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5:28

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篇1

关键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28-01

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我国的各类学校,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而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体育教师要具备优异的综合素质,因为体育教师担任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重任。但是当前,仍有不少学校遵循应试教育的理念,放松了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存在很大的偏差,道德修养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弱化,没有很好地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而且部分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当前教育新发展的要求,导致教出来的学生不合格,达不到社会的要求。所以,当今社会要实现学校教育,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和改善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1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1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是指从事体育教学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开展教育教学的前提,因而体育教师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知识、人体科学理论知识以及应用学科理论知识。其次,体育教师要拥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渊博的基础知识有助于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体育教师深刻理解体育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再次,体育教师要拥有教育学科知识,因为体育教育并不是脱离其他学科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相连的,而且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日益紧密。最后,体育教师要拥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技术知识、多媒体技术知识等,能够将新方法和新技术带入体育教育的课堂教学之中。体育教师只有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够让学生信服,让学生敬仰,才能发挥自己的榜样力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1.2体育教师应具备强健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可以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运动技术、技能的基础,是体育教师顺利地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动作、展示运动技术示范、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体育教师的外在仪表和形态会给学生最直接、最深刻、最强烈的感受,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拥有干练的体魄,即要有匀称的体格,结构完美的身材,结实发达的肌肉,准确优美的动作,高超的柔韧和协调性,自然大方的风度以及旺盛充沛的精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体育保持长时间的热情。

心理素质也是一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强烈影响力的教育力量。所以,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要拥有严密的思维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良好心理品质,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促使学生向社会要求的健康方向发展的保障。

1.3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道德素质则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师的信仰,约束着教师的道德,支配着教师的活动目的和方向。因此,体育教师要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要热爱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为主要任务,切实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能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要加强对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忌感情用事、将个人情绪带入体育教学过程中。

1.4体育教师应具备全面的能力素质

体育教师要具备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示范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等,组织好教学内容和步骤,管理好课堂秩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能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并能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2培养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2.1重视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学校要切实改善职前的体育教育水平和职后继续教育的质量,组织体育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让体育教师通过在职及脱产学习、教学比赛、会议交流、参观访问等方式努力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2强化现代管理模式

学校要根据体育教师的具体情况,建立起有时代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符合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调整和制定教师补充、聘任、培养、考核、晋升、奖励等规章制度,并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增强体育教师之间的竞争激励性,促进体育教师自发自觉地通过各种正当途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2.3加强师德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师德教育,使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保证体育教师都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安心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提升他们的人格魅力,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2.4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学习

首先,体育教师要采取一切办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学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保证自己能够紧跟教育的发展步伐。其次,体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努力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并摆脱陈旧的思维方式,自觉储备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现代社会知识快速更新的需要。最后,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研究,积极开发课题,开展集体攻关,实施科研奖励制度,建立学术交流制度,让体育教师强化自我科研意识,牢固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成为一名高水平的学科研究专家,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地位及物质待遇、组织体育教师参与实践等方式来培养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篇2

关键词:书法教学;综合素质,魅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84-02

高师书法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在技法与技巧上的,更多是理论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训练,高师书法教学中掌握和运用书法知识不仅对学生专业方面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另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非凡的意义。在培养综合素质的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的培养也是必要的。

一、高师书法教学有利于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书法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折射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注重修养和情感的表达,基于书法这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可以说书法艺术不单是一门简单的技艺,而是一门反应书家文化修养,体现书家思想情感,张扬个性的一门综合艺术。因此在书法教学中,我们除了技法的传授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等等。

中国书法之所以被称为国粹,因为它是书法艺术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这与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附庸风雅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用华丽的词句与优美的线条相得益彰,相互衬托彼此,书法艺术在优美的词句中不断得到升华,因此,在书法学习中加强民族文传统化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在书法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修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丰富书法教学。第一,我们以历代名家的生平及学书经历为线,以说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典故或是文人趣事贯穿于整个书法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他们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在学习书法技法的同时,我们也会注重书写的内容,一般我们会选择古诗词,除了讲解诗词本身的寓意及意境之外,还会讲些诗词中的平仄,押韵,对偶等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也了解古代诗词撰写时的基本规律。第三,加强书法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学习书法的写作技法,而更多的是要学习书法理论知识来增加书法的素养,懂得欣赏与鉴别,要知道一幅好的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文化品味、学识、修养的综合的累积,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字,书品如人品,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也要教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学会怎样做人,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与艺术修养。

书法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因此,书法教学中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深刻领会汉字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书法艺术是值得我们去深层了解的,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

书法艺术讲究用笔,讲究造型艺术,讲究作者的寄情寓意及个人风格,就是注重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和情性的抒发。一种较抽象的艺术,是以点画和结构为表现形式的,靠构成形式和韵律来表现内在美,因此在教学中要,要教学生如何去审美,如何去欣赏书法作品。怎样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他们从几个方面去观察与分析。第一,从技法上分析作品的精与粗,从作品的点画中去观察书写者技法的精与粗,从作品的书体结构上去观察其技能的高低。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能正确把握好这种观察方法,在教学中主要强调从线条、用笔、节奏、章法、气韵及墨色等方面去鉴赏作品的好坏。书法的技法、技巧是书写者内在精神气质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技法的高低也会影响到整幅作品的艺术价值。第二个方面就是从意境方面去鉴赏,所谓意境,是书写者通过艺术构思、加工提炼贯穿于整幅作品中的一种精神境界和艺术趣味,意境体现了作者的综合素养,作为一个观赏者也同时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否则无法体会其中的内涵。由于意境的欣赏是一种较抽象的,不像笔法、章法等可以具体分析说明,意境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所以我们把意境分为高雅和低俗两方面来说明,一幅我们认为较高雅的作品,其技法与所要表现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具有很好的表现力,很容易打动观众并与之产生共鸣且久看不厌。而我们认为低俗的作品,往往技法粗糙或是给人感觉生硬做作且不耐看,因此我们要多让学生接触优秀的作品,告诉他们哪些是好的,该如何去品评一幅作品的优劣,提高眼力,增长知识,提高鉴赏水平。通过长时间的教学也证明了,对书法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观察能力与协调能力的培养

培养观察力是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所不可缺少的,观察力泛指学生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对书法线条及抽象形态的感知能力,是书法学习中最基本也是首要具备的能力。但凡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者,都具备非凡的观察力。同样,学生学习书法的好坏与观察力的好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学习书法的过程当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正确的观察方式,例如有些学生临帖之前,不读帖,不会对字的线条结构做整体的观察,对字形结构非常陌生且脑中没有对贴的一点记忆和认识,边看边临习,有的看一笔写一笔,临习时非常被动,完全没把握住古帖的精髓,这就是观察缺乏主动性所造成的,这样的学习方式往往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因此我们在临习之前,教师一定要教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这也是学习书法的先决条件。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感悟能力,每个人在观察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为了迅速提高学生观察的感悟能力,教师可以用比较的方式,如上课过程中我们学习颜真卿的《勤礼碑》为了让学生更快地了解颜真卿书法的风格特征,我们会从字帖中挑几个字,与柳公权及欧阳询的楷书进行比较,让学生比较其异同,学生能很快看出他们各自笔法及结构的特征及风格特点,经过几次反复的观察与实践,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在培养观察感悟力中,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只有理解性的观察才能找到古帖中的精髓所在,在临习的过程中才能把握住古帖的神韵所在,否则机械的观察就是追求形似,不得其要领。最后有了好的观察力,我们就要把眼睛所看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经过分析理解之后,我们的手自然能够临习出好看的字,这也是眼、脑、手相结合的协调能力的培养。我们常说的眼高手低就是这种协调的能力不够,这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

四、学生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

书法学习中的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创造力在学生的作品中主要表现在吸收百家之长后有想法地重新组合,这个重新组合的方式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自然流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个系列性过程,是对书法理解记忆之后,将其想象、夸张,分解然后重新组合。所谓理解记忆是学生平时练习古帖过程中对传统书法线条及形态的储存,然而想象及夸张的部分则更多需要灵感或是手上自然而然流露出的自觉,而这种状态则是创作中最佳的,它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靠长期积累及练习之后所产生的,通过量的积累之后达到质的飞跃。

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在练习及读古贴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且运用多种练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只拘泥一本字帖和一种风格,应该多方面学习。从根本上讲,书法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书法艺术同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一样,都是对生活中的美,对客观事物美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与抽象,同时也是书家内在感情的抒发。书法教育重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各类美,尤其是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及艺术创作力的培养。书法教学中对书法美的剖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认知美、发现美、发展美的能力,懂得什么样的线条、空间结构是美的,及如何创造美的意境等。书法教育中对不同书法家的不同艺术风格的分析和讲解,可以教会学生分辨什么是雄浑之美、秀逸之美、刚劲之美、古朴之美、华丽之美。随着书法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分辨力、想象力以及创作力就会越强。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丁政.学院与当代书法高等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1).

[2]何朝波.当代书法教育的回顾、透视与反思[J].书画艺术,2002(1).

[3]季伏昆.中国数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篇3

关键词:青年教师;综合素质;中医经典课程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不断推进、对中医药院校教学现状的不断反思,发现中医药教育事业需要与时俱进、加速发展。中医经典是中医的灵魂,中医经典课程是包含《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在内的由基础向临床过渡的课程,属于中医主干学科。学习经典绝不是守旧的表现,只有打好根基,深植沃土,才能使中医学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相当重要,要使青年教师(45岁以下)成为中医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升教学能力,值得不断思考和研究。本文主要就笔者多年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和认识来探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应以学生为中心,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核体系等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学”,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水平为准则,教学相长,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轻松、稳固的教学环境,推进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深入发展。

2加强传统文化修养

中医经典是中医的魂和根,其思维模式、系统联系、理论体系都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医经典著作既是以理解生命为特点的医学典籍,又是荟萃我国古代百科知识的文化精品。而经典著作本身所具备的“行文古奥,言简意赅,内容繁冗,学术底蕴深厚,信息观点各异,展现各家之长”等特点,一直是导致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不易,使用更难”的重要因素,也是困扰学生学好中医经典课程的重大障碍。这就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博学、慎思、明辨、笃行。除了应熟读中医四大经典,对经典原文熟记成诵,熟背条文及经方,熟练掌握原文,做到融会贯通外,还应努力提高传统文化修养,注重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思想及中医古籍名篇的选读。如学习《易经》《论语》《老子》等,了解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易学思想;从名篇著作中探寻各家中医思想,博览群书,领悟其真谛,把握其精髓,拓展其内涵,从而加深对中医经典的理解,真正建立传统中医思维模式,构建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把握中医经典著作的精髓。

3夯实临床基础

一名优秀的中医经典课程教师应该做到教学与临床两不误。“无理论则浅,无临床则空”,教学为临床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临床是教学的反馈和检验。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是中医经典教学的重要内涵,若没有临床,即使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也只是“纸上谈兵”,难以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习经典的目的。从教学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95%的学生更愿意听取从临证经验或体会中把握经典经方并灵活运用的例子。因此,作为一名中医经典课程的青年教师,一定要下功夫“学经典,做临床”,以临床验证教学,提高辨证论治水平,让学生体会经方的实用性,以医促教。笔者近五年来坚持每周上2~3次门诊,积累临床病案,丰富临床经验,同时也很重视学术与临床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以培养优秀的中医接班人。可见,“跟名师”也是夯实临床基础行之有效的环节。笔者除门诊外,每周还有1~2次到我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跟师上门诊,不断学习名师运用经典经方及辨证诊疗的方法,从而提高诊治水平,增强临床能力。有了在临床跟随名老中医运用经方治病的实践体会,讲课时自然更生动灵活、精彩丰富,趣味性也更浓厚,与学生互动良好,颇受学生好评。

4提升自身水平

中医经典课程综合性很强,对教师水平要求甚高。青年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攻读学位,丰富知识储备,加强科研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习,互补提高,掌握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和前沿性,学习其他院校教学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参加经典理论课程进修、研修或学术传承培训班,听取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讲授中医经典课程,强化经典,注重临床;参加校内外各级教学竞赛,如基本功竞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微课比赛、慕课比赛等,开阔视野,展示风采,体现自我,以赛促教,从而提升教学能力,激发教学热情,促进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5改进教学方法

经典教学应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拓展,改进教学方法,统筹安排课时,合理设计教学单元,将教学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建设多元化课堂。(1)随堂抽背原文,定期安排默写及背诵。中医经典课程需要学生不断诵读和记忆名家学术思想及经方,要求掌握一百多条原文和二百多首经方,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通过随堂或定期的背诵或默写,督促学生对经典著作进行学习,在熟记的基础上领会经典的精华。(2)适当增加文献资料查阅课程,利用文献教研室现有的设备和条件,积极为学生提供文献研究平台。如中医古籍、名家讲稿、医家医案、期刊文献等各类文献资料及工具书,查阅相关知识,加强理论学习,做到有据可循。(3)适时安排临床见习,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收集整理病案,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思考,体会临床疾病的变化,体现中医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临床能力的培养。(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构建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整理临床收集的病案或通过文献查阅的名家医案,分组进行病案讨论;播放名家讲课视频,学生观看后分组回答提前设定的问题,以更好地掌握经典内容;师生互换教学,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讲授部分经典原文,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真实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测试学生自学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做到“授之以渔”。

6加强教学反思

每堂课、每一单元内容结束后,都应进行教学反思。笔者通过自制的中医经典教学效果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同时,建立QQ群或微信群作为交流的纽带,全方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反馈意见,弥补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如调整教学节奏、提前安排学生预习等,充分把握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能力。

7结语

作为青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而作为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师,还担负着传承祖国医学宝贵财富的责任。只有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多方面、多层次、多手段[1]地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教”与“学”结合,“教”与“医”齐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现代社会中医经典教育的需求。

作者:王倩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篇4

摘要:高校钢琴教师是高校钢琴课程的实践者,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创新及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教学质量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对所培养目标的确定及作为学者型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对高校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样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师教育观念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音乐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学校传递和发扬人文精神、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审美能力及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主体力量的教师,其职责是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教师教育观念对人们的教育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决定性作用。新时期我们要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顺利转型,就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则呼唤着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学有专长,有宽阔的思路、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健康的心理,而且还要不断更新知识。只有这样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高校音乐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及普通社会音乐工作者,钢琴教学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钢琴课在所有的基础课程中占据突出的地位,它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又是全体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必备能力;也是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教学。因此,高校钢琴教师应当具有现代创新意识,钢琴课的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规律,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弹奏技能的同时,在教学思路上再往做拓宽,以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及钢琴教师的教学状况

国家颁发的新《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等新的基本理念。这就意味着要打破高师长期以来参照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因为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内在的严密与完整,和本学科的重要性及未来专业性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影响着高师的音乐教学,使高校教师长期以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和面对的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教师上课向学生传授的只是本学科专业音乐知识,而不会介绍课本外的内容;在大学里不被重视的钢琴伴奏课,在中小学却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甚至以即兴伴奏能力来衡量其钢琴弹奏水平;在大学里“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其不足之处很快暴露无遗。

本人通过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研究,从我省对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状况出发,对课程的开课状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目前普遍的现象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钢琴课是一对一的小课,老师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这种师徒式的传授方式,可使学生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但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不能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当然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改观,但仍需进一步改进。如经这样的模式培养的学生踏入社会,就可能是一位教书匠,凭着经验教学,即在老师那里怎么学,我就怎么教的经验型教师,而缺乏成为活学活用的研究型、反思型教师。

2.钢琴课在延续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是练量的乐曲来提高技术。专业院校是培养高精尖型的专业表演人才,而高师所培养的是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非如此,更有甚者,放弃基础练习不做,而一味地去钻一些高难曲目,这样势必造成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不良情况。这样的教师只会一味地接受、盲目地模仿,缺乏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和创造。

3.在地方院校中还普遍存在一种“唯技术”论的现象,就是除了技术别的什么也不讲,只要弹奏的快就能说明问题,也不管音乐处理得如何,是否符合作品所处时代的风格等等。一些教师热衷于操作训练,仅满足于技术水平,而不去考虑音乐的审美教育,不去体验创造音乐、享受音乐的过程。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高校钢琴教学在教学审美方法和技术与音乐并重的教学理念上和国内一流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高校钢琴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要勇于创新并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判断能力和因材施教的能力,因此,钢琴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丰富和完善自己,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和积累。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唯技术论”的旧观念,在教学中树立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观念。

以培养对钢琴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即兴编创能力为核心,以钢琴技能基础课为起点,以掌握基本技能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继承传统与理念创新、技术理论与艺术理论、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使学生明白,技能训练最终是为表现音乐服务的。当然,这需要思想上的转变,需要知识上的更新,更需要不断学习,开阔视野,深入钻研。教师一方面把最新的钢琴教学法和教学思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另一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钢琴教学模式,以点带面,改变高校钢琴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钢琴教学的应变能力,使之与国内乃至国际的大环境接轨。

2.研究钢琴教学法,根据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即钢琴教学方法的规律和原则。它不是具体的,不是个性化的,是一种规律——是通过归纳总结并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有科学依据的教育理论。

钢琴教学法的作用:总结以往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完善钢琴教育的规律性;通过对教学规律的研究,寻找到钢琴教育可行性发展的途径。因此,高师钢琴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之余,学习钢琴教学法,寻找钢琴教育的规律性。因为,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不论其演奏钢琴的技巧如何高超,并不能保证他擅长钢琴教学。演奏毕竟是一个人的事,教授他人时却有“教和学”存在,而钢琴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怎样教和怎样学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善于打破旧经验的束缚,积极研究新的钢琴教学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效果好的方法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因此,熟练运用钢琴教学法,对自己的教学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教师在设计有关的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合理的把握和运用。

3.要有一定的弹奏示范能力

钢琴弹奏是钢琴教师必备的技能,钢琴教师可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示范弹奏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这样,教师可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更令人信服。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示范,学生不仅可直接模仿教师的弹奏,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纠正弹奏中的错误,还可体会教师对乐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只有那些功底扎实,且有一定的弹奏实践并能够科学地处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教师,才能被认为是合格的钢琴教师。

4.要有较强的“诊断”能力和“对症下药”的能力

教师上课就像是医生看病,医生给病人看病,需诊断出病因继而对症下药,而教师给学生上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每个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弹奏技术和音乐表现方面的问题,教师应在上课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运用有效的方法逐步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第一,弹奏技术中手指的基本运动方式。包括单音、双音、和弦,在连奏、断奏、和跳奏中的运动,这是钢琴弹奏的基础也是弹奏技术的核心部分。前苏联著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涅高兹曾说:“手指是最前线的战士”。因此,要有好的判断能力并严加指正。第二,音色。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随时判断出学生弹奏的声音质量,“好的声音是音乐的缔造者”。因此,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把这个概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树立起判断弹奏声音的意识,有了好的声音概念学生的弹奏就会优美得多,而手指的技术也会相得益彰。第三,音乐。音乐和音色是两种概念,音色是指声音,而音乐是指内容。一位合格的钢琴教师,一定能从学生的弹奏中分辨出其音乐表现的正确与否,出色的音乐表现除了自身的感觉和悟性外就是靠老师的指导,好的钢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音乐表现时,除了直观感受外,还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是必要的形体动作和丰富的史学知识、音乐理论知识、美学知识、文学知识甚至哲学知识,此外对事物的敏感及其他秭妹艺术的涉猎,对音乐的表现也是很有帮助的。

5.科学的运用教材的能力

钢琴作品浩如烟海,教师在有选择的运用中使学生的钢琴技艺不断提高。正如钢琴家、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说:“每个作品都有一定的结构布局,必须把他找出来,按作者的艺术风格把作品结构架起来”。教材的合理运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灵活多变的能力,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洞察力和了解程度。因此,科学的运用教材的能力是每一位钢琴教师必须具备的。

6.良好的即兴伴奏能力

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伴奏是其钢琴必修课的重要内容,而即兴伴奏,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指定旋律构设和声而即兴般地弹出键盘织体化的伴奏。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是高师钢琴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但具有独立演奏音乐作品的能力,同时又具备根据不同歌曲即兴编配与弹奏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既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多种需要,又胜任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是钢琴教师不可或缺的技能,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对教师的艺术实践也起到了深化作用。

7.公平对待学生,不但教书还要育人。

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高师教师面临的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未来的教学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身体力行中对学生就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把自己老师的形象作为楷模来鞭策和鼓励自己,继而把他运用到教学中去。因此,作为一名掌握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作为一名以人为本的教师,作为一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师,首先对学生应是一视同仁的态度。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也即是此意。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和教师都是平等的人,在教学中,虽然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不是主宰,因此,不能随心所欲的对待学生,更不能羞辱他们。

三、高师钢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对于钢琴教师来说是一个立于教学最前沿的必由之路。学习的途径很多,如脱产学习,进修、读学位、做访问学者等,此外短期培训、观摩大师班等形式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学习途径。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行之间的互相学习等,借用他山之石弥补自身不足,正可谓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另外多看本专业的书、多听专业CD、多观看分析演奏录象等,都不失为很好的学习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方式,这种新的教学理论就被称为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因此,钢琴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可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同时又能提高教学实践操作能力。这是教师职业成长的新模式,这不失为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新思路。

总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钢琴教师,不仅要具备科学的知识结构、专业的技能和传授知识技能的合格的教学能力,还应有创新的观念以及奉献精神。逐步改革高师钢琴教学,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思路、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做一位有较强专业技能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合格的高师钢琴教师是每一个热爱师范音乐教育事业者的共同心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J].中国音乐教育,2002,(01).

[2]王锐.实施音乐课程标准改革高师音乐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2,(05).

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篇5

[关键词]地方综合院校;师范教育;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湖南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组成员:彭时代、刘创、徐振祥,湖南岳阳414000

[中圈分类号]G65;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138―0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培养全部由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的做法正逐步打破,一个相对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地方性师范院校通过更名、升格或合并共建等形式,纷纷向综合性院校发展,这些地方院校原有的师范专业还很大程度上作为办学特色予以保留。这种地方性综合院校主办师范专业的体制成为新时期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模式复杂化和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背景下,师范专业学生素质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今天师范专业学生的素质就是明天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知识、有能力、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包括地方综合性院校在内的师范教育主办者的共识。

一、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利弊因素

(一)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利因素。一是可发挥地方综合性院校相对而言在学科门类、办学规模、学术层次上的优势。依托综合性院校中占优势的学术资源和师资条件,为师范专业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地方综合性院校中的师范教育专业从原来比较单纯的教育性专业融入现在的学术水平较高、学科空间较大、师资力量较强的学科群之中,师范专业的学生有条件参与非师范专业的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学习,打破了传统师范教育中封闭性的教学体系,提高了师范教育的教学层次。特别是地方综合性院校较为显著的学术性发展目标能够开阔师范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师范生研究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实验和社会实践机会,有利于促进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三是由于地方综合性院校具有多学科、高水平、强师资的优势和长处,容易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学科互补、交叉影响和有机融合,有利于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二)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一是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办学目标,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办学目标相对师范院校而言,更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师范教育被综合性院校多元的发展目标所淡化,师范教育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给素质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二是地方综合性院校的管理统一化与师范教育专业化目标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分散在许多专业性学院或系部中,各个学院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条件来安排和组织师范教育活动,全校没有一个统一的负责组织和管理师范教育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部门或单位,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比较分散。再加之综合性院校重视学术上的成就与科研成果,很难对师范教育的专业化要求予以特别的重视或保证。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运作,都可能难以照顾到师范教育的特点。师范教育的特点难以在学校的宏观管理制度中得到体现。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三是一些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师队伍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地方综合性院校中,课程建设的重点转向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内容上,师范性课程被相对淡化,师范性教育类课程无论开设门类还是课程时数都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许多综合性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从来都没有从事过师范教育,有许多人甚至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比较模糊,造成了其在办学思想、教育目标、学生培养标准和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忽视师范专业学生和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差别,不加区别地同等对待,使师范专业特点被湮灭,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师担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影响着人类的未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特别是地方综合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是克服地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弊端的现实需要。如同上文分析,地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在推进师范教育由封闭性向开放性发展,发挥综合性院校学术资源和师资优势,促进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融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给师范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远曾多次参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相关政策的修订,他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给教师素质培养带来的一些问题表示了深切关注。他曾撰文指出,“本来国家提倡开放型培养师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质量,让一些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也来培养师资”,但是事实上综合性大学没有做好准备,也还没有提出培养师资的要求;“师范院校转为综合大学是历史必然,但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应该说,这三个条件在我国基本具备,但还不充分”。这些都说明在当前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专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体制中,必须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以克服现实体制中的弊端,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师培养需要。

(二)当前师范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随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院校转型,收费并轨、自主择业,师范专业的保障措施被逐步取消或者有名无实;再加之教育岗位待遇不高,直接导致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普遍在二本学生中招生,一般仅达到当地最低录取控制线。“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坦言:种种因素导致师范生生源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有的学生考入师范专业后,因为个人素质基础等原因,根本无法适应师范教育的专业化需求,在基本技能、师范素养等方面根本无法满足教师职业的需要。教育专家顾明远也对此颇有同感,

“总以为现在不包分配、就业困难,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会多起来。事实并非如此,许多青年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当教师”。

(三)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迫切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关于目前所培养出的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顾明远教授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现在的师专生,却是高考队伍中较差的一部分学生,只达到专科的录取分数线。师专的专业分科较窄,学习的课程缺乏小学教育应有的科目。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而且他们最好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会唱善跳,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但是师专的学生都来自高中毕业生,可塑性就不如中师生,艺术素养和技能都不如中师生。再加上高等学校那种专业的导向作用,不利于培养小学教师。不论专科学校还是本科院校,强大的导向是报考研究生。在这种导向下,教师教育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由于现在综合性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学生师范能力的弱化,很多师范专业学生受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影响,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语、计算机等过级考试上,忽视了对基本师范技能的提高,相当多的毕业生表现出对基础教育现实的不适应。“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需要对学生有热情,需要有点奉献精神,这种勉强为之的人怎么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

(四)基层教育的改革需要地方综合院校师范专业不断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伟大时代赋予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现代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课程观、课程意识、课程技术以及专业知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呼唤,有赖于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这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作为地方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必须不断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

三、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

知识、能力、素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三要素。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构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和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发展现状,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师范人格训练。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师范专业学生严谨求实、依法从教、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培养他们“爱教育”的情感,使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以积极的情感献身教师职业。

(二)师范技能训练。适应基层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强化师范专业学生对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课程设计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使他们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师范业务能力。

(三)人文素质训练。充分发挥地方综合院校人文底蕴丰厚、学科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学生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素质培养,形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兼容并蓄的知识结构。

(四)艺术素质训练。了解国内外优秀艺术文化传统,形成师范专业学生的良好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掌握基本艺术技能,培养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能力训练。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耐得清贫、甘于奉献的思想,善于调整、勇于经受挫折的意志,与学生、学生家长、领导及同志友好协作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完善自我个性修养。

四、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素质教育课程结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课程结构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素质的培养。在师范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应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五大模块: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人文艺术素养课程、其他自修课程。(1)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心理学、教育史等。(2)教育技能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教学方法和基本教育技能,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教学技能、微机教学、教育科学方法等。(3)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是依托地方综合性院校教学中实践面广、实践教学体系较为完整的优势,把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课程纳入学校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从教职业道德、师范实战技能,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模拟、中小学生活动组织等;校外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教育实习、送教下乡、义务家教等。(4)人文艺术素养课程主要是扩大师范专业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课程主要包括:大学音乐基础、大学美术基础、电影艺术鉴赏、戏曲艺术欣赏等。(5)其他专业课程主要是充分发挥地方综合院校学科资源的优势,师范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非师范专业课程的选修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学习考核,可获得相应课程选修学分。以上五类课程的实施形式分成三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必修课力求精益求精,选修课力求面广,指定选修课力求实用。这些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全过程。

(二)强化实践教育,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实践指根据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要,从学生入校起安排实践训练,做到专业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并重,学生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齐头并进。一年级主要是观摩性的专业教育见习,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明确教师职业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感染学生施教情绪。二年级主要是学科性教育实践,如结合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参观、考察、调研等,学生边进行课程理论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三年级主要进行岗位模拟实践。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期,学生以小组形式自我组织临时教学队伍,学校安排带队教师,以送教下乡等形式进驻学校,组织假期学生教育辅导,学生进行试讲、自我评课活动,强调学生自我教育、相互启发;另一方面,在三年级学期

末最后两个月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试教活动,师范专业拟定模拟教案、班级活动模拟方案、课堂模拟讲课,教师指导,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各个具体环节的职业要求,形成职业理性认识。四年级主要开展顶岗实践,撰写毕业论文。四年级一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为期约四周的教育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带队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双方指导,让学生处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职业体验。顶岗实习完成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职业体验,再组织学生开展毕业生教育论文写作,形成教育反思和心得体会。

素质实践教育主要是根据地方综合性院校的特点,充分发挥地方实践资源优势和综合性院校的学科、专业、师资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师范专业学生从进校开始,就与其他专业学生一起,利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青年志愿者活动,深入城镇、农村、工厂、学校,开展社会调查、扶贫帮困、科技社服务等活动。师范专业学生还与其他专业学生一起组建科技活动社团,参加各类科技活动竞赛,师范专业学生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与其他专业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专业融合与素质提升。

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篇6

四所大学培养模式基本相同,都是采用综合培养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综合培养,分科发展”的培养模式,杭州师范大学“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培养模式,南京师大晓庄学院“综合培养,分向选修”的培养模式和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强调“综合培养,分向发展”。上海师范大学的“综合培养,分科发展”,是指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分文科和理科两个方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科教育,使毕业生具备小学(文科或理科)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能力。杭州师范大学的“综合培养,有所侧重”,是指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师范生所学的执教学科至少要达到同类专业的水平,同时具备相当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并根据学生的爱好,使他们在语、数、外、音、体、美等某一方面的特长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南京师大晓庄学院的“综合培养,分向选修”,是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本科专业水平,前2年实行综合培养,后2年学生通过方向选修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进一步发展专长和拓宽知识面,达到文理交融、通专结合、知行合一。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是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本科专业水平,学生一入校就根据个人的专长与兴趣确定一个专长学科方向,进行通识教育和系统的学科教育,毕业生可担任小学语文、数学两门主课的教学,又能兼教一门其他课程,一门活动课程,一门专长课程。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四所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本一致。培养目标表述基本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全面,既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又能胜任小学教育科研及教育管理的高素质师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可概括为一句话,即“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都强调了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多门学科教学。

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篇7

关键词: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6-04-27

一、在高职院校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逐渐建立,企业在用人方面的观点也逐渐更全面,更有目的性。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不再仅仅注重雇佣人员的个人技术的单方面条件,而是逐渐趋向于看重有技术、有素质、有修养、有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那么对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职学校来讲,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便成了首要任务。高职院校通过综合素质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业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等。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社会输送综合性人才,这也顺应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二、在高职院校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建议

1.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中,课堂授课大多数都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基础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上更多地注重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者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加入大学生实践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学的什么,更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践自己学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自己动手去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最终的实践成果。例如,在医学类教学中,课堂的实践也不仅仅限于教师将学生带到实验室中,让学生看着老师做,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做,用视觉与触感两方面的感知来刺激学生对知识学习实践的掌握。老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工作情境,让学生针对工作中显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这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增加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

单方面的知识性学习对于当前的教育发展来讲已经落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综合素质培养的最终目的。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必定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所局限,这就需要在重视学生的知识性学习的前提下,也重视学生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学校在自身教学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社团巡礼、科技文化月、创新大赛、职场模拟赛等活动。通过各类社团的展示,让在社团中活动的学生得以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才艺,让不在社团中的学生能够通过看他人的表演来提高认识。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能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通过科技文化月与创新大赛的举办,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来展开自己的想象,并进行创新实践,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魅力,通过参加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职场模拟大赛中,学生通过自己对职场的理解来将虚拟化的职场设置现实化,教师通过学生的各类展示来了解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与道德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与向他人的借鉴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

3.实时跟踪综合素质教学的实施情况

对高职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必要的,但在实施综合素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少了适时、及时的考核。不能让教师在学校提供的各项学习资源中走了过场,让学生看了热闹。这就需要教学单位适时地走进教师的教学课堂进行听课与点评,对教师的教学起到督促与改进的作用。

教师也要在教学中针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对学生进行即时考核,在考核过程中要注重知识和实践的转换,将书面的考核转移到实践上,通过学生动手的实践成果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再通过学生的讲解与老师及时的提问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将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篇8

作为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对象的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资源,担负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系到民族的希望。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调研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涌现出源源不断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提供高质量的师资力量,确保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等10多个门类,学校拥有以院士、、长江学者等各类国家及省部级高端人才构成的师资队伍,每年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下简称该校)为例探讨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问题,在当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高端人才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人才是否高端通常通过学历层次或某种职称层次来划分,认为具备较高学历,或者获得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是高端人才。随着国家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获得高学历,但经过实践的证明,尤其是一些刚刚毕业的高学历人才,并不具备从事某些重要工作的能力基础,这些人才还不能够算做高端人才。因此,高校中的高端人才,必须是具备某种经验的历练,并证明自己具备了从事某些重大研究或者担任某些重要岗位工作的能力,他们在高校一般是指具有正高职称的师资队伍,这些优质的师资队伍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点。

具体来讲,高校的高端人才主要指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获得者、国家重点基金负责人、各类重要获奖者等,如院士、国家、国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教学名师、湖北省百人计划、湖北省楚天学者等。该校拥有各类高端人才300多人,他们在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

人的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等综合特征,核心是人的本质和质量。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建立在人的素质之上,经过后天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起着决定作用的,最基础、最重要、最本质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数量成倍增长的挑战,高等教育不可能把人类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大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他们可持续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同时由于当前大学生大都是95后,这代人更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因此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应具有时代特点,要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特征。结合该校人才培养特点,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身心素质;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三是知识能力储备;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身心素质是基础,思想道德修养是方向,知识能力储备是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核心。

四、高端人才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高校是高端人才的重要汇集区,“名师才能出高徒”,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需要优质的师资力量,这也为高端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该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促进非智力能力发展,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广义上讲非智力能力包括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和身体能力。作为在校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壮的体格是基础,是整个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基石。该校一方面通过开设《震旦讲坛》邀请海内外金融、管理、学术等多方面的高端人才来校做学术报告,与全体大学生分享人生经验、讲授前沿科学、传递创业激情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陶冶情操、激发兴趣爱好、坚定学习意志、明确前进方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该校传统特有的登山、攀岩、户外等体育运动方面汇聚了像董范教授这样的体育高端人才,培养了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陈晨、多项大学生羽毛球比赛冠军等等,极大地激发了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为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高强度的工作提供必需的健康体魄。

2、建立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创新教育教学培养体系。

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大学生学习方式、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该校汇聚了地球科学高端人才,该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科教结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地球科学菁英班,创新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地球科学菁英班与中国科学院科研院所携手,通过“暑期学校”、“大学生科技夏令营”、“短期科研实践训练计划”等走进中科院活动,在实践锻炼中检验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在协同育人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培育下,该校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奖,团支部、班级屡获校内荣誉称号,数十人在导师指导下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

3、完善导师制双选制度,提升科研实践创新能力。

高端人才掌握着各自所属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技能,有更丰富的经验和能力参与到大学生指导工作中,更好的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该校通过“导师双选”让学生们在在校内或中科院所选择心仪的高端人才作为自己的导师,互选成功的大学生从大二就可以进入一个导师的科研团队学习和实习。大学生在导师的团队中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夯实了专业基础,开拓了国际视野,培养个人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为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导师制双选制度下,该校每年有大批的优秀毕业生奔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篇9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要求教师不仅传授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营造别样的教育方式,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从学生语文素养、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角度提出提高学生素养的策略。关键词: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素养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中的挑战。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因而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采取积极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够将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进而转化为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点燃信念的灯》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资料和动向等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并拟定调查问卷,以期对学生理想信念而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在调查活动中,如遇同学不在家等状况,则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应用文中留言条而进行留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文运用能力。基于此,学生的听、读、写能力得到锻炼。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对“我的理想”话题而开展讨论,一是小组交流;二是全班学生进行集体交流。该过程中,学生说的能力可以得到培养。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基础知识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实践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不良影响。基于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通过施以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走进生活,关注环保》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增强教学效果。首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事先对活动内容加以了解和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交流。但是,如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则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和引发学生关注。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多媒体,将收集的材料信息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并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如此,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关注,而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增强环保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取得最大成功。

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篇10

关键词:卓越会计师素能维度素能要素量化分析

一、引言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高教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和行业协会提出了“卓越计划”,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计划”强调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一场重要变革。伴随我国经济社会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社会对高端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那些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处理复杂会计业务的会计人才供不应求,这与国内普通会计人才日趋饱和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矛盾,这种现状迫切要求高校进行会计教学改革,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为此,许多学者提出“卓越会计师”培养理念,并就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等相关问题开展了探讨。

从词性组合视角看,卓越会计师是指杰出的、非同一般的会计人才,但这样界定显然过于模糊,无法明确刻画卓越会计师的特征,不利于指导相关高校针对性地开展培养模式改革。为此,必须有效刻画卓越会计师人才的素能结构,科学界定其素能维度及构成要素,以进一步明晰卓越会计师人才的杰出与非同一般之处,从而为相关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导。目前,已有相关研究从定性视角对卓越会计师人才素能结构进行了分析,但定性研究无法有效揭示卓越会计师人才不同素能维度及其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主体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量化分析了卓越会计师素能结构,揭示不同素能维度及其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挖掘卓越会计师人才关键素质与能力,并据以提出改革目前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文基于多主体视角,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对卓越会计师人才的素能维度及其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分析步骤包括:

(一)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卓越会计师人才素能递阶结构。该结构包括“基础理论与素质”“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3个维度,具体如上页图1所示。

(二)对卓越会计师人才素能维度及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赋值。为了全面客观地量化分析卓越会计师人才素能结构,笔者邀请了企业财务高管、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企业会计从业人员3类评价主体,以集体比较的方式,对卓越会计师人才素能维度及其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赋值。其中,企业财务高管5名(包括2名财务总监,3名总会计师);高校会计专业教师7名,均具有高级职称;企业会计从业人员9名。评价主体按相对重要程度在1―9级标度进行赋值,见表1。

(三)构建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每个评价主体赋值的结果,构建以各层次因素具体赋值为元素的相应判断矩阵,采用Yaahpv7.5软件,对每个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各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和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CR

(四)计算卓越会计师人才素能维度及其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在所有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标准的条件下,将5名财务高管、7名高校教师及9名会计从业人员对各层次因素的赋值分别进行汇总平均,参照陈冠铭等提供的算法,编制基于matlab(2014)的aHp求解程序,求解卓越会计师人才素能维度及其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五)提出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根据卓越会计师人才的素能维度及其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分析卓越会计师人才的关键素质与能力,并据此为高校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建议。

三、结果与讨论

由21名评价主体对卓越会计师人才素能维度及其要素进行了赋值,对每个评价主体的赋值结果分别构建相应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两个轮次的赋值,所有评价主体的判断均符合一致性标准;进而依据所构建的aHp求解程序,计算得到卓越会计师人才素能维度及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计算结果见表2。

三类评价主体的相对重要程度评价分析如下:

企业高管认为卓越会计师人才最重要的素能维度是业务技能,相对重要程度为41.26%,其次是基本理论与素质,相对重要程度为32.73%;居第三位的是综合素质,相对重要程度为25.98%。在业务技能维度中,企业财务高管最关注的素能要素是决策支持、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三者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20.70%、16.86%和15.11%,三者相对重要程度之和在业务技能维度中占比为52.67%,这体现出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会计人员参与企业决策管理、提供决策信息方面能力的高度重视。在基础理论与素质维度中,企业财务高管认为最重要的素能要素是职业道德、逻辑思维和思想政治素质,三者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22.45%、16.52%和16.38%,三者相对重要程度之和在基础理论与素质维度中占比55.35%。在综合素质维度中,企业财务高管最关注的素能要素是创新意识和沟通协作,两者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25.67%和25.36%,两者相对重要程度之和在综合素质维度中的占比为51.03%。

高校教师认为业务技能和基础理论与素质均为卓越会计师人才重要的素能维度,两者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40.01%和39.99%;给予综合素质维度的相对重要程度为25.98%。在业务技能维度中,高校教师最关注的素能要素是决策支持、核算与报告、审核监督,三者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20.83%、16.82%和16.82%,三者的相对重要程度之和在业务技能维度中占比为54.47%。在基础理论与素质维度中,高校教师最关注的素能要素是职业道德、逻辑思维和经济与管理理论,三者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25%、20.43%和19.38%,三者相对重要程度之和在业务技能维度中占比达64.81%。在综合素质维度中,高校教师最关注的素能要素是沟通协作和发展潜能,两者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24.66%和22.09%,两者相对重要程度之和在综合素质维度中占比为44.75%。

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认为卓越会计师最重要的素能维度是业务技能,相对重要程度为41.25%,居第二位的是基础理论与素质,相对重要程度为32.74%;居第三位的是综合素质,相对重要程度为25.99%。在业务技能维度中,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最关注的要素是核算与报告、决策支持,二者的相对重要程度为25.89%和20.24%,两者相对重要程度之和在业务技能维度中占比46.03%。在基础理论与素质维度中,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最关注的要素是经济与管理理论和逻辑思维,两者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25.48%和23.46%,两者相对重要程度之和在基础理论与素质维度中占比48.94%。在综合素质维度中,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最关注的要素是发展潜能和沟通协作,两者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30.56%和24.53%,两者相对重要程度之和在综合素质维度中占比55.09%。

综合分析,三类评价主体给出的评价结果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较为一致。首先,三类评价主体对卓越会计师素能维度的重要程度排序一致,均认为业务技能对卓越会计师人才而言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基础理论与素质,居于第三的是综合素质。其次,在业务技能维度中,三类评价主体均认为决策支持是卓越会计师最重要的业务技能,并且对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都给出了较为一致的评价结果,差异之处在于企业财务高管更关注卓越会计师人才的管理能力,而高校教师和国有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则相对更关注核算与报告能力;在基础理论与素质维度中,企业财务高管和高校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评价一致,认为其是最重要的素能要素,并且三类评价主体都认为逻辑思维和经济与管理理论对卓越会计师人才而言是重要的素能要素;在综合素质维度中,三类评价主体对各要素相对重要程度的判断较为均衡,对沟通协作、组织与管理、国际视野等综合素质均给出了较为一致的评价,差异之处在于企业财务高管更关注创新意识,而国有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则对发展潜能给予了更高的关注。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多主体视角,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卓越会计师人才素能维度及其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到不同评价主体对卓越会计师人才素能维度及其要素相对重要程度的评价结果。尽管不同评价主体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评价结果总体较为一致。综合不同评价主体的观点可以看出,对于卓越会计师人才而言,决策支持、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核算与报告是相对重要的业务技能,职业道德、逻辑思维、经济与管理理论是相对重要的基础理论与素质,而沟通协作、发展潜能、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则是相对重要的综合素质。

根据以上分析结论,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卓越会计师人才的培养,优先的方向应是构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体,以基础理论与素质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培养模式。为此,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应以“管理+核算”为导向,着力塑造卓越会计师人才参与企业决策管理、处理复杂会计业务的能力;在基础理论与素质培育方面,应在全面培养卓越会计师人才所需要的相关理论与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职业道德、经济与管理理论的培养和分析复杂问题能力的塑造;在综合素质的养成上,应在培养卓越会计师人才多方面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对其沟通协作、国际视野、发展潜质、创新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倩,陈英.基于国际化卓越会计师培养的双语教学评价[J].商业会计,2014,(4).

[2]靳利军,孙永军.高校开展“卓越会计师计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13,(5).

[3]杨定泉.基于卓越会计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4,(7).

[4]李谊.工科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3,(6).

[5]邓学衷,姚俊俊.基于创新学习的本科会计教学改革探讨――以长沙理工大学“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财会通讯,2013,(7).

[6]张伟,王新红,王媛.卓越会计师素能结构及培养路径[J].财会月刊,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