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机关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6:02

乡镇机关管理制度篇1

为了加强干部管理,转变机关作风,提升干部素质,着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雷厉风行、务实勤政、廉洁高效"的机关干部队伍。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结合机关干部工作实际,建立以下制度,请认真遵守执行。

一、人事管理和工作制度

(一)机关各站所工作人员要按照副职对正职负责、站所负责人对分管领导负责、站所工作人员对站所负责人负责的管理程序。

(二)实行主要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制度,包村干部要指导所联系的村抓好党建、经济、安全、稳定、计划生育、社会公益事业等工作,并将联系村干部的工作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各机关干部实行分工负责、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工作不得马虎,既要完成县主管部门安排的工作,又要完成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

二、上班签到、请销假和休假制度

(一)上下班都要按时签到,上午上班8:30分前签到,签到后办公室人员把签到表交到书记办公室,迟到者到书记办说明情况,每月在公示栏公示。

乡镇机关管理制度篇2

机关效能建设

乡镇人民政府机关管理制度汇编

一、学习制度

1、全体干部职工必须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学习时事政治以及经济、法律、科技等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要坚持自学为主,并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的时间和内容由机关党支部或组织办确定,由机关党支部或党政综合办公室组织,每月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天,无故不参加者按旷工论。

3、在学习中,干部职工应自备学习笔记本,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每季度由组织办对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检查情况将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4、各办公室每月要办一期工作简报,全年要撰写2篇以上调研文章上报主管部门和党政综合办公室,力争上党报党刊。党政办每季度考核通报一次,凡完不成任务者取消评先表模的资格。

二、工作制度

5、机关上班实行双休日制,作息时间以党政综合办公室的通知为准,全体干部职工必须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不准迟到或早退,不准擅自离岗或串岗,不准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若有违反,发现1次通报批评,屡教不改的,由纪委查处。

6、各办公室工作人员实行亮牌上岗(根据每个人的职务、职责和工作任务,由党政办统一制作工作牌),每个干部职工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妥善处理日常事务,搞好工作上的上传下达,确保信息畅通。

7、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三制”管理。即一是去向报告制,党政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有事或下乡,必须给党政办告知去向,由党政办当班人员做好去向登记,便于工作联系。长期外出又不告之去向的,按旷工论处。二是领导查岗制,由党政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机关工作人员在岗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时做好查岗记录。三是考勤公示制。考勤实行一月一汇总,除联络组干部外,全体机关干部的考勤情况与年终补助挂钩,并予以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

8、全体干部职工必须自觉遵守纪律,顾大局、识大体,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凡党委政府安排的中心任务,必须服从统一调配,无故缺勤者按旷工论。

9、全体干部职工要争当遵纪守法的模范,娱乐活动要做到健康文明,严禁,严禁汹酒,严禁吵架闹事,严禁搞封建迷信活动,若有违反,严格按党纪、政纪的规定查处。

三、请假制度

10、上班实行双休日制后,特殊情况或有大型活动不能双休的,由党政办提前通知,全体干部职工必须听从安排,无故缺勤者,按旷工论。

11、严格请销假制度,有事必须请销假并办理请销假手续,由党政办负责做好请销假登记,请销假记录要做到登记准确,情况明白。

12、请假必须按程序审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请假由书记、常务镇长审批,各办公室工作人员和联络组干部3天以内的请假分别由分管领导、管片领导同意并报分管机关的领导审批,3天以上的请假一律由书记、常务镇长审批。末经请假或超期不上班的,按旷工论。

四、会议管理制度

13、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由党政办负责承办,费用由政府列支,其他单位以党委、政府名义开会,必须经书记或常务镇长同意后方可召开,且费用由主办单位自行负责。

14、召开一般性工作会议,镇干部原则上在政府食堂就餐,其他人员在指定地点就餐,会议餐的标准每人每餐控制在15元以内;召开党代会、人代会、劳模会等重大会议,按党委政府研究的意见执行。原则上不安排工作餐,特殊情况由党政办统一安排。

15、会议期间,机关工作人员和在三友坪有住房的,不安排住宿,其他参会人员的住宿费每人每晚控制在15元以内,原则上由党政办统一安排。

16、开会实行签到制,与会人员必须按时参会,不准无故缺席,不准迟到或早退。若有违反,发现1次进行通报批评,发现2次责令书面检查并通报全镇或主管部门,发现3次的要严肃查处。

五、公文管理制度

17、上级来文、来电和发来传真,党政办要搞好签收分送。当班人员必须认真阅批并及时呈请相并领导阅示或转送相关部门办理,文件和传真还必须制作传阅单并将阅件作资料存档。领导阅批或转送相关部门后,党政办必须进行跟踪督办,确保落实。

18、本级党委、政府和党政办的发文,严格实行签发制度。党委文件、政府文件、党政办文件分别由书记、镇长和党政办主任或其指定的负责人签发。所有发文,由党政办负责审核把关,未经审签的文件一律不允许发出。

19、单位以党委、政府、党政办名义发文的,先由单位拟定文稿,再交党政办审核,按照发文程序审签后进行,政府只出文件头,所需费用由单位自理。

20、所有文印材料,由政府文印室负责打印,特殊情况需在外打印的,原则上由党政办同意并指定地点,否则,由经手人自行负责,财务室不结帐。

21、文印室工作人员必须按时上下班,确保文印室正常运转,若有加班任务,必须加班到直至完成任务为止。原则上不对外打印,不对外收费,特殊情况由分管领导审批。

22、文印工作人员必须加强文印设备的管理,严禁任何人玩电脑游戏或搞娱乐活动,操作员必须按照规程操作,防止人为造成设备损坏,凡人为造成文印设备损坏的追究当事人责任。

六、印章管理制度

23、党委印章由组织办保管和使用,政府印章、党政办公室印章由党政办保管和使用,印章管理员必须妥善保管,严防丢失,若因管理不善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追究其责任。

24、党委印章、政府印章和党政办公室印章的使用。党委政府的行文、决定、人事任免、合同、项目、矿山开采等重大事项用章由书记、镇长审签后办理,其他事项用章由分管领导签后办理,日常事务用章由党政办主任按程序和规定办理。

25、印章管理员对盖章事项必须认真审定,不得随意盖章或,若因随意盖章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追究其责任。

26、携带印章外出,必须做好领用登记,注明用章事由和用章时间,由经手人做好签领手续,并负责领用期间的一切责任。

七、接待管理制度

27、应由政府接待的,由党政办统一管理,在指定地点就餐,原则上由分管领导作陪,严禁多人陪餐。

28、政府接待实行台帐登记与接待通知单双控管理制度。接待单由党政办主任管理,交分管接待的人员填写。党政办分管接待的人员应按接待的情况据实登记台帐,交分管领导审核把关。每次接待应先与党政办取得联系,由分管接待的派送接待单。接待单上应根据陪同领导的意见载明接待标准和就餐人数等情况。

29、酒店或宾馆必须按党政办通知的就餐人数、接待标准作好准备,无特殊情况,超标准部分由其自行负责,党政办不予结帐。酒水等供应以接待需用为原则,末经陪同领导同意的服务项目,党政办一律不予认可。

30、每次接待完毕,接待情况应据实当场核算,陪同领导和党政办分管接待的人员均应在接待单上签字。

31、接待标准应按以下标准执行:①早餐人平5元以内;②中晚餐标准为:县级以上(含县级)领导原则上人平控制在20元以内,县级以下领导(不含县级)原则上控制在15元以内,一般接待原则上应低于上述标准,特殊情况确需提高标准的除外。

32、接待用烟一律在党政办领用,原则上不准在就餐酒店或宾馆列支接待烟,严禁用包包烟、条条烟或其他物品招待客人,凡在酒店或宾馆列支的上述物品,政府一律不予结帐。

33、被接待的单位或个人在酒店或宾馆的住宿费、电话费以及所购物品等,原则上由其自理,特殊情况必须由书记、常务镇长和分管机关的领导同意后方可结帐。

34、经费单独预算单位和经费单列的办公室,接待由其归口管理且负责结帐,原则上党政办不予安排,不由党政办统管。

35、财务室凭接待单对政府接待实行一月一扎帐,年终结算。接待前未与党政办联系的,原则上财务室一律不予结帐,由经手人负责。接待台帐与签单不一致的,必须先查明原因交分管领导审核后方可结帐。

36、因工作需要,镇内需在长岭、泗淌、杨柳池接待的,必须先与党政办联系,原则上以现金结帐,不予签单。接待开支由分管机关的领导审核后报销。在镇外需接待的,原则上不予签单,以现金结帐。

37、原则上不在盐池温泉山庄等高档消费场所接待客人,特殊情况须经书记、常务镇长或分管机关的领导同意后方可接待。

八、后勤管理制度

38、鉴于镇政府是租房办公,原则上保证机关工作人员一人一间休息室,在三友坪有私房和工作岗位不在机关的,不安排休息室。

39、政府所有公物实行登记造册、建卡,明确专人管理,若有丢失或损坏,由责任人照价赔偿。政府每年开展一次公物清理,干部职工休息室内的公物必须履行借用手续,不需用的退回集中保管,长期占用公物又末履行借用手续的,按侵占论处。

40、电费统一装表计量,实行分户管理。机关干部每人每月核销15度照明用电,机关干部在外居住的同样对待。

41、加强安全管理,认真做好“防火、防盗、防事故”工作。各办公室要做到人走灯熄,人走火灭。机关内,不准私拉乱接电线,不准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党政办分管后勤的人员要随时进行安全检查,做到防范于末然,若因疏忽大意造成安全事故,严肃追究其责任。

42、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会议室、楼梯、走道、厕所及办公楼周围的清洁卫生由党政办指定专人负责,各办公室的清洁卫生由其自行负责,党政办要随时进行检查,搞好跟踪督促。

43、加强政府食堂管理,搞好后勤服务。政府食堂由党政办指定专人管理,管理员必须认真负责,保证干部职工按时就餐和餐饮质量,并为各办公室、会议室及干部职工提供开水。食堂物资采购必须精打细算,按月搞好成本核算,并于次月2日公示。后勤管理人员和炊事员必须搞好食堂内外的清洁卫生,食堂用水、各类食品和采购物资要绝对保证无毒、无污染、无霉变,严防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九、车辆管理制度

44、政府机关所属车辆由党政办统一管理和调度,用车前必须与党政办联系,由党政办按照先主要领导,后一般领导,先中心工作,后分管工作,先特殊情况,后一般情况等原则进行安排,一般下乡原则上不安排车辆。严禁公车私用和车辆外借。

45、原则上不租车。因特殊情况或紧急工作需要又无车辆安排的,由分管机关的领导同意后,由党政办落实租用车辆和发放租车单,所需租车费用由党政办根据行车路程、路况和用车时间统一定价,交分管机关的领导审核后,财务室凭租车单结帐。

46、小车司机要听从党政办统一调度,出车时党政办要做好日志,司机的出车情况和安全驾驶情况每月一汇总公示,并作为年终核发奖金和补助的重要依据。

47、小车司机对所驾车辆要妥善保养和检修,确保有出车任务时随叫随用,保证行车中的绝对安全。无出车任务时,要确保通讯畅通,保证可以随时联系。

48、小车加油实行专车核算,实行台帐登记,原则上由党政办指定地点,由财务室统一加油,特殊情况由随车领导负责,并注明情况,先由驾驶员背签,再由司机签字,分管机关的领导签字后方可报销。

49、小车维修由司机据实申报,属于一般维修的,由党政办组织落实,需大修或更换大件的,由分管机关的领导提请党委、政府集体研究后再指定专人陪同到指定的地点修理修配。

十、档案管理制度

50、严格执行《档案法》,各种文件和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各办公室要做好收集、分类、编目、编号、立卷、装订等相关工作,确保所有资料统一归档,进入专柜。

51、各种档案资料一经入柜存档,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涂改,若发现原资料有误,必须经有关领导和档案管理员按程序审签后方可更正

52、档案管理员必须妥善管理各种档案,要严防虫蛀鼠咬、丢失或损坏,查阅档案时要按有关规定办理,不准随意入柜取拿或携带资料外出。

十一、值班制度

53、实行双休日制后,星期六、星期天党政办和移民办要安排专人值班,确保信息畅通。

54、各办公室工作人员应认真做好岗位本职工作,做到依法行政,热情服务,自觉维护政府机关形象,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的发生。

55、政府机关各办公室应妥善安排值班人员,以方便群众办事。要做好上下联络和工作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应由各办公室完成的各项工作原则上实行对口承办,其进展情况要随时呈报主要领导或相关分管领导。

56、各办公室应做好各类信息的采编、处理、传递和报送工作,重大信息要在第一时间内报送党政办或分管领导,不得迟报或瞒报。

十二、财务管理制度(另行制定)

十三、附则

乡镇机关管理制度篇3

根据《xxx关于xxxx年深化农村税费xx工作的通知》(x发[xxxx]xx号文件)、《xxx办公x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x办发[xxxx]xx号文件)、xx省农村税费改革办《关于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的意见》和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局《关于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和国务院、省、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在全省“对经济欠发达、自身财力无法满足需要的乡镇,可以实施县管乡用的统收统支体制,采取‘乡财县管乡用’的方式”。现全省已有xx个县市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省财政厅在xx市xx县试点很成功,并要求2006年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全面推行。我县属于推行“乡财县管乡用”之列,现将我县实施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重大意义。

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是解决乡镇“人员太多、收入太少、债务太重(目前乡镇债务xxxx多万元,乡镇负债面达xxx%)、支出太乱”等问题的较好方式,对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确保乡镇基本需要,缓解乡镇财政困难,保障乡镇重点支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

“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五统、一管、一审”。即“核算统一、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网络管理、乡镇举债县级审批”。

(一)核算统一。乡镇财政全面实行“两无一统、综合预算”,即由乡镇人民政府机关统一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乡镇人民政府所属机构(七所八站)一律无会计和出纳岗位,以乡镇人民政府机关为会计核算主体实行统一核算,乡镇财政所有收入均在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综合反映。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统一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

(二)账户统设。取消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在县城金融机构开设总预算会计的县级“结算专户”,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乡级“结算专户”,将乡镇原来的“基本经费户”作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单位会计“支出户”。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全部缴入“结算专户”。“支出专户”只能接受来自“结算专户”的拨款。

(三)工资统发。继续实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统发制度,对乡镇机关全额编制人员工资、社保缴费等由县国库每月拨入财政工资统发户和机关社保局直接计入个人账户。

(四)采购统办。乡镇各项大额采购支出,按照x财采购[xxxx]xx号文件规定,参照县直单位执行。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乡镇财政管理股按照预算计划审核后,交县采购办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乡镇财政管理股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服务商。

(五)票据统管。

1、乡镇所使用的票据在非税收入管理局统一领取,各乡镇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票据的领取、发放、保管及核销工作。

2、乡镇领用的票据只限于乡镇财政供给单位和乡镇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使用,其他“三权”在上的单位不得在乡镇领取票据。

3、对票据实行“缴旧领新、限量领用、专人管理、当年结清”制度,并做到票单同行,即非税收入管理局凭银行缴款单核销收费票据。

(六)实行乡镇举债县级审批制度。乡镇原有的债权债务要按债权债务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资金来源、约定利率、还本付息等情况,逐一清理核实,建立台帐,制定消赤减债计划报县财政局备案。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原则上乡镇不得再有新增债务,如因特殊情况需要举债的,要实行县级审批制度,呈报分管财贸的县领导审批。

(七)信息化网络管理。全面建立乡镇财税管理信息化网络,县乡镇财政管理局设立网络服务器,乡镇财政所设立网络工作站。县乡财政依托公网,以固定ip方式组网连接,乡镇财政会计业务全部在县局服务器上保存,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财政资金网上远程申报、审批,数据网络汇总,资金运行网上监管,会计核算电算化。

三、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基本原则。

坚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乡镇债权债务关系”等五权不变和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由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的收支。

(一)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后,对乡镇政府仍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

(二)预算管理权不变原则。按照《预算法》规定,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明确乡镇财政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经乡镇人大审查和批准后报县级财政部门备案;调整数额较大的,必须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待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实行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与管理权、监督权相分离,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资金,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归乡镇,资金结余归乡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的程序审批。

(四)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各乡镇享有和承担。

四、“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

(一)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对乡镇财政所“乡财县管乡用”全面工作实施管理监督。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统一由乡镇财政管理股核算。乡镇财政管理股全面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负责乡镇财务报帐审核事宜。主要职责:参与和指导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的编制,监督预算的执行,及时拨付预算内、外及其他各项财政资金,准确记录各项财政业务,按时与有关部门和乡镇进行对帐,按月编制会计报表,按时审核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办理乡镇财政收支结算,审核和监督乡镇政府单位会计的支出核算,及时指出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乡镇,并按月向县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二)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财政结算会计(预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票证管理员岗位。各岗位可以按照规定交叉任职,但必须健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财政结算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财政结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证。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管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结算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管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负责微机网络系统的维护、管理与使用,涉农补贴资金基础资料的录入;票证专管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政府办、纪检监察、财政、人事、审计、人民银行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xx县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县财政局长任主任,相关副局长任副主任,各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县对乡镇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人民政府当家理财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对原来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相应调整,从确保乡镇基本运转、有利化解乡镇财政债务,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等方面制定新的统收统支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三)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规范乡镇收支行为。根据乡镇财政收支规模和实际情况,明确乡镇支出范围,统一和规划各项开支标准,完善财务审批程序。

(四)清理乡镇财政供给人员。严格乡镇编制管理,严禁超编进人,严禁在编制外使用人员,属于清理清退范围的各类超编人员、不在编人员和自聘人员财政不供给经费。

(五)加强债权债务的管理。乡镇的债权债务要根据本乡镇的实际作出消赤减债计划,安排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坚决制止乡镇村发生新的债务,乡镇人民政府和各部门一律不准为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担保。乡镇人民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上项目或发放各种津补贴。凡违反规定以政府名义提供贷款担保形成新的债务的,严格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由签字人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偿还。建立化解乡镇人民政府、村债务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债务化解之前,乡镇党政府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拨重用,不准异地任职。乡镇的债权要及时清收,制订切实可行的回收计划,加大回收力度,回收的资金原则上要用于偿还债务。

六、工作步骤

(一)制订“统收统支乡财县管乡用”暂行管理办法。依据我县今年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学习和考察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及具体管理办法。

(二)清理乡镇资产工作

1、清理乡镇资产、账户、票据。清理乡镇银行账户、票据和现有资产,取消乡镇银行账户,缴销乡镇收入票据;账户的设立和票据的领用按有关规定重新办理。

2、清理乡镇债权债务,对现有债务进行逐一登记造册报县财政备案。

(三)完善网络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确定乡镇财政所人员岗位和职责,开设新的乡镇账户,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组织人员培训,按有关规定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要求实施对乡镇财政收支的核算管理。

七、实施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是我县国库集中支付向乡镇的延伸,是我县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确保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积极主动配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严明改革纪律。各乡镇必须规范操作程序,自觉接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准私分集体财产、滥发钱物,不准擅自开设银行账户(含存折户)、私设小金库,不准使用非正规票据、坐支收入,否则一经发现,将严格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在体制结算中划扣违纪金额。

(三)调整乡镇财政所职能。农业税免征以后,乡镇财政所的主要工作应从组织农税收入转变到资金管理和非税收入管理上来。要集中精力做好“乡财县管乡用”的收支结算和对账、报账及机关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直接补给农民的各项资金和补贴的发放工作,加大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同时要大力推进“村账乡管”工作,强化村级财务管理。

(四)加强部门协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1、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合理分配人员,理顺业务关系,强化服务意识,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2、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供给人员的编制管理,督促乡镇清理,清退超编人员。

3、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务审计监督,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

4、县人民银行要加强对乡镇银行账户的管理,并监督其他金融机构及时划转各项资金,确保各项财政收入及时入库、财政资金及时到位。同时,完善金融机构开户许可证制度,对各金融机构违规开设银行账户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5、纪检、监察部门要监督乡镇严格执行“乡财县管乡用”有关制度,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建议与要求

(一)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税机构转变的需要,随着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省财政厅农税局经省编委批准已更名为“xx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处(加挂xx省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并要求各市(州)、县(市、区)农税局统一更名为“××市(州)、县(市、区)乡镇财政管理局,加挂××市(州)、县(市、区)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为了工作需要,恳请县人民政府、县编委迅速批复县农税局更名请示。

乡镇机关管理制度篇4

为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不断推进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服务体系,更好地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意见》精神和市人民政府相关规定,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乡镇财政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乡镇财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乡镇财政是我区财政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乡镇基层政权稳定,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肩负着推进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财政强农(渔)惠农(渔)政策的重要任务。随着新渔农村建设推进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加强,政府用于“三农(渔)”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乡镇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但目前乡镇财政组织机构还不够完善,管理水平还不够均衡,财政功能还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统筹和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及财政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因此要正确认识当前乡镇财政管理的现状,重视乡镇财政建设,健全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努力发挥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职能作用。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党和国家民生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渔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乡统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乡镇财政工作职能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基本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是: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财政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统筹乡镇范围各项政府性收支管理,加强财源建设,协助相关收入征管工作;管理乡镇政府性债权债务,负责乡镇国有(集体)资产和政府采购监管工作;负责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管理乡镇会计事务;负责乡镇范围各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管理;负责对村级组织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管;负责对社区(村、经济合作社)财务和资产的监督管理;承担其他财政财务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机构

(一)明确机构、岗位。进一步完善乡镇管理职责,设立乡镇财政管理机构,统一为“××乡镇财政办公室”,纳入乡镇机构设置“三定”方案范围。对乡镇财政收支规模较小的东极镇、登步乡、蚂蚁岛乡和白沙乡,其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可与乡镇党政办合署,履行乡镇政府的财政管理职能。各乡镇财政办公室设办公室主任、总预算会计、资金监管、票据管理、国有(集体)资产监管、单位财务管理、政府采购管理、会计档案管理、出纳等若干岗位。

(二)明确编制。各乡镇要结合机构设置,择优配置人员,确保队伍稳定,防止不相容岗位兼职。乡镇财政办公室必须配备与其履行职能相适应的人员,使用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编制,原有乡镇财政管理人员的公务员编制予以保留,人员配备提倡一人多岗,但要满足工作需要。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乡镇,乡镇财政办公室原则上配备3人,设分管工作的中层干部;对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及以上的乡镇,乡镇财政办公室原则上配备5人左右,单设办公室主任;对列入省级中心镇培育的六横镇,可适当增加人员配备。乡镇财政机构设置所增加的人员编制按需配置人数和现有编制(或人数)的差额确定,相应增加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乡镇财政机构及人员编制作为乡镇政府机构组成部分,单列进行管理。

(三)明确管理体制和人员要求。乡镇财政办公室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日常行政管理主要由乡镇负责,对财政办公室主任和预算总会计的任免需征得区财政局的书面同意,业务工作接受区财政局的指导。乡镇财政办主任的配备,要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乡镇财政其他干部的配备,要充分考虑专业水平、年龄、文化等因素,把政治素质强、具有较好财政知识的人员吸收进财政队伍。各乡镇要加强对乡镇财政人员的管理,建立正常流动机制,保证乡镇财政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相对合理。

(四)明确人员招聘办法。为确保乡镇财政机构人员及时到位,对目前缺编的人员由区人事、财政部门进行统一公开招聘,根据招聘结果分配到各乡镇,按乡镇财政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具体招聘细则由区人事、财政部门另行制定。已满编的乡镇,如需进行人员结构调整,可由乡镇向区人事、财政部门提出要求,一并纳入统一招聘计划。今后乡镇财政工作人员因退休、工作调动等原因离开原工作岗位的,各乡镇要及时补充相应岗位工作人员,人员可由乡镇内部调剂或委托区人事部门公开招聘,并报区财政部门备案。

四、进一步完善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

从有利于调动乡镇政府理财积极性出发,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乡镇收支范围,简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类型,进一步理顺区与乡镇的财力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乡镇政府聚财理财积极性。将原体制执行的第二类模式乡镇合并到第一类,更加直观地反应乡镇收支关系;调整沈家门街道体制分成办法,提高经济发展与可用财力的密切度;建立收入共享办法,稳妥衔接市对区体制政策。通过区级财政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确保乡镇财政收支平衡,促进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五、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

(一)推进部门预算管理。各乡镇要在原综合财政预算体系基础上,按照“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收入管理范围,合理区分乡镇财政性收入和部门经营收入,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预算编制范围。加快推进乡镇所属单位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按“复式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的要求进行编制,区分经常性经费、一般项目经费和建设性支出,制定部门支出标准定额。逐步完善经常性支出标准定额体系,根据财力情况稳妥安排项目支出,科学合理地编制涵盖所有财政性资金的年度财政预算。

(二)强化预算管理。各乡镇财政部门要与国税、地税等征管部门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税工作机制,及时了解税源动态。对乡镇组织的非税收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纳入预算管理范围。要认真及时编报乡镇预算,按规定程序报送人大审议,增强预算的刚性,强化预算执行和管理。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着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切实保障渔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等基本运转的支出需求,努力提高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的保障能力,满足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四)加强乡镇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格执行政府性债务审批制度,各乡镇应及时将乡镇政府性债务计划报送区财政局,纳入全区年度债务预算管理,经区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后严格执行。各乡镇要加大对政府性债务管理力度,提高乡镇政府的债务风险防范意识,防止盲目举债,积极筹措偿债资金,有效控制乡镇债务规模,努力化解乡镇政府性债务。

六、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监管职能

(一)加强财务资产管理。要建立和完善乡镇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加强财务监督检查,制止和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要加强对乡镇级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明晰产权,做大做强做好乡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加强乡镇本级及村级财务的管理和指导,做好财政扶持村级组织补助资金的监管。

(二)加强财政资金监督。各乡镇要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工作机制。要明确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目标,将乡镇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监管范围,全程参与监督管理,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强化对直接或间接补助到渔农民的财政资金的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监管。要切实做好对各类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杜绝截留、挪用和私设“小金库”等现象,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各乡镇财政要制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印鉴管理制度等,建立起一套纵横联动的财政监督机制,使监督检查贯穿于财政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使用、监督的全过程。

七、进一步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和管理

按照“省级加强指导、市级大力推动、县级抓好落实”的要求,区财政局要加强对乡镇财政的管理和业务指导。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将政策动向和资金动态及时传递给乡镇财政;要加大对乡镇财政管理设备配置的投入,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乡镇财政建设,对乡镇财政机构、编制、人员已到位的乡镇和完成部门预算试点的乡镇,积极向市财政局申报“以奖代补”奖励资金补助;要依托“金财工程”,积极推进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乡镇财政机构的理财能力;要加快知识更新,做好乡镇财政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要规范乡镇财政运行,增强公共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基层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乡镇机关管理制度篇5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也随之发展,我国乡镇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相应改革,解决了当前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部分问题,但没有深入领会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精神,在实际改革中或多或少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如何推进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关注的焦点问题。鉴于此,笔者对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意义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对乡镇财务管理大有裨益。乡镇财政是中国乡镇政府管理的一级财政。在乡镇财务管理中,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大大提高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促进乡镇财务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国库集中支付的优越性上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传统的支付制度,使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头管理,弊端,在乡镇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过程中,提高了财政资金到位速度和使用效益,大大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使财政部门对财政形势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不仅如此,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还可以有效防止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金融机构较少,制约改革工作;缺乏专业的财务业务能力;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随意性大;账户数量多,资金管理不规范等几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是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许多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者受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的影响,只要求会计准确核算,没有重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乡镇领导改革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低下,这都是由于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不足造成的,使得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二)金融机构较少,制约改革工作

金融机构较少,制约改革工作,也是当前乡镇财政国库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又一问题。由于不同乡镇地理位置及经济状况不尽相同,金融机构在乡镇的设立也就存在着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有些乡镇的金融机构较少,不能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作用,使得乡镇财政国库制度改革难以深入发展。

(三)缺乏专业的财务业务能力

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财务管理的专业性要求较高,要求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业务能力,使得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陷入困境。就目前而言,在乡镇政府财务管理工作中,往往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不足,不能适应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需要,不利于推动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随意性大

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随意性大,也是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瓶颈。由于预算编制工作仍然存在较严重的随意性,对乡镇政府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和严谨,有的乡镇政府年内预算有追加调整现象,使得财务管理的数据不准确,严重制约着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发展,这些都无法对资金进行科学、有效的细化处理。

(五)账户数量多,资金管理不规范

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账户数量多,资金管理不规范等方面。在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由于乡镇政府财务涉及金额较大,财务账户数量多,资金管理不规范,极大地影响着当前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在了解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解决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克服困难,加强宣传

克服困难,加强宣传是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关键。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要秉着排除万难的决心,克服困难,加强宣传,重视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作用,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服务。在具体做法上,横扫每一项改革能否成功,宣传工作至关重要。县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改革的宣传力度,为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推进,规范管理

科学推进,规范管理是在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综合分析各个乡镇的管理水平以及实际发展状况,根据相关规范开展管理工作,保证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能够为乡镇带来便利,根据乡镇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改革模式,提高改革效果。

(三)加大培训,优化人员

加大培训,优化人员是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乡镇财政国库集中制度改革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应相应提高,在具体做法上,要提高其财务专业技能,使其熟练使用各种财务软件、支付软件,掌握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和会计核算内容,不仅如此,还要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强化预算,细化工作

强化预算,细化工作在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制度改革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不断加强预算编制工作,提高编制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实行精细化改革,针对财务部门预算制度实行全面推广应用,不断细化预算编制工作,全面推广预算公开制度,保证财政性资金支付的清晰度,促进预算工作科学性的提升,同时增加其可执行度,确保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工作能够有效推进。

(五)乡财县管,统一支付

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制度改革还应采取乡财县管、统一支付的策略。规范的账户体系是开展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的前提和基础。在乡镇财政国库集中制度改革中,根据政策要求规范相关操作,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必须要严格遵循“乡财县管”的原则,避免预算管理权出现改变,此外,针对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过程统一设置,促进资金支付方式走向统一化。

乡镇机关管理制度篇6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意见》(浙委办〔20*〕56号)和《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乡(镇)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温委办〔20*〕83号)精神,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整合事业机构,精简人员编制,强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巩固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主要内容

(一)转变职能

改进管理方式,强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乡(镇)切实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做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加快建设服务型、法治型乡镇政府。乡(镇)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负责拟订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村镇建设规划,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指导农村经济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负责抓好义务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政事务、救灾救助、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等工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理顺关系

1、明晰事权。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监管、村镇规划与建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劳动和社会保障、水政水务、土地管理等事项上,除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外,市级有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委托管理的方式,赋予乡(镇)政府相应的办事权限。市法制办要牵头协调和督促落实有关职能部门对管理的职能进行梳理,并根据管辖区域内人口、经济发展规模、辖区面积和工作任务等尽可能实行全面委托或部分委托。对不可委托的管理职能要制定必要的工作程序,明确权责关系。市级职能部门要将委托或不可委托的管理职能等事项报送市法制办审核,经市分管领导协调后,委托事项由市有关职能部门与乡(镇)以签订委托协议的方式予以落实。在下放委托管理权限的同时,所需的财力必须随同下放、费随事转。对不属于乡(镇)管理的具体违规违法行为,乡(镇)要积极配合市级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工作,掌握实情,及时向市级职能部门做好信息通报。市级有关职能部门接到乡(镇)报告后不作为的,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若乡(镇)不及时发现和掌握情况,不及时上报情况或不配合,不支持协助市级有关职能部门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乡(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赋予人事权。对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编制员额内选调公务员和补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乡(镇)根据岗位要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提出方案,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在核定职数限额内,乡(镇)中层正职的任免,由乡(镇)党委提出调整、任免方案,报组织部门审核后,由乡(镇)党委发文;中层副职由乡(镇)党委发文,报组织部门备案。派驻到乡(镇)站所等机构(除公安派出所机构外)实行党组织属地管理,接受乡(镇)党委领导,党组织负责人任免应在该机构领导职数限额内由所在地党委任命,派驻单位负责人参加乡(镇)党委组织的政治学习,列席参加乡(镇)有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商讨。市有关部门对派驻机构负责人的调动、任免,应当事先书面征求片区工委和所在地乡(镇)党委的意见并在服务区域进行任前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3、完善考核机制。一是建立市乡(镇)相互考评制度。对委托管理权限给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市级职能部门要对委托承担的工作进行考核,乡(镇)政府也要对市级职能部门委托到位情况进行考核。二是完善派驻机构年终考评机制。对派驻乡(镇)站所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年终考核工作主要由市级有关职能部门负责;评议工作要与乡(镇)党委共同组织,评议结果作为人员调动、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改进乡(镇)年终目标考核办法。要建立与乡(镇)职能相适应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市级政府的垂直考评与群众的评议结合起来,规范市级职能部门对乡(镇)的“目标考核制”,对不属于乡(镇)职能范围的事项或不应由乡(镇)承担的责任,不应列入考核范围;严格控制对乡(镇)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清理取消或严格控制市级职能部门各种脱离实际的达标评比与考核活动。

(三)乡镇机关机构改革

1、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责。乡(镇)机关设立党委、人大、政府。纪律检查委员会、人民武装部、共青团委员会、妇女联合会、工会组织的设置及职能按有关规定执行。

内设机构按照精简、效能和主要职能进行设置。内设机构数量按乡(镇)的分类标准核定(见附件1)。一般设置4个,经济发达的乡(镇)可增设1-2个,特大镇可适当放宽;规模较小,经济欠发达的乡(镇)适当减少综合性办公室的设置。内设机构的名称相对规范,一般称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确因工作需要,超核定个数设置的内设机构可与其核定的内设机构合署办公,对外挂牌。

内设机构主要职责:见附件2。

2、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根据省、*市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的有关规定,我市乡(镇)行政编制总数按2%的比例精简后为934名。依据乡(镇)的分类标准,结合人口、财政收入、管辖面积、行政村数、有否设置派出机构、管理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重镇强乡”战略,在原核定人员编制基数上重新进行核定(见附件3)。重新核定的乡(镇)行政编制由省实行总量管理,5年内不得突破。

编制使用范围为: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纪检、群众团体等机关的工作人员。

乡(镇)党政领导职数一般为7至9人,人口较多、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可增加1至2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可交叉兼职。具体按照*市委组织部审核确定的*市乡(镇)领导职数执行。内设机构负责人数,一般可核定1-2名。对人口较多、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可适当增加1名;对规模较小,经济欠发达的乡(镇)不核定职数,只设若干岗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领导层次,其负责人可由乡(镇)分管领导兼职(见附件4)。

公安、法院、司法等基层机构设置不变。

(四)乡镇事业机构改革

乡镇事业机构按照“撤销、归并、脱钩、保留、发展”的要求进行分类改革。积极探索有效形式,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为“三农”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和经济实体,变“花钱养人”为“花钱买服务”,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1、机构设置。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设置各类事业机构。事业机构设置要同乡(镇)党政机构设置统筹考虑,综合设置,防止和避免交叉重复。撤销乡(镇)所有实体事业机构及各类人员,组建乡(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为虚拟机构,现有事业机构及各类人员,改革时竞争上岗后关系转入其中,工作岗位落实在乡(镇)内设机构)。

原设置的事业机构,确因工作需要的,可在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对外挂牌,职责予以虚化(见附件1)。

2、人员编制。此次乡(镇)机构改革之前,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已按瑞编〔20*〕1号文件精神进行了改革,其人员编制作了调整,此次改革不再重新进行核定。

各乡(镇)事业机构人员编制按其行政编制总数一般不高于1:1.2比例进行核定。同时结合乡(镇)现有职责任务、人员结构,坚持合理、效益的原则,着眼于总量控制、综合平衡、适度增减。全市核定乡(镇)事业编制947名(见附件3)。重新核定的乡(镇)事业人员编制由省实行总量管理,5年内不得突破。

乡(镇)事业人员编制核定后,安全生产监察、人口与计划生育、综治(维稳)管理、统计、财政等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关业务素质,保持工作队伍相对稳定。如需进行岗位轮换的,应事先征求市级职能部门意见。除门卫、食堂岗位外,其它岗位聘用临时人员的,要按缺编进行聘用。

3、派驻事业机构设置。整合现有部门派驻乡(镇)事业机构,做到名称规范,减少中间管理环节。对一时不能调整的教育、卫生、水利等部门设置的区域性管理机构,原则上编制只减不增,人员只出不进。原部门派驻乡(镇)事业机构名称不再称“XX局”或“XX处”等,统一称中心、所、站。

继续保留国土资源局基层管理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基层所、环保局基层管理所、规划建设局基层管理所、房产管理局基层管理所、广播电视台乡(镇)广播电视站。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仍按瑞编〔20*〕1号文件精神实行派驻制度。

各类公立学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根据改革有关规定,保留不变或作适当调整。

个别片区未设置上述机构的,要尽快建立。同时有条件的区域,尽可能建立便民服务窗口,实行“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办事。

上述事业机构人员编制也要坚持合理、效益的原则,按照职责任务和改革要求,由市编办商市级有关职能部门核编到各事业机构。

4、管理体制。新组建的乡(镇)事业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块管理为主。部门派驻乡(镇)或片区的事业机构仍实行条块结合,以条管理为主。派驻到乡(镇)工作的人员纳入乡(镇)日常统一管理,年度考核以乡(镇)签署意见为主,市级职能部门负责对应岗位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指导工作;部门派驻乡(镇)所承办的各项业务工作应进入所在乡(镇)服务窗口集中办理。

5、经费渠道。新组建的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市级职能部门派驻片区或乡(镇)的事业机构人员经费仍按原经费渠道拨款。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1、乡(镇)机关要根据核定的编制限额,合理设置职位(见附件5)。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关考试录用、交流、培训和考核、晋升等制度。除市委管理干部外,其它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竞争上岗。具体由市委组织部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适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实行岗位管理和推行聘用制为重点,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乡(镇)事业机构人员编制核定之后,要因事设岗,因岗择人,注重力量整合和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可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实行相互兼职。乡(镇)事业机构在编制限额内补充工作人员的,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3、乡(镇)事业机构工作人员,根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面推行竞争上岗,优化工作人员结构。通过考试、考核等办法,把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工作骨干选拨到工作岗位上来。具体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办法,乡(镇)组织实施。同时,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跨区域流动,具体由片区或乡(镇)提出方案,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六)人员分流

对适度精简的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和重新核编后富余的事业机构工作人员,采取多种途径,妥善分流。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提前退休条件的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本人申请,经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事业机构中离岗退养、原在编在岗竞岗落聘的工作人员,按《浙江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试行细则》和《浙江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若干工资待遇的处理意见》(浙人薪〔20*〕289号)等规定执行。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实行编制实名制,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严格按照瑞委办〔*〕80号和瑞人〔20*〕38号文件精神,清理清退临聘人员。对未经市编办批准的临聘岗位,聘用的人员按照“谁聘用、谁负责”的原则、予以清退。乡(镇)工勤岗位现有管理模式不变,按缺编岗位公开聘用,占编不入编。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镇机构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乡镇要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切实增强乡镇机构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服从大局,根据本方案,及时研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集中精力抓好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于4月15日前上报市编委办公室,由其按程序审批。

乡镇机关管理制度篇7

论文摘要:湖北省成安区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精简机构、降低管理成本的相关精神,开展了以乡镇撤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取得了显著绩效。但其间也存在着若干问题。如:加剧了乡镇工作人员精减与公共事务增长之间的矛盾、基层民主建设面临一系列挑战、乡镇规模扩大给老百姓办事带来不便等问题。

行政区划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区域面积问题,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行政体制或经济体制的问题,而是与国体和政体密切相关的综合性体制问题。行政区划设置得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中央能否有效管理、机制能否顺畅运行、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生产力布局能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中央和地方权力在这一级行政区划的有效行使。近年来,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精简机构、降低管理成本的相关精神,各地开展了以乡镇撤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绩效。本文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个案,考察整个区划调整的过程,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进行若干思考。

一、咸安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

咸宁市咸安区东邻黄石、北靠武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纵贯境内,是北上京津、南下湘南的必由之路。全区面积1502平方公里,总人口54.7408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永安。与以往的历次乡镇行政区划相比,其展开的背景决定其经济上的动因较为明显。此次咸安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科学制定撤并方案

咸安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撤并方案,将该区原辖的9个乡、l0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通过行政调整,撤并为l0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该方案得到了湖北省民政厅的获准,并于2001年3月颁发了《关于咸宁市咸安区调整部分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的批复)[2001196号)。

2.控制乡镇领导职数,扩大民主推选力度,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

乡镇撤并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组建新的乡镇领导班子。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三个配套文件的通知》(鄂办发[2004]51号)对乡镇领导班子的职数、产生方式都做了明确规定。其核心就在于加强乡镇领导班子选配工作中的民主力度。

3.严肃编制管理,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

2004年11月,咸安区在乡镇领导班子和机构到位之后,严格人员编制管理,按一类乡镇39名、二类乡镇37名、三类乡镇32名定编,实行“一人一编一卡”,并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

4.改革干部职工养老办法,建立全覆盖的社会

保险制度,减少乡镇撤并过程中的社会动荡为了增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此次区划调整中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减少社会动荡,成安区自2000年起,建立了“五保合一”(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种保险)的社会保险制度,将社会保险的范围扩大到包括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用人单位。通过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为区划调整提供了坚实的减震平台。

二、咸安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绩效

1.乡镇撤并有助于产业集聚,结构互补,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

乡镇撤并有利于产业集聚及结构互补。乡镇规模过小,布局不合理,会严重阻碍生产建设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会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由此,此次的咸安区乡镇撤并,不仅仅是为了精简人员,减轻财政压力,而是通过撤并工作打破原来乡镇间各类资源相互分隔的情况。分散的资金集中了,土地集中了,分散的劳动力集中了,生产要素的流动范围扩大了,这就在客观上为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提供了条件,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乡镇撤并也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在撤并之前,每个乡镇都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供给,进行着低质量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乡镇撤并后,就可以在重点小城镇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城市化奠定基础。咸安区乡镇撤并的具体方案设定,也有基于此方面的考虑。

2乡镇撤并减轻了基层财政压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乡镇撤并之后,不仅“拆了庙”,减少了乡镇的个数,而且对乡镇领导职数及其对乡镇街办机关编制进行控制。《关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每个乡镇党委委员人数为7—9名,实行交叉任职。《中共咸安区委、区政府关于乡镇办机关定编定岗和人员分流的意见》(咸发[2004118号)也对乡镇街办机关编制作了明确规定,从总体上制约了乡镇人员膨胀。此次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后,咸安区乡镇办“领导职数”为132名,比改革前减少了102名,精简44%;全区乡镇办机关工作人员由原来的774人减少到433人,减少341人。乡镇领导职数以及编制的减少,无疑有利于减轻乡镇一级的财政负担。

3.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相应服务方式的变更

随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单位规模扩大,机构的精简以及事业单位的改制,乡镇已无法包揽原有的众多职能,沿用以往服务方式。由此,在乡镇合并、机构改革的同时,咸安区各乡镇对服务方式的变革和创新进行了探索。咸安区把原由乡镇包揽的职能划分为行政执法职能、行政管理职能以及公益性职能,明确了乡镇职能范围。探索出一条以钱养事、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的新路子。

首先,锁定政府职能,变以往的无限政府为有限责任政府。咸安区各乡镇按照“撤销七站八所、组建新的经济实体,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的思路,将原乡镇“七站八所”的行政执法职能上收到县市区直主管部门,将行政管理和公益性服务职能分别向乡镇“三办”转移(乡镇党政办公室、乡镇事务办公室、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将公益服务性职能发包给经济实体。

其次,实行以钱养事,更好地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服务农村。“以钱养事”改变了以往“以钱养人”的格局:即,你做事(政府)就给钱,不做事不给钱,谁做事给谁钱。乡镇“三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劳务,用市场运作、公开招标的办法或定向委托给有资质的经济实体办理,并由政府通过合同形式形成明确的责权利,按照实施情况给予相应的经济报酬,从而落实政府服务“三农”的责任和措施。以钱养事的方法将乡镇原来自己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经营性事业推向市场,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服务平台。最后,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引进了竞争机制,提高了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质量。

三、思考与启示

1、乡、镇设置应符合客观实际,区别对待

1984年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对建镇的标准作了以下规定。一、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二、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这一标准因其规定的指标偏低、涵盖面窄,缺乏经济指标,实际审核中可操作性差等,而在2003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精神被废止。但即使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的话,我们发现,咸安区的所有乡镇中只有少数几个符合设镇条件。

城镇化是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的渐进过程。镇的设置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支撑、人口规模。如果在要素不足、经济辐射能力不强的情况下盲目设镇,有悖经济发展规律,会使“中心镇”变成为真正的“空心镇”。与此同时,镇与乡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其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数量上,而且其对政府的功能要求也存在差异。镇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与乡存在很多不同的特点,如经济社会结构较乡复杂,行业门类众多,居民活动较为频繁等。由此,对镇的社会、经济事务也要采取不同于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而乡对于镇而言,同质性比较强,社会结构分化并不是很明显,其政府职能相对简单。总之,乡镇不同建制意味着不同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对政府管理体制、模式的不同要求。因此,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区分乡镇建制有其重要意义。而此次咸安区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显然忽略了这一点。由此,笔者认为对镇建制的设置各部门应该谨言慎行。

2、乡镇行政区划的合理规模及其限度

合理的乡镇规模是乡村有效治理的基础。在目前进行大规模的撤并乡镇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乡镇行政区划的合理规模以及撤并限度。通过对咸安区的调查,笔者认为对乡镇的行政区划规模的合理性可以从三维度、三因素进行考察。一是乡村治理能力,二是人们的需要,三是发展。第一个维度要求乡镇的规模应与其财政、组织、技术、管理能力相适应。第二个维度要求乡镇规模应方便群众办事,有利于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第三个维度要求乡镇规模的设置应该有利于整个区域的发展。只要建制镇发展前景良好,上层建筑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其规模就具有一定合理性。

而乡镇规模大小的合理性及限度除可以从此三个维度进行考察之外,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因地制宜而不能搞“一刀切”。这些具体的因素为,①集聚规模。在1984年11月22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65号)中规定以乡政府所在地的非农业人口数量多少作为能否建镇的标准。但本人认为,应该以集聚规模作为建镇标准,而不应以数据作为衡量能否建镇的指标,在全国范围内“一刀切”。②地域条件。不同的地域条件会影响乡镇的治理能力,从而影响乡镇规模的设置。比如说,丘陵、山地、平原等各种地域条件对乡镇治理能力的影响有着各自的差异,不能等同视之。平原地区。交通相对方便、人口相对集中,所以乡镇规模设置可相对较大,从而有利于发挥规模优势、产业集聚,提高行政效率。而在山地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人口居住分散。在现有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规模过大则不易管理。这种地域条件的差异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合理设置乡镇规模。③镇中心区的辐射能力。现有镇行政建制的设置,其目的之一是通过镇中心区的经济、文化辐射功能,有层次、有顺序地带动非中心区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的城镇化。镇中心区的辐射能力强,镇的规模可相应扩大,反之,则镇的规模要相应缩小。

3、严肃编制管理,有效抑制乡镇自我扩张产生的变异行为

乡镇机关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镇机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D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271-03

改革开放后,虽经几次改革,但我国乡镇政府机构膨胀、人员臃肿和政府职能错位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转变乡镇机构的职能推进乡镇机构服务三农为目标的乡镇机构改革,就成了2004年以来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会像以前改革一样乡镇机构总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当中?乡镇机构职能真的彻底转变了吗?县、乡(镇)、村之间的关系理顺了吗?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分析,也需要微观层面的考察,只有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在比较客观的事实材料基础上进行判断,做出实事求是的回答。鉴于此,本文试图结合中央、国务院乡镇机构改革精神和m镇机构改革的实践,分析研究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政权运行现状,进而以微明宏,全面审视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制度设计,提出完善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性建议。

一、“后农业税时代”m镇机构改革

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之一,始于2004年的此轮乡镇机构改革,首先在安徽、吉林、黑龙江、湖北等部分地区进行试点。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等新的战略部署,乡镇机构改革内容不断深化,试点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全国。由此,m镇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主要有撤乡并镇、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乡财县管、公推公选等。

(一)撤乡并镇

m镇合并了一个乡。合并前m镇原有在岗职工62人(其中男40人、女22人,公务员23人、工人12人、技术人员24人、职员3人),合并之后新的m镇机构有在岗职工122人,合并前后的人员没有任何变化,这意味着m镇政府没有进行人员精简。合并后,m镇党委、政府有在岗职工有50人,其中,领导班子成员8人、党政综合办15人、人大纪委办2人、经济发展办12人、社会事务办13人。

(二)党政机关机构改革

2005年m镇党政机关机构设置主要有党政综合办公室、人大、纪委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社会事务办公室。然而,2011年的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是在2005年基础之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即党政办公室增加部分职能、取消了人大、纪委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增加部分职能、社会事务办公室增加部分职能、增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三)乡镇事业单位改革

2005年m镇的事业单位设置主要有农经站、文化站、广播站、计划生育服务所、公路管理所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根据2011年中央、省文件精神,m镇的事业单位设置有1个财政所和6个中心。即财政所、农业服务中心、林业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四)乡财县管

m镇根据中央、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文件精神,实行“乡(镇)财县管”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即每年镇财政收入全部上划到县里保管,每年县里只给镇里有限的办公经费。

(五)公推公选

m镇于2009年进行公推公选镇长候选人,这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累积性成果,并具有突破性的创举,确实实现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开放与民主。但是,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公推公选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二、m镇机构改革的效果

为了解m镇机构改革效果,笔者对乡镇干部群众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从中可以看出成效与欠缺。

(一)乡镇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是在农村综合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对农村上层建筑的一次重大调整,对新时期“三农”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这次改革首次把加强为农服务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农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是行政改革坚持以人为本、适应人民需求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使乡镇机构和领导职数进一步精简,组织结构得到优化,守住了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只减不增”的底线,制止了乡镇长期以来乱进人现象,乡镇人员编制膨胀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另外,理顺了乡镇政府内部关系,促进了乡镇干部工作作风从经验型向学习型转变、从权力型向能力型转变、从随意型向规范型转变、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2.“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体制,规范了乡镇财政收支行为,遏制了乡镇机构滥用办公经费的现象,从而减少和节约了行政开支。

3.乡镇事业单位“一所六中心”改革,分离了乡镇机构中的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了县乡(镇)事业单位的条块关系,整合了乡镇服务三农的有限资源,从而促使了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了乡镇机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了为农服务的质量。

4.乡镇机构的职能转变缓和了乡镇干部与农民紧张关系。农业税取消之前,乡镇干部最主要工作就是要向村民催交农业税和其他费用,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乡镇干部和农民的关系极其紧张,乡镇政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备受质疑。然而,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部不用再向农民催交农业税和其他费用了,反而为农民提供各种补贴,还有新农合、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的执行,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从而缓解乡镇干部和农民的紧张关系。

(二)乡镇机构工作难度加大

虽然本次乡镇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且“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机构不用再催收农业税了,以前计划生育硬指标也变成了软指标,乡镇干部与村民的关系得到了缓和,然而,乡镇机构的工作难度却加大了。乡镇机构工作的难度加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财政资源匮乏和权力弱小,致使乡镇机构难以应对压力型体制之下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多任务”。一方面,农业税取消之后,乡镇机构呈现财政资源匮乏和权力弱小的现实状态。①赵树凯则用“虚弱的乡镇权力”来概括乡镇权力弱小的事实[1];另一方面,乡镇的实际能力难以应对上级制定乡镇目标任务。在财政资源匮乏和权力弱小的现实情形之下,乡镇机构通过制度化的官僚制运作方式往往很难完成压力型体制下的“高指标、多任务”,于是就容易出现乡镇以“造假”、“共谋”、“摆平”等非正式的权力技术,来应对压力型体制下的“高指标、多任务”,最终使部分国家政策或上级制订的目标任务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2.面对“一票否决”的制度,乡镇干部不堪重负。每年乡镇机构除了要跟上级党委、政府,多个部门签各种“责任状”以外,还要面对众多的“一票否决”事项。对于乡镇干部而言,在众多政绩考核指标中,“一票否决”显然最具“硬度”,可以最大限度凸显对相应工作的重视程度,最能牵动被考核者的神经。“一票否决”事项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常设性的“一票否决”事项,如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综合治理、党风廉政、控辍保学等,乡镇还要面对因具体工作而增加的一些临时性“一票否决”,这让乡镇干部的压力不断增加,使得不少乡镇干部在“高压线”前深感不堪重负,疲于应对。

3.新的工作任务增多。随着农村工作日益受到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农村的配套改革项目也逐渐增多,如新农合、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新农村建设、定点扶贫、干部下乡等等这些工作实际上都要乡镇机构来落实。除了完成法定职能和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之外,乡镇机构出于自身政绩的驱动,还要从事许多能够显示出其自身政绩的事务。另外,为应付上面检查每天要填报的各种表格和材料,也是令乡镇干部头痛的事情。

三、乡镇机构改革对策

虽然“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机构的工作面临很多困难,但是,乡镇机构改革并不是已经走到终点,相反,乡镇机构改革实际上还有较大的空间,从依法行政和服务三农的目标衡量,目前乡镇机构改革至少还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

(一)收缩权力

乡镇机构相对于县级政权而言权力较小,但相对于村委会来说权力却很大,由此也导致乡村关系不顺,致使村委会在法律实践上异化成乡镇机构的派出机构,村民自治呈现出行政化的趋势。要改变这种趋势,还是应当继续收缩乡镇机构的权力。收缩乡镇权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乡镇机构不能插手村委会选举。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性组织,村委会选举是村民自己行使的权力,作为基层政府不能干涉村民们的意愿选谁和不选谁,只能在选举业务方面进行指导和培训。二是取消“村财乡(镇)管”的管理制度。村级财产本应由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进行监督,但在实践上却由乡镇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这有悖于村民自治管理制度,不利于村民自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三是取消乡镇机构以“责任状”形式对村委会的管理方式。在目标责任制的管理模式下,上级政府主要是通过“责任状”方式对下级政府进行管理。然而,乡镇机构也用“责任状”管理方式对村民自治组织进行管理,这俨然把村委会当作乡镇机构的派出机构了。四是乡镇机构不能干涉村民的生产经营自。当前,虽然乡镇机构不再强行干涉村民的生产经营自,但是还会以增长农民收入为由,让村民搞特色农业,而不管村民是否同意,更不管村民的损失问题。

(二)扩大服务

中央政府希望通过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将乡镇机构打造成为服务型政府,那么未来的乡镇机构改革应进一步扩大服务。一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要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服务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积极为农民服务,帮助农民排忧解难,帮助农民增收,为农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积极为三农服务,一切工作以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地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真正从父母官转变为农民的公仆。二是综合治理乡村环境。农村的发展需要优美的环境,农民群众居住生活的提高也是需要舒适的乡村环境。对农村进行综合整治,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美化、亮化、绿化村庄,是乡镇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也许因为地域辽阔的原因相对较少,自来水、柏油路、电、天然气、暖气等基础设施在农村普及率很低。乡镇政府要立足于本地的实际,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加强农村的养老保险服务、社会救助和农村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并且要管好用好国家转移到农村的各种资金,为乡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包括生产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生活保障及生育保障等。五是为农民和属地企业提供便利服务,通过不同形式的服务窗口,直接提供咨询、代办、指导、督办及投诉受理等全方位服务,用实实在在的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保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水平。

(三)建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机制是理顺乡村关系的有效途径

1.依法明确乡镇政权与村委会的关系

理顺乡村关系的前提就是要依法明确乡镇政权与村委会的关系,虽然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属于基层政权,而村委会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乡镇政府对村委会进行指导、支持和帮助,村委会对乡镇政府的工作进行协助,两者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但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上述内容的规定过于粗略与原则化,致使各地方执行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趋利避害性,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实际上成为上下级关系。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从法律上合理划分各自职责权限。可行的方案是,各省根据本地乡镇实际情况制定《村组法》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哪些事项由乡镇政府对村委会进行指导、支持与帮助,哪些事项必须由村委会对乡镇政府进行协助,哪些事项是乡镇政府无权干涉的,从而使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在法律上更具有可操作性。

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机制下基层政府和村委会

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平等对话一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机制能够在互惠和平等关系的背景下,展开政府与公民的对话,促进政府了解公民的诉求,重新评价公共政策的合理性。这种机制通过转变公民和官员参与政治实践的方式,不仅提供了公民与政府官员在日常活动和统治决策过程中的相互理解,也能够在出现危机和僵局时找到合作的途径[2]。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机制在农村的实现,一方面能够保障乡镇机构的管理职权和村委会的自治权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农民及乡村干部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促进广大农民群众对乡镇机构职能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基层政府依法履行好自己的管理职能,实现乡镇机构与村委会的双赢。

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机制下少数民族的权利保护

在多民族聚居的乡镇,民族地区利益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加上各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风俗习惯,使得民族地区利益冲突更加复杂,而协商民主就是强调要尊重各种不同的利益,承认多元社会的多元利益冲突、分歧。在公众讨论共同问题和冲突的过程中,各种利益能够自由表达并得以充分考虑,协商民主不否认政治的基础是利益;同时,协商鼓励公开和改变各种利益,以维护公共利益。协商过程中的对话和讨论趋向于使参与者的偏好转向公共利益。协商民主更像是公共论坛而不是竞争的市场,其中,政治讨论以公共利益为导向。①]因此,在多民族聚居的乡镇实行协商民主,可以在充分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基础之上讨论、协商不同的利益冲突,使得各少数民族的利益能够自由表达并得以充分考虑,从而消解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样,不仅有利于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可以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促进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乡镇机关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乡镇内部控制资金管理发展

一、加强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乡镇财政是我国财政分级中的最底层也是最基本的一层。合理有效的利用乡镇财政资金,不断提高对乡镇企业的投资与扶持力度,将有助于我国乡镇的未来发展与新农村的全面建设。除了乡镇机关单位的事业经费等必要性支出之外,乡镇资金被投入到基础建设、教育和医疗等各个方面,极大促进了我国乡镇的整体发展。因此,合理分配财政资源,完善内部控制,加强资金运用的有效性,是乡镇财政管理的重要工作。

乡镇财政资金的运用有其自身特点。首先,近年来乡镇财政资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可用资金总量不断提高,这为乡镇投资建设提供了坚强后盾;其次,乡镇财政的债务规模逐年扩大。虽然财政收入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许多乡镇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将大量资金投入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财政赤字与财务风险都随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长;再者,乡镇财政支出的审批类型较多。而且,不同的乡镇对于财政审批的规定不同,有些是领导审批,有些则是划分权限,分层分级审批。其中,有些财政支出甚至被划到了某些企业名下。上述乡镇财政资金的运用特点,使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不断提高乡镇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加强资金运用的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乡镇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乡镇财政收入不断提高,对乡镇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与要求也与日俱增。目前,我国乡镇财务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存在于财政收支出入混乱、权责不清以及监管乏力等各个方面。

(一)财政收支出入混乱

首先,表现在财政收入方面。第一,乡镇政府对于各项财政收入疏于管理和规范,有些乡镇地区的财务收入不计台账,下属企业应该上缴的土地使用费管理混乱,经常出现企业土地使用费当年欠缴,而又没有及时登入财政账簿结转下一年的情况。有些乡镇事业单位在收费方面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乱收费现象严重;第二,各种财政收入的会计处理不规范,对于多项收入没有进行相应的复核和确认,存在错漏现象。

其次,表现在财政支出方面。第一,乡镇总预算和政府支出之间划分不清,许多乡镇的政府支出在乡镇总预算中进行列支。政府支出和下属事业单位之间的支出途径混乱,许多政府支出列支在了其下属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下,有的甚至通过某些企业进行列支,以求逃避监督检查;第二,财政支出授权混乱。目前乡镇财政支出的授权机制存在漏洞,缺乏统一口径。有些乡镇的镇长、财政所所长、书记以及副书记等都具有登帐或进行审批财政支出项目的权力,这不仅造成乡镇财政支出混乱,也不利于资金的安全使用。

(二)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编制预算是控制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观于目前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预算编制并未发挥其效用。主要原因如下:第一,许多乡镇政府和财政部门并没有意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重视当期财政的收支状况;第二,即使某些乡镇进行了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但未能严格按照财务预算合理分配财政资金,使得预算编制“流于形式”;第三,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及时按照乡镇财政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算,对于实际支出相对预算的超出部分视而不见,甚至随意调整收支计划,导致“帐表不符”现象时有发生。

(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各乡镇政府和财政机关对关于财政资金管理的各项内控机制和项目建设管理制度都进行了详细规定。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规范制度却往往成了“一纸空文”。首先,在资金支出方面,许多乡镇在差旅、招待、会议等方面的费用支出居高不下,而且各种资金支出的项目五花八门。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乡镇财政资金审批不严,而导致财政资金被滥用,腐败现象滋生;其次,乡镇财务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来保障内控机制的贯彻实行。监管的乏力间接导致了部分机关工作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而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资金。

三、加强乡镇财政资金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措施

乡镇财政资金是乡镇企业投资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因此随着乡镇财政资金规模的扩大,乡镇政府和财政机关要摒弃以往对财政资金管理的旧观念和旧方法,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加强财政收支管理

首先,乡镇在对财政资金进行管理时,要注意对会计工作人员岗位进行隔离,在职位安排上要采取不相容职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同时要明确划分职责权限,注意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监督。具体来说,负责乡镇总预算的人员不能担任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会计核算人员不能担任稽核工作;会计出纳人员不能同时担任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等。以保证各项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其次,要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乡镇财政资金收支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授权审批制度不够明确,存在制度漏洞和空白。在日后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建立明确且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对于乡镇长、财政所长、会计负责人的权限、工作范围、流程和规范等要进行明确规定,对不合规的财政支出要求要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同时,还应定期核对清查账务,一旦发现错漏和虚假账目,要及时进行修正和查处。最后,要明确区分乡镇和各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确保各单位的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情况都详细列支在自身账目名下。

(二)重视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编制财务预算有利于控制财政支出,确保资金使用效率。乡镇政府和财政机关应该逐步认识到编制财务预算的重要性,加强财务预算意识。同时,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规定,明确各项收支项目,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及时学习更新预算编制方法,提高编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由于财务预算编制工作需要综合各部门甚至各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信息。因此,有效编制财务预算离不开各个部门与人员的配合。各部门与人员要严格按照财务预算开展各自工作。最后,要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乡镇要合理且有效地分配财政资金,对资金的使用数额要进行实际调查和研究,同时要加强监督审计工作,保证资金切实被运用到所需的项目建设之中。倘若财务预算发生变更,要及时上报地方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批,进而确定具体的预算调整方案,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乡镇的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健全乡镇内部审计制度

加强乡镇内部控制,保证财务管理的科学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是乡镇主要财政目标。因此,要加强乡镇的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第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进行财务管理的有效前提,而加强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执行力度则是实现各项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乡镇政府应该全面推行内控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保证各项制度的贯彻实施。第二,建立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制,对不按财经法律、法规办事和违反财政法规的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并作为年度考评干部提升的一项重要依据。第三,是要积极配合乡镇的审计工作。不仅要在各单位内部建立相应的审计部门,定期对各项会计工作进行审计核算,还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下派的审计人员的工作。坚持内外结合,逐步完善乡镇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四)全面加强财务管理,减少管理盲区

首先,对于较为混乱的乡镇债务特别是历年的累积债务,乡镇政府要转变态度,积极进行债务核查和管理工作。对债权债务进行核查管理不仅有利于促进乡镇的财务管理工作、减少不必要损失,也有利于稳定乡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对在有效期内的债权,乡镇政府要及时索要,纳入财政总额,为基础设施的监督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各项债务,乡镇政府应该从源头抑制无效资金的投入,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及时偿还乡镇债务。对于偿还有困难的债务,乡镇政府可以向上级部门请求资金支持,以控制自身的财务风险。

其次,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盘点和清查。一直以来,乡镇政府的很多管理者都存在“重钱轻物”的思想,对于各种固定资产疏于核算和管理。在日后工作中,乡镇政府要定期对各部门控制、使用的固定性资金进行全面核查和登记入账,以明确固定资产数额。此外,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报废等,也要及时在会计账目上反映,并进行调查核实,确保账实相符。

参考文献:

[1]龚新龙.提高乡镇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

[2]薛逸仙.河北省乡镇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09

[3]邵彬.浅谈乡镇财务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n].科技咨询导报,2007

乡镇机关管理制度篇10

根据*字[20*]4号《关于加强信息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县调研内容及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镇强化、弱化、消失的职能。

1.强化的职能:随着乡镇职能的转变,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适应为“三农”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职能在进一步加强。乡镇政府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形势要求,由工作重点从直接办企业、抓生产经营等具体事务的管理型政府向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的服务型政府转变。

2.弱化的职能:对企业生产的参与管理和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干预在进一步减弱。

3.消失的职能:现在乡镇政府征收农业税、婚姻登记并办理结婚证的职能已消失。

二、农业税取消前后乡镇主要工作的变化,目前,难点和重点工作是什么?

农业税取消前,征收农业税是乡镇的主要工作,干部的大部分精力主要用于征收农业税;农业税取消后,乡镇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工作重点,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目前,许多乡镇由于各种原因债台高筑,政府发展经济经费得不到保障,使得有些项目无法落实,这是工作难点之一;其次,计划生育是乡镇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工作。农村“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偷生、超生现象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三、乡镇事业单位应如何设置、改革?

乡镇党政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工作职能的变化和乡镇规模大小,可设置2个综合办公室或只设综合性岗位。乡镇政府一律不设执法队伍。乡镇人大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日常工作由综合办公室或设置专职岗位承担。

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一律收归乡镇政府。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整合乡镇事业单位,乡镇不再设立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乡镇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事业性综合服务中心,具体设置可根据当地实际需要自行确定,最多不能超过3个(含单独设立的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有条件的地方,乡镇可以不设事业性综合服务中心,由县(市)按专业整合技术力量,分区域设立事业性综合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事权、人权和财权统一上收到县(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乡镇卫生院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可以分设,也可以合并,实行资源共享。

县(市)职能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实行县(市)和乡镇双重管理,以县(市)为主。派出机构党的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领导干部由派出部门提名,征求乡镇党委意见,按干部管理规定任免。经费由派出部门核拨。

在如何改革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转变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调整乡镇在经济管理方面的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来,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整合事业站所,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区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事业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建设适合新农村建设的事业站所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既减轻农民负担,又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公益性事业机构要强化服务功能,经费由财政保障。经营性的事业机构要强化自我发展能力,逐步走向市场。要积极探索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实现形式。可以将事业站所改制为经营实体或中介服务组织,由乡镇政府通过项目招标、签订合同、政府采购等方式向其购买服务,使财政拨款逐步由“养人”为主向“养事”为主转变。也可优化整合现有事业站所,将功能相近的事业站所合并,实行综合设置。具备条件的要打破行政区域范围,根据农业区划特点,按片区设置乡镇事业站所,使公共资源更好地发挥功能,做到既减轻农民负担,又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监督查处制度和奖惩制度。上级机关要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取消形式主义的达标评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