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管理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6:55

管理学管理的概念篇1

开展双语教学管理是培养符合教育国际化要求和市场经济需要的优质外语人才的有益尝试,近年来,双语教学管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引发了许多专家学者们的争议与讨论,有部分热议是由于对双语教学管理概念的不明确和对双语教学管理基本理论不理解而产生的,这给双语教学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带来诸多问题。因此,梳理和探析双语教学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依据,既是对双语教学管理的理论认识,又是深入推进双语教学管理在教外语教学改革中实行的实践诉求。

一、双语教学管理概念的界定与解析

研究双语教学管理首先要厘清什么是双语,英国朗文出版社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关于双语“Bilingual”一词的解释是:“apersonwhoknowsandusestwolanguages.ineverydayusethewordbilingualusuallymeansapersonwhospeaks,reads,orunderstandstwolanguagesequallywell(abalancedbilingual).”即是在某个空间范围里,我们可能会运用到两种语言进行交流,其中一种是我们的母语,另一种通常是第二语言或外国语。许多语言学者认为,母语是人们先天习得,但第二语言或外国语的掌握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或习得。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下,两种或多种语言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人们能自主地使用第二语言或外国语处理语言信息,我们则认为他们具有“双语能力”。

双语教学因双语现象而产生,而且随着社会的需求变化而不断发展,越来越获得社会的关注,但其概念的含义也因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在国外,通常以“bilingualeducation”和“bilingualinstruction”来表述双语教学,并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解释道:“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bilingualeducation”翻译成中文为“双语教育”,但国内教育界对此概念普遍采用“双语教学”的提法,这一约定俗成的提法已被大家共同认可和接受,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在以母语作为法定教学语言的背景下,使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从而达到第二语言习得,并促使学生语言能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管理,一是双语教学,二是教学管理,但不是两者相加,而是二者相融,是指以双语教学为对象,遵循双语教学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对双语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双语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双语教学管理不同于一般教学管理,也有别于传统的外语教学管理,它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各种双语资源,形成科学的双语教学组织和开展有效的教学管理活动,旨在确保双语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具体来说,双语教学管理包含了双语教学计划管理、双语教学课堂管理、双语教学质量管理、双语教师队伍管理和双语教学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双语教学管理的理?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学习者根据自身已具备的语言知识选择新的语言输入,利用原有的语言知识结构进行理解、整合、吸收当前的语言输入,并超越所接收的语言输入,构建起新的语言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习者并非单纯地从记忆中直接提取已有的语言知识,而是通过语言情境的变化再次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完成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在新旧语言信息双向交互的过程中完成语言知识结构的重建建构。由此可见,语言习得是学习者是在自身已有的语言基础和经验上对新的语言输入的重新整合、提升及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双语教学管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多要素整合,尤其提倡创造和优化语言环境,利用已有的目的语表征结合新的语言输入建构新的中介语体系,因为只有与具体情境发生互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将符号学习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形成记忆中背景性经验,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为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情景性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式学习和交互式教学四种教学方法。其中情景性教学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被广泛运用,把外语学习和情景教学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语言习得的自主性,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语言基础、生活经验和心理特征,将学生带入优化的语言情景中,使学生在暗示、移情、角色、心理场“力”的作用下,伴随着原有的语言知识、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主动地投入到双语教学过程,在情景活动中主动发展,语言知识在感知的活动、语言的活动、思维的活动中主动生成与建构,从而实现有效的双语教学。

2.内化理论。皮亚杰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要经历“感受―探究―体验―发现―表达―操作”一系列过程。由此可见,认知是由感知活动开始而逐步上升为理性行为表现的过程。内化具有稳定性、无形性、无意识和双向性的特征。即是,知识的内化程度越高,稳定性就越高。比如,语言输入一旦被学习者理解、整合、吸收,其被遗忘的几率会大大减少。知识的内化是无形的、无意识的,表现在语言知识完成内化后最终使知识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内涵和语言运用能力,知识内化程度越高,语言运用便越自然流利。双语教学管理十分重视内化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认为良好的语言环境是诱发语言知识内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为学生提供不同接触语言的机会和情境,才能增加语言输入量,从不同的角度诱发内化的产生,促使学生养成自动化和自觉化的外语思维。双语教学管理的“内化”指出,语言知识结构的建构是语言知识的转化过程,而不是语言知识被传授过程。具体而言,学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自主选择来自客观环境的语言符号进行处理,转化为自身的语言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语言思维方式,进而产生新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知识结构。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学生具有处理语言的思维方式,在交际中能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自动化的反应。简言之,语言知识并非是脱离情景和经验的参与,而是内化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内心世界、外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

3.克拉申第二语言?得理论。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包含五个基本假设理论:习得与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首先,习得与学习假设是理解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石。许多学者认为,儿童是习得语言,但成年人只能学习语言。与该观点不同的是,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可以同时通过学习和习得两种途径掌握一门外语,成年人通过语言习得机制能更好地掌握外语,这一理论为成年人习得语言提供了理论基础。自然顺序假设则认为,不同的语言之间都会存在相同的语言规律,在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应把第一语言看作是对掌握第二语言的干扰,反而要积极寻找两者间的共同点,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两者相同的语言规律而实现对第二语言更为准确的理解和运用。监控假设则认为,语言的结构是极其复杂的,而语法只是语言结构中的小部分存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分强调语法规则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学生良好的语言环境,伴随情景中产生大量的语言输入量反而会自然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在习得与学习假设基础上提出的输入理论被认为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因为它揭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内涵,对双语教学管理同样具有启示作用。克拉申认为学习者是从交际中建构语言意义的,但语言意义的构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新旧语言知识的交互和提升的过程。由此可见,构建新的语言意义要求语言输入满足“i+1”的要求。其中i是指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1表示稍微高出学习者现有知识水平的语言知识。输入假设强调了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高出其现有水平但又是适当难度的语言材料,以便学生能超越其原有的语言知识水平,进而生成和建构新的语言知识,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此举既维护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激发了其学习潜能。最后,情感过滤假设强调了情感因素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如果说语言输入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那么情感因素是影响语言输入的重要因素,情感因素会对语言输入起到阻碍或者促进的作用。情感因素包含了动机、自信心和焦虑三个因素,各种实证研究说明,当学习者的动机和自信心越高,焦虑程度越低,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就越好,反之,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起阻碍作用。情感过滤假设不仅揭示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机制,其意义还在于指出了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为此,要求教育者要为学习者创造一种情感过滤低的环境,只有处于情感过滤低的环境中,第二语言习得才能获得成功。

管理学管理的概念篇2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生管理;潜能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18-02

随着经济信息时代瞬息万变、日益更新,教育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倾斜,使得中国梦时代的学生管理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只有根据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满足各类学生在各个阶段的成长发展的需求,才能实现后示范性高职院校持续性的蓬勃发展,才能在2020年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现代化[1]。

一、现行的高职学生管理概念

目前,学生管理概念主要采用的是一种综合的观念,比如我国学者吴志宏就指出:“学生工作是指那些直接作用于学生,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培养、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和指导学生正确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2]

学生管理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工作阶段(1949―1977)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并举的二元学生管理阶段(1977―1989)再到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阶段(1989年至今)”。在第三阶段,我国教育的产业化、大众化、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等促使学生管理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强调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方式上强调理实一体化;学生管理更加强调人性化与法制化的纬度,以帮助家庭困难同学完成学业的资助体系为主的服务理念开始成为一项独立的职能,校园文化引领下的学生社团、心理健康指导等使得学生服务的理念不断完善。[2]

高职学生管理的概念最初是从学生管理的概念发展而来的,随着高职教育的变化发展而不断贴近高职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为在办学方向、培养模式、办学机制上以就业为导向的今天学生管理的功能是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化的模式。

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变革、高职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等一系列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类型、管理过程与内容、管理手段与方法、沟通过程与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现行的高职学生管理的概念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教育信息技术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必须产生新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概念,拓展其概念内涵与功能外延,以适应信息变革带来的社会发展要求。

二、催生学生管理概念拓展与更新的环境分析

高职教育相关政策方面,在2010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就明确提出,下一步将发展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职业教育。在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讲话指出,要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月26日,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25日在京召开,在鲁昕回答“现代职教体系应具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时谈到“……开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系统,完善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六条途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机会,以确保让教育者受益。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

高职教育呈现的发展趋势主要有:理性发展,拓展功能,模式转型。在拓展功能方面,将出现由单一的职前学历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结合,教育、培训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的不断强化;学生生源出现多元化特色,重新界定“学生”概念,超龄学生的数量将明显增多;学制适应职业多变的需要,整体上呈现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特征。[3]”

在教育技术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所以,国家教育部启动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进一步深化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高校信息化的进程,也推进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这就要求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必须向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蜕变[4]。

在教育观念方面,以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素质教育已被教育界所关注和重视。所以,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的培养与提高逐渐纳入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之中。

在民主制度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依法推进基层民主和行业自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那么,高职教育的对象只有在学校学习期间具备基层民主和行业自律意识,充分做到自我管理,并且同时能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传统学习、移动学习以及共享各种提高技能的学习资源进行自我教育工作,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职业生涯要求。

由此可见,在大的背景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化、终身化、信息技术化、法治化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也相应地朝现代化、终身化、信息技术化、法治化、全面化不断拓展与更新。

三、现代化高职学生管理新概念的拓展

职业教育的特定目标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及与之相关的就业需求[5],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需求必须相协调,只有明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类型与特点、明确相关的就业需求态势、短板、就业技能的缺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教育的特定目标。而这些必须从研究、细化、确定职业教育目标实现的直接对象的范围开始分析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变革、高职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等一系列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的对象、管理过程与内容、管理手段与方法、沟通过程与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管理的对象不再是纯粹的全日制在校学生,还有通过单独招生方式录取的学生,及企业岗前员工、企业在岗人员,部分社会待业、失业人员。

从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即促进不同智力群体的个性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智力开发[5]。其中,智力开发包括已开发的智力和未开发的智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未开发的智力的开发工作要求管理者不仅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还需要专业的、全面化、现代化的知识,这就要求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者明确新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所以,高职学生管理的概念、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功能就必须明确细化,清晰可见,层次分明。而且,学生管理的内容不再仅仅停留在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上,而是同时还要运用激励政策对管理的对象进行智力、潜能的引导和开发上。

综上所述,处于提升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学生管理的概念可以拓展为:高职教育管理者通过传统行为约束手段和现代化的媒体手段,作用于各类高职学生,实现有计划、有组织的终身化教育、培训、管理、服务、开发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主要内容有:(1)思想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培养,素质教育。(2)日常管理方面:学生日常安全管理;高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纪律管理;专业课外活动管理;学生军训管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评奖评优学生惩处;学生党建;学生社团管理;班主任及辅导员;学生学籍管理等。(3)服务方面:后勤服务;就业指导;校外实训服务;社会实践实训;学生资助、勤工俭学;学生助学贷款;大学生涯服务;新生环境适应教育;大学成长发展规划;学生医疗保险;火车优惠卡服务;心理健康测试与辅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4)培训方面:新生行为规范培训;学生干部培训与发展;恋爱安全培训;就业合作单位实战培训;岗前安全培训;人际交往培训;时间管理培训等;(5)开发潜能方面:专业潜能;综合素质潜能;职业潜能;自然、人文社会科学潜能;自信心培养;学习方法;学生特长的培养与数据库建立;创业潜能等。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的概念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中也悄然发生变化,只有我们紧跟时代节奏,不断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管理,此项工作才能在不断实现人性化管理、标准化管理的同时实现更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时晓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0-09-20(1).

[2]盖晓芬.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模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09-14(3).

管理学管理的概念篇3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关键。但是,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得到普遍认可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目的,得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是“支持”。在此基础上,用国外两种支持理论进行了证明,并探讨了“支持”的内涵,进而分析了支持理论的基本元素和基础框架,设计了基于支持理论的人力资源支持管理模型。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概念支持支持理论

一、引言

世界著名的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门学科应该有一个核心概念(CoreConcept)。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稀缺”,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权力”,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群体”,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概念是“交换”。论语的核心概念是“仁”。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二、学科概念体系与核心概念的标准

概念是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素。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概念体系。概念体系由多层次的概念组成。概念分为核心概念和普通概念。核心概念处于知识领域的中心位置,而普通概念是附着于核心概念而存在的、为核心概念服务的。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列出选择核心概念的标准如下:⑴展现了当代科学的主要观点和思维结构;⑵足以能够组织和解释大量的现象和数据;⑶包含了大量的逻辑内容,有足够的空间用于解释、概括、推论等;⑷在教学中可以用上各类情境下的例子,并可使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⑸可以提供许多机会,用以发展与本学科特色相关的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过程;⑹可以用于组建更高阶的概念,而且可望与其他学科的概念结构建立联系;⑺表达了科学在人类智力成果中所占有的地位。

 

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概念的确定

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常用的概念分析其核心概念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有三种模块之分:六大模块、八大模块、十大模块。十大模块包括八大模块的内容,八大模块包括六大模块的内容。每个模块包含的主要概念见表1。基于核心概念的标准进行分析,表1中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

 

2.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分析其核心概念

(1)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看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价值链理论。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支持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图1)。企业的活动可分为增值活动和支持活动两类,增值活动包括来料储运、生产作业、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而支持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迈克尔·波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支持”。

(2)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看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80年代后期美国创建的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该模式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2004年8月30日,中国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和GB/Z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标准化指导技术文件,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将“组织的过程分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图2)人力资源管理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所起的作用依然是“支持”。

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看,人力资源的核心概念应该是“支持”。

3.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概念分析其核心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有三个常用的概念。

常用概念一:“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直观框架见图3。

 

常用概念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其直观框架见图4。

 

图3、图4虽有差异,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支持”员工的发展“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

常用概念三:“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该概念可以简化为:“通过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实现组织的而目标。”简化概念中的关键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使组织协调运行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支持”。

 

4.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分析其核心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一是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即“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是有效利用劳动者的技能,即“支持”员工充分发挥技能;三是为组织提供训练有素和动机良好的员工,即提升员工素质,“支持”组织发展;四是使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自我实现最大化,即“支持”员工的职业发展;五是与所有的员工交流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即让员工了解相关政策,“支持”员工开展工作;六是提倡符合伦理规范和社会责任的行为,即“支持”员工的职业发展;七是管理对个人、团队、企业及公众都有利的变革,即消除障碍,“支持”个人和组织更好地发展。

上述七个方面都隐含着“支持”。综合上述的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是“支持”。

四、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概念的证明

组织与员工的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相互支持”关系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证。

1.支持关系理论的证明

伦西斯·利克特(RensisLikert,1903-1981),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支持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所谓支持关系理论是指领导者要考虑下属员工的处境、想法和希望,支持员工努力实现其目标,让职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领导者对职工的这种支持能激发起职工对领导者采取合作和信任的态度,支持领导者的工作(图5)。

管理学管理的概念篇4

【关键词】边际概念;战略;财务文化

边际概念指的是企业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投资所增加或减少的收入或成本,相应地形成边际收入或边际成本的概念。寻求利益极大化的个人总是遵循这样的边际原则:当某项经济活动(如生产、消费)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人们会扩大这种活动;反之,则会减少这种活动,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的这种经济活动处于最优状态,也就达到了均衡。由于长期以来在思想上受到旧的财务制度的约束,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比较滞后。由于对边际概念应用的不重视,其数据计算繁琐等原因,使得企业财务人员和管理者更加忽视其概念。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概念,企业管理模式也较为陈旧、落后。

一、正确认识边际概念

边际概念是西方19世纪提出来并逐渐发展而成的,到20世纪中叶才传入我国,在我国的应用起步较晚,还缺乏广泛应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边际概念在引导企业发展方面的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营理念上,企业需要了解边际成本的实际意义,主要应致力于正确地进行投资、经营和融资决策,不必过分关注如何计算相应数值。建立和推广边际概念的目的,并不在于精确计算实际上不能准确估算的数值,在于促进企业树立为股东创造市场价值而不是账面价值的经营理念和股东获利最大的财务目标,以及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加强边际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首先要正确认识边际概念。在企业筹资方面,边际概念的应用有利于企业确定最佳资金结构,从而降低平均资金成本,实现企业良好发展的目标。在企业投资方面,边际成本的应用可有效衡量风险,有助于使企业经营者做出最佳投资决策,从而获利最大等等。由此可见,边际概念可以帮助决策层制定战略发展方案。边际概念以其新兴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开始了财务管理的一场革命,它拓展了财务管理对象的范围,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注重企业的长远目标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多样化的信息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代表着财务管理未来发展的趋势。边际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使有限的资金获取最大的收益,降低企业成本,减少企业投资风险。因此加强边际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二、提高企业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的意识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人们的行为都是受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支配和约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就需要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在观念上有一个转变,只有对财务管理理念有所了解,才能正确发挥边际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即生存、发展和获利。只有在正确的目标导向下,企业才能良好的发展。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发展和获利,就必须加强对各部门收入、成本、费用、资金等指标的控制,加强对各个环节的考核,确保各部门利润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其次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要确保企业生产、发展和获利,就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这也是由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企业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就等于控制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利润,就等于抓住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要做到以上几点,财务人员应通过培训、自学等各种方式学习有关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观念,时刻紧跟时代步伐。

三、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文化

边际概念是财务管理中的核心概念,要有效运用边际概念,就必须重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上升到一定阶段,建立和培育自己的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就显得尤其重要。财务管理文化可以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财务管理文化可以发挥激励作用,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财务管理文化可以发挥约束功能,规范财务管理行为;财务管理文化作为统一的价值观发挥协调功能,即可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又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总之,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作为为企业发展谋利益的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应充分关注边际概念,使决策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的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管理学管理的概念篇5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

一、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在经济体制得到了巨大改观,市场经济逐步代替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成为当前我国主要的经济体制。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变,使得我国企业需要进行改革,以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因此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占取优势,企业必须想办法转型,企业在转型同时还应加强管理,通过创新和改变企业的管理理念,为实现企业的科学稳步发展提供保障。笔者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展开企业管理创新研究,希望为企业在进行工作中开展创新管理提供借鉴。

二、企业管理创新概述

在当前新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只有通过对企业管理模型进行创新,才能实现对企业工作的创新,进而影响企业的产品共产品工艺和产品理念。所以,对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来书,必须通过管理创新来顺应社会的转型发展,通过对企业管理模型的创新,来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说对于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一定的高风险,但是对于企业的管理效率的提升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企业管理就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资源组织整合,这种新型的资源整合模式就是管理创新。企业资源整合其实就是一个资源的优化配置流程,将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分开,二者进行优化合理配置,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对产品生产进行管理,而且还应对销售和售后服务板块进行管理,从根本上实现产品生产全周期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的要求。国内外专家作者对于企业的管理创新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他们研究结果认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在于创新概念总结,实现对企业内外环境实时管理。

三、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企业的创新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步骤,目前我国正处于企业创新和管理的关键时期,主要包含了概念模型提出以及构建管理情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北京以及国企管理理论制定的标准下,来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模型。社会转型期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研究,必须要将新理念用于管理之中,如人性化管理、基本模型管理理念等均应该被用于企业的管理创新之中。我国企业进行改革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企业管理者逐渐将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模式结合起来,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企业创新管理应该切合我国的经济实际,将传统管理与现代创新管理不断融合,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水平的提升。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我国企业开展管理创新已经刻不容缓,如何将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将会成为社会转型期企业创新管理的关键。在我们当前很多企业中,其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是我国企业在适应当前新的经济形势和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探索,只有充分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含义,才能为企业实现真正的创新改革。

四、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

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之下,企业面临着多元化、竞争激烈、不稳定因素以及技术变革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作为企业发展必须可少环节,如何在构建企业创新管理模型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社会经验总结实现创新管理概念模型构建

针对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首先设定其主要原则,主要是以传统理性作为其根本原则,按照人们对现有世界经济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解,从而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概念的构建。对于传统理性的理解,如理性人假设、人心性本善理论等等,这些对于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构建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是企业传统管理经验的升华。

2.结合可靠性性和实用性构建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在当前新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只有具备了可靠性和实用性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型才是人们认可的,它才会实现企业管理的在时空层面的连续性。企业管理创新不仅要保证企业的创新实用性,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构建,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出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现代管理模式的差异,为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在社会转型期中有效开展提供帮助。

3.管理创新分析全面分析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分析

全面分析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对于合理利用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创新中必须满足创新的概念和实践内容相符合,不能够出现企业管理创新和实践相背离,一切管理理论知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伟大哲学家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构建是否成功,需要在企业管理中实践执行,然后通过总结相关经验为实现事业管理水平提升提供支持。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保持模型和管理策略相一致,实现对企业管理创新概念全面分析,进而确保企业管理模型具备可靠性和实用性。

五、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了集体经济,使得我国经济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社会转型期如何保障企业较高的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做出优秀的产品,而且还要具备优质的企业管理办法。如何实现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对接,将成为近年来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而社会转型期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将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祝昌人.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7:211-212.

[2]徐静.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模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0:2.

[3]王敦海.浅议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2:77-78.

[4]韩雪.创新概念模型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4,18:61.

管理学管理的概念篇6

关键词:高中生会计管理在认识概念

很多人认为“会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统一”,所以,在“会计”的概念里,“包含会计工作和会计学两方面”也有人认为这种阐述是不正确的,认为这仅是“一词多义”而已。“会计”这一概念源于会计工作,而会计学是对会计工作进行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一、“会计管理”的概念

由于高中生在“会计管理”概念上面的认识不够全面,本文首先对“会计管理”观念进行详细的介绍。“会计管理”这一概念,是建立在“会计是一种管运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面的。会计的概念即关于会计工作和会计学的介绍,那么会计学就是会计这项工作最基础的理解,而会计工作即是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的工作内容进行的详细的介绍。在一个企业中财务会计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一个企业的经济,只有财务部门很好的管理资金,在财务状况方面及时进行汇报,才能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保持企业的资金平衡。

二、“会计管理”概念再认识

高中生对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次认识,依据“会计管理”概念进行详细剖析,指导高中生进行再认识“会计管理”概念,提升会计学向前发展,让会计工作人员更好为大众服务,从而提升我国的经济,提高生活质量。

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工作中心的不断转移,会计的工作内容也不断的在发生变化,国家进行改革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企业通常把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企业在经济体制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革。经济体制如果发生改革,会计学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创新,对于“会计管理”概念,也必须达到新的深度和广度。

三、举例说明

(一)会计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下发生的变化

经济体制伴随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发生了变化,在建设方面从之前的片面求高速度,逐渐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从之前的单一生产型转化成为生产经营型。因整个经济形势战略性转变,在实际生活中会计的工作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接下来就是经济体制发生改革以后会计工作做出的变化。

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会计的工作也变得空前活跃起来,在创新和经验方面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想法。创新把活力带入企业的会计工作之中,也为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们带来对待工作的动力和热情。这样促进了会计人员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经济的中心。促进会计工作的中心,从事后算账转向事中或事前。扩展会计工作的领域,让会计工作的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会计工作迅速的向前发展,变得更加有效率和效益。

在组织活动的同时,更要对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并且要对会计法律建设进行全面的加强。要想在财务领域从事会计工作,首先要遵守相关的会计法,会计要有自己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规范。因为会计工作非常的重要,必须要重视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增强相关会计的法治建设,对会计的工作内容进行更好的监督,促进会计平稳的向前发展,同时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实行经济对外开放中,涉外会计在我国有了良好的发展,并成为会计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会计是一门具有国际化性质的职业,由于不断的增加与国外的经济交流,我国的会计也可以在国际会计学上面吸取一些有益的相关经验,促进我国的会计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高中生对“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

高中生对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一般理解为,“会计管理”的概念是在“会计就是指会计工作”这一含义的基础上建立的。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伴随如今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后,会计的决策、监督、控制、预算,成为了会计的重要职责。

伴随经济的迅速向前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会计工作也得到更加宽广的领域,会计工作迅速向前发展。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相当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但又具有相互区别的概念。会计学就是会计学,会计工作就是会计工作,虽然他们都可以简称“会计”,但是却不能相互混淆。对于研究“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也是为了让会计更好的向前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步伐,完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

四、结束语

企业要想在社会中稳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会计的工作和会计学。同样“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对于高中生而言也非常重要,本文对“会计管理”概念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剖析,让高中生对重新认识了“会计管理”概念,为高中生建立对学习会计知识的意义,同时带动会计学更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服务,对国家建设和企业经济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璐璐.英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7,(10):24-30

管理学管理的概念篇7

分析表明,社会管理立法数量少,水平低;法规范中的社会管理概念是在狭义上使用,具有弱经济性、弱政治性乃至非经济性、非政治性的特征;主要是在消极语境中使用,管制色彩浓厚。法规范中的社会管理概念与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的社会管理概念有较大差别,不同法规范中的社会管理概念也有差异。

我国实定法中社会管理概念的最大不足是其管控性。实定法中的社会管理概念主要在“妨害、危害、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等消极语境上使用,管制色彩鲜明。主要从管控角度定位社会管理概念的我国实定法有重要的缺陷,社会管理创新是必要的,创新的一个方向就是弱化管控,强化与优化服务,实现从管控型社会管理、政府独揽型社会管理向服务型社会管理、官民共治型社会管理的转变,而绝非就管理论管理,更不能简单地强化管控。

我国实定法中社会管理概念的不足还体现在它的静态性。实定法中的社会管理概念主要作为社会秩序这种意义上使用,具有较强的静态意义。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中的社会管理,则是从属于社会建设这一范畴,具有较强的动态意义。在这一意义上,社会管理创新也是有必要的,创新的一个方向就是在社会建设的大框架下开展社会管理,切忌重社会管理而轻社会建设或者扬社会管理而抑社会建设。

管理学管理的概念篇8

关键词: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应用;应对模式转变

一、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实现的可能性

(一)各种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为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产生使eDi设计管理模式成为可能,因特网的出现使得低成本、高覆盖的internet设计管理模式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的作用在各个行业领域不断显现出来,逐步形成了e概念设计管理的模式,这类信息技术的核心就是同步工程系统。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为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思想支持

首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开始慢慢地适应internet生活:语音聊天或者网络电话已成为很多人节省长途话费的最佳途径;只需轻轻一点,网络上所有好听的歌曲都可以存入mp3。有了这样的技术支持与思想支持,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开展与普及也就有了可能。其次,现阶段的大学设计教育,在注重理论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专业性的设计软件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类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可见,大部分年轻的设计师对设计类软件并不排斥,这也为各种信息技术与设计管理模式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前提。

二、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应用

(一)各种信息技术之间能否真正实现无缝式链接

e概念设计管理的同步性、虚拟性、整体性、共享性等特点要求各种电子计算机系统与通讯系统以及相关系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虽然这种软件之间很容易就可以建立起标准化的接口,但真正实现无缝式链接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各种技术之间的链接将不仅仅是数据的传输,而是包括数据、结构转换、形式转换等。各种技术直接如何才能达到无缝式链接是新型设计管理模式成功的关键。但是有些信息技术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技工进行操作,这样就容易造成技术衔接之间的断层。同时各种昂贵的信息技术的背后,也预示着在中小型的设计公司当中,实现各种信息技术准确链接是有困难的。这里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新型的设计管理模式不能只是个别跨国公司、外企、大型国企的专利,它应该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普及各级别设计公司的一种模式。

(二)随着工作节奏加快,是否会增加员工的压力,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漠internet使地球变小了,但人们之间的心墙却加厚了

e概念设计管理的同步性使得员工的工作节奏加快,虚拟组织的形式容易造成工作机会的激烈竞争,往往出现能者居之的情况。以前得过且过的混世态度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中已经不能生存。因此,伴随着快速的工作节奏,员工的工作压力是否会越来越大?尤其是设计公司的管理,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对于设计师的管理一直都讲求弹性时间,如此的工作压力是否能造成设计师的负担?是否会消减设计师的创作灵感?然而,这不仅是e概念设计管理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网络电子时代给社会带来的问题。

(三)组织是否牢固、安全组织结构模式的虚拟性增加了企业形式的灵活性,但同时也为组织的安全牢固提出了挑战

组织的虚拟灵活性是否会对组织文化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是推动组织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组织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组织精神、团体意识、组织道德组织道德、组织形象、组织文化结构等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成的,它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与磨合。因此,虚拟组织如何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对传统设计流程与方法带来冲击三维模型技术的发展,各种工业动画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环节紧密衔接,设计过程更加立体清晰

但也不免会出现一些为了缩减开支、缩短研发周期等原因,刻意缩减一些设计步骤,例如制作模型、现场模拟等,取而代之的是电脑上各种三维模型技术、动画模拟技术。这种现象究竟是利是弊?笔者认为,每个设计步骤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理由,例如模型制作,虽然电脑三维模型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产品的造型、材质,但通过电脑屏幕展示出来的效果与真实的模型还是有区别的。笔者认为,各种模型技术的发展毫无疑问地促进了设计过程的发展,但一味的依赖电脑模型技术就有些呆板了,设计管理者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设计项目的不同,安排具体的设计过程与细节。

三、如何适应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转变

(一)对于设计师而言,e概念环境下更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综合、全面的设计素养。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设计师要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这是身为一名设计师的基本要求。二是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设计技能,而且还要了解整个设计流程。2.具备较强的整体、协调的团队精神。这是设计管理一直强调的观点之一,同时,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其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e概念设计管理同步性的要求,同时也是虚拟组织灵活性的要求。只有具备了团队精神才不至于在同步合作中产生矛盾,也不至于造成虚拟组织难以管理、无组织文化的混乱局面。

(二)对于设计管理者而言,应当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高度的整体统筹协调能力。这是对一位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但e概念设计管理却将这种能力要求到极致。e概念设计管理的同步性对设计管理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例如设计一款手机,外观、键盘可能是不同的人在同时进行着。因此各个环节之间的摩擦将不可避免,设计管理者起到的作用非常大。2.良好的资源调配能力。设计管理模式的虚拟灵活性要求设计管理者具备超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对于一个项目,可能会涉及哪些方面的人才,预期项目周期是多长,人才工作能力评估等方面都是设计管理者应当要考虑的。因为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虚拟灵活性,因此,设计管理者在行使调配、预测能力时应更加谨慎与周密,否则,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虚拟性灵活组织将很难维持。

参考文献:

[1]刘国余.设计管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02-01.

管理学管理的概念篇9

关键词:化学概念;概念转变;peoDe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40006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多与科学的化学概念有所偏差。学生可能记住了化学概念的定义,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存在着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些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称为“迷思概念”[1]。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概念”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看法。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迷思概念,将科学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学效果却总是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的迷思概念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仅依靠简单的科学概念灌输并不能有效地促使迷思概念发生转变。因此,优化化学概念转变教学已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2peoDe策略的探索

2.1概念转变与poe策略

近年来,研究者对迷思概念的转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研究。1982年,波斯纳(posner)等人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库恩的“范式更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并总结出影响迷思概念转变的四个条件:对原有概念感到不满;新的概念必须是可理解的;新的概念必须是合理的;新的概念必须能够适用更大的范围[1]。该理论认为科学概念的学习就是学生原有的迷思概念通过发展、改变和重建为科学概念的过程,其基本策略就是在了解学生迷思概念的前提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实现概念转变学习。Gunstone和white于1992年在Doe(demonstrate-observeexplain的缩写,即演示―观察―解释)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poe(predict-observe-explain的缩写,即预测―观察―解释)的教学策略。poe是一种以“观察渗透理论”的哲学观念和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概念转变等理论为基础的新型演示策略[2]。相对于灌输式的Doe策略,poe策略重视学生的预测,因此能有效地揭示学生的迷思概念,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概念学习以及科学学习兴趣[3];poe策略在承认学生具有迷思概念的前提下,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被不断否定的过程,预测为学生迷思概念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平台,实验演示为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提供了机会,解释为实现学生的概念转变提供了条件[3]。

2.2peoDe策略的探索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而课堂讨论就是一种改变封闭状态的重要教学形式。课堂讨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交流、创新思维与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而在对poe策略相关文献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尽管SavanderRanne.C.和Kolari.S.(2003)[4]提出的pDeoDe策略已经重视了学生的讨论,但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尤其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对学生的预测和实验演示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对学生的解释和实验前后的讨论缺乏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这两个环节的忽视,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迷思概念的转变。对于学生的预测要给他们解释的空间,这样就能牵出更多的迷思概念;对于某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与讨论,这样叙述者就可以借着口头表达的过程重新整理自己原有的认知,而听者则能将其与自身的理解结合并进一步调和矛盾。当学生发现他人观点与自己不同,且比自己的观点更加适合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观念感到怀疑,产生认知冲突和求知心理,这时学生就较易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丹瑟里恩(Danswerrean,1993)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能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通过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看到事物的其他方面,从而形成对事物更加丰富的了解,有助于克服学生的迷思概念[5]。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尝试了更重视学生的解释和讨论的peoDe策略(predictexplain-observe-discuss-explain的缩写,即预测―解释―观察―讨论―解释),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3peoDe策略的操作步骤和要点

3.1p-预测阶段

教师陈述问题或展示实验设备并说明流程,学生预测实验现象。此阶段要求教师能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文献研究等方法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迷思概念,以此为依据来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3.2e-解释预测阶段

学生向全班对自己的预测做出解释。为了使学生通过解释暴露出更多的迷思概念,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无拘无束地表达[3]。教师应以称赞、鼓励为主,不要过早地评价学生的观点,也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讽刺或挖苦。对于学生暴露出的各种迷思概念,教师应能准确地判断出其实质、产生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为学生认知发生冲突创造条件。

3.3o-观察阶段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比较预测和观察之间的差异。在观察实验现象时,由于学生很想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因此注意力会很集中。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现象[6]。必要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和清晰度,从而增强peoDe策略的教学效果。

3.4D-讨论

当实验现象和学生的预测有明显差异时,学生会因认知失衡而产生“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学生就会努力寻求答案,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和老师或同学交流的愿望。这时教师就要因势利导,通过问题中介,营造全员交流、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使学生的错误概念在思维的相互碰撞过程中不断地被瓦解。此阶段教师切忌急于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标准答案上去,切忌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迷思概念,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7]。在这种冲突、商讨和交流的过程中,讨论后的解释也就呼之欲出了。

3.5e-实验后的解释阶段

经过交流和讨论,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认知,思考、调和观察与预测之间的不一致性并试图加以解释。但这一阶段学生的发言往往还是比较零碎和粗糙的,缺乏系统性。而许多倾听的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很可能还会产生迷思概念。因此,最后教师有必要对他们的发言进行分析、加工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建立稳固且正确的科学概念。

4peoDe策略的运用例举

现以“浓硝酸的性质”的教学片段为例[8],具体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peoDe策略。

4.1预测

[教师提示]现有两支相同的试管甲和乙,甲试管中放入已去除氧化膜的铝片,乙试管中放入铜片。根据你学过的金属和酸的性质,预测将浓硝酸分别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可能产生的现象;如果都反应,哪支试管中的反应程度较剧烈?说出预测的理由。

[学生预测]学生的预测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甲试管中的铝片逐渐溶解,反应剧烈,产生气泡,而乙试管中没有现象;②两支试管中金属都溶解,均有气泡产生;甲试管中的反应更剧烈一些;③两支试管中都没有明显现象。

4.2解释

[学生解释]预测①的解释:因为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铝排在氢之前,铜排在氢之后,所以只有甲试管中的铝片可以置换出H2;预测②的解释:初中老师提过,硝酸可以和很多不活泼的金属反应,只是不产生氢气。又因为铝比铜活泼,所以甲试管中反应更剧烈些;预测③的解释:我记得好像浓硝酸可以储存在铝桶里,所以铝应该不会和浓硝酸反应;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后,当然不会和硝酸反应。

[学生表现]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紧锁眉头,有的在翻书,还有同学说:“做个实验瞧瞧。”

通过上面两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笔者发现了学生原来存在各种迷思概念: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金属活性顺序表和酸的通性,但对硝酸的性质了解得很少;部分学生已经将“铝常温下能被浓硝酸钝化”的知识遗忘了……

4.3观察

[实验演示]为了使后排的学生也能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我在实物投影仪前演示了上述实验。

[学生表现]教室里非常安静,每个同学都屏气凝神地观察着。当学生看到铜片与浓硝酸剧烈地反应且产生了红棕色的气体,而铝片表面却没有现象时,他们都露出了惊讶和疑惑的表情,并自发地展开了讨论。

可以看出,当实验现象和学生的预测有明显差异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求知欲。

4.4讨论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经过讨论,学生从已学过的铜可以和浓硫酸反应的事实推测:浓硝酸也可能具有强氧化性;通过查阅教材,他们了解到浓硝酸常温下使铝钝化的原因。通过思维交流和碰撞,大部分学生能从气体的颜色和元素种类去推测红棕色的气体不是无色的氢气、氧气、氮气或氨气,而可能是含氮元素的某种化合物。

4.5实验后的解释

[教师解释]硝酸是一种氧化性很强的酸,能与除金、铂等少数金属以外的金属反应。但常温下,铝遇到浓硝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从而阻止内部金属进一步发生反应。

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将放有铝片试管加热或加水稀释后会有什么现象呢?”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对浓硝酸性质的理解。

总之,peoDe策略可以有效探测学生的迷思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引发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和解释促使学生反思、调和认知冲突,构建科学概念。peoDe策略下的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表明它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效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概念学习和科学态度。因此,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营造自由和宽松的氛围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任英杰.促进中小学生迷思概念转变的poe策略及案例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7,(12).

[2]翁伟彬.poe策略在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

[3]顾江鸿,史小梅,李春密.预测―观察―解释―一种基于现代教育研究的演示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9,(5).

[4]Savander-Ranne,C.&Kolari,S.promotingtheconceptualunderstandingofengineeringstudentsthroughvisualization[J].GlobalJournalofengineeringeducation,2003,7(2):189~199.

[5]邹蓁,宋君.中学生常见生物迷思概念及其转化策略的研究[eB/oL].,2011-7-24.

[6]林雪梅,张军朋.“poe”教学策略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1,(4).

管理学管理的概念篇10

一、研究秘书学概念体系的迫切性

概念体系不仅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建立某种理论体系的起点。

秘书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几年来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局面。但是,从总体来看,我认为秘书学的建设,目前尚处在它?quot;学前阶段",即前科学时期。

目前,在秘书学概念体系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概念体系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不确定。2.基本概念的研究没有摆脱直观感性经验的趋向。3.某些概念的抽象不是采取逻辑的方法,没有揭示其内涵和外延,以至出现恩格斯早已指出的"生命就是生命"的恶性循环的错误。4.借用日常概念和经验概念较多,而且缺乏必要的扬弃。

由于秘书学一系列基本概念尚未进入科学体系,就给秘书学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因此,我的第一个结论是:加强对秘书学概念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秘书学校念体系的内容和重点

研究秘书学的概念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概念。这是构成秘书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知识单元,它决定着秘书学理论体系的结构、功能和发展。2.一般概念。这是构成秘书学理论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重要知识单元,它直接关系到各项原理、原则和法则的建立,以及某项理论的发展。3.术语。这是秘书学科的一系列专门用语,它们都有严格规定的含义。4.各种概念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即它们的逻辑结构。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系列概念。

关于"秘书"这一概念,目前国内不下五家之说。虽然各家之说不无一定道理,但是否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整体、事物内部联系,即上升为理论概念,尚待探讨和商榷。据我的认识,秘书是掌管公文并全面辅助领导者管理日常工作的人员。我认为,这个概念初步揭示了目前我国各级各类秘书人员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可读性、辅助性、服务性和多能性,从而使秘书人员同其他行政工作人员有了质的区别。

我们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就可以进一步去结构秘书学的体系框架,比如以掌管公文、辅助决策、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处理事务和保守秘密等为内容的秘书职能论;以一般工作方法、特殊工作方法和未来工作方法等为内容的秘书方法论;以秘书组织、秘书人事、秘书制度和秘书素养等为内容的秘书管理论。然后,我们再去深入研究秘书职能论、秘书方法论和秘书管理论的概念、原理、定律和一般理论结论,把秘书学的理论体系逐步加以完善和充实。这样,一门崭新的学科--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秘书学,就会在我国应运而生,因此,秘书学的建设,必须以基本概念为重点突破口,这是我的第二个结论。

三、研究秘书学概念体系的方法和途径

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一种科学抽象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不同认识阶段的不同思维水平。

我们在研究秘书学科的概念时,首先就要充分占有秘书工作和秘书管理方面的经验材料,包括日常概念和经验概念。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守揭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特别是下定义的全部规则,精心地进行科学抽象,从中制定出一系列理论概念。这应当成为我们研究秘书学概念体系的基本方法。其具体途径,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现有的科学概念。

(二)移植其他学科的概念。

(三)改造流行的普通概念。

(四)创造秘书学科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