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碧桂园精准脱贫工作总结共7篇碧桂园精准脱贫工作总结共7篇

碧桂园精准脱贫工作总结共7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59:50

碧桂园精准脱贫工作总结第1篇

碧桂园依托集团区域跨度广、业态经营全、产业链条长的优势,以工代赈、以购代捐,将集团员工、社区业主、合作伙伴、商业联盟的消费需求,转换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需求,以需求促生产、以消费保增收。在企业扶贫工作中,碧桂园最大范围整合社会资源、最大程度构筑减贫合力,以企业自身发展,打通“三位一体”扶贫系统中的合作堵点,以及缓解其中的机制痛点,形成了民营企业扶贫的内外“双循环”模式,健全了扶贫循环系统中的“毛细血管”。

一方面,碧桂园完善民营企业与贫困地区人才交流、技术输送、产销对接的“内循环”扶贫系统。贫困地区普遍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为丰厚的农业基础,但也面临着不充分和发展粗放的问题。人才、资本、信息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贫困地区集聚效率低,阻碍了贫困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进程。碧桂园发挥民营企业市场信息灵敏、技术人才多元、产业经验丰富的优势,优化贫困地区生产要素配置,加快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农业产业传统优势转变为现代优势。通过企业搭建线上线下公益助农平台,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发展资源和市场需求,打造出一个自我造血、良性循环的扶贫模式,凝聚社会合力,助推脱贫攻坚。

另一方面,碧桂园将自身作为联结纽带,进一步畅通东西协作、政企联动、国民共进“外循环”扶贫系统。民营企业兼具市场和社会双重身份属性,可以发挥“粘合剂”“传感器”作用,跨区域、跨行业联动其他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形成政企互动、东西互补、国民共进的“社会扶贫共同体”效应。在实践中,碧桂园统筹市场消费需求、贫困地区资源禀赋、集团产业规模优势,联动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媒体、公益组织等扶贫主体,共建乡村基础设施、共育乡村振兴人才、共促扶贫产业发展,提升了“三位一体”扶贫精准度和持续力,强化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合力。

碧桂园精准脱贫工作总结第2篇

脱贫攻坚战中,民营企业是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2015年10月,全国工商联、_扶贫办和中国光彩会联合启动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以来,短短几年,就有万家民营企业,精准帮扶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万个,帮扶的贫困人口有万人;产业投入亿元,公益投入亿元,安置就业万人,技能培训万人,展现出了民营企业应有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

作为乡村振兴“万企帮万村”行动的积极参与者,多家民营企业因贡献突出获得通报表扬并授牌,碧桂园就是其中一家。

自1992年以来,碧桂园始终秉承“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的企业使命,积极响应_号召,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扶贫公益事业,明确碧桂园“做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这一定位。

从2018年起,碧桂园将扶贫上升到到集团主业高度,确立地产是扶贫基石、扶贫优于地产的“双主业”发展模式,组建了数百人的专职扶贫队伍,扎扎实实到乡村一线开展扶贫工作。

通过多年摸索,碧桂园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结合自身企业优势,在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及相关部署下,积极推进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构建了“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模式。

截至目前,碧桂园在全国的扶贫帮扶项目共涉及16省57县,其中结对帮扶9省14县万贫困人口,截至目前已助力1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脱贫超万人。

碧桂园精准脱贫工作总结第3篇

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改进帮扶方式、提升减贫质量,要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关键环节之中下足“绣花”功夫,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碧桂园集团在扶贫工作中坚持看真贫、扶真贫,避免“大水漫灌”“走马观花”,通过优化工作方法、完善人员配置,找准了企业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第一,精准识别贫困原因。为提升企业扶贫精准度,碧桂园甄选专业人才下沉到基层一线,建立企业扶贫工作队,驻村脱产全面开展工作。通过调查、分析、研判帮扶地区普遍存在的认识不够、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技术不足、人才流失等致贫原因,碧桂园明确了企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帮扶重点和发力方向,提升了企业扶贫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能力。

第二,精准对接贫困人口。碧桂园制定“五个一”工作制度,明确“三个寻找”计划,聚焦村支书、返乡扎根创业青年、乡贤三类人群。对于留守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脱贫难度较高的群体,碧桂园一般为其安排强度低、入门易、离家近的就业岗位,鼓励其进入碧桂园在当地建立的扶贫工厂、扶贫车间工作。对于返乡创业者、大学毕业生、农业技术员等脱贫难度较低的群体,碧桂园则为其提供创业培训咨询服务,帮助其成为带领一方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做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第三,精准匹配产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高质量脱贫的根本之策、可持续减贫的长久之计。在对口帮扶的东乡县,碧桂园找准地区特色、企业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利益结合点,大力发展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特色土豆加工,以市场需求为依托的花卉苗木种植,以品牌价值为依托的东乡羊肉和以文化特色为依托的东乡民族刺绣,提升了产业扶贫的差异性、精准度和持续力。碧桂园已在全国范围内培育苗木、菌菇、杂粮、灰鹅等为代表的种养产业,推广以东乡刺绣、耀州山核桃、平江烟茶为典型的文创产品,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持续减贫。

第四,精准开拓消费市场。碧桂园打造“碧乡”“碧家”“凤凰优选”等公益助农平台,发展“点对点”定制农业。碧桂园以企业员工、业主和上下游产业发展需求为枢纽,通过完善产销精准对接机制,促进助农产品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有机结合,打通打透消费市场和生产地区的链接壁垒,带动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在未来十年,东乡唐汪苗木基地将为碧桂园西北五省楼盘提供绿化苗木;东乡羊肉、东乡土豆和东乡刺绣等特色产品已转化为“碧乡”“凤凰优选”产品面向全国销售。

碧桂园精准脱贫工作总结第4篇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政府、市场与社会互为支撑、协同推进。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碧桂园积极联动国强公益基金会、区域公司、子公司等全集团力量,携手扶贫对象、合作伙伴、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公益慈善机构、媒体等各利益相关方,打造沟通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力的公益联盟共同体,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协同减贫效应。

首先,完善企业内部合作减贫制度。在扶贫工作模式方面,碧桂园建立扶贫常态工作制度,实行“两会”“两报”制度,制定“五个一”工作法,通过科学、有效、规范的管理模式和实操经验,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在组织管理架构方面,碧桂园成立“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领导、决策和部署扶贫工作,下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统筹、协调和推进扶贫工作,各相关区域公司、智能中心以及子公司具体执行扶贫工作,并联动社会责任部、文旅事业部等广泛参与扶贫事业。

其次,畅通与政府合作减贫的路径。在沟通渠道方面,碧桂园按照“要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作用,持之以恒落实帮扶措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要求,联合当地政府共同委任驻村队长,进行村企基层党建共建。通过发挥“老村长”作用、开办村支书研学班、入户宣讲扶贫惠农政策、与乡镇开展党建共建慰问活动等,推进扶贫减贫工作高效落实。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碧桂园一方面助力当地村镇展开乡村道路硬底化、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改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提升贫困地区减贫能力;另一方面,在当地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于2018年出资1700万援建龙泉学校,并捐资3亿元于2020年7月建成纯慈善、全免费的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以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临夏州东乡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第三,最大范围构筑社会减贫合力。碧桂园以旗下社区生活服务品牌“凤凰优选”和扶贫自有品牌“碧乡”为重要载体,以广大社区资源为依托,打造农产品品类全产业链,开办农特产品展销会,将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引向市场,形成产销对接平台,推动各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将需求转换为订单。2019年5月20日,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合众多社会公益群体及人士共同发起成立“社会扶贫共同体”,充分调动各参与方消费需求、业务拓展、就业岗位、捐赠资金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对接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碧桂园精准脱贫工作总结第5篇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是党对贫困地区的庄严承诺,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作为大扶贫格局中的有生力量,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也要弘扬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让利于民的奉献精神。

一方面,坚持减贫依靠人民。人才是推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关键资源。企业促进可持续减贫,要充分发挥教育人才、产业人才、技术人才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引领力量、示范功能,让广大人才在减贫事业中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通过党建扶志、教育扶智、产业扶富、就业扶技,培养、锻造、稳定乡土人才,发挥人才队伍“传帮带”的引领示范作用,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的被动思想,提升自主发展意愿,增强脱贫致富本领。另一方面,坚持减贫为了人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所在。”民营企业在扶贫实践中,应把维护贫困群众根本利益、促进贫困群体共同富裕作为企业开展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在推进可持续减贫和乡村高质量发展中让贫困群众的幸福感更强、获得感更实、安全感更足。

碧桂园精准脱贫工作总结第6篇

社会的稳定和谐,说到底要看绝大多数群众能否依靠诚实劳动过上有事干、有钱赚、有盼头的幸福生活。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过程就是协调联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共同关注贫困地区,关心扶贫事业,关爱贫困群体,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方面,民营企业扶贫促进了团结统一、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确保脱贫路上一个少数民族都不掉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达成的“硬指标”。碧桂园精准帮扶、全面对接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东乡县,通过“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以先富带动后富的奉献精神发展东乡羊肉、东乡土豆、东乡刺绣产业,不仅带动了一方贫困群众主动创新创造解决发展难题,也为实现东乡整族脱贫、促进民族融合团结,最终确保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塑造了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扶贫体现了东西协作、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富观念。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均衡、致贫因素复杂决定了我国扶贫工作必须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强大合力。以碧桂园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始终牢记“先富带后富”的历史使命,不仅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为贫困地区发展赋能,还通过健全东西合作、政企互动、国民共进的市场开发机制、互助帮扶机制、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加强同对口帮扶地区的产业、科技、教育、人才、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互鉴。民营企业扶贫不但为缩小东西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进一步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取向,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碧桂园精准脱贫工作总结第7篇

产业脱贫是“五个一批”工程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碧桂园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开发现代农业项目,创新村企合作减贫业态,筛选和扶持了一批有特色、效益高、可持续的自有产业,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农业产业的传统优势转变为现代优势,促进了农业高质量转型、城乡融合式发展。

首先,打造可持续、可造血特色减贫项目。碧桂园将集团自有优势产业与当地优势资源相结合,内外资源联动,打造可持续发展产业项目,开创“造血式”扶贫样板。碧桂园认准房地产业务中对苗木需求量大的特点,在具备种植条件的帮扶县大力推广绿色苗木产业,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苗木农场或发动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植苗木,推广分散式庭院经济。同时,鼓励贫困户通过土地出租或入股、农场务工等形式增收,有效辐射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截至2019年,碧桂园已在广东英德、江西兴国、河南虞城等12个县落地近2000亩苗木农场,带动超10000名贫困户增收。

其次,推动特色产品向品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碧桂园依托集团全产业链优势,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禀赋和人才优势,打造推广特色农产品优质品牌。一方面,积极扶持返乡扎根创业青年,为其提供“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等全方位服务,并通过专家技术指导和生产技能培训,提升扶贫特色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碧乡、碧家和凤怡三家社会企业资源优势,通过科学策划、合理包装、树立品牌,让缺乏品牌效应的优质农产品,如东乡羊肉、东乡马铃薯、英红九号、麻竹笋、黑米等农产品从田间、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第三,促进扶贫产业生态化、科技化转型。碧桂园联动下属现代农业公司,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推动扶贫产业生态化、科技化转型。一方面,依托自身农业公司雄厚的科研实力,通过养殖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等,助力贫困地区落地现代农业项目,带动当地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另一方面,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借助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循环农业,打造集观光体验、文化休闲及艺术创作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农业和文旅、休闲、康养等产业的有机融合。截至2019年,碧桂园集团已开发首批8地扶贫旅游路线,组织超5000人次参加扶贫旅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