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9:17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篇1

关键词:影视艺术;综合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艺术还深受文学的影响,电影与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并借鉴了许多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影视艺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在整个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很作用。继而,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影视艺术向诗歌学习,产生了抒情性的诗电影,如美国的《金色池塘》,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我国的《黄土地》、《我们的田野》等。影视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电影、电视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和小说电视,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电视连续剧《围城》、《雍正王朝》等。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篇2

关键词:多媒体;电视综艺节目;运用

0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影像作为新式的影像播放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中,其展现的视觉效果强烈且产生了层次丰富的递进变化,而这,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神奇变化。由于电视综艺节目中对多媒体的应用,使得电视综艺节目一改以往的风格,在视觉中呈现出丰富多变且具有现代气息的节目风格。多媒体在给电视综艺节目带来新风格的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数字信息技术是否会影响综艺的艺术性,如何将多媒体与电视综艺节目进行有机结合呢?

1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发展,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进行的影像呈现也越发多样化,甚至被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中,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社会体验。国内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综艺节目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当属“春晚”。历年的春晚允结合了多媒体的LeD影响技术、投影技术以及虚拟植入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视频技术等,视频技术的丰富与精致,使多媒体技术呈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以LeD视频技术为例,其主要被应用于视频影像上,通过大屏幕展现节目所需的图片或是视频等,同时也可以转播第二现场,两个现场通过LeD可以进行互动,增强节目效果。另外LeD的屏幕亮度非常高,其可以满足电视综艺节目的画面的逼真性需求。现阶段,其亮度与清晰度的优势,使得LeD被广泛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中。

2多媒体技术增强与革新了综艺节目的艺术表现力

2.1时间和空间的跨越与转化

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影视作品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但是综艺节目有别于影视,因为综艺节目收受到空间与角色的制约,在表现叙事的过程中很难大幅度地完成时空转换,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影像本身就是对一个新的时空的创造。多媒体影像展现出的氛围与情境,在无形中通过电视屏幕完成了时间与空间的转化。首先,将多媒体影响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对综艺节目的“时间”产生了影响,在以往综艺节目的舞台上,时间具有一种线性与连续性,而影响就可以通在综艺节目的表演中,在综艺节目的线性时间上进行自由的时空互换与跨越。此外,影响的转换可以有效地帮助综艺舞成时空互换,创设表演氛围,进行场景的切换,进而使得舞台表现形式呈多样化与立体化。例如,在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支名为《城市变奏曲》大型舞蹈,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现了清朝末年到现代的历史变迁,将传统与现代同时的展现在舞台上,跨越时空,完成了古今之间的对话。在舞蹈表演中,依照剧情的需要完成了对舞台情境的创设,及时的完成了时空的跨越与转换,这是以往舞台单一的背景所无可比拟的[1]。

2.2对充满诗意的视觉艺术的打造

艺术性较强的电视综艺节目可以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完美体验的同时,对人们的心灵产生极大的触动。其用一种近乎诗意化的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其中,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充分激发了观众的审美想象空间。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要求“意象合一”也就是说要做到情景交融,意与象共存且两者辩证统一。再以2009春晚为例,在其综艺节目里有一支舞蹈名为《蝶恋花》,其利用多媒体向观众们展现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情境,在舞蹈的一开始通过多媒体动画技术将在舞台中呈现出立体逼真的视觉影像,将舞台打扮成一个充满诗意的梦幻空间。舞蹈表演者俯卧于舞台上就像一朵朵设公开的花朵。随着舞蹈的展开,舞台变为花的世界与花的海洋,而与此同时,花朵开满于整个舞台上空以及周围的屏幕上。进行独舞的舞蹈家在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下,在舞台中央进行着表演,在表演达到高潮时,舞台被无数的蝴蝶所围绕,在音乐的配合下向舞台的中央飞去,这时舞台早已突破了空间的限制,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幻想。正是有赖于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才能在在舞台表演上进行无限的空间延伸,进而扩大观众的审美想像空间。

2.3蒙太奇叙事手法的运用

一战过后,苏联的剧作家率先提出了“戏剧电影化”的理念,就是戏剧在叙事时可以借鉴电影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相互结合的可能性。当前,多媒体被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中,也可以尝试将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蒙太奇运用于综艺节目的表演过程中。蒙太奇最初为建筑术语,表示安装的意思。影视理论者将其引申到电影拍摄领域中,表示为在影视创作上对镜头的艺术剪辑与整合。蒙太奇是所有影视艺术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形式,既可以叙事也可以表意。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认为,将两个画面相加,就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新内容的呈现。在电视综艺节目表演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蒙太奇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吸引观众的同时,节目本身也产生了新的内涵。此外多媒体技术与舞台演出人员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第二种蒙太奇词汇,丰富了蒙太奇的含义与意义。这种由多媒体技术与现场演员的互动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含义,使得影像在综艺节目演出中,从某种角度上说成为了一个另类的“演员”。例如13年央视春晚舞蹈《嫦娥》堪称运用蒙太奇技术的典范。在舞蹈中利用蒙太奇技术使舞台影像从舞台空间切换到神话中的亭台楼阁最终转换为星辰大海,再剪辑上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最后于地面飞船出仓的画面,整个画面衔接十分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对蒙太奇语言的运用,为电视综艺节目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将舞台与演员结合在一起,完美地呈现了综艺节目的艺术性。

2.4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将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虚拟与现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电视综艺节目发挥艺术性的同时,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在真真假假的影像环境中,给观众带来了如梦似幻的现实体验。通过对各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整个电视综艺节目更加充满艺术性[2]。电视综艺节目在视觉上始终追求对完美的立体效果的体现,因为与立体化的空间相比,平面的电视影响一直是电视综艺节目的短板,而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其与创造多维度空间的艺术技能相融合,对传统的影视画面构造表现形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讲摄影技术融入其中,对电视综艺节目在画面表现上,进行立体空间的构造[3]。如以虚拟植入技术为例,其原理是将现场的摄像装备的信号与三维合成的虚拟情境进行完美的融合,同时利用跟踪技术让三维情境随着摄像装备的画面的变化而变化,进行虚拟与现实画面的完美衔接。在13年的春晚中,歌手演唱歌曲《风吹麦浪》时,就利用虚拟植入的技术,在整个舞台上呈现出麦田的景象,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另外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对与他人交流都存在本能上的渴望,人们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同样也是完善自身自我意识的过程。电视能够创设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时间与空间的交流情境,观众不用身处现场却可以与其他的电视观众进行跨越空间的交流与沟通,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交流欲望。因此,电视综艺节目的影像越逼真,则越能满足人们对交流环境的追求。

3结语

多媒体的出现,对电视综艺节目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只要科学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中,就会使电视综艺节目无论是在观赏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得到质的飞跃。多媒体技术给电视综艺节目带来艺术风格上的改变,通过科学技术促进了艺术的表现,展现了电视节目独有的艺术魅力,在保留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为电视观众们提供了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参考文献:

[1]孙斌.科技与艺术的交融——论多媒体技术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运用[J].中国电视,2016.

[2]戚缤予.多媒体整合时代的电视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篇3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综合材料在绘画中的广泛运用,当代众多美术作品已经对传统架上绘画(油画、国画、水彩画、版画)这一分类标准形成挑战,大量作品难以单纯地归于某一类别,“绘画走向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倾向促使当代艺术语言产生新的形态和新的审美标准。新的物质材料和传媒方式大量在美术领域的意义得以重新发现价值得到重估,媒介的混合性走向前台成为现实,绘画走出所谓的象牙塔和自治的范围,综合成为绘画领域的有力组成部分。艺术领域的巨大变化必然引起艺术理论研究的变化,尤其是中国艺术的高等教育开设新画种和运用新材料的课程成为普遍现象,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对综合绘画教学和实践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尤其是近年来,在诸如电子、计算机、影像、数字、网络等等新兴艺术媒介的影响下,当代新艺术媒介所催生和推动的新兴视觉艺术颠覆了过往传统,当代绘画语言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艺术观念的变化和表现手法的拓展。通过对综合材料的研究,是理解当代艺术观念变革的关键,是研究现当代艺术的有效捷径。新的物质材料是实现艺术语言传达价值和意义的桥梁。对材料研究是掌握绘画语言的基础,是绘画的最根本语言,所以对物质材料展开必要的专研是在当代复杂艺术语境下的迫切要求。

在不同艺术媒介形制的创新和包容并蓄的过程中,更为广泛延伸了自身艺术形态的探索和创新,已经产生了很多当代绘画创作在当下艺术生存环境多元化背景下引人不断瞩目的发展成果。综合材料(或混合媒介)是西方绘画中“mixedmdeia”的汉译名称。“综合材料”指多种媒材,如油性、水性、颜色,也有染料、矿物色,或是泥土、玻璃、钢铁、化学试剂、织物、纤维等等,各种材料都可以在绘画创作中交叉和混合使用。“mixedmdeia”就是用“综合材料”来创作的绘画作品,是“综合材料”和“综合技法”在绘画上的统称。国内已经有诸如陈心懋、郑建启、王珠珍、张元、赵维华等一批学者从材料的工艺、材料与媒介、材料与艺术表现、中西方材料与造型对比、材料艺术实验等角度出版了《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材料工艺学》、《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艺术材料的遐想;绘画应运的结与解》、《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绘画媒介与造型样式-中西传统绘画造型语言比较研究》、《综合材料艺术实验》、《中国抽象艺术学》等一批研究成果。国外也有丰富的实践成果,诸如西班牙画家安东尼・塔皮埃斯、德国现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立体派画家雷捷、波普艺术家劳申博格等人利用综合材料探索了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本文基于艺术媒介与艺术语言的关系,深挖愈发多样性的艺术生存状态,如何激发当代绘画艺术语言新的探索思路和发展方向,从理论层面系统梳理综合材料如何突破原有表现的张力,催生当代绘画语言的突破与创新,从实践层面创作紧密结合当代艺术变革,掌握现代人对艺术自身过程及世界和生活的切入途径和方法,通过综合材料的使用,使绘画语言更符合现代社会“人性化”、“多元化”的文化趋势。

材料媒介的价值与艺术家的自我表现

当代艺术家在很多艺术领域都选择综合媒介材料,许多艺术家身份非常模糊,他们的艺术品跨越不同艺术领域。“绘画走向多元化与综合化”,在相当的层面上已经成为了事实。综合材料在绘画中的作用既是表达艺术家个体精神的方法,还又带着普遍社会大背景和文化性质。在综合绘画在架上绘画创作中,材料媒介已经不再只是某种单一性的构架形式语言,因为它除了作为特殊的表现形式和视觉审美语言以外,必须还应该具备文化性的内在涵义,并要承载着时代的精神走向未来的艺术。

从二十世纪以来,自立体派、达达派到波普主义的一系列艺术发展,材料作为媒介对推动艺术家创作观念的改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材料媒介的选择目的是服务于艺术形式与思想的表达,所以材料的多样是使架上绘画重现活力的方法之一。材料可以相对自由的使用打破了许多传统概念,传统架上绘画的唯一的艺术标准已不复存在。现代主义的发展将形式提到了极至的高度,综合材料的介入带给架上绘画发展的可能。综合材料介入艺术作品,一定会通过变化多样的材质丰富和加强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与内涵。

在艺术创作中,材质媒介不论在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是最基本的元素。现代绘画中的材料运用不是直接的制作,而是要把各种材料自身的物质特性与生活经验、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发展、艺术观念等相结合在一起。综合材料媒介的自我表现是富于视觉变幻的,充分显示了艺术家独到见解和体会。综合材料的应运,可以扩大与丰富自身的表现力,最终使多样的材质融入架上绘画产生多样的艺术表现方法。

材料边界的跨越与艺术观念的突破

材料是绘画作品最基本的物质构成,是绘画作品得以形成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材料承载了画家所有的意图和审美,成为绘画全部意义的唯一载体。材料在艺术家和欣赏者,创作意图和画面作品之间承担中介作用。材料以绘画作品的桥梁身份承担了艺术的语言作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因其不同的形式表达了艺术家的意念。艺术家的创作意愿决定了必须使用材料作为主要的运用手段,通过材料的使用表达思想和目的,

当代绘画拥有的新的美学观念、新的视觉媒介手段,正使其传统艺术形态逐渐涉入当下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意象。艺术主体创作手法的旧有模式被改变,传统的艺术表现媒介被新的艺术观念颠覆,伴随而来的传统审美价值取向也随着新兴艺术形态的出现而从其内部悄然改变。

早在20世纪早期毕加索就已开始尝试把各种综合材料应用于架上绘画中。发展到20世纪中期,更多的如石膏、沥青、沙土、各种胶等综合材料都被艺术家们应用于绘画中。综合材料较单一的传统架上绘画在表现手法及材质运用方面更具优势。通过对各种综合材料的精心筛选可以更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品真实的思想感情及作者意图,使作者的主观思想和客观世界达到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境界。

从发现新新综合材料到筛选有价值的能够表达绘画思想的材质,再到利用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将其转变成可以在绘画作品中将作者的思想从欣赏者的视觉角度表达的效果,其实综合材料及绘画工具的多样化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已然成为绘画语言形式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伴随着艺术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综合材料必将更加广泛地运用到架上绘画中,它对绘画探索新领域的影响力也将日趋显露。

对比传统艺术,当代艺术在对纯粹手段的追求,对过程、自发、偶发、行动等的重视等等方面具有独特标志,这一创新对观众的奇思妙想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也成为当代艺术介入世界的新鲜角度。研究综合材料如何突破传统材料边界的跨越,实现材料表现的张力,是对当代艺术观念变革的关注,是接触和了解、研究现当代艺术的有效捷径。

综合材料的审美意味与艺术语言的多维视角

综合材料的跨界使用,尤其是当出现了使用现成品材料等加入画面,极大的改变了当下绘画创作的面貌,也使得当下绘画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观念取得了迥异于前人的发展,使其在形式规范、语言结构、媒介技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较大的拓展。绘画技法是绘画材料在绘画中融化和实现审美价值的需要,不是简单罗列而是个体和整体,手段和目的合二为一的需要,是审美属性和表现方法的具体化,是作品整体感觉整体意蕴形成的黏合剂。

材料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不只是重要的塑造的手段,它自身也是构成艺术作品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物质材料自身就有其特殊的美感,就叫“材质美”,不同的物体的外形有着其个性的空间特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用的材料媒介可以分为:自然中的动植物材料、工业人造材料与实物应用等。各个材料的物理性质给人以不一样的美感。各种物理属性的材质美,在艺术家眼里都转化成为艺术作品美感的来源,艺术家通过艺术加工与表现,将艺术价值与材料相结合,创作出了非常多的经典作品。

“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质地(粗与细等)或者纹理所形成的美感。肌理对绘画作品来说,是具有装饰化的美感,给人表面视觉特征印象深刻。各种物质的肌理具有不同的美感,各种变化使得肌理丰富了综合材料的语言。现当代架上绘画中,艺术家常使用肌理来表现物体的外在特征。肌理可以让画面产生可触摸的艺术效果,是薄画法和平图无法达到的,其中包括基底的纹理、笔触力度的变化、画刀法的应用以及物材的使用。肌理在综合材料中是种视觉形态,它的表现力影响着观众的感受。另外,质量感也是肌理的视觉传达。每种材料都有独特的体量感,光线变化、固有色彩。同观者的心灵反应交融产生了肌理质量的美感。

阿恩海姆说:“艺术最优美的地方与最强的生命力,就是在于艺术能够表现运动。”作品的张力就是综合材料绘画形态美的灵魂。正是新材料、新技术的介入,使得新材料绘画其具有不确定的空间、不确定的动与静、不确定虚与实,正是这些艺术形态特征,使得材料艺术的形态美一定意义上构成了材料艺术空间的美。各种材料自身的质感可以决定画面形态的内外在结构,产生整体和谐的视觉美感。

综合材料绘画中的色彩是以营造美的感官为本。材料的色彩是作品中最直观的部分,也是构成绘画的语言。现代综合材料艺术的色彩在西方艺术家的探索中有了突破式的发展,艺术家开始尝试把材料物质、塑造肌理、夸张的色彩用来组织画面结构,色彩也同时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色彩的概念不再只是上万种颜色的再现,而是绘画中独立的构成性语言,它作为一种抽象装饰的形式被分离出来,是作品空间的表达,也是艺术思想的表达。

新艺术媒介环境下当代绘画语言的重置

新兴艺术媒介下的绘画创作在表现艺术观念与艺术形式的当代性上愈发显现出媒介技术化的艺术创作特征,正以媒介化的视觉语言特征重置传统视觉语境。艺术媒介从来也没有像20世纪这样的丰富多彩,科技发明延伸了人体的功能、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不断为人类增添生存的媒介,拓展生命的价值。计算机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数字化的世界同样为艺术预留了无限的幻想实践的空间。在现当代艺术中,随着各种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创造,艺术传播变得更为迅速和复杂,艺术创作的材料变得越来越丰富。尤其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领域内,艺术创作的材质并不直接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材料,而可能是传播媒介和虚拟材料。进入20世纪中期,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各种新材料的出现诱发艺术创作语言的变革。现代艺术突破传统创作媒材以为根基的物质层而以影像形式作为其基本构成,包括使用模拟信号和电路传输的电子影像,以及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影像,主要体现在录像艺术、实验摄影、多媒融合艺术、计算机艺术、网络艺术和远程通信艺术等。“影像就是媒材”,这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影像作为媒介,主要是指电子和数字成像技术制作的可复制图像,随着电影、电视及其派生技术而出现的,包括电影、电视、录像等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主控和传播的图像。自摄影术发明以来的摄影、电影、电视、录像、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都是以影像为媒介的艺术类型。”西方当代艺术继新媒体、多媒体之后提出混合媒介的概念,对其内涵的界定更宽泛,不仅视觉、听觉、触觉方面的媒介都可以混杂利用,人的行为表演也被纳入其中。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的“影像艺术"、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艺术"、20世纪80年代的“数字艺术"、20世纪90年代普及的“网络艺术”以及21世纪盛行的“虚拟交互艺术",都是以技术为基础,借助技术创造的革命和媒介转化的普及,从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艺术思潮,并根据各个媒介不同的技术特征,制造出大量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随着信息社会的纵深化发展,新媒体艺术不断创造出多样而富有变化的审美体验。

当代绘画艺术中,空间形态不断从平面性走向空间化,从单一绘画材质的纯粹性向复合性艺术手段的融合;架上表现与空间的复合并置,为大众展示的是艺术的界面变得更加宽泛以及媒介重置化带来的新兴艺术视觉感受,而取代了过往对绘画单一纯粹性的传统视觉表现途径。数字艺术媒介的拓展和以前任何一次现代艺术媒介的拓展相比对中国现代艺术家的意义都不同,因为这次面对数字媒介从某种角度讲我们与世界是站在同一个起点,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世界创造出只属于数字化时代的精彩的艺术。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篇4

   影视艺术教育是以电影、电视艺术品为教育媒介,面向普通观众和受教者,以区别于影视的制作教育而纳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定位。影视艺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方式,学校教育又分为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中小学影视教育两个层次和培养影视艺术制作者(专业教育)、影视艺术欣赏者(普及教育)两个目标。

   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历史发展形态和我国影视艺术发展形态基本吻合,目前的目前状况是摘要:影视艺术教育的社会教育弱于学校影视艺术教育,而学校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大学影视艺术教育又弱于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中的普及教育又弱于专业教育。针对这些急需解决的困难。重中之重是要构建好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体系的条件下.对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究,以期实现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目标。

   一、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和教学目标

   对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究,首先要分析、明确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摘要:一是影视艺术中的教育,这主要是指影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一是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内容来进行教育。主要指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最突出的特征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影视作为产业制作艺术、大众消费艺术,从创作到制作都体现了集体的聪明,其中包含有成百上千个程序,包含有数百个职业和各种艺术门类。培养大学影视艺术制作者、创作者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要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强化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则承继了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综合性,弱化了实在践性,并突出地显现出摘要:既不同于娱乐性、游戏性,也不同于审美性的愉悦性;课程目标不重求深而重求广,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具有综合性;超越了所属“美育”学科范畴,成为“文化教育”学科,具有人文性由于其文本的经典性,体现出课程的经典性摘要:和其他课程相比,更注重教育过程等特征。可以说,大学影视普及教育课程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是愉悦性和审美性的同一,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同一,是经典性和现代性的同一,是信息性和教育性的同一,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教育课程。[1

   根据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基本特征,结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如下摘要:使大学生在欣赏解读影视作品的同时。往了解、理解影视艺术的特性、影视语言的特性;在趣味盎然的影视作品观赏过程中,提升审美期待,进步审美趣味,丰富审美知识,进步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审美感情。

   要实现这个课程目标,教学改革是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方面。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

   二、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的基本标准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纵策略,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是联结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纽带,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进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教师威信、师生关系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原因。它具有实践性、双向性、多样性、整体性、继续性的基本特征。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征不同,就应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的年龄、性别、经历、气质、性格、思维类型、审美情趣等的不同,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征相符合,和教学对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进步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促进其健康向上的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体现着教师的聪明,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

   一般说来,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应具备如下条件摘要:一是能否被接受者在理智方面、情感方面认同。二是教师和学生的参和程度、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较好地体现出教学的***性。三是克服了每种类型方法的局限性,在功能、效果、手段等方面呈现出经过优化组合后的综合性。四是高效果和高效率的同一。五是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注重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具有审美价值。

   教学手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引起学生注重、激发他们学习喜好,为感知、理解、记忆知识创造条件的物质载体。它主要包括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教学工具(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具)两大类载体。教育手段和人类文明的演绎历程亦步亦趋,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传统的面授到今天现代化技术投影[幻灯、录音、录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的开放型、超时空教育,教学手段已经迈向现代化,处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共同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状态。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当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气。

   三、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的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摘要:(1)课堂讲授法。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万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学校教育的“大众法”。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喜好,采用启发教学、谈话式教学等促进双边活动。(2)现场观摩法。这种方法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由理性思维转向对感性形象的熟悉,也可以说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有摘要:一是和属地的影视制作机构联合,酌情组织学生代表到拍摄现场观摩二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影视剧制作现场花絮的记录片。(3)实验实践法。这是由以教师为主体真正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有摘要:一是根据课堂讲授内容,有选择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节假日)拍摄DV剧;二是组织学生到影视拍摄基地参观考察三是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喜好的题目,撰写影视鉴赏文章,进步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新题目和论文辅导能力。(4)考试检验方法。这也是常见的传统的方法,主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篇5

论文摘要:影视剪辑艺术是电影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剪辑艺术随着电影的诞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又推动了电影电视的发展和成熟。

影视艺术的有四个基本特性。一是: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二是时间和空间艺术。影视艺术既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电视都是时间的移动中展示空间,同时又是在空间变化中展示时间,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复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是影视艺术的又一基本特性。三是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四是综合性和艺术性。影视既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有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结晶。影视是新兴的综合艺术。科技是影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综合性和技术性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的。

剪辑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www.133229.Com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剪辑(filmediting)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

早期阶段的电影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

edwins.porte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发明剪辑的电影导演之一。爱迪生公司早期制作的电影多是静止拍摄的短片,随着电影长度的逐渐增加,edwins.porter拍摄了里程碑般的thelifeofanamericanfireman(1902)。第二年他拍了thegreattrainrobbery,现在被当作早期剪辑术的范例。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篇6

剪辑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剪辑(Filmediting)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

早期阶段的电影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

edwinS.porte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发明剪辑的电影导演之一。爱迪生公司早期制作的电影多是静止拍摄的短片,随着电影长度的逐渐增加,edwinS.porter拍摄了里程碑般的theLifeofanamericanFireman(1902)。第二年他拍了theGreattrainRobbery,现在被当作早期剪辑术的范例。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篇7

艺术的种类很多,而各种艺术都是以各自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意识的。前辈艺术理论家把诸种艺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类别的划分,从而把艺术分成了基本两大类。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进行划分,把艺术形象存在于时间内的文学、音乐分为“时间艺术”;把艺术形象存在于空间内的美术、舞蹈、雕塑等分为“空间艺术”;再一种是以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来划分,把以听觉感知的文学、音乐分为“听觉艺术”;把以视觉感知的美术、舞蹈、雕塑等分为“视觉艺术”;另一种是以艺术形态的展示方式来划分,把展示过种中是静止形态的美术、雕塑等分为“静态艺术”;把展示过程中是活动形态的文学、音乐、舞蹈等分为“动态艺术”。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不能把戏剧、电影等艺术归入哪一类。由于戏剧、电影等用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多种手段进行创造,其艺术形象既存在于“时间”内,又存在于“空间”内;既要用听觉感知,又要用视觉感知;其艺术形态展示过程中既是“静态”,又是“动态”。所以,戏剧、电影又被称为“综合艺术”。戏曲是戏剧的一种,当然也属“综合性艺术”。

然而,在综合艺术类中,戏曲又有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的独特的综合形式和鲜明的个性。

一、戏曲艺术具有综合的广泛性

戏曲艺术的创作综合运用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而且这些手段又都是戏曲艺术有机整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文学、音乐、表演和舞蹈更是缺一不可。缺了其中任何一方面,戏曲就将不成其为戏曲了。而其它戏剧形式则不然。话剧虽然也运用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多种手段来进行创造,但其中有些方面并不是不可缺少的。话剧只要有了文学、表演就可以成其为话剧;歌剧只要有了音乐、歌唱、表演就可以成其为歌剧;舞剧只要有了音乐、舞蹈就可成其为舞剧;哑剧只要有了表演就可以成其为哑剧,而所省略的部分只是辅助、烘托和增强作用的。同样属综合艺术的电影舍弃了音乐、舞蹈,也仍然可以成其为电影。唯独戏曲是不能象以上这些艺术那样割舍的,这就是戏曲艺术综合性的一个特性。

二、戏曲艺术具有双重和多重综合性

戏曲在广泛综合运用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的基础上又充分运用了各艺术门类本身的多种创作手段和方式。在文学中既有散文(散白、说明),又有诗文(唱词、韵白、数板);在音乐中既有声乐(歌唱)又有器乐(开幕、闭幕、间幕曲、配乐),而且在声乐中既有独唱又有重唱、对唱、合唱、伴唱;器乐中既有伴奏又有独奏、合奏,既有文乐(管弦乐)又有武乐(自成一体的打击乐);表演中既要唱,又要念,又要做,又要打;舞蹈中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美术中在舞台灯光、服装、道具、化妆综合的基础上,服装上又有绘画、工艺的综合;化妆上造型与绘画的综合等等。这些是戏曲综合性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三、戏曲艺术的创作有着高度的集体性

由于戏曲艺术综合的广泛性,决定了戏曲艺术的创作要由多方面的艺术家共同参加的。而这些艺术家各自都有着自己的世界观、思想方法、志趣、品格、创作意图、艺术风格,在本部门没有参加到戏曲艺术中来时,都能自由、独立地进行创作。但当他们参加到戏曲艺术中后,就必须服从戏曲艺术创作的要求,就要在统一的组织、要求、指挥下进行创作,从而使诸家创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就需要有一个统帅创作全局的组织、指挥、责任者,这就是导演。创作集体中的各部门必须在导演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要求下,在统一思想、立场、观点、统一创作意图、原则、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而绝不允许任何部门的创作者违背统一的原则去自行其事或。否则戏曲就不成为独立完整的艺术,而将成为一个各抒己见、各不相让、互不相干的大杂烩,成为各部艺术的展览馆。

戏曲艺术的创作,除了多方面艺术家参加外,还必须有观众的参加。观众观看演出的感受过程也正是当场演出完成创作的过程。同时观众在感受中所产生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反过来影响舞台上演员的创作。这就和电视、电影有了区别,电视、电影观众感受的情绪也不会影响银幕上的“演员”。戏曲观众又和其它戏剧的观众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戏曲舞台的假定性,演员经常用虚拟的表演假定一切,总是给人以“虚拟”、“断裂”的情境。所以观众也必须用“戏曲”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不断联想、表象,从始至终参加创作,从而达到舞台上的物实情真,意趣盎然来完成创作。不然,戏曲的演出将常常使人莫明其妙,戏曲艺术的创作就不会圆满完成。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篇8

[关键词]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方法手段

影视艺术教育是以电影、电视艺术品为教育媒介,面向普通观众和受教者,以区别于影视的制作教育而纳入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定位。影视艺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方式,学校教育又分为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中小学影视教育两个层次和培养影视艺术制作者(专业教育)、影视艺术欣赏者(普及教育)两个目标。

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历史发展形态和我国影视艺术发展形态基本吻合,目前的现状是:影视艺术教育的社会教育弱于学校影视艺术教育,而学校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大学影视艺术教育又弱于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中的普及教育又弱于专业教育。针对这些急需解决的难题。重中之重是要构建好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目标。

一、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和教学目标

对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首先要分析、明确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视艺术中的教育,这主要是指影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一是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内容来进行教育。主要指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影视作为工业制作艺术、大众消费艺术,从创作到制作都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其中包含有成百上千个程序,包含有数百个职业和各种艺术门类。培养大学影视艺术制作者、创作者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要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强化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则承继了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综合性,弱化了其实践性,并突出地显现出:既不同于娱乐性、游戏性,也不同于审美性的愉悦性;课程目标不重求深而重求广,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具有综合性;超越了所属“美育”学科范畴,成为“文化教育”学科,具有人文性由于其文本的经典性,体现出课程的经典性:和其他课程相比,更注重教育过程等特点。可以说,大学影视普及教育课程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是愉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经典性和现代性的统一,是信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教育课程。[1]

根据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如下:使大学生在欣赏解读影视作品的同时。去了解、理解影视艺术的特性、影视语言的特性;在趣味盎然的影视作品观赏过程中,提升审美期待,提高审美趣味,丰富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审美感情。

要实现这个课程目标,教学改革是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方面。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

二、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的基本标准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策略,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是联结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教师威信、师生关系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原因。它具有实践性、双向性、多样性、整体性、继承性的基本特点。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就应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的年龄、性别、经历、气质、性格、思维类型、审美情趣等的不同,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选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相符合,与教学对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促进其健康向上的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

一般说来,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应具备如下条件:一是能否被接受者在理智方面、情感方面认同。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较好地体现出教学的民主性。三是克服了每种类型方法的局限性,在功能、效果、手段等方面呈现出经过优化组合后的综合性。四是高效果与高效率的统一。五是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注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具有审美价值。

教学手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为感知、理解、记忆知识创造条件的物质载体。它主要包括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教学工具(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具)两大类载体。教育手段与人类文明的演绎历程亦步亦趋,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传统的面授到今天现代化技术投影[幻灯]、录音、录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的开放型、超时空教育,教学手段已经迈向现代化,处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共同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状态。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当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三、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的基本的教学方法有:(1)课堂讲授法。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万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学校教育的“大众法”。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启发教学、谈话式教学等促进双边活动。(2)现场观摩法。这种方法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由理性思维转向对感性形象的认识,也可以说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有:一是和属地的影视制作机构联合,酌情组织学生代表到拍摄现场观摩二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影视剧制作现场花絮的记录片。(3)实验实践法。这是由以教师为主体真正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有:一是根据课堂讲授内容,有选择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节假日)拍摄DV剧;二是组织学生到影视拍摄基地参观考察三是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撰写影视鉴赏文章,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论文写作能力。(4)考试检验方法。这也是常见的传统的方法,主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采用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理论测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的综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问题式教学法。强化求疑意识,注重知识的科学性。主要内容包括5个方面:教师课前将教学内容提升为问题把应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学生拿到问题后则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学习目的,教师根据问题类型、难易程度等决定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清晰、明了的总结,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实践证明,问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建立,使学生能自主、充分和有效地学习。(2)作业式教学法。强化参与意识,实行师生互动,注重知识的深刻性。其做法是:教师将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通过师生双方协商,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就某部影视剧申报发言主题,然后,学生进行广泛的观赏。组织好书面分析材料,届时在课堂上作专题发言,课堂中60%以上的时间由学生主导。师生角色互补互换,学生报告,教师和学生点评,及时展开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3)话题教学法。强化创新意识,注重知识的建构性。“话题”指的是影视艺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等。具体做法是,先由教师主讲。然后提问,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谈见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如对当下影视界热点话题的讨论,比如影视制作的特技;港台影视和大陆影视以及其他地区华语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等等。(4)综合方法论教学法。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强化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其做法是,对于影视发展史中的现象和影视作品,运用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如文化学、社会学、符号学和比较法、还原法等进行阐释。(5)学术研究法。由学习到实践,强化大学生知识学习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课外兴趣课题活动中,比如。影视剧欣赏写作,DV拍摄,撰写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论文,支持学生组合申报校、院级课题,甚至吸收学生参加本课程教师主持的部级、省级的规划课题研究或教改课题等。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主要有:(1)影视欣赏室。这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教室。它的基本配备是:有一间能容纳一个大班的学生上课的专用室,有陈列橱窗,有投影仪、收录机、放像机、电视机、电脑,并配有相应的教学资料软件;影视欣赏室大体可归纳为几种类型:影视剧历史图片、资料展示室(复制的即可)影视音像及文字资料、教具陈列室;影视多媒体专用室等。影视欣赏室的出现对教学现代化的推进有着功不可抹的作用,特点是:它的整体环境能够给大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条件;能够方便大学生对影视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它最大的效能,不仅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能利用,中文专业的文学课、历史专业的文献课,甚至思想政治课等都可以利用,既能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场所,也能成为本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影视欣赏课件。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课件是从教学活动出发,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能够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它能把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出来,但缺失了很多课程的内涵。现在常用的影视欣赏课件有多媒体影视欣赏课件和网络影视欣赏课件:多媒体影视欣赏课件是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是一种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制作的可以在电脑上演示的能配上一些图像、声音、动画等,它可以在电脑上操作,图文并茂,既生动又形象,又可以免去上课时的粉笔书写的麻烦;网络影视欣赏课件,就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课件,主要通过网络表现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等。此外,现在不少电视台的影视艺术专题、专栏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影视同期声”等,可以作为特殊的影视欣赏课件,复制下来,供大学生学习用,这种课件可称之谓“影视欣赏电视课件”。

四、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实施意义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篇9

论文摘要:本文从业界对于复合型影视艺术人才的需求分析出发,对影视艺术院校教育及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引言

由于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影视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许多大学也都纷纷开办影视专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影视艺术教育一直呈现一种分割状态,院校之间缺乏交流,院校教育与影视业界更是缺乏必要的互动。影视艺术行业需要何种类型的人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改如何与市场接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原因分析

(一)影视行业特质决定

一般影视制作项目涉及多个领域,需要编剧、制作、音乐等诸多团队的分工配合,而各个部门间的配合自然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根据以往“隔行如隔山”的传统行业模式,这种交流又显得异常的困难。

(二)影视产业形势决定

当前,我国的影视动画被国外动漫抢占了绝大部分市场。我国的人均拥有动漫片的时间只有0.0012秒,而日本人现在人均拥有动画的时间是5-8分钟。根据业内人士调查,目前我国对动画制作人才需求缺口是15万人左右,动画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60万人。中国影视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振聋发馈。

(三)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决定

影视是一门以画面与音响为媒介、以现代科技为手段,通过银幕或荧屏为观众塑造直观的视听形象、再现与反映生活的一门综合艺术。评价影视制作的质量关键在于其艺术性,而艺术性的形式需要专业化、高水平、重合作的艺术和技术复合型人才。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培养要有重点,有主有次,不同的人的重点不同,也就是专的方面不同,但是他们博的性质是相同的。

三、基本素质的培养

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艺术和技术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构成一专多能,知识结构全面,市场竞争意识强的高质量人才,才是提高影视质量的水平的根本保证。多学科交叉的教学育才方式越来越得到社会重视的同时,相关院校的教育水平与教学模式也应相应改善,对于相关技能与艺术素质培养来说,个人觉得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强。

(一)气度和气韵

影视剧《巴顿将军》后面的巨大星条旗符号,显示了美国人的霸气《黑炮事件》中的大钟,作为符号警示人们时间的厚重《大法官》中巨大的“法”字,大楼的仰拍等都是浩大气度的一种完美演绎。气贯长虹、气韵生动永远是任何一种艺术门类恒久追求的最高境界。影视艺术亦然。

(二)市场经济意识

艺术品可以转化成商品,并且常常是天价商品。艺术品转化成为商品的过程之中,作品本身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加深加广了。与其他商品一样,艺术品的市场运作一样需要符合市场机制的运作规律。没有自我推销的市场观念,不研究市场的需求,艺术家很难有好的发展,“酒好也怕巷子深”。

(三)创造性思维

人的思维方式一般被分为三类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则是从艺人员必须勤加训练、牢牢掌握的思维模式。它建立在顺向和逆向思维之上,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开来的,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网状立体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广博的全面的知识结构、吸收快捷、消化、变通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是艺术创新的基础。求异、超越和创造是从影视艺术人才必要掌握的技能。

(四)审美能力培养

对影视艺术的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审美感受、感知、理解、联想与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陶冶从艺人员的情操和情感、性格和品格,对智力结构、意志结构的完善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影视艺术这种综合性艺术来说更是必不可少。

四、结语

影视艺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席卷全球,创造了梦幻版的影音帝国与巨大经济效益。中国政府与相关从业者都意识到了影视艺术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影响之重大意义。因此,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更应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分清主次,全面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发掘自身优势,稳步推进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力争在世界影视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后来居上。

参考文献:

[1]米双全.影视艺术教育再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2]葛玉清.中国电影意境营造与观众审美意向融合.文艺评论.2006(04).

[3]陈兆金.略论影视艺术意境的审美特质.电影评介.2007(02).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篇10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新媒体;互动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63-04

随着《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火爆荧屏,我们看到了观众对节目参与性和互动性的需求。随着《爱情保卫战》开辟“天天圈”等网络评论形式,我们看到了观众对运用网络自媒体平台发表个人观点的话语权需求。随着新闻实事类节目纷纷增加现场连线、一线记者进行实时报道等环节,我们看到了观众对电视新闻时效性、直观体验的需求。纵观当代观众多元化的收看需求,归根结底还是对电视综艺节目互动性的需求。故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已成为未来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形态

电视综艺节目是“以电子、数字等技术为介质,运用声光、时空转换、视觉造型等特有的电视表现形式,结合多门类艺术形式与非艺术形式对文艺形式进行‘二度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1]。值得注意的是,电视综艺节目的“二度创作”是忠实于改编文艺形态原有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运用电子、数字等介质进行特殊呈现的节目形式,其内容“涵盖了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竞赛、游戏、访谈、魔术、武术等艺术形式”[2],旨在满足不同审美层次需求的观众,提升节目的娱乐性,在有限的节目时间内,为观众提供审美享受。

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电视综艺节目以娱乐性为主,但娱乐性并不能代表电视综艺节目的全部价值。电视综艺节目具有“审美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几大特征”[3],其仍然肩负一定的文化责任。过度追求娱乐性、忽略知识性和审美性等社会功能的电视综艺节目,其核心价值匮乏,功能单一,必然维持不长久。

从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来看,先后经历了“电视综艺晚会、明星游戏、益智游戏、电视选秀和全民娱乐五个时代”[4],衍生出电视综艺晚会、电视文艺节目、电视综艺栏目和电视选秀节目四种节目形式。尽管这四种电视综艺节目形式仍然处于并存的现状,但由于电视选秀节目的异军突起,已经垄断各大主流媒体的黄金时间段,占据电视综艺类节目收视率的前茅位置。特别是近两年兴起的真人秀节目,如音乐类节目《中国好声音》、游戏类节目《奔跑吧,兄弟!》、情感类节目《爱情保卫战》《非诚勿扰》,等等。相较而言,电视综艺晚会、电视文艺节目和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率则处于萎缩现状。究其原因,可归结为几大类:

一是受众渴望更大空间的参与自由。电视综艺节目与多媒体合作,并非时下产物。早在本世纪初,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中就已出现了此类合作。比如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选秀节目,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投票支持自己喜爱的‘超级女声’,开辟了电视综艺类节目与移动媒体的搭界合作,首度实现了电视综艺节目与观众的‘点对点’式交流”[5]。随后各大电视综艺晚会、电视文艺节目如火如荼地开展了短信竞猜、短信投票等互动环节,大大提升了观众参与度。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观众已不再满足于短信参与的形式,而是渴望更大的参与空间,更加及时的、同步的参与形式。

二是受众的主动参评意识与愿望逐步增强。在传统电视综艺节目时代,观众基本上处于“被动娱乐”[6]的状态,参与节目活动的机会少,发表个人观点的机会更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网络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激发起人们的表达欲望。观众主动参与电视节目的意识觉醒,对喜爱的节目参评、参与活动的热情逐渐高涨,标志电视综艺节目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如何开辟一种更加宽泛的、观众参与更加方便的、互动性更强的节目模式,是电视综艺节目生存下去的主要课题。

二、新媒体与电视综艺节目的融合

新媒体是一种集网络、手机、数字等多种媒体于一身的新兴媒体形态,其形式宽泛,“包括网络、移动视媒、iptV、SnS、在线阅读、手机出版物等产业形态”[7]。严格来讲,新媒体也可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征,迎合了当前生活节奏加快的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休闲娱乐的需求;同时其内含的海量信息和资源共享特性,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的需求,对获取大量资源信息的渴求,且在信息获取方面,还满足了人们对于选择主动权的诉求;作为新一代的传播媒体,新媒体具有极强的原创性,受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这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效果;而在信息方面,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个性表达空间与社群文化,使市场细分愈加充分”[8]。

新媒体与电视综艺节目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新媒体的特性对传统电视综艺节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激活了电视综艺节目的手段,也吸引了更多的受众群体。但由于传播形式、受众群体等多方面的影响,二者的融合既存在相互促进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从积极影响来看,一方面,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为受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参与空间。“新媒体以其共享性、互联性、交互性影响着传媒业态的发展。”[9]新媒体的融入适应了观众收看习惯的改变,传统的“被动娱乐”形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娱乐”需求。如天津卫视在《爱情保卫战》节目中开辟了“天天圈”留言及观众点评环节,节目通过网络与观众形成“隔空对话”,有效激活了观众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即时性优势,为电视综艺节目与观众之间搭建起即时沟通的平台,这一点延续了早期短信交流平台的“点对点”式交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通过微博、微信、QQ等时下流行的交互工具,实现了在线交流、在线可视交流等形式,满足了观众主动参评意识和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从消极影响来看,一方面,观众点评意见繁杂,降低了节目品位。电视综艺节目不仅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审美性、知识性和观赏性的特点。过多的观众点评带来一定的干扰,无疑会影响节目的观赏性。且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与观众开展在线交流环节,由于观众文化素养、知识品位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低俗、粗鄙的言论,对社会舆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对于少年儿童产生的恶劣印象很难消除。另一方面,“新媒体融入电视综艺节目,有效拉近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10],但过多的媒体互动,会让观众应接不暇,产生厌烦心理,反而对节目的收视率和关注度产生负面影响。且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跟风现象严重,无论是节目内容,还是新媒体融入的形式,一经推出,往往会迎来争效仿的局面。不同电视综艺节目运用新媒体的手段类似,很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同样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生存发展产生了反作用。

三、新媒体与电视综艺节目的互动模式探究

既然新媒体融入电视综艺节目已成为发展趋势,那么如何融合、怎样形成双方互动,如何激发二者的优势、形成强强联合,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提升节目使用价值和社会功能,是当前亟待思考探究的问题。

正如上述分析所言,新媒体固然存在诸多优势,其中以交互性、即时性、个性化等特点最适合融入电视综艺节目中,双方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但任何媒体都并非一块完璧,新媒体也存在其自身的劣势,或者说有待完善之处。从目前的融合形式来看,电视综艺节目对新媒体特点的最大需求还是“互动性”。但目前的互动融合来看,新媒体在为电视综艺节目插上双翼的同时,其自身的不良因素也在困扰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探究二者互动模式的关键性问题,即是有效规避或解决新媒体对电视综艺节目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的效能。

(一)自媒体多元互动模式

“自媒体是新媒体的一种形式,也被称为‘个人媒体’或‘公民媒体’,具有个性化、普泛化、自主化和平民化等特点”[11],包括微信、微博、博客、论坛或BBS等媒体形式。自媒体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人们表达观点和愿意的主要平台。电视综艺节目融入自媒体是大势所趋。以当前最为火爆的真人秀节目为例,自媒体的融入形成了一种多元互动的模式。

1.话题效应

话题效应是当前电视综艺节目主要营销手段之一。所谓话题效应,即是根据电视综艺节目内容利用多媒体渠道在社会上掀起热议话题。运用话题效应的策略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为激发观众回应话题的主动性思维。在真人秀节目中可选择人气较高的嘉宾或参赛选手,通过微博、微信或门户网站论坛等渠道,一些讨论相关话题,引导观众热议。甚至对于竞赛类真人秀节目可通过这种话题热议形式对比赛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当观众有了话语权,参与热情自然被激发出来,话题讨论信息也会被大量转载,便起到了借势宣传的效应,提高了电视综艺节目的社会关注度。

第二类为制造话题并引领话题。观众既是节目的评论者,也是原创信息的者。针对真人秀节目在录播中现出的小插曲或令人感动的精彩瞬间,及时通过自媒体渠道出去,即制造话题。关注节目的观众会及时关注这些信息,进行评论或运用自媒体渠道转载、转发,使之形成了社会热点话题。而尚未关注节目的观众可能因为看到朋友圈信息或是朋友转载的热点话题,而对节目萌生了收看兴趣,也是常有之事,这就是由制造话题转向引领话题的过程。

第三类为激发观众的“正传播”意识。正如上述所言,新媒体对电视综艺节目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过度互动、评价内容粗鄙等情况。在传播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负能量”对节目造成的影响,多从正面宣传节目。比如江苏卫视推出的《非诚勿扰》节目,就通过“正传播”改变以观众对传统婚恋节目虚假信息的印象。

2.社交媒体影响力

自媒体的社交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它打破了人与人交往的时间与空间阻隔,拉近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也接近了电视综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社交圈子,并在不断扩大中。这就给信息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社交用户群提升了电视综艺节目的浏览效率。社交用户群是自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具有综合性的网络服务优势,包括视频、微博、微信和论坛等常用功能外,还具有海量信息分类、提炼和共享的功用,保障了信息及时、迅速传播,其碎片化的传播形式,大大提升了电视综艺节目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浏览效率。

其次,社交媒体催生了电视综艺节目新的营销方式。粉丝是电视综艺节目保持收视率、生存下去的基础。怎样拓展粉丝群,无疑是每个电视综艺节目较为关注的课题之一。社交媒体具有碎片化传播的特点,朋友圈、粉丝圈等形式,有效增加了电视综艺节目相关话题与观众的粘合度,起到了聚拢人气的作用。越是热议话题频出的电视综艺节目,其粉丝量、网络转发、转载率越高。

再次,社交媒体拓展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收看形式,提升了收看率。目前,微博、微信、论坛都实现了上传视频的功能。在快节奏生活环境下的人们,可能没有时间观看直播节目。在传统媒体时代,很多人因此而错过了一档好看的电视综艺节目;而电视综艺节目也因此而损失了很多粉丝。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渠道,随时随地地观看电视综艺节目,不仅挽回了粉丝,还通过网络转载、点评,间接地拓展了粉丝圈。

(二)新媒体互动的整合营销战略

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至今,已不再单纯地进行录播、播放等工作,而是集制作、营销于一体的全方位战略发展模式。在网络营销领域,新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新媒体产生于网络时代,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新媒体是应网络而生的,网络具有培植新媒体成长的丰腴土壤;其二,新媒体已成为当前营销、销售的重要模式之一,任何商业行为都或多或少地运用到新媒体实行营销推广。电视综艺节目既然离不开营销推广,也自然离不开新媒体的融入与融合。

1.新媒体成为电视综艺节目的主推平台

为适应网络时代人们信息获取习惯,电视综艺节目选择新媒体作为前期制作与后期推广的主平台,是必然之势。电视综艺节目或建立相应主题的专属网站,或登录各大门户网站设置主题专属主页,甚至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主题微刊,以增加与网友的互动。在节目推广期,不仅通过电视、报刊、短信等形式推广节目,还会通过专属网站或专属主页预告,并邀请知名网友或名人相应的节目评论、感言。总体来看,即运用新媒体为电视综艺节目造势,形成共赢。

其次,渐成气候的手机客户端有望成为未来新媒体与电视综艺节目整合的新趋势。我国是全球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且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并有向青少年群体发展的趋势。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手机客户端被人们所接受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且专属性更强、信息容量更大、阅读更方便。很多电视综艺节目纷纷开通了自己的专属手机客户端,受众通过手机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地收取电视综艺节目预告、相关信息,甚至收看节目。

2.新媒体成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外延平台

一档电视综艺节目可供挖掘的元素非常之多,有时为切合主题不得不删减一些录播内容,但完全弃之有点可惜。于是很多电视综艺节目便借助新媒体渠道,将已经废弃的录播素材重新整合、剪辑,制作成短小的视频片段,作为节目番外或录播花絮通过新媒体渠道,吸引了大量粉丝收看。同时,节目的一些衍生产品也受到受众的青睐。以《中国好声音》这档真人秀节目为例,节目出现了很多高水平、脍炙人口的歌曲,节目组将其制作成彩铃,通过媒介渠道,结果被很多手机用户争相下载;而一些手机用户因为下载了铃声,进而开始关注这档节目,切实形成了“双赢”。

同时,电视综艺节目还纷纷选择与门户网站合作,比如网络独家播放版权。这种合作模式已远远超出了借势宣传的范畴,而是基于双方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实现了电视综艺节目与门户网站的“双赢”。

3.新媒体介入的营销趋势

新媒体的碎片化、即时性与灵活性特点,给营销带来了重大影响。电视综艺节目与新媒体在营销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了“1+1>2”的模式。以《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等音乐类综艺节目为例,节目推出的时机正是唱片业低迷时期,

包括职业歌手在内,因唱片市场的低谷不得不转行。但这些节目经过重新包装,运用新媒体造势、周边新闻等营销手段,不仅赢得了收视率,也赢得了观众,一些被遗忘的歌手、歌曲重新唤起了人们的记忆,使观众、歌手,乃至整个社会重新看到了唱片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新媒体唤醒了唱片业的“第二春”。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尽管几经变革,但其娱乐大众、提高大众审美情操的初衷并未改变。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为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开辟了新的形式。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特点,推动了电视综艺节目向“受众”为中心的方向转变。通过新媒体平台,电视综艺节目越过了屏幕的阻隔,与观众实现了零距离对话,使电视综艺节目制作者更亲近市场需求、了解观众呼声。而多维度的融合,不仅带动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也带动了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的火爆,真正实现了多媒体互动战略。可见,电视综艺节目与新媒体的互动已成为当前“多媒介融合”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耿冉.泛审美时代电视综艺节目中艺术的表现[J].电影评介,2013(14):100-101.

[2]秦泽宇.探析播音主持与舞台艺术之间的联系[J].新闻传播,2015(01):94.

[3]李成蹊.电视娱乐节目如何创新与发展[J].记者摇篮,2014(04):41-42.

[4]王⒎.浅谈电视综艺节目的时代演变[J].青春岁月,2012(06):268.

[5]陈虎,贺新林,刘记和.浅谈线下社区活动对频道收视的贡献[J].媒体时代,2012(05):40-41.

[6]祖娜.中国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势成因、认识偏误与拨正[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2):145-146.

[7]赵慧杰.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及其对人的异化[J].西部广播电视,2013(08X):3.

[8]田小秋.新媒体与我国的跨文化传播[J].传媒,2013(04):59-60.

[9]张蓝姗.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节目的新探索[J].中国电视,2014(09):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