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后勤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0:21

基地后勤管理制度篇1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工作对其整个业务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后勤管理越来越重要,必须从后勤制度体系建设出发,对各种制度管理模式进行综合性分析,提高水利行业后勤制度管理水平,为后勤制度体系全面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综合模式出发,推动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形成水利行业完善的后勤制度管理体系,提高水利行业制度管理水平。

关键词: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

水利行业在新的发展阶段,后勤管理面临资产增加、管理队伍壮大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在制度体系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协调和沟通,形成完善的后勤综合管理制度体系,为节约型后勤管理制度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后勤制度管理与制度建设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提高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各项工作的全面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行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节约型后勤制度体系建设,为后勤的全方位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水平,为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全面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基本思想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

水利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不重视后勤管理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后勤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节约型后勤管理制度建设对整个水利行业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思想意识出发,提高水利行业后勤制度管理水平,为后勤制度的全面优化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后勤管理制度建设与整体管理意识提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利行业的制度体系建设水平,为制度的全面优化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1]19-20。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降低各种资产的维护成本,为资产的科学利用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办公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的配置标准出发,确保各项资产配置能够符合水利行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水利行业的全方位资产配置水平,为资产的全面优化和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稳妥的提高水利行业的发展水平,为水利行业全面构建制度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模式科学化与健全管理机制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模式在新的市场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确保各项后勤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水平。在不同的后勤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制度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后勤管理机制建设与后勤管理模式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后勤管理战略,为后勤管理的全面创新和综合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优化的过程中要从管理机制建设出发,通过全面协调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通过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形成良好的后勤协调管理机制,提高后勤的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2]16-17。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总结经验,在管理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管理制度,全面消除管理中的漏洞,为完善各项后勤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后勤管理要从节约型后勤管理的总体思想出发,确保后勤管理能够符合管理合同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提高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制度的全面优化提高良好的平台。

(三)解决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手段落后的局面

水利行业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通过优化各种管理方案,提高管理手段的整体水平,通过科技手段把各种后勤先进管理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中,为后勤各项管理制度的优化和综合管理模式的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面临水利行业庞大的后勤软硬件环境,必须从综合管理角度出发,管理手段需不断的改进,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平行业的后勤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手段只有不断地优化才能适应后勤管理科学性、先进性、精细性的要求。从不同的后勤管理制度出发,提高水利行业的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策略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队伍管理、软件管理、基建管理等方面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在管理机制优化的过程中要坚持节约型原则,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水平,为后勤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水利行业在整个制度体系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战略思路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水利综合管理机制建设,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质量和效率。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建设要加强组织管理,增强节约意识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组织管理,全面增强节约管理意识,为后勤管理全面创新和综合制度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后勤管理模式出发,对各种后勤管理要坚持总体战略,积极稳妥地进行水利行业的模式创新和全面优化,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战略管理水平,为其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节约意识,从大局意识出发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水利行业各项工作的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效率[3]2-3。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后勤管理网络体系建设出发,确保各项管理体系建设能够符合监督管理的要求,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和全面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在水利行业多层次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战略管理出发,提高水利行业的后勤管理质量,为后勤管理质量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后勤管理体系建设中要不断优化管理模式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积极稳妥地进行管理机制建设,为后勤各项管理制度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水利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理顺各种资产,对各种资源进行全面的优化,提高资源的优化控制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4]17-18。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水利设施、房产、办公设备、水电设备等资源控制管理出发,确保水利行业各项资源管理能够符合后勤管理的要求。从战略高度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构建科学合理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提高综合管理效益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管理效益出发,全面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水平,为后勤综合管理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出发,全面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质量。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制度设计的细节入手,根据资源消耗的管理办法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提高后勤节能化管理水平,为后勤合理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5]12-13。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入手,全面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效益,为水利行业各项管理模式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水利行业在科学规划后勤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全面布局,对各项管理模式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方位后勤管理,确保后勤管理能够在管理制度框架内发挥积极的作用。水利行业在新环境下面临发展的机遇,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框架入手,积极稳妥地实现水利行业的全面战略化管理,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的全面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数字化后勤管理体系建设是后勤管理步入高水平的重要条件,需要从后勤管理的重要支撑建设出发,全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提高水利后勤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先进的管理机制建设,积极稳妥地进行后勤管理优化,实现对后勤的全面战略化管理,提高后勤管理战略化水平,实现对水利行业后勤的全面优化管理。

三、结语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资源管理的标准出发,全面推进各项水利管理机制建设,为水利后勤管理机制的全面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面战略管理,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管理水平。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降低各种资产的维护成本,为资产的科学利用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的条件。数字化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是整个后勤水平提升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后勤管理要抓住机遇,全面利用各种科技手段,为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全面改进创造积极的环境,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面优化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优化的过程中要从管理机制建设出发,通过全面协调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通过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形成良好的后勤协调管理机制,提高后勤的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后勤管理模式出发,对各种后勤管理要坚持总体战略,积极稳妥的进行水利行业的模式创新和全面优化,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战略管理水平,为其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从不同的管理战略出发,积极稳妥的对各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对后勤管理的全方位控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从节约型管理模式出发,全面推动后勤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为后勤管理全面创新和综合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作者:刘小花单位:河南省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杜红霞.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长沙大学学报,2013(04).

[2]陈国凤,庄栋良,李进西.高校后勤社会化过渡阶段探讨[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13(01).

[3]王凤珍.iSo9000标准框架下的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2014(01).

基地后勤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后勤;管理体制;创新

1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成果

高校后勤经过近十年的社会化改革,初步建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后勤管理体制,总体上实现了准企业化管理,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改善了学校的经费结构,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基本实现了如下几点:

1.1政企分开,将学校承担经营、服务职能的部门分离出来组成后勤实体,后勤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现了管理的企业化。

1.2变学校拨款的无偿服务为用户付费的有偿服务,实现了服务商品化。将过去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改为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学校将经费分拨给各单位,对教职工的福利也逐渐变暗补为明补,后勤经济实体以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换取经济收入。

1.3逐步开放校内市场,引进校外优质服务,实现了后勤服务主体和后勤基础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1.4实体内部建立了适应企业化管理的新型人事、分配制度。后勤实体人员全部列入实体编制,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措施,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以岗定薪、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5后勤实体与学校建立以合同制约的甲、乙方关系。后勤实体按照甲方的目标责任制,一方面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成本核算,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同时保证了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对后勤实体加强目标责任的过程管理和监控,以确保其经营服务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校开展了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的,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正是推进了这一改革,才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形成了有利于学校全面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办学规模到办学条件,从教育质量到办学水平,从后勤保障到服务水平,实现了我校近年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学校和后勤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后勤也逐步增强了自己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基本适应学校发展的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

2当前高校后勤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进入良性发展状态的高校还是少数,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垄断市场,自办后勤;后勤运行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领导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学校还承担着办企业的风险,后勤依然是高校中较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方面;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以及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相适应的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3坚持后勤社会化方向,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把体制机制建设贯彻始终,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使改革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主要矛盾还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在推进改革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求真务实。通过改革,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3.1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并认识到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带来了后勤的快速发展。当前后勤工作的问题,是社会化改革不全面、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因此,应充分认识当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继续下大力气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取代不利于高校发展的旧的后勤管理体制。

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后勤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我国正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影响,这就决定了后勤管理体制机制还要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3.2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因地因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要根据国家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的,检验后勤管理创新成败的标准,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的后勤保障,是否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的生活,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后勤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所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建立切实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体制机制。

3.2.1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管理实践。不加分析、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生搬硬套某些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做法,或机械地按上级指令办事,最终会经不住实践的检验,由此造成的错误决策甚至会造成学校利益的重大损失。决策者应该系统、超前的研究后勤管理理论,重视基层单位在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的借鉴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并将创新方案建立在决策者与执行者、上级部门与基层单位共识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避免脱离实际的盲目决策。

3.2.2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本校的实际。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后勤管理体制的要求也不同,由于高校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校内情况各不相同,实现途径和进程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高校还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鼓励积极进取,同时也要反对盲目冒进。目前,多数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并在争取做大做强。这种做法实际上不是对每一所高校都适合的。对后勤正式职工多、市场环境不成熟的高校,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难度很大,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对后勤正式职工比较少、市场环境成熟的高校,最好的选择是不办后勤服务实体,直接将办后勤的职能交给社会。学校之间没有必要比较谁的后勤实体强大,应该比的是谁有能力快速稳妥地达到改革目的,建立起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后勤保障体制。后勤服务实体的发展也应讲究策略。应该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2.3管理体制机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目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自然就受到所处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当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达、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时,社会能够在更多方面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后勤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会高一些,较多的后勤服务项目可以由社会相关服务企业来经营管理;如果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社会提供高校的后勤服务成本高,也不能达到高校要求的服务保障水平,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就相对低些。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

   3.3继续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坚持育人与效益并重的原则,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要引进现代后勤服务方式,提高后勤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下,服务也是一种无形的商品。要提高学校后勤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后勤的现代化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使学校后勤服务成为师生心目中优质的品牌。

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这种激励作用,对高校后勤市场同样具有较深刻的影响,学校后勤要自觉发挥和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和损失,使各项服务价格低于社会同类服务价格;另一方面了解市场、掌握市场,主动开拓市场,不断地遵循市场调节的红绿灯信号,使服务在实践中增值,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

要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利用、开发。学校后勤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学生宿舍、食堂、商业网点、体育场馆、园林绿化、物业管理、交通运输、医疗服务等。在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日常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加以合理开发整合,从而使后勤企业形成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状态。

3.4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类推进我校后勤体制机制创新

3.4.1经营型的后勤产业借鉴国有企业改制,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按照“勇于创新、稳妥推进、资产运营、彻底剥离”的原则,积极将具备改制条件的经营型后勤实体成熟一个改制一个,改成独立法人企业。

3.4.2经营服务型的,如水电暖、物业等,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积极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逐步与社会接轨。

教学区物业管理以项目承包的方式引进社会物业公司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管理。教职工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引进社会物业公司,学校改暗补为明补,以往用在职工住宅区保洁、保安及绿化养护管理上的费用按人头直接明补给职工,职工再按社会提供的物业化保洁、保安以及绿化养护管理的服务标准缴费,解决在职工福利上存在的“住校内校外不公”、“单双职工不公”、“住大房小房不公”等不合理问题,有利于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切实提高教职工住宅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学校教学区、住宅区的单位和个人均按社会收费标准、按实际计量缴纳水、电、暖费,水、电、暖服务逐步与社会接轨,彻底实现社会化。

3.4.3面向大学生生活服务的后勤实体,如学生公寓、食堂等,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服务育人为前提,全面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的国情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在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学生住宿、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原则,使这样的实体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既是有偿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福利性。

学生住宿保障工作是高校后勤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公寓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实施亲情式服务,人性化管理。对学生住宿收费的同时,也采取一定的免费送电等形式。

饮食经营实行企业化的全成本核算管理,努力提高饮食经营效益,但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对饮食服务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食服务实体在确保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服务成本、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原材料采购的竞争机制,建立应对物价波动的长效机制,并且积极争得学校支持,从而稳定学校饭菜价格、稳定饭菜质量,赢得学生的满意。

3.4.4社会型的,如校医院、附属小学、幼儿园等,适应医疗社会化改革、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化。

校医院实行经费定额包干,促进其自我发展。校医院干部职工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加强管理、办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引入竞争、降低药价、赢得市场,同时还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经济效益。

抓好附小、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办学规模,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稳定大学年轻教师队伍。

这种综合型的后勤管理服务模式,既能维持高校安全稳定,又能有序地引进社会上的市场竞争;既能充分地调动后勤职工改革的积极性,又能有力地缓冲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冲击波;既能显著地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又能明显地降低后勤运行成本。从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渐进过程中,稳步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3.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5.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工作程序。使后勤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做到执章必严、违章必究。3.5.2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监督机制。一是自觉接受纪委、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的监督,使后勤的经济活动在体制和机制上始终处于有关部门的参与监督之下;二是严格实行工程和大宗物资采购的招标管理;三是加强后勤各单位的财务监控和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制度,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四是在认真核算各实体的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定额费用,逐步推行定额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经济实体管理费的定额监控;五是科学论证、合理使用发展基金,努力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基地后勤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共同体高校后勤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39

始于上世纪末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余年的实践证明: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了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转变,尤其是表现为这一改革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高校,在高校后勤管理和资源配置中起了基础性作用[1],有效地提高了后勤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和办学效率的提高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正如马卫东在《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校后勤管理的价值融合》一文中所认为的那样:当前高校的后勤管理改革与现代大学制度一道,在现代大学发展的共同体与大学“文化创新、民主治校、自主办学的根本职能”[2]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维度的关系作为突破,借此推动高校的后勤现代化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

此前,有关高校后勤管理的研究,多是从后勤管理科学规范作为基本论调,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规章制度”[3]等切入点展开讨论与实践理性构建,并引入iSo9000族标准对高校的后勤管理进行标准化引领及基本措施建议,但鲜有从共同体构建的角度对后勤管理改革之与现代大学制度,以及现代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等高度关联的研究与探讨。随着人们对高校后勤改革认识的深化及对现代大学制度及高校后勤的功能及效能的不断更新,共同体作为当前被赋以高度认同与实践理性的价值诉求与有效行动,在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也同样值得一试。本文拟从共同体视野出发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做一审视。

1共同体及其使命

1.1共同体

在西文世界里,共同体通常以community被表述。借以表达某一组织或团体所具有的某种特性,及其成员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禀赋、志趣、理念、信念和行动等方面的向心力。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1887年在其经典之作《共同体与社会》中首次提出了“共同体”概念,并提炼了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基本形式[4]。随后,工业文明的出现,促使杜尔克姆(Durkheim)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了组织或团体通常以“机械团结”(mechanicalsolidarity)和“有机团结”(organicsolidarity)两种形式呈现其状态。在第一种状态里,每一分支、每一成员在整个组织或团体中是居于从属、被动地位的,其主体地位是受到强制性约束与管制的,相应地,其个性、主张与能动是受到压抑性的,从而使得组织或团体通常以整齐划一、貌似和谐有序的姿态出现,但实质上组织或团体的内部运行效率及其效益却是低下的。在第二种状态里,因为分级组织或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机”团结,使得“协调一致”、和谐统一不再成为组织或团队的标志性特征,代之以每一个组织成员的个性与特长的发挥,尤其是其主体地位的复得与能动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组织高效运转的同时,其效益和效应也进一步扩大。

缘此,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共同体的认知业已上升到视其为一种人类共同生活于其中、利益上休戚与共、有着共享的文化传统与信仰的一种亲密性的群体。

1.2共同体所承载的使命

显然,共同体被视为一个组织向着同一目标高效迈进的加速器和稳压器,在组织发展中日益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将其引入军事院校的后勤管理改革,可望为后者注入新的活力。

有学者认为,现代管理中的使命之一在于“将组织塑造成价值、理想和利益共同体”[5]。在此过程中,高校作为一个价值和理想高度认同的所在,其管理也必然地遵从于此。显然,无论是有机的团结还是机械的团结,其最终指向均在于如何保证组织目标及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具体到军事院校的后勤管理而言,众所周知,高校的后勤管理承担着为全体师生提供到位的后勤服务的使命,后勤管理之于一所大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3高校后勤管理共同体的使命

高校后勤管理是这样一个共同体:即后勤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之间,基于高等教育与现代大学发展需要,从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以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法为指导,构成了一个集教育、管理、实践(实验)、服务、应用于一体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首先,通过高校所承担的教育职能,将教师、学生的核心使命感和群体进取心激发出来,使其成为一个标准的教育组织;其次,通过高校的科研实践,将教师、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科技知识应用有效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再生产组织;再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pC和智能手机为工具、以移动后勤或掌上后勤为主要形式的高校云后勤管理模式”[6]催生高校后勤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方式都将产生革命性变革,由此可以说,高校的后勤管理通过信息化改革,使其成为一个现代信息化组织。

2高校后勤管理改革

2.1共同的理想及信念促成后勤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变革

作为高校办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兼具后勤保障和管理、服务育人的双重职能。[7]在管理学或现代市场经济学中所通常被提及的管理即服务,服务即有求必应、不厌其烦的基本精神应当在高校的后勤管理理念中得以强化。唯此,由共同的理想、信念联结的高校的教师、学生构成的价值、理想与利益共同体,才能够得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功能。一方面,在管理理念上,不仅要树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细致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的理念认同,还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这一目标,将既定的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好。另一方面,在管理制度设计上,不只是着眼于高校内部的后勤管理,还要坚持从管理的现代化、后勤保障科学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做到高校的后勤管理为师生的日常生活高度对接。再一方面,高校的后勤管理改革,既要恪守传统管理的底线,亦要以改革的魄力助推后勤管理朝着科学与高效的态势迈进。显然,前述要求必然地植根于将后勤管理与高校的整体管理相融合,从而达到共同体中共同理念的基本实现。

2.2共同的目标促成后勤管理内容的变革

长期以来人们对后勤管理内容的理解介于“人、财、物”的范畴居多,而对“时间”、“信息”的管理及服务较少,甚至有所忽略。后者,恰恰是信息时代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受管理惯性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及对“人、财、物”的关注自然是后勤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新时期高校及其后勤正面临着“从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历史跨越”,其中所涉及的人、物、信息流共同构成了现代后勤管理的关键工作内容,尤其以后者即信息流为要。

时间、信息作为现代管理系统中至关重要的情报来源及反应机制,对于现代管理实施中的决策及其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以提高后勤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高校后勤改革,欲让置身其间的每一位教师、学生均能在日常后勤管理内容所发生的变化及引导中,体验和感悟现代后勤管理与保障之灵魂与要义。在此过程中,基于共同目标的实现和达成,有必要建立一个共同体愿景下的协同反应机制,以信息化为基础,切实提高其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网络管理、网络服务与网络应对的多维度、立体化的反应机制,既是对教师、学生服务质量的提升,也是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内容应刻意改进的领域。也唯其如此,高校这一特殊共同体的目标也有望圆满达成。

2.3共同的行动促成后勤管理实效的提升

管理总是指向效果与效益的。高校的后勤管理表面看来,是后勤管理和工作人员在既定体制和管理格局下的本分工作。但是,在共同体视野中,这一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指向共同行动及共同的理想、信念达成的。而目标的达成,显然离不开前已提及的共同行动。因之,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共同体框架下,高校的后勤管理基于管理实效的考虑,有必要在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促成全体教师、学生的共同行动。通常,管理被理解为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或服务对象)之间的对立,而且这种对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各行其是、互不关涉,因此极易出现一种管理人员在朝着某一方向努力,而服务对象却在另一方面发力,彼此消解了对方的努力和行动的效力。因此,有必要在管理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生成一种互补共享机制。互补即在双方的行动层面事先取得商讨并明确分工和作业半径,共享即在双方行动层面实现协同与利益均沾。简而言之,即在后勤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之间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及其责、权、利关系。在共同体所包涉的共同愿景、共同意志的驱使下,使每一位利益相关者都真切地认识到:各自的每一行动都将与共同愿景的实现和达成起着细节决定成败的功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增进后勤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认同与理解,促成双方的共同行动理性与实践动力,提高管理成效。

3结语

不可否认,现代大学正日益演化为一个价值、理想和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功能及效应的发挥,不仅在于一线的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与学过程中所结成的教学共同体功能的发挥,更依赖于后勤管理以信息化为支撑,集管理与服务于一体,承载着教育、管理、实践(实验)、服务、应用等多重功能的有效发挥。唯此,才能不断地强化共同行动、深化理想、升华共同价值,在共同体视野中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到位改革,并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为师生的共同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朱贵强.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服务与管理模式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13,(1):6.

[2]马卫东.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校后勤管理的价值融合[J].华的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1):91.

[3]夏晨.全面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3,(4):72.

[4](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钱军平.打造价值、理想和利益共同体:从管理的双重使命看现代大学发展战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8):36.

[6]王武海.论数字化革命背景下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的变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71.

基地后勤管理制度篇4

【内容提要】后勤部门作为检察机关内设组织机构,它是检察机关的“基石“,是检察职能发挥的有利保障。检察后勤管理工作搞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全院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以及检察工作的质量。因此,对检察机关后勤管理机制进行调研势在必行。【论文关键词】检察机关后勤管理检察财务技术装备科学创新机制检察机关的后勤管理是近些年才被认可的,有些检察机关设置了后勤服务中心,其实就是行使后勤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检察后勤管理以前统称为检察行政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检察事务发展的日益成熟和检察机制建制的不断完善,源于军队的“后勤”学便引入检察机关并逐渐形成一种机制。从整体上看,检察机关后勤管理是为检察业务服务,有些本身就有检察业务性质,如检察统计管理、档案管理等。笔者针对检察机关后勤管理机制提出几点个人认识。一、分析检察后勤管理机制,就必须认识后勤管理的深刻内涵“后勤”,是后方勤务的简称。它源于军队,是一个军事概念和军事术语。现代汉语词典中述:“是指后方对前方的一切供应工作。也指机关、团体中的行政事务性工作”。①鉴于后勤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深入发展的需要,本着逻辑原则和人们的习惯给后勤下一个定义:后勤是通过筹划和运用人力、物力、财力从物质和技术方面保障军事需要的工作和组织。纵观世界军事后勤的历史和现状,对于后勤的理解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人员、物资、设施,构成后勤工作的本体;二是补给、运输、维修、其它勤务,构成后勤工作的职能表现;三是组织、计划、协调、执行、监督,构成后勤工作的过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后勤”一词的使用已从军队扩展到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组织。此时的检察机关也不例外。为了实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完成检察机关的工作任务,就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生活保障。这样,就产生了检察机关后勤工作。管理(management)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里,过程的含义表示管理者发挥的职能或从事的主要活动。这些职能可以概括地称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结合后勤和管理我们可以得出,后勤管理与后勤工作是不同的。后勤管理是用科学的方法、手段,通过有目标的组织协调工作,搞好后勤的各项工作。这是后勤工作的一个运作过程。后勤工作是为保证生产、经营、科研和职工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所做的工作。这是后勤工作的本体和职能的表现。因此,加强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应该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有益检察事业发展的运作过程。二、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检察机关后勤管理是集行政事务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是为了保证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检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对检察机关行政事务工作进行合理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服务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保障平台,其与检察机关内部其他部门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检察后勤管理是一种综合性工作。检察后勤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内容繁杂,归纳起来主要有:统计管理、文秘管理、财务管理、物资装备管理,生活服务管理等涉及达20余项管理及服务职责。②2、检察后勤管理的服务性。后勤保障服务既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归宿。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务保障。财务保障又包括检察干警工资福利保障和正常业务装备、办公用品经费保障。检察机关通过编制及其他方式取得政府财政支持,再通过合理发放和报销制度来保障经费正常开支。二是生活服务管理保障。检察机关后勤部门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检察人员及各单位的生活。三是统计、文秘信息等管理。检察统计是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工作的各种数据进行搜集、整理、汇总和综合分析,反映检察工作的真实情况。检察文秘信息是检察工作的社会宣传,是让群众对检察工作的了解和信任。可以说后勤管理是检察机关大厦的基石。是检察机关正常运行的保障和服务机构。3、检察后勤管理复杂而琐碎。检察后勤工作复杂表现在事无头绪,不仅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其琐碎表现在其系统性不强,关系到工作生活中点点滴滴,小到倒茶端杯,大到大件物资采购等。往往会因这些具体工作影响检察形象、检察业务甚至同事关系。三、我国目前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现状我国目前上级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分工较细,系统性较强,管理部门比较明确,而基层检察机关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后勤部门设置不合理。2001年基层检察院机构改革后,办公室要对口接受上级检察院计划财务装备处、政策研究室、办公室的目标任务考评,这种“倒金字塔式”的机构配置,使基层院办公室任务重,压力过大,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办公室行政管理职能的高效发挥,还影响到了检务后勤保障的优质服务。二是后勤部门人员分配不合理。有些基层检察机关后勤人员大多兼职,业务工作综合工作一起抓,起不到服务的实质效果,也有些检察机关后勤人员轻松的太轻松,累的太累,不利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领导对后勤管理不重视。有些基层检察院后勤部门编制严重缺额,人员稀少。领导只重业务,不抓后勤等。而后勤工作涉及达20余项单项工作,这不免使很多后勤人员身兼数职,办事效率不高。四是后勤工作管理、服务机制不科学,制度不完备。后勤工作存在着管理方法不科学,制度落实不到位,服务机制不健全,凭经验办事,靠习惯动作,失范、无序,随意性大,工作中很容易出现漏洞,对检察业务服务就会难上加难。四、强化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几点认识管理,就是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检察后勤管理与企业管理有着类似之处的。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用企业管理的眼光来进行检察后勤机制管理改革,加强检察后勤管理的科学统领。1、争取地方政府和上级领导支持,确保后勤保障经费来源。企业内部管理,大都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结构层,上层直接把握着下层的经济命脉,但高明的高层Ceo们往往把权利下放,尤其是经济支配权下放,这不仅是一种业务经费保障,更是让下层发挥能动性的有利途径。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应该从实际出发,逐步解决制约检察机关工作及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争取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在编制、经费、装备等方面大力对检察院的支持力度。按照中发[2005]15号文件的要求,积极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把检务保障、提高检察机关的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纳入发展规划。在基础建设同时,要勤俭办事。要积极贯彻落实高检院会同财政部门下发的《关于制定县级人民检察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做好经费保障③,不能让缺乏经费成为制约业务的“瓶颈”。2、以人为本,完善检察后勤人事制度。多年来的人事制度告诉我们,检察后勤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具有宏观思维和现代司法理念、政治过硬、思想敏锐、办事干练、作风优良、廉洁勤政、甘于奉献”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很多基层院的做法是把不会办案的干警调入后勤,这种做法较为偏见。以人为本我们首先在选拔用人上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使后勤人员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合理搭配,分工负责。培养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后勤保障人才。其次要加强后勤人员素质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手段,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后勤管理队伍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参谋助手、服务能力,打造一支“懂经济,会管理,能协调,肯吃苦,洁自身”的复合型后勤管理队伍。复次我们要注重培养稳重、踏实、仔细的工作作风。确保检察干警认真、仔细、耐心地做好每件事情,在细中求精,精中务实,实中求细,取得领导满意、大家满意的好效果。最后,我们要加强感情交流,使干警心理无负担,无跳槽思想而影响工作。3、加强检察后勤机构科学设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检察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指出“地级检察院和有条件的县级检察院也要设立即划财务装备工作专门机构”。这对检察院设置后勤管理专门机构提供了依据。④因此,笔者认为,检察院应该设立科学、独立性的后勤管理部门。如设立财务装备科或后勤管理部或服务中心等用于后勤服务专项职能机构,同时要列入财政预算,最好是能把办公室文秘、档案、统计等管理进行分离。从而减轻“倒金字塔式”(一人兼有多项工作)的机构设置中一对多的工作压力。附随与检察业务同等的绩效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综合工作职业标准,这样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利于优化检察后勤服务职能。4、检察后勤干警行使管理职责,要正确处理“管”与“理”。一是要有大胆管的意识。后勤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续,大至钱财管理、安全保卫,小至一张纸、一个信封的使用等等。因此,后勤部门领导要通过多种方式强化管理,狠抓规章制度落实,使每位后勤人员每天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有超前意识,做到自我管理,自觉管理,养成好习惯、好作风、好传统。二是科室人员要有认真理的意识。全科人员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物质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为目标,克服资产管理中“重购置轻处置、重使用轻保养,重占有轻管理”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检察机关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需要⑤。5、跟新服务理念,注重创新管理模式。现在的检察院后勤管理体制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格局,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检察业务工作的需要,应改革服务体制,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做到从管理方法上,由单位的行政管理向科学的经济管理转变;从服务方式上,由行政型后勤向经营型后勤转变;从服务范围上,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服务转变;从经费来源上,由供给型向经营型转变。强化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要有为的岗位意识;强化人人肩上有担子的责任意识;强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意识。后勤管理工作要紧跟法治理念教育服从、服务于检察工作大局,使管理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和法制化,使服务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人性化。6、加强后勤保障,注重检察后勤管理制度建设。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后勤工作。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后勤保障工作的开展,并加强管理,结合单位检察工作实际做出一定的规划。二是要完善和健全部门职责、规章制度、工作规程、考核标准、惩罚机制等一系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长效性的检务保障工作制度。三是要尽量做到财务公开,征求干警意见,尽量满足检察业务要求。注释与

基地后勤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实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79-03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最早源于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它是分工的细致化、管理的专业化和服务的人性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即: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并将规范化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它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为主要目标,从而实现组织活动各要素和组织目标高效精确。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有效监控、快速反馈、及时纠偏”。[1]

二、高校后勤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为目标的管理方式。近年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作用已经得到高校后勤管理者的普遍认同。在高校后勤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将后勤管理工作做精、做细、做扎实,不仅有助于降低后勤管理成本,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而且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益和执行力。

1.是推动后勤改革、适应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趋势。作为“985”工程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要实现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必须要有一流的后勤服务作为保障。那么,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和高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便是提升后勤服务水平的有力保障。因此,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是促进后勤自身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创建“一流后勤”、适应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2.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增强务实性的必要手段

精细化管理要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在后勤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把管理由大事精细化到小事,再由小事精细化到每一个细节,精细化到日常管理链条的每个环节上,有利于把后勤工作做精、做细、做扎实。

3.是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满足师生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师生同样也不例外,作为被服务对象,他们对后勤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服务态度、服务细节及服务权益等。因此,加强高校后勤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就显得十分迫切。只有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满足广大师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我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举措

1.以制度化推进精细化管理

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基础。高校后勤要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建章立制,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我校后勤管理处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推进后勤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1)编制后勤基础资料。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我校后勤管理处在全后勤范围内开展了以部门“定岗、定量、定员、定酬”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资料编制工作,全面梳理了各部门的业务总量、工作流程、操作规程、用工规模及基础资源,细化了各部门岗位设置、工作职责和考核标准。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其工作内容框架包括10个主要方面:综合办公、采购、财务、监控、维修、餐饮服务、大库管理、宿舍管理、主食加工和职工教育,每一项内容之后又附有详细的工作职责。对于其重点工作内容之一的食堂生产加工,我校进一步制定了细致的流程图,确保了餐饮服务的卫生、安全和工作的程序化,见图1。

(2)制定服务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评估和提升后勤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我校后勤管理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学校要求,结合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服务质量标准》。该标准包含“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质量标准主要依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对其工作提出更加细化的要求,约束各项工作的执行程序和质量;评价标准侧重应用量化的指标评估各部门各项工作的完成效果。以绿化中心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中的“养护”标准一项为例说明如下:

可以看出,绿化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对绿化养护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化规定,为各项工作提供了详尽的实施细则和严格的标准,也为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3)细化后勤干部、职工考核管理办法。我校制定了《后勤科级干部考核办法》、《后勤职工考核管理办法》、《学生公寓楼长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的考核管理办法。这些办法的实施均以细化对员工管理、促进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提升后勤人力资源水平为核心目的。

后勤各项考核管理细则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相关办法的约束和激励下,无论是后勤干部人员、还是广大职工,都在工作中增强了动力、提高了责任感,有效地提升了工作质量。可见,细化考核和评价机制是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方面,是提升后勤人员素质的重要保障。

2.以信息化推进精细化管理

(1)创建“后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我校“后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是后勤管理处以计算机、电子通信和互联网为技术支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的“一站式”服务体系。该服务平台包括信息填写、答复列表、查看留言、办公电话、常用电话和通知公告六部分;其作业流程为:信息登记信息审核信息分派信息处理反馈处理结果答复服务对象服务跟踪调查处理结果评价。具体来讲,平台对通过服务热线电话、留言板留言、领导信箱等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审核、受理,按照部门工作职责分解到相关服务部门进行处理,在通过网络分派任务的同时,系统会自动发送信息,提醒工作人员和部门领导注意查看;部门处理完毕后将处理结果反馈到平台,管理平台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服务对象,并对服务质量进行电话回访;对处理结果达不到《后勤服务质量标准》的,返回相关部门进行重新处理,直至达到服务质量标准为止。

管理服务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整合了服务资源,细化了服务行为,全面提升了后勤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全校师生提了更优质、快捷的服务。

(2)构建“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是我校数字化学生公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向全校学生提供详尽的楼宇住宿信息和优质、高效、快捷服务;同时,该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和服务流程透明化来加强内部监管,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

“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公寓资源管理、住宿日常管理、宿舍资产变动管理、保修管理、计划外人员住宿管理和宿舍查询统计六大功能模块。在校学生通过登录系统可以进行宿舍信息的查询、宿舍入住申请、换宿申请、退宿申请,并可以提交宿舍已损坏物品的报修申请;管理员进入系统后台可以对学生公寓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包括公寓信息、寝室信息、报修信息、学生住宿资料以及缴费信息等。该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公寓信息的管理效率,推进了公寓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和自动化。

3.以加强监督保障机制为抓手推进精细化管理

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是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工作效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校后勤管理处制定了《后勤服务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该办法对监督检查频次、考核评价办法、奖惩标准、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规定,有效地保障了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到位。主要措施包括:

(1)开展定期检查。后勤管理处设有“质量监督科”,专门负责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为后勤工作质量提供保障。质监科每个月对后勤各服务项目进行一次全面、细致地检查,对重点服务单位、服务对象关注度高的服务项目每两周检查一次,对于阶段性的重点工作组织专项检查,对于服务对象投诉逐一进行调查核实。这种有层次、有重点的质量检查和监督机制,对于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保证和提高后勤工作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进行学生接待。后勤管理处每两周在学生集中的地方如学生食堂进行一次学生接待,零距离了解学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现场解答学生对后勤服务工作方面的疑虑和政策。不定期在学生区进行“处长接待日”活动,就后勤某一方面的工作进行集中接待受理。学生接待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后勤服务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针对学生需求,完善后勤工作,增强了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

上述监督约束机制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后勤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切实提升了后勤服务的整体水平。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所取得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我校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背景下,学校后勤管理处以精细化为目标,从制度化、信息化、监督机制等多个方面促进后勤的精细化管理,为实现高效、有序、优质的后勤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取得了良好成效。

首先,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后勤11个分中心均严格按照《后勤服务质量标准》的要求和标准,明确工作目标、完善工作计划、提升工作绩效,各部门的工作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学校年终组织的满意度测评中,学校机关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从2010年的58.5%提高到了2012年的85%。更重要的是,“后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及“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运行,促使后勤服务工作更有效地满足了广大师生的多样化需求,也大幅度提高了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使后勤管理朝着现代化、精细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其次,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成本。以“后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例,平台自开通以来,有效地发挥了“一站式”服务的功能,取得了显著成效。平台年访问量达10万余人次,审核、回复各类信息3000余条。平台运行以来,后勤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速度与质量显著提高,各中心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这种虚拟服务模式,能够在有效节省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基础上,达到同等质量以及更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此外,“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彻底改变了公寓管理人员传统的账本化的工作模式,极大提高了宿舍管理的效率,减少了用工人员,对后勤节约用工成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精细化管理使后勤工作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认可,服务工作满意度稳步提高。在各项工作中,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求能够以最快速度反馈到后勤管理处,后勤工作人员又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予以回应。这种有效且高质量的工作模式使广大师生享受到了更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后勤服务中心也力图通过精细化管理建设,取得更多成效,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为学校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做好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基地后勤管理制度篇6

一、农村小学后勤工作的基本概述

学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只有细致严肃,认真努力地做好学校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学校的教学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可以说,后勤工作为学校的其他工作提供保障与动力。要想提高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就要首先意识到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与意义作用。

1.学校后勤工作有利于培育学生。在学校后勤人员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直接或者间接地和学生进行接触与打交道。除了在这种过程中对学生直接进行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展现后勤工作人员优质的服务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来感染与影响学生。这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课堂教学所不能企及与达到的效果。后勤管理工作所创造的环境是校园环境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达到育人的效果。

2.后勤工作是学校体育、智育、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学校的后勤工作是学校体育、智育、德育的重要物质保证。学校的体育器械设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德育处的办公用品等一些列关于学校的物质财产都是后勤部门管辖的范围与责任。保证这些物品处于良好使用状态是后勤部门的职责。比如,如果学校教室里面的窗户、灯等物品坏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物品,但是窗户发出的沙沙的声音,以及灰暗的环境上无论对于老师的智育教学还是学生的正常学习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不理影响。只有后勤管理人员一门心思想方设法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才能为学校的体育、智育、德育教学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加大对于后勤工作的投入,加强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积极调动学校教学工作者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后勤工作者为老师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排忧解难,增加他们教书育人的干劲与信心。

二、提升后勤管理工作的措施

1.培养后勤工作者的认真负责、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在一些地区的一些学校,由于有些领导同志没有充分意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一些后勤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态度不够端正。所以要想做好后勤管理工作,首先先要摒弃忽视后勤人员与后勤工作的错误观念思想。在具体环境中,将后勤工作人员与学校的教学人员同等看待,一视同仁,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与和谐。同时要加大对于后勤工作人员的经费支出,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福利,建立后勤工作人员工作正常增长机制,关怀后勤工作的人员的衣食住行,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就后勤工作人员而言,也要端正工作态度,不能将过且过、麻痹大意。举例来说,对于学校负责安全保卫人员来说要提高工作责任感,有防范意识,防范于未然,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要有预测危机的能力。针对学校在楼梯走廊推搡打闹等现象,要及时劝阻,劝告不听应该报备与班主任或者是学校主要负责人等。制定好预防踩踏事故等现象预案。对于学校食堂,要及时检查食堂事务安全问题,防止食物中毒等频发现象。这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后勤工作人员是现在学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的人才与业界良心。

2.建立健全学校后勤管理的规章制度。科学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制度基础,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着手,坚持用规章制度来管人,用规章制度来管事。首先应该建立以办公会议或者是行政会议为主的议事选举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科学、有效的处理与解决学校后勤工作中各项重大的事务与议程。发挥群众的智慧、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后勤员工最切实的利益需求,增强后勤管理的领导机构的内部团结合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在制定完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后要遵照规章制度办事,做到学会用规章制度来规范约束自己,杜绝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的散漫作风。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后勤员工应该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还要建立相应的工作职位责任制,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使得后勤管理工作能够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正常轨道上,使得每一项工作尽量出现的是都有人负责,并且都没有人重复负责一项工作。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效率的最程度的提高。最大的激发后勤员工工作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3.打理好钱财物。众所周知,钱财物是一个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血液,没有钱财物,各项工作也无从考虑与开展。因为学校的各项经费来源主要是生均公用经费,而且国家对于这项经费的监管力度大,所以要保障这项经费的每一笔钱都用在用在实处,用在刀刃上面。做好各项物品出入库登记,加强对学校物品的管理,注重勤俭节约。由于当前教育新机制刚刚运行,特别是经费相对短缺的农村学校来说,教学设施不足、经费不够仍然是困扰学校发展的一个因素,所以要注重勤俭,对于每一根粉笔、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都要节约利用。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应该树立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并且感染带动身边的人。

农村小学的后勤管理在学校来说是一项重大的保障工作,做好农村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与重要基础。所以要从培养后勤工作者的认真负责、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建立健全学校后勤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等方面着手进行改善后勤管理工作。探讨研究如何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是当今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将要继续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项造福学校师生的一个有意义高水准的研究方向与命题。

基地后勤管理制度篇7

节约型后勤后勤管理体系高校

高校后勤工作是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础,其工作范畴涵盖广大师生的衣食住行及对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等的维护等内容,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校尤其是后勤部门是资源占有和能源消耗大户,在高校深入改革的过程中,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是全面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内涵。

一、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从实践角度讲,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涵盖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构建节约文化。在校园建设规划、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技术物资设备采购,水电气、饮食、公寓等日常的管理实行全过程的节约型管理。建立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既是高校后勤工作实现育人功能的需要,也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基础。为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人、财、物的节约管理,充分发挥资源效能。

二、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的建立基础

首先,节约型管理理念能够纳入到高校的工作大局当中,从学校的高度树立节约型后勤理念建设;其次,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能够通过宣传引导,达到实现节约办后勤的业务要求,能充分认识到节约后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节约意识充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再次,要有全过程管理和责任包干制度落实的土壤。能够通过制度改革,将节约型管理体系的责任细化到人,将节约任务下放到各个管理环节。有了这些建立的基础,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才有顺利落成的可能性。

三、后勤部门建立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的途径

1.深入宣传动员,增强节约意识

后勤员工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动者,首先要将节约意识融入到后勤员工的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员工创建节约型校园工作的宣传动员和具体指导,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交流、业务指导、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员工真正接受和认可节约意识,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促进合理采购、勤俭节约、节能减排等工作的落实。

2.推广先进技术设备,形成流程管控

对高校内高耗能的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进行升级、撤换和改造,积极推广使用耗能低、节能效果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例如,在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等安装使用节水节电设施。与此同时,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加快后勤办公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实现耗能信息实时监控,信息资源及时共享,使后勤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

3.加强科学管理,量化分解目标

高校后勤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后勤部门要通过全成本核算、经济核算和效益审计,制定节约的量化指标,实行量化考核。要将节约成本细化到具体的数字上,细化至各个方面。从水、电、气等基础性资源的减能增效,到各个项目的开销,确立明确的节约时间表。对经费使用实行全程跟踪,定期做出效益评价,明确经济责任。物资储备实行计价挂账,物资供应实行计价核算,实现对物资的价值管理。对庞大的工作内容可以考虑引入相关数据库,通过对数据上的体现,建立赏罚分明的管理制度。

4.优化后勤结构,节约资源人力

高校后勤部门结构庞大,人员较多,一旦结构、职能未确立清楚,就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因此,后勤部门要优化结构,理顺职能,落实责任,做到按岗定人、按需用人。加强对后勤部门和员工的节约工作的监督、评估和考核,制订导向政策和激励机制,尽量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5.加强制度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建立严格的管理体系,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后勤管理要高度重视保障服务的制度化建设,要合理配置并有效使用后勤资产,做到统一管理、调配和使用,以提高后勤部门资产使用效率。制度的建设、落实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自我培养和引入,专业人才能够帮助有效减少开支、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通过在改革中培养,在引进中学习的双重模式,来破解当前的制度和人才引进难题。

四、建立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1.适应移动互联网趋势,探索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高校应重视将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融入到后勤的服务和管理中,促进学校大数据的有效利用和校园服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支持引入移动客户端、一卡通等技术,考虑搭建后勤办公、财务、人事、饮食、公寓、物业、节能、维修等管理平台,实现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转型。

2.倡导勤俭节约办后勤,自主推进节约型校园创建

在引导后勤部门及其员工树立可持续的理念和节约意识后,可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执行层面入手,构建有利于后勤清洁生产、健康服务、生态环保、低碳生活、节能降耗、合理利用资源的精细化服务管理新体系。可在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推进如“绿色食堂”、“节约公寓”、“节能减排标兵部门”等的创建工作,努力营造绿色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绿色健康的后勤服务。

3.加强宣传树新风,全面推进节约型后勤建立

学校各单位、各学院可围绕建设高校节约型后勤,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书画比赛、语言节目表演以及文艺活动来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增强节约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到人人崇尚节俭,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程道光.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的构建.时代教育,2016(02):73.

[2]邓双渊.高校节能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科技与企业,2016(02):30-31.

[3]吴民.论如何使高校资产管理不再成为高校发瓶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200-202.

基地后勤管理制度篇8

一、精细化管理及其在高校后勤实施的重要意义

(一)精细化管理的产生及其内涵

20 世纪50 年代, 日本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理论,它借鉴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为质量而管理思想和以精益生产为旗帜的丰田生产方式,可以说是对科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在具体管理方法上,精细化管理强调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通过提升改造员工素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整体效益。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精确定位,精益求精,细化目标,量化考核。“精确定位”是指对每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职能职责都要规范清晰、有机衔接;“精益求精”是要求对待工作标准高、要求严,做到尽善尽美;“细化目标”是指以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指标落实到人;“量化考核”是指考核时,做到定量准确,考核及时,奖惩兑现。

(二)高校后勤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并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引进精细化管理是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实现新目标,迈向新高度,接受新挑战而提出的新要求。精细化管理,是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特定意义上会影响全局,影响发展的走向;精细化管理,是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将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逐步形成一套“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人人用心管”的管理的方法;精细化管理,就是进一步明确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甚至管理到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高校后勤要想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将后勤服务工作做得更实在、更全面、更优质的需要,是后勤建立品牌,增强务实性,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是适应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建立节约型后勤的需要;同时是不断满足师生要求,树立后勤良好形象。

精细化管理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工作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做好。“认真做事才能做对,用心工作才能做好”,所以推行精细化管理是高校后勤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保障和育人的新要求。通过精细化管理,规范各项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和优质服务标准,使每一位员工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杜绝浪费、勤俭办事,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因此,在高校后勤工作中推行细节服务,实行精细化管理,是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后勤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精细化管理是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是建立节约型后勤,达到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校后勤公司建立了管理体系、制定了规章制度,组织了员工培训,重视部门责任目标管理和员工考核制度。但在后勤社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公司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压力,精细化管理将决定后勤未来竞争的成败。在管理工作中如何做细、做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将自己的工作做细做精做优,用良好的形象树立地位,用优质的服务打造品牌,以精细化管理树立良好形象,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竞争中的不败之地。

(一)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其原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受传统文化及高校特殊性的影响,高校后勤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形成不在于一朝一夕,如同企业文化的形成,要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1.员工素质高低及能力差异。基层员工的素质高低不同,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不可能一样,个人接受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多调查研究,考虑到员工的承受强度,站在员工的角度,合理设定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量。在推进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时图快,要根据员工整体素质情况制定相应标准,从基础抓起,逐步提高。

2.管理者的执行力高低差异。布置不等于完成,完成效果有好坏。工作任务布置完成后,执行者是否能立刻弄清执行的目的、要点和方法等,这需要一个过程。管理者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因搀杂个人因素而出现不同的偏差,这就给服务质量带来影响,所以思想重视、工作严格与认真是精细化管理落实的根本保障。要想推动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改进执行者的思想和认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 

3.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在高校后勤不缺少领导者,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中不折不扣的执行。目前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往往以“管”、“罚”为主,缺少对员工们个人愿望的了解及合理需要的及时满足,缺少真诚有效的交流沟通。这就要求高校后勤必须能营造一个机制活、体制顺的环境,在工作中不断细化量化标准,过程中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实施时提升执行力。这是后勤企业追求卓越,实现完美的必然选择。 

4.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有效的激励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手段,但是由于受地区差异、高校行政干预等局限性影响,高校后勤激励机制难以反映同岗之间存在的能力差异和劳动贡献差异,这就会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战略清晰化、内部管理规范化、资源效益最大化。所以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让各部门和员工看到进步和希望。在实施过程中,达到目标给予物质、精神和事业激励等,达不到目标给予相应处罚,从而不断提升部门及员工的积极性。 

5.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偏差。有些后勤员工在精细化管理的推行过程中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相信数据、追求精细,甚至急于求成。其实这都是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偏差。精细化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施的,在推行过程中必须与自身文化相结合,不能过度地追求精细,太精变成繁琐,太细变成累赘。精细化管理不是全面控制,所以作为领导者不需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在管理过程要防止出现跑(约束不到)、冒(过严或过松)、滴(衔接配合不好)、漏(出现管理盲点)等现象。 

(二)科学推进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提升高校后勤工作实效

1.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突出服务育人主旋律。精细化管理要求对工作要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基础、重细节、重具体、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在后勤企业中,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工作都要做到位,对工作对岗位都要负起责任。 

2.转变观念,形成全员参与精细化管理的氛围。精细化管理体现了高校后勤对管理的完美追求。精细化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响应的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管理理念和模式只有获得员工的普遍理解、认可和支持,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才能通过科学管理和实际行动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大效能。所以要把教育和引导员工“树立精细意识、自发主动响应”做为切入点,从管理者做起,坚持从上至下、持之以恒地宣传发动。力求通过授课讲座、座谈交流、后勤简报、公司网页等这些最简洁的方式引导员工,把精细化的理念、目标、方法、成效深入细致地传递给每一位员工,让其转变观念,深刻理解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形成全员参与精细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3.制定标准,量化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通过建立各项制度,强化管理,做到有“章”可寻,有“制”可依。通过规章制度、岗位技能、文明礼仪等学习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素质。使后勤管理从过去粗放式的管理,进入到精细化管理的轨道上来。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实施标准化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地让每一名员工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精化管理的重点在于“理”,而不在“管”,在建立好各项制度,明确了责、权、利的同时,重要的是执行力和落实力,“有为才有位”,要做到发挥岗位能力的最大化,使“人尽其财,物尽其用”。 

4.强化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精细化管理最终只能通过教育培训使员工素质提升的方式来实现。通过员工教育培训将精细化管理理念不断推入,努力培养后勤员工严谨扎实的工作风格,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在培训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和长处,因才而施,因人而用,为员工创造一个施展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激发员工踊跃参加到精细化管理中来;“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培训贵在坚持,最终在将精细化管理变成习惯来执行实施。

基地后勤管理制度篇9

论文摘要:后勤社会化改革促使高校后勤会计管理步入企业式规范轨道,反过来促进了后勤实体的业务发展。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的停滞和反复,却导致了会计管理的困境。浙江大学始终坚持企业式规范化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我国高校后勤会计管理吸收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改革的成果,摒弃了早先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核算体系和管理办法,普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强化了成本管理,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追求经济效果的可喜进步;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创新,实现了后勤管理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全国范围后勤社会化进程受阻,出现了向“总务处”时代的回归潮,不少高校曾花大力气建立起的社会化后勤机制遭遇解体,其会计管理也向事业非营利模式的倒退,且具有普遍性,与之前未能有效解决的系列问题叠加,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洼地。

一、当前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会计管理存在制度,水平提升缺乏体制性动力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弥合罅隙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现有后勤实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清晰难以实现。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3)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真正的用人自。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求之间取舍艰难。

(二)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现经济案件。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四)加强高校后勤会计监管和指导体系建设

当前,无论是高校、教育主管机关还是国家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对高校后勤会计的监管和指导,都相对薄弱。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因缺乏硬性约束而相对有限。因此应加强监督和指导体系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督,二是高校的监督与评价要到位,三是政府监督和管理,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地区性成本和效益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以形成行业评价机制,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对效益效果和管理过程的审计评价机制和体系,要完善对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后勤行业成本分担的量化和标准化机制。

结束语

后勤会计管理是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面向新世纪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后勤社会化问题,自然也不能对其会计管理问题避而不谈。后勤社会化的根本路径在顶层设计上非常明确。而浙大后勤会计管理模式解决了当前后勤会计管理制度的体制选择,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操作,依法纳税,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报告均实现了规范化,因应了国家税制政策的改革调整,具有示范效应,值得在当前后勤社会化阻力重重、高校艰难抉择的时刻进行推广,以切实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为大学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基地后勤管理制度篇10

一、当前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会计管理存在制度,水平提升缺乏体制性动力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弥合罅隙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现有后勤实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清晰难以实现。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3)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真正的用人自。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求之间取舍艰难。

(二)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现经济案件。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

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着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四)加强高校后勤会计监管和指导体系建设

当前,无论是高校、教育主管机关还是国家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对高校后勤会计的监管和指导,都相对薄弱。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因缺乏硬性约束而相对有限。因此应加强监督和指导体系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督,二是高校的监督与评价要到位,三是政府监督和管理,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地区性成本和效益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以形成行业评价机制,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对效益效果和管理过程的审计评价机制和体系,要完善对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后勤行业成本分担的量化和标准化机制。

结束语

后勤会计管理是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面向新世纪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后勤社会化问题,自然也不能对其会计管理问题避而不谈。后勤社会化的根本路径在顶层设计上非常明确。而浙大后勤会计管理模式解决了当前后勤会计管理制度的体制选择,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操作,依法纳税,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报告均实现了规范化,因应了国家税制政策的改革调整,具有示范效应,值得在当前后勤社会化阻力重重、高校艰难抉择的时刻进行推广,以切实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为大学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