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市场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0:41

地摊经济市场调研篇1

关键词:地摊经济;成本;收益;创新平台;城市管理

“地摊经济”是一种边缘经济,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流动性强,没有专门的组织管理,经营时间和经营地点由摊主自行掌握,经营方式灵活自由,经营门槛低,没有技术要求,资金成本也不高,容易上手。经营风险低,解决了一部分待业在家人员的就业问题,也发展了部分民营企业。

1地摊经济的背景

1.1兴起的原因

(1)政策支持。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2020年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湖北省正在恢复消费活力,湖北宜昌、大冶尝试放开夜市地摊经济。截至2020年6月4日,已经有济南、南宁、郑州、南京、成都、合肥、厦门、长春等城市,以及上海、陕西、辽宁、江西、甘肃等省份先后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2)经济环境。受疫情的影响,国家停工停产,部分人员下岗失业,失去收入来源。地摊经济由于门槛低、技术要求低、经营风险小等特点,能够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地摊经济在这一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为失业人员提供生活保障。(3)文化需求。中国常常讲究人情社会,疫情期间两三个月的居家隔离,人们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地摊常见于露天广场,马路两边,虽然是一种低成本经济形式,但是给了一个邻里、周边居民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活跃市民生活,为城市添加烟火气和色彩。地摊经济,处在“稳就业”和“脱贫攻坚战”的十字路口上,既能稳就业,又能促脱贫,因此备受重视,脱颖而出。

1.2发展现状

“地摊热”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迎来了“急速降温”,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影响市容,阻碍交通。地摊流动性强的特点意味着往往选择在人流量大的路段、广场摆摊,很容易带来交通拥堵的隐患,随之而来的还有环境污染问题,容易引发市民不满,增加城市管理难度。地摊流动性带来的还有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产品溯源难,消费者维权难,同时疫情防控常态化,市民复产复工复学,生活步入正轨,客流量减少……地摊经济的弊端日益凸显,使得摆地摊回归理性。

2文献综述

2.1国内关于地摊经济的调研结果分析

2020年地摊经济在中国“爆火”,总理的一句话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活力,一时之间,全国各地掀起“地摊热”。当人们沉浸在重燃“人间烟火”的激情中时,地摊经济的问题日益浮现,对地摊经济进行调研,探究如何良性发展具有时代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地摊经济”为关键词在全网搜索学术论文,大多将“地摊经济”与“高校”“就业”“城市管理”以及“城市经济”相联系。“地摊经济”虽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新渠道,增加了就业机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活力,但是也给治安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通过对“地摊经济”发展历程回顾、分析利弊、提出解决方法并作出前景规划是国内关于地摊经济调研结果的主要呈现方式。随着话题热度的下降,“地摊经济”开始降温,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要与人们理性回归、地摊经济成本、政府政策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以探究“地摊经济”爆火的原因为主,对“地摊经济”热度下降方面的调研较少。

2.2“摊吧”调研结果分析

为了解大众对“地摊经济”的认识程度和立场态度,本文在“摊吧”平台研发之初便了线上问卷调查,共收集到350份反馈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如表1所示。根据调查结果,对“摊吧”平台进行以下功能增设和改进:设置“摊上你了”板块,消费者可以在此给摊户投票,平台每周将会统计票数并展示排行榜,以此加强摊主、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既可以帮助优质摊户宣传推广,又可作为消费者的购物参考指南;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方案”,即通过获取消费者的位置,根据逛摊时间,推送附近最便捷、适宜的地摊市场;为消费者提供维权渠道,提供法律援助。

3地摊经济的成本

3.1增加城市管理成本

我国的地摊经济仍然属于新型的经济形式,还未对地摊经济的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案,地摊经济的管理方式不成熟。由于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无牌经营、污染环境和影响市容等问题,在现行形式下一定会遭到城管人员的驱逐。城市每年招收城管的人数增加,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管理成本的增加。城管和流动商贩之间的矛盾加剧,管制过程中发生的双方暴力冲突事件,导致城管和商贩受伤,政府不仅要为城管在执行任务时受工伤买单,还要为受伤摊贩提供安抚金。

3.2影响政府形象

现在,地摊经济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各地政府为了维持市容市貌,势必加强对流动摊贩的管制。城管和流动商贩之间的冲突不断而且逐步加剧,城管的暴力执法在新闻媒体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导致对城管产生不好的印象。城管隶属于政府部门,城管的暴力执法,会受到受伤摊贩及其家人的诉讼,政府形象受损,同时承受着社会舆论的压力。

4地摊经济的收益

4.1缓解失业人员的就业压力,解决人口生计问题

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即使在后疫情时代,国家也不提倡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外出务工人员,因无法返回工作岗位而大批失业。地摊经济的兴起,有利于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因疫情失业人员的经济和生活压力,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4.2激活经济活力,扩大内需

疫情席卷全球,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在疫情期间几乎无法发挥作用。后疫情时代,地摊经济的兴起为我国激活经济活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利于扩大内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因疫情而在外贸经济上的空缺。

4.3迎合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

我国虽然已经全面脱贫,但是城市中仍然存在拿低保的低收入家庭,家庭生活拮据,地摊经济的兴起不乏为这类群体提供了购买产品的地方。流动摊贩因经营成本较低,商品也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

4.4便捷用户生活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扩张也成为趋势。在大型城市中,购物中心一般都在城市中心,对于住在城市郊区的居民来说,购物十分不方便。流动摊贩因摆摊地点分散且多在居民区附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的购物问题,便捷了居民的生活。

4.5丰富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

纵观全球,全世界都存在地摊经济形式。我国的地摊经济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周礼》记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表明西周就已经有相对固定的可以摆地摊的场所。地摊经济不仅是一种历史,还是一种“地摊文化”。管理和运用好地摊经济,不仅能够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还可以发展成为城市的特殊文化,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加以宣传,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

5发展前景

5.1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撑

5.1.1后疫情时代,国家重视地摊经济受疫情影响,当前全球经济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中国也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就业问题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许多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面临严重亏损,增加了就业困难。鉴于地摊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所以国家重视后疫情时代地摊经济的发展。5.1.2百姓发展地摊经济的意愿强烈疫情期间,众多百姓自发发展和壮大地摊经济,构成特色的城市风景线。地摊虽然小,但是关乎的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穿住行用都可以在地摊经济中找到解决方案,流量价值非常大,有很强的发展动力和潜力。5.1.3地摊经济是互联网经济的再度进化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渗透到了地摊经济中,地摊经济的很多环节已经被互联网深度改变,摆地摊是下沉市场的活样本。互联网经济发展到深水区,越来越多的人聚焦在下沉市场,试图攫取流量,以地摊经济为切入点,找到最真实的样本。地摊经济普遍存在流动性强、安全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但通过对地摊经济规范化,治理“地摊经济”的乱象,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合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到的民生问题。

5.2乐观的发展潜力和可行的发展规划

对于地摊经济的未来规划,应制定更全面的法律法规,就如何规范管理地摊经济,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制定系统科学的规范管理方式,并调动各方力量合力打造良好的地摊经济生态环境。5.2.1地摊商户(1)禁止违法违规交易,如诈骗投机、哄抬物价、偷工减料、出售有损他人健康的食品、生产假冒伪劣、、出售反动荒诞的图画或音像制品。(2)按照税务机关依法上交规定税收。(3)拒绝、阻挠工商管理机关人员执法,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2.2政府部门(1)加快城市立法,承认地摊经济的合法性。现行法律下,地摊经济是一种违法经营行为,目前与个体经营有关的3部法规无一例外地规定,只有提供经营场所证明,才可以领取营业执照。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承认地摊经济的存在,赋予摊贩合法的经营身份,是解决城管纠纷的根本措施。(2)加强政府引导,促进经验交流。地方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对地摊市场进行专门调查研究,听取摊主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摆摊设点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其不盲目发展,同时鼓励摊主成立自治机构,选举机构代表,定期进行经验交流。

6地摊经济的规范化建议

6.1适度放开,引导发展

规划摊位区域,对于安全卫生、交通疏导问题做进一步的部署,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实行摊位卫生责任制,对权责进行细分。加大监管力度,奖罚并行,公开随机监管,完善失信惩戒制度,保证投诉渠道畅通,让居民维权有道,最后要保证政府管理人员依法行政,权责分明。对于相应的地摊类app,例如“摊吧”等,积极给予政策以及经济扶持,让新时代的产物遍地开花。统筹完善商户以及用户信息,切实保障双方的利益问题,做好备案登记,做到追根溯源。

6.2建立摊主、消费者、管理者三方沟通平台

积极利用大数据、信息云集等收集系统对用户喜好进行精准分析并推送给商家,更加个性化、定制化。app客户端也可以和厂家联动,为登记备案的商家提供原材料,进一步保证质量安全问题,但是也要做到招标透明,让用户和商户更加放心。同时也可以和导航软件进行合作,让消费者能够及时看到“附近的摊”,解决消费者“一摊难寻”的问题。创建商贩交流平台以及消费者平台,让商贩进行经验交流,并且商贩和消费者能够将问题及时反馈给政府的相应部门敦促尽快解决。

6.3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因地制宜

可以根据每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以及城市特色,实现不同城市间的“连锁”app,统筹好公共空间,保留城市发展底色,主动倾听老百姓的摆摊需求,及时改进不当之处。

参考文献

[1]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不考核占道经营,给流动商贩一定空间[eB/oL].生活报,2020-05-30.

[2]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什么才是摆地摊的正确方式[eB/oL].中新网,2020-06-04.

[3]王俊杰,黄立军,曾庆琪,等.地摊经济的社会效益及规范化——基于广州天河区的调研分析[J].现代商业,2011(15):77.

地摊经济市场调研篇2

关键词:摊贩;摊贩经济;治理

中图分类号:F713.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64-02

曾几何时,街边流动摊贩成了城市的街头一景,像是城市文化一般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记得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长卷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繁华的市井,各种各样的商业小贩云集街道口形成繁华的集市,这一切在那个时代看来是多么和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是把视角转入现今社会,流动摊贩向来被视为一种我们的城市规划中很不和谐的音符,城管与小摊贩时不时上演“猫捉老鼠”“游击战”的戏码,到底是何种原因把曾经构成“桃花源”画卷的居民小摊贩陷入如此境地。

一、小摊贩存在的现状

小摊贩泛指那些摆地摊的流动小商贩――无固定经营门店,自由流动叫卖者。现实社会生活中指与城管搞游击战的无证商贩。他们主要由无业下岗或待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部分退休人员、本地居民等组成。贩售点大多集中在商业闹市区、人流集中区,且多为小本经营,起点低,固定成本投入少,没有市场进场费,以方便、实惠吸引了众多市民。

既然存在,则必有其合理性,但同时这样的繁华后面也隐藏着无数潜在的问题和危害,存在着许多对立的矛盾冲突。首先为了了解民众对于小摊贩存在的态度,现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人数为300+,所得结果如下:

1.针对民众一周购买次数。一半以上的民众是愿意购买小摊贩所销售的东西的,可见大多数民众还是可以接受小摊贩的存在,甚至有6.29%的民众平均每天购买一次。

2.针对购买原因。方便、随时可以购买(错过用餐时间)、口味好等,成为支撑摊贩经济茁壮成长的三大主力因素;同时价格低廉、学校食堂难以满足需求、服务态度好等也为其赢得了部分市场。

3.关于是否支持小摊贩被强制赶走。支持的民众仅占9.85%,从数据上便可以直观地得出小摊贩在民众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甚至是目前难以取代的位置,想要完全取缔恐怕会有众多阻挠势力的存在。

二、产生的必然性及存在的合理性

泱泱大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根据自然界的发展演变规律――优胜劣汰,似乎传统生产模式已经迈向灭绝的深渊。但市场需求这股神奇而又无形的力量似乎不能用简单的自然科学来衡量,摊贩经济作为一种简单低级的传统谋生手段,其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必然的。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流动摊贩群体产生的先决条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制度上的保证,使得获得生产自由权的民众开始尝试自己动手摆摊赚钱;同时国企改组战略和城市化进程又为小摊贩群体注入了鲜活的大批劳动群众。由于他们大多是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外来务工人员和失地后进城的部分农民等,文化水平较低,创新能力差,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选择摆摊谋生。

除了政治方面的因素,经济方面的诸多因素也促使了其产生。市场供求规律保证了流动摊贩群体的形成与发展,有需求必然有供给,流动摊贩能够满足城市低收入群体对廉价商品的需求,填补了超市及大型商场满足中高层收入者需求的市场空白;其次再进行市场细分后,夜市摊还能满足市民夜间的需求。城市建设问题的存在,也是摊贩产生的一大助燃剂。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有些社区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集贸市场建设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日益显现。而商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任何能够使自己获利的东西都不会轻易让它逃脱,摊贩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产生之后如何能够生生不息地发展壮大直至蓬勃发展为现今的夜市一条街?它的存在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首先,它是解决我国城市居民生存问题与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摊贩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自己应得的收入,解决了家庭生存问题,也为城市失业问题做出了贡献;并且摊贩经济有利于弥补城市布局不合理问题,完善城市功能。其次,摊贩是居民自创的经济运营模式,在选择自己买卖的商品上有着绝对的独立自。小摊贩们可以选择模仿市场上已有的商品,抑或是传承家中独门秘方,甚至可以自己创新。无限的自由空间和千千万万民众的独创性,无疑彰显了摊贩经济对于发掘民间创新及传承民间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存在的负面影响

硬币有两面,摊贩的存在也是一把“双刃剑”。之所以说小摊贩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合理的音符,是因为它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影响市容,破坏城市环境。其轻巧灵便的特点也导致了它的杂乱与参差不齐,没有规则的摆放、没有节制的随意丢弃以及无法控制的噪音污染、垃圾污染、油烟污染,也许处在夜市之中的我们感觉很热闹繁华,但是这些灿烂之后留下的是满地的油污,整条马路都“奄奄一息”。积攒的垃圾难以处理,导致环境恶化;清理工作量大,又给城市清理工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2.阻碍公共交通。小摊贩们极强的流动性致使其能够见缝插针,随处摆摊。但是由于他们普遍不高的素质与文化水平,随处都可以看到小摊贩的身影。只要是人流高峰的地段都会吸引小贩们驻足,严重阻碍了交通。城管只能时不时地和小摊贩们上演游击战,屡禁不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食品安全卫生难保障。近年来食品安全不断被拉入公众的视野,这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思考,地摊上的东西真的卫生安全吗?流动的服务,拿什么来保证质量,由谁来负责?简陋的环境必然伴随的是简陋的设备、非正规的操作,不卫生的产品很容易破坏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引发流行传染病。

4.城管与小摊贩之间矛盾冲突问题。不知从何时起,城管就被贴上了“暴力”的标签,小摊贩看到城管的身影便溜之大吉,如果有的被城管抓到,他们便不分清红皂白地硬性抵抗执法,软硬暴力兼施。“一跺脚,二瞪眼,三踢摊子,四罚款”曾是大家对城管人员形象的描述,若不是多次暴力执法,也不会引发公众的共鸣;同样,若不是摊贩们总是以身抗法,也不会出现这么多暴力事件。

四、治理建议

上述一切问题的存在都为针对小摊贩的治理决策提供了方向。这种公共服务的治理,主力军还是政府。政府想要改善市容市貌,想要迅速地做出政绩,这是其内部机制政绩考核制度所导致的。这样做往往过于极端,釜底抽薪连根拔起,反而是治标不治本,事倍功半。严格取缔、硬性清除难以让广大群众信服,对小摊贩实行“一刀切”的铲除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可能会因此扼杀许多弱势群众的生命之源,且其发展迅猛势不可当。想要规范治理并逐步根除摊贩问题,从短期来看,要对其适度解禁、合法化、规范经营管理;从长期来看,要找出其产生根源,从源头化解问题,逐步取缔。

就短期现状而言,既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形成了摊贩经济,不如对其适度解禁,指定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内允许设摊,在城市街道规划几个市场交易点,专供各种流动摊贩规范经营。这样松弛有度的管理模式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由于市场交易点的有限性,会引起流动摊贩之间的竞争,想要留下来必须合法守法,服务做得比别人好,赢得自己的市场;同时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交易点的设立应该着重考虑城市规划建设的盲区和城市街道交通状况。对其放松管理也意味着政府执法方式需要转变。以往暴力执法的形象在公众心中留下了阴影,因此以后的执法过程中应规范城市管理人员的执法行为,明确执法人员所拥有的权力和义务,更多地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放松并不意味着没有度的纵容,对于不遵守条例规定的摊贩经营者仍必须依法严惩。政府应当设立固定的城管执勤岗位,维持维护摊贩交易点的秩序和安全;同时还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摊贩管理制度;组织相关培训,加强其道德、法律意识,发放摊贩经营许可证,保证商品的质量安全卫生,对其合法性进行认可自然就减少了其逆反心理,有助于解决城市面貌和交通等问题、改变城管与摊贩之间的尴尬处境。

解决了短期棘手的矛盾,还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从其根源上找到解决方案。摊贩产生的首要原因是失业,那么政府就应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妥善安置好下岗人员;摊贩有市场的重要原因有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那么就要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增添公共设施等等。这些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后,摊贩问题自然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并有望根除。不过,政府单方“应战”或许仍然有些势单力薄,还需要后备力量的支持。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积极调动社会公众力量参与监督管理,军民一心才能使问题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得以解决。

五、未来展望

流动摊贩是随着我国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特定经济时期的经营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也有着不同的面貌、作用和影响。在现今社会,想要把它纳入曾经的“桃花源”民生画卷,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经济大潮不断地向前涌动,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的收入水平、文明程度、城市的现代化程度都将不断地提高。到了下一个经济时期,或许上述一切问题随着经济的转变而改变,小摊贩也是以新的面孔呈现在公众面前,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成为城市一景,和谐、赏心悦目地存在着。

参考文献:

[1]李越歌.论我国城市“摊贩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治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46-48.

[2]杨永华.中小企业生存研究报告[J].品牌,2012,(3):58-59.

地摊经济市场调研篇3

【关键词】城市发展;青苔经济;市场

“青苔经济”是北大王建国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把城乡里的小商小贩、个体工商户这类经济比作“青苔经济”,虽然并不怎么起眼,但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了服务,且是就业主体。要是没有“青苔经济”,农民工的生活成本会上升很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应也会提高很多。“青苔经济”之上是中小企业为主的“灌木经济”,再往上,是一些大企业,是“乔木经济”。保护“青苔经济”,不能忽略其价值。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主要危机,第一是外界环境不稳定可能影响中国的出口。第二是中国下半年的经济增速有可能减弱。第三是改革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又可能经济增长会低于我们的预期。

一、存在原因

“青苔经济”是一种自发形成的初级市场,起初象青苔一样星星点点,存在方式灵活,做一些简单的商品交换。就像我们司空见惯的步行街道或仅仅是一些星级酒店门口几百米的步道,早早晚晚,步道摆满了小摊贩的大三轮车支起的摊子,卖围巾、服装、饰品、烧烤等等,非常便宜。但随着交换的规模不断增大,频率越来越快,市场就形成了。而市场的形成,反过来又会促进分工的专业化,例如有人专门生产家禽,有人专门生产果蔬,专业程度慢慢得到深化,促进生产力提高。这种“青苔经济”既有便民作用,也能为缺乏专业技能或一时失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一)摊贩的低成本诱惑。地摊小摊贩存在于全国各种规模的城市,多分布在人流密集的高校聚集区或居民区附近,人群的聚集给小摊贩们带来了较大的交易量,从而给他们提供了生存空间。他们的主要竞争优势就是成本低,价格便宜,购买方便,这些特点吸引了很多的学生和周边的居民。笔者对安徽合肥大学城附近的小商贩进行了实地走访,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考察,收集相关数据,其中对小商贩的访谈采用了访谈中的无结构访谈,也就是对相关人群进行了非标准化访谈,全面了解了小摊贩的生存现状。通过对消费人群的数据整理,我们发现大学城周围的商贩主要的面向人群是在校大学生,兼周边居民。

(二)重要性综述。通过走访,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小商贩的存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生们很多情况下去一次市中心买很多东西并不方便,然而这些摊贩经济的存在弥补了这些不足,让学生可以不出远门就买到生活必需品。通过学生的态度分析,有助于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小商贩存在的必要性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但也让我们思考它的存在带来的麻烦和负担。确实,青苔经济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快捷,节省了时间的同时也满足了我们的额生活需要,但是,这些青苔经济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商贩的存在堵塞了交通,使得原本就拥挤狭窄的道路更加水泄不通。由于这些商贩的小磨坊特性,无法对其卫生状况进行管理,很多不卫生不健康的食品危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这些都是我们亟需解决和改善的问题。

二、青苔经济相关联者的关系分析

如何在维护市容和保证小摊贩两者之间保持平衡,是很多城市管理者都想达到的境界,青苔经济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些小摊贩的存在弥补了市场供给的某方面不足,他们的劳动应该被尊重,贡献也应该被认可。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如何规范和引导并恰当的管理是应该去思考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市场秩序是要以人为本的去管理而不是消除。同时,小摊贩的生存方式和现状也是需要改变和提高的,作为消费者也希望小商贩的卫生条件和买卖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

三、对于管理“青苔经济”的政策建议

无论从帮助就业的角度,提供低廉产品和服务的角度,还是从市场形成的角度,“青苔经济”都不应该被轻视、被严苛地管制,而应给予支持,并助其变得更好。有人也许觉得“青苔市场”不美观,但如果不给这么个空间,问题可能会更多更大。截止目前,国家对于这种特殊的经济模式的规范和管制仍未完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青苔经济的存在是有着牢固的根源的,首先,市场具有开放性,竞争性,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小摊贩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从而保障了它的长期存在。从经济学上考虑,小商贩的需求决定了它的存在,这是由市场的供需理论决定的。在经济学的两个假设中,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并不是所有的大商店都满足经济的需要,从理性出发,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因此,产生了满足人的心理的各种小商贩。

青苔经济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一定的特殊时期需要用这种生活方式去维持他们的生活。对于青苔经济的管理,我觉得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理解小商贩的劳动与付出。改变对于小商贩不正确的认识与态度,不要歧视他们,不尊重他们的劳动果实。应该意识到,很多小摊贩身上有着而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吃苦耐劳,勇于创业,默默奉献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每一个通过艰苦劳动创造美好说的人我们都应该给与尊重。

(二)合理把握执法力度。有关执法部门在对其进行管理的同时应该允许其有合理的生存空间。

(三)政府应该对其给以认可并加以适当的管理。统一规划商贩们的活动范围,这样易于对道路的清扫和疏导。通过协调,缓解商贩们和有关执法部门的矛盾与冲突,让小贩们理解并配合执法部门的管理,让小贩们的劳动得到人们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元有关路边摊问题的初步调研方案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9)

[2]刘新宇给小摊贩生路是城管的理想转身中国报道2007(04)

地摊经济市场调研篇4

调查小组:t小组师范学院08心理咨询(2)班

指导老师:陈崇德

组长:蒙建全组员:杨小丽、童文蕾、赵翠翠

背景:

城市一天天在发展,城市管理需要越来越规范化的管理。曾经街旁随处可见的小摊小贩在城市的规范化管理下正在减少,但是街头的小摊小贩形式的商业并没有消失。而是演变发展成了繁华于夜晚的、在固定区域内的夜市地摊,并成为市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对夜市地摊的存在与发展仍有需要看法,一方面这是市民生活文化的部分,为市民生活带来便捷,另一方面它对城市的管理和工商监管也带来了难题。在这样矛盾背景下,我们觉得要必要对夜市地摊进行调查研究,以发掘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文化意义。

意义和价值:

夜市地摊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夜市地摊文化是现行市民生活催生出来的文化,并日渐演绎为流行文化的一种,我们需要去寻根探讨地摊文化的催生与发展以及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并对夜市及夜市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本次调查研究就是对荆门夜市的初步探索。

具体目标:

1荆门市夜市地摊的发展历程,探求得以发展的原因。

(中天街夜市地摊何时兴起,由于什么兴起,何时达到现有规模。)

2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地摊的规模、以及商品种类。

(摊位的数量,商品的价值,商品的类型,商品的质量。)

3夜市地摊摊主人群的构成情况以及顾客来源。

(摊主的职业、收入情况、出摊目的,顾客的收入层次、年龄层次)

4夜市地摊的经营情况。

(商品平均利润,摊主盈利状况)

5夜市地摊的社会文化意义。(针对不同人群如消费者、摊主、周边商铺等)

(摊主、消费者、周边商铺、工商管理者)

6工商管理人员对地摊的看法。

(管理上的态度、相关管理措施)

研究方法:

1通过访谈

了解摊主职业,经济状况,出摊目的

了解周围居民、商铺对于地摊看法

了解顾客的收入层次及看法

了解城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人员对夜市地摊看法

2通过查找文献

了解其他地区地摊的情况

3通过观察

观察夜市地摊的数量、商品种类、人流量及顾客年龄构成

研究过程:

1拟定工作计划、准备相应工具,拟定访谈内容。

2实地访谈,分三次前往中天街调查

3整合资料,写成研究调查报告

研究条件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有时间与摊主进行沟通,但是可能在访谈中获得的答案不完整,而且可能有部分摊主不会配合访谈。

解决办法:提前准备好问题,并尽可能多访问一些摊主。

正文

一、夜市概述

地摊经济市场调研篇5

关键词:企业业绩评价;经济增加值;研发投入

一、企业业绩的内涵

关于企业业绩的界定,传统观念一直将其与利润额等同化,这种观点显得过于片面[1]。企业经营业绩是指一定经营期间取得的经营效益。而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企业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作出的贡献来体现[2]。对于传统财务指标——利润,这一指标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业绩,它没有考虑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也没有考虑企业的各种投资机会,采用这一指标衡量企业业绩水平,通常不能正确引导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动。另外,由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存在上述问题,基于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的企业业绩评估方法的产生,为企业业绩的评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二、经济增加值(eVa)的基本思想

经济增加值(eVa)指的是企业的息前税后利润扣减了资本成本后余下的利润。其计算公式如下:经济增加值=息前税后营业利润-全部资本成本=息前税后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即,eVa=eopat–C×waCC其中,eopat为息前税后营业利润;C为资本总额,包括有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此方法认为,对企业业绩评估,应充分考虑投资人即股东与债权方的利益需求,因为企业的整个资本是由投资人和债权方所提供的,以是否满足投资方与债权方的收益要求作为业绩衡量的标准更具有说服力[3]。经济增加值eVa是评价企业价值和绩效的新型指标,相较于传统评价指标,eVa指标在评价分析企业价值和绩效方面更加科学全面,并且对于提高管理层科学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4]。企业积极引入eVa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指标,虽然进行了探索运用,并逐渐推广开来,但在实际使用中仍难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于科研投入力度高的生产性企业,其当期科研投入经费较多,但科研产生的效果短期内无法兑现,若不对eVa指标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则可能会造成评价的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会对企业管理层所持有的科研投入态度构成不利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创新力,导致企业无法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采用eVa经济增加值这一指标评价企业业绩时,如何调整企业研发投入是一个必须面对且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研发投入与产出的会计计量问题

(一)研发投入支出的会计计量问题

1.会计准则关于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现行规定依照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研发支出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对于研究阶段支出,考虑到该阶段支出未来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可以将这部分支出纳入当期损益,而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予以资本化。2.税法中关于研发支出税收减免的现行规定企业的研发支出与税收之间关系密切。依照税法最新规定,生产性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2021年1月1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开发形成无形资产的,自2021年1月1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3.现行规定下研发支出存在的若干计量问题与建议首先,对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如何区分与界定,新会计准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如何划分缺乏统一的标准,企业对这一问题可能在认知上模糊不清,难以操作。其次,会计准则对于研发支出的资本化条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不同企业的研况各不相同。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来实施,会导致不同企业对研发支出可资本化条件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最后,关于计税方面允许企业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设定的范围相对较窄,研发过程中发生与技术研讨密切相关的会务费、差旅费等并未允许加计扣除,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5]。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应以研制成功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凡是研制失败,不管是研究阶段还是开展阶段的支出一律费用化;凡是研制成功,不管是研究阶段还是开展阶段的支出一律资本化。在税收减免问题上,不论研制成功与否,也不论是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的支出一律允许加计扣除,并且扩大加计扣除的开支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并从中受益,也有利于eVa考核指标更加真实客观地评价企业绩效。

(二)技术研发成功的受益期确认问题

一项产品技术一旦研制成功,为此发生研发支出将予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当中,这时需要考虑的是无形资产的价值分期摊销问题,而如何确定摊销期即受益期,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无形资产受益期限是指无形资产发挥作用,并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的时间。通俗地讲,就是引入此项技术即无形资产生产出的产品在市面上销售所能持续的时间,也即该产品的生命周期。依据现行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即受益期规定如下:其一,合同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其二,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其三,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二者之中较短者;其四,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从以上规定可知,确定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分为合同年限、法律年限或不超过10年。这种规定可能与企业现实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产品寿命周期长短不一,也就决定了不同技术在产品市场的应用期限长短不一。笔者认为,是否应该考虑不同行业的特点,并针对不同行业进行细化,制定不同的摊销年限确定标准,这样可能使摊销技术研发费用更加合理,进而有利于eVa考核指标在计量上能充分合理地反映研发投入与产出在期限上的对应性,也能更加客观地评价研发投入在各期产生的绩效。

(三)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收益计量问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一旦利用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并投入市场形成收益,则需要考虑收益确认计量的问题。目前,新会计准则对于收入确认必须满足5个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购买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企业每年对引入新技术开发出的新产品实际销售取得的收入依据上述条件加以确认,但各年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的收入由于市场原因存在差异。例如,若该项技术在产品市场应用年限为10年,会计准则规定,该项技术通常按10年等额摊销计入费用。而这样可能导致各年摊销的研发费用与各年预计产生的收益无法匹配,在后期各年eVa指标考核评价时需对研发费用摊销额结合当年与此项研发投入相关的产品收益水平进行相应调整,以保证当年计入eVa指标中所摊销的研发费用与计入eVa指标中的相关收益完全匹配,这是业绩评价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基于研发投入与产出的eVa考核指标计量调整问题

(一)息前税后利润中关于研发费用的调整问题

息前税后利润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经营产生的利润并从中扣除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后余下的部分,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关于息前税后利润的计算,需以企业账面的会计净利润作为起点进行相应调整。会计净利润是企业按当年会计准则确认的收入减去当年确认的成本费用之后的差额,而当年确认的成本费用中包含了当年计入费用的研发投入,这部分研发费用既有当期发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也有当期摊销计入的。这两部分研发费用在计算eVa指标中的息前税后利润时是否需要调整,笔者认为需要考虑以下情形。首先,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费用,未来有多大可能性研制成功,研制出的新技术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开发出的新产品投入市场能持续多少年,每年预计能产生多少收益,等等,若这些问题都能解决,则这部分研发费就不应全部计入当期,按预计各年收益占预计总收益的比例分期摊销。因此,在计算息前税后利润时,应从会计净利润调整出部分应摊销计入以后期间的研发投入,这样考核时更为合理。其次,当期摊销计入的研发费用,是此前投入已研制成功的一项技术并开发出新产品投入市场,这部分研发费用通常是依照现行会计准则分各年平均摊销计入,与此项技术在各年预计产生的收益可能会因市场变化而有所差异,从而形成摊销费用的多少与产生收益的多少不匹配。笔者认为,应依据各年预计收益占预计总收益的比例进行摊销各年研发费用,基于此,在计算息前税后利润时,也应从会计净利润中调整出部分摊销多计入或少计入的费用,这样的考核方式更贴近实际。

(二)息前税后利润中关于收益的调整问题

息前税后利润是指扣减利息费用之前,但已经扣除企业所得税之后的利润,是属于债权方与投资方共同享有的利润,并且是以企业账面的会计净利润作为起点进行调整计算之后得到的。而会计净利润又是企业按当年会计准则确认的收益减去当年确认的成本费用(包括企业所得税)之后的差额。当年确认的收益包括了开发的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即技术研发产生的收益,这部分不需要调整。除此之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当年的研发费用在当年计税时加计100%扣除,这部分减免的税费可视同为一项收益,在计算eVa考核指标应予以考虑调整。

五、结语

笔者认为研发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在经济增加值(eVa)的计量中如何优化解决研发投入与产出二者的计量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层对研发投入所持有的态度。eVa经济增加值考核指标若经过合理调整,充分体现研发投入在各年产生的绩效,则能够更加合理客观地评价企业整体业绩,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管理层对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引入更多的科研人才,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促进企业可持续良性发展。因此,关于eVa经济增加值评价指标的计量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考虑债权方、投资方对投入资本的基本利益需求即权益资本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合理地考虑公司管理层在研发投入与产出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合理确定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指标,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以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基于eVa的研发投入绩效研究:珠海格力电器案例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19):7-8.

[2]戴科丞,彭小芩.基于eVa指标达安基因研发投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5):140-141.

[3]程丽,俞梦帆,何忍,等.央企eVa业绩考核的研究与优化[J].中国集体经济,2021(14):29-30.

[4]李斌,曹琳,向有涛.eVa、股权集中度对央企研发投入影响的研究[J].商业会计,2020(1):56-60.

地摊经济市场调研篇6

关键词:流动摊贩;社会控制;南宁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60-02

2012年9月到12月期间,笔者对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兴宁区、青秀区、江南区数十条街道的流动摊贩进行了总共500份问卷调查,其中收回有效问卷492份。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广西南宁市的流动摊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从表1中,受教育程度上,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南宁市流动摊贩群体基本上都接受过教育,但是相对集中在中等教育及以下阶段,占了总人数的79%。高等教育阶段人数所占比例较少,只有21%。由此可以看出,这个群体的总体受教育程度并不高。

从表2中,南宁市流动摊贩群体的年龄分布情况来看,这个群体的年龄大多集中分布在20岁到39岁之间,以青壮年为主,占了总人数的58%。值得关注的是,其中50岁到59岁之间的人数也占有19%。

从表3中,经营类型来看,南宁市流动摊贩群体的经营主要集中在饮食与服饰两大类。其中饮食类中又主要以烧烤、小吃、季节性水果为主。服饰类以季节性衣物、鞋帽、箱包为主。

从表4可以看出,南宁市流动摊贩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以经营流动性摊贩为主要职业。设摊的经营收入基本上就是其主要收入来源。

从表5中可以看出,南宁市流动摊贩群体的月收入相对集中在3000元以内的阶层,占了总数的79%。总体来说,这个群体的收入水平偏低。

一直以来,流动摊贩在城市化过程中总是扮演着一个尴尬的角色。他们这个群体和城市管理者们总是在进行一场没完没了的猫捉老鼠的游戏。近年来,我们屡屡在新闻报纸中看到城管打死人,城管被打死之类的沉重的消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对流动摊贩的控制手段主要是以硬控制为主,实现手段是通过城管强行执法,没收流动摊贩经营者的经营工具,经营收入,或者进行罚款等方式来达到禁止从事流动摊贩经营的目的,此种手段难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一、流动摊贩治理难的原因

流动摊贩管理困难的原因并不是单一和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经济上看,流动摊贩由于经营成本低,管理费用低,很多情况下只需要一个人,一辆推车甚至一个袋子几张报纸便可进行摆摊设摊。相较于其他有固定经营场所,规范经营执照的工商户来说,流动摊贩具有不可比拟的成本优势,这也是为何很多人选择摆摊设摊的谋生方式。

其次,从历史上看,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自古以来都是老百姓的一种谋生手段。只是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流动摊贩群体的过分膨胀在城市化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而将其纳入到了治理的途径。纵观国际上城市管理的方法,对流动摊贩的态度,大多经历了从排斥、驱逐到认同、疏导的过程[1]。

再次,从法律上看。城管对流动摊贩的处罚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城管的执法依据主要是各种地方性法规。在笔者对南宁市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虽然没有一个流动摊贩是具有经营执照的,但是这种无照经营的方式与非法经营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南宁的大街小巷中的流动摊贩主们出售的货物大多是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货物。而对他们进行没收、处罚这是与立法精神相违背的。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的生存伦理理论中说道,人的生存底线不能被侵犯,否则弱者也会奋起反抗。从表4中可以看出,南宁市流动摊贩群体中,绝大部分人是以此为主要谋生方法,是一种生存型的手段,当城管没收他们的工作设施、进行罚款时,其实这是在剥夺这个群体大多数成员的生存权利,如此一来矛盾就很容易被激化。

根据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南宁市流动摊贩经营者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没有一技之长,只好选择这样的一种各方面要求较低的谋生手段来生存。假如他们不从事流动摊贩的工作,由于自身技能的限制,他们无法有效地寻找到另一条生存之道。如果以硬控制方法对其进行强行的治理,这便等于暂时剥夺了他们生存的权利。这也是与以人为本的观念相背。

二、南宁市流动摊贩的社会控制手段

近年来,我国的流动摊贩治理模式主要是政府管控型,而且是一种严格管控型的突击制。这样的一种硬控制手段虽然有一时的成效,但是目前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一种治理模式成本高、效率低、认可程度低,社会影响不好,是一种与当今时展潮流与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相悖的治理模式。在南宁市某些街道的流动摊贩数量庞大,他们的经营活动的确造成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扰乱市场、影响市容市貌等消极的影响。但是突击治理的硬控制手段多年以来并未到达治标治本的效果。

笔者认为应该变“突击围堵”为“日常疏导”,变“管治”为“服务”。在流动摊贩的治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一个理念,那就是:这些流动摊贩的生存权应该是比市容市貌更重要,比市民出行走路的便利更重要。若直接以强硬的城管突击式检查方式禁止摆摊,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可能被逼近的走投无路,就会去偷去抢,这便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这样的一个社会后果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要比允许摆摊设摊的代价大得多。

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流动摊主们坦言,他们也不想影响交通、污染环境,只想养家糊口,方便他人。如果政府可以提供一个固定的场所,受访的摊主90%以上愿意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在固定的场所从事设摊活动。笔者认为,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生存空间,兼容包并是最原本的含义,我们当从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思想出发,结合当前的制度环境、国民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流量摊贩的社会控制问题。美国城市社会学家帕克告诉我们,城市最根本的内涵是城市要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流动摊贩的存在涉及的不仅仅是出来摆摊的那一个人,在笔者调查的南宁市的流动摊贩中,一个街边的流动摊贩往往是一种生存权利的体现,是一个家庭生活来源的保障,他们的存在是有他们的道理的。

所以,笔者建议,在当前中国的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流动摊贩治理模式中,可以分区域对流动摊贩进行管辖。比如在主干道、交通枢纽、广场、等人口特别密集,容易造成交通混乱与不良影响的区域,为“绝对禁止区域”,此区域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可摆摊。第二类便是相对禁止区域,是参照“绝对禁止区域”而言,在避开人流、车流高峰期,特殊时期(如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等),规定一定的时间段允许其设摊。当然,在此设摊的规模、经营范围都应该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具体的实行标准应视该地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第三类便是“友好设摊区”,此类区域可以在行人、车辆较少的道路两旁的宽松区域设摊,也可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定点定时营业。

当然,这种政府主导的区域型治理模式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第一,因为城市的空间资源是有限的,城市规划的格局已经定型,重新专门给流动摊贩划定经营区域势必会影响到多方利益,这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程。并且,如果流动摊贩的人数规模较大,数量有限的“友好区域”则根本不可能容纳众多流动摊贩的进驻,就更别说“相对禁止区”了。第二,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控制手段主要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可是政府的财政有限,并不一定可以照顾得到流动摊贩群体,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政府很可能会消极对待或者将流动摊贩的经营区域规划在偏远清冷的地带[2],这样流动摊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模式下还需要推进流动摊贩的合法化进程。流动摊贩的合法化利国利民利城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提高流动摊贩群体的生存质量,在法律作为后盾的支持下,一个好的摊档完全可以养活一家人,缓解社会矛盾,解决一大民生问题[3]。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在2009年7月21日《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布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关于流动摊贩合法化问题的热烈讨论。因为在此《征求意见稿》中,登记事项不包括经营场所,所以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流动摊贩可以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因此他们的经营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可是在2011年3月30日公布201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个体工商户条例》的第8条中已经明确表明,个体工商户登记事项包括经营场所,至此,关于流动摊贩合法化的争论也就暂时告一段落。

虽然现在在法律上,流动摊贩并不能申请成为个体工商户以寻求法律上的保护,但是他们这个群体的生存的权利是应该受到法律保护的。特别是要提高城管执法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不少流动摊贩反映,城管执法粗暴,在调查中笔者的团队就亲眼目睹城管与摊贩主的拉扯暴力事件。并且还多次有流动摊主反映,城管雇用城市无业人员来提供线报或者管制他们,这对城市管理者的公信形象来说已经大打折扣,社会影响相当恶劣。

笔者认为应当按照我国《立法法》的具体规定以及精神制定出一部专门的城市管理执法法律,使城管部门的执法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执法程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对流动摊贩可以采取思想教育、人性化管理和服务等[4],而非纯粹暴力的手段,使执法过程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解决其合法性、权威性不足的问题。

当然,在实施正式的控制手段和硬控制的同时,还可以结合非正式的控制手段与软控制手段。流动摊贩的经营者可以向政府的城市管理部门进行备案,登记经营内容,经营地点,经营时间等相关信息。城管部门做好相应的登记之后,给每位摊主发放经营许可,并定时检查。对不扰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的摊贩可以在规定的区域、规定的时间规范设摊。对不遵纪守法,违反法律规定内容,造成不良影响的摊贩,可以进行处罚性的负激励措施。在这样的一种竞争的环境下,摊贩的自主性则会被激发而提高,便可以减轻城市管理工作者的压力,从而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

流动摊贩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在国际上,也很少有国家像目前的中国一样对流动摊贩进行严格的管控[5]。在新加坡、韩国、日本、泰国、墨西哥、法国等国家,流动摊贩都可以和谐地生存下去。目前的中国出现的流动摊贩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管治难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相对较慢的城市文明建设速度之间的矛盾。实践已经证明,当前的政府主导型的突击型硬控制治理模式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流动摊贩问题,应当将多种控制手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应用到控制过程中,方可有效地疏导城市流动摊贩带来的问题,让流动摊贩的生存与城市的发展可以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张国平.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难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商业经济,2008,(3).

[2]蒋云.流动摊贩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战线,2009,(35).

[3]赵珊.城市流动摊贩生存现状的调查及其合法化思考[J].社会,2010,(2).

地摊经济市场调研篇7

朝阳区有形市场及相关产业整体分析

2013年,朝阳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目前,全区共有各类有形市场278个,包括农副产品、综合百货、建材家居、服装珠宝等各种类型,涉及商贩等市场从业人员19.15万人,约占全区提供就业岗位的}一分之一。这些有形市场中既有规模较大,效益较高的大型百货商城,又有为市民提供便利生活服务的菜市场、早市等,同时也存在土地和环境效益低下、与中心城功能配置不相符的一些低端建材市场,可谓良荞不齐。因此,根据产业功能疏解优化的新要求,保留改造和疏解外迁并行即成为朝阳区有形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思路。

有形市场调研分析

从各街乡分布上看,朝阳区有形市场整体分布较为分散,几乎涉及中心城所有街乡,其中八里店乡、朝外街道以及来广营乡内有形市场较为集中。

从有形市场用地规模上看,朝阳区有形市场从80平方米的微型市场到近37万平方米的特大型市场均有涉及,1万平方米以下的市场占主体。其中,1000^-5000平方米规模的市场数量最多,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一规模的有形市场在功能上以农副产品(39个)和综合百货(20个)等类型为主,通过服务对象调查及一公里辐射范围与居住用地叠合分析,这类市场多为服务居民的生活型设施。

从有形市场摊位数量上看,全区有形市场总摊位数74841个,其中,500个摊位以下的市场约占86%。另外,各市场摊位密度不一,摊位平均占地规模跨度较大,全区整体有形市场摊位平均占地约为82平方米。从从业人员数量上看,全区有形市场共涉及商贩19.15万人,平均每个摊位2~3人。市场以小型化为主,500人以下规模市场占比为三分之二。

经营类别

朝阳区各类有形市场主要涉及农副产品、建材家居、综合百货、服装、珠宝工艺及其他等五大类,其中经营农副产品(81个)和建材家居(60个)的市场占比超过一半。从摊位数量上看,农副产品市场规模普遍偏小,而建材家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根据调研统计,朝阳区环境良好的有形市对于需要疏解外迁和区内调整的有形市场,场仅为29%,多数市场环境状况有待改善,其中应针对市场外迁疏解指数,有序进行疏解,并与近四分之一的市场环境恶劣,同时,全区70%的本次总规修改的时问计划相对接,明确年内、3有形市场存在着安全隐患。年内、5年内的近、中、远期疏解方案。

周边交通环境便利的有形市场约占28%外,有近四分之一的市场周边交通环境拥堵。朝阳区有形市场中,有80个位于现状村镇建设用地上,约占地210公顷,涉及超过2万个摊位,约5万从业人员,随着今后城市化的逐渐实施,这些市场应逐渐被腾退外迁,同时,作为居民生活服务的相应市场功能在规划中仍将进一步考虑,并纳入未来发展规划建议之中。

除了以上位于现状村镇建设用地的市场之外,目前朝阳区还有44个有形市场位于规划建设区之外,约占地62公顷,涉及约1.2万个摊位和3万个从业人员,未来按照规划意向,这部分市场亦需要腾退或搬迁。

有形市场调整建议

未来对于全区有形市场的疏解优化宜系统地考虑以上市场的各类情况,综合评估、分类处理、有序腾退、统筹优化,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针对原址保留升级优化的有形市场,全区应建立统筹机制,山区政府牵头,各部门配合,着重对市场女全隐患排查、交通环境改善以及市场规范化治理等方而进行优化升级,并针对周边居民实际使用需求,把市场功能纳入到“一刻钟生活圈”计划之中。

全区各类有形市场功能复杂、规模不一、服务对象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本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首先建立综合评估体系,针对全区278个有形市场,从城乡规划意向、服务对象、环境评价、疏解压力、市场自身意向、可行性研究等多角度入手,通过权重分析评价,明确各市场外迁疏解指数,成立市场规划引导数据库。

采取差异化的政策引导措施,对于违法建设的市场,应坚决子以腾退;对于有合法手续的市场,针对不同利益主体,宜制定合理可行的搬迁补偿标准,尤其是位于集体建设用地上的有形市场,应考虑到集体经济利益的平衡。

结语

地摊经济市场调研篇8

[关键词]eVa;调整事项;价值评估

1eVa调整事项的调整原因及原则

由于财务报表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和谨慎原则基础上的,因此会计利润与eVa之间的差距,来源于传统经营模式中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统一所造成会计行业极端保守的倾向(采用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在正确计算经营利润和必要的资金回报率方面,会计制度存在很大的不足。从会计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演变看,这些不足源于会计报表及会计准则所处的角度,即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债权人关心的利益与所有者和管理者有很大的不同,债权人更为关心的是如果借款人破产,他们能否得到足够的财产以补偿贷款损失,因而会计报表是按照“为企业料理后事”来描述公司状况的。但是从eVa存在和产生原因看,其所处的角度是管理者和所有者,为了最大化所有者权益同时正确衡量经营管理者为企业作出的贡献。由于角度和思维方式不一样,其要求就有所不同,依据传统会计准则的内容和条件来计算eVa就会产生误差和矛盾,因此必须对会计准则中不适应eVa的内容进行调整和纠正。

SternStewart公司提到的可能对税后净营业利润(以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调整的项目多达160余项。该公司确定eVa调整项目的调整原则是:一方面考虑eVa作为外部评价指标时应该做的调整,另一方面考虑eVa在应用于企业内部,统一经理层与股东的利益时应该做的调整。考虑的调整原则主要有:易理解性、可获得性、重要性、可影响性、现金收支等原则。

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备性、会计调整的可操作性等因素,如果单纯从外部评价指标来看,即将eVa单纯应用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笔者认为在实践中选择调整项目时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可获得性原则:会计项目的调整必须结合国内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需要调整的会计项目的数据应该是可以从公开的财务报表中获得的,而不是主观估算的;

(2)相关性原则:通过调整应该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使得eVa更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3)重要性原则:调整的会计项目涉及金额应该较大,或者如果不调整就会严重扭曲公司的真实情况;

(4)效益性原则:如果调整项目过多,不但增加了工作负担,同时也是对资源的一种耗费,调整时必须考虑操作简单性与结果准确性之间的平衡。

2价值评估视角下eVa需要调整的会计事项

下列六项会计事项,符合前述四项调整原则,应该进行调整:

2.1商誉

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每个国家有所不同。基本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商誉资本化,并在预计的受益年限内摊销;另一种做法是将商誉作为当期费用冲减利润。从eVa的角度看,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对企业净营业利润的一种扭曲。根据eVa原理,不应对商誉进行摊销或费用化处理。如已经对商誉进行摊销或费用化,在调整时就将以往的累计摊销或费用化金额加回到投入资本中,同时把本期摊销额加回到税后净营业利润。这样税后净营业利润就不会受商誉摊销或费用化的影响,鼓励管理层进行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购并活动。

笔者认为,这种调整是合理的,因为:第一,商誉之所以产生,主要是与被购并公司的地理位置、信誉、经验、生产效益和诀窍、市场地位等有关,这些都可看做近似永久性资产,不宜分期摊销或费用化;第二,商誉摊销作为期间费用或直接费用化会抵减当期利润,影响管理者的短期业绩,但实际上管理者并没有出现经营失误,利润的降低只是由于会计处理的问题而造成的。因此,对商誉进行调整是必要的。商誉及其摊销的相关数据信息可以从财务报表附注中获得。

就我国而言,2007年以前的旧准则规定商誉等无形资产应按直线进行摊销;新准则取消了直线摊销法,改用公允价值法(在新准则中,商誉不属于无形资产,单列),对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并结合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在eVa会计调整时,虽然不论是摊销还是计提减值,最后结果都一样,即商誉要以它的原始价值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在会计调整的过程中还是要对商誉到底是摊销还是计提减值进行区分。

2.2研发费用

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方法一般是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而此类费用对公司未来和长期发展具有持续的、重要的影响,发挥效应的期限并非只是费用发生的会计期间,将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显然不尽合理。因此,计算eVa时所做的调整就是将研发费用资本化,并按一定受益期限摊销。即将已费用化的研发费用加回到税后净经营利润中去,并将资本化研发费用本期摊销额从税后净经营利润中扣除,同时将没有摊销的研发费用计入资本投入总额。将研发费用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实际上是否认了研发费用对企业未来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仅仅把它与一般的期间费用等同起来,这容易打击管理层对此类费用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效益不好的年份和管理人员即将退休的前几年尤为明显,这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eVa计算时的调整可以使上述缺陷得到改观。因此,eVa对研发费用的调整是可取的。

就我国而言,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所发生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进行了修订,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但进入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按eVa会计调整要求,应对所有研发费用资本化,并在一定期间摊销。新准则背景下只需对研究费用以及未资本化的开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即可。但难题是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并没有法定义务披露此类费用,它的相关数据资料较难获取。有一条途径是已有H股的上市公司,根据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报告中有研究费用的披露内容。

2.3各种会计准备

会计准则出于谨慎性的原则,要求企业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预先提取各种会计准备,准备金的余额抵减对应的资产项目,余额的变化计入当期损益。虽然提取各种准备金可以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但对于公司的管理层而言,这些准备金并不真是公司当期资产的减少,准备金余额的变化也不真是当期的费用支出。提取准备金的做法一方面低估了公司的投入资本总额,另一方面低估了公司的当期利润,不利于反映公司的真实赢利能力;同时,公司管理层还有可能利用准备金的会计处理平滑甚至操纵账面利润。因此,对各种准备金进行调整能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为创造价值而投入的资本和这些资本所创造的营业利润,因而是合理的。在调整时,将准备金账户的余额加回到投入资本总额中,同时将准备金余额的当期变化加入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

就我国而言,旧准则规定非流动资产计提准备后,如价值回升,可以转回准备。新准则规定非流动资产已计提的准备不允许转回。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利用准备转回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发生。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准备都可以转回。因此,在我国计算eVa而调整税后净营业利润时,原来是把当期提取的准备加回税前营业利润,或从税前营业利润中扣除当期转回的准备;现在,对于非流动资产只需考虑当期提取的准备即可,不需考虑转回的准备金。同理,在调整资本总额时,也只需考虑当期提取的准备金。

2.4非常项目

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营业外收入和支出等最终将进入企业的净利润,成为经营成果的反映。而eVa计算的是公司营业利润,主要衡量的是公司资本的运营效率。因此,在计算eVa时剔除非常项目的影响是必要的。

笔者认为,将所有营业外的收支、与营业无关的收支及非经常性发生的收支剔除在eVa的核算之外,能够保证最终核算结果真正反映公司的营业状况,从而剔除非营业活动对管理层业绩评判的影响。此外,通过该项调整,可以降低管理层通过非常手段如出售资产等进行利润操纵的机会。因此,该项调整是合理的。

2.5在建工程

现行会计准则将在建工程列入准固定资产范畴,而在计算eVa时将其从资本投入中剔除。在建工程虽然有资金占用,但是工程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它并不能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如将在建工程计入资本投入总额,会低估实际的经营绩效。调整能更准确地反映管理层利用现有资产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所以该项调整是合理的。

2.6递延税项

当公司采用资产负债表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而影响的所得税金额要作为递延税项处理。计算eVa时对递延税项的调整是将递延税项的贷方余额加回到投入资本总额中,如果是借方余额则从资本总额中扣除。同时,当期递延税项的变化加入税后净营业利润中。一般来说,递延税项的最大来源是固定资产折旧。如许多公司在计算会计利润时采用直线法,而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时则采用加速折旧法,从而导致折旧费用的确认出现暂时性差异。正常情况下,其结果是应纳税所得小于会计利润,形成递延税项负债,公司的纳税义务向后推延,这对

公司是明显有利的。而且,只要公司持续发展并且保持其设备的不断更新,递延税项实际上会一直保持一个余额,因此它相当于是一项企业永久性占用的资本。不调整递延税项会低估公司实际占用的资本,高估资本的经营绩效。综上分析,这种调整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为创造价值而投入的全部资本,因而是合理的。

3价值评估视角下eVa不需要调整的会计事项

以下四项会计事项,由于对其调整不符合前述讨论的“可获得性”或“效益性”原则,在计算国内公司eVa时,不需要调整。

3.1市场开拓费用

在现实中很多公司为建立新品牌、占领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争取新客户而支出大量的市场开拓费用。会计准则一般把这些支出全部从当期收入中减去。这样,一些有潜力的公司即使在以后年度会有很好的回报,但当期的利润会下降,从而影响了股价。这样处理会使管理层为了眼前更好看的利润表而放弃有益的营销支出。eVa原理认为不应将此类支出一次性在发生时扣除,应分期摊销。

就我国而言,确定eVa时对营业利润做这一调整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市场开拓费用很难从公开的会计报表中直接获得。第二,此类费用如果每年都发生,且金额保持相对稳定,则将其从报表中整理并进行资本化不经济。综上分析,eVa对市场开拓费用的调整不符合“可获得性”和“效益性”原则。在计算国内上市公司eVa时,对该项目可不做调整。

3.2经营租赁

经营租赁往往不会直接反映在会计报表上,一般将经营租赁的租金作为当期费用。eVa原理认为应对经营租赁进行资本化处理,将经营租赁的现值看做一项资产,同时将未来应支付的租金作为一项负债。因此在计算税后净经营利润时,应将租金加回到利润中去。如果计算eVa时不将经营租赁包含在投入资本中,企业管理层将倾向于租赁资产而不购置新资产,以降低投入资本,增加eVa。但是单纯将eVa作为外部评价指标考虑,投资者从外部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调整前后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不大。此外,按照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并不包括经营租赁的内容,难以获得相关数据。综上分析,eVa对经营租赁的调整不符合“可获得性”和“效益性”原则。计算国内上市公司eVa时,对该会计项目不做调整更为合适。

3.3后进先出法下的存货储备

在计算存货发出成本时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其主要做法是在存货的流动中计算销售和耗费的存货成本时,以最后收进存货成本作为最先付出存货成本的原则,依次类推,以确定本期付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一般的,后进先出法会导致期末存货价值低于市场价值,使得存货被占用的价值低估,特别是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计算eVa时,为了能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发出存货及结存存货的价值,必须要对后进先出法进行调整,使期末存货价值接近市值。eVa原理要求企业在其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列一项“后进先出储备”,其数额为存货的账面价值和现行成本的差额。以此为基础做两项调整:将储备金额加回到投入资本总额中,同时将后进先出准备的增减数计入税后营业净利润中去。虽然这样调整的存货反映的是真实的经济事实,但是其应用前提是对企业内部的账务处理非常了解,因此这一调整仍然是从在企业内推行eVa管理体系的角度考虑的。从国内上市公司目前公布的会计信息来看,不符合“可获得性”原则,这一调整并不可行。

就我国而言,旧存货准则规定发出存货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新准则取消了先进先出法。这一方面是为了使存货的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相一致,另一方面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现在,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上述会计调整也就不再需要了。

3.4折旧与摊销

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一般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进行摊销。尽管实际折旧与直线折旧不完全一致,但其间的偏差不足以误导决策。然而,对于拥有大量长期设备的公司来说,大多数长期设备在最初的几年里贬值很少,随着技术老化和物理损耗在最后的几年里价值急剧下跌。如果对于这样的公司,仍采用直线法来计算它的eVa,将低估早期的内部报酬率,高估后期的资产价值。SternStewart公司建议采用偿债基金法提列折旧,每年定额提一笔基金,最初几年的金额较小,最后几年则快速上升,期望能在资产使用届满时有足够资金以重置资产。就效果上言,也较接近经济现实。这样调整的目的在于促使企业加快更新设备,但缺点是调整过程比较复杂。其对于专业的会计人员来说也较难,更不用说外部的分析研判人员。根据“效益性原则”,该项目不做调整更为合适。

通过对上述两大类主要会计调整项目的讨论分析,可以得出:在我国现阶段,eVa在作为分析指标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公司内在价值时,会计调整项目主要集中在六个项目上,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会计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宗军,杨琳.基于eVa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197-201.

地摊经济市场调研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 自创商誉 人力资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资产从有形化向无形化方向发展。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必然会导致人们对知识资本的大量投资,从而促使企业资产结构发生改变,即无形资产的比例日趋上升,甚至取代自然资源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在高新技术产业,各种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并赖以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志不再是物质资源的多少,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在此背景下,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摊销的探讨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无形资产的确认

(一)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变的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同时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二)无形资产确认中存在的问题

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窄,《会计准则》规定予以确认的无形资产只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以及购入的商誉,企业自创的商誉不能加以确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越来越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将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在高新技术企业。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再是物质资源的多少,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比如美国微软公司,其账面价值远不及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账面价值,但其产值和利润却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这不能不归功于微软公司的自创商誉。同样,我国也有类似的高科技企业,但由于《会计准则》不确认自创商誉,会使得这类企业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反映。除此之外,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还有很多新兴的无形资产,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

二、无形资产的计量

(一)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计量

《准则》对无形资产的计量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作为入账价值;通过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应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换入、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和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等等。同时,新颁布的《准则》还规定了对于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的确定应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另外,《准则》也指出,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期末按准则规定的方法确认无形资产的摊销价值后,将摊奈价值作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项目中。

(二)无形资产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不被确认为无形资产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必须对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具有“控制权”,而人力资源有其特殊性,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因而被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这点也是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缺陷。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据研究统计,一在现代社会中,体能、技能、智能三者之间存在两组简单的类比关系。人的体能、技能、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为1:10:100。即一个具有体能的人和一个兼具体能、技能、智能的人对会的贡献有近百倍的差距。因此,从采种意意义上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制约因素。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越来越多,如不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没有制定具体的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判定标准。虽然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阶段划分条件和资本化条件,在准则中有明确的规定,但没有制定具体的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判定标准,只是给出定义。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企业出于各种目的,会任意调整资本化金额和费用化金额,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研发费用资本化规定的操作性太差,企业难以判断哪些活动属于该范围,由于我国经济不够发达,法律法规等还不够健全,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限等一系列因素,使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哪些属于研究阶段,哪些属于开发阶段,导致对研发费用划分有较大的主观因素。

三、无形资产的摊销

(一)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只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摊销期限的认定,应当是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的整个期间;摊销方法的选择,应当反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二)无形资产摊销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准则规定:企业在取得无形资产时应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使用寿命有限的应在使用寿命内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无形资产准则虽然对确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所需考虑的因素作出了规定,但在目前尚不成熟的交易市场环境下,很难找到可借鉴的经验可供参考,企业往往在确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上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或者干脆把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认定为不确定,以达到期望的结果。另外,无形资产准则要求在每年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

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这一规定也在另一面为企业随意改变会计估计埋下了伏笔,企业的可选择性较大。

四、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策略

会计制度因会计环境的需要而产生,也因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拓宽无形资产项目核算的范围

如由于知识经济环境产生的诸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新的无形资产,应当计入企业的无形资产,以全面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企业自创的商誉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是使企业长期存在超额利润的重要因素,因而必须正确计量。可以根据其带来的超额收益来计量,即在企业实际获得的净收益中,扣除按社会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净收益及非商誉因素(政策优惠、特殊行业或垄断经营等取得的净收益),就是由企业的自创商誉取得的超额收益,将该收益按社会平均利润率资本,即可作为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

(二)将人力资源列入企业无形资产

人力资源本身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独特无形资产,它存在于人体并通过人的努力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将人力资源纳入无形资产核算并加以计量,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核算内容的延伸。将人力资源列入企业无形资产重要内容,要遵循重要性和成本效益两项基本原则,不需要将所有员工的所有信息全部纳入无形资产。对于主要管理人员和其他关键人员的有关信息如这部分人员的年龄、职称、流动情况和受教育程度、所拥有的主要客户和关系等,纳入无形资产核算。人力资源的计价可采用服务期的总工资及福利的贴现值加上已发生的教育、培训等人力投资。

(三)制定具体的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判定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企业不断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力度。在技术竞争中获得优势,将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因此准则应根据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及所处的程度,以列举的形式明确一部分研究和开发话动,制定具体的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判定标准,以便于对研发费用计量的规范操作。

地摊经济市场调研篇10

【关键词】新无形资产准则损益开发费用摊销

一、新无形资产准则的两个主要变化

(一)开发费用的处理方面——允许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

原准则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规定,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对于符合规定条件的开发支出,可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

(二)无形资产的摊销方面——区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准则规定,所有无形资产均按一定的期限分期摊销计入损益。新准则规定,区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再摊销,但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对于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

二、实施新无形资产准则对上市公司损益的影响

(一)无形资产开发性支出资本化及影响

1.无形资产开发性支出资本化对上市公司损益的影响

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中指出:2007年,已有137家上市公司(占1570家的8.73%)发生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这一变化对上市公司损益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以用友软件年报数据为例,笔者发现用友软件每年有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记入管理费用,约占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的13%到15%不等,其数额若根据新准则的规定,将这些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将会对该公司的利润产生重大变化,对企业的财务指标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2005年用友软件的研究开发费用为1.47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开发费用。假设80%可以资本化,则在新准则下,2005年无形资产的账面值将从原来的2968万元迅速上升为14726万元,增加了近4倍。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达到9.9%。随着以后每年开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按照新准则,假设用友软件的研发费用中80%进行了资本化,无形资产若按10年直线摊销,那么利润总额将增加89.69%。

2.无形资产开发性支出资本化对上市公司损益影响积极意义

(1)无形资产准则实施符合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资本化的政策,有助于企业科技创新。新准则允许无形资产的开发费用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资本化而不进入当期损益,该类企业在盈利水平上的压力顿时减缓不少。费用资本化不仅减少了费用,增加了利润,同时增加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这有利于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他们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特别是可以更好地克服企业管理者的短期行为。

(2)无形资产准则实施了符合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资本化的政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业绩,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将研发费用从全部费用化改为有条件的资本化后,避免了将研发投入一次性冲减当期损益,使我国许多中小企业能减小眼前的亏损,更好的利用资金。

(3)无形资产准则实施了符合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资本化的政策,更符合会计准则真实性的要求。新准则更多地考虑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更准确的对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和预测。

(二)无形资产摊销的改变及影响

1.无形资产摊销的相关规定

新准则规定,区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再摊销,但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对于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无形资产新准则第四章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提到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包括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生产总量法等。

2.无形资产新准则对于摊销相关规定的改进对损益的影响

(1)区分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分别进行处理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只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摊销,更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例如一些商标权、非专利技术等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价值可能不变甚至增加,假如也进行摊销,使得账面价值一直减少直至为零,此时账面价值显然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

(2)无形资产摊销方法改变符合配比原则和谨慎原则。新准则无形资产摊销方法不局限于直线法,而是采用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才采用直线法摊销。可见,新准则采用的摊销方法更灵活。如果某项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前期多,后期少,则该项无形资产的摊销应采用前多后少加速摊销法;如果某项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前期少,后期多,则该项无形资产的摊销应采用前少后多加速摊销法;如果某项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多少与工作量有关,应采用平均工作量摊销法。对于多种摊销方法的可选性,一方面反映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更全面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应企业的经营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摊销方法。

三、结语

新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所产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对上市公司会计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了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减少了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从总体上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公司业绩的含金量,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新准则中的一些比较模糊的规定需要在将来进一步加以完善,需要相关部门针对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做出具体的解答或说明,提高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需要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此外,还应健全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发展水平,以保证新准则的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