每个评估方面的权重系数为mi,评估指标的重要性系数为nij。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如下:

1.课程评估指标等级标准

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每个评估指标中有a、B、C、D四个评估等级,按三个主要评估方面分别列出。只给出a级标准和C级标准,介于a级、C级之间且为这两级指标平均值以上者为B级,达不到C级即为D级。

自报特色项目为附加项目,经审查若情况属实,且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效果者,在总评结果a级上加1~5分。

2.评估结果的计算方法

本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等级评定和等级状态方程表示法,评估时只需对评估指标按内涵要求给出评估等级(在a、B、C、D四档中选定)并按下式计算评估结果:

(其中i=l,2,3;j=1,2,3……n)

式中:Vi为第i个主要评估方面的评估结果。

Ki为第i个主要评估方面的比例系数。

nij为第i个主要评估方面的第j个评估指标的重要性系数。

a、b、c、d则分别表示评估结果为a、B、C、D四个等级的重要性系数之和,且(a+b+c+d)=100(不计附加分)。

(二)评估等级标准

1.符合下列两项标准者为优秀:

①a≥80,d≤6或a≥70,d=0。

②c=0,d=0且B级项目数≤4个。

2.符合下列两项标准者为良好:

①a≥70,d≤6或a≥60,d=0。

②d=0且C级项目数≤3个。

3.合格

未达到良好标准,且d≤8。

4.不合格

不满足上述条件者。

五、精品课程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精品课程评选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评选与建设、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点与面诸方面的关系。

要激发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精品课程建设是任课教师的知识、人品、理念、能力、追求的综合体现。学院要在经费、条件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要从宏观政策上向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倾斜。如在教师的职称晋升、教学成果的地位、教师的待遇等方面制定出积极政策,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要遵从以下原则:

——注重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

评价指标体系要涵盖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对课程建设的评价要全方位进行。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要遴选出重点评价内容,加大其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既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又注重评价的重点性。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教学实践;精品化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

在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其中,核心课程对学员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通过对核心课程进行精品化建设,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化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把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优秀精品课程。本文着眼加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从“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课程督导”“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开展全方位、一体化建设,共同推进专业系核心课程的精品化建设。

一、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

核心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载体等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学习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整合优化已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尝试利用现代化的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拓宽教学渠道,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他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促进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高的需要

核心课程是某个专业相对基础和重要的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至关重要。通过宣传和推广核心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成果,会对其他课程的建设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必将推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并向纵深发展,促进专业系列课程的整体建设。同时,还可以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良好氛围。

(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的需要

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优秀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必然汇聚了本专业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将这些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必然会成为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通过沟通互动,既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广大师生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便于各学科教师、各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借鉴,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师是教学和科研的主体,更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好的师资队伍犹如大酒店的好厨师,核心课程建设成果的优劣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不仅对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上升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要以课程建设为契机,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实践和科研能力,最终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从而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以“理论研究”为先导,谋划顶层设计平台

(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核心课程的建设要与其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要紧贴武器装备发展和部队作战训练实际,立足信息化和实战化,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在前瞻性和创新性理念的指引下,建设过程要有重点、有创新、有特色、有全面发展。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推进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将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二)顶层设计,合理规划

课程建设涉及到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统一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不仅阐述了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课内、课外、理论和实践的时间分配,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教学环节措施,还阐明了学习该课程的预修课程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教学环节设计要科学,时间分配要恰当。

注重教学内容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要以知识体系的优化整合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不能过于强调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也不能片面强调核心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而忽视了要基于核心课程拓宽学生专业面的要求。要把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及研究动向引入到课堂,不仅可以充实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严谨、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带入课堂教学,拓展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科学性与趣味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建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者有机循环的课程教学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手段,侧重启发式、诱导式、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以及任务牵引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主动性。要恰当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缩短课堂讲授时间,注重实践教学,教师讲授为辅,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真正做到知识是从实践操作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在教学手段上,除了幻灯片、投影仪等电化教学手段外,还要充分利用实装、例示品、多媒体动画、网络技术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精品教材与网络教学资源。教材建设是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教材必须注重精品意识,要体现本专业特色、先进技术方法以及国内外发展前沿,要优先选择国家规划教材,还要组织教师开发与精品课程配套的精品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线的模式,要以武器系统工程应用为背景,将理论知识融于工程应用实训中,尤其是优质的多媒体教材对武器装备工作原理和操作训练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还需要建设与课程配套的开放、互动、高效的网络教学资源,这些构成了立体化的教材与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完整的教学方案,实现师生在线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课程建设团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的关键。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一支精良的教学队伍,应将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作为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可以选派教学造诣较高的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组织教学观摩、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鼓励教师到高水平的大学进修、合作研究或参加培训;经常开展教研室或教学组活动,完善教师说课、试讲、听课制度,加强相互学习和切磋,交流教学经验,发挥教师个体优势,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和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参加教材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转化应用上,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上。考核的方式可以是闭卷、开卷、口试、研讨pK或写小论文,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以“教学实践”为核心,构筑优质教学平台

(一)注重学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建设的最终实践环节,兼具知识传授、启迪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功能。核心课程教学更要着眼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以学员课程知识、前沿内容需求为牵引,突出学员核心知识点传授和核心能力建设方面内容的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加大实践环节的建设投入,提高核心课程实验学时所占的比例,增加综合实践学时,实现理论知识向专业化能力的转化,精心施教、系统施教,对军事院校来讲,就是要培养军队骨干军官和未来领导者。我系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所有的核心课程要有不少于10%的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课时比原来增加了70%,依托大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三性实验以及校级科技创新竞赛,锻炼和提高了学员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依托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配套条件建设

注重软硬结合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基础。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大了实验教学设备的建设力度,研制了与课程配套的模拟训练器材,开发并利用配套的网络课程等。在软件方面,教员队伍整体结构、教员培养计划及其落实情况、发表的论文,特别是教学教改论文,教材编写和出版、多媒体课件制作、试题库建设等也需要达到建设指标,这些都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基础。依托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自主研发了35台套实验教学设备,在实验教学中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教学效果较好。

四、以“课程督导”为导向,构筑监督帮带平台

(一)发挥督导的研究功能,明确核心课程建设目标方向

课程督导专家与课程建设者一样,要同步加强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为指导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提供参考。要围绕课程设计、教案撰写、课件制作、网络平台、课程规划、课程评价等深入研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好课程“督”与“导”双向指挥棒作用,促进核心课程向学员能力培养、向提升教员教学质量方面聚焦。结合军事院校人才培养加强军事教学理论研究,开展督导机制研究,拓展督教、督学、督管、督训等内涵,对基层管理训练提出科学意见建议。

(二)发挥督导的一线督查功能,解决制约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

实施热心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教学专家并行督导,开展单位之间、内外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督导;督导成员要深入教学一线,广泛开展课前试讲、助教练讲、集体备课、教学比赛、校优评选、职称晋升等各类督查活动,注意区分青年教员和老教员、专业课和文化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不同标准,做到管控有效、反应准确,准确发现并及时解决制约教学质量瓶颈问题,分类指导教员改进课程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升华学习效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三)发挥督导课程体系建设调控,构建科学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督导专家要认清课程改革面临的新情况,深化军校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宏观指导,扎实推进军校教育质量工程,使各专业层次核心课程体系结构更趋合理,在深化改革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上,兼顾核心课程基础性和前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综合性,不断适应新的作战思想、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以及作战训练实际需求,体现军事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坚持培养过硬的军事人才。

五、以“课程评价”为标尺,构筑教学评价平台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和建设团队

广泛开展国内外课程评价体系研究,围绕课程标准、课程基本建设、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突出课程定位、师资结构、学术水平、课程考核、设备条件等内容,不断构建合理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体系准确定位课程团队成员研究方向,发挥个体优势,构建高层次课程建设团队,不断提升课程建设队伍软实力

(二)加强教学研究成果应用

必须将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课程实施环节,将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科研互补,更新完善课程信息化平台,推广课程核心内容知识,增强课程自主学习效果,以课程教学成果提升课程建设质量。近年来,先后在《继续教育》《实验室研究与探索》《高教论坛》《实验科学与技术》等期刊上发表教学教改研究论文近40篇,发表专著2部。

(三)开展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是改进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是检验课程建设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抓手。要发挥教学双方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员要以学员为本因材施教,真正培养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员自主探索和合作能力,学员要发挥课堂中主体地位,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见解,教员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学员的学习需求。

六、结语

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是个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理论研究”是个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教学实践”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课程督导”课程建设的放大器,正确的指导帮带将极大提升核心课程的建设水平,“课程评价”是检测器,优质合格的建设成果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对于存在一定差距的建设成果要形成有效反馈,实现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核心课程建设的精品化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巍巍,许俐俐.从重点课程到精品课程的跨越[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史宝会.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3]邱玉娥,张秀玲,王福明等.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化学工艺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高分子通报,2014(3).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篇5

论文摘要:通过对精品课程内涵的分析,阐述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其建设目标,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打造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品牌。

体育精品课程是高校体育的品牌、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追求的目标。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最多,是覆盖面最广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也应成为有教学质量保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通过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体育课程的新视野,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为手段,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要健康、效益,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建设精品课程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精品课程精在哪里?简单而言,教师教有特色,学生学有所长,教学方法适宜,教学管理科学、到位,教学条件一流。

2)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体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体育课程的体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2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等方面上体现新时期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坚持以师范性为教学特色,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享受体育,并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得到实现。把课程定位在全国高校公认的一流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独立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1)课程内容要不断注人新的研究成果,形成课程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特色,以效果显著和愉悦身心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

2)有相应的高水平教材,制作精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教学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高水平教学的要求,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的信息量大。

3)教师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什么是高水平教师,下个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其形象核心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格、学问、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

3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3.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3.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首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其次,积极为教师业务学习、科研学习提供保障,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3.3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3.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应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

3.5教学管理及环境建设精品课程教学环境的管理与设计,实质上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先进性的客观反映。教学环境决定着精品课程的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在体育精品课课程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形态(风格、气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包括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主选课、教师教学风格多样性、教学形式多样性、科研、群体、训练考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体育改革为突破口。发挥高校体育特色的优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体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体育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是对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推进,它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体育课程质量和效益在短时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任职教育课程打造

课程是院校培养人才的规划和“蓝图”,是沟通宏观培养目标和微观教学活动的桥梁与中介,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影响院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精品课程是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对院校的长远建设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主要体现在“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贵在“精”,需要有一流的大师、一流的团队,长时间精雕细刻、精心制作。全面打造精品课程,应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长远规划,构建稳定体系

课程建设的基础性、重要性及复杂性,注定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体系的初步建立、反复修正、逐步完善,到日臻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有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教学实践,在反复积淀、提炼、总结、修正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纵观历届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结果不难看出,在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入选数量上,老牌院校比新院校强,学历教育院校比任职教育院校强,长期积淀的老课程比新开课程强。因此,时间是精品的刻刀,时间锤炼是打造精品的必备要素。应该充分认清课程建设的长期性、稳定性,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忽视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而拔苗助长。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围绕一个稳定的任务,着眼一个恒定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建设下去;切忌在课程建设上发生方向问题,导致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经常改、经常换的问题,不利于课程的长期、稳定建设与发展。

二、依托学科,打牢发展根基

学科建设是院校教育的龙头,也是课程建设的支柱。任职教育是本科后教育,对学科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科建设是任职教育的基础,没有学科理论支撑,任职教育就只能在技术训练的低层次徘徊;同时,任职教育院校的学科建设,要从学历教育单一注重学术性研究、侧重培养学术性人才,向同时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侧重培养应用性人才转变。任职教育课程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将学科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运用学科前沿理论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打造学科基本课程,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理论应用等问题研究,融学科理论知识和理论应用知识为一体,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通过打造学科基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科与课程的良性互动,互利双赢。一是以学科为依托打造学科基本课程,有利于汇聚学科领域的雄厚师资力量,形成优势、形成拳头,打造精品;二是通过课程建设的引导,系统梳理学科研究方向,引领教员全面、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科健康发展,保持学科优势。

三、教研一体,优化教学内容

一流的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任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另外,从课程形态划分看,任职教育课程属于问题中心课程,采用提出问题与展示解决问题多种方案的方法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注重重大现实问题的提出、分析、研究,着力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因此,问题中心课程的开发源于对问题的研究,注重运用学科理论知识,指导、研究、解决难点问题。据此,任职教育课程建设要立足“课程―专题―课题”三级课程结构,切实建立教研一体的教学科研互动运行机制,即以教学需求为牵引,建立科研主线,设置科研项目,以科研创新为动力,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从而真正将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一起,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形成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发展道路。同理,任职教育也应该彻底改变以往一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按照“基础理论教材―相关领域辅导教材―专题研究讲义”的思路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基础理论教材”、“相关领域辅导教材”可以保持相对稳定,而重点把有限的资源投入用于“专题研究讲义”等动态性、研究性教材的建设,促进教学内容的研究更新。

四、选建兼顾,打造一流团队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没有一支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课程团队,就不可能打造一门真正的精品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筹建一支业务精湛、梯次合理、发展后劲足的一流的课程团队。课程团队主要包括课程负责人和建设成员,对此,建设重点各有差异。一是对于课程负责人重在“挑选”。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领军人物,其作用举足轻重。精品课程实现“名师立课”,要求课程负责人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直接影响着团队的精神风貌。二是课程组成员重在“培养”。要着眼梯队建设,通过调整、充实、培养、提高等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要积极适应任职教育教学需求,通过调研、代职等方式,改善教员的知识阅历结构,要针对教学岗位实际需要,通过专题培训、以老带新等途径,强化教员教学基本功,提升业务技能。

五、完善机制,强化建设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耗时耗力的浩大工程,投入精力大,建设周期长,成果见效慢。这对课程建设的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美国兰姆博特等著名课程专家提出了“课程领导”的思想,即课程的管理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化管理,还是一种文化管理、情感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应体现出一种民主、开放、沟通、合作的新理念。一是要建立项目管理模式,即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二是要建立“循环验收”的长期管理模式,即按照一定周期进行复查验收,促进其不断改进完善。三是要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四是要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于泽元.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课程改革的辩与立》.查有梁.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新探索》.刘育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管理学科;课程群;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19.04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9-0079-02

课程群建设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工程,是近期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提倡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生专业水平以及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群建设以系统科学为指导,注重整体效果,将内在联系紧密的相关课程纳入“课程群”中统一考虑,注重相互间的有机结合与互相促进,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课程群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项需要进行长期建设的基础工作。

1课程群的内涵

目前对课程群内涵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第二,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3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课程群体。第三,课程群是指若干门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第四,课程群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性、相承性、渗透性、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第五,课程群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课程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

对课程群的内涵虽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共性是主要强调课程群内部课程的相关性以及综合性。课程群并不是简单的课程集合,而是基于知识体系构筑的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群的建设主要涉及课群的组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2我校管理学科经营决策类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2.1课群的组建

我校管理学科目前涉及工业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等8个专业。管理学科经营决策课程群包涵的课程主要有:管理运筹学、统计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系统工程等4门课程。这些课程性质相近,内容密切相关。其内容涉及经济管理中所应用的预测、决策及建模优化等定量方法。这些课程的共性为应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并且以定量分析方法为主,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可靠、有效的决策依据。从范畴上属于以定量方法为基础的课程群。

2.2课程内容的整合

课程群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对课程群中所有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设计。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统一协调组织,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进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管理运筹学、统计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系统工程这4门课程在内容上存在许多重复之处。可将这4门课程融合在一起,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找出各门课程的侧重点,进行再分解与设计,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例如,管理运筹学课程中预测分支所涉及的确定性决策问题、非确定性决策问题以及风险性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在经营预测与决策和系统工程课程中都有所重复,管理运筹学课程方案排序分支中讲述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系统工程课程中也重复讲述。还有定性与定量的预测方法在经营预测与决策和管理运筹学课程中均重复出现。学生对相关内容虽然多次重复学习,但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当其面临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问题时,仍然感到无从下手,经营决策课程群建设可以压缩课程重复内容,并将4门课程内容整合为预测、优化建模和决策3个模块,使得学生系统掌握解决企业运营管理实际问题的定量方法,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教师的课程群建设理念以及教学能力也是课群建设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课程群内所有任课教师要对课程群中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基本了解,在讲授一门课程的同时,能拓展到与其他课程相联系的前沿性知识领域。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广泛的知识领域。对于我校管理学科经营决策课程群的师资队伍,从结构上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研究生学历教师为主体,并可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即课程群建设的负责人,带领课群内全体教师围绕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开展课群建设的各项活动,最终打造一支优秀教学及科研团队。

3我校管理学科经营决策类课程群建设策略分析

3.1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相关课程群建设经验,重视定量方法课程群的地位,构建校本特色的定量方法课程群体系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对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定量方法课程群设置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强化了定量方法的地位。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在本科生培养中注重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培养,包括数学分析与建模、概率论与统计推断、问题求解、沟通技巧、项目管理、经济分析、团队与领导能力、谈判能力、计算机编程。其中半数以上需要以定量方法课程为基础。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工业工程与管理科学本科专业注重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应用能力。在统计学、质量管理中的统计方法、决策分析、确定型模型及其优化、随机模型及其仿真等课程中均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也十分重视管理定量方法课程群的建设和改革。在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开设的50门课程中,定量方法课程占40%左右,其中在开设的专业课9门课程中,定量方法课程占6门。天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开设的11门核心课程中,直接或间接与定量方法课程有关的课程达8门之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对定量方法课程群建设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我校管理学科经营决策类课程群建设可以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经验,并构建校本特色的定量方法课程群体系,即经营决策课程群,旨在使学生掌握管理科学的精髓与核心知识,提高学生使用定量方法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应用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2设计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

对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应重视实验室建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管理学科经营决策课程群的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的设计,具体涉及经营决策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课程群的实验教学环节设计等。在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环节设计时应体现专业特色,即按照管理学科各专业要求,有区别地设置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例如,在优化建模实验项目设计时,对于工业工程专业,应以生产计划制订问题、运输问题、库存控制问题等为主要背景案例;对于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则应以投资问题、成本控制问题等为主要背景案例;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应以产品定价问题、营销计划制订问题等为主要背景案例。我校目前对管理运筹学、统计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系统工程这些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多是对理论的掌握,因此有必要设置综合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应用定量方法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全面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评估体系

课程群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为确保课程群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对课程群建设整个过程进行总体规划,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估体系也尤为关键。课程群评估体系建立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其关键在于制定完善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评估程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立项指标与验收指标。立项指标中一级指标包括组建基础、可行性两个指标。验收指标中一级指标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效果、课程群特色6项指标,并对每项指标进行进一步细分,确定其二级指标,并详细说明每一项指标的主要观测点及评估标准。

4总结

高校的课程群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从课程群内涵、课群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群建设的实施策略几个方面对我校管理学科经营决策课程群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究。对我校管理学科经营决策课程群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更加深入的实践性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3).

[2]谢文武,韩瑾.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的融合——以金融核心课程群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3]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定量方法(模型、预测、决策)精品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课程;标准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26-02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课程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学校教学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课程建设与管理。基于以上认识,经过深入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于2011年学校提出实施课程标准化建设。本文以延边大学实施课程标准化建设为例介绍具体应用。

一、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内涵

课程标准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以相对统一的要求规范其实施内容与管理标准。课程标准化建设是以专业定位为基础,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为重点,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培养并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通过制定、实施标准,使课程活动达到标准课程水平。

二、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目标

通过课程标准化建设,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念,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优化和整合课程资源,建立符合办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建立运行状况良好、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一套符合教学规律和学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教学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教材建设。

三、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内容

课程标准化建设必须制定课程标准,为授课者、学习者、管理者提供共同使用的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师资状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与效果、课程特色等提出具体要求。

(一)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的基本内容、性质、任务及该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选用教材时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大纲要求,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选用全国或省部级优秀教材、获奖教材或学生反映较好的自编讲义。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内容要形成较合理的科学体系,目的明确,要求严格、规范。讲授内容科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学生思维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开展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二)教学实施

从宏观上对教案、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习题作业、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教案中教学目标描述要具体明确,宏观描述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要充实、重点难点突出,能反映或体现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成果。教案中各章节学时分配要合理。各章节的教案原则上应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参考书目、思考题和习题等。

(三)师资状况

任课教师应专业理论基础扎实,能胜任所讲授的课程。一门课程由两名以上主讲教师讲授时,必须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第一主讲人,对本门课程提出统一要求,并负责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制订课程组教师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含教研、科研)。制订师资培养长短期计划,有具体措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定期要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交流。青年教师要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指导、培训工作。对青年教师培养有规划、有措施。

(四)教学条件

教学文件包括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表、教学任务书、教学进度表、教案、教材使用的目录和样本;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的计划、大纲、总结;试卷、试卷分析及自行研制的多媒体课件等,种类齐全。有供教师教学辅导和学生网上学习使用的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基本具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条件,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内容完整,有师生互动。有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仪器、设备、教具等,开设出教学所需的实验项目;实践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指导教师配备适宜。相关课程应有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基地,数量应根据学生规模而定。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强调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应达到实践环节的培养要求。实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配备适宜。加强对兼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教学要求,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工作。

(五)教学管理与效果

要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就要健全机制,教学管理文件规范、分类合理,包括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各级教学法规,如各种制度、办法、规定、条例等文件;有课程建设规划与总结、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与总结等;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健全,通过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检查观摩、教学追踪测评、检查评比、听课评课、听取学生意见、考试成绩分析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从教学基本环节抓起,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增强对课程的管理意识,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在主要的关键问题上均有适用的具体规定;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坚持集体备课、观摩教学,认真做好各学期教学计划和期末工作总结;严格执行教师考核制度。考试制度完善,管理有序、考试档案齐全,试卷保存至学生毕业后的1-2年,学生平时成绩单、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报告、监考记录单等保存5年;命题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具有代表性、覆盖面宽,题型多样。

教学效果由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得良好;每学年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专家、督导组综合评价成绩均达标;实验课教师准备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研究能力,保证实验效果。

(六)课程特色

通过任课教师的不断探索与总结,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方面有突破及独创性成果,在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书育人、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双语教学等方面有创新,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

四、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一)组织管理

课程标准化建设实行教务处、学院(部)和教研室三级管理。

教务处负责全校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学院在教务处统一指导下,具体负责本部门课程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及课程日常管理和监督,并具体负责本部门标准课程的检查与验收。院长是本部门标准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由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具体工作。课程所在教研室负责具体课程建设方案的制定与落实。教研室要对每门课程指定课程负责人(参见建设方案中的建设标准),负责制定本门课程的详细的建设目标和完成时限,确保课程达到标准化建设目标。

(二)实施过程

课程标准化建设实施分为准备、建设、验收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各部门根据延边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的有关精神和《延边大学课程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本部门的具体的课程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确保本部门所属课程达到标准课程水平,上报教务处备案。

建设阶段:学院根据本部门的建设方案,实施具体的课程标准化建设工作,课程所属教研部和课程负责人根据院部建设方案制定具体的课程建设计划及建设步骤,并上报所属学院备案。各部门根据课程建设标准要按期完成课程标准化建设工作。跨院课程由课程负责人所属部门负责建设。

验收阶段:以学院(部)为单位开展课程建设自查自评验收工作。学院(部)根据本单位课程建设情况,结合已制定的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制订具体的验收工作计划,安排好验收时间,组织开展对本部门所属课程的全面验收。各院(部)将自查自评总结报告报送至教务处。教务处根据各部门上报的自查自评总结报告及课程建设实际情况,组织专家组,开展随机抽查验收及重点验收工作,并形成总结验收报告,提请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

五、课程标准化建设的作用

(一)学校单门课程标准规范化

学校从教学大纲、教材建设、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模式、资源配置、评价方式、主讲资格等若干个方面,制定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验课、专业实习课等各类型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由学院组织各专业具体开展建设。在推进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根据学科与社会发展实际,各专业均要提出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为了建立更加开放的教学体系,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大网络课程、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建设的力度,使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都建成为网络课程或网络辅助教学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二)学校课程管理规范化

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提高了课程建设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专业课程体系的原有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保证课程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完善,使课程符合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使新设置的课程尽快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标准。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作用,强化了课程的日常监督和质量要求,促进了课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三)学校课程资源优化

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实施促进课程整合、重组、发展与创新,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导,为课程评价提供了依据,为提高课程质量奠定了基础。在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的情境下,为方便教师教学、学生自学,保证教学质量,有必要制定明确的课程标准,为教学活动提供全面指导。通过课程标准化建设,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念,进一步理顺课程资源,按照学科专业优势对课程进行科学归属,促进教师资源、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逐步建立一套符合教学规律和学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教学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协作开发;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45-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全国各级各类精品课程资源已然相当丰富。但是,海量课程资源的存在与优质课程资源的匮乏以及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导致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复性、低效率、低品质。要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发挥精品课程的教学交互优势,必须着力解决其课程资源的“老化”、“同质化”、“低质量”、“共享难”等现实问题。因此,优质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问题是近年来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热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低质量和优质资源的匮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存在量大任务重与人手时间紧的矛盾,使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建设、单兵作战的低效率、低质量问题。精品课程之所谓“精品”,首先要求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这种“高质量”不仅仅是网站设计的技术水平高和网页的外观布局档次高,更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水平高,即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富有特色、反映前沿和实践性强。目前多数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开发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精品课程的评估和检查,只保证课程建设外观形式上基本过关、没有明显技术设计失误即可,在资源教学设计与建设方面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电子教案里的教学内容陈旧无更新,更谈不上创新,从而使精品课程建设只能是资料的简单堆砌和重复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欠优,教育实效性较差,师生从精品课程开发中获益甚少,精品课程精品效应不佳成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但从目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来看,课程网站的优质资源较少,教学资源共享性差。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很多课程网站的教学内容极为简单,就是教材的翻版,缺乏思考创新,教辅资料也是相对“鄙陋”,无法跟上教学形势的发展。精品课程资源优化更新机制的不健全使精品课程“低质量”,无人“愿享”。二是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设计都是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而自主开发的,各种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为教师自己的教学灵活安排的,而不为学生自主学习或其他教师协作教学所用,这种“各自为政”的特点或者说是弱点导致教学资源很难共享。三是有些高校出于知识产权保护、资源独享的考虑,不愿将其“品牌”课程与其他高校共享。这些精品课程网站往往会对外校的网上探访者设置各种障碍,使探访者难以访问到该校精彩的网络电子资源。

(三)精品课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为把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五个一流”示范性课程,必须确保课程建设的“精品性”,而前提是必须确立严格有效的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但事实是,当前的精品课程评审“内容指标单一,要求的标准较低”[1],检查的内容仅包括“网站是否连通、是否全程录像上网、教学资料是否更新”三项基本指标。只要能达到“确保课程支撑网站正常运行并做好网上教学资源的更新工作”的基本要求,评审就算通过,精品课程就能立项。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多数精品课程都只是“形式精品”,至于其品质质量却是完全“名不副实”。当前对精品课程评价的另一弊病是评价主体本身的局限性,精品课程的评判往往是由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和少数相关学科的专家来评定,而很少有亲自开发精品课程并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的参与评价,更没有实际利用精品课程来进行学习的学生的参与评价和评审。这种欠缺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必然导致课程评价的某种“失当”和“无效”。更严重的是,由于实际工作操作上的困难,对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情况和师生实际应用效果情况根本无法考核。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确保精品课程的“优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品质要求

精品课程要想成为“精品”,必要条件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深刻、创新和具有实效性,而这个条件只有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学术水平较高、紧跟实践教学形势变化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才可能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关键在于能否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也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品效应’发挥的关键点。”[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精品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师资教学队伍。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的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因为自身理论造诣高,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学术上深入的理解和全方位的把握,这也就必然使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而教学团队中众多的中青年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往往对国内国际热点现实问题最为关注也甚为了解,能紧跟时展潮流进行理论创新,同时他们的电脑使用和多媒体制作的水平也较高,能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就好。现在很多高校进行了精品课程的专题式教学,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反映了现实热点,既发挥了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又带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研创新能力,这是非常好的教学改革。

(二)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深化精品课程建设的途径和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利用优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能否真正起到“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关键在于构建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完善精品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教师知识成果的独有性和专利权,并建立对精品课程开发教师的扶持和奖励机制,保证教师的合法和正当利益,使教师安心且乐意地让“资源共享”。其次,加速建立各高校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一体化机制。一方面,树立协作共享意识。“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精品课程具体实施建设者均要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摒弃知识壁垒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精品课程共享,将自身的优质课程推出去,积极吸收外校精品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优秀的教学效果,加强交流、合作,努力推进各校精品课程共同发展。”[3]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制定和采用统一的精品课程开发设计的技术标准规范,对协作院校主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统一进行标准规范操作的培训,并设定统一的网上资源共享的便捷路径,形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联合共建共享的标准化平台,进一步提高资源统一开发和共享利用的效率,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三)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课程评审机制是深化精品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

精品课程资源之品质欠佳与难以共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品课程评审机制的不健全和激励机制的不到位。为保证精品课程的优质开发和有效共享,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高校应建立严格有效的课程评审机制,确保真正的“精品”才能作为精品课程。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评审方式,必须由偏重专家评审、硬性指标评审转向注重师生、专家共同评审和课程应用实效性的评审。当前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专家评审,专家评审确实能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理论性、思想性的优劣把握得十分精准,但专家不像师生是课程建设后的直接利用者,不能一线感知课程网站建设的实际“精品效应”的辐射和带动情况到底怎样,很难对精品课程应用的实效性进行评价。精品课程对于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对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来提高教学的效果,精品课程对于学生的作用是通过精品课程的学习和利用有所受益。健全精品课程评审机制的关键在于更多地纳入、体现师生的客观评价,把是否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利用,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有所收获,把精品课程“精品效应”的辐射率、影响力作为衡量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性的根本指标。第二,高校应对倾其所能奉献才识、能力和精力的积极参与课程内容的研究和创新改革的教学团队给予充分支持和奖励,对教师的知识成果进行积极保护。构建完善的面向教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是深化精品课程优质建设的机制保障。同时,为保证网络资源的高效共享,各高校可以给予“乐于分享课程资源给他人”的教师奖励补偿,对于想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外来访问者收取适当分享费用等各种办法来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的意义

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协作开发和共享机制,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其根本价值所在是实现优质教育共享和教育公平,其重要意义则是多方面的。第一,可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质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可以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成本。第三,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实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各高校应弄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与利用的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应用的机制,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服务。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体化机制,必将进一步提高优质资源开发和使用效率,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会杰,等.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实践探索,2008,(11).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篇10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1]。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

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2]。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8.

[2]唐帼丽,张进明.精品课程:高度优化教育资源的载体[J].北京教育,2004,(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