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健康管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0:42

疾病健康管理方案篇1

关键词:社区健康档案建立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60-02

居民健康档案是对居民健康过程的规范和科学的记录,是医疗文件的一种,包括一个人及其家庭的基础资料,患病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疾病影响因素等[1]。随着世界人口逐渐老年化,加强社区中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刻不容缓,通过阅读这些健康档案,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及时了解某一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掌握居民的疾病构成,及时掌握辖区居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从而为疾病管理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本文调研了扬州市两老社区55以上人群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资料,以对该类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本次调研选择了扬州市长居人口较为集中的琼花观和荷花池两社区,琼花社区长居人口5180人,受调查人口401人,荷花池社区长居人口4099人,受调查人口为300人。

1.2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方法。采用入户调查法建立健康档案,居委会工作人员专人负责,各小组长负责通知本组的居民,调查人员携带血压计入户开展工作,调查人员为医学专业的专业人员。

1.3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婚宴、种族、社会经济状况、身份证号码等。健康行为资料: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运动、就医行为等。临床资料:既往史、家族史等。

2结果

2.1建立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情况:建立档案55岁以上每人一份,琼花观社区建立401份,荷花池社区建立300份。

2.2健康档案的管理。

2.2.1体检。55岁以上居民接受了本课题的免费体检,完成慢性疾病筛查,检查项目包括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胆B超等。由于中老年女性好发退行性骨关节病,对两社区55岁以上女性加拍了膝关节正侧位片。

2.2.2健康档案保管。健康档案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统一编号保管[2],在社区内设有专门的档案室,集中存放,专人负责,以保证健康档案信息的准确性、连续性、规范性,使健康档案完整、准确,全面地反映个人的健康状况[3]。

2.2.3记录。老年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后,为老年居民制作发放医疗就诊卡,上面注明患者的健康信息以及健康档案编号[2],在患者就诊时医生可获得健康信息。

2.2.4开展健康宣教。中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后,分析其内容,将中老年人中的各种疾病人群分别管理,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根据中老年人的需求,定期邀请专家为患者讲授关于慢性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如何进行更好的预防等,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活动,如座谈或义诊,以加强他们关于健康知识的储备以及对良好健康行为的掌握与坚持,以对慢性病的发展进行防范[4]。

3讨论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工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卫生改革、提高人民生活健康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政府列举了公共卫生服务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九类基础环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最基础的工作,是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列为九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管理机构通过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能够及时的了解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健康管理与防病干预治疗。

居民健康档案详细地记录了个人的健康问题、所患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利于及时、恰当地诊断疾病,开展个体化的药物非药物治疗[2],为防未病和已发疾病的干预管理提供依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年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慢性疾病引起的死亡率逐年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管理慢性病患者的主导力量,对社区中老年人建立真实的健康档案,从中筛选出重点人群,慢性病高危人群,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开展健康管理。开展对该类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及掌握社区老年人的有关资料,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将可以顺利开展,如根据居民健康档案资料可以筛查出需要进行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糖尿病病人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病情[5]。重点疾病管理利于分析掌握老年居民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变异等流行病学特征,便于诊断和处理早期发现的问题,并及时总结和发现规律性疾病,提供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促进社区健康发展[6]。

为社区居民建立有效的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医疗保险机构连成网络,在现有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发放健康信息卡,将就诊卡、医保卡等融为一体,将信息联网融合资源,实行一卡通,实现医疗健康资源共享[7]。当病人就医时,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都可以直接查看健康档案,病人就诊的临床信息可以随时更新,健康档案和就诊信息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机构通过对健康档案的疾病分类和综合研究,了解社区老年患病人群的特点,研究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因素,调整医疗保险对社区预防保健的投入,促使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治病逐步走向社会家庭的预防保健,降低医药费用[6]。

参考文献

[1]李学信.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65

[2]王佐卿,王树山,祝丽玲.关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94

[3]诸葛毅.农村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6:2066-2077

[4]李玉莲.基层医院对慢性病的管理域防范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5:466

[5]张平.浅谈社区医院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小结[J].中外健康文摘,2011-3:34

疾病健康管理方案篇2

公民健康档案治未病预防疾病一、公民健康档案的内容及意义

1.公民健康档案的内容

公民健康档案的内容: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婚姻状况、职称、科室、血型;既往重要疾病及重大外伤、手术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月经、孕产史、个人嗜好;重要新发疾病及外伤、手术记录、各项体检结论、疗养记录、献血记录。

2.公民健康档案建立的意义

建立健全公民健康档案对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公民健康信息,在时间上涵盖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在内容上涵盖从预防接种到疾病诊治与转归等医学健康行为,并设立与之对应的公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对其健康状况进行密切跟踪,并根据个人健康状况的差异实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提供预防和治疗方案,指导公民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引导人们科学、健康地生活。

二、治未病的内容及意义

1.治未病的内容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家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三方面的内容。

2.治未病的意义

对于病因明确的疾病,人们可以主动的避免远离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但是,目前大多数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并不明确,从对疾病的掌握上来看,不能实施有效的预防;对于后者,中医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治未病”就显出了巨大的优势。中医药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开展非常广泛,而且其防治意义已经逐渐为人们所公认,它在临床各科疾病的预防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指导人类已知的所有疾病的预防。

三、职工档案的数据分析及相应的治未病措施

从996份(男性472人,女性524人)健康档案中统计出职工健康状况的特点。

从表中数字可见:

职工在小于30岁时,患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及患病率均较低,治未病相应的措施以调情志,兼以“饮食”运动平衡,促进健康为理念,以能量平衡,有效运动为核心的健康生活方式为指导。

2008~2011年不同年龄职工患病率(%)

年龄段50岁

高血压0.211.142.96

高血脂0.329.9732.11

高血糖0.083.202.22

体重指数≥28kg/m21.201.252.30

心电图异常0.20.52.0

职工在30~50岁时,由于我院“脑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少”的工作特点,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精神高度紧张,使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此阶段治未病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既病防变,而且未病先防。例如在疾病尚未发生,但是已经有一些征兆时,及时用中药调理,可以预防其发展或发生。

职工在大于50岁时,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及患病率均升高,此年龄段有健康、亚健康及疾病三种人群并存,可依据个体化的治未病原则,西医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等冠心病的一级预防,联合中医药养生法则(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

据统计,经过近3年的中医药治未病措施的干预,我院职工因心脑血管事件入院求治率较前3年明显下降(3.6%:5.5%)。

四、公民健康档案的管理

首先,对我院职工及时建立健康档案,内容除了将纸质病历和各种检查资料整理记录并把记载的各项内容输入电脑外,还要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健康相关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收集到的健康信息,都能通过记录病史、病程、诊疗情况,完成以个人健康为中心的信息集成,同时档案要及时更新。

其次,在管理中要不断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及各种服务规范,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达到医疗健康档案所要求的标准,以最大限度地为我院职工的健康服务为目的。为便于管理和检索,要加强公民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使他们能够按照档案管理的标准,将档案统一编号,使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有序化,便于准确、快捷地提供利用。

最后,学要强调的是要重视和加强个人健康档案的保存工作。纸张档案,其保管受环境影响较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档案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档案载体,电子档案是通过计算机将整理的电子文件转存在磁性存贮载体或光盘上保存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档案,要求存放档案地方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应控制在24℃~27℃,湿度40%~60%。

疾病健康管理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多部门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精神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提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减少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县、乡、村三级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二)县、乡两级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效管理治疗率年达到60%,年达到80%。

(三)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的乡镇(社区)年达到70%,年达到85%;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年达到60%,年达到80%。

(四)将重性精神病人全部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管理,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档案,年达到60%,年达到80%。

(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显著提高。居民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年达到80%。

三、工作内容

(一)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1、在县医院开设精神病专科门诊,并设立康复病区。主要负责一般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

2、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公共卫生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指定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负责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评估和健康体检,实施精神疾病患者分类干预及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

1、在县医院精神病专科门诊配备3-6名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医师。

2、逐级组织开展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在岗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重点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在精神心理疾病预防、筛查、评估、诊治、康复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三)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的时候,记录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定期随访。对于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通过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每年至少随访4次。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3、健康体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可增加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等检查。

4、分类干预。

(1)对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2)对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连续观察4~6周,若患者症状稳定或虽然症状明显但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仍无效果,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2周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若有必要,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对病情不稳定(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四)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与宣传教育

组织精神疾病防治专业人员编制影音、图片、文字等形式的宣传资料,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文艺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精神心理疾病宣传教育。定期组织专家深入社区、乡村、学校等开展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讲普及活动,预防精神心理疾病发生。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重大事项的决策与部署等。

(二)明确职责分工

卫生部门

1、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建立和完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制订精神疾病防治工作计划与方案,组织成立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组织开展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监督检查。

2、专业医疗卫生机构

(1)县精神疾病专科治疗机构

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向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承担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

(2)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组织开展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管理和心理卫生教育工作。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定期随访、信息收集与报告,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患者服药及家庭护理指导,开展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财政部门

负责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落实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

民政部门

对符合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及时予以救助。

发展改革部门

负责将精神疾病防治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投资计划,安排精神卫生建设项目。

人社部门

根据实际情况,将重性精神疾病纳入慢性病管理范围,按规定报销药品费用,保障病人门诊和住院治疗。

疾病健康管理方案篇4

1.1公立医院承担健康管理角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①是公立医院发挥公益性质的重要体现。我国未来的医疗体制应以健康管理与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为基础,而不仅仅强调“治病救人”。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把健康管理的理念贯穿到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建立从透支健康、对抗疾病的方式转向呵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健康模式,既是医院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医院自身服务水平,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同时也是医院维护和改善人民健康,提高患者满意度,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卫生资源耗费,体现社会公益性的重要体现。②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要求。国务院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明确提出,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特别为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人群提供了健康管理服务。今年8月份国务院提出多措并举,对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健康与疾病风险因素进行全过程监测、预防和维护,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科学的疾病管理和干预,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医院发挥治疗疾病与健康管理双重社会角色,以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拓宽医院服务领域,满足人民健康需求。③具有先天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在硬件上,可以通过对医疗设备与设施、管理与技术等资源整合利用;在软件上,可以通过对医疗人才、品牌效应、服务理念、学术创新等资源整合利用。公立医院健康管理的社会角色的建立,可以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的权利与义务,有助于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科学的健康观,实现健康模式的转变。

1.2公立医院健康管理社会角色的核心:公立医院健康管理社会角色的核心是基于医学科学研究成果及临床医疗实践总结的结晶,通过分析不同个体的健康信息,确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进而提供生活干预、心理支持、改变不良行为、健康教育等系列服务。其程序主要为:①通过健康体检、问卷调查、跟踪随访等方式收集管理信息,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行为及生活方式信息、心理健康状况信息、社会环境因素信息等,此外还要获得个人健康意识、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医疗投资及医疗技术水平等信息。②建立健康档案数据库,为客户制定长期健康管理计划。③提供选择信息,帮助患者做出合理就医决策,并及时给予安排,如预约医生、住院服务、答疑及医疗咨询。

2公立医院健康管理角色建设的重要作用

加强公立医院健康管理角色建设,是丰富医院管理内容,进行全面健康管理,指导公众进行健康管控的重要环节。公立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有助于加强医患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满意度。公立医院健康管理社会角色建设的作用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形成集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公立医院以医疗实力为依托,向社会、个人及单位集体以定期健康体检为支撑,形成集预防、保健、干预和康复于一体的高效、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健康信息采集的途径通常有日常生活调查、健康体检和因病检查等方式。健康体检是面向社会绝大多数没有自觉症状的受检者通过医学检查,尽可能地发现不易觉察的疾病或疾病隐患,从而达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目的。通过健康体检,全面采集个人健康状况信息,为被管理者建立健康档案,以为健康评估、制定健康促进计划提供基础资料。

2.2进行人群易发病、慢性非传染病的监测:人群的易发病、慢性非传染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季节中会有变化,公立医院依靠其专家的力量,对健康管理的人群的健康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结合对人群易发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的归纳总结和理论研究,可为社会疾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2.3促进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健康管理是一门科学的系统工程,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但国内管理体系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行业标准。公立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后,可以依托品牌优势、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建立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人才库,设立疾病管理师和健康管理医师岗位,促进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2.4推动科普性健康教育的发展:健康管理强调健康科普在健康管理发展中的作用。医院可以以健康管理和健康宣教为依托,运用健康危险因素的研究成果,拓展传统健康教育内容,向公众传播健康危险因素信息和慢性病的危害等知识,提高群体防病意识。

2.5实现医院与基层社区的联动:目前,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与公立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但实际运作中,往往是以“上转”为主,而“下转”的患者较少,同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出的患者也很少再回到社区,双向转诊制度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不利于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公立医院利用开展健康管理的契机,充分指导所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和加强健康管理服务,引导康复患者和居民在社区接受健康管理服务,确保双向转诊“能上能下”,真正实现医院与社区的上下联动。

2.6推动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分布的决定因素,制订和评价防治对策的科学。进行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往往需要巨大的样本量,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其拥有的患病人群、健康和未病人群的信息将十分巨大,能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此外,公立医院利用其临床和基础科研力量强大的特点,结合健康管理的信息,有利于进行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完善公立医院的服务体系。

疾病健康管理方案篇5

据调查发现,由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正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老年痴呆、白内障、青光眼、帕金森、癌症等各种疾病正越来越多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健康需要管理,也必须管理。

人们往往是在疾病恶化或症状凸显的时候才发现疾病的。尽早发现生命规律至关重要,健康管理正是要在亚健康状态下发现潜在疾病。健康管理具体包括发现潜在疾病,定期得到健康与疾病危险性评价及健康改善指导,记录健康状态,监控、预防、干预疾病的发生,监控疾病危险因素,降低风险水平,延缓疾病进程等。

人体生命探秘系列讲座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激发和优化生命健康潜能的规律和方法,由中国医促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华健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全息生命健康体验基地”特开设了人体生命探秘系列讲座,旨在整合国内最优秀的有关全息生命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并把它系统化。该系列讲座容纳多种名家流派。讲课人包括国内国际知名生命科学专家、医学专家、抗衰老专家、生命健康产品研发专家、全息健康专家和心理专家等。

流派1――河床深井经络新论

主要研究如何用艾灸法防病治病、冬病夏治;如何针对不同病症采用艾天下清香粉和药膳汤有效发挥防病治病的效果。

流派2――子午流注养生文化

主要是利用二十四节气养生防“未病”治“已病”。

流派3――如何健康活到一百岁

主要研究与人类衰老关系密切的问题,尤其是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问题,包括癌症、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等)、老化退行性疾病(老年性痴呆症、白内障、青光眼、帕金森氏等)。

流派4――体验自我成长与优化的慧心活动

相关链接

“全息生命健康体验基地”是由中国医促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华健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健康文化宣传基地和健康管理机构,旨在用多元多维的生命科学、生命艺术和全息生命健康体验法来优化有关生命健康潜能激发的自我能力、真我智慧,提高情商与灵商,开拓人性的深广层次,激发生命能力和实行力,帮助精英人士平衡生命健康、心灵智慧、婚姻家庭、事业发展的生命理想。

该基地以专家项目确立品牌,集中各门派整体推广中医,弘扬中医文化,博采众家之长,努力打造一个中医广泛交流、百家争鸣的平台。

基地功能

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引进有关“全息生命健康”的理论和方法;

用讲座、论坛的方式介绍各名家流派有关生命健康的体系和方法;

通过媒体向全社会推广“全息生命健康基地”生命健康理论体系的精华;

针对精英人士个性化的生命健康潜能开发解决方案;

针对精英人士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个性化解决方案;

针对高端人士的疑难杂证个性化解决方案;

针对高端人士的健康维护、亚健康条理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日常经络调整维护。

基地对象

有兴趣参与“全息生命健康”项目的会员;

有兴趣参与“全息生命健康”管理的高层与企业家;

疾病健康管理方案篇6

关键词: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管理;慢病防控;探讨【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48-01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以及个人健康档案,其社区健康档案由社区基本资料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料、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三部分构成。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包括人口数量、性别、年龄、职业构成、社区疾病谱等人口学内容。社区卫生服务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档案就是个人健康档案,其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问题记录、周期性健康检查记录、特殊性检查记录、会诊和转诊等。膳食不合理、户外身体活动不足以及吸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疾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因此我国的慢性疾病防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有人提出纸质健康档案向电子健康档案拓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健康管理也有人进行实验。本文将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管理和慢性疾病防控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概括。

1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

1.1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档案内详细的记录个人和家庭的健康状况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能够为社区医生以及转诊医院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在详细了解居民的身体状况下迅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给予及时的抢救治疗,档案的资料有助于医生分析居民的病情,采取最正确的治疗措施,有效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1]。

1.2节省治疗费用,提高诊疗效率:档案包含居民的详细个人以及家庭健康状况,以及病人所有的治疗过程中的检查结果,病人进行再治疗时部分结果可以作为治疗的依据,以免重复检查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医务人员可以依据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迅速诊治,节省治疗时间,提高诊疗效率[2]。

1.3为疾病的预防干预以及治疗提供依据:由于社区居民档案内记录居民一生的健康状况变化,可以对档案进行整理、统计、分析,预测出社区居民未来健康状况,可以找出社区居民健康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对重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2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

2.1健康管理的核心是预防控制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要真是落实“三级预防”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转变不利于健康的观念和意识,其主要纠正由于生活方式转变引起的慢性病。

2.2健康管理有利于慢性病的双向转诊服务: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改善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并且要在卫生服务以及管理模式上进行大改革。以社区健康管理中心为主的健康管理体系,可以改变由于经济利于的驱使、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低、政策配套不完善等造成的双向转诊管理中“转上容易转下难”的尴尬,使双向转诊由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的直线关系,转变成为患者、社区医院、大医院三方利益平衡的稳健就医模式[3]。

3健康管理对社区慢性疾病的防控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服务管理最薄弱的环节,一定要把木桶原理和杜拉克原则有效的利用起来,一定要平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树立核心竞争力,树立品牌,创建社区卫生服务要有文化。由于我国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将在服务机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上有较大的突破,在建立健全提供经济、便捷、安全、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引入人文社科知识和理念,建立与社区居民生活贴近的运行模式,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4]。

4小结

分析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4.1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和机制:完善社区健康档案收集制度,个人要有自我保健意识,尽可能的将自身健康相关的信息记录全面,妥善保管,各个卫生服务机构要把居民的个人健康资料纳入医疗保健机构的档案管理流程中,要确定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由社区医生管理,其归属权属于个人所有,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谨健康档案的散失[5]。

4.2实现个人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化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具有众多优势,比纸质的材料村储信息量大,较容易保存,档案内容全面利于随时调取使用,医务人员可以快速了解患者情况;其次,方便进行信息检索,其档案以特定的格式存储,有利于快速输入检索查询,从而调取信息,为临床治疗和预防保健等提供大量资料,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

4.3其他问题:要规范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并且要实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以及尽可能保障居民的个人隐私安全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卢建华,吴建国,吴静娜,等,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体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a):212-215

[2]韩云涛,杨艳,焦峰,等,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对慢性疾病防控的意义[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8):165-168

[3]李晓凤,刘付琴,王艳梅,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J],首都公共卫生,2010,4(6):279-282

疾病健康管理方案篇7

自1997年以来,美国的健康成本平均每年上升12.5%,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比其它任何国家都高出近三分之一。这个负担有很大一部分落在那些为员工提供健康保障的大公司头上。单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去年在保健方面的支出就达到了52亿美元,所以各大企业降低医疗费用的需求迫在眉睫。

在总体的医疗费用支出中,有近三分之二是由慢性疾病所致。许多慢性疾病患者不能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或者不能坚持疾病治疗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病假和住院,致使医疗费用大肆膨胀。疾病管理计划一般是从花费最高的慢性疾病入手,例如:糖尿病、冠心病、风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癌症等等。

疾病管理并不是直接为患者提供治疗建议或诊断,而是提供和疾病有关的推荐疗法和生活方式的实际信息。

首先,健康顾问公司旗下的医疗专业人员将对这些具有慢性疾病的员工进行系统的自我管理培训;然后按照推荐的疗方,定期观察和监督患者的执行情况,检查这些患者是否按时正确服药,是否真正地按照医生的建议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最后通过这些医疗专业人员的正确引导,帮助那些慢性疾病患者,做出有利于健康的正确选择。这样做一方面减轻了这些慢性疾病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直接降低了企业医疗费用的支出。

虽然疾病管理计划的发展在美国仍处在早期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先后已经有60多家的企业通过雇佣健康顾问公司对员工进行疾病管理,其中包括可口可乐公司、大陆航空公司、iBm公司等等。单是iBm公司的医疗费用在一年内就降低了百分之四,节约了2520万美元。所以疾病管理计划在未来的发展中,越来越被看好,它将在更加宽广的领域中拓展。例如疾病预防领域,通过对不健康饮食、吸烟和滥用药品等致病原因的控制,来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疾病管理计划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广泛兴趣,在德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更是相当重视。早在1996年,德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就超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1%,而法国、荷兰、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都控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内。具体到2002年德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已经上升到2300亿欧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医疗费用,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医疗改革。自2002年起开始引进了疾病管理计划。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是,德国是个社会民主国家,90%的德国公民拥有由国家提供的法定健康保险。所以采用疾病管理计划的并不是各大企业,而是联邦保险机构,即法定健康保险公司。

疾病管理计划在德国的发展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演绎:旨在提高医疗质量,追求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医疗结构的变化,它也被称为结构性的治疗计划。是法定健康保险公司通过统计学和临床流行病学对治疗方案的质量进行评估,从而达到控制疾病风险和降低慢性疾病治疗费用的目的。具体的操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严格挑选适合疾病管理要求的患者。

2.选取已经在临床上取得显著意义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ebm)。

3.加强医生和其他医疗服务人员的沟通,以便取得更好的医疗合作方案。

4.强化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护理的培训,让患者依从并认同治疗方案。

5.对获得的医疗结果和经济影响进行评估。

6.形成例行评估制度,对个别案例进行反馈评价,最终形成永久性的、高质量的管理工作程序。

伴随着疾病管理在法定保险公司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保险业界人士开始关注它的发展。德国汉堡大学保险企业学院的格拉夫院长(J.matthiasGraf)认为:疾病管理计划也是私人健康保险公司(即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机会与风险同时并存。为了更加有意义的使用疾病管理计划,认清它的优势和劣势,保险企业学院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学术研究。他们对哮喘病人按照疾病管理和非疾病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实施疾病管理计划可以减少发病率,提高医疗成果和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直接降低治疗的成本。

疾病健康管理方案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 档案管理 规范化

【abstract】thispaperdescribestheneweraofmunicipaldseasecontrolhealtheducationshouldpayattentiontofilereservesandstandardizedmanagement,andspecificallydiscusseshowtodevelophealtheducationfilemanagementsystemtomeetcontemporaryhealtheducationandhealthpromotionrequirements.

【keywords】healtheducation file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近年来,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疾控事业的蓬勃发展,疾控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工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充分利用健康档案,发挥健康档案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笔者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 强化建立健康教育档案意识建立健康教育档案网络

       1.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健康教育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形成了大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数据,包括文字、图表、声像等。要增强这方面档案意识、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实现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对健康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业务档案的作用,更好地为疾控工作服务。

       1.2建立档案管理网络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档案工作网络,设立健康教育档案,即在中心设立由主管领导牵头,各科长参加的全中心健康教育档案管理网络体系,中心档案室负责全中心档案工作的总体规划,负责起草制定健康教育档案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并要经常到各科室检查、指导。

       2 强化人员对健康教育工作培训建立健康教育档案新模式

       2.1加大档案人员综合素质培训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保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统计等基本环节,且每个环节都有一套相应的理论和工作方法。所以要有素质高、能吃苦刻苦、具有奉献精神和较高政治素质的人员管理。

       要认真研究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增加投资,加大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坚持内训与外引相结合,培养专业人才,使这支队伍成为疾控档案事业的主力军。

       2.2采用多种渠道提高技能

       健康教育档案业务培训必须紧跟发展需要,加以创新并着重学习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等技能,鼓励档案人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断了解和把握健康教育工作新态势。通过业务培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使健康教育档案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在培训方面采用参加培训班、进修班及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强外语、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和档案知识培训,以适应当前形势需要。

       2.3健立档案工作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档案工作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推动健康教育档案事业的发展,使健康教育工作向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大大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保护健康教育档案,延长其寿命,使疾控档案管理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模式转变。

       3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因地制宜促进健康教育

       3.1利用绩效考核健全健康教育档案

       引进奖罚机制,纳进考核评选,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在健康教育工作档案整理突出的档案员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他们申报档案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研究档案资料的利用和开发。近年来,开展疾控绩效考核工作中涉及大量健康教育档案资料,注意收集整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建设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3.2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健全健康教育档案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着全市卫生防病工作的繁重任务,尤其是健康教育等业务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健康教育技术档案。从疾病控制的工作实际角度出发,加强健康教育档案管理,更好的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为疾控机构进步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波.谈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管理[j].中国健康教育.2011.17(4);241-243.

[2]匡有成.健康教育档案的作用和管理[j].中华医药学杂志,2003,10(2);34-35.

[3]钟先阳等.热带海域驻岛军人的健康管理[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7):534-535.

疾病健康管理方案篇9

(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为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要求,根据《万州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报告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学校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营养均衡、“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视力保护等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增强健康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全面提升健康素养。从而通过教育好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活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的宣传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一)“三减”背景

三减包括减盐、减油、减糖。

1、高盐导致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

2、高油导致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

3、高糖导致龋齿、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二)“三健”背景

三健包括口腔健康、骨骼体重、骨骼健康。

1、口腔疾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密切,并且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我国口腔疾病负担严重,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28.9%,并且有增高趋势;成年人牙周健康率仅为14.5%,牙龈出血检出率高达77.3%。

2、成人超重/肥胖率近2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3、骨质疏松症是影响人群骨骼健康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最常见骨骼疾病,是第四位常见的慢性疾病。骨质疏松会导致严重疼痛和骨折,甚至早死。70%-80%的中老年骨折由骨质疏松引起。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脆性骨折给中国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

(一)“少用盐,身体健”减盐活动

高盐导致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

鼓励学生将“减盐”信息带回家,建立家庭良好习惯

学校食堂推行减盐干预措施

(二)“少吃油脂,身体健”减油活动

高油导致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

将底油膳食与慢病防控内容纳入学校教育。

鼓励学生将“减油”信息带回家,建立家庭良好习惯

食堂推行减油干预措施

(三)“少喝饮料,乐享健康”减糖活动

高糖导致龋齿、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建立无糖,低糖学校,

不向学生售卖高糖零食和含糖饮料

开展减糖教育活动

鼓励学生将“减糖”信息带回家,带动家庭建立良好的“减糖”习惯

(四)口腔健康促进活动

口腔疾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密切,并且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

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开展口腔健康教育

定期口腔健康检查

(五)“轻松童年”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干预活动

成人超重/肥胖率近2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开展健康体重主题活动

提高家长及家庭成员健康体重意识

(六)“健康骨骼、健康人生”宣传活动

疾病健康管理方案篇10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网络。通过开展“三病”的筛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二)具体目标

1.以乡镇为单位,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8%、1.5%,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压率≥95%;患者规范管理率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95%、健康知识知晓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2‰,规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率。

2.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

3.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4.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3月1日至3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及年经费数额。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县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邀请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参与)、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1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市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县级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组织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综合防治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工作职责。

(三)广泛动员,全员参与(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开全县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购配置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及血糖测量仪、试剂等物资。

2.建立县“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分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3.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4.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5.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6.通过讲座、健康俱乐部、走村入户宣传等健康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非药物干预。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县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几年的卫生重点工作,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县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县公共卫生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县发改局: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纳入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向上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督促落实,确保乡镇卫生服务站建设适应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县公安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县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组织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通过生产自救,改善生活质量。

县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县人劳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强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术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保持队伍稳定,扩大队伍规模;研究解决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点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条件和场所。

县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县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县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重视、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