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十篇高中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十篇

高中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3:47

高中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品质素质教育

健康是一个宏观概念,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部分,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础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根本条件一样;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一、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效率。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都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学习成绩比较差,往往被社会、家长所忽视,长此以往,学生极易形成自卑、浮燥、厌学等一系列心理行为,如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学生成长和进步。这时,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协助学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品质、道德品质的完善。

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社会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体意识的过程,它受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受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自身知识经验积累的影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同时,他们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也会稳步提高,个体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便于接受正确的引导,从而逐步具备积极的道德取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能有效地预防中职学生违法犯罪。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和与生活相适应的关键期,由于进入职业学校后,有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生活闲散,沉迷于网吧、酒吧,尽力寻求生活的刺激,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一旦心理失衡就会产生自卑、嫉妒、逆反、暴躁等不良心态,一些偶发的事件和不思后果的行为极易在这些不良心态的作祟下发生。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预防学生犯罪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不少学生经常处于焦虑、抑郁之中,在行为上经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情绪不良、承受挫折的能力差,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中职学生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动力。

其一,受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和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职业高中的学生出现不良情绪、不良习惯时往往被认为是与生俱来,不被重视,这是当今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其二,有些学校可能也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并不等于心理健康教育。它不能代替学校中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如果缺乏这种远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然缺乏动力和正确的方向。

2.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必要的桥梁和依据。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只重视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很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对系统的内容,也缺乏固定的时间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没能扎实地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教法的建设。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沿袭旧的文化课的教学模式,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班级是贯彻学校方针政策和开展各项活动的基层单位。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建设者,是思想工作的先导者,他们直接与学生交流思想,最能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是发现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位“医生”。所以,班主任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班主任工作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将会使班主任的班级工作更加生动、有效。

要把工作落到实处,还需要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使他们能进行个案咨询、分析和记录,真正担负起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同时,学校应建立以校长为龙头,以班主任为主力军,以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

2.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自身保健的方法。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并通过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

3.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程序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课程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语文教学中可要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育课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主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复杂,大部分为行为不良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自主能力较差。因此,应特别注意帮助其形成自主能力,侧重于引导,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高中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评价体系实践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理念中,仍存在着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的现象。这样的教育结果,会导致高职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能完全地把社会行业、企业的人才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的供需脱节,教育与人才市场的需求错位。高职教育如何同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与时俱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优秀合格人才,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前途命运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内涵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高职学校的根本任务。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穿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美、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制定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基础,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以及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内涵可以分为一般素质和核心素质,一般素质包括高尚的道德素质、基本的法律素质、强烈的团队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优秀的职业素质,核心素质包括开拓的创新素质、畅通的信息素质、良好的科学素质、广博的人文素质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指一般素质和核心素质综合表现。

2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途径

学校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落实在学习、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上,也落实在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上。

2.1课程设置

课堂教育是实施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主渠道,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专业课和任选课,课程或相关活动是实施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载体,开设什么课程,不同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但不能缺乏必要的载体而去空谈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2.2实践教学

所谓“实践教学”是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教学目标,以职业素质培养为课程重要内容,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强调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必须从实践教学入手,抓好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环节。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依据“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充分体现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设计安排好实践教学的环节和项目,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明确技能考核要求,形成科学合理的、突出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3生活指导

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心理健康老师、辅导员老师等为新生和需要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提供咨询、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如何预防酗酒、吸烟和吸毒;如何解决冲突、如何与人友好交往;如何提高组织能力和生活能力;如何预防饮食紊乱,保持身体健康;如何注意人身安全;如何消除焦虑,防止自杀倾向;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防止过度疲劳。

2.4校园活动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徜徉在浓郁健康向上的文化校园里,身在其中的学子们就不得不受这种文化的熏陶,正所谓“学校无小事,事事可以教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可以教育人;学校无空地,处处可以教育人”。因此,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力度,如举办开展各种文艺联欢会、学校运动会、创业园经营活动、各种专题的演讲比赛、it比赛;通过组织内容繁多的兴趣小组、文学社团、墙壁文化、英语广角等等,让学生无时无处不在接受文化的感染。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协调工作能力、团队精神,从而展示学生的艺术才华和各种能力。加强培养高职生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现代社会品学兼优、爱岗敬业、技术过硬、朝气蓬勃的高素质人才。

2.5校风建设

树立良好的校风,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隐性课程。良好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在共同的目标和共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而形成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其中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

《礼记》中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高职学校不仅是教授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素质教育是高职学校老师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是无容置疑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尤为巨大。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把知识传给学生,也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传给学生,还要用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品格、奉献精神去影响学生。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提供条件,全面提高教师令人称道的教风。

3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虽然学校作为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仅仅十余年,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一直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就业率一直保持98%以上,学生各类技能竞赛省级部级奖项达1000多人次,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等荣誉称号。河职院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做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3.1完善的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基本平台

课程体系由校级平台课程、学院公共选修课程(专业任选课)、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四部分组成。校级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良好的表达能力、健康的审美意识,从而使学生具有较为广博的见识、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学院公共选修课程是专业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专业拓展能力和融通能力。专业平台课程(含专业群平台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方向课程指不同的工作岗位能力所对应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课程或活动对应见下表:

3.2健全的规章制度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保证

为保证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进行,学校先后制定并出台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活动指导与考核管理程序》、《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赛事与指导管理程序》、《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学分认定办法》、《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资格审查制度》、《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标准》等文件。通过这些文件的实施,以规治校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3.3高效的学生组织机构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助力器

学校成立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并先后成立电子协会、投资与理财协会、书法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爱心协会、国画协会、摄影协会等49个协会。这些学生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各种特色活动,这些学生组织已经成为培养学生高素质的有效载体。

3.4文化育人立体框架构思

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为途经,拓展大德育的文化育人渠道,强化专业课的文化育人功能,坚持传德技之道,育贤能之才,努力打造具有河职院校本特色的贤能文化品牌。

4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是新形势下人才结构发展的具体要求,是时展的总体体现,对学生自身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领导一班人坚信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就没有正确的教育行动,也就培养不出健康全面发展、深受经济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所以,在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切切实实把对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收到了明显成效,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显著跃升。

参考文献:

[1]黄艾华.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任立华.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3]沃斯(美国),德莱顿(新西兰).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8.

[4]杨小俊.论大学生素质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5]杨永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认识与体系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4.

[6]时全丽,庞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39-141.

[7]邓步君,曾武高.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7):99-100.

[8]孙天才,丁志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2010(10):125-126.

[9]王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研究[J].商业文化,2011(12):263.

[10]姚宏,叶宁.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7-20.

[11]张琳晶.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对策分析[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2):19-21.

[12]武正林,朱建国,张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27):10-12.

高中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篇3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素质模糊矩阵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97-03

一、引言

应用型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突出实践和强化应用,“应用”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应用型人才培养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不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

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比,前者强调应用性知识,后者强调理论性知识;前者强调技术应用,后者强调科学研究;前者强调专精实用,后者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与技能型人才相比,前者强调完整、系统,后者强调够用、实用;前者强调“动脑”、“智力型”;后者强调“动手”、“体力型”;前者强调“创造性”,后者强调“规范性”。

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高等学校规范管理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已有制度框架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引导学生按照学院既定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参与并完成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对其有力引导,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任何一所高校都应该对人才的培养有明确的定位,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由高校的定位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对人才培养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通过对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和调整,可以激励学生有目的地强化某些素质和能力,从而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全面地、合理地评价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可以为大学事业的建设改革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来。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不断的完善,将为大学教育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参考,或许能够为大学教育的改革指引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全新要求,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的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持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才能发挥其最佳作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应地制定一套科学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该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方法

本文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今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进行剖析,建立了客观全面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科学归类,并运用模糊评价模型,对学生给予客观的评价。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必须包括一些基本素质,本文具体设计为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每个一级指标分别包含几个二级指标,具体来说,思想政治素质包括以下4个二级指标: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集体观念;文化素质包括以下4个二级指标: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社会实践成绩、证书考试成绩;能力素质包括以下5个二级指标:语言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人文素质包括以下3个二级指标:人文社科知识、文艺修养水平、组织表达能力;身心健康素质包括以下3个二级指标:身体健康状况、体育综合成绩、心理健康状况。本文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

在评价模型中,有待于引入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方法科学处理指标数据。随着高校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探讨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也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能够体现大学生的能力、技术等。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德尔菲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价法等。本文所选用的评价方法是模糊层次分析法。

为方便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给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见图1),显示为四个层次,从上到下依次是目标层、主因素层、子因素层、评价对象层。对于主因素层、子因素层两层的指标,可以通过分析模糊矩阵结构赋予不同的权重。

三、指标的权重计算

(一)主因素层的权重计算

本层有5个一级指标,设X1、X2、X3、X4、X5分别表示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身心健康素质5个指标,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运用1-9标度法可建立相应指标间的对比矩阵a。其中aij是a的元素,表示两个指标Xi和Xj重要性程度的比值。

求解矩阵a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

a=11/21/322211/233321441/21/31/4111/21/31/411

最大特征值为5.0364,其他特征值均小于0,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2906,0.4890,0.7881,0.1664,0.1664),对其进行标准化为(0.153,0.257,0.415,0.0875,0.0875),根据矩阵理论及特征值情况,故X1、X2、X3、X4、X5的权重依次为0.153,0.257,0.415,0.0875,0.0875。

综上,主因素层5个一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和指标权重如表1。

(二)子因素层的权重计算

本层有5组二级指标。以思想政治素质这组指标进行权重求解,其他4组方法类似。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以下4个二级指标: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集体观念,依次用X11、X12、X13、X14表示。

思想政治素质下属4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和权重如表2。

同理,文化素质下属4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和权重如表3。

能力素质下属5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和权重如表4。

人文素质下属3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和权重如表5。

身心健康素质下属3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和权重如表6。

综上,我们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同类指标间对比矩阵,并通过对矩阵结构的分析,给出了主因素层和子因素层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7。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及应用

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在把握科学、简单、公正的原则下,可建立以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数学评价模型。

其中,F代表某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Fi代表主因素层第i个指标的得分,wi代表主因素层中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重,Fij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得分,wij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某高校一个二级学院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专家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专家组成员有:院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院团委书记、学工秘书、教学秘书、辅导员、任课教师代表2人、学生会主席、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学生代表2人,共14人,对学生的19项指标给予成绩评定。

对于客观指标(专业课、公共课成绩),取学生的平均成绩作为该指标值;对于主观指标,专家组通过问卷、案例分析、平时了解等予以成绩评定,取平均分作为该指标值。

该院某班有48名学生,随机选出10名学生的各项指标成绩作为样本,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各项指标成绩见表8。

由表8,依据本文建立的数学评价模型,用各项成绩乘以对应权重并求和,得到10名大学生4个一级指标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及排名,见表9。

由表9不仅可以得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得分及排名,还可以对单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分析和提升指导,如:学生5的综合素质排名第一,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均在90分以上,排名都在前三,望继续保持优势,但在思想道德素质上排名第九,有待重点提高;学生1的综合排名第4,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得分位于前列,但在文化素质方面需注重提高。

对上述10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通过调查取证和简单分析,学生各项得分排名和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五、结束语

本文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今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进行剖析,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相结合,建立了简单合理的数学评价模型,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由定性分析转为定量研究,并且通过实例验证,能够对学生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海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8

[2]王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2011

[3]廖桂芳,徐园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4]耿云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J].科教纵横,2011(5)

[5]唐幼纯,范君晖.基于模糊综合的大学生素质评价方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07

[6]代中逸.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2(14)

[7]毛军权.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8]石昊苏,韩丽娜.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评价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1(3)

高中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篇4

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知识结构过于狭窄,不具备现代社会所需求的综合素质,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而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市场竞争趋势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体育院校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办学的根本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一体育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

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教授在北大“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曾说:“跨世纪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体育院校亦应如此,培养以体为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是长远之计,那么体育院校的大学生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哪些综合素质呢?

(一)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按照同志“四个统一”(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搞得更加生动、扎实、有效。

(二)科学文化素质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大学生要想立足社会,成为21世纪的新型劳动者,就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体育院校学生也不例外,科学知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训练处的官员认为体育也是一门科学,不是光靠四肢发达就能解决问题的,文化素质决定一名运动员能理解教练员意图的80%还是20%。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局面。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弊端,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倾向,更使高规格人才成长出现严重障碍。因此,从1995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事实表明,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是比较欠缺的。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科学使人智慧,人文使人成人,即科学立业,人文立人。落实到体育院校,就可以认为体育立业,人文立人。人文素养在发展人的心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陶冶和谐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且更能解决大学生诸如“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往何处去?”等一系列的根本问题,这对于体育院校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但人们对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态度却大相径庭,认为体育人心胸豁达、豪爽,其职业的特点会使他们远离心理问题。其实不然,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原因一是体育领域也是社会的缩影,人们在其中生活、学习、训练,当然也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二是体育训练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心理能量,体育与心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身体训练决不是单纯的体力拼搏,其效果的实现必须调动相应的心理因素,才能使身体训练更加科学、高效。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传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构成了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可见,心理素质是从事体育职业的人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体育院校大学生要学会心理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个体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健康地成长,促进体育素质的提高。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身体素质对于体育院校学生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虽然他们身体的生理素质较好,但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以及功利主义的泛滥,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如,急功近利思想迫使他们使用兴奋剂;迫于环境压力或从众心理使他们染上烟瘾;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他们沉迷于网络。这些体育人的现代克星正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他们的身体。

二体育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院校应该调动学校、教师(教练员)和学生三者的力量,共同为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而努力。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环境

体育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应从更新观念做起,特别是管理层的办学理念要突破传统的办学思想,提高认识,因地制宜地推动综合素质教育。提倡“平等”的文化观念,对体育科学和人文科学一视同仁。我们不能把体育科学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实用知识,也不能把人文科学视为“无用科学”,由此割裂体育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紧密联系,引发各种人才的“单向度”倾向。相反地,我们应促进体育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融合,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完善人文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在人文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充实和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创建浓厚的人文氛围,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遵循示范的原则,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教育部部长周远清曾指出,要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两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众多学者一致认为,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德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其本身具有示范性和榜样性的作用。教师的良好品德、心态、行为等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在学生中加强人文知识宣传,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积极

引导学生加强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不应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应更多注重知识的内化、兴趣的激发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这种深远影响有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学术水平以及对学生的感召力。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课堂授课式的教育,也有课外活动的教育,还有社会实践的教育。比较有效的综合素质教育,还是那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把综合知识渗透到平时的学科教育教学当中的理念。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由学校来组织,师长来引导。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体育院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最理想的教育,就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教自己的老师的教育。大学生们年轻而充满朝气,聪明且对外界敏感。他们的体力和脑力及记忆力均强,他们的求知欲是那样旺盛。对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只要提供学习环境,他们可以自己学会。他们希望从事的活动,只要给他们以条件,他们便能不知疲劳地做起来。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大学的教育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有可能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素质课程老师。

第一,引导学生改变观念,广泛阅读各类人文社科书籍。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对经济、法律类知识的需求急剧上升,不少大学生带着“有色眼镜”对文史哲类书籍不闻不问,造成了文史哲知识的缺失。尤其是体育院校的学生,基于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及由一定专业训练而养成的思维、分析、语言表达能力乃至性格兴趣等,都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对人文知识的偏废更为严重。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奠定客观的视角和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使之具备更加活跃的思维和创造精神。因此,要广泛阅读各类人文社科书籍,完善自身的文化结构,以促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二,提倡团队精神,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及社区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中,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增进彼此间文化艺术和思想感情的交流,加强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完善自身人格的塑造。社区活动是学生正面接触社会的渠道,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为进入社会奠定心理基础。

第三,淡化功利主义思想,将自己融入现实社会之中。体育院校的学生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着梦想,希望自己能一朝成名,终生受益。然而并非每一个体育人都能实现这种梦想。因此,体育院校的学生一方面要刻苦训练,立志报效祖国;另一方面还要淡化功利之心,以平和的心态来学习,将自己塑造成为具备社会需求的良好素质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为社会所淘汰。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的学生除了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扭转以往那种体育人文化素质差的局面。这既需要有育人的校园环境和便利的学习条件,有老师、家长和社会支持,还需要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具备了这些条件,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也将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刘胜利.关英日大学人文教育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0(18).

[2]钱杰,董骏.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

高中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篇5

关键词:综合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成才的需要,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年来,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大力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梯度课程体系模式和“模块固定、学分必修、课程选修”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综合素质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工程中的渗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创新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在深入研究并考察其他院校的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突出财经类高等职业院校特点,面向学生的职业人生和终身教育,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坚持科学与人文并进的原则,分析确定了学院学生应具有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等内容。根据财经商贸类学生成才需要,突出强调了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和应用技能教育,把宏微观经济学作为学生必修课程,把心理学、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礼仪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选修课程模块,把学生品德考核分列入学生日常考核当中,旨在全力构塑起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竞争力。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网页设计、个人理财、金融实物、营销实务乃至汽车驾驶作为课程内容,使各专业学生都有机会学习,促进学生跟上时代步伐,拓展职业技能。

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依照学生入学成绩差距较大,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采用了“模块固定、学分必修、课程选修”的新型教学模式。即根据综合素质教育内容确定了“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文学与历史”、“哲学与思维”、“艺术与审美”、“心理素质与职业生涯”“通用职业技能”、“经济与管理”、“数学与自然科学”、“体育与军事”九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下设3-7门不同的课程,每个模块下的课程又划分为综合素质核心课(必修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两种形式,利用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模块的教育。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照顾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此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综合素质拓展项目和综合素质讲座两种形式作为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的补充,从而形成了含有综合素质核心课程、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综合素质拓展项目和综合素质讲座四个梯度的课程体系。

二、总体规划,系统实施,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塑

学院出台了由“综合素质教育基本原则”“综合素质教育基本内容”“综合素质教育实施途径”“综合素质教育保障措施”等七个部分组成的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为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系统的规划。以梯度课程体系的实施为基础,以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职业综合教育,重构健全人格养成的课程观念,以诚信、尊重、合作、创新、敬业与创业等综合素质养成为基础,进行了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了综合课程建设,专业教育中进行了人文教育的渗透。

实施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考核体系。为保证我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综合素质选修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项目开设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实施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证书》制度,测评学生综合素质成绩,颁发《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证书》,归入学生个人档案,开发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认证系统》,从而实现了综合素质证书认证的电子化、网络化。进一步制定了《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综合素质选修课管理办法》,加强了对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的管理。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形成了全方位多系统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保证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程的整体实施。

三、引入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个性化成才提供条件

在综合素质核心课程和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综合素质拓展项目,从而建立了以核心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素质拓展课程为补充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是在充分挖掘学院教师特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小课堂,具有时间上和课程开设上充分的灵活性。学生需要,教师能开的课程可以每学期都开设,上课学生减少,教学效果差的课程随时取消。目前,学院已开出适应不同专业及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拓展训练课程39门,包含地理、艺术、人文、科技、体育等诸多领域,每学期参与学生不少于5000人,已成为学院育人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

践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三结合综合素质教育模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将校园文化活动系统化,构建了包含文明道德安全法纪等主题教育活动,以“读经典名著”“观经典影片”和人文素质讲座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活动,征文比赛、辩论赛、运动会项目、越野赛项目、书法大赛、各种体育、文艺比赛等文体艺竞赛活动,以学院“科技文化艺术节”“技能大赛活动月”“读书月”等学术活动为载体的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等6大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活动组成的特色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吉明.以《学会做事》为载体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第33期

[2]王军棉.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第6期

高中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篇6

关键词: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

党的十指出军队要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这就要求军队院校要根据新时期军事人才培养要求对生长干部学员进行培养。对生长干部学员进行综合素质评估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生长干部学员自身素质的促进作用,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目的是运用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员的进取意识,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二是对军校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有助于提高生长干部学员整体素质水平,有助于提高军队院校教育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的主要内容

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就是将生长学员的各项素质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和估量。对生长学员进行综合素质评估有利于提高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目的是使学员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正使其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毕业后能更好的为部队服务。目前生长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作为一种学员的评估体系,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院校和部队用人单位的认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已成为当前学历教育院校推行新型军事人才的首要任务。当前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基础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现代军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军事人才素质的核心。根据学员的日常政治表现和政治理论学习情况,从理论水平、道德情操和法纪意识三个方面衡量。通常由学员营(队)干部进行评估,在学员评功评奖、入党和学期评定等时机,在相应的材料上进行评估。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学员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员不仅要学习各种知识,而且学会学习、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思想见解的能力。主要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学习素养等四个方面。评估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员的期末课程考试成绩,二是学员参加全国性竞赛(如数学建模等)的成绩,三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情况。这也是年末学员评功评奖的重要依据。

(三)军事基础素质

军事基础素质是学历教育院校学员必须具备的,区别于地方院校学生的重要标志。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的军事基础素质主要从军人素养、战斗精神和领导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主要由学员营(队)干部根据学员日常工作表现,在相应材料上进行评估。

(四)专业业务素质

专业业务素质是指学员从事某项专业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具体包括专业基础、专业应用和专业创新。评估的依据为该专业课的考试成绩。

(五)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和载体,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军人的体能、耐力、灵活性和心理水平等要求越来越高。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主要指学员身体机能的健康情况,体能考核成绩和体格检查情况,一般由总部或学院组织的体能考核成绩进行评估,心理素质主要指学员对普通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在特殊条件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一般按照心理测试的成绩进行评估。

二、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估内容和评估权重要做到与时俱进

要根据《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生长干部学历教育改革要要求,加强个性化培养和强化生长干部学员荣誉激励,对学员实施学分制,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第二学位制度、辅修专业和辅修课程制度。建立“学习荣誉”制度,扩大学习成绩优异、学有余力的军校学员学习自。设立军队院校军校学员创新奖。这些都是目前综合素质评估内容所没有关注的。另外,在当前实战化训练形式下,对军校学员进行综合素质评估要依据“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加大军校学员信息化条件下应急作战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考评。这要求我们要科学设计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合理调整评估内容,科学设定指标权重,注重评估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使军校学员明确综合素质评估的各项内容,从而能根据自身素质情况进行学习训练。

(二)要避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估

学历教育军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过程、是军校学员素质的变化,目的是帮助军校学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目前学历教育军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多依据学期期末课程考试成绩和军校学员营(队)干部在军校学员期末的鉴定材料上给出的定性评语,这样做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比如有的军校学员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完成作业也马马虎虎,最后通过考前突击学习的方法达到课程考试合格的标准。这样做不利于学员的成长进步,军校学员学习课程不仅仅是为了通过最后的期末考试而是要从中掌握学习方法并将方法加以利用。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我们可以建立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量化管理机制,对学员每次作业完成情况、每次体能考核成绩、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记录,并在校园网中本单位主页上进行公示。这样做可以直视的体现学员综合素质发展的动态变化,使学员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而作为管理者可以采取适当激励奖惩措施,学习和体能方面可以由一名成绩好的和一名成绩不好的学员结成帮扶对子共同提高,日常表现经常不好的让其所在班班长进行帮助提醒,对进步幅度大的军校学员进行表扬,对综合素质较强的军校学员进行奖励表彰,增强军校学员成才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引导其他生长干部学员学习先进和榜样,促进全体军校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佟研,张会如,赵俭.合训学员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海军院校教育,2014(02):48-50.

高中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篇7

abstract:thisstudysummarizesthecompositionofprofessionalqualityofcollegestudents:knowledgeskills,innovationability,psychologicalquality,careerconsciousness,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andcausesoflackofprofessionalquality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withfinancialdifficulties,andfinallyputsforwardthewaytocultivatetheprofessionalqualityofcollegestudents.

关键词:依托项目;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路径

Keywords:project-based;financialdifficulties;collegestudents;professionalquality;path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41-03

0引言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就业质量,是学生综合能力和自身职业形象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尤其对与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相对而言在综合能力上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影响职业素质的发展。因此,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素质无论对学生自身还是对学校、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1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及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些基本品质与具体职业相关从而对现代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国内有学者提出,人的职业素质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四大要素,每个要素又分成若干个子要素。[1]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将素质划分为五方面,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并以此提出了素质的冰山模型。[2]认为一名员工的职业素质就像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则占7/8,外边的1/8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下面的7/8则是由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形成的基石。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素质构成,应从现阶段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就业、实现自身发展三个维度为导向,具体提出大学生职业素质核心是: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生涯意识(见图1)。知识技能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任何职业都必须的。尤其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意味着人们更多是专门从事某项事务,这就需要有特定的知识、能力,且能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应用与工作中。创新能力是现在社会的核心素质之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一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越多,企业越能向前发展,没有创新意味着停滞和自我淘汰,创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企业核心骨干。心理素质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前提要求。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知道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调节负性情绪,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做到与周围人、环境和谐相处。在注重合作的职业氛围中,这些素质能够帮助他们更高效完成任务。生涯意识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属性。职业是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主要场所,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职业不限于工作,更指的是一种事业,它不仅能满足个人物质上的需求,更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具有价值意义,职业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通过职业发展过程,个人价值得以不断实现,精神需要得到逐步满足。站在人的整个生涯发展的角度看待职业,生涯意识包括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生涯意识的提出,能够完善学生的职业观,帮助学生从生涯立场看待自己的职业,培养具有生涯意识的职业素质。

2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目标

经济困难学生,是指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在就学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且缴纳学费、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1]。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简朴、自立自强、意志坚强,有很强的上进心和求职渴望。也存在综合能力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2.1综合能力不足导致职业素质欠缺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除了经济条件差以外,因受地域教育条件限制,他们接受的教育模式往往比较单一,他们大多埋头学习,并不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面对多才多艺的学生,这一差距更为明显。职业素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的短板影响了职业素质的提升。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应着眼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2.2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缺失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职业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基础,健康的心理不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本人的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表明,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在改善和提高职业心理素质方面是卓有成效的。经济困难学生相较于其他同学,会面临更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更需要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为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做准备。

2.3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载体多是课堂教学与实践。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虽然很多学校给予了大量的物质支持,但是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的资助方式,在面对充足培养经费的同时,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的育人功能。培养方式单一,缺少连贯性和培养平台的建设。

因此,本文提出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三方面内容:依托项目的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路径。

3依托项目的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路径

3.1项目目的

基于上述分析,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重点在于:一是提高综合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二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处理压力、情绪调节、挫折应对等;三是为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培养平台,为经济困难学生为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载体,保证培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本研究提出依托项目“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立”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旨在通过项目运行,达到综合能力提升、心理素质提高、助力平台搭建的目的。

3.2职业素质培养路径(见图2)

3.2.1开展职业辅导教育活动

职业辅导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但每个学生的需求不一致,以经济困难学生为例,有的学生还没有规划意识,有的学生有规划的方向,但是不了解职业,有些学生对自我的了解欠缺,本项目提出“分层次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一是面向全体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讲座,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通识教育,介绍职业规划的内涵与方法等。二是面对有规划意识的同学,为进一步剖析自我与职场而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团体活动设计“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团体辅导方案,围绕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模拟招聘、模拟面试五方面内容,针对性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信息。

3.2.2培养综合能力、搭建培养平台

职业素质培养需要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本项目为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利用学院优势资源,立足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色,为贫困生创造更多地学习实践机会,争取科技创新的课题,每学年建立或审批10个项目作为科技创新的研究课题,每个项目由3-5人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增进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巩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平台,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提高丰富的研究资源、优秀的教师资源,学生通过平台,锻炼自己的沟通、交往、实践、创新、科研能力等。发挥了平台建设在创新、实践方面的积极作用。

3.2.3建立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

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是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训练营的活动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和讲座,通过两种方式结合,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上进的心理品质。训练营的内容包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能训练、优化个性发展训练、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训练、抗逆力的训练、求职准备前的心理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参加训练营中的任一活动主题。通过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能力、处理压力、情绪调节、挫折应对等能力,为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做准备。

3.3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本项目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职业认知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现状,尽早开始职业准备,进一步培养职业素质。项目为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搭建实践平台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出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可以促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核心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生涯意识四个方面,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现的综合能力不足、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缺失、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职业辅导教育活动、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建立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并依托“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立”项目开展实施,帮助学生从物质、精神脱贫。体现在经济扶持基础上,开展多渠道的综合能力提升训练,这是不断丰富资助工作内涵的一种尝试与突破,也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提升的一种可借鉴模式。

4结论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尤其对与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相对而言在综合能力上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影响职业素质的发展。因此,依托项目培养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路径。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素质无论对学生自身还是对学校、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32-35.

高中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篇8

YangYinshan;Yangweihong

(HebeiJiaoto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Shijiazhuang050035,China)

摘要:本文从分析研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入手,针对部分高职学生存在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指出应结合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abstract:thisessayanalyzesthecomprehensiveperformanceofthestudentsofvocationalcolleges,andmakesadeepexplorationofandthinkingabouttheproblemsexistinginpartofstudentsofvocationalcollege,pointsoutweshouldbuildscientificsystemofcomprehensiveperformancecultivationcombiningwithenterprise'srequirementforhighervocationalstudents.

关键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Keywords:studentsofprofessionalcolleges;comprehensiveperformance;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09-02

0引言

2006-2010年间,我们通过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电话问询的方式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合作、沟通、交流、表达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被调查的用人单位有:庞大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北京恒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二十三家企业。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同学认为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在“用人单位对学校工作有何意见”一栏内,82%的单位提出希望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有的单位还具体提出加强合作、沟通、交流、表达的能力训练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需求越来越高,有时甚至近乎苛刻。而与此同时,我国高职教育受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深刻影响,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日益显著。各个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社会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水平的严重低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再加上因高职院校扩招过快、职业教育本身发展不平衡等多种主观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生源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和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等现象。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1思想道德素质在校高职学生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她)们从小到大没受过苦,不少人骄娇之气十足。他(她)们在应试教育下轻视公共课的学习,缺少人文精神的陶冶和人文素质的养成。

1.2文化素质由于高职院校扩招,生源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进入高职院校后,高职学生面对新的学习课程,在新的学习过程遇到更大的困难。而学生对此又往往缺乏艰苦学习、奋力拚博的进取精神,“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往往成为他们共同选择的逃避方法。

1.3专业技能素质通过调查,在刚进入了新的学习环境时,高职学生都渴望能够学到专业上的一技之长。然而,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他们,往往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从而难有所成。

我国的高职教育或者受到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或者为迎合市场需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专业、轻素质,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现象。这些现象导致部分高职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思想认识水平较低,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心理脆弱,公德意识和审美情趣低下,自信心缺失,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由此充分暴露出德育教育的乏力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缺失。因此,高职院校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2市场对高职毕业生(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高职毕业生,只有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2.1具有严谨务实的作风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志岗位成才。要有强烈的上进心,不断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武装自己,提高本领,适应岗位的技术和操作要求。

2.2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注重员工自身素质培养的同时,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凡事以大局为重。

2.3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在工作中发挥自主性,积极思考,不断建立自信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2.4吃苦耐劳俗话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人生”。要求员工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踏实肯干,高质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2.5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工作潜力,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经济效益,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施展专业技能的基础,也是就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如何借鉴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并结合具体行业的不同特点,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实施对人才的培养,制定具体详尽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计划,完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和方法,探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途径已经势在必行。

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3.1提高认识,建立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我们要主动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拓展到企业,引进企业介入评价机制,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管理,积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地,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让企业了解学生,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和企业规范对学生的辐射、陶冶作用,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纲,系统化、模块化、阶段性的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

3.2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合理定位,确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在高职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要勇于实践。高职学生应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企业第一线去,从而了解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不断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日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3融入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加强文化素质课的建设在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考核与评价中应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应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的运作模式及其创新、企业行为规范与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等作为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具体实施上,可以逐步探索三条基本途径:①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并进行企业文化的模拟教学;②在各门专业课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素质教育;③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对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和训练的内容,并以此作为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企业文化素质教育中直接对接和双向贯通的重要桥梁。

3.4提高高职教育教师及其从业者的综合素养综合素质教育不在于课程怎样设置,而在于用什么样的人来教。高职教育从业者的综合素养同样不可忽视,除了教师作为育人主体外,其他从业者对学生的影响同样重要,如行政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这类人员学历往往参差不齐,素养高低差异明显,他们往往是高职教育的盲点,但他们与学生接触时间和频率仅次于教师,因此他们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应纳入到学院整个教职工队伍素质建设的大环境中来。

3.5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现由高职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根据工学结合模式,我们应该注重提高高职毕业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努力完善高职学生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健全人格塑造体系,极力打造学生职业化健全人格,逐步加大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把适应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检验标准。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围绕求职心态、求职技巧、职业适应等方面开展职业心理的辅导和培训,优化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增强抗挫折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使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负责任、有纪律、能吃苦、耐挫折、讲团结、善协作,能沟通、善表达的职业素质,顺利实现由高职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陆秀英.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探索[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4,(3).

[2]周丽娟,李凌.创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方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6).

[3]黄斌,邹茜茜.高职素质教育的着力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高中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篇9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越来越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给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用人单位更多地强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之相适应,高校也更加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合理而具操作性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实践水平方面不断进步,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现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是采用“综合测评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原来的“综合测评法”已暴露出不少弊端。

1、重视知识学习、轻视素质培养。有些高校虽然“综合测评法”也从德、智、体几方面来考查学生表现,但是一般都是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最主要标准,占的比例很大,而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内容则居于从属地位,在评价体系中内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综合素质的测评分数特别注重知识评价,如在智育方面,只注重评价专业知识的考试成绩,却忽视了能力评价,特别是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

2、现行综合素质测评机制不健全。总分的高低并不能真实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评估方法不够准确,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心理等方面综合素质的状况。比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但其他成绩较差,可能综合测评成绩总分较高;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但其他成绩比较出色,也可能综合测评成绩不错。从而导致综合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不透明。在综合素质评测实施中可能会存在评分不民主、不公开的弊端,导致一些学生不完全清楚“加”、“减”分的原因,这就失去了综合测评体系的导向性;加分制的不合理和不透明有可能使一些学生“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加分的“凭证”,从而引发综合测评工作的不公平性。以上这些情况,都歪曲了综合测评的真正意义。

4、现行评价体系大多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大学生的评价结果最后给出量化成绩。这种测评方法在评选各种荣誉称号、择优推荐就业等工作中操作比较便利。然而,采用这种做法用来评价各具特点的大学生而言过于简单,忽略了大学生作为个体在成长成才方面的需求。大学生评价体系应该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用时代精神和社会要求对大学生加以改造和引导,抑弱扬强,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

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充分体现其激励导向作用。综合评价既要反映出大学生稳定的素质特性,体现出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又能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素质结构及构成素质的各要素状况。既要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选拔需要。

理想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全面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培养专业扎实、素质优良、能力全面的新型社会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完善、创新。

1、学生智育素质的评价

智育素质的评价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的评价,还应增加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知识是评价一个大学生在学业上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但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将来的工作能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样重要。大学生智育的内容不仅包含学习具体的知识,还涵盖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逐步形成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智育评价体系指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智育评价指标能进一步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2、多维度测评学生的拓展能力和身心素质

多维度测评大学生综合素质,如实记录学生在科技竞赛、人文比赛及身心方面取得的成绩,增加测评的项目,避免了单一、片面的评价。

身心素质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构成。身体素质可具体考查大学生体育达标成绩、体育活动与体育类竞赛等。心理素质可考查心理适应性、耐挫性和人际关系等;卫生习惯可考查是否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宿舍卫生状况等。

素质拓展能力主要包括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具体考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情况,参加科研情况等。“组织能力”包括学生工作能力、社团活动情况、学生活动能力等。实践能力包括参加社会实践情况,参加科技竞赛、撰写调查报告情况等等。

3、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应该仅仅包括综合测评量化指标,还应该包括身边人的主观评价,如同学评价、老师评价等等。具体的测评方法为:班级成立由班主任任组长的民主评议小组,评议小组可由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普通学生组成。在学期结束会,由学生撰写本学期学习总结,并依据测评体系自评;之后由民主评议小组评议给予评分,最后将自评分和评议小组评分按照比例计算出最终得分。在测评过程中,要求测评公平、公正、公开,做到“树典型,立榜样”,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加以引导和激励;同时对不良现象加以疏导,能予以客观评价。

高中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课程设置;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52―03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在以培养学生的高技能为重心的高职院校,同样也有开展相关素质教育的必要。国家相关文件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也有改革步伐的滞后。要想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素质”目标,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即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进行全新的梳理和创新。

一、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创新的必要性。

1 综合素质课程开设随意,效果不理想,现状不容乐观

(1)课程开设随意。应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学校设立相应的教学部门,开设思想政治课、体育课、就业指导课、人文艺术类的欣赏课等。但部分课程开设随意性比较大,有因人开课或因需开课的嫌疑。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学院在最初设置了“人文艺术与道德修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方法”等四门极富特色的课程之后,由于学生规模扩大,在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门综合素质课的选课压力下,又相继开设了“书法欣赏”、“美术欣赏”、“演唱技巧”等课程内容过于专门的选修课。

这些课程和本校最初凸显综合性和职业性的综合素质课程开课宗旨有所偏离,滑入了与普通高等学校相类似的带有普泛性的选修课的开设轨道,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开设相关的人文艺术鉴赏课程。当然,这种课程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联系不够紧密,而难以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2)教学效果不理想。选修课一般以大班形式开设,每班动辄都是百人以上,课堂师生互动困难,难以采用比较适合高职学生智力特点的教、学、做一体化以及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满堂灌式的讲授仍是基本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的演讲水平和个人魅力就成为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的重要因素。但有如此水平的优秀教师毕竟有限,这就导致大部分综合素质课课堂效果差强人意,往往是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再则,由于这些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没有直接的帮助,导致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很多学生纯粹为了得学分而上课。

2 专业课程改革、综合素质课程改革两张皮,前者成果显著,后者严重滞后

在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一般把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截然分开,而且重视专业课,轻视综合素质课,觉得上好专业课、培养学生的高技能才是重中之重,综合素质课只是锦上添花,有没有、学没学好无关紧要。因此,在学校的一切教改活动中,专业课的改革是核心,而且通过近些年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本改变了原来本科“压缩饼干”式的课程,确立了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等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新理念。

然而,这些先进的改革理念根本没有渗透到综合素质课程的改革之中,综合素质课程仍然停留在学校单方面设立课程名目、确定讲课内容,并主要由校内教师教授的阶段。

综合素质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大模块,不能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开课讲课。把它和专业课程统筹起来设计,而且用一以贯之的理念全盘改革,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把学生培养成既有高技能又有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教育工作者应该抓紧这有限的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开设富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毕业即上岗,上岗能工作,真正实现和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二、综合素质课程设置的原则

1 “双主体”原则

目前,随着国家100所骨干院校的申报和建设,在高职教育领域提出了“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理念。所谓“双主体”,就是除了学校这个人才培养主体,企业、行业协会或政府作为另一个主体也要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人才培养过程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各环节,其中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建设无疑是重点,在课程体系这一重点之中,理应包括综合素质课程板块。我们必须一改以往由学校一厢情愿为学生开设综合素质课程的做法,联合企业、行业或政府,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此来确定综合素质课程。

2 综合性和职业性兼顾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文科学素质类的普泛性的课程,另一类是针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谋程。禾同门类的课程,其建设原则也应有所区别。对于第一类课程,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尤其是现在各院校都在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很多精力都要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加上学生选修课的学分有最低“门槛”,学生一般也不会选修太多课,因此,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不可太专门,过于专门不利于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期间比较全面地建构知识系统。鉴于呲,在设计此类综合素质课程时应尽量将接近的科目知识融合在同一门课里。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设计了“人文艺术与道德修养”、“高新技术与现代管理”等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人文艺术与道德修养”中,不同的教师分专题为学生讲授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门类的知识。第二类课程的设置要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学者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指出,有助于高职生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重要素质包括“善于学习”、“较强的纪律观念、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人际交往和应对能力强”、“培养团队精神”等。高职教育专家赵志群也指出;职业能力的首要部分是专业能力,其次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社会能力就是学生人际交往、沟通协作、自我调节能力等。后两种能力其实就是一种职业通用能力,是职场成功的必备素养,它可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习得,但重点应在综合素质课程的

教学中予以培养。

3 灵活性原则

考虑到综合素质课程有以上所述的课程建设主体以及课程类别上的差异,因此,在确定课程内容、讲授方式、开课地点等方面都应该因课而异,灵活变通。不必硬性规定所有的课程都要达到一定的学时,或在固定的课室上课,而应设计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并确定相应的课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为了照顾企业教师来上课可以选择在晚上或周末,教学地点既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既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

三、综合素质课程设置的方法

1 调研走访

(1)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工作的适应性及企业需求。每年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部门都会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类似的问卷,其调查结果对于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08届毕业生调查报告显示,在“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哪些能力最有利于就业后发展”这一问题的答案中,“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位居前列;在“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养方面的重视情况”这一条目的答案中,“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等位居前列。虽然这种问卷因为设计的科学程度不一,其结果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反映现状,但其指导意义还是非常明显的。为了给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可以对这种问卷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设计,或者请一些专门的调研公司来完成这一工作。

(2)走访企业,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或咨询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了解他们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各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都负有招聘、培训、管理员工的职责,他们对于新近员工的工作胜任情况是最了解的,同时他们还要分阶段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通过对他们的走访,可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他们的培训内容,以确定哪些培训可以结合学校的综合素质课程来合作开展。

(3)调研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或员工培训机构,了解他们的课程模块以及培训效果。现在,各种管理咨询公司层出不穷,一些资深的管理咨询公司如时代光华、澜海原创等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员工培训项目,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效的会议管理”、“高绩效团队的建立与运作”、“服务文化”等。近来有报道称:“东莞市还引入企业资源开展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合作开发职业素养课程”,“邀请联想集团对中职教师在人际关系‘破冰’训练、教学沟通技巧、高效团队建设、职业心态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执教能力。”虽然东莞市开展的是师资培训,但这些课程对于即将成为职业人的高职学生来说同样有用。这些管理咨询公司的一些培训内容具有普适性,对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研讨分析

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以及相关培训机构资深培训师,共同研讨、梳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与专业课程需要细致的岗位任务分析相比,综合素质课程内容的确定要相对容易,大家所要商讨的,主要是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大多数职业所普遍需要的通用能力,或日“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就是在具备了专业能力之后,有效发挥专业能力,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并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铺垫良好基础的能力。

3 确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