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57:49

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篇1

关键词经济增长;循环经济;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X196;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3-0173-04

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2006年11月的《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显示在过去15年中,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0.1%,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强度高出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20%。另外更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耗能,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10倍多。我国单位产值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数倍,污染总量增长率也是总产量增长率的数倍。从2007年第1季度国内工业运行情况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煤炭等6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近年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频频遭遇“电荒”、“油荒”、“地荒”,充分说明这种建立在资源驱动之下的高增长最终难以为继。经济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环境、生态成本,使得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生存环境压力。因此,我国必须全面转变旧的经济增长模式,走节约型、循环型的发展道路,在一些重点行业(如电力、钢铁、煤炭等行业)搞好能源资源节约和“三废”综合利用,最终达到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目标。

1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

循环经济,就是把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变为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生产要素),使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实现环状式的有机组合,变成几乎无废料的生产。这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经济增长模式。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2007年4月2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同意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决定成立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一定要“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总之,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2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实证

2.1电力行业

电力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从总量看,电力工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大户”。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新增装机1亿kw,总容量超过6亿kw,其中火力发电占77.8%;完成发电量增长13.5%,其中火电增长15.3%。随着电力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其自身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发电用原煤超过12亿t,是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排放的So2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4%。从效率看,我国火电机组的总体能耗明显偏高。2006年,我国火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为366g/kw.h,较国际先进水平高60g/kw.h左右。据最新统计,日本火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为每千瓦时299g/kw.h,韩国为300g/kw.h,意大利为303g/kw.h。如果我们能够达到日本的煤耗水平,2006年可以节约原煤2.2亿t。

韩: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解析2008年第3期在电力生产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在产电和输送过程中,提高能源的转换率或输送率。鼓励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使用高效节能、节水机组,鼓励发展大型发电供热机组;对燃油电厂实施燃煤、水煤浆及天然气代油技术改造,并减少助燃用油和点火用油。同时,加强火电厂污染物治理,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可建设包括电厂在内的生态工业园区,利用上游电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为下游合金铸件、集中供热和建材等行业提供原材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如对粉煤灰进行综合利用,可利用其化学成份和粘土相似的特性,部分替代粘土或直接作为生产水泥的辅料;还可制作成具有抗压、隔热、隔音、防水、能浮出水面等性能的泡沫玻璃。同时,还可有效利用燃煤电厂生产的So2来生产脱硫石膏,用脱硫石膏生产石膏板、石膏砌块等建筑材料。如河北西柏坡电厂,安装并运行脱硫设备,用发电产生的粉煤灰、脱硫产生的石膏生产建材,把附近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电力生产,既综合利用了废弃物,又实现了废渣、废水的“零排放”[1]。

2.2钢铁行业

钢铁工业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是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之一。我国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15%,排放的废水和废气约占工业总排放量的14%,固体废弃物约占工业总排放量的16%。在钢铁企业生产流程中,烧结与高炉工序即炼铁系统对钢铁企业的整体能耗和粉尘、So2、Co2等污染物的排放影响最大,约占50%以上[2,3],这两个工序中产生的二次能源与二次资源(尘、泥、渣)和污染,远高于其它工序。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可采取淘汰小高炉和小烧结机,使用大型化和高效化的设备、采用高效的节能工艺来加大对高炉渣显热等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技术的创新力度,研究开发前沿技术。如济钢立足国情和企业自身实际,不断加快技术创新,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以“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为核心的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对工业用水、冶金炉渣、烟尘、粉尘等实施“资源化治理、分布式治理、系统化治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先后建成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工程、干法熄焦发电、高炉tRt发电、炼钢和烧结机余热发电等项目。同时,济钢还充分发挥钢铁企业循环经济的优势,向社会延伸循环经济的链条。建成了7200t/d生活污水处理措施,回收处理社区生活污水用于生产生产和绿化,建成了4600t/d生产污水处理设施,回收处理生产工序污水再循环利用;在烧结工序配加济南裕兴化工厂铬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已形成年消化铬渣20万吨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环境负载的污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4]。

3对策与建议

3.1进一步深化改革,让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价值

我们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粗放的、不循环的经济增长模式,现在我们须走节约型、循环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原因是:①资源条件的约束,即被持续大量耗费的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稀缺,市场价格若能真实地反映其市场价值,则该物品越来越昂贵,市场要求企业须寻找可替代的原料、可以循环的增长模式,否则企业难以生存。②社会条件的约束,即社会要求企业与社会和谐相处,要求企业善待员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③企业制度的约束,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性企业,莫不以赢利为目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企业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当资源成本大大增加的时候,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就会丧失竞争力。相反,如果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投入最小、收效最大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就很难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行业、企业并不缺少循环经济的技术,如把煤矸石做成砖的技术、用瓦斯发电的技术等,而是缺少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环境和内在动力。就机制而言,主要是价格不能准确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换言之,粗放经营、不循环是有利可图的。就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而言,现有的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很难使环境污染的成本内部化,即企业会很方便地把本来应该由自己承担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化为社会的负担。显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仅仅停留在号召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让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让企业对资源价格和污染环境的成本有灵敏反应,以制度的力量迫使经济增长模式从不能循环转变为能循环以至更高层次的循环。

因此,应加快资源价格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推动水、电、石油天然气、煤炭、土地等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3.2大力促进技术创新,以科技支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若市场价格能够准确地反映价值,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也决定着技术创新的方向。通常而言,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例如,当土地资源丰富甚至土地所有权也没有明确的时候,人们会选择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而一旦土地资源稀缺,人们则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又如,18世纪以后的西欧,技术发展的方向是用机器代替劳动力,因为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今天,当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时候,技术创新的方向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以及创造出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于是,一方面旨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节约资源的技术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一系列可替代、可循环的资源能源。这种情况下,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就水到渠成了。

这就需要政府科技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展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创新,使技术进步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倡集成创新。

山东省科技厅首先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2006年拿出1000万元,2007年拿出2000万元,设立了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专项资金,以节能减排为中心,以有效解决山东省土壤修复、生态恢复、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以及温室气体、消耗臭氧层物质等的减排技术问题为目的,进行技术集成与攻关;加快绿色城镇建设科技示范和污染物减排科技示范,着力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3.3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运作模式循环经济实际上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体现和延伸,它与基本经济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发展循环经济,也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也要顺应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则。如果出现了不经济的情况,政府部门应进行引导和协调,必要时应推出优惠政策或进行适当补贴。例如,如果为了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或进行废物再利用的需要而损害了个别企业的利益,政府应该担负起维护这些企业利益的职责,解决的方式有几种:一是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激励性政策对企业提供支持;二是政府对企业直接提供补贴;三是让价格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价值,通过市场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5]。

3.4完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

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同时借助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优化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各节点之间的连接,使各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降低运行成本,理顺运行机制,实现循环经济的动态稳定和长效发展。

首先,制定和完善具体的激励制度。拓宽投融资渠道,政府可适当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引导企业推进节能减排,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公众尽可能使用再生物品,少用原生物料。同时,要培育和奖励循环经济型企业,将发展循环经济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水平、完善内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其次,完善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国家财政支出应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建议增收特别消费税,对不利环保的能源和一次性用品等征收特别消费税。

第三,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府应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此促进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或者谁损害谁付费,将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二是有利于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共同发展的原则;满足需要与现实可行相结合的原则。

3.5深化认识,彻底转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倾向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领导能力,将发展循环经济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上去考虑,将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推进措施。

二是深化领导干部及社会各界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彻底转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倾向。

三是树立和推广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正面典型,营造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的舆论环境。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努力倡导节约型消费和“绿色消费”,树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3.6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和园区生态化改造,实现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一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认真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对污染物严重超标企业和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建立完善可行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

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要求,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通过优化整合,促进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全面加强工业园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要按照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联系,逐步实现上、中、下游物质与能量逐级传递,资源循环利用。

3.7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制定循环经济法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衔接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的法律制度和责任。

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等专门性的环境法律,对资源的节约、回收、再用、再生利用做出进一步的规定。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开展,有必要在法律的框架内由政府制定一些条例,并在条例的指导下,制定或完善有关的部门行政规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曾培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7,(1):4~7.[Zengpeiyan.QuickenDevelopmentofCirculareconomy,andmakeeffortsto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J].macroeconomicmanagement,2007,(1):4~7.]

[2]张寿荣.炼铁系统节能―我国钢铁工业21世纪技术进步的重点[J].钢铁,2005,40(5):1~4.[ZhangShourong.SystematicenergySavinginironandSteelindustry―technologicalprogressofChina'sironandSteelindustryinthe21stCentury[J].ironandSteel,2005,40(5):1~4.]

[3]王维兴.中国炼铁技术进展[J].钢铁,2003,38(5).[wangwei-xing.technicalprogressinChineseironmaking[J].ironandSteel,2003,38(5).]

[4]张炳勋,梁丽萍.济钢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钢铁业,2007.(10):20~21.[ZhangBingxun,LiangLiping,practiceandConsiderationofenergy-savingandemissionReduction,DevelopingCirculareconomyinJigang[J].ChinaSteel.2007.(10):20~21.]

[5]孙建民.节能减排政策对企业财务的影响[n].中国财经报,2007-12-28.[SunJianmin,influenceofenergy-savingandemissionReductionpolicyonenterpriseFinance[n].ChinaFinanceandeconomynews.2007-12-28.]

CirculareconomyandenergysavingandemissionReduction

HanJun

(College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Shandong266003,China)

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篇2

一、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即单位产出资源消耗减量化为手段,可以实现广义节能

节约能源不仅仅指直接节约能源产品,也包括所有资源的节约。因为任何资源的生产和运输都要消耗能源,节约所有资源都可以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节约型社会必然是节能型社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物质资源的节约使用,是一条广义节能之路。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这要求我们不应把节约能源仅仅单纯地理解为节约能源产品。如果为了单纯追求直接节约能源产品,如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多消耗了其他物质产品,最终很可能导致经济系统消耗更多的能源。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把资源消耗减量化作为基本前提,其中也包括能源消耗减量化、能量回收和综合利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然促进节约能源。

二、循环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从源头和全过程预防污染产生,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和无害化

现代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是从源头预防废弃物排放和减少环境污染。所谓从源头预防废弃物产生,是指从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着手,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利用资源节约技术和有效的管理,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从而减少废弃物产生。因为所有废弃物都是消耗资源产生的;第二,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减少生产过程的废弃物生产和排放;第三,通过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废旧产品和废弃物,减少全社会的废弃物排放,并对各种最终无法再生利用的终极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减排”的根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统一。只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循环经济体系,把经济发展和各种社会活动与居民消费都纳入到循环经济模式之中,我们就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做到资源高效率利用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和无害化,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发展循环经济也必须遵照“节约”原则

实践中对循环经济也存在认识的偏差。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指标是物质循环利用率。为了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不计成本,不考虑代价,其结果可能是废弃物被循环利用了,但却消耗了更多的其他资源和产生了二次污染,在经济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都得不偿失,违背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初衷。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从“经济”或效率原则。在这里,“经济”和“节约”是内在的统一。这两个概念都是包括环境要素在内的投入产出效率概念。即必须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而且,投入必须包括环境容量的投入。不能因为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节约了某种资源而使用更多的其他资源和排放更多的液体和气体废弃物。

四、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是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必须解决利益结构调整带来的问题

节能减排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不仅仅是物质层次的节约与环保问题,在实践中也要面临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和要素优化再配置。首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构建以废弃物和原材料之间的技术关联为基础的产业链。这需要改变原来的产业空间布局,使相关产业在一定的空间合理集聚。毫无疑问,这种资源再配置涉及到原来布局下的利益关系调整并且需要成本。谁来承担这些成本?企业的空间布局改变对就业的影响和财政税收的属地变化怎样调整?其次,循环经济要求产业内单套技术装置达到规模经济水平,以实现规模效益带来的节能减排。这要求进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关停并转单套技术装置达不到规模经济水平的小企业,支持建立符合规模经济要求的大企业,以便实现产能替代。但关掉小企业等于剥夺了他们的发展权,如何对他们进行补偿?第三,循环利用资源本身也必须达到经济规模,才具备经济效益和防止二次污染的能力。如何构建循环经济的联合体,以便集中社会和各个企业的废弃物,实现规模化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上述三个引起物质利益关系再调整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才能使循环经济得以顺利发展,节能减排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例如,唐山地区正在尝试通过重化工产业园区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落后产能替代。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分散布局的小钢铁、小水泥等落后企业将会被关闭,腾出来的生产能力份额将被转移到重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在园区内新建大型现代化的循环经济重化工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企业入园、专业分工、物流循环的新型重化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会在经济总量增长的情况下,使能源消耗强度大大降低,污染排放总量大大下降。对被关闭的小企业,将通过制度创新,在重化工产业园区给其以股份,保障他们的利益在调整中得到保障,在经济统计上,节能减排指标和GDp都记入原来的行政区政府的业绩之内,做到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利益共享。在这种模式下,循环经济重化工产业园区真正成为区域性循环经济联合体,对于一个地区实现系统性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一模式如果取得成功,将会为全国创出成功经验。

五、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节能减排的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来说,节能减排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点是经济效益问题。如果节能减排降低了经济效益,企业就会失去动力。以循环经济模式推进节能减排,可以改变以单纯的物质使用价值节约和单纯的环境保护目标带来的不经济。例如,钢铁企业的高炉渣、钢渣、烟尘、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余压余热、废水的梯级综合循环利用,既可以实现节能和减排的目标,又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山东日照钢铁公司通过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余压余热回收用于发电,已经可以满足企业40%的电力需求,每年产生经济效益高达2亿多元。污水的回收利用可以使得吨水成本降低约1.2元,每年可以节约几千万元的用水成本。高炉渣、钢渣的回收利用每年也可创造过亿元的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篇3

关键词:节能减排;合同能源管理;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一、严峻形势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7%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建设部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城乡建设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将从现在的27.6%快速上升到33%以上。我国新建建筑已经基本实现按节能标准设计,比例高达95.7%,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仅为53.8%。

二、现实意义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三、现阶段工作重点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要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的着眼点在于,产业链上游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产品的原、燃材料,做到分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产业的整体附加经济价值。

(三)节电与余热发电

合理用电,节约用电,以及将一些废弃能源转化电能已经成为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合理采集利用将其转化为电能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也可获得大量的电能促进能源的再利用。

(四)强化技术创新

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五)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

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减量减排技术创新补助等。要把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

四、实施措施

(一)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

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必须满足的土地、环保、节能等“六项必要条件”,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制定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强化污染防治,全面实施重点工程

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三)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制定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利用国债资金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节能减排目标未完成的企业,加大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力度,限期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方案。

(四)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节能环保电力调度。加快培育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发展。

(五)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

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配合全国人大抓紧出台《节约能源法》(修订)和《循环经济法》,抓紧制(修)订配套法规。组织制定16个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16项节能设计规范、21项节能基础及方法标准及17种终端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标准。

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篇4

顾名思义,循环经济的本质便是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按照资源不同梯次的能量产生,在生产的不同阶段合理利用,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最大程度上对资源的物尽其用,保证资源的最小浪费。循环经济产生的依据是自然的自解能力,在大自然中,各种物品在废弃后经过一段时期的分解又通过其他方式被利用,因此循环经济实际上也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生产、消费、分解、再利用的循环系统,从而达成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的物尽其用意味着所排解的废气、废物、废水自然相应也会减少。循环经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尽可能对资源实现综合开发,提高回收利用率(2)在资源消耗环节,要通过技术方面的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的浅层次开发利用;(3)在废弃物环节,用通过相应的回收技术,使废弃物得以再利用(4)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把各种废旧资源尽可能回收利用。从以上循环经济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循环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降低资源浪费循环经济所主张的对资源的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最少程度浪费,资源的产能得以充分利用。(2)循环经济实现了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废弃物零排放或者尽可能少量的排放,一方面减少了资源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助于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大量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维护了自然生态的洁净,减少废弃物对生态链的损害,因此循环经济发展思想中,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维护最大程度上达成了一致,两者实际上是和谐共生的发展态势。(3)循环经济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大量的资源被消耗,较多的资源被浪费,相对于人类对于资源的无限度索求,自然环境中的大多数资源又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资源的大量消耗实际上是对未来发展资源的提前开支,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的控制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从实践上减少了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同时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为未来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循环经济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表现,两者在内在上是一致的。

2基于循环经济的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实施

2.1加大资金投入

与其他企业不同,化工企业具有自身的运作特点,其在资源上对煤炭、石油有高度依赖性,且其三废现象相对于其他企业,更为严重,因此其在节能减排上有更大的压力。循环经济所倡导的低消耗、低排放虽然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化工企业的资源利用模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但是循环经济思想的实施也贯穿于整个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对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实施,实际上是对原有传统模式的颠覆,而对每个一个环节的颠覆,自然需要付出相应资本投入,因此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其在循环经济下的节能减排实施首先是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国家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推进企业转型,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化工企业可趁此机会,借助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优惠,加大资金投入,调整生产流程,促进生产转型,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

2.2推进科技创新

循环经济所倡导的“低消耗、低排放”模式也是化工企业所乐意看到的景象,对于化工企业来说,能够综合充分利用资源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可以减少企业资源成本,另外在“三废”的处理措施上,企业同样也是不愿意接受更多的经济惩罚或者法律制裁后果,对于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处理是企业所期望的理想的循环模式。而制约企业把这一切设想变为现实的是技术,缺乏技术,企业便不能充分利用资源,资源的使用只能是浅层次或者不充分利用,缺乏技术,企业的“三废”只能排放不能再回收循环利用。虽然当前国外在资源利用及废物处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技术,但是对于技术的引进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且因不同企业的在各个环节的技术需求有一定特殊性,因此对于化工企业来说,科技创新才是实施循环经济的核心举措。

2.3优化产业流程

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篇5

【关键词】县域循环经济预警系统综合评价

一、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当今巨大的环境、资源和生态压力下,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方式。我国在2005年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广西2012年出台了《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发展的基层地域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能起到桥梁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广西各县经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工业和采掘业为主,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具有低可持续性。而县域循环经济是以县为基本单元的循环经济系统,其发展目标是为实现县域域际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县域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还存在很大差距,而对于县域循环经济的讨论也还不够系统、深入,研究成果也比较少。为了可持续地监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态势,有效提高广西区内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水平,本文在阐述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并基于广西县域数据展开实证分析。主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对广西各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出广西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政策;二是对未来广西各县的循环经济走势进行预测,预测出未来将成为阻滞各县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助于及时调整并改进该因素,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未雨绸缪之效。

二、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体系构建

1、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设计框架

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因此,可以将循环经济的内涵概括为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减量化、再循环和无害化”的管理调控,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包含:减少物质量投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再循环与再利用,提升废物再循环利用强度;实施环境无害化处置,减小环境污染危害。

本文将在以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预警系统。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就是用来预测某县域经济运行在现在和未来的可能状态是否偏离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目标原则,以及其偏离的强弱程度,并发出预警信号和提供排警决策的过程。

本文将该系统设计成具有三层预警功能的预警系统,指标预警层、要素预警层及目标预警层。

(1)第一层是单指标超限预警检验(指标预警层)。当某一项指标值极为突出时,无论其他指标值处于何种状态(良好或突显),都对该县循环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单位GDp污水排放量过大时,造成当地污水处理成本大大增高,提高了各个产业产品成本的同时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即这一指标超标的影响领域涉及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2)第二层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子系统(要素预警层)。根据循环经济内涵要求,县域循环经济以实现县域域际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和谐统一为目标,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同时,同等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因此,本文在构建预警子系统时全面考察经济、社会、生态状况,并兼顾结果考核及过程考核,即将体现循环经济后果的社会、经济、生态状况和反映循环经济运行过程的节能减排举措综合考量,建立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安全、节能减排三个子系统。

(3)第三层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预警系统(目标预警层)。在各子系统独立预警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对整个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综合预警,监测其运行“轨迹”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整体目标的偏离程度,以评价和预测一定县域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

2、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技术处理

(1)县域循环经济预警指标的选取。为使预警系统能简易操作,并能有效地警示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选取独立性较好、循环经济内涵丰富、符合广西县域经济特点的指标构成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还需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主成分性、独立性基本原则和数据易获得性以及便于实际操作的基本要求。基于以上原则,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如下。

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值比重、城镇化率、居民恩格尔系数七个预警指标。其中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反映经济总量和财政状况的指标;第三产业值比重是反映经济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城镇化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反映社会生活状况的指标。

生态环境安全方面,选取森林覆盖率、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降水pH值年均值、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五个指标,综合反映循环经济下的环境承载能力和耗损状况。

节能减排方面,选取指标要反映区域经济对水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及污染处理处置的能力。选取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耗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个指标反映资源减量投入;选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县城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四个指标反映污染减量排放;选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反映废物循环利用状况。

综合指数预警中的指标值并非是指标实际值,而是一个体现指标偏离目标程度的相对值,因此在运行系统数据处理前,还必须确定各指标目标值。其建立是保证预警结果准确性、指导性的关键。主要考虑的是确保指标处在目标参照值时经济生产模式应尽可能符合循环经济的目标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规划目标是各指标目标值的最好选择,这里目标值采用《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的规划值作为预警目标值(见表1)。

(2)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三个预警子系统分别独立预警县域循环经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利用三个不同方面的因素。当某一县域循环经济数据的全部预警指标进入各个预警子系统时,预警子系统要实现预警功能,主要是解决各要素的预警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这涉及到如何对多个预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子系统等权的方法,以体现三者均衡发展的目标。

(3)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解决了各个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预警系统的构建最后要完成的就是对各预警系统的警限和警级进行设定。

预警警限是预警指标、要素子指数及综合指数的目标值,预警警级体现了三者与目标值的偏离程度。预警警限的设定工作主要是预警指标警限的设定,完成预警指标警限的设定,其它两个指数的警限可直接从各指数的计算法则求得。如上所述,本文采用了《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的规划值作为预警目标值。

预警警级的设定首先要划定警区,就是要确循环经济警情变量的警度范围。在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中,将警区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巨警”五个等级,与自然现象的等级划分基本相似。采用预警指标、要素子指数及综合指数三者与期望目标值偏离度作为警区划分临界值。根据如此假设,设定县域循环经济的预警警级图,如图1所示。

三、广西县域循环经济预警系统实证研究

根据综合指数法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的综合指数,以及其各子系统的指数。比照划定的警度区间,则可以确定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警度以及其子系统的警度结果(见图2)。

根据系统预警,得出了2005年、2008年以及2011年的循环经济预警各子系统以及总系统预警结果(见图3)。从总系统来看,2005年为中警,2008年为轻警,2011年进入无警区间。预警警度呈现出减轻的良好趋势。

从子系统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由重警逐步过渡到轻警,节能减排由巨警迅速调整至无警,预警程度呈现出减轻的趋势,而生态环境安全一直处于无警区间。从具体指标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子系统内部,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指标虽有逐步向好,但距离国家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生态环境子系统内部,各指标数据均显示良好,环境的安全性和承载力突出;节能减排子系统内部,反映资源减量投入的单位能耗标准显示从2008年左右有所好转,反映污染减量排放和废物循环利用的指标在2011年明显改善。2007年以来,广西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方案,显著增加资金投入和工作督查力度,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目前在工业耗水、废物综合利用率方面距离国家标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四、结论

本文从指标预警、要素预警及目标预警三层构建了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并通过对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实现了对警情的量化分析,从不同层次对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价和预警。研究发现,近五年来生产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进步凸显,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展现了可持续的良好局面,经济、社会、环境的均衡发展显现。

由于目前广西的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还存在很大偏差,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数据的可靠性等许多方面仍需深入探讨,拟进一步研究应着重于评价指标更全面的选择、预警警界的确定方面。

(注: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评价”(06BtJ001)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罗斌:县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时代经贸,2007(4).

[2]刘坚、黄贤金、钟太洋: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四川环境,2006(4).

[3]田金方、苏: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J].决策参考,2007(4).

[4]钟太洋、黄贤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6(5).

[5]严刚: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7(5).

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篇6

1南钢发展产业技术标准的过程与发展趋势

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南钢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是,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以注重产量的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使南钢在环境、资源等方面与先进企业形成一定的差距。南钢尽管有别于“两高一低”型企业,即“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也存在“能源消耗”和“污染影响”的问题,所以节能减排尚有一定的工作空间。而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无疑是一个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绝佳良机。南钢需要围绕环保设计、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和清洁生产方面工作,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根本上逐步实现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建设。南钢的管理层敏锐察觉到南钢的标准化工作与行业的技术发展要求还是存在相当差距,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不但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还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必须得到管理层的高度支持。近几年,南钢的标准化工作力度得到逐年加强,相继通过了iSo9000:2000、iSo14001:2004、iSo10012:2003、GB/t28001:2000认证,使南钢过去相对基础薄弱的标准化工作得到了提升,标准化工作也从原来的原材料采购、工艺制造和产品检验,逐渐向建设完整的南钢技术标准体系转移。南钢通过向积极参与国际、国家以及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活动的宝钢、首钢等龙头企业学习,弥补在涉及事故和灾害控制、消防、安全防护设备指标技术等的标准化管理方面的不足。同时还将国家有关能耗、排放、职业健康和职工劳动等强制性标准纳入南钢技术标准体系,明确管理要求。针对过去由于产业技术政策要求不高,一些工艺设计不完善,造成环保设施不配套的状况,通过引入环保强制性标准,实施环保专项治理。近几年,投入6亿多元资金,投资建设了能源中心管控系统(emS)、第二热电中心和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高炉软水冷却、tRt余热发电、转炉煤气回收、干熄焦等节能系统,避免或减少污染排放。随着硬件设施的大幅度投入,先进工艺技术的引进,对公司的节能减排标准化管理起到了有力的推动。

2技术标准是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切入点

(1)企业既是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主体,在物质循环流程中也是循环经济的实施主体。南钢在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认识到循环经济原则体现在各种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式上。一是工艺之间的物质循环形式,即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强调减量、再生和环保原则,并在生产过程中制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目标指标。二是工序之间的物质循环形式,即以工业代谢共生原理为指导,在相关工序间形成不同品级使用价值链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循环。比如南钢以工艺节能减排为基础,使用低硫原料矿,控制烧结混匀料中含硫量在0.056%以下,要求采购国内矿品位控制在64%以上,国外矿控制在66%以上,从而减少燃料的消耗与固体废物的产生。实践证明,由于实行精料标准,尽可能的把无用非金属杂质剔除在冶炼工序之外,从而使烧结矿返矿率、含率、含硫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三是资源利用过程的物质循环形式。从物质循环流程看,企业生产产品进入物流循环体系的最初环节,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其核心是主动”减少废弃物,这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形成环节;从物质流和能源流来看,产品在企业的生产是消耗资源最多、对环境污染最大的一环,因而也是资源节约和减少污染潜力最大的一环。因此,负责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及延伸责任,从根本上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只有企业注重生态设计、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和清洁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循环经济。

(2)建立和完善以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和技术支撑。不论是清洁生产,还是产品整个设计、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环保性改造,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环境无害化技术、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技术、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南钢近几年推广先进的节能和环保技术,淘汰或改造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使老厂通过现代化改造,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低污染、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研发和实施体现循环与减量的产品设计、注重清洁生产过程中的物流与能流及产品使用寿命等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南钢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体系,已成为南钢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基本技术途径。在节能新技术方面南钢紧紧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引进和采用新的节能技术,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今年开始,南钢引进中钢的管理经验,投资近亿元用一年半的时间建设eRp统,从系统的角度优化南钢生产工艺流程和工序间的衔接配合;从而实现对生产经营进行实时检测和控制,对主要生产流程及关键生产设备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优化合同的生产安排,减少了非计划产品,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以此为契机,南钢将不断完善能源管控中心(emS)的建设,完善能源平衡预测系统,完全实现电力平衡、水量平衡、富裕气体充分利用,以减少能源浪费,减轻环境负荷。

(3)循环经济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强调环境保护,这与技术标准体系中引入和实施职业健康

与卫生和环境标准的目标一致。

首先,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经济的发展坚决不以损害人类自身的健康为代价。其次,循环经济通过清洁生产、净化生态环境,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原料、保证中间产品的无毒无害、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来促进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经济活动对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体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南钢通过一系列标准化体系的推进工作,制定体系的方针、目标、指标,在制定过程中遵守标准,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经济的发展坚决不以损害人类自身的健康为代价,使得企业发展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保持一致。2007年国家要求南钢开展循环经济标准试点工作,建立包括能源、安全、职业健康、环境和信息等技术标准在内的南钢技术标准体系,其中强调职业健康与卫生标准的引入和实施,这也与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

3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发展循环经济的设想

(1)企业需要彻底转变单纯追求利润的经营方针,明确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主体地位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一个经营行为良好、环境友善、内部和谐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南钢更为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事实证明,社会责任和南钢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南钢也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提倡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南钢的社会形象,更能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提升南钢的长期盈利能力。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求南钢全体员工转变观念,特别是南钢领导层,在制定经营规划时,正树立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鼓励员工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循环再用的方式方法,使南钢的标准化工作同发展循环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成为一种南钢文化和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2)企业需建立完善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技术标准体系。南钢正注意把消费者利益、员工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放到不可或缺的位置,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融入到采购、设计、生产、产品和服务等产品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在规划中,南钢将围绕城市区域规划功能建设都市周边型钢厂。可向社会提供余热和副产品(煤气、高炉渣、钢渣等);可消纳社会的废弃物(如废塑料、垃圾、废轮胎、废钢、各种合金返回料等);与相关工业形成工业生态链。以往的南钢标准化工作大多局限在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随着工作的深入,对采用技术标准进行环保型设计和提高资源再回收利用率,特别是在贯彻和实施涉及污染物排放与职业健康卫生技术标准方面,得到了重视。随着循环经济意识的渗透,标准化工作将赋予其更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并真正付诸于生产实践。

(3)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时需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与产品特点,从产品设计、生产、包装和流通等环节,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项实施。其关键是建立适合南钢自身技术水平和产品特点的技术标准体系,用标准来规范南钢经营的每一个环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来发展循环经济。比如对标准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南钢,可以先从原材料检验、提高生产工艺技术等做起,选择环保型、可再生型原材料,注重易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产品设计,提高加工工艺水平,减少废弃物和不合格产品等。标准化基础较好,生产达到一定技术水平的南钢,在上述基础上,可以更多地关注降低能耗、清洁生产、减少排放,重视包括事故和灾害控制、消防。安全护设备、职业卫生健康和劳动保障标准的贯彻落实执行。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南钢成本的短期增加,但从长期来看,南钢产品质量与档次、产品市场竞争力、南钢形象和核心竞争力都会得到大幅提,这正是南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篇7

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目前,最权威、简洁的定义普遍认同2009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提法:“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是综合反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型经济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绿色经济,是一种形象而生动的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描述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最终损害人类总体福利的非人本主义的经济速度的增长。

低碳经济,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或称“碳足迹”)而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买存、低碳建筑技术、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等。

两型经济,是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情况下,实施综合配套改革中经济领域对应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支撑,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这两个部级“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中提得较多、其核心即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标准,主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科技和环保、节能型产业等途径予以体现。

从以上四者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两型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只不过,四者在定义来源、侧重内容、应用背景等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循环经济起源于日本与德国的“垃圾经济模式”,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起源于欧美等国,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绿色经济起源于环保组织的呼吁,侧重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两型经济则发端于国内“两型社会”的建设,强调的是资源节约和环境的协调。因此,四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需求的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二、把握重点,理清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点环节:投资、生产、消费

循环经济是一种广域性、全民性、全程性的开放式(从参与和受益角度)、闭合型(从物质、能量流角度)经济模式,它强调应从投资、生产、消费三个环节统筹考虑。在投资环节,应强调“环评”、“能评”的准入审核把关,应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在宏观经济低迷时,特别是产业的国际化梯度转移中,以各种名目“死灰复燃”,防止“两高一低”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发达城市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从城市向偏远农村转移。在新引进项目时,在“环评”、“能评”之外,还应综合评估土地利用强度、技术先进程度、市场饱和程度、资源依赖利用强度、产业耦合配套程度等,切忌急功近利。在生产环节,应强调产业项目的集中布点、集中截污、集约集群,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应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建立重点企业的能耗与排放的实时监控平台,建立清洁生产审核的监管长效机制。在消费环节,应倡导绿色消费的“节约、健康、环保”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对资源和物品的“重复使用,多次利用”,注重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循环再生”,倡导“绿色生活,环保购买”的新生活,这其中,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政府及相关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应实施强制性的“绿色采购”制度,积极引导培育循环型产品市场。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载体:企业、园区和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应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一般而言,应先后实现企业的“小循环”、园区的“中循环”、社会的“大循环”,企业是经济的载体、市场的细胞。企业的“小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对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料、废热进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园区的“中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料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社会的“大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立法追求的“循环社会”。日本于2001年起先后颁布《家电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等法律,全面约束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和园区的行为,使整个日本社会朝循环型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可从国情出发,先从循环型工业园区、社区、循环型区县市试点做起。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在国外,循环经济又被称为“3R经济”,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3R”即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从源头节约资源,实现“零排放”。当前,减量化在各地方政府中重视较多的是“节能”,更具体点讲是“节电”,当然这是发展循环经济首要要抓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还应高度注重节材、节地、节水、节时等。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建筑与制造、交通领域的节材显得尤为重要,耐久性、简约性、通用性应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季节性、流域性、水质型缺水应引起南方传统意义的所谓“丰水型城市”的高度警惕;节时也应引入工业制造与政府管理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只争朝夕的发展中国家是最重要的节约观念;另外在目前国内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一些好的大型项目基于利益动机,为早日多圈地、圈好地,动辄向急于引资的地方政府要地几百几千亩,地方政府迫于“招商引资”压力,也往往以“要多少给多少、低于成本价甚至零地价”的政策来吸引和留住大企业大项目,既给耕地保护和征地拆迁带来巨大压力,更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再利用原则要求制造产业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大力发展再制造业。当前,在消费领域应注重抵制一次性用品,如从2009年起,长沙市政府规定宾馆、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七小件”用品,就是很好的做法;在生产领域主要是鼓励发展再制造业,废旧零部件再制造不仅能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其产品性能也不逊于新产品,而成本只为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我国设备总资产已达几万亿元,若其中10%的报废设备能够利用再制造技术形成新产品,将产生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发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门已开始在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等领域开展再制造企业和园区试点。资源化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在德国和日本,按循环经济的要求,生产和消费者应该分担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责任。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主体:政府、市场和公众

发展循环经济依赖于政府――国家行政及法律机制、企业――市场竞争及淘汰机制、公众――社会参与机制,对应的是应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现代政府应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义不容辞的主要责任主体,因为循环经济的跨区域性、外部性、战略性,易被短期利益和地方利益目标所压制,只有政府站在全局、战略、民生的高度,充分发挥指导、引导、规范、服务和协调作用,循环经济才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当前,各地要抓紧时间制定好“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好“绿色GDp”及财税补贴奖励等政策大力予以扶持。市场机制主要利用制度经济学原理,将“外部性内部化”,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节约、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均形成有边界、可核算的成本与效益,刺激企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如模拟CDm(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展地方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对排污企业的罚款、对非环保产品的市场限入等,通过不断扩大“不节能、不环保”型生产者的责任,刻意扩大“节能环保”型生产者的利益,从而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内生机制。在许多城市,循环型的节能、环保高科技企业还可结合本地资源及市场优势作为战略性优势产业来予以培育,这是符合当前中央经济工作指导精神的。社会参与机制主要是,一方面应通过立法明确公民在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应通过宣传教育推动公民在循环经济中参与与监督作用。当前,应借鉴国外做法,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与社区宣传中增加发展循环经济内容,重视引导和培育“环保nGo(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总之,要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机制与浓厚氛围。

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篇8

持续铺建“绿色”之路

“节能减排既是国家的号召和要求,也是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做好这件事,既是为国家,也是为大家,更是为自家。”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沈顺年说。基于这种认识,海宁经编产业园一直在节能减排、绿色生产事业中马不停蹄,从不懈怠,一路领先。

从2005年开始,园区统一着手园区生态化工业规划,目的在于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园区发展;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园区经济效益;改善园区环境,重塑园区形象。这为整个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并指导了思想,其采用国际公认的“过程管理”为根本的管理方法,加强入园项目的把关,使园区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对入园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竣工验收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鼓励园区企业进行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和绿色供应链等生态管理方法措施。

2005年,园区与嘉兴大都市实业集团、海宁电力资产经营中心、加拿大威尔逊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500万美金,建立了海宁马桥大都市热电有限公司。该项目是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区域性公用热电联产项目,并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目前已建成各类主管线20公里、支线10公里。实行集中供热后已接入热用户51家,关停和拆除小锅炉62台,园区内的燃煤小锅炉已全面淘汰,有效控制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集中供热率达到95%。这一举措当初在业界属于“大大超前”,如今看来十分必要。

海宁经编园区于2006年12月制定了《循环经济建设规划(2006~2010)》,号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形成以产业共生、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为特征的经编产业体系。2008年,园区管委会委托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嘉兴市经济建设规划院于2008年10月编制了《经编产业园生态化建设与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

2009年,海宁经编产业园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签订节能减排协议,这标志着园区成为行业内首个节能减排示范园区。之所以敢为产业之先,园区一直以来的节能减排工作积累了十足的底气。几年前,节能减排就成为企业入园的准入门槛。园区要求所有入园企业,工业污水全部要回网统一处理、排放。园区在创建节能减排示范园区工作中,推进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锦达股份、东雁印染、万方经编、海利得股份、彩燕印染、大都市热电、圣大染整、中龙印染等第一批重点耗能、耗水、污染企业纷纷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东雁印染、彩燕印染、诚信染整、众恒经编、圣大染整、中龙印染、八方布业、顺龙染整、吉恩仕等多家重点企业已建立在线监控系统,并通过环保部门验收,鸿翔染整、百丽丝等企业的在线监控系统也在安装中,并建立了“一企一档”工作台账,实现了实时联网和24小时监控。

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

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提高资源生产力和生态效益,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为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瓶颈而提出的重大决策。

作为全国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09]61号)后,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围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开展了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工作。

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国际经编产业基地,建设中国经编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为方向,着力于园区内部产业链的延伸,优化园区内部产业结构;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集中供水、供热与供汽,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我国先行建立起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环境清洁优美、支撑体系健全的中国经编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园区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重点建设工程包括园区产业提升工程和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工程。园区产业提升工程的目的是根据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记者了解到,园区计划2011~2020年这十年时间,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清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中国经编产业集群:建设相应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完善的应急系统: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三废”达标排放率在100%:人居环境达到人性化、自然化,生态型和循环型社会基本形成。

循环系统发力

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了“纱、丝等原材料-经编服饰用布制造-经编后整理加工-服饰用布深加工产品”、“纱、丝等原材料-经编装饰用布制造-经编后整理加工-装饰用布深加工产品”和“纱、丝等原材料-经编产业用布制造-产业用布深加工产品”等三条生态产业链。其中整染企业有近20家,目前染整废水产生量近1.8万吨/天。

园区现已建成部分水收集管和污水输送管道。压力输送管约20公里,提升泵站2座,配备专人负责污水输送、调峰等工作,涉及重点排污企业12家,其它企业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纳管工作也在规范操作中。目前,园区内废水收集总量已达到640万吨/年。

对此,园区加强了工业冷却水循环改造,通过投加药剂,提高循环水的浓度倍数,继而提高冷却水的循环率;通过技术改造,将蒸汽冷凝水系统改为密闭式循环系统,回收了大量的蒸汽冷凝水,不仅节约了水,也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并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建立中水梯度利用系统,对于冷却等对水质要求较低的企业可分别供水。同时针对中水水质特征

布置园区绿化,部分园区内绿化用水改用中水灌溉。

组织动员各个企业致力于节能、降耗、抑制和减少末端治理的负担,注重污染预防,节约用水、降低废水CoD值,减少印染废水的排放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园区已建成污水管网25.5公里、生活工业垃圾收集站5座、处理中心一个,已基本形成了涉及园区开发区域范围内的垃圾收集、分类、压块、外运比较完善的垃圾管理收集体系。目前,整个园区每天的污水排放输送量达到1.2万吨,园区各排污企业基本都能做到及时安全地达标排放。

绿化工作养护并重,目前园区公共绿化面积27万平方米,所有绿化委托有资质的绿化公司进行专门养护,从业人员20余人。根据季节变化需要,组织绿化人员经常对园区绿化的造型进行修剪、施肥,死树的补植、病虫害防治等常规工作,确保园区绿地美观洁净、环境优美。

清洁节能积极推进

一方面,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严格把好企业或项目的准入关,不引进任何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对入驻园区的企业设置“绿色门槛”,由环保部门对入园企业进行论证,要求入园企业必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设施建设,不得污染和影响周边环境。

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料选用、工艺控制、厂房建设等不同层面开展清洁生产,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形成清洁生产的良好机制。其中锦达股份、东雁印染、万方经编、海利得股份、彩燕印染、大都市热电、圣大染整、中龙印染、杰码高科、顺龙染整、新天佑染整、众恒经编染整等重点污染、重点能耗、重点耗水企业已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此外,建立废气、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系统,产生工业废气的企业已全部安装了废气回收装置,还配备了在线监测仪器。对一些不能达到环保要求与节能减排硬指标的企业则责令关停或转产,(如百丽丝完成整体搬迁、马桥制丝已关闭)。经编生产企业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以各种化纤原料为主,可回收率非常高,园区专门设立了占地70余亩的废品回收中心,从事废品回收工作的人员达到200余人,年回收各类固体废弃4万吨,使各企业的废丝、废纸、废铁、废油得到及时的回收和重复利用。对一些无法重复利用的废弃物则要求企业选择安全的地方集中存放后,委托有资质处理的专业机构处置。

园区企业还积极引入清洁、优质能源,推进天然气、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使用。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发电、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工程。推进企业节能和余热、余压的利用。大力推广电机变频技术、电质能量系统调控技术、余热余压发电技术,提高单位能效。使用效率较高的电能转换形式等,减少电能的传输损耗。推广使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主动避峰、错峰用电。

2009年12月,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窑炉改造项目完成竣工,项目总投资额800万元,新增加两台800万大卡的水煤浆锅炉,年节能量1万吨标煤,年节水量560万吨。

中水回用加快落实

针对园区内印染企业排污量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情况,园区积极开展工业领域节能减排项目,加快了中水回用项目的实施,鼓励重点耗水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展企业内部的节约水资源活动。

2007年入驻园区的海宁八方布业有限公司在基础建设开始时就进行认真规划,在地下排了许多管道,通过这些管道,将原来直接排掉的水回收以后直接用在生产上,一天在七、八百吨左右。2009年,该公司投入655万元建造中水回用项目,日处理污水2000吨。2001年,公司还投入2700多万元,进行更新设备技术改造项目,引进1套液氨丝光整理机组,其先进性在于彻底打破了原先丝光整理的传统做法,以液氨替代了大量用水,达到了完全不用水,而液氨在设备内又可循环重复使用,没有污水排出,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正视问题 迎难而进

虽然园区在建设循环经济中成绩斐然,但依然面临传统理念束缚、机制政策欠缺、企业结构不合理、创新因素不足等问题。

一些企业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性与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的紧迫性的认识不足,为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效应而削弱了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环境保护力度,对如何科学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缺乏认识。多数企业单纯以经济效益衡量业绩,员工“绿色消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份企业的节能减排负责人员多是兼职,而且专业化程度偏底,无法保证现有的节能减排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到位,效率偏底,造成企业中存在重应付、轻落实的现象。对此,园区将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力度,加大对循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改进循环经济建设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

园区尚未形成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适合于循环经济建设的市场机制,包括循环经济的价格形成机制、投入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存在着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市场准入监管不彻底等问题。政策体系有待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要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重点工程、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循环经济的水平。

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篇9

山西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曾做出努力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四条路子”,以及实现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跨越、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跨越、自然人文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三个跨越”,总结出了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工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特别是省内重工业以及资源开采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些年,由于能源和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凸显,而且能源利用率低效也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电力、石油、煤炭、化工等行业已经多次向我们发出了预警:山西如果继续以大规模的资源开采为代价换取高速的经济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将越来越糟,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后代也将因此所承受沉重代价,山西未来的发展也将因此受到制约。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不断改善生态和生存环境是山西发展不能回避的:今天,在我们大谈经济建设,大谈GDp增长时,却很少有人关注绿色GDp的增长,很少有人关注科学发展。很多企业确定了自己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却忽略了把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引入发展战略,忽略了借力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注重环境保护同时促进企业利润增长。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省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走出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公进的道路势在必行,也是解决当前山西,乃至全国解决能源紧缺、减少环境污染与加强生态文明的最好途径。

那么,要有效解决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如何走出新兴工业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就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领导应真正把节能减排当作硬指标,切实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下大力气实现既定的环保目标。不断建立、健全节能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以各级地方政府为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以确保政策的执行力度。

二是加大政策的调控力度。把资源开发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严格控制项目审批、工程计划等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企业;实施节能工程,并注意水污染处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等环保工程。此外,加快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快修订节约能源、循环经济等关于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环保监督和检查的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生产审核,对不合格企业要求限期整改、经济重罚、追究责任人,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此外,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采集者退散

四是通过改革来消除制约节能减排的体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利用经济手段激励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自觉地实施引进新技术、改造旧设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节能减排行动。促进企业省得的科技进步,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专项科研资金,加大节能减排的科技攻关力度,推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

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高耗能、高污染、低利用率、低科技含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低耗能、低排放、高利用、高技术含量的循环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的建设情况,节能减排的完成情况,以及当地环境保护情况纳入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标准体系。

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篇10

关键词:节能减排;内涵发展;建议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节能减排工作的微观主体是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要顺利实现,必须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对节能减排重要紧迫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已成为制约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实践中必须引导企业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内涵发展的根本要求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是促进节能减排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我国立足于当前发展现状和提升未来竞争力做出的经济发展战略新选择。节能减排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是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把过高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另一方面,抓好节能减排,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中科院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59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排名第56位。另据统计,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虽然我国近几年一直重视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但是按照国际上判断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我国的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还大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还大于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对环境的污染排放速率,还大于环境对污染的吸收速率。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因此,推进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由此可见,推进节能减排,是解决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经之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 我国资源匮乏状况决定了未来企业内涵发展的突破口是促进节能减排

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资源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赞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和4.5%,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的时期,资源消耗强度增大;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也必然加大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资源需求上升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土地、能源的“倒逼”,迫使企业不得不舍弃原先消耗土地、能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开始转向更新改造、升级换代、注重效益及节能降耗减排的集约化发展模式。同时,随着土地、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提升,环保、能源、市场准入门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企业仅仅依靠传统的产业模式难以再发展,而改变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要依靠内涵式发展,把自主创新放在首位,有效促进节能减排,这样才能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拓展企业的利润空间。

二、当前制约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的因素剖析

1 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片面地认为节能减排意味着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谈节能减排,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谁节能减排、谁成本太高,节能减排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并且会在特定时期内暂时消除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虽然国家加大了节能减排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对此必要性和急迫性认识程度不够,企业发展中重外延,轻内涵,发展思路还没有转到通过存量调整,挖潜改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在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方面能拖就拖,甚至阻挠政策的实施。同时,有些地方政府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仍想遵循“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甚至为了地方短期利益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行地方保护。

2 成本投入价格不菲,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当前在我国,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于费用与技术两个环节,节能减排资金投入不足,绝大多数企业融资困难,顺利地进行能效融资将为企业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扫除一大关键障碍。目前,国内节能减排至少存在着上千亿规模的融资需求,而对于推动节能减排的项目,所能提供的金融支持却几乎是一片空白。各级政府对节能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以严重制约了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的提高。

3 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匮乏,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一些企业工艺装备落后,有些落后生产能力在产业转移中没有依法淘汰;节能减排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措施缺乏,违规排放现象时有发生;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应用不够,节能减排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污染治理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产业集聚区内还难以做到统一排放、集中治理等。

4 缺乏有效促进企业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的外部环境

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中务虚多,落实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有待加强;法规政策不完善,缺乏促进企业节能的激励政策,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在某些地区难以落实;部分能源产品价格扭曲,企业缺乏竞争压力,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内在动力不足;技术装备落后,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0-15年;技术成果转化困难,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研究和着力加以解决。

三、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开展的几点建议

1 对企业的建议

(1)引导全体员工从企业发展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人人为节能多做贡献”的良好氛围,从我做起,从点滴入手,要“小题大做”,以确保“十一五”期间阶段性节能目标的实现。

(2)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建立全方位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长效机制。企业是

节能减排的主体,职工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强化管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将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完善企业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制度,加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加强计量管理,完善计量器具和检测手段{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帮助职工掌握节能减排技能,不断提高职工节能减排能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动员全体员工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3)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增加技术创新投入,鼓励生产研发部门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步伐;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整合社会力量为节能减排提供智力支撑;立足长远发展,积极淘汰落后的设备,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促进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提升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水平。

2 对政府的建议

(1)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资金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提供相互协调、配套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对重大节能成果和自主创新成果给予高额奖励,在iFC首期中国能效融资项目下,允许向企业提供5年以内中长期贷款;改变以往强调通过抵押和担保的方式,适当降低担保条件;根据企业现金流情况,能效融资还可以采用灵活的分期付款方式。

(2)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和技术信息,帮助企业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加快建立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和情报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信息资源,搞好信息交流,为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信息,促进企业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上水平、上台阶;组织好每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努力提高宣传效果。加大经常性宣传和培训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节约意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和总结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及时组织交流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3)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认真贯彻落实《节能法》,加快制定《节能法》配套法规,引导和规范用能行为;完善企业的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安全、质量、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健全项目、规划和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能源、资源消耗审核制度,从建设、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各个环节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管,加大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的惩处力度,不断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指导,不断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切实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个地方和重点企业,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