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诗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5:52

泊船瓜洲诗意篇1

诗韵·诗意·诗境——以《泊船瓜洲》为例谈古诗朗读教学福建省永春县苏坑学区陈永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下面以《泊船瓜洲》为例谈谈古诗朗读教学。一、抓准韵脚,读好诗韵。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jiàn,如果读成平音jiä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二、正确理解,读准诗意。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朗读才可能表情达意。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⒈节奏。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⒉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⒊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可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该文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1期诗韵·诗意·诗境——以《泊船瓜洲》为例谈古诗朗读教学福建省永春县苏坑学区陈永林

泊船瓜洲诗意篇2

关键词:《泊船瓜洲》语篇分析主位结构

一、引言

HallidayandHasan(1976),Halliday(1994),黄国文(1988),胡壮麟(1994),张德禄(1998),朱永生和严世清(2001)都曾对主位结构理论做出了相关的论述。Halliday(1994)认为作为系统的语言具有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即语篇纯理功能(textualmetafunction)、人际纯理功能(interpersonalmetafunction)和概念纯理功能(ideationalmetafuction)。作为子系统的主位结构(thematicstructure)、信息结构(informationstructure)和衔接(Cohesion)从不同的角度体现语篇功能。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更是脍炙人口。本文拟用主位结构(thematicstructure)理论对这首诗及其许渊冲版英译文进行语篇功能分析。

二、主位结构理论

(一)主位

关于主位的定义和概念,Halliday(1967/2005:71,1970:161,1985:38,39)曾给出不同的说法。而且关于主位定义的讨论一直在持续,但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主位是指小句谈论的第一个内容,二是主位是指小句信息的起点。主位结构由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组成,从主位结构分析角度看,一旦确定了小句的主位,所剩部分便是述位。如:

主位还可分为无标记性主位和标记性主位。当小句的主位作小句的主语时,就是无标记性主位;当小句的主位不作小句的主语时,就是标记性主位。当然,关于主位的类型及其相关理论还有很多,限于本文的研究目的,这里不再讨论。

(二)宏观主位与超级主位

作为语篇功能内部一个系统的主位结构理论,不仅仅可以用于分析小句或者小句复合体中信息起点与其余部分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于分析段落甚至语篇中信息起点与其余部分之间的关系。

martin(1992:437,2007:181)也认为,除了可以用Halliday所说的主位结构来分析小句或小句复合体外,还可用“超级主位”(Hyper-theme)来指通常位于段落开头的主题句,那么段落的其余部分即是“超级述位”(Hyper-Rheme)。超级主位或指明段落的扩展方向,或预测语篇的发展情况。超级述位则是围绕主题句展开并传递具体而祥实的信息来支持主题,是全段的信息中心。除此之外,也可用“宏观主位”(macro-theme)来指比超级主位更大的单位,如作为语篇核心内容的一组句子或一个段落,那么剩余段落即是“宏观述位”(macro-Rheme)。上述三种主位结构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接下来本文将运用上述主位结构理论对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及其许渊冲版英译文(高民,王亦高,2014)进行语篇功能分析。

三、《泊船瓜洲》原诗的主位分析

《泊船瓜洲》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以及诗人王安石所作。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虽然留有争议,这里不再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此诗肯定创作于诗人改革受阻,内心充满复杂情结之时。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功能角度分析,如果把整首诗视为一个语篇的话,那么“泊船瓜洲”就是“宏观主位”,因为它是整首诗的开始与起点,点明了全诗的大概内容,读者可以猜测诗人为什么要在瓜洲停船,瓜洲是什么地方或者诗人有什么见闻和感想等等。那么诗的正文便是“宏观述位”,因为正文是围绕“泊船瓜洲”这一“宏观主位”展开的,是信息的延伸和完善。

从诗的正文看,第一行写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望去,京口据此仅一江之隔,为下面描写自己对“数重山”之外故乡钟山的依恋之情做了铺垫,因此可以看做“超级主位”。“只隔”一词极言故乡近在咫尺,但中间毕竟有“数重山”,所以诗人把目光转向了江岸。“春风又绿江南岸”道出了诗人浓浓的乡思,其中“绿”字生动传神,将无形的春风写得活灵活现。“明月何时照我还”道出了诗人归乡之心至诚至切。从深层次看,全诗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诗人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从诗的小句来看,其主位结构如下表所示:

上述三种主位结构的分析表明,全诗的每个小句都有自己的信息起点,即主位;诗的正文有自己的信息起点,即超级主位;而全诗又有标题,即宏观主位。

四、许渊冲版《泊船瓜洲》译文的主位分析

下面用主位结构来分析许渊冲版的英译文(高民,王亦高,2014)。首先看一下许先生对《泊船瓜洲》的英语译文:

mooredatmelonislet

ariverseversnorthernshoreandSouthernland;

Betweenmyhomeandmebutafewmountainsstand.

thevernalwindhasgreenedtheSouthernshoreagain.

whenwillthemoonshinebrightonmyreturn?owhen?

这里对许先生的英语译文不再做“宏观主位”和“超级主位”分析,重点讨论一下四个小句的主位结构。

(1)

此句属于陈述句,原诗中“京口瓜洲”属于无标记性主位,“一水间”属于述位。而许先生选择了意译,让“ariver”作主语,成了句子的主位,仍属于无标记性主位,其余部分为述位。许先生把长江视为具有生命的存在物体,“sever”一词显示出好像是它把长江南北两岸强行分隔开来。

(2)

此句也属于陈述句,原诗中“钟山”属于无标记性主位,“只隔数重山”属于述位。许先生还是选择了意译,但使修饰成分“Betweenmyhomeandme”作主语,就把原诗的无标记性主位变成了标记性主位,其余部分为述位。许先生也赋予重山以生命,它们就“站在”诗人和家乡之间,当然也是它们阻隔了诗人回家的路。从深层次看,此句的“afewmountains”和第一句的“ariver”不正是诗人在改革中遇到的重重阻碍吗?作为政治家,诗人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诗人推行的改革却受到反对派的阻挠。许先生把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3)

此句同样属于陈述句,原诗中“春风”属于无标记性主位,“又绿江南岸”属于述位。许先生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并未改变语序,所以主语“thevernalwind”做主位,仍属无标记性主位,其余部分为述位。许先生同样也赋予了春风以生命,而她又给江南岸带来了生机。而这样一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美景更反衬出诗人此刻内心的沮丧和失望,当然也为下句诗人情感的爆发做了铺垫。

(4)

此句为疑问句,原诗中“明月”属于无标记性主位,“何时照我还”属于述位。许先生把wh-成分“when”放在了句首作主语,仍属于无标记性主位,其余部分为述位,但原文和译文中的主语成分并不相同,原诗是名词“明月”作主语,译文是特殊疑问词“when”作主语,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而在句子结尾,许先生又加上了一个加强语气的词组“owhen?”,使得诗人急切还乡之情表现地更加强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结合第三句,从深层次上看也表现出了诗人热切期盼政治上的春风与明月早日到来,自己方可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五、结论

主位结构理论作为一个系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纯理功能之一语篇纯理功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概念以及内容的划分,最为权威的当属Halliday和martin。而对该理论的熟练掌握,更是便于从不同角度对语篇进行分析,便于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感受进行客观地分析和把握。

本文对主位结构理论的分析是尝试性的,当然也是不尽完善的,而运用该理论对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及许渊冲版英译文进行语篇分析也属于个人观点。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文本的分析,肯定会促进读者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所以用主位结构理论对语篇进行分析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本文运用宏观主位,超级主位和主位对《泊船瓜洲》及其英译文进行了结构上的分析,进而挖掘了诗人及译者隐藏于结构内部的深层含义,进一步证明了对主位结构的分析可以促进对语篇意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notesontransitivityandthemeinenglish,partii[J].JournalofLinguistics,1967.ReprintedinHalliday,m.a.K.StudiesinenglishLanguage[C].London:Continuum,1967/2005.

[2]Halliday,m.a.K.LanguageStructureandLanguageFunction[a].Lyons,J.(ed.)newHorizonin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970.

[3]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in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4]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arnold,1985.

[5]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m].London:arnold,1994.

[6]martin,J.R.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amsterdam:Benjamins,1992.

[7]martin,J.R.workingwithDiscoursemeaningbeyondtheClause[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7:181.

[8]高民,王亦高.汉英双讲中国古诗100首[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4.

[9]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0]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泊船瓜洲诗意篇3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读,摩知形体美

古诗的形式美由语言、韵律、节奏以及诗篇的句式等因素综合而成。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包括作者简介及作此诗的时代背景等),运用投影、挂图,音乐渲染等多媒体,创没与诗歌格调相适应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乐读、善读。

先引导学生拆词划分节奏,再标出重音,最后表明韵脚。参照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an)

钟山/只隔/数/重山。(an)

春风/又绿/江南/岸,(an)

明月/何时/照俄还?(an)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技巧朗读,做到字字在目(眼到),字正腔圆(口到),口诵心维,闻声求义(心到)。根据语调的变化,绘声绘色地传达优美的诗情画意,充分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进而感知其形式美。

二、咬文嚼字。深入探究,玩昧意蕴美

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读而生疑”。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想”的时间,“悟”的空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酝酿、讨论。对诗意进行体验、自悟,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讨论仍无法解决,有要求知晓的欲望时,再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讲在疑难处,关键处,真正做到咬文嚼字,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诗人经过多次推敲、锤炼,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用词的精妙呢?我在教学中运用了替代比较法。如果用“到”或“满”等替换,怎么能知道它“到”或“满”了呢?“绿”是“到”的具体体现,说了“到”或“满”并不能看到“绿”,说了“绿”而“到”或“满”就包括其中了。

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比较后。再根据诗的内蕴可知此处的“绿”应解释为“吹绿了”。整句诗意为:一年一度的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既使读者想象到是春风给长江南岸披上了绿装,又给人一种鲜明的色彩感,使读者也仿佛看到了长江南岸的茵茵绿草,感受到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

三、展开联想,描绘图画,体验意境美

“作者胸有景,入境始于与亲。”(叶圣陶)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应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批文入境,想象诗人“看到”的事物或“听到”的声音,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全诗写作者路过瓜洲,停船过夜时,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的羁旅之思。

一、二句写到:京口与瓜洲只有一水之隔,钟山和瓜洲之间,也只隔着几层山。(意思是离家乡很近了)可引导学生联想:诗人停船过夜之时,正是万物归宿、合家团聚的时候,诗人却独自漂泊在外,且家乡就在眼前。此时此刻,诗人怎能不期盼早日回到家乡?

三、四句写到:一年一度的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引导学生联想:诗人停船过夜,在月光下眺望南岸,江南大地已是春意盎然。风景如画的家乡就在眼前,可是又不得不滞留在这里过夜,“家乡可望而不可即”,这是多么叫人急不可耐啊!于是诗人对着苍苍云树,发出微微叹息,明月何时照我回到家乡?

在理解诗意展开联想的基础上,全诗的意境已经在学生头脑中明朗起来:朦胧的远山,茫茫的江水,孤单的行船,悬于高空的明月以及倒影水中的月影,水天一色……此时,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组评述联想到的画面(课堂上只作简笔画,课余涂色)然后根据画面,说诗的意境,使诗与画融为一体,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四、抓住情感,渗透德育。揣摩情感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是诗魂。古诗教学必须抓住情感这个关键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进而渗透德育教育。

在准确理解了诗意,体会了意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揣摩诗人情感。独自漂泊于外的游子,望着春意盎然的长江南岸,怎么不想起风景如画的家乡?可在这回归故里的征途上,与故乡仅一水之隔,几层山相距,朝思暮想的故乡可望而不可即,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读者感到作者深切思乡之情。……了解到这里还不够,教师应巧妙地将诗人之情移植于学生心田:从小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

泊船瓜洲诗意篇4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体验成功。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体育教学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

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所以,自主学习要注意讲究科学性。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尝试探索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会合作,学会了自主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在课程改革的推行中,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变革的标识,这是一种好的方向,至少它转变了授课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误区,但是有些教师对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理解的还不够深入,另一种新的教学误区出现了――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自由学。

其实自主学习是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自我意识。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我要学”,还要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责任感。而自由学,是学生脱离教师指导,完全独立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如果以课改为由,在课堂上对学生放任自流,完全放手的话,学生必然不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而且教师自己也会找不到位置,成为学习过程的旁观者或报幕员。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幕戏,学生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离开了导演,戏自然唱不下去。一旦导演没有位置或感到彷徨,那么再好的演员也很难出戏。自主学习与自由学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教师在学习前、学习活动中、学习结束后,都给学生所需的帮助,与恰当的引导。只有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学生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以主体身份去探究、去合作。

在一次以“自主学习”为主题的教研中,一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用心良苦的进行了教法设计,于是呈现出了以下片段:

教师激情地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想让你们利用手中收集的资料和文下注解,自主学习这首《泊船瓜洲》。一会儿,老师找同学汇报,看谁学得最认真,理解的最透彻。”

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在认真地读,有的在认真查阅,还有的在认真思考……。半堂课过去了,同学们开始争先恐后的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用赞赏的语言,评价着发言的学生。教师精彩的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些善学习、会学习的孩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你们都是学习中的小主人!”

一节学生绝对唱“主角”的课结束了,似乎把新课程所倡导的主体理念落实的很好,但细心观察的听课教师不难发现:整节课,诵读很好的学生竟然一个字没写,查阅理解透彻的学生却没开口读过这首诗。这就是我们所要的自主学习吗?不是的,这是学生的一种积极却有些茫然的自由学。

真正的自主学习是一种认知监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恰当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状态进行自我审视和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整体的协调。

同样的一节课,另一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同学们,老师真想亲眼目睹一下,当年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的一幕,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实现愿望吗?看谁能够通过学习把自己变成古韵古味的“王安石”,让老师在今天的课堂上,看看当年王安石泊船瓜洲的风采。为了演好当年的王安石,学生紧张地做准备工作。具体表现为:一会儿,查阅资料静心思考;一会儿,放声朗读体验诗的节奏;一会儿,练习书写争取美观大方;一会儿,又琢磨动作及应有的神态。虽然顺序不一致,但每一位学生都在努力全面构思。

学生表演展示,师生共同交流评价人物诠释的优劣,并注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的阐述。

泊船瓜洲诗意篇5

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2.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

3.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古诗后,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到恰当的“知识停靠点”,如教学《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如《宿建德江》,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起始,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而在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再来解决。

二、解诗句。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解释诗句要围绕阅读目标进行,因而首先必须明确阅读目标。抓住诗歌大意,教师指导学生思维发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最后师生共同确立阅读目标。如《泊船瓜洲》的诗歌大意是诗人瓜洲夜泊时的所见所思,那么当时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样一疑一思,诗歌的基本阅读目标就明确了。

接着,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操作来完成:

1.再现形象。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基本方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再如“独钓寒江雪”,应是老翁独自一人,在满天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钓,理解时需要作调整和补充。

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接着引导他们联想,按诗歌所描写的,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按常理,农夫应丰衣足食,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深化。

三、悟诗情。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又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为什么诗人在泊船瓜洲时会在内心问自己:“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看到庐山千变万幻的峰峦,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把古诗读懂读好读活。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依“象”悟情。即引导学生以第二环节通过诗句的想象形象为基础,进一步体验象中之意、象中之情。学了“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特别描写一枝红杏?诗人看到这一枝出墙来的红杏,是怎样的心情?

2.读诵深化。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

四、入诗境。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做到的,但教学中往往难以达到,这就直接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如诗人为什么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就会产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动情发问呢?进一步探究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是怎样自然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让学生体验,这是怎样的一个天地啊。在入诗境中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

泊船瓜洲诗意篇6

古诗词教学需要创新,如在语言的品味、情感的体悟、意境的想象、学习的拓展等各方面。我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尝试着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创新,收获不小。

一、语言品味应推敲

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引导学生学会品位语言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目标。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意境的深邃是“品”出来的。教学《泊船瓜州》时我与学生品“绿”,我们围绕一个话题讨论:“你看到了哪些绿?”学生一下子置身于诗的意境中,结合文章插图与生活体验,描述着“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丽景色。以设问形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文字里品出了一幅精妙的图画,一段难舍的真情。古诗文的语言带有独特的含义、丰富的感彩、精妙的表现手法,由此汇聚成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诵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这些都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细细推敲。

语言的品味还应当伴随大量的诵读。古诗词的诵读是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朗诵。在教学中,应当尝试使用不同的诵读方式,以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诵读能带领学生入境,能让学生悟情。同时,教学中我们也应重视示范诵读,这对促进学生对语言的领会、感悟、传神,作用不小。

二、情感领悟要深入

古诗词以诗寄情、以诗传情。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引导,要着重于美的熏陶、美的感悟,包括: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

《村居》里的田园生活之闲适,《泊船瓜州》中的重新上任忧虑复杂的情感,《元日》中的得意欣喜之情……在教学中,这些情感的感悟和语言的感悟是融为一体的。由于学习基础的局限、时空的距离,我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既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也重点作讲述与引导。教学《泊船瓜州》时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自读,读懂诗作;其次是读诗质疑,如将质疑点“离家近为什么不能回”等作为学习的重点,在导疑导法、导读导悟中使得学生对诗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自身的情感显现尤其能够激发和影响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魅力、语言魅力,会制造出别样精彩的课堂来。古诗词教学的创新实践也让我的自身素质有了提高。

三、意境想象需自由

古诗词语言的精练、意境的深远,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品味。如:景物的想象、诗人的想象、叙事的想象、意境的想象。

我在教学《村居》时,就以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由此感受诗人借助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初始想象时,总是较为简单的,就参照句中出现的词语,想象出应有的景象,或者根据随文图片,想到会有的景物等。当学生的交流显得有些单调时,适当的引导学生说详细、说具体,学生就能有更丰富更生动具体的描述了。如“草”,学生可以想象到“小草旺盛地生长”、“嫩绿嫩绿的小草刚刚钻出泥土”等。这样引导,学生的想象更有个性。当指导学生对“草长莺飞二月天”作充分想象之后,第二句“拂堤杨柳醉春烟”则由学生独自描述情景,再写一写。学生在自由书写时,也进行着极其自由的想象发挥,这样的想象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理解与体会,避免了人云亦云。在想象的美丽情境里,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领悟到了诗人想要表达的对春天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舒适惬意的向往等。这样的教学显得自然而清新,学生的学习也是轻松而自由的。

想象的途径还有很多,如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也能借助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唱,丰富想象。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诗文情感,应用不同的方法。

四、拓展学习当精选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层层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另一番美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古诗词内容语言的特点,整体设计,优化组合:同一主题、同一作者、同一景物、同一情怀,这样的“同一”均能成为拓展的资源。学习的拓展不仅能够以量取胜,还应该着眼于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学会古诗词品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习方法的迁移,对比方法的运用:作者的对比、景物的对比、语言的对比、情感的对比皆可。

教学《泊船瓜洲》这一课,我查阅了王安石的较多作品,选择了《元日》《钟山即事》《梅花》这三首诗,加上《泊船瓜州》一诗,正是王安石一生起起落落的应对:改革得意之时、失意返乡之后、重新赴任、退隐回乡,将情与诗对应,将课外阅读引用进入课堂,这使得学生对诗的理解提升了高度,对诗人的认识也有了飞跃。为了将这一想法实施于教学过程中,又不显得过于唐突,我设计了导入时引导学生背诵王安石的诗作,特别强调其中的这三首,小结延伸时拓展王安石的生平简介,这样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意诗情更有层次。

教学中,学生适应了以一首诗的学习带动一组诗学习的方法,学会了读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连贯的体会方法,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对古文学的喜好增强了……这些都是注重在教学中拓展创新的益处。

泊船瓜洲诗意篇7

那么,怎样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下面结合我长达六年的古诗文诵读教学,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配乐吟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文,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它高度精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古诗教学中将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欢快优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复吟颂,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体会,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满路的鲜花,飞舞的彩蝶,婉转的黄莺鸣叫声,配上民族乐曲中轻快的小调,让学生合眼吟颂、欣赏,就能让学生与诗人一起感受到春光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的无限美感。

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通过雄浑的音乐带给学生一种气势磅礴的美。通过配乐先声夺人,让学生感受到美,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涵的美,从而逐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敲词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已大相径庭,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很有必要反复推敲。

如《游园不值》中的“值”字,学生容易认为作者本来要去游园,结果连花园都没能进去,只看见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这次游园很不值得。这时,教师就应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进不得花园,确实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想像到了满园的春色,想像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得到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诗人会感到怎样?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理解为没有遇到。通过这样一番推敲,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三、借助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赏画、绘画能力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仅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搞清如此美丽的春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依次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船。再通过细读,搞清作者画此图时的观察点是及各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赏析后明白作者的观察点在草堂,首句写屋外近景,平视黄鹂绿柳。次句写远景,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写天上的景物,仰望鹭上青天。第三句远眺西岭千年积雪。末句又由远及近,写到家门外的千帆待发的船。然后深钻,明确各景物的特点,并体会图画的色彩美。接着让学生动笔画一画诗所表达的内容,将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选其中画得较好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从而将教学推入一个高潮。学生不仅能说出诗意,而且通过析画、绘画、赏画,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

四、扩展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言微旨远的古诗历来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为佳。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时,应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咀嚼精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教学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时,为了培养学生体味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通过诱导学生寻求句外句,悟出诗人“不说出”的哲理,设计问题。如果把上句“不识”换成“要识”,即要识庐山真面目,想想下句该怎么说?学生就能立刻回答出“就得走出庐山”或“要身在庐山外”,然后问这两个句外句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想像,使他们获得诗人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

五、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小学古诗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体会古诗高度精练的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外,还有个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了解诗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地理位置或风土人情等。学生所处的时代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差很远,他们不可能理解古时的许多事。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当时的环境,介绍当时的地理位置。这样,学生易于明白诗中的方位,诗意自然易被学生理解。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先用图片介绍黄鹤楼,然后问诗中为什么用“西辞黄鹤楼”来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出示当时的地理位置,黄鹤楼在西边,孟浩然要去的扬州在东边,所以用了“西辞黄鹤楼”。

泊船瓜洲诗意篇8

思念家乡及亲人诗句(一):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松下矛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5、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杨子,天晴共上望乡楼。唐·李益——《行舟》

6、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7、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唐·孔绍安——《落叶》

8、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9、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唐·宋之问——《题大萸岭北驿》

10、戍鼓断行人,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且未休兵。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李白——《关山月》

12、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随风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规。唐·杜甫——《萤火》

1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思江南》

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17、《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渡江汉》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9、《滞雨》

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20、《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21、《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村行》

宋·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3、《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4、《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5、《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26、《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7、《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8、《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9、《慈母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0、《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1、《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32、《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二):

1、《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三):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3、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7、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9、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1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11、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2、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4、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5、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16、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0、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南唐李煜《相见欢》)

2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2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4、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9、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0、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3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2、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33、悲歌能够当泣,远望能够当归。(两汉乐府《悲歌》)

3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5、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3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7、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四):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五):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

· ·

· ·

· ·

· ·

· ·

· ·

· ·

泊船瓜洲诗意篇9

关键词:古诗词;四步曲;诗题;诗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魅力呢?我觉得古诗词应奏响“四步曲”。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古诗词年代久远,教师若能在开始阶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使课堂充满无穷魅力,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江苏省特级教师顾晓梅在教学《观书有感》前让学生说说形容山和水的词语,最后老师补充“源头活水”,进一步引导:这个词语出自今天将要学习的古诗《观书有感》,那么,它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学完这首诗你就会明白。这个导入环节短、准、新、巧,一下子激起了学习学习的兴趣。激趣导入方法多样,还应根据年段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猜谜语、读儿歌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题目有时就是诗歌的眼睛。一般情况下,它常常起到点明主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因此,“理解诗题”是学习诗词的第一步。有些诗的题目就高度概括了诗的内容,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读了这样的诗的题目就可以问问学生,这首诗写的是谁送别谁,去哪里?既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又为这首诗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如果是一首词,而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的话,还应该让学生对照比较,了解诗词的不同:词有词牌名和题目;词的每句话长短不一,因此词又叫“长短句”;词可以分为上下阕等。

二、知人论世,了解诗人

学习古诗,还应该了解诗人极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她)的作品的风格、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比如学习《观书有感》,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朱熹及其哲理诗的特点,从而知道诗的题目虽然是“观书有感”,写的却是关于读书、做学问方面的道理。学习《清平乐・村居》,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从而知道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当然,这一步骤既可以在学习诗之前,也可以在之后,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

三、通晓诗意,体悟诗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关键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前提。教师应紧紧把握古诗句的独有气质,制订清晰的朗读目标。朗读,要求读准节奏、押韵、停顿,还可以引入古诗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读出古诗的韵味。书声琅琅的课堂,学生定会乐在其中。

理解诗意的方法,根据年段特点应有所不同。低年段可以采用“看看想想,猜猜说说”的方法,结合课文的插图进行,学生定会觉得兴趣盎然。中高年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字词,可以教给学生通过组词释义的方法来理解

字词。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又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学习《泊船瓜洲》,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在泊船瓜洲时会在内心问自己:“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学习《题西林壁》,问问学生为什么看到庐山千变万幻的峰峦,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把古诗读懂读好读活。

四、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泊船瓜洲诗意篇10

记得我读过一首描绘绿色的诗歌,其中有这么两句:“在今朝我将偷一把绿色,还要在白云上写满牵挂”。每每见到绿色,心中就有一种撕不断的情结。它让我想起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里有关绿的典故,诗人从扬州瓜洲到镇江京口的船上,看到春天两岸边绿色的山水、田野和草木,原先没有色彩的思绪充满绿色,绿色不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将诗人原先准备引入诗中的“到”、“过”、“入”、“满”等字眼统统隐去,这个堪称“诗眼”的“绿”字,让全诗像位少女在吹“绿”的春风下翩翩起舞,给后人留下一段绿的传奇。

大自然的绿透彻心扉,充满清新而明亮的意境。朱自清老先生在他的那篇写梅雨潭的《绿》中描绘道:“……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不仅如此,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那篇《西湖的绿》对人间仙境西湖的绿也有精彩描写:“……几天中我领略了西湖的“绿”。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波光粼粼,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到这里,怎能不感叹这两篇贮满绿色如诗如画的美文呢?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春带来了绿色,江南的绿色就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朴实恬静。绿水萦绕着白墙,红花洒落于青瓦,蜿蜒曲回的小河上,石拱桥倾斜在清澈的水面。站在河边上,看着绿莹莹的绿叶和小草,感受到了一种绿色的诱惑。如果能在江南雨中漫步,那绝对是一场绿色洗礼:朦胧的雨丝落下,放眼望去,只见淡绿、墨绿、深绿、碧绿……各种各样的绿尽收眼底。那雨丝似乎还微微在晶莹中带些翠绿,宛如一粒粒无瑕的翡翠挂在人们的胸前。

大自然的绿,给了我们灵气,只要绿色长存,生命就不会消失。这不由使我想起每当地震、洪水来临,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受到威胁时,那一排排穿着绿色服装的军人勇往直前奔扑抗灾一线的身影,他们用军人的信仰和生命组成一道绿色的屏障,阻挡着自然灾害的入侵,为了挽救百姓生命,这些军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此外,还有那些穿着绿色作战服在国际维和一线奋战的士兵,他们每天生活在枪林弹雨之中,为了共和国的荣誉和军人的尊严,哪怕流血牺性也在所不惜。祖国不忘他们,派出专机飞越万里,去异国接英灵回家,那盖在英雄灵枢上鲜红的国旗是共和国给予的至高荣誉,一声英雄回家,让多少国人眼里噙满泪水,为英雄生命消逝难过。此时此景,我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能穿上那身橄榄绿,因为这片绿色神圣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