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十篇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十篇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58:18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实施新课程的瓶颈,那么如何促进新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日前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而案例教学是通过典型案例呈现出实际工作的情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受训者能更有效地接受新的观点和理念、提高行为技能、改进内隐决策、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则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事件,又解析某一教育理论。因此,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教学案例关注的是学校、师生、教学问题的解决,它可以激发教师对实践问题作出多样化的理论解读,促使教师在交流、碰撞中,相互学习、借鉴、提高,对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都具有诸多价值和功能,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和桥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学相长的阶梯。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案例学习,促进每一位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享其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的素材,在实践反思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2.运用案例教学,把接受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换位、集体讨论、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的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3.记载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提升文字功底,积累教学经验。

三、研究主要内容

1、目前教师专业水平现状的剖析,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和对策;2、探索案例特性,案例学习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密切关系及作用;3、探讨如何撰写案例和案例教学,“解读”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4、寻求精选、分析、拓展、研究案例教学的方式,有效促进教师的观察分析、文字记录、理论水平等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本园a、B教研组为研究基地,行动研究法为侧重点,采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研讨法、个案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

五、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6-2007、7):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开题;完成本课题的组织工作;开展园本案例的学习,培训,通过讲座、座谈、教研组研讨活动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对课题新理念能融会贯通,增强教师的的研究意识、整体意识、创新意识和教研信心。

第二阶段(2007、9―2008、7):精选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案例教学,使教师对教育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及多维度的解读,将具体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理论联系起来一并思考,从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

第三阶段(2008、9―2009、7):根据每一个教师的现有专业水平和个性化学习需要,适时、适宜地开展教学案例的撰写和研讨活动,反思自我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解读”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效促进教师的观察分析、文字记录、理论水平等专业能力的提高。

第四阶段:(2009、9―2009、12):以多种形式与方式进行课题成果展示,介绍经验,推广、汇编优秀的典型案例,整理教研活动实录,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结题有关工作

六、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领悟案例的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依据。观念的转变起始于头脑中原有的认识与新理论之间的矛盾,理论的学习引发了教师原有认识与新观念之间的矛盾,而矛盾解决的过程就是观念转变与认识提高的过程。

案例学习与教师专业化成长有着密切关系和作用,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观察分析、文字记录、理论水平等专业能力的提高。感悟到案例研究的意义:1.案例研究可以分享教师实践的智慧。优秀教师的实践智慧通过案例来传递;全校同伴的经验,通过案例来分享;教师、专家“实践共同体”以案例为载体对话与交流。2.案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学相长的阶梯。教学案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了在典型情境中应对的策略、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3.从案例研究中发展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案例研究是教师研究特有的话语系统;案例研究是教师实践反思的最好形式,教师正是从案例中感悟理念,学会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二)精选名师典型优秀案例,结合本园实践,组织教师研究,促进教师再学习再提高

1.以研讨为主导,交流、反思融于教学实践中。

精选名师典型优秀的教学案例,并汇编成册,教研组组织教师教研活动时,组织教师专门学习。从而促进了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享他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的素材,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

2.“观课”,研究、借鉴他人的优秀案例。“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注重在教研活动中提倡合作、互助、共享意识采用不同的形式,加强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

3.在研讨――实践――评议――反思的循环过程中,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了平台。06年的9月到现在,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同课异构的“一课三研”等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学习理论――现场教学与探析――认识提升等研讨程序,引领老师们把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变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三)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提炼和积累有价值的案例

教学案例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是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事件,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篇2

1.深入学习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等重要论述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2.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学习“四史”。将“四史”学习作为广大教师思想政治“必修课”,结合建党百年系列庆祝活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强化“四史”学习教育。

3.学习新时代师德规范。深入学习“人民教育家”“时代楷模”、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深入寻找挖掘并广泛宣传学习教育世家感人事迹。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引导广大教师从“被感动”到“见行动”。

4.学习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组织教师强化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准则内容,做到全员全覆盖、应知应会、必会必做。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途径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文明发展的特征。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了解前人的思想动态,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职业院校是承担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时展所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作为支撑,民族就无法发展。所以当今时代倡导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仅包含哲学、教育学,还包含文学和艺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线,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自强不息”,强调“中庸”和“天人合一”。这些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并且能够应用到诸多领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研究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教材内容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相通的,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接受思政教育之后,能够了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认同并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1],因此,在爱国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时间较长,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包含了诸多爱国情感,与此同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涌现出众多民族英雄,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职业院校教师在讲解文化故事、学习文化知识时,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苦难,以及祖国人民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马克思主义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2]。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大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似之处进行融合,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为本”“荣辱观”,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政爱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息息相关。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能够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较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诸多历史故事,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意识薄弱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甚至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是学习生涯中的必修课程。再加上现阶段网络比较发达,职业院校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较多,同时也会受到网络上诸多信息的影响,因此部分学生思想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首先,部分学生缺乏传统的美德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和阅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3]。但是碎片化信息不利于帮助学生创建系统的思维。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政教育理论充盈,如果放任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则不利于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也不利于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其次,部分学生的发展意识薄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稳定成长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不自信、学习懈怠等问题,所以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奋斗的因素,让学生在和平年代也能够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以自强不息为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对思政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院校的注意力上,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从课程安排上看,思政教育的课时远远少于其他课程的课时,与此同时,从考试层面看,思政教育的考试相对宽松,甚至部分职业院校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所以不涉及挂科或者不及格等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其次,思政教育是与时展紧密相连的,但是部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工具也相对落后,因此不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

(三)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应用不足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分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较少,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教材中的教学技能,片面地追求理论教学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成效也很难提高。其次,部分职业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剥离,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思政教学比较枯燥,会对思政教育失去学习兴趣。

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

(一)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职业院校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紧密结合。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思政教材中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找到思政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点。比如,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纷纷保护自己的国家,即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也依旧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而在现阶段,国际形势相对复杂,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国家的责任,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国家的利益。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因素和爱国故事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让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4]。最后,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很多政治理念,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与当今时代下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软实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首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教材,还要为学生引入课外读物,比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既蕴含了治国理念的方针政策,也包含了为人处世之道。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就能够接受著作中的思想理念,接受著作中的文化熏陶,从而塑造自身的思想价值,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初次接受职业院校的教育,因此对现有的生活不太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此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其次,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具有灵活性,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职业院校的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类交流平台为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课占比较大,思政教育课时的占比较小,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职业院校内部会有相应的网络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将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上传到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在课间阅读,通过这种方式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政教育。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的行为,因此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的行为,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思政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初期,职业院校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事件、人物、结果,以及所体现的思想,通过研究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5]。与此同时,案例研究与理论学习相比,更具有探索性,学生基本上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是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也会被案例主人公的行为感染,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相似的问题时,也会模仿案例主人公的行为,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热点内容。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学校网站等渠道了解时政热点,所以难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热点,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与实际相结合,都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教化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尤为丰富,其中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节日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节日的内涵认识并不丰富,比如提到清明节,学生首先会联想到放假,但是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节日,而且有扫墓、踏青等习俗。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同时也能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敬重祖先。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思政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少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讨[J].职业,2020(33):2.

[2]杨一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6):88.

[3]陈晴君.刍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

[4]刘维佳,张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几个问题[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2):2.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篇4

案例教学是一种课堂互动、角色转换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界已被公认为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医学院校,医学生除花大量时间记忆繁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做实验、去医院实习,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时间较少。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效率,激发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表明,从2006开始,“思政”课教材改革虽取得了成绩,但是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调查显示,学生渴望活泼和创新的教学方法,52.7%的学生喜欢案例式教学,66.1%的喜欢以多媒体作为教学媒介,50.2%的喜欢课外实践的教学形式。他们认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希望“少说教,多案例”,“多一些案例讨论,多一些课外活动”。我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采用案例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善于讲授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学,善于思考、分析问题,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就是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集知识、思考和态度于一体,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看待社会问题,提高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内涵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生反馈信息后教师所做的评讲达到教学评一体化的目的。“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评”的有机融合,以彰显出其内涵。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传授知识,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领会和运用知识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有效地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案例教学中学习知识理论,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案例中长见识,在讨论中增才干,强调“教与学”的联系,重视“评”,鼓励学生敢于触碰敏感话题,允许其发表意见,使其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达到学的目的。教师通过评讲能有效地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正确的认识轨道上来。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评讲,让学生认识到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解决不到位。既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又可纠正错误的思想认识;既有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在评讲过程中语言要精练,论据要充分,评论要正面、客观。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

对于医学生来说,最大的缺失莫过于人文精神的缺失。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学习人文社科知识。教学评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了教学资源,体现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它打破了学科分界,强调内在的系统性、创新性和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方面着手,对医学生进行积极、高尚、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等教育医学生,在保持民族文化的特性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的积极成果,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用鲜活的案例来解读抽象的理论知识[1],既能把握时代旋律,又能坚持正确舆论和正面教育。教师要精选案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讨问题,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路打开,养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给医学生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营造激烈探讨的氛围,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让其畅所欲言。同时在评讲中要注意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用中西方优秀的作品引导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文化视野看待现实社会,在美的熏陶下,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趣味及审美辨别能力[2],使医学生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现实,提高抵御挫折能力;用优秀的文化作品为医学院校审美教育开拓新的渠道,激发其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三、选取教学案例应遵循的原则

选取案例的总体原则应是“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案例最好与大学生密切相关,最好是近期发生的,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篇幅最好控制在3000字左右,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时间思考和探讨,具体说来,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参与性。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学生参与,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3]。“思政”课多数是大班上课,医学生对待本课程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上有不适应的感觉,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进行前做好动员,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由原来的信息接受者向信息参与者转变,实现教学相长。(2)真实性。案例的真实性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例,才有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才会具有教育性[4]。教师可收集CCtV栏目中的《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相关视频案例,以及《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刊登的案例。(3)实践性。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参与实践,这样才能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的窠臼,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以学生的直接参与为基础,以实践经验为归属,通过学生体验学习获得相关有用信息。所以,实践性原则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其他原则的贯彻情况。(4)典型性。没有典型性就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不能引起学生关注。案例选取应是备受社会普遍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典型案例分为正面和反面,正面的典型案例对大学生起着矫正、启发、导向作用,反面案例对大学生起着告诫、警示和教育作用。

四、案例教学中的评讲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医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心理情况和道德水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选取的案例要与所讲的理论知识相呼应,使本次教学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理论进一步形象化、直观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性、调动其主动参与、增加讨论和发言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于学生的总结发言,教师在肯定优秀学生的基础上,评讲案例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简明扼要地指出有些学生存在的不足,及时与学生在课下交流、沟通,并把好的案例进行必要的修正、剪裁和归档,为以后教学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评讲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而要紧密地融合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总之,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运用案例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是教学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常明,马朝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职教通讯,2011,(14).

[2]胡金凤.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理念[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篇5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课堂效率;教学实践;典型教师;教科研

随着课改的深入,对教师的素质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课堂效率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就应该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培养和培训。那么如何做好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呢?

一、加强理论研究,确保用新课程、新理念武装自己的思想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新课改形势下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势必要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为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内涵,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就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使新课程理念烂熟于心、驾驭自然,使教师具备优良的教学技能。就要进行合理的理论培训。

1.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深入实际抓好继续教育工作

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已经把基础教育改革列为核心教育,它是由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和专家组成的讲师团,配合继续教育相关教程,结合自己走访和理论研究实际对教师实施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广大教师心存的疑虑茅塞顿开,改革的思路明朗化。

2.聘请专家引路,拓展教师的理论内涵

几年来,我们每年都要聘请专家来校讲座,他们能够把最新课改成果和最新教改方法展示给教师,使每位教师能够跟上时代步伐,敢于大胆创新和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

3.集中学习理论读本,丰富教师理论视野

我们利用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搜集适合我校课改思想的理论篇目进行研究,在争论中去伪存真,在讨论中解除教学时遇到的困惑,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平添了许多方法也注入了许多活力。

4.自学相关读物,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为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为保障广大教师在教育领域立于不败之地,自学已成为理论学习不可忽视的一道风景。他们在阅读中进步,在积累中不断提升自我,使课堂教学游刃有余。

二、深入案例研究,确保新方法、新模式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展现

教学实践培训可以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具备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我们将通过集体备课、借阅他人教案、实地听评课、观摩优秀的课堂实录(远程资源)、校本教研等形式进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准。案例研究时学校领导一定要本着注重实效、提高认识、联系实际为原则。通过研究比对,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教法和经验,完善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知识结构,从而推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1.培养典型教师,影射带动全部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好的学科带头人、没有典型骨干教师,那么这所学校只能是平平庸庸、默默无闻。这就是教学管理者的一种无能、也是一种耻辱。因此必须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典型。首先校领导要当好伯乐,要从基本功能力、教学水平、悟性、勤奋状态、创新能力等方面去衡量、去甄选、去培养;其次,在频繁的听评课指导中、在大量的研讨课中、在“走出去,带回来”的培训学习中培养和锻炼,丰满他们的羽翼,增长他们的智慧。第三,接受各个层次的业务主管领导的检查和指导,推出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课供同行和专家品评。让他们在一次次磨炼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典型。我培养过的一名教师就是这样被逐渐推为省级拔尖人才的。她的成功,也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队伍。

2.积极组织教科研活动,是培养优秀教师的又一平台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篇6

[关键词]医学伦理;案例教学;医疗实践;医德教育

1科学精选案例,强化思维引导

案例教学本质上是在教师的精巧设计和统筹指导下,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案例教学通常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教学中贯彻医学伦理学基础理论,帮助学生解决医疗活动中的伦理矛盾和冲突,以达到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否成功,案例选择是关键。一方面,案例必须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与教学内容交相呼应;另一方面,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并能直接指向临床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医学伦理学的案例教学并不简单等同于事例教学。医学事例往往是对已有医学原则和医学结论的论证,而医学案例往往更为复杂,是特定情境下需要经过讨论和分析才能找到结论的复杂问题,有的案例甚至很难界定结论或者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提炼方法论找到最优化的选择方案。总体而言,医学伦理学教学案例主要来自3个方面:①整合社会热点新闻,针对近期医卫类热词和现象进行讨论,旨在通过案例讨论导入该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案例讲授理论知识;②借助医药卫生事业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对榜样的正面宣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引领职业生涯;③科学精选高质量的医卫类纪录片,如《人间世》《生命缘》等,通过真实的医疗活动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临床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细节,直面今后的职业选择和价值取向。无论哪一类案例选取,其目的都是让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临床实例,使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发挥效能,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目标。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师生双向互动为主,有助于医学生在具体医疗活动中谨慎抉择,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判断。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案例进行剖析;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医学伦理学是一种价值判断,很多情况下不是单纯评价对与错,而是在多元立场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这种发散性思维的强化引导,对学生医学素养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立足医疗实践,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公众道德观念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变迁,医学临床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新的伦理问题。伦理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个人道德品质的问题,而是人与社会、医学与人性的冲突,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才能解决。许多医务工作者面对这些复杂的冲突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权衡应对。基于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可能面临的伦理困境差异,教学内容须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既循序渐进,又持之以恒。从受教育程度划分,低年级阶段适合进行医德强化教育,以案例为导向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医疗价值体系。到了高年级,应注重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转化为临床伦理规范,引入经典临床案例,对医疗行为进行警示教育,侧重行为预防。从专业角度划分,不同专业的学生,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如康复技术专业的学生,应结合该专业的特点,结合康复治疗在临床工作中所面临的伦理争议问题,如过度医疗、康复心理干预等问题进行辨析,让学生在解决具体临床伦理的问题中,体悟伦理道德的价值,达到自省的目的。从案例配备和设计划分,案例的穿插往往可放在介绍新课之前,将医学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引子,导入新课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此外,医学伦理学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考查学生在阶段学习中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程度,以实现知识、能力和思维的高度统一。教师可在授课计划中期,用不超过两个学时安排案例讨论课,综合运用讨论法、辩论法和讲授法让学生针对专业医学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将课堂学习表现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使学生重视课程讨论和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以案例为主导显然是不可取的。①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要求较高。教师除了熟知案例所涉及的所有理论知识,又必须具备强大的现场组织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否则可能出现教学效果不佳,案例讨论“冷场”的情况;②案例教学与传统方式相比,缺乏对概念、原理的梳理和传授,在一些理论体系要求较高的章节,不适宜使用案例教学法;③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在讨论过程中忽略了一些隐藏缘由和信息,这些局部缺陷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事物整体认知不全面,有可能误导学生。因此,在实际使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前提,案例起到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就案例谈案例,不能实现学生思维方式和理论实践的升华。

3创新教学模式,树立正面榜样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知是指提前执行未来工作中的医学伦理知识;行是指在今后的临床活动中能够很好地践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准则和道德理念。由于国内的医学生培养采取先理论后实操的方式,学生在医学院校主要以理论实践为主,并没有临床经验,教师除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外,仍需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体悟真实的医疗活动,尤其在一些和医疗活动贴合非常紧密的章节,如医患沟通、医患关系等,应注重学生对情境的体悟和融入。具体而言,可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针对医患双方的诉求和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如在医患沟通、医患关系这一教学环节,可创造性地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培养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此外,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价值观引导。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大多数是在信息科技时代快速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学生群体,学生的自我意识普遍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能力多元而广泛,思想意识也处在快速变革期,榜样教育成为医学伦理学医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议题。根据弗洛伊德的投射理论,榜样是人对自我的理想化、现实化投射,优秀的业界前辈往往对医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认同感。如何拉近学生与榜样的距离,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做足功课。榜样事迹不是一味强调牺牲,那些能创新工作方法,以高度的职业热忱和职业良心做好每件小事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更能引起当代医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从内心里对榜样的言行有强烈的认同,使学生相信,医疗队伍中具有优秀品质的医务人员占绝大多数,才能达到价值引领的效果。因此,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首先接受并践行崇高的医德理想。只有教师先受感动,才能触动学生;只有教师具备坚定的医学道德信念,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医学伦理教学和实践。

4小结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适应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作为指导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该标准对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2005年4月,教育部又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作为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也成为该培训计划的重点。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仅是新时期教师应有的技能,也是师范生获取教师资格的必备专业能力之一。

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除了“教学实习”,其他三个方面都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鲜有涉及。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缺失,导致了大多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教学设计预见性和可行性较差。

如何解决师范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脱节,有效发展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库的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相关研究

虽然有的研究从“教学设计解决的问题”角度对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描述(秦政坤,2001),也有研究从“教学设计流程”角度对其做出了阐述(张景焕等,2004),但实际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根植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来运用。在此,本研究并不追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什么”,而是强调其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复杂高阶思维能力。

最初将教学设计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是始于对教育技术能力素质的调研。20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电教类专业人员的能力体系,明确其中心为教学设计能力。

但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新技术的发展,教学结构的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对教师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渐渐意识到教学设计能力应当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素质,于是对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逐渐从教育技术人员这一主体转向了对中小学学科教师。2002年,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21世纪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以教学设计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能力。[2]此后,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姜春霄、林刚、王玉江、陈秀珍等人,也相继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3]教师这一主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明显关注。

师范生是教师未来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但笔者2012年1月在CnKi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为主题精确检索2004-2011年的文献,结果仅为10篇,其中主体为师范生的仅为3篇,可见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还比较薄弱。

基于此,本研究在优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案例库支持系统,以期利用优质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循环反复过程,更是一个高阶思维过程,[3]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它要求教师是一个有着反思意识、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有着敏锐感知力的独立行动主体,“建立和生成一种对教学的深刻的自我认知意识和能力,要比仅仅掌握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流程和具体设计技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4]其能力发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反思过程。

教学设计优质案例是教师丰富经验知识的外化,是经典教学决策的结晶,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利用优质案例将教学设计的高阶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师范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相关信息,能够较好地弥补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尤其是可以激发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可以在教学设计知识的习得、教学设计经验的获取和反思倾向的形成三个方面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其一,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之间的差距,提供真实情境中的教学过程,将抽象宽泛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师范生对教学设计基本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二,通过案例呈现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理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获得教学设计经验。

其三,从不同角度观摩优质案例,激发师范生表达和讨论的欲望,有利于掌握处理问题的技能与技巧,促进反思倾向和创造力的形成。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优质案例库系统的设计开发

基于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上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优质教育理念为核心,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案例库支持系统。

1.设计理念

(1)新型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指导

考虑当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和师范生培养的需要,重新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师范生提供有效指导实践的相关理论知识。

(2)特色优质案例为中心

从各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果中挑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质案例,并对每个案例的特色一一加以剖析,力求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提供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3)共建共享交流机制为后盾

除了师范生用户以外,引入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等实践经验丰富的用户参与,建立起案例共享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借助资深用户的指导,为师范生解疑答惑,帮助其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形成反思倾向,深化后续发展能力。

2.系统设计

根据优质案例库的功能需求,将整个系统分为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见图1):一是资源管理系统;二是交流管理系统;三是用户管理系统。

(1)资源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各类案例资源、理论学习资源、开发工具资源等进行管理。用户可通过直接访问对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浏览学习、分类查询、点评、下载,同时还可以通过上传功能分享自己的优质案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2)交流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针对具体案例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评论他人的观点,也可以进论坛社区进行深度交流;管理员可以对用户间的交流进行监控和调节。

(3)用户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系统管理员对用户操作进行管理,负责系统的良好运行。管理员可以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用户信息,以方便协调各类用户间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审查用户分享的资源,保证资源库的优质性。

3.内容设计

优质案例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师范生建立一个优质案例观摩学习平台和交流反思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根据能力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分别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反思层面对系统内容进行了设计:

(1)理论层面

结合时下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范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从教学设计专家视角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进行构建,为师范生提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案例库结合实际的优质案例,分别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策略、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

(2)实践层面

从实践者角度出发,将优质案例提炼概括为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资源设计案例和综合研究案例三种类型,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的分析(见图2),以呈现其特色优质之处,达到示范促进作用。其中教学过程案例包括课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案例则包括专题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等各类教学辅助资源;综合研究案例整合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团队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综合研究典范。这些真实的案例将其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培养后续发展能力。另外考虑到实践操作的需要,专门设计了“开发工具”模块,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辅助师范生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践。

(3)反思层面

为了促进师范生反思倾向的形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案例库除了作为案例共建共享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反思的空间。师范生用户可以方便地上传、下载案例资源、对案例进行反思总结点评,也可以登录论坛空间与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用户进行深度交流,消除疑惑,反思提高。

优质案例库从以上三个层面为师范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学习的各类优质材料。师范生不仅能够从理论层面获得知识巩固,也能从实践层面得到技能提升,更能从反思层面满足后续发展需求,再结合课堂教学的奠基,就可以大大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五、优质案例库系统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有效支持

本研究根据优质案例对师范生的三大重要作用,设计了相应的优质案例库支持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在课堂的基本理论教学基础上,如何有效利用优质案例库系统,实现有效支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本研究从以下方面做起,以提供有效支持:

1.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

案例库的建设将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持续建设下去,所有用户在各自的权限下均可推荐分享优秀资源。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发展倾向的形成,也有利于案例库系统本身的旺盛生命力。

2.优质案例的严格把关手段

要利用好优质案例库,首先要保证案例库的优质性。本研究拟从各方面对案例进行严格过滤:遵循“优质”、“示范”和“共建共享”的原则,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一线,精心遴选了一大批不同类别的优秀实践成果;共享的案例需要通过专家的审查方可纳入到系统中;对所有案例都进行专业剖析,去粗存精,凸显点睛之处。

3.多层用户的深度交流形式

优质案例库不仅仅是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是用户交流反思的空间。除了师范生用户外,特别引入了一线教师、教学专家两类用户,将可交流的范围扩大化,提升交流的层次,以期产生深度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后续发展。

本研究从优质教育理念出发,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案例库支持系统进行构建,旨在帮助师范生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生成对教学的深刻自我反思意识,达到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虽然笔者提出的优质案例库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构想在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但仍处在前期实验阶段,尚需等待结果形成进行效果验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eB/oL].省略/ji_chu_771

/20060323/t20060323_150612.shtml,2005-11-16.

[2]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3]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45.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篇8

一、小组探究会

小组探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建合作小组进行团队学习探究、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因其具有团队合作、集体探究、优势互补等优势,成为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实效的重要策略。一要精选议题。教师要从教学重点、难点中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议题,这是进行小组探究的前提。比如,在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时,教师可以设计求职成功的关键靠个人还是靠机遇应该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应该先择业后就业职校生学好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等与学生相关的议题;在教学哲学与人生时,教师可以设计世界上有没有一样的树叶物质是永恒的与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哪个更正确等有趣的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团队合作探究的热情。二是合作探究。学生按照自由组合、适当搭配的原则,组成合理搭配的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进行集体讨论、互动探究,小组成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最后意见。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汇报,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持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小故事教学

故事教学法是在课堂穿插讲述一些小故事,用以说明事理、解释原理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德育课具有理论性、抽象性、说教性等特点,学生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更觉乏味与疲劳。而教师将生动形象、趣味横生的小故事引入课堂当中,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果用得合理,还能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以事说理,帮助学生明白道理。一要精心设计故事。故事选取只有与教学内容相关、切合学生实际,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故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故事尽量慎用或少用。二要注意讲述方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直接播放动态影像,让学生记忆深刻;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描述,并以事说理,启发、教育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轮流上台讲述,教师适当点评、启发,培养学生的胆量与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时,教师可以讲述那些蕴含着哲理的寓言、成语等经典故事,然后从小故事中引出人生的大道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三要讲究讲述时机。教师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穿插故事,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讲述时间上,可以采用课前导入、课中说理、课后升华等方式,努力实现故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比如,在教学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用视频播放敬业模范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受到先进事迹的感染后,再进入教学主题,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小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总结,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中学习基本原理并提高分析和解決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教师在引用案例时应注意三个要点:一是典型性。案例旨在阐释德育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普遍规律,必须具有典型性,才能代表德育理论的普遍性,否则可能走入思维误区而误导学生。二是时效性。教师尽量引用一些新近发生、大家耳濡目染的现实案例,能增加案例教学的时效性与实用性。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时,教师可以录播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栏目的典型案例,或者讲述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然后进行案例分析。引用现实案例新颖、有趣,能够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与讨论欲望。三是教育性。教师应注意选取与教材相关的案例,以便清楚、准确地说明主要原理和规律。所举的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用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的案例去激励学生、鞭策学生。而反面案例只能偶尔引用,确需引用时,教师必须对案例观点加以点拨,以免学生出现思想困惑。比如,在教学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时,教师可以介绍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或者采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邀请一些校友返校介绍其求职就业经历,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如果教学中需要引用此类反面案例,教师一定要强调违法犯罪分子毕竟只是少数,他们的下场是十分可悲、极不光彩的,警醒大家引以为戒。

四、小节目表演

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乐起来,进行德育实践,使思想品德得到认识、验证,进而形成和提高德育水平,这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具体要求。德育课看似枯燥,实则包含着丰富有趣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编排小品、模拟表演。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教育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意志。一是小品表演。教学中穿插小品能够让学生参与教学,解决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透过小品看懂道理。比如,在教学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时,教师可以穿插事先经过排练的反映青少年不健康消费行为的小品,以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目的。二是模拟表演。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等是模拟学生亲历某一经历。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模拟案情再现或模拟法庭审判等,让学生对如何处理违法事件有切身体验;而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时,教师可以穿插角色扮演节目,让学生进行求职、面试、上班等角色体验。

五、小论文写作

小论文写作能够综合地体现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也是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小论文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将德育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写成小论文,能够激发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德育课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也是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一是选题给定与自定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时政、社会现象及不同专业的学情等方面,布置学生认真写作花好零用钱的理性思考透视青少年学生使用手机现象只要努力人人可以成为行业状元如何实现职业理想等给定的小论文;也可以由教师给出材料、定出范围,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体会,自行确定题目并写成文章。选题只有切合学生实际,才能引发学生思考,从中渗透思想教育,给予人生启迪。二是平时写作与竞赛相结合。将教材课后的练习思考题改编成小论文题材或题目,作为平时的课外作业,发动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写作,写出优秀作品;每学年举行一次校内竞赛,评出优秀德育小论文并及时给予表彰奖励,然后汇编成册,印发给全体学生;对特别优秀的文章,推荐给有关报刊发表或参加上一级的征文竞赛,进一步激发优秀学生撰写小论文的热情,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德育课。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篇9

为全面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国家、省、市、区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区教体局师德专题教育的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强化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大力宣传表彰优秀教师典型,帮助广大教师深刻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二、教育内容

(一)集中组织教师收看教育部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经验交流暨师德专题教育启动部署会议视频。为及时传达教育部会议精神,省教育厅将会议视频制作成光盘。我校在暑期放假之前,集中组织收看教育部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经验交流暨师德专题教育频,深刻领会专题教育目的和要求,切实增强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我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践行关于“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等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做融合养成行动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三)强化教师“四史”学习教育。各单位要将“四史”学习作为广大教师思想政治“必修课”,结合建党百年系列庆祝活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强化“四史”学习教育。要组织主题党日、“三会一课”、专题组织生活会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生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和领导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积极为师生排忧解难。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学习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要用好红色资源开展学习教育,向教师推荐精品学习素材(包括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电视专题片《人民的小康》《百年风华》《红船》、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山海情》及《光荣与梦想》《觉醒年代》《大决战》《功勋》等“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剧目),用好优质培训资源,组织开展青年教师国情教育培训和高层次人才理想信念教育培训,拓展渠道、创新形式,充分激发教师学习内生动力,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四)开展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宣传学习。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人民教育家”“时代楷模”、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深入寻找挖掘并广泛宣传学习教育世家感人事迹。组织受表彰的教师先进典型、在乡村学校工作满30年的教师代表等深入教师中进行事迹宣讲、作师德专题报告,开展交流座谈等,面向广大教师生动讲好师德故事,用身边的榜样传递师德的力量。同时,通过组织教师观看优秀典型事迹纪录片和以优秀教师为原型创作的影视剧,如《黄大年》《李保国》《一生只为一事来》等,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引导广大教师从“被感动”到“见行动”,在教育系统掀起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热潮。

(五)引导教师学习践行新时代师德规范。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结合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认真组织在教师中开展准则的宣传解读和贯彻落实,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准则内容,做到全员全覆盖、应知应会、必会必做。将学习准则作为必修内容,全面纳入新教师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日常培训,抓实学习督导和效果测评,确保每位教师知准则、守底线。

(六)集中开展师德警示教育。寒暑假期间违规补课、乱办班多发易发,持续在全区开展寒暑假期间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集中治理工作。结合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集中治理工作,定期召开师德警示教育大会。以教育部、省教育厅和我市、我区公开曝光或处理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分类介绍师德违规问题和处理结果,引导教师以案为鉴。结合师德违规问题,对照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强调课堂教学、关爱学生、师生关系、学术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正面规范和负面清单,引导教师以案明纪。学校出现师德违规问题的,要在会上详细通报师德违规问题及处理结果,组织教师讨论剖析原因、对照查摆自省,做到警钟长鸣。对违反师德行为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坚决予以解聘;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工作安排

师德专题教育贯穿2021年全年,突出明师德要求、强“四史”教育、学师德楷模、遵师德规范、守师德底线,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强化系统组织、分类指导。

(一)动员部署阶段(6月下旬)

我校要成立师德专题教育领导小组,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开展动员部署,明确意义和学习内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广泛动员、积极宣传、深入人心、全员参与。

(二)学习教育阶段(7月至11月)

我校要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有计划安排、有形式创新、有学时要求、有时间节点、有督促检查、有效果总结的系统化学习教育。学习内容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整理汇总的《学习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摘编》《“四史”学习教育资料汇编》《新时代师德规范》《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为主,以结合实际丰富的各类优质学习资源为辅。相关学习资料(电子版),可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中国教育”app、“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教育——教师栏目设置“师德师风教育”专区、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和“河南师德”微信公众号查找、下载。

(三)督促检查阶段(7月至11月)

我校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十项准则以及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进行自查自纠,建立问题台账,形成自查报告。镇中心学校成立师德专题教育领导小组,对我校师德专题教育开展情况及成效等进行督促检查。

(四)系统总结阶段(10月至11月)

我校于7月4日前,总结师德专题教育开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效报送镇中心学校;于10月29日前,将师德专题教育总结,包括总体情况、开展形式、组织班次、学时要求、工作成效、特色案例、长效机制等报送镇中心学校。

四、组织领导

(一)高度重视,统筹推进。我校要充分认识师德专题教育的目的意义,高度重视,提高站位,将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列入2021年工作要点,结合实际,制定专题教育活动方案。制定并结合“四史”学习教育方案,紧抓“党史学习教育”主线,按照“制定方案系统学、党员干部带头学、结合活动重点学、引导学生一起学”总体要求,组织广大教师开展系统化学习教育活动。活动要注重形式创新,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具体要求,覆盖全体教师,力戒形式主义。

(二)教育引导,协同推进。把师德专题教育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广大教师政治素养和师德涵养。广泛组织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新进教师,在教研组、年级组、基层党支部等范围内开展专题座谈研讨,交流体会、深化认识。同时,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分类做好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儿童的教育引导,学做融合、知行合一,立足教书育人一线,践行弘扬高尚师德,为学生讲“四史”、与学生一起学“四史”、把“四史”内容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篇10

一、指导思想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中心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为根本要求,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1、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形成“敬业重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师德风尚。

2、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促进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在工作中能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中能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积极落实减负增效的各项规定。在纪律上要严于律己,廉洁从教,不有偿家教,不得向学生推销任何商品,不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不利用职务谋取私利。

3、在全校营造“践行师德创先争优”的氛围,树立起示范作用的先进个人,全面提升我校师德建设整体水平。

三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分工

(1)成立学校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沈xx

副组长:王xx

组员:卞xx

(2)制定第十个“师德建设月”主题实践活动工作方案。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利用教职工会议、网站等多种途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全校营造“践行师德创先争优”的氛围。

3、开展活动,增强效果,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我校师德建设月功能,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4、深入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师德建设月”活动的主要内容,准确领会基本要求,深刻理解精神要义,全面把握内涵实质,以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组织认真学习有关师德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法律规章的学习,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全面提升依法依规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教师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指导教师读经典名著、教育专著等一些书籍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并要求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开展评比活动,通过开展师德教育系列学习活动,激励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德树人,自觉弘扬师德新风,加强师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意识,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的人生追求、道德风范影响和培养学生,影响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5、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弘扬“四有”老师奉献精神。以“做好学生引路人”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集中宣传学校优秀教师,挖掘身边的先进师德典型,努力用先进典型来引导人,鼓舞人,教育人。引导教师学习身边的模范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形成正确导向,掀起向先进典型学习热潮,以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职工热爱教育,在平凡教育岗位上建功立业的理想信念,让优秀师德在全校蔚然成风。

6、对照师德标准,查找问题,严格规范,加强考核,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切实把师德建设纳入教师的评先评优,晋升晋级,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将通过设立师德举报电话和师德信箱,教师评教师,学生、家长评教师等多种途径来加强完善对教师的考核,积极鼓励社会有关方面对学校师德师风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

总之,力争通过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使教师成为全社会各行各业道德建设的表率,使我校师德在积极向上、健康有序、协调发展的良好基础上得到明显提升。

四、活动内容

1、2017年9月5日:制定学校第十个“师德建设月”主题实践活动工作方案。

2、2017年9月11日:召开全校教职工师德建设月推进会,组织学习上级系列文件精神,部署第十个“师德建设月”系列活动。

3、2017年9月中旬:要求教师对照师德标准,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