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55:17

电影艺术价值篇1

[关键词]电影;说教娱乐;商业价值;意义

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电影,追根溯源,它的出现最初的目的就是“娱乐”,一般只有在娱乐场所才能看见的一门艺术(后来被定义为第七艺术),所以它首先一定是具有娱乐功能的;后来慢慢发展成为政治家教化人、左右人思想的一个工具,随之它的说教功能,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也就孕育而生;进入新时期,它成为一个产业,并且还是一个可以收敛巨资的产业,其说教功能和娱乐功能也要为其商业价值所服务;但电影归根结底是一门艺术,不管多商业它或多或少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

一、电影的意义

(一)说教价值意义

1.国外电影说教意义举例

塑造典型的英雄人物以达到教化的作用。好莱坞电影大多都具有典型的“英雄主义特色”,一方面可以塑造一个虚化的民族英雄以此来达到增强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内心世界的“英雄梦”,对于儿童来观众来说是长大后的一个梦,对于成年人观众来说是对儿时梦的一种美好回忆,这是从纵向的观点去看的;如果从横向观点来看,增强民族精神另一层意义也就是爱国主义的教化。如《蜘蛛侠》中的“蜘蛛侠”在塑造英雄人物的同时也教化人们要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来保卫自己的祖国家园不被破坏,《钢铁侠》中的“钢铁侠”同样也是如此。

尤其以进入新世纪“小人物的英雄主义特色”极为明显,人们在观影的同时感觉自己也可能成为“英雄”,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急剧增大的今天,人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不仅仅减轻了自己的生活压力,同时也在影片中读出了生活的自信,在潜移默化中也告诉观众人是需要善良的,也就是中国人口里常说的“好人定有好报”。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一个患有先天性不足的人,最后经过不懈的努力还是取得了胜利,与此同时他又是心地善良的,即使是自己的爱人最终背叛了他,他也没有心存嫉恨,其实这也是典型的《圣经》人物呈现,不仅符合东方人的教育方式,也很符合西方社会教化人的方式。

观众通过观影不仅受到了教化,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洗礼;不仅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有了正确的导向。这比在书本中获取知识,受到教化来得更容易些,更直观些。区别在于看电影是观众被动的接受知识(这里的被动并不是贬义,是被给予之意),通过视听的享受,属于“被动告诉意义”,而读书需要主动地去寻找知识,属于“主动寻找意义”。前者在固定的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取一定的知识,而后者需要大量的读阅获取知识;前者电影制作人把总结好的知识给予你,后者需要自己总结概括才能得到知识。所以电影的说教意义是新时代的产物也同时成了宠儿,并且前景可观。

2.中国电影的说教意义

对于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一百多年电影历史的中国来说,说教的价值意义极为明显,而且文化与政治一直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近代以前我们就不说了,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中国历史来看,文化一直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废除科举考试、“德先生”“赛先生”——民主、自由、科学再到1932年的“运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完全成了“政治的传话筒”,这段时期拍摄的影片大都具有说教意义。

例如,“十七年电影”期间,就拍摄了如《红旗谱》《风暴》《燎原》《暴风骤雨》《平原游击战》《》《白毛女》《祝福》等一系列具有说教意味的影片,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个方面是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实际上都是在宣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思想,通过电影让人们很直接地明白了这些,因此电影很好地为政治服务了一把。

到了新时期新社会新电影时期虽然这种说教功能在减弱,但广电总局在审片子的时候首先还是会考虑电影的政治立场,如果政治立场正确,说教功能明确,电影获批的可能性就很大。

远的我们不说,就近两年的电影来说,主流大片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向党靠拢的政治立场,都有着教化人的说教功能。

例如,《非诚勿扰》中“21世纪最贵的是和谐”的口号;《梅兰芳》中主人公形象的渲染;《南京!南京!》中结尾处人物的抒情;《建国大业》宣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等主流大片无疑都有一种说教的意味。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主旋律影片,代表着社会积极向上的因素。

(二)娱乐价值意义

当电影还是在雏形的时候,就已经具有它特殊的娱乐价值意义;当它还是在黑匣子中形成的活动影像时娱乐的价值意义就已经附着其身了;即使当它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的时候,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人们普遍接受的还是它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意义,因为艺术归根结底是为了愉悦人的精神生活的。

进入商业社会,物质盛行的时代,电影想赚钱,想让观众走进影院,那就得拿出能吸引观众的东西,观众想要什么?当然是快乐,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愉悦,所以娱乐就成为电影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好莱坞做到了,中国电影正在努力。

从好莱坞今年上映的商业主流大片来看,无论其画面多么的华丽、炫彩;无论其故事多么离奇、怪异;无论其音效多门的震撼……最终目的都是要愉悦观众的,因为只有让观众感到快乐,人们才会愿意花钱买票去看这部电影。

观众走进电影院可以丢下包袱、丢下生活的压力,在一个黑屋子里,只有一束光线的黑屋子里,在其中做梦,这是电影最普遍的意义。

所以好莱坞电影是在其社会经济下滑,人们精神压力极大,需要放松精神压力的情况下得到了复苏,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一跃成为美国继军火、航天的第三大产业。

中国电影在第二次改制之后,也注意到电影的商业价值,民营电影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现在已有了华谊、保利博纳、新画面三大电影民营公司,从20世纪末开始,大都致力于商业、娱乐电影的开发,已成功地发行了如:保利博纳的《千机变2》《头文字D》《长江七号》《赤壁》《导火线》;华谊兄弟的《天下无贼》《夜宴》《宝贝计划》《鸡犬不宁》《墨攻》《非诚勿扰》;新画面的《英雄》《三枪拍案惊奇》等商业味道很浓的主流电影。在愉悦观众的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究其票房成功的原因大都与其娱乐因素是分不开的。《长江七号》中“七仔”的喜剧元素、《天下无贼》中“傻根”的喜剧元素、《宝贝计划》中“Baby”的喜剧元素、《非诚勿扰》中“秦奋”的喜剧元素……都使影片的娱乐因素发挥到了极致,这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

总的来说,电影产业本身属于娱乐这一行业,电影自身散发着浓浓的娱乐气息。娱乐的东西属于人们的精神产物,并不是人类生存一定需要的,但缺了它人类的生活将变得索然无味,同样,没有电影的存在,人们将会缺少很多生活的乐趣。

二、电影的价值

(一)商业价值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商业价值早已深入人心,早在电影还没出现之前,艺术就具有其商业价值,如绘画、雕塑等,在艺术家手里它是艺术,在商人手中,它仅仅是一件商品而已。

好莱坞的出现,使电影的商业化价值最大化了。1977年的好莱坞电影《大白鲨》仅在美国就创下了1.85亿美元的票房,全球票房4.7亿;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在全球收揽了近13亿美元的票房,这是个多么庞大的数据啊,在以前人们从来也没想过一部电影可以赚这么多钱;再到2010的《阿凡达》全球18亿美元的惊人票房……这一切票房数据都在说明好莱坞正在不断地开发电影的商业价值而且前景可观。

在感知了好莱坞电影的来势汹涌,逐渐占据中国市场大揽钱财之后,中国电影也在向商业化转变,进入新世纪相继产生了如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黄伟明、宁浩、陆川、吴宇森等亿元票房导演,中国电影也正在体现着它的商业价值。但我们仍旧走在好莱坞的后面并且距离很远,一个《阿凡达》的出现让国产电影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但当电影成为一种商品的时候就势必会流失一些东西,比如它的艺术价值,对于好多电影包括好莱坞电影,商业气息浓烈、场面宏大、演员阵容强大、投资巨大,但忽略了电影的艺术本质,使得有些电影或者故事简单,或者烂尾观众只能从其中享受到其视听的愉悦,而毫无思考价值,这样就失去电影本身的意义,观众看完也就看完了,不会去思考电影本身所带来的教化意义。

(二)艺术价值

为什么要最后才来说电影的艺术价值呢?因为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的艺术价值正在逐渐地减退,或者它已经不适合这个以商业电影为主流的时代。如今人类的生活比较浮躁,他们已经渐渐适应了以商业电影为主的电影市场,并且乐在其中。打开电影票房的排行榜,排在前面的无一不是商业电影,一些有着浓浓的艺术氛围的电影却得不到观众的青睐,人们不是为了欣赏电影去看电影的,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情绪的发泄。下面我将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同时希望更多的人回归电影的本身,要为电影的精髓去看电影。

拿欧洲电影为例,我们知道电影的发源地是法国,但一百多年过去了,法国很少有叫座又叫好的电影,欧洲的电影导演尤其是法国电影导演,他们一直在追寻着电影的艺术价值,遵循着艺术永远高于一切,电影可以不赚钱但一定要艺术,在电影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他们发起了一个又一个电影运动来抗击好莱坞电影,如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的“新浪潮”和“左岸派”等电影运动,都在告诉人们电影要接近现实,表现最真实的人的状态,但这些只有部分欧洲观众接受,如果一味地去追求艺术价值,那样只会让会让更少的观众愿意去欣赏,人们自始至终还是喜欢“天马行空”的好莱坞式的电影。所以电影的艺术价值很局限,但我们又不能完全说好莱坞电影不艺术,曾经的《美国往事》《教父》《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等这些经典电影在具有商业元素的同时也很有艺术价值。

在中国,电影艺术之路走得也很坎坷,如果说张艺谋早期的电影是艺术电影,如果说陈凯歌一直在关注艺术电影,那么他们的成功也只是社会体制(电影国有制)成就了他们的艺术电影梦,在今天,贾樟柯的艺术又有几人能懂呢?

所以笔者很担忧电影的艺术之路还有多长呢?难道真的会有那么一天——电影的艺术价值随着商业社会的激进而慢慢消失吗?

三、结语

无论是电影的说教价值还是它的娱乐功能再到它的商业价值,以至于艺术价值,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一部电影不可能包含更多,如果完全考虑到说教可能就会失去电影本身具有的娱乐性,完全考虑到商业就可能失去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没办法平衡或者说很难找到这一平衡点,如果刻意地去寻找平衡,那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什么都没有了。

[参考文献]

[1]周星,王宜文,等.影视艺术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苏牧.荣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电影艺术价值篇2

人类之所以能看见世界万物的影像,是因为物体表面把光反射到人体的眼球,然后再成为视觉上的影像。因此,光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于电影艺术更是如此。没有光,我们的眼前是黑暗的,万物的存在仿佛都变成了海市蜃楼,诸如绚丽多彩、光怪陆离等形容词,都将失去意义。光带给了万物生机,同时也赋予了电影生命;光对于电影的意义,正如空气对于人类的意义。没有光就没有物体的形态,没有光就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光就没有时空的概念认知。没有光,电影作品就无法表达,而有光就会产生影,光影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电影中的造型任务与艺术表现任务,对于影片的风格塑造、人物刻画及情节发展有着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

意大利着名电影导演费里尼曾说:“在电影中,光影就是一切,它是质感、情趣、风格、描绘。”导演通过对光影的合理运用,营造出一定的氛围,在艺术表达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光影影响画面风格

电影作品中镜头画面通过光影给观众传递视觉信息,通过光影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视觉化、鲜明化,因此,光影的表现有助于影片画面风格的确立。光对物体的塑造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就光线的方向而言,可以把光分为正面光、侧面光、顶光、逆光等效果。其中正面光比较缺乏层次,缺乏质感;逆光可以勾勒出场景和人物的轮廓,增加画面的透视感;底光可以表现恐怖气氛,增加影片的戏剧性效果。就光线的基调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亮调、中间调、暗调,不同的基调会带给观众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电影作品中的光影既能创造出梦幻般的色彩,又能带给观众奇妙的视觉感受;既能突出炎炎夏日的烈焰,又能展现寒冷刺骨的冬日。银幕上秀美的山光水色、绚烂的烟雾火焰,都是光影来给观众的影像奇观。

随着电影文化的发展以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单纯的再现自然光线已成为平庸的标志。影视作品中的光影应该把影片的视觉层面和美学观念方面作为艺术创作的目的,通过控制光的强弱变幻、颜色差异、色彩饱和度等元素,创造出迥然不同的画面风格,把影视作品中营造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中对光影的运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例如,在影片《春光乍泄》中导演在室内环境中打出区域光,使整个场景形成很大的明暗对比,让观众分不出白天与黑夜,暗示主角的精神状态。在这里,时间不与外界产生交集,主人公黎耀辉、何宝荣的世界独立于时空之外。他们之间没有沟通,如同在房间里被灯光分解得支离破碎。王家卫的很多作品都通过光影营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繁华的都市被各种灯光装饰着,每个人的欲望都汇聚成五颜六色的画面,这些欲望在空洞而绚丽的画面中游走。可以说王家卫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把光影效果运用的得心应手,建造了属于他特有的“电影王国”。

电影作品中的画面都有其自身的影调,妥善处理光影可以为影片风格奠定最初印象。例如,蒂姆·波顿的电影《断头谷》为了配合影片哥特式的风格,每一个场景的光影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忽明忽暗的光影、电闪雷鸣的天空,制造了紧张恐怖的气氛,突出了小镇的诡秘;《天使爱美丽》中运用丰富的光线带给观众浪漫、活泼的氛围,呈现出一种怀旧的风格。可见,电影中光影的运用非常重要,不仅可以烘托出影片氛围,也可以增强影片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二光影刻画人物形象

光影在影响影片画面风格的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塑造影片中的人物。在电影创作中,用光影来对人物进行塑造是电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它是刻画人物形象的精灵。所谓用光影来刻画人物,就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以及人物性格的变化,发挥光线对人物外形和内在的表达作用。在电影视觉语言中,为人物构造光影效果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会使人物形象更丰富生动,构成人物的形象符号;另一方面它会构造人物性格,完善叙事结构。电影中有的角色还没有开口说话,通过光影的变化,我们就能够判断出他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主角还是配角。在影片《古墓丽影》中就是用光影来塑造主角和配角。女主角劳拉和管家威尔森在房屋里交谈的一个场景,劳拉的脸上被光影打出一道外轮廓,像刀锋一样锐利,完全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而站在她后面管家的脸上却是平面光,没有亮点。这就是告诉观众劳拉是影片的主角,故事是围绕她而展开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的新婚之夜,大红色的灯笼把屋子照得灯火通明,而一袭黑衣的老爷从旁缓慢出现,强烈的明暗反差突出了老爷这个人物的冷漠无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在电影作品中,虽然通过动作、服装、对白……都可以表现人物形象,但通过光影的刻画可以强调人物的造型特点。

合理的光影设计不仅可以强化人物外形美感,同时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表现人物心情愉快的剧情,通常会打出明亮的光影,用饱和度较高的色调,带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当表现人物心情低落的剧情,通常会打出灰暗的光影,降低饱和度,带给人伤感忧郁的感觉。在动画电影《小马王》中,当史比瑞特和小雨坠入爱河,在河里嬉戏时,整个场景色彩斑斓,柔和的彩霞照耀着它们,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把它们相互偎依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在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当辛德勒得知他工厂中的一些工人会在不久后被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内心十分忐忑。所以,当辛德勒在和史丹谈论这个消息时,导演通过近景镜头,用光影对他们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强化了人物的形象。对辛德勒的主灯光采用了较为平淡的正面光,展现给观众冷漠、麻木的面部表情;然而此时的辛德勒却十分担心他的工人,所以此时导演在辛德勒的背景上制造了明亮的光线效果,与他暗淡的面部形成反差。明与暗、黑与白的强烈对比效果暗示了辛德勒内心的矛盾,让观众进一步体会到影片的内涵。此时史丹知道自己要去的是一个堪比地狱的地方,心中自然无比痛苦。因此,导演对史丹的面部光影处理得比较暗淡,来反映他低落的情绪。史丹身后的背景被处理得较亮,暗示出这些工人们的未来是饱含希望的。

合理运用光影来刻画人物形象,可以对影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光影的附着,演员表演得再逼真、再细腻,其美感都会大打折扣。出色的导演总是在一部片子中通过光影这个媒介来刻画人物造型,间接描绘人物内心世界,使光影成为一种双关意味的视觉符号。

三光影暗示情节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光影会使人产生异乎寻常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因此,在电影艺术中不同的光影就会有其自身的象征意义。观众通过视觉而引起心理上的领悟与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目的。

光影可以展现一种时空关系,环境中日夜、晴雨的光照会给人天壤之别的感觉。白天的明媚阳光会使人心情舒畅;雨季的滚滚乌云会使人感到忐忑不安。因此,运用不同的光影可以对影片进行叙事表意的作用,使影片的节奏时紧时松,曲折离奇,为影片制造悬念,为剧情埋下伏笔,吸引观众的好奇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光影运用在电影艺术中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种造型手段,同时是一种叙事手段。在影片《现代启示录》中,有一场戏是伟拉德上尉和四个士兵与可滋的士兵进行激烈交火,船长菲利浦被长矛射中,不幸身亡,战士蓝斯把船长进行了水葬。整个场景呈现了傍晚时分的红色影调,光线经过水面的反射跳跃闪烁,不但表现出士兵对船长的哀悼之情,而且暗示了导演对战争残酷无情的强烈批判。

在电影作品中除了通过蒙太奇等镜头组接方式来进行叙事,光影的变化同样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带给观众心理暗示。其中不同的灯光色彩就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绪,有光亮的地方象征着希望与未来;而有阴影的地方暗示着危险与恐惧。例如,在动画电影《狮子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辛巴和娜娜在草原上嬉戏,整个场景光鲜亮丽,炫目的光线与饱和的色彩交相辉映,导演在此刻意弱化了阴影的效果,使画面明快流畅。辛巴和娜娜在动物群中奔跑穿梭,动感十足,让观众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辛巴和娜娜在打闹的途中,突然离开了荣耀石的范围,顿时画面暗淡了,光影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场景中的侧光和底光成为主要光线,明暗对比逐渐变强,使观众的心情也由轻松转向为紧张,预感到剧情在这儿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光影的变化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同的光影所营造的氛围是迥然不同的,它会引领观众去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

光影对于电影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用光的美学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光影艺术风格上的突破对影片的画面风格进行创新,并使之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更好地完成抒情任务,成为更高层次上为造型与叙事服务的模式。

四结语

电影艺术价值篇3

一、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与特性

电影,作为一种声画艺术的综合体,以独特的影像语言向世人阐述着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学理念。在当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化生活逐渐走进了大众百姓的家中,而体育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不仅仅在于其创作手段的特殊性,更在于其绝对有着其他电影形式不可比拟的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体育作为人类互相沟通的第五种沟通方式,超出了语言和种族的阻碍,将世界人民以运动的形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对于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价值和地位。由此可见,体育电影不单单可以提供给观众刺激、生动的体育故事,其中所诠释的体育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民众。

纵观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大多数体育电影中心主题多在于激励、鼓舞大众积极面对生活所带来的挫折和困境,题材也都是积极向上的。追根溯源,体育的诞生与成长几乎与人类的发展同步,体育文化业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而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形式,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体育电影将体育史当做强国教材,通过表现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运动员不同的遭遇和命运,反映民族落后势必体育落后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现实意义。而体育电影除了一般电影所具有的娱乐、教育等特性之外,还是我们认识自身、改善自身的强大动力。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当中,其实体育电影很早就有了,纪录片最早可以推到一九一几年,那个时候商务印书馆都在。这个时候比如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是到日本去拍的,其实其他的还有很多。在早期电影当中体育只是作为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符号出现,这种文化符号或者是作为一种现代都市生活的时尚。体育作为一个题材与电影艺术的融合,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所以那个时候体育实际上是一个很时尚的东西。体育电影是通过体育竞技比赛形式进而反映人性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竞技形式不只是为了奖牌而进行体力和体能的较量,它具有教育性质。体育题材电影传播往往融情节与体育为一体,在影院的特殊环境下受众比较容易接受,尤其是将体育比赛融于电影故事情节的传播方式。这样的形式就使得观众通过体育题材电影解读正确的信仰、价值观、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体育电影在展现了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更加侧重的是刻画运动员勇于克服种种艰辛困苦、付出辛勤的汗水去争取最后胜利的精神,从而达到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教育意义。体育电影对于青少年体育观念的培养和正确健康的价值体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二、体育电影的影像寓意

体育电影是将体育的内在精神与电影的影像艺术完美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形式将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奋发向上的魅力融于电影当中,既将体育文化与精神高效地传播又使电影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当代体育运动早已不再是单一的埋头苦练,而是通过技巧性的培养与刻苦的训练相结合,从而产生高效的体育表现。体育电影不仅能够充分地展现本国的体育文化,更是展现国民精神的最好形式,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情怀,是人类社会、思想价值观、社会风尚、行为规范的真实写照。

体育电影的故事情节大多取材于真实的体育故事,这样的题材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观众的内心世界,这类以真实生活改编而来的精彩故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对观众的教育与影响更加具有信服力。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飞速壮大,我国当代体育电影已然不只是具有单纯意义上的娱乐和消遣的作用,当代体育电影导演正在试图通过体育电影这类题材向世人展现更具艺术价值的影像作品。

在体育电影中往往以体育竞技的激烈和残酷性与体育人物的自强不息、奋勇拼搏以及高超的智慧相结合下的影像,生动地展现该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的影像寓意。体育电影以电影人物在训练中顽强拼搏、振兴民族的精神力量为电影的主要内在核心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民族精神。体育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用体育比赛的胜利改变我国在世界人民心中“东亚病夫”的恶劣形象,而往往支撑影片中的主人公勇往直前的就是强烈民族尊严与情感。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在此期间曾遭受过巨大磨难的国家,而在民族自立的过程中,我国一直为赢得世界的尊重而做着不断努

[1] [2] [3] 

力。我们首先要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个民族的自立与自强首先要建立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国民上,由于历史和体质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国民被日本侵略者冠以“东亚病夫”的恶名,而体育竞技被喻为国家间较量,所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体育素质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体育水平的高低和国家、民族的荣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改变世界人民对中国是体育弱国的意识成为我国许多体育电影表达的民族精神内涵,无论是哪一个时期、哪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体育电影都有着同样的希冀与愿望。由此一来,振兴体育就成为振兴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之一。 体育导演也多为带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忧患感、使命感的艺术家,他们导演的体育题材的影片中,这种情感有着强烈的体现。体育类影片在描写运动员成长的同时,穿插着各式各样的遭遇与历练,从而深刻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社会之间关系。体育电影中的每个小人物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不断地追求卓越和尊严的生命实践的过程中,树立了奥运会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宗旨,即与现代人文精神的结合,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正是以其融于自身个体血脉里的民族自觉,实现了一次顽强拼搏、永不言弃、重在参与、虽败犹荣的精神辉煌之旅。在体育电影中演员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力”与“美”,是电影潜在蕴含的个人理想、宗教精神和民族意识,正是这样纯净的、力争上游的精神一次次地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在体育电影中,身体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运动主题,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展现身体力与美的结合之后作为一种感性意象的审美存在,它所展示的侧重点是通过观众感受相对静态的形式感,不同体育活动的身体物理张力的技艺倾向形成各具个性的视觉样式和景观结构。体育电影在展现运动员身体的技术动作的同时,还特别地大胆选择和丰富切换能造成超现实的穿越式感官享受,在比赛场景中以影像的独特艺术手法使得他们的身体能轻而易举地爆发出具备联想意义的高超技术动作,电影镜头的组接效果也可以清晰地表现他们灵活的自然肢体及其行动,在赛场富有煽动性质的音乐与音响交织的情景中唤起对英雄气质的崇敬和感叹,体育电影激动人心的生命魅力在酝酿良久的身体世界里激情而和谐地生成。

三、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前景

随着当代电影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我们不难想象我国体育电影的美好发展前景,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怎样做到外部条件与内在意蕴有机高效地组接在一起就是当代体育类电影应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突破传统理念模式的束缚,发掘出一个适合当代体育电影应当享有的框架结构,以新兴的理念、杰出的技术手段把我国体育电影塑造成一个富有当代特性的艺术作品。

当代优秀的体育电影融入一个关于人性思考的主题,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之下,作品通过体育人物的一系列故事体现对生命本身的礼赞。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不仅仅要注重研究社会主流心理,满足这种心理,表达这种愿望。而现在的体育电影创作者仅仅把体育电影简单地理解为“励志”。“励志”纵然是体育电影的重要的主题,但绝对不是惟一的主题,好的体育电影必然要跳出励志主题向更深层面开拓。体育电影的主人公也应该通过体育竞技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梦想和超越。

体育电影是反映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生活的故事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必须与体育事业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较多紧张、精彩的体育比赛场面。对于体育来说,竞技结果不是终极追求;对于体育电影来说,竞技本身也不是终极表现对象。“体育电影表面是力与美,内核是梦想,而情感或者说情趣是贯穿其中的。好的影片,就应该多给人以价值启示和精神鼓舞。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意识只会令这个民族停步不前,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在。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原动力所在。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炼,是一种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尤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体,电影创新更是需要一种全方位立体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各项文化事业不断创新改革的过程当中,我国体育电影迫切需要一个创新改革的突破点,在汲取传统体育电影的优点之后,结合适应当代社会的新鲜元素,为体育电影注入新鲜的活力。

四、结语

电影艺术价值篇4

关键词 奥运;文化;传播;电影;传媒

奥林匹克自产生之初至今已有百年的恢弘历史,电影艺术的发展亦逾百年。在奥运精神融入世界文化的同步,电影因其艺术感召力和异于其他媒体的亲和力将这一国际体育文化的内涵深化延展为对人性的塑造和渲染,成为文化传播和价值观树立的重要传媒。

一、奥运文化的涵义及其传播的本质

任何文化的最初形成都是由生活在共同地域的群体创造的,并由此产生共同的语言和心理,进而使群体具有特有的文化观念。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一个多世纪前的希腊本土,后经国际奥组委的组织实践形成了波及世界的奥运活动。所谓“奥运文化”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奥运范畴内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有形的奥运会会徽、奥运建筑景观等可视艺术,“无形的”奥林匹克精神、主义、宗旨、格言等精神层面。其中,奥林匹克主义是构成其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写道“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是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其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

奥运传播与文化密不可分。奥运传播实质就是文化传播,确切地说是建立在奥运会平台之上的社会关系的跨文化互动传播。所谓“跨文化”是指相异文化群体间的传播。从文化的视角审视,这种互动主要发生在作为源头的奥运文化与作为传播终端的主办国文化。前者通过奥运会的定期开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使奥运成为国际最大的主题性活动;后者则意在借此契机运用奥运的“焦点效应”传播本国文化,阐释对本土特色奥运的独特理解,从而获得一种“软实力”,借势走向世界。因此它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是多元文化的互动转移;2008北京奥运的文化传播也必然是东、西方文化整合和世界奥运文化积淀的过程。

二、电影艺术的奥运文化传媒优势

奥运是一个全球媒介事件,奥运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传媒的推波助澜,现代奥运会从诞生之初就与大众传媒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奥运会本身就是媒体重要的传播内容和理想的广告载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奥运历史的不同阶段各种媒介逐渐显露出各自的优势和实力。追溯奥运与媒体的关系,最早是一份1744年伦敦刊载体育新闻的报纸,而报纸对于奥运会的最早报道则是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广播媒介首次应用是在1927年对英格兰联赛中的足球比赛的报道,1936年首次开创利用广播媒介长时间报道奥运的先河;1956年首次实现电视实况转播;1964年首次利用卫星转播,使之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盛事;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手机短信的运用又为奥运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崭新、交互式的形式。

报纸作为印刷品尽管可以长期保存,且图文并茂,但出版往往滞后;广播以声音为传播符号,信息迅速及时,但稍纵即逝不便留存;电视的主要功能在于实时报告,有着强烈的现场感,但对人性化的遴选与挖掘不足;网络等新生媒介信息量大而无序,是大众快餐式信息消费的模式。电影的媒介作用曾一度被忽略,作为独立的表现奥运的艺术形式,电影的起步略晚。事实上,电影相对于其他媒介而言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

首先,电影艺术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视角。它的传播就是艺,术的传播,不局限于再现摄录的事项,而通过艺术创作附加以更深层的涵义;它以艺术的视角突破对奥运新闻的捕捉和即时报道,尝试在剪辑赛事之外挖掘人性的闪光点,或者结合文学剧本,以剧情叙事的方式塑造榜样人物,传达奋斗精神,在短时间内给人以集信息获取、审美欣赏和心理共鸣为一体的综合。因此,电影艺术创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将人的情感与意志视觉化、故事化、艺术化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塑形功能和精神动员作用。

其次,电影媒介的造型性、运动性的特点与体育的特质不谋而合,具有天然的亲和关系。电影是一种“采取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这种“空间形式”奠定了造型性的重要地位,而“时间艺术”又奠定了运动性的决定作用,这是电影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与传媒的鲜明特征。它以造型作为信息传递的手段,又通过造型性给观众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并形成电影空间和银幕形象的独特规律。其运动性包括被拍摄对象、摄像机、主客体复合,以及蒙太奇剪辑所造成的运动,加之奥运题材本质上外现的张力和电影无时空羁绊的优势,更能够提升奥运主题的高度及感染力度。

再次,全球化传播的便捷通道将促进中国奥运电影的国际化。在信息共享的今天,国际传播媒介的波及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际交流传播媒介中最易在不同文化间产生艺术共鸣的当首推电影传媒。尽管就传播速度而言,电影不及电视和网络具有即时性,并一度受限于碟片发售、影院放映等传统方式,但随着高科技传播渠道的拓展和奥运盛事的举办,电影艺术的全球化进程已大大加快,各国的本土电影均试图凭借自身庞大的文化依托跻身于国际电影之列;中国奥运电影也将以民族化的风貌、广涵世界的胸怀和传统文化的形态为国际奥运电影史再添锦绣。

最后,数字时代科技的进步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强化媒体功能,不断改变媒体关系。传统电影是光、电、声、化学的综合产物,科技的进步使电影从黑白发展到彩色,从无声到立体声,从胶片到数字电影。数字技术的引入更使电影进入到以科技手段“虚拟现实”的新时代;制作和传播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跨国传播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影艺术的表现自由度;同时,电影的传媒作用也随之强化。可见,电影传媒的基础是现代科技进步。

另一方面,电影传媒的现代化也将促进电影产业化的发展,带来潜力巨大的受众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已进入“体验经济”的时代,电影艺术是这一蓬勃的“体验经济”的主题和典型内容之一;电影的产业化将带来电影艺术的质量、规模、效益的空前优化。而且,作为艺术作品,电影比其他媒体更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

因此,电影是理想的传媒语言,必将在奥运文化平台上为本土文化的传播发挥着异于其他媒体的优势。

三、奥运电影的突破与发展

奥运文化在与电影艺术结合后获得了传播方式的突破,自19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期间诞生了第一部正式的奥运官方影片后,奥运电影即被写入奥林匹克,成了奥运会赛事之外的固定传统。所谓“奥运官方电影”是一个国家如何理解和看待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浓缩版本,是用生动的电影语言对奥林匹克主义做出的本土化和时代性的解释。它的使命是借助对该届奥运会的全面记录,呈现最激昂的体育赛事和背后的感人故事。历届奥运会的官方电影都由国际奥组委博物馆收藏,是奥运会的历史档案和文化财富。影史上最具争议的奥运官方电影出自德国导演莱妮・瑞芬斯塔尔1936年的《奥林匹亚》,之后陆续问世的还有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64年《东京奥运会》、2000年《悉尼2000》、1980年莫斯科《奥林匹克节》、1984年洛杉矶《光荣的16天》等,其片尾打出了“1988年汉城再见”的字幕,意味着这一传统的延续。2008年,中国的官方电影《北京奥运会》已由顾筠导演执导开拍,它将是我国第一部记录奥运盛世、传承奥运精神的电影,是国际奥委会的第22部官方电影。

奥运官方电影创作的同时,奥运题材电影也在推进中,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共摄制了500多部体育电影,我国自1934年第一部体育电影以来至今共拍摄40余部,奥运到来之际更有诸多作品涌现。

比较而言,奥运题材电影比官方电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其形式丰富,且多间接表现主题,而官方电影代表着主办国家的主流意识,是本土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浓缩的精品之作。

四、中国奥运文化与电影艺术联袂的可持续意义

中国的奥运文化与电影艺术的联袂是历史的必然,具有现实性和可持续的意义。一方面,电影传媒承担着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和传播本土文化的重任。通过举办奥运会塑造国家形象、传播本土文化已成为国际的共识。北京奥运的举办恰恰为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从而有机会在国际媒体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同时,力图以电影的手法,以“嵌入”奥运文化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

电影艺术价值篇5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特性 生命 审美价值 突围

电影艺术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特征”极其相似的艺术形式,它能最充分的展现人类的生存状态及人类的精神想象、理想与人文关怀。因而它在高校的艺术审美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承担着塑造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等重要责任,而且在他们完整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中也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和教育使命。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高度的逼真性,即在银幕的时空中以逻辑逼真的方式展现人类物理时空与精神时空中的生存状态及人类的精神理想与关怀。决定了受众在银幕艺术的世界中,可以以精神的方式在精神的时空中经历生命意志的考验,经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经历或没有机会经历的各种生命的体验和生命历程,还能享有在现实的生命行为中不可能实现的,精神所期盼所想象的任何生命行为和生命盼望。这种以精神来实现的审美方式,正如封孝伦所说的这是“一种没有耗损或耗损不大,但绝没有危险的生命实验”。所以,许多高校学生纷纷把影视艺术欣赏课作为他们公选课的首选。

而作为高校影视鉴赏课的老师自然应选择优秀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这样的作品应是能拓展学生的生命体验。使之经历不同的生命历程,感受各种不同的人类情感。让他们在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对比中,在艺术的拨动下,调动他们人性中的积极因素,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与选择,使之在对电影艺术的欣赏中,不只得到审美的愉悦,而且也能使他们人性中善的东西、美的东西得到升华,收获生命的某种感悟与启示。

然而,除那些经典的旧作之外。近年的电影新作,尤其是中国生产的电影作品中真正能带给学生这样的审美感受的作品却如数家珍。

电影艺术欣赏课的事实已证明。不管大家承不承认,如果不是老师的强制或引导。学生往往是不会主动要求看国产片的,在他们的心理似乎有着一种排斥甚至有时会是拒绝国产片的情绪。在电影艺术欣赏课过程中,如果你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欣赏一部有意义有价值的国产影片,他们一定会谈虎色变,甚至有些惟恐避而及之势。

这种表现出对国产片没有信心的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国产片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电影艺术到底应表现什么、如何表现。才能使之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电影艺术的娱乐、认识和教育三大审美功能怎样才能统一在电影艺术的符码中实现审美教育的转换。从而真正地达到对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教化作用?

本文认为电影艺术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特征极其相似的艺术,它必须关注“人”,表现人的生命及其生存状态,把对人类生命关怀的情感意识、生命意识以及终极思考融铸在人物的性格、命运及其整个生命过程中,要塑造立体、具体、有血有肉有生命真实感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抽象化、概念化,远离生命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因为脱离对人、对人类生命的表现,电影就将失去艺术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也就失去了电影艺术的灵魂。

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电影艺术的欣赏中。害怕“有意义、有价值”的电影。这是因为在他们的记忆里,所谓的有意义、有价值。实际上就是一种远离生命的作品,而所谓的意义价值,只不过是一种从外强加给大家的教育思想,而其中的人物也只不过是给概念化、抽象化了的符码罢了。

不是因为怀着这样的观念,我们的电影作品《美丽的大脚》不会如此门庭冷落:我们的《张思德》,即使是在宣传了是按照商业的方式进行操作与拍摄的,(意思为“好看”),也仍旧是落下观众毫不领情,漠然以对的局面,最后不得不以集体购票方式,对受众进行“强制性”的观赏:而顾长卫的处女新作《孔雀》,在柏林电影节喜获“银熊奖”,在国内的上映立马就门庭若市,国人情愿相信外国人的审美价值观,也不相信国内的宣传。以及“专家们”的审美价值评判;当然,国内也不乏宣传的成功之作,如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在这我们也有必要对其成功进行讨论一下。张艺谋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国际大导演;另一方面是因在继《英雄》的成功之后。人们对其新作又寄予了更高的审美期待与厚望。然而在人们欣赏完老谋子的这部新作之后,影片中存在的重大逻辑错误与粗浅的故事内涵,不得不使人怀疑老谋子的艺术才华是不是快走到“山穷水尽”了呢?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所以本文提出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观必须突围,否则我们的影视作品就会像“一本没有内容的书,并不是指没有印得有字的一册空白纸,而是一本其内容有等于没有的书”。流于空洞无义的形式,只能是一部没有多少真正审美价值的电影作品。

那么,电影艺术应如何从固有的审美价值观中突围,去建构一种丰富的、立体的、具有生命内涵的新的审美价值观呢?

笔者认为它必须回归到对人、对人的生命的关注上来,根据封孝伦著作《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中的哲学观点,“人不是别的什么,人就是生命”,而生命的本质就是存在。生命是各种目的的总和,它以各种方式印证自己存在的真实意义,并顽强地表现自己。作为生命有限的人。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任何与其生命无关的活动,艺术活动同样如此,所以艺术的创作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的创作,或者说是一种生命需求的现象。人的生命得以存在,或说要有质量有发展的存在。就必须以不断满足生命需要和追求为条件,满足人的生命需求可以说是人类所有活动的根源和动力。无所求的生命是萎缩的生命,一种几近死亡的生命,所以作为生命现象的艺术也是以满足人的生命需求为根本目的的。艺术为人所创造,艺术又为人所欣赏。人类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不但丰富多彩,而且人类也常常欣赏甚至陶醉在自己营造的艺术世界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生命的复杂本性。事实上,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肉体的生物生命外。还有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

人的精神生命是“生物生命的变式或补充”。但它却是“人类生命的第二次升华,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之一”。人的精神生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现实中的人不但处在一个现实的物理空间中,而且当人的精神在活动时,他也同样处在一个源于现实又相对独立于现实的精神时空中。在现实的时空中,人只能感受“现在”和“这里”,而在精神时空中。人却能感受更大空间和更长时间的人类生命现象,这种源于生物生命基础上诞生的精神时空中的生命现象即是人的精神生命。以精神生命的方式,人不但能在精神的时空中可以享受和追求生物生命的任何生命目标,而且,还能在精神的时空中任意突破生物生命的局限,任何生命的欲望与想象都可自由地驰骋在精神的时空中。并且可以按你想要的任何方式满足你的欲望与要求。所以人的精神时空不但辽阔浩瀚。而且也远远大于其所生活的现实时空。这即为人类的美与审美的辽阔提供了浩瀚的天地。

所以不管这种精神时空中的想象“变式”如何变幻莫测,它终究是对人类生命现象或生命存在的表现。电影作为一门酷似生活的艺术形式,最能体现人类的生命现象,凡是在人类生命中出现的。不管是现实的还是精神的现象,几乎都可用电影的方式逼真地表现出来。在艺术形象的直观下直接投射于人的视野和心灵。给人以最真实、最深切的生命体验,犹如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

正是因为这一点。使电影艺术的审美教育转换成为可能。而电影艺术的欣赏就是对人类自我生命的欣赏与观照。通过对人类个体生命的关注与展现,以领悟人生的价值与终极意义。

然而,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只在于人有精神生命,还在于人有社会生命。人生命中的“记忆”,是社会生命得以产生的载体。随着人年龄的增长,精神生命的逐渐加强。他对社会及周围的利他行为引起社会对他的记忆使之又获得了一重新的生命即社会生命。这是生命产生的第二次否定。社会生命的获得是因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人的社会生命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一个人“如果他的创造能长期、大面积或永远地造福于人类”,他的有限生命就具有了向无限生命转换的可能。他强旺的社会生命就会穿越时空。“生存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中”,“与人类的整体共存亡”。所以,“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社会生命的强弱,与其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绝对值成正比,与其向社会索取的价值量成反比。”“生物生命利己,社会生命利他,而精神生命则是利己向利他的过渡,利己而不损他。”这即是三重生命的特点。所以,人的生命走向社会生命的历史永恒,是生命的最高层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升华,是人的生命永远不能弃之的生命追求。

总之,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都是共同统一在一个生命体中,人确实是三重生命的矛盾统一体。在生物生命的基础上。精神生命使之产生了第一次否定,社会生命使之产生了第二次否定。但是,“人并没有抛弃自己的生物生命,而是将之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在自己的生命系统中,人的生物生命的动机也即是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动机。人在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中追求的生命目标。与生物生命也是一致的。”

人类的任何生命行为都是为了实现其生命的目的和满足生命的需要而发生的,审美活动同样如此。所以,美的对象必然是人类生命追求的对象,因为只有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对象,才使人感到愉悦。从美与善的区别来看,善以满足人实用的需要为目的。具有占有性,而美则以满足人视听的需要和精神情感的需要为目的,具有非占有性。也就是说,美的对象,对人生命需要的满足。要么以精神的方式实现,要么发生在精神的时空中,所以。美的对象。进一步地说,“是能够让主体以精神生命的方式或在精神的时空中获得满足的对象”。对电影艺术的审美同样如此。故而,受众对电影艺术的审美,就是为了在精神的时空中,或以精神生命的方式,实现生命的需要和追求的满足,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电影的美感和审美的愉悦。而电影艺术能否在精神的时空中实现对受众生命需要和追求的满足,以及对这种生命需要和追求满足的程度如何,或者更进一步地说。从人的三重生命层面满足受众生命需要和追求的程度如何,是电影艺术能否获得艺术灵魂的关键。

如前文所说,人类生命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实现其生命的目的和满足生命的需求而发生的,所以,人类生命的需求也即是其审美需要的内容。而受众对电影艺术审美需要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在精神的时空中或以精神生命的方式,实现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需求与满足。电影艺术正是通过对不同个体生命及其生命存在状态集中的艺术展现,使受众获得不同的生命体验,以满足其对不同生命形式的期盼。不管电影艺术在人的哪一重生命上,甚至于三重生命层面上满足了人的生命需要,都具有了审美的价值。

然而,作为电影艺术的审美教育。在物欲膨胀的今天。人的精神价值、理想信念、生命追求。受到了来自物质特别是金钱诱惑的强大冲击,不少人,理想失落,生命卷缩,除了对金钱、物质以及感官生理的要求外,生命中极度匮乏正确的价值航标。一些没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工作者。为了经济利益,便在其作品中畸形地泛滥着色情、低俗和享乐主义、悲观主义。使那些缺乏正确生命追求的人在人生的泥坑中继续深陷。我们知道,最善的人他也有不善的一面,最恶的人也有不恶的一面,而在人性中人人多少都具有追求美、向往善的因素,正是人性的这种复杂性,使人具有了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列宁说,“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电影作为与人的生命特点极相似的大众艺术,它能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人及其生活的态度和生命行为的选择。

所以,电影艺术正确审美价值观的引导,在对高校学生的审美教育、人文关怀、人格塑造中具有极其重要而不可忽视的责任使命与价值意义。

因而,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满足人的生命需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充分肯定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满足生命合理、正确、高尚的追求和需要上。所以。艺术家可以通过浸透着自己生命情感与意识的艺术形象的表达,实现对个体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的观照来展现人间的真善美,揭露人性中的假恶丑,深入挖掘人性中的对抗性因素,以之激起受众深层次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共鸣,实现对受众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作用:正如胡经之教授所说,“让艺术荡涤着灵魂中的黑暗一面,使人的心灵渗入生命意义之光,”让学生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成为一个“由美而求真的进程”。使其在这样的审美活动中不断地重新发现自己、确证自身。完美自我的人格与价值观。这就是电影艺术审美价值的真正体现,一如王世德教授在《影视审美学》中所指出的:“衡量影视艺术作品美学价值的绝对尺度,应该是对人类生命存在真善美追求的终极价值意义。影视艺术作品能否满足当前群众审美要求,当然也是衡量其审美价值的尺度;但其绝对尺度则应是:在其满足当前群众审美要求之中包含了多少趋向于对人类生命存在真善美理想境界追求的终极价值意义。这就是它真正的‘含金量’。”所以,我认为那些一味迎合受众悲观主义、享乐主义的影片,也许一时满足了一些人的生命需要,获得了一些经济利益。但却永远也产生不了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产生不了对人有价值的生命意义。康定斯基说。如果“艺术仅仅是时代的产儿。无法孕育未来。这是一种被的艺术。它是短命的。那个养育它的环境一旦改变。它也就立刻在精神上死亡。”而那些真正体现了人类生命存在意义与生命价值的电影艺术作品,在通过展现人间的百态生命后,唤起了人生命中真善美的因素,能引起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命运的某些思考和关怀,就具有了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文学名著一样。它张扬着对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会因时间的飞逝。而使其生命的色彩退色,因为它其中所包含的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生真谛的追索,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叩问和对精神极限的挑战等终极关怀因素。赋予了它深厚的艺术底蕴,使之具有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电影艺术价值篇6

关键词:动画电影;艺术价值;领军人物;电影音乐;人文主义关怀

一、人文主义理念与电影的融合

纵观宫崎骏老先生的电影作品,展现的无不是人与大自然相处中所展现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在社会经济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代社会,不顾一切的寻求最大利益已然成为大众生活的价值取向所在,在这样的价值体系的操控之下,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一触即发。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与之相呼应的便是一片片绿地的消失,我们需要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但是我们更加不能忽略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若放弃了这样的立足点,那么灾难必将到来。宫崎骏先生的电影里所展现的灭顶之灾便不再遥远,电影中诠释灾难的意义所在便是提醒当代的人类永远不要忘记大自然对于生命的重大影响意义。

在宫崎骏先生的电影中很少表露出悲天悯人的感伤和怀旧情绪,而是更多地展现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而手法也不是单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更多的是他所创造的奇幻主义世界揭示人性最敏感的一块。手绘动画,不仅以简约淡雅的画面造就了清新自然的美学风格,而且,其做艺术动画的敬业精神更成为动画界的一面旗帜。

在大多电影中不但赋予了影片以无限的理想主义色彩,更是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融于影片当中,由此而显现出强烈的个人创作风格。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之所以与传统意义的动画不同,正是在于每一部电影中所要阐释的关于自然、万物、和谐等主题思想。电影中所展现的唯美的的动画意境,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个现实意义上并不存在的世界,但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的影子,通过这样的影响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关于生命真谛的意义。宫崎骏的电影中很少是通过现实世界的悲凉来警示生命生活中的危机,他着重通过单纯干净的世界给人以无限的希望,生命本来就是充满着悲欢离合,我们不能整天在悲痛中沉沦,而是需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悲苦的世界,只有充满了对生活的动力,才能够获得精彩的人生。

他的动画电影早已脱离了幼稚的创作模式,相对于那些浅显的动画片来讲,宫崎骏作品里所涵盖的精神与象征主义色彩绝对是值得流芳千古的,他的创作理念更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紧紧相连,以动画中的反思来对抗现实中的无可奈何。所以,宫崎骏的许多作品中都充斥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个人风格,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是动画电影与所谓的现实性影片之间的界限的综合体,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动画电影的基本特性会永远存在。动画电影里所创造的神奇而纯净的童真世界所具有的无限魅力,是我们永远不能抹杀的东西,而其中所要展示的人性思考又是值得令成人感怀和思考。在不少影像资料中我们随处可见社会腐败与丑陋的一面,一次这样的思想冲击也许会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定义,但是这样长年累月沉重的积压最后所带来的只是大众对生活的绝望与无奈。

二、电影音乐的点睛之笔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创作形式与意义所在,以一种新生的力量在世界电影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其中所展现的艺术价值也是无法衡量的。电影中配乐也是决定电影艺术价值的关键因素,它对于整部电影意境的渲染效果和推动剧情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宫崎骏的每一部动画作品中我们基本都可以听到来自那天籁般动听的音符,这些音符便是来自艺术大家久石让先生,而这位慈祥的老人以音符作为魔法棒将宫崎骏电影里的魔幻色彩与人文主义情怀给予神奇的力量,可谓是曲曲叫好。电影作为一门声画结合的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精神消费的领域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元素也开始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配乐功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为电影带来新鲜的活力。

(一)对于电影整体节奏的掌控

电影音乐在保持自身的艺术特性之外也在电影的平台上展示着自身独到的魅力,但是作为专业的电影音乐来说,配合剧情的发展需要也是电影音乐最为重要的一个创作要素,在前期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对电影的题材,风格和艺术的总体效果来设定音乐创作形式,这样才能够与电影本身达到完美的契合效果。使音乐的美感与电影的质感达到最为深入的融合与统一,除抽象主义电影艺术形式之外,大部分电影音乐的创作都是以追求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作为创作动力,从而营造自然的生活意境或写实作用。

故事情结的发展是电

[1] [2] [3] 

影叙事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电影音乐的应用也是掌控影片整体节奏的一个方法,它在叙事的效果和节奏的掌控上更加能够直指人心,与影片达到完美融合的效果。久石让的音乐主要由以下几个风格来掌控整部电影的节奏,首先,简洁利落而富有个性的节奏是调动影片整体风格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刻画人物活泼的性格,例如在《千与千寻》这部影片的音乐创作上,就以鲜活生动的乐谱来刻画了影片中精灵古怪的各种人物性格,从而既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又使得千寻在解救父母的过程中影片的基调没有过分的沉重和压抑。其次,音乐旋律的线条以级进为主,《幽灵公主》关于这一方法的运用就尤为鲜明了,层层叠叠的音乐效果使得影片层次分明,这样级进的旋律线条所描绘的音乐触感更加的柔和温婉,而在此时,旋律一点点地加入,体现出音乐情感上的积累效果,带领观众渐进地走入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这一影片所展示的是发生在远古时代的东方世界,电影音乐所采用的也是日本传统的都节调式音阶,这样的谱写使得电影音乐充满了浓浓的传统日本风情。电影在主题意义上也是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矛盾的一些担忧,影片的主人公经历了重重考验与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电影音乐的处理上也是以希望和对人性美好的探索为主要元素,但是在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淡淡的忧郁的情绪。

在此,影片的叙事与表意达到了质的升华,作品中所展露的人文主义情怀也随着节奏的变化得到了最为高超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久石让先生的交响乐就如一颗闪耀的夜明珠镶嵌在宫崎骏先生的电影之中,两位艺术家的默契合作就如一股清泉,洗涤着人间的污浊,内心剩下的唯有满满的感动了。在宫崎骏的电影里久石让的电影音乐多展现的是一种安逸宁静的音乐风格,由传统的乐器与电子乐器配合,通过营造一种大自然舒适、流动的音符来诠释神秘而遥远的美学世界,更是对人类心灵的升华与洗礼,令人心神宁静。他所要营造的美学意境也决然不是人工创造的世界,久石让更加希望通过对大自然各种律动的展示来挖掘人心最为敏感的部分,也让人类能够恢复对于初始化时期,人与大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状态。面对当代生活的重重压力,我们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关于自然关于人性的东西,久石让的音乐所带来的返璞归真的大自然的呼吸便是当今社会难能可贵的礼物。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只是需要这样一个宁静的时刻,给我们的思想一些时间,让他们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去翩翩起舞。在宫崎骏的电影作品中久石让多采用的配器方法来诠释主题旋律的多变性与层次感融合,即由多种不同音色、不同表现风格的乐器来分别演奏主题旋律,使音乐旋律不断地进行变化与发展。在其很多音乐部分的处理上,配器中往往先使用钢琴来陈述主题意境,然后将主流部分融入管弦乐队渲染气氛,最后小提琴成为整个乐谱的主要部分,钢琴伴奏形成背景,这样音乐情绪就变得生动有力,情感的诠释上也得到了层次上的积累效果。

(二)对于主人公性格的抽象展示

宫崎骏电影在抒发人性的刻画上,总是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生活是有希望的,但是需要我们来建造,在逐日堕落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与义务的。

电影音乐对于加强人物的动作性、性格、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的间接表意效果而达到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动人。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结合体,而电影音乐发展至今也绝不仅仅是这一艺术创造中的惟一听觉效应,在电影音乐赋予那些影像世界里的人以鲜活的生命,在艺术性的背后每一个个体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在宫崎骏的电影中电影音乐也决然不会同传统的纯背景音乐画上等号,它的创作思想从客观的角度亦是对于人物本身的刻画,音乐在节奏发展与人物情绪的起伏作出有效的融合,最终达到与故事的背景完美统一。久石让的音乐与宫崎骏电影的配合不仅仅丰富了天马行空的故事,亦是对电影空间的扩展与延伸,是视听语言的有机构成体。对于影片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思想的诠释,戏剧矛盾发展冲突上都得到了三维立体化的展示,对于整部电影气氛的渲染上都是重要的应用元素。

三、结语

电影艺术价值篇7

[关键词]《飞屋环游记》;动画电影;3D立体技术

皮克斯在成功地为影迷献上了《冰河世纪3》之后,又于2009年凭借着《飞屋环游记》再一次在全球掀起了一股3D动画电影的观影狂潮。《飞屋环游记》是由彼特·道格特所执导的,该动画主要描述的是一个在小时候就怀揣着冒险梦想的老人,在妻子离世后,为了兑现过去与妻子许下的承诺,而利用了数以万计的五彩气球,将他与妻子一同建造的房子作为飞行器,开始了他的冒险历程。《飞屋环游记》凭借着其出色的3D技术、剧情设计以及音乐,在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荣获了最佳动画长片奖以及最佳电影配乐奖两项桂冠,由此可以看出《飞屋环游记》在3D动画电影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以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将《飞屋环游记》与之前的其他3D动画电影进行比较,就会明显发现,《飞屋环游记》在对3D技术的应用方面具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其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影片之中很少出现物体突然飞出这样的具有刺激性的夸张画面镜头,而是凭借3D技术的立体效果为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感觉。在彼特·道格特看来,在观看电影时,如果在画面当中一个物体或事物突然由银幕而蹦到观众的眼前,会使观众在潜意识里面觉得自己现在正在进行着“看电影”这项活动,从而导致观众从影片的情境当中脱离出来。而观看电影的过程,其本身应该是一场梦的旅程,影片应该做到通过剧情、画面和音乐来引导观众进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之中,从而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影片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当中去。而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飞屋环游记》通过摒弃传统3D动画电影所追求的技术视效理念,以温婉的、四两拨千斤的态度将3D动画电影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发挥到了一个淋漓尽致的高度。自《飞屋环游记》上映以来,皮克斯工作室让全球的影迷深切地感受到了3D动画技术所能够给人带来的那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享受。

一、3D动画电影

“3D电影”即为中文所表达的“立体电影”,其中“3D”所代表的是三维空间的意思,其中的“D”指的是英文单词“Dimension”的首字母,其意思为“线、度、维”。世界上的第一部3D电影是1922年所上映的胶片3D电影《爱情的力量》,同时这也是电影史上所进行的首次3D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于1952年制作了电影史上的首部彩色3D电影《勃瓦那的魔鬼》,由此3D电影也进入了彩色的时代。进入到21世纪,随着imaX放映系统与摄影技术的数字化发展,为3D电影技术创造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从而使3D电影进入到数字化3D的时代。而在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为3D电影创造了全新的里程丰碑,3D立体电影在数字3D技术的带领之下进入到了第二次发展的黄金时期。

我们对数字3D电影能够吸引众多的观众走出家门、来到影院观看电影这一点看来,证明了影院给观影者所带来的3D视觉感受,能够达到其他的播放媒介所不能实现的视觉传播效果。我们可以说,3D电影改变了以往观众被动的观影模式,而能够使观众启动全身的感官器官,进而融入影片中,成为影片的参与者。著名导演卡梅隆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就3D电影未来的发展前景谈到了这样一个观点:由于电影其创作的目的就是要使观众将电影镜头所营造出的幻觉暂时当作真实来感受,而3D电影则可以对电影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强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电影的这一效果。对于观众而言,通过对电影的观看可以进到一种恍若真实的情境当中,从而与故事角色们一同参与并体验电影中的“人生”。

而说到3D动画的特技制作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其分类为构建数字模型、生成动画、合成场景这三个环节,而新兴的包括虚拟演播室、表演动画、三维扫描等在内的新技术,为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这三大环节带来了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对这些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使犹如魔术般的特技效果的实现成为可能,从而彻底的使动画制作的面貌得到改变。

二、3D动画电影与皮克斯工作室

皮克斯工作室作为三维动画的领头羊,自1984开始,二十多年间,陆续发行了多部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而其每上映一部动画电影,都犹如一颗巨型炸弹一般,创造出好莱坞电影史上新的票房纪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皮克斯公司在3D动画电影制作上所具有的雄厚的实力。

皮克斯工作室于1986年所创作的动画短片《顽皮跳跳灯》,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了最佳动画短片的提名,也获得了旧金山国际电影节的“金门奖”。这部短片作为皮克斯工作室所创作的第一部动画短片,其片中的主角“跳跳灯”,成为后来皮克斯工作室的标志,进而让我们联想到皮克斯工作室所要向我们传达的多层次的含义:(1)勇于实践的风格;(2)左右逢源的灵感;(3)孜孜不倦地工作;(4)开拓创新的个性。而对皮克斯工作室以往作品进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使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将故事情节摆在电影创作的首位

在皮克斯工作室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秉持着“故事为王”的创作理念,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信念,对于他们与同行比起,花上两、三年只为了等到一个好故事,这种事一点都不算浪费时间。就拿皮克斯工作室于1986年成立之后,在时隔9年之后才推出其首部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一样,由此可见,“故事”在皮克斯工作室的创作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二)员工以务实作为自己的工作态度

除了注重构建能够吸引观众的故事情节以外,皮克斯公司还一直坚持将“务实”作为员工的工作态度。就拿在2003年上映的《海底总动员》来说,在进行剧本的编写之前,在本剧导演的带领之下,大量成员参与了前期背景资料的搜集,进而为《海底总动员》搜集到了大量的相关资料。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深入到海底世界之中,观察海洋生物的活动、水下世界的光影折射等情况,剧组的成员还进行了潜水练习,以便能够进入到水底世界,亲身去对海中生物的一举一动进行观察,进而去感受海洋的奥妙。在进行了严密详尽的观察之后,再开始进行故事剧本的构思。这一过程,看起来很繁杂琐碎,你似乎会认为这一过程如此的简单,但其实却是整个制片过程当中最为耗时,但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

(三)追求细节的完美

皮克斯工作室所追求的动画细节,精致、详细而又十分真实,其处理的手法几乎达到了用手工来打造的程度。在《飞屋环游记》当中,除了要能够制造出相当数量的具有高仿真度的气球模型之外,还必须要使这些气球实现在画面中逼真的运动效果。为了使“用气球吊起房屋”这一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荒谬想法,能够在影片中让观众信服,看起来真实可信,皮克斯工作室的工作人员通过实验推算出了能够承受影片中房屋重量的实际的气球个数。并根据这一实际数量安排在画面中需要出现的气球的数量。由此可以见得,皮克斯工作室在进行创作中对细节完美的追求。

三、《飞屋环游记》给我们带来的3D动画享受

在《飞屋环游记》中,天空里飘荡着的五颜六色的气球和色彩斑斓的飞屋以及南美洲广阔、壮丽、雄伟的天堂瀑布等景色无不使观众沉醉其中;而在暴风雨中飘摇、挣扎的飞屋,在巨石之间飞来荡去的小罗以及在天空之中与坏人的大战等惊险刺激的场面又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为影片中的主角提心吊胆、心惊胆战。这些情节全部都以3D立体技术来进行表现,在设计制作的时候拿捏分寸恰到好处,使3D技术与剧情巧妙地结合,运用技术使影片更加丰富完整,而并非以往的仅仅依靠单纯地调动观众的感官刺激从而博取注意力。

在影片中,卡尔连夜充满了数万个五彩缤纷的气球,并用这些气球将充满了自己与妻子甜蜜回忆的爱的小木屋吊起,开始了飞往南美洲的天堂瀑布的冒险之旅。尽管在现实生活当中用气球吊起房屋是一件十分不现实的事情,但是皮克斯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还是运用实验计算出,最少也需要使用一百万个气球才有可能使同等重量的小木屋在天空中实现飞行的愿望。当然,如此庞大的数量的气球是绝对无法在画面上得以表现的,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皮克斯工作人员对气球的数量进行了取舍,仅仅在木屋起飞这个对全片来说十分重要的镜头当中,用到了20622个气球,而其余大部分的有飞屋出现的场景都只使用了约一万个气球。而这数万个气球,同时还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角度根据3D效果的需求,变换气球的数量,并依据需求对气球相互之间的大小和距离进行微调。同时,当这些气球运动起来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气球的光影渲染效果。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那些气球,每一个都具有它自己的光照反射、透射和投影,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皮克斯工作室专门为此编写了模拟气球动力学的动画程序,同时还开发了全新的渲染通道和模拟器用以支持复杂的气球动力学模拟运算。凭借着皮克斯工作室的努力,当数以万计的气球从小木屋的屋顶蜂拥而出的时候,给观众带来非常震撼的视觉冲击感,让观众感觉到这些气球就宛如萦绕在自己的身边一般,进而与影片中的主角产生通感,感同身受。

此外,在《飞屋环游记》当中,壮丽的天堂瀑布可谓是该片的另一大亮点。为了能够在片中向观众呈现出更加真实的南美丛林和天堂瀑布,皮克斯团队不远万里,到南美洲的丛林中实地考察。我们在片中所观看到的那些奇形怪状的巨石、茂密的灌木丛以及色彩斑斓的大鸟凯文等等的景物,都是在皮克斯团队的细致观察之下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而进行的二次创造。通过3D效果与细致观察、运算的结合,皮克斯工作室通过他们的创作将观众带到一个在现实的世界当中无法想象的奇异世界里,在这个异域世界,充满了梦幻与缥缈的想象,但是却又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觉得真实可信。借助3D效果的帮助,影片通过镜头让人感受到幻想世界的广袤,虽然身在影院,但是却能够感受到云雾在我们周围缭绕,清风袭人,让人心驰神往。

四、结语

《飞屋环游记》对3D技术进行了有效的运用,通过3D效果形成了一种明显的提示,从而帮助影片剧情的展开,恰如其分地使剧情得到了升华,起到了激荡观众灵魂的作用。

〖HJ1.45mm〗[参考文献]

[1]彭月橙,徐征.《飞屋环游记》的3D立体技术运用[J].影视制作,2009(11).

[2]孙慰川,丁磊.美国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12(04).

[3]武园园.美梦成真的皮克斯——浅谈皮克斯成功的背后[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2).

[4]三维动画电影双龙会——皮克斯和梦工厂[J].数字生活,2007(01).

电影艺术价值篇8

关键词:时尚爱情语言艺术

电影《爱出色》以姚晨扮演的北漂女孩汪晓菲大学毕业后得到一份时尚杂志FLaiR的工作,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圈子里,她见识了以时尚界Zoe(陈冲饰)为代表的上流社会阶层,接触到了梦幻般的时尚、艺术和奢华。更阴差阳错的是与先锋画家栾亦鸿(刘烨饰)相识了,栾亦鸿对汪晓菲这样的时尚杂志“菜鸟编辑”一见钟情,并迅速展开了一系列浪漫甜蜜的追求。然而,过去的恋情和亦鸿前女友的出现却让这段恋情陷入了危机,晓菲和亦鸿在光鲜亮丽的物质世界中经历了迷失与清醒,重新理解人生,最终收获了真爱。

作为国内首部与国际顶尖品牌进行深度合作的时尚爱情电影,导演陈奕利表示,这其实是一部约会电影,首先是这部电影有一种轻松浪漫的基调,就像在上一堂时尚爱情课,很多时尚的理念,服饰搭配以及各种约会的桥段,甚至包括最适合约会的地点、约会气氛的营造都能在电影中找到范本。

电影语言对话与动作的鲜明生动

当我们观看一部影视剧的时候,首先被吸引的是作品的故事层面。也许以后我们不记得作品中的具体细节,但是那故事和故事里的人物却深刻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而感人的故事总是与充满感染力的人物分不开。人物的性格只有在事件与行为中,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因此,人物是我们欣赏影视艺术的一大要素。离开了人物,电影就失去了生命。一部电影的情节可以淡化,故事可以不那么曲折复杂,但人物绝非可有可无。因为只要有故事,就会有人物。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对话和行动,下面就陈冲饰的Zoe来分析《爱出色》的语言和行动对人物的刻画。

陈冲果然是位大的演员,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戏。先是晓菲刚来面试时,Zoe因为孩子抚养权的问题和丈夫通电话并大发脾气,办公室里被扔得乱七八糟。下属们见总编如此发火都不敢进办公室,在门口静观。Zoe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冲动并平复了自己的情绪,围观的下属都离开了。只有初来乍到的土气的晓菲没有藏身的地方,尴尬地转了一圈。堂堂时尚界的魔头,见到如此的陌生人,一脸的惊讶,忙问道:“你是?”“我叫汪晓菲,我是来应聘的。”听到“汪晓菲”三个字,Zoe拉长了声音笑道:“晓菲啊,进来。”右手往前一点,似有“亲切”的感觉,刚才那肚子无名火霎时消失到九霄云外去了,转而回到自己的桌子旁边化解了尴尬的场面。

Zoe与本色出演的洪晃互掐的那段对手戏应该算是个经典。因为两人先前是情敌,最终Zoe胜利了。而现在Zoe离婚了,所以洪晃怎么会放弃这么一个好机会来挖苦一下Zoe呢。时尚的范思哲秀场那隐隐散发着两个女人之间的舌战。远远看到了彼此,洪晃一点也不友好,上来就是一句:“Zoe最近,胖了啊!你可以试试我的这种袍子。”Zoe当然不会示弱了:“听说你该当主持人了?准备什么时候上欢乐大本营啊?”洪晃也是时尚界的有名人物,被自己的对手这样挖苦,自然不服:“我们有个谈话节目:离婚如何把它变成你的第一桶金。来当嘉宾,捧捧场啊。”微眯的眼睛加上那晃动着的身体,那种鄙视和嘲讽表现得暴露无遗。Zoe笑着答道:“我们下次有个专题:啃老族。你是鼻祖,这个话题你最有资格了。”Zoe眯着眼睛和呈方形的嘴,简直一个泼妇,但是却比泼妇可爱。观众看到这不觉得是没素养,反而觉得很好笑,时尚魔头也有可爱俏皮的一面。这就是时尚界的魔头,骂人不用脏话。

亦鸿和晓菲之间产生了误会伤心地离开了。亦鸿打电话晓菲不接,所以来晓菲的工作地找她。亦鸿闯进了Zoe的办公室,逼问晓菲的下落,并威胁要烧了她的办公室,Zoe很听话地、理解地对亦鸿说“等一下”,于是跑到一边的桌子边,打开抽屉找到了打火机,并递给了亦鸿。亦鸿满脸疑惑。“这打人啊,最多拘留15天,可是纵火呢就要判3~5年有期徒刑。希望你在牢房里画出不一样的作品。”Zoe双手叉腰,喘着气说道。亦鸿大怒,追着Zoe要打人。Zoe像个小孩似的转身边叫边跑,小小的办公室,两人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看着她躲避亦鸿的追打那股小孩劲,把一个时尚界上层该有的气质和特有的闪光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不管在职位上还是时尚外形上,她都表现得收放自如、气场强大,可以说是《爱出色》里最有趣的桥段了,非常精彩。

电影语言场景画面的真实优美

场面犹如一个人的脸庞与肌肤那样直观而鲜明,是观众最先看到的并由此了解作品全貌及精神内涵的入口和中介。场面的好坏也正好构成了优秀与平庸、高贵与低俗的分水岭。

本片的摄影师是曹郁,他先后为《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等影片掌镜,获得过多项大奖。虽然曹郁是第一次接触时尚电影,但从电影到剪辑,他对整体的把握都很到位,每一帧画面都非常精美华丽。剪辑师肖洋这样评价曹郁:“一个大师级别的摄影师早已打破了题材的限制,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心应手。”的确,本片的场景紧密结合电影时尚与爱情的主题,场景设置很精美,色调也很艺术。

例如在Zoe时尚杂志办公厅里,员工们的衣着和场景布置确实高贵典雅,似乎看上去每一个人都是上层阶层。

又如亦鸿的工作室:烟雾缭绕,给人眩晕的感觉;各色颜料和画笔都散布在地上;先锋画家亦鸿戴着耳机,摇头晃脑地酝酿感情;大画家有点泛白的牛仔裤被涂得五颜六色。这样的场景确实很到位,对于一个艺术家可以不修边幅,只要有才,能画。那种有点晕晕的空气似乎更能触动激发画家的灵感吧。再如亦鸿第一次约晓菲去他家。那是一条火车道,还有几节火车厢,银色的小灯构成的伞状等,星星般地闪着,月色柔和又梦幻,火车,铁道,星星灯一色,给人一种童话的感觉,如此美妙和浪漫。

再如在范思哲时装秀上,开始的时候,到处是一片黑,突然从远处露出一丝亮光,隐隐走出一位身着长裙的模特,灯光和模特保持一致步调,最后整个t型台打上灯光,确保人们很好地观看欣赏时装秀。刚开始的那束光,与模特同步,整个场景的把握很有技巧,精而妙。

电影语言音响与情感完美融合

《爱出色》的剪辑师是有《非诚勿扰》、《风声》、《唐山大地震》等许多代表作的肖洋剪辑的。在谈到《爱出色》与其他电影的区别时,他特别强调:“作为一部甜蜜爱情约会电影,在叙述中情感大于逻辑,所以要听着电影配乐来剪辑。就像热恋中的人们,理智总会居于感情之下。”

看完整个片子后,你会发现,电影的背景音乐与场景和人物的情感结合得很完美,是一致的。比如,亦鸿和晓菲第一次约会,在那个火车道旁边。火车,伞状的灯,铁道全是灰黄色的,淡淡的,很安静。此时的背景音乐也是很单一的调子,很恬静,就像晓菲和亦鸿那种朦胧的恋情。这与年轻的男女朋友约会的心情很一致,朦胧的月色,缓缓的调子,才让坠入爱河的晓菲没有拒绝亦鸿的亲吻。这当然是最浪漫的事了。

音乐越是轻柔,感情越显真诚。再如,在Zoe的办公大楼里,从到办公大楼的门口起,背景音乐立刻变成较快节奏的,像大厅里人们一颠一颠的走路姿势一样,似乎寓意着时尚和快节奏的生活。再者,当得知亦鸿要去美国,晓菲身着华丽的晚礼服去追回自己的爱情。可是偏偏祸不单行,堵车了,什么都不想的晓菲冲出出租车,拖着长裙往前跑,长长的银色裙子,飘逸的长发,还有少女那美好的身材,如此美丽的画面却映衬着痛苦和分离。或许用这样的反衬比正面烘托更足。“刺啦――”礼裙的下摆被晓菲踩到了,随之,晓菲也摔倒在地上,此时只有晓菲长声的呼气声。一切都安静了下来,似乎消失了,只留下孤单又伤心欲绝的女孩。那前方的灯光在闪着,但是却照不到她的幸福之路。

电影语言细节深化主题

细节是比场景小的一个概念。但是其作用却不比场景逊色。任何一部影视剧,如果没有大量逼真而富有创意的细节的支撑,就不可能成功。细节的创意新颖则显示了作者们的匠心独运。我们注意到,越是大制作,往往越是注意小细节。有人说,编剧手中有三件法宝:大量真实的生活细节,新鲜而有创意的独特细节,在全剧中担当贯穿作用的重要细节。

《爱出色》中最真实的一个细节是:亦鸿让芭蕾舞减肥班的那个小胖孩在杂志社大厅等候晓菲。看到小孩,晓菲知道是亦鸿让小孩在这等的,推知,亦鸿就在这附近。所以晓菲问让你来的人在哪里。小孩往后看看,其实就是亦鸿藏身的地方,然后摇头。小孩回头再摇头的这一细节很真实。一般情况下,小孩不会说谎,如果要说谎,他要先确定说谎被拆穿的几率,他要先保证自己被允许说谎。所以,小孩先回头看看,带他来的那个人是否藏好了。然而小孩的把戏怎么可能骗得了大人,而且还是曾经也是小孩的晓菲呢。另一个比较有创意的细节,我觉得是当亦鸿喜欢上晓菲后,回到画室开始创作,但是每次动笔,头脑里出现的却是前女友柯敏。那个蒙太奇使用电波的形式表现人的大脑的意识,就像电视闪屏一样,形象而又充满象征意义。

主题是任何一部影视剧都不可缺少的东西,它是整部影视剧的灵魂所在。《爱出色》的多个细节体现了主题。晓菲和亦鸿简单浪漫的恋情,每次剧情的起承转合都给观众带来甜蜜的会心一笑。物欲横流的社会,最势利的时尚圈,大都市在发展蜕变,但影片对真爱的理解,也足以冲破这些世俗偏见,当画家有勇气放弃自己酷爱的事业,去勇敢接受自己喜欢的女模特时,爱情的真谛才得以呈现。电影将《欲望都市》与《时尚女魔头》融合,故事里没有职场中常见的恶毒和心机,只有温情善良的上司和同事;没有悲情和复杂的男女关系,只有浪漫的场景,奢侈的华服以及层出不穷的求爱方式,全新演绎了一出轻松幽默的都市女性励志童话。

参考文献:

1.钱智民:《导演观念对电影造型艺术的决定作用》,《时代文学》,2009(10)。

2.邹红:《影视文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电影艺术价值篇9

关键词:电影;艺术性;商业性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77-02

一、引言

中国电影业从建国初到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和进步,然而面对当今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增多,以及世界电影产业对我国民族电影的严峻挑战、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工厂对我国广阔电影市场的觊觎,而本国电影发展缓慢,与其无论是在制作水平还是艺术水平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导致本国观众的大量流失,特别是青年一代的观众,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好莱坞电影。因为中国电影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受国家控制,强调服务功能,更多表现的是把电影当作一种灌输意识形态的工具,重点也放在了电影的艺术性表达方面,把时代的精神如何更好的艺术性表现出来,这成为了电影在创作整个过程中为之强调的根本。电影的商业效益,也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并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的一项产业,相比过去完全不强调电影的商业效益,票房多寡,除去部分电影有部门支持之外,更多电影被推向了市场化运作,商业性也凸显其地位。而如今,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博弈也日益显现,电影强调具有艺术价值,就会面对惨状的票房;电影要是具有很好的票房,那在艺术价值方面就会很欠缺,就会落入“俗”片的评价之中。两者始终处于一种博弈斗争之中,如何能有效的解决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问题,是当前中国电影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电影如何改变发展现状,需要为之探索的方面。

二、追求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

从电影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电影艺术地位的提高并不是以否定或削弱电影的商业性为前提的。而是相反,二者始终处于同步发展的趋势,电影的艺术性总是伴随着电影商业性的需求而逐渐加强的[1]。而两者其实是一起发展和进步的,是并行不悖的。美国好莱坞的许多经典的电影,都是融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身,就很好的解决了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问题。商业电影也同样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而真正优秀的商业电影从来都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艺术电影也同样需要一些商业元素来给其增添艺术效果,增强观赏性,从而实现更好的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其商业价值。可以说一部成功的影片,其商业性和艺术性是相铺相成的。这种商业性与艺术性的融合统一,要求电影的艺术性是建立在充分理解目标观众群的观赏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的整体艺术观。如果没有这种整体艺术观,对艺术性上表现出来的缺陷不重视,到最后就一定会反过来影响影片在商业上的成功。从此可以看出电影的两个属性其实是息息相关的,任何其中的一个属性有缺陷,都会影响电影整体价值的实现。

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的争议,其实就是在于电影的价值有精神影响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内容,使得电影的评价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对于电影的生产者和发行人,肯定是以追求电影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其次,对于观众、艺术家和导演们,电影的艺术性应该是他们的第一追求[2]。如果否定电影的经济效益,则会使得电影的生产失去动力;而否定电影的艺术性和精神内容,则会失去观众。因为要想取得经济效益和实现票房,就必须要有特色,要能吸引观众来作为前提,而真正能吸引观众的其实就是其艺术性,艺术性的提高无疑会更有利于电影的经济效益的实现。从这方面来说,两者不是对立的,更应该是统一的。在当今商业化语境下,如果只重视电影的商业性,只追求电影的高票房,忽略其艺术性,或者只注重电影的艺术性,一味地追求高雅,都不是电影发展的真正途径。只有把两者真正的统一起来,注重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融合,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优秀影片,使得电影成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体,在具有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票房收入,这样的良性循环将会推动电影的健康、持续、良好的发展,对整个电影的发展将有重要的作用。

而在中国现阶段,就是要真正的找到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之路。在充分发挥本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同时,也要注重电影的商业化包装。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包括题材方面的资源,而且也有价值观、审美观方面的资源。与此同时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合理的包装、整合、输出,并采用符合国际文化消费市场规律的策略,那么中国电影就能在充分占领本土市场的基础上,又能在国际、海外市场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互补品和文化参照,发挥东方文化的魅力,就有机会进入西方电影的主流消费市场,进而成为一支重要的外来力量。

而坚持以本身的文化特色为中心,发挥自身的优势,其实就是要以我们国家文化资源和艺术资源为基础,再此基础上进行商业化的包装,再来开展国际化营销。其实就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我们国家电影要走出去,关键还是要开发电影的艺术性方面,再结合商业性的改造和包装,以适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审美需要和消费需求。也就是说要真正的处理好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问题,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应该积极思考的。

三、调整电影产业政策

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背景,使得电影这门艺术在中国主要发挥的是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强调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服务。电影的创作主要强调其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而忽视电影的商业性和票房价值。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电影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对社会和经济的作用日渐突出,从美国文化产业对其GDp增长的贡献就可以看出。所以我们国家应该转变观念,应同时重视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发挥电影的宣传作用的同时也发挥其商业作用。由于之前的各方面政策对电影的限制和控制比较的严格,比如每部电影都必须经过中国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的审核之后,才能进入影院和进行发行。可以说对电影产业限制很严,所以现在就应该尽量调整电影产业的相关政策,加强相关的政策支持,使得中国的电影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相信只有加强国家政策的支持,才能使中国电影更好的发展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四、注重导演和观众的培养

电影创作主要是导演发挥着主导的作用,电影能否成功也和导演有着莫大的关系。而加强新一代导演的培养,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现在,中国商业电影才刚刚起步,其中以冯小刚为代表,他的电影在票房上成绩斐然,是内地较早意识到市场和观众力量的导演[3]。然而,其他的大部分导演则主要还是拍艺术电影为主,并且即使拍商业电影,但票房成绩却仍不理想。而电影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导演的创作水平,则与竞争的成败直接相关,相信只有能使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完美结合的导演,才能获得更多的观众,实现更大的价值,更好的参与国际化竞争,也才能使得中国的民族电影进入国际市场来实现价值,所以加强我们国家新一代导演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才能使得我国电影持续健康的发展。

随着电影的创作水平提高了,作为观众也同样需要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只有当观众具备了一定文化知识和影视赏析知识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以及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也才能更好的欣赏和评析,从而为电影发展多提宝贵的意见,这样才有利于电影的提高和进步。根据传播学理论中的受众定位理论,加强对特定受众的培养,也能使受众对一类电影或者是某些导演充满兴趣和热爱之情,就能保证稳定的票房收入,也就能建立起相关的电影品牌或导演品牌。而如果能真正的建立品牌和发挥品牌效应,就能保持人们对本民族电影的喜爱,这对于面对国际电影的竞争,保证本国电影的持续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为了中国电影的进步和国际化发展,就必须正确的处理好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矛盾问题,积极把两者统一起来,共同为电影创作和发展服务,从而创造出既能满足国人们的审美需要,同时也能满足世界其他地区人们的共同审美需要的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实现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丰收,这样中国电影才能更好的立足于世界电影之林,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和宣传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和民族精神的机会。当今,中国电影的发展,就是要正确认识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矛盾统一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电影发展的特色之路,中国电影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冯果.电影艺术性的确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周留军,王靖.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兼谈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特点[J].电影评介,2008(7).

[3]尹鸿,唐建英.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J].当代电影,2006(6).

电影艺术价值篇10

一、电影技术价值论

电影作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是科学技术的一种,因而可以从技术价值论的角度研究电影的价值。

(一)技术价值当前哲学领域从技术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部分来进行研究技术价值。技术的内在价值是发明者、设计者根据科学原理,目的是使自然的物质、能量或属性通过人的能动的创造设计,通过运行过程可以产生人们需要的结果。技术的功能是技术内在价值的主要内容,也是体现技术内在价值的主要方面。技术的外在价值是指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成、应用和普及,由技术的社会属性显示出来的价值。因为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所以根据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作用,将技术的外在价值分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等。技术的外在价值不仅包含了社会外在的需求也包含了人的内在的需求,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技术价值是技术主体与技术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规定的产物。考察技术价值的表现形式,不仅要从主体的角度去认识,还必须看到技术客体自身的属性对人的影响。只有从这两个角度去认识,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技术价值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二)电影技术价值根据上述论述,电影技术价值可以从电影的本质属性和其在不同领域能发挥的作用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1.电影的内在技术价值电影创作者在运用电影技术创作电影作品时,必然会把自己理念、审美、价值观等付诸于影像上。因此,电影的内在技术价值是电影技术共同体在电影创作活动中与电影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逐渐形成的凝聚在电影中的价值,是电影创作共同体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本质力量内化于电影的各种要素之中所形成的,是以人的目的、意向、愿望和文化理想为基础,2.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始终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多种需求,这种需求同电影的应用结合起来后,就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电影外在技术价值(即电影的价值)。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主要有经济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等表现形式。电影的经济价值是指在人们经济生活领域或活动中,电影所显示出的价值。电影的政治价值指的是在人们政治领域活动中,电影所能创造的成果及价值。电影的文化价值是指电影在文化的发展与创造中,所能体现出的价值。电影的精神价值是指电影在精神文明发展中,所能体现出的价值。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不仅包含了社会外在的需求也包含了人的内在的需求,内在技术价值凝聚在创作共同体对外在价值的认识之中,其外在技术价值更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因此,研究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电影价值的建构

根据上述论述可以得出:电影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社会主体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更加完善,更加美好;电影技术价值要从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个角度去认识,但电影的内在技术价值凝聚在主体对外在价值的认识之中,是主体自身价值观念和本质力量内化于外在价值之中所形成的。因此,以下将根据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结合电影特殊性及其在社会各领域内的影响,对电影的价值进行详细论述。

(一)电影的商业价值电影的商业价值是指电影在生产、消费、交易中的经济价值,表现在其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及电影产业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电影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工业化和商业文明的产物,如果没有技术革新,就不会有电影的产生与发展。同时由于电影在商业相当发达的背景下诞生,就更多地打上了商业文明的烙印,天生地具有产品的属性。商业价值是电影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电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电影的商业价值也成为大多数电影投资、制作者关注的问题,而“票房”作为商业价值的外在表现更是关注的焦点,部分电影为追求票房,迎合部分人的口味,过分炫耀、甚至滥用技术,弱化了电影的文化教育内涵,引起了诸多批判。如何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找平衡点,是电影制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电影的审美价值电影的审美价值是指电影给观众视觉、听觉的审美享受,满足观众审美需要,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培养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的作用。电影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综合了戏剧、舞蹈、绘画阿乐、建筑等艺术特长,给人以最直观的视听觉审美享受,它在审美功能上比其他艺术更有潜质。运用电影技术创造的唯美的画面、经典的对白、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旋律、震撼的音响效果,给人的审美享受。许多电影中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做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使欣赏者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因此,电影给观众带来的这种审美体验具有独特的属性与价值,是不能忽略的。

(三)电影的娱乐价值电影的娱乐价值是指电影带给观众带来愉快体验,缓解疲劳、减轻压力和修身养性的作用。电影能给观众带来愉快体验,能减轻压力依然是观众选择电影的重要原因。但电影不能为娱乐而娱乐,更不能为娱乐而漠视或抛弃其引导功能。美国一些好的娱乐电影,对正义、对真善美有着鲜明的追求,他们斥巨资拍商业片,还是要说清一些道理,给人以某种教育或启迪。

(四)电影的道德价值电影的道德价值是指电影中反映出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改变社会风气及道德养成的作用。电影以“文以载道”“娱乐寓教”的方式传播社会伦理规范,通过舆论惩恶扬善,促进社会道德和谐。一些影视作品揭示的人生哲学道理和和社会伦理道德,不仅是电影文化上的意义,也是电影应该具有的特定价值,银屏人物常常会成为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模仿对象。因此,电影中应更多表现“与人合作”“尊老爱幼”“热爱自然”“帮助别人”等良好社会道德,让观众在声画世界里自然地接受良好道德的熏陶。

(五)电影的文化价值电影的文化价值是指电影中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宣扬民族文化的作用。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所体现的关于生活方式、社会理想、精神信仰的基本取向,它决定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艺术领域对于是非、善恶、正邪、美丑的基本判断。因此,在总结一部电影的商业业绩的时候,也要注重它对于文化价值的表达方式。韩国电影和电视剧之所以在亚洲风行,靠的不是好莱坞电影那种炫目的数字技术,而是其作品中体现的那种互爱、笃诚、孝敬的文化理念。即使在美国的商业电影中,也在宣扬美国的文化理念。可见,文化依然是驱动电影商业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