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51:29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与解读

1.核心素养概念形成追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也积极响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核心素养都成为教育界的高频热词。追根溯源,国际上最早提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于1997年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项目,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后来各各国家也在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比如:加拿大将核心素养列为学生毕业中必要的学习成绩。澳大利亚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将各项能力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去。2.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既有总目标需要完成,又有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所以要想让这些目标充分落实就需要与核心素养的完美结合。经查阅相关资料显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致包含四方面的内容:“理性精神、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法治意识”。(1)政治认同。是指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义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对所建立的社会阶级、社会制度、政治权力公民的认可与接纳,并且在规范的前提下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2)公共参与。所谓公共参与是指在社会各方面中,人们对经济、文化、政治的关注。所以公共参与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旨在推动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立场来参与社会生活,如在政治方面,依法行使选举权、建议权和监督权,积极参加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提升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3)法治意识。笔者认为,法治意识是社会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的有关法的知识、想法、态度,反映出人们对法律的全面认识水平以及自觉地遵守法律的行为。(4)理性精神。在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中的理性精神,主要是在当前纷乱复杂的社会时,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考问题,进而做出理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时,应有辩证思考、根据事实、与时俱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要求

1.课堂教学目标确立精准化——聚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把核心素养应用到学生身上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辅助的教学目标能够更好的增强三维目标的作用,让每一堂课的每一环节都是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努力。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教学要求就是把宏观的课程标准变成具体可实践的教学目标,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这样核心素养这些上位概念就会在三维的教学目标中得到落实。但是每一节课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不同,因此要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灵活地制定目标。2.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最优——发展核心素养。随着教学中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多。虽然我们有了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要根据教师特点、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首先,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观就由知识向能力素养转变,学生观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知识还要注重能力的提高,那么教师选择方法的目标在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品质素养的提升,比如:讲授法的基础上选择合作探究法。其次,教学方法选择针对性与灵活性统一。由于每一节课的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要把握方法的针对性。如果长期的重复一种教学方法,师生就会产生疲劳感。所以要有灵活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要求

1.教师深度剖析教材中包含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共四册书,每一册书都有自己的体系建构。因此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把它列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发展核心素养。比如必修一《经济生活》看似是一些经济常识但是包含很多“政治认同”的因素。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现象是一方面,更重要让学生增加政治认同,产生一种归属。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深度剖析教材,利用学科知识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生成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是能力的提升、品质的培养。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让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性,就需要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之中。“政治认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不再是强行的灌输,而是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发自内心的认可。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过程,既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又需要教师刻苦钻研教材,剖析教材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因素。所以需要教师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但是由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差异,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还需不断完善。

作者:许欣然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质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76-02

新课程标准对现阶段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提出了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还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观念。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教学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载体,以及培养学生正确道德价值的重要手段,优化有关教学题材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说明。

一、高中政治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所指出的内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人才需要,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聚焦于“既重知识,也重能力,更重价值观培养”的理念上。在高中政治课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下面就这几个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1.政治认同的培育。首先对政治认同的培育,是指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支持和拥护我国的基本治国方针,比如要反对,全力实现我国民族的团结和统一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基本政治观念。在实际教学指导中对学生政治观念进行引导,防止学生因认识不足导致整体核心素养的欠缺。

2.理性精神的培育。第二,理性精神的培育,高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能力,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要注意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让学生太过感情与义气用事,从实际角度思考问题,针对问题找准解决办法。

3.法治意识的培育。在当下社会,人人都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同时,需注意完善和加强学生法治意识,尽量列举生活实际案例,让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更加具体,增进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有利于保护自己,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也避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4.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最后,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还包括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学生要具备一个良好公民的特性,还需在公共参与场所中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其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体是各行各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高中生作为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国家栋梁,养成良好的公共参与素养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性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里,要善于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通过课堂创设情境以及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优质的效果,对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都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让学生体验生活,完善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为了使所学知识内容得到加强,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在平常的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适应并习惯这些核心素养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认识,从而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效果。下面总结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实践性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在高中学生核心素质培育的实践性教学策略中,教师首先要能够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也能加强知识内容的理解。枯燥抽象的理论阐述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后其感受也将更强烈和深刻。比如在高中政治学科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这一章节,教师在讲解政府的权利时,可引导学生一起扮演当事的农民、政府官员、以及普通群众,就有关土地使用的纠纷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结合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师还可通过情境再现或是互换角色扮演,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了解得更加形象具体,利用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走入生活,调查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贴近日常生活,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事先做好调查研究,整理出能够反映现实情况以及与课本理论最为接近的内容,进而进行深入讨论与探究。比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对当下高中生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现象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或是直接访问的方式,总结出高中生的消费观念,进而分析出其中的问题,对解决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下转第78页)

(上接第76页)

3.体验职业,志愿服务。教师还可带领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义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志愿服务,提高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认识,比如说教师在讲解高中政治学科中《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章节时,可让学生去体验劳动岗位,让学生通过这种经历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从看似简单的工作中考察他们细心、耐心。

4.巩固学习,加强训练。最后,为了保障学习效果,教师要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将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至一起,对学生仍然存在疑惑的知识点加强理解。比如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习《文化教育》这一章节,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就有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融合等多个方面,教师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联合在一起加以讲解,进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构建。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性教学策略研究中,教师需对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还有公共参与素养进行培养。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深入探究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推进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飞.夯实基础,注重整合,提升能力――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复习的几点思考[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广西卷)[C].2013年

[2]陈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福建卷)[C].2013年

[3]秦祖栋.浅谈传统美德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渗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R编(下)[C].2007年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核心素养;必要性

在初中教育阶段政治学科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政治教师必须发挥政治学科知识内容对学生身心发展、思想道德、综合涵养等各个方面的关键性作用。政治教师需要密切结合素质教育的各项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一、发展核心素养的历程和内容

初中政治学科是以激发中学生心理、智力和体能等方面的潜能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他人和社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核心素养分为六大要素,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中国提出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来发展核心素养,初中政治学科能更好的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素养。

随着初中学政治学科的不断改革,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也有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在立思考、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着长时间的学习,其核心素养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初中政治学科的改革、演变,与核心素养有着很深的关系。

二、初中政治学科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政治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在课文中其教学内容是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层层相扣,而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的,它使人能够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要能力。初中政治学科所含内容多样化,是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结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成长中的我模块的教学内容注重于学生珍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和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我与他人和集体模块的教学内容注重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意识;而我与国家和社会模块的教育内容则注重于学生国家认同、法治意识和人文底蕴的培养。

三、借助初中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政治学科知识的积淀结果是核心素养,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就是学科知识。因此,树立学生正确的课程意识,是奠定其核心素养的关键。所以说,对初中政治学科教师的要求也很高。首先,教师本身应将学科的整体课程计划明确下来,在每个教学版块过程中,要有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能力,使要学习的知识和要让学生了解的社会技能充分掌握,在此之中,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摸索出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这就考验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然后,对于政治教研组来说,可组织教研组会议,一方面有利于交流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为初中政治学科更长久的发展和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此,可分为以下几点:

1.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方法,在新时代的引领下,用社会实践来开展初中政治学科的学习就有了很大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在,校园中的教师可举办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各类实践活动,运用丰富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提高了内地班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园外,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正能量的事物,如参观博物馆、走进水利局等,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自身的探究,树立学生正确的公民意识,有利于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能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通过了解到的信息,做出相应的筛选,最终解决问题,形成理性的生活方式。

2.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尊重每个学生对事物和社会的看法,他们会通过实践活动找出相应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组织讨论,教师在经过监督和判断发现问题的确是存在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行去解决问题。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遇到问题的适应能力,也能使他们对初中政治学科有了更大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说,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中生培养核心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能使初中生培养核心素质的更高效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初中生有实施的必要性,另外提高初中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初中政治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关键问题之一。初中政治学科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成熟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初中政治学科的弘扬发展。

参考文献: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法治视域;物流管理专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

自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予以高度的重视。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来看,无论是精神价值层面还是政治理想层面,都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并成为时代思想的主流先驱,这就对新时期的高校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法治视域下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一、法治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作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阵地,应该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进行考量,高等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容,养成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一)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

在当前法治社会背景下,法治、自由、平等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的关键性要素,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目标息息相关。从经济发展及社会长远进步角度来看,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充分展现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功能所在。

(二)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代表了人民群众对祖国未来发展的一种殷切希望和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几个层面中,法治和其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之间关系密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的基础保障,如果缺少这一坚实的精神保障,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要素自然无从谈起。

(三)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载体

从我国提出依法治国方针,到十的“三个倡导,”法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将依法治国理念充分地践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根本上的法律法规保障,如果缺少了法规的维护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无法在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开花结果。

二、法治视域下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育人思想,“天行网,匹夫有责”,“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中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即便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同样不容忽视。

(一)内化为精神追求和动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中,党和政府强调通过法律为其提供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发展。从中不难看出,在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均需要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手段来提供有利条件,促使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同步,获得长远的发展。将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根本目的是在社会改革进程中为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提供更为坚实的价值依据。

(二)外化为自觉行为和活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中,应该树立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从社会各个角度上深入落实和完善。在整个过程中,法治的推进和保障十分关键,通过法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立法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形成更具建设性的制度设计,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法律内涵和特性,切实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落实。

三、法治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对策

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已经成为普遍共识,通过对不同阶层上的引导和规范,提升凝聚力,共同朝着目标前进。总的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现状,明确物流市场发展中对于优秀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法治视域下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思想上的认同,提升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认知,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同时配合政策上的保障、制度建设和法律约束,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方方面面,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思想保障。

(二)提高法律知识储备

在法治视域下,由于法治本身就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能够充分结合专业发展现状,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

(三)强化现代法治意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中,法治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实际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应该追求更高层面上的实践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更为浓厚的法治氛围,提升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去践行法律要求,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扶正祛邪,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为后续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在法治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应该明确当前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目标,有针对地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法治作用,促使广大学生欣然接受,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推动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晨,李卫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6,32(2):121-122.

[2]王忠宝,杨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引领[J].现代教育管理,2015,14(11):124-128.

[3]姜仕华,汤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6,31(4):144-145.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篇5

一、政治核心素养的内涵

不同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之所以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理性精神”,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观点,也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体现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尊严的必备品质,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应然要求。“公共参与”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当然行动。概而言之,作为公民培养的目标,对应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观念是否转变到位,是课改成功的关键。要从基于三维目标的教育教学观,转变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观。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2.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1)真实而非虚构原则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师要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2)复杂而非简单原则

教学情境创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能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述《社会发展的规律》时可以引用这样的材料: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根据这一政策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1)“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现实条件和意义,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以后是否还会调整?其依据是什么?(2)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何经济意义?有人认为二孩生下来,经济搞上去,你怎么看?所有这些问题的设计都建立在真实基础上,而且有一定复杂性,需要学生仔细分析甚至要查阅相关资料才可能解决。

(3)情境设计要w现两难原则

创设两难情境追问,可以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两难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在讲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时候,老师引出现在的社会问题: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这就面临两难选择。扶与不扶都可能有支撑的理由,但老师最后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面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应该扶,但要注意扶的方式与方法,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政治核心素养中的公共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提高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

3.要注重活动型学科课程

活动型学科课程不同于活动课程,它是课内议题活动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其实质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引导学生开展学科内的探究性学习。“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三、完善素养评价机制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中思想品德课堂建构还未完成,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机制也尚未建立。

第一,侧重评价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给出既定的问题和材料,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考查和评价。但是,由于学生兴趣点不同,他们对内容的熟悉程度成为影响评价公平性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通过解决问题的成功率来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可能并不准确。要根据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情况来评价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侧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设计研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设置问题,然后让他们进行探究,教师根据表现出的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合理评价。研学问题要着眼“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研学问题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篇6

关键词:政治教师;思维素养;培养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核心。思维素养包括逻辑思维素养、形象思维素养和创新思维素养。其中逻辑思维素养是科学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基础,侧重严格的推理和论证;形象思维素养是与直觉、灵感、顿悟相对应的思维素养,易于激发创意;创新思维素养是逻辑思维素养与形象思维素养的有机结合体,它有志于打破心智枷锁,获得突破性解决方案。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包含四个方面: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的中国公民;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的中国公民;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只有在教学中重点培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素养在内的思维素养,才能从根本上突破政治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1学科思维引领是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重要前提

政治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还是材料选择、ppt制作、习题选择上都必须重视“学科思维引领”作用,要注重“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学科思维引领主要包括学科话题素材引领、学科情感素材引领、时政及社会生活素材引领。学科话题引领可用于师生对某一话题的互动,在辩论中进行观点交流与思想碰撞,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学科情感素材引领或以故事、成语、漫画等入题,用以引发学生思考相关知识乃至生命价值意义;时政及社会生活素材引领既能让学生体味现实生活,使学生对素材有多元、立体、鲜活体悟,进而生成和提升自己的思维素养。可见,学科思维引领是智慧之间的碰撞,是心灵之间共鸣。学科思维引领是培养和提升学科思维素养的重要前提。

2着眼思维素养形成基本功培养,把思维训练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素养生成的抓手和基础

学生的学科思维素养是需要学科教师授之以科学思维方法的。作为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用好思维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两个基本手段:一是通过对相近、相似、易相混的概念、现象进行比较,通过同质异形的比较或是同形异质的比较来训练作比较、找联系的思维素养。二是通过让学生学会从具体中抽象本质或是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来训练学生抽象化、形象化的思维素养。这两个基本手段贯穿在思维的全过程,是思维训练的基本功。抓住培养思维素养的这个核心,就可以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思维方法训练:一是搞好深入思维法训练,从一个疑点开始,由表及里,环环设疑,层层推进,最终寻找出问题的实质;二是搞好发散性思维法训练,引导学生把问题和信息朝各种可能方向扩散,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培养学生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思考;三是抓住复习契机,搞好聚合思维方法训练,把一系列知识点串连起来,找到它们间的共同联系,把问题和信息朝一方向聚敛,从而形成确定的结论。

3以学科问题为导向,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为思维素养生成创设条件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机。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巧妙地设计各种活动,以学科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体味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参加各种活动,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教师通过情境营造一个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善于利用图、文、声、像,运用新闻图片、漫画、历史故事、趣闻轶事、案例、典故,诗词、格言、俗语、音像剪辑等方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重组知识的能力,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要为学生疏通思路、清除“思维障碍”创造条件。学生因认识不足、知识不够、生活经验欠缺,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思维上的障碍会很多。为了预防挫伤学生求思求知的积极性,政治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积极主动为学生的思维“架桥铺路”。通过语言等手段,运用各种已知的知识和素材,通过科学设问及问题分解,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素养生成。

第三要开拓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思维素养的培训,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在讲课、复习中运用,在课后练习、命制试题中通过知识背景材料、事件发展历史沿革、事件现状等相关知识链接等方式来拓宽知识面,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素养。

总之,学生要形成核心素养,必须首先具备学科素养,学科素养生成的关键和核心又是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素养。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把学科思维引领作为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重要前提,着眼思维素养形成基本功培养把思维训练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素养生成的抓手,进而以学科问题为导向,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为思维素养生成创设条件,也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育人目标,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生成也才真正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培养新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年第12期

[2]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年第5期

[3]刘颖.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4]孟波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

[5]叶志鸿.让学科思维品质培养从暗处走到前台――也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1)

[6]何菁.五个着力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化的根本点[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0)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篇7

在参加一次思想政治学科教研活动时,笔者了解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要素。这是要培养世界公民的节奏?还是要把孩子们都培养成政治人物的节奏?思想失去了政治,或者思想只有政治,都不是思想政治。本不想参与到这个话题中来,还是不能免俗,也想说几句。

什么是核心素养?查阅文献得知,“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欧盟理事会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2002年),及经合组织(oeCD)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2003年)。这两个报告所用的英文词是“KeyCompetencies”。“Key”直译为“关键的”;“Competencies”直译为“能力”。“KeyCompetencies”直译就应为“关键能力”。报告中关键能力包括互动地使用工具、与异质群体互动、自主行动,是一种基于能力本义建构的体系。有趣的是,我们国内将“KeyCompetencies”译为“核心素养”。而且200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推出“21stCenturySkills”,直译应是“21世纪技能”,也译为“21世纪素养”。日本“21世纪型能力”的基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三要素结构,也被称为核心素养结构。

在中国语境中,关键与核心,能力与素养,词义是不同的。关键,本义为门闩或关闭门户的横木,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侧重于功能或作用。核心是指事物的中心、中央、中枢、重心、内心、内核之意,与其所对应的是、边缘,侧重于位置或地位。能力是指人对自然的探索、认知、改造等活动中,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账体现出来的身体及心理的素质。素养之素,朴素、平素、素来、素质、素色、素雅,不加修饰之意。素养之养,本义为饲养,即饲养动物,给动物提供食物供其成长;对人而言,有抚养赡养、修养教养、养心养性等;可见素养是一种平素的养、平实的养、平常的养,不富养不贱养,是一种慢慢地养,顺其自然地养。人的素养是指人的道德素养,是一种修养。显然,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有着各自完整的话语体系。个人以为,将关键能力翻译成核心素养,显然欠妥,不是科学求真的态度。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是目的,是任务,是方式、是方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素有哪些?

一是中国。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应该是中国的。中国是最核心的标识,要体现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及伦理。不能把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中国表达或者弄成中国版本,不能用别人的话语表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是立德。核心素养体系中最核心的是德。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首,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正确的教育来引导人、教化人、激励人。要以德立身、以德率众、以德致远、以德领才,要德才兼备。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核心的德,是德的核心。

三是树人。即树的是中国学生,树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树的是有国际视野、传统底蕴、时代特质和生活智慧的人。国家富强文明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力奋斗,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道德素养,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道德素养,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道德素养。

五是体系。即以德为中心的素养体系。有道才能有德,因此是一种道德素养体系,也是一种伦理体系,不应是关键能力体系或者关键技能体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幸福课堂;本质回归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33-0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改革的新热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作为下一步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学追求不能止于过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双基”或“四基”的培养,而是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幸福课堂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关注课堂核心素养的培育,既培育学生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更注重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使课堂成为学生真情迸发的乐园、师生思维涌聚的生活高地,共享发展的心路历程、心灵放飞的精神园地。

一、在教学流程中培育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政治学科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在分析情境、应对挑战、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在幸福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高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较好地实现了书本知识、现实生活与学生成长的内在结合。教学流程的设计蕴含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关注教学目标、教学技术问题,更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价值和教育意义。它有别于以往的教学意识,其关键词是两个:一是动态、二是系统。在系统优化的层次上进行教学设计,在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中梳理整合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的知识活化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升华为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发展。使高中政治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而且成为人性养育的课堂,学生在享受课堂学习的幸福的同时,培育了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课堂是师生精神相遇的地方,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视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为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既是教育的本质回归,更是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幸福课堂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提供一种有效的“线索”,引发学生对有价值问题的思索与破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把学生领上道,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悟道,实际上,这种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考、探究、发现、创新的能力。比如,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课堂上,以红火蚁的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线索,按照“情景展现――自主探究――拓展提升”的递进层次,通过对“红火蚁的入侵对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食物链会带来哪些影响?”“红火蚁的入侵能否威胁一个国家的安全?”“红火蚁为什么在南美未造成危害,而对其他国家造成重大危害?”几个有价值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思维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展现顺达地流淌和深化,学生在活动、自主、变化、多解、交流、碰撞、补充、完善中享受到课堂教学的思维之美,在轻松愉悦中学到该学的东西。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全体学生的参与度、理性思维的推进度、情感内化的深度。在设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以当下社会的旅游热为话题,设计了“人在旅途”主题活动,通过“南京我来了――我的旅游见闻”,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身边的消费问题,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通过“洋口港欢迎你――我的旅游计划书”的活动探究,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形成理性、科学、合理消费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了基础。

二、在自主学习中生成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既具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跨学科的综合性,又具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做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性。从价值取向上看,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教学”升华为“教育”,而核心素养的达成既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更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展示、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幸福课堂一直研究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生命世界的意义联系,培育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个体意识、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合作共赢的交往期待、言行一致的处世作风,自我发展的能力倾向和动态平衡的个性结构。做到明确目标主动学;端正态度自觉学;培养习惯勤奋学;讲究方法高效学。即观念上想学、情感上乐学、行动上会学。在认知、情感与意志的和谐而充分的发展中生成核心素养。课堂生态的根本性变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与情意,学生在交流、合作、反省、领悟、自我调整、自我强化中学到的不是僵化的结构性的知识,而是活起来、动起来的知识,当知识具有流动性、生成性和实践性的时候,便有了再生和增值的可能,从而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塑造明天的教育》指出“学习”的含义包括:学习以批判的方式提出问题;学习阐述本人的价值观;学习设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续的未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学习如何通过实践知识来做出应对;学习如何探索传统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幸福课堂就是从这个全新的角度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它由五种积极性、五种智力、三种能力、两种承受力构成。五种积极性是向上的积极性、、兴趣的积极性、自信的积极性、注意力积极性和毅力的积极性;五种智力是观察感受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三种能力是听讲与阅读的接受能力、语言和操作的表达能力、学习的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两种承受能力是身体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的学习是受情感和思维模式影响的,这包括期望值、个人偏见和成见、自尊以及对社会活动的需要。在幸福课堂上,学生喜欢学习,遇到学习困难能主动克服或调整,善于独立学习,能根据现实条件进行学习;知道自己的学习特点,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善于探究与思考,善于搜集和利用各种资料,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带着激性、带着自信、带着责任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课堂上做到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专心致志地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坦然、专注、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的每一个任务。在教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时,设计了“慧眼识明楼”“动手悟科技”“吃货搜美食”“起舞辨民族”四个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手脑并用中生成出灵性、悟性。在情感与理智的协调发展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的场面,听到了师生发自内心的笑声、掌声和老师的歌声、观赏到师生优美的民族舞蹈,学生的思想、人格和能力在教学内容活动化、生活化和想学的氛围中得到升华。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教与学的最高潮,整堂课变得厚重而大气,课堂成为生成核心素养的学习乐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幸福感。

三、在学情研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根据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师要明白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空间中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必须全方位的研究学情,让有序、有距离感的知识因为贴近了学生,接上了学生生活的地气,再连接了相关知识的理论之气,很自然地打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在把握学情的过程中,彼此收获了相互尊重的幸福和共同成长的喜悦。

幸福课堂把对教育的爱倾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尊重生命本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最纯朴、最敏锐、最真诚的情怀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生命的个性,唤醒和引发他们内在的生命活力,提升他们的课堂生活质量,让生命潜能得以开发,享受课堂带来的生命意义,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幸福课堂研究学情的方法有五个方面:

1.既研究学生的现状,又研究学生的过去和未来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其素质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研究学生的现状,就是要通过学生起点知识和能力分析来确定教学的起点。一般地说,起点知识和能力分析包括:①学习者是否具备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②学习者是否具有学习的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③学习态度分析,即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同时,还研究与学生现状有关的历史发展情况、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正确进行归因分析,发现学生蕴藏的内在潜能,捕捉学生向上的“闪光点”,不断激励学生前进,使师生双方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既研究学生的共性,又研究学生个性

一个教学班的学生都会反映同龄人的共同特点,折射出时代的基本特征,同时,班级群体中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且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与最近发展区,具有兴趣广泛与情绪不稳交错,强烈的自我意识交织着依赖心理等基本心态。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准确地把握当代学生的基本心态,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真实了解学生共性中的个性特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成功。当进步成为班级学生的学习主题,其学习与生活的幸福不言而喻。

3.既研究学生成长的内因,又研究学生成长的外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部世界,是其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多种因素的机体,而这内部世界与他人生活和学习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外部世界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只有将学生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幸福课堂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心理的研究,营造浓厚的好学、乐学的氛围,形成“刻苦、奋进、拼搏、乐观、愉性、向上”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困生顺利度过暂时危险期,加入学习成功者的行列。

4.既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又研究其非智力因素

人的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辩证统一体,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研究学生,必须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同时,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是研究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并针对学生的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心理素质和方法技巧,一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收获的将是学生的智慧与快乐。

5.既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智能结构,又研究学生的人格结构

克服过去单从认知或智能结构这条“线”上来查因果、论是非的做法,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控制理论,研究学生的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因素,研究学生人格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不断促使学生从外部控制型向内部控制型转化,使许多学生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激发学生走向成功的热情,使学生个性和人格得以健康地成长。

课堂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全方位的学情研究,带来了师生无顾忌地沟通、无条件地接纳、无羞涩地包容、无主次地分享,学生尊重教师的付出,聆听教师对生活的解读。当鲜活的学情出现时,教师及时捕捉,服从学生的需要,将意外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课堂因意外而更加美丽。在上《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一课时,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以如东县的发展为背景,设计了寻美、问美、创美、践行四个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分享家乡美的过程中从科学发展理念的角度,思考如东应何而美,如何更美。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悟了如东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科学发展的美好未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增强了为家乡贡献青春年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老师精心创设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们在“入境、明理、动情”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真正做到用心去参与、敢于去尝试、乐于去展示、享受到生命的充实和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参与中完成了真实的学习,达到认知、情感与素养的和谐而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编辑部.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人民教育.2015.7.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篇9

一、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学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政治课教学应该首当其冲、致力于这一任务的完成,而政治教师又是决定的因素。但目前师资队伍素质普遍较差,有人概括为“三多一少”。即教师兼职的多,“半路出家”的多,“自愿改行”的多;立志献身充满信心的少。

这种状况,要提高政治课实效是不可能的。政治教师除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责任心、广博的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教书育人艺术,创造性地教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为人师表的作风等,并以此教育学生。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能诚信之、笃信之,从而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政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说教代替学生思考和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1)转变教学观念。现代教学观念已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政治课教学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方面。所以,每个政治教师都必须用这些观念指导和进行教学。(2)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一是联系学生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实际,抓住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二是联系社会实际。即教师要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分析社会发展走向,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考虑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现代科技意识、创造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等教育。(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政治课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由说教型教学变为情感型教学,由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变为多种手段。即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适当运用图表、音响等手段。这些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十分重要。

三、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将考核予以了特殊的意义,尤其在高考指挥棒驱使下,政治课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最终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根据政治课教学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即实行三个方面的考核:①知识考核,占40%(基本理论);②能力考核,占30%(调查报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觉悟考核,占30%(上课态度、行为规范、特殊表现等)。

四、研究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有正确途径,即:一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爱学”;二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之“会学”,因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所以“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教改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每个政治课教师都要很好研究学习方法,认真指导学生学法,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7001

在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础的国际教育大环境下,我国已经采纳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教育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南针。

一、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两大症结

1.评价制度的缺失和招生制度的局限

评价制度的缺失和招生制度的局限使素质教育就像“穿新鞋走老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实施素质教育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明确而系统的评价制度,素质教育的“产品”――学生,真正具有了怎样的素质,一份考卷是无法考量的,而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和隐含性成为对学生评价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因而评价制度被局限在了分数上,招生制度也就只能以“分数”取人,只要拿到高分就是成功。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不是对学校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评估,而是给学校下达高考指标,许多高中都有“一荣遮百丑”的说法,也就是说只要高考成功了那就什么都好。很多课堂都是举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甚至有些学校采取有检查时新一套,检查完了又是老一套的做法。以上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评价制度的缺失和招生制度的陈旧。

2.课堂教学模式化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在教育教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模式潮”,有种非把素质教育装进某种“模式”誓不罢休的架势。模式,其词语含义为事物的标准样式。试想把课堂教学做成一种标准样式,那怎样实现“因材施教”?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看到衡水二中有学生跳楼,不是反思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把教学楼走廊全部封闭,这岂不成了另类的“衡水模式”?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强调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生成性,而课堂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只能是教师设计好的一套“枷锁”,学生的学习只能是循规蹈矩,被教师牵着走。素质教育下的课堂不是某种模式,而应该是开放的、个性张扬的和“百花齐放”的。

二、核心素养观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

1.必须精准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素养

从课程层面而言,核心素养教育的关键应该是精准把握学科素养。首先,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权衡思想政治课在人的素质养成中的层次和比重,科学合理地确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彻底摈弃追求全面、系统的知识覆盖观,精简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给学生和教师留足合作探究和自主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时间和空间。比如,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的内容中,“企业和经营者”与“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对外贸易”等内容完全可以删除或仅作简单了解,而突出“产业和劳动者”中“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其次,要准确定位思想政治课在核心素养教育体系中的关联性,也就是要整体性构建学科素养。因此,要充分论证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贯通,比如与地理学科在环境与经济方面的联系,与历史学科在社会形态与哲学思想方面的联系,与语文学科在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方面的联系等等,而不是简单地嫁接或整合,真正做到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2.必须将思想政治课教育根植于社会之中

在中国,家长一直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而对于学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并不关注。这种把学校教育束之高w的社会环境只能造就出高分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弱书生。由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在培养人格方面具有特殊性,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社会、家庭、社区,必将产生连锁效应。比如“让学生对社区内居民纳税状况进行调查”,不但能够让学生自主获得税收的相关知识,获得实施调查、走访、数据统计与分析、报告书写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还可以向公民宣传税收知识及其政策和法律,培养社会成员的纳税意识,等等。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教育必须根植于社会之中。

3.必须注重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