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名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4:19

微博名言篇1

“军车进京,北京出事了”“艾滋病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三位女生爬山,被掏了心脏致死”“湛江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某地香蕉含类似SaRS病毒”“长沙5000警察打造最牛婚礼”“有人在地铁里下尾随犯罪”……

近些年,在互联网世界里,常有这样那样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谣言,而今随着微博越来越多融入网民的日常生活,目前全国有高达3亿的微博注册用户。随时随地发微博、看微博、转微博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微博一举超越BBS、博客、im、个人网站等,成为国内最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和言论平台。然而令人痛惜的是,近年来,微博平台发生了愈演愈多的网络谣言,给社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危害,也成为微博客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颗“定时炸弹”“毒瘤”。

BBS、贴吧、博客、im等各种互联网传播工具不断衍生、演变,尤其是微博的兴起,网络上似乎充满着更多的暴力、谩骂、侮辱、色情、谣言等内容,一些成天追逐低级趣味、歪风邪气、喜欢恶搞爆料的群体,利用微博极大的便捷性,不时一些捕风捉影似有非有的消息,或用来“自娱自乐”、发泄私愤,或达到不可告人、党同伐异的险恶目的。

而这些屡见不鲜的微博谣言,轻者干扰着广大群众的正确价值判断,引起社会信任的缺失、社会认知的混乱,重者破坏社会和谐、团结与稳定,其所引发的心理对立、心灵恐慌可能会比社会仇恨、自然灾难本身更具有破坏力。

博实名制呼之而出

虽然国内主管机关采取了多种手段来制止某些人通过微博、论坛等传播工具胡搅蛮缠、散布谣言,例如用过滤敏感词汇、屏蔽非法网站等等,但是成效一般,谣言就如韭菜一样,割一茬又长一茬。因此,社会需要有正确有效的工具、方法来规范约束网络语言,而网络实名发帖、微博实名制就是引导广大网民走上“正道”的好举措。

言论需要自由,但也需要责任,造谣更要承担法律责任,“要发言先报名”“谁发言谁负责”,网络不应成为法律的盲区,成为造谣者的避风港。而要有效铲除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首先就要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掐灭造谣者的侥幸、虚伪、逃避、无所谓的心理,让造谣者充分暴光在公众视线下从而收敛其各种言行。

如今网络的影响力已逐渐赶越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影响日益广泛,当某些人用一些不切实际、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添油加醋等内容进行发贴转贴,有碍于正常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就要以实名制的“金箍棒”来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跟踪、追查与管制。而之前的“微博”大多无需真实署名与身份证号,者因可隐藏身份,可以毫不顾忌所发信息的真实性与否,也无需考虑虚假信息后带来的后果。因此,把网络舆论晒在实名制的“阳光”下,可使那些微博谣言的制造者、转发者立即意识到道德谴责、法律制裁的“杀威棒”,从而不敢为所欲为。

近来,社科院一项调查资料显示,52%的受调查者认可“实名制对保障社会秩序功不可没”。如今,实名制已在全国社会经济多个领域推广。为了打击黄牛贩子,实行了“火车票实名制”;为了惩治贪污腐化,实行了“储蓄实名制”;为了避免内线违规炒作,实行了“股票交易实名制”;为了杜绝垃圾、黄色短信,实行了“手机实名制”……每项实名制的提出和实行,都有着客观的社会需要,都是为了堵塞管理漏洞,维护正常秩序和保障公众权益而生。因而,对微博等网络实名制,不少公众也热盼其出台。

2011年12月,北京市推出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要求微博用户在注册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而目前得到的消息,各大主要门户微博都已在今年3月16日全部实行实名制,所有未实名认证的用户都无权发言和转发,只有浏览的权利。这是网络文明社会进步之举,无疑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一剂良药,为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博实名制,能否封堵住谣言?

然而,微博等实名发帖,能否实现全面堵住谣言肆虐?对耶,非耶?笔者以为,必须一分为二、全面辩证地看待此事。

微博的产生,是为本来没有话语权的广大网民创造了一个信息沟通的自由空间,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微博自由自在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同时也可以获知非主流、非官方的真实消息,因此大受草根阶层青睐。但是有一些人担忧,实行实名制,会导致个人信息泄漏,阻碍信息完全流动与交换,甚至给一些人信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同样,社科院这份材料也显示,34%的受调查者认为“实名制防不了‘小人’,治标不治本”,终究走不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甚至将法律所赋予的公民舆论权利空间压缩了。

一些互联网人士认为,实名制无法保证iD等个人资料不被盗用,身份证也会被“张冠李戴”;同时,虽然实名制确实可以杜绝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谣言,将一些混迹在网络的渣滓们清除掉,但也会堵住许多正面的声音,甚至伤害到那些敢于对贪官奸商鞭挞举报之人。而要求网络民间人士在完全调查属实情况下再发表消息言论实在有些强人所难,有一些情况可在得到部分消息就可发表一些看法,如预见、怀疑等。另外,在可操作性上,严格的实名制等于封禁外网,不利于充分保障公民言论的自由。

一些领域实名制出台后,由于缺乏一系列的合理配套措施,出现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微博实名是否衍生副作用,值得观察。但互联网专家项立刚认为实名制对遵纪守法的人们几无影响,他们将一如既往地享受在网络充分表达意见的自由与权利,享受微博带来的便利,并且他们享受的微博环境会变得更好。

笔者以为,对论坛、博客、微博等管理举措必须认真对待“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两极化倾向,防止矫枉过正。

首先,对微博实名的争议,笔者建议实名制应采用双轨制,即建立“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运行机制,在注册上应用实名(身份证号)来注册,但是论坛发帖的时候可以用真名或者用昵称、笔名、匿名,即充分保障微博用户的自由选择权,又可限制、管制随时沉渣泛起的网上垃圾、糟粕。

其次,实名制的推行过程中必须考虑更多的人性化政策,使方便和安全能够两全其美,平时多放宽匿名帖子的尺度,不必处处设限,但在特定、非常的时期,对匿名发帖给予一定的“”,直至全部实行实名制发贴。

微博名言篇2

abstract:thetrueistohavesubstanceinspeechandargumentsbottomedonfactsintwitter.therealrecordoflifeandauthenticationmechanismbringsusstronginsurance.thefamouspersonhelpstheweaker,whichmakeusseethegood.whenthetrueandthegoodintegratetogetheranddistill,thebeautyisproduced.weshouldcarryforwardthetrueandthegood,andpositivelyplaythedirectingroleofthefamouspersons,whichcangreatlypromotetheconstructionof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

关键词:名人微博;“真”;“善”;“美”

Keywords:twitteroffamousperson;thetrue;theGood;theBeauty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311-02

0引言

微博,微博客的简称,是基于用户关系基础上的信息共享、获取和传播的平台。字数限制在140左右,并能进行信息及时分享。换言之,微博就是用只言片语和图片记录我们的生活,发表感悟并与网友进行线上互动交流。草根微博和名人微博是微博的重要组成部分,名人微博中的名人大多是那些早已在娱乐、文化和传媒等领域被大家所熟知的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借助其影响力“一条消息两百万人看”,掀起了阵阵追逐的浪潮,而草根微博更多的是朋友熟人之间,影响力相对较少。但无论是草根微博还是名人微博,我们都在2010年影响力大的事件中都看到它的身影,其对生活的影响已不可小觑。

微博它作为言语交际的一部分,必然受到言语道德的影响,在微博之后的那个世界里,“真”、“善”、“美”这些价值观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一个符合“真”、“善”、“美”这些价值观的微博,必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粉丝”,名人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在微博中宣扬更多的“真”、“善”、“美”。

1名人微博世界里的“真”

“真”是合规律性,是认识的价值,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微博是一种媒介,微博的“真”体现在微博作者的“真”,而这个“真”有两个层次:一是言之有物。信息空洞、言之无物,不能反映真实生活的微博不仅耗费了读者的时间和生命,而且有碍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损于社会公众的利益;二是言之有据。微博传达的信息不符合实际,没有事实依据,甚至是虚假的,就有悖于“真”的准则。

1.1“言之有物”――记录真实的生活名人微博的言之有物,也就是“言真”要求高于草根微博。而要做到“言真”,就必须通过名人平常的生活中展现出人的真正的性、情、品、格。

我们需要通过真实的生命活动、真实的生活世界来认识一个人。离开生命活动的真实,离开生活世界的真实,虚假、虚伪就会出现。名人平时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包装之下,无论是改变形象的外包装,还是改变存在方式的内包装,名人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的时候,总是光鲜亮丽、赏心悦目。不可否认,大多数人对这些名人特别是明星的狂热就是基于这些包装过的形象,我们所认识到的名人也是通过各种媒介展示到我们面前的所谓的名人,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一些笼罩在这些名人的光环下在包装之外的一些东西,于是各种八卦就诞生了,用尽各种手段挖掘名人的私生活。而普通大众就像透过万花筒的小孔在窥视着这些名人的生活。微博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把那个“小孔”变成了一个大的“帷幕”。小孔看到的东西是片面的、破碎的,而大帷幕打开了,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完整、客观的名人。微博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趋势,一种追求“真”的趋势,一种追求真实的美,而不是在包装下的美。以微博名人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姚晨为例,姚晨拥有600多万的微博粉丝,究其原因,与姚晨微博中的“真”有很大关系,无论是生活化俏皮的语言还是文章里大秀的幸福生活,我们都看见了一个真实的姚晨,一个褪去了大多数包装的明星,因为她展示的“真”而大受欢迎。

1.2“言之有据”――基于“实名认证机制”的真实内容微博“真”的另一体现在于它言之有据,也就是内容的真实性。在信息社会,名人微博是把双刃剑,它可以及时传递名人的真实言语,但同样也会因信息的是否真实而造成误解和社会矛盾。究其原因就在于微博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传播平台,微博的实名认证机制还是不够完善,实名认证机制大多是在发现名字被盗用后才启用的,而对那些误以为那就是本人的普通大众造成了很大危害。

在网络社会,一些人为达到不正当的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名人微博捏造和使用虚假信息。山寨名人、微博造假,尤为突出。演员海清演“媳妇”风生水起,她的微博就闹起了双胞胎,两家网站的博文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在发表时间有先后之分。据统计,如海清般闹出“双胞胎”甚至“多胞胎”的名人微博,并不在少数。如果说,名人微博山寨版只是博取眼球效应、吸引用户,那么,未经证实的消息经过微博转发,常有混淆视听的负面影响。在各种事件发生后,流言蜚语、小道消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间,我们很容易就困惑、亲信、误解。不少人因为这些谣言而压垮,而发出“人言可畏”的感慨。微博并不能消除谣言、假新闻。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当事人一个平台,一个可以进行澄清的平台而不必针对过多的灯光和质疑。这样就减少了误会与谣言而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真”。冯小刚就把自己的微博当作“冯通社”来回应一切有关自己的质疑。

当然这并不代表有了微博之后世界就完全真实了。名人微博的拥有者也因自身的原因,给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不少名人转发信息时不仔细考量,甚至草率处理,将不了解内情的,轻易点击转发。3月6日,崔永元通过微博向垄断行业开炮,称中国电信资费贵得离谱,而美国洛杉矶的手机收费标准才9.9美元包打一年。他引用的美国手机资费标准被网友指出信息不准确。随后,崔永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引用数据有误,已经请在美国的朋友核实,并发微博向网友致歉。3月8日,崔永元在微博上再次道歉,称“现代社会需要负责任的公民。今天,我的两位远在美国的朋友先后发来邮件,批评并告诉我准确的信息,所有人都不需要误导。”

“真”是言语交际中重要的道德准则。它是人际合作的前提,是话语信息真实的保证,也是交际双方话语建构和话语理解、沟通的基础。名人微博遵循“真”的原则,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反之,就会造成社会的误解,甚至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2名人微博世界里的“善”

所谓“善”是合目的性,是人的一种价值趋向。“善”是一种行为价值,“善”是中国传统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还是王阳明的“良知”,他们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劝人为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很好的概括。“善”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生活中小事,力所能及,也是“善”了。“善”代表的是善良、善意,富有爱心、同情心,它是一种人本主义关怀,一个有修养的人,他会善待自我,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人格倾向。较与“真”,“善”更强调的是主体的行为,是一种主体的必然性。

在微博里,我们也看到了经常看见一些闪耀着的“善”的光辉,这种“善”是别人处于危难之中时,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微博这个平台之中,需要帮助的人发出能发出求救的信号,只要你在网上敲几个字符就可以轻松解决。因为有微博的存在,在最短的时间内,一切都得到解决。宜黄“血拆”是2010年比较轰动的事件,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微博活跃的身影,正是《新世纪周刊》记者在微博上发出了第一句关于这件事的消息才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切关注,普通大众也能进行声援这些行为,这些与他们自己都无关而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而利于那些弱者,这就是“善”。

3月11日晚,中国著名导演高希希利用自己的新浪微博,发动林心如、何润东、黄晓明、陈数、李依晓、邵兵等众多明星一起为震区云南传递爱心,同时称灾难面前人人平等,同为受地震灾害的日本民众祈福。他在微博中写道:“灾难应由全人类共同面对,全世界都该有的是‘善’。盈江现在急需血浆、棉被等物资,希望大家都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为日本祈福,灾难面前不分国籍,希望你们也能勇敢地站起来。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在高希希导演的号召下,林心如及黄晓明、何润东、邵兵、陈数、牛莉等明星纷纷加入本次爱心活动,高希希“爱将”李依晓、刘羽桐、邱爽等也积极响应高希希的爱心号召,共同为灾区祈福。

正是有了微博这种工具,有了更多行善的行为,这个社会才变得越来越美,社会才更加和谐,利于发展。

3“真”与“善”达到和谐的“美”

“美”就是合理想性。如果说“真”是究竟是怎样,“善”就是应该怎样,“美”是“真”与“善”的统一和升华,是更高层次的综合,是最高的统一。李泽厚的“以美启真”、“以美储善”都是说这个意思。当“真”与“善”统一的越完美越和谐时,“美”就产生了。可以说,“美”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判断的感受,代表着一个人所追求、所向往的境界,美的境界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有了美,个体才显得丰富、优秀;有了美,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快乐;有了美,社会才会和平、稳定,充满友谊和关爱;有了美,人才能不断实现自我、升华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至高境界。

从这一点来说,名人微博是考验的是名人的自我修养,考验的是名人的人生理想,考验的是名人的人生境界。

从谷歌出来自立创新工厂的李开复,其微博在人气榜上也是数一数二。在其微博里不时地发表各种创业感慨:“不少大公司里想出来创业的人都是脚踏两条船,白天上班,晚上创业,认为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其实这种思维是错误的,畏惧风险的心态不适合创业,而且要创业需要专注,更何况脚踏两条船也可能带来利益冲突甚至法律纠纷。因此,创新工场希望吸收eiR(驻场准创业者),辞职后再来我们这里全职找点子创业。”这样的博客或许能给那些渴望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人一些启迪。

这样的微博其社会价值在于:在自由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时,也时刻维护和坚守社会的道德和责任。这样的微博是美的!

微博只是一种工具、借助于这种工具,我们要发现自身的真善美,我们要批判自身的假丑恶,这样,世界才能越来越美好、和谐。

4结语

“真、善、美”并不是仅在微博世界里存在的,其实它早已在我们的社会存在。微博是一个放大镜,向我们放大了社会里的一些“真”、“善”,当然它同时也会放大“恶”和“丑”,但是当“恶”与“丑”暴露在阳光下,接受更多人的监督和谴责时,“恶”与“丑”能得到更好的遏制。名人的微博能起到很好的价值导向,当更多的“真”、“善”在名人博客中显现出来的时候,更多的人将模仿名人的“真”与“善”,在与名人的交流、学习中学到更多。而名人也因其微博中展示出来的“真”、“善”与“美”而大受欢迎,这样,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必然有益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微博名言篇3

【关键词】微博实名制;网络谣言;信息安全;表达自由

随着3G时代的来临,微博作为继传统博客、RSS、im即时通信之外的又一新型网络应用形式,其实用价值越来越突显出来。但是,伴随着微博的兴起,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微博这种新型媒体的管理和规范成了当下政府和社会的重要课题,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微博实名制问题。继北京实行微博实名制以来,在我国掀起了一波微博实名制的高潮。

一、我国网络实名制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网络实名制的源头,一般都认为是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南方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2002年4月29日,广州电视台《都市在线》栏目在邀请李希光做了一期访谈节目。谈到网络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李希光提出了“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的观点。他认为网络也应该严格的受到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网上写东西要负法律责任。”“包括传统媒体,应该提倡用真名,不用笔名发表文章。……利用假名发表东西是对公众的不负责。”

他的这番言论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被称为“李希光事件”。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言辞激烈的争论,但是随后并没有相应的措施出台,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之后李希光自己也称已经对网络实名的话题丧失了兴趣,“禁止网上匿名是非常不现实的,在法律上和技术上都行不通。”

网络实名制最主要是为了防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的一系列网络犯罪。网络实名制是网络文化中争议较大的一种,习惯了在网络这种虚拟空间中生活的民众反对实名制,但同样有网民实名制能有效遏制网瘾,并使网友看到更有责任的言论,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信用体系,提高个人信息的准确度,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将更方便安全。

二、微博的含义和特点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微博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依据对方内容的类别与质量,来选择是否“关注”某用户,并可以对所有“关注”的用户群进行分类;

2.微博宣传的影响力具有很大弹性,与内容质量高度相关。其影响力基于用户现有的被“关注”的数量。用户信息的吸引力、新闻性越强,对该用户感兴趣、关注该用户的人数也越多,影响力越大。此外,微博平台本身的认证及推荐亦助于增加被“关注”的数量;

3.内容短小精悍。微博的内容限定为140字左右,内容简短,不需长篇大论,门槛较低;

4.信息共享便捷迅速。可以通过各种连接网络的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信息,其信息速度超过传统纸媒及网络媒体。

新浪在2013年2月20日了其微博用户的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5亿,同比增长74%。微博在反映民意、汇聚民智,信息传播、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微博客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买卖“粉丝”、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等突出问题,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益,引起网站、用户和公众的不满。

三、微博实名制的含义及实行必要性

北京市2011年12月推出《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规定》提出,“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微博用户在注册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但用户昵称可自愿选择。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微博都将在2012年3月16日全部实行实名制,采取的都是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方式。在7日召开的贯彻《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座谈会上,北京市网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3月16日将成为北京微博老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的时间节点,之后未进行实名认证的微博老用户,将不能发言、转发,只能浏览。

实名制下,微博用户并非“透明人”,而是处于“半隐身”状态。“用户在注册时信息必须真实,但在使用微博时的名称可自愿选择”的这一“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方式一经公布,随即引发网民和专家学者的热议,“前台自愿”可以保证网民的自主选择权、匿名权和创新力,同时也可以继续保持网络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后台实名”则可以约束和警示网民的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的行为,但同时也会引发网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增幅达到23.5%。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较上年底提升了六个百分点,达到54.7%。

经过2011年的高速发展,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使用的主流应用,庞大的用户规模又进一步巩固了其网络舆论传播中心的地位,微博正在重塑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其获取新闻、传播新闻、发表意见、制造舆论的途径都不同程度的转向微博平台,这一因素让微博的个人用户规模在2012年继续维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当前阶段,与单纯的用户规模增长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微博用户行为的变化。2012年下半年pC端微博用户的活跃度出现停滞甚至下滑,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下半年,微博日均覆盖人数呈现出逐月下降的趋势,从7月1.12亿的峰值下降至12月的0.87亿;日均访问时长也从7月份的峰值1172万小时下降至12月的778万小时。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一方面因为用户对微博的新鲜感逐渐退去造成使用粘度下降,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用户阅读和发送微博的行为转移到手机终端上,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用户行为的移动化让微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微博在2011年迅速崛起,微博使用人数在这一年达到24988万人,比上一年暴涨近300%。微博匿名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降低了网络违法犯罪的成本,为实施网络欺诈,侵犯他人隐私等不法行为提供了空间。二是谩骂恶搞、虚假消息和色情暴力等不道德行为充斥其间,不利于良性微博互动氛围的形成。

四、微博实名制给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

1.微博实名制给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积极意义

首先,微博实名制有效遏制了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微博用户经过实名制认证后,发表言论变得谨慎,对不和谐内容进行了自我,对未经证实的敏感信息会给予慎重转发,因为敏感信息一旦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转发传播信息的人也要承担相关责任。这样就发挥了网民“自净化”作用,有效遏制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同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网民的个人素养,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微博实名制是增强信任的粘合剂,是建立微博诚信的必经之路,有利于网民在网上诚信发言,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其次,微博实名制使得网络谩骂、诽谤大量减少。因为实行实名制以后,网民在网上就不能任意攻击他人,因为要负责法律责任,而且很容易查到一个人的信息,而同时你自己不会轻易受到别从的攻击,网络环境得到改善。

再次,微博实名制推行后,微博网站内容审查的负担将会减轻,微博网站将会把更多精力用在微博用户体验的开发上,从而更好地促进微博这一新兴媒体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广大网民。同时,将给有关部门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带来方便。

最后,微博实名制有助于提高媒体公信力,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我国微博都是依托各大网站建立起来的,网民使用微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获取真实、有用的信息,一旦微博虚假、诈骗信息泛滥,势必影响用户对微博网站的信任度,从而削弱媒体公信力。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一个充斥着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媒体,是无法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的。微博实名制,从很大程度上对提高微博内容质量和公信度,对维护广大网民的知晓真实信息的权利,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2.微博实名制给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不利影响

首先,微博实名制将引发用户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2011年年末,CSDn、天涯、京东商城、“YY”语音聊天网、工商银行等商业网站和金融机构数据遭泄露事件陆续在网上传播,经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只有CSDn和天涯网遭到窃取用户信息,但也是2009年的“陈年旧事”,其他网站信息未被窃取。但这一被媒体称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规模的泄密事件”依然让广大网民感到不安。微博实名制要求用户注册自己的真实个人信息,一旦微博网站的用户信息遭到泄露,谁来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一个问题。

其次,微博实名制一定程度上削弱公民的表达与监督自由。微博由于其传播速度、广度等原因,现今已经迅速成为许多社会热点事件真相的第一渠道,网民在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尤其是对政府官员的腐败、社会不公现象给予及时揭发如郭美美事件、陕西“表叔”事件等的过程中,微博发挥着对公权力监督的重要作用。然而,实名制后网民是否担心被揭露者的打击报复,从而降低参与对公权力监督的热情和勇气?言语安全性的保障度是否会降低,发言者是否多了后顾之忧不敢直言不讳,这种对公权力制约的外在压力是否会受到影响,都值得担忧。

第三,微博实名制将会影响微博平台的商业价值。2011年12月北京市有关部门微博实名制相关规定一经公布,新浪股价大跌逾10%,部分投资者认为,微博实名制会对各大微博网站运营产生影响。微博用户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微博平台的商业价值,如上所述,部分网民担心实名制会影响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而选择放弃使用或暂时不使用微博,从而削弱平台的商业价值。

五、域外网络实名制状况考察

1.微博实名制在美国“谷歌+”的实行

微博实名制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一些互联网发展较快的国家,在此方面都有所尝试。在美国,全球最大社交网站脸谱和互联网巨头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社交服务,“谷歌+”推出了一系列实名认证制,首先对使用明星、公众人物名字的用户及好友数量大的用户进行了身份认证,随后对使用单节或包含符号数字的用户名、所谓“看起来就不像真名”的用户进行了清除。公司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曾公开表示,如果不同意使用实名就不要使用“谷歌+”。

2.微博实名制在德国的实行

德国最然目前政府并未要求在微博等社交网站推行实名制管理,但是却在这些方面进行探索。挪威发生枪击惨案后,德国内政部长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就提出了“网络实名制”的设想。他认为,像挪威枪击案凶手一样有政治动机的犯罪者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极端思想的文章,并通过博客传播这种思想。因此,有必要弄清隐藏在这些博客背后的博主真实身份。按照他的说法,由于极端思想的不断传播,通常不被人注意的单独作案者越来越多,进而为社会安全增加麻烦。

3.微博实名制在韩国的实行

全球范围内,韩国是首个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2003年初韩国就“网络实名制”实施网上大规模民意调查时,反对者的比率高于支持者。但是,后来发生的网络辱骂、恶意“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给社会带来冲击,甚至有人付出生命代价。渐渐地,网络实名制的支持者超过了反对者。

网络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微博实名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巨大,它可以有效遏制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的滋生和蔓延,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实名制是大势所趋,当然,如何削弱甚至消除实名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有关部门应尽快解决的问题。微博实名制下,网民依然可以在个人信息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在法律法规范畴内,在理性支配下,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进行网上舆论监督,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建设性力量。

参考文献:

[1]许蕾,尚勤.从微博实名制看我国网络新闻业的自由与规范[J].东南传播,2012(6)

微博名言篇4

关键词微博抢注域名抢注微博侵权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7.063

1微博抢注基本理论

1.1微博账号的概念及特征

微博账号是登录微博的必备账号,在各种微博中,只有拥有微博账号的人,才可以登录微博发言。微博账号与网络域名相似,具有唯一性、标示性以及价值性的特征。

1.2微博抢注的概念

抢注即为抢先注册。学界尚未对微博抢注做出定义,笔者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理解。由于微博账号的唯一性和价值性,因此抢注微博名称本质上就是抢占了一部分微博的名称资源。

微博抢注,笔者认为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的微博抢注包含一切抢先注册微博的行为。除抢注明星姓名作为账号、抢注企业名称以牟利外,父母在子女出生时以其姓名抢注微博名称、抢注好听的微博名称出售以获利等均属于广义微博抢注的范畴。而狭义的微博抢注,则只包括当事人恶意注册,以牟取利益或侵犯权益为目的的微博抢注行为。本文所讨论的、后文所称的微博抢注,均为狭义的微博抢注行为。

1_3微博抢注的构成要件

根据微博抢注的定义,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微博抢注的如下构成要件:其一,注册的微博名称与个人姓名、企业名称、行政部门名称等一致或近似以致正常人无法分辨。这是判断微博抢注行为的客观前提。其二,微博名称持有人对于该名称不享有任何在先的权利。即如果微博名称持有人对名称本身就享有姓名权等权利,就不会构成抢注行为。其三,此种相同会导致网民的误认。这里的误认,要以正常人的判断能力作为标准。其四,微博持有人对该名称的使用存在恶意。因此出现名称因巧合雷同的情况下,不能认为微博名称持有人的做法为微博抢注。需注意,此处的恶意并不完全等同于民法上的恶意,可以将其定义为预先注册以阻止权利人反映其权利的行为。

1.4微博抢注的特征

微博抢注,相比于域名抢注而言,有如下特征:其一,隐名性。微博的注册只需要提供个人电子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虽然有些规定要求进行身份验证,但是其真实性却难以确定。并且微博的运营商也会对个人身份进行保护,因此想要得到微博持有人的真实信息并不容易。其二,无偿性。相比于域名的注册,微博的注册是无偿的,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因此这无形中使人们更倾向于做微博抢注的工作。

同时,比起网站的运营,微博的运营显然更为方便。因此相比于域名抢注可能只会产生民事权益纠纷,微博抢注很可能同时产生行政、刑事上的法律关系。

1.5微博抢注的种类

依据微博抢注的内容为标准,将微博抢注行为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为后文就不同种类的抢注行为分别进行规制提供前提条件。大致可以分为对名人姓名的抢注、对企业名称的抢注、以及对政府部门名称的抢注三种。

2微博抢注中的相关法律关系

与域名抢注不同,微博抢注中可能涉及多种法律关系,包括民事、刑事与行政法律关系。

2.1微博抢注中的民事法律关系

2.1.1微博抢注中的人身权法律关系

微博抢注涉及的人身权法律关系主要是微博名称持有人对他人姓名权、名誉权和隐私权造成侵犯的行为。包括利用他人的姓名广告,从事商业活动:以他人的名义一些不实消息等。

人身权法律关系相比于其他法律关系更难判断,也更难划分权利义务,这里需要面对个例从持有人的主观故意,造成的实际损害,及其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进行考量。

2.1.2微博抢注中的财产权法律关系

微博抢注中的财产权法律关系多发生在抢注企业名称中,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抢注人名、商标、或企业名称的微博名称,向其出售,获得对价;二是抢注商标或企业名称的微博名称,向其竞争者出售,获得对价;三是抢注商标或企业名称的微博名称,用于推广自身产品,获得利益。

财产权法律关系与域名抢注中的法律关系比较相似,但是由于通常不认为微博抢注是侵犯了商标权,虽然以上情形应属于民事中的财产权法律关系,但是很难以侵权,实际情况中笔者认为最可能的方式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这也同时涉及了行政法律关系。

2.2微博抢注中的刑事法律关系

微博抢注入可能构成的犯罪有敲诈勒索罪、招摇撞骗罪等。

例如沈阳一位男子抢注了“沈阳万科公园大道”的微博名,向万科公司索要价值七十万元的两居室住房,就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某位模特冒充警花,在微博内了不雅照片及不当言论,因招摇撞骗罪被判刑九个月。这虽然不是因微博抢注而起的案例,但是有很多抢注政府部门名称的账号,很可能因不实信息而构成招摇撞骗罪等犯罪。

2.3微博抢注中的行政法律关系

微博抢注中的行政法律关系,除前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所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外,最可能发生的是因用政府部门名称的账号传播谣言而处以行政处罚。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抢注个人姓名,多发生民事法律关系;抢注商标名称和企业名称,既可能涉及民事及行政法律关系,亦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而抢注政府部门名称,则多为行政法律关系,严重的亦可能构成犯罪。

3微博抢注的危害性

由前文可以看出,微博抢注具有较大危害性。其主要表现在对民事权利的侵害及对社会秩序的危害两方面。

(1)微博抢注对民事权利的侵害。微博抢注可能会对他人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造成侵害,也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网民对于企业的产品形象产生误解,对企业利益造成损害。

(2)微博抢注对社会秩序的危害。微博抢注对社会秩序的危害较大,通常发生在注册名人姓名微博或政府部门名称后虚假消息中。公共服务职能的微博名称如果被人随意注册,容易对公众产生误导。

由于名人微博及政府部门微博关注量较大,可信度较高,通常虚假消息后容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并可能因灾害性谣言造成社会的恐慌;政治类谣言使得公众对于国家秩序、政治稳定以及政府的工作产生怀疑和猜测;一些犯罪类谣言,捏造一些骇人听闻的犯罪信息,引起公众愤怒、恐惧,引发公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不满等。

这种大范围的传播,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极不利的作用。

4解决微博抢注相关问题的建议

4.1对于类微博抢注的法律规制

美国国会曾于1999年通过了一项法案,允许商标持有人对域名抢注者提起法律诉讼。但目前尚不清楚该法案是否也适用于twitter账户抢注现象。美国商标权律师苏珊・维勒表示:“目前美国法律只适用于域名抢注行为,而未涵盖twitter账户抢注现象。”

事实上,虽然twitter禁止任何用户使用未经授权的注册商标,但是twitter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识别系统,因此twitter上主要还是依靠用户的投诉来对用户名称加以限制,也并未产生足够有力的监管办法。

4.2微博抢注问题的管理难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微博名称的法律地位,它是否属于知识产权、能否适用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把其纳入到知识产权框架下,如何把它与其他知识产权对接起来是很重要的问题。同时,由于微博的申请注册是无偿的,那么怎样控制微博的管理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保护成本过高,就会造成其他的负面影响。

4.3微博抢注问题的解决建议

(1)增设微博注册、修改的严格程序。首先,在注册微博时,注册人的联系方式应当明晰,除电子邮箱外,可以强制验证电话号码,这能够为异议人联系到账号持有人提供方便。同时,注册微博或修改微博账号名称时,应该有较为严格的程序,对于一些特定的名称不予注册、一些名称需经过验证方可注册。事实上,现在新浪微博对于微博名称已经有所限制,但是也有过犹不及的情形。

微博名言篇5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浪微博;实名制

1 新浪微博平台的媒介融合发展现状

web1.0时代,新浪作为一个商业性网络媒体,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的整合与需求,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新闻门户网站;web2.0时代,新浪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更多表现在更为深广的层面上,近几年来,新浪微博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都体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状况。

1.1 微博成为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契机,但爆发式增长已结束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2月1日,共有近千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相比较于2010年10月的567家(包括了136家报纸、307家杂志、41家电视台和77家电台)增加近一倍,且分类日臻完善,从传统大报、名牌栏目到地方报纸、杂志,甚至包括多类新兴媒体,如数字媒体、移动媒体、手机媒体等,还包括新浪自身相关媒体。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2010年网民的微博使用率仅占13.8%,而2011年网民使用率为48.7%。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

这两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博正在成为媒介融合的新平台新方式,但通过数据也不难发现,从数量上看,新浪微博上的媒体数量已经日趋饱和,在客观上没有更多实体媒体数量增长的前提下,新浪微博的媒体数量,不会再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进一步来说,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增长,也进入了平台期,除了这个客观原因外,新闻微博自身盈利方式的模糊,以及实名制的推行等因素也会导致爆发式增长的结束。

1.2 媒介融合形式与内容皆有所创新,但深度广度仍有待提高

传统媒体微博一般采用三种形式:第一,原创内容,有时为独家新闻,有时又只是一般性质的感悟经历;第二,链接本媒体报刊或是网站报道的详细新闻;第三,转发其他媒体或个人的微博。这三种形式的微博内容不尽相同,从形式到内容较以往的传统媒体新闻方式都有所突破创新,以传统媒体报道和微博两个平台为例,2010年7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插播的南京“7•28”石油爆炸事故,使用的就是率先由目击此事故的微博用户拍摄的微博图片。

这些有益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但从深度广度及其产生的影响力来看,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的,2012年2月3日,新浪微博媒体汇板块,媒体影响力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头条新闻、南方都市报、财经网、新浪财经、新浪娱乐、新闻晨报、新浪视频、新周刊;而人气排行前十的分别是:头条新闻、新浪娱乐、新周刊、2011快乐女声、快乐大本营、凤凰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中国蓝,所谓的主流媒体机构,尤其是以新闻报道见长的传统媒体,其影响力和人气,仍有待提高。

1.3 微博的社会媒体属性日益凸显,但仍有谣言、侵权等违背新闻伦理与法规的情况

微博作为用户数量2.5亿的网络平台,其在传播信息、娱乐生活、服务社会、反应民意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微博的社会媒体属性因此日益凸显,这点毋庸质疑。但是,新浪微博作为一个商业性的媒体产品,尤其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作用的当下,也出现了侵权、传播谣言、买卖“粉丝”、网络欺诈等多种问题,

新浪微博现阶段针对谣言制造、网络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多采取相关责任的微博用户禁言或是注销的方式,并设有专门的“微博辟谣”认证微博,用以对新浪微博上的各类虚假信息进行揭露,并对相关用户进行惩治,但这种力量是微弱的,谣言治理,还是要多管齐下,多方联动。

2 新浪微博的走向分析

2.1 实名制推行,微博管理法制化,

 2011年12月15日,北京市正式出台规定,从2011年12月16日起,微博用户必须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才能使用发言功能,而在此日期之前申请微博的用户,必须在2012年3月16日之前进行实名身份确认,否则将无法对微博内容进行或转发,实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用户不得制造虚假的微博用户。

在2003年,网络实名制就局部实施了,一路走来,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实名制度出炉。《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的出现,微博实名制度的推行,将网络实名制度落实到实处。

微博实名制认证表示曾经对立的网络虚拟身份和现实社会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合二为一。本着对自己言论负责的态度和法律的监管,微博上各类违背新闻伦理与法规的行为将会得到行之有效的遏制,新浪微博里现在的实名认证用户,其发言、评论、转发,相较于普通用户,自是有一份负责。

2.2 手机终端大行其道

新闻界一直奉行“内容为王”的信条,这个信条在互联网时代依然是不变的,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有共鸣的微博得到的关注程度和转发量以及产生的影响力注定是高的,只是与内容同样重要的,还有内容呈现的渠道和平台。

2011年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增速仅为3.9%,使用人数为3.67亿,使用率从上一年的77.2%下降至71.5%。近年来网络新闻使用率一直在下降,网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正在发生转移。从这个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新闻用户仍占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网民的七成,是一个绝对排名第一的比重,只是,这个使用率一直在下滑,而与此同时,手机微博2011年的使用率同比增加了23个百分点,是增长幅度最高的手机应用。CnniC分析认为手机微博将是继即时通信之后,又一个吸引网民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关键应用。

2.3 受众进一步细化

微博的互动性、共享性,进一步打破了地域、工作、年龄等社会化的区分标签,人人140字的篇幅,较低的准入门槛,信息量极为丰富的内容,都让每个人在这个空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圈,这是一个科技和传播带来新鲜经历的时代,这是一个即兴和碎片化构建思维的时代,手机客户端智能应用的进步,使之逐渐演化为一个微型电脑,而随着技术提高而到来的,还有成本的大大降低,受众参与传播,并且进一步细化为不同的群体,在微博时代,变成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军.传媒伦理与法规.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天铮.传统媒体与微博报道融合互动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国记者,2010(8).

微博名言篇6

【关键词】微博;假新闻;防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2011年微博这种新兴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深广。“从普通网民与公安部门、媒体等社会力量结合一起的微博‘打拐’,到对长江中下游旱情的微博援助;从高晓松醉驾案、药家鑫案的微博关注,到对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的微博直播;从娱乐八卦到‘咆哮体’、‘丹丹体’、‘私奔体’的一夜走红……无不显现微博的传播力、渗透力及影响力。”[1]作为新媒体的标签,微博因其便捷性、时效性而备受民众推崇,它不仅可以用来记录自己的心情和状态,也为相距十万八千里的人实时相互关注和交流创造了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门槛降低,使得“人人都是信息者”,获取、分享和传播信息极为简便,信息内容极大丰富,信息的自由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伴随着微博的盛行,不和谐的声音层出不穷,由微博传出的假新闻花样繁多,大量的虚假不实信息充斥着互联网,假新闻使微博从最初“言论自由”的阵地渐渐转化成“胡言乱语”的居所,对网民乃至社会影响极坏。因此,对微博假新闻的防范和治理刻不容缓。

假新闻:微博时代挥之不去的阴影

微博其实就是“迷你版”的博客,它继承了博客的简单与及时,同时融合了邮箱、社区、即时通信等特征,并革命性地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两大传播平台有效结合起来,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个人微博。发表的便捷大大增强了微博消息的实时性和现场感,这一点是很多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另外,微博更适应现代人快捷的生活节奏和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习惯。短短140个字,不顾及话语的前后逻辑,不需要说明前因后果,只有信息片段,阅读与传播都极度简单方便。

正因如此,微博不仅仅是自我表达、人际交流的工具,而且迅速崛起为新的社会化媒体,成为当下一个公共发言平台和信息传播载体,在社会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力。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各媒体还没开始发声或是还没反应过来,微博上就已经有了一手信息或是已传播得满天飞了,在网络舆论监督和公共事务讨论中,微博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微博用户除了有普通网民、各界名流之外,各大媒体、政府行政机关等都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政府信息的公开、公安部门寻找案件线索、行政机关澄清相关谣言、相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等工作都可以通过微博实现。全民微博时代已经到来。

微博时代,用户自由而主动,信息丰富而多元。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从诞生之初,假新闻的阴影就一直笼罩微博,其信息的可靠性远不及传统媒体,许多假新闻都是始于微博并盛传于微博,从“金庸去世”到“鲁迅大撤退”,从“北京看海”到“小孩被抢”,从中国谣传抢盐到英国伦敦街头骚乱,微博假新闻在社会上影响十分恶劣。在微博迅猛发展的同时,假新闻也呈现出泛滥、失控的状况,微博似已成为假新闻的最大滋生地。

微博假新闻产生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因才有果。微博假新闻的产生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信息内容的零碎。微博用户所的消息,通常是不超过140个字的简短消息,三言两语,无头无尾,很多内容都是个人的心情记录与情绪表达。这与传统的新闻活动中完整、均衡、严密的专业化写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微博信息内容的零碎,虽降低了写作门槛,契合现代人“浅阅读”浏览式的阅读习惯,但碎片化的文本,劣势显而易见。有些复杂的新闻事件是无法用140个字或一张简单的图片来概括的,零碎的信息内容往往会误导读者,助长假新闻的产生。同时在某些时候主观情绪的表达会被误读为新闻信息而得以传播,这同样会以讹传讹,形成另一种假新闻。

把关审核的缺失。在微博网站中,媒体把关人的角色被大大弱化了。微博用户在注册时不需要通过身份验证的审核,即可拥有自己的微博账号,因此在发表微博的时候,也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论会给真实社会中的自己惹祸上身。网络的匿名性使用户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状态中,这导致很多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有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就一些耸人听闻和刺激的信息,这是微博造假的心理基础。另外,把关审核的缺失会使微博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微博用户在使用微博时,在信息框内输入文字或添加附件之后,点击“”,一条微博在一秒钟之内就可得到发表。经过不断地转发,消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快得让人根本来不及查证它的真实性,这就为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传播方式的变异。微博在传播方式上没有了以往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的严格界限,它是融合了三种传播类型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在微博上,每个人可以自主选择进行“加关注”,与其他人形成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也可以加入群体、热点的圈子,构成群体传播;同时由于众多传统媒体纷纷登录微博,设立账号新闻信息,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大众传播模式。正是由于在微博这一传播平台上,多种传播方式融合的特点大大突破了单一传播方式的局限,使其兼具人际传播的互动性、群体传播的聚合性和大众传播的广泛性,因而大大提升了传播的时效。[2]传播方式的变异使微博拥有了无与伦比的传播力与渗透力,一旦有假新闻经此传播,其速度、广度是惊人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而微博最具特色的传播方式就是名人效应引发的粉丝传播。在各大微博网站上,都有不少商界、政界、文体界的名人安营扎寨。他们都拥有大量的跟随者,一个名人的粉丝可以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数量,这就说明,名人一条微博就有这么多人能看到,影响力甚至远超一份成熟的报纸。名人微博在网络上扮演着一个强大的“舆论领袖”角色,是一个强大的传播中介,通过一个名人转发得到的信息往往有很多人关注和持续转发,会迅速形成热点事件。一则假消息如果仅仅是通过草根的普通用户传播,是不可能有很大影响的,但如果是名人微博,则充当了假新闻“扩大器”与“扩音机”。

狂欢心理的助推。BBC全球新闻部主管理查德·塞姆布鲁克曾用五个字概括网络等新媒体在传播领域的意义:“观众上场了。”[3]这也是微博的生动写照。微博快速的信息流动,即时的交流互动,开放、宽松的海量信息,聚集多种传播类型的优势,为人们提供了尽情发声的温床,各式各样的人都粉墨登场,并引起人们毫不间断的关注热情。

正因如此,作为“草根”特色媒体的微博,人人都可以有话说。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中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用微博就是为了消遣放松,呈现出不承担后果、无责任的网络“围观”心态。事情新鲜,够夺人眼球即可,对信息的真实性不在乎,懒得深思,凭第一感觉去回复去转发。在这种网络狂欢心理的作用下,微博对很多人物与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假新闻滋生与传播的“帮凶”。

微博假新闻的防范

针对微博假新闻泛滥的现实,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进行处理:

首先要强化监管,加强把关。这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进行。一是利用官方辟谣,提高微博自我净化能力。官方辟谣是微博网站针对典型的谣言在第一时间将辟谣信息以通知的形式发给所有微博用户,帮助网友分辨真假,从而避免谣言的进一步扩散。2011年8月,新浪官方“微博辟谣”向所有用户发了一条通知,内容为“‘无偿献血被红十字以一袋200元卖给医院’说法不实”,事件起源是那段时间有用户在微博上称无偿献血被红十字以200元一袋卖给医院,医院又以500元一袋卖给病人,据调查后证实此说法是子虚乌有,同时还附上了人民网和新华网相关报道的网址,供网友查证。除此之外,官方辟谣的主页每天都会就微博上传出的虚假消息进行澄清,在对事件进行调查确认之后发出澄清的微博,并对散布谣言的微博用户实行注销账号、暂停微博和暂停被关注等处罚。二是加大网络监测,强化网络管理员的把关人功能。微博网站中的网络管理员直接扮演着“把关人”角色。虽然很多微博网站都有自动纠错的功能,但这种体系无法形成有保障的机制,网管人工检测是非常必要且是必需的。管理员在发现了微博上的不实言论后,应该联系该微博用户,让其自己删除微博,若此举行不通,再通过管理员的特殊权力强制删除微博以制止虚假信息的进一步扩散。

其次是强化认证,加强管理。微博作为一个信息的公开平台,只要注册一个账户,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传递消息、表达观点。而信息者良莠不齐,难免产生假新闻。要改善这种状况,可以强化注册认证,推行微博实名制,特别是名人微博。相对而言,名人微博一般是比较慎重的,在未明确信息的真实性之前,不会轻易地转发微博。同时,名人微博在打击假新闻、维护微博秩序上有强大的作用。在“金庸被去世”这个事件里,著名战地女记者闾丘露薇率先在自己的微博上替金庸先生澄清,闾丘露薇有一定的知名度,她的微博辟谣效果很好,不少她的关注者跟着转发她的微博,同时,金庸先生也主动现身,谣言不攻自破。相反,郭美美事件就是因为其身份的认证出了问题,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所以微博必须强化认证,加强对用户的注册管理,同时适当提高认证门槛。

最后是强化自律,加强他律。广大微博用户是新闻信息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用户们在发表微博的时候要严格遵守自律的原则,严守新闻道德的底线,不哗众取宠,不为了吸引关注量和粉丝一些虚假而劲爆的内容。不管是自写还是转发都应该注明信息来源,对负面消息更应核查清楚再,不可随意炒作、任意转发。特别是作为媒体人的微博更应该强化自律,哪怕是私人微博也要避免个人情绪与主观,核实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后再,减少假新闻的产生。

在强化自律的同时,要加强他律,发挥法律、经济等手段的调控功能。目前我国在网络法律层面还存在很多缺失,因此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微博造假者的曝光力度,建立起标准的惩处细则,让造假行为得到应有的惩处,对微博造假者形成法律威慑。另外,还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只有将道德的人人自律与合理的制度他律相结合,才能让假新闻从根本上失去生存的“土壤”,保证微博发展的文明与健康。

微博的出现,就像电影《阿凡达》中的灵魂树一样,让社会上的人们建立起自由的沟通,享受信息无障碍的传播与发送,而假新闻的存在也是目前微博发展中必然的产物,正如任何媒体都无法避免假新闻那样。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要积极地厘清微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要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对其进行预防与治理,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微博时代。

参考文献:

[1]刘方志.微博时代来临官员如何应考[n]现代快报,2011-07-12(12).

微博名言篇7

微博;舆论监督;监管策略

无疑,微博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最炙手可热的新媒体。回顾其历史,世界上最早的微博出现在2006年,美国的twitter网站最早发明了微博的核心概念,最早制定了140个字的通信通则。中国首家微博网站新浪微博于2009年开始内测,目前的用户注册数量已经超过3亿。微博凭其本身的便捷、实时、高效传播等特点改变我们汲取和阅读信息的习惯,并赋予每个人影响世界的权利与可能。微博精准地整合社交网站与信息平台,把这样的概念推向了极致。

微博的强大力量在舆论监督方面得以淋漓尽职地体现。在过去的一年里,微博打拐帮助被拐卖的乞讨儿童重返父母的怀抱;通过微博发起了“免费午餐”的公益活动;在“723”动车事件中无数网友一起为受害者哀痛祈福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的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甚至污染整个网络舆论环境。

1.微博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a.微博自身属性限制舆论监督承载的信息量

每条微博最多能容纳140个中文字符,这就使微博较难将一件事情的原委及始末细细道来,只能去粗取精,有时甚至断章取义。微博世界里的“标题党”、“标签式舆论”都力求把矛盾最激烈的断面呈现出来做“微传播”。

譬如“毁容门”事件中,一条“网曝安徽‘官二代’横行霸道,恋爱不成将少女毁容”的微博在网络上疯传。在“官二代”作为一个群体负性标签的当下,该事件激起了公众郁结已久的社会情绪,随即上升到微博热门话题首位。我们暂不去考虑该事件的道德伦理,单纯为了博人眼球使用“标签式舆论”很可能使博友只考虑到断面预设的话语方向,而模糊或忽视整体的、具体的话语情境,终以“一己之揣度”作出并不全面的是非判断,产生更多的仇恨与摩擦,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的知名人士“害怕”微博。全国政协委员倪萍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关心流浪儿童的问题。随后有记者问:“有些名人开微博解救流浪儿童,你要开吗?”倪萍回答:“我不敢写微博,不知道哪句话说得不好就被断章取义了。如果花一个晚上跟别人矫情,一个人哪说得过十万人啊,以讹传讹,瞎耽误别人功夫。”倪萍的这种“怕”并不是多余,恰恰准确道出了微博舆论监督存在的弊病,即微博信息这种碎片化的存在有时无法反映事情的真相,甚至与真相相悖。

B.微博“意见领袖”舆论监督能力有待提高

在微博的舆论监督之中,一些人成为意见的重要影响者。这些人是经过实名认证的政府官员、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媒体从业者、学者、媒体机构等,因其本身拥有的社会关注度而成为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微博中的“名人效应”不可小觑,即使只是普通意见的表达,也更容易被用户广泛关注并传播。巨大影响力决定了“意见领袖”应注意在微博中的言论导向,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推进舆论监督。

C.部分舆论监督缺乏专业性和理性导致微博成为谣言滋生地

微博注册的“零门槛”使其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拥有亿万名粉丝。这同时也为微博时代的舆论监管带来巨大阻力。大多数微博用户都是未经过专业新闻素养教育的普通网民,然而微博赋予他们公众话语权和媒介接近权,使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对舆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微博用户通过转发、评论、加关注、搜索等基本功能,形成了其独特的链状、环状、树状的对话结构,带来“病毒是传播”,传播呈几何式增长。笔者注意到单是关于“机场建设费该取消吗?”的微话题讨论,博友通过转发和评论,在短短12小时内,已达到十四万余条。可见微博上信息流通速度之快。

微博不是一个信息孤岛,而是和整个互联网相连的。网民缺少专业性和理性的行为很可能通过微博波及整个互联网,更甚则影响社会正常运行。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写道:“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1]微博为这种无意识的非理提供了优质的电子传播途径,网络“蝴蝶效应”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

微博谣言和虚假新闻的广泛传播就是最好的佐证。如今,“名人被死亡”早已不是新鲜事。其它案例如江苏响水“谣言”导致逃亡事件、全国“抢盐风波”事件、北京地铁谣言事件等等。在这些事件中,微博即便不是始作俑者,但也最大化地扩散了谣言传播并产生社会恐慌,导致严重后果。

D.微博的娱乐属性大大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影响力

毋庸置疑,娱乐圈名人是微博上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笔者注意到某晚6时新浪微博的粉丝数排名,前十名全部为娱乐圈人士。著名主持人何炅曾经的一条吃早饭喝汤的微博,在一个小时内被转发7125次,评论更高达9017条。可以说,舆论监督应有的严肃性在微博中被娱乐性稀释了,微博的娱乐属性降低了微博舆论监督的影响力。大众媒体在舆论监督的信息传播中依然覆盖了大部分群体,所以,微博的娱乐属性也是导致微博舆论监督从属地位的原因之一。

2.微博舆论监管策略

a.充分发挥政府类微博的作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廖圣清说:“前些年,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普遍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而近年来,政务微博的纷纷开通则算得上另一个里程碑。”的确,早在“微博元年”2010年,以公安系统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就已经开始大规模运用微博,政务微博的“井喷”现象出现在去年4月至10月。目前已达2万个。面对微博这个新兴的舆论场,政府机构不能缺席,通过微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第一时间回应网上热点,努力引导好社会舆论。政府机构真正参与到微博舆论监督中,了解运行机制,之后再实施监管便容易得多。

B.传统媒体引导微博舆论

尽管微博是个有生命力的好东西,但引导不好就会变成驱动舆论的又一块监管盲区。然而,传统媒体,诸如报纸、广播、电视,在舆论导向和监督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撼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体,相反,两者应该是共生关系,相互作用。传统媒体利用微博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的同时,应该加强舆

下转第112页

上接第106页

论引导,第一时间粉碎谣言,打击虚假新闻,凭其本身的权威性,净化微博舆论环境。

C.提高全民媒介素养是根本

微博名言篇8

在众多“体贴式”微博谣言之后,“补碘防核”最为打动人心。3月16日,中国各大城市百姓排队“抢盐”的队伍蜿蜒如长蛇阵,景象惊人。

“微博算是新闻传播媒介的一种吗?传播者和受众是同一个群体,可是往往的新闻消息并不一定都是事实,又或者传播的信息中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当这个疑问帖在网上尚未得到最佳答复,“谣盐”如“金庸去世”一样,让人们再次体会到微博的“给力”。正因如此,人们发明了一个新词“微博力”。

“对于坏消息,人们通常更愿意相信微博而不是媒体。”知名博主“五岳散人”说。140个字以内的微博,核裂变式的传播速度,真假难辨。微博传谣迅速,辟谣却很难。“谣盐”的覆灭终究需要各大传统媒体在正面战场上呼吁:“抢购食盐没有必要!”

“谣盐”的兴起,体现微博力;“谣盐”的覆灭,体现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裂变式传播:“谣盐”体现微博力

当人们打开电脑或者手机,第一件事情是上微博,或者是在打开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的同时上微博,微博力已经形成了。

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人这么做呢?2010年的一项调查称,微博博主已经高达1.2亿。而新浪2010年财报数据称,仅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就已超1亿人。即使滤过各门户网站的数据“水分”,中国的微博用户早就超过了美国的twitter(推特)或者Facebook(脸谱)。

twitter(推特)的成功,得益于其成功的策略转型――2009年7月29日,推特把首页那句“你在做什么?”改做“分享和发现世界各处正在发生的事”。新浪微博的成功,也是因为借鉴了twitter(推特)的经验,而且又开发出“围裙”――微群。如果让微博仅仅停留在描述自己的生活,局限于社交网络,而不是新闻信息的传播,那就形成不了今天的微博力。

微博力,在“谣盐”事件的传播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最新BBC新闻台的消息……”,这样的帖子接二连三,甚至还有“碘盐中的碘预防辐射,今后海盐没法儿吃了”。3月16日晚,上海、浙江、广东、广西等地都纷纷出现“抢盐”现象。

穿了“BBC”的外衣来传播谣言,微博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但确实是重要一环。微博作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来发表、更新信息,微博“粉丝”的转发、跟帖、加关注、搜索等功能,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和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形成了其核裂变式的传播,辟谣都来不及。

往深度思考,此番“谣盐”的兴盛,一方面是由于在惶恐状态下人们倾向于接受负面信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在长期对抗式阅读中养成了一个习惯:相信小道消息。2010年8月,群邑中国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西安6城市15~55岁的900个微博用户联合开展一项在线调查。调查发现,微博上的新闻获得了较高的信任度。七成以上的微博用户,有意愿将微博作为获取新闻的重要平台。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共有六成左右的用户,明确表示微博上人们的新闻可以相信,其中50.7%的用户表示可以相信,10.5%的表示非常相信。这项调查的结果,正是“谣盐”的故事得以演绎的原因――8亿手机用户、4亿网民的感染效应。

平息“谣盐”:传统媒体赢在公信力

在突发性事件中,微博凭借简便快速的特点,往往成为第一消息发出平台。江西宜黄拆迁事件、“李刚门”等,微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让传统媒体获得了一条新的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不仅传统媒体关注微博,“微博问政”、“微博办案”已经成为全新的政府沟通渠道。2010年11月23日晚,一条“悬赏寻尸全城通缉”的消息首次出现在“厦门警方在线”的微博里。在厦门警方通过微博迅速破获虐杀女童案之后,福建警方纷纷开设官方微博。尽管如此,微博仍是把“双刃剑”。“金庸去世”的故事在微博的世界里并不新鲜;《第六感生死恋》男主角屈克•史威兹已经在twitter上“死”了好几次,他必须不断出来澄清,告诉大家他还活着。

说微博是“自媒体”也好,或者“全民记者”也好,微博传递的仅是信息,真的信息或假的信息,并不是新闻。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性,传统媒体一条新闻的播发需要层层把关,以确保其真实性。而微博的发出,只能凭借博主自身的判断。当然,微博自身也有着一定的纠错功能,比如“金庸去世”半天之内就被博友证实为假新闻;再如日本大地震中“被死亡”的众多日本漫画家,在自己的微博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谣言立刻覆灭。

但是“谣盐”事件中谣言的覆灭就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它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从3月15日起,“新浪辟谣”官方微博就在不停地发送辟谣消息。“我们现在是7×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查实”,新浪微博“辟谣小组”成员谭超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如是说。但人们并不为所动,网友们在疑惑:“各大媒体没有报道的消息就一定不真实吧?”直到3月17日各大传统媒体“国内食盐九成是井矿盐”、“国家存盐充足”的辟谣消息之后,谣言才得以中止。“抢盐”反而成了很多微博调侃的笑料。传统媒体以其权威性和真实性,显示出了强大的公信力。

微博力应与公信力结合

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所以有人说:“微博的发展给传播领域带来了颠覆式的变化。”越来越多传统媒体开始启用微博,甚至植入到“两会”报道之中。而作为媒体的微博既要体现微博的时效性和先锋性,又需体现作为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但是,假新闻已成为微博的“阿喀琉斯之踵”。怎么治这个“踵”呢?

首先,微博应有其自我审查制度。以Cnn的iReport(我报道)为例,你可以在Cnn的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文字和图片,但前提是你需要先进行身份认证和确认,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虚假信息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度仍需要完善,因为即使Cnn的iReport进行了注册,发现假消息的传播之后,也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其次,微博运营商要谨慎“加V”,名人名博要靠道德约束把好第一道关,担负起社会责任。新浪、腾讯等微博早已开始“加V”,但是,微博之上,所谓名人和意见领袖――这些被网站加了V(身份认证)的名人名博,一旦将未加核实的消息和转发,则会让假消息看起来更像真的,且传播得更加迅速。这就需要名人名博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的微博拥有超过60万的粉丝,一份地方纸媒的发行量,通常都难以达到这个数字。并且,闾丘露薇坦言,自己对转发的消息非常谨慎,即便是“加V”人士的消息。

再次,新闻记者在微博上也是一名传播者,应时刻不忘自身的职业理念和原则。一名新闻记者,在工作中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生活中也是受众,这本身不存在身份的困惑。但是,当记者开设微博的时候,特别是名记者,身份的困惑就出来了。即使他的微博没有以某报某台等的名称出现,人们可能仍会认为他是以记者的身份在说话,甚至认为是某报某台的声音。

微博名言篇9

论文关键词微博言论自由有利弊端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或发一张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一起分享、讨论;还可以关注朋友,即时看到朋友们的信息。目前,微博正用它的自由、开放、即时、互动等特性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舆论场。一个人的意见或新闻可以迅速传播,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微博成了人们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新领域,当红十字会、中石化、官员贪污等在微博的传播下狼狈不堪,微博已经从单纯的社交工具转变为舆论监督的利器。然而,微博毕竟是一种新兴事物,其在存在有利的一面时也会带来种种问题,由于法律未对微博有详尽规定,加上网民在微博发言时往往盲目跟风,缺乏自身正确的判断,造成错误言论广泛传播的现象.微博创造了言论自由的新时代,使言论自由的行使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微博中言论自由的概述

(一)微博中的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之一。较之以往行使言论自由的方式不同,现代社会公民更多的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微博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扩展了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空间。微博中人人都可以独立的成为一个媒体,每个人的话语都可能受到成千上万人的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微博在便利人们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舆论监督场所。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在2011年7月的《2011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网络热点事件中,18.8%的源头是微博,中国舆论的重心已经快速向微博移转,网民发言的首选媒体更多倾向于微博,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微博话题也从日常琐事转向社会事件,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微博创造了网络社区的公共领域,这一公共领域的舆论反过来影响和引导着现实社会舆论。

(二)微博中言论自由的特点

1.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

微博的即时性体现在微博中的言论可以将社会中刚刚发生的事情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到网上。网民们通过微博可以迅速的参与到刚刚发生的事件的讨论中去。微博的开放性体现在,微博吸纳各个阶层的言论。微博的话语权既不专属于精英阶层,也不仅仅是草根阶级的讨论工具,它属于每一个人,即,人人均可以参与到微博的发言讨论中。微博的互动性体现在,往往一个人发表的言论可以引起网民广泛的互相讨论。

2.一种自媒体式的言论自由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即每个公民都可以当作一个独立的媒体而发声。微博是一种典型的自媒体。在微博中每个人都可以独立的发表言论,这种个人言论都有可能在网络的快速传播下形成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3.成本低廉性

微博之所以受到广大网民拥护和喜爱,就是因为在微博中发表言论不需要太大的成本。以往传统媒体中,如果想让自己的言论占据一席之地,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并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微博中网民发表言论只需下载一个微博客户端并注册会员即可。其基本不需要任何成本。

二、微博中言论自由有利的方面

(一)使公民更加充分地行使言论自由权

微博所具有的特点使微博更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公民通过微博这种简单快捷的方式即时且迅速地传播着各类话题、新闻、观点。公民也可以通过微博即时进行互动探讨。微博的用户群体上至各级政府、各类名人明星;下至各个阶层的草根百姓。一个热议的话题通过微博迅速传播,很快就可以引起广泛的参与和互动。微博这种新兴社交媒体较之传统舆论媒体更能吸引广泛的群众,其参与讨论的人群也不仅仅局限于一小部分,因此,其更容易吸纳不同观点,更能吸引各个阶层的广泛讨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也便能更加充分地行使。

(二)微博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

研究发现,微博诞生后,网络反腐的主阵地也发生变化。统计显示,39个网络反腐案例中,通过微博渠道传播的就有11起,有的举报材料在其他网站就曾发过,转到微博上才引发大量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微博已取代天涯网、各地方论坛和民间维权网站,成为最重要的举报阵地。

2011年6月,江苏溧阳市卫生局原局长谢志强,在网友众目睽睽之下,发微博和情妇相约酒店开房,聊天记录在网上直播。次日,谢志强即被免职,接受调查。还有2012年发生的雷政富事件,不雅视频于7月20日下午曝光,通过微博迅速发酵。在网友的监督之下,仅过了63小时,重庆官方即宣布将雷政富免职,并进行立案调查。

通过微博反腐的案例还有很多,从这些事件中就能看出,微博已成为现下反腐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三)微博有利于社会民主

民主社会即服从于公民意志的社会。以往社会由于种种原因底层社会的声音很少能有效到达上层社会,言论表达机制不完善造成的重重阻碍使得底层人民群众的要求不被重视。微博是典型的网络自媒体,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可能会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有利于公民意志的表达与采纳从而促进社会民主发展。

三、微博中言论自由存在的弊端

(一)微博中网民的观点往往缺乏专业性,不能为大众提供专业参考

一旦社会事件发生,微博可以通过广大网民迅速搜集各类信息、传播各类信息,微博已经成为了解社会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微博易操作同时又不易监管,这使得广大网民得以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可能不同于主流媒体。往往网民的观点缺乏专业性判断且又缺乏组织性。只要一种观点符合某个阶层的普遍价值观就可能迅速被追捧,从而使专家所做的专业解读被网友的“喧嚣”所淹没。由于大量网民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仅仅是从个人情感出发的,因此并不能为大众提供参考框架。

(二)社会精英依然掌控着微博话语权主流

微博这种社交工具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微博是一种网络时代下的自媒体,即人人都享有话语权。这句话虽然不错,较之传统媒体,微博确实以其独特的存在使许多草根阶层的想法和要求得要重视,得到关注。但即便如此,名人在微博中的话语权依然是举足轻重的。一件社会事件的发生如果发言者是平民大众,那么他的话语极有可能迅速淹没在网络之中,而如果一个名人也同样关注这个事件,那么他的一句话,一个转帖就可以得到上万人甚至上千万人的重视。从“粉丝”的数量就不难看出,排在前位的基本都是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相对于名人广大草根的“粉丝”要远远逊色许多。“名人效应”即便在已十分开放的微博中依然普遍存在。

(三)网络围观易导致群体性事件

微博引领社会舆论导向,社会事件在微博上广泛转载的同时极易造成网络围观。网民们跟随大众的舆论导向往往对一件符合网民价值观的事件一致叫好,却对违反广大网民价值观的事件一片谩骂。在广大网民情绪极端激动的时候往往“人肉搜索”就会发生,使事件主人公的隐私暴露,也极有可能遭到广大网友的报复。从而,一件网络上引发的事件被迅速扩散到现实中来。这些事件的频频发生,不难看出,由于缺乏组织性、专业性,广大网民的素质又参差不齐,在一种情绪的煽动下很有可能发生群体性的恶性事件。

四、对微博中言论自由的规制

(一)完善微博中言论自由相关立法

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微博中的言论也不能例外。针对微博中言论出现的种种问题,有必要针对微博言论作出专门立法,以规范微博中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同时也是对《宪法》所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法律化、具体化。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与此同时《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这就为微博中言论自由的保护提供了宪法依据,同时也说明了行使言论自由权时应具备的限度。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正式公布施行《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这是我国关于微博客发展管理所制定的第一部法规。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相信在未来的几年将有更多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完善相关立法才有效规范微博中存在的问题,由微博引发的种种侵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支撑,从而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二)加强微博用户的道德素养

法律永远是规制社会问题的底线,道德素养的加强才是微博言论净化的根本力量。由于微博是公民发表言论的网络平台,如果对其严厉管制,难免会妨碍公民正当行使的言论自由权利。而且网络上每天充斥这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果仅仅是靠法律来规制,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加强对广大网民道德素养的提高,能在极大限度上净化我们的网络环境。毕竟,在法律可能触及不到的网络地域,只有网民自身能够对自己的言论秉着负责任的精神,以及在面对种种不实信息时能作出一个比较理性的判断才能真正让微博中的言论得到净化。这样能极大节省社会成本,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减轻社会压力。

微博名言篇10

【关键词】框架分析实名微博畸变

国内微博实名相对较晚,而借助框架理论分析实名微传播的国外研究也少之又少,缺乏成熟的现实借鉴。本文选用具有多学科性质的框架理论来分析微传播实名,兼顾社会议题与媒体话语,统筹政治导向与网民呼声,分析当下媒体的框架本质,揭示实名微博发展的趋势,以期使媒体传播更有力,网名诉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为微经济展现价值蓝图。

微博实名与匿名,实际是一种相对状态。对于交流频繁的微博粉丝之间,已经实现了虚拟状态下的实名熟悉,而对于高活跃度的微博名人,他们初始状态即为实名。本文以2011年12月北京实名试点运行为界,2011年度数据归属匿名,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数据归属实名。第一,这段时期正值社会整体环境变迁如“两会”及中央领导人更替,实名与匿名在互联网上同时存在。第二,从网民个体角度,自媒体引发对问题的思考和评价差异。

台湾学者臧国仁认为,每一种社会事实的框架都有一种类似的结构,这种结构可分为高层、中层、底层三个层次,便于逐层解构文本。

具体来说,框架的高层结构是指对某一社会事实主题的界定,经常意指一些以特定形式出现的标题、导语,是新闻的核心意义,也是新闻事件的抽象意义,较易被大众所记忆。框架的中层结构包括某一社会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要素,时间要素是指事件的前因后果,归因成为重要影响要素。低层次的结构又称框架的微观结构,框架需要通过符号以及结合符号的修辞风格来表现。

一、微博匿名与实名的高层级框架“主题”的娱乐化

微博高层级框架核心是微博主题的界定。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加,微博主题受到来自媒体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双重影响。在匿名与实名对比2012年3月“两会”微博议题时,匿名呈现出对政治、政策的批评,独创性的话语比重较大,其中匿名上访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对于,呈爆炸式的响应,高层级框架主题设置更加尖锐。而高层级实名议题更多涉及个人的情绪状况,多转载性的话语或根据意见领袖的观点展开适度评论。

本文发现微博新闻的高层次框架即主题的选择与传统媒体构建新闻高层次框架主题选择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微博呈现事件的端倪,媒体展现事件的全貌;微博众说纷纭,传统媒体盖棺定论。

虽然微博因为字数的限制,无法做到事件五要素的描述,但接力式转发成为微博信源的主要途径,这也是衡量微博主题价值的标尺之一,是媒体选择主题的重要参考。转发中有一个奇异的回流现象:从最初微博事件的描述,在转发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展要素添加,也不断有新的观点修饰,最终回到始发微博者时本人往往也难以辨认,转发在微博中的炒作功能体现得较为突出。

概括微博匿名与实名的高层次框架,特征如下:

第一,在“法不责众”匿名掩护之下,问责国家抱怨社会不公。从一个层面可以反映人们法制与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道德的优化。并且在涉及国家问题时,能够用更开阔的视野,与国际社会进行横向的对比。

第二,实名微博高层次框架强化个人利益诉求的表达。涉及个人利益时,温和的社会公共议题探讨和与社会影响力人物观点的契合,实现个人意愿与观点的表达。实名并没有淡化对国家社会重大问题的谈论,只是减少了不必要的谣言与猜忌,微博的信源对官方和媒体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二、微博中层级框架的“归因”无力性

最能体现中层框架特征的是“归因”的核心变量“影响力”。影响力是公信力、说服力和传播力的集合,是微博信源权威性、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的保证。

通过统计分析,名人分享的新闻内容多是个人动态以及娱乐动向,倾向沿“边缘路径”分析社会问题引入个人观点。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佩蒂在研究说服性信息传播时,提出了一种称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方式处理信息,一种是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另一种是以较为简单粗略的方式处理信息;前者是沿“核心路径”处理信息,后者是沿“边缘路径”处理信息。详尽分析发生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和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反之则沿“边缘路径”进行一般处理。对于网民处于“核心路径”关注的议题,既得利益者的意见领袖会不谋而合采取“核心边缘化”方式,使影响力失去应有之意。

传媒的经济属性——影响力经济,使得媒体要生存发展必须竭力争取稀缺资源——受众注意力。媒体深谙此道,不断通过开通微博,使媒体的记者、编辑直接与网友互动,从而汇聚受众注意力,抢占微经济先机。

对于实名微博中层级框架的变化,概括来说,媒体与名人即意见领袖成为娱乐化的领路人,在微博注意力不断汇集时,使微传播成为娱乐经济的又一主控平台。

三、微博低层级框架的“暧昧性”多元化表达

暧昧性体现语义的模糊性与多义性。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士用二分法把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暧昧性通过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和语言符号的多义性来体现,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受传者和情景意义的不断加入,更加强化了符号的暧昧性。

微博热词和表情完成暧昧性“声色”结合。热词作为构成微博语言的潮流词汇实现低层级框架的意义建构,微博表情实现了文字间情感的直白强化。在热词分类中,包括实时热词、娱乐热词、财经热词等。而这种分类主要体现的是微博热词的出处,但在实际热词运用中,将跨领域表达不同的语义。微博热词已成为一种现象,不断丰富微博新闻低层级框架的构建。因为热词的灵活表达性,逐步演化为娱乐热词政治化,政治热词模糊化,经济热词生活化,生活热词戏剧化,例如娱乐热词“hold”随后用于抗震救灾。

微博低层级构成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微博表情,通过简单的表情添加,可以高度提炼对话者的心情,或开心或难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微博体是实名框架的匿名“掩体”。微博体的出现类似于文学体裁,通过一个模式化的框架,添加不同的词汇,得到不同目的的表意效果。微博体在匿名与实名状态下,是借助于一种“体”的掩护或是衬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微博低层级框架呈现如下特点:

(1)在匿名与实名博闻低层级框架上微博热词差异迥然。匿名状态下政治热词占据主体地位,直言不讳的对政治人物的失语进行调侃,对政治问题进行直接的评价甚至批评。微博实名后,会出现政治热词的娱乐化,娱乐热词的政治隐喻化。

(2)微博表情具有稳定性,成为网民直接表达想法的工具。表情作为一种图像式的展示,便于网络媒体监控新闻事实的尺度,获得更有参考价值的信源,但微博表情易察觉,难把握。

(3)微博体是博闻低层级框架形成的独特架构模式,承载多种语义,起到匿名保护作用。在实名状态下,不仅传统的“体”不会消失,还会通过不断的演化,成为实名状态下很好的工具。

四、实名微博引发的思考

逐层级分析实名微博的框架结构,在得出实名微博高层级“主题”娱乐化、中层级“归因”无力性、低层级组合“暧昧性”的同时,本文认为实名微博已经有畸变雏形。

1、实名微博正在“边缘化”普通网民,普通网民正在淡出微博空间

(1)“虚拟我”价值观形成,尊崇习惯正被动养成。浏览微博已经成为众多网民每日必做的功课,微博言论成为其现实生活的行为参考,微博名人成为崇拜和效仿的对象。“真实自我”逐渐与现实分离,呈现出三种状态:第一,以微博作为获取消息的唯一渠道;第二,将微博中人物作为真实的个体存在;第三,类似“强迫症”的事事以微博作为行为准则。

(2)注意力被娱乐消费吸纳,成为微博经济的“挖井人”。普通网民成为微博经济的真正推动者,大量注意力投放在微博上,使微博成为充满潜力与价值的空间。

2、实名引发传播空间的缩放

(1)社区的人际传播取代了大众传播,成为新闻活动的新形态;微博一站式体验实现了感官延伸却减少了实际感触。

(2)传播伦理开始成为社会伦理,不真实、不恰当的微博消息将社会事实扩大,引发难以估量的社会问题。

(3)微经济带给宏观经济的效益缺少公认的评价系统。微博经济代表的社交网络经济价值,量化的标准一直争论不休,微博经济的实际效益回报成为商家诟病的症结。

3、虚拟空间实名加剧现实社会“两极分化”

(1)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得而又失。微博匿名最初赋予了弱势阶层相对自由的话语表达权,而实名后对言论控制使这种自由的空间越来越狭窄。

(2)网络资源保有量偏重优势阶层,实名后资产增值。初始的经济优势,使其最先接触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最先拥有利用技术价值的工具、最先获得虚拟空间的经济先机,滞后的公平显得无力而无奈。

参考文献

①e.Goffman.Frameanalysis:anessayontheorganizationofexperience[m].newYork:Harper&Row,1974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6-37

③《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缔元信网络数据

④王玲宁,《国内新闻框架研究评述》[J].《中州学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