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经济效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52:46

农贸市场经济效益篇1

关键词:城市农贸市场;共性问题;建设对策

一、前言

城市农贸市场作为重要的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是城市居民日常消费不可或缺的主要场所。我国城市农贸市场始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对农贸市场的食品质量、购物环境、服务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城市农贸市场已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的要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对城市农贸市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家商务部也制定了相应的农贸市场建设验收规范从宏观上加以指导,城市农贸市场建设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农贸市场建设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情况

本文以江苏省淮安市城区农贸市场为例,通过对地方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农贸市场管理者、农贸市场经营户、城市居民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进行问卷调研、深入访谈。对41家农贸市场发放41份管理者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1份,有效收回率100%;通过对农贸市场经营户的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53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707份,有效收回率93.9%;通过对农贸市场消费者的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95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756份,有效收回率95.1%。

江苏省淮安市主城区共有41家农贸市场正在运营,其中清河区10家,清浦区11家,淮阴区4家,淮安区11家,开发区5家。从所有制性质看,国有性质的有9家,占22.0%;集体性质的有9家,占22.0%,私有性质的有23家,占56.0%。从摊位结构看,7654个固定摊位中:肉品摊位570个,493家经营户;蔬菜摊位2806个,1858家经营户;水产品摊位530个,385家经营户。

三、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址不合理,缺乏科学规划。关于农贸市场选址的合理性,国内学者尹元元(2009)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农贸市场数量少、布局规划不合理;李卫兵(2008)分析了桂林农贸市场规划滞后、布局及结构不尽合理;马超益(2010)分析了南宁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根据淮安农贸市场问卷统计显示:只有43.4%的农贸市场经营户对农贸市场选址合理性表示满意,只有51.5%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交通便利性表示满意,现有的农贸市场布局已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其原因在于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原有的与旧城区相配套的农贸市场格局已被打破。一方面,新建社区缺失农贸市场这样的配套生活设施,导致老百姓购买生鲜农产品极不方便;另一方面,由于老城区的改造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周边的原有居民拆迁,消费者较以前大为减少,农贸市场空摊率高,致使部分农贸市场无法正常运营,改行或搬迁,形成了老百姓买菜难、农贸市场卖菜难的局面。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对城市农贸市场缺乏整体规划,出现部分农贸市场相距百米的现象,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

2.设施不完善,难以达标。马云甫(2005)分析了传统农贸市场购物环境和卫生条件不尽人意,存在安全隐患;金玉姬(2013)分析了磐石市农贸市场基础设施简陋、发展严重滞后;刘智超(2013)分析了农贸市场购物环境存在诸如露天式、摊位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根据淮安农贸市场问卷统计显示:只有31.3%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给排水设施满意,只有30.3%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卫生环境满意,只有42.9%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通风满意,有73.3%的经营户和有83.6%的消费者认为现有的淮安农贸市场需要升级改造,农贸市场的两大利益相关者―消费者、经营户对淮安市农贸市场现有硬件设施不满意。有34家农贸市场停车场面积低于1000平方米,有些农贸市场甚至没有停车场,出现农贸市场外停车乱占道的现象,加剧了农贸市场周边道路的阻塞。

3.对农贸市场的管理与农贸市场的内部管理缺乏规范性,易造成安全隐患。李丹(2013)分析了内蒙古农贸市场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负面效应严重;王艾青(2014)分析了地方政府对常德市农贸市场监管组织不统一。农贸市场的归口管理部门不统一,政府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对农贸市场的开办缺少准入机制,对农贸市场的具体运营缺乏有效监控,政府职能部门无法即时掌握农贸市场运行状况。政府职能部门应理顺关系、明确分工,对农贸市场进行统一归口管理,迅速解决农贸市场遗留问题,健全管理农贸市场的运行机制,做到对农贸市场管理有序。对自发形成的马路、露天农贸市场必须坚决予以取缔,对农贸市场周边的路摊应该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保护农贸市场经营户的利益,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通过对淮安农贸市场消费者问卷调查,有83.3%的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源头安全性非常关注;消费者对农贸市场满意的影响因素,顾建华(2014)通过因子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建立模型,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农贸市场服务因子、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因子、农贸市场商品质量因子显著关注。通过调研显示:农贸市场的内部管理极不规范,部分农贸市场的内部布局不合理,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对入市商品索证、入市经销商索证、不合格产品处理等进货管理,各农贸市场的要求不一,缺乏统一的规范操作;部分农贸市场台账也不齐全,可追溯性差,易造成农产品安全隐患。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农贸市场标准化运营管理规范,提高农贸市场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农贸市场管理者、经营户的行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经营户的计算机信息化操作技能。

四、农贸市场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突显农贸市场公益性质,切实加大对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政策性投入。农贸市场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农贸市场是鲜活农产品重要的零售终端,其社会价值取向更能体现政府形象。有60.8%的消费者每天都进入城市农贸市场消费,农贸市场是“菜篮子”工程,建设好城市农贸市场不但可提高地方城市的品位,而且可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城市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是城市化建设的需要,是城市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现实情况看,农贸市场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农贸市场建设改造的投入大、回报慢、效益低,单靠市场机制内在作用对农贸市场建设配置资金的纯市场化模式难以突破当前城市农贸市场建设与升级改造建设资金颈瓶的制约。建议地方政府将农贸市场列为具有公益性质的基础设施投资范畴,每年从城市建设配套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基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农贸市场与城市开发、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进一步发挥国有农贸市场的主导地位,彰显其民生公益性地位和主渠道作用,国有农贸市场在竞争中能不折不扣地贯彻地方政府的政策意图,贯彻落实有关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为其他性质的农贸市场树立标杆,能够影响和促进整个农产品零售终端的全面提升。

2.注重稳步推进,阶段实施、重点突破、以点促面。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分批改造的思路,把握任务节奏,稳步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对于现有农贸市场进行综合实力排序,排名前列的优先加以改造,对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的国有农贸市场给予政策支持,改造升级、规划新建并进,使现有农贸市场达到商务部标准化农贸市场规范要求,逐步建立起以农贸市场为主体,生鲜大卖场、连锁超市为补充,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便民放心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基本满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基本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基本满足城区居民需求的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和经营机制。

3.扶持流通主体,加快发展速度。农产品的可追溯,农贸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必将带来生鲜农产品单位成本的上升,根据淮安农贸市场调查显示:74.2%的农贸市场消费者不能接受农产品的价格提高;通过对“农改超”接受意愿的调查,消费者考虑到“农改超”会使农产品价格提高,有56.6%的消费者不愿意接受“农改超”模式;通过对于对农产品检测费用的调研,有74.2%的消费者只能接受价格提升在原有的10%以下,价格的大幅提高易引发消费者对政府的不满。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肉、禽、蛋、鱼、菜基地化、专业化、定单化生产;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资金、技术、良种、服务等方式,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建立高效畅通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建立和发展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于一体的与零售终端相配套的统一配送系统;通过提高农产品产销组织化程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损耗和费用,降低生鲜农产品的运营成本,使城市广大消费者受益、满意。

参考文献:

[1]李卫红,唐优泉.浅谈桂林市农贸市场改造与管理[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金玉姬.吉林省磐石市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

[3]马云甫,杨军.传统农贸市场改造的必要性、原则与模式[J].农村经济,2005(2).

[4]李丹,杨亚楠.内蒙古区域农贸市场物流发展状况研究[J].经济论坛,2013(10).

[5]刘智超.农贸市场与农产品超市经营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2010(11).

[6]尹元元.提质改造长株潭城市群农贸市场的对策探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

[7]王艾青.城市农贸市场政府监管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4(11).

[8]顾建华.城市居民对农贸市场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淮安市为例[J].价值工程,2014(12).

[9]尹元元.提质改造长株潭城市群农贸市场的对策探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

农贸市场经济效益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农贸市场经济效益篇3

关键词:农业会展;农产品贸易;内容与作用;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会展举办次数、规模、范围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促进了各级各类农业的快速发展。实际上,通过农业会展的不断发展,对当地旅游业、餐饮业、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当地农产品贸易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会展内容与作用

农业会展主要就是以农业交流、展示与农产品贸易为主要内容,通过会议、论坛、展销、节庆活动等形式,在场馆设施与展示基地的条件下,由政府部门批准,进行专业策划,开展的市场经营主体与商贸经济文化活动。实际上,农业会展主要就是在农产品市场交换的基础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繁荣。农业会展主要就是提供农产品的服务项目,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高效益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的传播,实现了农产品贸易与对外交流平台的建设。

农业会展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有关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之一,也是一种贸易服务型产业,除了可以促进农产品贸易功能之外,还具备展览、示范、交流、交易等功能,其形式包括以农业为主的各种交易会、展览会、交流会、节庆活动等。农业会展在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

二、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

1.扩展市场

展会因为其举办定期性、产品直观生动性、买家聚集性、卖家竞争性、产消零距离、质量监管便利性等特点,致使其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市场发展中,农业会展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一,举办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2010-2013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成交总额进行列举,见表1所示。其二,参与国外展会是农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比如,英国皇家国际农业展览是世界著名的综合性农业会展,参展国家非常多,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我国农业部组织了“中国代表团”参展促进了我国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与发展,并且在欧盟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增加农产品的出口。

表12010-2013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成交总额

[年份\&总成交额/亿元\&增长率/%\&2010\&560\&33.3\&2011\&602\&7.5\&2012\&705\&17.1\&2013\&806\&14.3\&]

2.构建平台,加强政府部门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针对性

农业会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衔接产销的主要平台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加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流通的有效衔接,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世界发达国家的展会经验,市场经济越健全,会展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会越突出。通过农业会展的举办,诚邀各方商客,为很多农产品扩展了市场空间。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政府一定要统一农产品订货会、推荐会,这已经成为国际通行做法,不仅要符合世贸组织的原则,增强企业与产品的信誉度,还可以加强企业市场的拓展,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资源整合,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带结构建设

会展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促进作用已经逐渐被认可。我国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除了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国际性大城市之外,基本上都集中在一种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优势区域,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展会的召开与参展,还可以提升举办区域的知名度,让人们可以将一些知名展会和某一产品或者某一区域进行联系,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比如,中国蔬菜科技博览会,通过多年的举办,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品牌,寿光蔬菜受到了更多人的认识与关注,对此区域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其生产水平。因为在举办展会的时候,主办机构需要和不同的行业进行配合,农业会展作为会展行业的重要产品,不仅可以为举办区域带来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可以间接带动此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资源整合,对投资环境进行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资,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4.加强交流,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成功农业会展是某一领域内先进发展水平的缩影,积聚了很多人流与信息流,增加了参展企业与参展人员的交流与沟通,让企业了解更多的世界信息,并且也让世界认识中国农业的发展。可以说,农业会展就是一种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推进农业发展与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要想有效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就一定要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针对农业产业链管理与整合而言,就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而农业会展就是完成这一战略的重要平台。通过农业会展的举办,能够有效加强农业产供销与农产品上下游组织、价值、信息、物流的协调、交流、沟通,增加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业会展作用的对策

首先,一定要确定公共部门在农业会展经济中的定位。在农业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落实,不断深化认识,并且积极转变角色,调动一切参与力量,实现农业会展的全面落实。在发展农业会展的时候,一定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作用,进行统一的规划,结合农业展览的特点、规律与农产品营销策略进行统一的指导与规划,并且对管理模式与服务形式进行探索,构建完善的农业会展绩效评价制度。同时,加大对公益性会展的扶持力度,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农业会展作用的全面发挥。其次,加强对农业会展市场的培育,调动社会各领域的力量,积极参与会展活动。在构建农业会展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对农产品供给结构进行改善,促进农业会展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调动社会各领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农业会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的有序进行。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了实现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一定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且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其自发调节作用,实现农业会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和其它行业的配合,进而促进其共同发展,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明.浅论农业展会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10).

[2]仲玉洁,张吉国,胡凤久.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03).

农贸市场经济效益篇4

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相联系的耕地的保护和改良、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水利基础设施的兴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科学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农产品价格的调控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开发等等,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世界农业发展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与发展中国家不同,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从18世纪中叶就开始稳步增长,并且其增长速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断地加快着。于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即过去曾经被称为“世界粮仓”的工业不发达国家,现在却反而从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粮食,出现粮食“倒流”现象。按照人们的传统观念,经济发达的国家,即工业化了的国家,农业是不发达的;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工业不发达,农业则是比较发达的。但现实情况则不是这样。发展中国家不仅工业不发达,农业也不发达。

美国及欧洲的发达国家,虽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都降到10%以下,但其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却处于领先的地位,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很高,有着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使政府有可能对农业保持很大的扶持力度。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通过输血式的农业产业政策,给农业生产以各种补贴和优惠贷款,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和推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予以了大量的投入,以弥补农业资本积累不足的缺陷,提高农业的技术进步率和劳动生产率。美国政府在联邦预算中设立了农产品价格补贴基金,由农业部负责实施。农业部在下一个农业生产年度开始之前,根据上一个农业生产年度的市场和库存情况,制定和公布农产品的目标价格。目标价格一般高于市场价格和贷款利息之和。届时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政府的目标价格时,差额由农产品价格补贴基金补足。美国大型水利基础设施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投资进行,中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由农场主个人投资或多人联合进行,农业部和内政部给予资助。欧共体国家为了保护和扶持农业生产,1962年制定了共同农业政策,对农产品实行类似于美国的目标价格和干预价格的补贴,补贴额占欧共体预算的50%以上。即使在关贸总协定就削减农产品补贴达成协议之后,欧盟仍然为成员国的农产品生产提供大量的补贴,比重仍然占欧盟预算的50%。欧盟和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农产品市场,还不时与对方进行贸易磨擦,并在这种贸易磨擦中积累了丰富的保护本国市场、打开对手市场的经验,从而无形中提高了本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为了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对农业教育和科研实施了大量投入。许多欧盟国家对农业教育实行了归口管理,例如法国设有15所国立农业大学和150多所国立农业中专,并由农业部为15所私立农业大学和200多所私立农业中专的职员发工资。荷兰农业应用技术研究总部、农业科研中心和农业科研成果产业化总部、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均为农业部附属机构。美国农业预算支出中除了稳定农场主收入的各种补贴外,还设有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资源保护与土地管理、水源与水利、农业资源改造、农业区域开发、受灾救济与保险等项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达150亿美元,而收益则高达6000亿美元。美国20世纪80年代农业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从60年代的1:20上升到1:40,某些领域甚至高达1:5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大都是粮食进口国,后来在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保障收购价格、高额出口补贴的计划和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并使农业获得了比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法国1968年以前一直是农产品的净进口国,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1969年农产品出口额达到74.16亿美元,首次实现农产品贸易顺差22.21亿美元。1988年法国出口谷物2820万吨,占世界谷物总出口量的12.2%,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其它欧盟国家,如荷兰、德国、瑞典、丹麦,也依靠欧共体的补贴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迅速增强了农业实力和竞争力。

目前,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农产品出口国已经占去了世界小麦出口市场份额的85%以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农业生产过剩而不得不使10%至40%的耕地休耕,它们现在的生产规模远未达到全盛时期。美国考虑到自己的农业已经足够强大,为了迫使贸易对手削减农业补贴和开放市场,1996年开始逐步削减农产品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的差价补贴等,并承诺到2020年时完全取消这种补贴。1998年,虽然美国农民得到的补贴比1996年减少大约25%,但由于美国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迅速增加,他们出售的农产品的价格反而高出了美国政府原来规定的目标价格。一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它们敞开了农产品市场,它们就会将休耕地全部投入生产,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占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市场。

由于中国尚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受物质技术基础的严格限制,中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是处于非常低的状态。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业协议》关于国内农产品补贴的基期即1986年至1988年期间,它一直是处于负值状态之中。建国50年来,中国政府曾经进行过几次重大的经济调整,大多数经济调整都是因为农业出了问题引起的。即农业出了问题就抓农业,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农业形势好转了又忽视农业,减少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始终无法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这固然有主观认识上忽视农业的原因,但也有客观条件的制约,即中国工业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完全依靠自身积累的阶段,工业还需要农业继续为其提供资本积累,因而在投资分配上还不可能真正做到向农业倾斜,这就很难不会导致农业的周期性徘徊与波动。这就向中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中国最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水平长期处于负值状态,虽然农业国内支持率不需要减让,但由于中国基期的基数很低,按照《农业协议》关于农业国内支持水平不得超过基期年平均农业生产总值10%的规定,中国可能不但不能增加对农业的国内支持强度,反而还要进一步削减。

中国农业因此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利用中国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时机,逼迫包括中国在内的对手开放农产品市场,并不单纯是为了获得农产品贸易利益,其背后的意图是降低别国农产品自给率和提高其对自己的依赖性,并利用它来谋求自己称霸全球的战略利益。欧共体长期对农业进行高额补贴,使粮食自给率从80%上升到120%,从而保证了自己的独立性。长期以来,日本一边在工业制品等竞争强项上高喊贸易自由化,一边又对竞争力极弱的大米等农产品的进口实行严格的进口许可证制度和高关税,将外国质优价廉的大米拒之门外。日本这种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保护大米市场的做法,是值得中国深思的。由于中国的粮食、棉花、糖料等的价格普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竞争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市场将面临强大的冲击。

二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农业经营结构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废除、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由于普遍采用人均或劳均农地承包分配办法,在转向家庭承包经营的同时,中国农业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以土地分散、均田为特征的小农经营结构。1996年中国农户总数达到23438万户,农业户均经营耕地10.2亩,农业劳均经营耕地仅4.4亩。小农经营结构的弱点,在于这种经营方式驾驭市场能力很弱,难以进行较大规模投入与投资,不利于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农业生产者无力取得与其它产业大体相当的收入。这种小农经营结构意味着中国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意味着政府调控农业的代价要大得多,而其效率则相对低得多。这也是中国农业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的农业是实行大规模经营的。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作面积,中国为0.29公顷,美国为66.81公顷,加拿大为109.17公顷。对于美国来说,之所以一直鼓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国际化,其社会经济背景就在于它拥有以大规模经营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部门。在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形势下,中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经营规模小与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导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这一方面迫使农民走兼业化道路,因而强化农业生产的负激励;另一方面迫使政府实行价格支持政策,使得国内农产品价格显著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同属农业小规模经营,日本对农业实行全方位价格保护,导致稻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7~8倍。中国财政目前还无力对粮食实行价格支持政策,农民收益还处于明显偏低状态,但粮食价格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市场价格水平。1997年3月,中国郑州小麦市场价格每吨1970元人民币,而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小麦交易价格折合人民币只有1141元;山东玉米市场价格每吨1060元人民币,而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的玉米交易价格只折合人民币991元。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小麦和玉米生产成本太高。中国粮食价格还存在着持续上涨的趋势。在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形势下,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意味着中国主要农产品依赖于国际市场供给的程度将不可避免地扩大,这不仅会导致因大量进口农产品所必须承受的巨额外汇负担,同时势必严重影响中国农民的收入,给中国农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一谈起农业保护,许多人首先想的是价格保护。价格保护是一种由最低价格、缓冲储备、风险基金、价外补贴等一系列相互配套措施组织而成的政策体系。但是,价格保护在发挥一定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1)将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2)加入wto之后,容易受组织内其它成员国的指控和报复;(3)导致农业生产资料配置的扭曲,削弱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4)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价格保护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等等。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保护农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考虑中国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高的客观实际,在价格保护与非价格保护的措施选择上,中国应当走一条以非价格保护为主、价格保护为辅的道路。从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贸易自由化的总趋势,中国农业应把追求技术效率与市场效率放在突出的位置,始能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农业也必须向着自主的方向逐步迈进,走政府保护和农民自我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农业经营规模趋于扩大从而农业生产趋于集中,是战后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理论与实践的经验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构成农业集约化增长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实现农业稳定与提高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生产者取得与其他产业生产者相接近的收入水平。这是单纯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或提高单产所难以达到的。1973年美国农场平均农业纯收入为11332美元,按一家3口计算,人均纯收入为3777美元,而同期美国非农业人口人均收入为4270美元,相差9%。但从销售额在2万美元以上的大农场看,平均纯农业收入达到26950美元,人均8983美元,超出非农人口水平1倍以上。可见,农业规模经营可以使得经营农业获得富有吸引力的收入。另一方面,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生产者应用新技术和扩大资本投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增强农业竞争力。国际比较充分表明,一个国家的农业经营规模相对愈大,其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愈高,其在国际市场上也往往更具有竞争优势。

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土地使用的相对集中。但在农村非农产业还不够发达与稳定,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要使农民普遍地让渡对土地使用的占有权(或承包权),在相当时期内显然缺乏条件与可能。为此,很有必要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基础上,在引导和促进土地使用权有偿流动的同时,寻找在不改变农民占有土地使用权和承包权的前提下,实行土地集中经营的新方式。在这方面可以探索土地使用权的股份合作制,即允许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经营,以保护农民的已有利益。

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由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特性决定,工商企业介入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突破单纯依靠自身发展的传统模式,借助于外部的资金、技术与市场力量,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农业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进一步说,为了把农业规模经营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联结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自强自立的高效益产业,客观上要求农业经营体制上必须有一个新的突破,这就是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大规模地组织分工分业生产,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纳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把分散独立的许多生产过程,融化为一个社会生产总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为的是调整中国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中国家庭承包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主要是解决农业生产体制问题,即还原农业家庭经营最优的经营特性和适应农业生产特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它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与市场的衔接问题。这仍然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农产品购销与价格放开后,能否获得一个内在的稳定机制,把农产品市场与价格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限度内,以便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千家万户的农民在极为分散和闭塞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经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卖给谁,卖多少价格,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很难适应大市场变幻莫测的需求。而实施农业产业化,用“公司加农户”的办法,以大型工商业为龙头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有利于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性、有序性,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

长时期以来,农业(狭义农业)一直被认为是社会效益很大、经济效益很低的产业,而实行农业产业化,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把贸、工、农和产、加、销有机统一起来,使农民也能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所增值了的一部分价值,这就有利于变低效益农业为高效益农业。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使农业能够获得平均利润,唯有如此,农业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产业。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使人们第一次把农业真正做为一种现代产业来对待,改变过去把农产品加工附属于第二产业,把农产品流通和农业服务业附属于第三产业,以及农业是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相联系的传统观念。通过农业产业化,把贸、工、农和产、加、销有机统一起来,使平均利润率规律第一次在中国农业领域发生作用。农民成了平均利润的分享者,农工商各方、各环节由此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无论是为了保证原料的数量、质量、品种、规格,还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都促使以农林牧渔产品为基本原料或营销对象的各类企业,采取一体化形式,即与初级产品生产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而作为初级产品生产者的农民,无论是降低市场风险,摆脱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窘境,还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增值价值,都要求与市场运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能否发挥应有的效应,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组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品牌,能否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中起“主导”或“龙头”作用的现代化企业。这种主导型或龙头型的现代化企业的形成,必然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业以小农经营为绝对主体的格局,改善中国农业的组织结构,乃至为中国农业总体结构的合理化创造条件,从而对增强中国农业发展的后劲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农产品出口

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几乎都经历了进口替代阶段。即强调替代以往进口的国内经济活动,并把它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由于不发达国家过去进口的大部分是工业品,故这一战略有时也被称为“替代进口工业化”。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双重意义:即由国内生产的代替以前要花外汇购买的商品,有利于缓和国际收支平衡;并且由于这些以前进口的商品大部分是工业性的,因而有利于促进国家工业化。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进口替代工业化过程中,为了支付进口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等费用,农业是提供出口产品取得外汇来源的主要部门。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愈不发达,农产品出口就愈重要。这不仅因为通过出口农产品,可以换回现代技术装备,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同时因为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农产品比出口制成品可能是一种优势。它除了可以保证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外,还可能通过农产品出口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一种动力。这是近年来中国农村,特别是沿海地区农村强调发展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原因之所在。我们所以把沿海地区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创汇农业的重点地区,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目前沿海比内地具有更为达的文化条件、交通条件和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度。同时也说明了,要加快内地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把完善交通设施以及改善市场条件与文化条件,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这里必须着重指出的是,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的对外经济贸易格局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的。诚然,像中国这样类型的经济不发达国家,在其经济的起步阶段,工业无疑是比较落后的。具体表现是:资金短缺,资本不足,有机构成低,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生产成本高,既缺乏绝对优势,也缺乏相对优势。面对这种状况,如果按照西方传统的贸易理论,这类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就不应该发展其国内工业,而只能去发展原有的初级产品生产,包括初级农产品生产。不言而喻,如果用静态的“比较利益”和传统的贸易理论来确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就会长时期维持这种初始的国际分工格局。其结果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经济发达国家与经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世界对初级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及价格需求弹性通常比对工业制成品的收入与价格需求弹性低得多,从而使得初级产品的增长弹性要大大低于工业制成品的增长弹性。在国际市场上,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所以会特别大,是因为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与价格需求弹性通常都是小于1。

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于1意味着总收入水平每增长10%,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通常是小于10%。即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制成品相比较而言,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是愈趋缓慢的。1900年至1960年的60年间,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量增长了4倍,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初级产品贸易量仅增长50%。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方向主要是高收入的国家和地区,而对于这些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来说,居民对多数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很低的。或者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高收入国家或地区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比低收入国家要弱得多。还有,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农产品价格需求弹性通常也是小于1,因而通过降低农产品价格所能引起的追加需求,可能会带来比以前更少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盲目遵循静态比较利益原则,不断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就有可能使市场价格下降到总收入减少的程度,从而使农产品出口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农产品市场基本上属于卖方市场,而国际农产品市场则基本上属于买方市场,这就等于出口农产品的流向是从需求较强的市场流入需求较弱的市场,这就有可能造成收购时抬高价格、销售时不得不压低价格的现象发生。同时为了完成农产品出口创汇计划,唯一的办法是持续扩大农产品出口量。至于这些出口农产品的换汇效益则往往被放在极其次要的地位。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会加剧国内市场农产品供给短缺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另方面又会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换汇成本。

与上述工业制成品和初级农产品贸易增长差异相联系的是,工业制成品与初级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价格剪刀差的扩大和经济不发达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这里所说的对外贸易条件,是用在相同的基期内计算的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呈下降趋势,则它将不得不出口更多的商品和消耗更多的稀缺资源来保证计划所要达到的进口货物水平。亦即当一个国家的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下降时,该国单位进口货物的实际机会成本就会上升。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的对外经济与贸易格局,说到底只不过是进口替代工业化的产物,它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内向型经济模式。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告诫我们,用出口初级农产品所获得的外汇收入来维持进口替代工业所必需的资本投入品的购买支付,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进口替代与外汇短缺之间的恶性循环,使替代工业目标遭受挫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动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贯彻比较利益原则。许多经济学家都鼓吹对外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其主要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

农贸市场经济效益篇5

一、新疆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新疆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自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政策。新疆农业对外开放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贸易出口总额由1991年的36317万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1682886万美元,增长45倍。中国已跻身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先驱,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对外贸易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弥补国内市场缺陷、保证国内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发展的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图1(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表示出口额,单位万美元)1991年―2011近20年数据可以看出新疆农产品贸易出口额整体呈上涨趋势,涨幅较为明显。农产品出口总额占新疆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小,随着外贸的发展这一比重逐渐减小且较为明显,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农产品对外贸易出口规模有待扩大。

(二)影响新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因素

1、农业生产水平波动性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展缓慢。受新疆农业生产自身条件、生态环境的劣势及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以及农业科研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农业生产波动性较大,对新疆农产品对外贸易稳定持续发展有一定影响。同时各种污染日益严重和农产品技术含量低,使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品种改良受到影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其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市场竞争力低。

2、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距离国际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当前,新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新疆农产品采标率较低、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质量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较少,主要还是侧重于国内市场的标准。目前,HaCCp体系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进口高危食品判断其安全程度的重要依据,并为市场准入的条件之一,而新疆大多企业未建立起HaCCp体系,从而造成出口难的趋势。

3、面临的新的贸易壁垒与非贸易壁垒日益增多。一是新疆农产品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绿色壁垒。新疆农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主要表现在环保水平不高、消费者环境意识浅薄、绿色经济观念缺乏。目前,新疆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消耗了自然资源而且破坏了环境的质量,并且环保法规不健全,对农产品出口和进口方面的环保要求不严格。这些都将导致新疆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处理等各个环节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从而使新疆农产品贸易壁垒日益增多。二是新疆农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增多对新疆农产品出口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新疆农业投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新疆农业投资各主体发展现状

1、财政支农

随着新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对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以满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需求,提高农业综合科技水平、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从新疆财政支农总量变动趋势看,新疆财政支农投入表现出递增的趋势。从1991~201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逐步加大对新疆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二十年间新疆财政支农投入由8.74亿元增加到297.52亿元,资金投入总量达到了2598.3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7.34%。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是农业发展资金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重要来源,即使财政总支出由1991年的56.09亿元增加到2011年2598.34亿元,增长97.84%,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增长97.06%,但是由于新疆财力有限,长期以来财政支农投入比例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是较低的,仍需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以支持农产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2、农户农业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户投资的发展过程来看,新疆农户农业投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快速增长、增速回落和增长乏力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此阶段,农户投资增长非常迅速。第二阶段(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在该阶段,新疆进行了价格体制的改革。在新体制的作用下,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价格飞速上涨,农业投资的回报率明显下滑,直接诱发农户农业投资增长速度下降。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十分低下,农业投资缺乏内在激励。近20年新疆农户农业投资基本呈现出上涨趋势,在1999年和2009年有所滑落,幅度分别为17.08%和0.05%。从1991年最初的投资额11152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534712万元,增长97.91%。

3、农业贷款

1991年~2011年近20年新疆农业贷款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但是1980-2007年,新疆农业GDp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达21.5%,而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平均为7.7%。农业贷款总量与农业经济总量不成比例,农业信贷资金总体供给能力轻型化。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增长滞后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增长,贷款总量增长了108倍,而农业贷款只增长了89倍,因而出现明显增长趋势剪刀差。

(二)影响农业投资的因素

1、农业生产环境的差异。与我国的其他省(区)相比,新疆的农业生产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主要由于新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并且其典型的绿洲农业特征使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同时土地水分蒸发量大,而农业生产对水的需求量较大,这都将不利于新疆农业的有效发展。此外新疆农业生产环境在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数量相等的农业资金投入在不同地区发挥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农业资金农投入的效率水平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地区农业投入效率水平可能较高,而有些地区农业投入效率水平可能较低,并且这种效率上的差异性是无法准确量化的。

2、资金的约束。资金是农户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资金拥有量的多少决定了农户投资能力的大小,也影响着农户投资的行为选择。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得以支撑,农户人均纯收入是影响着农户投资,而收入又是积累的前提。当农户处于不同的收入水平或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投资的机会成本不尽相同,决定了其投资行为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当农户处于贫困状况时,在解决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己经无力扩大再生产;而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增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会相应增加生产投入,以期望获得更高的收入。

3、农产品市场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相对滞后问题较为明显,从而制约了农业投资效益。首先市场机制的缺位,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长期以来,政府为维护市场和价格,将其作为重要调控对象加以控制,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其结果必然抑制市场的正常发育过程和市场自动调节功能的完善。其次,尚未形成有效的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格局。各类民间流通主体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从而各类主体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局面以降低交易成本。最后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基本上处于粗放型发展状态市场基础较为薄弱。

三、小结

农贸市场经济效益篇6

[关键词]多边贸易政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澳大利亚

一国的贸易政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多边贸易政策、区域贸易政策以及双边贸易政策。每个国家的贸易政策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但是其制订和实施又要受到国内、国际条件的约束,因此显示出不同的特色,效果也不同。

一、澳大利亚的贸易政策目标

澳大利亚虽然是个贸易国家,但是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5年的统计资料,2004年澳大利亚仅是世界第26大商品出口国,出口量仅占全球出口量的o.9%,进口量占全球进口量的1.2%,排名第19位。可以说在国际贸易中属于价格接受者而非价格制定者的角色。因此,根据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证明,实施自由贸易对澳大利亚是最有利的。”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任何形式的贸易自由化及市场准入的增加都能使它从中受益。澳大利亚政府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宜称自己的贸易政策目标就是有效配置有限的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国民的需要。所以可以说,实用主义是澳大利亚对内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二、澳大利,2e的贸易政策策略那么,澳大利亚的贸易政策是怎样的?它面临着哪些问题和挑战?是否能顺利实现其目标呢?

首先我们来看澳大利亚的多边贸易政策策略:

多边贸易体制一直是澳大利亚十分看重的工具和舞台。澳大利亚是少数几个加入二战后重建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国家之一,Gatt的23个创始国之一,wto的成员。多边贸易体制的目标和澳大利亚的最高利益是相一致的,也只有通过多边贸易体制才能迅速、全面、深入地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因此,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对于促进多边贸易谈判都不遗余力,尤其是1986年成立的以其为首的凯恩斯集团,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与欧盟、日本等农业保护主义成员坚决作斗争,才使得历时长久、艰苦卓绝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得以结束,并成立了约束性更强的世界贸易组织。澳大利亚认为,wto的成立可以更有效地约束各成员方忠实履行他们对wto的承诺,更有效地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

对于多哈回合谈判,澳大利亚更是充满期待。面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关于“浅一体化”和“深一体化”的纷争,澳大利亚气定神闲。不管是“浅一体化”(降低货物贸易中的边境壁垒),或者是“深一体化”(投资、竞争等领域的自由化),澳大利亚都能从中获利。“浅一体化”可使农产品贸易的壁垒降低。澳大利亚一直处于要求改革农业保护和补贴的前沿,这也是它本轮谈判的主要诉求,其要求包括:1、改进农产品的市场准入;2、大幅度削减各国对农业的国内支持措施;3、削减并逐步消除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出口补贴。如果农产品贸易能实现较大程度的自由化,澳大利亚农业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肯定会使它成为大赢家。澳“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所做的研究显示,如果全球农业补贴减半,澳大利亚每年将增加农业收入13亿美元。因此澳大利亚及其所领导的凯恩斯集团不仅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出倡议;同时由于凯恩斯集团一半的成员是坎昆会议中出现的G-20集团成员,因此澳大利亚也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协调两个集团的立场,与日本、欧盟等传统农业保护强国针锋相对,极力促进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可以说,澳大利亚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作用将是举足轻重的。“深一体化”则可促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而在服务业的竞争力方面,澳大利亚同样毫不逊色。得益于1980年代以来不断深入的改革,澳大利亚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近10年来,澳大利亚服务贸易每年约以7%的速度递增。2001年澳大利亚服务业生产总值达4070亿澳元,占全澳GDp的比重为77%。服务业的发展也使澳大利亚的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87-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期间,澳大利亚农业出口年均增长率为3.3%,矿产业出口年均增长率为5%,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率为9.4%,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率最高,为11.2%。2002年服务贸易出口额约占澳大利亚出口总额的23%,仅次于制造业出口(制造业出口份额为46%),超过了历来被成为澳大利亚经济两大支柱及出口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和矿产业。(矿产业出口份额为18%,农业出口份额为9%。)根据wto的统计资料,2004年,澳大利亚的服务出口和进口额均占全球份额的1.2%,超过货物贸易的比重。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澳大利亚政府积极支持本国服务业走向国际市场,政府明确表示:为了国家的利益,澳大利亚将积极参与wto服务贸易谈判,竭尽全力敦促各国政府取消服务领域内的贸易壁垒,为澳大利亚出口商争取更加宽松、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主要包括以下行业:金融、通讯、专业商务服务、建筑工程、高等教育、环保服务、海洋运输、航空运输、电子商务、旅游等。

澳大利亚参与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是apeC。随着英国经济地位的下降以及亚洲经济力量的崛起,澳大利亚意识到自己的经济中心应该转向亚洲,才能给自身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借访问韩国之机提出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倡议,并于同年11月在堪培拉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多年以来,澳大利亚一直关注apeC的发展,尤其是与美国等发达成员保持极其紧密的关系,力促各项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措施的达成与实施。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有重要经济利益,不管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其前10位贸易伙伴中亚太地区的成员均超过一半。对于澳大利亚十分看重的服务业来说,亚洲市场占澳服务贸易出口的50%,并且是其服务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由于有美国、日本、中国等大国,澳大利亚在apeC中并不能算是主角,但区域经济一体化毕竟也是贸易自由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可以扩大澳大利亚的市场准入,完全符合澳大利亚实用主义的标准。但是,令澳大利亚苦恼的是,apeC毕竟是较为松散的组织,组织内各成员不仅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差别

较大,在政治上、文化上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因此进展很慢,一体化程度并不高;另外,本来就松散的组织内还有新的组织,除了早就存在的东盟,中国也要与东盟构建自由贸易区,日本也图谋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照此发展下去,澳大利亚在apeC中可能会被边缘化。但是,澳大利亚不甘示弱,也积极主动在组织内部寻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伙伴,如美国、中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2004.11.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apeC联合部长会议上,澳大利亚贸易部长维尔表示,Fta已经成为推动apeC贸易自由化的主要途径。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们就不遗余力地宣扬贸易自由化,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不管是单边的贸易自由化,还是双边和多边的贸易自由化,只要奉行贸易自由化,都能从中获益。经济学家的理论也得到了政治家们的追捧,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开始,不仅有英国单方面的开放,许多国家更热衷于进行双边贸易谈判,使得双边贸易协定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寻求自由贸易的最常见形式。然而,双边贸易协定的效果毕竟只局限于两个国家,自由化范围相当有限,因此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种自由贸易形式一度被冷落下来。

不过,就在多哈回合举步维艰、前景无光之际,在亚太地区,双边贸易协定却重新受到了瞩目,谈判国家之多、协定数量之大、谈判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缭乱:2002年11月27日,新加坡美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达成协议;11月30日,日本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12月12日,智利与美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此前智利还与韩国签订了同类协议。2002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总统“快速审批”贸易谈判权法案。布什在获得这一权力后表示:“我们将更快地与单个国家如智利、新加坡和墨西哥建立自由贸易关系。我们还将与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关系。”除了新加坡,日本政府在2002年还与新西兰、墨西哥及几个非洲国家政府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接下来日本要与之进行双边贸易谈判的国家还包括古巴、以色列、泰国和韩国等。而韩国曾经是最反感双边贸易谈判的国家之一。国际宏观-[飞诺网]

毫无疑问,双边贸易协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再次成为自由贸易的主角。

面对这股来势汹汹的双边贸易协定浪潮,澳大利亚是与潮共舞,还是望洋兴叹呢?

其实,除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与新西兰签订了紧密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外,澳大利亚一心一意着力于Gatt和wto的多边贸易自由化。但是,汹涌的双边贸易浪潮可有点让它坐不住了,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将被排除在更自由的、获益也更大的经济体之外,而且,多哈回合前途未卜,谈判要取得成果更是遥遥无期,短时间内难以从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获取贸易自由化的成果,推进市场准入,因此澳大利亚也果断地加入这一浪潮,并且成绩斐然:2003年2月与新加坡签订自贸协定;2004年2月与美国签定自贸协定;2004.7与泰国签定自贸协定;正在谈判和将要谈判的还有中国、阿联酋、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等。澳大利亚希望通过这些协定获得主要市场全面的市场准入,尤其是农业和服务业。从已签订的协定中,澳大利亚也确实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如澳美自贸协定澳大利亚获得的主要利益有:1、制造业方面,97%的制造业产品可免关税、开放地进入美国市场。纺织品和鞋产品的关税将逐步降为零。两国将建立消除非关税壁垒机制。制造业可扩展到每年40亿澳元的出口2、农业方面,澳农产品对美出口的市场准入条件将获得改善,包括牛肉和乳制品。66%的农产品立即获得免关税对美出口。牛肉的进口配额将逐年取消。乳制品配额初期增加的量占美国产量的o.17%。从澳进口的奶制品将是目前的三倍,并且每年增加配额5%。协定生效后第一年就可增加乳制品出口约5500万澳元。海鲜行业则将获益几千万澳元,第一年取消关税就相当于创造财富2000万澳元。3、服务贸易方面,澳服务贸易提供商进入美国专业服务、教育、环保、金融和运输服务市场的条件将获得改善,澳公司将获得非歧视性待遇。4、每年2700亿澳元的美国政府采购市场对澳公司开放。价值在58550美元以上的美国联邦政府采购合同对澳公司开放。澳总理霍华德称在未来10年内,自贸协定可为澳带来将近600亿澳元的收入,并创造3万多就业机会。

泰澳自由贸易区涵盖贸易、服务业和投资等多项领域,泰国取消从澳大利亚进口的53%产品的关税,到2010年,两国间95%的贸易将实行零关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澳大利亚的农业和制造业获益,尤其是对汽车、奶制品、小麦和牛肉等行业,将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预计在未来20年内,澳大利亚的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将每年增长67亿美元。

与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协定则大大改善了澳大利亚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其中金融业可获益6000万澳元,教育出口可获益5000万澳元。

与中国的自贸谈判,澳大利亚期望更高,中澳自贸可行性报告表明:协定签订后将为澳每年带来30多亿澳元的经济收益,特别是澳投资、服务业和能源业将受益匪浅。澳大利亚热心与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不光是要享受低关税,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全面的市场准入,希望中国向澳开放能源、农业、金融等各个领域。

至于日本,则是澳大利亚产品最大的进口国,因此若双方能实施自由贸易将给澳大利亚商家带来巨大好处。澳大利亚也期望能与日本建立全面的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但农产品贸易造成的巨大瓶颈使双方难以有实质性进展。

三、多边、区域与双边贸易自由化:哪种方式最符合澳大利亚的长远利益?

从表面上看起来,澳大利亚确实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获得了不少好处,进出口迅速增加,如2004年,货物出口同比增加26%,进口同比增加23%,服务贸易出口增加20%,进口增加22%。但是,以双边自贸协定的形式来促进贸易自由化是否符合澳大利亚的最高利益和长远利益呢?对于这个问题,澳大利亚不能不慎重考虑。

其实,虽然贸易自由化符合其最大利益,各种途径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由化,但是各种自由化的途径代价不同,效果也不同。

很显然,多边贸易体制下的贸易自由化是代价最低的,除了本国贸易壁垒的降低,其他几乎没有什么代价,这对于自由化原本程度就较高的澳大利亚来说所要付出的牺牲是较小的;而在双边自贸谈判中,往往要附带其他代价,如政治代价,这一点可从美国、日本、欧盟等进行双边谈判的主要目的看出,如美国,签定双边贸易协定的主要目的是扩展区域间的合作或是希望通过建立经济纽带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联系,提高本国在世贸组织多边谈判中的地位,进而利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作为跳板来胁迫其他国家或地区达成宏大的区域和全球贸易协议。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承认,这些双边协议是推动新一轮多哈全球贸易协议谈判这一宏大战略的关键所在。这就像1989年成立亚太经合组织,使欧盟感到经济上的孤立,从而促使欧盟积极促成乌拉圭回合全球贸易协议的达成一样;日本则想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或是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力,因此首选新加坡作为“双边”伙伴,以检验日本是否可以在政治上被东南亚国家接受,同时长期以来日本一直希望能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根据其构想,打算先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自由经济区的探讨,继而吸纳中国、韩国以及东盟等,逐步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方式完成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构筑;欧盟政治扩张的野心也很明显,所以,澳大利亚在与他们的谈判中政治色彩木浓厚。

从收益来说,虽然双边贸易自由化程度可能高于多边贸易自由化,但是给惠来源毕竟只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而多边贸易体制的自由化由于最惠国待遇的原则可以使所有成员国受益,因此可得到的市场准入的增加是较大的。

多边贸易谈判的成本较低,如果澳大利亚具有谈判权,那么它只要与主要进口国谈判就可以;如果澳大利亚不具有谈判权,那它也可从其他国家的谈判结果中受益。对比于双边谈判中各领域都要与每个成员进行谈判,成本显然要低很多。

虽然多边贸易谈判一波三折,耗时甚长,但是双边谈判消耗的人力、物力更大,每个谈判对手的情况和要求都不尽相同,从双方彼此有贸易自由化的意向开始到可行性研究再到具体的谈判,往往耗时甚长,需要数年的时间,因此要达到同样的市场开放效果,谈判成本往往是多边贸易谈判的数倍;

双边贸易谈判的结果因国而异,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一产品适用的进口措施不同,这会带来极大的实施和管理成本,对比多边贸易谈判结果的统一适应性,成本高出许多;

双边贸易谈判会影响日后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谈判筹码。若一国在双边贸易自由化的谈判中减让太多,日后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其他成员可能会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或要求其将此减让适用于其他成员,如日本,之所以不肯对澳大利亚放开本国农产品市场,不仅是因为遭到国内农民的反对,更担心一旦日本降低澳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标准,同样作为对日农产品出口大国的美国也将争取同样的权益,使日本国内市场遭受巨大冲击;在澳美自贸协定中,美国之所以不愿意增加从澳进口的糖配额,也主要是希望以此作为筹码,在多边谈判中和欧盟、日本讨价还价,达成农产品贸易全面的自由化;若直接将双边谈判中的减让适用于其他成员,该国总的自由化程度又可能会太高,超出其承受能力;若不把该减让给予其他成员,又可能阻碍与其他成员的谈判,影响总的谈判进程,自己无法从中受益。

双边贸易谈判中,各方受益不均。大国比小国有着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而最终可能还是小国吃亏。如在澳美自贸协定中,美国获得的利益包括:1、99%的制造业产品获得零关税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化工、汽车、塑料、信息技术等行业受益最大。自贸协定每年可为美制造业增加出口20亿美元。2、美国所有的农产品获得免关税对澳出口。3、澳大利亚的电讯、快递和计算机服务业对美国公司开放。4、澳大利亚的政府采购项目对美国公司开放。美国工业界估计美国对澳出口会剧增,由目前的20亿美元增至125亿美元。而对于占澳农业出口四分之一的糖业,美国政府毫不留情地拒绝增加配额,并且当协议完全生效后仍然要保留糖的关税和配额。事实上,绝大多数与美国达成的双边贸易协定都没怎么要求美国作出让步。因为如果提出要求美国削减农业补贴、开放纺织品进口等等,就很难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反而,美国在迄今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不无强烈要求贸易伙伴们遵守各自的环境和劳动法,否则就有可能遭到经济制裁。

农贸市场经济效益篇7

一、主要工作情况

1、着眼长远发展,搞好规划编制。依据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县城市规划》(1996—20_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商贸流通业基础规范,制定了《——县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__—2020),分别制定了商贸业、物流业、农贸市场、餐饮业等6个行业发展规划,提出了20__—20__年商品市场发展规划建议,明确了发展思路、工作重点、政策措施,为引导、促进行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重视服务民生,力推放心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和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工作理念,以确保安全消费,促进放心消费,倡导绿色消费为重点,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流通市场整顿,狠抓重点行业和重要商品市场监管。严格生猪屠宰管理,一手抓依法打击私屠滥宰,一手抓屠宰场站规范管理,处罚各类违法行为8起,没收不合格猪肉1800斤,被评为市畜禽屠宰管理先进单位。严格煤炭经营管理,认真落实经营许可制度,严厉查处掺杂使假等欺诈行为。积极开展酒类市场整顿,扎实推行备案溯源制度。加强成品油市场管理,促进加油站点的优化布局和诚信安全经营。保证了群众吃“放心肉”、烧“放心煤”、喝“放心酒”、用“放心油”。

3、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实施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总抓手,坚持科学规划,严格规范标准,扎实推进超市下乡。改造建设配送中心2处,发展农家店112个,其中农资农家店42个,日用品农家店70个,全部通过上级验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流通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采取有力措施,贸易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传统商业得到改造提升。一是国合商业得到改造提升。通过对国合商业企业采取破产、重组、改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制面达到90以上,从根本上启动企业发展的内部活力。百龙、百货、酒家、商场等企业活力明显增强,效益明显提高。二是民营商流企业不断壮大。圳泉电器、巨龙家具、龙泉油品等民营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机制、质优价廉的商品、优质的售后服务、良好的商业信誉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骨干作用显著增强。三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个体私营业户遍布城乡,搞活了流通,增加了就业,方便了群众,促进了繁荣。

2、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在传统商业业态发展的同时,以连锁商业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超市、连锁店、加盟店、便民店、专卖店数量迅速增加,经营领域不断拓宽。随着三联、益康、联华、如海等知名外来超市进入——,使流通企业经营结构、经营业态、经营模式得到提升和创新,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不仅为我县营造了新的消费环境,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消费要求,也引导了消费观念的更新,拉动了消费的增长。各种商品专卖店以其高品位的商品、优雅的环境、周到的服务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便民店虽然规模较小,但由于其门店较多,消费十分便利,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连锁餐饮业发展迅速,北京烤鸭、小天鹅火锅、澳州肥牛、合力快餐等经营持续火爆,不少外地名优小吃店、加盟店落户城乡,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创新经营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新兴业态的发展,促进了商贸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3、现代商贸流通业初现雏形。物流、金融、家政、中介、信息等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产业档次不断提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澳飞物流、中邮物流、金通物流、佳怡物流等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锦东物流、孝直物流、东阿物流等物流园区的规划立项和建设,将进一步加强现代物流载体建设,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商贸流通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明显问题,主要表现是经济总量少、发展速度慢、经济效益差、水平层次低。

1、商贸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多年来,除20__年以前在乡镇“三个一”市场工程中建设了一批农贸市场之外,全县的商贸基础设施没有任何大的发展变化。尤其县城除了结合城市建设搞了几条商业街的建设外,已列入规划的商贸基础设施均无实质性进展。目前全县没有标志性商贸设施,没有在建较大的商贸项目,没有辐射力强的专业市场。现有的几处市场如——市场、宏源市场,由于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人气锐减,效益持续下滑。占道经营、流动经营、无序经营现象随处可见。基础设施落后,商贸流通业发展没有载体支撑,也影响到县城整体形象。

2、农村供销网络混乱。基层供销社下放乡镇后,农村供销网络基本瘫痪,农村商品流通失去了主渠道,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全部由个体户经营,造成商品质量差、供货渠道乱、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农村供销网络的缺失,不仅严重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影响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还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

3、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缓慢。一是连锁经营企业数量少、领域窄。现代连锁配送体系、农村市场双向流通网络和市场监测调控体系都未建立起来。二是物流企业规模小、档次低、成本高。三是已列入计划的建设项目如锦东物流建设项目和——市场改造提升项目,因各种原因进展缓慢。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1、思想观念落后,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商贸流通业重视不够,“重农轻商”、“重工轻商”、“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社会偏见、思维模式根深蒂固,“三产富县、商贸兴城”的意识缺乏,制约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2、政府投入不足,在商贸服务业招商引资方面不仅没有特殊优惠政策,甚至不能享受工业项目同等政策。在商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尤其在专业批发市场的改造、建设方面政府基本上没有直接资金投入。

3、管理体制不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流通体制的变化,商品流通主管部门的职能发生很大变化,在我县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地位作用逐步弱化,职能界定不清,严重影响管理服

务水平的提高。三、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建议

1、更新思想观念。首先是县里要重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树立“三产富县”的思想,充分认识服务业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特点,引导全社会重视服务业、发展服务业。

2、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能,进一步强化责任,完善体制,抓好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工作的落实。

3、加大政府投入。政府要加大投资、融资、争取资金的力度,采取“筑巢引凤”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措施,切实加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载体。

农贸市场经济效益篇8

世界贸易组织(wto)及之前的关贸总协定(Gatt)对初级产品确立了一些例外规定,大多数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初级产品,农产品贸易实际上一直没有被有效地纳入自由贸易体制中。因此,作为国际贸易自由化规则的例外,尽管农业部门的保护措施极为广泛,农产品贸易在受到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和饮食改善等因素的推动下,仍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平稳增长,并无激烈的贸易冲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发展中国家剧烈的人口膨胀、部分国家农业政策的失误、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对食品进口需求的增加和农产品供给价格的上涨,由此引发的对长期食品短缺的预测,从而刺激了各进出口国增加生产,促进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新格局的形成:不但欧共体作为奶制品、食糖、谷物、以及肉类的主要出口方而崛起,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实力也明显增强。与此同时,缔约方在农产品贸易中实施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日益加强,加剧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混乱,各国农产品贸易战频繁发生。

有鉴于此,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首次考虑制定农产品贸易体制,通过多边贸易谈判来改革各国国内农业政策。但谈判无法协调有关农产品国际管理的性质和目的上的分歧意见,对农产品贸易进行管理的努力进展不大。美国提出了包括限制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在内的贸易自由化,以扩大其农产品的出口;欧共体则要求通过强化商品协定来稳定农产品贸易,并拒绝就共同农业政策这一基础进行谈判;日本也不愿意开放大米市场;而一些出口农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希望通过谈判改善其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及在有利的价格条件下稳定贸易环境以保障外汇收入。因此,缔约各方没有就谷物贸易自由化达成协议,仅仅是最低限度达成了协调某些非主要农产品的国际协定,即牛肉和奶制品的贸易协定。东京回合未能解决农产品贸易中的诸如关税壁垒、数量限制和补贴等根本问题。各国政府继续奉行农产品贸易的传统体制安排,努力与竞争者达成双边市场分享协议,并使用高额补贴来维持其农产品贸易份额。

近30年来,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不景气,补贴战不断升级和贸易保护成本加重的背景下,各国消除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乌拉圭回合专门设立农产品贸易议题,确定了改善市场进入条件和竞争条件的目标,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贸易自由化问题,并在1993年底,经各成员方的妥协(主要是美国与当时的欧共体)达成了农产品协议。一直以来,造成美欧之间农产品贸易关系日益紧张的焦点在于双边贸易的利益冲突及在第三国市场的销路竞争。欧共体对谷物的高保护政策使美国谷物产品在欧共体的销量减少,也促使欧共体保护其它农业部门。美国赞成欧共体的一体化,但并不真正接受关税同盟原则和共同农业政策。作为对欧共体出口政策的报复,美国《1988年农业法案》协调了国内农业收入、价格政策及农业贸易政策,使其国内支持价格基本等于世界市场价格,大幅提升了其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事实上,尽管美国与欧共体通过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妥协,原则上同意将农业纳入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框架下,但导致农产品贸易冲突和摩擦的因素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从wto农业政策的执行情况来看,各成员国的承诺很难与实际执行划等号。由于确定的基期的关税水平较高,农产品总体关税实际下降幅度不大,国内市场扶持的各项政策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美国1996年的公平法案把国内扶持政策大多转换为“绿箱政策”,按原产量将直接与产量挂钩的扶持转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扶持;欧盟1999年农业政策改革则减少了对国内价格的直接支持的“黄箱”政策,转为对耕种面积和存栏头数补贴的“蓝箱”政策。1999年欧盟的出口补贴仍达到55亿欧元,占世界总补贴量的85%。

二、对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盛行的理论分析

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国家往往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即使在自由贸易为主流的全球背景下,基于维护本国产业利益的考虑,贸易保护政策也经常大行其道。农产品的贸易保护历史悠久,在多边贸易体制中享有特殊地位,更有着其独特的原因。

第一,为保障国家安全的自给自足。在国家战略意义上,一国的生存依赖于食品的获取通道。由于灾害、战争和瘟疫等。饥荒在历史上总是周期性地不断发生。在短缺时期,由于其它的国家会采取出口限制以优先保证国内的食品供应,因此,一国从别国进口食品的通道常被封闭。于是,自给自足,保障国民基本生产需要便成为农产品贸易保护的重要理由。即使是那些依照比较成本优势原则,原本大多数甚至全部农产品应由进口来满足的国家,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也必须维持低效率的国内农业生产。

第二,保持稳定并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易受气候等不可预期自然因素影响,农产品的供给缺乏弹性,价格波动相比较其它商品要更大一些。农民的土地、设备和服务等成本是相对固定的,而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则直接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极不稳定。与资本和劳动力不同,土地具有不可转移性,绝大多数土地除了生产农产品之外别无它用,当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时,对农产品的保护因为直接关系农民的生存而显得尤为必要。为了防止歉收造成的大量农民破产和失业,保护生产者利益,避免食物供应总量波动带来民众恐慌和政局不稳,国家必须通过进口限制或其他手段来稳定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维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第三,工业化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与贸易带来的影响。农产品贸易保护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经济增长进程中农业地位的变化,决定一国农业保护程度的因素主要是农业的比较优势、农业占整个经济的份额以及农产品与制成品之间的国际贸易条件。

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本增长和技术发展使工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下降,而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会相对上升,其比较优势也就随着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逐步丧失。而且,对本国农产品进行保护还需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即实现工业化后,农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和农民占人口的比例降到较低的水平。所以,尽管保护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对农产品实行保护。发展中国家也从经济发展初期的歧视农业向经济发达阶段的偏爱农业转变,从向农业征税转为对农业补贴。

第四,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保护政策的解释。西方国家按区域划分的选举制度给予了农民相对较大的政治权力和地位。政治家为使其当政机会最大化迫切需要获得农业利益集团的政治支持,作为换取选票的筹码,他们往往偏向于实施贸易保护。一般来说,利益集团越小,保护主义者也就越具有个人政治参与的动力。由于工业化以后,农业变成了少数派,在政治上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这样农产品贸易保护便成为农业利益团体有效游说的结果。

根据农业保护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农产品生产者及利益集团是贸易保护的最大受益者,但是其收入的增加是以大量的社会利益损失为成本的。这些贸易保护成本包括:国内补贴、出口补贴和购买剩余产品等措施带来的巨额预算支出,消费者购买更为昂贵食品的成本以及资源投向并不存在比较优势的农业部门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等等。

三、wto农业谈判的进程及主要成果

为了改变从前由“丛林法则”主导的混乱的国际贸易环境,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首次将农业列为主要谈判内容。在四个主要谈判方:美国、欧共体、凯恩斯集团和日本的参与下,经过数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达成了《农业协定》以及相关的《SpS协定》和《tBt协定》等。《农业协定》的内容共包括21项条款和5个附件,从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竞争,这三大核心问题方面对成员国政府执行的农业和贸易政策进行了限制和规定。主要包括各成员国农产品关税削减进程和依据是否扭曲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对各类补贴予以“绿箱”、“黄箱”、“蓝箱”的分类,以及按农产品出口实绩提供补贴的规定。

乌拉圭回合在农业谈判问题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在wto的整个发展历程中都意义非凡。《农业协定》将法律的原则最终运用到农业方面,用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支撑起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原则,将农业真正纳入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管理。但正如欧盟农业专员FranzFischler所说:“不要忘记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改革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乌拉圭回合取得的成果只是迈出了贸易自由化的第一步,它还存在着很多局限和不足,例如:对如食品援助、出口信用担保、国家出口企业等其他形式的出口补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约束;削减20%的国内支持意义比较有限,而且还进一步被“基础年份(1986-88)”、“最小化”和“蓝箱”例外条款所削弱;市场准入方面收获很少,关税化进程最终导致关税税率配额的扩大,额外的关税配额经常受到抑制等等。

在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渐进过程中,乌拉圭回合既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又遗留下了颇多遗憾。因此,wto各成员国对下一步的多哈议程给予了更多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轮谈判提出了所谓“多哈授权”的目标,即:实质性改善市场准入,实质性削减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和逐步取消出口补贴。与乌拉圭回合相比,多哈议程中参与博弈的各力量方呈现出更多元化的特点。除老牌的美国、欧盟、20国协调组、凯恩斯集团之外,发展中国家成员的作用显著增强,谈判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所谓的“金砖四国”中除俄罗斯外,巴西、印度和中国,都在谈判中体现出较大的影响力。

农贸市场经济效益篇9

绩效挂钩考核办法是推动企业发展、提升工作效率较为有效的管理办法,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本质就是以绩效来衡量工作,以结果来检验过程。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绩效挂钩考核方法已被许多企业学习和采用。绩效挂钩办法与目标考核办法在目的、意义和效果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绩效挂钩办法更突出已取得的实实在在的业绩与个人得到的经济效益的成正比性,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最大化的企业效益。商务局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促进农贸市场的提档升级,打造食品安全消费环境,今年在全区率先实行农贸市场绩效挂钩考核办法,同时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听取了被考核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具体情况如下:

一、市场现状

商务局现有**、**等4家直属农贸市场,经营总面积1.5万平方米,摊位约1000个,市场管理工作人员106名。近年来,为不断促使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强化了农贸市场软、硬件建设。在软件建设上,强化制度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创品牌、创效益,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硬件建设上,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对三家农贸市场相继进行全面改选,亮化了购物环境,提高了购物档次,积极构建农加超的服务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商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使农贸市场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取得可喜成绩。近两年来,我系统有2家市场首批通过国家农产品绿色市场论证,获得部级绿色市场称号;1家市场被评为全国绿色零售市场样板单位。

二、存在问题

农贸市场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也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竞争和考验,在经营和发展中也存在问题。

1、城市建设严重影响农贸市场的生存和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各级政府都加快了城市改造的步伐,农贸市场周边居民和餐饮等企业的搬迁,大型超市的引进,给农贸市场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如**集贸市场,地处总统府附近,由于政府着力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使汉府街车站地块拆迁,梅园民国别墅群的居民住宅置换,周边居民住房的拆迁,东西两大超市的入住夹击,消费群体急剧减少,市场面临生存的危机,严重阻碍了市场的发展。

2、流动商贩严重干扰农贸市场的正常经营。多年来,马路市场、流动摊点一直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取缔的对象,但由于利益的趋动,农贸市场周围马路摊点取而不绝,他们以方便、廉价赢得了一部分消费群体,与交租金在市场内经营的经营户产生了很大的冲突,由此造成经营户思想不稳定,提出降低租金的要求,有的实在做不出生意只好退摊位。马路流动摊点所销售的产品,一是没有经过检验,二是时常出现短斤少两,三是影响市容市貌,四是不利于维护消费者正当利益,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但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3、激励机制未能全面调动职工的能动作用。我系统对农贸市场的考核工作已坚持多年,考核的内容就是根据市区下达的三个文明目标,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只要没有发生严重的问题,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都根据往常的贯例给每个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兑现奖金,这种考核办法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针对性不够明朗,重点不够突出,激励的作用不大,无法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对策措施

商务局历来都高度重视农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并积极在科学监管上探索市场管理之路。今年,新一届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农贸市场建设,年初就要求局机关干部深入市场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涉及市场建设、发展和稳定的工作内容,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目标任务,下达更具有激励效果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具体对策如下:

1、制定完善绩效挂钩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目标任务。今年根据市、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并按照区政府关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商务局制定了将农贸市场的绩效与个人工作业绩直接挂钩,以“鼓舞职工干劲,提升工作业绩;发掘跃居潜力,促进市场繁荣;完成目标任务,确保国资增值”为考核目的的《农贸市场绩效挂钩考核办法》。考核内容涉及经济目标、经营管理、党建工作等十个方面,明确各项目标的考核分值,首次以书面形式明确争先奖励分值和受处罚分值,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业绩、突出表现和存在问题、造成损失或不利影响,一并纳入年终考核,同时更加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国资保值增值纳入考核重点内容之一,督促企业取得实实在在的业绩。为强化考核办法的实施力度,商务局还与各单位签订了风险抵压目标责任书。

2、学习他人绩效挂钩先进经验,提高干部职工认识。为促使市场干部职工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绩效挂钩考核办法的认识,并自觉将思想认识转化为积极投身工作的动力,商务局组织了两批市场管理人员共50人,赴杭州、上海两地,对先进地区农贸市场管理进行调研、学习,吸取他人的管理经验、管理方法,开拓视野。在此基础上,我系统各农贸市场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深入剖析本市场的干部职工对《农贸市场绩效挂钩考核办法》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分析市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探索实施此办法的具体措施等,各市场都拿出了调研报告,明确了实施绩效挂钩的具体思路、内容和措施,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严格实施绩效挂钩目标督查,确保考核办法落实。为确保考核办法的实施,商务局坚持以市场建设为主导、党建工作为保证的工作路数,加强思想上教育引导,加强在日常工作中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农贸市场的各项工作的考核,并提出“争一流”的创建目标。上半年,商务局实施了四次行动,即:两次考核、交流总结会、目标兑现。第一次行动是对各农贸市场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的考核。局工委组织人员到各市场听取管理人员、协管人员对市场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议,对班子成员进行了民主测评,还推荐出一批表现突出的后备干部。通过这次考核,基本上掌握了市场领导班子团结协作的工作状态,了解了市场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情况,准确把握职工们的思想动态。第二次行动是对各农贸市场的市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商务局对照考核办法和目标责任书,逐条检查目标的落实情况,超常规“争一流”的发展情况,重申绩效挂钩考核的内容和要求,指出存在的不足。第三次行动是召开系统农贸市场半年工作经验交流、总结大会。请表现突出的单位在会上发言,传授经验;局领导在会上表扬了先进,对下一步绩效挂钩考核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同时表态:半年绩效挂钩工作立即兑现。第四次行动就是商务局按业绩兑现奖励。新晨

农贸市场经济效益篇10

论文摘要: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水平是与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和市场化是分不开的,经济发展需要依赖国际贸易。本文针对我国县市级国际贸易的作用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些国际贸易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从而推动县市级国际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我国县市级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

    在当前在我国县市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际贸易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笔者将通过促进商品流通、扩大就业、提高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加强县市级经济发展的联系四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作用进行分析。

    1.促进商品流通

    县市级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品的流通买卖,同时县市级经济发展中的产品只有通过流通买卖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通过发展国际贸易流通业,保证农副产品及其他工业产品的流通买卖,可以增加人们的收益,从而促进县市级经济的发展。

    2.扩大就业缓解社会矛盾

    在县市级经济发展中,随着我国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我国的农村存在着大t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很多县市又没有足够的工业来提供就业机会,因而解决县域中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就只能寄希望千以国际贸易为主的第三产业。我国县市级经济发展中要鼓励个人或集体通过发展开店铺、搞运输等投资成本少、风险低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这不仅可以加快商品流通,繁荣社会经济,同时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这样就可以缓解大量失业人口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和谐等负面现象的存在。

    3.提高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对于北京和上海等大型城市的城镇化发扎,县市级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有自己的特点。大城市的发展是由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和城市建设扩张来进行的,而县市级小城镇的发展不可能依靠大规模的投资建设。目前我国小城镇最主要的两种形式就是工贸型小城镇和商贸型小城镇,其中又以商贸型的小城镇为主,我国商贸型的小城镇正是依托县市级的国际贸易的发展来发展商贸流通业,从而使使人口聚集形成以商贸业为主的小城镇。

    4.加强县市级经济与外界的联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专业化社会分工不断加强,这就使得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县域内的农副产品必须通过贸易销往大中城市,同时大中城市的成本较低的工业制成品也要销往县域地区,以实现优势互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发展县市级的国际贸易,可以加强县市级经济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通过与外界经济的优势互补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县市级国际贸易的发展建议

    要实现显示及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就要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长期稳健性和短期灵活特性相结合,加大市场主体反应的灵活性,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新发展。为了实现县市级国际贸易的新发展,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新的市场观念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社会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仍不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贯性依然存在,企业模式也并没有完全的专为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政府的职能也并没有实现完全的服务型转变,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买方市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县市级经济的发展要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政府要引导人们树立新的市场观念。首先是要更新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人们从即期消费迅速的走向超前消费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再就是要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政府要引导资金高起点、高水平投放从而实现自己投资的高效益回报,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

  我国县市级经济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要想促进县市级国际贸易的发展,就要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实现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我国现实及经济的基本发展模式。在县市级经济的发展中,通过发展生产,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实现分享型的经济发展政策,增加人们的收入,从而促进人们的消费。消费水平提高了,商品流通才能真正的实现,国际贸易才能实现正真的发展。政府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充分的就业,同时促进小规模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企业和个体经济、独立服务者、社区服务自我就业等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的发展。同时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从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拓宽农业增收空间进而推动县市级经济中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是立国之本,要充分重视农业的生产。通过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县市级国际贸易的发展。

    3.不断的规范市场活动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也在不断的改制,企业改制进一步激活了县市级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潜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实现工作重点的战略性转移。政府要树立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管你那,不断的开拓市场,促进企业的发展。具体而言,政府要打破垄断,促进良性的市场竞争,推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经营和发展特点不断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不同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政府要倡导建立多种形式的行业协会组织,通过民间团体来进一步规范市场,搜集和全方位的市场信息.发挥民间的整体功能和联动效应,实现上档次、上规模高效经营。要进一步加速市场建设,认真贯彻落国家有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县市级经济发展的精神,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接和县市级经济农业经济比重较大的特点。政府要加强引导,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维权意识,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化流通,加快农业市场化的水平。这样通过多种措施来规范市场活动,净化市场环境.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和上平的流通构造一个良好的运作环境,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县市级国际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