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3:27

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法篇1

选取2014年我社区常住的高血压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我社区常住的高血压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阶段实施常规的高血压社区管理,未采取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观察组阶段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中应用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健康行为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4%,较对照组的78%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健康行为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更高(p<0.05)。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中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可更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以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管理;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的健康档案系统对患者的健康信息和疾病状况进行系统化的管理[1]。本次研究为了探讨健康档案在高血压社区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特选取了2014年1月~12月、2015年1月~12月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高血压患者各50例进行比较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我社区常住的高血压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我社区常住的高血压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高血压,均为社区常住居民,排除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患者。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61~79(70.15±7.62)岁;病程3~8(5.72±2.25)年。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0~79(69.87±7.85)岁;病程3~9(6.03±2.3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阶段实施常规的高血压社区管理,未采取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定期对患者进行血压监测,为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正确的服药方法以及按医嘱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并定期进行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观察组阶段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中应用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为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每例患者均需配备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电子健康档案中需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有效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还应包括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如服药方法、血压监测方法、不良反应处理措施)、运动锻炼方法、饮食控制方法、血压变化曲线图,并配以相应的图片,使电子健康档案更具有人性化特点;每月需对患者进行一次上门随访,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档案查询的方法,如平时出现疑问,可随时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进行互动,实现实时互动和共享;待患者血压保持稳定水平后,可每2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健康行为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其中,健康行为量表共包括心理健康、躯体活动、健康责任感、人际关系、压力管理、营养等6个项目,共有52个条目,每个条目的分值为1~4分,总分为52~208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健康行为越好[2];生活质量采用GQoL-74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4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为0~100分,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3]。

1.4血压控制效果判定[4]

良好:患者的收缩压降低幅度超过20mmHg或降至正常水平范围内;尚可:患者的收缩压降低幅度在10mmHg~20mmHg之间;差:患者的收缩压降低幅度不足10mmHg,或者未出现降低。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压控制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健康行为评分比较

观察组健康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社区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高血压社区管理的主体部门,主要负责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状况进行监控,以保障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在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管理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容易出现停药、漏服情况,对血压控制较为不利,其健康行为是保障血压控制效果的重要条件,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6]。而如何更加有效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管理是当前高血压社区管理方面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故有必要对高血压的社区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求积极有效的社区管理方法。以往的高血压社区管理中,往往采取简单的文本记录方法,对高血压患者的信息进行纸质档案的记录,甚至部分患者未建档,导致在社区管理过程中,无法实时了解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变化情况,管理体系中存在着滞后性,且管理效率较为低下[7]。电子健康档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主要是利用电子信息平台,为每一例患者进行个人信息的建档,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上门随访,可实时更新患者的最新信息,有利于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变化,了解患者的合理需求,并对患者的相关疑问进行解答,不仅为患者的疾病咨询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同时,还能有效督促患者积极服用药物,减少漏服、停服现象的发生[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后的观察组其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4%,较未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的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且观察组的健康行为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更高(p<0.05),充分证实了电子健康档案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中可有效提高血压控制效果。但在高血压患者的建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社区居民不予以配合、资金缺乏等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中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可更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以及生活质量。

作者:潘广辉单位: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

参考文献:

[1]凌利峰,董建成,耿兴云,等.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高血压管理模式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1,06(4):18-20.

[2]张惠芳.社区健康档案高血压病人管理中的体会[J].医药前沿,2015,5(30):388-388.

[3]周小洁.健康档案在社区高血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101-102.

[4]周爱惠.依托电子健康档案对社区高血压人群的护理干预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6):131-132.

[6]方志群.健康档案建立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3(11):846-846.

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法篇2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档案;社区居民;血压控制

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且与冠心病、脑卒中、心衰、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密切相关,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产生极大威胁,而且当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还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很低的水平[1],加强高血压防治工作对于保护我国居民身体健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工作中,我们采用了建立社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方式来加强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综合管理,现随机选取了2011年~2013年的35例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旨在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对于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61.1±18.7)岁,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1级(轻度)高血压11例,占31.4%;2级(中度)高血压15例,占42.9%;3级(重度)高血压9例,占25.7%。6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脑血管病。服药治疗情况:非药物治疗3例,服用钙拮抗剂17例、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8例、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4例,服β-受体阻滞剂3例,服中药或复方制剂5例,联合用药2例。

1.2方法

1.2.1建档管理按照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风险分级评估等对高血压患者个人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并予以分类管理,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实施治疗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对于风险评估为高危和极高危的患者随访1次/月,低危和中危患者随访1次/3个月。根据随访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健康宣教和疾病咨询、用药指导,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知晓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的必要性和长期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主动进行改变,讲解非药物治疗的措施和意义,指导患者科学地控制体重、限制钠盐、减少高糖、油脂的摄入、适当体育锻炼、保持心态乐观平和,戒除烟酒。在医生指导下对降压药进行合理选择,适时遵医嘱调整用药的类型和剂量,定期进行血压监测以便指导用药。

1.2.2评价方法和指标对35例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方式比较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患者血压变化、对高血压知识了解程度的变化。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学处理,计数和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建档管理前后患者血压变化建档管理前血压≥140/90mmHg者有24例,血压

2.2建档管理前后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建档管理前后患者对高血压疾病和保健知识了解的情况,各项调查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慢性病,需要进行综合、长期的治疗和疾病管理,治疗的最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平稳地控制患者血压,减少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2]。对于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管理,采用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可按照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风险分级评估以分类管理,便于执行个体化的随访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健康教育,可根据随访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健康宣教和疾病咨询、用药指导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知晓高血压患者长期随访的必要性和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主动调整改变,有利于社区高血压的整体综合防治[3-4]。本研究表明,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患者血压和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均有明显差异(均p

参考文献:

[1]张文兵.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建档分级管理的方法与评价[J].河北医学,2010,16(12):1514-1516.

[2]潘炳凯,蔡桂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124.

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法篇3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高血压治疗结果

中图分类号:R1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102-02

21世纪的中国慢性病是一个不断增长中的问题。以高血压为代表的一组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健康水平的重要问题。2006年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的成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27.2%,而控制率不足10%。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由其引起的死亡约占心脑血管死亡的30%~40%,导致的年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可高达人民币100亿元。由此可见,新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强调,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日益增长趋势的关键。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是高血压社区综合管理的措施之一。现将上海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管理作用,分析研讨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对象为上海古美社区卫生服务站辖区的高血压患者,自愿参加高血压健康档案管理,承诺配合医生工作。随机抽取160名患者作为调研对象,160例患者均为原发性高血压,其中男80例,女80例,年龄35~74岁。其中35~45岁10例,46~55岁47例,56~65岁63例,66~74岁40例。1级高血压75例,男40例,女35例;2级高血压60例,男30例,女30例;3级高血压25例,男15例,女10例。同时选取院医务人员(管理层人员、医务人员、防保人员、团队人员)160人一起进行调查问卷,从不同层面来分析电子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

1.2方法

1.2.1健康档案内容采用上海市统一的健康档案格式,由首诊医生推荐,在患者自愿的原则下,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一般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等,病史部分按照S、0、a、p格式书写,包括一般情况、高血压病史及目前相关症状、伴发的其他慢性疾病、家族史、不良嗜好、饮食习惯、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资料、高血压的分级及危险分层等。确定治疗方案时,综合考虑患者有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因素,制定相应个性化的治疗目标。建档后每月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1次,指导患者用药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每次随访情况均记录于电子健康档案。

1.2.2问卷调查对在我院建立高血压健康档案的患者160人进行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涉及高血压的基础知识,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高血压的自我管理以及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建档1年后再次回答问卷内容,评估、比较两次调查结果。同时对古美社区卫生中心我院医务人员(管理层人员、医务人员、防保人员、团队人员)160人进行问卷。内容涉及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后对医务人员是否有益,是否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用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差别(p<0.01),见表l。

2.2血压控制效果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前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有显著的差异。160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优良48例(30.0%),尚可66例(41.3%),不良46例(28.8%),160例患者血压控制率为71.3%。

2.3治疗费用

建立健康档案前后治疗高血压的年均费用间的差异。建档前.社区患者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费用为1428+289元。而建档后,社区患者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费用降为812+120元。建档前后,治疗费用间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

2.4对医务人员的影响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前后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111例医务人员表示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使其对患者的病情更容易及时了解,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3例医务人员表示对他们工作有帮助,易于管理。只有16例医务人员表示对工作无任何影响。

3讨论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我国社区人群疾病逐渐从以传染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而慢性病又是导致我国城市居民身心虚弱、残疾、死亡和医药费用大量支出的主要疾病[2]。国家对于慢性病的策略也由后端治疗前移,进行融合预防与治疗的系统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慢性病防治是社区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3]。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是决定高血压并发症的最基本因素,高血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降低血压[4]。因此,提高血压的控制率一级预防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负担的关键措施。电子健康档案能使一级预防有效、规范地进行。其优点在于连续性、系统性、及时性、主动性,医生能全面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和医生互动性良好,治疗依从性高[5,6]。

本研究充分表明,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进入千家万户,应用电子健康档案,应用体检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通过互联网进行综合干预,能有效地进行一级预防,有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缓解其病情。这也要求社区医生必须定期开展家访,为患者测血压,详细询问、记录病情,及时为病人调整好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医务人员而言,电子健康档案不仅可以使医生全面掌握高血压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的全过程,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

由于这项研究,我们也充分了解到目前高血压电子健康档案的不足之处:(1)未能做到全民建档;(2)社区部分居民不理解,不配合,影响了建档速度;(3)信息软件上仍有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未做成动态档案;(4)使用率不高。

高血压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慢性高发病,只有从多方面人手,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有效的降低血压、保持血压平稳的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对高血压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进行进一步完善系统化管理,才能更有效,更合理地做好一级预防工作,从而从实质上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降低了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雷松蕙,朱秀娥,李娉.对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的体会[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8(5):12~13.

[3]鲍勇.健康管理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基石[J].实用全科医学,2008,6(1):2.

[4]aSCC高血压协作组.我国部分地区高血压登记调查及治疗达标研究[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5,10(12).

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法篇4

关键词高血压健康教育健康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56

根据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8.8%,比1991年增加了31%,患者增加了近7000多万,全国达到1.6亿。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血压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并发症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疾患具有高度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在社区内开展高血压健康管理是目前高血压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将281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建康管理,实施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调适)与循证药物治疗等规范化管理,并定期随访,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高血压患者281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版)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65例,女116例;年龄40~85岁,平均61.2岁;其中1级132例,2级127例,3级22例。

方法:①建立健康档案与随访:依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辖区内3174名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共筛查281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包括个人档案编号、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病史、病程、症状、体征、并发症、生活习惯(烟、酒、食盐以及油脂的摄入情况)、运动情况、用药情况等。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危险性分层进行高血压分类、评价,建立高血压病患者健康管理卡,制定健康管理方案。填写高血压随访记录表,每半个月随访1次,血压稳定后,每2个月随访1次。②随访内容:对高血压的的认知程度、生活方式及行为的改变、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血压水平、用药情况、靶器官受损情况等。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健康管理方案,更新健康教育内容,指导用药,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③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相关知识,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调适,指导用药及自我监测血压。

结果

从患者建档时填写的个人档案与健康管理1年后的随访结果比较,可以得知,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对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的危害、摄盐的多少、油脂的摄入量等)与高血压的关系,运动对血压的改善等都有了较高的认识。健康管理前后血压变化情况也有明显差异,未有重要终点事件发生。见表1。

表1社区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分析表2010~2011年(例)

组别健康管理前健康管理后

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89281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32256

规范用药73167

血压达标113259

讨论

本组高血压患者通过建立高血压患者管理卡,进行健康管理1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收缩压平均下降11.2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7.6mmHg。高血压理想治疗(Hot)研究显示,收缩压降至139mmHg,舒张压降至83mmmHg为最佳水平,可使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高血压属于终身疾病,需要长时间服药,目的是控制血压,减少靶器官的损害,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有效地控制血压,必须进行系统有效的健康管理,规范和个体化的治疗。以社区为基础控制不良生活方式的综合防治模式是高血压控制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加强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成为提高高血压达标率的重要措施。本文的高血压管理方案是参照《2005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定的。研究表明,社区高血压患者通过健康管理,其血压(不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有明显下降。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懈地对被管理者进行健康教育,向被管理者提供健康生活处方及行动计划,使社区居民中的高血压病患者增加了预防保健知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长期跟踪被管理者的血压,提高了服药依从性,有利于整个人群血压达标率的提高;及时指导就医,提高被管理者的保健效率,延缓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率和达标率,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潘江,崔光华.150例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治疗随访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6,9(3):224-226.

2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张明.高血压的最佳治疗(Hot)试验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康复,1999,3(10).

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法篇5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防治;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15-01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也让一些临床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高血压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会导致患者出现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是临床治疗的主要原则[2]。社区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上,同样需要对患者实施健康管理路径。我社区对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健康管理路径干预,效果显著。详细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主要以我社区2011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病标准,其中男性患者有106例,女性患者有94例,年龄范围为43岁到83岁,平均年龄为56岁。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1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对照组在干预方法上主要采用常规管理模式,以药物治疗为主要内容。

1.2.2实验组方法实验组在常规管理方法上采用健康管理路径进行干预,首先组织医院人员结合综合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检查、健康知识宣传、防治指导以及上门随访,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进行随机检查评价,如若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则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寻找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同时需要将其记录在案。在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加以沟通交流,了解患者以及家属的意见和想法,从而对管理路径进行完善和调整。

健康管理路径内容如下:

1.2.2.1定期体检组织患者定期进行体检,从而了解患者的高血压情况,并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对后续工作进行安排和调整。

1.2.2.2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包括发放相关的高血压防治资料、讲座宣教以及交流座谈会。

1.2.2.3防治指导高血压防治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了药物治疗以及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需要指导患者结合自身病情进行用药,嘱咐患者坚持长期规律用药,并对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加强注意。

1.2.2.4上门随访定期对患者进行上门随访,并咨询患者的干预满意度,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对管理路径进行调整和完善。

1.3统计学方法此次研究中,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压均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均值,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压有效控制率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血压有效控制率比较上,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是导致心血管疾病以及脑卒中的主要因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社区高血压防治是社区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组织相关的医护人员对管理路径进行制定,从而实现人性化以及多角度的健康管理,保证患者血压的有效控制,加深患者的高血压防治意识[4-6]。在此次研究中,我社区对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健康管理路径进行高血压防治干预,效果显著。可见,管理路径在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王荣增.社区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控制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8):151-152.

[2]张勇.社区高血压防治与管理路径的探索[J].卫生经济研究,2009,2(10):98-99.

[3]沈培红.社区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13):104-105.

[4]茅建美.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干预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18):111-112.

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法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本院2009年10月到2015年3月144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且均与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诊断标准[2]相符合。其中,男71例,女73例,年龄为49~85岁,平均年龄为(67.41±6.94)岁;高血压分级:i级55例,ii级46例,iii级43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7例,初中至高中48例,专科及以上39例;无其他器质性病变,144例患者均对本组研究知情同意。

1.2管理方法。根据不同管理方法将14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正常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必要随访,观察组患者则进行社区健康管理,其健康管理方法如下:采取“一对一”形式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讲座和举办高血压的防治报告等。定时测量血压及相关指标并电话随访等方法进行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其内容包括:①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量。②减轻体重。③控制饮酒。④培养良好遵医行为。告知患者每日按时、按量服用,不能随意更改药物及剂量。同时,在健康管理中,注意纠正患者的社会认知偏差,注重其自我效能作用。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记录其管理前后的血压控制水平。1.4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血压水平。管理前,观察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分别为(105.4±11.0)mmHg、(161.2±13.5)mmHg,对照组舒张压和收缩压分别为(105.5±10.9)mmHg、(161.3±13.4)mmHg,管理后,观察组舒张压和收缩压分别为(86.0±2.4)mmHg、(128.5±4.0)mmHg,对照组舒张压和收缩压分别为(94.4±7.6)mmHg、(153.7±6.3)mmHg。

2.2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并发脑卒中1例,冠心病2例,心力衰竭1例,肾功能衰竭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6.94%;对照组并发脑卒中13例,冠心病8例,心力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4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38.89%。

3讨论

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法篇7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在自我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在社区范围内抽取19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普通的社区慢性病管理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辅导,半年后随访对其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干预组高血压患者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自我管理辅导6个月后,不论是平均血压(<140/90),还是血压控制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干预后对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知识、服药知识、血压监测、适当锻炼、合理饮食5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个性化的自我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存在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血压;自我管理;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a)-139-02

Healtheducationintheroleoftheself-governingtohypertensivepatients

LiLi,ZHanGShengcui

theFourthHospitalinJiaozuoCityofHenanprovince,Jiaozuo45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healtheducationeffectsonypertensivepatientsintheroleofself-governing.method:Sample198highbloodpresuresuffererswithintherangeofcommunity,dividedinto2groupstocarryonanordinarycommunitychronicdiseasesupervisionandhealthyeducation,halfyearslatercomparehealthyconditionprogres.Results:after6months,controlgroupaveragebloodpressureimprovedalot(0.05)。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两组在干预前均采取常规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管理。干预组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辅导,对照组实施普通的社区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

干预组采取以下措施:①由1名心内科主治医师、4名主管护士和患者成立自我管理小组。②定期讲座。每月定期把这89名患者集中举办原发性高血压知识讲座1次,内容主要是涉及原发性高血压防治方面的健康知识,包括高血压基本知识、健康观念、服药依从性、高血压与饮食、体重、吸烟、体育锻炼的关系等。③个体化教育和管理:对纳入自我管理小组的89名高血压患者,每周由4名主管护士进行血压监测,给予针对性指导,并把其血压控制情况录入电脑进行分期分组管理。同时,手把手教他们学会自测血压。④电话随访。对于外出和难以实现家访,或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复诊的患者,实行电话随访,1次/周,内容同现场访视,并详细记录,以备下次随访参考。

1.2.2效果评价在干预6个月后评价两组效果。①比较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②对疾病知识、服药知识、血压监测、适当锻炼、合理饮食5项指标作干预前后对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平均血压与血压控制率情况比较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高血压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与自我管理6个月后,不论是平均血压(<140/90),还是血压控制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干预前后5项指标比较

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干预前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服药知识、血压监测、适当锻炼、合理饮食5项指标的理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个月的健康教育与自我管理,对照组的5项基本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而对照组基本没有变化。对照组中,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基本知识改善最明显。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冠心病、脑卒中等重要致残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而基层专业防治力量相对薄弱;且往往只强调医生对患者的单向管理,只能做到单一的血压测量和简单降压药物应用,很难做到综合防治与个体化治疗的要求。综合防治与个体化治疗,特别是强调患者本人参与的非药物措施(如:行为生活方式的调整)、血压的自我监测等,比较适合原发性高血压这种需要终身管理、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因素的疾病。因此,探索高血压病患者的新型管理模式,采用健康教育充分调动患者本人的参与,对促进原发性高血压的自我管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2]。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知识不了解,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点。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症状缓解或稳定时不服药或不按医嘱服药;或有些患者一方面按医嘱服药,另一方面仍保持原来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通过6个月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不仅明显减少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改善了疾病对患者生活、情绪的影响。结果说明,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而在自我管理小组中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较高。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和个性化的自我管理不仅简便易行,易于让患者采纳,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增强患者的防保意识,进一步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减轻原发性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从而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减轻压力。虽然本研究不能取代传统的医疗保健服务,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明显可以从积极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中可以获益,如果能普遍实施,将在我国社区中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5]。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提示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和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有很好的血压控制效果,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见在专业防治力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充分发挥患者及其家属的潜能,社区病友的互助,将有望改善我国目前高血压控制率低、并发症多、管理覆盖面和可持续性有限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傅华,段广才.预防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2.

[2]傅东波,丁永明,杨柯君,等.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效果评价[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32(3):284-288.

[3]乔冠群,周建伟.南京市下关区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9):1266-1270.

[4]尹作香.高血压病防治健康教育新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8):82.

[5]孙荣花,刘瑞云.系统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2):57-58.

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法篇8

关键词:系统健康教育;高血压;自我管理能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36-01高血压患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三高”特点,同时又存在“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除接受常规治疗外,还接受系统健康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55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54.8岁,病程1-10年,平均6.4年,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压确诊为高血压(符合wHo诊断标准),患者的文化程度均为初中以上程度,理解力和认知能力正常,所有患者如愿时病情平稳,排除严重器官衰竭和其他疾病。

1.2方法:除接受基础治疗外的55例高血压患者,均采取系统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知识宣教,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用药指导,自我监测,心里护理等。首先成立系统健康教育小组,入组人员进行严格培训,熟练掌握叫康教育内容后进行考评,达标后共同商讨制定系统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和内容[1](张峥嵘系统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5),1157-1158)

1.2.1高血压知识教育:向患者及及家属介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表现,血压的正常和异常范围,血压控制的指标,血压变化的意义和并发症的预防。并告知患者高血压是慢性疾病,需要坚持不懈地长期治疗,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避免血压有较大的变化[2](杨秀芳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新进展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4),148)

1.2.2合理膳食:知道患者选择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量,每天控制在5G以下,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适量补充蛋白质,多食含钙和钾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土豆,茄子,豆类,虾皮、桔子、香蕉等食物,少食多餐,增加粗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必要时使用缓泻剂[3]杨健美,高金至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5387

1.2.3合理运动:指导患者进行适当锻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走、慢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等,科学地制定锻炼时间,视自身情况而定,一般在30-60min。

1.2.4用药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所服药物的名称、剂量、方法、时间以及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多数病人需长期服用维持量,告知病人遵医嘱调整药量,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用药期间知道病人起床时动作不宜太快,动作不宜过猛,防止直立性血压出现。对有血压计的病人,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血压计,定期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3]张建英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体会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2)71-72

1.2.5生活指导:知道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掉易引起高血压的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过度兴奋和激动,养成宽容待人的态度,克服对立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1.2.6心理指导: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多数患者有可能产生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细心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知道患者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1.3观察指标: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指标主要包括疾病知识的掌握,主动控制饮食,积极运动,自我监测,遵医治疗五项,采取计分值(20分),分为优良中差,12分以上表示优良,结合观察和调查,了解患者和其他指标变化情况及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和X2检验,以p

2结果

55例患者接受系统健康教育后,自我管理能力指标均显著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高血压患者系统健康教育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n(%)}

时间例数知识掌握主动控制饮食积极运动自我监测遵医治疗教育前559(16.3)16(29.1)12(21.8)6(10.9)17(30.9)教育后5543(78.2)49(89.1)47(85.4)41(74.5)52(94.5)X210.89.613.212.813.311.7p

时间例数治疗效果好中差治愈率(%)教育前5523151841.8教育后55457381.8pp

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法篇9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用药情况

1研究现状及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我国城乡居民基础性、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形式。血压病防治工作的立足点应该放在社区。根据我国卫生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提倡群众"大病去医院,小病到社区的就医模式",人们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然而我国慢性病患者和具有高危因素的居民的健康观念还很差,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低。调查指出目前中国高血压仍存在严重的"三高三低三不"现象,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患者知晓水平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不规则服药、无症状不服药、不愿意服药[1]。现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在生活方式、治疗态度、健康责任、及服用药物等方面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行为和习惯,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需认真普及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把预防及治疗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传递给群众[2]。

1.1高血压的防治措施正常人群的血压也要每天关注。不管是否患有高血压,我们可以自我监测血压,一般每天定时可以测血压3次左右,来帮助监测血压情况[3]。高血压之所以必须积极治疗是由于此症致残率高,可使人体各重要脏器严重受损--使心脏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发病增多、最终形成心衰;使脑血管发生出血或血栓形成,造成每年新发200万脑卒中患者;导致肾脏损害,肾功能不全,肾功衰竭等。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高血压伴肥胖者还是肥胖不伴高血压者,都应该进行减轻体重和控制体重的指导,尽量不使体重增加,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率。因此控制能量产能的同时,首先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Bmi>24kg/m2)高血压患病率均是体重正常人的2倍以上[4]。显然控制体重应该得到重视。可通过散步、慢跑、广场舞、骑自行车或游泳等方法,促使体重下降或保持理想体重。保持体重避免高血压的发生,提高生活生活质量。摄入过多的食盐,可导致高血压。而由于过高的钠盐可增加血容量及水钠潴留,而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肿胀,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食盐中导致血压升高的成分主要为钠,而膳食中的钾可以对抗钠的升压作用,但是我国人群膳食中钾的含量普遍偏低,高钠低钾对血压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1.2高血压治疗原则高血压的基本治疗原则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治疗本身是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必须详细了解病情及患者的生活条件、工作情况等,贯彻原则性与个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制定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1.2.1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合理膳食-减少食盐摄入,减少脂肪摄入,食用含钾丰富果蔬,并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②戒烟限酒-吸烟会使高血压合并症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并降低或抵消降压治疗的疗效,戒烟对心血管的益处任何年龄段1年后即可显示出来,戒酒和限酒可使血压显著降低;③适量运动和控制体重-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达11/6mmHg,而体重减轻10%,收缩压可降低6.6mmHg。④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精神压力是导致高血压及影响降压疗效的重要原因,患者应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参加文体及社交活动。

1.2.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在患者经非药物治疗后,如血压控制良好时,应继续下去。血压控制不佳时,应服用药物,并注意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调整药量。药物治疗适用于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即血压≥180/110mmHg,或具有≥3个危险因素,或已有心、脑、肾、血管、眼底疾病者。药物应用原则:①多数患者可从一种药物起始治疗;②应由小剂量起始,逐渐增加用药剂量;③不主张经常更换药物;④不主张随便减药、停药;⑤长期治疗中,每日服1次的药物,优于每日需服多次的药物;⑥50%以上患者需要联合用药。联合应用降压药时应考虑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选择抗高血压药物除了可遵循以上原则,还应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

2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建新南区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血压的控制和监测情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社区服务中心于2013年对建南社区180例居民进行了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对其进行高血压预防及治疗干预,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2.1研究对象①年龄≥18岁;②有高血压病史;③有糖尿病病史;④有冠心病病史;⑤有中风病史的人;⑥超重与肥胖的人。符合①和其他任意一条条件的居民均可入选。

2.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个人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表,对居民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内容为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个人疾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情况、冠心病病史,其中高血压病史包括首诊年龄、服药情况、服药种类服药剂量。生活方式及行为体重情况、吸烟史、饮酒史、工作强度、业余活动强度。家族史4大项。经审核后录入计算机系统。然后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使其了解高血压病的健康知识。隔2个月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内容如第一次。将收集的资料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

3干预内容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高血压知识的认识和正确的生活方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宣教,药师随家庭医生一同进行教育讲座,宣传高血压保健知识与用药知识。群体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对高血压的潜在危害进行系统的讲解,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并发放相关宣传资料。鼓励研究对象的家属与朋友共了解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动员他们共同参与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监督、管理和鼓励。

4结果

4.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180例具有慢性病的居民。其中高血压患者92例,男性53例,女性39例,男性与女性患高血压比例男性大于女性。其中50岁以上的人平均血压偏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水平也随之增高,表1。

在各类危险因素中,又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例如在主要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家族史就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男性性别易患高血压就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肥胖,血脂异常及缺乏体育锻炼则属于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目前心血管病预防干预的重点应当放在这些主要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上,其他危险因素则是依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干预。

综合干预各项可以改变各种危险因素后,心血管病危险可以大幅度降低,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或防止心血管病的发生。这是由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众多,目前我们只针对几种主要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而且我们对那些不可变更的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及心血管病家族史等目前还无能为力,对于那些目前还研究不足的危险因素,如高尿酸血症、高半胱氨酸血症、高超敏C反应蛋白等等,还有待积累更多的资料。因而心血管病预防的道路仍然很漫长。

4.2基本情况分析表1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男性患患者数大于女性。随年龄的增大,患者患高血压病的比例也随之增高。其中高血压患者集中在50~70岁,其中50以下的患者有6例,高血压年轻化。调查资料表明,近10年来高血压年轻化趋势不可忽视,病情控制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及劳动能力。因此,必须对青年高危人群给予更多关注。

4.3高血压用药方案分析在所调查的居民中,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共92例,均服用不同类别降压药物。为社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解答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新药的相关信息;告诉高血压患者有关降压药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与副作用;并提供相关书面知识指导;帮助高血压患者养成良好的遵从医疗行为,督促患者按时服药,认识降压药物,不盲目服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定制个体化用药方案。不随意更改或增减药物,为疾病控制提供有力保证。

4.4健康教育对血压水平的影响分析表3可看出干预后较干预前对于高血压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差异,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发病的发展与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有明显相关。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已取得较大成绩,受到国际同行认可,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5]。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对高血压人群积极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高盐、高脂、饱食、肥胖、精神紧张、吸烟、酗酒、生活无规律和缺少运动等。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存在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完全靠高血压患者自己来控制或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效果是很差的,家庭的支持能帮助患者克服慢性病折磨而产生的不遵医的懈怠情绪[6]。因此,社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必须要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和家属,甚至社会来参与,才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5讨论

本次调查是根据社区慢病管理中的一项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时居民免费体检的数据统计出来的,由于干预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各个项目对血压的影响,得出的数据可能有一定的误差,以所有档案中慢性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作对比,得出大体的变化趋势。

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在实施健康改善措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其效果,重新调整计划和改善措施,最后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①建立健康档案是健康管理;②建立健康档案后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③评价(认识健康问题);④干预(解决健康问题);⑤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其中健康危险因素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

参考文献:

[1]谢梁燕,徐秀兰.高血压病社区护理干预研究近况及展望[J].护理实践与究,2009(10):111-114.

[2]Bengtsona,Drevenhorne.thenurse'sroleandskillsinhypertensioncare:areview.ClinnurseSpec,2003,17(5):260-268.

[3]石玉荣.150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要点[J].社区医学杂志,2008,6(9):70.

[4]李晓霞,李艳文.高血压的预防及保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刊),2009,11(17):127.

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法篇10

对照组51例高血压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工作,在观察组中的60例高血压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管理,具体的健康管理内容如下:

1.1建立高血压患者档案: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把资料备案以作后期核对和病理分析,由于患者数量较多,在建立档案时务必对高血压患者的生理因素进行仔细的检查与记录。

1.2建立健康管理团队:对102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建立一支人员配置全面,相关医疗设备齐全的健康管理团队。整个团队首先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对病因、病史等相关资料进行问卷调查,便于后期健康管理的分类,这些资料都需建立详细的个人电子档案并上传到本院总资源库作为备份。然后对患者的血压、体重、身高、腰围的身体指标以及血脂、肝肾功能、血糖、血尿酸、血尿便等生理指标进行常规检查。

1.3管理内容:①分类:高血压患者的病因因人而异,不同患者由于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原因,在高血压的情况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进行健康管理时,所用的方法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具体个人情况来进行细致的分类,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②习惯管理:高血压的发生与人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就会使高血压患者发病陷入危险,所以管理团队的首要任务是对高血压患者的行为习惯进行严格的管理,实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为主要的预防措施,结合其他辅助管理手段,从根本上保障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

1.4效果分析指标:根据国家医疗机构相关规定,对于服用药物或者进行非药物保健之后,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所降低,这个降低的程度有具体的医学标准:①显效:收缩压下降20mmHg以上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②有效:收缩压下降10-19mmHg,舒张压降至正常,但下降未到10mmHg;③无效:均未达到上述水平。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51例,其中显效41例,有效7例,无效3例,临床效果较好,有效率94.1%;对照组患者51例,显效35例,有效5例,无效11例,临床试验总有效率为7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医学常见病,由于潜伏期较长,也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是由身体机能老化之后对于血压的控制能力下降,所以在老年人中,高血压有一定的普遍性。而高血压有许多并发症,常见的伴随疾病有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因此高血压及相关并发症将会对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由于病死率和发病率较高,逐渐成为近年来难以根治的病症之一。高血压的发生除遗传、年龄、饮食等因素有关外,也离不开社会、心理及个性因素的影响。根据对一些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跟踪调查及资料分析,如果对患者进行恰当的护理工作,如健康管理,将会极大的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有效遏制和减缓高血压患者死亡,对于保障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