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行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2:56

煤矿行业研究篇1

关键词:煤矿经营管控预算研究

一、煤矿企业全面预算及经营管理的含义

煤矿企业进行全面预算是指根据经营生产指标(原煤产量、挖掘进尺等)对经营生产计划和经营费用进行预算和控制,对成本指标进行责任分解,并编制预计损益表、预计现金流量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煤矿经营管理模式现代煤矿企业依据内部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对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工作量收购制,依据核定的材料、配件、电费、设备租赁费及工资等内部市场收购价格,对生产单位的产量进尺和生产服务单位的服务量实行逐级收购。收购费用作为各部门单位的应收入,各单位的材料、配件、电费及工资等费用由产量进尺及工作量确定,材料、配件等由各单位通过煤矿企业内部市场进行购买。生产单位的工资和材料配件费用由实际工作量确定,职工收入取决于本单位的任务完成情况及个人工作量多少。

煤矿经营管理组织体系为了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内部市场化运行效率,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煤矿企业实行行政管理维度和经营管理维度双重管理。行政管理维度是将企业各职能单位进行划分,由矿长、书记、总工程师、生产矿长、机电矿长、安全矿长等领导分别管理,如矿长负责矿办、企管科、人事科、调研室等部门的管理,总工程师负责总工办、计划科、通风科、地测科等部门的管理,安全矿长负责安监处等部门的管理。经营管理维度是为提高经营管控水平,在现有机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成立经营管理领导组、经营管理办公室及经营管理组。经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矿生产成本预算管理,各经营管理组在经营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本单位的预算工作,现有机构划分为10个经营管理组,分别为:生产经营管理组、机电经营管理组、供应经营管理组、电力经营管理组、运输经营管理组、通风经营管理组、回收复用经营管理组、经费经营管理组、劳资经营管理组、能源经营管理组,主要从财务预算、生产经营指标、管理经费指标进行矿井的经营计划管理。

煤矿经营管理指标体系在双重维度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矿级、经营管理组级、部门级iii级经营管理指标体系。依据矿级经营管理指标体系以产量或进尺单价收购各部门单位的工作量,将生产经营费用分解到各经营管理组,各经营管理组根据预算,收购各单位工作量,将成本指标分解至各部门单位。

二、基于预算的煤矿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模型

(一)系统目标

结合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基于全面预算的煤矿经营管控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经营管控数字化原型系统,通过本系统,预期实现以下目标:

1.健全经营计划管理体系,落实企业战略目标建立包括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过程控制、经营状况反馈、监控预警、数字化分析在内的整套经营管理数字化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plan-Do-Check-act)闭环,战略目标通过经营计划加以固化与量化,计划的执行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同一过程,从而促进战略目标实现,提高经营管控水平;

2.全业务经营计划,体现“全面管理”思想覆盖所有经营环节的经营计划体系,超出传统财务预算的范畴,而是覆盖财务、市场、销售、采购、人力资源、后勤保障、工程施工等所有部门的行动计划和预算;实现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业务计划及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计划结果的编制、上报、审批与生效。

3.控制资金,降低成本通过多种控制规则进行合同、借款、付款等经营事项的事前、事中过程控制,有效控制资金支出,降低经营成本,控制的结果作为业绩考核依据。

4.监控经营过程,建立标准规范通过经营过程分析与监控,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实现数据的分级共享与监控。建立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口径、统一操作模式、统一数据源的规范的经营管控系统,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为经营分析、控制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流程设计

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是应用网络化平台来辅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精细化管理,贯穿企业的决策管理层、调度层、监控层、生产层,引导企业将预算编制得更为合理化、规范化,为后续预算的执行控制及其分析提供了相应的控制依据、控制标准和相关的对比数据。

(三)功能设计

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功能以预算体系设置模块和年度预算编制模块为核心,还包括系统设置、我的任务、经营过程、经营预警、经营分析、管理看台等模块。其中,系统设置模块实现框架、应用、机构、角色和人员的管理;我的任务模块实现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预算体系设置模块实现组织体系、指标体系等的初始化,支持自定义多级经营计划组织和多级经营指标体系,并进行业务分类;预算编制模块实现经营生产计划和经营费用计划的年度、月度计划编制,支持销售、生产、采购、库存、投资、筹资、资金等全业务经营计划及财务计划的编制,支持多维度、多度量的经营计划审批流程;经营过程模块实现经营过程的资金支付控制和经营过程的数字化反馈;经营预警模块实现对生产和经费使用的监控;经营分析模块是对生产图表、费用图表、部门图表以及经营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管理看台模块实现对系统业务指标数据的综合查询管理。

(四)软件设计

系统采用基于J2ee的B/S4层体系开发实现,应用基于webServices(即能使得运行在不同机器上的不同应用无须借助附加的、专门的第三方软件或硬件,可相互交换数据或集成。)平台构建的面向服务架构(Soa)设计,Soa通过以服务的方式和完备定义的接口能屏蔽服务自身的复杂性和异构性限制,可有效解决分布式环境下系统的开发实现问题。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即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集中式管理,采用Http协议进行数据通信。

三.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实现

基于上述研究,课题组进行了面向煤矿企业的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的开发工作,并在企业初步实施应用,效果良好。实现矿级经营生产年计划的预算编制、审核及下达功能。

四、结论

通过系统的调研、设计、开发、实施,验证了该模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切实提高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水平,实现生产组织最优化,成本消耗最低化,管理程序最简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打造安全和谐数字化品牌煤矿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周光霞.浅谈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管理.经营管理者.2013(1).

[2]张鹤松.煤矿企业生产成本核算.

煤矿行业研究篇2

[关键词]煤矿行业;财务管理;工作;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72-02

1提升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综合水平

11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一是强化教育培训及宣传。为增进财务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与实务的了解,使其在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发挥出应有的工作可靠性,财务部门应针对各层级的工作人员规划不同财务管理课程,包括新进、资深甚至主管财务管理人员,均可按其所需地参与培训,以确保煤矿企业妥善运用经费及提升预算执行绩效,发挥较高的效益。在此基础上,还应当考虑借助外部专家协助审查,一方面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借助与外部专家的交流学习,导入财务管理新思维,间接获得财务管理技术方法,提升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另外,还应了解先进国家的相关法制内容,并参考国际通用的财务管理准则规范制定。

二是有针对性的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下,身为财务管理人员,其拥有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即为智慧资本,可提供数字性信息与分析等,以协助单位附加价值的提升。财务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重要知识与能力包含“一般能力与财务信息系统的参与建立及使用能力”、“了解财务管理原则与税法及分析资本支出的能力”、“提供新产品成本信息及分析提案的能力”、“提供策略制定所需信息及参与规划的能力”、“评估责任中心合理性及提供决策用信息的能力”、“分摊及掌握成本的能力”以及“资料处理能力”等七种能力。另外,煤矿企业培训人员也应当进行较为系统的规划设计,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教育,以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在内心中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职业道德理念,为开展科学正确的财务管理提供必要的指导。

另外,煤矿企业还应当进行统一规划,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管理水平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信息系统,二是应用技术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煤矿企业应认真分析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并根据需求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在建立这一系统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组织的日常支出、收入及相关数据的特点等。出于方便快捷的考虑,煤矿企业可建立内部运作服务器。

12打造浓厚的科学财务管理文化

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文化有利于财务管理信息质量的提升。财务管理文化强的煤矿企业通常会促进员工主动与同事增加互动,故能减低执行信息披露时因压力所产生的虚假信息出现,强财务管理文化影响下的员工也能正视财务管理上面对的问题,且能克服挑战,也较能成功执行工作,所以有较高水平财务管理文化的煤矿企业较能克服财务管理信息披露过程中所面对的阻力。因此,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文化与财务管理信息质量的关系为正相关,也即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建设水平越高,财务管理信息质量越佳。若以财务管理信息质量三方面分析时,当煤矿企业拥有较好的财务管理文化,员工将更愿意投入努力来接受挑战,会使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披露意识增强。

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文化目前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完善。基本看来,包括如下一些措施。一是完善煤矿企业财务管理规制性制度文化。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很多煤矿企业并未制定出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很多煤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其需求存在偏离,影响了财务管理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因此,企业应当紧密结合煤矿行业外部环境的发展状况,不断创新规制层面的财务管理文化制度体系,为自身提供更好的可遵循的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文化的创新性建设。二是强化煤矿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煤矿企业管理者对本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领导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做出某种不规范,在很多时候,财务管理人员是没有办法拒绝的。因此,加强煤矿企业管理当局的财务管理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水平,是规范财务管理行为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这样可有效督促煤矿企业管理者在保证自身规范行为的基础上,加强对煤矿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监督规范,从源头上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

2重视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控制工作

21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是适时更新财务管理内控作业手册内容,以强化控制机制。为方便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明确执行内控与监办采购的具体准则,并协助业务人员认识经费报支的执行标准,财务部门应汇编成“支出标准及审核作业手册”,并将各项业务的审核程序以系统化图表形式呈现,汇集成“财务管理内控作业流程手册”,内容包括收入、支出、采购、财物、代收及保管等事项的作业流程、内控要项,以方便促成财务管理内控经验的累积及传承,协助财务管理人员轻易上手,发挥工作效率。

二是设立管理机制,以健全财务管理控制。鉴于煤矿企业内控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财务管理弊端发生。因此,财务管理会计部门应制订“健全财务管理秩序与强化财务管理内控实施方案”,从而说明财务管理内控的重要性,并要求煤矿企业应进行财务管理查核,加强出纳、财产等管理人员定期工作轮换,收支尽量通过金融机构办理等。煤矿企业应将方案精神纳入内部各项管理规范,除主管煤矿企业应实施查核外,还应进行决算查账等再查核工作,确保方案能落实执行。

三是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管控工作执行部门。财务管理首先应构建财务管理管控推动及督导小组,负责财务管理管控相关规范的审议、备查及督导落实财务管理管控的执行;其次构建工作分组,负责财务管理管控规划、推动运行及综合财务管理管控推动及督导小组各项行政业务;最后构建了财务管理管控专案小组,由各部门分别组设,负责推动及执行财务管理管控相关工作。

22创新内部控制的执行程序

第一阶段为基础内控。在该阶段导入组织中,人员尚在熟悉和适应阶段。此时内控的重点可放在文件管制和记录管制上,审查组织人员是否“说写做一致”,是否遵循现行书面规定执行作业和填写表单记录,以强化组织人员依标准作业程序的意识和观念为主;当然质量文件和记录是否完整正确,是否需修订检讨也是内控的重点项目之一。

第二阶段为流程内控。该阶段企业内控系统已实施一段期间,作业流程已趋稳定。此时内控的重点应放在内部沟通和产品实现各环节,按照“流程导向”的观点和要求,审查组织内部各项作业流程各部门间的配合是否规范和有效。

第三阶段是流程绩效内控。该阶段组织人员已能熟悉内控系统所要求的运作方式和要求。此时内控的重点应放在量测、分析和改善环节当中,审查各流程是否制订取得绩效的规范性指标,是否依绩效指标和内控发现缺失并分析检讨和跟踪改善。各流程绩效的结果决定内部控制的优先顺序,综合各单位的内控报告和检讨分析,判定只是执行上的问题,还是需要做流程改善的考虑。如果只是执行上的问题;只要加强遵循内控即可;如果要改变流程,则须回归到总体管理系统规划的要求做完整规划。

第四阶段为目标内控。该阶段组织发展已到需要改变的地步。此时内控的重点应放在内控目标实现上,搭配管理责任其他各环节的要求,依据“目标管理”的精神,内控组织和各单位的目标设定是否适当;管理系统是否需配合目标的达成做任何的改变;各单位的目标是否定期分析和检讨等。该阶段的内控已和组织发展相结合,而不单只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内部控制而已,内部控制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尹士谦浅议金融危机下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J].中国煤炭,2009(8).

[2]于玉林,李瑞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煤矿行业研究篇3

近几年,我国煤矿机械研究和开发技术日益提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较国外研究起步晚,造成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急于求成,不可避免的导致我国对于煤矿机械的研究和开发技术缺乏精细化、系统化。伴随着煤矿大型化、集约化发展趋势,其对煤矿机械提出了更高要求,造成我国自行研制的煤矿机械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2]:首先,较国外煤矿机械,我国煤矿机械存在着设备体积笨重、结构复杂、系统繁琐等缺点。煤矿机械设备体积过大,不但不利于机械设备搬运,而且严重影响了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保养工作。尤其是在更换煤矿机械过程中,过于笨重的机械设备和复杂繁琐的结构既增加了设备故障因素,又加重了企业运行负担。其次,长期以来我国煤矿机械处于粗放式发展模式,偏重于煤矿机械设备和煤矿开采总量方面,而忽略了煤矿机械现代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的发展。造成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煤矿机械仍以机械控制或动力控制为主,而在煤矿机械设备现代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控制水平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不但有利于煤矿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而且严重制约了煤矿机械自身的发展。第三,我国煤矿资源丰富,但是同时其地理位置复杂多变,煤矿机械缺乏必要的适应性特点,造成在部分煤矿无法有效的应用煤矿机械,从而使得我国煤矿开采机械化水平偏低。煤矿机械质量相对偏低,造成其使用寿命相对较短,更新换代频率偏大,增加了煤矿企业生产成本。

2推进煤矿机械发展建议

煤矿机械在煤矿开采中的有效应用,不但能有效的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而且对于煤矿开采安全稳定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推进煤矿机械发展势在必行,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3]: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应该重视对煤矿机械的发展,不但在煤矿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而且针对煤矿机械发展中关键技术难点应通过纳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的形式给予帮助和解决。其次,在社会层面上,强化与煤矿机械相关各单位间沟通联系,在借鉴国外先进煤矿机械研究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现状,加大对煤矿机械基础理论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煤矿机械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在企业自身层面上,应改变陈旧传统的管理和发展理念,将煤矿机械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渐向着信息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企业自身不但在煤矿机械技术研发方面敢于创新,而且在企业整体管理方面解放思想,走出一条具有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企业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煤矿机械制造生产企业社会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3我国煤矿机械未来发展趋势

煤炭资源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以煤炭资源为代表能源行业发展也应作出相应调整,煤矿机械的发展对煤炭开采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为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要求,其应向着更加智能化、一体化以及安全稳定性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4]:(1)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矿机械设备智能化发展势在必行。智能化技术不但可以有效的改善煤矿机械设备粗放型发展格局,而且对于煤矿机械运行过程中精确性和安全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2)传统煤矿开采和运输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点,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随着国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煤矿企业应通过改善煤矿机械能力,将煤矿开采和运输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提高煤矿企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3)机械运行关键指标就是机械的稳定性,特别是对于大型煤矿机械设备。煤矿机械设备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关系着煤矿企业开采煤矿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煤炭开采过程中,煤炭机械设备不可避免的出现诸多问题,通过引进预防性维护技术可有效的实现对煤矿机械设备运行的实时监控,并针对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及时维修,从而确保煤矿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4小结

煤矿行业研究篇4

关键词:煤炭资源;开采技术;发展趋势;前景分析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067

0引言

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煤炭能源的需求量更为明显,为了更好的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经济性,必须强化煤矿开采技术,采用先进的开采方法[1]。就我国煤矿开采技术而言,目前整体开采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且趋于成熟,但是在不断的实施中,仍旧存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1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经济的发展,在实现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环境危机,所以21世纪以来,资源、环境问题备受关注[2]。就煤炭行业而言,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开采的阶段,其也存在诸多污染性问题,例如煤炭资源使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水质、土地、空气等资源的污染,所以限制了煤矿产业的发展[3]。基于以上问题论述,要求我们在煤矿开采技术方面,要完善和创新传统的粗放型开采方式,重点考虑开采技术,从环保角度出发,实现使用中的高开采率、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实现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煤矿开采技术的应用情况

煤矿行业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生产技术特点,可划分为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这三类。不同层次的煤矿,在生产技术水平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例如其中有部分煤矿依旧延续手工劳动方式,部分是机械化,多数煤矿半机械半自动化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覆盖范围的扩大,强化了煤矿开采技术,也收获了诸多成绩。就目前情况来看,煤矿开采技术不但在逐渐完善,我们还开始自主设计研发了诸多支架和系统,例如低拉大插板新型支架、快速移架系统、放顶煤液压支架等。另外,煤矿开采技术的研究开始以绿色环保为前提标准,以更好的缓解当前我国能源危机、环境问题、地质生态问题。

3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前景

首先,开采工艺多元化发展前景。

就采矿学科来说,亘古不变的基础就是进行采煤方法、工艺等方面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采煤将多样化、多层次作为采煤工艺目前发展的重点,完善采煤工艺体系。在我国,长壁采煤方法目前已经非常的成熟,已经开始转向对放顶煤采煤技术的研究,很显然,这是技术研究质的飞越,也是深度以及广度的体现,例如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难采煤层,而这些难采的煤层有不稳定、倾斜度高、结构复杂等诸多问题,影响采矿工作的开展,而这些特点的存在,督促我们需要不断进行采煤方法、工艺的研究。

其次,采场围岩控制技术发展前景。

要求煤矿工作的技术研究人员,在进行技术研究中,不能单纯的凭借经验、理论来进行工作研究,要求技术人员进入煤矿中,了解每一个煤矿的实际情况,包括形态、结构、陡坡情况等等,研究恶劣环境下,支架围岩同放顶煤开采岩层之间的作用机理,查找问题并加以完善才能更好的进行支护质量技术、顶板动态监测技术的研发。另外,还需要研发岩层控制技术,例如如何能够进行冲击地压的预测和防治工作,如何能够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如何能够更好的保证煤矿开采的质量等等。

再次,深矿井开采技术发展前景。

就煤矿开采中的深矿井来说,其开采技术主要涉及到防治冲击矿压、井巷布置、热害处理等。就目前煤矿深矿井的开采情况来看,关于深矿井作业环境的突发变化,如何更好的进行应对;深矿井围岩状态分布情况;对于冲击矿压的有效监测工作等等都是需要技术研究人员不断进行研究和反复实践论证的。

第四,三下采煤技术发展前景。

就当前煤矿开采技术研究情况来看,三下采煤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之中,还涉及到很多技术的发展。第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研究,包括开采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地表沉陷规律、开采系统的优化参数等方面的技术以及工作内容进行研究。第二,沉降控制理论等技术的发展。其中涉及到采空区充填地表废料技术、组合充填技术等方面的不断研究。第三,近水体开采设计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此类设计工作,需要从工艺参数的优化方面、设备使用质量方面进行技术开发,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土地复垦、矿井水资源化。

最后,优化巷道布置,控制矸石排放开采。

煤矿开采,想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就要求我们对目前的采煤技术、开采布置等工作进行完善和反复实践论证。从实践情况来看,经常出现开采方案和煤层条件不匹配的情况,影响开采工作的开展。所以,未来需要在煤矿地质条件开采巷道布置、工艺技术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以大柳塔井为例,此矿井始建于1987年,投产后矿井不断改革,效益以及产量均呈现上升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矿井资源优势,企业开始引进诸多采掘设备,例如在综采面沿大巷条带式布置工作面,采取综合机械化一次性采高全部垮落法采煤,更好的提高了煤矿生产的综合效率。另外,也对巷道布置加以简化,对采区工作面参数加以优化,更好的降低了岩巷掘进率情况。

4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国,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就煤矿行业来说,其生产情况不但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会直接引发空气、水质等资源环境的破坏,与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相悖。虽然我国煤矿开采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但是对比西方国家有明显的落后,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加以努力,不断进行煤矿开采技术的研究,在提高开采率、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的进行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陈教华.试论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山东工业技术,2015(04):86-86.

煤矿行业研究篇5

关键词:煤矿安全科技面临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50-01

“安全第一,以人为本”是煤矿生产的基本准则,安全永远是煤矿监管人员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只有在确保采矿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采矿工作才会正常进行,才能保证煤炭资源源源不断的供应。特别是在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社会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所以利用安全科技来确保煤矿的生产安全,已经迫在眉睫。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全国各地依然矿难频发,据有关资料表明,去年全国一共发生了11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者造成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如洪洞“12.5”矿难造成108人死亡、唐山刘官屯矿瓦斯爆炸死亡181人等,这些重大煤矿是事故无疑为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敲起了警钟。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应该得到每一位管理人员的重视。通过建立有效的煤矿生产安全体制和积极研发先进安全生产技术来保证煤矿的生产安全,促进煤矿资源可持续发展。

1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1.1煤矿自然条件差

我国煤矿幅员辽阔,普遍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引发重大煤矿开采事故。其带来的威胁主要表现在煤矿瓦斯大、自然发火严重、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煤矿热害等方面。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给煤矿的开采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而且严重危及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我国所有煤矿几乎全为瓦斯矿井,每年由于瓦斯爆炸引发的矿难事故数量也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去年共发生较大瓦斯事故63起、死亡290人,重大瓦斯事故18起、死亡352人。这些自然条件,是制约着煤矿开采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煤矿生产所面临的基本现状。

1.2矿井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目前为止,我国在煤矿机械化开采方面所做的工作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在重点煤矿地区的机械化程度为75%,在一些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仅15%,全国平均采矿机械化水平不足40%。这导致采矿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力去完成。而且,在安全技术设备上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在许多重点煤矿区,就连便携式甲烷检测仪、甲烷传感器等一些必备的安全设备配备的严重不足,而且有些矿主一味的追求暴利,没有对矿井区的防尘供水系统、电气防爆系统以及各种安全仪表进行适时的检查和积极的更换,有许多的电气设备仍然被超期服役。这违规违纪的现状都严重的威胁着下井人员的生命安全。

1.3煤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管理落后

我国煤矿产业用人非常多,而且农民工使其主要的劳动力,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且其流动性较大,在专业知识培训方面严重不足,导致很多有很所违章操作的现象。除此之外,我国煤矿安全体系方面也不完善,许多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有管理人员主观意愿和从事经验,去安排工作。管理技术缺乏,管理理念落后,这也是我国矿难频发的主要原因。

2煤矿安全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2.1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不够,创新能力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煤矿开采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但是,由于煤矿是一个涉及专业领域较广的产业,所以对其安全理论和生产体系的研究较难把握方向。这导致我国的煤矿生产行业一直缺乏一个完善的指导体系,这也是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2.2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由于煤矿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且我国的煤矿资源丰富,这导致从事煤矿生产行业的人员较多,而且复杂多样,这导致整个煤矿生产行业处于一个比较松散的局面,所以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一直缺乏研究,对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2.3科研力量不足、专业人员缺乏

近几年,由于各个高校不断地实施教育改革,许多高校都没有开设与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的课程,这导致科研力度严重的缺乏。而且由于我国对矿难事故频发,导致人们都认为煤矿生产是一个危险性较高的工作,所以人们都不愿意煤矿产业方面发展,这就使的我国极度的缺乏专业人才,煤矿科技工作也陷入人才短缺的境地。

3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方向

3.1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技术

抽放瓦斯是防治瓦斯爆炸的基本措施。但是我国的地质结构发杂,地质覆盖层的透气性较差,这导致瓦斯很容易在井中聚集。所以应该积极研究煤矿打孔施工技术,并研发配套钻孔设备,提高对本煤层的瓦斯抽放效率,给开采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3.2矿井粉尘防治技术

我国目前使用的矿井防尘设备,体积较大,移动很不方便,这大大增加了开采人员的施工难度。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防尘系统排放浓度在5mg/m3左右,而国外的先进设备排放浓度在1mg/m3左右,所以我国必须加强对矿井粉尘防治技术的研究。

3.3矿井应急救援装备的研究

由于近年来我国矿难频发,所以积极研究矿井应急设备可以说是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研究的首要任务,在快速抢险就灾方面,我国尚无成套的专业化技术和设备,所以我国应组织专门部门加大对紧急救灾设备的研究,为救灾决策指挥和事故状态方面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

4结语

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煤矿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煤矿产业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加快煤矿安全科技的研发,使煤矿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大管理监察力度,使我国的矿产安全“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景林,崔国章.安全系统工程[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2]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3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席爱民.模糊控制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周静,刘剑.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价[J].矿业工程,2009,4.

煤矿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理论;工艺运用;主题

目前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采煤技术和方法已经趋于成熟,与之相应的一些技术和应用也在不断地扩展,我国在发展采煤工艺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一些多样化、多层次的采煤工艺,不断完善其理论研究和提高其应用水平,提升其深度与广度,增强煤矿开采技术理论及工艺运用研究的针对性。

一、研究背景

采煤方法与工艺作为我国煤矿开采的一个重点,当前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研究不仅面向着国内市场,同时,还要面对国外市场,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出现,当前我国煤矿开采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与进步,以更好地面临当前的两个主战场,在这个日益完善的技术发展过程中,煤矿开采技术理论及工艺运用研究已经成不当前采矿科学及其发展的重点内容,必须要立足于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前沿,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与解决,整体发展来分析,我国采煤技术和方法已经趋于成熟,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为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开采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地扩展,在发展采煤工艺的过程中,深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采煤工艺的研究,加强开发和技术储备的中长期研究,不断完善其理论研究和提高其应用水平,随时跟踪科技产业的前沿,深化开采技术的核心技术,提升煤矿开采工艺的深度与广度,以占领技术的制高点。

二、采煤工艺与方法

1、深矿井开采技术

矿井开采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冲击地压防治、矿压控制、热害治理、井巷布置等,通过应力场、围岩状态以及其分布状态的研究与分析、作业场所工作环境变化等等,要通过先进的采掘设备、支架围岩系统加强全面的监控,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液压信息,顶板状态、支架位态的自动化采集系统,强化系统运行状态的检测诊断,确保矿井开采的高效顺利进行。

2、三下采煤技术

三下采煤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值模拟计算和材料模拟,能够优化采煤技术,对地表沉陷规律和覆岩运动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地下水资源、建筑物、地表等需要保护的相关参数的优化和开采系统的合理研究,比如近水体的开采设计、重建技术的改造、地表废料工作面采空区的充填、沉降控制理论、开采沉陷控制、工艺装备、参数优化、村庄下压煤、矿井水资源优化等。

3、采场围岩控制技术

一般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要完善采场围岩控制理论,深化研究低成本岩层控制技术,顶板动态监测、支护质量监测技术、支架-岩层相互作用机理、冲击地压的预防与防治,具体入手点:一是要以高效、优化、合理的岩层控制技术,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确保开采活动的低成本、安全,并对我国历年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运用现代数学力学、通过理论分析与实测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煤层地质、开采条件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加强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充分解决化学加固技术、坚硬顶板技术、高压注水等成本高、工艺复杂的问题;三是不断完善现有的监测技术、积极开展顶板动态监测、支护质量动态监测,全面发展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应用,推进其向着小型化、轻便型、直观化发展。

三、现代深矿井开采技术的发展

在煤矿产业发展的同时,采煤工艺和技术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该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了煤矿产业的变革。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和新形势下,要不断地扩大采煤工艺的研究空间,以改善作业条件,从而有效地提高煤矿生产水平和机械化水平。

首先煤矿开采应该向着生产高度集中化、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以生产集中和工作面高产为核心,对当前开发条件下的各种采煤设备和工艺进行研究,提高开发研究的高可靠性、高效能,确保开采布置、生产系统的可靠、高效、简单,积极发展采煤机械化,尤其是科学管理与生产过程监控等相互配套的开采技术的研究,不断地完善和改善当前的采煤装备与工艺,从而有效地提高采煤的机械化程度与水平。

其次要积极开发高效高产的开采成套技术,在实践中,进行以下技术难题:一是加强综放开采回采工艺,缩短放煤时间,优化采煤工艺工序,推进工作进度,采用有效的锚杆支护技术,开发锚杆支护技术的开发,以实现高产高效,比如连续采煤机的应用、重型化、大功率综采配套设备的应用等,在推进开采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工作的高效、高产;二是改善支架围岩系统,比如可以彩和电液控制阀组对支架进行操纵,并配置设备监控,完善顶板状态、液压信息、支护质量、支架状态的自动采集系统,加强系统状态的运行检测和诊断,做好全面监控。

另外应用数值模拟计算和材料模拟优化采煤技术,对地表沉陷规律和覆岩运动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地下水资源、建筑物、地表等需要保护的相关参数的优化和开采系统的合理研究,比如近水体的开采设计、重建技术的改造、地表废料工作面采空区的充填、沉降控制理论、开采沉陷控制、工艺装备、参数优化、村庄下压煤、矿井水资源优化等。

结语

总而言之,煤炭工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矿安生生产作为整个工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加强对煤矿开采技术的深入研究,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且有效地应用于煤矿开采工作中,完善煤矿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为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夯实行业技术基础提供技术支持,以提升煤矿生产能力,更好地满足于当下迅速发展的科学新形势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红泽.近水平转倾斜煤层露天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

[2]黄艳利.固体密实充填采煤的矿压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

煤矿行业研究篇7

【关键词】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

煤矿领域的发展使得煤矿矿井的数量与日俱增,开采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因而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出现。掘进巷道顶板事故是煤矿事故中主要的一种,为煤矿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研究导致掘进巷道顶板事故的原因,从而研究出解决该事故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煤矿领域在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措施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从实际的煤矿事故中可以发现,掘进巷道顶板事故时有出现,其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因此,在今后的煤矿领域发展中,要加强对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措施的研究,从而研究出更能有效预防掘进巷道顶板事故的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煤矿领域的安全生产。

一.掘进巷道顶板事故及频发原因

所谓的掘进巷道顶板事故指的就是煤矿工作人员在井下作业时,煤矿的顶板突然掉下,从而导致煤矿开采设备的损坏,甚至人员的伤亡和死亡。而一旦发生掘进巷道顶板事故,一方面会影响正常的开采,另一方面,也给煤矿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伤害。引起掘进巷道顶板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1.1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一个地域宽广的大国,所以地质构造更为复杂。再加之我国煤矿开采规模的增大,所以,很多地区的矿井其地质构造都十分复杂。这就增加了掘进巷道顶板事故的发生以及发生的频率。

1.2采矿方过失

目前,我国采矿领域长出现安全事故,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除了地质构造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矿方方面的原因。通过对近年来掘进巷道顶板事故发生案例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矿方过分的重视利益而忽视了对采矿过程中的管理。很多采矿方不注重对于采矿工人的思想培训,而是注重工人的工作量以及煤矿生产的总量,因而导致工人没有安全方面的意识,容易主观臆断的进行施工。第二,采矿过程中,采矿方没有实行严格的开采监督制度,甚至忽略开采监督制度,所以,如果有工人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施工也不能及时的发现,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第三,煤矿工人在工作前都要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然而,采矿方为了追求利益、追求速度,所以没有对工人进行十分严格的培训,导致工人在采矿时,不具备采矿方面的先进技能。第四,采矿方没有按照采矿业规定的安全生产标准来设置采矿的设备,同时瓦斯安全方面的管理也不合格,从而容易造成事故的出现。

二.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措施

由上述可知,导致掘进巷道顶板事故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为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为了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加强对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措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此提出了几点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的措施,希望能够为煤矿领域预防该事故的出现而做出一些贡献。

2.1技术方面的预防措施

(1)首先要建立安全方面的责任制度,对于煤矿开采中的每一个方面的安全问题都具体到个人,从而提高采矿人员在安全方面的意识与责任。

(2)采矿方要与煤矿安全生产领域的机构加强合作,对于涉及到掘进顶板方面的锚杆等要加强认识和了解,从而在采矿的过程中,加强对锚杆等方面的注意。

(3)同时,还要在采矿的过程中,严格监督机制,特别是对于支护的质量,以及掘进巷道顶板的状态进行严密的检测,并且随时报告具体情况,如果出现不良状况,要及时停止开采。

(4)此外,还要对采矿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及时方面的培训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采矿的安全度,并且杜绝在采矿过程中出现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

2.2管理方面的预防措施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想预防掘进巷道顶板事故的发生,就必须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要求所有采矿人员共同遵循,这其中包括安全意识方面、更包括采矿的注意事项、流程、措施等等。

(2)加强监督管理。采矿方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监督管理方面的工作,对于煤矿管理方面要加派人员,将责任制度落实。同时还要做好协调和指挥等方面的工作。

(3)合理分配人员。矿方在对煤矿开采进行人员组成和任务分配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并加强管理,使领导不依靠章程指挥、矿工不依靠章程作业的现象彻底的被杜绝。

(4)重视安全防范。矿方领导部门注重生产效益不为过,但在安全方面也要加强防范,生产过程中稳扎稳打,严格贯彻“安全第一”的要求,不能突击冒进。

掘进巷道顶板事故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预防掘进巷道顶板事故的措施也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上几点方法和措施也仅仅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然而仅仅凭借这几点方法来预防掘进巷道顶板事故还是不够的。因此,对于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措施的研究还需要煤矿领域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结语:综上所述,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措施的研究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乃至煤矿领域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地质构造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频发,再加之我国煤矿领域在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措施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严重的影响了煤矿领域的安全生产。所以,要加强对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措施的研究,并且要从掘进巷道顶板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出更有效、更科学的方法和措施来预防掘进巷道顶板事故的出现,从而为煤矿领域的安全生产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郑伟.浅谈新疆焦煤集团1890煤矿掘进巷道支护方式[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2(03)

煤矿行业研究篇8

关键词:矿山监控;人因失误;层次分析法(aHp)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121

0引言

煤矿开采作为高危行业,事故频发成为行业发展的现状。国内外大量研究数据表明,80%以上的煤矿事故都可归因为人因失误[1],因此对于煤矿人因失误的安全评价能从源头上发现问题,降低事故发生率。本文通过对矿山监控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结合其实践性,针对煤矿工人失误行为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将矿工失误行为分类并确定相关影响权重,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与预防,对于矿山监控有着积极意义。

1层次分析法概述

1.1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层次分析法是借助模型展开的,一般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展示的是自上而下的从属关系[2],其中准则层因素要根据影响因素的共性进行总结归纳,指标层因素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陈词。

1.2构造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的实质就是对层次分析模型的定量化,常采用问卷调查或头脑风暴法对准则层和指标层因素赋值。若评价内容的指标层因素过多,可借助Yaahp软件计算,提高计算准确性和效率。

1.3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的实质是对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进行计算,一致性指标值越大说明其一致性越差[3],一般而言,层次分析法对于其一致性指标达到数值1以下就认为判断矩阵构建正确,否则要对判断矩阵的赋值重新检验。

2煤矿人因失误模型构建

煤矿生产环境复杂,工人水平良莠不齐,企业管理决策等方面因素都是煤矿人因失误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山西某矿井为研究背景,结合相关矿难事故的调查分析资料,构建煤矿人因失误评价模型。

2.1煤矿人因失误风险指标体系

对于工业安全的研究常从人、机、环三方面展开,煤矿人因失误指标体系的建立也可借鉴这种分析方法。通过对大量矿难事故调查资料[4-5]的分析,将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逻辑分析,得到煤矿人因失误层次分析模型图,如图1所示,各指标层因素[6]如表1所示。

2.2煤矿人因失误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在模型图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矿工的实际问卷调查及对相关事故调查组专家的咨询等形式确定指标层与准则层各因素的判断矩阵标度,并得到两两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通过软件进行检验,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为0.0077

同样的方法可以确定心理因素准则层、生理因素准则层、设备环境准则层的一致性比例与权重,在此不多赘述。通过运行软件得到煤矿人因失误指标层权重为:社会心理-0.0567,家庭心理-0.103,个人不安全心理-0.1871,年龄-0.0698,身体状况-0.0277,性别-0.044,应急预案-0.1289,安全教育-0.12,安全文化-0.0582,规章制度-0.0766,环境状态-0.0268,工序-0.0307,设备人机性-0.0703。

3整改方案

结合分析结果可知,山西某矿井存在人因失误风险,尤其在矿工存在不安全心理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方面,根据以上评估结果,在煤矿的日常安全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防患于未然。

(1)加强矿工技能培训与心理素质培训,通过一些事故案例教育,让矿工主动遵守相关操作规程,降低不安全心理引发的事故隐患,同时加强三级教育与特殊工种专项培训。

(2)加大安全投入,改善作业环境[7],减少不良作业环境对工人行为的干扰,同时注重煤矿仪器设备的常规检查与先进设备的引进使用,将环境治理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3)利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推行本质安全化、工作方法安全化、操作安全化和环境安全化,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尤其是基础工作,杜绝以包代管、安全责任不落实和现场设备管理松懈等问题[8]。

(4)加强监管力度,配备专职安监人员,将安全管理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孙继平.煤矿安全生产理念研究[J].煤炭学报,2011,36(02):313-316.

[2]张村峰,卞奇侃,蒋军成.基于“事故树-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0):100-105.

[3]王斌,常显奇,陈浩光.aHp方法中关于判断矩阵一致性的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2(05):100-103.

[4]尉迟晓丽.煤矿人为失误预防与控制的动态安全体系研究[m].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朱月敏.煤矿安全事故统计分析[m].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鲁娜.煤矿安全文化评价研究[m].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孟江.关于煤矿环保工作的建议和设想[J].中国化工贸易,2014(21):50-51.

[8]史波.煤矿企业应急管理系统构建与应急能力评价研究[m].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基金项目:面向矿山监控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过程研究

煤矿行业研究篇9

关键词:行为安全煤矿行为分析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72-03

目前,我国的煤矿安全事故形势严峻,如何有效确保煤矿的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纵观现有的研究资料,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煤矿安全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事故的发生离不开“人――机――环境”,即人的不安全行为、机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以及管理的不安全水平等。煤矿生产活动离不开人的行为,而煤矿事故的发生也与人的行为不当有重大关系。采矿本身就具有危险性,只有通过工程控制技术和管理监测手段才能有效提高煤矿安全,从行为理论的观点出发,关注工人的安全行为能够减少其冒险行为,从而最终减少意外事故和伤害,因为人因失误是中国煤矿重大事故的关键性因素。《中国煤炭事故暨专家点评集》分析显示,导致中国煤矿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所占比率,实际上高达97.67%。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煤矿安全中人的因素,有心理学角度、动力学角度、文化建设角度等,分析了煤矿安全中人的行为因素,为研究煤矿安全开拓了思路,为避免煤矿事故探明了方向。本文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将aBC行为分析法运用到煤矿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并贯穿于整个煤矿的生产体系,加深了煤矿安全管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视程度,对提高人的可靠性、降低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行为安全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观察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通过分析人类行为中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调整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实现组织目标。行为科学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提出以人为中心来研究问题,具体包含有个体行为研究(个体行为是行为科学分析研究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基本单元,主要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动机与激励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于人们本身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能满足人的需求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励)、群体行为研究(主要探讨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群体的特征、群体的内聚力等)以及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建立在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及在生产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总结出人类在生产中行为的规律)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实践中大多研究解决由安全、环境、生活等客观条件所引起的思想问题。

1987年,在我国的安全管理学术讨论会上,有关专家提出“要弄通安全与行为科学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了这一问题,把“安全行为科学”列为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的一个学科内容。1990年4月出版的《安全知识实用大全》一书,就如何在安全管理中的运用有关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如需要层次论、强化理论等)、群体动力学理论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表明行为科学已正式进入我国安全管理领域。而行为安全分析是从不同角度对组织内的各种行为因素进行研究,进而掌握员工思想的细微变化,有利于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预见性,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其他各种不同的安全方案和介入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行为安全管理模式

行为安全管理(BeheviorBasedSafety,简称BBS)是建立在行为分析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安全管理,是心理学、行为科学、安全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能够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培养安全习惯和安全意识,促进安全氛围的形成,进而提高组织的安全水平的较为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行为安全管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注重员工的积极参与,主要通过增进员工的主动应对能力、提升主人翁责任感以及发展与员工安全有关的行为的共同作用,来提升安全水平。

在我国的煤矿安全领域中,行为安全管理已有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和运用实践,有的学者运用蚁群聚类算法对煤矿安全中人因事故进行分析,有的从行为分析控制的角度探讨煤矿安全管理对策,有的分析煤矿安全行为中的“百猴效应”等。然而在安全建设的过程中,煤矿企业实施行为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误区,多数煤矿一味地强调无事故目标,在安全考核中“重结果、轻过程,重事故、轻隐患,重处罚、轻有效”,这并不符合行为安全管理的实质,也不利于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在煤矿生产中,行为安全管理应以激励安全行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行为为基本目的,借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人类行为规律和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等理论,分析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刺激因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建立安全考核和激励机制,进而形成和维系煤矿安全行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人的行为贯穿于组织的整个运营过程中,对于煤矿企业,人员行为更是一个影响安全的关键因素,行为安全管理应该贯穿于整个煤矿的生产活动之中。为达到煤矿员工行为的系统管理,本文采用如图1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通过进行aBC行为分析,减少或杜绝不安全行为,激励安全行为形成习惯,进而减少人的行为隐患,降低煤矿发生事故的频率。

二、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管理分析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煤矿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规范行为或不安全行为所诱发的。而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是可以管理的。将aBC行为分析应用到煤矿安全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以人为本”安全管理体系的形成。

(一)定义关键行为

煤矿安全中的关键行为主要是指不安全的、危险的,造成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诱因。所谓不安全的行为是指已引起事故发生或可能引起事故发生的人的行为,包括引发事故发生概率较大的行为和在事故中不利于减少损失的行为。而煤矿企业的不安全行为可看作是煤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可能造成煤矿事故的,或已经因此而发生煤矿事故的失误行为。

专家和煤矿管理人员需要深入煤矿生产一线了解实际情况,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总结来定义关键行为,分析煤矿安全管理中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什么是安全的行为”、“什么是不安全的行为”,从而总结科学、安全的行为经验,指导煤矿生产实践,促进煤矿生产安全。

(二)组织煤矿行为安全管理队伍

在煤矿企业中,应组织成立一支BBS(BehaviorBasedSafety)队伍,其成员应该由企业的领导、主管安全工作的管理人员、一线生产的班组长以及各个岗位的职工代表等组成。领导的参与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顺利执行,安全管理人员拥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有利于深入指导煤矿生产,一线工人代表最了解矿井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制定安全措施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三)行为观察,收集数据

行为观察和收集数据是行为分析的开始,为安全行为分析提供原始资料和数据。行为观察应贯穿于整个煤矿生产活动,渗透煤矿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指出不安全行为,提倡和鼓励安全行为。在观察和积累各个行为资料的过程中,要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同时有着重点地选择可能对安全产生影响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避免行为观察的繁琐和重复影响行为分析的有效性。

(四)aBC行为分析

所谓aBC分析法是“activator―Behavior―Consequence”的英文简称。a代表前因,属于刺激或促动因子,它出现在行为之前,促使、激励或鼓励人完成某种行为,鉴于前因总是先于行为的特点,可以用前因来引导行为;B代表行为,是可见的人的一系列由激励或促动因子所导致的可测量动作,包括说话、动作及执行任务等举止行动;C代表结果,是发生在行为之后的并且能改变这些行为在将来再次发生的概率的事件,后果可以转变成前因。前因、行为和后果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三者的关系如图2所示。

在图2中,煤矿企业中的激励或促动因子主要包括编制安全教育手册、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各个岗位操作程序说明以及各种安全警示或强化等。结果则主要指一些奖罚制度,这是目前煤矿常见的一种控制职工行为的手段,结果在对激励进行反馈之后也可以改变和修正激励或促动因子,从而对煤矿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正、负强化的效果。煤矿安全管理应高度重视前因和结果的双重作用,单一地靠通过结果来决定处罚和奖励对人员行为进行控制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管理方式、工作习惯、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煤矿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aBC行为分析时,可以描述不安全行为和行为者,确定问题的严重性,并总结这一行为的前因和后果,为设计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五)交流安全行为,反馈信息

煤矿安全管理部门要对aBC行为分析的结果进行交流和总结。交流安全行为一是通过系统观察,明确安全行为并鼓励煤矿职工继续保持,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树立榜样;二是指出不安全行为,并认真分析和研究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前因与后果。同时,相关责任部门应该编制安全行为研究报告,及时将aBC行为分析结果向BBS队伍、各级领导和煤矿所有员工反映,以便提出警示并及时作出积极的对策。

(六)校正不安全行为

对于煤矿生产活动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需要及时予以校正。BBS队伍通过讨论研究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对现行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对不安全行为者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通常新的方案需要通过煤矿生产实际操作的验证,这就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总结,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

(七)员工行为的转变

通过循环的行为安全管理过程,不断对煤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对安全行为进行鼓励,从而不断完善煤矿生产活动的每个环节的安全操作行为,让员工的行为依次经历意识、行为、习惯、潜意识的发展和转变,直至固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进而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水平,减少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

三、基于行为分析的煤矿安全管理对策

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随着煤炭生产的现代化和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系统的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从煤矿的整体出发,把重点放在危险源的控制上,实行全员、全面、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煤矿生产活动中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单调作业因素、重视程度不够、操作不熟练等等。行为安全管理着眼于对人的行为的有效管理,因此,为促进煤矿生产系统更加安全、和谐,煤矿企业应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和措施。

(一)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在煤矿企业实行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培训,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安全意识深植于每一位员工的脑中,如晋煤集团寺河矿所实行的“五个一”安全培训工作,该方法的实行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加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安全培训能够使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使员工了解和掌握其工作岗位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源、危险程度、预兆、防范措施、自救常识等,促使员工安全地遵章守纪地进行每一个环节的操作。

同时,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可实施结对、帮促制度。一名管理人员对一个班组或一个岗位进行结对,从班组管理到现场作业,帮助其监控作业中的不安全行为、分析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制定消除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措施。发生不安全行为的班组灵活参加BBS队伍,形成从上到下有效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循环网络。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安全生产行为通过长期的积累,即可产生“百猴效应”,进而促进全员安全意识的发展和提高。

(二)加强煤矿生产现场管理

煤矿安全管理中应加强技术和人员的现场管理。相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要定期的视察生产一线的情况,实时掌握掘进环境、顶板岩质等的变化,对技术措施、作业规程、操作规程进行审查,并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定期对各种安全设备、仪器、仪表进行检测检验,定期对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做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尽量消除会对员工操作产生影响的一切不利因素。现场管理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员工操作实时监督和纠正,把隐患和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员工在工作中相互观察,相互分析,通过反馈调整个体行为或向组织反映对管理制度、方法的意见,使组织及时调整制度,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三)强化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制度

煤矿企业要建立各级管理人员、各个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各个工种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分层管理、层层落实。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规范和约束现场作业行为,强化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同时,制定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生产运作和安全管理的考核办法,促进通风、巷道、运输、洗选等各个环节安全管理工作的到位。实行生产任务、管理绩效的逐项分解量化考核。对生产一线的职工中可开展定期考评,将职工的业务素质、日常工作表现与评定结果挂钩,激发职工创优争先、奋发向上的热情,进一步调动职工主动提升安全意识的积极性。

煤矿企业要重视激励方法的应用,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制度,并不断完善奖惩机制。本文主要强调煤矿采用一些基于行为控制的创新性的激励手段,即行为控制型和行为改造型的激励方法,通过研究环境、管理等刺激或促动因子,及时采用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手段,以实现员工行为的转变。如有的煤矿以违章积分的手段代替罚款,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有的煤矿制定执行了安全处罚行政复议制度,使被处罚方有了申辩的权利,体现了全体员工在安全管理上的平等性,(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在复议过程中,当事双方得到了互动学习,有效避免了类似行为的重复发生。

(四)塑造新型的煤矿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决定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的那些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是组织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安全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煤矿安全行为也离不开安全文化,煤矿企业有良好的安全文化有利于安全行为的形成和发扬,有利于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生产的能力。煤矿企业应结合从个体、群体的不同情况营造煤矿相应的安全文化,从而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及组织行为实行安全综合控制和利用,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管理。

四、结论

行为科学在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将行为安全分析和管理引入到煤矿安全领域,是煤矿安全管理手段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将行为安全管理模式运用到煤矿安全管理中,从BBS的管理理念、分析方法入手,通过对煤矿员工行为实行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实现员工工作状态的提升和煤矿安全管理的优化。在我国煤矿规模日益壮大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研究煤矿企业中的行为分析和管理,对有效减少煤矿事故,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提高煤矿安全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捷帆,李文俊.中国煤炭事故暨专家点评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百度百科.行为科学[eB/oL].baike.省略/view/57757.htm

3.黄文达.行为安全模式[C].第九届京粤港沪铁道学会学术年会(深圳),2005

4.曹佐勇.基于“百猴效应”的煤矿安全行为模式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9(7)

5.陈宝智.安全原理(第2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6.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7.何刚,张国枢等.煤矿安全生产中人的行为影响因子系统动力学(SD)仿真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9)

8.王应德,李丰军等.对煤矿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2007(3)

9.马小平,金珠.蚁群聚类算法在煤矿安全评价人因事故分析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9(5)

10.王翰锋,张彬.基于行为控制的煤矿安全管理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08(4)

11.诸葛福民,周刚等.人安全行为的构成模式理论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09(1)

12.程,王以群等.人误模式与原因因素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

13.陈红.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煤矿行业研究篇10

防降尘是防治尘肺病最根本的措施,而粉尘检测是评价防降尘效果和推动防降尘技术措施应用与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可起到“以测促防”的作用。评价防降尘技术效果都是以粉尘卫生限值为比较标准的,各种性质的监督检查和达标评比,也是把粉尘卫生标准作为重要依据,因此粉尘的卫生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现阶段,如何根据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制定出科学可行的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管理限值及相应的采样规范呢?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等4家单位联合开展的“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管理限值研究”项目,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科研数据和理论支撑。为了对如何制定和实施科学、可行的煤矿粉尘执行限值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长张宝明。

记者:张理事长您好!首先请介绍一下“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管理限制研究”项目的实施背景和主要内容?

张宝明:世界发达国家对粉尘卫生标准的制定十分重视,各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本国的实际,制定了不同的煤矿粉尘卫生标准。虽然世界发达国家煤矿的粉尘标准不同,但它们的煤矿尘肺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消除”。

在我国,主要存在3个煤矿粉尘标准。原卫生部制定的呼吸性煤尘标准为煤尘(含

另外,由于当前我国煤矿井下作业的特殊性和现阶段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煤矿作业环境粉尘浓度也不能完全满足上述卫生标准的要求,在煤炭行业的可行性较差。粉尘接触限值的原则是,在保障健康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标准落到实处,才能促进防降尘技术的应用,真正控制粉尘浓度。因此,在现阶段,根据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制定一个可行性强、科学的煤矿粉尘执行限值,对推动防降尘措施的实施,降低煤矿粉尘污染程度,保护工人健康和监督检查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管理限制研究”项目自2012年7月中旬正式启动以来,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研究目的的需要,我们先后对山东、河北、广西、山西、内蒙、宁夏等6个省的10个矿业集团下属18个煤矿进行了深入调研。其中,无烟煤煤矿6个,烟煤煤矿6个,褐煤煤矿6个。

该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对每个煤矿的打眼、装岩、运输机(转载点)、采煤机、掘进机、移架、回风巷等主要工作面,进行粉尘检测;从18个煤矿的主要工作面采集了1436个粉尘样品,在实验室测定粉尘浓度,采集了845个样品,在实验室进行了煤尘游离Sio2含量分析;对13个煤矿(无烟煤4个、烟煤5个、褐煤4个)进行了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共查阅近3万5000名工人的X射线胸片10余万张,收集近2万5000份职业健康档案、24万条测尘记录,进而确定了有粉尘接触史和系列X线胸片的2万6000人为研究对象。

针对上述现场调研获取的资料和数据,结合文献调研获得的依据,项目组分别开展了以下7个方面的研究,即:按照煤种分类煤矿粉尘毒性研究;接触剂量与尘肺发病关系的研究;个体呼吸性粉尘浓度与定点呼吸性粉尘浓度比率的研究;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管理限值研究;煤矿粉尘监测规范的研究;粉尘防治技术现状及应用研究;煤矿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分析方法及分布的研究。

记者:通过这次调查研究工作,项目组发现了煤矿作业场所的哪些粉尘问题?

张宝明:我们主要发现了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工作面实测粉尘浓度高,超标情况严重。虽然现有的防尘措施有效,但个别工作面粉尘超标仍很严重,如综采工作面个体呼吸性粉尘浓度最高为63.62mg/m3。按原卫生部标准,超标的点数占73%;炮掘工作面定点呼吸性粉尘浓度最高为9.61mg/m3,按原卫生部标准,超标点数占59.2%。

其次,现有的粉尘浓度标准不适宜煤矿井下实际情况。由于煤矿井下的特殊性和现阶段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煤矿作业环境粉尘浓度还不能完全满足现有的卫生标准的要求,在煤炭行业的可行性较差。另外,我国现有几个粉尘标准,对煤尘(矽尘)的定义、限值、监测对象均不同,也给企业的粉尘检测带来困惑。

最后,粉尘浓度检测的传统焦磷酸法无法满足要求。传统的焦磷酸法分析的是所有晶型的Sio2,并受无定形Sio2和难溶或不溶物质影响,而粉尘中的石英主要是α-石英。另外,焦磷酸法操作繁琐、周期长,需要样品很大,只能检测沉降尘,影响实验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因素多,也难以满足批量检测的要求。

记者:针对发现的粉尘问题,项目组提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张宝明: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粉尘浓度管理限值。煤矿粉尘所引起的肺纤维化改变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是粉尘的理化性状和在生产环境中污染分布的特性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危险因素是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煤的种类、作用场所中粉尘浓度(强调的是呼吸性粉尘浓度)和接尘工人的累积接触时间。不同的煤种类之间尘肺病和危险性有很大差异,除去粉尘浓度之外,煤矿尘肺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煤的种类,一般是无烟煤高于烟煤,烟煤高于褐煤。在同种煤,游离Sio2含量高于5%时,对于尘肺病的发生具有影响;当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小于5%时,影响不大。结合现场调研结果,建议制定符合我国煤矿情况,科学可行的、保证工人工作30年尘肺发病率小于千分之十的粉尘浓度管理限值。

按照现场调研成果,结合文献调研和分析,通过项目组专家论证,我们确定了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限值并制定了采样规范。调研结果将为国家安监总局制定煤矿粉尘管理限值提供依据。

调研结果提出的粉尘浓度管理限值,是在与之相应的采样点监测规范,以及游离Sio2含量分析方法下研究制定出来的,限值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监测规范和分析方法配合。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将采样点具体到某一点后更贴近实际。同时,应用红外光谱法测定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时,需要样品量小,能准确检测滤膜采集的呼尘中的游离Sio2含量,更具有快速、灵敏、操作简便、可批量检测等特点。

第三,要建立矿井综合防尘系统。落实煤层注水、机组高压外喷雾、长压短抽通风除尘和尘源跟踪喷雾降尘等高效技术,以及自动喷雾降尘技术在煤矿的应用,同时积极推广湿润剂、泡沫剂等新技术和新工艺;落实粉尘治理达标责任制,避免煤矿防尘设施流于形式或仅采用单一防尘措施,以防止治理效果达不到要求,从而影响煤矿治理粉尘危害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