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课程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1:51

精品课课程建设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改革 建设 精品课程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需求分析

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发展高职教育的两个方面,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求,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并继续发展个人的能力。目前,仍有一些影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因此,高职教育的各门课程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建立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精品课程,并不断丰富它的具体内容,形成与之配套的教学工作规范。

高职学校的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究领域,多元文化课程群,为学生提供能够产生丰富感受和体验并具有多元解读方式的真实事件、活动和经验,开放的探究性课程(即精品课程),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态度。这种多元文化课程群和开放的探究课程是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进行的研究。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友爱的协商、自由的建构,在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环境下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世界图景,

二、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分析

“课程”一词,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它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或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上寻求质量,寻求改革,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建设问题,解决好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问题,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将精品课程的建设分为六个方面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内容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要建设好这项综合系统工程的关键在于把综合系统工程科学的分解为若干便于施工的子工程。

三、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教授上了讲台之后,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选择好专业和课程,对专业和所设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哪些是重点课程、前沿课程,并进行课程设置。

(2)在合适的专业中选择必要的重点课程后,进行课程设计,即编制课程计划、分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等一系列的工作。

(3)“课程标准”的制定,即进行培养目标、课程门类,各门类标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学校应以新的教育理念建设精品课程。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课程实施”,即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经和过程。

“课程评价”,依据实施情况,研究课程实施价值,判断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学校应建设课程施教规范和评价标准,以学生评价为准。学校有必要制定科学而符合教学规律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精品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条件。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及思考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兼容性,要反应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倾向特别强,各科知识越来越系统,专业内容的分化越来越细致,以往的课程,过分偏重“具有客观性、普遍适用性”而又逻辑严谨的知识,同一专业内部,由于课程艰深、晦涩,实际应用型的课程又非常少,所以学生很少能产生真正的研究兴趣。在精品课程的内容选择上,要把一些假设、猜测以及它们中存在的疑问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而不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和概念、符号、原理的规范表述。具体来说,就是在课程内容中既要呈现目前公认的,暂时是“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暂时是最优化的方法和技术,也要呈现给学生各种已被“证伪”的观点和已被淘汰的方法技术以及各种流派之间的争论,使学生懂得任何“正确”的观念、“最优化”的方法技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可能被进一步的创造活动“证伪”和淘汰,而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新的“正确”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创造者和发明者。这就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真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意识到没有惟一正确的知识,应该尊重多元化,鼓励多元文化共同繁荣。

2、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是相互应的。建立由多钟学习资料组成的教材系统,改变一门课程一本教材的习惯做法,除了选用一本高校教材外,还可以自编讲义,印发相关的国家标准等技术文件。共同作为学习资料。教材的逻辑结构是学科型的,选择教材主要考虑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学习提供系统、科学、准确的知识。按照这个标准选用深广度与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基本相吻合的高水平的高校教材,并注意要涵盖分层次教学的研究,加注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的模块整合,满足学生发展特长和基础较差双方的不同需求。

3、队伍建设:

加大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并不是意味着职教师资整体理论素养或学历层次的高低,而在于纠编,因此,提高教师学历是优化职教师资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之路。聘请企事业单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既可以降低办学成本,又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并提高在未来工作中“对症下药”的能力。

4、机制建设:

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应用型教学体系”下的精品课程,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当的先进性,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实践环节,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

5、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实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既关系到教育的宗旨、教学的目标又影响到学习活动的效率,实行任务式“课业”为主的考核方法。“课业”是一种新的考核方式,“课业”的课题是有真实应用背景的实际任务。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则根据学生提供的证据对学生的能力作出评价,学生完成“课业”不仅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扩展自己的能力,继续学习和实践。

6、实验内容建设

精品课课程建设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本科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5-0198-03

0引言

党的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发展远程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大学本科院校,应以国家大政方针为导向,以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育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高大学本科教学质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信息社会。以卫星电视、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其必将对高等教育改革带来巨大影响。多媒体技术以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动静结合等特点,能提供最为理想的教学环境,而信息通信技术的交互性、仿真性、信息存储的海量性等特点,能提供最为灵活的学习环境,二者的有效结合将会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并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促进高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其对教育的影响意义深远。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开放式课件项目(mit′sopenCourseware,简称oCw),2003年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组织(ChianopenResourcesforeducation,简称CoRe)成立,它们都致力于通过互联网系统免费地课程的教学资料,推动全球教学资源的共享。2003年,在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综上,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以“三个同步”(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同步、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同步、教学与科研同步)为指导,按照“重视基础教育、发展网络共享、紧跟时代步伐、建设精品课程”的原则,以建设教学管理、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能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学术和科技成果;能体现课程发展的多样性和综合化;能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并调动其积极性为目标,着力打造精品课程网络建设,通过计算机网络达到资源共享,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最后达到“名课程、名校、名师”全国共享,促进高校内部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并以若干高校的精品课程为载体,辐射全国各高校,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2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意义

2.1建设精品课程网络是中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新的问题。为便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管理,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序健康发展,可持续地推进课程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师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见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

2.2建设精品课程网络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的工作重点,也是培养复合型、研究型、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方法。精品课程是具有示范性的课程,也是高水平、有特色的优秀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网络,一方面可推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也可以促进教学体系、内容、方式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建设精品课程网络对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手段的优化均有推进作用。同时,对相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同学科的交叉和互补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发挥其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和影响力大的作用,为全国同行间的教学改革和交流提供十分便捷的条件,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3建设精品课程网络能更高效地促进校园“数字化”建设,为本科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21世纪的教育是以电脑化、信息化、数字化为重要特征的新时代教育,网络化成为实现高等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对先进教学方法、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的推广及应用,各校之间教育信息的交流、资源的共享,实现学校“又快又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水平、高效率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不仅有效地推进本科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而且对于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创新、扩大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内涵

3.1建设的教学大纲要与培养目标相符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大纲,被称为“课程的灵魂”。教学大纲不仅作为一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而且还应是指导学生自学的大纲。教学大纲不仅要对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还应根据学科的发展“与时俱进”,提出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措施。此外,教学大纲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生源的特点,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国外、国内同类课程的发展状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的重要指标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将好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必须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处理好传授学生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课程教学既要强调“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应注意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第二,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精品课程建设的主持人均是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丰硕、教学效果好的专家教授,他们具有广阔的视野,对学科前沿非常熟悉,能在教学中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教学梯队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重要保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骨干、教学及科研水平高、治学严谨、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网络建设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不断地锤炼教师,使他们具备高尚的师德、高深的学术造诣、高超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讲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本学科本课程有深入的研究;在教育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注意师生互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并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推进教学改革,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教学梯队中的教师年龄、职称、学历及学缘结构要合理,在教研室中组织教学研讨,发挥老教师的引导作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精品课课程建设篇3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开展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12年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深化改革,以突出共享为重点,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其中,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站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网站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理念,真正实现网络教学及资源共享。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的平台。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发展很不平衡,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育发达地区和重点院校集中的现象比较明显,有必要通过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起到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第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的窗口。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课程资源共享和评价的窗口。精品资源共享课从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设计与创建的成功与否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成败的关键。

第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设计、实训指导、教学录像等必须上网公开,并鼓励实现在线教学、在线评价。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必须实现这一功能。

因此,探索和研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的设计原则及要求,将对促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充分共享优秀教育资源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设要求

(一)充分体现互动性与开放性、便于资源共享。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建设中,要针对具体的应用人群开发适合其学习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精品性质,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全部上网公开,并制作课程论坛、在线作业系统、课程在线评价等模块,充分实现互动学习和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

(二)课程网站模式的选择。从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设情况来看,不同院校采取了不同的建设方式:一种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方式,一种是完全独立的个性化网站方式。比较两种方式,网络教学平台一般都提供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所有功能需求模块,只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像搭积木一样进行必要的功能模块搭建,就可完成课程框架的建设,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着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框架结构比较雷同,缺乏个性的缺点。完全独立的个性化网站方式就是以课程为单位,进行个性化开发形成一个独立的课程网站,其突出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地体现课程的个性化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想,其缺点在于开发难度较大,一般教师不具备开发技术,需要专业网站建设人员协助进行。

从目前来看,采用软件公司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开发,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站开发模式。

(三)课程网站功能模块的设置。为了使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规范化,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对一些基本内容和模块进行了要求。但是,基于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和教学要求的多样化,各院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在提供规定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可以自行开发相关功能,实现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四)及时进行网站维护和内容更新。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来说,只有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交互作用,才能体现课程建设的长效性。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立以后,网站的维护至关重要,课程建设团队应对课程资源进行维护和定期内容更新,对实现交互功能的互动平台给与及时反馈,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站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资源共享、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的计划性有待增强。课程网站的建设是课程建设在网络环境下的体现,是课程建设的延伸。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效的工作,它不应该是突击行为和短期行为。目前很多院校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上缺乏整体的计划性,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与课程建设割裂开来。在申报之前才开始突击进行网站建设,殊不知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内容应基于对日常课程教学资源的积累和提炼,才可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在日常课程建设中,就应对课程网站的开发、建设、使用和优化制定相应的计划,长期坚持。

2.知识产权的问题。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课程,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如何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发自己的课程网站时,或多或少地引用了一些文献的相关文字、图片,却忽略了加注其来源文献或标明使用授权说明。当然另一个方面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也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目前我们仅仅是采用一些较为简单的手段来保护网站内容不被下载、抄袭,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技术手段能完全阻止下载和抄袭,所以还得靠公众的自律和法律的规范。

精品课课程建设篇4

关键词:师资队伍精品课程促进

一、传热学课程简介

吉林建筑大学从1978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学生,目前该专业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是本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学校开设此课程已有30多年的历史,同时该课程还是学校安全工程、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该课程为64学时,安全工程专业该课程为56学时,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该课程为64学时。

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内容主要包括热量传递的机理、规律、计算和测试方法等。传热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是工程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综合性很强,理论与实践并重。该门课程不但与热机、制冷、热泵、空气调节等传统课程有关,而且正逐步发展到许多新领域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传热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下。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2学时;导热的基本理论,4学时;稳态导热及计算,8学时;非稳态导热及计算,6学时;导热数值解法及举例,4学时;对流换热概述,8学时;单相流体对流换热,6学时;热辐射概述,4学时;辐射换热计算及应用,8学时;传热分析与换热器计算,8学时。

二、传热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传热学课程已经建立了较完备的配套体系和教学队伍。目前,传热学课程组是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研室中教学实力最强的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中,80%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已形成梯队。担任传热学课程主讲教学任务的教师有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1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4人为硕士学位;50~60岁1人,40~50岁2人,30~40岁1人,20~30岁1人。为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学校特别吸收了有热能动力工程专业背景的教师,5名教师中2人为热能工程专业毕业,1人为物理专业毕业,2人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这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在学校的年终评审中成绩优良。为体现对实践性环节的重视,该课程还安排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试验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35。

三、青年教师的培养

1.青年教师的培训措施

(1)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定期把青年教师送到外院校、设计院等单位进修培训,丰富其实践工作经验;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带领青年教师参加科研项目,提高业务能力。

(2)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每位青年教师均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导师,进行全方位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大大加快,效果显著。

(3)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教研室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并积极开展教研立项工作,鼓励青年教师撰写教学法研究论文。教研内容主要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性教学内容及改革、课件制作、授课方法等问题。

(4)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教研室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提高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成效

(1)教学水平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进步很快,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教学专家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在吉林建筑大学举行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该课程教学组有1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

(2)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近五年来,该课程教学组主要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安全工程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建设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主要进行了如下教改项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育研究“十五”规划课题;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教研课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重点教研课题;传热学精品课建设,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研项目。

精品课课程建设篇5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为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推动信息化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高校的课程质量和师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各高校要创新教育理念,加强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网站的建设质量,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133-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课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自2003年国家实施精品课程项目以来,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回顾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问题与成就同在,分析并改进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1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启动于2003年,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并带动和促进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该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提出再建设3000门课程的新目标。各高校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创新争优意识,不断加强课程水平建设,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数年来,已评审并支持建设了部级精品课程3538门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带动一大批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效地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2.1初步形成校级、省级、部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各高校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建成一批优秀的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采取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的程序进行。通过三级评审体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初步形成校级、省级、部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2.2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

各高等学校在全面规划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免费对用户开放,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化的实现。

2.3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个项目,各高校在努力发展和建设本校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同时注重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精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都起到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3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从现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看,“开放与共享”已经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共享教育资源的初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的开放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终极目的的,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国家教学水平的整体目标。

精品课课程建设篇6

一是更新理念的问题。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让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中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做中教,做中学”理念。二是解决该门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开发校本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备课、学习的广泛资源。三是解决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法问题。总结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确保课程建设出成效的几点作法

2.1成立机构,落实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加强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全面领导。

2.2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在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大背景下,精品课程建设得到了足够的资金做保障。

2.3专家引领,顶层设计开发。确定了“顶层设计、专家引领、企业参与”的建设思路和“项目呈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开发理念。2.4深入调研,为改革提供依据。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和课程建设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报,撰写调研报告,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课程标准。

2.5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与区域内知名的相关企业合作,结合相关岗位技能与职责确定教学内容,共同研究“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3.1转变课程建设组成员的教学观念,以促进本课程开发。

3.1.1重构课程结构:打破学科知识体系,按实际工作结构重设本课程结构。

3.1.2重组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基于“案例引领、三步进阶、循序递进”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3.1.3重造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校企业合作,企业人员参与本门课程建设,并做为兼职教师走入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课堂。

3.1.4重塑教学观念: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采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再学习的能力。

3.2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我们采用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学都分成三个层次进行:基础教学模块、拓展教学模块和创新教学模块。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使学习者由浅入深地学习,符合认知规律,逐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3.3改革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运用了项目教学法,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运用了案例教学法、演示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作为辅助手段。并借助数字化校园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及多媒体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在综合实训项目教学中完全按照企业的经营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进行教学,在提升设计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3.4更新教学手段。

3.4.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实施课堂教学及管理,控制主要的教学环节。

3.4.2多媒体综合设备的应用。通过多媒体综合设备提供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多感官刺檄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4.3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发了全套的多媒体课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录制了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4互联网环境的应用。上课所使用的机房设备全部能接入互联网,学生可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资料、参考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3.4.5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应用。本课程组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建立了课程教学网,将教学课件、录像、技能题库、典型案例、任务书及任务实施指导书、技术资料等全部上网,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网络化。

3.5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3.5.1教材:本课程教材为我校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优秀设计师共同开发和编写的校本教材。

3.5.2教案:详细记录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教法。

3.5.3案例手册:包括所有的项目案例及其设计原理、设计思路、设计步骤以及参考资料等内容。为学生学习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3.5.4优秀设计案例题库:学生必须通过多看、多思、多做才能使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基于此,我们将优秀案例编写成电子文档,供学生随时充电,使技能提升。

3.5.5多媒体课件库: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根据不同的项目任务特点、不同的工作过程和内容,充分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真实合理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5.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将企业提供及网络选取的优秀设计素材制作成素材库,以备学生在设计时使用。并将众多国内外优秀设计网站及其特色编写成详细的资料,满足网络课程教学及学生主动学习及持续发展需要。

3.5.7课程网站:建立本课程的网站,提供课程浏览及在线学习服务。

4课程改革成效与主要成果

4.1转变思想,教学理念创新。通过该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建设团队认识到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精品课精在“资源”。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二是精品课建设贵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密切关注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努力将精品课建设成为实用的企业需要的课程。三是精品课的实施重在持之以恒。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转化到工作的过程。

4.2顶层设计,管理方法创新。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以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为基础,以战略发展理念为指导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确定该门课程建设标准。

4.3打造名师,队伍建设创新.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分层培训,加快了教师队伍的成长。

4.4固化成果,方案设计创新。

4.4.1课程成果呈现。a.精品课程网站;b.校本教材。

精品课课程建设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建设

课程是教师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提升个人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过程,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精品课程是有着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具有专业特色和示范性的优秀课程。高校响应教育部政策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开展高标准高质量课程建设,无论是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促进教学活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和先进网络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引进最新学科信息,整合课程师资力量,是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教学互动、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

我院从2006年开始响应《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政策,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截止2013年,我院已建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2门校级精品课程,初步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资源体系。

1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

1.1精品课程网站的风格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为教师提供教学互动的平台,为学校提供展示课程改革的窗口。因此,精品课程网站的风格要简介美观大方,色彩符合大学生的视觉原则,同时网站需要色彩、排版、布局、导航等栏目的相互配合应用,才能实现教学类网站的风格设计,容易引人注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同的色彩影响着人们对网站的第一感觉,红色系象征着激烈、兴奋,灰色系象征着平淡和低调,蓝色沉稳而大方,黄色光明纯净、充满希望,绿色平和安稳、象征着青春和旺盛。一个网站不可能单一地运用一种颜色,这会让人感觉单调,乏味;但也不可能将所有的颜色都运用到网站中,给人感觉轻浮、花俏。通常情况下,一个页面内尽量不要使用超过4种色彩,太多的色彩容易让人感觉没有方向、没有侧重。

精品课程网站的排版是为了方便师生阅读,且内容主题明确。若网站的版式经过精心规划,将会吸引访问者的注意,引领访问者继续浏览,并能迅速的找到所需的资料。网站的排版包含了表格、表单、框架的应用、文字缩排、段落等等,而排版并不是整齐就好,还要有明确的分类,以及主题的适当规划。

一个好的网站布局,能够成功的将网站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网页元素合理的编排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机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把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在一个构造精美的布局里完成精品课程网站的搭建。在布局之前,设计者应通过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师生在教学环境中的需求,遵循该课程的重点难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网站设计中采取重点突出、页面平衡、上下左右均匀、图文并茂等布局风格原则。

1.2精品课程的栏目设计

根据教育部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包括申报表、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录像、效果评价等栏目的创建。

(1)申报表。主要是根据教育部提供的“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所填写的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情况、教学队伍结构、课程描述、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措施等内容。

(2)课程简介。对精品课程内容进行简要介绍说明,包括课程的历史沿革、教学内容、教学条件、课程的特色与创新,该课程所获得研究成果等内容。

(3)教师队伍。主要介绍负责本门课程讲授的教师信息,包括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和任课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情况、获奖经历和取得学术研究成果。

(4)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实施教学思想和完成教学计划的保证。包括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授课计划等相关的教学内容。

(5)授课教案。是将该门课程课堂教学内容电子化,体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思想,反映教师对课程教学进度的安排和实验课程的设计。

(6)教学录像。在教师的授课现场进行同步录像,并经过后期摄制编辑,作为师生间的学习交流和共享的教学资源。录像资料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视频资料录制要求,课程教学录像一般情况下应提供不少于三名主讲教师的授课录像,每位教师的授课时间不少于45分钟,真实地摄制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当中。

(7)效果评价。主要是对精品课程的综合评价,包括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合理的评价促使教学队伍改进教学方式,端正教学思想,提升教学质量,真正的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3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笔者参与了学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置》这门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制作。该网站以电子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系统为基础,自行设计网页相辅助的模式开发的。经过教学团队老师的研讨,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将课程网站分为教学大纲、申报表、授课教案、授课课件、课程负责人、课程简介、参考法规、实验指导、课程习题、教学录像、教学条件、课程设计、学生测评、课程试卷、关爱生命等栏目。

3.1素材准备

前期资料的收集,包括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习题等教学资料的准备,课程教学录像的摄制编辑工作。网站建设素材与课程相关资料收集好后,确定网站的定位与整体风格、网站的框架结构与栏目的设计。

3.2确定网页界面

笔者使用的是Dreamweaver软件制作网页。Dreamweaver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工具,用于对站点、页面和应用程序进行设计、编码和开发,可以在可视化的界面中兼容对aSp、JSp和pHp动态网站的制作,同时自带的模板,大大简化了设计者开发网站的过程,由于对众多第三方插件的支持,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跨越平台限制和跨越浏览器限制的充满动感的网页。

制作工具选定后,开始着手对网站首页页面设计。首页从根本上说就是全站内容的目录,是一个索引,方便访问者通过浏览主页就清楚的了解整站的内容,并通过栏目设置引导其调阅网站的其它内容。站点首页设计要根据课程内容来设置整站风格、色调和布局,要符合高校学生的阅读习惯,利用色彩、线条、图片等要素将网站鲜明的分割为页眉、导航条、功能区和内容区。首页页面一旦确定后,生成模板格式,网站内相应网页直接调用格式即可。

3.3网站测试与

网站开发完成,对其导入相关课程数据及课程视频资料,对网站各功能模块进行测试,检查各个超链接路径是否正确,网页脚本运行是否正常,文字图像显示是否正确,修正脚本语法错误并予以调试,然后将做好的精品课程网站上传至学院服务器,方便学生和教育部专家定时访问。

3.4网站的维护与更新

网站页面美观,制作精良,及时更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来访问,精品课程网站后,课程内容的变更要和实际教学过程同步,因此网站的栏目内容要定时更新,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时调整网站内容,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推动课程内涵建设发展。

4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要遵循高校教学的规律,服务于高校教学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互动和学习交流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泽钧.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1):50-53.

[2]汤放奇.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功能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03).

[3]董芙蓉.启动精品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内涵[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

精品课课程建设篇8

关键词: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特色;创新

作者简介:林美玲(1964-),女,浙江永康人,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发电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贵州贵阳55141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47-02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中培养人才理念由“应用型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转变,注重岗位能力培养。“变电设备检修”是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由于本课程是从理论、课程设计与实习三个环节进行施教,教学体制问题导致三个环节不协调,内容上有重复现象、时间安排上有矛盾,理论与实习完全脱节。基于此因,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从岗位群出发,突出实践环节,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按需施教,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实习,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实用型人才。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按照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我们引入了校企合作的开发机制,深入企业,通过与现场技术专家及工作人员交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开发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的学习项目,并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同时,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检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为以后从事有关电气检修、安装、维护及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学科建设意义

行业办校的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应能适应行业制定的各种标准,满足就业需要。因此以“行业专家将贵州电力各地区实际工作环境分3大专业、9个专业类别、120个岗位培训标准”为准绳,对其通用、专业、岗位三个维度的培训标准进行提炼和升华,把本门课程建设成为既是体系完整的、满足学生就业所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使其系统学习的一门课程,又是专职岗位培训的好教材。通过学院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在“变电设备检修”岗位培训方面能为在职员工、转岗员工、新入企员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中,以现场规程、规范、标准等内容为主线,按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的岗位维度需求进行项目训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从业能力,使学生符合企业用人岗位标准、提前了解相关岗位标准,提高了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学生实现了“零”距离岗位实习。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精品课程建设结合岗位标准整合重组传统模式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内容,创出的新模式是可行和实用的。近几年来,学院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和奖励制度,体现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

1.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与短期的岗位培训的区别:它是高职高专的系统教学;它并非专一的“师傅带徒弟”那么单纯,需要用工作任务驱动理论教学,为某一就业岗位奠定基础;它不是面向某一专长的技师、高级技师,仅仅是某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某一模块学习内容,使学生具备初级能力。因此“变电设备检修”课程定位于:为“变电设备检修初级作业员”工作岗位人员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基本实践技能,即为初级专业水平。用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运用课程基本原理掌握变电设备的拆装、检修、维护方法和工艺要求,具备变电设备检修初级作业员岗位的基本能力,实现方法目标、专业目标和社会目标。

2.课程内容

在建设精品课时,注重课程的衔接,开设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紧贴实际岗位标准,以够用为原则,设计工作任务以能检验为基准。所以在选取内容时应遵循以下要求:一是具有针对性,即适用于学院电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习完钳工和电工工艺实习,具有一定操作技能。二是具有实用性,即按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职能体系标准,针对我院电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群,结合现场专家编制的实训项目,我院实训基地的条件,拟以设备为模块、业务技能为主线,通过专业知识融合于项目中的教学模式选取教学内容,建立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块,使学生的能力由弱到强,掌握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

3.课程设计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改革原则,本课程设计理念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训项目。在课程建设中,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通过变电设备检修现场规程、岗位维度和专业维度这条主线,设计训练项目。精品课小组成员到现场学习、调研,最后确定本精品课实训项目和模块,编写整体方案及单元设计、确定课程网站内涵。

4.教学方法

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理论内容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式;工作原理利用动画、视频来讲解;参数教学采用现场参观与学生汇报的方式;设备检修采用六步教学法。当然,教无定法,情景交替,记忆犹新。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一是要循序渐进,技能训练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二是工作任务模块化;三是讲究理论知识与技能渗透性,通过任务的训练,在“做中学”,专业知识不断渗透到工作任务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理论并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中做”,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学生亲自动手,感悟领会,不断提高能力。

5.实施条件

(1)资源条件。我院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实习室,服务于学院、南方电网多种岗位的培训,已成为贵州电网公司培训评价中心,也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电力高职学院。目前我院与本课程相关的实习基地有钳工车间、电工工艺车间、电气设备检修车间、内线与照明实习室、高压电气试验实验室、变电设备检修实习场地、10kV配电线路实训场地、比例为1∶1的220kV实训变电站,同时拥有50多个多媒体教室用于现代信息教学,让学生在视频、音响、动漫的世界里认识变电设备外观、内部结构、动作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这些内容,帮助学生记忆、掌握,真正做到见图如见物的效果。

我院在注重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按照“走出去,引进来”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实现“零距离”顶岗实习,与兄弟企业单位一起校企联合办校,达到双赢效果。在校外建立若干实习基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同时聘任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针对实际岗位的实训实习指导。

(2)师资条件。课程建设团队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一是专职教师,这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有高级工程师和高级讲师各2人、工程师4人、讲师6人、助理工程师2人,其中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8人,评标专家1人。既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又有刚出校门不久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青年教师。二是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行家,这是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企业兼职教师共6人,均是在发、供电企业从事10年以上变电检修或管理的经验丰富的专家。这些专、兼职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是好手,在科研项目上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初步统计,他们共计完成科研项目12项、编写教材18本、16篇、培训在岗人员若干期。

对于重在动手能力的变电设备检修课程来说,师资已具备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条件。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1.基于岗位,实施教学

本课程开展了基于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实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初步模式。教材只是一种参考依据,彻底改变了传统教材内容的结构。让学生先走进实训室,第一步感性认识设备外观;第二步通过老师演示讲解,先教会学生做,学生可以边看边学,再讲怎么学教材的学习理念;第三步让学生自己动手,边做边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既解决了理论较差学生的学习,又满足了自学能力较强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依托行业,服务企业

我院承担着贵州电网公司在职岗位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任务,因此要求教师们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知工作岗位并掌握岗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讲教材,要求教师利用暑假或抽调深入企业调研,以便对该课程合理设计实训项目,接近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教师们向企业内行专家学习、交流,互长补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与企业合作编写了《供电企业五岗位培训与考核标准》(高级、中级、初级)、《供电企业五岗位培训标准理论教材》、《变电设备检修工培训教材》以及岗位试题库(请点击课程网站学习资源)、《高电压试验工培训教材》、《配电线路工培训教材》、《变压器检修工培训教材》。

3.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本次课程单元设计教学内容根据《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岗位维度培训标准》及《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专业维度培训标准》经现场专家讨论,结合教学实际条件、初级作业的要求而编制,完全符合现场需求,学生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实习。

4.教培兼容,突出技能

本课程对于在校生来说是所有电类专业基础的一个重要实训环节,而对于培训则是电网运行与检修中的一个岗位——变电设备检修,教学与培训相互兼容,又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贴近现实,工作任务就是变电检修初级作业员的技能要求,突出了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为达到教学目的,理论知识、岗位规范、安全教育等等随着工作任务训练的完成而互相渗透、学习、掌握、消化。

5.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成后,经过实践得到了学生和职工的好评。对学生而言,其符合高职教育理念,贴近现场工作岗位;对学员而言,通过现场或远程网培训使合格率提高。发、供电企业专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1)院内专家评价。该课程建设的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突出整合教学资源,按行业能力要求来架构、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坚持在强化学生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院220kV实训变电站资源的优势,使工学结合形式多样、收效大,是该课程建设中形成的较为突出的特点。

该课程建设较有特色。经过课程改革后,内容充实了,目标明确,并能与实际的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相结合,这样职前职后能较好衔接,有利于就业。工作任务驱动理论教学,利用学院的变电站进行现场教学,有利于学习成绩差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学习,克服了厌学心理;实物现场使学习好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这门课程经过课程建设后,内容丰富,编排科学,繁简适当,在保证相当广泛的覆盖面的同时,又满足了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的要求。

(2)行业企业专家评价。为了检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还邀请了多位行业企业专家对本门课程进行了跟进和考察。这些专家均是长期从事变电检修、试验、管理及培训工作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效果较好:一是培训考证合格率较高,二是新员工通过培训很快能上手工作,三是一般员工经过培训在技能上有进步。

来自行业企业专家的评价,无疑是对“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的肯定,这更加激励精品团队去更好地理解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改革、建设本课程。

四、结束语

在精品课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行业发展速度快,对于新技术、新设备要加以补充,因此网站建设要不断维护和充实内涵;在线测试题库有待充实。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建设团队将本着这一精神,不断地学习、调研、探索、实践,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搭建新的课程体系架构。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推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带动我院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春球.发电厂电气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64-257.

[2]马振良.变电检修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李开勤,肖艳萍.电气设备检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4]供电职业技能培训系列片第五集:变电检修——10kV真空断路器检修[m/CD].北京:中国电力音像电子出版社.

[5]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变电检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6]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岗位维度培训标准[Z].

精品课课程建设篇9

关键词实验精品课程报刊编辑素质教育

课程是高校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关系到学生在高校中的学习成果,也关系到一个高校在教育水平方面的成效。一门课程至少涉及六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的目的;二是课程的理念;三是课程的知识体系;四是课程的教学模式;五是课程的教学资源;六是教师。这六个要素是相互融入、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制约或促进的。

实验课程是高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实验课程将这六个基本要素进行更多的丰富和创新,并融入更多现代化技术,它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将课本中学习到的内容付诸实践,进行实际操练,在实验中学生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高校实践及创新人才的培养。

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在教育过程中都更加重视课堂教学,在保证了足够的课堂理论教学之后,辅助以实验教学,因此实验教学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也相应的处于一个从属的位置,缺少更多学习、交流和提升的机会。与此同时,实验课程的内容、教学大纲更是多年不变,缺少创新,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高校忽略了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所导致的。

实验课程的开展是理论指导实践最直接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创新以及动手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要梳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合理安排课程,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切实开展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精品课程建设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包括:课程所在学科的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

因此,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加有利于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报刊编辑是实践操作性强、同时需要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实验教学课程,它是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的一门课程,如何将它建设成实验精品课程,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学模式、实践平台等多个方面出发。

一、从学生角度出发设置教材,使教材内容安排更加合理

实验教学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将理论课学习的内容与实践更好的结合,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教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报刊版面的设置与排版、报刊内容的选择、色彩的运用、图形与文字的配合等等内容。传统的教材多是类似于说明书的形式,仅仅介绍各种控件及案例的操作方法,但是操作方法的理论依据、各操作之间的联系与融合、整个版面的编排、设计等内容很少涉及,因此在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教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要首先进行改革。在教材的设置与安排上,可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用于介绍报刊编辑的基本设置和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字、段落、图片、图像、色彩等的主要操作,让同学们先熟悉整个报刊编辑的内容,也是进行报刊编辑学习的提前热身。下篇则安排几类重要的报刊实例,包括报纸的编辑、杂志编辑以及海报的编辑。每个部分介绍一个完整的刊物编辑过程,使上篇介绍的基本操作能够与之更好地融合从而运用到完整的实际编辑当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让整个报刊在编辑过程中更加合理、科学。整个教材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编辑、设计,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这样一来,使得整本教材在设计架构方面更加全面,内容安排方面也更加合理。

二、建立高素质、稳定的师资队伍

报刊编辑学是一门操作性强、对排版、编辑、设计等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课程,这门实验精品课程的教学需要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需要教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更加重视对实验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以教学团队为基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给予老师更多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报刊编辑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新闻理论、报纸编辑学、读报评报、新闻采编、报纸编辑软件操作技巧、版面设计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研究新闻学、新闻采写、设计等方向的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为报刊编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还可以与业界人士进行沟通,让业界在报刊编辑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士走进课堂,用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进行教学,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业界老师可以将报刊编辑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课堂中可能不会碰到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将业界的操作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让这门课程的实际指导意义和价值更高。

三、整合资源,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

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报刊编辑这样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必须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信息时代下,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与网络的结合。除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报刊编辑的资源、课件,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使得获取海量信息、资源变得方便快捷;同时学生作品以及搜索的资源可以上传至网络服务器,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实验室变成课堂,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与教师进行互动,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模式的束缚。

现代化的实验室建设整合了各种资源,将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运用的实际教学中去,模拟真正的报刊编辑操作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真实体验到报刊编辑的工作环境,软件操作、报刊打印都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当电脑屏幕中的报刊真正呈现出报纸、杂志的模样,便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编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更方便学生进行修改,在不断地操练、观察、修改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报刊编辑的过程,也更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实验课程的实验室环境也要进行不断的深化改革,高校需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包括实验设备、环境条件等方面,提升实验水平和质量,逐渐与业界实验室接轨,用先进的技术、生动的教学来创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环境。

四、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提前了解业界工作氛围

实验精品课程建设就需要搭建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更早地也更快地了解到业界的工作环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能力。

报刊编辑课程需要了解新闻理论、报刊版面设计、报纸编辑软件操作等,这些内容的掌握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来指导实践,因此在课后需要为学生创造完备的实习实践基地。学院可以与当地的报社、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等新闻类工作单位通力合作,为学生搭建学界与业界的桥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习实践环境,和真正有报刊编辑经验的人学习与沟通,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求知的能力,培养主观能动性,了解更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编辑知识和技巧。学界与业界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实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界和业界优势资源的互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五、提升管理能力,建立高效运行机制

实验室设备众多,随着实验课程不断被重视,设备利用率提高之后,加强实验室管理,定期对实验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变得更加重要。这些细节得到落实才能更好地保证实验课程的正常进行,及时解决实验室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建立更加高效的实验室运行机制。

结语

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必须要求学校至上而下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结合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勇于创新,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贡献力量;与此同时,不断开拓教学团队视野,吸取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优质的教学资源、一流的教学团队、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高效的教学管理,只有这些教学资源之间优势互补、不断优化,才能为实验教学改革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促进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教学项目《新闻传播信息共享教学平台的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①冯婉玲、段远源,《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与制度保障——兼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案例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②精品课程,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058442.htm

③郑家茂,《实施精品课程战略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升教学工作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④李佳恒,《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对策研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D].天津大学,2010

⑤刘艳,《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和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⑥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⑦邹绮文,《后现代课程观下的精品课程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精品课课程建设篇10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农林大学、理工大学、甚至包括地质与法学财经大学等,都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似的专业。一时间,艺术设计突然成为国内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从目前各个大学的招生及就业形势来看,在众多专业中,艺术设计专业每年都在大量地招收学生。那么,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建设问题能不能解决好,直接影响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试通过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探索一条适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道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艺术设计;课程建设;景观设计;精品课

一、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

目前国内各高校,无论是研究型还是教学型,也无论是师范类还是综合类或者艺术类,艺术设计课程一般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二级结构体系,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有的基础课教学都应该为后面的专业课程服务。如三大构成、制图等课程,在以后的设计课程中都是要经常用到的。

二、什么是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三、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

80多年前包豪斯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观点,并建立起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体系,甚至部分基础课程今天仍在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中沿用[1]。做设计,一定要能解决问题,这才是有用的设计,而不是一个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景观设计更是要创造一种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解决目前我国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我们目前做的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让学生能够达到这种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一)课程设置

1.总目标

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使该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机制;以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为实践平台,以工学结合为特色,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

2.建设思路

我们试图摆脱设计教育一直处于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理论设计”或“模拟式设计”的状态中,将项目教学引入课堂。在过去,往往注重形式及效果表现,很多学生都愿意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效果图上,把画面的好看与否作为设计的唯一评判标准,这就离设计的本质越来越远。特别是在设计技能的实践教学课程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水平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实践项目教学的提高,是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全国范围内健全和完整的景观设计教育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一事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在已经具备景观专业和景观设计研究院的前提下,依据景观设计专业应用性强的专业特点,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探索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2.5+1.5”与“订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为2年半,顶岗实习为1年半。安排学生到企业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到企业的学生组成企业“订单”培养班,学生实习结束后由以企业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为主,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成绩评定,并颁发“顶岗实习”证书,在学生毕业时可优先进入企业就业。

3.课程建设

构建基于景观行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基础理论内涵为主线来进行。开发常见的市场项目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项目或设计竞赛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基础理论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校企合作,建设产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根据市场项目的具体情况逐步改善相关课程。目前,景观设计专业已有的专业课程为景观设计Ⅰ-Ⅴ,分别讲述公园设计,居住区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步行街设计,校园设计这五大设计类型,另外还有快题设计Ⅰ,快题设计Ⅱ,分别讲述城市广场设计,庭院设计。这是我们以前做的教学计划,目前针对市场的变化,我们取消了校园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和步行街设计,把广场设计和庭院设计加入进来,并且重新整合了快题设计,主要讲授小游园设计和中小学校园设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逐步缩短设计课的学时,增加实践项目的锻炼。景观设计最多不超过7周,140学时,快题设计最多不超过两周,40学时。景观设计课程前期由三部分组成,即理论讲解、地段考察和课题设计。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该课程设计中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方法、要素、过程,并通过实地考察地段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和消化,最终结合课题设计的训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讨论、改图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完成景观设计方案,并达到巩固消化理论知识的目的。景观设计课程后期由两部分组成,即方案汇报,设计理论综合考试。方案汇报就是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的时候,任课教师组织本届学生集体在公共课教室,模拟公司向甲方汇报方案时的过程,由教师任甲方,学生为乙方,通过对自己方案的剖析,说服老师和同学,由所有任课教师打成绩,得平均分汇入最后该生的成绩总分。此方案已经在几届学生中实施,效果显著,学生不但能做好设计更能讲好设计,到公司实战的时候用处颇大。设计理论综合考试,就是不管本学期学多少设计专业课,图纸照常交,最后要有这些科目的理论综合考试,以达到督促学生自觉补充理论知识的匮乏为目的。目前,学生作图的水平都很高,但是做得好却讲不出来,不能很好地说服甲方,讲明自己的设计意图。沟通能力是设计师的首要能力,而且公司里实际项目竞标,更是要看设计师对方案的讲解能否打动甲方。除了考试,我们平时还会加强学生对设计说明的编写,使其能够做得好更能说的棒。以上就是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小专业大融合,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紧抓市场,校企合作,教学跟进,尽一切努力,做好景观设计专业的建设。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景观设计是景观专业的专业课,地位十分重要。且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也十分明显。本课程属于详细规划层面,更关注具体人群对于特定地块空间的具体使用方式及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利用水体、地形、建筑、植物等物质手段,依据使用者的心理模式及行为特征,结合具体环境特点,对用地进行改造或设计,创造出满足人们交往、工作、生活、审美需求的户外空间场所的能力。为了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我们开设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分析这样的理论大课,而在小班教学中,突破目前高校中景观设计的泛泛而论,不具体讲解每一种类型的设计,且没有相应实用教材的现状,主要通过六大部分的讲解与实训来实现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掌握,并且汇编成册,整理出内部讲义———《景观设计》。这六大部分又分为两大块,其一景观设计Ⅰ、Ⅱ、Ⅲ、Ⅳ;其二快题设计Ⅰ、Ⅱ。这六大部分同属景观设计专业课,是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的六大类型的景观设计,分别为城市公园设计并且融合滨水景观设计、庭院景观设计融合室内装修、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小游园设计、中小学校园设计。

2.实践教学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针对景观专业的特点,学生就业去向,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如设计单位、制图公司、施工单位等,全方位的考虑,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3.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引导,基于景观设计专业的特点,开设KaB创业基础课程。如果能够培养更多的人创业,那么则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以达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教学条件

1.教材及相关资料

由我专业教授牵头,组织我们的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编辑完成适用于我院景观专业的针对性教材及讲义。通过几届学生的试用,逐渐的完善并对外出版。构建本专业的资料室,学院出资,由专业教师提供参考资料的明细,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存放。这样教师能够多在教室备课,就能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2.实践教学条件

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年半,都要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接受实训,并由老师和实训基地的设计师共同给成绩,这样学生在实训基地的一年,能够充分地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出来,并和实践相结合,起到更好的融会贯通的作用。

3.网络教学环境

计算机互连网(因特网)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知识传递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便捷性、形象性和互动性成为其最大特点。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促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专业教师在校内搭建起景观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并对外开放,课程网站设有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在线辅导和作品赏析、学习论坛等方便学生学习、交流的栏目。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教学模式

景观专业认真研读学院文件和相关教学理论,创设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1.硬件上。

工作室把原来的普通班级安装网线、投影仪和能够容纳30台电脑的电源。在工作室就能实现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手段的教学方式。而且设计专业离不开电脑,这样老师能够更加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电脑制图以及查找网络资源,开拓设计思路。

2.软件上。

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这名教师的产生是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而来,这样学生有了选择教师的机会,老师也有了选择学生的权利。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专业方向。而且双选工作室的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更多了,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以便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自身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工学结合”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的不同,我们引进各种设计类型的真实项目。这样我们能够很好的及时准确的把握设计项目的真实情况,能够为学生创造更贴近实战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方案竞标

在课堂上,引入方案竞标的真实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或成组完成该项目并参加竞标过程。最终由各班任课教师联合推举出年级前二十名,然后由我们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负责人共同打分,评选出前三名,并颁发证书。

2.参加竞赛

参加各种景观设计类的比赛,这种实践教学法,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以前枯燥乏味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如:09年组织06级学生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并获得个人优秀奖和集体优秀组织奖。

3.参观考察

通过参观各种有名的设计案例,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设计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及设计思路。如:北京的皇家园林、苏州的私家园林、上海深圳的现代恢弘等等,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也逐步建立了很多校外考察基地。

4.实际施工操作

让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地形、设计图纸,并实际参与工程建造,把设计图纸和施工实物联系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让学生独立完成更多的项目。2008年底,组织06/07两届学生实地测量了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地形,并绘制成图纸。2010年,我们组织08级学生,参与了学院休息座椅的改造工程。学生分组设计图纸,并把优秀的图纸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我们还要计划让学生逐步参与到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设计及施工过程当中。

5.模型制作

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变为实体的模型,这样有利于学生去推敲自己的设计,以达到修改、论证自己设计的目的。

(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1.由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一对一的传、帮、带关系,帮助青年教师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给与具体指导。

2.在教学工作中,由资深教师任主讲老师,青年教师任辅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寒暑假期间,有针对性的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去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学习;支持并鼓励青年教师在我校或者我国建筑界的优势院校和优势专业进行深造学习。

四、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建设展望

(一)未来设计教育的工学结合要逐渐转变到工学交替

采取1+2+2的模式,学生入学基础课一年,学习了基本的理论和技法后,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两年,在这两年里,他会对这个专业的方向以及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有个大致的规划,这样再进入学校学习两年,目标明确,社会的现实也会激发其学习动力。

(二)在我国提出“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正是设计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

面对“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设计教育更应该重视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使我国从世界的“制造大国”变成设计研发中心和设计创新大国。“英国也曾经是世界制造地国家,1997年布莱尔当选为英国首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10多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创意增长93%。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2]。设计教育将是我国打造经济强国的原动力,只有从源头上去真正构建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设计创新人才,才能在21世纪实现“中国设计”的真正崛起与腾飞[3]。

(三)教育的去行政化

早年就有陈丹青的愤然辞职,后有朱清时的振臂高呼,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是目前的这种状况,那么单纯靠课程改革是很难达到教育的目标。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整个中国教育的改革之中,这样设计教育才有未来,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作者:凌珠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河北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艺术与设计编辑部.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J].艺术与设计,2003,(0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