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9:39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

通常我们将科学课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称为探究式学习(inquirylearning),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学习特定的材料、问题及文本时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完成理解、体验并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任务.探究式学习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倡导学生的深入参与,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感悟及发现,促进情感变化与认知变化的统一,能推进学生的经验系统与先前体验的不断发展.

■基于“问题导学”的探究式学习

“问题导学”将学生的“学习”作为根本的目的,教师借助于问题载体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现代教学的思想基石的“问题导学”实现了三个转变,即:教学重心由以往的“教”转变为现在的“学”,教师的作用由以往的“传授”转变为现在的“导”,学生也由以往的“听受”角色转换为现在的“学”.

案例1我们可以通过下述的问题来开展“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的学习.

让学生准备一条细线与一支笔,并把它们放在桌上,把细线当做函数图象,把笔当做轴,并保持不动,通过活动细线a,B两个端点,对笔和细线的交点个数进行观察,同时思考下述几个问题:

问题一:若a与B这两个端点位于笔芯的两端,那么细线和笔所在的直线的交点个数有几个?交点会分布在什么位置?

(1)图1能否算是一种情况?

(2)图2能否算是一种情况?

图1

图2

问题二:若a与B这两个端点分布在笔芯的一侧,那么细线和笔所处的直线的交点个数有几个?

问题三:细线与笔芯在何种情况下必有交点?若出现细线断的情况,是否可以保证?

问题四:根据函数零点的相关概念,上述结论该怎样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上述的四个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直观地确立了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

■基于“变式引申”的探究式学习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转化命题的方法就是“变式”.针对以往学过的命题,进行拓展、引申与变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而且也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思想、方法及数学知识的理解.

案例2已知f(x)=x2-2x+b2,若?坌x∈0,■,f(x)>1成立,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

变式:?埚x0∈0,■,f(x0)>1成立,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

引申:已知f(x)=x2,g(x)=■■-m,若对于?坌x1∈[-1,3],?埚x2∈[0,2]使得f(x1)≥g(x2),求m的取值范围.

■基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中使用“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及严谨性.

案例3有一壁画(图3),a为最高点,和地面的距离是4m;B为最低点,和地面的距离是2m.如果从C处(距地面1.5m)观赏它,那么和墙相距几米时,视角θ最大?

改编题:小明在国庆期间去参观画展,在壁画前方有垂直于地面的透明玻璃墙.图4是小明欣赏这幅壁画的纵截面示意图,已知壁画和玻璃墙间的距离oC是1m,壁画的高度是2米,壁画底端和地面的距离Bo是1m.如果小明身高am(0<α<3),若他在壁画的正前方的xm处欣赏壁画,那么观看这幅壁画上下两端所成的视角θ在x为几米时最大?

图3

图4

原题为单纯的数字计算,缺乏思维的张力,而联系实际改变的试题涉及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区分度有所提高.

■基于“构造创设”的探究式学习

从条件到结论的定向思考是我们解答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有些问题使用此种方法很难找到答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通过想象、迁移、变形、构造、加工的方法来处理题目中的信息,构建新的数学模型.构造法指的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实现命题转换,以找到答案的方法.

案例4已知sina+sin3a+sin5a=a,cosa+cos3a+cos5a=b,

求证:当b≠0时,tan3a=■.

证明:如图5,因点m(cosa,sina),n(cos3a,sin3a),p(cos5a,sin5a)均在单位圆上,连结om,on,op,则有│mn│=│np│,于是mnp为等腰三角形,其重心必在no上.又mnp的重心坐标x=■(cosa+cos3a+cos5a)=■b,y=sina+sin3a+sin5a=■a,故tan3a=■a÷■b=■.

■基于“批判反思”的探究式学习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可以将“认知冲突”作为诱因,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认知上所存在的矛盾的揭示,将学生置于“心理失衡”的状态.学生为了改变这一不稳定的状态,就会主动地寻找新的知识点与理论,以期实现知识结构的平衡.“批判反思”的方式效果明显:不仅能够刺激学生的智力心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及时地纠正学生在认知方面的错误,满足构建知识的需求.

案例4已知函数f(x)=│x2+2x-1│,若a<b<-1且f(a)=f(b),求证:-1<ab+a+b<1.

对此类题目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解答:

由a2+b2=2-2(a+b)变形为(a+1)2+(b+1)2=4,即为圆的方程,从而产生:

解法1:数形结合法,如图6,点(a,b)(其中a<b<-1)的轨迹是以(-1,-1)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的■(不含端点),设t=a+b,由线性规划知识可得t∈(-2-2■,-4).

解法2:参数法,由(a+1)2+(b+1)2=4及(a<b<-1)可设a+1=2cosθ,b+1=2sinθ(cosθ<sinθ<0),可规定θ∈π,■,故ab+a+b=(a+1)(b+1)-1=2sinθ2cosθ-1=2sin2θ-1,所以得ab+a+b的取值范围为(-1,1).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篇2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法,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案例教学(Case-studymethod)起源于范例教学模式,属于乔伊斯和韦尔(Joyce&well)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模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技能和心智,从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倡导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1.利用真实案例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接受式的理论讲解模式,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抑制。案例教学法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论文,课堂互动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反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案例材料可以是文字或音像,甚至是真人示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些生动的案例材料,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模式,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它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免费论文。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Bruner)的知识构造观点和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策略,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学生分析范例”和“学生创造范例”三个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能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评价和进行英语教学实践,并能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科学地进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工作。为了适应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学法》课程应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对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理解,致力于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及素养。

1.在教法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平台,实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

《英语教学法》课程本身依托于实践研究成果,如果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境,单纯拘泥于教法理论的讲授,即便教师把教法理论讲授得很深入、全面,活生生的教法也容易变成干巴巴的教条。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固定的教材,其基本理论框架大体相同,理论性过强,有效的教学法太少,操作性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反思教育论文,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意识、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实现教学理念的自主构建。应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过程中,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掌握教法理论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体现《英语教学法》“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学科特点,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法》实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反思及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介于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既强调理论又重视实践,它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进而达成实践经验的形式化、理论化。然而,《英语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教学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灌输教法理论,缺乏情景设置与活动安排,学生没有积极性,被动地参与回答,师生间的互动单一,学生对教法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wallace主张通过“反思模式”中的语言发展、知识学习、实践、反思等阶段实现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突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中,对教学具体情境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反思能力,进?促进感性经验向理性知识转变。学生完成对案例的理论分析之后,需要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评价该理论的实际教学效果,最后综合加工各种信息,在大脑中构建教学理论框架,形成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所以,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停留在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ü探索、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Α?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案例背后的教学理论、原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切实地提高教学能力。在《英语教学法》课上,教师呈现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来学习新的概念。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环节:

1.课前精选案例,设计教学过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精心选择所需要的案例,而且要确保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很典型,有代表性,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师还需要搜集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教育论文,设计适合讨论的问题及相应的拓展练习。另外,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选取能够反映当下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优秀教学案例,便于学生感受实际教学情境,了解教学的前沿动态。例如,在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之前,教师课前可准备一堂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示范课及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探究问题的方法等。

2.课堂呈现案例,提供探究方法

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案例的背景信息,然后让学生阅读或是观看案例材料。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或示范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获得的某种体会和感悟进行思考、分析、争辩和决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甄别各种信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层层推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理论原则免费论文。由于选取的案例一般比较复杂,蕴含许多问题,教师必须指定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形作有针对性的分析,探寻特定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各种背景因素。所以,教学法教师要具备分析案例的能力,将蕴含在其中的教育理论呈现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概念和案例情景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指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小组讨论案例,探究教法理论

案例教学本质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如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小组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组织和引导小组思考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执教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实际的教学处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案例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用观察、倾听、交流、决定以多种方式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小组报告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点评各组案例讨论的成果,总结案例蕴含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申教法理论的要点与适用性,并安排课后教学实践任务,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下教育论文,运用何种教法理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等。

4.小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应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指导教学实践,又能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深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首先根据案例设计教学计划,然后合作演练,最后对自身、对同学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指导学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创新运用所学教法理论,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演练过程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能够内化所学教法知识,形成教学理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独立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带动英语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能力。当然,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定因素,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对案例教学具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于连江,张作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6).

[3]刑志,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貉ПJ].2007(4).

[4]雷彩,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6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案例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07-0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并把科学探究列为具体内容标准的一个主题,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地理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案例式教学并不是全新的理念,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个原理都来源于众多的案例。”通过案例使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让他们更有效地参与探索和研究。地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重在说理,而理来源于众多的案例。案例教学更适用于此,况且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国内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就案例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环境知识、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我们查阅了他们取得的成果,理论性都很强,实践性相对差一些,尤其对我们现行的高中教材的针对性强的少之又少,急需一线教师研究适应于我们高中学生的案例教学法。

地理学教育应该是一个产生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探索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掌握概念和原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而反思高中地理学教育,长期以来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强“灌”学生强“记”,被动学习。而忽视或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普通高中实施地理案例式教学,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新课程理念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运作。通过“案例式教学设计”而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形成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观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从而改变我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通过两年的新课改实践,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现状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现总结如下:

〖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模式分为自然地理教学模式和人文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教学]

自然地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经过科学家长期研究和实践得出的结论。理论性非常强,比较生涩难懂,也比较抽象。让学生自己研究探讨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老师的引导,深入浅出,先把理论讲透彻,再把学生带到案例中进行理解深化,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产生的。它的模式一般为:理论提出——特例分析——讨论交流——作出结论——同例推证。具体实施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出示理论。这一步是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到地理的基本理论。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并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理论讲解让学生解疑,并对理论加深理解。

第二步:特例分析。这一步是提出问题,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任务,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可先让学生思考和议论,使理论融于案例中,更贴近生活实际。

第三步:讨论交流。这一步案例探究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应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已经在讲道理,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听老师讲已成为他们的迫切要求。教师讲解火候已到,就转入下一步。

第四步:作出结论。这一步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探究题,可能是按照例题“依葫芦画瓢”,并没有真正弄懂道理。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学生练习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讲解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从学生最困难的地方进行。

第五步:同例推证。这一步是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后,得到了反馈矫正,其中大部分学生会有所领悟。为了再试探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应该进行同类案例反馈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

[人文地理教学]

第一步:特例分析。这一步是提出特殊案例,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任务,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可先让学生思考和议论,通过案例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案例的选取采用以下几种途径:(1)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2)从多种媒体中选取有用的案例;(3)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设计案例。

第二步:推出理论。这一步是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到地理的基本理论。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并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教师进行理论讲解让学生解疑,并对理论加深理解。

第三步:讨论交流。这一步案例探究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应引导学生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更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除案例的提供、课堂结束时的简短总结由老师完成外(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案例),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结论都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当然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充分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地鼓励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发言。

第四步:举一反三。这一步是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后,得到了反馈矫正,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为了再试探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层,应进行同类案例反馈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通过讨论学习后能运用已经学习的理论来解决现实中的相关案例。

第五步:作出结论。这一步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探究题,可能是按照例题“依葫芦画瓢”,并没有真正地弄懂道理。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学生练习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讲解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针对学生最困难的地方进行。

〖复习课模式〗

复习课型的设计关键是设计好探究题,题型应多样化。如问答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填表、填图题和解答题。通过完成上述题型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它的模式一般为:出示复习题学生做复习题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构建知识结构再出示复习题(循环进行)。

〖习题课模式〗

该课型是教师巩固和深化知识的课型。教师在应用此课型时,首先应确定完成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相应的习题,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设计好一定梯度和层次的习题。通过练习,师生评议,达到学会解题,寻求思路,归纳总结,概括规律,理解、巩固、深化知识的目的。它的模式一般为:出示习题做练习师生评议再出示习题(循环进行)。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因进行提升的教学方式。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

本课题研究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等方面做了一点浅显的探讨,旨在更好地贯彻地理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和要求,推动地理学科教学的深入。由地理的学科特点,借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更重要。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结合我校地理教学的成功经验,及考虑学生的特点,通过依托地理案例的讲解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科学的分析方法,提高了综合分析的能力,提升了整体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篇4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式学习意义

问题探究学习模式的主体是学生,体育教师是主导者,是教学内容及要求的设计者,由体育教师去创设学生要探究的问题,以问题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解决该问题,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模式。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于是我们想,让“问题”作为桥梁,在体育教学中用问题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保持问题探究式学习心态,不断地在体育教学中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给学生铺设一条“轨道”,使学生能沿着这个“轨道”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因此,体育教师要设计一系列“渐进式的问题”来铺设这条“轨道”,使学生沿着这个“轨道”,逐步深入地通过探究学习来解决问题。

二、问题探究式学习的具体要求

1.要转变体育教与学的观念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传递式教学模式,将发现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用到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导趣让学生乐学;教师导思让学生活学;教师导法让学生会学。要创设情境,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作好准备。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的模式,缺少了主动发现这个重要环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困惑,并积极主动地收集资料,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课题,而创设问题情景则是关键所在。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两种: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一个乐意学习的人,肯定要比一个免为其学的人要学得更好。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与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2.设计体育教学中问题的几种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教师应逐步将启发式教学过渡到探究式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是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跟着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牵引下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这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手,一步一步地走到目的地,学生的主动性并不强。下面是本人在体育教学中创设问题的几种方法:

(1)问题导入法:在教学中,教师把教授的知识、技术或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成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在观察、分析、想象中寻求问题的答案。

案例:在田径弯道跑教学中,以举例提问方式导入教材弯道跑技术学习,教师设问:雨天,转动伞柄,水珠的飞行方向如何?为什么?用口哨作示范,握带子的一端旋转,如松手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本课所要学的弯道跑技术。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现象能直观地感受跑弯道的一些特点,同时培养学生发现能力。

(2)设疑探究法: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设置一些疑点,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案例:在进行足球脚内侧接反弹球技术教学中,以问题导入,如在足球比赛中需要接球时,一般用什么方法,你能说出基本的技术要点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同时强调接球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现在教师通过创设教学内容中的各种疑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主动地去发现探究问题,并通过自主、合作实践来分析问题,找出正确答案。本课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各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同学间的互学、互纠、互帮、互勉,达到共同探究脚内侧接反弹球的动作方法。

(3)对比解答法: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对比、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生动的案例比教师讲解或教育、批评对学生更为有效,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

案例:在弯道跑教学中,本人把学生分四小组,进行小组协作尝试学习。学生带着三个问题(①哪种姿势最难跑?②在圆上跑与直线上跑有什么不同?③出现了什么现象,你用什么办法克服的?圆上跑时有什么不同?)做圆周跑体验:用橡皮筋捆住双手跑弯道只用左手跑弯道只用右手跑弯道双手配合跑弯道。

案例分析:通过不同练习形式的体验比较、交流研讨发现弯道跑技术的特点,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案例探究师生互动师生互为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一轮的物理基础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实施“案例探究教学”,因此,许多物理教师对为何以及如何开展案例探究教学存在着一些困惑。本文试图从案例探究教学的必要性、理论基础、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案例探究教学是时代与现实的呼唤

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科学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学活动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的过程,而且是重视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过程。实践证明,案例探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传统的追求系统性的物理课堂教学把系统性的认识同教学材料的系统性混淆了。物理教学本应传授给学生系统性的认识,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各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从而上升为一种积极、能动地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但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却仅仅着眼于提高升学率,教师和书本几乎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和书本是权威,学生只有把书本上的条条都背会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分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苦读课本,不敢越雷池一步。殊不知物理课本中所介绍的知识只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科学的全部,真正推动科学前进的动力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应用,传统的教学由于缺乏对学生这两方面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是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学生由于对科学知识的来源缺乏了解,把科学知识看得很神圣,不敢怀疑,由于对科学方法缺乏了解并对自己没有信心,导致学生缺乏科学创新的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是实施案例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改革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标准》指出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物理课程是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按照传统的课程理念和习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物理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他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学生由过去从开始学习科学的概念、规律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物理新课程中实施案例探究教学的策略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没有探究就不会有发现。作为中学生,一般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即科学家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的途径去发现人类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因而实施案例探究的重心就在于诱导学生领会科学精神和应用科学方法,探究的本质在过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案例探究,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在某一具体案例探究中,必将会把多种科学方法渗透其中,以学科的基本知识为载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

案例探究教学的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实际上,案例探究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的发现过程。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案例探究中要以“师生互为主体”为中心,最大的任务是要不断地研究学生,努力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牢固树立教学方法受制于探究过程、教服务于学的观念,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从探究中学会学习。下面从三个环节的实施对案例探究教学加以探讨。

1.“教师设问”,着重启发诱导

案例探究教学是围绕某一具体案例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实施的每个具体步骤中,教师要围绕该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系列问题设计,使之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某些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在此环节里,问题的提出要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只有对所探究的案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想学、乐学、善学,继而获得思维发展。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诱导作用,在探究过程中刻意加入方法、能力的渗透式培养,以通过教师的“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来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而使教学深入到“以诱达思”的境界,从而调动学生探究性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2.“学生探究”,注重思维发展

在确定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践、体验内容包括三个部分。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通过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方式获取资料,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马上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案例探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生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他们会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合作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能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③表达与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们会将取得的收获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逐步丰富个人的探究成果,培养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3.“师生共探”,学会反思与感悟

这个环节着眼于“交流──互动”式教学的实现,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肯定还存在某些困惑,那么教师就要在这个环节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感悟,以便升华新体会的认识与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种由成功的学习而产生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因为反思是督查、检测、调整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在总结案例探究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学习、探究活动,让他们学会发扬自身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让他们在充满信心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思维方式。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对案例探究的行为反应中获得反馈信息,以掌握学生的案例探究发展的程度,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行动。

这一环节特别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投入意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并通过师生交流的协同作用以及与其他学生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达到发展学生自身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协调与共振,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为此,在这个环节实施过程中要着力于建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尤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和发展主动、能动、促动的意识和能力,因为主动是创新的起始点,能动是创新的突破点,促动是创新的立足点。其中,尤其应重视以下三点。①双向主动: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相反,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在此期间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探究问题的知识水平,该问题中隐含的争议性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探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探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探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同时,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②双向能动: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对对方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对讨论的内容尽可能深化。在此期间,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应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③双向促动:教师的提问、启发对学生是一种促动,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促动和挑战,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业务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

四、物理新课程中开展案例探究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案例探究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吸取,但要防止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观念来对待案例探究教学。为此,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在平时得以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同时,这种没有界限的学习,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更广;另外,教师要能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科学方法、科学素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踏踏实实地学习。

2.案例探究要真正落实活动的教育价值

探究的内容有些本身并不复杂,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如果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可能要花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会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3.案例探究活动的设计要适当

首先,活动的设计应当丰富多彩。教材中的案例探究活动可以依收集证据方法和途径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活动建议。其次,活动的设计应以科学方法教育为重要线索。案例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最后,活动的总体设计应当具有合理的能力梯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模仿、练习、部分独立设计直到独立设计等阶段。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当他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他应该能够运动科学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去做出判断或决策。

参考文献:

1吴永熙,张德启.试论物理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篇6

论文摘要: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力的合成即矢量的运算定则是一个难关,传统教学方法是分散教学难点,直接教给学生力的合成定则,再让学生在实验验证和反复运用中逐步深化对力的合成定则的理解。对照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创设物理情境和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为主,加强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间的相互反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一、情境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背景

在教的过程中,倡导民主平等教学,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民主则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了师生间的平等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因此要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统一。对物理学科来说,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的是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对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探究找寻答案。情境与探究相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强调围绕解决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而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贯穿于问题解决过程始终的情境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主动构建包含在问题中的知识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情境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内涵

情境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达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二力合成的学习情境和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是教学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中调动眼、耳、口等各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则学习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是“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

为此创设情境和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主线:①在课堂教学上首先通过演示二力合成的图片,模拟二力合成的实际生活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先让学生得出二力合成可以用“等效代替”的思维方法。然后在师生共同完成随堂小实验的基础上讨论自己的探究方案。②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透过生活中的表面现象去探究规律,教师再分析并总结,给学生提供科学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得出正确而科学的结论。

三、教学案例反思与总结

贯彻课改精神,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动手实验中学习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分组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合作探究的精神。要相信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转贴于 (一)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应体现科学探究的特征、方法和过程,而对于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习”而盲目追求探究的形式,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探究的步骤,领悟探究的方法,自主地建构知识,探究过程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本案例中对二力合成规律的猜想,对学生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案例由生活情境出发引出了二力合成的等效代替思想,由师生共同的随堂实验铺垫了探究实验的思路,另外还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作用,通过计算机采集到的数据同步画出力的图示,学生很容易逻辑推理、猜想、验证出二力合成的规律。知识靠学习者自己建构,而不是由教师提供。

(二)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DiS数字实验系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逐步地进入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验,实验数据处理平台,它能充分展示教师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不同的需求实现自己的设计愿望。在本案例中,通过计算机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就减少了实验数据的处理时间和提高了精度。

(三)当然在本案例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

(1)有少数学生动手能力差,个别女生不敢放手做实验;(2)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数据能力和作图能力掌握不够,所以在实验当中有些组未能完成实验。

总之本案例以情境创设与实验探究相结合为主,充分体现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将物理情境、实验探究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探究意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

知识产权法是法律专业领域的重要课程,其所包含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面对晦涩难懂的知识很难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也给学生的理解与感悟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不同于以往说教的授课手段,案例法能够有效转变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使之更加直观和生动,助力学生更高效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深入探索当中。因此,教师需要明确知识产权法的课程发展目标,将案例法深入贯彻下去,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就具体的案例知识进行有效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及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当下比较受欢迎且在育人效能上比较突出的一种教学手段,具体指在教学实践期间,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合理搜集丰富的案例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直观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案例的支撑下进行深入探索,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应用意识。在知识产权法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实践意义十分显著。能够有效转变课堂上基础法律概念的具体呈现方式,通过案例的支撑构建更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案例导向下建立起独立思考的良好意识,并启发其对具体的案例内涵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律进行深入探索,从而助力学生所具有的实践和应用素养获得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师需正确看待案例法这一育人模式,并将其合理应用到知识产权法的教学活动当中,推动这一课程在教学领域实现深化改革。

二、案例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一)科学选择案例,明确目标。在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其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点,合理搜集相关案例,以此为支撑对具体的课程目标加以明确。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实现有效落实提供重要的行动参考,助力课程教学实现深化改革[1]。例如,在新时期社会环境下所兴起的剧本杀行业,便存在着侵犯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不良现象。教师可以选择某一社会案例,将其导入到课堂当中,即“XX创作了一部剧本杀作品,在他邮寄给外方剧本杀机构测本之后,发现被该机构盗版,提前印刷和进入市场,导致该名作者经济损失严重。”可以发现,该机构严重违反了知识产权法,盗用了作者知识创作成果,因此,在确定具体的案例之后,教师合理制定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层面出发分层设置目标,鼓励学生积极搜集与案例有关的知识产权法相关基础知识,并探索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技巧,并促使其在案例分析中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二)基于案例创设联想情境。在案例导入之后,教师需基于现代化教学载体有效支撑对具体的育人环境进行优化创设[2]。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启发,促使其能够在观察中深入理解案例背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结合剧本杀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例构建直观的动画,模拟案例中的人物以及情境进行情境展示,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学习期间,就具体的案例要素,包含的人物关系以及所涉及的知识成果加以明确,让其能够确定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对整个案例加以熟悉和掌握,从而更好地对具体案例展开深入探究。(三)科学分组,搜集基础理论素材。在案例展示之后,教师需根据所了解和掌握的具体学情信息基础,针对班级学生进行均衡分组。然后引导其围绕上述案例有针对性的搜集相关的理论资料。拓展和丰富学生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方面的常识储备,为接下来的深入探究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目前关于知识产权法的理论研究。也可以搜集相关的新闻报道,了解关于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国家的所做出的处罚决策。(四)确定探究任务引导深入探究。在做好前期准备之后,教师需要合理设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更自主、规范地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从而让学生能够更自主地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学习当中[3]。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期间,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座位分配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将各个小组的围成一个圆圈,这样方便成员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期间,教师需要从每个小组中挑选出一名组长,明确其所具有的具体职能,引导其组织协调内部组员分工,做好案例讨论活动的主持活动,从而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能够规范性开展,也能够让课程教学高效进行。在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期间,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引导职能,全面关注各个小组的综合学习表现,针对其在案例研讨中所面临的困难给予其有效的指导和纠正,从而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也能够促使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推动各组的探究活动能够高效、稳定的落实。(五)案例汇报与发言,梳理思路。在引导学生讨论完案例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好汇报工作。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通过有效讨论和互动交流,就具体的学习思路进行有效分享,总结并阐述观点。并在案例讨论之后,通过组间互动的方式,分享小组内部在案例探究与实践分析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让班级学生在知识产权法案例探索方面的学习能力获得全面性的提升。在学生汇报完成之后,教师需科学开展评价工作。可以利用微课这一载体所具有的资源直观整合功能,将学生在案例探索中的综合学习表现,进行可视化记录,然后进行直观展示。针对学生在案例活动当中的综合表现进行科学指导,促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自身的学习品质形成准确的认识,并不断地进行自我规范。

三、案例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一)保证所选案例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在应用案例法全面开展知识产权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尊重课程的发展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诉求科学选择相关的案例资源。要遵循时效性与针对性的原则选择案例,从而保证所构建的教学活动体系更具有规范性,也能够让学生扎实掌握丰富的法律常识储备。首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切实关注国家在知识产权法方面所制定的战略法规,以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知识成果类型的丰富,在法律要素以及具体的执行标准方面所做出的修缮和调整,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一定即时性的案例,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所掌握的课程内容更全面,从而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一般情况下,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挑选三年之内的案例,这样能够保证针对案例所做出的法律裁决更加符合新时期的法律法规执行标准。同时,也要保证所选择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特征,能够切实反映与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有关的社会现象,让学生通过案例看到本质,更深层次地掌握相关的法律内涵。不仅如此,教师要保证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要充分发掘具有较强生活化特征的案例,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生活常识储备的支撑下,更好地参与到案例探索当中。从而让其能够在案例探索中积累更加丰富的法律生活常识,避免在今后的成长与社会实践中,因为自己在法律常识方面的缺失,做出违背知识产权法的不良行为,进而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法律素养[4]。(二)创新案例形式,构建多元化案例活动。在教学实践期间,教师需关注学生在知识产权法方面所呈现的具体学习诉求,在具体的案例教学形式上进行合理优化,对具体的活动环境以及实施渠道进行有效拓展。从而让学生拥有优质且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通过多种活动有效开展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对知识产权法内在含义的理解与感悟。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围绕具体的案例进行有效探索。以“专利侵权”等为例,为了让学生对等同原则教育认知,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素材导入到课堂上,然后为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育人目标。引导其在组内协调分工的学习环境,就具体的案例资源进行有效整理,让学生自主发散思维,阐述自己对案例的观点,就侵权的具体判定步骤进行有效梳理,并在阐述时表明所运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课堂上践行案例法时,教师需遵循师生互动的原则,构建开放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实施案例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构建模拟审判的教学模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知识产权法具体应用以及真实的审判环境进行模拟,然后引导学生扮演角色,站在司法人员的角度客观分析案例中所存在的违法、违规等不良现象。此外,教师也可以基于具体的教学案例,科学组织诊所式的育人模式。与当地的相关司法机构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拓展学生的实习空间。让其有效接触具体实际案例,然后就案例进行有效诊断,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客观利用知识产权法等基础内容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三)借助先进载体,拓展案例资源储备中心。在案例教学期间,教师需关注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课程内容就具体的育人资源进行有效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拓展,进一步构建资源储备中心,从而保证课程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合理借助微课拓展育人空间,打造线上互动交流体系。

四、结论

依前所述,知识产权法是重要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基础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如果教师针对基础概念进行灌输和说教式授课,则很难让学生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产生深入参与和探索的兴趣,同时也会给学生的思路启发和思维训练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新时期的教改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育人手段,将案例法有效地贯彻和应用到教学当中。科学选择案例,合理设置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受到良好的启发,从而更深入和全面地分析知识产权法的内在含义,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潘.知识产权法实践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法制博览,2021(02):187-188.

[2]田妍妍.对知识产权法学教改的反思分析[J].法制与社会,2020(33):158-159.

[3]白丽.“知识产权法学”案例教学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1):50-52.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

引言

早在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就强调了要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者其他成人不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于一体[1]。当前探究性学习一词比比皆是,张忠燕对我国中学生物教育领域有较大影响的4种期刊《中学生物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和《生物学通报》中2002-2009年的497篇论文进行研究。发现教师探讨探究性问题产生的案例共计413个,其中直接或间接来自教师或教材的比例高达69.2%,而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仅占10.2%[2]。从这些研究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中学生物教学虽然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教改,但还停留在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教学,而不是学生为主导的探究性教学。对于中学生物教师而言,如何进行探究性学案教学,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对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教学进行初步讨论,从探究性学案的提出入手,讨论了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的设计思路、实现途径、评价等。

一、探究性学案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逐年深入,以教师为主题的教学理念已经被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所代替,学案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体验过程的特色,其重要性逐步体现。其操作步骤一般分为“提前自学、情景研讨、归理拓展”三个环节,它的价值追求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式,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6]。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到目前为止,也总结了一些学案的使用经验及值得思考之处[3-6]。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方式早在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就进行示范推广。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提高学习能力。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主要特点有: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7]。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和现代教学论思想看,现代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其中主体应该是学生。国家新课改的中心思想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身要转变观念,更要把学生的“学”的观念转变成“探究”的观念。学生如何形成“探究”的观念呢?虽然学生观念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但有一个良好的探究性学案则对学生观念的改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言之,探究性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以探究性(在中学阶段可进行初步的探讨性质)为目的的学案。根据中学生物学科不需太深的理论知识、贴近生活、易于观察实践、很强的开放性、容易吸引青少年注意力等特点,相对于数学、地理、英语等课程,中学生物课程更容易推广探究性学案。

二、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的设计思路

与一般学案相比,探究性学案同样应该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问题导学、达标练习和推荐作业等部分;但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和开放性。

探究性学案的设计思路为:

(1)紧扣教学大纲制定明晰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突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易误点、易混点、易漏点,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一定的导学性、开放性;

(3)导学问题设置过程中要尽量创造条件和时机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

(4)达标练习和推荐作业中不仅要注重学习效果的检验,而且要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节课。食物链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明确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这些都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以设置如图1所示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导学:

图1:导学用的自学题目

在达标练习和推荐作业中可以设置如图2所示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图2:供学生思考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三、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的实现过程和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能力,探究性学案的实现过程和途径可以更加灵活开放,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依据青少年的成长特点,中学生物的探究性学案可以灵活多变。比如,农村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的采取动手方式,比如学习植物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麦、玉米,动物教学时可以关注猪、牛、羊等。并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等等;而城镇生物教学过程则可以更多的采用多媒体方式以及联系公园的植物和家里养的宠物来加大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探究性学案的组成有以下几部分:

教师设计学案

学生依据学案按教师要求自主学习

学生感知问题并且质疑提问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师生互动分析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解决了问题并消化知识

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当堂训练

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节课为例(图3所示),以多媒体方式来描述其探究性学案的实现过程和途径:

图3:课件: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图4学案中师生共同构建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案上的基础反思、以及能力提升的问题(如图5、图6所示)。在学生做完之后,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时可随机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4道题,进行pK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进行及时评价并讲解。最后布置下节课所需的课前准备。

图5:学案中基础反思的问题

图6:学案中能力提升的问题

教师在讲授这节课后,在自己的学案上完成教学反思。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指导。这样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四、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在实施探究性学案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一途径,教师可获得学生思想动态及学习状况的反馈,为持续改进教学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学生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

依据评价的方式及作用,探究性学案教学的评价方式可分为:单个学生自评、多个学生成立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档案袋、调查问卷、观察学生行为等[2]。

仍然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节课为例,以观察学生表现的形式对其探究性学案进行评价。可以设置如下形式的观察学生学习行为的角度并设置相应的打分等级,例如:如下表1所示:

表1:学生自我评价表

五、总结

本文以中学生物为例,对探究性学案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探究性学案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并明确了探究性学案的设计思路、实现过程和途径、评价方法等。对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玲玲,袁均林,崔鸿.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适应性[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2月,第24卷,第1期,p69-71

[2]张忠燕.中学生物探究教学现状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5月

[3]宋凡.中学地理学案教学实践探讨[J],现代阅读,2011年9月,第9期,p166-167

[4]于新刚.“理想课题.学案导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有关学案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1年第11期,p144-145

[5]孙桂芳.学案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辩证使用[J],学周刊,2011年第11期,p158-159

[6]唐筱玲.学案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思想战线,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7卷,p390-392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篇9

1.1发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有传统课程无法达到的特性:广泛的参与性。探究式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行组成小组进行学习合作。通过寻找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主题案例进行研究,之后用艺术法学的知识制作课件进行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件制作与演讲的过程中,首先学生会对艺术法的课程知识进行了解,其次学生选取的都是自身感兴趣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会更有针对性,更加激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会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法的研究与学习能力。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艺术法学科进行理解,在遇到关于艺术的法律问题上,也会更加理性的进行认识与分析。因此在艺术法探究课程的改革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更获得法律案例的模拟感悟与体验,这种体验会帮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受益匪浅。1.2拓宽学生合作渠道,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式课程的第二项意义在于提高学的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现代学生学习中,很多学生习惯自学,因此在与同学的交流上少之又少。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合作完成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更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所建树。因此在探究课程中,小组合作是比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探究课程会引导学生共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利用集体的智慧对艺术法的学习进行研究,不断拓宽艺术学习与创新形式。而且,通过不断开展艺术法的知识专题学习,学生可以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点评,有利于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程度,培养整体的团队合作意识。1.3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术水平。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中,提高最多的是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艺术法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与学生学习方式,面对艺术法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设计与艺术活动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其次联系与理论知识的运用从而解决实践问题,通过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艺术法的探究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由两方面进行授课的。其一是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在课时的分配中,选取较少的学时对艺术法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与记忆,帮助学生梳理艺术法的基础知识点。为学生后期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行知识铺垫,这个部门是由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的。其二是可以通过对艺术法案例的分析,来进行法律知识的实践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课堂讨论与自主学习来领悟艺术法的知识特点。

2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

2.1基本课堂进行艺术法授课。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的建设中,首先应该对课堂知识进行讲授。只有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才能保证学生在后期的自我研讨中能够顺利进行。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的建设中,首先应该依据艺术法的课程教材划分重点,帮助学生整理书中的知识流程与知识框架。通过不断的备课与自我研讨来整合书中知识点,通过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以系统的课堂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可以快速实现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而在系统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课堂模式的革新。要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授课方式进行艺术法学的基本范畴与法学理论的讲解。2.2分析典型案例。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是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现有的艺术市场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艺术作品所遇到的问题。以知识案例为媒介,可以通过系统的知识理论框架,组织引导学生对艺术法案例研讨。通过不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进而提高对艺术法案例综合的分析能力。艺术法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是可以加深并提高学生自身对法学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让学生理解到艺术法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艺术法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艺术法知识的应用与理解,在面对并解决现实中具有争议自身作品问题时,可以学以致用,完善法律观念,提高个人法律应用能力。2.3辩论模式。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建设中,可以采用辩论模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法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针对艺术法的主题论辩式课堂,可以将辩论范围放在学生所关心的模块上。例如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所遇到的版权问题,在销售艺术品时需要注意的法律法规,还可以包括在对艺术品进行展览与收藏过程中,遇到的拍卖、鉴定、保险、税收、知识产权等等的法律问题。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日后遇到该种问题时能够快速有序的进行解决。

3结语

艺术法探究式课堂,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将教学模式分类为三方面:理念、实践、效果。从理念出发,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进行扭转。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授课与听课不再是单方面的权利,二者均是教学过程中受益的主体。艺术法课程教学过程强调的是“双主体学导式”互动,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兴趣制定学生能接受的授课方法。而学生也在兴趣的引导下同教师产生良性互动,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艺术法的探究式课程可以把艺术学理论知识灵活化,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着眼于艺术学科创作的科学教学理论。

作者:李娜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1).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现状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其理论

1.1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一词在中国汉语词典中有“探索研究”的意思,即努力寻找,解决问题,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致力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质疑、探究、谈论问题并且能够表达观点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不仅增添了教学教育的活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历史学科的确定性及史实性特点决定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看待问题,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能做到较为全面的比较、阐述和概括,具有与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交流。所以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教师讲授、满堂灌的教学实施现状。

1.2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实践参与性原则。探究式教学所具有的自主性特点决定每个学生要亲身体验,动手动脑,实际性操作。所以教师早教学过程中要从实践参与性原则出发,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学习当中来,每个同学就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交流,学生探究问题过程中,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予鼓励与肯定,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创新性原则。探究式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使历史教学具有启发性、创新性,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能引导学生结合古今,启发创新性思维,形成独特、新颖观点。(3)开放性原则。历史学科本身经常具有争议性,评论优劣也是由后人点缀上去的,探究性教学不应该局限于学生掌握知识与否、考试成绩如何,而是更加注重能否利用历史概念和原理,对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更注重形成评价,对于历史性问题的讨论,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2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2.1传统式教学缺陷

传统式教学是灌输式教学,严重影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中学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但被名牌大学,重点高中所禁锢,学生学习知识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说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而教师的教学空间狭窄,仅仅限于课时、教材,过分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师直接按教案去“教教材”,把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活动锁在狭小的课堂和教材空间里。

2.2采用单一讲解、背诵教学模式

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中,更多停留在对历史材料的表面讲解中,将历史性事件的内容、评价、影响等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将其背诵就进行下一章节。在这一传授过程中,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对这一历史性事件的理解程度以及接受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大为下降。

2.3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中学历史学习的总体目标是学习人类社会发展脉络,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学习历史经验,学会使用科学的历史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行的历史教学没有让学生学到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没有实现中学历史新课程目标,而是重点培养精英,以升入重点大学为目标,学生发展空间狭小,没有获取知识,更没有经历历史结论得出的过程。这种教学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提高学生的素质,更没有达到历史新课程的目标。

2.4学生需求难以满足,压制学生求知欲

从高点来看,他们的身心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敏捷,求助欲望强烈,加之现在科技工具发达,他们具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但由于现行灌输式教学以及升学压力,导致其活跃思维被紧紧压制,每日毫无思考的捧书背诵,对历史知识学习兴趣低下。高中生身心发展被重重压力阻碍,求助欲望不强烈,更是缺乏谈论交流时间,不能直观的对历史知识做出全面的分析。

3探究式教学应用策略

3.1保证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

探究式教学的原则决定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行探究前准备,教师精心设计材料或者案例,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能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完全纳入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不能只注重探究的结论,应该注重学生探究过程。

3.2实施案例教学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从各方面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创造适宜的探究学习环境,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中,仅仅充当“导演”作用,学生起到“演员”作用,比如在洋务运动中,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后,可以演绎一场慈禧与大臣开会商定洋务事宜的场景,从中身历其境的领会和感受会议内容,感悟其历史意义,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一个展现的空间,适时的给予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案例中得出的结论可以提出质疑,阐述自己的看法,以确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根据内容及其他条件进行删减,可以运用戏剧化的手段来讲解历史内容,但一定遵循适度性原则。

3.3创设问题情景

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体验学习全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将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式去解决问题,与其教师告诉学生十个问题的答案,不如学生去认真探究一个问题。

设立好问题情景之后,可以采用划分小组的形式或者独立探究、讨论式探究进行学习,具体采用什么形式由具体内容而定,例如进行专题讲解时,如“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让学生独自在阅读课文之后,自行整理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教师可以从政治、劳动力、经济、市场等方面进行指导。对一些伟人或者重大历史具有争议性事件进行探究时,可以分划小组,进行辩论。

探究式教学本身就具有灵活性,怎样设立问题情景,采用怎样的探究形势都是依内容而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给予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其自信心,一改过去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加强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4结论

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获得课堂体验的同时,又掌握知识与学习技能,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学生成为主体地位,开动了脑筋,在学习中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钟钱江.实践型作业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9).

[2]陈丽珍.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案例[J].基础教育研究,2003.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习知识的自主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