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型商业养老保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33:21

传统型商业养老保险篇1

关键词:个人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发展阶段;理论回顾;前景展望

引言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①概括起来,是个人在购买商业养老保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险时不缴纳个人所得税,等到领取养老金时再缴个税的一种私人养老储蓄计划,其实质是将税收优惠与商业养老保险结合的制度创新,其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充分发展。1978年,美国《国内税收法》新增了第401条K项条款,该条款规定不同类型雇主为雇员建立累积制(DC)养老金账户时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该税收优惠政策明确雇主为员工开通的个人养老计划账户在缴费阶段和产生收益阶段不缴税,直到雇员年满59.5岁时,才能从其养老金账户中领取资金,这部分资金作为个人收入需要交税。由于极大的税收优惠激励美国雇主及个人积极加入私人养老计划,短时间内养老计划累积巨大基金,逐渐改变了美国传统养老保障体系,成为社会养老资金的主要来源,这项养老计划也被称为401K计划。税延政策在美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中取得了极大成功,其他欧美国家也采用税延政策,通过设置不同税收优惠模式、设定不同的优惠税率和最高缴存限额激励不同目标群体自愿加入个人商业储蓄养老计划。我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比较晚,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公共养老金支付金额逐年提高,平均替代率60%以上,居民覆盖率达超过80%。但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财政养老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养老资金缺口问题逐渐显现,亟须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特别是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空间受限,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被寄予希望。2018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税延养老保险试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从2018年5月起对上海、福建和苏州工业园区进行试点。试点一年期限过去,成绩差强人意,2019年6月底,共23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销售66款产品,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亿元,投保人4.52万人。相反,同时期没有税收优惠的养老目标基金试点发展如火如荼,自2018年9月试点开始至2019年9月,已成立养老目标基金55支,募集资金170亿元,投资者达150万元,其募集资金与银行个人储蓄存款相当。

一、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1940—1960年)。自1875年美国运通公司设立第一支企业年金计划来,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伴随其存在。1935年,美国通过法律确定企业和个人要缴纳社会保障税,对工薪课税。随后美国税法规定雇主为其雇员向税收优惠养老金计划、简易雇员养老金计划、避税年金计划存入的资金不按工薪对待,免缴薪金税。1962年,美国开始允许自我雇用的个人建立个人税收优惠退休账户,即iRa前身。

2.产生阶段(1970—1980年)。1974年,美国颁布《个人退休收入保障法案》,iRa账户基于该法案应运而生,并将税收递延优惠推广至没有养老金账户的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以及其他纳税者。1978年,美国《国内税收法》以401K条款明确企业加入雇主养老计划适用税延政策,雇主为雇员缴纳企业养老金计划支出可以税前扣除暂缓缴纳所得税。由于401K计划具有税收平滑和投资免税效应,对美国企业年金发展产生较强推动力,该养老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到80年代末逐步成为仅次于国家养老金的第二大养老基金,居于美国养老体系的次要地位。

3.成熟阶段(1990—2010年)。经过401K计划和iRa计划的高速发展和快速累积,美国养老体系发生结构性变化,并强有力的促进美国资本市场发展,减少了公共养老金财政压力,促进经济复苏。税延政策对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激励为其他国家建立多层次养老体系改革提供成功经验。2005年,德国进行李斯特改革后,根据《老年收入法》确立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税收递延政策。澳大利亚的2007年税法修正案针对雇主,为75岁以下雇员提供的养老金部分、个体户自愿储蓄养老金部分全部抵税。

4.调整阶段(2010年以后)。欧美国家经过多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税延政策适度调整和放宽限制,逐渐适应本国私人养老保险市场。福利国家逐渐认识到私人养老计划应该保障居民福利,需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率,逐步对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模式做出调整。与传统iRa计划和401K计划不同,罗斯iRa和罗斯401K养老计划实行个人税后收入缴费,即tee①模式,而澳大利亚个人超级年金采用tte税收模式。

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理论回顾

1.税收激励论。不考虑代际遗传和税收影响,根据精算平衡原则年金化的财富跨期安排是最合适的,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实际上,商业养老保险市场通常需求不足,除个人非理性决策和财富遗传动机影响因素外,税收负担是主要原因。因此,对个人投资商业养老保险计划延期纳税,一方面可以降低个人边际税率,另一方面推迟纳税时间缩短缴税期限,从而减少投资者税收负担激励加入养老计划。

2.公共物品论。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与一般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不同,运用商业模式保障个人退出劳动市场后收入损失风险,属于准公共物品。公共养老保险保障参与社会劳动的人们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现公平。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个人财富投资计划,个人缴纳养老金越多,其退休时期领取资金越多,体现效率。将公共养老与私人养老结合的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需要政府财政政策支持。

3.福利经济论。在工业社会,高水平社会保障能保障社会问题,促进就业从而提高经济产出,而过高的社会福利加重生产企业负担,挤占储蓄份额,同时滋生懒惰,损失效率,长期不利公共福利增进。养老保障制度要体现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责任,采用收益确定型或者缴费累积型的公共养老保险通过代际再分配能增加公共福利,具有个人特性的个人税延养老保险可以通过税收安排提高个人福利水平,进而提高整体福利。

4.风险管理论。随着社会老年化,养老保障需要应对长寿风险和通胀风险。这两类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有系统性的长寿风险和通胀风险,二是具有差异性个体保障需求和投资需求。系统性风险需要长期储蓄资金来应对,个人差异风险则需要市场配置来分散。虽然保险计划资金市场运营会带来新的风险,但其相对老年化风险处于从属地位。

5.税收调节论。递延所得税对个人生命周期收入有平滑效应和累积效应。平滑效应可以使边际税率高的收入转向边际税率低的收入,从而节约税收,形成结余收入。累积效应是这部分结余收入随着时间累积会增加收益,滚动累积,形成利得收入。但这两种效应会随着边际税率、参与率及通货膨胀率等外在因素变化,对个人效用产生的影响不确定,因此可以调节个人投资行为。虽然税延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多层次养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已成为共识,但是也有学者对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功能和作用持有不同的观点。一是税延优惠政策不是私人养老金增长的激励因素。有实证研究表明具有税延功能的401K账户不能刺激个人储蓄,认为401K计划对其他形式的养老安排没有替代效应,也有人认为个人储蓄增加是企业匹配缴费形成的而不是延迟纳税激励的。也有人研究缴费前401K账户与缴费后401K账户个人参与率是否有关来说明税延的激励作用,结论不一。二是税延政策具有累退效应,加大贫富差距。David对美国居民参与税延型养老保险的意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能够取得非劳动所得或者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参与税延型养老保险的概率更大,而家庭中仅有一个工作劳动力或者有被抚养者时,该家庭参与计划的可能性更小,说明中高收入家庭享受更多税延优惠。三是税延商业养老保险对宏观经济的作用不明显。蒋丽彤利用戴蒙得模型分析eet模式下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和消费效应,认为税优养老险能否真正影响到国内储蓄并刺激消费,应综合权衡各方面利弊。四是对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机制的研究较少涉及。很少学者对商业保险机构及其他具有长期投资功能的投资机构在管理长寿风险和保值增值的绩效进行研究,也很少探讨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机制。五是对不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税延激励效果作实证研究。吴孝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效应模型,分析得出边际税率、投资收益率和激励年限均会影响政策激励效果。崔军对试点进行建模测算,指出税收优惠力度较小,激励效果会随着时间而减小。

三、个人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展望

1.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与公共经济相关。税优政策对401K计划的激励作用是有其特殊背景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传统货币和财政政策难以奏效,为走出困境,里根政府采取大力减税和增加储蓄的宏观调控政策。此时,401K计划及税延政策与此宏观政策方向相同,力度相当,客观上促进401K计划快速发展。而我国储蓄率一直高于西方国家,传统依靠储蓄养老,这给个人税延性养老保险提出较大挑战。

2.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激励有明确的目标人群。法国李斯特改革,以法律形式确定改革目标是保证养老金替代率不变,对补充养老金实行补贴,不影响已参与养老保险人的福利。参与养老金计划的个人可以享受财政补贴,其家庭成员也可以参与该计划并可享受财政补贴,鼓励家庭参与养老计划。澳大利亚对于年龄55~65岁处于半退休的中老年人,可以将提取养老公积金,同时存入养老公积金,享受15%的优惠税率,增加老年人收入。我国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要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给予相应力度的税收优惠。

3.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需要其他配套政策。401K退休计划在法律上强制要求雇主匹配缴费,澳大利亚对雇主不缴纳超级年金需要缴纳保障税,这些半强制约束雇主加入养老金计划,客观上提高私人参与私人养老计划的积极性。英国将个人养老金写入《社会保障法案》,并明确税收返还政策。我国个人税延商业养老保险除了税前扣除优惠外,没有其他配套政策手段,仅依靠税前扣除鼓励个人进行长期投资,其作用有限。

传统型商业养老保险篇2

关键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影响因素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G201218);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B035)

一、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了2.12亿,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居民养老问题形势严峻,其中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如何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有利于加快建设我国多层次、多适应性的社会保障体制。黑龙江当地农村居民受特殊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宏观框架及风俗文化的多方影响,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本文拟通过对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调查,对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旨在通过商业保险公司的有效供给来刺激农民的养老需求,将农民的潜在养老需求转化成现实的购买能力,提高其支付能力。

学术界对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相关研究很少,陈显芽(2008)通过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对浙江农民居民的保险支付能力分成了三个层次,并得出农民的保险支付能力在不断的增强的结论。贺文慧(2008)也使用eLeS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信息服务的支付能力进行分析,测算出农民是否具有信息服务的支付能力。但是其研究重点主要是支付能力的测度,并且数据多以统计数据或二手微观数据为主,研究结果往往缺少时效性,也没有分析影响其支付能力的因素和其影响程度。

二、变量及数据来源

(一)数据来源

为了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支付能力的相关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望奎县及辖内村镇进行实地调研,共投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全部问卷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学生和居民一对一对接,通过访谈和问答结合的方式由学生填写问卷,保证了调查问卷的有效性。

(二)变量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影响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农民文化程度、农民身体状况、农民家庭子女数、居民养老保险消费观念以及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特征等。

1、农民家庭收入水平

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与其可支配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居民的收入情况较好的对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欲望较强且支付能力较高。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会先考虑如何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不会为商业养老保险进行投资。

2、农民文化程度

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理解新事物的能力越好,越能理解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识也越强烈,思维也相对开阔,同比下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就越强。

3、农民身体状况

农民身体状况越好,其用于医疗方面的指出也就越少,家中若有体弱多病者,必然会拖累家里的经济状况,对其购买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4、农民家庭子女数

农民家庭子女数越多,意味着子女成家立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可能性越大,同时,父母为避免与子女的家庭发生矛盾和摩擦更倾向于自我养老,并且子女越多,一般其经济来源也会较多,因此其购买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就越强。

5、农民年龄

尽管青年人农业生产的经验不足,但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且由于青年人的文化程度较高,并且年富力壮,一般都外出打工,收入水平一般也较高,故而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相对于年长者而言较高。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从上文分析可知,影响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支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农民的文化程度、农民的身体状况、农民家庭子女数和农民年龄。本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其中,Y是指调查问卷中“居民的最高支付能力”这一指标,用来衡量居民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支付能力,X1=农民家庭收入水平;X2=农民文化程度;X3=农民身体状况;X4=农民家庭子女数;X5=农民年龄,[β0]表示回归常数,[ε]为随机干扰项,各变量的具体描述及赋值情况见表1。

根据以上赋值,对调查问卷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之后,采用eviews8.0软件进行处理,通过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并对模型和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的模型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拟合度是0.8822,调整后为0.8603,其整体的显著性的prob值水平0.0000,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五个变量中除了农民年龄(X5)不显著外,其余变量的prob值都呈现在5%之下的显著性。我们可以发现,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子女数都与支付能力显著正相关,其中收入水平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收入对支付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子女数,而其年龄与其支付能力的相关程度不显著。这可能因为年轻人虽然可能收入更为可观,但是由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导致其支付能力受到影响,而年长者子女方面没有负担,并且可能在经济上收到子女的支持,所以并没有出现像上文分析的负相关的情况。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使用eviews软件分析得出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子女数等因素对农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有较强正向作用。从分析结果可知,收入水平仍然是影响黑龙江省望奎县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从政府角度应根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当地的优势,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有了多余的钱,解决了基本的经济问题,再经过各方位的宣传和介绍,自然就会考虑未来的老年生活保障问题,进而够买商业养老保险。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对农村居民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其“自我养老”意识,宣传商业养老保险知识很有必要,由于近期银行存款的利息率幅度变动较大,因此给商业养老保险提供了更多机会,激发更多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另外,根据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需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产品,加强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上的创新,拓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养老保险需求,对提高农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能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文慧.基于eLeS模型的农民信息服务支付能力测算[J].技术经济.2008,4

[2]陈显芽.浙江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支付能力与需求意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

[3]赵琴,王积田.商业养老保险进入农村市场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4

传统型商业养老保险篇3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商业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2-0066-03

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为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农民工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一些城市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出台了相应的规定,吸纳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却并不理想。大批农民工纷纷退保,面对农民工汹涌的退保潮,探索适合农民工自身特性的养老保险迫在眉睫。

一、我国现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2001年1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在与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保留其养老保险关系,保管其个人账户并计息,凡重新就业的,应接续或转移养老关系;也可按照省级政府的规定,根据农民合同制职工本人申请,将其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凡重新就业的,应重新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合同制职工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时,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其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中央的这一规定,看似给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相等的权利,而实际上存在着不公平,因为二者本身就处于不同的起点。这些不平等在实际中的表现就是出现了大批农民工退保的现象。民盟重庆市委一项调查显示,83.2%的农民工不愿意购买目前推行的养老保险;80%的企业主不愿意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接受调查的农民工90%以上没有养老保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总体的养老保险参保率只有15%,而退保率已经达到了40%。[1]

二、现行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困难的原因分析

1.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建国初期,当时为了限制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我国开始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长久的城乡壁垒使得农民工成为了城市的边缘人,农民工既不算是农民也不算是城镇职工,他们停留在二元结构的中间状态,其身份的不确定性使得为他们建立规范的保险制度有一定的限制和难度。另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接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甚至是缺失,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内缴纳的社会保险回到户籍地既无法续保也不能享受相应待遇。现在许多地方只有市、县一级设有社保机构,镇一级的社保机构尚未健全,许多外出打工者都不放心,不知道过些年后这笔钱会转到哪里,这也是导致退保的原因之一。

2.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资金缺口大,管理不规范。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问题已十分严重,社保资金已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将大量的农民工纳入现行高水平的城镇企业养老保险范围,国家和企业都将会背上沉重的负担;同时,我国现行的农民工保险基本上只在一些发达地区试行,并且各省关于农民工保险的实施和管理方法都有所不同,社会保险制度各地分割的局面,不仅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而且对城镇职工的流动也形成了阻碍。[2]

3.农民工特殊的群体特征。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工作流动性大,参保很不方便。在现行政策中往往没有办法转移、续接养老保险关系,农民工在a地所办的社会养老保险在B地不一定得到承认。一些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中,在地方利益驱动和城市居民利益高于农民工利益的歧视观念指导下,或鼓励农民工退保,或者不告知利弊,甚至直接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退保。同时在现行政策中对农民工的参保期限却要求过长,而农民工很少甚至不可能在一个地方长期工作,因此养老保险不能随农民工工作岗位的流动转移相应关系,致使农民工不能享受到养老待遇。

4.一些地区养老保险基数和农民工实际收入脱节,农民工难以承受。现行的大部分开展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地区中,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是相同的。一是对农民工的负担较重,农民外出务工,70%以上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养老保险缴费是以当地职工上年年均工资为基数,即使在西部一些省市,职工年均工资也高达12000元以上,大大高于农民工实际收入,农民工实在难以承受;二是也不存在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再分配,没有发挥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功能。

5.企业因素。对于企业来讲,农民工本身是一种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如果为农民工参保则需要付出大量的保险费用,从而失去了雇用农民工原有的优势,这样他们宁可雇用下岗职工,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为农民工购买保险。而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也很少有人为之争取应得的权利。

三、构建以商业保险为平台的新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1.从农民工角度来看,对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保险市场广阔。

(1)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瓦解,农民工养老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在一份上海市的问卷调查中,曾对农民工对商业保险的需求状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农民工的具体回答如表1所示:

表1农民工对商业保险的需要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各种险种之中,对养老保险险种的需要最为强烈。在过去传统的农村生活中,由于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对于一个传统的大家庭来讲,养一对老人并不是很困难,因此农村养老风险并不是很突出。而现在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模式的瓦解,农村年轻劳动力人口大批向城市转移,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足以应付老人的养老风险,因此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样,对于现代社会保险机制有着强烈的需求。

(2)农民工群体的日益扩大,农民工维权意识提高。随着农民工群体自身的不断发展,相当多的农民工开始长期在城市工作,这一部分的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边种田一边在农闲时再到城市打工的那些人。他们很多都是中学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基本脱离土地,在城市打拼多年也使得他们很清楚的知道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已不适应,他们需要一种新的保障模式来保障自己。

2.从商业保险公司的角度看,商业保险自身的优势,能够克服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

(1)保险关系转移灵活,有利于满足农民工的参保需要。对于一些全国性比较大的商业保险公司来讲,其产品开发以及售后管理都是全国统一的,而不受地区的影响。保险资金的集中管理以及全国性保险网络的健全,使得农民工保险的流动性增强,可以不因农民工工作转移而使保险关系丧失。

(2)管理科学化,有利于保险基金的科学运作。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的财务机制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也就是说农民交纳的保险费要支付现有城市人口的养老保险金,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使得农民工的保险得不到保障。[3]而商业保险公司可以为农民工设立专门的养老基金账户,专款专用,统筹管理,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3)经营规范化,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具有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以及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其内部分工比较明确,使得其展业、投资、理赔等程序都能规范的运行,从而可以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切实保障农民工的保险利益。

(4)商业保险公司的专业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保障需求。我国7亿多劳动力,其中有4.7亿是农民劳动者,而农民工已经有一亿多。就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来讲,要想保障所有农民工的基本风险已经很难,更加谈不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民工的具体保险需求。在早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有很多农民工已经积聚了一些财富,这部分农民工不仅需要最基本的养老保障,而且还需要对自己的财富进行保值增值,以满足自己老年时期的诸多需求。商业保险则可以通过开发不同类型的险种以及不同标准的保险金额来满足农民工的多种保障需求。

(5)有利于商业保险公司业务发展空间的扩大,是商业保险社会稳定职能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国民对保险业的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农民工已经有一亿多,面对如此巨大的保险市场,保险公司适时开发适合农民工特殊需求的养老保险,能为自身增加更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同时,为农民工开办商业养老保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方面,它是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一种补充,是我国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4]

四、建立以商业保险为平台的新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1.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实行有差别的养老保险制度。首先,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现阶段单靠政府的社会保险是不足以解决这些风险的,单独推进的农民工社会养老探索是不成功的。通过以上分析得知,我们可以利用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互补作用将两者相结合,政府通过购买商业人身保险的各种服务,使得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保险的特点得以发挥,同时也能够节约大量的成本,提高社保效率。其次对于少数发达地区,如上海、苏州等地,在社会保障已经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商业保险可以为收入较高的农民工提供更高层次的产品和更多的服务,以满足其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需求。

2.完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办法,方便农民工保险关系的转移。[5]针对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的特点,需要出台一个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管理办法,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具体事宜,如基金管理办法,参保对象、筹资标准等做出相应的规定,规范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运作和管理过程。

3.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对于愿意经办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一是农民工在现阶段仍然应该归属于农民社会阶层,因此其保险问题也应该归属于“三农”问题,应该体现一定的政策性;二是商业保险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其开展业务的目的也是为了赢利,由于农民工收入低下,如果国家不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保险公司很难从中赢利,这也使得商业保险的积极性降低。在对保险人的一项调查中发现,他们都认为保险公司应该为农民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以应对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各种风险,但是,他们也认为农民工一次购买保险的资金量不大,这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佣金收入和业绩,因此,他们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庞大的保险市场,却少有人问津。

4.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工群体对商业保险的认识。农民工群体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关注媒体;农民工群体的居住特点,也使得他们很少与当地人口有较多的交流。在我国国民保险意识淡薄的这一大前提之下,农民工对于社会保险的认识也才刚刚起步,更加不要说商业保险了。要转变农民工对于保险的偏见,需要保险从业人员认真耐心的去引导和说服农民,让他们逐步从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为“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现代保险养老模式,并逐渐认同这种转移分散风险的科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童树德.中国县域寿险业环境与战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赵曼.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万楚雄.论农民工保险制度的建设[J].科技创业月刊,2006,(3).

传统型商业养老保险篇4

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概况与潜在问题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国家在政府或企业的退休金规划中通过年金化的模式来保障老年生活需求[2]。我国社会保险养老给付与退休金制度属于确定给付制,现行制度退休给付与资金运用上的缺失,造成大部分的退休基金都有严重的资产负债不足缺口,使得退休基金的未来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同时,一般民众退休后可能会因为自行运用不当或通货膨胀等原因,导致退休金在短期间消耗殆尽,使得退休后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失去保障,加之未来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极其需要依赖商业年金保险来弥补退休金与保险金缺口。作为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不仅能够满足个人不断增长的养老需要,更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未富先老”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自2004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先后成立了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包括企业年金缴费、委托管理资产和投资管理资产3个项目。5家公司年金业务互有消长,但3个项目均得到显着增长,企业年金业务发展迅速。2007-2011年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企业年金业务总收入为79823868.39万元,其中,企业年金缴费合计为13225325.93万元,受托管理资产合计为36829691.46万元,投资管理资产合计为29768851万元(如表1所示)。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推进,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为企业年金赐予了丰厚土壤。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达1.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年金市场。表2所示为我国寿险业近五年的保险业经营情况,从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收入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的年金保险业务成长率最高,达327.8%。2011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由此可预见未来我国的团体年金保险市场也将会有显着发展,但是目前年金保险市场尚存在着诸多问题。(1)保险市场空间过小目前我国保险业在退休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个人年金保险,对于与退休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市场,保险业务的业务空间没有开放,市场范围过于狭小。(2)税赋优惠诱因不足税赋优惠是人们购买年金保险的主要考虑因素,通过退休金计划或商业年金保险可获得递延课税的优惠,即其投资利息与利得在当期不用缴税,长期税赋递延的复利累积效果非常显着。1997年美国盖洛普公司研究调查年金购买者的动机,发现73%的购买者认为影响他们购买年金保险的最重要因素是年金具有递延课税的优惠。边际税率增加1%将导致年金保险购买量增加4.3%;平均而言年金保险可使一个65岁的老人所需准备的退休资金成本减少37%,因为退休前对其提拨金额所带来的税赋优惠,通过报酬率复利累加,将产生更大的退休金财富累积。相较于国外,我国的个人年金商品尚无较大的税赋优惠诱因,因此难以刺激民众购买年金保险的需求。(3)年金保险保费过高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中存在逆向选择及费用率高的问题,致使年金保险的保费太高,同时变额年金商品复杂度较高,现行的年金生命表无法反映寿命改善的现象,从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保险风险。2、长期看护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住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3]。长期看护保险是除了年金保险以外的另一种重要退休商品,但与其它国家的长期看护保险市场相比,中国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商业健康险不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市场上的健康险大多是附加险,主要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存在,且存在着以下问题:(1)长期看护保险市场份额较小社会医疗保险对长期看护的给付相当有限,而人口老化对健康保险中的长期看护保险具有极大的影响,许多老人年老力衰需要长期看护服务。目前中国长期看护保险的市场虽有显着成长,但市场渗透率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富人虽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却由于可以采取自己保险,并不需要通过保险市场分散其风险;中产阶级虽有购买能力,却往往认为社会保险有包含长期看护费用的给付,而没有动机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因此需要靠政府与保险公司以营销宣传方式改变其理念。(2)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缺乏长期看护保险的商品设计上,由于缺乏可靠数据支撑,对看护保险发生率的评估体系不完善,保险公司对长期看护状态的判定差异很大。国外将保险给付直接给予看护中心,如此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也使商品本质更符合长期看护的本意。但目前中国在给付型态上尚未实现多元化,保险给付只限于给予被保险人,且被保险人需证明自己仍旧属于需要长期看护状态,对于被保险人非常不方便。(3)长期看护保险业务需求不足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寿险公司经营长期看护保险业务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考虑到长期看护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保险公司不愿大力发展长期看护保险业务。目前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长期看护保险,对于与医疗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市场开放空间不大。加之普通公众对长期看护的需求尚且不足,高成本商业保险难以达到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广覆盖”的特性,因此市场需求仍相当有限。

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发展建议

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少子化的趋势下,美国、英国及日本积极因应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针对老人的退休生活从事各方面的准备,其中包括属于社会保险的退休金、医疗、长期看护制度的建立。除了社会保险所提供的保障之外,针对老龄化社会推出了商业保险以及相关的金融商品例如年金险、医疗险、长期看护险、年金屋保险、反向房屋抵押贷款等,大力弥补社会保险保障的不足。针对目前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的概况与潜在问题,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1、组建研发团队,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采用项目制的形式,结合每一个项目的具体需要,专门组建包含风险评估、保险、精算等多个学科领域专家在内的研发团队,因应产品开发进行充分的调研评估,以洞悉民众实际的保险需求。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针对相关保险业务,实施保险商品送审奖励措施,引导业界开发各类因应老龄化社会照顾、赡养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予以大力倡导和推进,以提醒民众适足保险保障与提早规划退休生活的重要性,协助建构更为完善的社会安全体系。加强政府机构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在账户管理、基金运营、服务方面分别实现与医疗保险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及民间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从而提高基金收益率。同时规范部分提领制度,以增加年金保险的弹性,提高保险费率的多元化,针对不同的族群(例如健康体、弱体体等)提供不同的费率,通过差别费率向健康状况不好的人提供较大优惠,提高保险费率的公平性。2、引进国外新型态保险商品,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从商品设计来看,国外变额年金设计含有部分保证给付机制,可分散退休风险,提高累积退休资产稳定度,是潜在的退休商品。建议引进外国的外币传统型保单、附保证给付投资型保单、优体保单及弱体保单等新型态保险商品,以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并放宽保证利率相关法规,推进预期利率连结型与投资连结型年金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独立于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因应老龄化社会挑战、特别是高龄化挑战的重要制度安排。日本看护保险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对老龄化群体的看护问题均作了相对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包括看护保险活动的参与主体、看护种类与认定、保险费的给付、财政来源与费用分担比例等具体制度设计。为了鼓励民众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建议强制规定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并由雇主为员工承担一定比例的长期看护保险,员工自行选择保险公司。提供与长期看护保险相结合的年金保险商品,利用反向房屋贷款方式筹措长期看护之费用支出,同时建立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落实长期照护制度,开办照顾者津贴;培训居家服务员,实施证照制度;结合小区长期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资源,为有看护需要的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整合性与持续性的照顾服务。有效配合未来快速成长的长期照护需求,推动长期看护保险立法。另外,寿险年金化所累积的财富是避免因长寿而造成退休金短缺的最佳方法。美国法律规定个人储蓄账户的累积金额,在退休后一次提领的金额不能超过账户余额的30%,其余皆要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英国也有类似的规定,要求员工在退休后必须将部分退休金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很多保险公司为因应长寿风险也推出了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以递延年金为例,此保单即使在账户金额提领完之后,至特定年龄保险公司仍会给付被保险人年金,被保险人95岁时可选择一次提领终止保单契约,或选择继续给付到死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若无法事先评估寿命延长的情形,可能会面临长寿风险。为了减轻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长寿风险,建议研究探索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可行性,例如生存债券、生存交换契约、年金期货、死亡率选择权等。但在发展这些金融商品之前,必须先要建构科学衡量死亡信息的死亡率指数与相关金融专业技术。3、实施税赋优惠措施,推广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保险商品的推广涉及许多租税诱因。建议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以鼓励更多的退休储蓄行为,在民众购买年金商品或其它退休储蓄商品时给更大的税收减免。目前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和英大泰和等公司正在参与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上海试点的前期筹备工作,不过税延型养老险的试点执行并非由保险监管部门一方决定,需要与财政、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特别是推行有吸引力的养老险缴费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需要让渡的利益较大),避免如2008年中国保监会和天津滨海新区曾经率先出台的补充养老险税收优惠被国家税务总局叫停的情况出现。另外,由于涉及税收问题,倘若各保险产品相异将难以协调,故保险产品应趋于同质性。产品设计中保费上限依然是测量难点,因此需要保监会的指导和统一推进。4、提高业务员的专业水平,创新保险商品销售方式随着老龄人商品市场的预期加强,保险市场的发展有赖于专业业务员的推动。建议强化保险公司业务员对于保险商品的了解,并严格规范各商品的相关告知义务及说明项目。从消费者心态及行为分析,目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对年金保险与长期看护保险等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功能与优点没有正确的了解,并常常低估其对这些保险的真正需求。而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在销售时常以佣金为导向,也未能对这些商品提供充分的说明与需求分析。所以未来保险公司在商品设计、销售方式以及业务人员的训练上,都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有效地拓展保险市场。资金运用上,以内部资金(internalfund)方式贩卖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进一步开放实现保险公司直接承作资产管理账户,使其它年金制下民众能够依据自身的风险趋避程度与距离退休时间长短进行不同的投资规划,从而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由于保险业务的运作通常具有较高的费用率,为了增加竞争优势,未来在推动年金保险制时应尽量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以提升投资绩效。5、完善监理制度,重视风险评估在精算实务中的应用现行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随机投资模型的应用,模型的选取与参数的估计均会影响到评估结果,有必要建立一致性的监理随机模型及监理标准,并加强精算人员财务风险评估和随机方法的训练,注意保险公司过去保险商品销售的潜在亏损是否会侵害新契约的保护权益,强化精算人员自律、他律及法律规范如何相互配合以实现最大效益。同时,资产负债管理对于保险公司非常重要。以传统年金保险为例,保险公司售出的年金保险,需要在未来支付足够的、不能缩减的年金给付,所以应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长期资产,确保保险公司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付未来支出。根据英国的精算实务,保险公司大都将长期年金收入投资于英国政府股票,这些资产需要适时支付负债,故而应该了解未来的现金流量。中国现行投资环境中长期债券较少,投资选择相对不多,对于中国现发行的保险商品在资产负债管理上带来较大局限[4]。因此建议精算人员参与年金商品的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建立投资保证商品的风险评估机制。此外,利率风险、长寿风险以及投资保证风险皆是影响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因素,国外常有保险公司因为错估未来市场利率的走势或寿命改善的程度而造成财务上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评估年金风险至关重要。国外的精算实务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生命表,可以反映不同世代的寿命改善情况。中国现行年金的生命表未能反应寿命改善的情况,未来人均寿命的延长将成为威胁保险公司经营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同时,金融商品的市场竞争和投资保证也对保险公司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应强化对未来寿命改善的研究。6、强调信息披露,在保险同业公会网站上设立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专区市场公平性的规范上,信息的充分披露和公平对待客户成为重中之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商品亦逐步实现多元化,商品信息在客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严重不对称,可能会造成误解、错失潜在客户,因此英国等发达国家在监理上特别强调信息披露。中国现行的保险商品信息强调附加费用率,忽略了向客户提供商品年金率等信息,建议在监理规范上参考英国的做法,建立较为健全、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在保险同业公会网站上设立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专区,并与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等寿险公司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专区连结,方便消费者查询

传统型商业养老保险篇5

险种选择各不同

养老保险是投保人按期交付保险费,到特定年限时按照约定的领取方式、领取年限开始领取养老金。如果养老年金受领者在领取年龄前死亡,保险公司或者退还所交保险费和现金价值中较高者,或者按照规定的保额给付保险金。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养老保险有传统型、分红型、万能险、投连险,这些类型的养老保险分别适合不同特点的人群。

保守人群――传统型传统型养老保险的预定利率是确定的,因此日后在什么时间领多少钱是投保时就可以确知的,这一类型适合于理财风格保守、不愿承担风险的人群。

抵御通胀――分红型分红型养老保险一般有保底的预定利率,但往往低于传统险。值得注意的是,分红险在预定利率之外还有不确定的分红利益,主要起到抵御通胀的作用。分红又分为现金分红和保额分红两类,现金分红在每年可直接兑现,保额分红从长期积累的角度看保障作用更为明显。

收入不稳定――万能险万能险大多也有保证收益,一般在2%~2.5%,有的也与银行1年期定期利息挂钩。其交费、保额都比较灵活,对收入不稳定的人群比较适合,相应的其强制性理财的功能也就弱一些。

高收入者――投连险投连险是各类型产品中投资风险最高的一类,而风险与收益同在,也是最有可能获得较高收益的一类。它不设保底收益,保险公司只是收取账户管理费,盈亏全部由客户自负。保险公司为客户设立有不同风格的理财账户组合,其资金按一定比例搭配投资于风险不同的金融产品。投连险投资性较强,而养老保障的稳定性、可靠性较弱,适合风险意识强、收入较高的人群。

金额大小有差异

养老保险配置金额多少需要根据自己的养老规划来确定。

首先,确定实际需求的养老金额。这取决于3个因素:寿命长短、现在的生活水平、通货膨胀的预测。一般而言,高收入者可主要依靠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养老,社会养老保险及其他投资收益作为补充;中低收入家庭可主要依靠社会养老保险养老,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

其次,确定养老金需求缺口。养老的资金需求可以从社保养老金、企业年金、养老金等渠道获得。可根据商业养老金在实际所需要的养老金额中所占比例来确定养老金缺口。

最后,确定实际的养老保险保额。收入水平和资金状况决定了消费者所能承担的养老保险水平。

交费形式要弄清

养老保险的交费方式有趸交和期交两种方式。趸交方式的养老保险相对较少,而期交的养老保险相对来说具有约束消费者储蓄的功能,所以消费者多选择这类保险。

由于在相同的保额水平下,交费年限越短,总的保费支出越少,但年限过短资金压力会较大,所以,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量选择较短的交费年限。

领取时间要有数

在投保之前,要对领取时间、领取方式、领取年限进行清晰了解。

领取时间

商业养老保险的领取时间有多种选择,且在未开始领取之前还可以更改。年金领取的起始时间通常集中在被保险人50、55、60、65周岁这4个年龄段,也有更早或更晚的,投保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养老保险领取时间。

领取方式

养老保险的领取方式有趸领、期领、定额领取3种方式。趸领是在约定领取时间,把所有的养老金一次性全部提走。期领是在一段时间内每年或每个月定期领取养老金。大多数人习惯选择期领。定额领取的方式与社保养老金相同,即在单位时间确定领取额度,直至将保险金全部领取完毕。

领取年限

养老保险的领取年限有终身领取和保证领取两种方式。终身领取养老金虽然说是终身,但一般终止年龄为88岁或者100岁。保证领取年金一般承诺10年或20年的保证领取期,若被保险人没有领满10或20年,其受益人可继续将保证年期内的余额领取完毕。

购买原则要坚守

在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投保人还需要遵循以下几项购买原则。

组合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讲,年金保险只是保障老年生活中经济收入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老年人容易出现较大的医疗支出,而年金保险不能保证这些大的费用支出的可行性。因此,购买年金保险时一定要搭配一些意外险、医疗保险,才能真正抵御风险。

综合比较原则年金保险的整个时间达到几十年,如果通胀率走高,那么日后拿到的年金就会贬值。目前市场上的年金保险产品多为定额给付型,即在投保时就已确定未来每年可领取的年金额度。而一些成长型年金产品则可以在保证资金安全增值的同时,无论在年金积累期或是年金领取期,都以分红的形式不断增加年金领取额度,并不设上限,可以充分抵御通胀的风险。

传统型商业养老保险篇6

传统的养老保险基金成长为新型养老保险基金,是一个质的飞跃,其间要经过对多种金融制度投资功能和避险功能的优化整合。所涉及的金融制度包括: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银行储蓄或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商业保险、投资基金等。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各种制度作分析和比较:

其一,产权属性。传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属于福利性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统包,个人不具有产权。①储蓄存款、现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②商业养老保险、投资基金属于个人资产,国家有可能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其二,政策性质。传统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鼓励性个人储蓄款与现收现付制相结合的现行养老保险模式皆属于“社会政策”;但前者属于“收入社会政策”,后者包含“资产社会政策”因素。纯粹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投资基金从本质上来看不属于“社会政策”。这是因为,从国家允许市场进入养老保险行业的政策的许可性上来看,商业养老保险模式也成为解决养老这一社会问题的渠道之一,但它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行为,如果没有企业愿意进入,这一模式将不会发挥养老作用。纯粹储蓄存款尽管不排除用以养老的可能,但其目的的发散性太强。

其三,个人投资性。产权状况决定了制度的“个人投资性”,所谓“个人投资性”是指个人拥有投资选择权或投资委托权。很显然,纯粹储蓄存款和鼓励性个人储蓄养老模式具有个人投资性;商业养老保险模式的目的是为养老储备购买力或消费力,但有的保险公司为了吸引客户也进行了储蓄分红等制度安排,因而该模式也可以有个人投资性;投资基金具有典型的投资性;传统的社会养老模式和现行农村养老模式中的现收现付制则不具有“个人投资性”。

其四,个人投资收益的稳固性和风险性。不具有个人投资性的也谈不上个人受益问题。个人纯粹储蓄、鼓励性个人储蓄养老模式的收益均依据市场利率,主要是银行利率。有的鼓励性个人储蓄养老模式则通过协议性存款安排锁定了收益。商业性养老保险模式可能有固定和浮动两种可能。投资基金可以投资于证券,也可以投资于产业,是一种组合投资,收益高、风险较银行储蓄大,但可以通过组合消解非系统风险。

其五,共济程度。以往对于共济性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性,本文此处特别予以分析。共济可以细分为“市场化共济”、“强制性共济”和“政府转移支付性共济”三种类型。为了分析方便,在共济“专业化”条件下,文章将“市场化共济”等同于“自愿性共济”。③“市场化共济”通过大数法则消解“非系统性风险”,并与专业机构共同分担“系统化风险”。“强制性共济”由国家(或行政机构)强制要求辖区内的合格对象加入共济组织。一般来说,“强制性共济”在风险消除方面与“合作互助式共济”有共性,“系统性风险”不能转移,但却节省了风险转移“对价”。“政府转移支付型共济”是“强制性共济”的深化,当共济制度中存在“政府兜底机制”安排时,“强制性共济”就演化为“政府转移性共济”。显而易见,个人纯粹存款和鼓励性个人储蓄养老模式不具有共济性;④商业养老保险和投资基金只具有“市场型共济性”;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和现存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现收现付制安排具有“强制型共济性”或“政府转移支付型共济性”。

其六,功能分析。只要能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国家应当都是支持的;但如果个人或市场不能有效加以解决,国家将亲自成立相关组织。纯粹储蓄存款模式、商业养老保险和投资基金模式下,⑤国家没有参与组织;传统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和现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政府不但组织,而且从监管、管理到操作性过程,都由国家统揽,甚至有财政兜底机制。纯粹性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投资基金模式下,存在较强程度的专业化分工,企业参与了投资和消解风险过程,获得相应回报;现存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下,只在保费增值方面有微弱的专业化分工;⑥传统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下,不存在分工和企业盈利。在传统社会养老模式下,个人只获得避险或养老保障效应;而在储蓄存款、现存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和投资基金等模式中,个人皆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获得避险、个人资产、投资收益等综合效应。

其七,避险原理。这可以从上文的论述中有所领悟。传统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下,政府完全承担了养老风险;纯粹储蓄存款模式下,基本不具有避险功能;⑦现行农保制度在现收现付制下,存在代际风险共担机制,但在向个人累积账户过渡的条件下,未来给付压力最终将由政府兜底;⑧投资基金模式下,利用了集合投资的“非系统风险”消解机制,也利用专业化分工机制降低风险。

其八,公平效率评价。根据解决养老问题的程度和模式中基金的安全、管理、增值效率和功能复合程度,可以对这几种金融产品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及其效应程度加以客观评价。要说明的是,只有解决养老这一社会问题才涉及公平性。若以“零”、“弱”、“中”、“强”对公平和效率加以定性化度量,传统社会养老保险和现存农保养老模式中的现收现付制具有强公平性、低效率性;纯粹储蓄存款、鼓励性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投资基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只涉及效率,不涉及公平评价。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对以上金融制度优点的优化整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坚持资产社会政策,吸取纯粹储蓄存款、鼓励性个人储蓄存款、投资基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资产所有权特点。除“调剂账户”外,“基本账户”和“机动账户”都归个人所有。其二,发挥市场性共济、强制性共济和政府兜底共济三重机制。共济的目的是消除、降低和转移风险,保障养老资源的安全和增值。“基本账户”和“调剂账户”同时具有三重机制。“机动账户”拥有“市场性共济”特征。其三,吸收投资基金中信托投资功能和收益权功能。⑨由个人账户享有投资收益,采用个人决策投资、政府决策投资和委托投资相结合的模式。如,借鉴集合投资的大数法则原理,消解非系统性风险;利用“强制性共济”节约保险成本,拓展保险广度,实施代际之间资源的最佳配置;保留政府兜底机制防止投资风险、保证保险资源购买力。其四,监管、管理、操作职能细分,行政管理和市场化管理相结合,以避免监管中的“合谋现象”,防止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强化基金安全和增值责任。通过对现存金融制度避险优势和投资优势的吸收整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可以收到“强公平性”和“强效率性”的有机结合。

二、账户所有者的“贷款权”权能

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账户的贷款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为了诱导参与“基本账户”者的积极性,收到“尽力参保”的效果,法律规定,凡是有资格在“机动账户”中存款者,政府允许其以该账户为抵押申请生产性贷款和应急性贷款,并按照一定比率配款,利率优惠。二是由于大数法则和养老问题的公共性,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强制性。为了减轻政府在“基本账户”中的兜底负担,法律规定,投保者有权利按一定利率获得政府专用贷款,以充实“基本账户”个人额定余额。本文主要论述第一层含义。

设置第一层含义贷款权能的原因如下:

1.在现存条件下,所有者自行管理账户的时机还不大成熟。可以通过一定契约,将账户中的资产贷给个人灵活管理。一是制度运行初期,“政府一市场”双重管理模式尚无成熟经验,信息卡的运行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个人暂时不宜过早介入个人账户管理。二是个人缺乏证券投资经验,农民要学会理性选择投资对象尚待时日,若自我管理账户,可能会增大账户“充实度”下降的风险。

2.证券类投资对象还不完善。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一方面经济主体尚未有足够的信誉积累期,以充分展示期信誉级别;另一方面人们缺乏信誉资源意识,毁誉现象严重。加之人们对金融经济的虚拟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刻,造成股票市场的运行极其不规范;债券市场还比较薄弱;银行也处在深层体制变革时期,潜在风险逐渐显现。在个人投资知识有限的条件下,以这些虚拟资产为投资对象,会隐藏巨大的风险隐患。

3.个人投资成本太高。首先,个人投资由于投资额度小,无法进行有效种类或数量的投资组合,将失去集合投资下的非系统风险消解机制。其次,个人投资非专家理财,信息收集成本太高。

4.农民对贷款存在迫切需求。一方面,由于农民贷款额度小、风险大、缺乏担保等原因,农民存在贷款难问题,对于农民来说,贷款权是稀缺资源。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二元经济”安排,农民收入水平长期较低,在住房、教育(子女)、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缺乏社会政策安排。加之农民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民对于资金的需求具有紧迫性、频繁性、突发性,⑩贷款权能的配置有利于缓解农民的货币需求。

5.呼图壁模式的经验借鉴。呼图壁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允许农民在发展生产急需资金时,用个养老保险证办理质押短期贷款,利率与同期贷款利率相同。从1997年到2004年,呼图壁县农保基金运营收益达980多万元,年平均利息收益达百万元,年平均增长达7%以上,基金从1100万元增加到2100多万元,基金几乎翻了一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6.防止“机动账户”激励过度。以免增加配款压力和支付负担,可以通过配款额度和收益率随缴费金额逐渐下降的制度设计加以避免。[1]

三、账户体系的“代际”融资功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推出一系列个人账户,有个人退休账户、个人训练账户、教育储蓄账户和医疗储蓄账户。新加坡的公积金账户兼住房、养老、医疗等多用途消费,具有综合效应。[2]资产社会政策理论和实践启发中国建立“个人资产账户”。采用新加坡的综合模式,还是采用美国的分立模式?中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暂时适宜于“分立模式”。这是因为:(1)根据“路径依赖原理”,中国旧体制下的各种社会保障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在向新制度过渡过程中,也应采取“先分后合”的模式,以便先把握中国环境中各种账户的运行规律,然后再分组融合。(2)代际资产转换理论的存在,也说明个人资产账户适度分立的必要性。有些账户单独存在,有利于代际之间的互助和资产转换,提高养老资源的效率。

“代际资产转换理论”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内部代际间的契约“显性化”,有利于提高“抚养”、“赡养”的实施效用。根据人生融资需求规律,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三次信用期”,分别对应“上接受期信用账户”、“给予期信用账户”和“下接受期信用账户”。中国的“教育储蓄”,相当于“上接受期账户”,养老保险的“个人累积账户”则相当于第二、三次信用账户。“三次信用账户”间的信用互助和资产转换,可以平滑代际之间的信用需求,有利于各代的成长或养老互助。

四、账户体系的“结构金融”功能

资产证券化通常是指以缺乏流动性,但具有稳定未来现金流的资产作为信用交易基础,通过结构重组和信用增级,发行证券的融资方式。[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基本账户”有稳定的现金流,“机动账户”和“调剂账户”在一定的信托契约下也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可以此为支撑发行证券,将未来现金流转化为当前现金流,以加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减少制度建立的摩擦成本,提高制度运行效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账户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表现为两个方面:

1.“代际补偿理论”。上文提到的“资产转换理论”局限于家庭内部。代际互助产生于人类繁衍的需要和以家庭为纽带的生活生产特征,代际信用互助则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明晰、交换行为货币化、违约普遍化等因素。而“代际补偿理论”则超出家庭范围,在区域、行业、群体等多层次间展开。这里着重强调,在制度转轨背景下,新型农保制度实行过程中受益者和受损者之间的相互补偿。在构建农保制度过程中,年龄较大者曾在旧制度运行中做出过贡献,经济体制转轨使得其既得福利遭到了损害,年龄较轻者则是新型农保制度的受益者。总体规律是年龄越轻者,农保制度越健全,受益越大。作为新制度的受益者,后期受益者应为前期受损者分担一部分制度转轨和制度建设成本。况且,随着经济发展,后来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会更高,货币的边际成本较小,鼓励下一代人向上一代人融资或转移支付,是一种福利上的帕累托改进。其实现方式则是将后代参保者的部分账户或账户中的部分资产证券化,以获得现金流为前代人融资或转移支付。

2.“代内资产转换理论”。该理论的本质是“代内资源的优化配置理论”。人的养老行为与养老前的建设和消费行为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性的建设和消费行为应当遵循“代内资源效用最大化”原则,即:一方面人从生到死是资产的创造过程;另一方面又是消费过程。其中不乏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交织,但若能达到“临终时资源也刚好消费完”的状态,则是理性人假设下个人资源运用的最高境界。可以理解,资源的流动性越强,就越容易达到以上境界。而事实上,人们所拥有资源的流动性具有非均衡性:“非耐用品”的流动性较强;而“耐用品”的流动性则较差。人的一生中,房屋是最典型的流动性较差的资源,如果没有特别的制度安排,往往会出现临终时,存在“住房资源剩余”的难题。住房产权证券化,不但可以改善住房的流动性,解决“临终住房余额”难题,还可以利用其现金流充实养老账户,缓解住房建设时期对养老资源的“挤出效应”。

五、结论

优化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保制度优化任务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和背景条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这要求制度设计者必须本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原则,拓宽思路才有可能有创新性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金融创新方面有如下特点:

1.将传统养老问题和个人资产建设进行整合。使消费和投资、政府和市场、一般养老和消除贫困在新型农保制度中融合。

2.对现存金融制度加以分析整合。构造“强避险功能”和“强投资功能”、“强公平性”和“强效率性”的农保制度。

3.通过“机动账户”的“贷款权”进行权能设置。诱导农民尽力充实“基本账户”,用激励机制放大农民尽力参保的积极性。

4.“代际资产转换理论”为家庭内部代际资源调剂和信用互助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提高养老效率和人类繁衍质量。

5.账户体系的证券化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代际补偿理论”和“代内资产转换理论”是账户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注释:

①具体由各单位(企业单位、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农村中的集体)实现。

②现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家只给政策不替个人分担缴费;多数集体经济功能丧失,无力替农民分担缴费;农村养老保险演变为强制性或鼓励性个人储蓄。

③自愿共济包含市场化共济和非市场化合作互助式共济。这两者都强调自愿性,没有外界力量的强制。前者将共济中的部分功能外包,和“接包”公司订立契约,共同分担系统风险;后者则在自愿体内共济,系统风险无法转移。

④鼓励性个人储蓄养老模式是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部分;现收现付制是现行制度的另一部分内容,具有代际共济性。

⑤但政府可能会给各种优惠措施。

⑥之所以叫“微弱的专业化”,是因为一方面只在投资增值方面有选择权;另一方面只能选择国债和银行。而且,国债和银行都是国有企业,这也弱化了分散政府风险的效应。

⑦这是因为,一是仅仅是预防性储蓄,目的不明确,存在太多的替代性用途。二是依赖于个人收入,收入低者,必然没有条件储蓄。三是不存在任何共济性,没有风险消解和风险转移机制。

⑧对于成立了个人账户者来说,鼓励性个人储蓄账户不存在联动效应,故不存在避险功能。

⑨商业养老保险和投资基金在收益权方面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收益契约”,强调结果,回报相对确定,缴费者以收益契约获得回报;后者则是一个“投资契约”,强调的是过程和行为,回报不确定,基金持有者以实际投资效果为准获得收益。

⑩婚丧嫁娶往往是一笔较大、较急的需求。对于农民来说,这些消费带有低弹性特征。同时这些消费对于自身和家庭来说都相当于是一种“人力资本”或“家庭资本”的积累。

传统型商业养老保险篇7

问:我有社保,还需要商业养老险吗?

答:目前我国养老金由3大支柱构成: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雇主或由雇主与员工共同支付的职业退休金,以及商业养老保险。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只能满足养老需求的60%左右。企业年金短期内还不能让大部分人受惠,退休后能否过上较为宽裕闲适的老年生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人商业养老险。

专业人士建议,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及早用商业养老险补充社保养老缺口,以保证年老时维持体面的晚年生活,尤其是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的自由职业者,更应该将购买商业养老险作为家庭理财的基石。

问:每年领取金额越多越划算吗?

答:不少人认为,投保商业养老险时,相同保额每年领取金额越多越划算,其实,有的年金保险产品每年领取年金额较少,但满期返还较多,此类产品身故保障功能较强,养老功能不明显;而侧重于养老功能的年金产品,每年领取金额较多,一般保障极低或没有身故保障功能,这种产品通常都设有保证领取年限,未到领取年限就身故可将剩余未领取金额给予指定受益人,不少养老险承诺10年或20年的保证领取年限,一般保证领取期越长越有吸引力。

可见,年领取保险金额只是选择养老险的一个重要的考量依据,关键在于根据自身保障、经济实力和需求选择为好。如果侧重自身保障,经济实力较好,最好选择保障功能强、满期返还多的为宜。反之,如果自身保险较全面或经济拮据,建议选择年领取保险金额较多,养老功能较明显的产品。

问:商业养老险领取越早越划算吗?

答:选择年金保险产品,应关注领取时间。通常情况下,年金产品设定在某一年龄,如50岁、55岁、60岁才能领取,也有一些即期型产品,如中国人寿“美满一生”年金保险(分红型),在保单生效的同时即可领取首年年金。如果需要通过年金保险为未来养老提供保障,可选择一定年龄后领取,如60岁开始领取,对于有近期现金需求的人,则可选择即缴即领型。

一般来说,养老险一般分为累计期间和给付期间,累计期间是从保险合同生效、投保人开始支付保费到保险公司开始支付年金之间的时间间隔。大多数情况下,在退休年龄之前,比如60岁,如果被保险人在累计期间死亡或者领取年金,保险公司会承担一定的责任。中国保监会规定了包括年金产品在内的所有长期寿险产品必须提供最低标准的现金价值,保险公司在累计期需承担身故保险责任一般不低于保单约定的现金价值。

保险产品要有足够的资金增值时间,才能保证未来的收益。即缴即领型的产品因缺乏资金积累时间,产品现金价值较低,通常很长时间才返本。而在领取时,专家并不建议被保险人采取当年缴费当年领取的方式。对于不必使用生存金的被保险人来说,如果生存金当年不领取,保险公司会累计生息,以复利方式滚存下去,等到养老需要这笔资金时会颇为可观。

问:养老保可以解决一切养老问题吗?

答:有人认为,只要投保了商业养老险以后,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由于老年生活的最大风险不是死亡,而是由于活得太久或健康状况不好而导致养老生活资金不足,养老险只是构建个人养老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购买时除搭配一定的意外、重疾险之外,最好辅之于储蓄、基金、黄金、房产等其他金融投资工具,多措并举才能实现老有所养,安度晚年的良好愿望。

问:缴费期限越长越合算吗?

答:短期期缴可令分红账户基数更大,其收益实际上比长期期缴收益更大。养老险缴费期限有多种选择,一般从5年到15年、20年不等。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利率的问题,它跟住房贷款有点相似,保费越早缴纳,越早开始增值。一次性缴清保费要比分期偿付的现值总额要低;期限短的分期偿付要比期限长的分期偿付现值总额低。如果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要尽量缩短缴纳保费的期限。

问:投保险种最好选择分红险吗?

答:目前养老金积累的险种分为4类:传统型、分红型、投连险和万能险。传统型和分红型养老回报额度较为确切,投入较少,适合一般工薪阶层。投连型和万能型由于投入较高,适合投资意识较强、高收入的人群。现在市场上最畅销的是分红型年金险,产品具有“保本+保息+收益分红”的特点,可以有效抵制通胀。选择什么类型的保险,需要量力而行、量体裁衣,险种无所谓好坏,只在于是否适合自己。

问:投保养老险时也要考虑子女的保险规划吗?

答:投保养老险前,需要先对自己和家庭成员面临的人身风险进行保险覆盖和保全。同时,还要坚持“下一代”原则,即在给自己投保的同时,给下一代购买一份两全保险。子女年龄小,所缴保费也会便宜,可以抵御子女遇到问题需要大笔支出带来的风险。

问:投保商业养老险要注重投资收益吗?

答:相对于基金、黄金、房地产等金融工具而言,商业养老险的长期收益率并不占优势。但本金安全、适度收益、抵御通胀、有一定强制性原则,是它的优点。对于平常消费倾向明显、储蓄率低、投资习惯较差的人群而言,购买商业养老险更为稳当。对于家族成员有长寿倾向的人群而言,选择养老保险就能“活得越久,领得越多”,这是其他理财方式无法提供的。

问:投保养老险是否越多越好?

答:理论上养老险越多越好,但养老险保费比较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来支撑。选择养老险的关键就是量入为出。一般来说,保费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10%~20%较为合理,商业养老金占养老保障的20%40%为宜。

在购买养老保险时,要考虑4个因素:投保年龄、家庭收支、家族寿命和通货膨胀。如果家族有长寿史,可考虑领取时间比较长的终身养老险,如果无,就选择定期养老险,否则可能会亏本。考虑到抵御通胀,则应选择有增值功能的养老险。

问:投保年龄和保险费率有关系吗?

传统型商业养老保险篇8

为了因应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所面临的寿命延长风险、扶养比率上升、医疗费用增加、长期看护需求等问题,我国应采取延长退休年限、延长缴费年限、扩大覆盖面、增加基金收益率、增加财政补贴、将国有企业股份逐步划转给社保体系等措施解决养老金的资金来源和缺口补偿问题。从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来看,延长退休年龄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倘若我国延迟退休的政策在几年内成型,将为养老金支付规模带来明显改变,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但退休年龄提高后,至2050年养老金收支缺口需要的财政补贴仍然占全国财政支出的9.9%。可见,仅仅实行退休年龄改革还不足以克服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养老金体系带来的压力,必须辅之以其他措施。倘若将中央和地方所属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股份划拨到社保系统账户上,将削弱国家对国有产权股份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另外,养老保障较多考虑养老保障基金的筹措、使用、监管,涉及面过于狭窄,且因养老金的过度缴纳、储存与积累,还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企业经济活力和居民投资消费等造成阻碍。因此,急需通过多途径拓宽社会养老功能,而具有补充社会安全网缺口的功能、可分担社保压力的商业保险,特别是年金保险、长期看护保险等应人口老龄化而生的保险商品的创新与发展,将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关键。

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概况与潜在问题

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主要有年金保险和健康保险,其中,年金保险包括递延年金保险和即期年金保险,健康保险包括长期看护保险和终身医疗保险。递延年金保险和即期年金保险可提供退休生活的经济来源,维持一定生活水平;长期看护保险可提供失去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的经济保障,终身医疗保险可提供医疗费用负担的终身保障。由于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中最重要的两种退休商品是年金保险和长期看护保险商品,因此,笔者将以这两种保险商品为例来分析中国目前老龄化社会保险的市场概况与潜在问题。

1、年金保险

年金保险是个人和保险公司之间签订的重要财务契约[1],其产品用来提供老年人口退休后的退休收入,被视为对抗长寿风险的最佳工具。年金保险主要通过长期的财富累积和年金化的设计,在清偿期内将财富以定期给付特定额度的年金方式进行支领,从而分散长寿风险。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国家在政府或企业的退休金规划中通过年金化的模式来保障老年生活需求[2]。我国社会保险养老给付与退休金制度属于确定给付制,现行制度退休给付与资金运用上的缺失,造成大部分的退休基金都有严重的资产负债不足缺口,使得退休基金的未来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同时,一般民众退休后可能会因为自行运用不当或通货膨胀等原因,导致退休金在短期间消耗殆尽,使得退休后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失去保障,加之未来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极其需要依赖商业年金保险来弥补退休金与保险金缺口。作为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不仅能够满足个人不断增长的养老需要,更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未富先老”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自2004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先后成立了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包括企业年金缴费、委托管理资产和投资管理资产3个项目。5家公司年金业务互有消长,但3个项目均得到显著增长,企业年金业务发展迅速。2007-2011年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企业年金业务总收入为79823868.39万元,其中,企业年金缴费合计为13225325.93万元,受托管理资产合计为36829691.46万元,投资管理资产合计为29768851万元(如表1所示)。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推进,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为企业年金赐予了丰厚土壤。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达1.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年金市场。表2所示为我国寿险业近五年的保险业经营情况,从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收入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的年金保险业务成长率最高,达327.8%。2011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由此可预见未来我国的团体年金保险市场也将会有显著发展,但是目前年金保险市场尚存在着诸多问题。

(1)保险市场空间过小。目前我国保险业在退休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个人年金保险,对于与退休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市场,保险业务的业务空间没有开放,市场范围过于狭小。

(2)税赋优惠诱因不足。税赋优惠是人们购买年金保险的主要考虑因素,通过退休金计划或商业年金保险可获得递延课税的优惠,即其投资利息与利得在当期不用缴税,长期税赋递延的复利累积效果非常显著。1997年美国盖洛普公司研究调查年金购买者的动机,发现73%的购买者认为影响他们购买年金保险的最重要因素是年金具有递延课税的优惠。边际税率增加1%将导致年金保险购买量增加4.3%;平均而言年金保险可使一个65岁的老人所需准备的退休资金成本减少37%,因为退休前对其提拨金额所带来的税赋优惠,通过报酬率复利累加,将产生更大的退休金财富累积。相较于国外,我国的个人年金商品尚无较大的税赋优惠诱因,因此难以刺激民众购买年金保险的需求。

(3)年金保险保费过高。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中存在逆向选择及费用率高的问题,致使年金保险的保费太高,同时变额年金商品复杂度较高,现行的年金生命表无法反映寿命改善的现象,从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保险风险。

2、长期看护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住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3]。长期看护保险是除了年金保险以外的另一种重要退休商品,但与其它国家的长期看护保险市场相比,中国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商业健康险不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市场上的健康险大多是附加险,主要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存在,且存在着以下问题:

(1)长期看护保险市场份额较小

社会医疗保险对长期看护的给付相当有限,而人口老化对健康保险中的长期看护保险具有极大的影响,许多老人年老力衰需要长期看护服务。目前中国长期看护保险的市场虽有显著成长,但市场渗透率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富人虽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却由于可以采取自己保险,并不需要通过保险市场分散其风险;中产阶级虽有购买能力,却往往认为社会保险有包含长期看护费用的给付,而没有动机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因此需要靠政府与保险公司以营销宣传方式改变其理念。

(2)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缺乏

长期看护保险的商品设计上,由于缺乏可靠数据支撑,对看护保险发生率的评估体系不完善,保险公司对长期看护状态的判定差异很大。国外将保险给付直接给予看护中心,如此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也使商品本质更符合长期看护的本意。但目前中国在给付型态上尚未实现多元化,保险给付只限于给予被保险人,且被保险人需证明自己仍旧属于需要长期看护状态,对于被保险人非常不方便。

(3)长期看护保险业务需求不足

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寿险公司经营长期看护保险业务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考虑到长期看护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保险公司不愿大力发展长期看护保险业务。目前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长期看护保险,对于与医疗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市场开放空间不大。加之普通公众对长期看护的需求尚且不足,高成本商业保险难以达到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广覆盖”的特性,因此市场需求仍相当有限。

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发展建议

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少子化的趋势下,美国、英国及日本积极因应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针对老人的退休生活从事各方面的准备,其中包括属于社会保险的退休金、医疗、长期看护制度的建立。除了社会保险所提供的保障之外,针对老龄化社会推出了商业保险以及相关的金融商品例如年金险、医疗险、长期看护险、年金屋保险、反向房屋抵押贷款等,大力弥补社会保险保障的不足。针对目前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的概况与潜在问题,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

1、组建研发团队,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

采用项目制的形式,结合每一个项目的具体需要,专门组建包含风险评估、保险、精算等多个学科领域专家在内的研发团队,因应产品开发进行充分的调研评估,以洞悉民众实际的保险需求。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针对相关保险业务,实施保险商品送审奖励措施,引导业界开发各类因应老龄化社会照顾、赡养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予以大力倡导和推进,以提醒民众适足保险保障与提早规划退休生活的重要性,协助建构更为完善的社会安全体系。加强政府机构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在账户管理、基金运营、服务方面分别实现与医疗保险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及民间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从而提高基金收益率。同时规范部分提领制度,以增加年金保险的弹性,提高保险费率的多元化,针对不同的族群(例如健康体、弱体体等)提供不同的费率,通过差别费率向健康状况不好的人提供较大优惠,提高保险费率的公平性。

2、引进国外新型态保险商品,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

从商品设计来看,国外变额年金设计含有部分保证给付机制,可分散退休风险,提高累积退休资产稳定度,是潜在的退休商品。建议引进外国的外币传统型保单、附保证给付投资型保单、优体保单及弱体保单等新型态保险商品,以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并放宽保证利率相关法规,推进预期利率连结型与投资连结型年金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独立于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因应老龄化社会挑战、特别是高龄化挑战的重要制度安排。日本看护保险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对老龄化群体的看护问题均作了相对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包括看护保险活动的参与主体、看护种类与认定、保险费的给付、财政来源与费用分担比例等具体制度设计。为了鼓励民众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建议强制规定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并由雇主为员工承担一定比例的长期看护保险,员工自行选择保险公司。提供与长期看护保险相结合的年金保险商品,利用反向房屋贷款方式筹措长期看护之费用支出,同时建立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落实长期照护制度,开办照顾者津贴;培训居家服务员,实施证照制度;结合小区长期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资源,为有看护需要的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整合性与持续性的照顾服务。有效配合未来快速成长的长期照护需求,推动长期看护保险立法。另外,寿险年金化所累积的财富是避免因长寿而造成退休金短缺的最佳方法。美国法律规定个人储蓄账户的累积金额,在退休后一次提领的金额不能超过账户余额的30%,其余皆要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英国也有类似的规定,要求员工在退休后必须将部分退休金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很多保险公司为因应长寿风险也推出了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以递延年金为例,此保单即使在账户金额提领完之后,至特定年龄保险公司仍会给付被保险人年金,被保险人95岁时可选择一次提领终止保单契约,或选择继续给付到死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若无法事先评估寿命延长的情形,可能会面临长寿风险。为了减轻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长寿风险,建议研究探索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可行性,例如生存债券、生存交换契约、年金期货、死亡率选择权等。但在发展这些金融商品之前,必须先要建构科学衡量死亡信息的死亡率指数与相关金融专业技术。

3、实施税赋优惠措施,推广个税递延养老保险

保险商品的推广涉及许多租税诱因。建议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以鼓励更多的退休储蓄行为,在民众购买年金商品或其它退休储蓄商品时给更大的税收减免。目前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和英大泰和等公司正在参与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上海试点的前期筹备工作,不过税延型养老险的试点执行并非由保险监管部门一方决定,需要与财政、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特别是推行有吸引力的养老险缴费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需要让渡的利益较大),避免如2008年中国保监会和天津滨海新区曾经率先出台的补充养老险税收优惠被国家税务总局叫停的情况出现。另外,由于涉及税收问题,倘若各保险产品相异将难以协调,故保险产品应趋于同质性。产品设计中保费上限依然是测量难点,因此需要保监会的指导和统一推进。

4、提高业务员的专业水平,创新保险商品销售方式

随着老龄人商品市场的预期加强,保险市场的发展有赖于专业业务员的推动。建议强化保险公司业务员对于保险商品的了解,并严格规范各商品的相关告知义务及说明项目。从消费者心态及行为分析,目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对年金保险与长期看护保险等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功能与优点没有正确的了解,并常常低估其对这些保险的真正需求。而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在销售时常以佣金为导向,也未能对这些商品提供充分的说明与需求分析。所以未来保险公司在商品设计、销售方式以及业务人员的训练上,都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有效地拓展保险市场。资金运用上,以内部资金(internalfund)方式贩卖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进一步开放实现保险公司直接承作资产管理账户,使其它年金制下民众能够依据自身的风险趋避程度与距离退休时间长短进行不同的投资规划,从而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由于保险业务的运作通常具有较高的费用率,为了增加竞争优势,未来在推动年金保险制时应尽量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以提升投资绩效。

5、完善监理制度,重视风险评估在精算实务中的应用

现行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随机投资模型的应用,模型的选取与参数的估计均会影响到评估结果,有必要建立一致性的监理随机模型及监理标准,并加强精算人员财务风险评估和随机方法的训练,注意保险公司过去保险商品销售的潜在亏损是否会侵害新契约的保护权益,强化精算人员自律、他律及法律规范如何相互配合以实现最大效益。同时,资产负债管理对于保险公司非常重要。以传统年金保险为例,保险公司售出的年金保险,需要在未来支付足够的、不能缩减的年金给付,所以应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长期资产,确保保险公司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付未来支出。根据英国的精算实务,保险公司大都将长期年金收入投资于英国政府股票,这些资产需要适时支付负债,故而应该了解未来的现金流量。中国现行投资环境中长期债券较少,投资选择相对不多,对于中国现发行的保险商品在资产负债管理上带来较大局限[4]。因此建议精算人员参与年金商品的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建立投资保证商品的风险评估机制。此外,利率风险、长寿风险以及投资保证风险皆是影响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因素,国外常有保险公司因为错估未来市场利率的走势或寿命改善的程度而造成财务上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评估年金风险至关重要。国外的精算实务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生命表,可以反映不同世代的寿命改善情况。中国现行年金的生命表未能反应寿命改善的情况,未来人均寿命的延长将成为威胁保险公司经营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同时,金融商品的市场竞争和投资保证也对保险公司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应强化对未来寿命改善的研究。

传统型商业养老保险篇9

摘要:近年来养老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指出,在养老保险领域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二者的有效结合更能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养老;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结合

养老几乎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将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养老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联合国评定人口老年型国家的标准,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步入老年型社会,这是严重的在经济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就过渡到老龄化国家的未富先老。并且我国老龄化现象来得早、发展快,老龄人口基数大,因此,采取有效社会措施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老百姓养老主要有三种途径:个人储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其中个人储蓄是最传统的的养老方式。但由于收入有限,绝大多数人无法依靠储蓄积累较多资金,并且储蓄具有随意性、无计划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仅靠个人储蓄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养老需求,养老的重心应在于养老保险计划的参与和实施。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完善,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保障程度普遍较低、资金投资运营渠道较少且资金收益不高、资金安全性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等方面。实践表明,单一的传统社会保险制度模式已不能够解决日趋复杂的养老保险保障问题。从国际保险业形势来看,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以建立多支柱、市场化为方向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商业保险具备多年累积的精算优势,同时还具有营业网点众多、账户管理经验丰富、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完善、社会资源分配利用合理、收益无需纳税等明显优势,已逐渐渗透到社会保险的管理中,并由此形成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互补充、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具体而言,在养老保险方面,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增加养老保险的保障程度。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只能向参保退休人。员提供最低保障待遇,即当地平均工资20%左右。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只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了保持人们的就业积极性,防止“动力真空”的情况出现,社会保障率不能越过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界限。因此,如果遇到购房、生重病或长期生病等情况,老年人很可能陷入贫困的窘境。除此之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得更高水平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养老保险恰能较好满足人们的需求,弥补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它不仅能提供适度的保障,为保户提供多元化的领取养老金方式,如每月领取、每年领取或一次性领取,还开拓了养老保险的多功能,如分红、保障最低收益、投资账户等。第二,加速养老金的积累,实现养老金的有效支付。目前我国企业的平均缴费率为23%,而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的国际警戒线为20%,世界各国企业平均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率为10%。我国偏高的缴费率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企业普遍存在逃避缴费和拖欠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动机,使养老保险基金隐性流失严重;二是加大了企业的产品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给企业经营造成压力。另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随着退休人员的急剧增加,退休费用也飞速增长,这导致社会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同期的基本养老金。因此政府不得不动用个人账户的资金,将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都用作现收现付,致使个人账户空账运转,无法积累。商业养老保险具有精算优势和丰富的账户管理经验,它能够积累更多的养老保险基金,有效解决因退休人员迅速增加以及物价上涨而导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偿付能力不足的难题。这有利于缓减社会养老保险对企业和政府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劳资负担,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奠定基础。第三,有助于加强资金管理,健全监督机制。温家宝总理曾说过社会保险基金是“高压线”,社会保险基金必须切实管好用好,确保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这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在加强资金管理合健全监督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业保险本质上属于盈利事业,因此在养老资金的运用和管理上更注重效益及效率,在监督上也更加严格。它对社会保险的渗透可以加大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提高资金周转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流失,改善社会统筹账户及个人账户资金缺乏的现状。

另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险也可以对商业养老保险进行很好的补充。商业保险的服务对象是具备保险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其保障范围较窄,不具备保险能力的人来说无法得到保障。这时社会保险就能发挥作用,它是人民的养老“保护伞”。它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筹集保险基金,来为保障人们最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它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人越多,受保障的人群也会不断扩大,人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也会提升。

总的来说,社会养老保险是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商业养老保险是解决人民的生

[1] [2]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活问题。只有先解决好生存问题,才能去解决生活问题,所以社会养老保险是商业养老保险的运行基础和前提。然而,仅仅解决生存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在此基础上,尽量去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为人民谋福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制度架构,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维护社会公平的“调节器”。而社会养老保险正是养老保险领域的稳定器、减震器、调节器。而商业养老保险在方案设计、资产管理和待遇发放等方面,对提供有效的养老保障有着不可获缺的重要作用。

传统型商业养老保险篇10

一、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颁布背景

1992年,民政部颁布《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民办发[1992]2号),以县为单位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指出凡是据有本地户口的农民均可参加农村养老保险,采用完全积累的筹资模式,将个人所交养老费和可能的集体补助资金记入个人账户,且按照一般投资回报利息率计息,到60岁之后按照个人账户的积累基金领取养老保险金。因后期银行存款利率连年大幅度下调,市场利率持续降低,国务院于1999年叫停,认为我国还不适合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被打破,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77648705人,占13.26%,上升2.93个百分点。人口普查给我们新的警示:当前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已超过了城镇。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受到强烈冲击。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下降,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而且,我国一直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养老保障体系,这有失社会公平性原则。

二、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自2001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一年聚焦“三农”问题,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发展农村事业、继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农村经济实力增强,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基础;农民素质提高,减少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阻力。有国家政策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国务院2009年展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新农保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从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及待遇标准与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责,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政府主导与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参保。“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2],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措施相结合,保障农村老人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全国10%的县(市、区、旗),最终在全国推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步伐,积极引导试点地区适龄农村居民参保,确保符合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新农保是我国采取系列惠民政策后,实施统筹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又一项惠农措施,也是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承担责任的开始。截至2013年底,全国新农保、城居保参保人数已达4.98亿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达1.38亿人。2014年7月1日《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架起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链接的桥梁,加快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统筹步伐。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促进人口流动,带动消费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选择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该制度尚处在发展初期,仍面临许多困境,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完善。[3]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全国统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县为单位试点实施,同一县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这样水平建立的新农保,同一年龄层参保人员的互补性差。新农保指导意见指出,农村居民可以自愿选择新农保缴费档次。但农民经济实力不足和对养老风险认识不足,一般选择最低档养老保险。最低档的保障水平是:当投保人到60岁时,可领取每月60元养老保险金。考虑到银行利率下调及通货膨胀等因素[4],根本不能保障其基本生活。这样的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低,不利于农村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宣传新农保的优越性,引导农民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养老保险档次,积极探讨全省全国统一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全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建设。

2、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后盾,促进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在新农保基金的投资运营方面,实行完全积累的投资手段单一,现行政策规定只能购买政府债券和存入银行以保值增值,仅少量资金参与股票或直接投资。近年来,银行利率下调、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加大,贬值风险加大。因此,要以国家强大经济实力为后盾,把新农保的部分基金让有信誉的投资公司运营,增加基金盈利,促进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水平,提高农民投保信心。

3、突破管理束缚、加快城乡社保衔接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都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换;实现地区之间、省际之间的转移。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减轻农民的养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