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1:40

数字经济趋势篇1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十、社会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

数字经济趋势篇2

关键词:商业广告;数字化;宣传;发展对策我国经济产业正处于商业化改革阶段,商品销售是企业创造收益的主要来源,实际销售额度决定了最终的盈利水平。为了借助社会主义市场开辟出新的营销局面,企业开始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商品交易关系的形成,以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商业广告是商品销售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助广告宣传效应可带动商品销售数量的持续增长,这也是商家们创造收益的最佳方式。为了更好地利用商业广告作用,需充分认识广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1商业广告“数字化”概念

数字广告是指呈现广告内容的载体是数字媒体,也就是俗称的“流媒体”。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产业不断地规划发展,各种新款商品占据了市场的主流地位,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了诸多的商品保障。商业广告是商品宣传与推广的有效方式,借助商业广告实现了销售利润的稳步增长。基于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商业广告开始出现“数字化”概念,这只广告行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了时代科技的变革要求,也是商业经济与信息科技融合的有效形式。如数字广告采用移动式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为经营者搭建了数字化宣传平台,这种技术在国内传媒科技里受到了普遍认可,为商业广告形式创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商业数字广告的应用价值

商业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直接或间接的介绍所推销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的广告。商业广告是人们为了利益而制作的广告,来宣传某种产品而让人们去喜爱购买它。基于数字化概念的提出,商业广告开始融合多种科学技术,以计算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广告得到推广应用,这使得数字广告的应用职能越来越广。从实际应用情况看,数字广告主要职能:(1)社会价值。商业广告是否履行社会功能,会对社会文化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不管有意无意,很多广告都表达、折射了某种思想观念,体现出某种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一方面,数字广告在发展阶段改变了传统广告形式,利用数字媒体促进了广告技术的创新改革,为现代广告传媒提供了更多的商业决策,这是广告数字化社会职能的应用表现。(2)文化价值。商业广告是商品促销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功利特征和强大的经济功能。商业广告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也具有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利用数字广告参与商业宣传活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独特的消费宣传平台,使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共同拥有广告平台,这对于现代数字广告事业发展是很有帮助的。(3)经济价值。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数字广告,其都具备了经济价值的特点,借助数字广告宣传带来营销收益增长,这是数字广告商业价值的主要表现。当前,全球正步入信息化时代,商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利用商业广告完成数字化宣传往往能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如新型媒体应用于商品营销,开辟了商业电子商务的最新营销模式。

3商业广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对策

基于社会思想文明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商业广告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消费者在广告内涵及价值理解方面,开始逐渐认可这种新型的数字广告模式。从商业经济营运决策调整来看,数字化不仅是广告行业的革新趋势,更是商业经济营销决策调整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商品营销者可从商业广告数字化方向入手,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商品销售的数字化广告模式,这样才能在商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1)概念趋势。建立选择性加入的顾客数据库为所有企业创造了有价值的资源,企业可以用这些资源与顾客沟通,包括通知,奖励,答谢和再销售,从而提高了这些顾客的生命周期价值。基于许可的行销是数字行销的一大突破概念,这个概念至今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广告概念。鉴于这一发展趋势,现代商业广告在概念形式上实现的创新,并且对数字广告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就要求企业设定数字化广告宣传模式,从销售思想方面改变过去的认知水平。(2)信息趋势。多渠道投放广告信息的整合广告策略和交叉促销概念越来越被认为是成功的关键。同时,广告主也学着整合资源利用组合信息来吸引并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这些信息通常基于品牌资产以及对两个或多个产品或服务的兴趣。商业广告数字化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商品信息,利用科学技术增大广告宣传的信息量,从而扩大广告在市场上的影响范围。未来,企业借助数字广告开展宣传活动,可适当地增加广告信息量,进一步强化商业广告效果。(3)价值趋势。真正让消费者参与并关注广告信息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有效。花费大量时间参与,特别是如果参与是互动的,这很显然预示广告信息已经传给有兴趣并对广告关注的消费者,他们所投入的时间和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数字广告之所以在商业市场中受到普遍关注,主要是由于新媒体广告潜在的商业价值,提升数字广告潜在商业价值是商业的主流趋势。这就要求企业跟随时代变化,采用数字广告宣传商品以带动收益增长。(4)技术趋势。数字媒体和技术提供了新的和强有力的途径来达成这个目标,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长短不同的、复杂程度不同的信息来尽可能地接触到消费者。整合传播策略的运用――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介平台的综合运用,灵活的传播方式的采纳,以及各种传播信息的应用都能强化品牌记忆度和忠诚度维系。数字广告是不断变化升级的,这才能与市场发展保持一致的步伐,引进高端技术执行数字化宣传,这是商业广告数字化宣传的有效方式。(5)促销趋势。打折、优惠券、免费样品试用、低价理财选择、零风险试用以及限时促销价格等都是正被普遍采用的提升购买意愿的方式。这种基于激励措施的促销经常用于帮助消费者克服对于购买产品的内心障碍而使其完成购买,这些障碍在销售终端表现为“无声”,通常导致购物车遗弃现象从而丢失了机会。数字广告宣传中,应巧妙地应用数字媒体对外宣传,全面推广不同类型商品的宣传方案,为经营者销售带来丰厚的利润与市场影响力。

4结论

广告是商业营销活动的主要方式,借助广告可以扩大商品在市场的影响力,为经营者创造更加丰厚的经济利润。新媒体技术改革背景下,商业广告正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改变了早期传统媒体广告的诸多缺陷。广告数字化宣传既是行业科技的创新应用,也是商业经济市场营销的先进方式,正确认识商业广告数字化对商品销售利益增长是大有帮助的。因而,借助商业广告数字化宣传发展趋势下,经营者们要重新拟定市场宣传方案,尽可能发挥出数字技术在广告宣传中的作用。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趋势篇3

通过3D打印,面粉和糖可以变成糕点,建筑图纸可以被打印成房地产的立体模型,就连皮肤、心脏、肺、支气管、肾脏,都可以通过3D打印获得,当然这些打印出来的生物器官应用到临床还需要假以时日。

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经济学家或学者一般都会从3D打印说起,认为它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关于数字技术与数字化的革命。

比如使用3D打印机的创意产品社会化的电商Quirky的运营模式是这样的:吸纳各种想法,然后放到脸谱上测试受欢迎程度,选择受欢迎的产品在电脑上具体制作,再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最后为产品定价销售。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成为产品或者服务的制造者。现在这样的生产模式还不多,但假以时日一定会走向普遍。

回溯至18世纪,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电力的广泛使用、交通工具以及通信工具的创新将人类带入第二次工业革命,许多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而如今,经历了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数字化文明,我们已经叩开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门。

在产品经济年代,基础设施是“铁、公、机”,也就是铁路、公路和机场,当然还有水电气、路桥隧,到了服务经济乃至数字化经济年代,除了以上这些依旧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设施,我认为还要加上“大、云、平、移”,也就是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和移动互联网。

所以,我们这个年代,如果用一个词汇来描绘,可以总结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数字化革命”。如果概括成两个词,即“数字化和移动互联网”,倘若变成四个词,那就是“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和移动互联网”。

大数据可以用4个V来描述,巨大的数据量(Volume)、非结构化数据无固定格式变化多(Variety)、充分利用消息价值(Value)以及增长速度很快(Velocity)。

关于云服务,必须强调的是只有云计算还称不上云服务,计算了,还一定要为所有的人进行公共服务才算是云服务。

平台有交易平台、媒体平台、支付平台和软件平台。全球品牌500强前十名中有6个是平台型企业,中国企业前40名中,效益最好的也是平台型企业。我认为他们是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技术、平台以及移动通信商业模式的结合,增长势头很猛,中国用户的年增长率达到26.7%。

第三次工业革命年代的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与云服务等服务经济的基础设施,让我们见识了任何一个产业终将“无数而不生”、“无网而不胜”。这个年代,“数”与“网”等成为迅速崛起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的基因。

6大趋势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出现了6大趋势,这6大趋势有些颠覆了以往经济学管理学中的一些看法。

第一个趋势,规模经济变成了规模经济加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曲线是拿汽车行业来说的。大概在30年前,我读硕士的时候,老师告诉我,规模经济讲的就是汽车,从30万辆到60万辆,单位成本一样,跨过一定规模的门槛,单位成本就能下降。可在互联网时代,资源可以共享,有些成本不需要通过规模来降低,长尾理论出现。

不要以为长尾企业很小,生意很少,就不去努力对待。过往的理念是这样的“二八现象”:由于20%的大客户会带来80%的利润,另外80%的小客户只能带来20%的利润,企业必然牢牢抓住那20%的重点客户。但数字化时代,网络让资源可以共享,它提供了我们另一种思路,即服务类的产品,短头和长尾都应充分得到重视。“二八现象”正在发生变化,所以需要用同样的精力去对待大客户和小客户。

对于范围经济,多品种并不见得单位成本很高,所以有时候可以探索多品种。

比如无锡一家叫JimBrother的服装公司,做定制衬衫的生意。以前“定制”都是高端人士的专利,但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拍张照片就可以定制衬衫了——

消费者站在一堵墙壁前,正面距离三公尺拍一张照,转过来90度再拍一张,用iphone或ipademail给JimBrother,24到48小时内衬衫便会送上门。

当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多时,这些需求就被细分为男式女式、长袖短袖、尖领方领等不同品种、不同颜色。

事实上,在产品经济时代,规模越大越好,而到了服务经济时代,种类越多范围越多越好。

第二个趋势,单边市场变成了单边市场加双边市场。

在最初进行交易时,消费者和门店老板进行的是单边交易,一旦有了平台,双边市场开始。这时,建立平台的企业不关心某一消费者和某一提供商交易如何,而更关心如何把电子平台做好,是一组人和另一组人的交易。

这样行为变得越来越广泛,就连小企业也在考虑能不能使用平台,即使不能自建也要借用别人的平台。这其中牵涉到许多新的学科,比如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等,这是很大的变化。

事实上,平台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从B2B变成B2C,或者o2o,一些社交媒体以及阿里巴巴则都在尝试C2B。

第三个趋势是外包,甚至众包。

保留核心业务,外包非核心业务,现在已经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说数字化革命以后,通过互联网,服务也可以跨境贸易了。把服务贸易写入章程,是wto的最大变化,服务外包应运而生。

即便是服务外包,变化也日新月异,比如从B2B外包变成B2C众包;从传统外包到提供整套解决方案的外包;从单一功能外包变成利用“大、云、平、移”高质量的外包;从离岸外包发展到离岸外包加在岸外包。

众包也开始变得很普遍,中国可以在网上找到脑力库,还有很多专为研发做外包的,所以众包多数是指研发领域。比如苹果有70万个软件,自己只开发14个,其他99.998%都包给别人去做,只要把利益提前分割好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有些企业家认为研发是核心竞争力不能外包,事实上并非如此,有一次,我遇见iBm新任女总裁,她说自己众包了很多科学家,建立了一个卓越中心。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将科学家、专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很快就要被淘汰。

当这种趋势发生变化时,管理学、经济学教授就要想一想,自己教的东西是否适应现在的变化,是否依然有用?

第四个趋势,从收费到免费。以前会计学教授都是讲授收费经济学,教大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回收投资。企业家也都觉得越早开始赚钱越好。但现在不同了,免费的现象在一些行业,尤其是平台类行业相当普遍。依靠部分免费的营销策略,企业将争取到更多的客户群体从而赚到更多的钱。

目前在网上做的事情,除了收取流量费,其他费用一般不收。平台型企业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免费,第二是开放,第三是服务最大化。

第五个趋势,固守原有市场的方法即将过时,细分和被细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携程网细分了旅游行业,承担了行业中40%的订票、订房业务;“驴妈妈”公司则抓住了自助游的长尾,也尝试了细分,给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

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供应链是企业赚钱的法宝之一。那时,企业虽然也重视产品开发,可是更专注于打造分销门店和团队。而在当今服务经济时代,需求链才是赚钱的关键之一。需求链是服务经济时代诞生的新产物。当所有企业都在追寻同样的顾客,并在相互合作的网络中进行顾客的需求信息分享时,就会导致需求链的产生。需求链能容纳的企业越多,产生的效益就越大,享受需求链服务的消费者也能从中受益。

第六个趋势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数字化革命中差不多处于同一起跑线。中国的平台型企业做得非常好,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技术掌握得好,市场做得好,再对原有管理学、经济学理念进行一个变革,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落后的中国是可以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赶上来的。

中国5大优势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改变,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是一次挑战。某种程度上说,发展中国家翻版复制了发达国家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经济增长模式。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到了极限,因为前两次工业革命最终将表现为:经济增长了,却耗费了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并驱使全球均难以承受碳排放过量带来的环保危机与温室效应等气候危机。

如果说,30年前我们依靠引资建厂,从事劳动密集的加工业;20年前我们依靠扩大出口,从事国际货物贸易;10年前我们依靠承接服务业转移,从事国际服务外包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依靠数字化革命。

这或许是一场颠覆我们从前习以为常的理论和概念的革命,全球经济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消费者不太重要,没有太大的权利;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消费者变得非常重要,拥有更多的权利。

分析身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中国,我认为有五个优势。

第一,国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方针。从十五大到十都这么说,国家领导人意识非常强。

第二,政府协调能力比较强。集中力量可以办大事,中国不同于别的国家,只要政府想明白了,推动力很大。

第三,中国人口众多,所以电子类、信息类消费力量比较强大,市场很大。

第四,我们是新兴国家,有赶超优势。

最后一个优势是大学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每年700多万,美国只有200多万,日本100多万,英国少于100万。而且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10年来一直在攀升。2003年,10000人中有212名大学生,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80人。

数字经济趋势篇4

早在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提出:“计算机时代随处可见,就是无法在生产率数字中找到踪迹。”生产率悖论似乎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解决,当时美国出现了蔚为壮观的生产率复兴。1991年-2007年,美国非农商业部门生产率年增长2.5%,而此前15年的趋势值为1.5%。互联网时代的好处终于实现了。关于生产率悖论的担忧也烟消云散。

但人们似乎高兴得太早了。尽管经历了又一次技术革命,但生产率增长再次放缓。这一回,生产率下降是全球趋势,受影响最大的正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

2010年-2014年,美国生产率平均年增长率下降到0.9%。尽管中国政府并不定期公布生产率数字,但问题已经显而易见:城镇总体就业增长远超政府的增长目标。与此同时,产出增长从33年来10%的趋势增长率下降到如今的7%。这一降幅是在新增就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发生,表明生产率必定在减速。

最新的悖论就在这里。革命性技术正在创造新的市场(数字媒体和计算机化可穿戴设备)、服务(能源管理和Dna测序)、产品(智能手机和机器人)和高科技公司(阿里巴巴和苹果),毫无疑问生产率增长应该高歌猛进。当代索洛也许会说,“万物联网”随处可见,就是无法在生产率数字中找到踪迹。

西北大学的罗伯特・戈登指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引领的创新,如自动化高速数据处理和电子商务等,与工业革命时的蒸汽机、电力和自来水等技术突破相比,不值一提。尽管这些创新给主要发达经济体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极其难以复制。

今天的革命性技术令我们沉迷,但我对戈登的观点深有共鸣。如果美国生产率数据确实如其所表现的那样,如今该涨势已经消失。乐观派认为,官方数字没有体现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它忽视了生产率衡量中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携式信息设备的普及所带来的工作时间低估。

据美国劳动统计局估算,自互联网出现以来,平均工作周时长一直保持在34小时左右。但这与现实相去甚远:知识工人日益在传统办公室之外埋头苦干,查收邮件、更新报表、撰写报告、参与集体头脑风暴。事实上,“白领”如今需要每天24小时、每周七天随时待命,而这完全没有体现在官方数字中。

生产率增长不是工作时间更长,而是单位劳动投入产生更多产出。产出的低估与信息技术所导致的工作时长低估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中国生产率减速情况也许不如美国严重。生产率减速是中国经济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转型的副产品。事实上,直到2013年,服务业才超过制造业和建筑业,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部门。如今差距正在扩大,并且这一趋势可能会继续下去。而在这一转变成为问题之前,中国还有充足的时间。戈登指出,城市化会带来长期持续的生产率红利,但这股顺风终有停止的一天,届时,中国将开始向所谓的发达经济前沿靠拢。

到了那时,中国将面临美国和其他国家所面临的生产率挑战。中国决策者将创新驱动型增长作为新的重点,这表明他们认识到了这一风险。没有强大的创新,维持生产率增长将十分困难。中国最近的生产率下降趋势是一个预警,生产率下降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数字经济趋势篇5

一、经验数据表明:美国“贸易赤字”与“增长超常”并行不悖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新经济周期”开始扩张以来,贸易赤字一直趋于上升。1991年美国的贸易赤字是311亿美元,到2004年已经攀升到6177亿美元。14年时间竟增长了近20倍!就贸易赤字在GDp中的比重而言,1991年为-0.52%,而2004年则为-5.27%,扩大了近10倍。

在贸易赤字“恶化”且规模惊人的同时,美国经济却长期保持着超强劲的增长态势。1991年后期,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当年GDp的增长速度是-0.5%,1992年达到3%,1999年升至4.4%。此后,虽然遭遇信息技术(1t)产业滑坡、九一一事件和油价猛涨等一系列不寻常的冲击,经济增长一度放缓,但是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却一直得以保持,即便在2001年的“准衰退”中,GDp增长率仍是0.8%。2003-2004年,美国GDp增长率又递增为3%和4.4%(10多年中的峰值)。2005年,尽管遭遇特大“飓风”,但全年GDp增长速度根据最近的测算仍然不低于3.5%。

二、新型世界经济中美国“贸易赤字”可以促进“it产业全球化”

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首先在于投资高速增长。长期以来,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一直很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民储蓄还在继续下降。尽管如此,美国的投资总额却一直在迅速扩张。1991年美国的国内私人总投资约为10000亿美元,而到2000年已经超过了20000亿美元。2001-2002年经济“衰退”时,美国的私人投资虽有所缩减,但到了2003年以后便很快恢复。

在国内私人储蓄严重偏低甚至继续趋降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缺口显然需要其他来源弥补。这个源泉是大规模涌入美国的外资。鉴于美国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程度高于别国,“贸易赤字”势必伴随着大量的国际借债,因而能间接地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这等于让美国有更大的回旋空间来推行“赤字财政”,结果当然是促进GDp增长。

美国制造业的投资收益率一般较低,且回收期较长。因此,大多数外资并不选择美国制造业作为对象,而是选择收益率高、回收期短的it产业。it产业是高科技的密集部门,也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生产率倍增的主要原因。1990年以前的15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大约每年提高1.5%,而1991年以来,每年大约提高3%!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投资it产业和it产品的普遍采用,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60%-70%;20世纪90年代,密集使用it产品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前者的发展速度要比后者快75%。他们还对美国和欧洲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在it领域的投资以及it产品在各行业的有效使用显著地提高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了GDp的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投资高速增长,主要投资对象是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设备部门。1996年,私人部门信息处理设备和软件投资为2901亿美元,占私人固定投资总额的24%;到2000年,该项投资迅速升为4676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61.2%,在私人固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也上升到27.3%。即使在2002年经济“衰退”时,该项投资总额也高达4005亿美元,仍占私人固定投资总额的25.54%。而到了2004年,该投资已恢复到4370亿美元,占私人固定投资总额的25.77%。

投资的快速增长使it产品价格每年下降30%,其主要原因是计算机和相关设备生产的全球化。在美国经济网络化初具规模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巨额“国际贸易赤字”的背后,已经是it行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型规模经济。正是实行全球化生产的it行业,才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美国产品的广泛使用和技术的迅速扩散。这方面的表现之一是“外包(outsourcing)”业务蔚然成风。全球化降低了it产品的价格,而it产品价格的下降对于GDp增长的贡献也非常显著。

美国专家的有关分析表明,假定由于生产全球化和it产品进口,it产品价格在1995-2002年的下降幅度是20%,it产品价格下降势必导致资源的节约,而节约的资源又可以进一步投资在it产业,称“资本深化”。现在,如果价格弹性是1.7,则it生产全球化所引起的“资本深化”将会导致生产率的增长比在正常情况下要提高0.3个百分点。

可见,如果it生产没有全球化,则GDp的年增长率势必相应减小。1995-2002年,有无全球化这两种条件下美国GDp增长的两个数值的差距,即使保守地估计,也会累计达到2300亿美元。另一项估计则表明,“it产业的资本深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两者之比约为1:1。按这个比率,“it产业全球化”这个因素对于美国GDp增长的实际贡献率势必要比上述保守的估计大得多。

总之,美国it产业的全球化不仅能够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意味着外资大量流入,而这些进程的伴随物甚至可以说是前提条件,则是“贸易赤字”的增长。不仅it服务贸易能够为美国带来更多资金,而且it产品的“设计创新在国内”而“加工组装在国外”的新的属性导致美国自用的it产品反而需要大量“进口”。这当然会增大美国的贸易赤字。只不过这种逆差显然是加速增长所需要的,舍此并无其他更好的选择。

此外,贸易逆差的性质事实上已经发生变化。例如,设在日本东京的美国iBm公司的分公司(美国注册、美国控股,用的是美国的技术,一般劳工是日本人)所生产的电脑(部件)相当一部分是销往美国。这当然会增加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可是这种逆差的结果是什么呢?宏观上是it产业的全球化;微观上,美国公民获得了技术、专利、品牌、利润等收入,美国的消费者则可以购买到比在美国国内生产更便宜的计算机。

三、新型世界经济中美国“贸易赤字”可提高“趋势生产率”

集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业除了生产率比较高之外,对

外贸易一般也处于顺差状态。而像医疗、建筑、财务以及一些研究管理部门,虽然规模比较大,但并没有广泛使用盯技术,因而生产率比较低。服务和软件的需求价格弹性要大于it硬件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因此,服务和软件产品价格的下降会使需求大幅度提高。原先信息化速度较快的行业,信息技术使用将会进一步深化,而信息化速度较慢的行业则会加快信息技术设备投资。这样,整个美国经济生产率就会提高。

为区别于普通生产率,专家们将“生产率的结构性提高”称为“趋势生产率的提高”。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1980-1989年美国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平均的趋势增长率为1.36%,而1990-1994年为1.725%,1995-2000年为2.7%,2001-2004年为5.63%。图1反映了美国非农业部门的工商企业每小时产出的变化率。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曾经出现过跳跃性的增长,即使在21世纪初美国经济“准衰退”时期,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仍然很快。这说明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扩张的确是一种结构性变动。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贸易赤字对趋势生产率增长有何影响,是否重大。国际贸易影响趋势生产率增长的途径有二:一是产出变动,二是加剧竞争。经由国际贸易竞争向企业传递信息与经由国内竞争向企业传递信息二者不同。前者可引起生产率增长的变化。例如,企业可以从进口品中学到生产技术。又如,在进口竞争企业中存有效率较高而成本较低的生产商,则这些企业往往可以在竞争中生存更长的时间。因为进口数量的增加势必会减少国内生产的数量,对生产率提高来说应该是负面的影响。但是这种数量效应往往会被竞争效应所产生的趋势生产率增长的正面效应所抵消。这样,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就会更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就会更多,当进口商品占领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必须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加倍努力之时,趋势生产率的增长之日就会到来。

就出口而言,如果企业大部分产品出口,则往往更为灵活和有效。这会提高它们满足国外需求的能力。而这一点对出口商来说非常重要。另外,还有许多证据表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通常都更高。而单纯增加出口份额对于提高生产率的效果则不那么显著。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赤字持续扩大的现实是出口和进口都在扩大,只不过进口扩大得更快。如前所述,出口的扩大通过需求和产出的增加会使生产率提高,而进口的扩大对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数量效应”和“竞争效应”表现出来,“数量效应”对生产率的影响是负面的,而“竞争效应”对生产率的影响却是正面的。由于导致“趋势生产率增长”的“正面的竞争效应”大于使国内生产数量减少的“负面的数量效应”,因而在贸易赤字持续扩大的过程中,美国的趋势生产率能够提高,而这无疑会加速GDp的增长。

四、新型世界经济中美国“贸易赤字”可配合“国际宏观政策组合”

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看,美国的贸易赤字本身的负面作用远低于(其他变量)所带来的正面作用。除了上述“it产业全球化配置”和“趋势劳动生产率”两大机制之外,在因势利导汇率走势和资本流向方面,贸易赤字也具备重要的配合作用。

1.“贸易赤字”能与“外资流入”共同优化国际分工和美国投资环境

美国经常账户出现逆差已有30年左右的历史。虽然这意味着美国在世界市场上一直是个成功的借贷者,但却并不意味着国际资本总是流向美国。事实上,资本总是在双向流动。但从20世纪90年代直到21世纪最初几年的情况看,外国在美国的净资产的规模的确已经急剧扩张。随着贸易赤字的增大,“外国人在美国所拥有的资产(foreignownedassetsintheU.S.)”和“美国人在国外拥有的资产(U.S.ownedassetsabroad)”都在扩大。前者从1991年的21000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97000亿美元;后者从1991年的20000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69000亿美元。就净资产而言,1991年大约为6500亿美元,而到2003年已经增长到26000亿美元。

相对而言,外国投资者更愿意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特别是美国政府的债券),而美国投资者很少购买外国的政府债券,却宁愿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或者购买私人债券或提供金融服务。可以推知,美国金融资产的确具有某种比较优势。而这种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贸易赤字的扩大”。正如“it产业全球化”也离不开这个条件一样。

人们担心这种优势会发生逆转,即有朝一日,外国投资者对美国的资产不再感兴趣,这时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势必难以为继。此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的市场机制是否优于别国。也就是说,这种比较优势是否为内生的。由前文可知,美国经济不管在其扩张期还是衰退调整期,“贸易赤字”和“外资流入”二者数额都比较大且趋于扩大。这说明美国的比较优势的确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正是这种比较优势,才导致美国贸易赤字的收缩经济的属性发生逆转。

2.“贸易赤字”能与“美元汇率”共同催迫微观结构调整

在传统的国际经济模型中,汇率是由商品服务的进出口来决定的。对穷国来说,进口多于出口,就得从国外借款来弥补缺口。而当经常账户赤字太大,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从而刺激出口和减少进口,直到经常账户再次达到平衡。但在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新型世界经济中,汇率却不再取决于商品服务的进出口,而是取决于资本流动。资本流动往往先于贸易流动,从而导致“(货币)资产市场模型”取代“贸易平衡模型”。这就意味着,只要资本持续流入美国,美元就会升值,而不再要先看是否存在着贸易赤字。

美国贸易赤字的扩大曾长期伴随着外资大量流入,并已导致美元升值。尽管升值幅度和滞后期不断变动,但企业最终还是会将汇率变动传递到价格之上,从而使进口品价格下跌和进口成本下降,进而刺激进口和扩大贸易赤字。对美国消费者来说,大约50%的消费品都是进口的(汽车除外)。而对美国企业来说,则会因此面临巨大的进口替代压力。既要面对美元升值的负面影响,也要面对降低成本和低价销售的市场压力。不过,美国的“政策组合”已经成功地将这个双重压力利导到优化产业结构之上。

制造业显然是美国面临国际竞争压力较大的部门,国内市场的30%都被进口品占领,产品的25%需要销往海外。因此,在开展国际贸易和参与国际竞争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的欲望使得出口商在提高价格时异常地小心,美国出口品价格也一直保持在低位,直到1999年美元小幅贬值特别是2002-2005年开始听任美元走贬之时,美国制造业的压力才略微减轻。长期看,汇率变化和商业周期所带来的影响总是短暂的,而国际竞争因素所带来的好处却会一直持续下去。

3.“贸易赤字”能与“汇率走势”共同维持宏观经济增长态势

从宏观层面看,贸易赤字和美元走势更是配合默契。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之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货币相对于美元贬值了4-7成。1997年8月至1998年12月,美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以美元计价的价格下降了4.7%,从亚洲“四小龙”进口的产品的价格下降了10.8%,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的价格降幅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扩大贸易逆差、用升值的美元大量地吞进亚洲廉价的资产和产品,显然是美国配置全球资源的大好时机和成功的实验。于是,贸易赤字从1997年的1980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4524亿美元,每年递增1000多亿美元。从东亚地区进口的廉价品大幅度增加,有力地降低了美国消费品价格,缓解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支撑新经济继续走强。而贸易赤字国际融资的结果又是外国人在美国的金融资产的增长。这无异于既给美国优惠价格,又为美国经济输血。

2002年美国经济走出“准衰退”时,用贸易加权的美元汇率出现贬值。近几年,美国当局显然在听任美元走低。这表明“贸易赤字”和“美元走势”之间又开启了一轮新的配合。这个机制显然涉及面更宽、更复杂,至少会考虑反恐战争、国际油价、中国崛起及人民币低估等更加跨时间和跨空间的新因素。此外,新一轮政策组合中还包含美国、中国、欧洲的政治、经济等因素。

五、贸易赤字对新经济周期扩张的成功配合何时告终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双向贸易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是由于全球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正是由于这个新条件,货物贸易才会促进资本流动。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握两种双向流动的差额。可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新情况下,把握“贸易赤字”和“资本流向”,对于美国经济来说已经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分析美国贸易赤字的构成可以发现,造成贸易赤字的全部责任都在于“货物贸易”,因为“服务贸易”在1991-2004年期间一直是顺差。其中,1996-1999年,顺差连年高居于800亿美元以上。货物贸易赤字自从1998年冲破2000亿美元大关之后,6年来更是急剧上升,到2004年已经高达6655亿美元。

;可以推论,在新条件下,“货物贸易赤字”已经成为“服务贸易顺差”的一个前提。没有货物贸易的逆差,就没有跨国公司配置全球资源的新模式,而没有新的全球生产模式,就没有技术服务的大量出口,从而也就没有巨额的技术服务贸易顺差。

还可以推论,在走向全球性知识经济的进程中,“创意”、“设计”、“标准”、“管理模式”等无形资产的国际流动规模势必会进一步增加。出口国首先是那些主要的知识经济产品的原产地。当“知识品”能够享受全球规模经济时,世界财富的分配势必进一步向先行国倾斜。而这种倾斜的一个前期迹象,很可能就是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像美国这样的巨额的、似乎值得同情的“(货物)贸易赤字”。

数字经济趋势篇6

关键词: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

一、引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全球化的进程,图书馆的发展备受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符合信息化时展的需要,为了让图书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高校在对图书馆的建设上煞费苦心。下面我们首先要对我国图书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探讨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图书馆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图书馆落后性的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它的落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图书馆建设缺乏经济支持,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如果经费不足,就会导致图书馆设备落后、人才缺失等问题,对图书馆的发展来说有着一定的滞后性;其次是图书馆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知识需求和经济支持较多,为此图书馆的建设模式比较先进。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也相当缓慢,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最后是图书馆建设模式相对落后,图书馆的建设需要科学依据,如果对图书馆缺乏客观认识,就不能有效的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这就导致了图书馆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二)数字化图书馆的片面性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图书馆建设逐渐向数字化发展,然而很多人对数字化图书馆的认识缺乏,他们将单纯的信息数字化作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重点,然而信息的数字化体现只是数字化图书馆的一部分,相对于完善的数字化图书馆来说,它还具有很多的发展空间。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需要系统化、一体化,缺乏系统化的数字图书馆不能够有效的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一些地区的数字图书馆缺乏基础性建设,图书馆设施相对落后,设施维护也不到位,这就导致数字图书馆发展严重受阻,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另外,目前数字化图书馆还牵扯到了知识产权的问题,由于数字化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载体,一旦信息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产权纠纷,这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来说是个重要的问题。

三、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时代的到来之际,我国图书馆的建设逐步改善,为了实现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图书馆建设由传统型模式逐渐向创新型模式转变。相信未来的图书馆范围会不断扩大,图书馆的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下面我们从图书馆的商业化、多元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发展方面来了解它的发展趋势:

(一)注重图书馆的商业化发展,以满足图书馆建设的经济支持

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建设水平,我们不仅需要对图书馆建设进行科学研究,还要进一步改善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建设,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注重图书馆的商业化发展模式正是获取资金支持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图书馆经营方式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商业化经营、半商业化经营及非商业化经营,非商业化经营模式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但完全公益性的经营模式不能够给图书建设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单纯的靠政府支持也不是长久之计,这对图书馆的建设有一定的阻碍。为了实现数字化图书馆的全方位性发展,大力完善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我们注重图书馆的商业化发展,为图书馆建设提供经济支持,有效的推动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脚步。

(二)图书馆向多元化发展

为了使图书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新型图书馆逐步建设,这就形成了传统与数字结合的多元化图书馆,充分体现了信息化图书馆的魅力。在图书馆的建设中,我们将其社会功能扩大化,为其配备了教育培训、就餐等服务场所,让图书馆的发展更加丰富灵活。为了使图书馆实现一体化发展,在图书馆建设上,依靠网络进行区域融合,打破了以往分散的图书馆模式,促进了各图书馆的紧密联系。另外,图书馆的建设模式逐步更新,微型图书馆逐渐发展,我们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的阅览书籍,方便了读者阅读,为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图书馆向网络化发展

新形势下,传统的图书馆呈现落后性,以纸质文献为主的图书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现图书馆的网络化发展。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一些图书借阅、续借等手续可以通过网络办理,这样不仅节约了读者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图书馆数目信息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这样方便了读者查阅文献,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是我们获取丰富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看清问题才能展望未来,通过我们对图书馆现状的客观分析,全面掌握了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深刻体会图书馆向信息化模式转变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程金楠.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图书管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2]武国荣.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3]王亚芬.试论信息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原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数字经济趋势篇7

关键词数字电视;现状;趋向

中图分类号tn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7-0198-02

1数字电视技术概述

相对于传统模拟电视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在本质上的差别,在于它颠覆了传统模拟电视技术的很多细节,包括节目制作、摄录等等。数字技术渗透在数字电视内部的每一个系统中。传统模拟电视技术处理与传送的都是模拟视频信号,而在数字电视技术中,输出的模拟信号能经压缩生成数字视频信号,即其处理与传送的是数字视频信号。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因其内在的限制,其模拟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其它物质力影响,并且在传输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消除这些影响,导致电视信号传输及接收的不便。而数字电视技术却能很容易的将这些影响去除,保持音频的效果以及图像的原真度。究其原因,是视频压缩技术对数字电视技术的影响。视频通过压缩后,减少了数字的分解形式,最大程度的保证音频的原真,使得数字信号不易扰,提高了其抗干扰的能力。可以说,视频压缩技术的出现与进步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推动了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

2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

2.1全球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世界有数字电视观众5亿户,预计到2010年底会增加到7亿户。在全球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进程中,美国起步是最早的。早在1994年,美国就开始开播两个卫星数字电视业务。截止2009年9月,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了1.3亿。在欧洲,数字电视出现的标志是法国于1996年4月开播了第一个商业数字电视广播。之后,欧洲的数字电视技术发展速度惊人,现在欧洲的卫星数字化已将近100%。而在亚洲,有线数字电视开始于日本,其计划到2010年完成改造所有有线网的数字化。2005年,韩国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播地面数字电视。

2.2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发展起步比欧美要晚一些,直到2000年6月,广西南宁才出现第一家数字电视广播电台。它的诞生涉及了很多部门,还联合了许多国外的数字技术公司,很多技术及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所以可见当时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发展阻力非常大。直到2002年,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数字电视技术才有了快速的发展。这一年,上海开始了有线数字电视的试播,观众不仅可以观看到更精彩、更清晰的电视节目,还能根据自己喜好点播电视节目,并能及时跟电视台进行双向沟通。这次开播给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3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向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在电视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数字电视技术也势必将取代传统模拟电视技术,成为今后电视行业的主力军。其为信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个机遇将带来庞大的市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1卫星电视直播

卫星电视直播的实现是通过相应的通信卫星。卫星直播业务具有很强的国内覆盖特性,即在国内能收到绝大部分电视节目。若想观看国外电视节目,只需接收提供DtH业务的通信卫星的信号即可。我国于2008年6月9日成功发射了“中星9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该卫星满足了我国广大农村与边远山区民众收看电视的迫切要求。因为信息社会的快速到来,人们更加希望及时了解最新的国内外动态,这使得数字电视卫星直播业务兴起与不断发展。卫星直播与传统直播有很大的不同,不仅其覆盖范围更广,内容也更加丰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数字电视技术向卫星直播发展的趋向也会越来越清晰、越明朗。

3.2数字高清晰度电视

数字电视技术与传统模拟电视技术区别最明显的就是清晰度,数字电视的清晰度明显比传统电视高很多。所以向高清晰度电视发展是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向。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正快速来临,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会越来越精。不仅要求节目的质量,还会要求节目的清晰程度,以便更舒适更好的观看电视节目。在此基础上,数字电视技术的重要趋向就是发展高清电视。

3.3多媒体移动终端

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视频接收终端,其音频效果虽不如普通的电视,但因为可以移动着接收信号,所以优势更显突出。多媒体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车载接收机及mp3、mp4等便于携带的移动终端设备,其接收和传送的也不仅仅只限于电视节目,还有图文、数据、音频等业务。以手机电视为例,手机的迅速普及和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用户能通过手机观看数字电视。现代手机的功能多、针对性强,而且在无线网络的帮助下,其在网络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型电视”。就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多媒体移动终端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所以这点也是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向。

3.4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以pC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直播、点播、转播等服务的电视业务。因为互联网有双向的沟通通道,所以网络电视的优势就是更加方便地为用户提供一些互动节目,比如网游。网络电视节目的来源体除了网络传播,还可以是各种存储媒体。在现代社会,已经出现有些电视配置了上网功能,计算机很早之前就已经拥有观看电视节目的功能,这都是虚拟网络应用的不断扩广而产生的,因此网络电视业务的扩大也将越来越,影响也将越来越大。网络电视的趋向性会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强。

4结论

经济的不断发展让数字电视技术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快步到来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这些影响效果将越来越明显。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是以卫星电视直播、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多媒体移动终端和网络电视四大标志趋向为代表的。这是市场需要引起的并势必导向的客观事实。

参考文献

[1]刘达.数字电视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9.

数字经济趋势篇8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发展历程具体应用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信号处理简单来说就是将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的模拟信息通过一定的处理转化为数字信息的一种科学技术,可以简称为DSp。具体来说是执行图评展示、音频以及视频播放等功能的数字处理器。在特殊情况下,数字处理技术也可以被用作信息处理之后再将其重新转变为新型的模拟信息实现输出。从广义上来说,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对数字信息进行处理的应用型理论技术存在。

1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历程概述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通过数字计算方式以及相应的数字信号芯片在信号中对有用性信息进行一定的提取,数字信号处理需要研究的对象包含了数字方式对具体信号的变化、压缩以及识别等,数字信号处理的因为简称具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数字信号处理,第二是数字信号处理器。在现阶段中基本上不区分这两种意思,主要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高度的密切性,数字信号处理器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的数字运算。到目前为止,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生产厂家包含了美洲、西欧等一些国家的半导体制造公司,其中主要以美国为最大的生产厂家,对产品的快速规模的生产,占据了世界市场的大半。

2数字信号处理的具体应用分析

2.1网络数字化信息产品的发展

信息产品包含了网络数字化产品领域,网络数字化产品是信息产品在信息化时代环境中衍生的一种新型发展形式。除此之外数字化信息产品是独立存在的,能够与信息载体相脱离,主要是通过数字信号的形式利用电磁波实现传播,对不同的个体之间能够全面的实现信息共享[3]。产品范围十分宽广,本文主要是对一些家庭化的信息产后进行介绍,例如电脑电视就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产物,该电视的主要配置还是电脑,具有普通电视的播放功能同时还能够通过鼠标进行操控,将电视与电脑自身的优点实现有效的融合。

2.2仪器儀表的产生与进一步发展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全面深入与发展,在仪器仪表领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一般传统的测量仅器以及测试仪器使用的高档的单片机,但很快就被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所取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于测量仪器以及测试仪器的开发过程来说,极大的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与档次。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自身具有丰富的资源,由于这个特征使得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测量测试仪器中的应用能够较好的简化其中的相应硬件电路。因为对测量测试仪器的工作速度与精度进行全面的判断,是整个仪器工作水平中一项关键的指标。因此积极的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开发新产品,能够实现对新产品各项工作指标的提高。

3数字信号处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论述

3.1数字信号处理的未来发展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都拥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需求,美国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的最关键客户,在工厂生产、汽车制造领域以及家庭生活方面美国都应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我国也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的主要国家,在我国经济市场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也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新时期人们对智能手机、数码数字产品、汽车等增加了巨大的购买量,极大的刺激了经济市场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的需求,就目前情况来说,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市场已经逐渐成熟,但是不是说就没有继续发展得到空间。相反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仍然具有极大的潜能。未来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1)结合mCU技术,全面创造双核运行平台;

(2)全面有效的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内核中的结构进行完善与改进;

(3)积极提高运行速率,降低功能消耗。3.2SFmD技术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中的应用

从目前我国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具体时间发展上得出,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趋于高性能及耗能低,整个发展领域也更加宽广。除此之外,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自身拥有的独特特征驱使它在很多的电子产品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逐渐发展成为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的关键技术。由于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与进步空间。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完善与不断更新的前提下,涉及了更加广泛的领域,在现存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实际上来看,运算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并且逐渐实现低能耗与尺寸小的应用。目前我国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研发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应当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上,该技术会成为应用领域中的主导性技术,并且在该技术中SFmD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代码兼容性展现了自身的积极作用。在我国进入到新时期之后,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与第二代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了有效合理的融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准确度与速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有了越来越大的需求。本文围绕着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历程、数字信号处理的具体应用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重要的方面展开了论述,希望能够加强数字信号处理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推动人们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与经济社会的良好运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炜,魏永旺,郝婧.浅谈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29):417+434. 

[2]张乔.关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发展与应用的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6(07):42. 

[3]曹洪,王作英.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的发展及其在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应用[J],信号处理,1988(03):148-156+173. 

[4]谢佑兴,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内容、应用及其发展动向[J].军事通信技术,1982(01):42-61. 

数字经济趋势篇9

随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和中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途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全球范围内通过绿色转型来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过分依赖与破坏。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通过采纳新思维、新战略推动了绿色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其中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等重构发展模式一样,作为重要的战略策略与实施途径,很好地推进了绿色转型模式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长久战略选择。生态文明是自然资源分配利用中相对重要的一部分,而自然资源等战略性储备物资的使用状况也已经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生态学家odum提出了能值分析理论,他认为各种系统都是由不同能量所构成,且生态系统中不同事物的能量值之间也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不能通过简单的处理、分析来核算。而能值指标为生态系统内各类别物质能量转换为同一标准提供了可实现的途径,方便进行定量分析[1-2]。20世纪90年代,由加拿大生物学家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实现了定量分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应用非常广泛。同时该模型还将生态系统的自动净化能力、生态足迹的多样性以及资源的可再生性等性质考虑在内,模型思路简洁明朗,发展迅速,成为度量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3-12]。本文采用2001-2009年间湖北省的各项统计数据资料,在生态足迹的框架下,将各种能量统一转换为对应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实现对区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定量比较与动态性分析,并依据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值来判断湖北省内资源供需与自然禀赋之间的安全和谐状况,从而衡量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提供建议。同时还引入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等指标来衡量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与自我更新调节能力,对湖北省生态可持续性进行多方位分析与研究。为政府制定出全面的发展规划和财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一、模型的确定与指标选择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总面积。是从定量化视角研究自然生态影响的有效指标[12-15]。本文主要将能值分析方法与生态足迹理论框架相结合,同样遵循生态足迹的2个基本事实,即:①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折算成生产和吸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的生产性土地面积。这需要将各种不同类型、等级的能量流通过能值转换率,折算成可以直接进行加减运算的太阳能值,再依据能值密度,将各消费项目的太阳能值核算为相对应的生产性土地面积,从而计算出研究区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由此判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16-26]。1.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1)各主要消费项目的能值核算。依据公式(1)[6],借助能值转换率,折算出各项目的太阳总能值以及人均太阳能值:能值=各项有效能量×能值转换率(1)(2)生态承载力量算。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中,可再生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非可再生资源而言,可再生资源因其再生速率快,能够被人类持续不断利用,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所以在生态承载力量算时,只考虑可再生资源指标的核算[6]:ea=a/pi(2)式(2)中,ea表示人均生态承载力;a表示可更新资源的人均太阳能值;表示全球平均能值密度。(3)生态足迹折算。研究各地区生态系统的总能值折算主要考虑太阳辐射能、风能、雨水化学能等5项可更新自然资源,依据odum的研究,为避免重复计算,同样选择最大能值作为区域总能值。其表达式为[6]:p2=区域总能值/区域总面积(3)其后需要将消费项目的能值转换为对应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包含生物资源消费与能源资源消费两项。公式为[6]:ef=∑ai=∑ei/p2(4)式(4)中,ef表示人均生态足迹;i表示自然资源类型;ai表示第i种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ei表示第i种资源的人均能值;;p2表示研究地区能值密度。(4)生态赤字或盈余。通过比较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差值来动态衡量研究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2.湖北省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1)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其公式为:D=-∑RiLnRi(5)该指数的计算主要借鉴Shannon-weaver公式,式中D是多样性指数;Ri为第i种土地类型在总生态足迹中所占的比例。Shannon-weaver公式是一个复合函数形式,主要从丰裕度和公平度两个方面对生态经济系统中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分配状况进行研究,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越高表明区域的生态足迹多样性就越高[7]。(2)万元GDp生态足迹。公式为:万元GDp生态足迹=区域总人口生态足迹/区域GDp(6)万元GDp足迹主要用于反向表征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效率之间的差异,万元GDp足迹指标越高,则资源利用效率越低,说明土地的产出效率也就越低[8]。(3)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C)是由生态足迹乘以从系统组织角度推导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得到的[7],ef为生产性土地面积,公式为:C=ef×(-∑QiLnQi)(7)二、湖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评价分析1.湖北省生态足迹的能值核算(1)人均生态承载力。湖北省土地总面积为1.859×1011m2,2001-2009年的总人口分别为5974、5987、6001、6016、6031、6050、6070、6110、6141万人,文中引用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原始数据均来自2002-2010年的《湖北省统计年鉴》和各年份的《中国农业分析报告》。依据相关文献[9-11]可知,全球年均总能值为1.583×1025sej,全球平均能值密度p1为3.104×1014sej/hm2,根据上式(1)计算出湖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如表1所示。依据核算结果可知,湖北省年均总能值为5.391×1021sej。表1中对于太阳辐射能、风能、雨水势能、雨水化学能和地球旋转能的计算,参见相关文献[12]。(2)人均生态足迹。根据公式(2)计算得湖北省能值密度p2为2.90×1014sej/hm2,并依据公式(3)计算得湖北省2001-2009年内各种消费指标的人均生态足迹如表2所示。从表2中各项结果可以看出,生态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总量都在不断上升,其中生态资源的年平均增长比率为4.6%,能源资源的年平均增长比率为14.5%,由此可见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耗的年平均增长比率是生态资源的3倍左右。湖北省9年内人均消费水平和能源需求量都在不断上涨,其中经济发展是导致能源资源需求进一步增加的主要原因。而生态资源和能源资源需求的上涨则是导致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不断上升的直接原因。(3)人均生态赤字。从表3核算结果可知,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1年的6.390hm2/人增至2009年的8.106hm2/人。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建议,应留出12%的生产性土地面积来保护生态足迹多样性。所以在人均生态承载力中扣除12%的生态足迹多样性保护土地后,实际可供利用的面积仅为0.248hm2/人。因此,可以得出:2001—2009年内湖北省的生态足迹均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由2001年的6.142hm2/人扩张到2009年的7.858hm2/人。计算结果表明,湖北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远远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其中,各类生产性土地面积对总的生态足迹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耕地>水域>化石燃料用地>牧草地>林地>建筑用地。#p#分页标题#e#随着人均生态足迹的不断上升,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不显著,导致湖北省人均生态赤字差距不断拉大。2001-2009年湖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已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平稳快速的发展要求,不足以承担相应的环境净化与更新的重任,对外部环境、自然资源、能源的需求和依赖也在不断上升,生态压力很大。2.湖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动态分析(1)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将2001-2009年各项土地类型占总生态足迹的比例导入公式(5),计算可得湖北省9年内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依据此指数可得2001—2009年湖北省生态足迹多样性趋势图,如图1(a)。从核算结果可知,9年内湖北省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在1.444~1.507之间波动,其中2008、2009年的数据相对较高,由丰裕度和公平度的评价含义可知,这2个年份湖北省生态足迹的分配状况相比前7年而言,更均衡更公平。同时不同土地类型的利用数量之间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从相邻年份的差值来看,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并非一直平稳,而是在不断增长,其中2001-2002年、2004-2006年、2008-2009年之间均为负增长,也说明湖北省的能源与食品的消费需求是在不断调整中得以改善的,这表明湖北省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性均衡消费。(2)万元GDp生态足迹。参照公式(6),对2001-2009年的湖北省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核算,并依据核算结果推出2001—2009年湖北省万元GDp生态足迹动态趋势图如图1(b)。从图1可知,湖北省9年内的万元GDp变化呈现下降趋势,数值在3.574~8.178hm2/万元之间波动,依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该项指标整体趋势偏高,这表明湖北省9年内的资源利用效率均比较低。结合湖北省能源资源利用战略计划可知,在2001-2009年,资源利用率是在不断提高的。尤其是2008-2009年,资源利用效率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9年资源利用率比2001年下降了43.7%,降幅明显。由此可见,湖北省资源利用有效程度正在逐步提高。(3)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利用公式(7)得到湖北省近年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从表4中可见,虽然湖北省生态经济系统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数值在8.970~11.881之间波动,但从不同类别的生产性土地类型来看,变化趋势则不尽相同。如表4所示,构成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的各项生产性土地类型的变化趋势中:2009年牧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总量与2001年相比增幅分别高达47%、103%。但两者的变化趋势又不尽相同。其中,牧草地成稳定上升趋势,表明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在不断上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对于禽类、蛋类的需求、营养均衡的意识正在不断增长,这也比较符合湖北省现有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化石燃料土地的增长则是分2个阶段,2001-2005年上升趋势明显,湖北省在这5年内依靠能源等资源的消耗大力推动了湖北省产业经济与整体实力的提升。直到2009年,增长趋势变缓,也表明湖北省在追求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同时不再过分依赖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而是不断革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努力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碳消耗,实现绿色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建筑用地和水域的变化趋势相对比较平稳,增长幅度并不明显;而耕地和林地虽有小范围的上调,但耕地在2004年和2008年、水域在2007年之后均有下降,所以两者整体呈下滑趋势。上述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湖北省经济、生态状况等处于较强的发展势态中,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发展能力。也表明湖北省在均衡各项生产性土地类型的比例、调整能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经济稳定持久发展、坚持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能源需求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卓有成效,这必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三、结论与讨论1.结论全文在生态足迹框架上借鉴能值分析理论,同时还增加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3项指标来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尽量全面考虑人类的需求活动带给生态环境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影响。通过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差异变化来揭示湖北省生态环境的真实状况,并借助2001-2009年的湖北省各项能源资源的统计资料来对湖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予以动态的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自然资源的供需不合理。湖北省2001-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9.06%;人均生态承载力在区域面积固定和各项辐射能量变化并不显著时,浮动表现为0;根本原因在于自然资源结构不合理,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速率过快,从而导致2001-2009年间湖北省生态环境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其中经济发展速率不断加快、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以及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是湖北省生态赤字逐年拉大最主要的原因。(2)自然资源的组分结构变化显著。在2001-2009年间,湖北省6种主要土地类型的变化趋势中,牧草地、化石燃料用地的总量在逐年上升,年平均涨幅为6.7%、20.2%;耕地、林地面积小范围的下降达3.08%、0.08%;建筑用地和水域总量平稳上升,涨幅为2.42%、2.17%,均相对平稳。从耕地比重的下降和其他能源需求总量的上升可知,湖北省自然资源的组分结构已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发展需求是从根本上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同时能源需求也是导致化石燃料用地面积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3)生态足迹整体分配不均。湖北省2001-2009年间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在能源与食品消费需求中不断调整得以改善,虽然总体资源分配上尚不合理,但9年内的持续增长也表明湖北省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性均衡消费。#p#分页标题#e#(4)万元GDp生态足迹下降趋势明显。湖北省9年内的万元GDp的变化呈现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8.178hm2下降到2009年的3.574hm2,表明湖北省万元GDp整体呈现偏高的趋势,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但下降趋势也真切地反应了湖北省就资源利用效率方面采取措施与政策所取得的显著效果。(5)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现状欠佳。湖北省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各项生产性土地类型的变化趋势来看,牧草地、化石燃料用地总量在不断上升,耕地、林地小范围的下降,建筑用地和水域总量变化趋势相对平稳,湖北省在逐年均衡各项生产性土地类型的比例,调整能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经济稳定持久发展的同时,坚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能源需求结构的调整,这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2.讨论分析运用能值方法对湖北省2001-200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算,主要选择了生态资源和能源资源2个方面,20项指标来反映湖北省9年内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情况,选择的指标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但对于能值分析方法的运用,会因选择的因子不同、指标选择偏向差异、参数的确定和各种侧重而使湖北省生态足迹的强弱程度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在对能值分析运用和指标的选取上仍值得继续研究。在运用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3项指标来核算湖北省2001-2009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时候,所选用的数据均为相关统计数据,因年份较长,对同一指标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对部分年份数据进行折算,这同样也会导致结果存有一定的差异。

数字经济趋势篇10

而全球数据中心份额在下跌,更多的数据中心转移到以云数据中心为主,我们认为,未来云会超越传统数据中心。

去年的云+未来大会上,我们说“云是互联网+第一要素”;而今年我们认为,云是数据中心最重要的要素。在数博会上,我们提出了“用云量”这一概念,它由用电量而来,未来,“用云量”将是反映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与电能带来的变化一样,云也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为此腾讯提出了云在未来的三个发展趋势。

第一个趋势云是产业革新的原动力

打比方,在电力时代,大家会有一个概念叫“插上电”,而电能带来了电气化革命;在云时代,会有一个新的概念“接入云”,这将会带来数字化升级。

有了电,就有了大量的发明,电灯、电报、电车;云出现后,就有了一些我们现在认识的互联网形态,跟餐饮结合,就有了美团、点评,跟出行结合,有了滴滴、摩拜、ofo。

就像电气时代的初期阶段,现在也只是云的初级阶段;而就像电器时代有了电脑一样,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云+人工智能”。

现在行业里有很多用云的趋势,包括传统物流行业也在向数字化转型,通过接入云做流程再造。包括报销等流程都会更加高效。

比如说顺丰,现在他们货运单上的信息可以通过oCR来识别,把这些数据接入云端,可以进行实施管控。

还有电子发票,在微信我们做到了红包都可以在云端流通,那发票为什么不行呢?

因此我们在推动这件事,与一些酒店、运营商一起,包括金蝶、用友这样的服务商。

第二个趋势云是新型社会管理的主平台

目前政府的一些部门,已经越来越依靠云。根据云的数字化升级,能够实现高效精确的数字化管理,尤其在政法管理和交通管理方面。

目前的一些电信诈骗、黑产,其实早就开始使用云技术了,如果不用云这个武器,我们就没有方法去对抗他们。

未来高度互联的世界是可管,可知,可控的,但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拥抱未来。

第三个趋势云是人工智能的强载体

我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传统企业的未来,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处理大数据。云可以提供海量的数据和强大的运算能力。

比如,腾讯的围棋(人工智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证明了腾讯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一定实力,后台全靠腾讯云支持。我们团队最近一个月告诉我,癌症诊断也取得了突破,可以辅助医生做肺癌早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