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综合能力素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7:48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篇1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培养

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或制约着我国国防力量的生成与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工作。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国防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程序,积极探索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使国防生的培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国防生领导力培养,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管理力是带兵者在领导活动中率领并引导被领导者朝目标前进的能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吸引和影响部属的能力,这是一名合格军事指挥员最核心的能力。当前国防生培养只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虽然这些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表示具备这些素质就具备领导力。因此,把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明确下来,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其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实际举措。当前,毕业国防生大多文化基础扎实、科技素质高、思想观念新、进取精神强,但也存在军事技能基础薄弱、管理带兵能力不够强、基层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就是在培养过程中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不断优化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再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的助推器。建设战斗力强大的国防,既要有先进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和武器装备,更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指挥队伍。

2.加强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应成立顶层设计和全面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标准化教学制定、培养评估、服务保障等项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协调。与此同时,还应成立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最直接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招收选拔、军政训练、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另外,需要从驻地部队和院校中选调一些军政素质兼优、领导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其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把国防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发掘出来。

3.突出发掘国防生领导潜能和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发掘国防生的领导潜能。将国防生的领导潜能作为内容列入国防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及配合实践活动中来。针对国防生特点,制订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包括基本的领导能力、科技信息、人文素质、动手能力等。在第一、第二学年,主要确保所有招收选拔的国防生在每一学期都能接受到驻校选培办给予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指导建议。第三学年,主要记录国防生的表现和潜在性的数据,并对这些表现进行总结。第四学年,主要是指导国防生以及以他们的表现为基础,为每一位国防生填写一份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估报告,作为组织考察和培养的重要依据。其次,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要把每一个可能影响国防生成长的因素都充分利用起来。总之,将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深入到生活、学习、训练的方方面面,使国防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二、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

1.制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当前国防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也只提出要培养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及身心素质的要求,但现有的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并不包含领导能力的内容。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管理能力,就必须将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对军官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以及国防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将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我军未来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努力方向。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系统和规范培养,使国防生逐渐成长为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学校要为军队的未来培养合格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

2.明确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依据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和国防生实际情况来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素养。这是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也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最基本的内容。国防生是未来的军官,需要在政治素养、品格与价值观、身心素质、形象气质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政治素养上,要求国防生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熟悉人民军队宗旨和光荣传统、热爱人民军队、有献身国防的思想等。在品格方面,应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军人思想道德规范为主。在价值观方面,应积极引导树立忠诚、诚信、奉献等价值取向。身心素质上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具备坚强的毅力、自信等意志品质。形象气质上具有军人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作风纪律、日常养成等。

二是信息技能。这是领导者获取被领导者或追随者信任和忠诚以及带领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对于国防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其一般技能,也要培养其作为军事领导人才的特殊技能。一般技能,是指完成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技能应该包括: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现代办公能力等。特殊技能应该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监督执行能力、战略战术技能等。

三是领导方式。领导者在具备管理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去实际行动,要能够动用他们具备的一切素养,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一切知识信息,综合所知道的一切方法为下属提供目标、方向和激励。培养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需要引导其将所具备的素养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领导行动中去,并掌握相应的领导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包括:为下属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身先士卒、合理奖惩、培养和指导下属、善于用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

3.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为保证国防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受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确保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序而渐进地提高,应该遵循四阶段培养程序。第一阶段:初始测试。按照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立一整套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之前对国防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并以此建立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档案。经过测试,可以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潜能进行了解,分析每个国防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制订计划。根据初始测试的结果,分析国防生现有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培养计划可分为培养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安排保障四个方面。一般来讲,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可划分为基础性学习、针对性提高、综合发展三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将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最后将这些目标串起来,以保证实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总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即在一定时期的培训内容要针对该阶段的培训目标;二是适应性原则。即培训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安排保障,具体又可分为组织保障和后勤保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员身上,确保各项培训计划内容顺利有效进行。

第三阶段:实施培训。这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执行环节也是中心环节,培训工作的质量将决定整个培养的成效。借助目前的军政训练计划,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的内容融入军政理论课、日常训练和假期集中训练中;开展专门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信息技能和领导行为方式的授课培训和专家讲座,对国防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借助日常管理活动的实施,对国防生在日常管理生活中的领导实践进行指导。

第四阶段: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是对一个培养周期(即国防生培养的全过程)或一个培养周期内的某个阶段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施效果的测评和总结。包括评估和总结两部分内容,评估主要依据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进行测量,从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程、全面的评估。

三、科学培养、实践提高,创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正确引导。国防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直接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灌输,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业绩观;校园里的各种人文活动,如知识竞赛、科技咨询、学术讲座、文化培训以及社团活动可以增长国防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国防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防生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锻炼国防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有效激励。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文文化氛围是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每个成员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褒奖,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对于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来说,要积极发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创建积极向上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教育氛围,促进国防生健康成长。

三是行为规范。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全体师生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对每一所大学在评定师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从而规范每名师生的言行举止,促使国防生形成良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中这些规范的内容,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要素,因此,利用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对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培养。首先,强化理论课程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各种军事理论、政治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理论的相关知识。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有三种教学途径:一是通过非专业性的科学文化课和公共政治课,以及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较紧密的选修课程,提高国防生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二是《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规定的军政训练课程的理论课程部分,这些课程包括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理论内容,为国防生熟悉军事领导科学、军事工作的特点以及将来从事军事指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邀请综合素质能力培训机构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国防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理论和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帮助国防生了解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原理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

其次,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管理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主要是指通过日常训练或假期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规定的军事基本技能的训练。日常训练以军事基础知识学习和体能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早操、课余时间或者体育课进行。假期集中训练一般安排在第一、二、三学年末实施,以军事训练和部队见习为主。管理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如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国防生的洞察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丰富国防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通过丰富的实践锻炼提高。要使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就要积极为国防生提供多种实践锻炼的条件和机会。一是日常管理实践。通过实行模拟营连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国防生主体作用。连、排、班的骨干(领导者)由国防生轮流担任,负责本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国防生骨干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和指导,促使国防生在担负值班任务、组织训练和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篇2

【关键词】中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014-01

一、概述

素质教育在日渐深入,也改变了过去的教育观念,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应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能将学生的身、心、能力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充分反映出来,还能用评价结果去衡量学生是否已达到中学教育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要求。

对中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要涉及到多个方面,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必然,对教育改革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总之,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面发展。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含义

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定主要依据教育部和各地区,在教育改革观念下所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状况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判断。在新课程改革前,对学生评价的重点在于甄别与选拔,却忽视了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做是关键,却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将量化评价作为重点,却没有注意到量化积累对质的影响。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自身具备的各种潜能进行开发和激励。每种潜能只是所在的领域都各不相同,并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哪个学生更聪明,而是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是多维的。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通过客观的综合评价来发现学生的强势所在。而不是只采取单一的方式,用笔和纸去测试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从学生的知识、技能、体质、思想等多个方面的实际水平去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也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思想品德素质评价

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首要内容就是思想品德评价,这对推动学生思想品德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从根本上改善学校德育工作都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应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纲》等相关文件,并有针对性地结合着当前教育需求和时代要求来制定出学生的评价标准。在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形成性评价时,要上好思想品德评价课,这对学生参与评价来说是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鉴定学生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科学文化素质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要进行学期评价,在期末还要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做一个总评。另外,还要从上课、听课、课堂提问、课前预习、作业质量等多个方面去考查,最后给出一个综合评定。在教育进行中,还可以开展对美术、音乐、英语、社会活动的评价。美术方面可以采用作品展方式进行评价;音乐更重视技能和知识的掌握;英语的核心内容是对话及表演;社会活动所展现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身心素质及劳动技能素质评价

身心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素质;另一个是心理素质。我们可以将身体素质分为体育、卫生习惯和体育运动成绩两个方面,对学生每天要进行一次卫生检查,每周还要进行一次综合的评比,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评定学生心理素质时,要坚持以平等、发展为原则,在学生行为基础上,还要概括、升华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劳动技能素质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对劳动的态度以及对劳动技能掌握情况,劳动课教师应随堂进行三次评定来作为劳动课成绩,期末得出最后成绩。

(四)对每个成功的足迹都要做好记录,抓好学生奋斗的契机

各班班主任要将班会、日记等多种不同形式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激励学生的手段,并且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动机得以形成和深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学生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最好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走到他们中间去,真正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新时期,我们所追寻的是新的教育观念,以新视角去评价当代中学生,突破过去的种种局限,为综合素质评价开辟一个新天地。

四、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一)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强调建立一个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既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成绩,又能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通过评价能掌握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也能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在于对学生的作用影响,在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时,也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学校可以多开设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具有研究性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此外,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还能从中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使分析更为精确,在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最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强化。

(二)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需要

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更多的人才,这也给人才提出了更多挑战和新要求,意味着要重视人才的专业化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在重视人才的多元化素质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时代,我国教育所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以此增强综合国力。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可以用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招生学校要求。总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使人才强国战略得以最终实现。

(三)转变教师评价观念,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

以往的教育及评价方式均是以选拔为目的,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教学评价方式,教师也将考试作为导向,不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也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应以新课改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观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将人本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更重视挖掘学生的多种潜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对社会及人的同步发展价值取向做了进一步的明确,教师的评价观念也从本质上改变,重点强调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从而促使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再根据反馈的信息来推动教学工作的进行。

五、实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策略

(一)形成良好的评价制度环境

大力宣传先进教育评价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及评价观,从而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等制度进行完善,最终能形成全社会对教育评价及考试制度改革的共识,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建立起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时应该注意将素质教育观、教育评价观以及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全部渗透到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去。认真听取多方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再进行反复沟通和研究,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也就是总目标。要重视起评价内容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同时也要注重评价时间、空间上的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有效结合。

(三)对综合素质的评价技术进行不断完善

依托于信息技术,对综合素质评价涉及的各项数据进行规范、整理、保存,并注重日常生活的观察、积累,以保证资料的完整。另外,还要从多角度、多渠道去获取评价信息。对于评价人员要进行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方面的培训。

六、参考文献

[1]吴熙龙《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及问题审视》[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年06期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篇3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经管类专业措施

当今社会正处于21世纪科学技术文化高速发展时期,对高科技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经管类学生是文科专业的一大类学生代表,他们的知识体系和理、工、农等自然学科的专业有一定的差别。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想发挥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综合素质的涵义

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正是“德、智、体、美、劳”的简要概括,在这些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精髓,是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是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业务素质是发展的根本,是伴随着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不断提升的;身体素质是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失去了“革命的本钱”;心理素质是考验是适应高速发展社会的必备良好的基础,若心理素质不过硬,便减轻了立足于当今社会的砝码。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综观大学校园发生的各类事件,都表明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容乐观,发人深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差。优良的传统中国文化被摒弃,不能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文化背景下成长和成材;社会不良作风和习气也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并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带给思想的冲击波愈演愈烈;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大学生视为精神的枷锁,流于形式。这些思想的冲击使大学生不懂得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高尚,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偏颇,更不用谈及发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健全人格。

(二)心理素质差。当今大学生承受外来压力的影响,承受力越来越弱。不敢勇于面对现实,不能主动去承受压力,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指正,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超越,更不能接受自己失败的考验等。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的大学生群体,不能靠自身克服心理障碍,结果导致心理抑郁,心理障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终身错误,结果不可思议,触目惊心。

(三)文化素质差。大学生盲目以“专业为本”,忽略了复合知识对于文化知识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忙于重视知识积累,忽略人文修养提高和综合素质全面改进;盲从“个性发展”,遗弃传统而不重视平均发展,造成个性突出,难以被众人所钦赖。

(四)身体素质普遍差。目前,大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而休学、退学、住院长期治疗的屡见不鲜。选修课程的增加也为一些身体素质差,不能承受高负荷运动的学生带来了新的生机,但这也使一些懒于锻炼的学生有了可趁之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身体素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五)能力素质较弱。这集中表现为实践操作性差和社会适应性差。动手能力不能在学校得到充分的锻炼,这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有更突出的表现。社会适应力表现为人际关系把握失分寸,适应新环境不知所措等。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孩子读大学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所以“读好书、勤读书、只读书”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养成了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偏激理论。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们一直在寒窗苦读阶段的思维定势模式,形成了只要学习好,一切都能迎刃而解的错误观念。尤其是进入80年代,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也在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在原来教育观念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只读书现象”越发严重,这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交际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等等症状。

(二)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以及高中过早的文理分科,从而较早地使素质教育产生了发展的障碍,加之大学后的专业教育,造成了本来先天知识结构不足的学生们更削弱了对除专业知识外的一些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导致综合素质上欠缺。加之从以往“填鸭式”学习转变到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转型期,的确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无论是在教学体系、学科建设、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上都要下大力度,寻找一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路。

(三)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定位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对于新形势的把握对学校培养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难题。所以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合乎社会的品位,也是伴随着不同时期、不同观念对学校层面和学生层次的考验,科研性人才还是实用性人才,务实性人才还是灵活性人才,对于不同时期,社会的满足属性也有着不同的区别,因而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考察和选拔也有了新的内容,从而导致学校培养怎么样的综合素质人才的问题重重地打了个问号?所谓综合,也就和社会需求需要重新整合而不断变化了。

四、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一)加强和改进道德素质教育,是确立学生素质提高前提。

道德素质教育是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正所谓“会做事,先做人”,道德素质是大学生乃至每个社会人必备的一个根本素质,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而影响和改造着先天道德素质,因而道德素质的提高更为后天的培养的方式、方法,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般道德素质教育,学校都定位于道德品德课程和政治科目的学习上,而忽略了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的人格健全、思想积极、道德过硬、品质优良等。在这个层面上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有着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美德;有着诚实守信的公德,中国传统的思想基础等。

有了社会的要求,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带动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学校教师要教授学生的基本政治理论课程,用前人总结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现实头脑,承担起历史使命;通过古书、古籍、古语来验证和体会人生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的启迪作用。这个过程是自我认知、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另外在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思想的同时,与专业老师共同完成培养人道德素质的作用。

有了理论的指导,辅助于实践,这样才能在道德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社会实践伴随着理论的深入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比如进入社会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去感受道德氛围;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政治修养提升活动等。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真理,使他们对科学的学习这些道德教育课程有更为可信的认知。坚定老师在学校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方向、道德情怀等,使学生更为积极地采取实践活动去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来满足社会需求,来提高综合素质这一体系的灵魂所在。

(二)提高心理素质的潜藏危机的防患意识,增加心理帮扶工作力度。

学生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学习、生活、工作、就业、恋爱这五大重点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指针,在与过去简单的社会环境相比,学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经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社会环境压力的充斥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为专业特点更要求他们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也为他们面对各种提高素质的途径上增加了负担。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应把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课程首选为必修课,从而不会导致学生们无处求医、羞于求医,如果把这个课程推广普及到每个人,心理问题便不致于成为另类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试也是随着心理方面知识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完善的,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组织各种生动的心理选修课程、各种心理帮扶工作、心理测试等活动让学生们对心理情况本着科学的态度接受和认识,并去理解和寻求解决的办法。

(三)巩固文化素质培养模式地位,创造浓厚的人文及能力发展环境。

1.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以更好的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导向,培养学生爱专业的思想、切合实际地增加专业理论与专业实习的机会。教师改善教授课程的方式,能积极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转换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为主动学习,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的理论转化到实践内化过程,调动他们的主观意识去挖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专业知识学习。

2.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专业知识文化素质的培养。

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就来自于个人兴趣取向方面的知识,这些学习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读一些课外书籍,例如用文化素养很深厚的书来激发文学体会,也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来博览群书来提高对各方面知识的摄取。但兴趣所向会导致“缺什么、补什么”教育初衷的大大减弱,学校的教育给一般学生培养这方面知识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所在来选取,但这样会导致越不感兴趣、越抵触的方面的知识了解越少,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文盲”,结果导致面向社会需要这部分知识时而不知所措。学校要建议学生在培养自己兴趣所在的同时,缺什么补什么,要逆其思维而行之。

3.能力当先,势在必行,多样化手段提升大学生能力潜智。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能力;校企合作

[Doi]10.13939/ki.zgsc.2016.35.183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1]二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1研究背景

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中,出现了一种倾向,即高职教育过于强调以就业为中心的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最新麦可思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单位走访获得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44%,离职率达到52%;超过50%的高职毕业生三年内转换了职业或行业。即使三年后继续留任,企业发现其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提出质疑,对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和迁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教育不应完全等同于培养技术能力的就业教育;如何培养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素质,成为摆在高职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和教学改革的重点。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

国外高职教育对综合素质概念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认为,高职应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能力主要是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操作技能,所以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此任务能力观是传统高职教育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现代高职教育发展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学生的一般素质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是掌握具体任务技能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创造力、相关知识学习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判断力、批判思维能力等,这些素质可以被应用到不同的工作环境里,高职教育内容应强调培养一般素质。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兼顾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最近,英国提出的核心能力概念,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国外培养综合素质的职教课程模式改革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有影响力的包括职业群集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模块模式、模块技能组合模式和“双元制”教育模式四种。总体来说,国外研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历史较长,经验也较丰富。

2.2国内研究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重视与倡导大学生素质培养。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强调“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2]2002年团中央、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推行素质拓展计划以来,诸多本科高校纷纷推行。有些高职院校在开展综合素质教育中盲目机械式的模仿是不切实际的,只能适得其反,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分析高职学生的定位及就业,进行恰到好处的综合素质教育。在研究领域,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文献较多,而针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研究较少;研究者大多以本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参照,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综合素质培养特色;并且,此类文献多从某个片面角度研究高职生综合素质教育,如综合素质的必要性、课程教学的角度、教学计划的制订、师资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实习实训、工学结合等,只是单一的研究,缺乏系统化。

3研究意义

首先要揭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从而探索高职生在求职、就业初期被企业关注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三年后企业关注的给高职毕业生带来可持续发展后劲的综合素质要求,以此界定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和内容。高职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通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构建综合、多元、全方位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建议。

(1)从社会和企业需求角度,有利于满足其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2)从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有利于打造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和优化育人效率与效果。

(3)从毕业生适应力提升的角度,最终受益者是在特定行业长期发展的毕业生,以期提高毕业生长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现在方方面面,有人才培养竞争力、文化竞争力、专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及特色竞争力,但最重要最关键的只能是人才培养竞争力,相比之下其他竞争力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3]

(4)从高职教育事业的角度,通过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经验,融合我国国情,更好地打造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要倡导构建综合、多元、全方位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改变以往单纯从学校角度育人的思维定势,强调需建立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多方努力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4从国外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中获得的启示

在国外各国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也是形式多样,各有其特点,在德国主要是“双元制”模式,采用并行式的即边在企业中实习边完成学业,实施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取得了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双丰收的效果,在教育领域中可谓世界之典范。在德国综合素质方面,更强调职业行动能力。

在美国形式更为多样,有交替式的(两个学期分别在企业与学校中进行交替);有并行式的(边学、边干),还有“底特律契约”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学校牵头、企业支持、媒体宣传的“合作教育模式”,这也是美国最成功的模式。

国外培养模式都是以培养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在国外研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历史长,经验丰富。

为了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用较快的速度,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之路,有必要借鉴一些国外在职业教育中的经验,在我国特别要强调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综合、多元、全方位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六点建议

首先要发现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深层原因。借鉴国外高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构建综合、多元、全方位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建议。

5.1政府加强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为

在规划统筹、师资培养、保障投入等方面要体现政府权责。更具体的在校企合作中,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校企的互惠互利,政府要加强和推动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需要推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才能充分调动学校与企业各自的积极性。例如对校企合作好,态度积极,有措施、有效果的企业可以减免一定的税收,对在校企合作中有贡献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对学院方面能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建好实习基地,为培养人才有特殊贡献者,有一定的鼓励政策。

5.2行业协会发挥组织联动作用的渠道

行业协会要根据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协会要有机协调组织把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遵循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理念,帮助职业院校认清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去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协会既是指导部门,也是中介部门,既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也要发挥指导作用。共建合作创新平台,并协调校企间各种事宜,以保证合作的长效性,达到工学结合的利益共创。实际上校企合作也是人才市场与行业市场的合作,所以协会的中介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减少合作的盲目性。

5.3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全方位设计

首先要树立“人格本位”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教师要以自已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不仅具备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上下功夫。要突破“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培养真正能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在强调“技能型”的同时要科学定位“高素质”,这也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所以要进行教学全方位设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要与区域社会经济的人才需求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相适应,这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4]要建立以重点专业为核心,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5]在课程安排上,以就业为导向,按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强调实用性。要确立四加强:即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加强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建实践教学档案及考评体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一。当前更需要提倡职业教育的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适应就业形势变化的,具备自学和动手能力,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职生。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结合起来,培养兴趣和能力,将教学效果与目标,与实际需求密切联系起来。[6]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拓展个性化的教育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5.4企业加强与高职院校的紧密合作,提供高职学生企业实践的机会

为实现职业和就业导向,使学生更好地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必须要实施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创业基地等,利用学院和企业各自优势,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建实践教学的公共平台,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建立与社会企业的关系,拓宽实习渠道。[7]还可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产学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获得企业和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利用上的双赢。

为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提倡文化育人,要将行业企业的先进文化,引入校园和教学中,使行业企业的文化和院校文化融合起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5.5家庭创造有利和谐的环境,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家庭教育,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8]家长要更多的支持孩子,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更多的接触社会,以提高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5.6学生加强自我综合素质培养意识

通过学校、社会、企业、家庭等多方共同的教育,让学生认清需要怎样的人才,让学生思想上有紧迫感,能做到自我定位,自我管理,按学校要求和培养目标,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并融入集体之中,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诊断,要扩展个人兴趣爱好,通过音乐、歌声、艺术等解脱被禁锢的思想,使自己始终具有乐观向上的情怀,投入到即将就业的工作岗位。

要改变以往单纯从学校角度育人的思维定势,创新性地提出构建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多方面努力的综合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祥国,贺小春.“三化两融合”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9):6-8.

[2]王曙光,李兰.高等院校财政学专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67-170.

[3]侯长林.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77-78.

[4]张大然.高职人材培养模式的改革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7(2)49-51.

[5]方飞虎,潘上永,王春青.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5):59-62.

[6]黄健,何率天,王正武.加强“内涵化”教学,提高任职教育的质量[J].教育探索,2009(6):74-75.

[7]侯志伟,卜云峰.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12):84-85.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篇5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孙丽华(1962-),女,江西九江人,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北京10114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90-02

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和专家的共识,各国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十分重视,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作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2005年,同志发表《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毕业等于失业已成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一些大学生的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各高校想方设法改革现行教育方式,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要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高校推行的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媒体频频报出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消息,批评他们缺乏责任感、使命感,急功近利;有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等。可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各类研究对“综合素质”的内涵尚无统一界定,通常人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文化知识、专业水平、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素养的总和。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态以及内在涵养的比较稳定的特点,是指人所具有的认知、分析、处理事物的潜能,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四大方面。我国高校学生手册上标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品德、成绩、文体和能力四个部分。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更具体的分类,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这七个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人类发展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为迫切。

二、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毋庸置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其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关系,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会对人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方式、知识领域、逻辑思维甚至是个人的性格方面都会有不小的差异,但是,不同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似的人生体验,它们帮助学生做好知识、观念、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储备,即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和从业人员自身所应具备的条件。无数成功者的实例证明,很多人在非本专业的职业领域中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就,究其原因,是他们通过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学习和训练,获得了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有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无论大学生选择什么职业,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都会得到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和发挥。

(二)综合素质的要素及相关能力培养

世界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作为大学生,除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真诚、勤奋、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品行等。从近年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反馈来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选人时更看重德行,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的理想和信念,使之真正成为人生方向和前进的原动力。

2.加强法律意识。当代大学生应当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特别是要着重培养权利与义务观念。

3.提高科学素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培养科学的认知方法,在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客观冷静的内在品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尊重事物发展规律。要具有较高的现代人文素质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

4.广泛涉猎文化知识。这包含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人文知识。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谈到文化素质教育时曾说:“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和欣赏好的文艺作品得到提升,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是这个道理。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包括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它是在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质和能力等的心理因素,可以支配人的行为和能力。有意识地克服自卑情绪,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6.夯实专业技能素质。牢固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掌握能适应本专业一定阶段内的发展趋势的专业技能。无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基础专业技能的掌握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跨界优势。

7.锻炼强壮体魄。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有健康的体质、强健的体魄、较高的身体耐性和灵活性等。2004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提醒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争取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形成坚忍顽强的体格和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积蓄社会实践能力

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不仅要兼顾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发,也要注意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即人际沟通、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开拓创新、团队合作、敬业等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隐性的作用力,也是一种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独特的竞争力。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所具备的硬件往往不相上下,而决定其不同的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学校和学生们往往比较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科目的学习,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这些容易被学校和学生们忽视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很多人找工作和职场发展的无形障碍。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前提下,走向社会、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尽快适应社会的最直接的途径。

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如世界排名第二的西班牙ie商学院金融专业。它在伦敦和华尔街设置专业实习基地,授课者大都是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的Ceo,给学生们传授最新、最实用的信息和知识,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通过社会实践去了解社会、适应环境,以期在工作之后快速地融入工作环境。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

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正确看待自我。其表现为对岗位、职务、薪酬期望过高,只问用人单位能给自己什么,不考虑自己能为企业和社会做什么;在求职过程中,一经失败便一蹶不振。树立正确就业观,不是唱高调,不是一味地讲奉献,正确的就业观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正视就业市场竞争。只有在正确的就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能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自身的特点,确立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择业方向和目标。正确的就业观能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换角色,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工作。因此,大学生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信息,沉着、冷静应对困难,实事求是地衡量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求职路上的障碍。

(五)提高求职技巧

求职技巧是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用人单位都寻求具有良好的专业和综合知识的人胜任某一特定岗位,但是,这些为绝大多数求职者所拥有的专业和综合知识,必须通过特殊的技能展示出来,即求职技巧。求职技巧涵盖面广,包括听说及书面沟通技巧、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技巧、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技巧、人际交往技巧、跨文化沟通技巧、组织策划技巧等。一旦了解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求职者就需要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组织材料和语言,精心设计自己的简历、求职信和面试,以有效地展示自身的知识背景。求职技巧有助求职者直接、有效地将自己的才能和素质展示给潜在的雇主,它所涉及的能力不仅在择业时需要,也是贯穿整个人生职业生涯的成功关键。要正确评估自己对这种技能掌握的程度和存在的差距,督促自己不断改进,同时逐渐完善自己的求职资料,如简历、求职信和面试问答等,这将大大增加求职的成功机会。

深化综合素质教育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竞争的必需,它既是高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又是需要长期探索、深入实践的过程。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突显竞争优势,必须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取得成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压力面前,接受了多年正规教育的大学生们,尚属有较强竞争力的人群,如果加上全面的素质训练、正确的就业观和适当的求职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非不可企及的目标。总之,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对策和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范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美)肯・詹逊.成功职业生涯的自我营销:如何在中国就业市场赢得竞争[m].陈颖峥,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彭苏勉.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测评:体系研究及系统实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5]彭绪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6]王文礼.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行为导向教学法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教育部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推进工学结合模式,除了要处理好观念更新、制度保障和校企结合等宏观层面的关系外,在专业建设等中观层面,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合作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显著体现了学生主体性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工学结合虽然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育而言的,但是在工学结合的大视角下,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培养应该寻求切入点,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汲取养料,探求有效的培养对策。

一、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学校培养强度不够。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随着学校与企业交流的深入,高职院校已经逐渐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众多院校都开设了综合素质课程。但是,在集专业技能、外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于一身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素质课程所占比例最小,开课形式也多以大课为主。

(二)缺乏切实有效的培养途径。

尽管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要实现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切实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且也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培养策略让众多师生无法达成共识。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能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某些院校实行的军训巩固期方案就让学生苦不堪言,早起的学生上课时瞌睡连天,让教师大为恼火,这种方式能坚持下去,固然会可行而有效,但在短时间内,并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学生不规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另外,综合素质的课程开设,也由于大班授课的形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而成效甚微。

(三)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脱节。

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及创业素质,其中基本素质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心素质。在众多高职院校中,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是各自为政的独立个体,专业技能教师不认为自己应该承担综合素质培养的责任。但事实上,综合素质培养应该渗透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专业技能教师不仅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更要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注重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等。

(四)学生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

广大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未来缺乏长远规划,相对而言,他们更关注能不能上岗就业。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能学习上,积极上进的学生也只是忙于考取各种技能证书,忽视自身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工学结合的视角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一)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行为导向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能力和才华的平台,指导学生直接从所处的情境中体验和反思所学的内容。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不谋而合。行为导向学习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使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经验和技巧,同时还可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进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在高职院校,行为导向教学法已经广泛用于专业技能培养中,但在综合素质培养课堂上,还基本维持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入睡。或者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也在高谈阔论。事实上,教师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用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甚至让学生不仅是学习行为的评判客体,还是学习行为的评判主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行为中领略到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行为中获取素质培养方面的认知。

工学结合的教育环境要求学校除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做法,转变角色,做学习活动的导演者,积极创设接近工作实际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风格,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模拟和反思的机会。

(二)构建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要制订良好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必然需要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做支撑。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同时也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高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促进学习风气、规范学生行为、指导学生成才等有很大的作用。毕竟学生综合素质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的具体体现。总的来说,在工学结合的双主体培养模式下,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应该只是科任老师打分、教务处公布成绩这种简单狭隘的方式,而应该主体多元化。首先应该引进企业这一主体,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对学生的培养结果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评价,而这些评价正好是学生极为在意的,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性;学校的培养主体中,也应该是全方位的,教师、辅导员、宿舍管理员都可以从各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自评和他评还应该相结合,同学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不能忽略。这样一来,企业的评价通常会参照职业标准进行统一开发的、独立的测评体系,更具备职业规范性,评价结果能帮助学生有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辅导员的评价能够全面、及时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最了解自己,周围的学生可以起到镜子的作用,因此,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评价结果过程化。根据不同的综合素质要求,以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化,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评价结果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结果,而应该具备过程性。在人才培养中,首先,在校内学习、基地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过程当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侧重点应该有差异,综合客观的评价结果应该具备过程性;其次,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程当中,他们的习得结果应该是发展性的,他们某方面的素质可能进步很快,也可能有些学生的某些素质在退化。所以,评价应该具有发展性;最后,根据素质培养的性质不同,评价的过程性应该有差异,如技能性评价周期可以短一些,而道德性的评价周期就应该延长,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3.评价方式多样化。要给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就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分数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方式,但也是最不具备情感性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在少数技能性评价中运用;座谈式的交流评价方式可以拉近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距离,让评价对象更容易接受批评教育,从而实现进步;当然,书面反馈的评价方式也是很可取的,这种评价方式重点不是给学生一个分数,而是帮助学生在改变中成长。

4.评价目的明晰化。评价目的明晰化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众多评价主体,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不管是自身还是同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只有把握这一目的,才不会让评价者进入打击学生、激化矛盾的误区,也不会让被评价者流于表面的功利性追求,这些都无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确立企业在高职学生培养的主体地位,通过企业设定岗位需求合理化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具体落实。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企业目标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课程。在课程上采用“宽基准、活模块”的方式,体现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适应职业发展变化的能力,既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强化企业在高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是建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在双主体培养模式下,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更能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更能让学生认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积极参与,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综合素质培养才能卓见成效。

(四)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渗透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应该仅仅是综合素质课程教师和学工辅导员的职责,更应该是专业教师的职责。专业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需要同时考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技能的培养中。首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特点及授课时间长短,提取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开发教学专题;其次,编写教学专题教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综合素质融入方案提出明确要求;最后,教学内容编写要服从教学计划的需要,不应顾此失彼,不能降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红梅.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9.

[2]童晓燕.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D].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篇7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身心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基础,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身体素质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等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体质、体能、精力等方面的能力。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要使大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我,保持平稳正常的心态、开朗的心境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精神、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等。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大学生良好的人格、气质、修养。

创新素质主要指人具有的创新意识、习惯和能力。要从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来加强医科生创新素质培养工作[5]。

信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对人才的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并将其视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之一[6]。要培养大学生对信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长久的注意力,能够从大量纷繁复杂的、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信息资源中不断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迅速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从而能够在科研发明、技术创新、提高工效等方面勇于实践、多出成果,因此信息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而创新能力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7]。

本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分计算方法:总分=思想道德素质分(占15%)、身心素质分(占10%)、科学文化素质分(占65%)、创新素质和信息素质分(占10%)之和。

本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按照学年、学期分为不同的评价期间。分别将评价期间内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信息素质的最高分折合为综合素质的15分、10分、65分、10分代入上式计算,其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信息素质得分分别以此最高分作为基数进行折算。当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高分明显低于100分,可以进一步将其调整为100分,其他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按照同样的比例进行调整。

思想道德素质得分:

思想道德素质考核分,由辅导员、任课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考核小组,任课教师代表由教学行政部门确定,学生代表由各班通过民主投票选举产生。考核小组成员根据考核内容及学生的平时表现,给每位学生评定分数。按满分为100分进行考核;

被评为校级先进个人的学生加7分;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的学生加10分;被评为省部级以上先进个人的学生加15分;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表现突出者,受到校级表彰的学生加5分,受市级表彰的学生加10分,受省级以上表彰的学生加15分;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篇8

【关键词】中职卫校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39-02

中职卫校立足于医药卫生行业,以培养具有较好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这要求其必须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上。综合素质是指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在体育、文艺、美术、音乐、舞蹈、语言等方面的特长。本文以北海市卫生学校为例,从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技能比赛、文体活动等方面探讨中职卫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扩展知识促发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有些中职卫校存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时过多、人文课程和素质教育类课程设置偏少的现象,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偏窄,个性化的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宽泛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中职卫校开设了素质类教育课程,同时也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课程涉及理、工、艺术、人文、体育等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这种选修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求知欲望的满足提供了巨大的知识空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充分地扩展,对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合素质还包括各种能力方面的综合素养,能力素质中主要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创设情境开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如笔者在讲授语文课《我的母亲》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把各种母亲的形象进行讨论对比,总结出母亲的共性,体会母爱之情。在讲授《致橡树》一课时,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去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专业”时,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让学生在医院中了解专业,热爱专业,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护理礼仪课程的“护士言谈礼仪”实践课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护士和病人),训练规范的言谈礼仪,进一步提高学生护患沟通的能力,为以后实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学习才艺提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依托学生社团组织,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社团是在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的许可下,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社团负责人自愿承担社团的发起和组建工作,其成员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上自愿参加社团活动。社团建立的目标一致,活动内容多样化。学生社团一般包括各种类型,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所以说,社团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教学计划中的某些不足,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在体育、文艺、美术、音乐、舞蹈、语言等方面的特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北海市卫生学校拥有心理协会、新芽文学社、英语协会、武术协会、篮球协会、健美操协会、跆拳道协会、吉他协会、街舞协会、礼仪队等10个社团组织,社团设有具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学校学生科和团委的管理下保持正常运转。目前,学生社团在学校校园文化活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如其积极参与各种晚会、比赛、公益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员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三、以赛促学,以赛促改革,锻炼能力强技能

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赛事活动,它让职业院校学生有机会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职业技能,展示中职教育的成果。同时,也让学生在技能比赛中体会到成就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和层次。学校以赛促学,以赛促改革,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了个人综合素质。

北海市卫生学校在2012年有3名学生获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护理技能比赛一等奖并代表广西参加全国护理技能比赛,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其中第一名获得者就是一个励志成才的典型案例,她在学校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技能比赛冠军,被三甲医院成功录用,成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正是技能比赛这个平台,让她这颗金子被发掘成才。

武有技能大赛,文有文明风采,这些活动极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各类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2005~2013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文明风采”获组织奖6次,全国一等奖7个,国家二等奖21个,三等奖56个。学校以“文明风采”竞赛结合德育实践活动,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才艺展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

四、开展校园品牌文化活动,改善结构实现价值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品牌文化活动,将有利于全面提高中职卫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北海市卫生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团结意识和成才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并在未来岗位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2013年学校开展大型校园文化活动20多项。部分学校校园品牌活动可参见表1。

表1学校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举例

总之,提高中职卫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职卫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课题。中职卫校要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时俱进,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实行课堂和课外相结合,运用社团和各种活动载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增强学生适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锻炼他们克服困难与迎接挑战的坚强意志。这样,中职卫校的学生在走出校门时,才会充满信心,充满潜力,充满希望,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师德为首育人为本[J].人民教育,2006(20)

[2]郭建福.在中职学校实施成功教育的几点思考[J]..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3]刘春生,马振华.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J].教育研究,2006(5)

[4]陶爱祥.课堂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J].当代经济,2009(8)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1C131)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篇9

关键词: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策略

人的发展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和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舞蹈中专学生教育过程中,也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

1、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是指舞蹈中专学生需要具备的特定品质。舞蹈中专学生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1.1思想道德素质

当代学生应当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舞蹈中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小处讲就是指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高低程度,就是对人、对事、对事业、对社会的责任感。从大处说就是体现舞蹈中专学生的政治立场和观念,就是对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态度[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尚的思想道德与传统美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方面。

1.2科学文化素质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愈来愈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的程度,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具备高层次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是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拥有专业知识技能是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的共性要求。因此,当代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多学科文化知识。

1.3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个人在某一学科或某一岗位工作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素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所学专业知识的多少与理解、掌握程度;二是对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的多少与掌握程度。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评判的一项重要标准。专业素质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强烈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1.4身心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的虚弱[2]。”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身心上保持健康状态,并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健康的人。身心素质包括两方面: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虽然从总体上看比较好,但在某方面还不容乐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现状表示担忧,迫切希望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只有少数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表示比较满意。同时,有大部分上的学生能清醒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已是当务之急。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政治意识淡漠,价值取向失衡;文化素质薄弱,综合能力偏低;注重专业素质,缺乏实践能力;心身素质较差,现状令人堪忧等。

2.1政治意识淡漠,价值取向失衡

目前舞蹈中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总的情况来看主流是好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3]。有研究显示,62%的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从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政治觉悟不高,思想信念淡薄;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不完善;道德素质滑坡,道德行为失范;负面影响较大,人生观受到冲击。

2.2文化素质薄弱,综合能力偏低

在当今社会里,任何人素质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其整体素质的高低。对舞蹈中专学生而言,必须做到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为将来继续学习深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但目前大部分舞蹈中专学生对文化学习不够重视,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科学文化素质。部分学生存在着文化基础差,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方式不当,处理问题极端等问题。

2.3注重专业素质,缺乏实践能力

在当前舞蹈中专学生中,很多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专业素质,相对于其它素质来说所占比例较高,但与新时期高素质优秀人才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注重专业技能,忽略基础知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

2.4心身素质较差,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心身健康方面都存在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身心素质。智能结构缺乏,心理障碍突出;学习压力较大,缺乏科学锻炼;生活习惯欠佳,自立能力较差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舞蹈中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

综合素质教育是时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在艺术教育中舞蹈教育也具有重要位置和作用。通过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在丰富自身文化知识结构的同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此引发学生对其他艺术的广泛兴趣和爱好,从而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

当前社会学生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特别是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让当代舞蹈中专学生的思想受到腐蚀。因此,学校和教室一定要教育学生摒弃不良思想,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对于舞蹈学生来说,可以结合舞蹈教学,寓教于乐,帮助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老师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教育中专学生,让学生了解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从而向正确的方向努力[4]。

3.2开设舞蹈欣赏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舞蹈艺术以生命力的高扬,讴歌热爱、关心、理解、发现、创造和希望。学生鉴赏舞蹈艺术,不仅能够纯洁感情,净化心灵,而且有助于完善生活,它是激励学生完成人生使命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到的趣味表现出来就是创造。鉴赏舞蹈艺术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鉴赏行为本身。

舞蹈艺术鉴赏是指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所进行的审美行为。在审美过程中进行感受、理解、鉴别、体验、欣赏和评价,并从审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享受。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舞蹈艺术开阔视野,认识世界,唤起学生情感和创新思维,并根据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经验来理解、判断和评价舞蹈作品,从而获得舞蹈艺术基本技能和人文知识。因此,可以说舞蹈艺术鉴赏是一种双重的情感体验。

结合传统的舞蹈欣赏课模式,让学生用具体的动作,贴切的动律,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欣赏中去,增强学生的动作能力和示范能力[5]。通过“想”的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和舞蹈的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更好的理解作品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于全面细致地把握作品主题。通过“说”让学生就作品的思想内涵做出评价,使学生的欣赏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提高学生舞蹈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舞蹈作品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3.3课程评价方式创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艺术课程评价,既要重视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笔者在舞蹈课程学习评价上,注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关注学生艺术学习的过程。学生只要平时能够按要求完成了每一周的作业,平时的评分所占期末评价60%的比重。这种评价机制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每次小测,教师要与班里的几个舞蹈组长一起当评委,进行综合评分。学期末教师要结合学生一学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率及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会使学生对平时的学习和练习比较重视,以防有的同学平时不用功,到最后期末考试时“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不良心态。恰当的评价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舞蹈艺术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通过舞蹈促进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舞蹈是人类用于表达各种情怀的一种艺术形式。她不仅给予演员和观众感官上的享受,更能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对美产生更深的体验,对美的鉴赏能力更强,对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舞蹈训练,使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得到了锻炼,理解音乐的能力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得到了高。舞蹈音乐不仅能提高大脑的记忆力,而且学生的精神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学生拥有了充沛的精力,学习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教育大业,教师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创新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必须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等,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从事业务教学的教师要从只“备课”不“备人”的状态中改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准备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把培养综合素质的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才能更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6]。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内化。创新举措主要体现在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等方面。

4、结论

通过研究,笔者对舞蹈中专舞蹈教学创新,提高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梳理,并提升了认识水平。总之,教师可以在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教学理念之基础上,根据舞蹈艺术课程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实际情况,来科学地、合理地、灵活地、创造性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以切实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饶国栋.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09(40)

[2]王芷苏.“引导式”教学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1(5)

[3]高伊依.有效提升幼儿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J].学理论2011(5)

[4]李永惠.试点工作背景下高师舞蹈实训课程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篇10

关键词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关注每一个学生“闪光点”,评价内容应力求多元化,评价方式趋于多维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质、社会适应能力、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教育性进行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整体,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反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1.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途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工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能发掘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既评价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需求,又有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勇气和自信。综合素质评价在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的同时,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此,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准确、多元的评价能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教师业务提升的需要

传统评价惟分数论,使教师的培养思路总以考试为指挥棒,忽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以新课程背景下的人才观、质量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作为评价的理论基础,多角度的审视学生,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运用评价的诊断功能,通过反馈信息,不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体系既重视人才的知识专业化水平,更注重人才的创造能力水平;既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重视人才的多元化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时代挑战,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招生学校要求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加强了对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培养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国家选拔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3.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校立足整体,彻底转变办学思路:对学生整体培养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终结性评价转为多元化的评价;从“唯分数论”变为量化积累,从量化积累过渡到质的评价。对学生多元、质的评价,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校际间的竞争,激发学校开发符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优化办学资源,使校际间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二、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遵循尊重学生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拿一个简单的比喻句来讲,学生会经常给你新奇的比喻,我们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赏识教育与幽默批评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给与表扬。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但是每个学生对赞扬的“渴望”都是一样的。渴望赏识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课程标准》里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评价要饱含教师的赏识与期待。我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有信心,要充满期待,得体幽默的批评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药,使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信任与支持,从而迸发出改正缺点、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批评时巧用幽默,不仅能避免师生矛盾,还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在愉悦的情境中得到感悟。

3.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