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治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30:37

医疗救治措施篇1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救护效果

一、内容与方法

院前急救是患者发病时,救护车到达现场,第一时间进行救治。本文将以我市两所医院的2014年1-12月共计150名急救患者为例,每个医院各选择75名急救患者分为a组和B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院前急救护理和常规护理,将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进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a组采取院前急救护理措施,2014年1-12月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患者为75人,其中35位患者为男性,40位患者为女性。其中因心脏病进行院前急救措施的有23人,占a组总比例的30.7%,因为骨折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的有27人,占a组总比例的36%,因为其他原因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如,孕妇、过敏体质的有25人,占a组总比例的33.3%。B组采取院前急救护理措施,2014年1-12月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患者为75人,其中42位患者为男性,33位患者为女性。其中因心脏病进行院前急救措施的有24人,占B组总比例的32%,因为骨折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的有28人,占B组总比例的37.3%,因为其他原因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如,孕妇、过敏体质的有23人,占B组总比例的30.7%。

院前急救护理,尤其是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心梗和脑梗的在近几年的发病率很高,发生心梗时,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造成生命危险。在a组院前急救护理中,救护车到达患者所在的地方,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通过增加胸内压和直接压迫心脏而让血流畅通,在护理车上可以看到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如,速效救心丸、阿司匹林等,对于严重的心脏病患者,救护车上还配备了一些心脏穴压监测仪、强心剂等。救护车上抢救设施比较齐全。在院前急救的同时,也是对救护人员职业技能的考验。B组常规护理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时,只在救护车上配备了担架,到心脏病患者所在之处时,也进行了胸外按压,但是并没有缓解病情的药物。有一些医护人员,因为技能的欠缺,强行让患者躺在担架上,这对心脏病人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严重者可能导致心脏病患者失去生命。因此,对于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医院应该加强医护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水平。经过调查和对比,a组院前护理对病患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B组常规护理,适合孕妇、过敏体质等病情较轻的病患治疗。

二、结果

经过对两所医院的150名病患的分组观察,发现院前急救会理措施的加强,可以让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提高治愈率,增加院后的治疗效果。a组院前急救护理病患的总治愈率为61.33%,B组常规护理的病患总治愈率为53.33%,所以,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可以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对于重症患者,a组院前急救护理可以保证患者在送往医院途中一直被治疗,所以a组病患的病情只要及时发现就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治疗效果可以更显著,疗效更快。B组常规护理中,在救护车送往医院的途中患者未被治疗,所以容易因为时间过长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三、讨论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也在不断的进步,通过对案例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院前的急救护理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综上所述,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辉.李兰.院前急救的特点及护理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05

[2]何大勇.盛利.影响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的原因及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09

医疗救治措施篇2

1.编制目的

为提高防汛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发生汛情时及时、有力开展抢险救灾、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制定本预案。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汛期暴雨、洪灾及其次生灾害的卫生抢险救灾、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工作。

4.工作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反应及时、快速处置的原则。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

县卫计局成立防汛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卫计局应急办,办公室主任由杨晓鹏兼任,副主任由廖德蓉兼任,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组、疾病防控组、卫生监督组三个小组。

医疗救治组长由县人民医院院长兼任,副组长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兼任,成员由县人民医院相关科室科主任组成。

疾病防控组组长由县疾控中心主任兼任,副组长由县疾控中心副主任兼任,成员由县疾控中心相关科室科长组成。

卫生监督组组长由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大队长兼任,成员由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相关科室人员组成。

(二)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

指挥协调全县汛期灾情医疗卫生救援及卫生防疫工作;组织协调全县医疗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2.医疗救治组

负责汛期避灾点医疗保障工作;参与、指导汛期灾害伤病员医疗救治工作;组织医疗救援队伍,按局应急工作指令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

3.疾病防控组

负责现场流行病学流调和卫生学调查、采样对象及检验项目确定;负责灾区消、杀、灭工作技术方案的指导;负责制定疫情综合控制技术方案;负责疫情信息的传递、收集、整理、分析并提供领导小组领导决策;负责有关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编发宣传材料。

4.卫生监督组

负责灾区饮用水、环境、传染病防控措施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

三、预警预报

县卫计局应急办加强与气象、防汛等部门的联系,随时了解天气汛情情况,及时进行通报,按照指令进行预警;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负责本单位危险区域和危险地带的监测值班值守,加强同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的信息沟通,根据监测及获得信息情况及时预警预报灾情、险情。

四、预案启动

县卫计局获得灾情信息或得到上级指令,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等统一领导、指挥下,县卫计局防汛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预案。

五、应急响应

(一)响应行动

预案启动后,局机关各处室、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进入应急状态,开展相关应急工作,保证各项措施落实。

县卫计局:局机关加强值班值守,保持和上级有关部门、单位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联系;局主要领导或授权责任人亲临灾区、灾情现场靠前指挥;局应急办根据灾情和上级指令及时调派相关专业组赶赴灾区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医疗卫生单位:灾区医疗卫生单位积极组织自救,及时转移隐患区域的人员、物资,对无法转移的设备做好防护保护;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努力保证医疗正常工作秩序,切实做好伤病救治、消杀防疫等工作。非灾区医疗卫生单位密切关注全县灾情,加强医疗救护、消杀防疫人员、物资应急准备,随时待令支援灾区医疗救护、消杀防疫、卫生防病等工作。

(二)现场处置

1.处置原则

统一指挥、分类指导、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及时做好灾后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

2.应急处置反应

县卫计局防汛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医疗卫生救护队伍和相关人员到达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病工作,及时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必要时请求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支援和指导。

3.医疗救治

医疗救治组接到命令后要及时组织医疗救护小分队赶赴灾区,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根据需要或县应急办等要求,医疗救治组应在灾区设立临时医疗救治站,负责灾区伤、病人员和救灾人员的医疗卫生救治。对危重伤、病员要及时转移到医疗条件好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尽量减少灾害对群众健康造成的损害。

4.疾病预防控制

疫情防控组在接到命令后要及时组织疫情处置小分队赶赴灾区,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评价和疫情监测,采取环境消毒、饮水消毒等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开展卫生防病健康

教育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性灾后传染病防控活动,及时发现和控制扑灭灾后疫情。5.卫生监督工作

灾情发生后,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要组织人员加强对灾区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和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卫生监督执法和督查,保证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6.灾区的各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人员,应按照自己的职责,全力投入到抗灾防病工作中,靠前落实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病措施,保护群众身体健康。

六、信息报告

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开展应急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的同时,及时向县卫计局应急办报告有关情况,核实本单位和所属区域灾情,统计抢险救灾、医疗救治、消杀防疫、疫病控制等有关数据。

七、响应终止

应急响应终止由县卫计局防汛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县卫计局应急办通知执行。

八、评估报告

医疗卫生有关工作结束后,县卫计局负责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医疗救治、消杀防疫等卫生应急工作评估,内容包括卫生系统灾情和经济损失、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工作效果评价、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

九、保障措施

1.信息畅通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实行汛期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业务人员要保证通讯联络工具的畅通,以保证指挥系统畅通,及时组织开展救灾防病工作。

2.队伍建设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保证卫生应急队伍的稳定,严格管理,制订和落实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做到平战结合、常备不懈。

3.物资储备

各医疗卫生单位建立物资储备和管理机制,储备一定的医疗卫生救护和疫情处理应急物资,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4.汛期巡查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汛期巡查,对单位所在地可能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及时做好应对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准备。

5.纪律要求

卫生应急预案启动后,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要积极准备参加救灾防病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迅速召集医疗卫生应急人员集合待命,在交通工具、药品、器械等各方面作好准备,接到命令后迅速赶往灾区开展工作。

6.责任与奖惩

防汛卫生应急工作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县卫生计局对防汛卫生应急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将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十、预案管理

医疗救治措施篇3

关键词:重症多发伤;急救;临床分析

重症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机体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器官受到损伤,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症状[1]。重症多发伤休克发生率高,低血氧严重,易感染和脏器功能紊乱,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达20%~70%[2]。重症多发伤伤情严重,治疗稍有耽误就可能造成人员的死亡。因此及时有效规范化的抢救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将自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03例重症多发伤患者的急诊过程进行回顾,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了103例重症多发伤患者,其中男69例,女34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为(35.5±3.7)岁。受伤原因分别为:交通事故37例,高空坠落26例,钝器击伤17例,锐器刺伤23例;受伤部位分别为:脊柱21例,胸部18例,腹部15例,颅脑12例,骨盆12例,其他部位25例;有76例伤者两处器官严重损伤,35例伤者三处器官严重损伤。

1.2方法

1.2.1入院前急救(1)判断病情。重症多发伤患者易休克,伤情严重。因此,医务人员需及时赶到急救现场,并对患者的受伤情况及严重程度进行初步判断,采取简单有效的急救措施进行初步治疗,同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2)途中护理。在将伤者送往医院途中,医护人员要利用救护车中的呼吸器、吸痰器、氧气瓶等设备对患者实施呼吸护理,使患者保持呼吸畅通。(3)止血措施。若伤者有开放性伤口,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4)维持循环血量。因重症多发伤患者易发生血性休克并发症,医护人员需利用救护车中的套管针及液体,建立静脉通道,并输液,给伤者补充足够的血容量,以避免出现休克,为抢救争取时间。(5)固定。四肢骨折的伤者,要利用夹板进行简单固定;颈椎受损伤者,用颈托固定,同时用四头带对伤者头颈部固定。

1.2.2院内治疗(1)液体复苏治疗。若重症多发伤患者出现休克并发症,医务人员则需立即对伤者实施液体复苏治疗,及时纠正休克现象,提高抢救重症多发伤的成功率。若伤者发生血性休克并发症,在受伤后的一小时内要对伤者补充足够的液体(1500ml以上),以防止伤者出现感染、器官功能障碍症等并发症。(2)手术治疗。伤者经过抢救的初步治疗后,需针对伤情再进行手术治疗。在本研究的103例伤者中,有22例进行了骨折内固定手术,18例进行了气管插管手术,13例进行了胸腔闭合引流术,12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术,11例进行了胸穿术,10例进行了剖腹术,10例进行了减压术,7例进行了开颅手术。经过手术治疗,不仅可以对受伤部位进行治疗,还可以使伤者的器官功能不受进一步的伤害,保障伤者生命安全。(3)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重症多发伤的临床病理研究发现,重症多发伤的病理过程依次为:损伤反应期,脓毒症发病期,损伤修复期/功能衰竭期。因此,在急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减少损伤反应时间,尽可能跨过伤者的脓毒症发病期,直接进入损伤修复期,并保证急救过程的整体性与连续性[3]。时刻监察伤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伤者的并发症,并针对并发症给予有效治疗。

2结果

103例重症多发伤患者经过急救后,91例治愈,3例自动出院,9例死亡(其中2例为多器官功能障碍,5例为休克,4例为颅脑严重受损)。

3讨论

重症多发伤伤情危急,涉及多个功能器官,且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死亡率很高。若不能掌握黄金时间对伤者进行抢救,很可能导致伤者死亡。因此要对重症多发伤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要提高抢救成功率,科学而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必不可少的。采用“入院前急救-入院抢救-手术治疗”的急救模式,并积极与多个急救科室合作,做好各项急救措施,以提高急救成功率。103例重症多发伤患者经过急救后,91例治愈,3例自动出院,9例死亡(其中2例为多器官功能障碍,5例为休克,4例为颅脑严重受损)。综上所述,医务人员在救治重症多发伤患者时,要快速、及时、有效且准确的做好入院前、入院途中及入院后的各项急救措施,并对重症多发伤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治疗,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秦汉,程飞,揭子琴.5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3),3033~3034.

医疗救治措施篇4

根据《贵州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预案》、《__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__市重大活动医疗卫生应急保障预案》、《__市国家教育统一考试期间有关部门主要职责》及全市、全县中、高考会议的安排部署,特制定本方案。

根据《__市国家教育统一考试期间有关部门主要职责》中卫生计生部门的职责及全市、全县中、高考会议精神,为切实加强医疗救护、传染病防控,决定成立县级中、高考医疗卫生应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县疾控中心、县卫监所、县人民医院及市中医院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中、高考医疗卫生保障的协调指挥和组织领导,下设办公室在县卫计局应急办,办公室主任由__同志兼任,成员__,联系电话:__,领导小组下设3个工作小组,各组人员名单及职责如下:

(一)医疗救治小组:全县共设3个医疗救治小组,负责中、高考期间学生及相关人员的现场医疗救治及其它相关医疗救护工作。

1.市四中考点医疗救治小组

组长:__,联系电话:__,联络员:张崇新,联系电话:*,成员:__

2.市七中考点医疗救治小组

组长:*,联系电话:*,联络员:*,联系电话:*,成员:*

3.市八中考点医疗救治小组

组长:__

__市人民医院为__县中、高考保障定点收治医院。考试期间各医院要安排医疗救治专用车在医院待命,不得作为他用,确保在本院不能处置的患病学生能及时转运到市人民医院。各驻点成员请在八点钟之前进场。

(二)传染病防控指导小组:负责传染病防治技术指导,对中、高考期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提出处置意见,负责各考点考前消杀技术的指导工作。对考生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者,及时劝其就医;对出现流感样症状的监考人员建议不得再进行监考工作;一旦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出现流腮、水痘、季节性流感等常见传染病要及时报告并进行处置。县疾控中心应主动与县教育局联系,加强对考点相关防控工作的指导,视考生情况提出安排单独考试的建议。

__

成员:__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疾控中心应急办,负责具体日常工作__

中、高考期间负责考点传染病监控监测、考前考点的消杀和防治技术指导工作。

(三)卫生监督组:负责对中、高考期间学校及各职部门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巡查,负责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巡查涉及生活饮用水管理制度建立及措施落实情况,生活饮用水水质情况,学校内供水设施卫生许可、管理情况,供、管水人员健康证持证情况,学校索取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情况,学校内供水水源防护情况。

__

中、高考前,县卫生监督所对考点学校及考区范围内公共场所饮用水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饮用水安全监督

1.要按照卫生部《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规范》的要求对辖区内承担高考、中考任务的学校及周边地区宾馆、饭店的饮用水安全要实施过细的卫生监督检查和指导,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防患于未然。

2.加强考试期间考点学校食堂、学生饮用水情况安全巡查。

(二)医疗救治

各医疗救治应急保障医院要制定工作方案,组建应急救治队伍,加强队伍培训和演练,要做好人员、物资、设备、器材和药品等的储备,要做好组织协调、人员配备、车辆、物资等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处置突发事件。考试期间所有120急救车在接送病人途径考点时禁鸣警报器。

(三)疾病预防控制

县疾控中心要提前介入,做好考点学校因病缺课、传染病发病情况摸底工作,保持与学校校医的密切联系,随时掌握传染病发病动态,对考生出现的各类传染病突发疫情要及时进行处置。要主动与县教育局、学校联系,加强对考点防护、消毒工作的指导,视情况提出安排单独考试的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参与保障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此次卫生保障工作,按照保障要求制定工作方案,认真落实各项措施,要选派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好的专业人员参加保障工作,保证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车辆及物品到位,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实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各单位在高考中考期间要实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如出现突发事件在及时处置的同时,必须及时向县卫计局报告。

医疗救治措施篇5

*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波及我国多个省份,四川、陕西、甘肃、重庆、云南等省市发生人员伤亡。本次地震强度大,破坏性强,灾情十分严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理任总指挥,启动一级应急响应,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各项抗灾救灾措施,全力抢救伤员,切实保护灾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全国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和中医药系统要紧急行动起来,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去。

一、高度重视,全面动员

这次抗震救灾工作特别紧迫,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全国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和中医药系统要坚决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抢救受伤人员,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中医医疗机构和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做到紧急动员、充分准备、枕戈待命、服从调遣,随时奔赴灾区。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作风,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及时送到受灾群众之中。

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管局和中医药局已经分别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机制,积极部署、组织协调、全力支持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和防病工作。灾区各级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医疗卫生救援措施,尽最大努力抢救受伤人员,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严格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责,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未发生灾情地区的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全局的高度,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组织好应急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血液和药品等应急物资准备,随时按照卫生部统一安排向灾区提供支援。

二、密切沟通,加强协调

各级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和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与地震、民政、气象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灾害程度、发展变化及预测趋势,做好各项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准备,有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要严格按照信息要求和新闻宣传规定,及时准确医疗卫生救援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信息。要与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加强协调,争取经费、装备和储备物资等方面的支持,保证各项医疗卫生救援措施的有效落实。

各省级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建立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领导同志要亲自带班。落实岗位责任,及时有效开展工作,确保信息准确和畅通。灾区卫生部门和中医药部门要及时掌握并上报人员伤亡情况、疫情发生情况及伤员救治工作情况,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汇总报告卫生部。中医医疗机构受灾和医疗救治情况,要及时报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非灾区卫生部门和中医药部门要及时上报支援灾区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情况。灾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启动相关应急响应,建立应急指挥机构,明确抗震救灾工作联络员,汇总当地食品药品生产供应情况、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抗震救灾中与食品药品监管有关的其他情况,每日报告国家局值班室。对发现的重要情况及时处置和立即报告。

请各省级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于5月14日17时前将值班员、带班领导,联络员名单及联络方式(保证全天24小时畅通)分别报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值班室。

三、落实措施,有效救灾

受灾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切实落实防灾救灾措施,加强安全管理,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医疗卫生机构的危房要停止使用,确保病人安全和医疗救援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灾区卫生部门和中医药部门要结合医疗救治工作实际,在灾民集中安置区域设立医疗点,组织医疗队伍开展巡回和定点医疗,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及时安排重症伤病员转运和住院治疗。大力开展受灾群众自我医疗救助知识宣传,加强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员致死、致残。要集中优势医疗专业队伍,组建医疗卫生救援梯队,分批次到救灾一线工作,保证以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投入医疗救治工作。要因地制宜,注重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为灾区群众提供医疗救治。

灾区各级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中医药部门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的监督监测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大力开展防病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防止灾后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和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发生,要认真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流行蔓延。要高度重视受灾群众和应急救援人员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反应,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保障相关人员身心健康。保障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灾区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灾区核设施损坏情况、严防核物质和化学物质泄漏,并做好应急队伍和物资、技术准备。一旦发生次生、衍生事件,要按照有关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处置工作。

医疗救治措施篇6

【关键词】综合创伤急救模式;严重胸腹外伤;救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R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8-0153-02

doi:10.14033/ki.cfmr.2016.18.088

严重胸腹外伤患者常伴有多脏器功能损伤的症状,病情危重,容易造成多种并发症,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所以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是治疗的关键[2]。严重胸腹外伤患者需要多个科室进行综合治疗,普通急诊治疗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提高急救效率、规范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至关重要[3]。综合创伤急救模式是对严重创伤患者在入院前后整个急救过程采用优化配置医护人员、规范的急救流程、完善的急救设备、优质的急救后治疗和护理,从而为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提供最有效、最专业的急救,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4]。本文主要探讨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严重胸腹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急救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39例。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20~78岁,平均(48.5±3.3)岁,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为17~23分,平均(19.6±3.1)分,其中腹部损伤19例,胸部损伤20例;常规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16~75岁,平均(47.9±4.2)岁,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为18~23分,平均(19.9±2.8)分,其中腹部损伤16例,胸部损伤2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模式,院前急救时对患者进行清理伤口,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包扎。建立静脉补液通道、吸氧、心电监测,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转化情况。入院后进行相关检查,急救后送入专科病房进行救治观察。

观察组采用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具体内容为:(1)院前急救。救护车接到患者后,立即采取院前急救措施,查看患者呼吸功能,对胸腹部的利器、脱出的肠管进行覆盖、固定,减少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降低感染。对外伤进行简单消毒、包扎、止血。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对患者进行输血、补液,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观察患者有无缺氧情况,对患者进行呼吸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有无其他系统的损伤,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了解患者的主要情况,将信息告知急诊医生,让急诊医生做好急救准备。(2)入院后急救通过绿色紧急救治通道将患者直接接到急诊室。急诊医师询问患者主诉,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检查,初步评估外伤对全身各个系统的影响,同时进行积极抗休克治疗。采集患者血液标本鉴定血型,准备输血和检查使用。在病床边尽快采用Ct检查、超声检查进行诊断,明确损伤部位、范围、大小,减少搬动患者,缩短检查时间。诊断结果由多位专家进行探讨得出治疗方案,对需手术治疗的患者,立即通知手术医师进行手术。无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送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观测,积极采取预防并发症措施。注意观察和记录患者表情、意识、体温、面色、尿量、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分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3)急救后措施。抢救之后,将患者送往重症监护病房进行进一步观察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转化情况,做好急救措施,准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出现意外情况,积极预防并发症。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救治成功情况、就诊到确诊时间、急救抢救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创伤严重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有:休克、致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救治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救治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就诊到确诊时间、急救抢救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严重胸腹外伤患者主要因突发意外事件导致,患者损伤范围广泛,致死率高[5]。所以对于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时间就是生命,除了节约时间,尽早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救治方法,对每个急救环节采取高效的协作救治措施,对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作用[6]。常规急救先由医师初诊,诊断后再进入专科进行治疗,中间环节多。而且严重胸腹外伤患者多伴有多部位损伤,专科治疗容易延误其他损伤部位的最佳治疗时机,各科室的协调性较差,容易引起并发症,留下后遗症[7]。综合创伤急救模式是院前急救、院后救治的一体化规范综合方法,在入院前就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让急诊医师协调好急救人员,做好急救准备,节约了救治时间[8]。对患者进行吸氧、补液有利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维持体内酸碱度和电解质平衡。入院后在病床边对患者进行Ct诊断,减少移动,节约了检查时间。然后由多科室专业急诊医师共同研讨治疗方案,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按照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急救,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同时可以全面的对患者进行检测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观察组患者的就诊到确诊时间、急救抢救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说明综合创伤急救模式提高了急救水平,减少了并发症,相对于常规急救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对严重胸腹外伤患者应立即采取综合创伤急救模式,提高救治成功率,缩短就诊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严重创伤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亮,张森.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98例临床救治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9):35-36.

[2]陈万林,李截.烧伤合并腹外伤诊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4):84-85.

[3]桑红琼.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5,14(4):22-24.

[4]李连生,曾志刚,孔金水,等.312例腹部外伤救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3):39-40.

[5]武玉兵,张京楠,孙毅.同期双侧开胸手术内固定治疗双侧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6):75-77.

[6]杨俊,黄和民,陈麒麟.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20):2429-2430.

[7]唐芙蓉.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中使用一体化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4):97-98.

医疗救治措施篇7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二)编制依据

(三)适用范围

(四)工作原则

二、事件分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i级)

(二)重大事件(ⅱ级)

(三)较大事件(ⅲ级)

(四)一般事件(ⅳ级)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救援领导机构

(二)救援专家组

(三)救援执行机构

(四)现场救援指挥部

四、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应急响应分级及行动

(二)现场救援及指挥

(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

(四)信息报告和

(五)应急响应终止

五、保障措施

(一)信息系统

(二)急救机构

(三)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四)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五)物资储备

(六)经费保障

(七)交通运输保障

(八)其他保障

六、公众参与

七、附则

(一)责任与奖惩

(二)方案制定与修订

(三)解释部门

(四)实施时间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保障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应急预案》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和《湖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方案。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四)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职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二、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i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省政府或有关部门请求国家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省(市)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二)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

2.跨市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三)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

2.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

2.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组织指挥体系由救援领导机构、救援专家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组成。在县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负责所在地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一)救援领导机构

1.县救援领导小组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根据县应急指挥机构或县应急总指挥部的要求,成立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卫生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卫生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卫生局、县经贸委、县科技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交通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红十字会、县人武部等部门有关负责人组成。

县救援领导小组职责:在县应急指挥机构或市应急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领导全县各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协调各成员单位,组织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2.县救援领导小组

办公室

县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卫生局内),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和有关协调工作。

(二)救援专家组

县卫生局组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家组,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救援支持。

(三)救援执行机构

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执行机构由120急救分中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组成,在县救援领导小组指挥下,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其中,各级医疗机构、急救分中心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治和伤员转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根据各自职能负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站网网。

(四)现场救援指挥部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需要,设立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指挥部,由现场最高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担任指挥,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的救援行动。

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组织体系见附件。

四、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应急响应分级及行动

1.i级响应

(1)i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i级响应:

①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②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③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特别重大事件(i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i级响应行动

县救援领导小组接到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本方案。迅速组织医疗卫生救援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供决策参考;组织和协调救援执行机构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落实医疗卫生救治措施;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展开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及时向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县政府和县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和反馈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县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组织领导和指挥救援专家组、救援机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组织实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2.ⅱ级响应

(1)ⅱ级响应标准

符令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ⅱ级响应:

①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②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③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重大事件(ⅱ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ⅱ级响应行动

县救援领导小组接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本方案。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对策和措施,供决策参考;指挥和协调救援机构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落实医疗卫生救治措施;根据需要及时派出救援专家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采取支援行动;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救治、转送伤病员,实施疫病现场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向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县政府和县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和反馈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按相关规定,在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组织实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3.ⅲ级响应

(1)ⅲ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ⅲ级响应:

①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或有关县级专项应急预案。

②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较大事件(ⅲ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ⅲ级响应行动

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接到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迅速组织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救治伤病员,实施疫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向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省救援领导小组报告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

4.ⅳ级响应

(1)ⅳ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ⅳ级响应:

①发生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

预案或有关专项应急预案。

②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一般事件(ⅳ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ⅳ级响应行动。

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接到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进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现场救治行动,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同时向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报告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

(二)现场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在启动本方案后,迅速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伤病员的救治和疫情防控、卫生监督等行动。在实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行动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意自我防护,确保安全。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响应级别和事发地现场应急处置行动的实际需要,设置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准确掌握现场情况,做好事发现场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使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紧张有序进行。本级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的主要或分管领导必须立即赶赴现场,靠前指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效率,加快抢救进程。现场救援指挥部要接受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处置应急指挥机构的领导,加强与现场各应急处置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1.现场抢救

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应急救援行动,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裸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2.转运伤员

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者伤病员病情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已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作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现场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四)信息报告和

急救分中心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后,在迅速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同时,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现场救援指挥部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现场救援指挥部、承担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每日向县卫生局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随时报告。卫生局要及时向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县卫生局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信息工作。

(五)应急响应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完成,伤病员在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救治,经县政府或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可宣布应急响应终止,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保障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建设,是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卫生局应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组织和队伍建设,组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制订各种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技术方案,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

(一)信息系统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卫生应急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二)急救机构

根据保障人口和医疗救治的需求,并按照区域卫生规划,配合建立由市急救中心和县急救分中心组成的急救网络。

(三)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依托省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省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市中心医院建立的化学中毒、核辐射应急医疗救治专业科室。

(四)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组建县综合性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县级队伍规模不少于30人。

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专业队伍的稳定,严格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必须报经县政府批准。

(五)物资储备

县卫生局提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所需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计划建议。

县经贸委负责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运,保证供应,保持出厂价格稳定。

(六)经费保障

县财政局负责安排应由县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所必需的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监督工作。

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县财政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或给予补助。

安全生产事故灾害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单位应向医疗急救分中心或相关医疗机构支付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

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中发生的人员伤亡,由有关部门确定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县财政可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或县政府的决策对医疗卫生救治费用给予补助。

各类保险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参加人身、医疗、健康等保险的伤亡人员,做好理赔工作。

(七)交通运输保障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县交通局要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人员和物资运输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通畅,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县公安局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

(八)其他保障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治安秩序,保证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县科技局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工作,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科研攻关,统一协调检测技术、药物研发及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和质量监管,参与组织特殊药品的研发、生产。

县红十字会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协助做好相关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发出呼吁,依法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县人武部负责协调民兵预备役,组织力量和装备,参与和支援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六、公众参与

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知识普及的组织工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应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加强对所属人员的宣传教育;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广泛普及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安全员和卫生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救助网络,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七、附则

(一)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方案制定与修订

本方案由县卫生局负责制订,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各乡镇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

本方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三)解释部门

本方案由县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医疗救治措施篇8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93-01

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严重的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该疾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医学人员的普遍关注[1]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老年群体的疾病中呈现着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选取了某院治疗的老年心血管疾病10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照分析并给予其中一部分患者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某医院2010年,在这个期间的进行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患者案例200例作为实验的组员,将这10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例数均为100,观察组中分别是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处于55-80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的年龄也是处于60-85岁。这两组的患者文化程度分别是中学50例,中学至高中100例,高中以上30例,其他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临床对比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

1.2方法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医务人员去总结其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治疗护理的结束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性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及护理

3.1我们知道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严重的受其的影响,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一定护理措施,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

3.2护理

3.2.1医务人员要定时对患者进行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相应的使用血压等的监督及护理。

3.2.2要细心的观察患者的症状,做到及时了解患者情况,有效与患者沟通病情进展,住院期间,患者若出现胸闷、胸痛等情况,医务人员要进一步观察其的问题,及时采取如吸氧等的相应措施。

3.2.3针对患者具有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情况出现,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生活护理,发挥协,护理患者的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问题。

3.2.4重症患者他们必须卧床进行休息,那么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休息护理。病情逐渐稳定的患者,鼓励其进行床上活动或是下床活动,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按时帮助其更换,也需要根据其病情的轻重,细心、有耐心的进行护理。

3.2.5患者的护理措施还涉及到药疗护理。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一定要掌握好。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医务人员应该准确掌握好药物的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等等。

3.2.6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护理措施最重要的一项是急救护理,因为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如果急救及急救护理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护理人员对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方法等等要熟练掌握;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各抢救用物,保持各抢救用物的完好备用状态;如果患者发生晕厥等状况,医务人员一定要立即就地抢救,及通知其的主治医师;各类药物的使用遵医嘱,快速、正确地进行;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医务人员一定立即采取心、肺、脑复苏措施。

3.2.7健康指导是一项辅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促进性作用。因此,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积极鼓励患者去治疗各种原发病,尽量减少各种诱因的出现;根据患者不同病情,指导其掌握劳逸结合的原则,确保足够的睡眠,避免任何精神刺激的情况出现;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医务人员指导其选择相应的治疗饮食;冠心病患者应提醒其要随身备好急救药物,避免紧急情况失控;医嘱患者应遵按时服药。

本文研究中,讨论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对其康复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及提出一些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冯杰,宋克群,杨君,郎森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的初步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0.10.28,9(05):172-176.

医疗救治措施篇9

一、主要做法

(一)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摸清各种医疗保障政策。针对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财政兜底等医疗保障制度多部门分散管理,保障政策、保障对象、保障水平、保障信息等未对接、共享,各种医疗保障制度各自为政,保障混乱,群众不满意等问题,我县组织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深入各乡镇村、各部门,认真调研,为实现精准、有序、全面救治救助,制定统筹优化健康扶贫政策和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统筹扶贫政策,全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狠抓各项健康扶贫措施的落实。一是出台“一份文件”。即《桑植县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桑政办发〔2017〕20号),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扶贫特惠保、民政大病住院、民政补充医疗、财政兜底六重医疗保障,落实健康扶贫工程的“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规定措施,实现从缴费住院“城乡医保一张卡”到“医疗结算一站式”新医保服务模式。二是建好“一个平台”,即阳光医疗信息平台。为保证“一份文件”(桑政办发〔2017〕20号)五重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有序、全面、精准实施,实现扶贫办信息、五重医疗保障政策与医保系统数据的对接、共享,开发出“阳光医疗信息平台”,为实施健康扶贫医疗救治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奠定基础。三是用好“一张卡”。即社会保障卡。参保缴费、就医结算、银行金融等均可在社会保障卡上完成。四是开辟医保新“一站式”结算。我县将涉及医保的各项政策集中到医疗机构的“先诊疗后付费”窗口,实行住院报销一次性结算,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不跑路、部门政策不重叠的精准、快捷医疗保障目标。

2017年累计救助7037名建档立卡贫困患者,资金支出6765万元,其中医保基金支出4899万元、大病保险支出275万元、特惠保36万元、民政救助958万元、财政兜底597万元。我县籍农村贫困患者住院实际报销比例87.66%,人均住院费用负担仅为497元(救助前为1418元),县级及县级以上人均住院费用负担为1023元(救助前费用负担为2839元)。2017年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免住院起付费716万元;提高报销比例10%,为患者减轻医药费用负担  万元;扶贫统筹资金和民政资金为建档立卡户补贴1071.8万元缴纳个人参合基金,扶贫统筹资金补贴625.356万元缴纳扶贫特惠保(两补贴),明显有效缓解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三)扩大救治范围,稳妥推进“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根据《湖南省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张家界市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我县健康扶贫工程行动相关计划实施方案。一是出台《桑植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实施方案》,自2017年11月份启动至年底,已救治6人(直肠癌1人、终末肾病5人),住院费用10.4万元,其中保内费用9.3万元,报销费用9.3万元(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减免0.55万元(一减免),实际报销比例94.6%。根据我县实际,除对省里规定的4类9种疾病患者实施定点集中外,还扩大了大病集中救治病种。出台《桑植县2017年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重型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工程”》、《桑植县尘肺病农民基本医疗救治救助实施方案》、《关于做好高血压等五种疾病门诊治疗基本药物免费的通知》。将尘肺病、肺结核病、艾滋病、重症精神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六种疾病患者纳入了大病集中救治和门诊基本药物免费治疗范畴。二是出台《桑植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2017年10月份正式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家庭签约服务团队23支,常住居民签约率32.51%,重点人群签约率65.1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全覆盖。三是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重病住院后,出院经一站式结算神谕的合规费用按10万以内全部兜底保障,2017年财政共支出兜底资金522万余元(一兜底)。

(四)开通绿色通道,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措施。出台了《桑植县住院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工作实施方案》。与县医保局签订协议的医疗机构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入院“先诊疗”和出院结算缴纳自负费用的绿色通道,极大地减轻患者就医垫付医疗费用的经济负担。大病县域内首诊比例达90%以上,县域内救治比例为83.4%,患者及时就医率明显上升。

(五)开展深度贫困县民政重点救助工作,切实减轻健档立卡贫困户就医负担。2018年,我县被列为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试点县之一。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在全省深度贫困县开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试点的通知》(湘政办发〔2017〕75号)文件精神,结合《桑植县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桑政办发〔2017〕20号)文件精神,我县出台了《桑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桑植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试点方案>的通知》(桑政办发〔2018〕3号)文件。从今年1月1日起,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患大病需住院治疗和43种特殊病种(含长期慢性病、重大疾病、罕见病)需长期门诊治疗服药的患者实施重点救治,并已将我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纳入医疗结算一站式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自开展健康扶贫工程以来,在县脱贫攻坚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健康扶贫工程在我县初步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时救治、就医费用负担大幅减低、就医条件、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等目的。但与国家对健康扶贫工程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后续需继续跟进和努力的地方。

(一)基层基础医疗设施落后。阵地建设:乡镇业务用房面积,按照2020年达到规划床位数面积的仅占57%。2017年共建村级卫生室240所,在建157所,有26所还未开工。乡镇和村级医疗设备添置,大部分靠上级部门配送或捐赠。

(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医务人员总量不足、医学文凭及业务水平不高、医学专技人员储备缺乏、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有待加强。县级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不强、无优势专科。

(三)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力度和妇幼健康服务有等待进一步加强。我县受制于缺乏预防医学和妇幼儿保专业人才、地理环境是地广人稀等因素限制,出现慢病发现率低、只签约不服务、传染病的监测防控村级网络质量不高和传染病报告人员意识不强,乡、村、组妇幼儿保专干队伍不稳定、不专业,高危孕产妇的发现、出生缺陷的防控、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等妇幼儿保工作难突破,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儿保工作难保障。

医疗救治措施篇10

一、强化属地管理职责

全市甲型h1n1防控工作要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各街道、乡镇、大型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制定落实管理措施,全力抓好本辖区的防控工作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防控组织机构,明确了防控分工和要求,分类落实疫情监测、病人救治、信息报告及健康教育以及学校、社区和公共场所防控、消毒、环境卫生工作的协调和督查。

二、加强确诊病例救治工作

准确把握“防与治”的关系,防治结合,两不偏废。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医疗救治实行分级分类医疗救治原则。对轻症病例实行居家隔离治疗或在当地卫生院隔离治疗,对危重病例或者高危患者按照“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收治”的原则,由定点医院进行集中收治。中心医院作为市上确定的定点救治医院,承担我市重症病例和高危患者的救治工作。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方案,强化医务人员培训,诊疗标准严格按照卫生部诊疗标准执行。同时,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要严格落实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切实落实各项措施,有效开展消毒隔离,科学实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三、强化疫情监测预警

市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处理机制,实行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及时、准确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预测、预报和快速科学处置,使防控工作临阵不乱,有序进行。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学校、托幼机构则全面加强了发热病例信息收集,按规定程序稳步实施职工(学生)因病缺勤监测和信息追踪工作;各级各部门全面落实了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信息传递快捷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