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职业学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3:36

公办职业学校篇1

1、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集工科、文理科于一体的综合性省级重点学校,隶属省教育厅,学校创办于1978年;

2、广东省林业学校。广东省林业学校创建于1953年,是一所公立的国家重点中专学校。学校属首批公办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教育学会课题实验学校、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试点学校;

3、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省教育厅直属的公办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广东省物资学校,创办于1965年;

4、广东机械学校。广东机械学院是在广东省机械学校的基础上改建的省属高等院校,也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院校之一。校址在广州石牌五山。广东省机械学校创于1956年。

(来源:文章屋网)

公办职业学校篇2

    市计委、市政府文教办《关于4年内为全市成人教育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建设5万平方米住房实施意见的报告》,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依照执行。

    关于为全市成人教育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建设住房实施意见的报告

    市委、市政府决定,在1993年至1997年5年内为城近郊区和远郊区(县)城镇地区建设80万平方米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同时为市、区县直属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建设5万平方米住房,其中成人教育院校3.3万平方米,市属中专学校1.7万平方米。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把这项关系到全市从事成人教育、中专教育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实事办好,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市委、市政府为市、区县直属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专学校设立基建专项,集中建设教职工住宅,体现了对成人教育、中专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工的关怀,是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密切配合,抓紧抓好。

    二、解决市、区县直属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专学校教职工住房的主要责任在区县政府、各有关局和总公司。区县政府、各有关局和总公司要根据市政府分配的建设任务制定总规划,并逐年编制年度计划;要根据教职工住宅建设的计划,筹措一定比例的住宅建设专款,不得因市委、市政府设立基建专项而减少或取消对教职工住宅建设的正常投入;要定期检查教职工住宅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住房分配中,要优先解决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困难户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住房问题。

    三、市、区县直属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专学校教职工住房采取购买康居住宅和包干自建的办法解决。建设资金由市及区县财政、局和总公司、个人等多渠道筹集。市补助资金从对广告业征收的教育事业发展费中支出。

    (一)购买康居住宅。1994年至1997年4年内,由市建委向城近郊区提供3.77万平方米住宅,执行市政府规定的康居住宅标准售价。市财政每平方米补助680元,其余资金由各区县、各局和总公司筹集。

    (二)包干自建。包干自建部分(1.23万平方米),城近郊区由市财政每平方米补助680元,其余部分由各区县、各局和总公司集资解决;远郊区县由市财政每平方米补助200元,可纳入中小学教职工住宅建设。

    四、市计委向各区县、有关局和总公司一次性下达5万平方米教职工住宅建设任务,由各区县、各局和总公司安排年度计划报市计委,列入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后组织实施。

    五、市、区县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专学校教职工住宅要全部纳入房改并享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五年内为城近郊区和远郊城镇地区中小学教职工建设八十万平方米住房实施意见的通知》(京政发〔1993〕68号)中规定的优惠政策。

公办职业学校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注重科教事业的发展。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质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粗放型的经济仍然存在,比如:低附加值基础产品生产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等。要改变这些,关键在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国务院及其常委会不断召开会议,部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各种政策措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规划》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体系发展的重要任务。

对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而言,经费不足是制约其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但现有文献对民办职业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当前我国大量的学者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廖礼辉,陈敬良,沈有禄(2009)、韩永强(2014)分别基于对2005~2006年、2005~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统计数据的梳理和分析,得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存在以下特点:职业教育经费总量稳定增长,但存量小,在全国各类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各类职业教育投入差异明显,高等职业教育财政保障优于其他各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赖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社会投入比例偏低;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凸现职业教育常规性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职业教育投入地区性差异明显,归因于经济和制度因素。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生均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比等都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冉云芳(2013)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分析工具对2000―2010年我国中职生均经费投入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中职经费仍然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古翠凤,董凤(2015)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东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发现:东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高,经费来源渠道多;反之,西部投入较少,经费来源渠道也少。郭文富,陆燕飞(2015)向部分地区进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职业院校一线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办学标准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提升所需经费有待提高;业内专家认为: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未建立生均拨款标准,行业企业投入不足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学校方面则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基建经费紧张,(生均)财政拨款不足,债务压力较大,发展性经费短缺,学费收费偏低等。

二、云南省民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民办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特殊的一类群体,在其发展壮大中有大量困难制约其发展。通过对云南省一些民办职业学校的调研基本可以归纳出如下困难:

(一)经费不足,办学困难

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举办者或董事会的成员的自有资本构成。学校的日常运行主要依靠学费收入。“以学养学”的状态使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没有招生就没有学费,没有学费就没有经费,没有经费学校就不能正常运转。例如,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工资由学生学费担任,公办职业学校的教师工资由财政经费拨款,虽然民办职业学校的学生学费很高,但学费的用途也很多。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公办和民办的学生收费差异不可能太大,因此,相对来说,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的经费就显得很紧张。此外,经费不足会影响到一些硬件设施的水平和质量,如,校舍面积小,实训基地少,教学设备少,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实训性、操作能力。教育的产出本身就有滞后性,加之质量不优,势必会影响投资者的后续投资,不利于云南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政策措施未落实到位

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首次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放在平等的地位上看待,但现实情况中,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仍然被区别对待。例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04年的《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第一条第十项

规定:对学校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①但民办职业学校的学费收入未纳入预算内管理,也未纳入预算外的资金专户管理,因此,需要纳税。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在民办职业学校中落实。换而言之,在税收优惠中,民办职业学校并没有被公平对待。再如,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与公办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也有很大不同,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身份是民办非企业,养老保险按企业职工购买,退休后的养老保险远低于公办学校。在福利上,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无法享受公办教师在医疗、住房上的各种补贴和社会保障。

(三)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民办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影响着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而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构成一般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和返聘教师。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较少,无教学经验,无职称,常被社会认为是教学质量差。民办职业学校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不被社会认可。而云南省公办和民办明显的教师待遇差别很容易使一些教师把民办职业学校当作跳板,在民办职业学校获得经验和职称后,投入到公办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从而获得更好的待遇。对民办职业学校而言,是巨大的人才流失。民办职业学校反而成为公办学校培育优秀教师的实训基地。严重影响民办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不断的加剧民办与公办师资力量的差距。

(四)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社会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民办职业教育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更多的人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才会成为高薪阶层,才会成为社会上有地位的人。而职业教育培育出的人才只是低学历的技术工人、体力劳动者。对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才的不充分肯定,造成成绩好的学生优先选择高等教育,成绩较差的学生选择职业院校,而这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较弱等特点,进入职业院校后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

三、推进云南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校企合作,拓展经费来源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育技术性、操作性人才,民办职业教育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人才规划较快,专业设置更新较快,能紧密配合企业的人才需求。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经费,拓展了民办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缓解了经费紧张的困境;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学校根据企业需要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毕业即上岗,也为企业的人才培训缩减成本。校企合作实现了双赢,不仅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有了保障,企业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避免了出现“学生不能就业,企业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而且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技术和劳动者素质,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之促使学校培养更优质的劳动力,提高了办学质量,有利于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完善与落实相关政策

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政府的扶持政策对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虽然在不断的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有关民办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仍然比较少,且相关的规定并不全面,致使相关政策无法落实。因此,国家应该颁布更多的政策措施,对相应的实施细则,程序性法规做出说明,规范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真正实现民办与公办职业教育的平等。对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对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补贴两年,而对公办职业学校的学生补贴三年,对民办职业学校是不公平的。政府的扶持政策目的是为了促进公平,因此,公共财政应给予优质的民办职业院校一定的扶持,如设定办学标准,民办职业院校达到办学标准则可以拨生均经费,为云南省民办职业院校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三)壮大师资力量

对于云南省民办职业院校人才的流失,教师的高频繁流动,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足以改变现状的,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对于这种流动无非就是对社会地位的认可和待遇的差距。首先,应对民办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给予充分认可和肯定,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民办职业院校任教;其次,给民办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公办职业院校的教师同等的待遇,在民办职业院校获得职称以后,给一定的财政补贴,使其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公办职业院校教师的水平相同。

(四)提高生源质量

社会上的思想观念早已把各种教育分为“三六九等”,招生总是按照重点、非重点、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先后顺序录取,筛选制录取使职业院校生源少,成绩较差,职业院校对招生基本没有选择权。对此,政府应该进行一定的政策引导,让各类教育同时招生,形成市场竞争,公平招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学校,而不是成绩好的就必须进入重点大学,成绩差的就进入职业院校。并提倡给予成绩好进入民办职业院校的学生一定的财政补贴,打破社会上的传统观念,促进各类教育的公平招生,学生资源的优化分配。(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本文来源于,张丽华教授主持的云南省财政厅委托项目:云南省职业教育财政体制与公共政策研究。

公办职业学校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资建设;外部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1-0114-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队伍建设是制约民办院校发展的瓶颈,分析民办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提出建设策略显得尤为必要。本课题组选择兰州外语职业学院(下简称兰外院)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甘肃省的民办高校现状与全国范围内的同类院校相似,存在师资数量相对不足、“双师型”师资匮乏等问题。影响师资建设因素来自于民办高校外部、内部以及教师,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有政策环境、民办教师资源配置机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制和办学硬指标导向等。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如何有效克服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促进民办院校师资建设予以论述。

一、营造利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生存的社会环境

(一)落实政策,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

民办高校教师应与公办高校教师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这一规定给予了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时,代表的是国家和社会从事培养人的工作,所以,必须履行与公办学校教师相同的义务,享有相同的权利,而不能因为学校的举办者不同而有所改变。过去,教师在民办高校工作期间不能计算工龄,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看病没有医疗保险,多数民办高校教师没有编制、职称,评奖基本上没有名额。现在,法规的出台使民办高校教师调动面临的人事关系和户口迁移、职称评定等许多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使民办教师不再“尴尬”,从法律上保障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正常发展。在民办学校教职员工的教龄和工龄的计算上应按累计的原则,连续计算教龄和工龄。在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也应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二)正面引导,消除民办院校负面论调

首先,加强宣传,改变“民办高校等于企业”的思想。“民办高校等于企业”,学校属于个人,这一隐藏在人们潜意识里边的观念影响着师资队伍建设。不实现民办高校从企业到学校的观念的转变,就很难把民办高校划入学校之列,很难让民办高校教师获得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权利,很难纠正政府、学校、教师个人由于观念的误区而导致的种种错误做法。其次,在理论层面,特别是对理论研究者而言,应针对此问题着重探讨民办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本质区别,突出宣传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以明确民办高校的本质。譬如,要澄清民办高职院校以合理的投资回报作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积累,是合理合法的,要肯定民办高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合法的实施者,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切实让人们理解“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使全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正确评价,这才能给民办高校教师以尊重,以权益的保障。

(三)完善高职教师职称晋升评聘制度

首先,要在教师的职称评审和聘用方面给学校放权。符合条件的民办高校,应给予初级、中级甚至高级职称评审权,人事主管部门只负责审查评委的组成是否符合条件,评审标准和过程是否严谨有效,经过审查,不管是民办还是公办院校,评出的职称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样才能使民办院校教师积极工作,达到“事业留人”。其次,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更有其特殊性,必须建立高职院校教师技术职称评审体系。国家要求实践课必须聘用企业一线能工巧匠担任,同时,要着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高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却没有单独的系列和专门评审标准,只能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的评审标准,无形中损害了高职教师的利益,也误导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把评审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基本资格的审核以及参与教研、教改取得的成果和参与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取得的成果等方面;在职称条件上,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渠道和教学实际,要有相对灵活的职称晋升标准,并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把专业课教师的“产学研”作为重要评审条件,在“产学研”上有突出成果的,可以破格聘为“行业专家职称”,在工资待遇上相应的教师系列职称待遇。此外,还要尽快妥善解决青年教师普遍关心的教龄计算、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问题,尽最大努力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以使他们消除后顾之忧,安心工作。

二、建立民办教师资源配置机制

(一)主管部门引导机制

针对民办高校师资来源不畅通、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可以说是为民办高校师资管理创造一种公平、适宜的氛围。为了有效的发挥作用,就要对诸多对于民办高校教师不合理、不公平的管理措施、规定加以纠正,依托人才市场建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信息库,建立师资市场,供求双方平等协商、互相选择,提供专门的场所和机会。有意并符合条件的人员都可以在这里登记注册,民办高校也来这里进行需求登记,只要供需对口,人才市场即可为双方交换信息,联络搭桥。如此以来,既可对人才的流向在宏观上进行调控,也可在微观上给予指导。

(二)“公―民”互通机制

课题组调查显示,兰外院有54%兼职教师不愿意让原单位知道自己兼职一事,有18%的教师直言原单位禁止到外校兼职。为了满足他们保密兼职一事的要求,居然在课表中输入假姓名,民办院校目前的尴尬境地由此可窥一斑。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鼓励公办学校的在职教师利用无课时间到民办高校任职、任课。本研究进行中,笔者参与了兰外院与附近两所公办高职院校就师资互通的协商活动,双方基本达成口头协议,两所公办院校表示可以给予兰外院一定的师资支持。从协商过程看,双方均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只有民办院校有需求愿望,而公办院校则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动机,不难看出,目前仅仅是“公一民”单通,要达到“公―民”互通尚待时日,这正反映了公办院校固有的一种优越性。

三、建立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机制

(一)形成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与专业(行业)教育自成体系,职教师资培养成为教师教育的盲区,缺乏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制,因此,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我国的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制度,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对高职教师进修培训,培训指导包括高职教师应当参加哪些方面的培训,多长周期内应当参加一次培训,哪些高校和培训基地在一定时期内有什么培训项目,经费由谁支付,培训有哪些方式等。要将继续教育的法规和制度具体化,通过培训指导贯彻落实。其次,要避免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应用型技术和学历上提高的教育与培训,从企业单位引进一批高级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到高等院校参与培训教学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在企业的实践培训,采取脱产培训、进修、寒暑假集训、到企业挂职、到社会兼职等方式,增加教师实践方面的经验。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的作用,可以开办民办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班和高职院校紧缺专业教师研究生学位进修班,通过学历结构的优化带动职称结构的提高,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的强行机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其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完全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校企合作能使学校与企业达到双赢。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高职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并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把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和管理理念带给企业,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学校通过让年青的、新毕业的教师到企业事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的实习锻炼(五年中累计二年以上),为企业输入了一批廉价、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教师本身也利用实践机会学习最新操作技能和管理经验,获取相关专业证书,高职院校也就可以尽快建立一支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也成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和科学技术研发的基地。

四、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进程

在我国,随着《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的颁布,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这标志我国教师专业化走上法制化,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就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而言,这一点还是比较欠缺的,尤其在突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方面,基本上没有“进门”标准。也就是说,所谓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化,仍然是普遍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这势必削弱高职院校的专业化程度,教师的地位不但没有因进职业院校而提升,反而被认为是降格使用,社会歧视、教师自卑则成自然之事。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有严格而独特的任职资格与条件,民办高职院校更应如此,必须有专门的培养制度与考核制度。否则,所谓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获得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可,只能是一句空谈。要推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进程,首先,应该发挥民办院校的自主管理、灵活办学的优势,针对本校的专业特色,制定自己的专业化标准;其次,仍然要政府主导,促进职业教师教育与职业教师资格认定的紧密衔接,研究制定职业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职业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职业教师教育水平等级评估制度等,以促进职业教师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灵活性与全国性标准的统一,提高职业教师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伦敦,肖静芬,李莉.我国中南地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3).

[2]黄东昱.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12).

[3]周凯猛.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析与对策[D].苏州大学,2007.

[4]高惊生.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5]张迎春.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J].江西教育,2008,(36).

公办职业学校篇5

省委、省政府制定,并经省十届人大五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作出决议的《**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指出,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形成与构建“海西”九大支撑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宏伟目标如何实现?今年民盟省委会联合省中华职教社立项,并征得省教育厅同意支持,对《**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专题开展调研。

课题组由民盟省委会专家组组织民盟、职教社七名教育系统高职称的人员组成。自6月至10月,在福州、厦门及内陆地区,选择不同类别院校展开调查研究工作。调研采取搜集资料,问卷调查,深入重点院校考察座谈,了解师生及社会、家长反映等形式。然后课题组组织学习了职教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进行数据统计、多次讨论研究。调研中,我们均以民主党派、职教社成员身份进行,力求深入实际,“问实事、讲实话、摸实情、求良策”,讲究实效。经过各方面努力及调查的各院校积极配合,已经基本完成课题任务,现将我们调研情况,认识建议报告如下。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贯彻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方针,特别是在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提出“六车道”一起办高职的一片热潮中发展起来的。但**起步要比浙江、广东迟三年,20xx年我们才开始运作起步,此时教育部已开始调控。因此,**高职教育存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问题,也可谓“先天不足”。短短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谷,迅速从14所发展到如今的53所(其中公办31所,民办22所),尚有2所公办未备案。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发展形势可谓相当喜人。

根据近三年高职院校招生数统计已达17.53万人,且呈逐年增多趋势。省教育厅提供50所高职院校资料(其中公办33所,民办17所)统计分析:专任教师总数已达9040人,公办校均专任教师数为211人,民办校均123人,公办比民办校均专任教师多出70.9%,明显优于民办。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研究生公办校占10.34%(民办为15.95%);本科公办占84.39%(民办为80%);专科以下公办占5.27%(民办4.1%)。教师职务职称结构:公办高级占25.91%(民办23.54%);中级公办占33.49%(民办占19.58);初级公办占29.74%(民办占42.07%)。以上显示高职专任教师学历,职务结构均不尽合理。

又据我们调研涉及26所高职院校,其中收回17所(公办11所,民办6所),自报完整统一的“补充调查表”统计:高职院校平均校园占地396.75亩(最大占1200亩,最小占147.18亩),公办校均占地369.4亩(民办校均446.9亩),17所院校平均建筑面积为9.78万㎡(最多有20万㎡,最少仅3.5万㎡)公办明显高于民办。从自报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数比例来看,17所平均占43%,最高已占70%,最小仅占7.0%,公办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强于民办校。以填报的在校学生数分析,公办在校生平均数为4972人(民办校3273人);师生比例分类,公办校平均为1:24,民办校为1:26.4。再从自报毕业生就业率比较,17所高职院校平均为93.9%(其中公办94.7%,民办92.4%),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99.6%,最低仅有81.16%。调查的17所高职院校年生均学费平均为5975元(最高8000元,最低4800元),公办平均是5530元,民办6717元,民办收缴学费明显高于公办。我们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有银行贷款的已占52.9%,银行贷款最高已达1.25亿元,最少的71.4万元,个别院校银行贷款已成沉重的负担。

在我们调研涉及的院校中,也有办学条件、规模质量、效益比较好,对经济社会贡献较大的高职院校,如**交通职院、福州职院、省水利水电职院、厦门城市职院以及民办的厦门华厦职业学院等。尤其是**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近代官办百多年高等实业**船政学堂,深厚文化底蕴和明确办学理念,是20xx年以前,**唯一被教育部批准成立并选入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建设计划”的立项建设单位,其办学综合水平在**居领先地位,选为**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的执行主席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综合水平以优秀等级已获通过了教育部评估,现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高职教育研究会长单位。**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迁入内陆永安市已五十余年,是省水利厅公办的行业高等职院,虽然占地仅209亩,但以其品牌的水利水电工程及部级发电电机维护精品课程和“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办学理念,注重实训,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几乎供不应求,对区域经济社会作出重大贡献。民办的厦门华厦职业学院,深刻认识到办学指导思想是民办高职成败的关键,也是我省民办院校少数能正确处理好投资者与教管者关系,注重内涵建设,“以生为本,服务就业”做得比较突出的民办高职院校。

上述状况说明:近几年在各级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并努力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规模是应当肯定的,质量也有一定提高,而且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创新特色更是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的。但是,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这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正视克服的。去年省教育厅组织教育专家组对**电力职院,泉州华光、中营,省信息职院,福州职院,**水利电力职院和厦门海洋职院等七所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预评估”,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方案”标准测评,结果具备和基本具备部评条件的仅2所,必须抓紧整改的占5所。为此,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各院校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抓紧整改。从我们调研涉及的院校了解,主要是对高职教育认识还不到位,政策不落实,普遍反映办学经费来源不畅,投资不足,已严重制约着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行业办校和欠发达设区市办校,投资更不落实,发展困难。部分民办院校反映更为强烈,要求公平对待,纳入政府扶持、引导、服务。从我们调研情况来看,不少新办高职院校困难甚多,呈现“后天乏力”现象,不容乐观。总之,办学理念、目标、质量与加快“海西”建设发展,产业人才支撑,还有相当距离,必须引起进一步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提升、运作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对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作用认识尚不到位,紧迫感不足: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xx)。全国28省市都先后已经召开“职教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然而,我们**虽亦积极筹备,几易其稿,但至今省政府尚未召开会议全面动员部署贯彻,及时出台实施办法和具体政策性措施。这对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新办的高职院校,如何抓紧科学论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明确目标定位与特色,注重内涵自身建设,影响很大。

省委早已明确指出,加快**“海西”建设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支撑产业体系。“海西”战略决策,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又好又快发展。时代要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赋予了**职教事业的责任定位和极大的战略意义,以及重要性、紧迫性。三教统筹,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战略重点,需要媒体舆论的正确导向,引导社会、家长,以及青少年学子如何认识职业教育与个人谋生就业志向,这是高、中级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但目前还宣传不力。

(二)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引导、管理、服务、扶持尚不到位,具体化不足:

按中央要求,职业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如何理解,细化职责,明确责任,建立必要的考核机制,相互监督,目前尚未形成可操作的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政策性强,涉及部门行业多,事关重大民生就业和社会关心热点。如何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各级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有关实际问题的更好解决。根据调研中反映,目前存在的以下问题,有待具体办法解决。

办学理念不够清晰,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内涵建设不够重视;有的院校领导班子尚未配齐配强,协作决策能力尚弱;土地置换、供地建设、融资渠道协调不够,资金投入缺口较大;校企之间的互动平台、利益协调、合作互补有待加强,校企、工学、产学研结合合作亟待具体政策和运作机制建立;区域、行业界线障碍,教育资源整合运作力度不大;有的院校基础建设存在重复、浪费现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亟待列入议事日程,加以落实;建立高职院校职称独立系列评审制度,消除专兼职、双师型教师准入障碍有待努力;职业教育“双认证”制的就业渠道亟待疏通,就业准入制度需要规范加强;根据**实际和“海西”发展需求,需要合理调控高职发展规模,尽快制定本省高职院校独立体系,评估标准;专业设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亟待改革,重点及精品专业需要大力扶持建设;招生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有待实行灵活指导性指标,并需要研究建立普通、职教同等学历学生合理交流、互动及高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机制等。

(三)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调研涉及的高职院校,虽然还不够普遍,但各种类别院校选择还是注意到了,因此,具有代表性。我们发现外部环境条件制约因素,固然是主要的,但院校自身发展不平衡,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这是不容忽视的,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海西”,明确目标作用,准确定位不足;正确处理好外延扩展与内涵建设,摆正规模、质量、效益关系缺乏力度,有的甚至盲目圈地扩展基建,靠银行贷款负债经营;新办院校班子建设滞后,决策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不足;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素质和专业适应能力教育不够,学校教育管理不强;教师培养乏力,双师型欠缺,未形成专兼职实力队伍;有的专业设置不能量力而行,存在文、理科倒挂,工科成本高无力设置的现象,“万金油”专业,教材难以规范,社会就业难;校内实验、教学设施差,技能操作难以实施,校企关系松散,实习效果欠佳,严重影响职业教育本质与毕业生就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疏于规范管理;少数院校出现官场化、企业化趋向,作风浮躁,甚至弄虚作假,治学不严。凡此种种现象,我们认为院校主管单位重视不够,监管不力,教育行政部门督导不足。

(四)民办高职院校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已占22所,是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中普遍反映,民办院校不同程度存在下列问题与困难:

公平待遇问题反映普遍:在政治、双重主管、税费、供地、融资、经费补助、教职人员待遇、保障等方面要求与公办院校相对公平的待遇;如何正确理顺举办者(投资者)与学校产权、管理者的利益关系及经费使用、分配原则有的尚不落实;民办院校树立正确办学理念,明确公益性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个别尚不明确;慎重处理好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强化优势特色加强内涵与师资、教管队伍建设,培植品牌专业,提高就业率和社会公认度,有待强化;教师权益保障及寻求合理的职称评定新办法,稳定专兼职教师队伍亟待努力;个别民办院校尚存在短期行为,追逐营利,盲目圈地建设而又实力不足的不良倾向,必须高度重视引导督促纠正。

三、对策与建议

我国职教先驱黄炎培先生八十多年前就倡导并践行了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宗旨,“脑手并用,双手万能”是职教本质要求和培养途径等,至今乃不失其指导,仿效之意义。

世界公认制造业品牌“德国制造”,实是得益于德国至今还是世界“职业教育帝国”。朱鎔基总理在位时,曾研究过世界职业教育四大模式,并崇尚于德国双轨制工学模式。我国有识之士,前仆后继,一直在探索着职业教育强国之路。20xx年,在国务院《决定》中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同时中央近年来制定,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这充分说明,中央对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选择和定位、决心。最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等原则要求又写入胡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既指明了方向,又制定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的责任、任务,就是全面理解、坚决执行中央的决策,结合**实际,尽快把**自己的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事办实办好,做强做大,服务“海西”,促进海西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鉴于调研情况及上述认识,我们谨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建议省政府尽快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认真总结五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动员、部署今后五年职教发展规划,并制定出台具有“海西”特色的具体化“贯彻意见”和“实施办法”。针对性地引导、协调、统筹解决一些带普遍性、紧迫性的职教问题。

(二)建议省委宣传部、省委教工委、省教育厅,根据中央和十七大精神,研究制定“职教宣传大纲”及方案,大造媒体舆论,引导正确导向。安排省电视台、省教育电视台、省广播电台及主要报纸刊物,增设专栏、节目,大力宣传中央决策与我省职教发展经验典型,使社会、学校、企业、家长形成共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就学、就业志向,促进教育公平,社会稳定,人人关注民生和就业。

(三)建议省政府强化省、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议事计划”和“议事规则”,明确责任分工。建议“联席会议”原由教育厅局主持改为由省、市分管的省、市长担任,提升“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能力,增强职教“联席会议”的地位作用,为我省高、中级职业教育发展,多办实事好事。

(四)建议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调整力量,明确分工,加强协调,真正体现“三教统筹”,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围绕“海西职业教育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当好参谋,用好职权,公开政务,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对高等职教院校的服务意识与督导力度。

公办职业学校篇6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 吸引力 路径 

 

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依照国家制定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面向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学历教育学校。2010年我国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共计1239所,民办本专科院校334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276所,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2.28%。数据说明高职教育从教育资源短缺时代迈入可能面临院校破产危机的时刻。河北省2010考生整体数量较上年度减少5.6万人,民办高职院校所在的高招专科二批招生院校文理总计1138所院校,共计划招生97029人,占招生总计划数的1/4。结果是专科二批一志愿投档后缺额院校超过六成,缺额数也占到招生计划总数近三成①。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实,民办高职院校又将迎来新的机遇。这些亟待民办高职教育工作者增强机遇意识,构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新路径。 

一、民办高职院校的战略环境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是民办高职的“杀手锏”。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分配上有较大的支配自由,这是大部分公办院校与之不能相比的。民办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主要是以社会应用型、技能型为目标,追求社会高级职业人才的培养错位,力争在某一学科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相对来说,公办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而培养人才的任务,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和“综合化”,通常不会把提高就业率这样的短期目标放在第一位。 

2.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民办高职的“关键手段”。民办高职院校把职业化的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依靠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定向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并且将实训课程比例超过理论教学,“双师型”(拥有教师职称和职业技能资格)教师通常占很大比重。大多数院校积极推进就业导向,通过高就业率吸引学生、增强实力、提高办学质量,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有的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企业资金和设施,定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员,保证了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岗位间的“无缝连接”;有的院校与国外院校签订联办、学分互认等协议,借“洋品牌”扩大影响力。这些在公办院校都是比较难做到的。 

(二)劣势(weakness) 

1.没有建立品牌效应。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等私立高校令各地人们心仪所往。而我国是以公立大学为主的国体,民办高校缺少品牌效应。如果以在校生人数、办学时间、学校年收入、学校资产总额、办学层次、学校建筑面积、占地面积等可量化指标进行评定的话,公立大学与民办高职院校相比较差别巨大。一是庞大的公办教育系统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而民办高职院校之间专业设置集中在经贸、计算机、机电、涉外等领域,重合度高,品牌差异性小。二是民办高职院校信誉的“短视”和“透支”问题严重。公办大学既有国家的信誉,又有着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信誉,而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投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新的赚钱机会,盲目扩大规模,导致教育质量低下;更有甚者采用不正当的手段,透支民办教育的信誉。 

2.办学经费不足以及资金来源不稳定,成为制约民办高职更好发展的主要劣势。这种困境的产生:一是来自大学间不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现在的教育公共财政成了“公办财政”,政府公共财政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办大学的教育经费,进一步壮大了公办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竞争实力,而民办高职院校基本上是靠自筹经费,政府公共财政相反成为相应削弱民办高校竞争力的社会因素。二是源于民办高职融资渠道的贫乏。在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的经费一般占gdp的4%~5%,而我国只占0.01%,社会捐赠经费占教育经费总量的1%。民办高职融资渠道一般是靠企业或是捐资个人提供教育经费,剩下的就是从学费中收取。中国缺少兴办捐助性、慈善性的教育事业的社会机构和社会基础②。三是出于民办教育投资者的期望。大多民营企业处于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绝大多数民办教育的投资者期望不是出于捐赠公益事业的目的,而是期望在短期内获得回报,甚至期望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能高于一般行业。这种利益驱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办学行为,也常常造成投资者与办学者之间产生矛盾。办学经费不足,办学的硬件提高不了;资金短缺造成教育人才的流失,使办学软件也提高不了。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办学层次低、生源差,严重制约着民办高职的科学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在社会层面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的新契机。《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是基于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国情。经济社会转型包括产业与产品结构的转型和就业与劳动力结构的转型。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劳动力素质的升级,而解决之道就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国际环境而言,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之后都在储备力量发展新的技术,但任何新技术都需要人的配合。就国内环境来说,我国社会处于矛盾突显时期,“橄榄型”稳定的社会结构远未形成。只有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促进“橄榄型”社会主体的中产收入阶层的形成。二是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性出路。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阶段,全国现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不论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仅仅掌握初中文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他们需要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因此,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事关民生、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事关中国能否平稳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 

2.在人力资源层面上,技能型人才需求逐年增加,用工市场全面紧俏。我国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比例是1∶1,而德国职业教育占比达到70%,瑞士2/3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现阶段每年约七百多万初中毕业生需要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改观,一方面大量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好找工作。每年约有二千多万农民工和逾百万高校应届毕业生需要就业。仅河北省2010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高达81万人。另一方面是企业招技术工人难,特别是高素质技工严重短缺。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例只有3.5%左右。以河北为例,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不足技工队伍的10%。全国技能型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平均需求率是14%,仅河北省就存在256万人的技工缺口。 

(四)威胁(threats) 

1.同行业的强有力竞争。一是生源竞争。高职院校的传统生源总体趋势是在急剧减少。有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18岁到22岁的人口将减少约4000万人。2010年北京、湖南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了20%,上海已经连续3年出现报名人数不足的情况。河北生源预计到2018年只有2009年的50%。未来生源减少的形势,迫使民办高职院校面临重新“洗牌”。二是院校竞争。民办高职竞争对手,一方面来自世界各国优秀的学校,他们看准中国崛起带来的商机,以优厚待遇的方式吸引学子走出国门或是与我国高校联合办学进入中国教育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公办大学的扩招。据统计,城市学生进入公办大学的比例可以达到60%~70%。而农村学生因为总体成绩差进入公办大学比较困难,容易进入的民办院校却因学费较高而选择放弃。同行竞争,促使没有特色或经营不善的学校将陷入淘汰困境。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竞争。本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院校正在趋同,而这些公办学校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独立学院、名校办民校、改制学校等新形式,占有公办和民办两种优势资源,“形成了同民办学校的不公平竞争”。四是师资引进的竞争。民办高职办学者主体是退休的校长、从公办学校跳槽或兼职的教学和管理人员,这三方面主体都有较强的功利目的,容易滋生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院难以持续发展。再加之公办学校教师工资福利连续上扬,引导民办高校培养起来的优秀教师纷纷跳槽到公办高校。 

2.大众对于民办高职的误解。整个民办高职院校的群体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不高。现阶段考生和家长都有很浓的“公办情结”,对于一些新办的民办高职院校就更加缺乏信任感。与此同时,现阶段国企、外企大部分只限招公办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无疑加剧了大众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心理障碍。由此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提不上去,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就受到了威胁。 

二、应对威胁与劣势,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实施路径 

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发展得更好,就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在认清自己面对的威胁与机会的同时进行整合,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服务区域经济,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一)走出一条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整合教育资源和改进教学方式的基础,在于办学理念、办学类型与发展模式的定位。民办高职院校可以着眼于既培养“现在实用的人才”,又培养“未来可用的人才”,对接区域社会经济,错位发展,凝聚特色,创建品牌。民办高职院校还应对自己的使命有清楚的陈述,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使命是“培养创造型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以应教育、管理和工业发展之需”。笔者建议,民办高职院校应对威胁与劣势,最重要的出路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及早打开中小企业人才市场。 

1.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民办高职院校的竞争呈现白热化,学生就业好坏是竞争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国有企业、政府机关需要人才首先强调应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如果让高职毕业生竞争国企或政府的岗位,竞争概率低于公办大学的学生。中小企业不仅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且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比较重视员工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确立为中小企业服务,既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民办高职院校就业导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所在。 

2.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从满足中小企业复合型人才需求出发,民办高职院校对专业设计、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专业建设和课程配置都应坚持“就业是命根子、社会需求是导向”。通过对本区域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现状、科技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情况的深入调查,适时依据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适度超前调整专业设置,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加快培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职院校应以创办“品牌”专业为突破口,坚持以对接产业集群和产业结构升级、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建设有区域产业特色的职教专业集群。在教学设计中,民办高职院校要大力借鉴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职院校应是汇集工学结合资源的开放平台,让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活力源泉涌动起来。 

3.有利于学生根据未来岗位技能的特点,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工作爱好。国外评价高职学校的标准之一是强调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专业成绩;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如表达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解决冲突能力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训练职业通用技能,而且要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应比公办大学更积极地推动学生多实践、多跟社会结合。国外的学校除了课堂时间外,也非常重视在暑期、寒假时由学校出面大规模地组织学生实践活动。 

(二)民办高职院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着重点 

1.努力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创造终点目标的吸引力。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说:“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否选择职业教育这条路,直接与它的就业前景能否得到较高预期的工作岗位、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教育吸引力本质上还是由未来经济社会地位的吸引力所决定的。在德国和瑞士只有不足20%~30%的学生上普通高中,走职业教育的路一样可以拥有体面、富裕的生活。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积极作为,而且更需要生产部门、劳动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和配合。民办高职院校要通过符合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专业设置,尤其在未来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保证专业建设的适度超前,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探索多样化招生机制,将中职毕业生作为重点群体。解决民办高职生源减少的困难,应进一步降低入学门槛,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积极争取根据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来综合评价录取新生的招生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免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主动扩大对农林水利地矿油田艰苦专业对口招生规模。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表明,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达到800万人。2010年全国高职的生源已有18%左右来源于中职毕业生。及早争取中职学校作为生源基地,也是民办高职解决生源危机的重中之重。 

3.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将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新领域。针对农业发展中的现代化、产业化、高科技化等新现实,特别是如何培养农业经纪人、合作组织的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新问题,民办高职应当主动适应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加快自身的改革。河北省农业类的中等职业学校率先进行招生制度改革,招生对象既招应届初中毕业生,也招全省农民。这一招生制度的转变就吸引全省农民报名达到五十多万人。 

(三)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私立大学的存在价值在于它的办学特色。民办高职院校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一是应充分利用办学自主权,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积极打造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型专业或专业群;努力培育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学校有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中国石油大学在校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分别有50%、70%和90%就读石油、石化相关专业;学校超过80%的科研经费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二是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或者依托教学名师、行业知名专家建立名师工作室。 

(四)强攻工学结合突破口,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瓶颈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在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民办高职的校企合作,应强攻工学结合的突破口,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第一要务是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瓶颈。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者参与职业教育。德国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德国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为鼓励企业兴办职业教育,德国政府推出各种税收政策优惠。例如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都计入成本;小企业如提供职业培训可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补贴。我国政府也应加大相关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支持或者投入职业教育。比如有条件的行业组织、企业可以举办职业学校或委托民办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职业培训,特别对于退伍军人和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下岗的职工,应该提供优惠甚至免费的职业教育政策等。可以通过提供学生实训实习岗位,从经济、政策上给予企业相应的支持,从而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政府要解决民办高职院校在信贷、用地、招生、资助等方面的不公平竞争和差异性待遇,从而调动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公办职业学校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06-03

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改革创新现存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企业对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体制,构建有利于高职教育良性发展的办学体制,形成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办学机制。

一、创新政府宏观管理体制

要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首先需要深化高职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国家已陆续颁布了《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法规和文件,以及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各省市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各地《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等基础性文件,这是坚持高职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实行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

(一)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国情决定了要办好高职教育,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统筹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层次、结构、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的要求,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制定地方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指导高职院校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则,鼓励行业和大企业创办和加盟职业院校,加快各地区高职院校综合试验改革项目的推进,尽快取得突破,起到以点代面的引领作用。

(二)政府应努力改进宏观管理

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要改变目前教育行政管理普遍存在的管办不分、政校不分、管得过死的弊端,由对学校直接的行政管理,变为主要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资源分配、政策指导进行宏观控制。政府可以尝试在人才培养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高职学校,改革单一的财政拨款模式,向各类学校包括民办择优购买服务。这样做既能够为民办高职院校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又能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尤其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政府要培育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加强对高职院校办学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各校办学质量信息,营造各校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三)政府要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

政府应明确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招生、经费投入、机构设置、专业设置、人员聘用、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权,使包括公办学校在内的各高职院校成为依法自我负责、自我发展的办学行为主体,为教育家自主办学、特色办学提供适宜的条件。

(四)政府要建立合理的经费投入机制

应迅速改变当前高职教育普遍投入不足的状况,“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本要高于其他教育,但总体看,现在职业教育在投入方面还弱于普通教育,这是不符合发展要求的”。要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基础能力,就需要确定合理的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多渠道的筹措经费机制,形成鼓励吸纳社会捐助和资本进入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建立基于需求的基础拨款与基于绩效的专项拨款相结合的制度,既体现公平,又体现效率”。

(五)营造高职院校良性办学的发展环境

今年许多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招生的“生源困境”,其深层原因有很多,如适龄学龄人口的持续减少,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色不鲜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用人实践中“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等。但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高技能型人才在当前企业有大量需求,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明显好于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情况下出现的“生源荒”[1]。抛开上面提到的客观原因,政府决策方面的原因在于高职与本科的招生比例严重失调。政府如果不在宏观政策上作出调整,营造高职院校良性办学的发展环境,那么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二、改革办学体制

(一)改革学校所有制结构

由于高职教育与人力资本市场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因此它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高等教育类型,这是高职教育特殊的办学性质决定的。单一主体办学(不论是公办院校背景还是民办背景)不利于发挥企业、行业等利益攸关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也是至今形不成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主要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多为公办,民办高职院校也多为独立投资方举办,可吸纳与学校主要专业相关的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参股、入股,实现投资多元化,进而促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组成教育集团,使校企双方结成利益攸关的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使企业成为“校企”,学校成为“企校”;亦可探索以学校系部二级法人形式和对口企业联合举办专业。

(二)改革学校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学校董事会(理事会),这是适应多元办学主体管理形式(类似股份公司)的必然要求。在成员组成上要有相关行业、企业代表,与学校共同决定办学的重大决策;二是切实加强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使之成为学校各专业的教学指导机构,参与专业建设调整改造的决策;三是改革“校务委员会”,选择一批企业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加入“校务委员会”,参与学校办学重要事项的决策。通过不同层次的参与机制,使多元办学主体实质参与到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决策中。

公办职业学校篇8

关键词江苏省;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社会力量;多元筹资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11-0008-03

一、江苏公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一)江苏公办高职院校基本情况分析

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37所,专科层次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83所(省属38所,市属22所,民办22所,中外合作办学1所),其中公办高职院校60所,占所有普通高等学校的43.7%。江苏省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84.93万人,高职院校学生93.7万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共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210万人,为江苏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保障。江苏省职业教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共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骨干)院校15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所,《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江苏省到2020年将建成省级以上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0所。

(二)江苏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分析

1.江苏省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江苏省属38所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主要为省财政以教育专项经费的方式拨付,由表1可见,2011年全省高等教育总共投入经费312.44亿元,2012年为337.12亿元,2013年为354.15亿元,2014年为378.16亿元,2013年比2012年增长5.6%,2014年比2013年增长6.7%;省属38所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2011年仅为93.95亿元,2012年为106.71亿元,2013年为111.32亿元,2014年为155.26亿元,2012年比2011年增长13.58%,2013年比上年增幅放缓较大,仅增长4.32%,2014年比2013年增长39.47%,江苏省该年对高职院校的投入规模显著增加。2014年江苏经济发展比上年增长8.7%,而当年江苏省属公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比上年增长达39.47%,省属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增长速度高出经济增长速度30.77%,由此表明了江苏省对高职教育的重视。

2.江苏省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占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比显著提高

由表1可见,2011年江苏省属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占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为30.06%,2012年为31.67%,2013年为31.40%,2011年到2013年该省高职院校经费投入占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差异较小,而2014年高职院校占该省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高达41.05%。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比例的迅速提高,充分表明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在江苏省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三)江苏公办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分析

江苏省属公办高职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由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等事业收入、捐赠收入及其他收入四大块组成[1]。表2计算汇总了2011-2014年江苏省属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来源数额、各来源所占的比重,分析数据后揭示了江苏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来源的特点。

其一,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成为江苏省公办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最重要来源。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主体,充分表明了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2]。2011至2014年,随着国家及省职业教育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江苏省公办高职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2014年与2011年相比,省财政性拨款占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的比重增长14.20%,大大高于同期学杂费等事业投入,可见,省财政性拨款已成为江苏省高职院校经费的最大来源。

其二,职业院校学生负担逐渐减小,学杂费等事业收入占比显著下降。学杂费是职业院校事业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尽管江苏省高职院校学杂费近年来有所增加,但学杂费等事业收入在总经费投入中的比重却在下降。2014年与2011年相比,江苏省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中学杂费等事业收入占比降低了9.41%,从33.60%下降到24.19%。该占比仍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纵向比较,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负担有所减小。

其三,其他收入与捐赠收入比重较小。2011-2013年,其他收入占高职院校经费来源的比重分别为6.20%、7.80%、6.80%,表明职业院校经费投入的渠道不多,社会资本参与高职院校的投入不高,同时反映出江苏省公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捐赠收入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投入的重要形式,而2011-2014年江苏省公办高职院校经费中捐赠收入占比均低于2%,从2011年的1.60%到2014年的1.24%,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二、江苏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问题分析

(一)财政经费投入不足

2011年至2014年,江苏省不断加大对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从93.95亿元到155.26亿元,但江苏省职业教育投入总量与本科院校及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总量比较还有一定差距。以2014年为例,江苏省本科院校共有学生101万人,高职院校学生93.7万人,在校学生总量几乎相当,但财政经费的投入差距较大,本科院校财政经费投入比高职院校多123亿;同样以2014年为例,江苏省高职院校财政性经费投入与普通教育相比,公共财政预算和生均总经费都明显低于普通教育;有学者对江苏省职业院校2011年到2013年的生均实际培养成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认为,江苏省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实际平均为2.13万元,扣除土地使用成本后的生均实际成本为1.63万元,明显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实际生均拨款标准1.2万元。因此,江苏省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总量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社会力量投入不足

2011-2013年,江苏省高职院校其他收入占投入经费来源的比重仅为6.20%、7.80%、6.80%,表明社会力量对职业院校经费投入的量还很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院校要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由于职业教育投入周期较长,“政行校企”利益共同体并未形成,导致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及经费投入的内生动力不足;又由于缺乏社会力量投入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操作细则,行业、企业对职业院校投资方法、方式、可享受的政策优惠待遇缺乏了解,行业企业只能消极对待。

(三)多元筹资机制未健立

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江苏省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来源呈现典型的“两元”结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学杂费等事业收入,以2014年为例,职业院校两项经费来源比重达86.99%,而其他收入与捐赠收入比重较小,仅为13.01%,可见,江苏省职业院校经费来源比例结构不合理、渠道单一,多元化经费筹集机制有待建立。政府作为职业院校投资的最重要主体,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最大,但社会捐赠与企业办学经费在职业院校经费来源中的比重较低,高职教育的公益属性未体现出来。公民个人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江苏省职业院校自我生存发展、筹资能力较差,多元化筹资机制的形成仍需努力。

三、江苏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建议

(一)加大财政经费投入

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到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标准应高于12000元[3]。江苏省教育、财政主管部门应在现有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经费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中的比重,同时加强经费使用的检查督导力度,做到“督导内容明晰、督导过程公开”[4]。建议将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经费投入写入“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使其成为“职业教育质量监测”的核心指标。

(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

省级政府层面应制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法律法规及操作细则,明确社会办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团体等社会力量以不同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实现职业院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以保证高职教育经费的充足。应运用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和市场激励机制,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职业教育。如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部扣除对职业院校的公益性捐赠,努力为高职院校筹集更多社会捐赠资金。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约翰・斯通认为,教育成本必须由政府、企业、行业、个人等多个受益主体共同分担。当前,江苏省职业院校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学杂费等事业收入,企业、行业等其他主体投入相当有限。政府应引导企业通过合资、独资、合作等不同形式参与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职业院校,并允许企业获得相应的权利。同时,应促进社会资本直接向职业院校提供资助。比如,可以设立企业家、企业基金等方式,省税务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企业在税前向社会公益团体捐赠。

参考文献

[1]屠立峰.高职院校经费投入主体多元化战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19):49-54.

[2]耿洁.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13-19.

[3]陆群.高职院校生均实际培养成本与生均拨款标准的研究[J].财会月刊,2015(10):10-13.

[4]陈晨.职业院校生均实际培养成本测算与分析―以江苏省职业院校为例[J].教育经济,2015(13):57-61.

abstractthebasicguaranteeandpremisecondi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stheinvestmentineducationfunds.throughanalyzingthetrendofeducationfundsinvestingandthestructureoffundingsourcesof38Jiangsuprovincialpublichighervocationalcollegesduring2011-2014,itisfoundthatthefinancialinvestmentislack,socialforces’participationisinsufficient,andthemulti-fundingmechanismremainstobedeveloped.itissuggestedforJiangsuprovincetoincreasetheproportionoffinancialinvestment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nthatof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strengthentheinspectionandsupervisionoffundsusingandmakethelawlevelofrefinementforattractingsocialforcestorunaschool,andencourageenterprisestoparticipateinvocationaleducationdevelopmentthroughdifferentforms.

公办职业学校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16-02[Zw(n]

[作者简介]彭琰(1989―),女,土家族,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青年人的数量远远大于普通高校所容纳的数量。仅有的普通高等院校无法容纳全部的年轻人完成学业,长此以往,势必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1977年,国家恢复了停滞10年的高考制度,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这个数据令大专院校兴奋,刺激了大力兴办高职院校的想法。

一、福建省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东南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经济发展比较好,直接促进了福建省教育的发展。然而福建省西部的教育发展程度不及邻省广东和江西,全省仅有一所“985工程”院校――厦门大学。在国家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福建省的教育水平不断上升。普通高等院校解决了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问题,然而我国高考一直就是残酷的,会有不少考生在高考中落榜,不能进入梦想的大学学习,久而久之,比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要低的大专院校应运而生,从实际上解决了高考落榜生的求学问题,同时给予他们一技之长,使之能在社会上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福建省最早的民办高职院校是福州英华职业学院,至今已有125年的建校历史,解放初并入公立。民办挤进庞大的公立高职队伍的英华职业学院的发展为后来的民办高职院校起到了一个模范作用,民办高职院校不断成立。

二、福建省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

福建省高职院校发展势头良好,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截止2013年,福建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有26所,资料显示主要集中在厦门、泉州、福州地区。[1]高职院校的设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对于技术性要求强的高职院校,需要借助企业技师的力量教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多设立在经济发达地区,以更好地解决资金、师资以及与校企合作办学的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的设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民办高职在历史发展和进程中不断被淘汰,留下的是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的院校。这些经过风雨洗礼依然存在的民办高职有着自己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民办高职招生困难

民办高职普遍面临着招生问题:民办高职院校数量多,但是每年每校的平均招生人数为1121.7人;而民办本科则有3584.7人,是民办高职招生人数的三倍还要多。长此以往,民办高职因招生问题可能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尴尬局面。

(二)民办高职资金困难

民办高职院校基本是企业办学或者私人办学,资金的周转没有国家的公立院校充足,国家每年都拨款给公立院校,而民办的院校只能靠自己的企业或者校友的捐赠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民办高职学生人数少,而教师偏多,相比民办本科,民办高职要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在教师工资的支付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购买硬件设施,导致民办高职渐渐输给本科院校。

(三)民办高职专业设置不合理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民办大专院校有些专业只有4个人,招生却只能招到1人,却不能不顾市场需要关闭该专业的设置。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偏重于技术的传授而不是理论的讲解。法律大类专业的招生人数为0,在校37人,毕业生40人,以此看来,高职院校在未来将可能关闭此项专业的开设。这类专业偏重理论,综合型大学基本都开设了此类专业,那么大专院校应重视技能型专业的开设,像土建、水利等专业需要扎实的技术,应偏重于这类专业的开设,借助大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校校企”模式,毕业生会更快地找到对口的工作,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福建省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对的困难

我国高等院校大部分是公立的,在庞大的公立系统下发展起来的民办高职有些难以预想的困难。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民办高职的发展,但即使如此,在本身就受歧视的高职系统下,民办高职的发展更加困难。福建省民办高职面临着以下一些困难。

(一)民办高职的定位不准确,办学理念不足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省、地区、各相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逐渐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共识。[2]福建省也在不断学习相关精神和文件,但是效果不显著,并未及时出台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从而在政策上输给了其他省份,这对于新办的高职院校影响更大。福建省委早已明确指出,加快“海西经济圈”的建设,那么高职在整个经济圈的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在时代的要求下,民办高职必须以经济建设为目标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而不能一味地寻求本科的发展思路或者以本科的办学模式办学。

民办高职院校的建立顺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又依赖于社会的发展,有些院校的领导人员配备不齐整,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加强,更加实际的问题就是资金缺口相对于公立高职院校要大得多,融资程度不够。职业教育讲究校企合作,一般采取校企校合作模式办学,只有联系社会实际需求,人才的培养才会更加顺利;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发展自身的优势,才能在强大的公立职业教育体系下存活。

(二)政府及相关部门引导不利,管理工作不佳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由国家宏观调控,地方政府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等来发展高职。因此,高职办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领导。政府调控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教育为经济的发展输送人才,政府能做出正确的指向标,高职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三)民办高职待遇不公平现象严重

我国领导人一直强调更加注重公平。公平这个概念是相对意义上的,升学、择校等都只能做到尽量保持公平,而没有绝对化的公平。待遇的公平是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一个实际问题。在现实社会下,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职人员待遇、保障等方面与公办院校只能做到相对公平,而我国公立院校是国家主办,那么与民办高职相比,各方面都要优越一些,因此,如何解决好教职工待遇这个现实问题是民办高职办好教育的关键。同时民办院校应该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明确公益性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观念。

(四)民办高职存在圈地现象

目前还有个别民办院校存在短期行为,不重视教学,不重视学生的发展,追逐企业自身的利益,盲目圈地建设学校而又实力不足,相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福建省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对策

以上是福建省民办高职面临的实际困难及现状,未来的办学过程中只有认真面对此困难,制定一系列的发展对策,才能更好地发展民办教育。

第一,根据福建省省情和“海西经济圈”的发展实际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合理调控高职发展规模,民办高职的规格也需要调整;应尽快制定本省高职院校独立体系,建立专门的民办高职评估标准,使公立和民办两个体系相互依赖、互相促进。

第二,民办高职的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亟待改革,重点及精品专业需要大力扶持建设。

公办职业学校篇10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通知》(教职研〔〕738号)总体安排,年省教育厅在我市等6个省辖市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规范了我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1年度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通知》(教职研〔2011〕245号)精神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于今年在全省全面展开。现就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评估机制

(一)成立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

按照省里要求,我市成立了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任主任、副局长刘鹏利任副主任,市教育局相关处室和教研部门以及部分教育部门办、行业办、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负责人为成员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印发了《市教育局关于成立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的通知》(郑教职成〔2011〕60号),负责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评估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市教育局职成教处处长赵遂欣兼任办公室主任,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主任战竹珊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负责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日常工作。各县(市)区、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成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负责本县区、本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二)建立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专家库

评估专家由省、市职业教育专家、骨干教师和熟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业企业人员组成。《市教育局关于申报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专家库成员的通知》已下发,希望各学校、各行业企业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申报。

二、评估范围

各县(市)、区属及市属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年限达到5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参加评估)。

三、评估工作步骤及要求

(一)自评阶段

从即日起至2011年5月15日,为各校自评阶段。自评期间学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正确把握评估工作要求。对照《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附件1)以及《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规范》(附件2)的标准,认真总结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成果、经验和特色,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做出基本判断,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理清思路,提出解决的对策,制订整改的方案和措施,科学规划学校今后的发展。组织校内专家,按照评估指标分项自评并给出各一级评估指标的自评结论,并填写学校自评结果汇总表。在自评的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不超过1万字)。自评报告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学校概况(沿革与现状);

2、自我评估(包括办学条件和在教学改革、建设、管理、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自评结果);

3、特色专业的简要说明;

4、学校发展前景;

5、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6、整改方案、思路及措施;

7、一级评估指标的自评结论和自评结果汇总表。

学校自评报告可在复评期间形成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自评报告及电子稿请于5月30日前上报市职业教研室办公室。

(二)复评阶段

复评时间为2011年5月16日—6月3日。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办公室将组织专家组按照《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工作规范》(附件3)的内涵和标准,分两批对学校的自评结果进行评估验收。第一批复评验收的单位为市教育局直属公办学校、行业办公办学校、县(市)区属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时间为5月16日—5月20日;第二批复评验收的单位为市属民办学校,时间为5月30日—6月3日。

市级复评验收专家组在被验收学校的工作时间为一个工作日,验收环节主要包括:①听取学校汇报;②实地考察;③教师讲课;④师生座谈;⑤意见反馈。

验收工作结束后,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进行审议,形成评估结论。评估结论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将作为评审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央和省市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重点项目以及评优表先、办学年审等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