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5:54

竞技体育专业篇1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课程竞技体育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体育是以人为对象的,而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对社会人而言,不能忽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能力越来越重要。这里所说的能力主要是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高等体育教育在培养体育单项专业能力的同时,抓好综合能力培养,例如职业道德、人际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

我校是一所以培养一流竞技体育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体育院校,在承担了赛场拼搏、为国争光这一不可替代的竞技体育特色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普通高校教书育人的共性任务。我校作为浙江省唯一体育类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的任务。在竞技体育专业课程开设上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结合我校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我分析了我院开设应用文写作的现状,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1.《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应用文写作能力因其实用性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能力和竞争能力之一。体育类高等院校的主要教学手段仍然是体育教学,我校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而体育教学也要反映当代世界体育科技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培养需求。《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设置也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1一些学生对《应用文写作》学习厌烦。

不少学生存在兴趣淡薄等心理,厌恶写作应用文。该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竞技体育专业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性,因此不少人对应用文写作这样一门相对来说比较程式化的写作课程有厌烦心理,加上平时的训练任务较重,在课堂上更容易疲劳。审视这些厌学现象,并予以有效解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1.2《应用文写作》课程主观受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专业课。

竞技体育专业学生更倾向于专项训练,或者是一些和他们训练比赛息息相关的课程。而《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程式性往往会给学生一种错觉,致使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应用文不用学,待到用时上网找个框架把内容填进去就行,结果往往生搬硬套。另外,《应用文写作》教学缺乏与竞技体育专业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提高竞技体育专业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关键应从《应用文写作》教学入手,研究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改革力度,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实践教学,从而提高相关的能力素质,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

2.改善《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针对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高等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宗旨,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存在着教学方法程式化和教学内容单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致使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教学内容中,案例陈旧或者脱离学生的生活,没有顺应时代变化,这些都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和分析等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2.1创设情境,巧设案例,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教学项目:案例示范项目、分组练习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先通过案例引出该堂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将学生引入需要通过某知识点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或虚设情境,或借助多媒体播放实景。如在讲解“求职函”这一节时,采取情境教学,即设置一个求职现场,由学生去布置,分相应的小组进行竞争。然后,展示文字范例,让学生对文体写作知识有初步认识,如文章的基本构成、内容要素等,再根据范例采用讨论的方式进一步讲解,让学生弄清各文体的基本特征。又如在讲解“通知”这种文种时,采用了有关体育比赛方面的一个通知的错误案例,进而引出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撰写他们认为准确的通知,我进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发现和培养骨干,给予信任,增加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的特点才能体现出来。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之一。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有效地处理各种关系,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小集体与小集体之间、小集体与大集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其关系,发挥整体功能需要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

2.2加强讨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人际交往。当代的大学生更需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体育课堂是较容易激发学生表现欲和与他人沟通交往的地方。如何在写作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交流能力是教师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写出规范的应用文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完成自己选定的或者之前分配的项目,对小组学习中产生的成果共同讨论、分析甚至竞争、辩论。小组的分配原则不以成绩为依据,而是根据所选的竞技项目,尽量将不同竞技项目的学生混合分组。因为不同竞技项目的学生往往性格特点差异较大,相同项目分成一组,可能会造成有的组特别活跃而有的组却不太想参与,不利于教学项目的开展。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和引导,具体活动由学生自己完成,那些课内不能完成的课题要引导学生安排好后续任务。如完成一份市场调查报告的写作,要引导学生制订一份合理的调查计划,确定人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确定调查方法,有条不紊地完成项目。为了保证讨论效果,要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的训练材料,提出有关问题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教学过程是由老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协作的互动过程,存在着学生个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这些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息的传递、感情的交流创造了平台。这样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可提高个体自我表达、自我形象塑造和自我评价能力,实现既让他人接纳自己,又能对他人认可。[2]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增加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将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作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清动作环节。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如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单项练习项目对某种文体进行专门训练,在具体操作中,要根据竞技体育专业学生特点来要求。比如要求学生根据训练写一份训练计划和比赛总结。或是针对写作的某一侧面进行专门训练,如写作格式训练、应用文语体训练等。教师提供材料确定目标,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进行练习。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某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进行单项练习的好处在于可使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加深对某一文体或者写作的认识,有效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能写出在生活、工作中常用的规范应用文。教学无定法,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统一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

参考文献:

[1]赵国枫.讨论式教学的应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

竞技体育专业篇2

(1)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有关政策是看重运动员能否取得良好文化成绩。当前我国高校没有针对现役运动员的详细管理办法,有关体育管理部门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缺乏配套的法规制度作为有效保证。

(2)运动员不同于普通的在校学生,所以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普通的大中小学教学模式要区别对待,对于运动员的文化教学方法和内容,缺乏针对性。

2加强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1)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是运动员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有利于运动员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有利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以后就业的发展。

(2)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有利于运动员退役以后的就业和发展。运动员的基础文化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其的自身修养,同时也可以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和生存发展的问题。

(3)加强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退役文化上的劣势使他们在就业上缺乏竞争力,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影响其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国家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如果发展竞技体育的根基动摇了,将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形势下的竞技体育的关系

(1)高职教育就是有关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它是传授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教育。我国需要各高校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知识,来维护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培养出社会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

(2)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高等职业教育是终身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后竞技运动员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地变化。高职教育从增加通用性和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长期发展而服务。

(3)高职教育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所以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高职教育可以在运动员运动生涯期间起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竞技运动员运动生涯后培养体育人的社会就业能力的作用、培养国际化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作用。

4提高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文化素质的对策与研究

重视全面素质培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和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在强调专业素质同时也应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强调专业素质的根本缺陷在于不能让人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忽视了以道德、情感、信念、意志、人格、自由、审美、价值理想等构成的非专业素质发展。完善的高职教育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

(1)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队伍组建,使学生工作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转变为以非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职能,对大学生(竞技运动员)进行思想引导、生活辅导和心理疏导,它是高职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

(2)利用所有教育资源。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除了发挥高职素质教育基础性作用外,还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

(3)制定科学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各专业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与特点,制定学生(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计划,要考虑各专业的个性,其基本内容不能局限于人文素质、人格素质、身心素质、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4)可行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如:工学结合、岗位模拟、临场实践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非专业素质的理解。建立科学有效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工具,评价方法,在有差异性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学生非专业素质作出有效的评价,并将相关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同时指明努力的方向。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发展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同时又要面向社会发展需要,为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根据相应的文化基础进行各类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既能在竞技体育中拼搏,又能在退役后可以很好地融入社会。

5结论与建议

(1)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指导思想应向“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转变。还要建立专门教育机构,如课程设置、培养目的、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只有循序渐进,稳步改革,只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才能达到体育经济需求与院校培养之间的平衡协调。

(2)以实践强化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建立跨校的学生社团,为学生的交流提供平台,使其积极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优化竞技运动员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专业素质能力实践的新要求,在专业学习基础上展开的虚拟课程式的非专业综合素质实践,使非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落到实处。

6结束语

竞技体育专业篇3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孕育、调整、巩固与成熟、改革与重构几个阶段。孕育阶段主要是建国初期之五十年代形成了国家,各部门,各单位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较典型的"社会参与型"培养体系。调整阶段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逐渐形成以业余体校为中坚,以国家体委为管理主体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但是随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以国家体委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的后备队伍培养体系。八十年代,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下,是这种依赖于国家和主要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三级训练网型"的后备队伍培养体系更为完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由调整阶段过渡到巩固与成熟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我国竞体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逐渐走向改革和重构,向着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发展,形成以体育总局宏观管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单位(业余体校,普通高校,俱乐部等),协会实施专项管理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1、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分析

我国在04年和08年的奥运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足以证明举国体制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是以体校为基础的举国体制下的"三级制"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过分依赖国家的投资并且国家采用行政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全面管理,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的选择、培养等全部由国家负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相应的采取了应对措施。)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最主要的特点是把过去的单轨制改为多轨制,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全社会来办高水平运动队,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结合的培养系统。横向包括三大系统:国家业余-专业系统、学校系统和产业系统。这种多轨制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形式,形成不同渠道的人才培养网络,有利于调动全社会来发展竞技体育

2、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职能的逐步转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传统培养体制受到了冲击和挑战。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育后备人才萎缩,成才率低;体育后备人才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存在分布严重不均的现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缺失,市场调节能力有限由于体育后备人才在我国分布不均,在客观上为体育后备人才进入市场,进行跨区域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益低下;运动训练与文化脱节;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发展程度低。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断裂"原因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会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竞技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校、中小学和大学及市场的结合存在着问题。

3.1体校生源两级分化,专业队员文化素质低、再就业难

体校体制整体培养效益高,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由于国家对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以全运会、省运会为杠杆,促使各级政府对优秀运动队和部分体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实行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就整体而言,体校训练网还是取得比较高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效益。但是缔造中国竞技体育辉煌的体校如今却产生两极分化,参加业余培训的人多了,可供选拔的人才缺少了。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基本呈现"三口之家"趋势,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把子女的未来前途定格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人越来越少,这正是中国目前专业体校生源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级体校为了出成绩,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在运动员文化学习上不太重视,只注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未能进入省队或国家队的人员毕业后就业安置困难。

3.2教育系统训练资源短缺,训练氛围淡薄,难以建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系统难以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经费不足,国家不对教育系统竞技体育给以专门投入。普通高校只能从教育经费中挤出一小部分来发展竞技体育,多数中小学更是无力组建运动队。二是,运动员生源不足。大部分在体育运动方面有天赋的有潜力的学生早已进入体校或专业队,所以高校专业队的生源不稳定,而且大部分在竞技体育的发展潜力已经不大。三是,缺乏高水平教练员。中小学体育老师大多来源于师范类高校,其中有着高水平运动员经历的人很少见。普通高校的教练员水平也不乐观。四是,中小学运动训练氛围淡薄。中小学的课内外体育活动缺乏竞技性个注重游戏性。

3.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仍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绝大部分还依赖于国家,我国现仍处于国家独自办体育的模式,没有真正建立与市场竞技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国的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严重脱节,这也导致了体育群众中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失。中国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性的竞技体育团体发展缓慢这也是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脱节,体育群众中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失的的原因之一。所以要依托市场,积极开发竞技体育产业。减少竞技体育对国家的依赖,应充分利用竞技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通过市场开发,使竞技体育的发展逐步走依托市场、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更好地提高竞技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自力更生。

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合理整合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的资源,处理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学习和技术训练的关系,完善国内竞赛体制才能建立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专业队或社会中从业余俱乐部到专业俱乐部到专业队的一条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专业篇4

关键词:护理技能竞赛教学改革专业建设

我省举办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秉承“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对职业教育近年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发展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验。我院连续几次参加全省护理技能竞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而使我院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职业技能竞赛的意义

1.1改变了职业教育现状

为了加强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创造性,强化职业教育与单位就业的联系,推进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学改革,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各地纷纷举办了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大赛为中职教育的教学更好地把准市场脉搏,使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一个导向标杆。狠抓技能大赛可以有效地带动和促进职业学校的全面建设,技能大赛在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2提升教师新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1]

竞赛成绩要从平时的教学抓起,而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的技能水准和指导方法息息相关。职业技能竞赛体现出对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实践性、综合性要求,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一个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不止涉及到一个课程、一个专业。因此,需要老师之间的跨专业合作,形成指导团队,这一过程对于教师之间的专业理解和认同,产生跨专业的新理念、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3技能竞赛不光赛技术,更要赛团队协作能力和计划组织能力

大赛以技能为载体,有效促进技能训练,推动课程改革,优化专业教学,加强专业建设;为学生就业、提升竞争力创造条件、搭建舞台。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计划组织能力,如竞赛培训、赛前交流、现场观摩、裁判评分等,都是教师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同时也检验出参赛选手的团队协作能力。全体教师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好的学生参加竞赛。

2.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

2.1以技能竞赛为手段,实现教学改革的作用[2]

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明确医院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程改革和学生知识、能力培养,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反映到教学过程中。技能竞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赛事紧扣市场需求的专业领域,以赛项为引领,使院校以竞赛为“坐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法。技能竞赛能够引导高职院校的综合实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促进医院与学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技术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2以技能竞赛为契机促进推动专业建设发展

在学校教学活动安排中,要研究和适应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以参加技能竞赛为契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紧紧跟上行业发展步伐,推动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技能竞赛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风向标,通过研究技能竞赛的主要内容、技术走向和对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研究专业定位,促进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2.3以技能竞赛为契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参加技能大赛,接受大赛的锤炼是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将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并以此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尤其是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师,要求必须参加技能竞赛,促使他们迅速融入专业氛围,提升专业能力。经过多次职业技能大赛的锻炼,职业院校能成长一批技术精湛的教学骨干和金牌教师。通过这些名教师来宣传教学改革理念,推广成功教学经验和成果,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辐射作用,带领其他教师不断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2.4职业技能竞赛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技能竞赛对参赛选手是综合考验,不再是看单兵作战能力。“德行天下,技走人生”,选手仅有出色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综合素质尤其重要。比赛中的临场应变能力、心理素养、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是选手应该具备的。技能竞赛不仅是对每个选手能力的检验,最主要的还是给选手提供一个展示团队合作的舞台,是对选手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考验。技能比赛的专业划分将会越来越细,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否认一个人,是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如果把你的能力与别人的能力结合起来,就会取得更大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

总之,技能大赛使各地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重视技能训练蔚成风气。任务引领、做学结合等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学校的教学实训实验条件进一步得到优化,各种实训基地的建立,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工作岗位,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特别是有的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自信,学校的育人模式也得到了拓展。技能大赛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团.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升中职教育吸引力.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J]:2011,(126)

[2]何福贵、张梅.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J]:2010.4(3)

竞技体育专业篇5

一、成立竞赛组织机构并举办技能节

为深化校园竞技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院成立了技能竞赛组织机构,负责技能竞赛的决策、指导与仲裁,制定了《教学竞赛管理办法》和《技能节组织管理办法》等文件。自2009年开始在全院举办一年一届的技能节。技能节活动每年4月开幕,12月闭幕,项目覆盖学院所有专业。竞赛训练中采用微格训练法,形成了专业技能培养的“5L”模式(5个环节),即把实践教学过程细分为校内实验实训环节、校外实习实训环节、技能考证强化训练环节、毕业设计环节和顶岗实习环节,严格按照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和课程标准实施,使技能竞赛训练与常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实现了职业技能竞赛训练方法与课程教学方法的对接。

二、将竞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训练过程作为一个教学过程

学院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素质是基础,技能是核心”的目标取向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采取逆推式方法,通过组织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认真分析,并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等方法,对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分类、汇总,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把以实用为导向的职业知识传授、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训练、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培养、以生存为导向的职业心理素质养成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无缝契合,使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实现竞赛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解决了“为赛而赛”,不能提升全体学生技能水平的问题。

按照化工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符合化工行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技能竞赛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实现了专业教学内容调整紧跟产业发展前沿技术,解决了教学内容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的问题。

遵循“教、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把竞赛训练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解决了竞赛训练与实践教学分离的问题。基于校企合作育人和开放式办学理念,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创建开放式竞技平台,实现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与价值追求,解决了校园文化与职场文化存在落差的问题。

用机制推动竞赛,用竞赛带动训练。学院构建了院系两级联动的技能竞赛组织体系,学院负责技能竞赛制度的制定与竞赛组织协调,系部负责竞赛的组织与管理。根据年度教学计划,结合院内外各种赛事安排,量身定制各种初赛项目融入实践教学中,使每次实践课变成一次小的竞赛,通过理论和操作两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技能竞赛训练方法融入常规教学。技能竞赛、培训等经验积累,有力推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三、创新了竞赛机制与训练艺术

竞技体育专业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onmanagementmechanismoftheStudents'professional

SkillsCompetition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LVRonggang,DinGmuhui

(YunnanLandandResourcesVocationalCollege,Kunming,Yunnan650217)

abstractthearticleanalyzesthestatusandroleofthestudents'professionalskillscompetitionintheeducationandteaching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startingfromtheschoolrunningcharacteristicsandcultivationpurposeofth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probesintotheprecondition,managementmechanismandfeedbackmechanismofskillscompetitionplatform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whichwillhelpth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oestablishsuitableeducationalplatformofskillscompetitionwiththeirowncharacteristics.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s;students'professionalskillscompetition;managementmechanism.

1技能竞赛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随现代高新科技产业和生产技术体系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它兼具高等教育特性和职业教育特性。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近二十年来发展迅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或称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各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问题。因此,服务地方、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实践为主、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就传统教育教学而言,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活动是培养学生的三个基本育人平台。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成为新的育人平台。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上具有专业教学的特点,在形式上具有校园活动的特点,发挥着“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重要作用。①

2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的管理机制

2.1院校领导和专业系部重视是管理的重要前提

中国高等职业院校采取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也就是说,是采取行政管理体制而非学术管理体制,在教学工作中有明显的行政导向性。因此,院校领导对技能竞赛的认识和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系部和专业教研室的态度。系部负责人常常是各种技能竞赛活动的基层组织者和管理者,指导教师和学生则是技能竞赛的直接参与者和操作者。他们在技能竞赛活动中需要投入较大的体力和精力,承担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是很难长期持续的。竞赛一般需要经费,虽然有时有企业赞助,但学校也要有稳定的经费投入,这也需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院校领导把技能竞赛作为强制要求和规定动作,是技能竞赛正常和持续开展的关键。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在2013年云南省赛和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正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

2.2设立技能竞赛的专门管理机构和专项经费

目前比较适合高职院校参加的是总部设在天津的国家教育部主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各省教育厅主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包括高职赛和中职赛),这两项大赛已经形成对接和联动,而且有了三年规划(2013~2015年规划),其管理也已走向信息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平台()。因此,为了加强技能竞赛活动的管理,很多院校成立了技能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管理部门,②例如实训处、实训中心或工业训练中心等。多数院校在年度预算中设立技能竞赛专项经费,以保障和维持竞赛的正常开展。实践证明,仅仅靠企业合作和赞助是难以为继的。为了节省开支,可以采取竞赛项目化管理、企业冠名合作、竞赛与技能资格鉴定合二为一等操作方式。

2.3建立和健全技能竞赛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应参考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竞赛规章制度,出台本校的技能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对竞赛活动的类型、等级、立项审批、组织管理、经费开支、工作量认定、奖励标准、安全管理、资料归档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地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竞赛制度,如竞赛申报审批制度、赛项规程专家论证制度,赛项项目化管理制度,竞赛奖励制度,定期举行制度,校企合作、行业参与制度,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评判机制,竞赛安全保障制度等。③为了提高竞赛的水平,要参照国赛或省赛的规程来制定竞赛方案或实施细则。建立由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的多元化技能竞赛评判队伍。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把技能竞赛打造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

2.4建立内外竞赛体系,提高竞赛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建立学校内的两级技能竞赛体系,即学校级和系部级的竞赛体系,与省赛和国赛对接,对于学校的教学和实践都很有意义。国赛或省赛是精英比拼,为了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校内竞赛则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更好地培养学生。校际竞赛让院校间增进了解,加强交流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向一流院校看齐;校内竞赛则让学校和教师认识教学上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校内竞赛可选项目较多,学生参加众多,能更有效的锻炼学生,并且一般也是省赛或国赛的预选赛。通过学校内外的技能竞赛,培养了学生,锻炼了教师和管理者,势必提高学校组织技能竞赛的能力和水平,能够争取承办省赛或国赛,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现自我。

2.5加强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和实施

一次技能竞赛的成功,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完美的组织管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每次组织技能竞赛,首先要有职能部门来统筹协调相关人力资源和实训资源。其次要制定严密的确实可行的竞赛方案。方案中要有详细的竞赛组织机构、竞赛赛项、分项裁判组、奖项设置、工作安排、报名程序、时间安排表、经费预算等。再次要有科学合理的规程或实施细则,规程中要有严密的竞赛规则、题目和评分标准,既要体现专业上的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和严密性,这些都要由专家反复论证形成。最后要有精心的全面过程管理,赛前的场地踏勘、仪器设备、材料和用品准备、报名工作、秩序册制定、奖品奖状、宣传等,赛中的接待、开幕式、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赛后的成绩评定、名次确定、颁奖和闭幕式、总结、资料归档等,都要一丝不苟地做好。

2.6有效控制技能竞赛的范围和频度

当然,那种纯粹为了追名逐利的技能竞赛也是应该摈弃的。之所以重视技能竞赛,是因为它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技能竞赛活动呈现多层级和多样化状态,对于名目繁多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要有选择地参加,以免陷入赛事频繁而疲于奔命。选择的标准是看赛事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否是所属专业(群)的核心技能,对专业(群)建设和教学有无帮助。过于频繁地参加技能竞赛对正常教学没有帮助,可能适得其反。每年度学校级的竞赛不宜超过一次,系部级的竞赛不宜超过两次,班级内随堂竞赛则可以多次。

3技能竞赛反馈作用机制

3.1将技能竞赛和日常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培养学生是学校的终极目标。技能竞赛完全服务于教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必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应该把技能竞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正常的教学中产生出优秀的学生,经选拔和训练后参加竞赛。日常教学是一种常规的全面的系统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而技能竞赛是选择专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的能力和素质来考量学生,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比如矿产地质勘查赛项的岩石矿物鉴定和钻孔地质编录项目,均为地质勘查类专业的核心技能。技能竞赛的项目化操作、竞争性和高强度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

3.2通过技能竞赛来促进专业(群)建设

日常教学中,很难发现教学质量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横向之间缺乏比较标准,很难说孰优孰劣。中国有句古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校际间技能竞赛就是一个检验平台和透视窗口,让各个职业院校显出本来面目。通过技能竞赛来检验学校的专业(群)建设,发现问题,为专业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训教材建设等提供指引,促进专业(群)建设。所以可以说,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的统考。

3.3通过技能竞赛来推动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

技能竞赛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经验。由有关的管理部门和系部分析竞赛过程,剖析竞赛成绩,提高竞赛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并进一步来推动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特别是,由学生的竞赛成绩来推断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合适,重新审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及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基本途径,具有主体地位。技能竞赛正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技能竞赛更能让教育者从深层次发现问题,为实践教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为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契机和方向。

注释

①张志,赵琼梅.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因素分析及以赛促教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3(8):23-24.

竞技体育专业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会计;建议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强化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但随着技能竞赛的蓬勃开展,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包括赛事组织设计、资源配置和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系统的研究,建构一套合理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体系。虽然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国外的研究对我国开展技能竞赛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能完全照搬。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体系建设理论仍然需要更多的完善,在宏观及微观视角下的制度化、规范化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仍然需要不断补充。本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来的,通过大量收集文献资料,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汇总、比较研究,系统掌握了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发展现状;通过调查,全面了解、确定了职业技能竞赛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总结、借鉴先进经验,提出了以下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希望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健康发展,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新时期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高技能型人才,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以期最终探索出一套适合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管理制度体系。

一、对行政教育部门的建议

目前,我国职业技能竞赛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问题在于职业技能竞赛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建设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体系,建议将技能大赛制度内化到行政教育部门当中,实现技能大赛由临时性、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周期性工作转变。同时需要制定相应具体的行政实施细则,否则政策的执行与落实力度必然会逐级减少,最终声势浩大的技能大赛落实到职业院校里就仅存空洞的口号。应本着公平公正原则、信息公开原则、普惠性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基础性制度体系。

(一)提升职业技能竞赛的高度。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技能竞赛,也公布了一些要求各地区大力开展技能竞赛的文件,也有“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样一句教育界“流行语”,但职业教育的技能竞赛实质上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上级行政教育部门可以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各个职业院校的一次“高考”来看待,制定相应详尽的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甚至问责制度,相信各职业院校自然就会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教学的最终考场,为了备战这场“高考”,开展各类的校内竞赛,围绕大赛的内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自然会上一个台阶。

(二)成立职业技能竞赛常设机构。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大赛的举办方需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运行机制,为其深入持久地开展竞赛提供保障,并且要把相关制度予以严格落实,因为在所有环节当中,制度的执行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所以常态的工作需要一个常设机构进行组织管理,行政教育部门应成立常设机构,例如:技能竞赛科。建议省、市、区各级行政教育部门都分别设立这类部门,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指挥组织实施区域内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并配有专职的、带编制的教育行政人员来直接组织管理竞赛工作。不建议大赛的举办采用由行政教育部门主要牵头,由行业企业、各职业院校组成组织委员会的共同管理形式,以确保各类竞赛的专业性,避免竞赛出现商业行为及各种不公正、不公平的行为。常设机构的日常工作包括直接组织、具体安排各学科的技能竞赛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并负责对职业技能竞赛进行深入的研究,编制完善科学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编制常年的、周期性的技能竞赛计划等,使职业技能竞赛在制度下有序开展。

(三)成立职业技能中心。建议成立省或市职业技能中心,功能为职业技能的培训、检测和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中心应直接受控于行政教育部门的职业技能竞赛常设机构,是各职业院校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之一,日常工作包括:各学科各种技能的测试及证书的颁发,统筹安排本辖区各职业院校间的各类技能竞赛,包括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级选拔赛。所有的测试及竞赛都在本中心进行。性质为行政教育机构,并且不与商业机构合作,避免了商业运作模式带来的一系列不公平问题。职业技能中心不依附某间学校或某个企业而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运作场所,有各学科技能测试的设备仪器,为此行政教育部门必须有所投入,构建各类固定资产,配备各类专家及公职人员。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的职业技能包括传票翻打、点钞、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和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等,为此,技能中心就必须配备计算器、传票、点钞券、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电脑、会计软件等相应的设备工具。技能中心应制定职业技能测试制度,制度适用于各职业院校。制度应规定各职业院校都必须组织学生到技能中心进行各学科的各类技能测试,测试成绩可分为合格、良好、优秀三个等级,合格以上等级者颁发各级技能证书,作为学生求职、晋升的依据,并作为学校颁发毕业证的条件之一。这种技能测试制度的好处还在于,由于存在着技能中心的第三方评价,在这种公平公正的评价下,学生的技能测试成绩,可以作为上级教育部门评价、监督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依据,并配以相应的奖罚措施;也可以作为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颁发各种奖金、晋升的依据之一。不仅能促使各职业院校自觉围绕技能测试开展日常教学,为了提高毕业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促使教师为了学生能通过技能测试全力授课,积极指导学生参与技能中心的技能竞赛;学生也会为了拿到技能证书和毕业证书更加自觉地学习,能有效地抑制学生通过搞关系等方式通过考试和教师对考试把关不严等现象,学校的办学风气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有力保证。由于测试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也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竞赛目的。

(四)分层分级的竞赛机制。教育部提出了要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竞赛序列,这是大赛举办者的行动纲领,必须层层落实。职业技能中心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举办本辖区的技能竞赛。设置省、市级别职业技能中心的,市级技能中心隶属省级技能中心,负责定期组织本市各职业院校的各类技能竞赛,竞赛具有行政性质,各职业院校必须无条件参加,为此学校应把这类的竞赛作为日常的工作任务。为了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级技能中心每年要举办一次全省级别的大规模的技能竞赛,为了让学校有多一次的参赛资格,省级比赛可设计为与市级技能竞赛不关联,各院校在市级比赛的基础上可重新派选手参加省级比赛,获得名次的学校有资格代表省参加全国总决赛。若只设置省级别技能中心的,就由省级技能中心负责定期组织本省各职业院校的各类技能竞赛及全国总决赛的选拔赛。校级技能竞赛由学校组织,学校要以技能运动会、科技文化节等活动项目为载体,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竞赛覆盖学校的每个专业。由于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技能中心的各类技能测试,这些测试就是学生的一次个人竞赛,学生的测试成绩,可以作为选拔选手组队参加校内团体竞赛或省市级赛的依据。若选拔选手时需要重新测试学生时,可依靠职业技能中心,职业技能中心应提供最新的测试平台,例如提供会计专业网上在线测试,这样可以解决学校教师选拔选手困难的问题。

(五)竞赛项目细化制度。许多职业技能竞赛项目都是综合性的竞赛,颁发综合性奖项。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省选拔赛会计技能赛项竞赛”为例,由“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和“会计业务手工处理”两部分组成,在“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又穿插了出纳、成本、总账和主管四个不同岗位的专项技能pK赛,奖项是这些项目的综合奖项,包括一二三等奖,没有设置单个项目的奖项。这样会令到没有获奖,但单项技能突出的选手得不到鼓励,也打击了没有获奖的参赛学校的积极性,不利于技能竞赛的广泛开展。为此建议职业技能竞赛应细化竞赛项目,例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省选拔赛会计技能赛项竞赛”,可细化为各专项技能竞赛,也即可以分为点钞技能竞赛、翻打传票技能竞赛、账务手工处理技能竞赛、账务手工处理技能竞赛,总奖项下相应设置各专项技能奖项。为了准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技能中心也应常年举办与大赛内容相关的各学科细化的竞赛项目。例如会计类的竞赛,应设立上述的点钞技能竞赛、翻打传票技能竞赛、账务手工处理技能竞赛、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技能竞赛等竞赛项目,以便更好地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选拔赛对接。并且技能中心作为各职业院校的上级行政主管单位,可颁布技能竞赛规则,规定各职业院校必须参加比赛,获得名次的学校可获得奖状和奖励。这些奖项也是教育部门对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进行考核、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

(六)制定培训制度。建议职业技能中心编制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制度。首先要加强中心内管理人员以及各学科各类技能培训导师的学习,通过各类职业技能相关的培训班、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实际案例的讨论分析会、典型介绍、专题调查研究、现场参观等形式,组织他们学习最新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深入地进行竞赛理论的探讨,研究国外技能竞赛发展水平成熟国家的先进竞赛制度,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技能中心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并通过组织各职业院校教师到技能中心参加各类培训班,把技能中心学习到的最新技能和理论传递到学校,最终传递给学生,能很好地帮助广大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七)赛出综合能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主要是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始终倡导与追求的目标。以会计专业为例,我国目前正需要大批的具有应用型、会计职业综合能力较强的财务会计人员。但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究其原因就是会计综合职业能力较低,出现了学生高分低能,无法在短期内胜任工作的现象,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企业不是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不仅能记账、算账和报账的会计,更需要职业道德强、工作态度好、责任心强、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沟通、有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会计人员。目前的各级技能比赛,比专业技术多,比综合素质少。为此建议竞赛项目设置综合能力面试环节。形式可分为个人面试和团体面试,个人面试侧重个人能力,团体面试侧重团体合作能力。通过交谈,竞赛选手的内在潜力和能量可以表现出来;通过回答各类问题,可以知道竞赛选手拥有多大的综合能力。面试评测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能力:1.口头表达能力。2.综合分析能力。3.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4.人际交往能力。5.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稳定性。

(八)时间安排。职业技能竞赛的时间安排不妥当,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出现一系列的备赛问题。竞赛时间应该顺应学校的教学规律,在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下,建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的时间安排在每年的12月底,省赛在每年的11月中旬。因为根据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切实落实职业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也就是大三的第二学期为顶岗实习时间,并且很多的职业院校为了让学生比其他学校早一步找到实习单位,把毕业生离校顶岗实习的时间提前到每年的11月中旬左右。上述的竞赛时间安排,可以让大三毕业生离校顶岗实习前参加省赛,能避免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赛前集训时,出现学生宁愿顶岗实习也不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职业院校的建议

职业技能竞赛需全程全员参与,制度的落实不是有多少学生参与国赛、省市赛,最重要的环节是有多少学生能参与校内技能竞赛的训练及竞赛,这是技能大赛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虽然本课题组建议成立职业技能中心,能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技能测试,但技能中心的竞赛毕竟是校际之间的比赛,学校精英与精英之间的竞赛,只有校赛才是全员参与的竞赛,因此必须建立全程全员参与、科学、健全的校级竞赛制度。

(一)思想上真正认识技能竞赛的本质。虽然很多职业院校都比较重视技能竞赛,但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在各级技能竞赛中获得奖项,提供知名度,为此而开展一些相应的临时性活动,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挑选参赛学生,选人的方法一般比较简单,没有达到人人参与。并且一些相关的制度措施都是临时性质的,说到底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举办技能竞赛的意义,没有把技能竞赛升华到应有的高度。真正意义上的重视,是必须把技能竞赛作为日常的工作来抓,建立长效机制。校级技能竞赛制度趋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校内技能竞赛活动经常性、全面性的开展,且项目设置要实现专业全覆盖,教师、学生全参与。这些都取决于学校对职业技能竞赛本质的认识程度,学校认识的深浅而采取的不同措施,能直接影响全员的参与程度,因此职业院校要把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一项对学生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把获奖作为目标,否则,校内举办的各类技能竞赛就完全背离了它的宗旨。

(二)制定长效的技能竞赛工作制度。只有保证各项技能竞赛都能按制度办事,才能避免随意性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要把技能竞赛写进每年总体工作计划,要求各专业必须举办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例如:技能竞赛月、各类协会的技能竞赛活动等,并且这些活动不应每一学年只举办一次,建议上下学期均应举办。可根据教学进度来举办不同项目的技能竞赛。例如会计专业,当修完了《基础会计》课程,就可以举办基础会计手工账务处理技能竞赛;当修完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就应举办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等。技能竞赛要求学校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制定细化的竞赛方案,并严格组织实施,做到大赛有方案、落实有措施、安全有保障。在竞赛项目上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以本学期课程为主,充分体现课程的培养目标,选择学生基本素质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相关和专业技能相关的项目。做到部署周密、安排细致、宣传广泛、发动积极,各环节要衔接紧密、确保竞赛的高效、实效、公平运作,体现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营造“人人讲技能、人人练技能”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完善的技能竞赛组织管理体制。为保证各项技能大赛都能按制度办事,关键是学校层面要设立专门的技能竞赛管理机构或岗位,配备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技能竞赛的研究,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包括竞赛管理办法、奖励办法、经费管理办法、选才和训练细则等。建议职业各院校成立技能竞赛科室,专门负责领导组织学生技能竞赛。为了突显技能竞赛的重要性,科室成员必须为专职成员,只有专职人员才有时间、精力,去严密地组织、协调、督促和检查技能竞赛,处理竞赛过程中的问题,并深入地研究技能竞赛,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不赞成有些院校成立由分管副校长兼任主任的技能竞赛委员会,去负责领导、组织学生技能竞赛,并且这种竞赛委员会成员是由教务科、学生科、团委、实训中心等相关部门人员兼职组成的。这种机制模式,非专职人员所做的工作就是非本职工作,非本职工作往往没有本职工作做得更好。这种兼任机制也表明,这些院校表面上很重视技能竞赛,实际上技能竞赛的工作只作为兼任工作被对待,没有被真正重视。技能竞赛科是专门具体组织管理技能竞赛的部门,每学年通过举办技能运动会、科技文化节等常态化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为抓手,搭建校级技能竞赛平台,积极组织校内各项技能竞赛的开展,不断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技能竞赛科负责日常技能竞赛管理工作,如转发省或国家的竞赛规程,组织、申报、审批竞赛经费;组织各部门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本校技能竞赛,制定本校竞赛方案、确定竞赛规模和时间,组织技能竞赛命题、评审;做好参赛时的后勤保障,负责与竞赛有关部门的协调联系,调配学校的资源;协调人事部门做好技能竞赛教学工作量的考核、认定等工作。

(四)修订基于技能竞赛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有职业技能竞赛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无缝对接,才能使技能竞赛活动融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才能达到广泛开展校级技能竞赛的建设目标,为此关键要着重修订基于技能竞赛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会计专业,为了突显技能竞赛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方案可规定会计班的学生每学年都必须参加会计技能竞赛。为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别技能竞赛活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载明《各级各类别技能竞赛活动获奖学生学分奖励的办法》,规定学生参加院级(含院级)以上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系统、协会、学会主办的各类会计竞赛(不含各类表彰)获得奖励证书的,获奖的学生不单单获得学校颁发相应的奖金,同时可获得学分上的奖励。

竞技体育专业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011年度科研规划课题——职业技能竞赛及其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义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91622)。

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高速增长的态势。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求,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引导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引导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从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职业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技能竞赛制度的重要方面,关系技能竞赛的举办模式。切实可行的职业技能竞赛校企合作机制,能够促使职业院校与企业相互接触,共同学习,力求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和训练学生的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最终实现“校企合作的教学做一体化”。

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高技能型人才需求而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等校外用人机构之间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其本质是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职业技能竞赛与校企合作的关系

校企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把多年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形成用职业技能竞赛考查职业教育的制度。

职业技能竞赛是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校企合作的平台,是创建和完善有效的职业教育工作机制和校企合作的载体。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职业院校引进现代企业的先进观念,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层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校企合作方式的变革。

职业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实施机制研究

1.职业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举办形式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要从应用和实际角度出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就是让企业参与到职业技能竞赛当中,为竞赛提供专业设备、提供技术支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竞赛评委,把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要求融入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举办技能竞赛,用企业标准引领职业技能竞赛,让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直接接触产业需求,通过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深入合作,实现职业教育教学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从而优化专业设置,深化课程改革,积极开发实训课程与实际操作课程,同时,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的技能教学。

2.职业技能竞赛的企业设备选用

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实践技能操作设备应当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先进性,应当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并切实突出技能型,使技能竞赛具有较强的选优功能。职业技能竞赛专业设备应当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适应行业、企业最新技术的发展,随着企业一线设备的更新而及时更新。但是,若让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学校购置比赛专用设备,势必增加教学实训设备条件相对较差学校的经济负担,而且企业技能竞赛专用设备用于教学时,由于数量较少,不能达到一个教学班的教学需求,需要再次购置,当经济条件受限制不能二次购置时,必然造成职业技能竞赛专用设备的闲置。所以,职业技能竞赛应积极引进企业最新设备,由企业为技能竞赛提供比赛专用设备,并提供技术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技能竞赛接触行业、企业最先进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直接感知企业产业需求,把生产实际中的新技术引入职业教育教学,引导职业教育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保证职业教育与企业在实践操作设备方面的“无缝衔接”,使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企业员工角色,使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3.职业技能竞赛的企业考核标准

职业技能竞赛是评价参赛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技能竞赛中参赛学生的表现,对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水平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评价。所以,在技能竞赛评判队伍组建时,必须充分体现评判标准的权威性,把专业和学术作为组建的基本原则,评判专家以行业专家、学者、企业技术能手、职业院校一线教师为主,建立多元化技能竞赛评判队伍。并且,以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省(区)教育厅颁布的技能教学标准、训练标准为基本依据,并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科学规范的企业型技能竞赛考核标准。考核评价内容积极与企业岗位需求接轨,用行业、企业最新标准引领技能竞赛标准。吸纳企业一线熟悉设备配置、性能、运作的资深技师、专家、技术能手等参与技能竞赛的评判,把现代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融入比赛,以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技术操作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体现新形势下产业、行业、企业的新技术要求。

职业技能竞赛校企合作机制的目标

1.促使职业教育满足企业需求

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是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职业院校在实训技能操作过程中,应与企业合作,建立与企业真实环境相同的技能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来检验职业教育改革的质量,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使职业院校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校企合作举办技能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灵活应用先进技术的技能,并且通过技能竞赛过程中对企业先进设备的调试,使学生具备提高生产工艺的技能、进行技术改造的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校企合作的举办,使职业教育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在教育教学时,将学校技能训练和企业生产流程并轨,培养人才的技能素质满足企业的需求。

2.规范职业教育的实践技能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举办技能竞赛,职业院校与企业进一步深层合作,使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与企业员工培训相融合,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更进一步密切了校企之间的关系,职业院校在实施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教学中与企业用工需求对接,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技能竞赛,职业院校引进了现代企业的先进设备操作工艺,使职业院校的技能教学更规范、更标准,实训基地更贴近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或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高。

3.推进深层次的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

职业院校的校内实训场地,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的实训场地与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才能保证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有效实施。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这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完成了理论学习和实训环节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能体验真实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通过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和训练学生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启滔,梁军,潘雪莲,李韩妃.将职业技能竞赛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J].广西教育,2011,(6):88-89.

竞技体育专业篇9

关键词:技能竞赛;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改革;技能实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所需人才的技能要求。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全新的比赛形式,开辟了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革新之路,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

各市各省乃至全国每年举行技能竞赛,技能竞赛使职业教育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革,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得到了广大学校的认可,逐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竞赛”的局面,并将技能竞赛“覆盖所有院校、所有专业、所有教师、所有学生”。就电子电工专业而言,由最初的电子装配与调试项目和机电一体化装配与调试项目,发展至今又增加了单片机项目、空调制冷项目、现代电工项目、机器人项目等等,参赛选手也由少增多。技能竞赛检阅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同时展示了职教学生的精湛技能、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体现了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拓展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素养。笔者作为一名竞赛指导教师,从事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已有6年,并每年都从事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训课教学,连续5年带领学生参加苏州市中职、高职技能大赛,获得优异的成绩。笔者自己也参加了苏州市教师组技能大赛,取得让人满意的成绩。笔者通过自己指导学生参赛和自己参赛,所获得的这些实践经验来谈谈技能竞赛在职业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一、技能竞赛促进职业教育的模式的变革

技能竞赛不仅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的全方位检验。

根据技能竞赛项目的设置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现有的电子电工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竞赛的需求,所以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当然除了调整课程模块设置外,还要增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而,课程设计要通过教育思想、体制、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并根据电子电工产业需求进行设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将课程设置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实训课和顶岗实习。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可进行电子或电工的中级工实训,达到一定技能后便可进行中级工考工,中级工考工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应会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相应专业知识的应知能力,满足应会应知两个条件,学生便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当专业课程全部结束后,学生即可进行电子或电工的高级工实训,达到一定技能后即可参加高级工考试,若应会应知都达到要求即可获得更高等级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接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开设的顶岗实习项目主要是到专业相对口的工厂去实习,通过实践工作,即可比实训更深层次地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这样才能适应真实的生产制造。

二、技能竞赛成就教学方法的变革

从技能竞赛的比赛情况看,模块式项目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当代职校生的特点。对于电子电工专业的职校生来说,模块式项目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模块式项目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以项目的形式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边教边学边做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增加了知识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模块式项目教学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以企业的需要为依据制订培养方案,注重构建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结构,着重于职业技能的提高。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过程融入实训中,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

三、技能竞赛促进教学管理体制变革

技能竞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因而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更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检阅,同时也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管理水平以及教师能力的综合考察。所以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改变目前的教学体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水平的全面提高。

目前,我校的教学和考核的一般都是同一个老师,没有一个第三方的检验标准来检阅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技能竞赛则不同,它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来评判每一位参赛选手的技能水平,这就可以衡量出每个选手的水平,因而我们可以仿效技能竞赛,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制订合理的评判标准,逐步实行教考分离,以改变目前教考统一的局面,形成比较客观的教学效果考核体系。

四、技能竞赛加快产学研结合

职业技能竞赛往往可以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动态。教师指导并参与技能竞赛,可以贴近专业技术最前沿,这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是促进教师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搭建的平台,将教师的专业知识转化成科研技术或转化成创新产品,由此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共同下企业,不仅把学生管理从学校延伸到企业,而且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让学生和教师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熟悉并掌握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技术和工艺。在实际生产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在实际生产中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也可以接受来自企业的前沿知识和技术,让自己不只停留在书本上,更加可以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掌握专业技术的发展态势,回到学校更好地投身到教育教学中,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竞技体育专业篇10

论文摘要:阐述我国竟技体育职业化、院校化发展的动因,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促使现代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使得竟技体育自身价值进一步提高,竟技体育又逐渐渗透到国家普通高校和专业体育院校中,得到蓬勃的发展。随之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竞技体育管理主体,改变了过去由政府部门单一管理主体的模式,出现了职业化、院校化等共同发展的竟技体育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体育体制,尤其是竞技体育体制由原有政府型逐步向“政府一社会”型发展,最终将转变为完全由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一种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出现了多种不同高水平竞技体育队伍及相应的多元管理主体。笔者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以此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社会学依据。

1、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动因

1.1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我国加人wto,对外开放进人新阶段,表现为由政策性开放走向制度性开放;由局部的开放走向全方位的开放;由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开放走向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的产业开放。体育事业在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中属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范畴,那么在这种改革趋势中,对我国体育体制中原有的一些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就必定也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具体到现行竞技体育体制而言,只有对其进行改革才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选择,并将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其次,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来看,我国的体育事业长久以来一直是“政府管理型”体制,顺应政府职能转变,近年来体育系统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严格地说,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方面,改革的力度、深度还未能触及竞技体育体制的根本。从长远看,为了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能够尽快地走出改革带来的负面震荡,作为主管体育的政府部门,就应尽早地让竞技者事业的相关资源进人市场,只有这些资源在市场的运动时间越长,才越有可能实现均衡、合理的配置;而体育主管部门则需为这种竞技体育市场化发展制定规则,并为之服务。

1.2商品经济体制下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

    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文化的大交流。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单一的奥运会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出现了许多单项体育项目逐渐向职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足球世界杯赛、国际汽车一级方程式大赛都已成为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运动。国家于1995年6月20日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政府导向作用、各种媒介的广泛宣传,使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体育就是竞技的单一观念,将竞技与休闲、娱乐、健身有机结合,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去,将体育的竞技、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社会时尚。因此,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竞技体育队伍的职业化,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竞赛组织运营的市场化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社会现实。

1.3人们体育消费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前20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主流目标,已进人了迅速提升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产活动方式的变革将使体育的功能、形式和内容都随之发生变化。体育的性质发生改变,各国都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以促进休闲运动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开始了5天工作制,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两个长假都有利地推动体育消费的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收人的迅速增长,使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摆脱了以生存资料为目的的生活理念,群众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以及体育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强。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增长率随家庭收人、个人收人的增长呈总体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开发集聚了经济能量和社会消费的基础。

1.4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逐步开发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娱乐、休闲形式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随着体育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市场的主客体出现,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无形资产、体育用品等体育市场应运而生,其中与竞技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观众和球迷群体,竞技体育的巨大市场和经济价值正在被开发和利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也通过市场开发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政府之外的发展资金,缓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不断开发亦将进一步巩固和推动了职业俱乐部管理主体的发展。

2、竞技体育院校化发展的动因

2.1“院校化”是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的目标之一

    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结合有着历史渊源,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将体育与教育结合在一起。纵观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必须同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素质(包括体质)等相关因素的普遍发展相协调。竞技体育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竞技体育应以经济、科技、文化为基础,走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道路,将竞技体育的发展建立在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体育普及为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现竞技体育“院校化”。

2.1.1“院校化”是实施“科技兴体”的一项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出于我国体育科研机构分散、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导致科学技术与体育运动实践难以紧密结合,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充分发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和体育院校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建立科训一体化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有效解决优秀运动队科学训练的集约化管理问题;体育技术市场培育问题;重点训练基地和优秀运动队的科技建设问题;高水平、适用性强的科技成果开发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问题;以及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问题。因此,竞技体育向“院校化”的战略转移,将会极大地调动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的科研力量投人到竞技体育战场,并会给高等院校各学科教师带来更多的直接为运动实践服务的机会,切实解决和突破一些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2.1.2院校运动员已成为竞技体育领域的生力军

    我国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国家为探索一条培养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员之路,加速奥运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解决在役和退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问题,决定在原国家体委直属的6所体育院校创办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实施“亦读亦训”的培养方针。随后经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科学论证,将运动训练学专业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本科教育正式专业,实行全国招生。各体育院校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迅速组建了竞技体校和运动训练学系,将竞技体校的专项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专业办学进行了有机结合与衔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初中、高中、本科一条龙的“亦读亦训”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后的20多年,各体育院校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学专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竞技运动项群,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北京体育大学的田径、重竞技项目,上海体育学院的摔跤、拳击、武术、击剑等项目,武汉体育学院的水上、武术项目,沈阳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冰雪项目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全国57所高等院校内试办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队以来,到1990年已正式成立了田径、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5个单项体育协会。cuba联赛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内已形成巨大的影响,近一两年来,大学生足球联赛也在迅速推进,其它项目如跳水、艺术体操、拳击、健美操等也发展迅速,影响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发展前景广阔。另外,一直以来作为奥运金牌榜上金牌大户的中国跳水队同清华大学的联姻,成为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代表。

2.1.3“院校化”可为运动员“二次就业”打下择业基拙

    竞技体育“院校化”是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工程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省、市运动队的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大多数由劳动部门分配到企事业单位,从事非体育性质的工作。随着我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大批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运动队,成为运动队在编制、资金、住房等方面的巨大包袱。面对已走到尽头的统分政策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专业运动员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尽管一些优秀运动员退役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但在人数众多的运动员队伍中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竞技体育向“院校化”战略转移,也可为广大现役运动员获得学历教育和文化知识提供了机会,使运动员在从事专业训练的同时接受较系统的高等教育、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退役后可在较宽范围内就业,不仅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改善优秀运动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2.2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推动高校管理主体的发展

2.2.1高校进入高水平竞技体育行列的主客观条件

    由于国家的长期投资,高校积累了开展竞技体育训练所需的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和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体育教师两种资源要素,使高校承担一部分竞技体育训练任务成为可能。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对外交流的层面趋于丰富,国际间的交流增多。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重返奥运会,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手段,更广泛参与到国际竞技大舞台上。然而,繁重的竞技任务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财政压力,使得体育部门单独承担国家竞技体育任务的困难程度加大。与此同时,教育部门本身也面临着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各种国际高校竞技体育交流的需要,这种形势也促使了教育部门应尽快发展高校竞技体育,参与国际竞争。

    从1986年4月一1987年,原国家体委陆续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4个有关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法规文件,并正式批复了清华大学等51所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院校,把培养高水平的运动人才,组队参与国际竞赛和体育交流,提到了高校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规划》颁布后,使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明确针对奥运争光战略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2年3月教育部又给6所大学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均给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的保证和宽松的环境。

2.2.2高水平竞技体育文化价值增强了高校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

    竞技体育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也是社会大文化中一个具体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代表着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精神,通过开展竞技体育活动,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比赛当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而竞技体育文化的精神能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正确地引导体育文化活动,以使校园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竞技体育同时又是提高大学知名度的一种手段。竞技体育管理走向多元化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政府积极支持、鼓励普通高等院校以自身实力建立相应的竞技体育项目。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普通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得到充分的发展,水平也随之大幅度的提高。在此情况下,普通高等院校所承办的cuba联赛、大学生女足联赛、清华大学跳水队等竞技体育得到社会媒体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同时众多商家对cuba联赛的赞助也充分体现了其商业价值增强。社会各界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广泛关注,无疑是对竞技体育的又一管理主体—高校加大体育工作力度注人了活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之间也产生了从生源到就业各个环节的激烈竞争,各高校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各高校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实力,广泛宣传自身的办学理念,提高社会知名度,因此,竞技体育给高校提供了一个媒介和一个充分展示、宣传自己的舞台。

2.3体育院校的管理主体多元角色地位

2.3.1办学职能的逐步转变

    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为主要办学职能的教育机构。体育院校调整为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单一系科院校,1980年全国体工会提出“创造条件,把体育学院办成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后,原国家体委直属体育院校先后成立了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体系相结合的试验田和三结合基地的试点。各体育院校积极探索“亦读亦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的环境下,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进行体制改革,对原属体育院校只保留1所,其他院校下放到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政府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各体育院校为适应不同阶段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确立了以体育教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特色,服务全国,服务地方的办学指导思想。

2.3.2发展竞技体育是突出办学特色的要求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对直属体育院校进行体制改革,已下放的原直属体育院校面临着全国体育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又要面临国际体育教育机构进军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我国体育院校由于发展基础的原因,过去更多地强调和突出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对行业专业性特点重视不够,而与师范类院校培养师资的办学力量相比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体育院校要跨出以师范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模式,把体育院校办学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自己在体育领域的主力军作用,《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给体育院校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突出以体为本、办出竞技体育特色,是体育院校发展的需求。

2.3.3发展竞技体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体育院校仅有北京体育大学是部属院校,而其它院校均为地方所管辖或以地方为主的共建院校。因此,体育院校面临着既要承担国家奥运任务又要为地方体育事业服务的要求。从体育院校竞技项目设置目标重要性的调查可以看出,体育院校运动队项目的设置,主要考虑因素是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并围绕这一最高目标制定和实施全运会及大运会目标。

    在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强劲发展形势面前,体育院校事业发展面临着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与挑战。因此,从体育院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在加强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人才培养的同时,体育院校应十分强化其竞技体育功能,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为提升所在省、市竞技体育竞争实力作出贡献。以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对体育院校办学的支持,同时瞄准奥运会这一最高目标,强化造就“国字号”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输送力度,进人国际竞技舞台和竞技市场,提高国家投人比重,在认真履行既为地方服务又为国家作贡献双重职能的作用下,充分体现体育院校的办学性质与特色,促进体育院校整个事业的发展。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