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宏观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2:40

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篇1

(一)发展历程纵观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从中得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统计学作为知识体系的核心,还具有较为独特、清晰的发展流程。这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利用3个发展阶段概括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下文针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该阶段,经济学专家主要关注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研究比较国家经济实力的实际发展情况。第二个发展阶段:属于国家经济核查体系的完善阶段。多数和本体系有关的部门,在分类上更加细化,使得国家经济核查体系逐渐完善。在本阶段,统计学设计思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进,确定核心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和国家经济行业分类体系,细化国民经济结构部分等,不断充实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体系。在科学应用统计学的基础上,优化资料配置,将社会经济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三个阶段,也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目前所处的阶段。在本阶段,在经济统计领域中,形成了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不断完善的新局势,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政府信息化、网络购物以及企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地位更加重要。这就要求人们要从新的社会发展途径中,深刻理解经济统计,为统计分析打好基础。一些人无法全面理解国民经济核算,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只是用来说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这无法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作用。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在旅游业、收支分配调节、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体系以及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统计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

(二)欧美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多数经济学专家和统计学专家都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了研究。其中经济学家、统计学法威廉•配第就对国民收入总量进行分析、统计。随后,出现了价格与需求函数关系量化分析,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进而实现统计和分析这两门科学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了国家经济核查体系,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充实国家经济核查体系。此后,出现了投入产出分析法与资金流量表。这些都极大了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三)中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统计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检查与制定工作之一,在企业,乃至国家所有部门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成为了总结与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统计学数据等有关内容并没有获得较为深刻的利用,统计学的重要性经常被忽视。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明确统计学在整个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研究方向、核心地位、知识体系中的关键所在等,并不断发展此趋势,利用措施弥补数据的不足和数据质量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采取现代统计学分析法,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发展,以此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二、结束语

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问题;提高方法

引言: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社会经济领域应用的范围在扩大,都促进众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等开展合理化运用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应用的水平。对于国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来讲,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知识、模式等进行有效性应用可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趋势,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指导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数据信息参考。因此,我们针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面临的问题、提高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工作。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科由以往的经济学、统计学融合而组成,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进行众多经济运行资料、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形成基本的统计分析结果,加深对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经济结构认知的水平。在具体的应用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通过专题性的统计分析工作和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形成对宏观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深刻判断,渐渐形成完整性的报告内容[1]。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的方法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无法有效性、客观性的反映出宏观经济运行中深刻的问题。同时,有关方面的统计分析人员缺乏创新性思维,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第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特征。比如:对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存在认知上的缺陷,使得大数据特征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有效构架,无法科学、客观、准确的分析、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第三,缺乏必要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力,影响到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比如:众多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削弱、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等等[2]。

三、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法

(一)全面贯彻新型的理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需要以发展性、多样性、灵活性、全面性理念为支撑,提高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吗,第一,需要有效性、灵活性的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充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性的方法规避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平稳、科学、健康的发展和进步。第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理念,充分的协调好经济运行发展中的各种资源、各个领域,使得它们在多样化发展的理念下更加协调,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整体性进步。第三,需要应用好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有效性的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其未来运行规律,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率[3]。

(二)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经济的发展运行是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讲,需要应用有效性的手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有可靠的动力。具体来讲,第一,明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发展目标,依照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模式、方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第二,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性的巩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结果,使得我国经济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平稳、安全、科学、健康发展。第三,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投融资体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中各个企业资本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我国需要加快革新投融资体制,建立起必要的风险投资基金。第四,我国政府需要促进出口退税进程的加快,为众多出口企业的信贷提供有效保障。第五,进行国家发展资金的统筹,对重点的经济领域进行全面性扶持,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式

大数据理论和技术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我国需要以政府信息数据发展应用为重要切入点,全面促进政府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使得政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中长期的科学规划,提高经济分析的水平和效率,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4]。

(四)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

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有利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指标数据支持。因此,对于我国的政府来讲,需要从众多的方面着手,保持我国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体来讲,第一,需要应用多种方式提高我国的就业率,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应用能力。第二,适当性的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比例的提高、拉动内需,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更好的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第三,促进货币的流通,加大对基础性经济领域的投资。第四,降低城乡之间差距,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开展合理化的资源分配,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

结论: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本文以我国政府为主要的视角,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为研究的重点,提出来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在各个方面的举措应用完善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平台的构建,对于经济运行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众多资源进行统筹,有效性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伟.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8.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3]丁宇昕.宏^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31-32.

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篇3

关键词:基本问题;统计分析;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分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着十分鲜明复杂性特点与专业性特点,涉及工业、农业以及科研等多个社会经济领域。做好宏观经济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对于科学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技术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一项经济学与统计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知识科目体系。由于统计学是经济学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将统计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结合起来,能够将各个领域的研究方面与研究方法统一起来,打破不同研究内容在领域上的界限,为经济决策与经济规律的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的起步比较晚,在该研究领域中尚未形成一个高效的研究体系,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意义才逐渐显示出来。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初期,由于统计学的有关理论沿未得到完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尚未成熟时,统计学分析理论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造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方面所直到的作用不够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部门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管理与经营决策方面对于新的统计与分析技术表现出了巨大的需求,加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理论在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下开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周期性经济规划目标,根据周期性经济目标对我国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产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大幅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我国经济的调整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能力在已经进入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并行发展的重要阶段,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在目的划分上更加明确,在应用效率与应用水平上得到了大幅度的蚊帐,两项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选择计算机技术与统计分析技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在网络环境下,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费需求数据,有关单位与企业可以以用户的消费数据为资源,以统计学与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重要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消费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判断,提高社会产品生产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电子商务消费用户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商品,为我国经济消费的不断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除了电子商务领域之外,银行业与服务业也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有关手段对用户名的储蓄行为与消费行为进行判断,为用户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理财方案与出行方案。对于政府单位来说,则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结果,对社会公众的物流状态与交通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社会公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支行规律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已经成为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水平十分重要的一项工具。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该领域的研究力度,为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与技术基础,真正认识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及有关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数据信息的收集能力建设与处理能力建设,设置云计算中心,对各方面流动数据进行统计,了解经济数据变化的有关规律,交各方面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应用到市政管理与组织决策中,为区域内乃至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自主发展

由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无论对于政府机关还是在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与应用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社会各阶段与各领域工作与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有关理论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是统计学领域宏观经济分析得到快速独立发展的重要机遇,由此可以现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进步性影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自身的独立发展前提下吸收了大量的信息数据,之后又利用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尝试。

结束语

先进的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重要支持,与此同时还应该配合以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先进技术和统计学专家的密切配合下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实现系统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参考文献:

[1]蔡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商,2015,47:266.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篇4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复杂艰巨,政府宏观决策对宏观经济分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借助大规模数据生产、分享和利用,以崭新的思维和技术去分析,将揭示海量数据背后所隐藏的宏观经济运行模式。

大数据方法和技术不仅可以被深度地应用在微观分析、行业研究领域,也可以运用在宏观决策之中。未来,大数据既是企业占领市场、赢得机遇的利器,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信息基础。而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挖掘、处理和分析的方式,对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无疑是一次大的革新。

大数据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的趋势

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通常是通过对比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建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仿真宏观经济动力系统,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与预测。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和相关专家学者都已经意识到,大数据对宏观经济分析有着革命性的影响。目前,在宏观经济分析及预测中运用大数据方面,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从新型宏观经济指数构建,到建立新型大数据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早期大数据在宏观经济分析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建立新的宏观经济指数,以便更加准确的反应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基于个人的交易记录,包括像一些欧洲国家将销售点扫描数据纳入Cpi指数编制。

特别引起关注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利用网上购物交易数据创建的BBp项目(Billionpricesproject),基于不断变化的一篮子商品所计算的日度通胀指数。这种实时的通货膨胀指数能够比相应的官方数据更好地反映实际经济运行的情况。当年,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Bpp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美国企业几乎立刻开始削减价格,这就表明总需求已经减弱。而相比之下,官方通胀机构公布的数据直到当年11月,即在10月Cpi数据公布后,才对通货紧缩有所反应。

“企业发展工商指数”是宏观经济分析领域中典型的大数据应用案例,也是我国政府在大数据挖掘领域的首创成果。该指数包括10个对宏观经济具有显著先行性的指标,可以提前1~2个季度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它改变了传统的抽样统计方式,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工商全量、动态的全国企业登记数据进行分析,发掘大数据价值,并采用合成企业发展工商指数,以判断宏观经济走势。

除了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方面相关指数的建构,从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的国际趋势看,使用大数据集,建构监测预测的模型,进行经济预测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很多国家央行进行经济预测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经济分析及预测中,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或网络社交媒体记录的关键词,会有数据获取及时、样本统计意义明显等优势,预测精度较高。

Googletrends每天都在产生大量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查询结果,且这些查询结果与当下的经济活动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关系,或许可以对预测当下的经济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ChoiH.&.VarianH.(2016)举例说明了如何利用Googletrends预测美国零售业、汽车、住房和旅游的销售情况。

还有相关机构引用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公司SaS的研究数据,以社交网络活跃度增长作为失业率上升的早期征兆,帮助政府判断就业形势和经济状况,以更好地制定经济政策。在社交网络上,网民们更多地谈论“我的车放在车库已经快两周了”、“我这周只去了一次超市”这些话题时,显示网民可能面临巨大的失业压力;当网民开始讨论“我要出租房屋”、“我准备取消度假”这些话题时,显示出这些网民可能已经失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些指标是失业后的滞后标志性指标。

样本统计转为总体普查

大数据的发展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最为显著的积极影响,莫过于使宏观经济分析从样本统计时代走向总体普查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中,传统的样本假设方式被抛弃,转而以真实的海量数据来进行计算机的自动分析。

我们知道,传统的经济分析包括经济计量分析是建立在抽样统计基础之上的,在传统的抽样统计分析中,往往以假设检验为基本模式,依靠的数据主要是样本,将样本假设为整体,然而,这种分析往往与事实存在或多或少的出入。

与传统宏观经济分析总是局限于小规模样本数据有所不同,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覆盖范围和数据量迅速提升,数据样本的体量会极大地提高,甚至可以达到样本即总体的程度。例如,就物价而言,每一笔在电子商务网站成交的交易信息都能记录在案。这样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分析的可靠性必然大大加强。

同时,随着信息量的极大拓展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极大提高,使得宏观经济的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统计分析模式,而是将抽样分析转变为总体分析。这一点对宏观经济分析意义重大,因为宏观经济系统纷繁复杂,如果能将对整体宏观经济变量的分析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关于经济主体行为的信息以及其他诸多经济变量的信息的基础上,无疑将会极大地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的准确性。

基于推特(twitter)平台表达的公共情绪用来预测股市变动,是很典型的例子。2008年3月到12月长达九个月间,270万twitter用户推送的多达970万条的消息,经过情绪评估工具――opinionFinder和GpomS被分别赋值并评估为“积极”与“消极”两种情绪和“calm(冷静)”、“alert(警觉)”、“sure(确信)”、“vital(活泼)”、“kind(美好)”、“happy(高兴)”六种情绪。结果发现,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GpomS中的“calm(冷静)”情绪之间存在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calm(冷静)”情绪可以很好地预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未来2到6天的涨跌情况,而且这种每日预测的准确率高达到87.6%。

大数据时代,可获得大而全的可得数据,甚至可抛弃原有的假设检验的模式,这些优势是传统经济分析方法无法想象和实现的,无疑将会极大地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不仅可以更加准确了解宏观经济形势,还有利于正确做出宏观经济发展的预测,从而更加合理地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变量个数无限增多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可得性和多样性导致样本量无限增大,同时变量个数无限增多,这有利于应用大量模型进行研究,并应用完备的数据信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经济预测模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小模型预测,这类模型往往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横截面或面板方程来进行经济分析。传统的小模型预测的特点是仅使用较少的变量,像VaR模型的变量个数通常小于10个。二是大模型预测,这类模型往往使用成百上千个变量,因而大模型预测利用的信息非常丰富。

小模型预测理论比较成熟、方法相对简单。但是,小模型预测有天然的缺陷,那就是变量的完整通常是不可能的,而预测的效果受限于其所使用的变量。

使用小模型进行预测时必须仔细挑选预测变量,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根据理论还是根据经验进行变量的选择,其过程必然会存在差异,其结果也更是可想而知,而且甚至会产生一些争议。比如,基于菲利普斯曲线预测通胀时,有的研究使用失业率作为预测变量,也有研究使用GDp缺口或者产能利用率。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刘涛雄教授就指出,由于模型变量选择、参数设置、估计方法以及滞后期选择等的不同,预测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小模型预测方法这一天然的局限是很难调和的,主要是因为数据样本有限而导致增加很多变量不可行。这使小模型预测的结论往往和经济现实严重脱节。我们很难想象中央银行会仅仅根据少数几个变量进行宏观预测,并据此做出决策。即便是一家企业也不会如此草率。

通过大数据挖掘,可以使得变量大大增加。这就为经济预测从小模型预测转变为大模型预测创造了条件,应用大量模型进行分析及预测,可以应用完备的数据信息,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在美国,银行通常依靠FiCo得分做出贷款与否的决定,FiCo分大概有15-20个变量,诸如信用卡的使用比率、有无未还款的记录等。而一家名为ZestCash的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向客户放贷的时,分析的却是数千个信息线索。ZestCash正是依靠其强大的对于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形成了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未必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传统的经济计量分析以寻找相关事物(变量)的因果关系为核心,而大数据条件下的经济分析通常则着眼于挖掘相关事物(变量)的相关关系。

在复杂的宏观经济系统中,许多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往往难以准确检验,或者因果结论经常广受质疑。然而,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更加重视可靠相关关系的发掘,并且充分利用相关关系对于经济预测、经济政策制定与评估的作用,则无疑为宏观经济分析打开了另一片广阔的空间。

在“小数据”时代,宏观经济中的因果关系分析其实并不容易,耗费的精力大、时间多。特别是,要从建立假设开始,进而不断地进行一系列假设的实验,而一个个假设要么被证实,要么被。不过,无论被证实还是被,由于二者都始于假设,这些分析就都有受偏见的可能,所以极易导致错误。

同时,由于计算机能力的不足,在小数据时代,大部分相关事物(变量)关系的分析局限于寻求线性关系。然而,实际上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在现实宏观经济中,总能够发现的是相关事物(变量)的“非线性关系”。

当然,在小数据世界的宏观经济分析中,相关关系也是存在并有价值的;不过,在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中,相关关系才将大放异彩。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与肯尼思・库克耶(Victor?mayer-Schonberger&.Kenneth?Cukier)认为,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通过应用相关关系,可以比之前更容易、更快捷、更清楚地分析事物(变量)。

英国华威商学院为预测股市的涨跌,使用谷歌趋势(Googletrends)共计追踪了98个搜索关键词。这中包括“债务”、“股票”、“投资组合”、“失业”、“市场”等与投资行为相关的词,也包括“生活方式”、“艺术”、“快乐”、“战争”、“冲突”、“政治”等与投资无关的关键词。结果发现有些词条,诸如“债务”,成为预测股市的主要关键词。

“谷歌流感趋势”为预测季节性流感的暴发,对2003年和2008年间的5000万最常搜索的词条进行大数据“训练”,试图发现某些搜索词条的地理位置是否与美国流感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数据相关。

谷歌并没有直接推断哪些查询词条是最好的指标,相反,为了测试这些检索词条,谷歌总共处理了4.5亿个不同的数字模型。将得出的预测与2007年和2008年美国疾控中心记录的实际流感病例进行对比后,谷歌公司发现,它们的大数据处理结果发现了45条检索词条的组合,将它们用于特定的数学模型,预测结果与官方数据的相关性高达97%。

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前,尽管相关关系已被充分证明大有用途,可是相关关系的应用很少。这是因为用来做相关关系分析的数据同用来做因果关系分析的数据一样,也很少,也不容易得到,并且收集有关的数据,在过去相对来说,也费时费力,也会耗资巨大。不过现如今,可用的数据如此之多,也就不存在这样的难题了。特别是现在,有关专家们正在研发能发现并对比分析“非线性关系”的必要工具。总之,一系列飞速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软件从多方面提高了有关分析工具发现宏观经济变量相关关系的能力,这就好比立体画法可同时从多个角度来表现人物或事物。

在大数据时代,这些新的分析工具和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新的视野和有用的预测,使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宏观经济中的联系,掌握了以前无法理解的复杂的国民经济动态。

时滞变即期

目前对宏观经济的分析研究所采用的资料,主要依赖于各种统计调查系统的统计数据,但面临的最明显的缺陷之一便在于关于宏观经济统计的数据具有很强的时滞性。而大数据经济模型可以充分利用数据的实时性,提高分析或预测的时效性,为经济预警和政策制定提供最快速的资料和依据。

一般来说,依赖统计部门的宏观经济数据的都存在时间滞后的问题。由于不能及时获取宏观经济发展的数据信息,也就不能对当下的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例如,政府公布的季度GDp往往会有1个月的滞后期,而反映全面经济社会状况的统计年鉴的滞后期会达到3个月左右,这对及时了解宏观经济形势、预测与预警都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统计进行的预测甚至被认为助长了宏观经济波动。

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相关宏观经济的分析部门能够快速地收集到主要宏观经济发展数据,如全社会的用电量、全社会的商品销售总额以及商品房的购买量等。这些大数据的获取时间较短,有的数据甚至是立即可以获得。

而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即时传播数据,如企业通过微博、微信第一时间产品、人事等重要信息;普通用户实时针对特定事件或对象发表见解和态度,等等。

这些即时传播的非结构化数据对宏观经济的走势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大数据软件处理平台,可以实时追踪和搜集这些即时数据,并快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提高宏观经济的时效性,为经济活动参与者赢得决策时间。

在日本北九州市八幡东区东田地区实行的“八幡东区绿色乡村构想”中,日本iBm公司除了设立城市整体能源管理系统、综合性移动管理系统外,还参与了控制整个城市的城市指挥中心建设。得益于该公司处理和分析大数据的高效工作,当地行政机关可以实时掌握城市能源的情况,并将分析的结果同气象信息结合,详细预测48小时之后电力等能源的供需状况。如果发现将有电力不足的情况发生,行政部门可直接采取抑制电力消费或让电动汽车释放电能等措施,提前进行预防。

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篇5

一、财务经济监控与预警:一般原理分析

财务经济监控与预警的一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务经济指标的选择

财务经济指标的选择就是从复杂的财务经济过程中,选择能够反映财务经济运行中主要方面的运行特征和各个方面关系特征的财务经济指标,这些指标主要由现行会计系统提供。财务经济景气状态在性质上的差异会表现为数量上的差异。不同景气状态下单一变量和综合数量指标的取值和走势均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景气状态下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征和变动倾向也有所不同。财务经济过程种类繁多,关系复杂,不可能—一进行观察,而且—一观察结果也不会有助于人们对总体运行特征进行把握。所以,监测系统中只包括反映财务经济运行特征的指标。

(二)财务经济变量的预处理

各个特征变量的具体观察值有其产生的客观条件,也存在着观察误差的可能性。财务经济监测所依据的是财务经济变量循环波动相互之间关系的稳定性,财务经济过程受季节性变动的影响也不利于反映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所以,有必要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如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依据逻辑关系选择的指标进行筛选,经过筛选后的财务经济变量作为特征变量。对特征变量的预处理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对极端值的剔除和修正;时间序列的季节调整。

(三)景气状态数量特征的确定

根据历史经验划分各个时期所属的景气状态,确定不同景气状态的数量特征。景气状态的划分是数量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产物。根据特征变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把景气状态相同的时期合并为同类,这样处理就是把各个历史时期分为若干个不相同的类别,然后计算每一类各特征变量的取值范围和集中趋势、离散程度,从中找出各类之间差异显着的数量特征,以此作为确定具体时期景气状态归属的依据。

(四)财务经济景气状态的评估

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财务经济运行状态进行估计,并结合状态变量的数值,对其所属的景气状态进行评估。

二、基本构思:对几个问题的讨论

如前所说,宏观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是以指数的形式,从宏观的角度,综合反映财务经济状况的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它是整个经济监控预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财务经济的一种晴雨表,其主要功能一是监测,二是预警。所谓监测是指通过反映财务经济运行特征的指标对财务经济运行过程进行观察,对观察结果进行识别,判定观察到的财务经济过程特征属于何种景气状态以及预示着何种景气状态;所谓预警是指预报财务经济运行过程将要走向的景气状态。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财务经济监测与预警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财务比率的设计和选择

财务比率的设计和选择是建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重要前提。预警离不开监测,监测离不开财务比率。财务比率的经济内容就是财务经济过程的数量特征和财务经济过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征。因此,建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必须首先在分析系统的环境、目标、结构。功能及其与整个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科学设计、合理地选择宏观财务比率。

财务经济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灵敏性、超前性和稳定性原则。灵敏性是指被选择的财务经济指标要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财务经济运行的主要方面;超前性是指被选择的财务经济指标应当有一定的先进性;稳定性是指对被选择的财务经济指标的变化幅度进行不同状态划分后,划分的标准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应特别注意的是,计人财务经济指数的宏观财务比率不在于数量的多寡,关键是要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所谓相关性,是指宏观财务比率与财务经济现实之间内在相关的一种特性,这种内在的相关性是确保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具有科学性的先决条件;所谓可靠性,是指宏观财务比率本身应当是如实的、不偏不倚的、可以验证的,这种自身的可靠性是确保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基础。

为了保证宏观财务比率具有科学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构成财务经济指数的主体财务比率,应包括有关财务经济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四个方面,以便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综合反映财务经济状况。具体地说,评价债权人所关注的资产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应选择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评价投资者所关注的盈利能力和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应选择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评价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社会贡献能力,应选择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

(二)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

为了分别反映国民经济整体和各行业的财务经济状况,财务经济指数应包括宏观综合财务经济指数和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两大类。

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应当分制造、商品流通、金融、房地产等行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作为“样本”,采用适当的权数,将各个“样本”的财务比率相加,得到行业平均财务比率,再选定一个行业平均财务比率的基期数,将以后各期的行业平均财务比率与基期数相比,计算出百分数,便可得到以后各期按行业的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据以反映各行业的财务经济状况。建立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几何平均法等等。分类财务经济指数除采用基期数表现形式外,还可采用当期数表现形式。

宏观综合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综合财务经济指数的建立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一种是在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理的权数,将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相加,从而得到综合财务经济指数,据以反映国民经济整体的财务经济状况。另一种是在国民经济整体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作为样本,直接建立宏观综合财务经济指数。

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有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1、样本的确定。国民经济中的企业千姿百态,纷繁复杂,决定了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需要从为数众多的企业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样本,通过这些企业的财务经济状况来反映国民经济整体的财务经济状况。因此,样本的选取就显得十分重要。

2、权数的选择。无论是建立分类财务经济指数还是综合财务经济指数,都存在着一个权数选择的问题;权数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指数的科学性。可供选择的权数有财务比率的重要性程度(计分确定)、被选取样本的资产规模等等。

3、综合评价。计人财务经济指数的财务比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度,这就使财务经济指数的宏观综合评价变得比较复杂,不过,这一计量问题在计量经济学界已经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从我们要建立的这一系统考虑,似乎最佳的选择是,用多目标规划的原理进行综合评价。其思路是:把各种不同量度的宏观财务比率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转化为同度量指标,然后再将这些同度量的指标加权平均,得出一个综合指数,并用这个综合指数去评价综合经济效益和财务能力。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来源于“系统工程”和“多目标规划”。

现实地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应有计划地逐步进行,首先可考虑建立上市公司财务经济指数,这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比较规范、完整,且容易取得。由于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可以先建立“100家上市公司财务经济指数”(简称“财务100指数”),据以反映上市公司整体的财务经济运行态势。当条件成熟时,再建立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完整的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

(三)系统的运行和调控

1、财务经济指数的主体和时间。分类财务经济指数应由国家统计局、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综合财务经济指数应由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共同,上市公司财务经济指数应由国家统计局、财政部会同中国证监会共同。的时间应当按月至少按季定时进行。

2、财务经济指数的运行轨迹和合理界限。财务经济指数在长期的运行中客观上会形成一个合理的数量界限,这一界限是判断财务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指数的运行轨迹一旦偏离这一界限,就发出了财务经济的预警信号。

3、财务经济指数的失真、误判及其修正。财务经济指数可能由于某些突发事件或由于“权数垫高指数”的现象而出现失真或者误判,这需要对指数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便使指数能够如实地反映财务经济状况。

三、系统有效性的假设与检验途径

财务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选择适当的财务经济指数来反映财务经济运行动态的可能性,因此,建立我国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技术上的有效性。

(一)财务经济指数能够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

与一般统计信息系统相比,这一特性是十分明显的。用统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建立的模型来解释宏观经济状态或行为时,存在着一定的“残差”(Residualerrors),当引入财务经济指数后,更易于消除随机波动因素,对这一部分残差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因为制作财务经济指数的先行宏观财务比率是在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的基础上建立的,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实际上是消除随机波动因素干扰的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财务经济指数的精确性,增强财务经济指数的解释能力。

(二)财务经济指数不会出现高频波动

财务经济指数的方差发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高频波动的现象。当我们取若干连续季度或月度的财务数据,计算出财务经济指数,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对这一假设作出经验检验。

(三)财务比率的宏观“加总”具有经济意义

这是由于我们可以提供前面已经提到的概念上的理论基础,即用多目标规划的原理,把各种不同量度的财务比率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转化为同度量指标,然后再将这些同度量的指标加权平均,得出一个综合指数,并用这个综合指数去评价综合经济效益和财务能力。而且,在合理选择宏观财务比率的条件下,我们还可以证明财务经济指数与其说明的财务经济现象之间具有重要的相关性。

财务经济指数的效力可能在于解释长期趋势,因为它不像价格指数那样具有短期的敏感性。

 四、对现存理念的挑战

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赖以建立的信息基础主要是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为此,有必要对现存财务理念和会计理念进行更新。

(一)对现存财务理念的挑战

人们一般把财务看成是一个纯粹的微观范畴,这是一种误解。由于这种误解,现有财务理论研究注重研究微观财务问题,忽视宏观财务问题。事实上,财务是具有层次性的,微观财务和宏观财务就是财务的层次性在范围上的一种体现。虽然我们对宏观财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将其理解为国家对财务的宏观调控与管理,有的将其理解为宏观财务主体的财务问题,但无论如何,宏观财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客观存在着的。因此,从建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出发,也是从财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有必要重新审视财务的范围问题,确立“财务不仅具有微观属性,而且具有宏观属性”的观点。确立这样的观点,就是要求我们既要研究微观财务问题又要研究宏观财务问题,这对于拓展财务学的研究领域,促进财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就是宏观财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问题,是微观财务向宏观领域扩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全球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次系统性银行危机。尤其90年代以来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如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1994年美国利率风暴及中南美洲比索风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政府违约事件,特别是2007年春季开始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大,史无前例。它们不仅使一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还危机到一国的经济稳定,对全球经济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1]

收稿日期:2008-07-05

项目资助:本文受到西安交通大学“985工程”二期资助(项目编号:072007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DJY156)资助。

作者简介:李江(1962-),湖南省湘潭市人,金融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刘丽平(1982-),女,河北省承德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预警。

金融系统的宏观压力测试是一类前瞻性分析的工具,用于模拟“异常但合理”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帮助中央银行识别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有助于各方理解金融部门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同时提高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能力。因此,受到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重视,逐渐成为检验一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维护金融稳定的首选工具。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全开放,我国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步融合,是否拥有一个稳定和富有竞争力的银行体系对于中国而言显得非常迫切。对银行体系进行稳定性评估,尤其是对银行体系面对的信用风险

进行宏观层面的压力测试,对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中国金融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研究宏观压力测试在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通过对国外已有的成熟模型理论成果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宏观经济及金融发展特点,经济、金融数据统计及披露特点,模型的数据需求深度广度要求,建立适用于我国的模型并以此进行实证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信贷违约风险的影响

mcKinnonR[2]认为,宏观经济稳定时,银行经营行为非常保守,不会出现不顾风险单方面追求效益的现象。但在实际汇率波动、通货膨胀出现等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政府或明或暗的存款担保,导致银行会产生以高利率对高风险项目贷款的风险行为。DonaldvanDeventer[3]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确定了宏观因素对银行股价变动的解释在统计上是显着的。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银行不稳定尤其是银行危机现象,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证资料。尤其是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的许多国外学者,在对20世纪80、90年代全球银行不稳定事件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宏观经济因素波动在各国银行不稳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tomBernhardsen[4-5]建立起银行破产与不良贷款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模型,并且利用欧洲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erlenmaierU[6]和GersbachH[7]利用挪威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模型Rimini对总体审慎指标的趋势与发展进行预测,并且建立了评估贷款违约率的宏观信贷方程。Froylande和LarsenK[8]利用Rimini对银行不良贷款在宏观经济波动情境下进行了压力测试。pesolaJ[9]分析了银行系统危机对宏观经济因素波动的敏感性,并利用芬兰的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VirolainenK[10]对芬兰金融风险的实证评估,建立了宏观信贷模型并进行宏观压力测试,揭示了芬兰银行系统贷款违约风险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相关性。

国内对于银行体系的稳定评估的实证研究,包括陈华,伍志文[11]运用1978~2000年间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整个银行体系在1978~2000年之间有11年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在1992年和1998年前后更为突出,银行体系出现了不稳健的征兆,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

(二)宏观压力测试理论和实践

在执行宏观压力测试使用的宏观信贷模型的研究领域,有两个学者的模型框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为日后的学者不断的进行模型的拓展研究和实证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是wilsontC[12-13]和mertonR[14]。wilson对各工业部门违约概率对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的敏感度直接建模。模型的思想是对违约概率和宏观因素的关系进行建模,模拟将来违约概率分布的路径,就可以得到资产组合的预期异常损失,进而模拟出在宏观经济波动冲击下的违约概率值。相比较而言,merton模型则多加入了股价对宏观要素的反映,将资产价格变动整合进违约概率评估模型。因此,前一种模型更直观,计算量较小;而后一种方法对数据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以及计算量要求都很高,其中有些市场数据也许是信贷风险的噪音指标。 世界各地的学者,运用上述模型框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VliegheG[15]对英国银行体系累加的企业违约概率进行建模估计,发现GDp、实际利率和真实工资水平具有较显着的解释能力。Bunnp,Cunninghama和Drehmannm[16]曾使用probit模型来测算英国企业部门的贷款违约风险。Bossm[17]针对加总的企业违约概率估计出宏观经济信贷模型来分析澳大利亚银行部门的压力情境,结论说明工业产值,通货膨胀率,股票指数,名义短期利率和油价都是违约概率的决定因素。marcom、Sorge、KimmoVirolainen[18]利用wilson模型框架对芬兰银行系统的信贷违约概率进行了宏观压力测试分析。结果证明在压力情境下,违约概率(pD,portabilityofdefault)的蒙特卡罗模拟分布明显异于常态分布,其Var值远高于基期的测算值。Jimwong,Ka-faiChoi和tomFong[19]建立了香港零售银行面对宏观经济波动的信贷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框架。模型框架中引入的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利率(HiBoR),房地产价格(Re)和大陆的GDp。同时用宏观压力测试评估了香港银行体系的贷款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暴露。压力情境的设定模拟了亚洲金融危机时发生的宏观经济波动,并分别引入了测试模型。结果表明在置信水平90%时,在所有压力情境下有些银行仍然能够盈利。这意味着目前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较稳和。当VaR取99%的置信水平这一极端情况时,一些银行出现了巨额损失,但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极低。

HoggarthG和whitleyJ[20]与DrehmannmHoggarth,GLogana,ZecchinoL[21]在他们的研究中引入了英国在FSap框架指引下宏观压力测试的执行结果和方法,在压力情境的设定方面采用在险价值框架下的蒙特卡罗模拟法。Jonesmt,Hilbersp和SlackG[22-23]提供了宏观压力测试的更一般的非线性的方法。worrellD[24-25]讨论了一个将早期预警系统,金融健全性指标和宏观压力测试整合的方法。

一些学者研究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整合测量,例如allenL和Saundersa[26]尝试将宏观经济因素整合进信用风险的测量模型。而最近的一些文献如painD、VesalaJ[27]和Gropp等人[28-29]则是引用wilson的宏观信用模型分析了宏观要素对银行的债务人的信用质量的影响。而wilson的模型的一个替代选择则是merton的公司层面的结构模型.GrayD、merton和Bodie[30]将这一框架扩展至研究主权违约风险。Derviza和Kadlcakovan[31]将商业周期的影响整合进一个具有结构模型和简化模型特征的复合模型。Drehmannm、manningm[32]和pesaranmH等[33]在利用merton模型框架的宏观压力测试中研究了违约概率和宏观经济变量的非线性关系。Benitoa,whitleyJ和YoungG[34]将基于衡量违约概率的merton模型融入针对模拟个别企业违约的probit模型。他们发现merton模型方法比仅仅依靠企业的财务数据的模型效果更优。

还有一些文献使用不良贷款,贷款损失额或者复合指标与宏观经济因素整合成矩阵向量来测算金融体系的稳定性。Hanschele和monninp[35]针对瑞士银行系统构建了一个复合压力指标,该指标综合了金融不稳定的市场指标和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衍生变形指标。KaliraiH和Scheicherm[36]针对对澳大利亚银行体系累加的贷款损失,通过涉及广泛的宏观经济变量的模型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回归估计。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缺口、消费者价格指数、货币供给增速、利息率、股票市场指数、汇率、出口额和油价。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目前国外开展的关于银行稳定性评估的实证研究十分丰富,其中挪威和芬兰中央银行的研究对金融系统的评估最具综合性。稳定性评估的目的在于,对银行体系的健全状况和抵御系统性金融危机的能力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客观评价。为此采用了金融稳健指标分析(FinancialSoundindicators)和压力测试的方法,对宏观经济环境中例外但有可能发生的冲击(Shock)情境进行模拟,来量度和评估银行体系在遇到冲击甚至遇到金融危机时,保持稳定(即银行保持基本运营不会发生突变)的能力。

而国内对于银行体系的稳定评估的实证研究都偏重于评价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对在抵御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评估并未涉及。目前我国关于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才刚刚涉及,孙连友[37],高同裕、陈元富[38]等学者对宏观压力测试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但多为国外文献的整理或综述,未能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入。尤其在模型研究方面,仅仅停留在介绍早期国外学者的模型框架和较为成熟的各国宏观压力测试手册指引中的操作流程。其内容多为宏观压力测试的必要性、目的作用、所用方法、国内外的具体实践等,未能有很系统和深入的介绍,而对多种宏观压力测试模型的介绍和分析尚无涉及。

在实证方面,熊波[39]通过建立宏观经济因素的多元Logit回归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假设情境的压力测试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率这样的宏观经济变量的确是影响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但是该文只是借鉴了压力测试的思想,使用传统的方法,通过模拟情境下宏观经济因素异动,由Logit模型最终得出稳定性指标期望值的点估计来评价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这种方法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宏观变动冲击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不能看出压力情境下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信用风险的分布状况,即贷款违约率的概率分布。

三、宏观压力测试方法流程及模型设定

(一)方法流程

宏观压力测试是模拟“危机事件”来估计极端却可能的压力情境下金融体系的波动。在宏观压力测试的框架中,其模型表示为:

Q(t+1|t+1≥X=f(Xt,Zt)(1)

在(1)中表示在模拟的压力情境下评价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的指标的表现。在宏观压力测试模型中衡量金融部门波动性的最一般的方法是资本的潜在损失率。Q(·)表示衡量金融系统波动性的风险矩阵,衡量违约情况的指标例如贷款损失额主要通过模拟压力情境下的点估计得到。在这种情况中,该条件概率值表示的风险矩阵较容易计算。而在险价值方法中,在任何给定的压力情境下,资产组合的损失应产生概率分布,而不是前一种方法中的点估计值。框架中f(·)表示损失方程,该方程模拟了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中加总的资产组合的影响关系。该方程可包含风险暴露,违约概率,相关性,回馈效应,以及宏观经济变量变动与系统层面金融稳定性表现的相互关系。

压力测试的执行方式主要是通过情境设定,根据情境假设下可能的风险因子变动情形重新评估金融商品或投资组合的价值,整个程序通常分为两大步:一是情境设定;二是重新评估。通常重新评估的方式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情境设定的方式却有很多种选择。情境分析(Scenarioanalysis)是目前应用的主流。即利用一组风险因子定义为某种情境,分析在个别情境下的压力损失,因此此类方法称为情境分析,情境分析的事件设计方法有两种:历史情境分析(HistoricalScenario)和假设性情境分析(HypotheticalScenario)。其他方法还有敏感度分析(Sensitiveanalysis)和极值理论法(extremeValuetheory,eVt)。

本文根据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相关文献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开发的FSap(financialSectorassessmentprogramme)的手册,将压力测试的执行程序见图1所示。

图1压力测试流程图

(二)模型的设定

本文将在wilson、Boss和Virolainen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银行系统信用风险评估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首先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中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和贷款违约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设定。在此基础上使用Logit方程将贷款违约率转化为宏观综合指标,以指标作为因变量与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使得这一指标能够很好地利用各宏观经济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在模型中宏观经济因素的选择方面,参考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中模型的自变量,结合我国数据统计和披露特点等制约因素选取适合的宏观经济变量来构建模型。

yt=ln1-pDt[]pDt(t=1,2…,n)(2)

yt=α0+α1Xt+…α1+mX1-m+β1yt-1+…+βny1-n+μt(3)

Xt=0+1Xt-1+…+pX1-p+φ1yt-1+…+φqyt-q+εt(4)

pDt代表t年度的贷款的平均违约率,Y是一个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综合性指标,也可以将它理解为是反映银行体系违约概率和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的“中介指标”,X代表宏观经济变量。在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模型估计时,通过处理的违约概率值代入(2)就可以得到估计的综合指标的估计值。将其带入(3)就可以估计出宏观方程的系数,并以此估计出的方程作为进行宏观压力测试的基础。而在执行压力测试的时候,通过压力情境的设定,用不同方法得到的各相关宏观经济变量值代入估计出的(3)就可以得到压力情境下的Y,再通过(2)就估计出了压力情境下的银行系统的违约概率。

公式(2)就是对贷款违约率进行Logit回归分析,pDt表示t年度的贷款的平均违约率,yt表示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的综合指标。

公式(3)是反映各宏观经济变量与综合性指标yt的关系的方程,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模拟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Xt=(x1,t,x2,t…xl,t)′是L×1阶列向量,代表L个宏观经济因素构成的列向量;μt是方程的随机扰动项。截距α0是一个L×1阶列向量;系数α1,α2…α1+m分别代表L×1阶向量,系数β1…βn是L×n阶矩阵向量。

公式(4)是关于各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模型。考虑到宏观经济因素采取的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变量的滞后性,因此对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p阶自回归分析,剔除模型中的序列相关性。在(4)中,0是L×1阶的列向量,1,…,p都是L×1阶矩阵向量,φ1,…φq是L×q阶矩阵向量,随机误差εt都是L×1阶列向量。

在这个模型中,假设μt和εt是序列不相关的,并且分别服从方差协方差为矩阵∑μ和∑ε的正态分布。其中μt和εt相关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为∑μ,ε。

在wilson(1997)和Virolainen(2004)提出的框架中,yt仅仅与Xt有关,而本文模型的设定更符合实际情况,yt不仅与Xt相关,考虑到宏观冲击的时滞效应,yt还与其滞后期的值yt-1,…,yt-n有关。

从(4)可以看出,模型不仅考虑到了宏观经济变量值之间的相互影响,模型的设定考虑到了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回馈效应。将银行的表现对经济的反馈影响通过在宏观因素变量的自回归方程中引入综合变量来实现。通过各行业综合指标Y的前期值对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设定来反映现实世界中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

(三)变量选取

1.解释变量

根据各国的实证研究经验和我国银行体系业务发展特点,本文模型的变量选取1990~2006年的年度数据,主要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宏观经济统计的特征以及经济冲击发生的持续时间来决定的。鉴于研究的宏观层面,从数据的可得性及计算量考虑,本文的宏观模型是基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因此各宏观经济变量将不采用各经济部门的统计值,而是采用本国的整体水平的统计值。

本文选取八个宏观经济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nGDp—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年增长率;

RGDp—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增长率;

nR—一年期存款的名义基准利率;

RR—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基准利率;

nLR—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名义平均利率;

RLR—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实际平均利率;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Re—房地产价格指数;

2.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违约概率作为评估信用风险的指标,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贷款资产的违约风险。违约率水平是评估银行贷款质量的最直接的指标,违约风险可以用借款人在规定期限内的违约概率度量。VirolainenK对芬兰银行系统的违约概率进行的宏观压力测试分析中,对违约概率指标采取如下方式赋值:在研究时段内,某行业的破产机构数量与总的机构数量的比率为银行体系面对的违约率。Jimwong、Ka-faiChoi和tomFong[19]建立的香港零售银行面对宏观经济波动的信贷风险压力测试框架中,违约概率是逾期3个月以上的贷款额与总贷款额的比率。本文选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数据作为样本,以平均的逾期贷款率代表贷款违约率,即以年末样本银行的总逾期贷款额与总贷款余额的比率。其中,1990、1991、1992三年的各样本银行的详细数据欠缺,因此本文根据各类媒体披露的总的逾期贷款的变动率和贷款额的变动率计算出了这三年的逾期贷款率,其他各年份的详细数据均来自中国金融年鉴和各银行的年报。

四、实证结果

(一)模型估计

代入1990~2006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模型估计,先用宏观经济变量的名义指标值和实际值,与引入的综合指标Y的两期滞后变量分别对Y进行回归。从两个模型的t检验指标看出,模型中GDp、LR、R作为解释变量的参数并不显着,而引入的Y的二阶滞后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性也不显着。因此模型的参数需要进一步调适剔除。根据经验和宏观经济冲击的滞后性往往为一年,因此模型中只引入Y的一阶滞后变量。虽然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统计检验指标和D-w指标略微下降,但两个指标值分别为0.987和2,仍是非常理想的检验指标值。在剔除掉一年期存款利率后,两个模型各参数的t检验指标都非常显着。但是以模型解释变量的参数符号来看,通货膨胀率Cpi在以名义宏观经济变量值为自变量的模型中的系数符号为负,这表明随着Cpi的增加,Y值也会减小,经过Logit变换后的违约概率pD将会增大,显然符合经济学原理。而在关于实际变量的模型中系数为正号,这是违背经济学原理的。所以本文确定以名义变量作为模型解释变量的方程为最佳的宏观经济模型(见表1)。这说明我国银行的信贷违约率对名义的宏观经济因素的波动更敏感。marcoSorge、KimmoVirolainen(2004)利用wilson(1997)模型框架对芬兰银行系统的违约概率进行了宏观压力测试分析,宏观经济模型估计结果与我国上述情况类似,即名义的宏观经济变量对违约概率的解释能力更显着。

根据回归方程的t检验(5%的显着性水平),各宏观因素指标的实际值对综合指标的影响并不显着,所以剔除不列入表内。从表1中可以看出,综合经济指标和各宏观经济变量指标的名义值关系显着。且综合指标的一期滞后值对各宏观经济指标影响均显着。从关于综合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也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贷款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率和房地产价格的确是影响到我国银行体系违约概率的显着因素,而且综合指标明显受其一期滞后值的显着影响。

(二)宏观压力情境的设定及其结果

本文选择情境分析作为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针对模型所选取的宏观经济变量,我们设定两个压力情境:一种是GDp增长突然放缓的情境;一种是Cpi上升到较高的水平(5%以上)。对于各种压力情境下,反映压力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幅度,可以通过以往的历史相似情境数据或历史经验直接进行人为的设定。而本文在对银行体系遇到极端情境进行构建之前,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解释变量nGDp、Cpi进行了2008~2010年的简单aRma模型预测,作为我们构建的参考基准情境(baselinescenario)。

从表2可以看出,在设定的两种压力情境下,我国的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明显增加,从模型预测估计出的贷款违约率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随着国民生产总值增速的大幅降低,贷款违约概率增大,但幅度较缓。而随着通货膨胀率的骤增,违约概率出现大幅度的激增。这充分说明在压力情境下,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系统信贷违约概率的冲击效应非常显着。从而判断,通货膨胀率的同等幅度波动对银行体系信贷违约率值的影响更大。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外成熟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首先本文借鉴了国外研究成果中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和贷款违约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设定。在此基础上使用Logit方程将贷款违约率转化为宏观综合指标Y,以指标Y作为因变量与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使得这一指标能够很好地利用各宏观经济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在模型中宏观经济因素的选择方面,参考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中模型的自变量,结合我国数据统计和披露特点等制约因素选取适合的宏观经济变量来构建模型。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中在选择信贷风险的评估指标方面的做法,以逾期贷款率作为模型中反映银行体系信贷风险的指标。

结果发现:宏观经济变量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和名义流动贷款利率对银行体系贷款违约率影响是显着的。特别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率指标,冲击力较强。在关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降和通货膨胀率骤升的压力情境设定下,银行体系的贷款违约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尤其在关于通货膨胀率的压力情境下,贷款违约率的增长幅度高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下降情境下的增幅。

本文研究结果对中国国情有着一定的解释力,让我们有信心支持这样的研究思路的继续开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银行体系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面临假设的宏观经济冲击时,化解风险的能力就显得不足。当然我们构建的这些极端情形发生的概率都是极小的,毕竟中国经济目前来看几年内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是确定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eB/oL].pbc.gov.cn/detail.asp?col=100&iD=2257&keyword.

[2]mcKinnonR.FinancialgrowthandmacroeconomicdtabilityinChina.1978-1992:implicationsforRussiaandothertransitionaleconomies[J].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1994,17(2):438-469.

[3]DeventerDV,Kenjii.CreditriskmodelsandtheBaselaccords[m].Beijing:RenminUniversityofChinapress,2005:14-56.

[4]Bernhardsent.Real-timedatafornorway:Challengesformonetarypolicy[J].thenorthamerican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2005,19(3):333-349.

[5]Bernhardsent.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restratedifferentialsandmacroeconomicvariables:apaneldatastudyforeuropeancountri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2000,18(2):289-308.

[6]erlenmaierU.CorrelationsmodelsinCreditRiskmanagem[D].norway:UniversityofHeidelberg,2004.

[7]erlenmaierU.GersbachH.Defaultprobabilitiesanddefaultcorrelations[D].norway:UniversityofHeidelberg,2005.

[8]Froylande,LarsenK.Howvulnerablearefinancialinstitutionstomacroeconomicchanges?ananalysisbasedonStresstesting[J].economicBulletin,2002,3(11):127-169.

[9]pesolaJ.theroleofmacroeconomicshocksinbankingcrises[J].BankofFinlandDiscussionpaper,2000,2:457-504.

[10]VirolainenK.macrostress-testingwithamacroeconomiccreditriskmodelforFinland[J].BankofFinland,mimeo,2004,19(1):1-66.

[11]陈华,伍志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34-51.

[12]wilsontC.portfoliocreditriski[J].Risk,1997,9(10):111-170.

[13]wilsontC.portfoliocreditriskii[J].Risk,1997,10(10):56-61.

[14]mertonR.onthepricingofcorporatedebt:theriskstructureofinterestrates[J].inance,1974,29(7):449-470.

[15]VliegheG.indicatorsoffragilityintheUKcorporatesector[J].Bankofenglandworkingpaper:on.146,2001.

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篇7

人们可通过对经济信息的接收、收集、传递与处理,实时、动态的了解各方面经济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与管理,保证经济发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从广义上来讲,经济信息具有分子化、数字化、虚拟化、全球化、中空化、互联型、创新型、整合型、知识型、紧迫型等诸多的特点,而从实际的应用功能上来讲,经济信息主要具备有预测功能、控制功能、选择功能、增值功能、开发功能等。通过对经济信息的多角度、多方位分析,我们也可看出,将经济信息应用于宏观或微观经济管理中时,对整体的经济管理水平,具有着十分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于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时,主要具有以下几点比较突出的作用:

⑴推动性作用。将经济信息充分利用地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中时,可以使管理方式更加合理。例如,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人力、资金、设备、产品等,均可通过经济信息紧密的联系与组织起来,最终使各方面能够更加协调,得到统一性的管理和发展,从而对推动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实质性帮助。

⑵决策性作用。通过经济信息的整理与统计,将宏观经济曾经的运行情况,当下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性、综合性、全面性的分析,并根据实际的分析结果,预测出未来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再根据预测,制定出相应的经济管理计划,并放心地将这些管理计划付诸于行动。这种方式,也就是指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起到的决策性作用。

⑶指导性作用。在编制宏观经济管理方案时,如果未能充分地了解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则容易出现管理方案编制不合理、不实用、不正确等问题。而将经济信息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方案的编制当中时,便可得到大量可靠、准确、有效的经济信息资料,这对于管理方案的编制将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进而保证管理方案编制以及后期方案实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通过对经济信息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中作用的分析,再结合当前经济信息存在的一些弊端,笔者认为,应该通过以下几点有效性措施,促进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的充分性与合理性:

1、建立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于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建立完善、全面的经济信息系统,可以使经济信息的内容更加详细,并使其整体运行更加正常,进而有效的提高宏观经济的管理水平。而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⑴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原则。首先,必须要保证所建立的信息系统与宏观经济管理完全配套,紧密联系,保证其能够发挥充分的作用。其次,建立此信息系统时,必须严格遵循“独立性、目的性、经济性、可靠性以及系统完整性”等原则,以促进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与正确性。再次,综合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科学地把握宏观经济信息,在综合考虑、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地建设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以便能更好地推动宏观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⑵网络化信息系统的建立。要想保证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的时效性与合理性,就必须保证所收集的信息及时、合理、重要。这种形势下,使得宏观经济网络化信息系统的建立已是必然。而网络化信息系统在应用时,也需注意三点重要事项:其一,经济信息的收集必须及时,充分地体现出时间观念,以保证各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合理性。其二,信息收集必须要突出重点,切勿一杆子全捞,贪多求全,盲目进行,要做到就重避轻,有的放矢。其

三,收集经济信息并应用时,应该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收集于宏观经济管理中可起到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料。

2、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大力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期望其能够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为了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将经济信息作为导向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这个影响又分为正反两方面,如果经济信息应用得当,则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意义,反之,经济信息应用不合理,也会对发展造成阻碍性的影响。因此,于实际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将经济信息摆在首要位置,并以经济信息为导向,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长效发展。例如,通过对每个局部经济信息的整合、分析,来探究其对整体经济发展起到的影响,再以这些经济信息作为依据,应用科学、合理、有效的宏观的经济调控政策,来促进局部经济与整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性,规避两者在发展中出现的冲突,使局部经济发展能够积极地促进整体的宏观经济发展,满足宏观经济的有效性管理目标。

3、加强经济信息应用下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意义,相关的管理部门还应该在充分考虑经济信息应用情况的同时,重视对宏观经济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一,我国相关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该撤销或是减少直接参与微观经济管理的部门,在考虑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差异性的情况下,逐渐落实“政企分立、政资分开”的管理对策,以保证经济信息的精准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应该通过人才整合、精兵减政等有效性策略,使经济信息的的应用更加合理,为提高宏观经济的管理效率以及推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打好基础。其二,在经济信息的合理应用下,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应该结合当前发展形势,加强对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具体为:

⑴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⑵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⑶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篇8

【关键词】理论课;实验教学;宏观经济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必不可缺的环节,对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符合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财经类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注重培养既具有深厚的经济管理学科理论基础,又能够灵活运用财经学科的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在经济理论课程教育过程中,引入、开发、设计和建设实验教学环节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取《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探索实验教学环节设计要义、内容和实施方案,以进一步推进理论经济学尤其是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对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创新能力。

一、《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环节设计思路

经济学是关于优化资源配置的学科,它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社会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来验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经济学家们对此做了长期的探索。国内外著名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其实验教学受到重视并达到很高的水平。目前国外在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包括研究机构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方面都各有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内,各高校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共同点是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少院校将理论经济学实践的重点放在课堂内实验课上,重点放在了对主要经济理论的验证上,如经济仿真实验。宏观经济学的实验课程比较偏重于对现有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验证分析,在培养学生把握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和特点能力方面的内容比较少见,宏观经济学的实践内容体系相对而言不够完整。

为了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思路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要义:一是以“宏观经济基本面”为出发点。当今宏观经济运行复杂多变决定了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复杂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以宏观经济基本面为出发点,把握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和特点,进行开展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二是以掌握宏观经济“第一手数据”为着手点。宏观经济是由许许多多指标和数据所描述和界定的,为了准确地观察、了解、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必须掌握第一手的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的指标数据。三是以培养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从宏观经济学学科的三个学科形态,即抽象、理论、分析来看,更需要将实践教学明确地放在重要的位置,并将实践教学组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特征。四是以专题性设计类案例实验为引导。将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预测实验,即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实验和宏观经济理论知识验证分析实验两部分,并设置具有代表性的专题案例实验,通过案例实验引导教会学生开展课程实践。五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探究为宗旨。采用探究法,把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性质预测和证实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角度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二、《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现代宏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①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应覆盖上述的主要内容,把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确立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预测实验,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实验和宏观经济理论知识验证分析实验两部分。

(一)横向上统筹兼顾《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设计专题案例实验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横向上应该统筹兼顾以上主要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宏观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设计覆盖该主体宏观经济运行各层面的案例实验。例如,对应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理论设置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实验;对应国民收入理论设计需求贡献度测度实验;对应失业率、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理论的设置菲利普斯曲线形态规律分析实验;对应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宏观理论设置公众存款积极性指标分析实验;对应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相关理论设置资金流量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等等。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选择感兴趣的宏观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综合推进各项案例实验的开展,并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对该宏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运行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二)纵向上遵循科学探究过程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依次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或调查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得出结论、得出结论。②《宏观经济学》实验设计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探究为宗旨,所以实验内容设计在纵向上就必须按照科学发现的基本顺序,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典型案例导入,引出实验的项目及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项目和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入手进行实验,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查阅相关文献材料巩固知识和技能。

三、《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实践及建议

我们在财经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2007年到2009年三个年级,共计250名在校学生中开展了《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实践。在课程结束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和评价时,要兼顾实验教学的学习效果的检验,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考核,最终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效果良好。体现在学生的实验项目报告以及期末测试答卷成绩优良占了90%以上的比例。但在《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经验和规律的总结,查找存在问题,探索理论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改革,以指导《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在更高水平和更广的教学平台开展。

(一)应该不断充实和优化课程实验的内容体系

在上课过程中由于课时安排的关系,学生能操作的实验数量比较小,学生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查找数据,因此考查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的项目就相对较少。因此,本着将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验、实践与实验相结合的宗旨,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充实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既兼顾对现有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进行验证分析,又注重于对实体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和特点的分析和预测,即宏观经济数量分析。

(二)积极探索建设实验课程实践基地

经济学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又注重应用的学科,理论的深化需要在实践中体会。积极探索建设实验课程实践基地,在条件许可情况下,选择技术先进、经济状况良好、热心于高等教育、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作为稳定的实训基地。针对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进行校外实践基地教学体系的开发、设计与实施,积极探索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的合作共建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与学生管理模式,建立实践基地良性发展运行的长效机制。宏观经济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与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相区别,其特点在于以课程为中心,让基地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作为课程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弥补课堂、实验室教学资源不足。

(三)实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首先,针对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复杂性,《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涉及统计学、微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知识交叉运用,探索实践多科性的教学方法,在有限课时约束下,尝试将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高效结合,进行开展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其次,本课题将采用实证型实验方法,用实验方法来全面分析宏观经济,使理论知识和分析技能方法更具体化、动态化、过程化。

【注释】

①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②温盛伟,邱宝兰.科学探究过程评价的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项目基金】

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财经学院校级教改项目“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立体多元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2012B11)

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篇9

摘要:

利用宏观经济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结合宏观易损性模型对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地震灾害损失进行快速评估。本文以实际震例数据为基础,通过宏观易损性分析法分别对震后科考实际影响场进行震后经济损失评估,并与震后实际经济损失进行对比,初步验证该方法在小尺度空间范围内震后经济损失快速评估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GDp;震害评估;经济损失;易损性

0引言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是受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全球共发生8.6级以上地震三次,其中有两次发生在中国,均造成上万人死亡。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位于华北地震带,有史料记载(1970年)以来共发生187次地震,其中3.0-3.9级地震134次、4.0-4.9级地震48次、5.0-5.9级地震4次、6.0-6.9级地震1次。在地震发生后,精确快速预评估灾区的灾害损失及灾区破坏程度,对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及国际社会部署救援力量、抗震救灾、制定救援方案以及后期的灾区恢复重建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方法有两类:1.国家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中使用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模型,采用分类清单计算的方法,主要依据建(构)筑物结构类型,其计算结果准确率较高,但是建(构)筑物的结构类型、数量、建筑面积、建筑单价、损失比、破坏比等方面的资料收集较为困难,且易损性具有地域性差异;(2)陈颙[1]等从全球和全国尺度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过程中提出基于宏观经济指标(GDp)和人口分布资料的易损性分析法,该方法给出包括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在内的社会财富遭受地震灾害的总损失,简单易用,数据资料更新便捷,但能否在小尺度、存在地域性差异的省市县级区域上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刘吉夫[2]、杨斌[3]等运用宏观易损性分析方法对省级区域、县乡级区域进行了评估研究,论证了该方法的可用性。本文将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域性差异,进一步对小尺度区域范围进行研究,并结合真实震例的震后实际损失结果,研究分析宏观预测评估模型在震后灾害快速评估中的应用。

1宏观易损性模型

陈棋福[4]等通过详细的引证分析证明,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来描述地震灾害分析预评估中涉及的各类社会财产。并由此提出利用GDp和人口资料数据代替传统的房屋建(构)筑物分类清单法进行震后灾害预评估,即以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代替传统方法中的社会总财富,其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公式为:损失()()1=∑piFi,GDpGDp(1)式中:F(i,GDp)表示GDp损失率,即进行地震损失预测和评估地区遭受烈度为i的地震时GDp损失程度;p(i)表示区域遭受地震烈度i的概率。该方法虽然简化了震后损失预评估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如何获取GDp的易损性是关键,即建立地震烈度—GDp损失率关系。陈棋福等采用宏观易损性分析中的地震震中烈度分配法,对全球1980-1995年全球39个大地震的震害数据结合当地GDp和人口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按照世界银行划分高中低经济标准,得到3种针对全球不同收入等级地区的地震损失评估模型。王晓青[5]等通过搜集全国157个真实地震,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值2700元、10000元为分类阈值,按照公式(2)进行回归统计,得到较为适应全国的计算公式,并提出地震影响场的分配方法,将地震灾害经济损失宏观评估模型进一步优化,其模型为:F=C•a•iB(2)式中:a、B为系数,C为修正系数。修正系数C一般取1.0,a、B值直接从回归关系式获得。

2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分析

宏观易损性评估模型主要依据经济数据进行灾害损失评估,数据收集比建(构)筑物分类清单法简单。此方法是以全球和全国尺度地震灾害损失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虽有学者提出了该模型在小尺度评估中的可用性,但地域性差异及模型的精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张北地震为例,面通过真实震例验证宏观易损性评估模型在小尺度震后快速评估中的精确性。1998年1月10日张家口市张北地区发生6.2级地震,造成49人死亡,11439人受伤,毁坏房屋169150间,直接经济损失达8.36亿元。宏观震中位于张北县,震中最大烈度为Ⅷ度[6]。采用宏观易损性评估模型按照震后科考的实际影响场进行计算,研究宏观预测模型法在震后快速评估中的应用。张北6.2级地震实际Vi度区以上地震影响场[6]见图1,因文献资料中未找到V度区影响场,故尚未在图中展现。根据文献资料记载不同烈度区内的受灾面积,具体结果见表1。通过查阅文献、历史资料及政府工作报告,收集震时灾区各区县的GDp数据及人均GDp,数据见表2。表2可见,由于当时各县人均GDp小于2700元,所以利用震后灾害易损性评估模型公式(3)中GDp<2700的公式针对县级行政区划计算。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在计算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震后的所有烈度影响范围,因文献资料中未找到V度区影响场文件,基于实际影响场的经济损失计算结果见表3。基于宏观易损性评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震后灾害损失实际调查结果见表4。从表4可见:基于宏观易损性分析法的震害损失评估结果与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评估结果的偏离程度基本相同,其误差小于2倍,故应认为在模型的精度范围之内。

3结论与讨论

在应用模型进行评估计算的过程中,本文对地震不同烈度区内的GDp按照不同烈度区所占行政区的面积进行了等比例划分,即参与计算的经济总产值更加接近当地实际受灾区域的经济总值。在震后实际灾害损失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在震后科考影响场上的计算可以得出,宏观易损性评估模型在小尺度区域范围内的适用性得到进一步的验证。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参与计算的GDp数据与当地实际的GDp之间的差距,故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该误差值位于可接受的范围内。随着经济统计数据的不断完善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此方法在震后快速评估中较为方便、快捷,可与国家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结果进行相互参考、补充。为了提高该方法在震后的准确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将GDp数据进行栅格化,精确统计不同烈度区内的经济数据,进一步验证宏观易损性模型分析法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陈颙,陈棋福,陈凌.地震损失预测评估中的易损性分析[J].中国地震,1999,6:97-105.

[2]刘吉夫.宏观震害预测方法在小尺度空间上的适用性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3]杨斌,马朝晖.灾害损失宏观预测模型震后快速评估[J].地震地磁预测与研究,2013,8:213-216.

[4]陈棋福,陈颙,陈凌.利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数据进行地震灾害损失预测评估[J].地震学报,1997,11:640-649.

[5]王晓青.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研究[J].地震学报,2009,3:205-211.

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财政学;微观分析;宏观分析

前言:

职业院校是为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而存在的应用型人才摇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的财政学实用人才,填补国家、企业财政部门的职位空缺,推动社会整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方法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采用宏观分析法对财政学进行教学研究,在研究市场经济的某些领域受到制约,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一、财政学两种分析方法的交替发展

(一)古典时期

从古典时期开始,财政学就是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1776年亚达•私密在《富国论》中第一次以宏观分析法对国家经济职能进行解析,并规定了财政的具体范围。在密斯理论的影响下,大卫•李嘉图、J•S•穆勒等相继作出研究,将国家财政职能范围进一步缩小明确,主要以宏观分析法对税收问题进行研究。

(二)新古典时期

新古典时期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经济学研究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财政学的主要成就是微观分析法的应用。受“边际革命”影响,马佐拉、马克尔等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开创了公共产品研究,经过林达尔、维克赛尔将其与税收相结合,开始了对公共选择的研究。另一方面,微观分析法的应用使财政学研究更加科学化,经济学的科学研究地位迅速提升。

(三)凯恩斯主义时期

凯恩斯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的发表人,这篇通论发表于1936年,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凯恩斯运用宏观分析法,从宏观角度提出国家干预理念,是财政学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宏观经济学随之诞生,并在其基础上产生了宏观财政学。

(四)当代财政学

最优税制理论、公共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当代财政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经济学家借鉴私人物品的研究思路,用微观分析法对公共品理论进行研究,解决公共品的提供方、提供过程、提供对象等方面的问题,全面开启了运用微观分析法研究财政学的高峰时代。

二、我国财政学的宏观分析传统与市场经济不相适用

我国从建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财政学研究使用以“国家分配论”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法,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财政学研究逐渐开始重视微观分析法的运用,但是这种转变是滞后的,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财政学研究的需要。宏观分析法的不适用性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和个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不合理、不利于税收工作的公平和高效。所以,现阶段我国财政学的分析应向微观分析进行转变,首先,职业院校的财政学教学要向微观分析的进行变革。

三、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方向

(一)进行必要的课程调整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我国职业院校的财政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通常是同步进行。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改变,政治经济学更多的是对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经济制度的体现,缺乏现实基础。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应从课程上开始做出调整,比如将政治经济学课程调整为财政学课程。另外,西方经济学是基础性科目,要注意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先开设西方经济学,再开设财政学,而不是将两门课程同步进行。

(二)财政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财政学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财政支出和税收,而在宏观分析传统影响下,目前的财政学教学内容还包括财政政策。讲述财政收支时也是以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对财政学教学内容的调整可以将财政政策部分分离出去,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讲解。讲授财政支出时从微观角度分析政府资源配置智能,把分析税收的重点转移到税收归宿、税收效率等方面,以微观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财政解读。

(三)财政学教材的调整

我国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使用的国内教材都偏向于用宏观分析方法,短时间内这一情况难以得到改变。职业院校可以考虑选用一些国外教材和用作参考资料。在选用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财政理念和分析方法,选择适用于我国学生、有助于推行微观分析转变的教辅材料。

结束语:

通过对财政学两种分析方法的交替发展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财政学的分析方法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不同时期要选择适合时代的不同方法。我国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方向也要向适合当下经济体制的微观分析方法进行转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