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应对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5:39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预防

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并且其经济和技术条件较弱,致使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较大的风险,不利于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继而不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针对这种现象,我国中小企业用该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以期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因素探讨

1.外部环境变化

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较多,例如经济、市场、政策和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发展机遇,同时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风险,如政府的政策发生变化,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形式,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适应变化,将会导致企业的发展滞后,进而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1]。

2.缺乏完善的信息

在现今的中小企业发展中,信息的掌握程度决定着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然而企业永远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继而会使企业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例如企业在发展中,不能有效地收集到竞争对手的信息,将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进而会面临着销售迟滞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

3.盲目的扩大规模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盲目扩大规模的风险。首先,部分企业注重市场的行业收益,未能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分析,致使企业盲目的扩大规模。其次,企业盲目的扩大规模,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和管理分散,不利于保证企业的集约化经营,进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4.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首先,企业不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预测,致使企业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其次,中小企业不能有效地对市场形式进行分析,容易导致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败。最后,企业的财务审计缺乏合理性,面对企业的风险问题时,不能有效地处理风险,进而会影响企业的效益[3]。

5.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中小企业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其财务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难以有效地收集市场信息,并且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致使企业决策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进而不利于保证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1.合理运用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政策、经济、文化和市场的影响较大,致使企业的财务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针对这种现象,企业应该对外部环境进行精确的调查,并且要针对性的进行分析,以期可以及时的了解外部环境变化,继而可以针对性的调整企业发展策略。在企业的发展中,只有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2.加强对信息的运用

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信息化程度的限制,如果企业不能掌握有效地信息,将会导致企业的发展迟滞,继而会面临较大的风险。针对这种现象,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机制,以便可以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首先,企业要及时收集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信息,以便可以及时的调整发展战略目标。其次,企业要加强对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以期可以及时的调整竞争对策,保证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信息化时代,中小企业只有掌握完善的信息,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3.合理的扩大规模

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扩大自身规模,但是在发展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企业需要对市场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查,分析自身规模的扩大是否符合市场的发展形式。其次,中小企业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要优先发展自身的强势业务,只有稳固自身的发展,才可以更好地为扩大规模奠定基础。

4.强化内控制度

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内控制度缺乏完善性,致使企业的发展缓慢,不利于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现象,企业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内控制度,以期可以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首先,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测制度,要对市场的风险进行精确的分析。其次,企业要对投资的风险进行预测,要保证投资的准确性和收益性。最后,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处理机制,一旦企业面临风险时,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风险。由此可见,只有企业完善内控制度,才可以在发展中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财务风险。

5.加强风险预测

由于中小企业经济和规模的限制,其财务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针对这种现象,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来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在财务人员的招聘方面,企业要适当的提高招聘门槛,要保证财务人员的素质。其次,针对在职财务人员,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继而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最后,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训,使员工可以在工作中,及时的发现风险,并且可以有效地处理风险。在现今的企业发展中,人才的发展是企业的核心动力,只有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才可以保证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三、结语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管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人员素质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完善自身的管理,并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以期企业可以合理的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可以保证中小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枫,张瑞.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存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J].市场论坛,2014,9(9):47-49.

[2]陈君.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3,6(12):148-149.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大区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在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与“一带一路”区域内国家建立相互融合,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为各国发展创造新机遇,也为各国参与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搭建了新平台。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降低风险就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新时期的财务工作应围绕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防范风险等发挥财务监督与管控职能。

一、国际贸易概述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国际贸易涉及到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最终让买卖双方实现货物和资金的顺利互换。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既存在共同性,又有很大区别,主要区别如下:(1)适用政策法律不同。国际贸易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法律,与国内相比可能存在差异和冲突,以及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带来的差异。(2)交易结算方式不同。国际贸易一般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交易双方相互了解的程度也大不一样,因此双方采取的交易结算方式需要更多的依托第三方进行,如根据不同的业务选择即期信用证、远期信用证、议付信用证等。(3)风险因素更为复杂。国际贸易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诸多环节,交易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如面临各种不同的经济、政治、金融、文化等宏观环境,面临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等。同时,国际贸易也很容易受到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双边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等条件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企业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项风险,一般是指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预期收益发生偏差。按照资金活动的过程可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实际上,还有一些风险并不能明确的界定为财务风险,但会对财务管理活动形成很大的影响,如商品价格风险、合同风险等。为更好的对主要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根据国际贸易企业的特点,对其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进行筛选分析后,可以重新归类为资金风险、税收风险、外汇风险。

(一)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具体可以细化为资金回收风险、资金支出风险、资金运营风险、利率风险等。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是指因客户信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国际贸易企业的客户主要是境外国家,客户信用风险不仅仅是客户自身的风险客观存在,客户所在国家的宏观环境变化都会带来客户信用的变化。资金支出风险主要是指在进行资金支付时可能会面临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等风险。资金回收和资金支出也可以归类为结算风险。资金运营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资金运营的不当或效率低下导致企业经营效益受损的情况。利率风险主要是指因境内外货币市场资金的波动导致资金成本的变化,进而带来效益的不确定性。

(二)税收风险

税收风险包括贸易双方所在国的税收政策差别和双重征税风险。据国家税务总局信息,我国已对外正式签署102个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其中98个协定已生效。不同的国家税收协定,对避免双重征税的规定也是差别很大,不少国家的税法体系还有所欠缺,存在征税自由裁量权过大的情况,有的国家虽然有相对完备的税收法律法规,但缺乏涉税律师或诉讼人才。除了税法的差异,还有会计准则的差异,有一些国家在纳税申报时采用当地会计准则,在税前成本扣除方面有不同的规定。另外,不同国家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不同,采用的会计年度、常设机构的判定标准,国际运输税收的互免条款等都有很大差异。

(三)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主要包括外汇政策风险、汇率风险。外汇政策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国家对外汇收支进行严格的管理,而导致企业不能按期进行清算的风险。对于外汇管制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汇收支、结售汇、借贷以及国际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实行不同的管制措施。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由于外汇储备不足等原因,实施更加严格的外汇管制。与这些国家的客户进行贸易往来,需要考虑不能按期以确定币种收款的风险。汇率风险由货币兑换和时间跨度两个因素构成,是企业对未结清的外汇进行清算时,由于外汇市场的不确定性而造成货币兑换价格波动的风险。

三、国际贸易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一)深入了解业务过程,确定明确的风险管控目标

国际贸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不断挖掘企业优势资源,聚焦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逐步形成以经营过程管理为核心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财务风险防范要对不同的风险确定明确的管控目标,围绕目标采取控制措施。

(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构,明确岗位责任分工

对于具备建立风险管理机构条件的企业,要加快公司自身专业力量的建设,针对贸易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形成节点管理责任制,如财务设立专岗负责关注汇率波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措施。

(三)推进财务职能转变,加强以贸易金融为核心的资金管理

财务职能要从核算和监督向风险防范、创造价值转变,其中防范资金风险要紧密的与贸易金融结合起来,包括贸易结算、贸易融资、信用担保、避险保值等。

(四)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充分了解国别税收政策

国际贸易企业的业务遍布不同国家或地区,依靠企业自身力量熟悉掌握各个国家税收政策难度非常大,要依靠第三方中介力量充分了解交易对方所在国税收政策,在业务前端做好税收筹划或税收风险规避措施。

(五)熟悉外汇管制政策,评估交易对方付汇能力

国际贸易企业不仅要熟悉我国的外汇管制政策,还有对交易对方所在国的外汇政策进行详细的了解,对国别外汇情况也应作相应的了解,评估交易对方是否具备支付外汇的能力和条件。

四、结束语

国际贸易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其中很多因素都会直接体现为财务风险,通过不断提高财务风险识别能力和完善风险防范措施,以降低国际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张华莉.贸易型公司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探讨[J].财会学习,2017(05):35-36

[2]李垚林.国际税收中可能遭遇的税收风险及应对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6(06):84-85

[3]郭山霞.国际贸易业务财务风险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2013(06):44-48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3

关键词 财务风险 控制 应对策略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由于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具体方面来看,财务风险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

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因此,要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偿债压力。

当企业有资金需求时,坚持“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先负债融资,后股权融资”的原则。所谓内部融资是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在举债过程中,要做好负债规划,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在时间上的相互错开,避免到期日偿债压力过大,同时负债偿还日期与利润分配日期均匀安排。总之,尽可能使长期负债、短期负债和利润分配日期在时间和金额上的均匀设置,避免同时“挤兑”情况的发生。

从理论上讲,保守结构型资本结构(即企业完全不负债)的财务风险等于零。但是,笔者认为,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在世界范围来看,企业举债经营是普遍做法,很少有大型企业是零负债的。企业需要举债扩大生产规模,以及调整资本结构,并且可以产生相关的信用记录,与银行或投资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今后的筹资需要打下良好的信用基础。

但是,目前中国很多的民营企业零负债,如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等,除了主要是因为中国银行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过于苛刻之外,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缺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从实际上来看,零负债在某种程度上看也意味着是高风险。

首先,从整个世界趋势来看,不负债经营的企业几乎不能成为领先的大公司,不可能成为领先的大公司,就有被其他公司兼并收购的风险,这也属于经营风险,进而转化为财务风险;其次,企业在生产经营顺利时拒绝负债经营,这时不会有很大的财务风险。相反,企业的资金链发生问题时,自有资金已经很难维持运转,此时再求助于投资人或是银行时,由于企业很少与投资人或者银行有业务往来,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投资人或银行更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提供融资,这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样很大,这在管理理论上也符合“马太效应”。

企业在达到最优负债规模时,财务风险是最小的,同时零负债也意味着高风险。而当超过最优负债规模后继续扩大负债数额时,财务风险也与之递增。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项目的期望报酬率k=∑piki期望值标准差计算公式:σ=■(1)公式中ki表示项目投资出现某种可能结果的报酬率,pi表示某种可能结果的发生的概率。项目投资过程中,可以把多个方案进行比较,根据“均值——方差”准则进行选优,选取其中期望报酬率较大、同时方差较小的投资项目。

对于投资风险的防范,可以采用风险转移法,将企业所的面临的风险转移,以一定的代价转嫁给其他单位。

笔者强烈反对有的学者提出的,诸如实行多种经营,选择一些与企业主业不相关的投资项目或利润率相互独立的产品,使得不同产品的旺季和淡季、高利润与低利润项目在时间或数量上相互补充或抵消等以及进行多元化投资。

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能力的增强,而不是分散企业的资本,投入到一些与企业的主业不相关的项目上,这样做只会弱化企业的竞争力,尽管某些项目在短期来看确实有利可图。世界级的大公司大都只在一个行业里具有领先优势,很少会同时在几个行业里都出类拔萃。举个很明显的例子,美国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是英特尔公司不会因为it业不景气,转而投资房地产或是其他行业,他仍然加大投资、加强研发力度,不断使芯片技术更新换代,始终在行业里保持领先优势地位。

企业在保持主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可以把闲散的资金交由投资公司或是基金管理公司运作,获取利润。所谓“术业有专攻”,这既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又能保证预期的利润。

3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是指企业在收益不错的情况下,因为销售实现原则的不同产生的财务困难。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不错的经营收益并不能表示销售回款的结清和销售利润的实现。信用工具作为繁荣市场的助推器,已经被企业广泛的应用,他一方面促进了企业业务的开展,但是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导致大量的应收账款的长期挂账,坏账损失的可能性由此加大,财务风险应运而生。

对于资金回收风险的防范,首先企业要做好对每个客户的资信记录与评估工作,把每一个商业往来的细节做详细的记录,并且每隔一个季度或者半年进行评估,动态调整其信用等级,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建立风险偿债基金,也就是在损失发生前,以预提等方式建立风险基金,以便损失发生时进行抵消。如计提的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损失准备等属于这类性质的基金。或是损失发生后及时弥补和消化,对规模较小的损失可直接摊入成本;对那些可能引起较大风险而无法直接摊入成本的风险损失,已经提取风险基金的,可用风险基金加以抵冲,未提取风险基金的,可以以借贷方式进行补偿,其后作为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在一定期间内分摊记入成本。

4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种常见的财务风险,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不断增长,如附图。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国,所以外汇汇率的微小变动,对中国企业来说可能产生极大的财务损失。并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人民币由官方利率逐渐转变为自由的市场利率,中国企业今后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汇率风险。如2004年年初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等等这些都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

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可以采用套期保值法,其原理是,使一种货币的现金流入与该种货币的现金流出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相对应、相匹配。当一个现有交易导致未来有一笔外币资金流出时,我们可以在现在运用一个在未来只有一笔外币现金流入的方式来对它进行套期保值,如买入一笔等额的、同期的同一币种的远期外汇。这种套期保值方法即“远期外汇套期保值”,如果现有交易或经营活动导致未来有多次外币现金流入或流出,则可采用多期远期外汇套期保值。

参考文献

1蔡建民.财务管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甘华鸣.理财:资金筹措与使用[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3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4

【关键词】政策调控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房地产业是我国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房地产公司具有资金投入大、回收期长、变现能力弱等明显特点。就当下而言受全球经济变动以及我国政策调控的影响,暗藏在房地产业的财务风险隐患已经成为很多房地产公司稳定发展乃至生存首要解决的大问题。

一、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及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于房产的成因

1、目前我国房产市场需求占主导地位

在十六大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中提出:城镇人均住房由19平米升至30平米、城镇化由百分之三十涨到百分之五十。在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框架内,截止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需要增加住房面积50亿平米。由此可见,在相当长的时期,房产市场的主流是需求占主导地位。而根据我国国情,由于人多地少的条件限制,能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就相对太少,而且我国提出13亿耕地的红线,各种因素导致住房供应无法满足人们预想的住房需求。

2、人均收入的增加

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经济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从而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对住房条件提高的需求只是人们改善生活水平的其中一个方式。

3、不正确的住房消费理念促使房价一路走高

很多购房者不客观不理性的购房理念也推动了我国房价的暴涨局面,互相攀比、买了房以后倒卖等现象使许多购房者成为不理性消费大军中的一员,这些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催动了房价持续上涨而不下跌的局面。

4、地价上涨与房价上涨相辅相成

地价是房价的根源,我国房产市场一度出现地价涨高房价也随着涨高,再出现地价跟着房价继续涨高的恶性循环,凡树必有根,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高地价以及开发商囤积土地所造成的。

5、开发商的哄抬炒作促使房价居高不下

房产开发商抓住了百姓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去散布一些信息,用坐地起价等方式哄抬房价。这是房产商追求高暴利的一种投机行为。

二、我国房地产在宏观调控下的环境分析

在房价上涨过快、房产泡沫日渐增加的背景下,政府为保证房地产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浮利息率、紧缩信贷、限购、税收调节和土地供应调整等。2010年4月27日史上最严厉的“国十条”出台,但由于政策实施的时滞性和房地产行业的复杂性,房地产调控的威力直到2010年底才开始释放,在开发停贷、销售观望的大背景下,开发商资金回笼变慢,融资无渠道,而很多开发项目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不加强风险应对,很多房地产企业一旦资金链断裂,项目就会形成烂尾楼,企业会有倒闭或被兼并的危险。

三、政策调控期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以及风险出现的原因

1、资金结构失衡,负债比率过高,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近年全国规模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均在75%左右,截至2013年3月22日已公布年报的上市房企有七成资产负债率上升,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负债水平,对信贷资金的依赖性超强。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是以土地或是在建工程抵押获取银行信贷资金。而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出台,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和利息率的上浮,使信贷成本不断增高,而住宅开发的限贷又使到期的信贷资金很难再次流入住宅开发项目。另外调控政策的出台,使购房者观望情绪日渐增加,使销售资金回笼变慢。以上因素致使房地产企业面临大的资金压力,甚至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2、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风险意识淡薄,财务制度不健全

部分企业财务主管人员观念老化,知识陈旧,认为财务管理只是简单的记账、报账,认为房地产开发就是人力、物力、财力的简单组合,根本没有意识到财务预算管理、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前详细预算,就不能进行开发中的成本控制,起不到有效的监督功能,会造成成本增加,更难预测日后的偿债能力,容易造成高层管理者决策失误,以至于诱发财务风险。

3、房地产企业税收成本的提高

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预征率是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之一,预征率的提高导致企业提前多交税款,使企业流动资金雪上加霜;另外国家对房地产企业的调控致使税务部门更加关注房地产企业财务,税务管理部门依据当地平均水平制定出建安成本线,加大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

四、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

1、改变经营策略,多渠道融资,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短期内无法脱离对信贷资金的依赖,在住宅开发资金限贷的严峻形势下,有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或说是有商业用地储备的房地产企业,适时开发商业地产,以商业地产融资,同时将商业地产进行出售或出租,尽最大可能回收资金。2013年土地、金融政策继续向保障房倾斜,房地产企业应充分把握保障房政策的契机,通过积极创新保障房融资形式,来补充企业现金流。房地产企业还应降低收益预期,改变公司经营策略,适应调控大环境下住宅刚需的要求,适时调整户型结构,推出小户型,适当降低售价,以价换量,快速回笼资金,坚持“高周转”的销售策略,保持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化解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2、执行严格的财务预决算制度,严格资金管理,严控成本

很多房地产企业往往注重工程工期和质量,而忽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致使很多项目达不到预期盈利要求。房地产企业财务部门应以项目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大的框架,对公司资金的收入、支出及分配做出一系列的安排。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做出科学的分析,合理测算开发成本,开发费用,经营效益等,从而提高开发投资的准确性,减少投资方案的错误。同时对资金需求和运用计划进行安排,确保按年度投资计划及时间节点执行,杜绝资金使用的随意性。一些费用的支出要有严格的管理控制,杜绝费用超出预算的情况发生,一定要安全、合理地去运用资金,注重资金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财务的监督功能。

3、加强税收筹划,减少企业税收负担

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涉及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三大税种,在实际开发建设中财务部门应在不触及税务红线的前提下合理筹划,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比如土地增值税,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增值额小,计税额就小,适用的税率也低,土地增值税税负就轻。因此,土地增值税筹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土地增值税的税率特点及有关规定和优惠政策,控制增值额,从而适用低税率或享受免税待遇,具体可以进行如下筹划:合理定价,以20%的增值额临界点进行筹划;分散收入,将可以单独分开处理的部分单独签订合同;销售筹划,通过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将销售与装修分开核算,或是先将房地产销售给子公司,子公司再将其对外销售;制定合理的利息扣除方式,如果企业预计利息费用较高,开发房地产项目主要依靠负债筹资,利息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则可计算应分摊的利息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据实扣除。反之,主要依靠权益资本筹资,预计利息费用较少,则可不计算应分摊的利息,这样可以多扣除房地产开发费用;代收费用筹划,将代收费用并入房价向购买方一并收取对房地产的增值额是没有影响的,但会增加其扣除项目金额,从而对房地产企业较为有利。以此类推房地产企业营业税也可通过分散收入、捆绑销售、合作建房等进行筹划。企业所得税也可从税基、税率、优惠政策利用等各个方面进行筹划,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4、提高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水平,完善内部审计

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现阶段高素质财务人员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的能力。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要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在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强内部财务人员的培训,将继续教育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切实帮助会计人员提升业务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同时加强内部审计,强调过程控制和主动控制,最大限度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估算以及防范作用,尽早消除隐患,保护公司的权益,发挥经营效益。

五、结论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短期内热点城市和中心城市住房供求紧张格局难以根本改变,支持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是房地产市场调控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房地产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调控大环境下自身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风险,并积极应对,以使我国的房地产业步入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希迎:房地产企业融资新解[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刘鹤扬、盛立军、潘蒂:私募融资230问:中小企业融资操作全程指导[m].华夏出版社,2005.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5

关键词:优化整合;财务风险;财务管理

一、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激列的竞争,基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优化整合是常见的经济行为。企业的优化整合主要包括企业合并、并购、分立等,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基于生存、发展、壮大而采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基于并购、合并是企业优化整合的主要形式,因此本文也以讨论并购和合并这两种主要模式为企业优化整合内容。

企业整合总是在一定基础上产生的,如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前者主要是企业为了拓展市场或实现多元化行业的需要进行的整合;后者主要是前后向的控制,其目的是为了控制资源或下游市场。典型的优化整合案例如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2005年,联想斥资1.7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后,通过利用iBm现有资源解决了国际化的难题。整合中,实现了人员整合、文化整合、品牌整合。

企业的优化整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整合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的实力,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交易费用,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但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也可因盲目非理性的整合,没有充分评估企业的现状,最终整合不善而使企业陷于困境或引发财务危机。企业在优化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财务管理事项,企业的优化整合不是简单的投资行为和常规的财务活动,而是一个多重利益相关者之间复杂的博弈过程,是高风险的资本经营活动,这之中的并购风险非常错综复杂,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整合之后的价值最大化。

二、企业优化整合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优化整合中价值评估偏差的风险评估

对于进行整合的企业,在整合之前首先应该对拟优化的企业的资产进行清理并进行评估,以求得公允、合理的定价,避免相关资产的高估和低估。同时还应当对财务资料进行审计,以便对改制后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调整,也对改制前后企业的债权债务的承担提供了依据和基础。比如,焦作煤炭集团并购伊川县宝雨山煤矿和何庄煤矿的实施中,主要是通过第三方机构来实施价值评估的,为的就是确保在整合过程中对煤炭企业评估的公正和合理。一切整合的财务决策行为都是以定价为基础展开的,这也关系到整合的成功以及整合所能获得的溢价。从风险管理原理的一般经验判断,定价越高,企业需要支付的代价就越大,整合后的收益就越小,反之则整合后的收益就越大。这里也就存在一个风险的问题。但是定价过低也会导致并购的失败,并购定价以评估价值为依据,但并购定价并不完全使用评估价值。如果资产价值评估的偏差比较大,那么势必大大影响定价的高低,定价过高,可能使本来对企业有力的整合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困境。因此,在此过程中,对于定价模式,企业应充分考虑整合风险,以评估价值为基础,谨慎定价。

(二)企业优化整合的财务杠杆风险控制

企业优化整合特别是并购整合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具体到实际中,在并购前要支付大量的前期费用,比如资产评估费用、前期的专家鉴定费用等,在并购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产的定价、维护等。此外,并购后还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整合和技改,使得整合的效益能够达到最大化。对于并购实施方而言,很有可能面临自身资金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需要进行优化整合,从而需要进行筹资。事实上,绝大多数并购整合都是通过融资实现的。那么在企业的优化整合中企业资金不足时通常会采用杠杆收购来完成企业的优化整合,整合之后企业的负债压力必然加重,要面对今后长时间偿还债务的财务风险。如果在整合后不能充分利用整合的资源,加上负债压力的加重,很有可能使整合后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困境。因此,能否及时筹集到合宜的资金是能够顺利实施整合的关键。此外,对于某些企业而言,特别是个别国有企业的整合是由政府主导,被整合的企业往往债台高筑,整合实施方是由于看中了被整合方的市场资源、原材料优势或政府要求等原因,会进行整合行为,此时也必须考虑整合后的企业整体财务杠杆是否在合适的程度。例如:河南平煤集团在对煤炭企业进行整合过程中,重点考虑到了整合中的资金安排,使财务杠杆保持在合理水平。其主要手段是利用自身资产进行申请贷款,以及发行新股等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

(三)优化整合后所面临的运营风险

企业整合是在内外环境中进行的。而整合后的企业也必然面临着全新的内外环境,从而其运营风险也会发生变化。这里的运营风险,包括了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譬如在企业的优化整合过程中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企业,其流动性会降低,因此其面临的现金短缺风险会更大。因为采用现金收购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或速动资产比例越高,企业的资产质量越高,变现能力也就越强,企业越能迅速、顺利地获取收购资金。但是企业的优化整合也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产,当企业面临好的投资机会或者面临市场风险时,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调节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增加企业营运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优化整合的过程中,应合理预计企业将面临流动资产不足带来的营运风险,综合运用多种支付方式,避免运用单一的现金支付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流动性风险。

三、对企业优化整合过程中财务风险防范的应对策略

(一)充分获取信息以合理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

在企业进行优化整合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进行整合的企业并不了解目标企业的真实情况,同时目标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又会刻意的去隐瞒不利的信息,很有可能使整合企业对目标企业价值估计过高,增加了整合过程中的支付成本。因此,在整合前,整合实施方应尽量多渠道收集被整合企业的信息,从而评估出合理的收购价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出可行的整合计划。由于预期的整合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进行整合的企业的未来风险和收益。在具体操作上,实施企业要根据现有条件,组建专门团队进行分析,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尽职调查,出具客观的鉴证报告与评估报告,以尽可能的去挖掘到对整合事件有利的信息。这可以大大的缓解在进行价值评估时暗藏的评估风险。例如,河南神火集团在着手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前期时,充分的利用了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对被整合的煤矿企业当前的财务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最大化的挖掘到了有效的煤矿生产经营状况等信息,对于后续的资产评估和定价工作,大大的缓解了暗藏的评估风险。

(二)综合使用整合资金支付方式以降低财务杠杆风险

现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大量利用债务资金进行企业的优化整合后,为了能够按期偿还债务就必须要保证整合后新企业将来现金流的稳定性。因为整合后的新企业未来必须具有稳定的现金流稳定,才可以真正起到降低财务杠杆整合的偿债风险。同时,为了降低企业优化整合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财务杠杆风险,就不能单单使用现金支付整合资金的方式,必须要综合使用多种支付方式,如:采用股权支付方式、可转换债券支付方式和权证支付方式等。采用股权支付方式时,可以减少大量现金流的流出给企业带来财务困境的压力,同时还可以避免在后续整合过程中影响到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使财务杠杆保持在合理水平;采用可转换债券支付方式时,由于具有债券安全性和股票增值性等双重性质,可以使整合企业在进行初始转股价溢价比例制定时、转股转股价格的修正条款赎回条件制定时、回售等方面进行灵活的设计,给企业减少财务压力,从而降低财务杠杆风险;采用权证方式支付时,可以使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从而规避财务压力避免陷入财务困境风险,以降低财务杠杆风险。例如,霍州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在支付整合资金时采用了现金、股权支付方式、可转换债券支付方式和权证支付方式相互结合的方式,很大程度的降低了企业支付时的财务压力,同时也没有影响整合后的新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效的降低了财务杠杆风险。

(三)加强优化整合后的财务整合以降低营运风险

企业的整合既是对其资本的扩张也是对其产品品牌的一种延伸和扩张,在优化整合完成后,整合方还要针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相应的整合,这样才可以使整合企业在优化整合后有一个更好、更长远的发展。从财务的角度看,就是要通过财务战略、财务流程、财务资源、财务制度等方面进行整合。

对财务战略的整合就是要把整合方和被整合方优势战略环节进行优化整合以保证整合双方财务方面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整合后的企业充分发挥整合双方的财务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整合后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和营运能力。

对财务流程的整合就是把相对比较完整的价值增值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将不同流程之间进行交互整合,弱化内部流程的边界使信息沟通更加流畅、迅速有效,有效的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整合带来的营运风险。

对财务资源的整合是指将人力资源、供应商、股东、政府、银行等各利益相关者资源进行整合,以使整合后的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减少阻碍,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行更好的生产运营。

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是指将整合双方比较具有优势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整合,以保证整合之后企业的有效运行,有些时候还必须在优化整合后建立一套新的财务管理体制、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优化整合后企业的营运活动的健康运行。

四、结论

企业的优化整合具有多样化的形式。限于篇幅,仅就财务角度考虑了企业并购整合方面的一些情况。企业优化整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财富的增长。企业整合实质是上企业各类资源的一个整合过程,从财务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实现财务战略、财务流程、财务资源、财务制度等方面的整合。只有切实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自身企业特点把握好整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够使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降到合理限度,切实提高优化整合的效率与效果。这样才能对提高企业整体合力和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其他资源整合成功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杜晓芳.关于企业并购中财务整合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2(12)p122-123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6

【关键词】病患陪护;劳务推介;民事纠纷;财务风险

一、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的产生背景及主要问题

(一)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的产生背景

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是近年顺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依托住院患者数量和需求、以专门向住院患者推介专职临床生活护理和家庭陪护人员为主要业务的新兴企业。这类企业能够充分缓解患者及家属需求多元化与我国现存护理人员配置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我国已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优质化发展趋势。但是,生活和工作压力、环境污染以及职业病等因素,导致住院病人数量明显增多,其中需专人陪护的病患比例也在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病患陪护服务既有需要,又有条件承担。因此,推介业务方兴未艾,具备较强的有效需求支撑。

(二)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的主要问题

1.从业人员构成问题

在我国,陪护行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80%以上为外地农民工,文化程度和专业素养不足、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良莠不齐、与企业不存在劳动关系、日常管理难度高,是诱发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加剧财务风险上升的重要因素。

2.经营管理规范问题

现阶段,由于此行业产生时间不久,缺乏行业规范引导和管理经验累积,致使企业经营形式多样、账务处理方式多变,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流程不合理、风险控制不力,易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

3.民事纠纷多发问题

目前,民事纠纷多发是这类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不规范、部门监管不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引发民事纠纷进而引发财务风险,并且其后果和成本是难以预见和测算的。

诸多问题导致的相同结果,即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上升、经营状况恶化。因而,关注并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是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财务风险是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的主要风险

当前我国陪护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缺乏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下,企业的经营运转资金完全依靠收入的实现,收支平衡是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的保证,因此财务风险通常居于首要地位。

在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诸多因素中,后果最严重、影响最恶劣、事发最突然的当属民事纠纷引发的资金风险。

(一)由民事纠纷引发的收入减少风险

资金是企业的命脉。由民事纠纷引发的收入风险,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直接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动摇企业持续经营的根本。

(二)由民事纠纷引发的支出扩大风险

面对日益严峻的赔付形势,以及民事诉讼较长时期性的影响,企业的财务收支在短时期内大幅度波动,会加重企业的资金负担,对于这些小规模企业甚至会影响其正常运转,直接濒临破产。

以一家集体所有制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为例,2008年至2010年,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如表1:

其中,2010年发生一笔39万余元赔偿款于当年5月执行完毕,自患者提讼至法院判决执行完成,历时半年有余。判决执行完毕当期期末,企业银行存款余额仅为17万余元,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财务风险骤增。

(三)民事纠纷引发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1.风险意识淡薄,事前控制缺失

企业在推介行为发生之前,缺乏有效合同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未表明企业自身第三方身份的地位与义务,一旦雇佣方与被雇佣方产生民事纠纷,企业往往被作为陪护服务的主体与赔偿主体提讼,进而引发财务风险。

2.账务处理不当,事中控制薄弱

企业收入来源主要是按陪护员劳务价值的一定比例收取的推介服务费。在账务处理和结算方式上,企业通常作法是将预收患者的陪护员劳务费和企业的推介服务费全部纳入营业收入进行核算,按月以工资形式结算陪护员劳务费,计入营业成本。

(1)患方预付陪护费时,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现金或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推介费收入

――陪护费收入

(2)按月结算陪护员劳务费时,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陪护费收入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上述账务处理和结算方式导致雇佣方认定陪护服务的全部费用均为企业收入,造成视企业为陪护服务的实施主体、陪护员为企业员工的误解,一旦雇佣方与被雇佣方产生民事纠纷,企业收入尚不确定,但是在账面上已全部确认为收入,处理方式明显不当,并且企业也因此被作为陪护服务的主体与赔偿主体提讼,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3.风险控制不力,事后控制匮乏

因陪护服务满意度主观性较高,加之从业人员能力与素质的局限性影响,企业在推介服务行为发生之后,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预警机制,一旦产生民事纠纷,不能保证资金安全,甚至引发财务收支在较长时期内不能达到平衡,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能力。

三、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防范化解财务风险的对策

防范化解此类企业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管单位、企业自身的多方参与,共同解决。但是现阶段,由于新兴产业的经营形式多样,短期内形成明确细化的规划和政策也不现实,为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尤其是民事纠纷引发的财务风险,企业最有力、最直接的方式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风险防范机制。

(一)订立三方合同(事前控制)

合同或协议的订立,能促使企业形成有效和完善的防护性机制,使企业防患于未然,避免因民事纠纷引发的法律责任。

1.居间服务合同

本合同应由甲方(居间人),即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与乙方(委托人),即陪护从业人员双方共同签订。甲乙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如:甲方为乙方报告需求信息并提供媒介服务,由乙方支付报酬;乙方委托甲方收取陪护费用并向甲方交纳服务费用,并按甲方要求参加甲方组织的培训等。

居间合同旨在向接受陪护服务的一方明确甲方在推介服务过程中的第三方身份,与乙方非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由此规避由于陪护服务雇佣方与被雇佣方发生劳务纠纷时甲方即企业的连带赔偿责任。

2.委托收款协议

本协议是在签订居间服务合同的前提下订立,应由委托人(即陪护从业人员)与受托人(即企业)双方共同签订。本协议应包含以下两项内容:

(1)委托事项:委托人委托受托人代收接受陪护服务的一方应支付给委托人的陪护费。

(2)委托期限:与本协议双方签订的居间服务合同起止时间相一致。

本协议旨在进一步明确委托人与受托人非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规避企业的连带赔偿责任。

3.住院陪护合同

本合同应由陪护服务推介企业为合同的甲方(接受陪护服务的患方),与乙方(陪护从业人员)签订。合同内容应明确甲方与乙方在陪护服务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陪护费收费标准、结算方式和因本合同所引起争议的解决方式等。

本合同旨在明确陪护服务的责任主体,规避因身份误解而导致企业作为赔偿主体而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优化结算方式(事中控制)

企业的事前控制,已充分表明企业作为中介的第三方身份与地位,与此相应,在账务处理上也需要改进和优化结算方式,以预收保证金的形式实行陪护费预付款制。

企业财务账面应在“预收账款”科目下设“预收保证金”二级明细科目,将住院陪护合同中乙方委托企业收取和结算的应由甲方支付的陪护费全部纳入该科目进行核算。

1.患方预付陪护费时,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现金或银行存款

贷:预收账款――预收保证金

2.陪护服务终止,结算陪护员劳务费及企业推介服务费时:

借:预收账款――预收保证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推介费收入

现金(陪护费)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3.发生预付款退款时,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预收账款――预收保证金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企业按上述结算方式及流程进行账务处理,可以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第三方的作用,即形成陪护费在企业的第三方资金托管作用。既可以防止患方在不满意陪护服务情况下资金的损失,又可以避免陪护方服务完成后不能得到回报的风险,进而可以防范因患方和陪护方双方发生纠纷时企业收入不确定的风险。

(三)计提风险基金(事后控制)

企业支出不确定的风险,可以通过计提风险基金来规避,加固企业的自我防护机制,保证资金安全。企业可以借鉴新《医院会计制度》“医疗风险基金”的作用和计提方法,即在预算资金内留存一定数额的资金专款专用,以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财务收支风险。

1.企业按当期收入额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基金时:

借:经营费用――风险基金

贷:其他应付款――风险基金

累计提取的风险基金达到企业测算的最高限额时,不再计提。

2.实际发生陪护纠纷赔偿或民事诉讼赔偿时:

借:其他应付款――风险基金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所提取的风险基金的最高限额不足支付时,按照超出部分的金额补提,借记“经营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风险基金)。

我国“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指出病患陪护服务是国家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的重点之一,并且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安置农村闲散劳动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不断出台各项“小微”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风险基金”的作用在企业的落实,需要国家财税政策的支持与扶持。建议从政策层面明确企业“风险基金”的作用、计提比例和核算方法,以推动我国服务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方,李武平.住院患者对专职陪护需求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4(1).

[2]蒋艾伶.护理纠纷投诉原因分析与对策[J].华夏医学,2005(5).

[3]江平.合同法精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高立法,虞旭清.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5]杨小舟,等.货币资金风险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9(6).

[6]王灵蕙.刍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财会研究,2006(9).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管理;资金;运行

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对象不仅是风险本身,还有企业资金的实际运行情况,采取的管理策略还要注意考虑人的因素。总之,企业要想长远发展,要想在经济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就要比其他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做得好。本文主要对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剖析。

1财务管理风险

1.1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筹资

风险企业在开展某项目或者资金周转不开时,需要借助外力,以获得足够的资金,筹款渠道有很多,可以向银行借贷,也可以向其他企业募资。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使被筹款对象获得超额的回报。筹资虽然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却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于借贷,时间越久,企业需要偿还的利息越多,负债也越多,企业资金链如果不能恢复正常,很容易使企业血本无归,只能折合其他资产来抵押银行贷款。对于其他的募资,企业也要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恢复正常运行,才有能力回报,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财务负担,企业会不进则退。所以筹资有利也有弊,风险也很大,企业领导人员在募集资金时,应做好相应的集资计划和偿还计划,使自己有喘息的余地。

1.2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投资

风险投资和筹资一样,在后续发展中,总是存在很多变化,受很多因素影响,使财务投资要么血本无归,要么收益甚少,在等待投资结果的过程中,企业有可能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追加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投资有效。但实际上,企业投资最后落得个得不偿失后果的事件比比皆是。并且企业将流转资金作为投资额,很有可能在未得到收益之前,企业本身就陷入经营危机,这时的企业资金周转不开,增加的不仅是机会成本,还有运营风险。所以相关领导人员投资须谨慎,投资之前,也要做好投资计划。

1.3财务管理中的资金回笼

风险企业通过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以使资金在全部回笼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利润。在实际中,企业遵循的原则是低成本、高收入,库存量变化少,会增加储存成本。另外,一些产品具有时效性,保质期限是一定的,所以企业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库存量减到最少。赊销赊购是企业之间进行产品交易比较常用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对买方和卖方都有一定的好处,买方可以保持本企业财务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动,卖方的产品累积量变少,只要保证应收账款和实收账款对应起来,卖方企业也就实现了资金回笼。但在实际中,这个过程是充满风险的,很难保证买方企业能在规定时间内,归还与应收账款等价的资金,很有可能发生企业资金周转不开局面。另外,卖方企业虽然应收账款还未到账,但是这一部分应缴纳的税款还是要交的,这意味着企业没有多余的资金来交税,只能用现金流来完成。这对于卖方企业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

2财务风险的管理策略

2.1风险回避策略

风险回避策略主要遵循风险为零原则,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只能在风险来临之前,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要完全放弃某项有可能带来风险的生产活动,将其替换成生产比较稳定或者风险比较小的财务活动。可以说,企业采取风险回避策略,使企业通过新活动获得的利益虽然较少或者有一定的损失,但在最后最差的结果也不会使企业生产运营受到影响。企业采取风险回避策略,前提一般是在企业内部风险评估人员确定了财务风险规模比较大,波及范围比较广。但这种策略并不是每次都有效,因为风险虽然可以预测,但不确定性特点也很显著,企业内部发生的财务风险有可能是受外界影响,那么对其进行管控和规避,就要难很多,相关的策略有可能会直接失效。另外,在回避风险的同时,也不能完全保证新财务活动是无风险的。

2.2风险接受策略

有的企业成立时间比较短,对企业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不是很了解,有的企业纯粹没有风险规避意识和管控意识,所以当风险来临,并造成一部分经济损失时,企业会在第一时间对风险进行分析,并对诸多风险管控措施计较利弊得失,最后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本身可承受的范围内。这是风险接受策略的过程,也是这种策略能被采纳的条件。这种策略的采纳,需要相关领导人员对企业应对风险的实际情况有个大局观,能准确果断下决策,使这种策略应对财务风险有实际意义。另外,企业在平时生产运营中,就应将这部分的资金规划出来,使其作为一个项目独立存在,这样,在发生财务危机时,企业正常的运转资金不会受到影响。

2.3风险防范策略

风险防范策略最主要的是做好预防,这就需要企业内部风险预测人员发挥用武之地,预测人员在风险爆发之前,就将财务活动中潜在的风险隐患找出来,领导人员和相关的风险预防人员就会对财务活动中存在风险漏洞的环节进行完善,比如:在相关的财务交易活动中,要确保签订的合同对企业本身来说是有益的,最起码将财物损失赔偿条款明确表明出来,也可以将漏洞环节独立出来,即使风险爆发,也不会对其他环节造成负面影响。除此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使风险以大化小,以小化无。如此,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会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险转嫁策略

风险转嫁策略,也可以看成是“祸水东引”,通过交易或合作,支付给合作对方某些利益,使对方能对棘手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处理,从而达到本企业不会受到波及,保存企业实力的目的。这种策略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财产转嫁和财务成果转嫁。对于前者来说,就是在合作对方知情的前提下,将风险财产交由对方处理,使这部分的财产不至于保存为零。后者有保险转嫁以及非保险转嫁两项内容。保险是专门应对风险损失的,大多数的企业将投交保险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财务项目,如此,企业在发生风险损失时,相关的保险企业就会根据企业当初投交的项目以及份额,对应承担的财物损失作出准确科学判断。非保险转嫁主要通过合作双方签订的合同条款来实现的,在法律允许的基础上,如果对方最后同意对企业免责,那么在发生财务风险时,对方可以承担部分财物损失。

2.5衍生性工具避险策略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套期保值,主要借助衍生性套期工具,来使其获得的现金流量变动值能抵消套期工具发生风险时的经济损失。衍生性工具有很多种,对象也不同,但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就是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对衍生性商品及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是企业规避风险时经常采取的手段。

3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3.1增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在成立之际,相关领导人员就应有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并且能将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日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只有增强财务风险管控意识,才会在风险管控中,花费精力和资金。尤其是对一些难以预料的财务风险管控,比如市场风险。市场经济从来都不是稳定的,商品价格会发生无规律波动。如果企业领导人员能对相关部分的财务风险加以重视,能派专人对市场商品价格波动情况、其他竞争对手商品的销售情况以及商品价格波动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就会比其他企业先一步对市场风险爆发的规律有所了解,虽然在市场风险发生时,企业无法完全避免,但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也会降低。

3.2制定财务管理策略,建立财务风险控制

制度制定财务管理策略,建立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企业在将财务风险管理任务分配给员工时,员工才有共同努力的方向,企业对员工进行监控时,也有侧重点。制定财务管理策略时,相关人员需要对企业内部财产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需要对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进行了解,需要对国家出台的相关经济、法律及政治方面的政策进行实时掌控,还要对调研后的市场风险进行研究,做好这些相关的工作,财务管理策略才有可能全面,才不会出现漏洞,给财务风险可乘之机。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主要针对生产运营环节,在每个环节的控制要点处,要有专门人员负责进行实时监控,以此来保证每个环节都是安全稳定的。

3.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成本和现金流的管理

第一,保证预算的科学准确,如此,企业在进行财务生产活动时,每一部分的资金使用都有了合理规划,这是企业进行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如果企业能使预算得到落实,资金使用率会得到提高。另外,在财务支出时,如果支出内容不在预算范围内,相关人员还要就支出资金项目进行层层审核,这是在保证资金不会出现超预算。第二,对企业筹资、投资及资金回笼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减少中间出现的各种成本,使现金流流转机会少一些,以备不时之需。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双方合作时,企业要保证应收账款与实际账款相符合,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应收账款到账。第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财产流转以及人员进行的财务活动均得到有效监控。

3.4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预警系统和责任机制

企业在生产运营中能对风险进行预测以及采取应急措施,是因为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中的管控要点建立了预警系统。要保证预警有效,企业就要不断对预警系统进行完善,使其提高对各种风险的敏感度。另外,还要针对工作人员建立责任机制,使其能对负责的财务风险管理版块进行实时监控,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策略有很多,除了以上提到的,企业还可以引入价值工程分析,聘请专门的风险预测及防范专家,或者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的素质,如此,财务风险被掌控以及解决的概率才会更大,企业遭受的财务损失才会更少,企业资金利用率也能得到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与控制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5(5).

[2]王婧鑫.试析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5(6).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8

1.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负债性与外部性。财产保险公司是负债经营,自有资本只占资产负债的很小部分,并且其净值越小、错误决策导致的公司损失就越小,公司就会越倾向于采用高风险的经营策略。

2.财产保险合同的不完全性。财产保险合同的不完全性使得公司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一方面,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合同交易前后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有限理性主义和事后机会主义,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财产保险市场的不确定性得不到完全解决。

3.财产保险公司的委托关系。财产保险公司内部存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公司经营者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在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和业绩评价机制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经营者更多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谨慎的经营原则。

构建科学、完善的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警系统

(一)建立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是防范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的有效保障,它能在可能危害公司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预先发出警告,及时找到产生风险的关键原因,从而采取有效地措施以避免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1.财务风险全方位预警机制。财产保险公司应当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管理、统一监测、分级监控”的全方位财务预警机制,在保监会和各财产保险总公司建立全方位预警部门,以分析公司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及时处理所接收到的预警信息,从而采取防范财务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

2.财务风险传导预警机制。传导预警机制按照行政区划可以在保监会驻各省(市)的派出机构和财产保险公司的省级分公司建立,并具体负责本辖区财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以及及时传导总公司和分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建立与总公司相衔接的区域性传导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并实行内外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反馈网络,不仅能有效地监督、管理分公司和抵制来自各个不同层次的干预,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导致的损失。

3.财务风险终点预警机制。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终点预警机制是对公司终点活动的监测预警,公司建立财务风险终点预警机制应在各分公司实施组织规划,以稽核部门为核心并由主管、会计和企划等部门联合参加,从而更好的与全方位预警机制和传导预警机制相配合,从而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全面有效的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和实现风险监测预警的动态循环,以促进公司财务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建设。

(二)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系统建设

1.组织体系建设。财产保险公司需要成立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功能的实现,并通过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和会计统计检查制度等来确保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一般由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组成,还可能包括一定数量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当预警监测指标处于基本正常或低度危急状态时,预警部门要提供相应的预控方案给决策层,由决策层下达给各职能部门执行,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部门由专门行使财务风险管理职能的人员组成,是具体实施监测和预警的牵头组织部门,对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公司预警管理战略的要求来传导、落实和执行各项具体的预警措施,即监督和管理预警执行部门各项财务风险决策的实施情况、调查财务风险环境、整理分析财务风险信息,从而向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反映财务风险的具体情况,为财务风险预警决策提供依据。

财务风险预警执行部门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组织架构的基层单位,主要负责制定基本的财务风险预警细则和办法、组织实施本系统的财务风险预警和管理活动,并及时向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部门反映财务风险的实际状况。财产保险公司的其他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必须接受同级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的检查管理,并有义务积极配合其工作以共同促进保险市场的有序发展。

2.信息管理体系建设。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再加工发现异常变动数据,并及时传递到各相关管理部门,从而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充分的预警信息数据,使其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以降低财务损失。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子系统资源的共享和功能集成,以保障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

(三)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配套措施的完善

1.预警的财务风险及其采取的对策。预警的财务风险包括误警和漏警,它是预警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在高度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各指标的风险评价结果采取财务风险避免策略、合并或兼并策略和冒险策略等措施;在中度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财务风险抑制策略和分散策略来防范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恶化;在低度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可有意识的采取财务风险预防战略和适应战略来防止和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在正常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财务风险准备与补偿战略,以增强公司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2.提高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一方面,通过加强公众的财务风险知识和风险意识,为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财产保险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依据信息技术建立上下配套的管理体制,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与内控水平和资金实力的匹配,实行严格的分级授权授信制度和内部稽核以规范经营活动程序,从而实现内控制度与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机结合。3.保持预警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并适度公示预警系统。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预警系统应在追求相对稳定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可调整性,即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定每个阶段的重点监测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补充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9

一、前言

所谓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当中,因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期望财务收益之间发生变动,进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与企业价值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种微观经济风险,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风险货币化。按照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过程,可以从大体上将财务风险划分成三种形式,即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财务风险极大的影响着企业的良性运转,所以,研究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及原则

在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活动目标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明确财务风险管理要素、程序、方法及其相互关系,运用恰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及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全面性原则,财务风险管理应当贯穿经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和事项,不存在空白点。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点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制衡性原则,企业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成本效益原则,财务风险管理应当权衡实施成本和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风险控制。应变性原则,财务风险管理应与企业的经营特点、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三、财务风险动因分析

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对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广义上讲,治理结构混乱是企业最大的财务风险动因。许多企业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职责权限,但实际中往往不能按规定职权和制度执行,导致企业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内部牵制失效,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财务决策。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等缺乏科学论证,存在凭主观和经验决策现象,缺乏各种财务决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系统研究和分析,仅仅从生产需要的角度出发决定项目建设,缺乏项目收益分析与测算。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无法按期收回投资等。投资规模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投资方式与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不相协调,未能发挥财务协同效应。融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无法实现融资低成本和风险可控,导致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生存风险。

专业胜任能力与风险偏好。各人对待财务风险的价值观、反应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案例研究发现,企业的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财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其风险偏好,也是构成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如企业赊销政策不健全,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尽职调查,信用风险评估不足,形成大量呆账坏账等。个别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缺乏职业操守,无视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为满足特定目的,截留收入,转移支出,随意调节企业利润,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

企业外部环境。国内外宏观政治、法律、经济等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对财务风险控制产生重大影响。如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的变动,投资所在国政策变更引起的资金转移限制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企业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金融工具包括基础工具和衍生工具操作不当,无法消除或有效规避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

四、财务风险的防控对策

企业在分析了各种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后,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策略,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防控对策。

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权限,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形成制衡。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对于重大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对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的职务和岗位,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加强授权与经办、经办与稽核、经办与记录、记录与保管的不相容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与会计系统控制和财产保护控制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避免出现错弊和欺诈行为。

财务管理活动控制。结合企业战略和经营战略,企业应当对筹资方案进行充分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全面客观反映风险评估情况,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筹资方案用途使用资金,保证低筹资成本和风险可控。企业应科学确定投资项目,认真做好投资方案研究,重点关注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谨慎从事高风险投资,防止盲目投资,对投资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好投资回收及效益评价,分析npV、iRR等预期指标和实际值的差异,落实责任追究,完善投资考核制度。

全面预算控。预算管理是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评对企业资源配置进行持续改进的过程,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贯穿了企业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对财务风险形成系统性的控制。严格预算执行,确保预算刚性,财务预算的指标分解要贴合企业生产实际,防止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的潜盈潜亏,导致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失真,全面预算控制是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环节。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10

摘要:现代企业中,战略管理的地位逐渐上升,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而财务战略又是战略管理的中心,是当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中之重。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财务战略和风险搭配形式。风险分配也不仅仅是指企业可以发行不同风险的债券,多是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风险搭配形式,不同的风险搭配形式将财务战略与风险有效联系,是企业合理高效的运行。

一、财务战略是企业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利润效益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确保其执行的过程。

企业财务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统筹下,以价值管理为基础,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目的,以实现企业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衡量标准,所采取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决策方式和管理方式。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宏观经济周期、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增长方式相适应。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企业经历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不同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其财务特征表现不一样,对财务战略的具体选择也相应地有所侧重。因此,企业只有掌握自身生命周期的规律,针对性的分析企业不同阶段的财务特征,据此做出具体的财务战略选择。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处阶段及其发展趋势决定企业的财务战略选择,而企业财务战略在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中将充分发挥支持和促进的作用。

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财务表现

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环境特点、经营战略和经营风险及财务战略和财务风险:

1、企业发展的起步期财务表现:(1)初创期往往资金比较紧张,公司未来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较高;(2)企业财务风险要适当降低才能够保持公司风险整体水平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以内;(3)企业同时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多为经营风险最高的阶段,权益融资是最合适的。资本来源中股利支付率大多为零。

2、成长期中财务表现:(1)企业需要关注成长阶段的企业运营情况及风险,然后才能够据此选择相应的融资战略和股利政策;(2)企业在成长阶段仍然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3)比较难以向债权人融资,但相对于初创期已有明显好转。资本结构表现为继续使用权益融资。资本来源此时需要识别新的权益投资者来替代原有的风险投资和提供高速增长阶段所需的资金。最具吸引力的资金来源通常是来自公开发行的股票而股利分配政策大多采用低股利政策。

3、企业成熟期的财务表现:(1)企业运营风险最小,企业现金流比较充裕;(2)财务风险可以适当提高,也可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提升公司价值;(3)企业会考虑适当考虑避税、节税措施,资本结构表现为扩大负债筹资的比例。企业资本来源是企业权益投资人主要是大众投资者。股利分配政策是提高股利支付率或者是用多余现金回购股票。

4、企业衰退期财务表现:(1)企业所占市场萎缩、现金流减少;(2)部分竞争者开始逐渐退出市场。资本结构体现出进一步提高负债的比例,以获得节税的好处。资本来源多为利用债务融资设法借入与公司资产最终变现价值相等的钱。股利分配政策是高股利支付政策。

三、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搭配的表现形式

1、双高搭配

双高搭配方式是高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的搭配形式,企业运营中总体风险会相对较高,实现情况缺点是该种匹配不符合债权人的要求。实现过程中会因找不到债权人而无法实现。

2、高低搭配(两种)

(1)高低搭配是高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的搭配,这种搭配的优点是这种形式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在实现上较好实现。

(2)低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的搭配形式,这种高低搭配形式使企业总体风险处于中等程度。这种匹配的优点是一种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实现表现上为较好实现。

3、双低搭配

低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的搭配,企业总体风险很低,双低搭配缺点是该种匹配不符合权益投资人的期望,不是一种现实的搭配。是一种不能实现的搭配形式。

四、基于不同角度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分析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战略选择,正确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1、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是企业成长的动力,它将长期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及其全面发展的动力,在企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应该根据其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制定明确的财务战略,加强内部员工对核心竞争力在企业中作用的理解,在意识上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外部环境一定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核心竞争力生命周期风险预警机制,使企业在其核心竞争力发展成熟后能够抓住发展机遇,成功培育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把握核心竞争力蜕变的最佳时期,采用有效的财务战略,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因此,首先应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3、规范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制度,改善财务战略制定环境。为了保障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应该规范财务战略管理制度,改善财务战略制定环境,为财务战略的合理选择和有效实施营造灵活有序的环境。在进行财务战略选择时,企业必须考虑其所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特性、竞争压力等实际情况。相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其财务战略选择也不尽相同。企业应该充分把握环境变化,灵活掌握财务战略选择的标准,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选择、制定符合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财务战略。

4、合理评价企业财务战略,企业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财务战略评价体系,合理评价已采用财务战略,依据评价结果调整企业财务战略。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企业财务战略评价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胡延涛.依据核心竞争力进行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建议.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年18期

[2]杨绍军.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财经界.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