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4:28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篇1

【关键词】家庭;音乐教育;儿童发展;价值导向

纵观音乐教育史,其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美学立场,有自律论和他律伦;从意义观点看,有本体论和非本体论;从目的倾向角度,有主知、主美、主情、主德、主意等。自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的教育思想在我国音乐教育界传播开以来,强调基于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的审美教育思想开始成为导向,一切“非音乐”思想被摒弃。但从家庭音乐教育的角度,笔者认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性还须引起重视。它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世界先进音乐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的和谐发展,起着“根基”的作用。

一、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价值导向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培养一代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继承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述充分说明了儿童具有极大可塑性,对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启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音乐于家庭教育的功能在于,“韵律”及“和谐”是触及儿童灵魂的道路,音乐“使他们的行为优美,使受到正确教养的人具有高尚的灵魂”,用音乐潜移默化的力量,达到培养包含美在内的“善”的灵魂,实现“善的理念”这一基本目标。

现今,我国家庭音乐教育有相当部分急功近利成分,因此树立家庭音乐教育信仰,解决远期回报和近期回报的价值观冲突是当务之急。远期回报价值观是指儿童接受音乐教育主要以构建“人的素质大厦”为终极目标,培养终身喜爱音乐的良好习惯,形成音乐认知系统,达到有正确鉴别音乐的能力,造就其创造性劳动的智慧之根,最终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近期回报价值观是指儿童接受音乐教育具有较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其处于被动受训的角色,为成人的意念所左右。为追求尽快见效,成人不惜以牺牲儿童的主体性为代价,以达到所欲求的目标,如一个月能演奏的儿童曲目,和其他小孩比较等。

近期音乐价值观无视个体的发展规律,是对个性的摧残,造就了人们所熟知的品格不健全的“艺童”。远期回报价值观则珍视儿童个体成长的规律,从音乐认知中发展自我,使儿童最终成为未来学习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加工者和富于个性的表现者。

二、家庭音乐教育的理念价值导向

本体与非本体结合,真、善、美统一,知、情、意、行统一,是家庭音乐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虽然近年来各类宣传“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盛行,但对于我国多数家庭,审美教育的内涵还是较为神秘,概念仍旧比较模糊。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让儿童从心灵深处发现美、感知美,与美达到和谐统一,最终能自发地创造美。首先,家庭应站在儿童发展的高度对音乐启蒙教育予以重视,并应具有恒长性。音乐智力在美国零点计划的成果中,被其领袖人物、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列为“与生俱来的八大智力之一”,与语言、逻辑与数学、空间信息、身体运动、人际和自我认识以及自然智能并驾齐驱。笔者认为,其发展起点应早于其他智力而存在,并伴随和促进各项智力的发展而贯穿儿童成长始终。家庭音乐教育应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把握其生长关键期,循序渐进,与其他教育一道共同促使儿童健康、科学地发展。美国心理学会罗斯彻教授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学习与记忆神经生物学中心的戈登·肖博士所做音乐欣赏对空间——时间推理能力关系的实验,证明音乐对儿童的学习发展的重要性等研究都说明了音乐教育在人生之初的必要性。

其次,家庭教育的音乐作品的筛选应以音乐成就目标为指导。现代社会,商业化音乐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大量庸俗的、直白的、内容不健康的音乐影响着儿童的音乐听觉,作为教育的启蒙地,对音乐作品的遴选尤为重要。家庭音乐应选择那些朴素的、经典的、具有魅力的作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严肃活泼和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教育价值的音乐环境,在儿童认知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介绍一些优秀音乐的背景知识和具体的较简单的音乐知识,使其在自然学习的过程中熟悉这类音乐,潜移默化地对这类音乐有鉴别能力,形成对这类音乐的积极情感反应。在此,美国国家幼儿至四年级音乐成就标准值得我们借鉴:用简单的术语描述至少两种代表性文化(本国)的音乐怎样使用音高、节奏、力度和音色等基本要素。

最后,家庭音乐应尊重儿童意愿。目前,我国家庭音乐教育的成就目标大多是以各类考级和专业院校考试为主流,另外是相互间的攀比心理,这些都给儿童音乐学习造成较大心理压力,而违背了其本身意愿,其结果是儿童的外在技能水平与内隐感知情绪形成了巨大的失衡,最终导致其成了“天才式艺匠”,可能造成其终身从事音乐职业而内心不喜爱音乐艺术的可悲结果。笔者认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浓厚的兴趣,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儿童树立终身喜爱音乐的志向,才是家庭音乐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家庭音乐教育的内容价值导向

音乐教育内容的核心应是本地区、本民族的优秀音乐,然后才是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及经历史淘涤、流传下来的世界化跨时代的优秀音乐文化。现代和未来的中国人,首先应该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内涵,具备本民族的文化素质,其次才是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选择性地吸收。世界音乐教育学初步研究的结论之一是:世界音乐教育在实践中应该把本民族的音乐作为这种教育的起点,把相邻和相近文化区域的其他民族的音乐作为向世界迈进的第一步,最后进入与本民族文化心理距离较远的内容。作为家庭音乐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考虑其自身的起点。从内容上以本地区的优秀音乐作品和形式为起点,随后扩展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如具有我国特色的东北秧歌、西部腰鼓、京韵大鼓、山东大鼓、说唱、评弹、江南丝竹等民族音乐类型及表演形式,最后进入世界性的交响乐、歌剧等内容,达到效果意义皆得之。

对格调不高的流行音乐作品和形式应该坚决抵制,拒绝其进入家庭音乐的范畴,使儿童从心理上产生反感。莱兹(R﹒Letts)曾说:“流行音乐所使用的,是贫乏的乐汇,简陋的结构和高度意料之中的发展手法。”美国医学会研究表明:“沉浸于摇滚乐文化尤其是崇拜重金属风格的青少年,与学习成绩下降,婚前性行为,吸毒及其他恶性行为相联系。”从儿童的未来着想,家庭音乐教育应有高度的警觉性。

四、家庭音乐教育的形式价值导向

笔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形式上应该是:以多样性为主,以民族性为主,兼顾中西和谐发展。当前,我国家庭音乐教育主要推崇钢琴及小提琴的学习,而二胡、唢呐、笙等本民族乐器问津者极少;学习芭蕾舞、国标舞者多,而学习秧歌、腰鼓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者少;进入各类音乐培训中心者多,踏入田野乡间探访民间音乐文化者少。

父母作为家庭音乐教育的主导者,应该有全面、高度的民族意识,充分认识儿童是文化的传承者,未来的建设者,民族的振兴者,他们的精神状态,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将对民族文化建设与传播取决定作用。因此,在引导他们走向西洋乐器,走向高雅艺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走向田野、走向乡间、走向民族音乐文化的源头。

合理利用儿童的游戏天赋,渗透音乐教育,通过简单必要的音乐知识学习,使儿童学会音乐感知、思维、想象,获取丰富的音乐体验,体验越多,就越能够使孩子们更好地伴随着愉快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进行音乐表现。利用网络获取引领世界潮流的音乐教育信息,学习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方式,如奥尔夫声势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柯达伊民族音乐教育方式及手势教学法等。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儿童用音乐进行交流,如与其他家庭联谊,家长共同参与,用双人、小组、集体相结合的活动模式,应用简单乐器,进行用音乐对话游戏,让儿童体验音乐创作实践和互相默契配合的快乐。与儿童一起谈论音乐,尊重其对音乐表现和情感的独特见解,鼓励其参加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最终让儿童保持对音乐稳定、深刻、强烈的热情状态。

家庭教育是早期的教育,其时间最长,对儿童的影响也最深刻。因此,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音乐教育对家庭氛围的和谐,对儿童的成长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振兴,都有着无可估量、积极深远的意义。“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日)高萩保治著,缪裴言,林能杰,缪力译.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刘沛.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篇2

【关键词】音乐审美;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音乐审美教育涉及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问题,它关系到培养学生美感的体验,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与功能

1、音乐美育能有效的构建审美心理结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的理解力。首先,音乐美育能积极的培养人敏锐的感知力,在一定的距离内,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比视觉刺激积极,听觉能灵敏的在时间过程中感受起伏运动的音响。音乐语言比造型艺术的语言更容易影响人的情感,声音没有文字那样的符号障碍,能直接引起人的感官反映。其次,音乐美育能启发人的想象力。音乐不能表现具体的视觉形象,也没有语言的逻辑力量,它将丰富的情感内容凝结在抽象的形式中,它所表达的内容是朦胧的、深邃的,为人们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第三,审美理解不同于认知理解,它是对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进行直观理解,通过感知抓住形式,进而理解其意味。音乐美育能提高审美的直观理解,音乐美凝结在有意味的形式中,不摹仿现实生活的细节,是一种“品位”的审美,需要较高的直观理解力,经常进行音乐审美,能提高人们“心领神会”的本领。

2、音乐美育能建造完美人格。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人处于最自由的状态,人的个性和想象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许多科学家、美术家、舞蹈家都曾经从音乐那里获得创造的灵感。爱因斯坦称他的科学成就有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俄国舞蹈家福金被圣桑的器乐曲《天鹅》深深的打动,创造了不朽的芭蕾舞《天鹅之死》;美术家、文学家也都可以从音乐中获得美感。总之,音乐启发人们去热爱生活、探索自然,创造未来。

3、音乐美育能培养高尚情感。音乐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情感从本能欲望升华到高尚、纯洁的境界。动物的情绪是低级的、毫无节制的,本能欲望的冲动支配它们的一切行为。与动物不同,人的感情要受到代表社会伦理意识的制约,人的情感越是超越感性的自然生理层次,上升到理性的社会文化层次,人类就越进步,人的发展就越全面。例如,柴可夫斯基《悲怆》中的苦闷求索,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中的热情欢快,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中的典雅缠绵,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昂扬雄壮,都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并且是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理性情感。

二、当代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缺乏

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原因,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造成该现状的原因:

1、在家庭教育方面,对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逼”孩子学艺术,努力向专业人才发展,导致孩子心灵留下创伤,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让孩子埋头学习“数、理、化”,将孩子的音乐学习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视为“不务正业”,这对孩子艺术素质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2、在学校教育体制方面,目前,全国中小学开设音乐课,高中开设一年,由此到大学前的两年中,音乐教育中断。学生难以系统接受音乐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音乐教育,更何况还有不少学生未能升入高等院校。另外,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不少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在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确立。有的地方因缺少音乐师资等原因,不开或随意停开音乐课;有的地方音乐师资素质不高,误人子弟;有的地方为追求升学率,是音乐教育有名无实。

3、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国民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得不到重视,在不少场所中,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庸俗的或格调低下的表现形式所取代;大众艺术被裸的商品艺术所侵占,由此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

三、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音乐审美教育的途径十分广泛,方式也是多样化的,一般主要通过三条基本途径: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1、家庭音乐美育。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的音乐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趣味,与家庭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音乐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如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肖邦等,之所以在音乐上取得不朽的成就,除了个人的音乐天赋和勤奋努力外,与他们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家庭美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为孩子请音乐家教学习乐器演奏,是当今较普遍的一种形式,我认为不应该只限于这种方式,家庭音乐气氛的营造也很重要。父母应多让孩子听健康、优秀的音乐,选择一些有关音乐知识的兴趣读物给孩子阅读。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邀请朋友在家里开家庭音乐会,唱卡拉oK,进行合唱合奏表演等。

2、学校音乐美育。在我国,学校教育是实施音乐美育的重要阵地。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教育中都设有音乐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大学的课程教学中也设了音乐欣赏的选修课。较之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更有保障。学校有较好的物质设备和环境,有教师的指导,有课程和时间的保证,这些都决定了实施美育的重要性和优越性。由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普及型教育,特殊的表演技能训练要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做补充。课堂教育具有系统性,学生可以循序渐进的学习到音乐基础知识,欣赏到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但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只能针对大部分学生的程度和才能来讲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对于超常儿童或有某种音乐特长的孩子,也只能借助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发展他们的音乐天赋。课外活动教育在学校美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形式,是对课堂教育的补充。课外活动中若组织得好,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组织音乐兴趣小组、乐队、合唱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参加,发挥和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才能,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力和创造力。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篇3

>>音乐教育中的母语音乐文化对社会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的反思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研究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探究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反思课堂上的“母语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跨文化研究:对话・融合・重构幼儿的家庭 音乐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母语与音乐教育从识谱看基础音乐教育反思素质教育的创新关于新疆社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育的反思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高等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多元文化社会与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云南母语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对策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历史及实践对当前家庭音乐教育的思考从音乐的价值看音乐教育音乐传播视野中的南京社会音乐教育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我们在反思当代音乐教育体系,特别是社会音乐教育时,会发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潜伏在深层,阻碍着我们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体系大致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三个重要部分。学校音乐教育是由学校(公立或私立)组织的,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系统性、制度性”特点;社会音乐教育是由学校之外的其它机构组织和个人组织的,具有“开放性、自发性、从众性、功利性”特点(陈颖《试论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之存在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2).);而家庭音乐教育是由学生所在的家庭组织进行的,具有个别性、灵活性和终生性。

在这里我提到家庭音乐教育,是因其个别性与灵活性是学生个体所在的家庭所决定的,依据其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音乐修养及教育方式,所施教育的形式效果也就不尽相同;终生性是指虽然学生存在的家庭环境会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音乐教育具有终生性。

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是在主次的互动中完成对个体的音乐教育,在互动中主次双方有时还会发生换位,如学生走向社会,社会音乐教育可能走向主位。在某些个体中家庭音乐教育可能担当主体作用,如有些出身于音乐世家的个体主要在家庭中接受音乐教育。所以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当然有关学校音乐教育已有很多论述,本文只以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为主,兼论学校音乐教育。

分析当代音乐教育的现状,尤其是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会存在如下某些厚此薄彼的现象:

一是因重名利轻传统带来的厚西乐薄民乐现象。可以说这一现象是西学东渐带来的直接结果,在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某些大中城市学习西方乐器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了学习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竹笛、古筝的人数。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学习西方乐器有更多的特长生升学机会外,还有前些年学校音乐教育重视西方器乐而忽视中国传统器乐教育传导所带给社会的一个错误信号:西方文化是高层次的、高级的,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保守的、落后的。

二是因重技术轻艺术带来的厚器乐薄声乐现象。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大部分人选择学习器乐,声乐学习只有在高考前才突击进行,并且,学生学习艺术的目的仅是为了学会演奏一种乐器,这忽视了学生对艺术修养提高的规律的认识。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好的乐器是人的声带,歌唱是人最容易、最方便的乐器,歌唱是培养学生艺术情趣、提高艺术修养的较好方式。某些学生虽然会演奏一点乐器,但对音乐的理解十分单一片面,就是因为没有在初始学习艺术时充分利用好人本身的乐器。

三是因重艺术轻文化带来的厚技巧薄综合现象。认为艺术学习就是学习一种乐器导致的第二个后果是片面重视技巧的提高,忽视了对文化素养提高,忽视了对乐器存在的文化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了解。在上面我们谈到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天地人伦的道德,乐是艺术美学的修养,射是射猎练习,有健体之意,御是技能练习,书是文学修养,数为智力理科学养。可见两千多年前君子修养的目标六艺与当今德智体美的要求异曲同工。

四是因重个人轻集体带来的厚技术薄人文现象。目前的社会音乐教育,许多现象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单独授课,这样虽然利于因材施教,但忽视了艺术的本质是体现人的社会性这一规律。人的社会性是在倾听自己及他人的演奏过程里,在与他人的合作演奏、在他人的倾听中得以实现。过于强调个别技术的提高,忽视了艺术审美中的共享经历,忽视了艺术创造和传承中个人与集体的互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获得的这种艺术最终将很难获得集体的承认。

五是因重功利轻修养带来的厚孩子薄成人现象。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大部分时间要跟家人接触,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成长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家庭成员并不一定是一个有能力的演奏或演唱者,然而他的知识结构、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却是对成长者最需要的。当然这一方面要求家庭其它成员在认识到培养孩子修身养性之时,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并注重言传身教。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造就一个演奏家,而首先是一个秉承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华夏民族高尚人格的人。

在这方面,傅雷先生的家庭教育堪称楷模。傅雷先生不是个演奏家,不能在钢琴演奏上给儿子傅聪以具体的指导,但他以一个艺术批评家敏锐的心灵对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的作品给以恰当的审美评判,更甚从心理上、艺术感悟上给傅聪以必要的帮助。同时傅雷关注傅聪的艺术修养的全面拓展。傅聪在国外学习期间,他经常给儿子寄书,所寄之书不仅有文学的书,也有画册,如《宋人画册》、《麦积山石窟》、刘开渠编的《中国古代雕塑集》等。不仅如此,傅雷对儿子的行为举止多加规范。他对儿子说:“你在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我们注意到傅雷在教育傅聪时并没有一味要求傅聪单纯的练琴,而是不断给傅聪灌输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意蕴。傅聪对西方古典文化的审美总是游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之中,他认为肖邦的精神基本上由“熟读后主词”所体现。他谈到第一次接触肖邦的e大调夜曲作品62,用一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描绘最后那一段的感觉。他毕生孜孜不倦地钻研钢琴艺术,把东方文化很自然的融入西方音乐之中,丰富了西方音乐;同时不断的研究萧邦、莫扎特、贝多芬、德彪西等作曲家的手稿,对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有更切实地认识,使自己的演奏更接近作曲家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可以说一直没有失掉东方文化的话语体系的傅聪,却能更准确地表达西方音乐家的作品。这件事本身就是对那些对中华文化持自卑论或怀疑论者的最好回答。

三、余论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校外音乐教育

J60-4

校外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学校音乐教育不足的有效弥补,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音乐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1]。在素质教育实施背景下,少年宫培训机构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渐失去了教育的职能,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校外音乐教育概述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音乐教育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需要走出学校,面向全社会,实现校外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对于校外音乐教育而言,其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学校音乐教育多是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学生往往不能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来选择感兴趣的音乐项目,而校外音乐教育可以学生兴趣为依据进行分班,如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来选择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等。同时学校音乐教育多是采用小班授课形式,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而校外音乐教育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总而言之,校外音乐教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以及音乐潜能的挖掘具有重要作用。

②家庭音乐教育的补充。家庭音乐教育是指父母等家庭成员对子女进行音乐教育,父母对孩子性格品质的塑造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许多家庭都开始重视孩子音乐的学习,但是一般家庭缺乏专业的音乐教育素质,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因此校外音乐教育成为家庭音乐教育的补充[2]。校外音乐教育具有专业的教学器材和师资队伍,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音乐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喜好来选择音乐专项学习,从而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

③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是指学校以外的个人、团体和文艺单位对社会成员进行音乐教育,其是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家庭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而校外音乐教育作为社会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职责,对国家音乐水平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学习前期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音乐素质。

二、素质教育视野下的校外音乐教学

(一)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个性主要指个体的差异性,其主要表现性格、气质、能力、意志、情感、思维、记忆、表象和感觉等方面。当然在校外音乐教育过程中进行个性教育,需要对早期教育加以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特长加以充分发挥,为学生提供才能展示的机会。校外音乐教育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分类指导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项目或自由参加活动,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加强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利于兴趣的相互发展和促进[3]。个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校外音乐教育为其实施提供了有力条件,是学校音乐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技巧,强化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音乐修养,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加强教育的实践性

校外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学校音乐教育多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掌握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无法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以充分发挥,影响教育的实效性;而校外音乐教学可通过培训实践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智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一般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喜欢体验成功的以及展现自身的才能,希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掌握本领。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品质,培养学生判断、想象和观察的能力,便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社会的发展和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文化成果的继承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下,学生只能被动听取教师的讲解,不能对教师的意愿加以违背;而校外音乐教师强调的是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活动和培训在要求、形式、内容、形式等方面与学校课堂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更具实践性、灵活性和自愿性,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能够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以充分发挥[4]。此外,相较于学校音乐教育而言,教师在校外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有所不同,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引导,并始终保持着愉悦的心情,这使得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改变了以往师生的教学地位,学生不需再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辅导者,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升。

(四)发展学生音乐思维

传统的学校音乐教育仅仅只对音乐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加以重视,而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改革,音乐审美和音乐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而音乐思维对音乐审美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外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发展音乐思维,如对歌曲《红蜻蜓》加以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放录音在加以弹唱,让学生对夏天的景色加以想象,如小鸟的鸣叫、馥郁的花香、飞舞的蜻蜓、绚烂的山花和碧绿的田野等,这样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音乐内容,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促进音乐思维的发展。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主题,在其视野下实施校外音乐教育,需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加强教育的实践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这样能够将校外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加以充分发挥,有效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推动音乐教材的改革,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洪芹.论素质教育在校外音乐教育中的实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8:27-28.

[2]乔春霞,胡伟.发挥音乐教育功用,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从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起[J].才智,2010,25:148-149.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篇5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音乐课程资源的论述,针对当前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策略,试图为音乐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音乐课程资源课程改革开发利用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音乐教学中潜在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学校和教师长期习惯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因此,音乐课程资源的发掘还远远不够。如何让这些潜在的资源得以开发并真正与音乐教学活动相结合,对于音乐课程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课程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音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音乐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各种资源,包括音乐教材与教辅资料、音乐器材、音乐教室、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等。

音乐课程资源按其来源与空间分布不同可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1];

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2];

按其存在方式可以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3];

按突出人的价值可分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中的课程资源[4]。

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课堂内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堂音乐教学,“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材。因此,课堂内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教师和教材两方面着手。

1、音乐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

音乐教师是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源泉。不仅在于音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决定着音乐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与利用,更在于其自身的知识、情感、技能、经验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音乐课程资源。因此,在音乐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音乐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是“有利于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更有效、更主动地学习”[5]。因此音乐教师要认真了解音乐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和种类,深刻认识和领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以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为指导,不断探索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方法。

其次,要树立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在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课程环境、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等都是全新的,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实施。因此,音乐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树立现代音乐教育观念,进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出丰富的、高质量的能满足音乐课程改革实施的课程资源。

再次,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音乐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补充知识,根据自己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另外,不同的教师个体拥有不同的教育思想、知识经验、教学技巧、兴趣爱好等,教师的群体智慧是个更大的课程资源库。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发挥教师个体资源的作用,还要发挥教师群体资源的作用。音乐教师之间以及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积极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以促进自身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

2、对现有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

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经过课程专家认真研究筛选并通过试验而形成的较为适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资源。但是,音乐教材照顾的是全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普遍情况,由于教材容量限定和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教材内容只是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并不一定能够直接适合本校音乐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对音乐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音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所教班级音乐学习水平对音乐教材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运用。如:对教材内容的增减、重组与整合;对教材顺序的调整;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此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是音乐教材二次开发利用的主体,教师不但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还应该邀请他们一起参加对于音乐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如让学生参与制定音乐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等。

对音乐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达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利用音乐课程资源的目的。在对音乐教材二次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音乐教材的价值,使音乐课更加生动活泼,学习内容也更加接近学生的音乐经验与生活层面。

(二)课堂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音乐教育不是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性教学,而是一个开放的审美教育体系。校外有着广阔的音乐世界,有许多有待开发利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应将目光投向整个社会,积极开发与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音乐课程资源,服务于学校音乐教育。

1、学生家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中有着丰富的音乐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有一定音乐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家庭中的音乐书籍和杂志、音像资料、音乐器材、家庭音乐活动等。所有这些音乐课程资源为学生提高自身音乐素质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首先,家长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音乐课程应重视开发利用家长这一课程资源。音乐课的内容是非常广泛,音乐教师不可能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这就可以把有艺术特长的家长请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既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弥补了音乐教师自身在某些艺术领域的不足。其次,音乐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开发与利用家庭的音乐环境资源。如鼓励家长购置学生喜欢的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有条件的家庭可添置学生喜欢的音乐器材,为他们音乐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现有的音像设备和音乐器材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如举行小型的家庭演唱会、舞会、器乐合奏等,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2、社区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1992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收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优化人文环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

社区中也存在着丰富的音乐课程资源。如:从事音乐教育的人力资源(音乐教育工作者、文艺团体的演员、文化馆的研究员、离退休的专业艺术工作者以及热爱音乐的非专业人士等)、社区的文娱演出活动、社区的文化艺术场馆(礼堂、歌舞剧院、音乐厅等)、民族歌舞活动、戏曲活动等。这些丰富的社区音乐课程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要素,需要音乐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开发与利用。面对家庭、社区以及社会中丰富的有待开发与利用的音乐课程资源,我们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开发与利用丰富的校外音乐课程资源,为学生丰富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结语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音乐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发利用课堂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提升音乐教育的水平,促进学生更加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3]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状态、特点、类型[J].中国教育学,2004,(4).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篇6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影响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通过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来实现的。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是优良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面对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里接受各种隐性音乐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但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判断、接受音乐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呈示一个健康的民族音乐氛围,一个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作为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要努力造就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增强民族音乐的凝聚力,正确处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母语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下,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母语的感受和学习,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母语音乐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音乐教育环境,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民族音乐这个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与发展。

注释:

①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选自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袁善琦主编.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篇7

【关键词】家长;小学生;音乐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数据,以及我近八年对小学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实践研究,现得出以下结论:

一、家长社会经济地位中家庭收入对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家庭的社会经济收入越高,亲子沟通越好,业余专业学习乐器、舞蹈、声乐的小学生音乐学习成就越优异。家庭收入越高,家长更主动联系学校老师,经济收较低的家长则较少参加学校活动(家长会为主)。社会经济收入不影响家长期望,而家长期望间接影响小学生音乐学习成就。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家庭中的亲子沟通对家庭督导产生间接影响。

低家庭收入儿童比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经历更多的各种压力,产生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这些情绪与行为如果在学校,不仅对自己造成困扰,而且会影响其他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帮助在情绪和行为上产生问题的学生,使他们走出学业困扰,需要学校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并开展。在精神层面上,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意识,让他们摆脱自己是学校“边缘人”的心态。在小学学业发展上,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业音乐困难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有效地评估自己学业上的优势和劣势,知道应对学业困难的方法和策略,应用自己的合法权利获得他人帮助和社会支持。

事实证明:家庭收入高的家庭的学生音乐成绩通常也会比较好。社会经济地位是衡量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父母是成功人士,他们的子女成为成功人士的机会也较多。相反,社区环境的影响倒不大。

二、家长的经济地位中父母的教育程度对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多年小学工作中,我逐渐发现父母文化教育程度高的学生学习成绩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有良好考试方式的学生,那是肯定有影响了,家长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音乐知识结构的不一样,看问题的方法就不一样,这会耳濡目染的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孩子都是喜欢模仿的,家长平时的兴趣爱好,处事方法都会直接的影响到孩子。

父母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成绩越好。这并不令人奇怪。智商高的父母,其子女智商也往往较高。这是遗传的影响。而家庭结构和状况则不见得有什么影响,虽然人们往往想法相异。父母学历、家庭教育水平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影响程度不一。在孩子小学成长过程中。我们是提倡父母给孩子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我们之所以提倡儿童发展计划,虽然意图极好,却没有实际的效果。也许是因为当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强度大的母亲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发展计划的项目活动时,所教育她孩子的,可能也是一位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强度大的母亲(还有一大群同样背景的孩子们)。因此也证明了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又一次影响了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在这里,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小学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我并不是在诋毁教育文化低的家长,其实教育程度并不是单指学历,学历只不过是一张纸,学历高的家长不一定就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但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不断的去学习,为了孩子,必须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文化教育程度,不要被信息时代所淘汰,从而能积极的影响和帮助宝贝的学业及以后的人生发展!

三、家长的经济地位中父母职业对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的职业想必也影响着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的发展。全职妈妈未必能教育好子女,反而对小学生的学业发展有负效应。例如:对于一个30岁或30岁以后才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女性来说,她往往因自己的职业发展,而且,比那些未成年的母亲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做母亲的准备。再例如:没有适合的职业,职业强度大,没有时间陪同孩子、关心孩子音乐学习和生活,那就势必影响了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健康!毕竟小学生还不能自我约束、控制自已,更多的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反之如果父母的职业轻松,有充足的时间陪同孩子成长,陪孩子练琴、舞蹈、唱歌或多去听钢琴演奏会、童话剧场、国际交响乐团,则潜意识里就能提高孩子的音乐感悟力!

如果父母的职业稳定,那么家庭想必也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能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他们音乐学业的发展。

四、缓救措施、方法

针对以上综述: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确实影响着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发展,那么我们教育者则应该引导家长正确的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1.家长要增强自身参与意识,关心子女成长,不断与之交流沟通。树立家校合作的意识,多与老师沟通,共同推动孩子学习和发展。

2.除了正常的音乐课,学校还要建立各种音乐教育社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有计划、有组织的去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共同为他们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篇8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质量;教师;学生

一、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专业的学习

教师的专业学习不等于工作坊或培训课程,也不是单纯指达到专业资质认证的要求。它们都是重要的输入资源,都是知识专业学习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即便这些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既定目标,它们也至多占解决方案的三成。其余七成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可以坚持每天不间断地学习、坚持不断共同提高业务水平。由于教师会与越来越多的学校外的人协作,新的技能、关系及导向将从根本上转变教师专业的本质。

音乐教师也不例外,更应该加强专业学习。在教学之余,阅读关于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武装头脑,开拓视野,以便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

(二)教学能力的掌握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娴熟的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在芬兰,评选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为:优秀教师应掌握有效教学的能力。

有效教学,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有的能力;有效教学,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前进的不竭动力。时代在不断前进,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思想奥更新,教学方法要探讨,教学的有效性要锤炼。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追求课堂的有效教学,使课堂成为我们的生命,学生的精神家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三)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无论古今,什么时候都需要,那就是奉献;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无论中外,都能感动所有人,那就是奉献;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永远闪耀出夺目的光彩,那就是奉献毋庸置疑,奉献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准,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因该具有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

作为音乐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艺术节、合唱节、校运会、市区文艺活动等)和学校社团活动等都应充当活动的主力,这就需要我们牺牲个人时间为学校的工作付出心血和努力,时刻持有奉献精神,做到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工作,力争在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使自己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可谓劳有所值。

二、转变教育理念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音乐教学中,自主发展非常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对好的观点要加以鼓励。

尤其是音乐欣赏,对于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观点也会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要用固有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想。我在音乐教学中,经常跟学生用举例的方式鼓励他们,如:观赏一个粉笔盒,我把它放在讲台桌上,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粉笔盒的角度,由于每个学生的座位不同,观察到粉笔盒的角度就不同,有侧面的、正面的、正左方、正右方等,音乐作品的鉴赏也是如此,由于欣赏的角度不同,观点肯定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勇敢的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出现错误,只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就是成功的起步。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二)注重艺术教育的培养

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扩展创造空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塑造优秀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谈到艺术教育,特别是国外的学校教育,他们在艺术教育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宣扬的。例如:日本玉川学园,他们提倡艺术教育在于美,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他们认为艺术教育在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玉川学园特别提倡演学校剧,认为学校剧是把国语、文学、历史、歌咏、体操、图画、劳作等学科集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一门培养真善美和创造力的重要学科。

(三)注重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美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音乐教育的重要体现。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艺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音乐教学中,加强美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高尚情操,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也是必须加强的教育之一。

三、加强家庭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孩子这一艰巨负责的任务。”家庭教育是孩子获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和重要环境,孩子的性格、品质、习惯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渐形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如果让孩子学,一定要仔细观察,再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他一下子接触太多,或强迫他学校没有兴趣的东西,破坏了他以后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道路中起到启蒙作用,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到孩子。所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言谈,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尊重孩子的教育中,培养孩子自主的能力,使其能够对事和物有正确判断力,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四、结论

音乐学科是大、中、小学极为重要的一门美育课程,它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育灵感与悟性。它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学科。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来讲非常重要。本文也是希望通过结合初中阶段音乐教育的现状,探索出有利于推进初中音乐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海琴,提高课堂音乐教育质量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篇9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

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通过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来实现的。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是优良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新晨

面对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里接受各种隐性音乐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但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判断、接受音乐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呈示一个健康的民族音乐氛围,一个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作为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要努力造就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增强民族音乐的凝聚力,正确处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母语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下,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母语的感受和学习,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母语音乐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音乐教育环境,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民族音乐这个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袁善琦主编.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篇10

家庭是音乐教育的摇篮,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在一部分家长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幼儿园的事,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比较重视家庭音乐教育,但怀着功利的目的,强迫孩子去学习弹钢琴、练舞蹈,望子成龙。这样容易造成孩子对音乐失去原本的兴趣和信心。其实音乐来自于生活,音乐就在孩子身边。在家庭中把音乐融入孩子的生活中,利用生活中的音乐去帮助孩子感受人类美好的情感,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这些经验将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

家庭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本文中主要指父母)在家庭音乐环境中对孩子所实施的以音乐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孩子出生后,家庭是他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任启蒙之师。幼儿时期是进行音乐启蒙的最佳时期,如果父母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美的环境和良好的音乐氛围,培养孩子的音乐爱好,能够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发展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家庭中开展音乐教育会对家庭和谐氛围的营造、亲子关系的建立及孩子个性方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的魅力在于审美。因为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心理,影响他们的感情,这对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世界,产生道德与美的体验有着特殊的作用,所以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美育、开发其智力的最好手段。

家长为孩子精选适宜他们年龄段的音乐,和孩子一起欣赏,一起表演孩子熟悉的歌曲或音乐故事或带孩子经常参加艺术活动,欣赏文艺表演等,会使孩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孩子对美的爱好和追求。

(二)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感,用音乐愉悦生活,孩子亦如此。幼儿期情绪易变易冲动,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音乐富有感染力,有调节情感的功能,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感的艺术,其特定的节奏、旋律、音色等表现手段,使音乐的呈现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各种独特而鲜活的音乐形象既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从而获得丰富的情体验,达到情感的平衡。同时,美的音乐会带给孩子美的享受,欢快的音乐会使孩子心情愉快,情绪良好,使孩子积极向上,与人愉快相处,从而使孩子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

(三)共同享受音乐的乐趣,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研究中的依恋理论认为,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与早期的亲子依恋有密切的关系。同理,家长与孩子共同品味、享受、体验音乐的活动,实际上也是家长在全身心陪伴孩子,与孩子亲密互动的过程。音乐就像一座桥梁,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在共享音乐的乐趣中,亲子双方自然而然地形成起双向情感沟通的渠道,使幼儿感受到父母的亲昵和关爱,有利于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二、家庭音乐教育实施的方法

在家庭音乐教育中部分家长会存在这样的顾虑:孩子进了幼儿园后,父母可以在家里和他一起唱唱幼儿园里学的歌曲,玩玩音乐游戏,这是可以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在家我们怎样教他音乐呢?又能教给他什么呢?

其实家庭音乐教育不需要备课,不需要说教,不需要课堂,它只需要父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营造一些音乐环境,尊重幼儿喜欢声音的天性,陪他一起玩节奏游戏,唱唱歌,哼哼小曲给她听,那么音乐教育就会随时在客厅、卧房中得到实施。

(一)萌发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音乐来自于生活。生活中许多要素,如节奏、音色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它们的原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引导孩子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音乐。

1.捕捉和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孩子往往容易被自然界中的鸟鸣、风声、雨声等好听的声音所吸引。家长可以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引导孩子感受和倾听大自然中好听的声音。

如果说倾听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声音是“画龙”,那么家长适宜的引导就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家长要善于在千变万化的声音世界中挖掘其中蕴含的各种音乐元素,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感受其中的韵律美与节奏美,从而提升孩子的听觉辨别能力和敏感性,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质。如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是孩子们熟悉的,家长要巧妙引导孩子分辨大雨小雨声强弱的变化;和孩子一起走路、跑步,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脚步声中感受节奏的变化;和孩子一起倾听闹钟“嘀嗒嘀嗒”的走秒声等各种稳定的、均匀的节奏声音,感受声音的断顿和连续。

2.用故事增加音乐的画面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的画面感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营造氛围。是孩子重现感知过的事物、情景。家长也可以通过故事加以提示,帮助孩子身临其境地张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氛围中,感受乐曲的风格,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真正地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如在幼儿欣赏《狮王进行曲》时,家长可用动物运动会情节,加以简单的语言描述,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这样孩子很容易掌握乐曲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