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意义十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意义十篇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35:47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意义篇1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实现“老有所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郑功成也提出养老保险要广覆盖多层次,应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来看待。[1]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部署,建立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2上半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至此,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从2009年算起,到2012年7月1日,仅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城乡居民参保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9月底,全国城乡居民两项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4.49亿人。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按时足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各级财政共拨付两项养老保险补助资金超过1700亿元。全国有1.24亿城乡居民领取基础养老金。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各地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经办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推进顺利、进展迅速、成绩显著,超出预期。中央建立这两项制度的重大决策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的衷心拥护。实践证明,这个指导方针是两项保险制度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政府的强力引导,有效地调动了群众的参保积极性,大大加快了两项保险制度全覆盖的步伐。

 

二、解决“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困难

 

现如今,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如果三农问题得不到充分地解决,就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所以中国政府有责任将三农问题至于重要的位置,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倾听农民心声,为农民谋生存谋福利。相信只要三农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中国的经济就可以更加轻松地不断发展。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持续而快速的增长,需要清楚出现三农困境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三农困境的核心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政治经济不平等,在于当改革给人民带来公共选择的可能,即出现对利益集团压力做出反应的政治环境后,来自不同阶层和集团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在二元结构中,城乡居民对政策安排的约束权数相差十分悬殊,市民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强度都远胜于农民,他们凭着政治压力上的优势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益,而农民作为弱势集团则无力阻止那些对他们不利的政策出台,无法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上的城市倾斜政策,这就使失衡的二元结构不仅难以打破,反而愈加倾斜,城乡关系的变化愈来愈不利于农民。

 

虽然我国目前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取消农业税使农民收入有所提高,提高农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使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更多的保障等等。然而三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依然严峻,不容忽视。广大农民不仅在农村建设自己的家园,也用勤劳的双手建设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然而这种情形,导致了严重的效率损失。

 

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国民待遇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

 

三、居民养老保险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突出作用

 

肖严华认为应树立“人人有权享有社会保险”的基本理念,正确处理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之间的关系,打破制度设计的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社会人群分割。[2]党和国家制定政策将“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无疑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为此,国务院陆续做出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等重大举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更是使“老有所养”的目标得以进一步实现。虽然有学者也关注当前养老金制度存在设计缺陷,如刘钧发现中国的养老制度存在覆盖面低、统筹基金转移性差等问题。[3]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积极意义还是主要的也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首先,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按照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缴费方法,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对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贴,在农民60岁的时候可以领取至少55元的基础养老金(在一些发达地区和财政收入较高的地区基础养老金远高于这一数字),并按照渐进原则,逐步提高其待遇水平。

 

其次,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以农业促工业,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策略,加之城市居民有包括养老、医疗、生育等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居民在此方面的保障却极低或处于空缺状态的现实更加剧了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化,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角度看,1978年的收入比例为2.57∶1,此后成迅速扩大趋势,到2012年收入差距比例上升为为3.10∶1,若再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社会保障、福利和津贴的话,城乡差距会更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不但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助于将来实现城乡统一保障体系的链接,从而有益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减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剪刀差,加快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城乡统一发展的社会经济目标。

 

最后,有利于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体系很不均衡,资本主要流向政府和企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跨入21世纪以来,我国GDp平均以8%的速度增长,而人均收入增长却远低于经济增长,收入低的现实难以产生与产品生产相符合的国内需求。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低迷、外部需求迅速下降的情况,扩大内需成为解决我国产品供应过剩问题的首要途径。我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需求潜力是巨大的,但由于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低,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养老、医疗、教育等)较大,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消费能力。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这一民生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无疑会有助于降低他们对未来养老的担忧,进而增加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民强国。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意义篇2

摘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前实现了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目标,对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意义重大。文章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加以概括,同时指出现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中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保障水平偏低、激励性不强、制度转移衔接问题缺少具体规定、基金保值增值形势严峻等问题,并提出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障标准、完善激励机制设计及转移衔接的制度规定、扩大基金投资渠道等对策建议,以期制度能够顺利推广,并有效实现其预定目标。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加剧转型,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愈加明显,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养老保障问题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现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

的目标,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部分地区在“新农保”制度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制度安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起全覆盖的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界限,使得社会养老保险向着城乡一体化转变,朝着社会公平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转变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正确认知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从制度层面推进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制度在大规模推广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期待着为其他地方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一、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缓解不断加剧的养老压力。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①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人口学家预测,2010-204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49年将达到22%,2055年将达到25%。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代际养老压力增大。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婚育观念的变化,导致我国独生子女增多,人均寿命增长,家庭结构出现“4-2-1”甚至“8-4-2-1”现象,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城乡居民越来越需要通过制度化安排,解决其老年生活保障问题。

(二)完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制度公平。

基本社会养老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多年试点和探索的基础上,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制度改革的总体架构和主要思路,并在后期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从制度上覆盖到所有的正式职工。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在总结自1991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及2003年以后部分地区“新农保”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制度架构、筹资方式、资金管理等重要内容,真正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步入正轨,目标是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至此,从制度覆盖面上讲,仅有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居民还未被纳入到制度保障范围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前实现了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目标,促进了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权利的平等。

同时,对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意义重大。

(三)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近期看,拉动经济增长,必须积极地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调节功能。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被纳入到制度化的保障体系中,减少了由于对未来经济保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压力,有利于稳定其消费预期,促进储蓄向投资和消费转变,从而改善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质量,对整体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形成强大而持久的拉动作用。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特征。

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的基础上,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浙江省、河南省等地出台了全省(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纵观各省(市)出台的制度可以发现,其在制度设计上与“新农保”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综合部分省(市)的制度发展历程及政策内容,现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制度发展超前,整合度高。

从制度发展进程上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均是在国务院出台“新农保”试点指导意见之前就已经在探索实施“新农保”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务院“新农保”试点指导意见对正在实施的政策进行调整,最终出台了与国家指导方针相一致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比2011年7月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时间节点上提前2年以上,较早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目标。由此可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发展超前,制度基础牢靠,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从制度体系上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区制度整合程度较高,体现出城乡统筹的特色,既避免了部分群体在城乡间的转移问题,又有部分省(市)在政策中提出了解决不同群体转移接续问题的方案。以郑州市为例,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从一开始就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体化,这避免了分别建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碎片式”养老保险制度,人人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险权利。

(二)应保尽保,坚持广覆盖原则。

公平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理念,要求所有国民的养老保障权益都能得以实现,以维护起点公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关于参保对象的规定体现了公平性理念,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制度的覆盖面。各地制度仅以参保对象的户籍、年龄和未参加其他形式的基本养老保险为限制条件,适应了人口“城—乡”、“乡—城”大规模流动和部分群体就业状态难以明确界定的局面,从而真正覆盖到农村居民、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城镇退休但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等许多被忽视的群体。

(三)普惠性和保险性相结合。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社会统筹部分主要由基础养老金支付,基础养老金体现了政府对公民养老保障权益的承担,完全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参保对象在年龄达到60周岁以后,即使不缴费,也可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个人账户部分主要强调个人的缴费义务,同时政府也进行缴费补贴,在符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享受条件后,与基础养老金一同发放给参保对象,体现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险性质。由此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普惠性与保险性结合的制度设计内涵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四)结合实际,制度设计弹性化。

弹性化的制度设计能够确保制度的有效性。通过比较各地的实施办法可以发现,各地均是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等多种因素,对缴费、财政补贴、待遇调整机制等实行差别化设计,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在居民自愿参保前提下制度的广覆盖,保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譬如,在缴费标准方面,北京市、天津市等少数几个地区根据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或其一定比例作为缴费基数,而现在更为普遍的做法是直接确定不同档次的缴费金额,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增设或调整。如郑州市将其缴费基数由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算术平均值调整为固定金额的缴费档次。浙江省规定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按不低于地方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的标准,增加和调整若干绝对额缴费档次。各地实施办法鼓励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并根据财力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助。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部分地区刚刚建立起来,制度本身及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城乡居民对该制度的了解程度极其有限。一些有保障需求且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不知道如何在当地办理该类保险。还有一些已经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居民对自己参加了何种保险、今后享受的待遇状况及相关管理制度的理解程度与实际规定存在较大程度的偏差。这些一方面由于基层政府对制度开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仅当做是一项行政任务或政绩指标强势推行;另一方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时期,在国务院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各省、市、区(县)也会多次根据自身状况对原有制度加以调整或出台新的办法,群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单一,导致对制度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误读。

(二)保障水平偏低,逆向选择现象明显。

从各地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看,保障水平偏低,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郑州市为例,根据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测算办法,一位参保人即使按照最高档次1500元的年缴费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为15年,那么该参保人月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为161.87元,加上基础养老金,他能够领取的养老金合计为226.87元。

②多数调查对象反映缴费档次太少,待遇水平过低,参保对于养老问题的解决意义较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与其他群体的养老金待遇相差悬殊。2011年,调整后的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1531元,③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又不及退休公务员的退休金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每月226.87元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仅仅是企业退休金的14.8%,更不到公务员退休金的4.5%。另一方面,年轻人参保积极性不高,他们更加看重眼前利益,即使参保也倾向于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较低的费率、较短的投保年限进行投保,还有些年轻人持观望态度,想等到40岁以后再参加。相反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参保热情很高,造成逆向选择。

(三)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尽合理。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一些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制度实施偏离预定目标。如何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关键在于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在激励机制设计方面,各地财政既补“入口”,又补“出口”。山东省青岛市规定,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对于缴费超过15年的,每超过一年加发1%的基础养老金,也就是每月会多得0.55元的基础养老金,一年才多得到6.6元,很显然激励作用不大。同时部分地区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一般为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常表述为给予适当鼓励,并没有作强制性规定和具体说明。一些地区的实践中,参保人员选择高档次缴费标准得到的钱,基本上类似于储蓄型保险,根本无法调动其积极性。这也是造成参保人员倾向于选择低档次缴费标准的重要原因。在待遇享受条件上,要求年满60周岁且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需缴费,即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需参保缴费。这种捆绑缴费的制度规定违背了参保的自愿性原则,同时违背了普惠价值理念。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城乡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政策给予老年群体的一项享受社会养老的福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不应受其他人或因素的影响。

(四)制度的转移衔接问题。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我国建立起形式多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解决部分群体的养老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碎片化的制度安排严重阻碍着制度间的相互衔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例如“新农保”制度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等。

特别是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往往呈现出经济比较发达,劳动力较为密集,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强等特征。因此,明确的制度衔接安排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纵观各省(市)的政策规定,我们发现仅有天津、郑州等少数几个地区出台了具体的办法,其他地区均未作较为详细的说明。同时尽管在制度设计上,可以规定流动就业劳动者无论在何地参保,符合条件时均可在全国任意地方的社保机构或银行领取养老金。但对异地单位缴费的资金划转能否到位,流动人员能否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在操作上和具体经办上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这也是覆盖城乡各类群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长期运行中面临的难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④。

(五)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广泛展开,其积累的基金总量会急剧增加,如何利用现有基金滚存结余的运营来达到保值与增值的目的,以便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不允许地方社保基金“入市”和直接投资,使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通过购买国债、银行存款的方式实现保值、增值,投资渠道比较单一,从长远来看将影响到基金的支付能力。

四、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制度实施的重视程度。

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制度安排,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要落实并加大宣传解释的力度,必须使广大城乡居民从传统的家庭保障意识向现代保障意识转变。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各种现代传播工具进行制度宣传,提高基层工作者和城乡居民对制度建设重要性和优越性的认识程度,准确把握制度发展的最新动向。同时,政府应定期对本地社会保险执行情况向居民公示,鼓励广大居民对本人在参保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和投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群众参保积极性,实现应保尽保。

(二)加大财政投入,适当提高保障水平。

鉴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偏低的状况,各级政府应明确责任,切实落实各项财政投入,中央、省级政府在全面推进全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应继续加大中央与省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和统筹层次,逐步建立养老金待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增长与调整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城乡居民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坚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补充保障等其他模式相结合,形成以社会养老为核心、家庭养老和其他形式养老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模式,以真正解决广大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三)不断完善制度,加强激励力度。

坚持制度的普惠价值观念,对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领取养老金必须要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保的规定进行完善,避免将父母的养老权益与子女的缴费捆绑在一起。在地方政府可承受范围内,可以考虑基础养老金按不同的缴费档次差别给付,与缴费档次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也可增设高档次缴费标准,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收入水平人员的参保需求,加大缴费激励,调动城乡居民对较高档次养老保险的投保积极性,激励和引导他们早参保、多缴费、多得益。

(四)妥善解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转移接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将走向合并,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必然趋势,更多的人将加入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来。为此,尽早制定明晰的衔接转移办法显得尤为紧迫。办法中应充分考虑制度的可携带性和转移性,体现城乡居民非缴费型账户与个人账户的既得受益权。如城乡养老保险待遇衔接可选择改革缴费年限规定,实行“累计缴费年限+分别计算待遇+累计养老保险权益”的待遇衔接政策,即参保人合计缴费满15年即可获得养老金权益,基于权益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分别计算两种养老保险待遇。

⑤。

(五)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是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特别是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保值增值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基金管理,建立健全基金风险控制制度和投资管理机制。各级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都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基金的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及资金管理情况的监督。在投资管理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放松投资管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建议效仿全国社保基金委托投资模式进行市场营运,根据市场信号和基金效益选择进退,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实现基金供给的可持续性。

注释:

①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gov.

cn/zgrkpc/dlc/。

②李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实证研究。开放导报,2011(05)。

③资料来源:people.com.cn/h/2012/0305/c25408-1-4277155077.html。

④林义、林熙。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三个难题。四川省情,2011(09)。

⑤龚秀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衔接政策优化研究———以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1(06)。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李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实证研究》,载《开放导报》,2011(05)。

[3]林义、林熙:《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三个难题》,载《四川省情》,2011(09)。

[4]程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方向》,载《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05)。

[5]刘军民:《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要点与要领》,载《社会保障研究》,2011(05)。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意义篇3

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转型期城乡社会风险趋于显性化的背景,需要我们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13.26%(人数为1.78亿)。预计在未来5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15%,2025年将上升到20%,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30%。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考验。与此同时,不断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也凸显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世界上许多国家花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我们只用了二三十年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不能说是一个骄人奇迹,被国际社会称作“典范”。前期,我们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比如城乡居民养老全覆盖;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人均280元;推进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2013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60万套,基本建成540万套,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简单的数字背后,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红利,实现了安居乐业。

迄今为止,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实现了从选择型制度安排走向普惠型制度安排的重大转变,城乡居民都能够不同程度地享有社会保障。但是,这一制度却因城乡分割的现实而缺乏应有的公平性。因此,新时期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与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应该是从追求“普惠”转向“公平普惠”,这个公平就落脚在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上。如果社会保障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就为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保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201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此前,人社部新闻发言人亦曾表示,人社部正积极配合和参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可逆转。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就成为了顺应中国城镇化历史进程的必答题。

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让社会保障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轨道。《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将现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十二五”末,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新农保和城居保,形成制度名称、政策标准、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四个统一”,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进“新四化”建设的需要,既有利于促进人口纵向流动、增强社会安全感,也有利于使群众对民生改善有稳定的预期,对于拉动消费、鼓励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继续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无论在哪缴费,也无论是否间断性缴费,个人账户都累计记录参保人权益。个人缴费、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集体补助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的缴费资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

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并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由中央确定最低标准,并将建立正常调整机制。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对长期缴费的,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以鼓励长缴多得。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在缴费期间户籍迁移,可跨地区转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继续参保缴费的,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意义篇4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

在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整合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政策。近年来,江苏省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统筹。在此过程中,江苏省针对一直以来发展存在差异和差距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加快其制度整合,根据自身经济、社会条件不断地进行尝试和实践,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促进人口流动、增强社会安全感,推动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江苏省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加快江苏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步伐,消除影响人口合理流动的制度障碍,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江苏省从2009年以来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11年底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充分考虑了两项制度基本框架的一致性,为统一整合做了准备。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使城乡居民享有同一的政策标准和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城乡统筹,从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2.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在此过程中,应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如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按照原有的“碎片化”模式存在,则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多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镇,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加大等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因此,江苏省“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融合,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城镇偏低,建立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促进人口流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强社会安全感将产生深刻影响,对新型城镇化进程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从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城市、镇、乡村的人口数来看,城市约为252.99万人,镇约为177.88万人,城镇总和为430.86万人,乡村约为424.98万人。城镇和乡村相比,老年人口绝对数已经大体相当。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城镇和乡村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大致持平,由于一直以来城镇老年人口社会保障水平高于乡村,因此乡村老年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问题及其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从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城市、镇、乡村的人口数占江苏省总人数的相对比重来看,城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22%,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29.56%;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2.26%,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20.78%;乡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5.4%,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49.66%。可见,乡村老年人口不仅绝对数量大,相对比重也高。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每一位老年人都关联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在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有效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公平均等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不仅直接惠及城乡老人,也惠及众多家庭,可以使全体城乡居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让城乡居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历程

1.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江苏省的“新农保”试点起步于2003年,省内各地结合实际纷纷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到2006年末,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达189.97万人。2007年起所有省辖市都了进行“新农保”试点。到2007年末,累计已有3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保制度建设试点,参保农民达194万人。

2008年12月17日,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08105号),明确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相衔接,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2009年12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苏政发[2009]155号),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到2011年末江苏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5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8万人。

2.江苏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一直未被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2011年6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于2011年7月1日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1年10月2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江苏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苏政发[2011]144号),全面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即“城居保”,将所有城镇无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统一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到2011年底,江苏省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13个省辖市均已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3.江苏省“新农保”与“城居保”的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是大势所趋,苏州、南京等地先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实践,因此,江苏省“城居保”和“新农保”制度上的整合起步较早。截止2012年10月底,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13个市已基本完成了“城居保”和“新农保”制度上的合并,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省级标准即将推出,这意味着江苏省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趋于一致。

2013年11月20日,江苏省政府2013年第144号文件(苏政发〔2013〕144号),正式颁布《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江苏省“新农保”自2009年开始正式实施以来,参保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2011年参保人数分别为591.37万人、1514.56万人、1557.4万人;基金收入2010年~2011年分别为140.06亿元、140.9亿元;基金支出2010年~2011年分别为76.45亿元、100.5亿元。2011年10月20日,江苏省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正式出台;2012年,《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开始将“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参保人数和基金收支情况进行整合统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各项统计数据:2012年~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479.4万人、1445.4万人;2012年~2013年基金收入分别为153.5亿元、187.2亿元;2012年~2013年基金支出分别为109.7亿元、147.7亿元。

三、整合前后的制度比较

1.主要的相同点。三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方式均为自愿参保;筹资模式均为完全积累;缴费模式均为缴费确定型;账户管理方式均为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领取条件均为年满60周岁按月领取。

2.主要的不同点。覆盖群体不同:“新农保”覆盖农村居民;“城居保”覆盖城镇非从业居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

基金筹集来源:“城居保”为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新农保”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均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

个人缴费标准:“新农保”为100元~600元6个档次,“城居保”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致,为100元~1200元12个档次。

基础养老金标准:“新农保”和“城居保”均为每人每月最低60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最低80元。

统筹层次:“新农保”为县级统筹,“城居保”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均为市、县(市、区)级统筹。

四、整合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1.易于做到制度覆盖,难以实现人群覆盖。江苏省从2009年以来实施“新农保”制度,到2011年底建立“城居保”制度,已经考虑了两项制度框架的基本一致性,为统一整合做了预先准备。由于这两种制度的参保方式均为“自愿参保”,整合之后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采取了“自愿参保”方式。因此,当前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易于做到制度覆盖,却难以实现人群的全面覆盖。要想实现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人群,还需要就现有制度做进一步的调整。

2.城乡养老金待遇水平差异和差距较大。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将缴费标准统一整合为100元~1200元12个档次,个人账户终身有效。这使城乡居民缴费有了同等的机会和自主选择权,无论来自乡村还是城镇,居民可以在同一标准中选择参保,并享受对应的待遇。

但是,统一制度所带来的机会和权利的均等并不能有效地消除城乡差异和差距,由于不同制度间的差异较大,以及居民选择的缴费档次不同等原因,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参差不齐。以江苏省苏南的JY市为例,部分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可达6000元左右;部分参加“城职保”的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可达3000元左右;部分被征地农民加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每月仅有约500元左右的养老金。此外,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由于主观选择缴费档次不同,以及各地区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有高有低,也导致了养老金待遇水平差距较大。苏北的Sn县,90%以上的人都选择缴费100元档次,缴费额偏低,目前月领养老金为100元左右,无法满足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3.统筹层次低。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模式,“碎片化”的特征明显,加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提升统筹层次一直是一个难题。江苏省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市、县(市、区)为统筹地区,跨越实行省级统筹管理的条件还不成熟。统筹层次低带来的是转移接续困难、手续繁琐、管理服务职能分散、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不利于人员流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融合。

4.衔接方式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分割,人员流动过程中,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新农保”和“城居保”在统一整合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得到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保障劳动者在城乡之间流动时的养老保障权益,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人社部发〔2014〕17号),结合江苏省实际,2014年7月7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江苏省财政厅联合《江苏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互转和其他相关问题制定了实施意见。但不同险种之间的转移接续,涉及的统筹地区、资金来源、给付标准等均不相同,因此,当前还面临不同险种之间的衔接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和实施这一关键问题。

5.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整合、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都有了明确的政策,当前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重点问题。做好信息系统的整合将对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都有好处,也会为今后实现全国统筹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江苏省各市均大力强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乡镇、村五级网络互通,参保人员的信息全部进入信息系统管理,个人账户建帐率接近100%。但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后,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涉及城镇居民、乡村居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的基本信息资料登记和管理,养老金的计发和领取,以及不同险种间的转移接续等方面,信息系统建设将面临挑战。

五、对策建议

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江苏省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人员流动、应对老龄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都有重大意义。针对以上在整合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江苏省目前已经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全覆盖,但由于参保方式为“自愿参保”,由于各种原因,仍有大量未参保群体游离在外。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有100元至1200元12个缴费档次,不同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均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档次缴费。因此,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不仅可行,还将增强城乡居民参保意识,提高参保率,真正实现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人群全覆盖。

2.缩小城乡差异和差距。江苏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城乡差异和差距由来已久,缩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职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及自身内部的城乡差距,需要多管齐下。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有能力的城乡居民合理选择缴费档次,长缴多得;发挥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引导作用,让参保者享受到切实的养老金待遇。

3.提升统筹层次。目前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市、县(市、区)为统筹地区,跨越实行省级统筹管理的条件还不成熟。如果能实现省级统筹目标,《江苏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实施意见》将得到有效落实,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在城乡之间流动时的养老保障权益、促进人员在城乡间流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也为将来实现全国统筹打好基础。

4.有效落实衔接方式。江苏省已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互转和其他相关问题制定了实施意见,但不同险种之间的衔接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和实施还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除了提升统筹层次以外,还应该有效整合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和其他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构建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基金管理方面,建议将原来的“新农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合并,统一成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规范投资运营方式。

5.健全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整合现有“新农保”和“城居保”业务管理系统和信息资源,逐步形成由市、县(市、区)一级到省一级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从江苏省“两个率先”的角度出发,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要做到一体化、一卡通,推行全国统一社会保障卡的使用,同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更高层次的统筹管理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邵文娟,刘晓梅.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整合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370-1378.

2.颜令帅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探究.劳动保障世界,2012,(11):49-52.

3.蔡国春等.浙江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践与研究.中国劳动,2013,(4):4-9.

4.张祖平,马碧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保障水平研究.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8-61.

5.李春根,包叠.新形势下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路径初探.社会保障研究,2013,(3):29-35.

6.李可欣.关于城乡居民养老制度的思考.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4,(5):43-44.

7.程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方向.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5):45-51.

8.施建祥,葛志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及效果的调查分析,2013,(5):59-65.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研究”(项目号:11GLD017)。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意义篇5

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下午召开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首发式,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迅速行动,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刚才,省市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发放的重大意义

今天,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这喜庆的时刻,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首发仪式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宿松养儿防老的千年传统已成为历史,标志着宿松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梦想成为了现实。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让广大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年老后可按月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养老不患愁”的梦想。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富裕文明和谐宿松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全面小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我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补贴资金,每年将达到**多万元,我县60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每人每年至少可增加660元收入。这些资金将全部计入城乡居民个人账户或直接发放到城乡居民手中,使广大居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将有效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二、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全力以赴抓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发放工作

首批城乡居民养老金的发放,对于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来说,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在11月底前完成全部适龄对象的养老金发放、年前实现90%的参保率,任务还非常繁重。全县各相关部门,要深入宣传,确保政策宣传知晓率达100%;要坚持狠抓落实,把好政策关、制度关和基金监督关,做好参保对象的调查登记工作,实现应保尽保;要不断总结推广,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方法,努力推进工作进程,以此次发放仪式为契机,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浓厚范围,做好相关工作,真正把这项顺民意、得民心、惠民利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三、几点要求和希望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量大面广,工作环节多。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严格按照县上的统一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努力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个到位”:

一要组织领导到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责任主体是县人社部门、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因此,各乡镇、街道办的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自始至终参与,经常督促检查,切实解决发放及经办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要协作配合到位。牢固树立全县上下“一盘棋”的思想,既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配合、密切协作,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真正做到认识上统一、工作上协调、行动上一致,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

三要工作服务到位。要统一业务操作,统一发放流程,对参保缴费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参保登记、账户查询、待遇审核和发放养老金等全方位的热情服务。各乡镇、街道办要统筹安排,调整充实人员力量,确定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意义篇6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构成与特征分析

我国近些年社会保险事业飞速发展,所谓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是指城乡居民在办理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字资料,图表声像等信息,这些信息中包含了他们的个人信息和社会保险的相关内容,具有真实性、复杂性和易露性的特点。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是居民养老保险的凭证,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养老保险的档案是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过程监控和记录,具有指导作用、监督作用和维权作用。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与城乡居民个人、家庭、社会保险的办理机构及政府的财务管理部门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凡是与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相关的资料、数据、文件等都归为档案管理的范畴。

(二)管理信息化要求较高。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效的做事效率已经成为政府的必然要求。目前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要求社会养老保险的业务处理要高效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高度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题中之义。

(三)存储和保存的期限较长。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一般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要居民存在养老保险的业务办理,就会有相关信息的保留和存储,这些就是档案管理的内容。参保居民只要没有停止养老保险的办理,那对相关信息的采集、数据的存储都要继续,所以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保存期限很长的工作过程。

(四)安全系数要求很高。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内容繁杂,需要记录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对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着极大的影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形式有纸质的,也有电子版式的,有些档案记录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个人手册等,有些档案具有隐私性,这些都要求在居民的档案管理上要做到高精准,重安全,确保档案安全妥善管理,严禁信息的外漏、篡改等其它威胁档案安全管理的情况发生。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作用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是开展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是处理养老保险工作的凭证,同时也是城乡居民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有力证据;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养老保险工作和服务的延伸,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好坏影响着养老保险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隐性的价值和意义;具有统筹全局,提高统筹层次的作用,由于以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工作体系不健全,导致区域化差异较大,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息不畅,资源封闭性严重,而养老保险档案的建议可以大大促进信息共享,提高统筹的层次和服务的水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可以大大促进社保工作档案的信息化,是整合社保档案的必要条件,我国养老保险的层次较多,内容不一,管理部门也是不一样,要想优化我国的社保系统,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社保体系,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准已经是我国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需要和要求。

三、优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策略探究

(一)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强化档案基础管理。就目前来说,虽然我国对社会保险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们对社会保险的认识还不到位,在从业人员中,消极怠工现象时存在,对档案管理的意识还没有提升到与社会保险发展所适应的程度。现在的从业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不认真,认为档案管理不重要,这些思想对其工作质量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杂乱无章,没有发挥档案在社会养老保险中应有的作用,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为此,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意识,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强化思想教育,让其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二)对档案科学分类,进行有序整理。对于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工作来说,工作难度较大,内容较多。为此,要想优化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分门别类,把养老保险的档案进行有差异的归档,并有序地整理和管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分类对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程序,对这个档案管理来说起着主导作用。对于档案的分类,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分类标准,做到繁而不乱,井然有序。一般来说,对于政策性文件档案的管理,一般都是按照文件的出处、类型、文号及时间来分类归档;对于经办机构在养老保险的记录管理中,可以按照部门、时间等要素进行分类;对于城乡居民个人来说,比如保险手册、账户等情况就行分类;对这些档案的整理必须有序进行,不可杂乱无章。对于档案的有序整理,需要做到编号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把握保险业务发展的规律,另外还要做好动态管理,做好常态下的工作。

(三)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于档案管理来说,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撑,对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也是如此,需要规范档案管理的流程,明确从业人员的职责,对养老保险的档案建立、查阅、维护、保存等都要实现制度化的管理规范。对于纸质的档案要排列有序,做好保存和维护工作,对于极为重要的档案资料还要备份,对于电子版的档案要注意网络安全。对于从业人员,要求掌握基本的档案备份、记录、查阅、保存等知识,要维护好档案资料,确保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档案从业人员要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意义篇7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市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着眼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解决城乡无养老保障居民的老有所养问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城乡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和政府合理负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与居民参与相结合,引导城乡居民普遍参保。

二、目标任务

建立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城乡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三、参保范围

具有本市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均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四、基金筹集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定为每人每年100元、300元、600元、900元、1800元、2700元6个档次。其中,100元档仅限低保户、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持相关证件选择缴费;900元档为缴费基准档,参保人可在900元、1800元和2700元中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家庭经济确实特别困难但不符合100元档缴费条件的人员,经个人申请、村(居)委会审核、镇政府(街道办)批准,可选择300元和600元档缴费。市政府将根据国家和省要求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省财政和市财政共同承担。

市政府对参保人参保给予补贴,缴费档次为100元~600元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缴费档次为900元~2700元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180元。对低保户、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市财政为其代缴最低缴费标准的50%。

(三)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五、建立个人账户

政府为每位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市人民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及其他来源的缴费资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每年参照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计息。

六、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为60元。对于连续缴费超过15年的城乡居民,从第16年起,每超过1年,基础养老金加发1%,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市财政支出。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39。参保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七、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年满60周岁,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本办法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的本市户籍的城乡居民,不用缴费,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村户籍子女应当参保;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并允许在达到领取年龄时一次性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参保人补缴额,按政府当年公布的缴费档次乘以补缴年限确定,财政不予补贴,补缴额全部记入参保人的个人帐户。

八、待遇调整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市财政局根据国家、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整政策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标准,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九、基金管理

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根据《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实施办法》(财规〔〕24号)开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基金纳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单独计息,按有关规定保值增值。

十、基金监督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定期披露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市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结余的监督,实行基金的财政专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市公安部门要密切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做好参保人员身份信息的核实。市监察、审计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和居委会每年在社区范围内,对参保人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市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基金的监督管理,定期检查基金的筹集、存储、上解、发放等工作。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行政监察部门依法进行责任追究;同时,对任何虚领、冒领城乡居民养老金的,以及违反规定挪用,侵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退还;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经办管理服务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记录居民参保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长期妥善保存。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整合,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加强经办能力建设,整合现有资源,条件成熟时建立统一的经办机构负责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必要的工作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

十二、相关制度衔接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领取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年满60周岁的人员,在原待遇上加发基础养老金。已经领取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不满60周岁的人员,仍按原待遇标准继续领取,年满60周岁后,在原待遇上加发基础养老金。

对已参加新农保、原新农保或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当将新农保、原新农保和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五保”供养、社会优抚、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衔接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组织领导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实施。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督促检查政策落实情况,总结评估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各镇乡、开发区、街道办要充分认识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措施。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做好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

十四、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意义篇8

随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养老保险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的关键部分,险档案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档案的法律效力和维护广大城乡居民的合法权益,在设立档案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在严格地法律程序监督下进行,并且在后期的档案管理中也要严格的遵循相关法律文件来进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处理更加高效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受到广大居民的青睐。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定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管理较为混乱。在档案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录入大量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内容繁杂的问题发生,直接制约了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建设。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档案材料收集工作不严谨,管理意识薄弱。一些城乡基层管理人员认为档案材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不仅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反而会降低单位的效益。因而对居民保险档案的管理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在资料的统计上存在着严重的错填、乱填、漏填等现象,甚至在资料的管理中出现发霉、错放和丢失等烟花总错误。这种现象不仅仅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百姓对社保的信任度,还会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更多的繁琐工作。如果针对这种现象不进行制止,任期发展,我国的社保事业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2)缺乏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很多城乡中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一些兼职人员,即便是有一些专职人员也是非专业的。而档案管理工作看似很简单。但事实上,面对着繁琐、零散而且复杂的档案资料兼职人员或只是非专业人员很难胜任。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些专业人才对档案材料进行梳理、归类和管理。

(3)现如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管理对象与其他保险不尽相同。所以,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各个地方管理办法不统一,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资料的整理归档和分类、分级管理上没有良好统一的运作机制和工作秩序。从而导致了档案资料在查找、转运、领取等方面漏洞百出。

(4)管理手段水平落后。现如今,大部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就仍旧采用手工操作的落后管理模式。随着社保事业的发展业务量逐渐的增加,这种落后的操作模式查找资料数据费时费力,统计数据更是非常困难,效率十分低,直接影响了工作的进展。即便是在有些地方,管理人员采用了机械化管理。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人才,其应有的效果并没有发挥出来。

3.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改进措施

(1)加强管理意识。加强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教育,增强公民尤其是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提高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解决人员缺乏,资金紧张等问题。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有理的发展前提。

(2)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每一类档案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熟练掌控档案管理的流程,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的纸质档案,在要做好文档的保存和维护工作的同时还要确保其具有科学合理的排序。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档案,为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要做好备份工作。除此之外,对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存档等要有一个明确的程序,做到既符合工作进程,又符合档案管理要求。

(3)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全面覆盖,要对老年人的信息进行补充完善。而且我国现在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资料不断的进行补充和修正,切实落实每一位参保人员的生活状况,做到对参保人员的信息随时可查询,信息随时可归档的系统化管理。

(4)增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任何工作的操作者都是人,只有人才是做好工作的重要资源,因此,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严格按照档案管理人才培训内容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还要做到与实际相结合。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培训人员之间的交流,加强培训人员对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使其将其所学熟练的应用到管理中,充分利用所学所见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5)加大投入,注重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应用。完善的设备是做好工作的先前条件安。各城乡养老保险部门要克服困难,购置先进设备,完善档案室的设备安装。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对城乡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最后总要求。

4.结论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意义篇9

【关键词】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二元结构;一体化

一、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初建

建国之后,我国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决定了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行政手段将城乡人为分开,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实现国家工业化。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镇和农村两种不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单纯的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并不能满足全体国民的需求,此后,国家又制定了针对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此,城乡分立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形成。

(1)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92年1月,民政部印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该文件决定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提出了坚持自助为主、互济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筹资方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从实际运作情况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比,只对个人缴费作了明确规定,而对集体补助和国家政策扶持没有硬性规定,既没有财政直接投入资金,也没有像对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那样进行支付兜底,实际上国家扶持政策并没落实,这样,政策设计的三方负担缴费模式就因为集体补助和国家扶持的虚化,变成了完全由农民个人承担。1998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陷入困境,次年7月,国务院认为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遂决定停办。2003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通知》,要求各地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2)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传统的养老保险指导思想将公民划分为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然而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立的的制度设计还忽视了城镇居民的存在,城镇居民成为了游离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的庞大群体。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0年通过了《社会保险法》,该法要求在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元体系的发展困境

现行的制度安排没有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理念,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类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互分离,虽然《社会保险法》也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但现实中大部分地区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都处于城乡分立状态。制度安排本身形成了对不同群体的劳动力养老保障制度分割,这种分割效应固化已有的制度安排,造成不同群体之间劳动力资源流动和市场配置效率低下,不同制度之间协调的社会成本和管理成本巨大,对劳动力流动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完善造成障碍,尤其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不符合成熟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首先,分立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在现实中,人的社会身份和居住地会发生转移,个人的养老保险账户也会随之迁动,在现行制度衔接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形下,身份或地域转移可能会使养老保险得不到有效保障,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就受到一定限制。其次,分立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利于经办管理和基金调控。由于制度之间的差异性,城镇和农村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各成体系,需要不同的经办人员和管理人员来维持制度的运行,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降低了经办机构的服务效率。公民因为居住地迁移和户籍转换也会给养老保险经办工作带来额外的负担。同时,两种养老保险基金分散运行,基金使用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发挥基金共济互助的保障作用。第三,分立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利于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建立。从长远来看,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分立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城市和农村严格区分开来,无疑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重大障碍。在今后的制度整合中,两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惯性而使得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困难重重,将来的制度整合将付出巨大的成本,制度的衔接和过渡、制度的重构和完善也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分立的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户籍制度下的身份烙印依然存在。此外,碎片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合时宜的,也是缺乏效率的,我们必须在经验总结基础上实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为今后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打下基础。因此,当前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构建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制度要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并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既易于操作便于管理,又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由于制度之间的衔接机制尚不完善,居住地和户籍的变换可能导致居民的养老保险得不到保障,这严重地限制了公民的自由流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实践,这为国家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必要性分析。一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需要以城乡融合为基础,而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城乡融合将是举步维艰的”。由于城镇和农村的居民养老保险暂时在县级统筹的基础上分开管理,分离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会导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阻,这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根深蒂固的大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制度构建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并加强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与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之间衔接机制的建设,避免劳动力自由转移时养老保险的待遇受损,减少城乡劳动力转移障碍,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二是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基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处于分割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上无能为力。现阶段,我们可以首先实现城乡居民之间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探索居民和职工两种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机制,通过分步走的战略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是国家履行积极义务的重要途径。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它更需要以国家为代表的义务主体通过更好的制度供给来满足国民的社会保险需求。国家对公民的养老负有不可推卸的积极义务,它应当为公民创制出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应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居民保险制度进行整合,构建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消除居民因自由流动或户籍变换而引发的不利影响。四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便于监督管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中村和城郊村农民的身份随时可能发生改变,未来不确定的身份转换使分离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预期的滞后风险,因此,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时应该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仅能适应未来的城市化发展需要,还避免了居民因户籍和地域变换而引发的的养老金领取困难。按照原有的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为了保证养老保险满足人口流动的需要,国家必须制定出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三种制度之间的衔接机制,这样的衔接机制不仅繁琐而且实施成本较高。若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则只需考虑职工与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监管成本。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一是现有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整合的可能。《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也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应与新农保合并实施。这就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具体来说,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全面推行,两种保险制度合并实施的阻力较小。同时,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基金筹集、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养老金领取、待遇调整、基金管理、基金监督、经办管理服务等方面极具相似性,制度的吻合为制度的整合统一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地方城市的探索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城镇居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前后,已有不少城市进行了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尝试。2008年以后,北京市先后制定了《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和《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细则》。根据这两个规定,北京市城乡居民均被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在缴费区间内选择缴费档次,个人缴费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助计入个人账户,居民达到法定条件后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此外重庆、成都、长沙、青岛等,这些城市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上的探索实践为我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有益经验。三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共物品属性。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由政府提供,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整体上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不但不会出现居民个人在养老保险待遇的减损,反而使养老保险金的领取更为便利。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还可以实现养老基金更大范围的统筹,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从而维护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制度构建

目前,国内在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方式和程度上并不一致。笔者认为,现阶段各地区应在国务院主导下该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好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等特殊社会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在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既要考虑当前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又要顾及未来制度统筹层次提高的可能,保证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体而言,统一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当把握以下基本原则:在覆盖范围上,凡是没有参加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适龄居民都可以参加其户籍所在地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统筹层次上,应当实现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市、州级统筹,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提升到省级统筹,最后向全国统筹过渡;在缴费标准上,各地区应尽量在省级范围内保持一致,居民个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同时实行动态缴费增长机制,个人缴费标准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整体提高,国家和集体要加大对农村居民和一些困难群体的补助,补助计入个人账户;在养老待遇上,采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基础养老金应在省级范围内保持一致,逐渐调整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确定。在缴费年限上,省级范围内应该实行统一的最低缴费年限,一般来说,居民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按现行标准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条件规定的配偶、子女必须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制度;45岁以上不足60岁的居民可以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到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其未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偶、子女必须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制度;45岁以下的居民在参加居民养老保险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后才能领取养老金。

2.弱势群体的倾斜性保护机制。我们在进行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制度构建中,应对弱势群予以倾斜性保护。对于农民工,则要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果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已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继续保持原来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如果没有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且由于工种或工作原因无法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可以参加户籍所在地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专门实行了外来务工人员或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地区,应将将该制度并入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或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当中。对于被征地农民,应将其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中,因为农民从失去土地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土地赋予其的基本保障功能,在设定土地征收征用的补偿机制时,要考虑将其纳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同时,这一举措还有利于增强被征地农民向城市转移的意向,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具体操作办法如下:按一定年限和不低于当地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中等缴费档次的标准的在土地转让金之外专门提取养老保险专项资金,没有社会养老保险的成员应该全部纳入居民养老保险体系,逐年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对于已经参加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成员,则应保持原有的养老保险关系,用已提取的养老保险专项资金中属于其个人的份额为其缴纳保险费,居民个人也可以额外缴纳养老保险费;已参加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成员,应将已提取的养老保险专项资金中属于该部分成员的份额用现金方式按年发放。

参考文献

[1]邹爱华.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权和社会保障权[J].政法论坛.2009(3)

[2]杨华著.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7)

[3]陈海军.《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南开大学.2009

[4]王飞鹏,都苏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一体化的困境和对策研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意义篇10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措施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是新时期的一项主要的惠民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深受群众的支持和喜爱,但是在工作实践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来推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平台不完善

一直以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很难落到实处。许多县市区对乡镇保障所进行了垂直管理,但由于经费不能很好的落实,导致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大部分的乡镇(街道办)保障所依实行的是双重管理模式,即由乡镇(街道办)党委政府的工作人员管理人、管理工资、管理经费,县一级的人社部门来管理业务;在人员的配备方面,大多数保障所的专业人员较少,许多是聘用人员,所以业务素质不高,而且不能够熟练的使用电脑,大量业务知识不能熟练的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村一级的管理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为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村一级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艰苦而且细致的工作,但是并没有任何待遇保障,有的协办员甚至没有任何的劳动报酬,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必将削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经办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2.信息化程度与管理水平较低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起点较高,同时规范的操作,以及统一的网络系统建设都对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如信息入库较慢、数据的质量不高、管理系统运行速度缓慢、缺少汇总的模块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专业人才的匮乏,数据安全的管理等方面也有待提高。

3.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开展的同时,各项基础工作一定要做得够细、够好、够扎实。但是个别县仍然存在对档案管理工作等业务不够重视,以及对参保对象的个人账户记录内容不及时等多种现象。在基金的管理方面,当前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完全由县级机构负责管理,因为管理层级较低,所以就容易受到地方的干预,给基金造成难以控制的风险。

4.服务方式需要不断创新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服务对象是比较分散的,在参保缴费和待遇领取以及参保人员的生存状况等一些关键环节还需要出台新的政策和措施,以致杜绝基金收缴等一系列环节所存在的漏洞,绝不允许虚报冒领等恶劣的现象发生;合作金融机构还有不够到位的服务,这不利于参保缴费与领取待遇的顺利进行,例如农村的参保人员距离金融网点是比较远的,金融机构又很难提供能够进村入户的金融服务,这会使多数参保人员倍感不便。

二、优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措施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工作,增强城乡居民参保意识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关键因素,是群众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增强宣传力度,争取做到全方位,高频率,多层次的广泛宣传,从而加深城乡居民的保险意识,尤其是针对广大群众的疑惑部分进行详细解答,通过多种传播渠道或方式,讲透讲明养老保险政策的意义及其好处,让老百姓心甘情愿,能够主动参与保险。尽量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形式多样化的宣传。

2.逐渐提高补贴标准,鼓励长缴多缴

对待遇进行相应调整,成立一个养老保险待遇的长期增长机制。并且将缴费时间的长短和金额使之与养老金的提升幅度相结合,年限与金额的不同会直接决定养老金额的不等。其目的是在于鼓励广大群众能够提早参保,并且能适当的把养老金的标谁提高,争取能够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待遇水平一样,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以及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全面覆盖。

3.细化具体政策,保障与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平稳转化和衔接

除了努力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长远来看,逐渐地实现一体化的管理,对相关政策能够进行细化,保障好异地迁移等一些相关制度的顺利衔接,能够从根本上解除城乡居民的某些顾虑,努力做到统筹兼顾,做到和其他保障制度有良好的衔接和转移,保障在转移的过程中参保群众利益不会有不该有的损失。

4.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

因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工作与许多部门挂钩,所以进行协调沟通是必要的,并且要形成联动机制。政府是社会养老保险征收的主体,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做到催收保费,而且吸收更多的人参保,从而拓展征收层面,来完成应保尽保;人设部门应做好参谋与助手的工作,认真地办理参保业务,深入到基层去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沟通与交流,做好基层的宣传解读与业务办理工作;财政机关也应提高相关服务,做到保证票据填写;金融部门也需要做好相关工作。

三、结束语

在科学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仍然要将城乡居民保险工作模式与实际情况探索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情况与挑战,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开创城乡居民保险高速发展的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王晗.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

[2]李金枝,胡坤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贸实践,2016,03: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