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十篇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十篇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2:21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篇1

[关键词]医药物流供应链;风险控制;多方博弈分析;纳什均衡建模

[Doi]10.13939/ki.zgsc.2015.07.100

1医药物流与其供应链现状

1.1医药物流的分析

(1)医药物流统一平台尚未真正建立。与欧美发达国家医药物流发展体系状况相比,针对医药物流的参与方而言,国内医药物流行业建设布局相对分散,规模构造不成体系,执行标准尚未统一。具体表现形式为:一方面,医药供求双方或者多方未明确意识到其行为对行业供应链的影响;另一方面,医药物流本身属性多归于机动触发性,至于其在统筹方面的建设性和移植性上考虑不足。

(2)医药物流缺乏资源共享机制。由于医药企业源于行业竞争和追逐短期效益的影响,医药物流受限于目前的短线运营模式。长期发展下去,医药物流发展版图将遭遇瓶颈式阻拦。

目前,为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应效仿云数据远端存储和终端服务的理念,建立长期物流参与方合作方式,为资源共享打开突破口,弥补现在医药物流的资源共享问题,优化医药物流资源。

(3)医药物流急需第三方监管机构方面的更强的执行力度。近几年,比如医药用胶囊中的铬超标、头孢类医药采用地沟油生产,无疑暴露了物流中的流转环节疏于强制性的实时监管问题,严重影响下面环节的物流工作,导致医药物流被迫中断或流产,破坏了建立起来的基于合作模式的平衡态势。

为实现医药物流目的最终实现,达成医药物流多参与方的共赢合作模式,有必要建立具有实际执行力度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借助此机构用以维系医药物流健康运转的平衡发展态势。

1.2医药物流的供应链分析

(1)缺乏常态化的医药供应链支持体系。目前,由于医药性质的特殊性,其供应链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模式存在以核心企业、以区域服务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供应链模式,优点在于:可以发挥灵活组合的形式满足某次医药供应需求;参与各方存在事先协议,在针对性医药需求的前提下可调节本次供应链流转方案。缺点在于:无法响应今后医药大市场的体系完善建设需求;现阶段尚处于“一事一议”状态,无法满足参与供应链各方的权责界定和博弈。

(2)待建立医药供应链中资源优化配置平台。

跟国外供应链对比,发达的国外医药链多采用“生产到营销”简约式供应链,减少链条利润流失。从目前运行态势而言,此简约式供应链集中优势体现为以下两点:①为了疏导医患渠道,建立医药代表为纽带的营销模式;②优化供应链组合,逐步形成医药战略联盟。

重新审视国内医药供应链,受制于医院垄断和国家政策的限制,同时针对医药的第三方物流并未确立稳定地位,国内供应链发展模式目前没有常态化的均衡发展,没有统一调拨的医药供应机制。因此,建立一个医药供应链中的资源优化配置平台,可以短期内实现供应链优化,亦可以长期内实现医药供求的发展态势评估。无论短期还是长期运作,都会为参与医药供应链的各方带来可观效益,同时保障了医药物流的良性发展。

1.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医药物流风险分析

通过1.2节和1.3节的分析成果可知,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医药物流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医药物流中的参与者行为。为了保障医药物流运转畅通,参与者往往采取灵活的解决方式,从提高效率、加速资金流转、增加技术含量、全监控物流各个生命周期等四个方面加速医药物流。

但是,随之而来的医药物流风险如果不事先预控,很难在医药物流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风险归零。因此,但就医药物流中各个参与者而言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①效率风险。参与者应结合市场评估分析报告和发展态势,自行转变服务模式,以满足不低于社会平均消耗时间的要求,否则,会带来效率风险隐患,这种隐患将会降低物流需求数量。

②资金风险。目前,医药物流行业为了短期内获取资金收入,盲目增加投入成本,很容易导致医药供给过剩,不仅给医药物流行业带来巨大负担,而且有可能压垮部分参与者,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物流运转。

③技术风险。为了刺激医药物流竞争程度,从中获取相关利益,参与者纷纷将目光聚焦到提高医药物流所自身负担环节的技术更新方面,但是由于技术革新本身的弊端,有可能导致自身技术稳定性和与外界相互兼容性的双重问题,这样需要留有足够实验的时间才可投放在医药物流中去实现其价值。

④全局监控风险。在医药物流的各个生命周期内,参与者的物流行为是出于个性化选择,很难形成全局策略,容易受短期波动的因素制约,不能实现全局的监控,很有可能由于全局管理不善,造成医药物流的全线瘫痪的灾难。

(2)医药供应链中的衔接措施。由医药物流运作而拓扑生成的医药供应链,其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断链”,即医药供应中的衔接环节出现了致命性问题。

1.4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为达到医药供应链中资源调拨顺利进行同时控制物流环节中潜在风险的目的,本文基于医药物流供应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分析。作者引进博弈论的思想,用以解决以上分析得到医药物流及供应链中的资源共享和多方合作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研究医药物流与其供应链的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隐藏的风险;②分析目前医药市场中的供应链的参与者各方需求和活动内容;③建立博弈思想的供应链的风险规避分析预案;④引进纳什均衡博弈模型,论证其模型在医药物流供应链中达到稳定合作态势的可推广性。

本文的最主要创新为:借助纳什均衡分析,将医药物流供应链中的多方博弈简化为两两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将全局风险以化整为零的方式,为供应链的低风险、常态化运转提供合作参考模型,实现医药物流供应链均衡稳步式发展的目的。

2医药物流供应链参与方属性和风险规避预案

2.1医药物流供应链参与方的角色及活动内容

(1)医药原材料提供商。主要作为医药物质的基础,处于医药供应链的上游环节,主要为医药制造商提供医药的原材料。

(2)医药制造商。主要为承接药品研制,对上向医药原材料提供商提出研制医药原材料的需求订单,对下向医药分销商提供医药成品;同时,依据最终消费者需求,制定医药产品制造预案,同时建立起向分医药销商和医药原材料提供商的反馈机制,依循供应链的需求,合理选择合作对象。

(3)医药分销商。主要作为医药的集散环节,对上向医药制造商提出医药成品订单需求,对下与医药销售场所建立连接。

医药分销商作为医药物流供应链中的“晴雨表”,时刻反映供应链条的动态变化,不仅肩负医药的分销和调拨的职责,而且起着医药供应链中心枢纽的作用。因此,维系好医药分销商的合作关系,直接影响到医药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也可以作为应急预案的入口。

(4)医药终端用户。主要作为医药需求的最终接受方,同时也是整个医药物流供应链最终需求的发起方,通常情况下,医院等处方机构代为顾客行使医药供应链环节中的合作权。医院执行合作策略时,需依据的是医药终端用户的意愿。

医院在医药物流供应链殊地位,主要表现为:一是采集和整合顾客医药需求,并将结果作为输入条件,制定与上游分销商的合作策略;二是确定供应链走势,让终端用户能够获得所需药品;三是将需求反馈给供应链上游企业,协调与他们的合作方式。

(5)第三方物流。主要作为医药的载体,在医药供应链中进行传递。针对目前新形势下的医药物流行业,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可视为医药供应链资源优化和为其他供应链参与方“减负”的产物。

第三方物流与医药物流供应链中的其他参与方是共存关系,其对外的合作方式不直接影响到医药物流的发展态势,但又因其合作的灵活方式,可以考虑选择合作策略的同时兼顾物流集成化的效率择优的合作策略。

(6)医药供应链监管部门。主要为医药物流供应链制定合作规则,依据的参考条件是最终用户的需求、供应链的集成程度、竞争与激励机制、医药流通政策法规。

其中,医药流通政策法规依据国情和医药物流供应链的运行现状而制定强制性规则,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最终用户的需求、供应链的集成程度、竞争与激励机制制定参与方合作策略,通过博弈的过程,产生医药物流资源优化后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2.2博弈思想的供应链的风险规避分析预案

2.2.1最终用户的需求

判断一个医药供应链是否流转成功,关键取决于是否达到最终用户的需求。

以最终用户为辐射源,向外建立博弈的合作方,分别选取医药制造商和医药分销商作为博弈对象。同时,在抢夺最终用户资源时,制造商和分销商双方存在博弈的过程,并考虑其自身减负的问题,将物流工作移交给第三方物流来完成。

(1)医药制造商与医药最终用户的博弈。将医药最终用户的需求作为医药制造商的发起合作响应的输入,医药制造商可以选择以下两种策略:①委托第三方进行医药配送。细分为:a.通过第三方物流流转至医药分销商处,然后通过分销商进行流转;b.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至医药最终用户;②可自行实施医药配送过程。由医药制造商本身配送医药至最终用户,鉴于成本开支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面,通常不考虑此策略。

(2)医药分销商与医药最终用户的博弈。医药分销商通过分析医药最终用户的需求,且此需求是公开信息,充分调拨上游医药货源,同时,针对下游医药最终用户进行医药资源合理分配的合作。

通过最终用户需求作为谈判条件,分销商可以选择第三方物流或自行配送医药。同时,是否采取自行配送方案受供应链的集成程度和竞争与激励机制因素影响。

2.2.2供应链的集成程度

为了减负增效,医药物流供应链参与方均开始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开支和提高医药物流工作效率的问题。

供应链的集成度问题归结于医药物流参与方的合作衔接和分责的问题。医药物流供应链覆盖了整个链条的博弈合作的整个过程,不仅要从参与方外部实施博弈优化,也要从各个参与方内部的开展握手式的博弈优化。下面建立具体以供应链的集成度为博弈切入点的供应链流程。

医药物流供应链流程的目的是以物流作为媒介,重点讨论以下各方如何集中医药优势资源的问题,进而选择博弈合作的方式来实现供应链集成程度的提升。

(1)供应链上游的集成度分析。①医药原材料供应商之间的博弈合作。根据医药原材料本身的自然属性,进行资源调拨的方式实现物理组合,在医药原材料层级上实现供应商的协商博弈。②医药原材料供应商与医药制造商之间的博弈合作。根据医药制造的需求,进行医药原材料信息的搜集并且分析医药原材料成本因素,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博弈方式实现医药制造商与医药供应商的合作。③医药制造商之间的博弈合作。根据研制或生产药品的客观需求,医药制造商通过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半成品二次加工或科研技术突破,依据自身特点,最终达成医药制造商之间多方的合作。

(2)供应链中游的集成度分析。作为医药物流供应链的中游阶段,其集成度方面的改革措施是实现医药分销商分级策略和同级分销商协作博弈的合作过程。①同级分销商之间的博弈合作。主要根据同级分销商承担的医药产品内容,实现医药调拨的集约化,降低资源内耗,通过同级分销商以互通有无的博弈谈判方式,确立分销商在供应链中快速流转的机制。②不同级别分销商之间的博弈合作。主要根据上级分销商的分销权限内容,进行分工协作,通过博弈实现分级分销商的权责,规避乱序分销等不正当博弈。

2.2.3竞争与激励机制

为了刺激医药物流供应链的主观能动性,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实现供应链各方的自身利益的增加和医药流转各环节的疏通。

竞争与激励机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预合作方通过提升自身,保障自身在博弈过程中的地位;二是驱使对方在博弈环节中作出让步合作的决定。

供应链的竞争与激励的实现主要从供应链中上、中游环节去实施。主要通过加强医药原材料提供商、医药制造商、医药分销商三方博弈策略,在稳定的基础上,实现良性循环。

(1)医药原材料供应商的竞争与激励。为响应医药制造商的供货需求,针对医药原材料的选购方案,受其供应商自身寻求合作方式的影响。在供应商内部开展竞争,并由供应商提供给制造商激励,通过以上方式到达加强供应商博弈合作的策略影响性。

(2)医药制造商的竞争与激励。为响应医药分销商的提货需求,针对医药成品的选购方案,受其制造商自身寻求合作方式的影响。在制造商内部开展竞争,并由制造商提供给分销商激励,通过以上方式到达加强制造商博弈合作的策略影响性。

(3)医药分销商的竞争与激励。为响应最终用户需求,针对医药成品的销售方案,受其分销商自身寻求合作方式的影响。在分销商内部开展竞争,并由分销商提供给最终用户激励,通过以上方式到达加强分销商博弈合作的策略影响性。

2.3博弈方法的选取

依据博弈思想的分析,至少保证三个研究元素:players(参与者)、strategiesset(策略集)、payoff(支付函数)。通过2.1节和2.2节可知,2.1节明确了医药物流供应链中players,2.2节明确了医药物流供应链中strategies。下面将简介博弈方法,基于医药物流的供应链模型上选择博弈方法,并开展博弈过程。

由博弈相关文献可知:依据所要进行博弈的模型自身属性可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上述四类博弈相对应的是四个均衡概念分别是: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根据本文论述重点可知,为解决医药物流与其供应链的目前现状中的潜在问题,实现医药物流供应链的相对稳定平衡发展态势,需要使供应链中的博弈合作策略相对稳定,需要博弈过程中的先后次序相互独立,才能达到医药物流供应链平衡发展和改善医药物流供应链运行环境的目的。比对目前的博弈方法,完全信息静止博弈(即:纳什均衡)更为符合目前医药物流供应链的运行博弈模型。供应链条中的参与方在目前一段时间内是相对固定的,这样博弈的信息是完全的;同时,参与方彼此之间博弈合作不作强制性约束而是相对独立的,这样博弈的先后次序不受影响。因此,选择纳什均衡来应对医药物流供应链的资源优化分析的方案是合理的。

3基于纳什均衡的医药物流的供应链模型

建立在医药物流供应链上的博弈均衡,其目的是通过多次博弈合作及相互影响而达到的多方合作利益最大化且风险最小化。同时,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主要用来解决博弈双方实现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和规避因合作导致风险的最优策略。

基于医药物流供应链博弈场景,建立对应的纳什均衡基础模型,如下。

3.2关联纳什均衡算法

通过借助纳什均衡的思想,将其数学模型进行变通并应用至医药物流供应链模型,最大的优势是将供应链条上的参与者的宏观合作态势转为量化分析模式。

3.3确立参与者宏观层面纳什均衡模式

由2.2节可知,由于限制条件的制约,为稳定医药供应链运行,保障物流环节畅通,将参与者的博弈合作转化为经典的纳什均衡两两捉对的博弈合作。将供应链条中的多方博弈抽象成为在参与者集合中的任意两个ii和ij之间的博弈,并开展进行利己原则的纳什均衡合作。

从上图可知,通过博弈次数地不断增加,博弈走势渐于平滑,博弈双方达成共识,故验证了纳什均衡应用于医药物流供应链中合作趋于均衡的发展态势的可行性,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医药物流风险控制提供了参考的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1]刘小军.医药物流及其供应链研究现状[J].中国市场,2013(18):11-12.

[2]师绘敏.新医改下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体系未来模式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363-364.

[3]肖晗,徐晶.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医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2):20-21.

[4]DeCarvalhoJC,Vilas-BoasJ,oneillH.LogisticsandSupplyChainmanagement:anareawithaStrategicServiceperspective[J].americanJournalofindustrialandBusinessmanagement,2014,2014.

[5]KhajaviLt,Seyed-HosseiniSm,makuia.anintegratedForward/ReverseLogisticsnetworkoptimizationmodelformulti-StageCapacitatedSupplyChain[J].iBusiness,2011(3):229.

[6]顾波军.港口物流供应链及其柔性化运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20-124.

[7]张琳,陈凌霄.基于tQm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药品质量风险管理[J].科技促进发展,2011(4).

[8]赵贤.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关于冷链物流企业质量风险管理初探[J].中国药事,2014(5):517-520.

[9]ZhouX.ResearchonLogisticsValueChainanalysisandCompetitivenessConstructionforexpressenterprises[J].2013.

[10]CamererCF,Fehre.whendoes"economicman"dominatesocialbehavior?[J].Science,2006,311(5757):47-52.

[11]胡正东,李夏苗,李利华,等.合作博弈下医药物流联盟节点决策模型及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20).

[12]约翰・纳什.纳什博弈论论文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13]Frihaufp,Krsticm,Basart.nashequilibriumseekinginnoncooperativegames[J].automaticControl,ieeetransactionson,2012,57(5):1192-1207.

[14]aiX,SrinivasanV,thamCK.optimalityandcomplexityofpurenashequilibriainthecoveragegame[J].SelectedareasinCommunications,ieeeJournalon,2008,26(7):1170-1182.

[15]Gonzlez-DíazJ.Finitelyrepeatedgames:ageneralizednashfolktheorem[J].GamesandeconomicBehavior,2006,55(1):100-111.

[16]汪传雷,王如正,冯世朋.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药品供应链管理创新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2):144-148.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篇2

温度敏感的医药品需求剧增

医药冷链凭借着其高价值和高增长的特性,在当今的物流市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

近年来,医药、临床、生物科技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球医药流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疫苗、血液、生物药剂等冷链医药产品市场的版图也随之扩张。全球最大冷链包裹速递公司之一marken的分析数据显示,至2016年,温度敏感的医药类生物科技产品的销售价值预计增长48%,市场规模高达1920亿美元,市场份额将从18%增长至21%;在最畅销的前100位药品中,有冷藏温控要求的生物科技产品销售份额预计将从2002年的15%,2010年的33%,增加至2016年的45%;全球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药品中,8种产品有2-8度冷藏温控要求,预计到2016年,其销售额可达554.52亿美元,约占前10位总销售额的83%。

这些高价值、对温度敏感的药品、疫苗和生物制品需要特殊的处理和保护,从制造厂到医生,再到患者的各个环节通常需要全球运输。据统计,高达30%的制造商分销成本都消耗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产品损坏上。因此,对医药冷链物流的要求之高,也非一般货物可比。目前,医药冷链已经从起步迈入高速成长阶段,成为物流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新兴市场增速快于成熟市场,根据Cold-ChainBiopharmaLogisticsSourcebook2011的数据,亚太地区的冷链物流开支从2008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近15亿美元,增长幅度达43%。

预计到2015年全球冷链运输费用将从2009年的60亿美元,增长到88亿美元,增长率达到47%。其中,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等新兴市场的增长速度或达到83%,快于欧洲、北美等成熟市场。

两快递巨头在行动

在开发医药冷链物流市场的过程中,整合商凭借着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雄厚的公司实力以及迅捷的行动走在了物流业前端。其开展业务的特点可以归纳为:

将医药冷链作为公司未来的增长点给予战略层面的重视。全球三大整合商之一的DHL把在制药、医疗设备、临床试验、医疗配送和医疗服务等几大领域取得突破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把蓬勃发展的新兴市场作为重点布局的对象。

DHL全球货运、运输首席执行官RogerCrook坦言,“我们正把资金大力投向前景广阔的新兴市场,亚太地区,尤其是客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中国市场。”DHL表示,公司今后在生命科学和医疗领域的战略将主要集中在扩大全球网络覆盖,强化专业技能,增添新服务,提供高效益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关注终端客户需求,加强关键资源配置,通过合同物流的方式提供门到门服务。通过对终端客户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DHL了解到,作为终端客户,大部分的医药生产商和供应商更倾向于通过共享设施,而非通过自有仓库配送产品,以求降低成本。通过借助第三方的仓储和运输网络,直接将货物配送至制药厂和医院,成为大多数终端客户的主流选择。

为更好地满足终端客户需求,DHL近年来在全球主要市场投入巨资,兴建了超过150个生命科学配送中心,实施其全球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战略。新建的印度孟买配送中心占地56000平方米,配备了仓储、配送和临床试验服务设施,可以提供医药产品的订单管理、仓储、配送等全程服务。同时,中心还可提供特殊解决方案,如延期服务、临床试验物流等;DHL在中国北京和上海二地的温控设备总面积达到近1000平方米。此外,DHL还计划在2015年前在全球建成另外7座类似的设施。

全球另一货运巨头UpS也于2011年在新加坡开设了首个亚洲区域医疗保健配送中心,加快了对医药物流的推进步伐。

通过产品创新树立核心竞争优势。2011年底,UpS在亚洲推出了门到门的冷链运输与监测服务——UpStemperaturetrue?。这一服务方案体现了UpS的冷链运输管理理念,即确保整个运输过程万无一失,各种疫苗、生物制剂以及其他对温度敏感的医疗货物能够完好无损地到达目的地。通过缜密规划、严格控制和强大的全球物流网络,UpS努力把产品受损导致的损耗降至最低。

在UpStemperaturetrue冷链解决方案的运输过程中,训练有素的团队会通过设置在全球各地的UpS控制塔,全天候不间断地监控运输的各个重要时点。一旦发现风险,则立即启动预先确定的应急方案,以减少可能产生的破坏或损失。

UpS的另一项创新则体现在其最近新推出的一款专为温度敏感的产品而设计的pharmaport360空运集装箱,为解决货物安全运输这一行业性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篇3

[关键词]冷链;冷藏;管理

中图分类号:U2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66-01

药品流通的过程对药品的质量和疗效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流通的过程中会在运输和贮藏方面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也必须要对运输的形式,以及运输中的细节问题予以关注和控制,此外,一些药物需要长途运输,所以在运输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贮藏管理工作,防止药品出现变质的问题,从而也就使得药品的疗效得到了非常好的保证。

1、方法:制定冷链管理规范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人民群众的医疗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医药出产品的物流流程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加快,在最近几年还出现了低温或者是冷冻保存药品的技术,所以药品的冷链管理也是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流通企业以及药品使用单位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在管理的过程中,冷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其一直都应该是一个封闭的链条。因为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一些需要对其进行冷藏处理的药品在流通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断链现象,在流通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温度超标的情况,所以也就会使得药品的质量会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会降低药品的质量和疗效,也严重的威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当前,很多的药品案件试剂上都和药品流通过程中环境和温度控制不严格造成的,温度对药品自身的质量和性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当前还没有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冷链管理执行标准,因此必须要出台一些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冷链管理质量的提升。

1.1国际的医药生物技术发展速度飞快

按照相关的统计要求,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和疫苗的种类已经达到了几百种,,生物处方药的销售额增幅也在不断的提升,但是整个制药行业销售额的增幅却相对较低。在我国,生物制品市场份额不断增强,此外对生物制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提升。而非典和禽流感等事件的发生也使得我国生物制药市场需求的教育有了非常明显的发展,人们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在我国甲流的疫苗已经研制完成,如果国家的食品药品管理机构能够通过该疫苗的审批,那么,这种疫苗就可以大量的投产,并可以将其应用在临床医疗当中。这也说明我国疫苗的研制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时,疫苗研究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同时在我国,温度敏感药物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其中,冷藏药品的年增长率已经比其他类型药品的增长率高出很多。

1.2企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企业规范化经营的需要。其次是储运锻炼引起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多,导致医疗事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再次是生产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对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最后一点就是药物使用单位的相关要求。

希望国家通过制定冷链管理制度,并在行业推广,以提高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为社会提供标准、规范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1.2.1术语定义:药典及药品质量标准中“贮藏”项下提及的“冷藏药品”、“冷处”的定义,其中“冷处”的温度设定依据来自《中国药典》,明确规定为2―10℃,生物制品贮存温度2―8℃。

1.2.2冷藏药品的收货验收:冷藏药品在收货、验收阶段。对收货区、验收区的环境温度应作严格要求,如冷藏药品必须在冷藏库进行验收,冷冻药品要在冷冻库进行验收交接。药品交接双方的交接时间、温度监测等要做规范性要求。

1.2.3冷藏药品的贮藏养护:应规定冷藏药品在库存放也要有相应要求。还有是现在的冷藏库湿度易超标,要求养护员做养护记录,记录上面要详细注明采取措施,以达到正常湿度范围。

1.2.4冷藏药品发货:规定冷藏药品的发货、拼箱、装车的环境要求、时间要求以及委托运输合同中必须明确温度的规定。规定多长时间内要把药品放到冷藏车上。

1.2.5温度控制与监测:规定冷藏药品的贮藏运输必须使用自动温度记录设备和报警装置。

1.2.6藏运输的设施设备:规定企业必须要备有冷藏设施以及冷藏设施的技术、设备维护和设备档案要求。

2讨论

2.1关于运输过程中保温设施的问题:或许有人会说运输过程中在保温设施的选择上,可以规定根据冷藏的药品不同来规定是使用保温箱,还是要用冷藏车。由于冷藏药品运输过程中的保温措施受到药品贮藏温度、运输时间、路程、方式、保温箱性能等因素影响,而且保温箱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保温性能有所差异。所以,我认为现阶段还不能有一个统一规定。希望保温箱生产厂家能够研制出适合冷藏药品的专用保温箱,而且全行业严格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规范的生产标准,根据需要生产出大小不一的冷藏箱,以方便冷藏药品的各个流通环节的需要。不过现在一些大型的物流公司和医药商业公司都配备有冷藏车。

2.2关于验收时间的问题:验收应在阴凉或冷藏环境下进行,验收方应迅速将冷藏药品转到说明书规定的贮藏环境中。冷藏药品不得超过多长时间,冷冻药品不得超过多长时间。这个要通过反复实践后,才能明确规定出来。

2.3关于冷库面积的问题:冷藏药品生产企业、批发经营企业、物流企业应配置与生产经营品种、规模相适应的冷库、冷藏车、保温箱,同时规定冷库面积不得少于多少立方。这个要与企业的规模和经营冷藏药品的数量的多少来划定,企业一定得能够具备与经营、使用相适应的冷库及设备。

3、思考与建议

3.1冷链管理的规章制度的执行能提升企业和行业的冷链药品管理水平,对确保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物流企业和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等有冷藏药品的单位都需要有冷藏条件和冷藏设备,牵涉面较广,所以要加强宣传冷链管理的重要性,使企业在经营、使用冷藏药品时,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

3.2建议此规章制度能作强制执行。规范冷藏药品的冷链管理体系,保证药品始终处于低温恒定状态,确保药品质量,虽然需要企业在贮藏条件、物流装备、人员培切l等各方面都有较大财力、人力、物力及时间上的投入,但是可以督促各相关企业提升冷链物流装备,加强冷藏药品的贮藏、运输管理,进而全面提升医药行业的药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水平与质量,以确保人民群众用药。

4、结语

在药品流通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冷链管理工作,因为它会对药品的质量和水平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药品的有效成分不容易产生破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出冷链管理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篇4

2009年,一场大型急性甲流疫情从北美向全球恶性蔓延,这让包括1.1亿剂甲流疫苗在内的医药用品配送承受了一场严峻的大考验。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山西疫苗事件,也因国内医药低温物流(冷链)的标准缺失,面临着安全与发展的双重质问。9月11号至20日,国家为全国1亿名儿童免费接种麻疹疫苗,在短时间内如何确保麻疹疫苗的运输与配送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实普通药品与疫苗一样关系民生安全,如何让人们看得起病、购到安全的药品一直是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医疗改革的重点。作为联系药厂与患者之间的药品物流与配送服务成为自医改药价明显降低以来又一关注的环节。

改革传统医药流通迫在眉睫

事实上,国家在过去的几年里,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在扩大、药品批发零售监管措施力度大、新版药品GSp标准待出炉……这些医改新政的不断出台将医药物流变革推到浪尖上。《2010-2015年全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称“十二五规划”)的草案近日已完成,并有望于年底正式出台。该规划的出台,将加速推进药品流通领域的行业结构调整与兼并重组。一套高质量,又具备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发展药品现代物流,是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促进药品经营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和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的重要措施。对促进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结构调整,提高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国的药品监管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药品流通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受传统医疗体制的影响,药品经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地域性强、经营水平低等情况导致药品流通环节出现诸多问题。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2008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药品零售企业36万多家。目前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的批发企业仅有69家,占13%,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的批发企业不足30家,零售企业则高达10万家以上。国际医药市场年药品消费近4000亿美元,而我国还不足2000亿元,约占国际市场份额的4%。目前国内前三名医药流通企业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合计市场份额约为20%,与之相对应的是,发达国家的医药流通行业高度集中。美国的药品批发企业只有75家;德国最大的3家药品批发企业占据60%-70%的市场份额。国内医药流通领域流通费用过高,目前全国医药商业企业费用率大概在7%以上,而发达国家只有中国的1/5左右。

另外,为了适应国家要求药品低成本,向医院、社区服务站、农村医疗站等消费终端快速流通这一改革举措,这对传统的药品流通渠道:药厂―批发商(一、二、三级)―医院(零售药店)―患者是一次颠覆性的变化,药品直接从药厂到医院或者到患者被认为行业发展的最终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药品物流成为关键环节。

近几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严格控制药品经营企业准入标准和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等工作,淘汰了一部分条件差、水平低的药品经营企业,促进了一批药品经营企业扩大发展。但是规范化、规模化的现代药品大流通体系还未真正形成。推行药品现代流通模式,促进医药商业现代化,是改变我国药品流通现状、规范我国药品流通秩序的治本之策。

新医改,物流要先行

新医改方案指出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群众基本用药;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完善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建立便民惠农的农村药品供应网;完善药品储备制度。

《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国家医药改革总体指导方针,完善国内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在规划草案中,发展现代物流是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事实上,国家早在2005年了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2009年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相关文件,均对国内药品流通提出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意见与措施。国家鼓励具有药品现代物流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发展,促进规范化、规模化,使企业做大做强。允许其接受已持有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委托进行药品的储存、配送服务业务,委托和被委托的药品批发企业要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跨辖区申请委托的,委托企业和被委托企业均要向被委托企业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并向委托企业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委托储存、配送的药品范围要与委托方企业的经营范围相一致。接受委托的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具备委托储存、配送药品特性要求的储存、配送条件。

允许有实力并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企业为已持有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配送,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企业应在不同区域设有储运设施,能够为药品企业提供跨(区、市)的药品储存、配送服务。

同时,积极支持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药品企业参与农村药品配送,在农村“两网”建设中实现更大规模、更大区域的集中配送、连锁经营。通过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使农村药品流通由分散化转变为流通渠道集中、透明、规范,保证供应到农村的药品安全、有效、及时。

国药物流成3pL“标兵”

国药控股广州物流中心(广东恒畅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畅物流)是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的旗下的专业医药物流公司,亦是“国药物流”南区的物流配送中心。

作为广东省第一家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业务的国字号公司,在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思想指导下,恒畅物流大胆创新,在第三方医药物流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据介绍,恒畅物流的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客户包括拜耳、葛兰素、山德士、赛诺菲等世界领先的制药业巨擘,实现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年收入近二千万。

这个总面积3.5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采用了自动分拣系统、wmS系统、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RF手持终端等现代物流与信息化设施设备,是集立体库、平面库、冷库为一体,集仓储、零整分类、配送、大客户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

当前,许多药品物流公司面临着配送的技术难题,其中“冷链”药品由于对温度有严格要求,更是难以保障储存质量,在医药物流领域中已经成为一个了热门的话题。山西高温疫苗事件,敲响了人们对冷链药品安全的重视。恒畅物流的历史并不长,自1995年起开始逐步建立起药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但恒畅物流对冷链管理之重视程度让人称赞,冷链管理是恒畅物流众多项目当中权重最大、被考虑因素最多和投入成本最高的一个。

在接受《物流》杂志采访时,恒畅物流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大型的医药物流配送企业,恒畅物流一直把药品质量控制摆在企业管理的首位,而药品冷链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恒畅物流的冷链医药配送是如何操作的呢?据了解,恒畅物流要求对每个冷链环节进行严谨和紧密的链条式管理。从收货验收、商品储存、运输配送、信息跟踪、体系建设五大方面建设冷链管理体系。在收货验收第一关,通过系统冷链提示,收货测温,《验收单》标注,超温不拒收,来保障冷链温度及质量的可控性。

此外,在物流中心的冷库设备也非常完善。恒畅现有4个冷库,2-8℃冷藏库共3000立方米,-20℃冷冻库87立方米制冷系统。冷库采用全自动温度监控设备,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数据,数据定时自动储存在硬盘上。在冷库使用前还会全面系统地对冷库进行验证,进行安装确认(iQ)、运行确认(oQ)、性能确认(pQ),每年冬季和夏季冷库的使用情况也将分别进行温度分布验证。

而在运输配送环节,恒畅物流主要以过冷藏车、冷藏箱进行配送和发运。为了保证冷藏箱保温效果得到有效控制,在冷藏箱使用初期,质量部必须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温度验证,以确保冷藏箱的保温效果达到使用的要求。目前,恒畅具有多种规格的冷藏箱,来满足不同规格大小的商品包装要求。其中,疫苗商品和重点冷链品种是a类冷藏品,在出库时,配付温度记录仪,监控全程运输温度情况。

在谈及到恒畅物流近期的物流发展时,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恒畅物流的中心目标是以广州物流中心、南宁物流中心为跨区域物流中心,根据物流业务量分布,在广东、广西各地建立区域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配送站,统筹安排库存分布与配送资源,两广达到一天满足客户需求。配送覆盖范围为两广商业、医疗机构、零售终端。形成四级物流配送网络。此外,国药物流还将考虑在东莞、佛山、茂名、梅州等地租赁仓库,形成四级物流配送网络。国药物流珠三角及两广物流中心将与国药控股全国范围区域物流中心达成互动。

据了解,恒畅物流在2009年正式被广东省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授予广东省第一家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资质的企业。同年被评为“广州物流与供应链企业创新单位”和“广州医药产业物流示范企业”。

广东省药监局支持大力发展药品现代物流

《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龙头企业”,要求“大力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广东省药监局”)局长陈元胜,副局长张烈福,副局长陈德伟在视察恒畅物流时,对恒畅物流的发展前景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恒畅物流作为国药控股的南区物流中心,应该在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业务上发挥现代物流中心的自身优势,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打造成为华南区甚至全国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标兵。目前,恒畅物流以广州为中心,立足华南区,构建药品现代物流网络的重要举措,也将对药品流通领域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规模效益降低运营成本,进一步强化药品质量管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广东省药监局大力支持省内大型药品批发龙头企业开展药品现代物流业务,促进药品经营企业规模化、规范化,降低行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2009年初,广东恒畅物流有限公司等三家省内企业相继获得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的资质。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篇5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供应链管理已形成成熟的理论定义,在包括制造业、教育产业等组织的管理与实践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我国教育界学者也将相关概念引入教育领域,逐步形成了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理念,马永红、刘恋[1]提出将供应链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并对其形成的多链结构和特殊性进行了阐述和研究;纪旭、刘一宁[2]对如何构建教育供应链提出了较为详实的步骤;郭跃、陶晶[3]创新性地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无缝对接”培养模式;吴会江[4]分析了以高校为核心的人才供应链结构图,提出高校人才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高等教育的供需关系和生产制造企业相似,因此高等教育供应链是天然存在的。与一般企业供应链的相关节点和流程相比,高等教育供应链在宏观形式上与之也有相似之处,但具体包含的内容各有不同(见图4)。

2高等教育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1药学类高等教育供应链前端和终端的运行机制不同

与高等教育供应链相似,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类专业教育供应链也主要是由招生、培养、就业3大节点构成,这3大节点在当前体制下有截然不同的运行机制。招生节点是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体,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趋势、医药行业发展以及医药用人单位的整体需求出发,提前向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招生人数,即确定采购指标及数量。培养节点主要是由学校统领,药学院结合药学类专业特点,拟定培养方案,承担各专业的主要教学培养任务。培养方案在新生入校前提前制定,是决定产品生产质量的环节。就业节点作为高等教育供应链终端,是将培养的药学类大学生推荐给用人单位,以满足人才需求,即将产品销售给客户,此环节主要是以医药行业发展以及医药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药学类专业大学生和就业市场需求进行双向选择。对比以上3个节点的运行机制可以看出:供应链前端的招生环节以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形式为主导,而终端的双向选择模式则明显以灵活的市场经济为主导。当前端出现偏差时,后果却由终端的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市场共同承担。显而易见,前后两端不同的运行机制使其无法协调,也难以兼顾,从而使得供应链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

2.2药学类专业高等教育供应链主要是“推动式供应链”

推动式供应链指的是供应链的运行方式主要是由产品供给方推动进行,而不是需求方拉动的。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供不应求时生产制造企业自然选择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管理运营。而当产品供大于求时,由于推动式供应链无法把握市场需求而导致产销脱节,进而导致库存增加,部分产品滞销。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药学类大学生的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即产量和产品结构)是由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学生进入生产环节前提前预估的,由于学生培养教育周期过长(4年),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调整频率客观存在滞后于医药市场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化速度的情况。最终,医药行业用人单位被动接受顺应供应链教育培养的药学类专业大学生。尽管毕业生源数量众多,但和医药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完全契合,出现供求矛盾。这种单纯前端指向后端的推动式的供应链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些许无奈,招聘的人员不能完全符合单位需要“拿来就用”,还需增加额外人力、财力进行再培训(二次加工),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部分单位甚至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对待供应量较大的毕业生源,从而造成因“人才与岗位的不匹配”而出现“人才的相对过剩”。

2.3传统中医药高等教育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缺乏合作协调机制

高等教育供应链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等主体。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高等院校在对供应链的整体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作用巨大。然而分析现状,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核心、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供应链各节点完美合作的协调机制。在招生节点上,学校虽然也会参考近几年药学类专业就业率做毕业生就业分析,但是缺少对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未能沿着供应链向上游较为精确地推断出合理的招生规模和专业培养模式,以尽量减少人才库存,缩小人才需求结构性偏差。例如,2003年、2004年恰逢高校扩招迅猛增长期,曾经出现每年药学类招生超过1000人的情况,而当这些大学生面临毕业时本就压力巨大,又恰逢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医药行业也受到巨大影响和冲击,药学类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双重压力。在培养节点上,各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在学生入学前制定完成,学生入学后即实施,客观地存在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的情况,医药人才“生产”周期明显长于其他普通产品,一届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往往以最终的就业率定高低。产品质量信息反馈不够及时迅速,沟通渠道较少,不够畅通连贯。另外,学生家庭及个人往往因为缺乏与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在选择接受何种教育、获得何种教育经历方面盲目片面,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长以契合市场需求,适应培养模式。例如,药学专业对学生理科基础要求较高,尤其是化学相关学科,而有些理科生擅长物理,化学成绩一般,在专业学习上就会由于对专业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甚至对学好本专业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一般甚至较差,在就业环节被市场淘汰。目前,高校逐步开展针对高中生进行的招生咨询、针对入学后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临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面试技巧培训等,但如果不加强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灵活机动的统筹协作,仅立足于学生这一节点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3结论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篇6

 

为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不断提升我市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具有荆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荆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聚焦12条重点产业链,即绿色磷化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汽车产业链、通用航空产业链、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节能环保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通过提升产业链带动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力争将绿色磷化、石油化工、绿色食品、通用航空、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将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促进绿色建材和家居、纺织服装产业提档升级。推动我市形成千亿产业为引领、五百亿产业为骨干、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一)绿色磷化产业链。全面推动磷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延伸产业链,全力打造涵盖肥料级、工业级、食品级、电子级等磷系化学品和磷矿伴生物回收制品绿色循环产业链,将我市磷化产业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磷肥产品生产与复合肥研发及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氟化工新材料及氟、磷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将新建磷化项目布局到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钟祥胡集经济开发区、东宝化工循环产业园。依托新洋丰、鄂中生态等骨干企业,推动磷化企业兼并重组,2025年底前完成49家磷化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将全市磷化工企业控制在30家以内。积极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力争10年内达到产用平衡。到2025年,全市绿色磷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二)石油化工产业链。以建设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基地为契机,推动石化产业从炼油主导型向炼化一体化转变。以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园区配套一次炼油1000万吨原油管道建设;大力支持荆门石化炼化技术提档升级,开展炼油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碳四、碳五及芳烃、丙烯、乙烯等产业链,建成百万吨级特种油生产基地和百万吨级化工产品基地。到2025年,全市石油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

(三)汽车产业链。紧密对接“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以荆门高新区汽车产业园为核心,以钟祥市、京山市装备制造聚集区为辅助,突破性发展乘用车、皮卡车等整车制造产业和新能源动力电池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引导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积极布局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的新能源整车制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形成汽车整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特种车辆等五大产业链均衡协同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传统车辆、特种车辆、新能源车辆年产量达30万辆,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四)通用航空产业链。紧密对接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战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集群发展部署,按照“一核(漳河机场通用航空核心区)、两区(特种飞行器研究所本部和漳河新区研发基地、荆门高新区航空装备工业园)、多点(钟祥市、京山市、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等通用机场)”产业布局,以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等企业为骨干,高质量建设漳河新区部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荆门航空产业园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器研发与制造,打造包括整机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地面设备制造以及通用飞机服务业于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链。大力开展通航制造产业招商引资,引进通航制造规上企业5家以上。到2025年,全市通用航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

(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以集成化、柔性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将高端装备制造与传统制造改造提升相结合,着力打造装备制造(轻工机械)部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制造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设备(纸制品等轻工包装机械等)、关键零部件(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传动以及伺服控制机构等)、激光设备等产业。支持京山轻机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包装设备生产基地。依托京山农业装备产业园,健全农业装备产业链。支持沙洋发展港口重型机械、智能装备及零部件制造。到2025年,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

(六)绿色食品产业链。大力实施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枝花“五个一”工程,重点打造优质粮油、畜禽水产、健康营养食品精细加工全产业链,打响以“中国农谷·长寿荆门”为内涵的“荆品名门”区域公共品牌。到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亿元。

(七)纺织服装产业链。围绕建设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着力提高纺织、服装行业科技含量,加大技改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差异化发展,以运动休闲服饰为重点,发展名、优、特产品。到2025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八)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链。加大兼并重组和技改力度,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建材,提升行业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抢抓国家鼓励规范发展机制砂石产业机遇,重点建设七大机制砂石产业基地,延伸下游绿色建材、商混、纳米碳酸钙、食品级碳酸钙、医用级碳酸钙等产品,提升石材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机制砂石产业基地。以东宝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及绿色环保家具(居)产业。到2025年,全市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九)新材料产业链。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锂电池用新材料、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等产业,打造“中部锂都”,建设中部地区重要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鼓励化工企业从化工原料生产向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延伸,提高产品利润率;做强碳一化工产业,拓展醇类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鼓励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集聚发展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十)节能环保产业链。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大力培育部级绿色工厂、绿色产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争创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格林美资源循环产业园、荆门静脉产业园、东宝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大力发展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可降解材料及制品、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及材料再造、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以磷石膏为重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培育发展环保装备制造和环保技术服务产业。到202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

(十一)生物医药产业链。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积极发展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产业,突破性发展化学药品制剂和仿制药制造产业,着力推进现代中药制造产业,迅速发展以康复为主的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生物药物、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及饮片产业集聚区,建设华中地区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绿色生产基地、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十二)电子信息产业链。紧密对接以武汉为核心的湖北省“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建设战略,依托东宝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着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培育引进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激光应用、光通讯、LeD/oLeD、触控显示、5G、新基建、电子元器件、印制线路板、光电子应用等细分产业,打造华中地区印制线路板产业基地。大力引进集成电路、智能终端、5G通讯等新基建产业,推动5G、物联网等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构建跨领域、多技术融合的创新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企业主体培育“建链”行动。实施“雄鹰计划”,打造百亿企业,每条重点产业链至少引进和培育1家产业链领航企业、链主企业。实施“云雀工程”,“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以上,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省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支持骨干企业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企业“成长工程”,每年培育引导50家以上成长性较好的小微企业“升规入统”。 

(二)实施创新赋能“强链”行动。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和研发投入,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依托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每条产业链至少建设1家产业创新促进中心或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推动“千企千亿”技改,每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市级重大技改示范项目100个,带动全市企业实施技改项目1000个以上,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互联网+”制造,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试点示范,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到2025年,重点产业链规上企业信息技术综合利用普及率达到95%。

(三)实施精准招商“补链”行动。突出产业链招商,按照“集群化招商、基地化布局、特色化发展”思路,聚焦重点产业链,围绕构建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环节,瞄准国内外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招商,集中力量引进落地一批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旗舰企业、链主企业和重大项目。围绕现有重点企业上下游配套产品,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全市力争年均新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链项目10个以上,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80%。

(四)实施重大项目“壮链”行动。根据产业链图谱梳理产业重大项目,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加强重点新建项目、技改项目建设服务,加快推动玲珑轮胎、亿纬动力扩能、雄韬锂电池、海太欧林智能家居、润都制药等一大批项目落户建设和投产达产。

(五)实施产业发展平台“聚链”行动。依托荆门高新区和京山、钟祥、沙洋、东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重点工业镇,围绕重点产业链,促进特色产业园区提标提档,加快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物流仓储、人才培训、创业孵化、电子商务等生产经营性服务平台,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实施营商环境“稳链”行动。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和“争抢转”作风,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省新30条”和“市新39条”,不断优化产业链发展环境。抓好惠企政策兑现落实,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能源、土地、用工、技术、运输、原料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发展。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市制造业产业链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链长,总揽全市产业链发展大局。每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一名市级领导、一名龙头企业负责人、一家龙头企业、一个牵头部门、一支专家团队、一份五年计划、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的“八个一”工作体系,市直有关部门依据职能对涉及产业链发展的行政审批、要素保障、减税降费、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市场拓展等工作予以支持配合。各有关县(市、区)要履行产业链发展主体责任,参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强化市县(市、区)联动,推进产业链发展。

(二)强化工作机制。重点产业链实行一名市领导、一名龙头企业负责人双链长负责制。各重点产业链要组建工作专班,成立综合协调组、项目招商组和专家服务组,制定重点产业链技术结构图、应用领域图、产业布局图、发展路线图、招商目标图,实施“五图作业”。研究制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年度工作清单,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行产业链链长双月碰头会制度,定期研究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产业链链长制日常工作由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研究各产业链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联动,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三)强化专业支撑。依托相关业务部门和市内外研究机构、智库力量,每条重点产业链构建一支不少于3人的专业服务队伍,定期为重点产业链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四)强化政策支持。针对不同产业链特点和实际,进一步完善“一链一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市财政每年给予每条产业链2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链长制服务协调工作和产业创新。

(五)强化督办检查。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依据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年度工作清单,定期组织对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广泛收集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动态,每月编印信息简报,加强信息交流互动,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强化工作责任,对工作不力、进度明显滞后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附件:荆门市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分工安排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篇7

>>医药冷链:尴尬的两难医药冷链物流中的商机泰凌医药的疫苗实时冷链管理系统冷链物流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医药冷链:期待政策与监管的出台基于RFiD的冷链医药物流运输研究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中外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差异比较及经验借鉴冷链的冷热应用冷链风险管控技术对医药生物制品安全保障作用的研究全球价值链下传统产业集群“两难困境”的形成与突破冷链物流的发展冷链的"蓝海"微软的两难两难的时代海湾的两难两难的选择两难的加息“正版”的两难募捐的两难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医药冷链:尴尬的两难医药冷链:尴尬的两难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王辉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一般性的常规疫苗必须在2~8℃的低温环境中运输和存储

2016年上半年,山东大舜医药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舜物流)董事长陈震格外忙碌,这位在医药行业打拼了20多年的医药人敏感地意识到,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转机来了。

契机即是那起震惊全国的山东疫苗案――案值5.7亿元的疫苗未经严格的冷链运输就销往全国24个省份。医药冷链物流的脆弱本质就此暴露无遗。

“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出问题,断链的风险随时存在。”陈震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这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由是,医药行业开始更加重视冷链物流。

“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山东疫苗事件之后,医药冷链进入了一个暴发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告诉《t望东方周刊》。

然而,医药冷链物流要想驶入发展快车道,还需要突破一些两难境地。

社会力量涉足药品流通

2005年4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60号文件《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允许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企业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配送。

药品第三方物流的概念被首次提出。

在此之前,按照药政法规的规定,药品流通过程中的批发、零售、仓储、配送、运输各环节都属于“药品经营”的范畴,物流不能与药品经营分离。因此,中国的医药物流供应链一直采用“企业物流”的模式,即由流通企业各自承担本公司的药品存储、分拣、运输和配送任务。

这种模式下,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消费终端,至少要经过批发企业、二级经销商、医院或药店,3次中转才能达到市一级的消费终端。如果想要到达县、乡、村的消费终端,还要经过更多的中转次数和配送环节。这不仅增加了药品的流通成本,也埋下了安全隐患,增加了质量管控的难度。

因此,160号文件之后,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越来越多的药品生产和批发企业选择委托第三方物流进行药品的运输和配送。

社会力量得以就此进入药品流通领域。

800亿元的市场机遇

2005年的160号文件还指出,鼓励具有药品现代物流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做大做强,允许其为其他药品企业提供储存和配送服务,推进企业内部物流的社会化。

当年,国药集团成立了国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将物流部门从传统业务中剥离,组建社会化的物流网络。

也是在那一时期,原本从事生物制品和血液制品销售的陈震,开始发力医药物流,而他看重的是医药冷链市场。他相信,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容和人们对药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医药冷链物流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医药分销企业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州通)冷链事业部经理程晓明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介绍说,近几年中国医药工业始终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2016年中国医药工业的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秦玉鸣称,其中药品的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元。按照冷藏药品占医药流通企业药品总销售额的7%~8%计算,中国冷链运输的药品市场规模达到700亿~800亿元。

不断增长的数字,更加坚定了陈震发展医药冷链的信心。

2008年,大舜物流成为山东省首家拿到第三方医药物流批件的企业。之后,陈震开始按标准筹建自己的现代医药冷链物流系统。

专业和资金门槛高

“刚开始想得很简单,觉得做医药冷链就是建几个冷库、买几辆车,跑运输的事情。”陈震说。

但是,深入了解之后,陈震才发现,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医药冷链物流系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通过到美国、荷兰、韩国等国家的考察学习,我们发现,现代物流技术的先进和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陈震感慨道。

为此,他的团队不得不停下筹建的步伐,先后花费2年时间,专门学习如何建设和运营现代化医药冷链物流体系。

2013年,大舜物流包括信息化系统、自动调温系统和全国网络配送系统的现代医药冷链物流系统正式建成,投入运营。

实际上,正是这一年,新版GSp出台。囿于药政法规对“药品经营”环节的规定,第三方物流企业若要涉足运输之外的医药物流环节,必须经过GSp认证。

而建设一套符合GSp要求的药品仓储系统,一次性的基础建设投入就要上亿元,且之后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的运行和维护费用。对于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这是难以承受的。

社会物流占比不足10%

“因此,目前药品的仓储和配送资源还是控制在批发企业手中,第三方物流仅仅是接受其委托,承担了其中的运输任务。”秦玉鸣无奈地说。

也就是说,所谓的第三方医药物流还只是镶嵌在医药供应链中的运输工具,未能真正地将上游的生产商、供应商与下游的医疗机构、零售门店连成一个整体,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条。

同时,相比于传统的冷链物流,医药冷链运输的风险极高,很多传统物流企业并不热衷这一市场。

这就使中国的医药第三方物流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尽管国家政策一直在鼓励发展医药第三方物流,但是整个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始终难有突破。一名工作人员驾驶叉车在国药广西控股有限公司医药仓库运送药品

程晓明介绍说,2011年前后,整个医药流通领域,社会物流的市场份额占15%,其他85%的市场份额把持在药品批发企业手中。

“到2013年,第三方物流在医药物流市场上的份额占比是20%左右。”程晓明说。

2013年的新版GSp,对涉及药品安全的物流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规定。为降低法律风险,很多药品批发企业不得不收回对第三方的物流委托。“这就导致目前药品行业的物流中,社会物流的占比下降到了不足10%。”程晓明说。

而在日本和欧美国家,这一比例是50%。在其他行业,90%以上产品由第三方物流承担。

90%要被淘汰

长期以来,价格先导引发的恶性竞争,使中国的物流行业饱受诟病。“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小、散、乱。前几年,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也是如此,大多数的招投标中都是价低者胜出。”天津德利得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利得公司)运营总监恽绵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与医药冷链行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仍显得小而散,“目前,和医药行业一样,中国的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同样存在集中度低的问题。”程晓明告诉本刊记者。

集中度低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流通环节众多,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医药冷链物流的成本占销售总成本的比例为12%,是美国的4倍。

程晓明认为,在整个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中,90%的企业要被淘汰。

分包的成本

目前,中国几乎没有一家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物流网络可以实现全国覆盖。因此,药品流通企业不得不将运输业务进行层层转包。

秦玉鸣介绍,山东疫苗事件之后,国家政策法规不允许药品运输业务层层转,“但是可以分包给不同的物流企业。”

因此,医药流通企业又不得不在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签订委托运输合同。

这无疑会增加流通企业的管理成本和风险。而且,对于一些需求量不大的药品,分包之后单一地区的需求量有限,“有时候出一趟车,可能只送一两箱药。效率很低。”秦玉鸣说。

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国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对上海药品流通行业的样本分析显示,医药物流回程车辆的满载率不足30%。”

北京交通大学物流工程系主任王喜富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目前中国医药物流行业的毛利率在7%左右,尽管要比普通物流行业的3%高出1倍多,但业内普遍认为,相比医药物流的高风险,这一利润率并不算高。

因此,医药冷链物流行业进行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势在必行。

程晓明说,未来一定会出现几家大型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其物流网络可以覆盖全国范围内点对点的配送。

而这些大型企业也可以借此实现集单,降低物流成本。同时,还可以整合医药供应链,为流通企业提供更好、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

每一个点都是风险点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储存和运输的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

对于传统的冷链运输来说,只要控制好交接点,基本上就控制了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失温风险。但是对于医药冷链来说,干线和支线运输的过程中,同样充满了温度失控的风险。

在陈震看来,在医药冷链这个完整的链条上,任何一个点都是风险点。因此,相比其他冷链,医药冷链显得更加敏感和脆弱。

与普通冷链运输物品只要求低温不同的是,医药冷链对温度的要求更复杂,也更难控制。近几年发生的疫苗事件,大多与储藏运输过程中温控不力有关。

比如,按照国家规定血液制品的存放温度应在4±2℃。但是,中国疆域广阔,南北温差大,从海南岛到哈尔滨,温差可能在50~60摄氏度之间。

“因此,如果运输血液制品,可能前半段需要制冷,后半段就得制热。在这些极热或极寒地区,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要能够实现控制温度的技术条件随之改变。”陈震指出。

这就需要对药品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

“所以,国家要求药品在运输的过程中,每5分钟更新一次温度数据。”秦玉鸣介绍说,按规定,用药单位在接收药品时,必须索要全程温控记录。

“从技术上来说,目前通过在冷藏车、药品的包装箱上安装温度监测探头,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实时温控。”恽绵说。

更多的风险来自于设备和操作本身。

运输途中,一旦设备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整车药品失效报废。所以,国家规定医药冷藏车每年要作两次检修。而有经验的医药冷链企业,都会在冷藏车自带的制冷机和温度检测设备之外,再增加一套制冷和温度监测设备,以为备用。

操作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人。秦玉鸣认为,这个因素的风险最大,也最难控制。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篇8

药品是特殊商品,如果给病人用错药,用假药、劣药或者过期药品,将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带来威胁。近些年来,药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2006年我国就发生了几起药品叫停事件:卫生部紧急叫停欣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叫停鱼腥草注射剂等,就是因为问题、假冒伪劣药品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伤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全球假药比例已超过10%,全球假药年销售额已超过320亿美元,其中60%的假药在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每年的死亡病例有1/3源于不合理用药。美国每年约有7000名住院病人因用错药而死亡。

中国药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至少有20万人因用错药、用药不当而死亡,不合格用药人数占用药人数的11%~26%,日常急救病例的10%因用药失误引起。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借助高科技手段,对药品进行跟踪和监测,打击假冒伪劣药品,规范整顿医药市场。RFiD标签就是其中一种日益受到欢迎的新技术。在2007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还提出了采用RFiD技术打击包括药品在内的假冒伪劣产品的议案。

最适合的跟踪器

RFiD标签是一种内含无线电技术的晶片,晶片中可记录一系列资讯,例如产品类别、位置、日期等。在一定范围内,RFiD标签商品的接收端可透过扫描器感应到资料,因而可提高物流和库存管理效率。与现有的条码资讯辨识系统比较,RFiD系统可储存更多资料、读取时间较短,每个标签都有独特的电子产品编码,不但无法复制,还可以加密,因此未来有望取代条码系统。就医药行业而言,RFiD技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在制药、打假、规范市场方面,RFiD标签依附在产品上的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难以复制,可以起到查询信息和防伪打假的作用,将是假冒伪劣产品一个非常重要的查处措施。

另外还可以起到全程实时监控的作用,药品从科研、生产、流通到使用整个过程中,RFiD标签都可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特别是出厂的时候,在产品自行自动包装时,安装在生产线的读取器可以自动识别每个药品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库,流通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记录中间信息,实施全线监控。

在包装生产线、出厂的时候,在产品流通、仓储、流通过程中,直至消费者购买的过程中,我们如果使用了RFiD标签全程记录、实时记录,跟踪、追溯药品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具体来说,RFiD在医药业可应用方向如下:

首先,能够防止伪药于市面上流通。

例如,美国purduepharma以生产处方药、非处方药与医疗用产品闻名,该公司已将RFiD的标签作业与单一药瓶包装产线的流程成功整合,应用RFiD技术于生产线产品,将符合epC(electronicproductCode)标准的标签贴于oxyContin药品的包装瓶上。此外,pfizer药厂之Viagra药品流向追踪及防伪等。

其次,可用于物流作业管理。

除一般物流申补作业外,尚可应用于:

药品运送及储存环境条件监控

药品制造经过安定性试验,确认其适当储存温度和架储期,如果运送和储存环境不符作业要求,会造成药品失效而影响医疗结果。透过主动式RFiD应用,可达成运送及环境条件监控,确保药品品质。

药品库储暨效期管理

透过RFiD技术应用于药品效期管理,可减少人力作业、并降低不必要之库存浪费,提升物流作业效率。

此外,也能够提升用药安全。

医疗人员在调剂药品、递送至病患给药的过程中,确认的内容包括药事作业部门的调剂(例如病患身份、品名、剂量、数量、用法之双重甚至三重查核等)、护理人员对于病患身份、药物、时间、给药途径、注射部位、注射速率等与病患安全有关作业事项。虽然RFiD无法全面性运用于医院或社区药事作业上,但可经由RFiD辅助提升用药安全。应用方向可包括:

避免药品剂量与剂型容易混淆品项的辅助识别

药品名称相似的品项之辅助识别

血液制剂管理

法规及评鉴要求医疗院所确实掌握订购输血用血液制剂之种类、使用及退还状况,且需确实记录病人使用流向及保存所用血液批号。可藉由RFiD作为辅助,从药品制造商到住院或居家病患之全程追踪管理,并可减少人工作业量。

化疗制剂管理

化疗药物本身具有极高之毒性,医疗院所可藉由RFiD辅助,确认病患使用制剂之种类、记录病人使用流向及保存批号等,避免用药疏失,落实病患用药安全。

最后,可以建立起一个资讯查询系统。

医疗品质是一个持续不断进步的改进过程。如果能整合医院资讯系统,可以让病患在门诊领取药物后将药物取出、透过扫瞄机自我检查,提供病患多一份用药安全的保障。若医院资讯系统连接上药物资料库,病患在核对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完整的药物资讯,甚至列印所需资讯。可以补足药袋上药物资讯的不足,也可教育病患加强自己的用药知识,对医院整体服务形象也有正面的帮助。

普及步伐

一份名为“全球保健和医药应用市场中的RFiD”的报告显示,2004年RFiD在保健和医药应用市场中获得的收入为3.7亿美金,而且据预测,到2011年将会增长到23.188亿美元。2004年,相对于前一年来说,市场的增长率不是很大,为11.8%。在预测期中,该市场预计将会以29.9%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

但是,随着监管建议的出现,在医药和病人追踪方面,RFiD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最初的利益来自北美和欧洲的零售托管,因为这些地区要求医药链必须由某一类接受RFiD标签的商店来支持。

制药公司现在都把精力集中在试点活动中以求把这种技术整合到他们的供应链中。然而,发展速度会出现区域性的不一致,因为绝大部分的研发中心都集中在北美地区。欧洲仍然在标准、频率和缺少政府驱动的首创精神等相关问题上停滞不前。亚太地区在病人追踪和反假冒措施上表现出主动性,因此RDiF在这一地区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传统上RFiD技术会被应用在资产管理和设备追踪的应用中。人们希望该技术随着管理和立法机关的发展而在药品追踪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同时保证医药供应链的安全也驱使各方实施RFiD方面的大型部署工作。

就保健和医药市场的收入和增长率来讲,美国市场是RFiD最大的应用市场,而且增长速度最快,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1.3%。增长率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会产生巨大差异。美国市场是美洲地区的“发动机”,接着是加拿大,紧随其后的是亚太地区、欧洲、中东。

在三个分析的应用情况中,药品追踪市场预计会有最强劲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在预测期中将接近32.8%。紧接着是医疗设备追踪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28.9%。

由于医药界应用RFiD技术来防止药品被仿冒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政府在立法、政策方面来积极推动RFiD。比如,美国国会致力于立法透过RFiD等相关技术来建立追踪体系,同时必须在2010年以前将处方药包的追踪系统完成。根据这项法案,药商必需整合防窜改技术在气泡包装上,并且必须在2007年以前在三十多种最容易被仿冒的药品包装上加入追踪技术。若此法案通过,所有的药品就都可以拥有完整的药谱纪录。此外,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已经要求医药产业发展RFiD的相关标准并且开始进行先导流程的规划,如此一来将可以形成更广泛的RFiD技术应用。他们希望在2007年前会有企业自愿完成此项先导计划。

有规划地应用

RFiD为全新科技,不但技术复杂度高,需要花费的建设成本也不可小视。医药企业须考量自身公司与产品,在选择最符合运营需求方案的同时,还要填密地规划系统导入各阶段,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效益。

1.策略拟订:针对企业需求拟订系统导入策略。医药企业首先须确认RFiD系统可为企业营运带来何种实质利益,在全面考察现有供应链结构后,再与系统开发商合作,拟订一套对企业运营冲击最小,且最具备成本效益的导入策略。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篇9

在不同行业,研发服务业的成熟度不同,在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生物医药领域,以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其态势备受关注。

理解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概念需结合研发服务业的概念和生物医药研发的特点进行剖析。我们认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是指运用生物医药研发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生物医药研发活动提供研发策划、技术支撑和成果转化服务的产业。包括产业促进、行业规划、政策咨询、投资咨询、技术咨询、创业孵化、研发技术、成果评估、技术交易等服务内容。该定义是从技术的角度来下的,其核心是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其目的是通过为生物医药研发提供服务,最终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服务的主体包括研究院所、高校、行业协会、科技中介机构、医药信息咨询机构、研究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包括公共研发平台、综合园区、孵化器等)、临床药品研究基地、销售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知识产权事务所等;以制药公司、研究院所、高校、生物技术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专利持有人等为服务客体。

经过专家咨询、到企业实地调研并结合药物研发相关知识,我们得出以下研究成果。生物医药研发策划服务主要对生物医药研发活动进行宏观的分析、规划;生物医药研发项目服务则是对项目研发链条上的各环节提供具体的技术和知识的服务;生物医药研发成果服务为生物医药研发各阶段取得的成果的规划处理提供服务。

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个性特征

通过深入研究生物医药研发的特点以及专家咨询,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具有高度管制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是与人的健康安全,甚至是生命密切相关的。在各国的生物医药历史上,都曾经发生过一系列的因使用化学药品而中毒,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鉴于此,目前,各国都已经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药品监督和审批制度。美国的FDa(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全球率先实施了临床研究者指导原则,即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后而形成的GCp。随后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也实施了GCp指南,并强制要求其所有成员国都必须执行这个共同的标准。

近年来,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国际协调会积极推动和倡导具有国际统一标准的规范,包括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新药的商品化必须经过漫长的测试和认证过程,在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前需进行药品临床试验申请,通过Ⅲ期临床试验后,为了能够上市销售,制药商还必须向药监部门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经过严格的审批后方可上市销售,而审批过程往往需耗费时日。药品获准进入市场后,还需定期向药监部门报告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或其他有关药品经历的报告,或接受药检部门的检查,一旦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药品就面临被召回的命运。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与生物医药研发息息相关,为生物医药研发各环节服务,必然受到政府的高度管制,如GCp、GLp、新药报批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重要内容,都受到严格监管。

我国的GCp明确要求,一切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医药实验必须无条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和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颁布的《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的道德原则。GCp还规定,进行药品临床试验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准备在人体试验前,必须周密考虑该试验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预期的治疗效果及可能产生的危害,预期的受益应超过可能出现的损害。选择临床试验方案必须符合科学和伦理标准。GCp要求进行试验前,必须以合适的方式得到受试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同时规定每次试验均要求得到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这样有助于受试者(包括健康志愿者和合适的病人)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可靠的保护。不仅如此,GCp还同时对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研究者、申办者(新药研究开发者)和监察员的职责;临床试验的制备、试验记录、数理统计与分析、试验结果的报告等过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因此可以保证临床研究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中国SFDa(State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临床试验必须在取得GCp认证的机构进行,从2007年1月1日起,创新药、生物制品、中药注射剂成为首批非临床试验必须在符合GLp要求的实验室进行的药品。为了监督和管理己取得认证的机构,药检部门还将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飞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机构将责令限期改正,对情节严重的收回批件,并予以公告。

SFDa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修订和制定了急需完善和使用的行政法规,其中与新药审批和上市息息相关法律或者法规主要包括:新药审批办法、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仿制药品审批办法、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进口药品管理办法、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法律或者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是对生物医药研发的管理与监督更加规范、系统和全面,无论是从新药品的研发到登陆市场的整个流程管理均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切实地做到了依法审评与依法管制。此举对加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宏观调控,减少低水平重复己经并将继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2.产业价值链长,分工细化程度高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michaele.porter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所谓价值链是指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活动。在产业范围内围绕某种商品在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某种商品的上下游关系和功能作用关系即为产业链。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价值链包括从早期的策划到立项、基础研究、GLp、临床申报、GCp、生产许可、Gmp、GSp和市场管理等多环节漫长的过程。

生物医药产业所具有的周期长、风险高和投入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相关产品附加值高、产业价值链长。伴随着生物医药开发水平与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在传统医药研发产业链的基础上,产业链在不断延伸,衍生出许多新的增值环节。如基础研究就可以细分为靶标确认,先导物的发现、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的筛选、优化等环节;GLp又可细分为实验动物模型、质量控制标准、药品的稳定性、药品的安全性评价等环节。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各阶段所需的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科研人员不可能擅长产业链上的每项技术,完成所有工作。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说,需要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衔接。另外,从经营和投资的角度来看,由于价值链长,运作周期相应也长,所需资金巨大,决定了单个企业很难从始自终单独完成一个项目的产业化,还需要在研发各阶段都有经营和投资的接力。因此,医药研发服务的各阶段都必须由各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员来完成。许多中小企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细分环节,从事专业的研发服务,他们分工负责又互相依赖,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灵活调整,迅速组织起来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定制式”产品服务,使得研发链条各环节都是由各专业细分领域中最优秀的服务供应商来完成,从而能够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药公司也容易控制预算。

3.服务模式多元化,以CRo为主旋律

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服务模式多样,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模式。按服务内容分,可分为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成果转让服务等。按组织模式分,有合同研究组织(CRo)和科学研究管理组织(tmo)。按经营模式分,有虚拟经营和战略联盟,它们是研发服务模式发展的趋势。

目前CRo依然是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主旋律,2004年,CRo承担了全球l/3的新药开发的组织工作,在所有Ⅱ、Ⅲ期临床中,有CRo参与的占2/3。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2005年CRo的全球市场规模达163亿美元,2008年已经达到250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4.6%,远远高于同期全球9.5%的平均科研投入增长率。Qu1nt1les、Covanee、Kendle等CRo巨头已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建立了研究机构,现已形成实力强劲的跨国临床研究网络。

4.全球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量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能力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关键,作为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核心组成部分的研发资源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东欧、新加坡、中国、印度等国家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将成为新一轮研发投资的聚集地,各大跨国医药公司正紧锣密鼓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开发研发中心,同时北美、欧洲这些相对较为成熟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也渐渐的向着新兴市场转移。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医药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借力国外的企业或实验室被证明是一条可行之路。

但是,当前医药研发全球化的主流是从发达的北美、欧洲向亚太、非洲、东欧等地区转移,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的业务还很少,到目前为止,较为成功的是印度的企业。大多数印度企业企图在广大的国际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当他们在拓展新的市场时,大都依赖于当地公司的经济实力。

跨国制药公司依然是全球医药研发投入的绝对主导,2004年,投入最高的前十大跨国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约占全球研发投入的80%,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是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向着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抢占重新配置和获取研发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新兴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跨国制药公司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以产品价值链的拆分与整合为依据,专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使其生产向着“模块化”方向发展。此外,跨国公司从事产品早期开发的项目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从小公司或科研机构购买早期开发的产品来从事后期开发。2005年pfizer提交给FDa审批的六个新药有三个不是pfizer内部研发的;eliLilly从2000年至今推出的九个药品,只有五个是内部研发的,一个是合作研发,三个是外部研发。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atamonitor的调查,目前跨国公司销售的产品20%来自于技术许可,4年后,这个比例将上升至26%。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事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提供了机遇,加速了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国际化、一体化发展趋势。

跨国的大型制药企业是全球领先的几家CRo的主要客户,比如说昆泰跨国公司,其仅仅凭借承接制药公司药物研发外包和处方药销售管理外包的业务便成为全球500强企业,昆泰跨国公司只承接全球制药公司前50位的企业的业务。再比如parexel公司,其前五大客户为其带来了40%的营业收入。

三、结束语

近年来,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正不断地从生物医药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等地向亚洲、东欧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如何把握研发服务转移的机遇,积极与国际接轨,充分利用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基础、临床资源和成本优势,发展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篇10

关键词:行业供应链医药商品流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

1.引言

我国的医药行业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药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价格上实行国家统一控制、分级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医药行业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药品生产领域向外资开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药品流通行业一直没有对外资开放,出现了大量经营分散、市场竞争能力差的批发企业,使我国药品流通领域呈现出“市场分散、地方割据、企业规模小、流通秩序乱、整体竞争能力弱”的基本特点。在我国承诺向外资开放药品分销业即将到来,弱小的药品流通企业即将与在资金、管理和技术上占优势的国外流通巨头进行面对面竞争的时候,重构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大力发展医药物流与医药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药品流通行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2.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现状分析

考察我国医药行业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见图1),不难发现其供应链有如下两个基本特点:

(1)流通环节和交易层次多、交易渠道复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品流通环节多,交易层次多是非常明显的。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在我国往往有6~7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此外,厂家往往要设立办事处,与各级批发商及医院或零售药店打交道。通常,各级批发商和厂家办事处都可直接对医院和零售药店进行销售,因此,药品在流通环节上的去向多样,往往难以监控。

(35%

办事处

生产领域(35%)

消费者

(100%)

调拨、批发(50%)

零售(15%)

流通领域(65%)

图1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现状示意图

(2)信息不对称、物流效率低,批发环节所占成本比重过大

过多的交易环节和复杂的交易渠道使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流动无序,必然导致在流通过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损失,直接表现为流通环节在药品价格构成中所占比重高达65%,其中批发环节占50%。批发环节成本高,必然导致销售成本上升,从而迫使药品趋向虚高定价,使药品价格居高不下。需要指出的是,批发环节成本高除上述原因外,我国药品价格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医药商品作为特殊商品的消费特性及医院作为强势买方的市场特性,在我国医疗机构特有的“以药养医”利益机制的趋动下,形成了药品价格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即药品的价格越高,医院获利越多,医生的回扣越多,反过来导致企业产品定价越高。

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与我国医药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调控不力,市场流通秩序混乱密切相关。在我国医药流通领域,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分散、效益低下的局面还没有根本的改观。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我国有医药批发企业16000家,几乎与医院的数量相当,平均每个企业的年销售额为1000万元,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名列前10位批发企业销售额合计占市场总额的20%。2002年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公司和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也只有120亿元和70亿元。而市场规模比中国大10倍的美国全国只有5家一级批发商,其中美国医药商业三强——amerisourceBergen,CardinalHealth和mckesson就占全美96%的市场份额。零售市场则由Riteaid、walgreen和CVS三家公司垄断,市场份额在60%以上。数量众多、经营分散企业的出现,必然导致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使企业的效益低下。目前,全国医药商业企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为0.6%,而美国的流通费用率为3%,销售利润率为2.4%。以上这些数字的反差,显示出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流通组织规模化、营销对象全国化、流通技术和设备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

3.中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的重构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成为我国“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我国将于2004年对外资开放药品分销市场,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和药品流通行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如国家经贸委指出的那样:没有分销的外资企业仅是一个生产车间,而分销一旦开放,竞争的天平可能出现更大的倾斜。为了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医药流通体制,迎接外资的挑战,原国家经贸委在《我国医药行业“十五”规划》中提出用5年的时间,“培育5至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达到医药行业销售额的70%以上。建立10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0个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个左右。”

推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就是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重新构建一个新型的药品流通模式(见图2),做大做强医药产业。为此,在制度层面上首先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坚决推行GSp认证制度,取缔非法的医药市场,强化对整个行业和市场的监督管理;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医疗机构采购制度,进一步推行以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为主要内容的新型采购制度和新型交易方式实行,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提高。在技术层面上要推动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医药电子商务在全行业的应用,推动现有批发企业向商和配送商转变。

区域配送中心

地区配送商

区域结算中心

医药电子商务平台

消费者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图2新型药品流通模式示意图

这一新型医药商品流通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供应商与分销商通过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进行网上价格撮合;成交信息直接传递到区域配送中心,通过地区配送商进行配送;分销商通过区域结算中心直接与供应商进行结算,并支付医药电子商务提供商和配送商相应的费用。此外,区域配送中心有一套相对独立的配送信息系统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相连。在这一模式中,医药电子商务平台(虚拟的医药电子商务市场)与交易各方相连,是医药行业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居于核心位置。这一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通过与真实的物流配送系统和区域结算系统相互协调的运作,实现医药商品的高效流通。归纳起来,这一新型交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方式电子化

通过医药电子商务系统的虚拟,医疗机构和零售商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进行交易,商流变得公开、透明,批发环节将不复存在,因而减少了中间环节,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

(2)交易手段信息化

改变原有信息采集和流动的低效和无序状态,采用信息化交易手段,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完整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使信息流变得有序、透明,从而大大降低收集和处理医药商品信息的时间和成本。

(3)物流系统扁平化

将原来多层、分散、杂乱的批发商经过科学整合,改造成以中心企业为极点,覆盖整个区域的配送网络,彻底改变原有物流系统混乱无序、效率低下的状况,使之成为一个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层次简单、运作高效的物流系统。

(4)采购形式多样化

既可以进行独立的分散采购,又可以进行集中的联合采购,兼顾个性化需求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由于可以进行实时采购,因此可以缩短采购和储存周期,减少库存,既满足临床需要,又尽可能减少了市场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5)政府监管现代化

政府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对医药市场进行全程监控,彻底改变政府监管手段严重滞后,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状况,各种市场监管信息公开、透明,市场准入机制严格、规范,使医药商品的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有可靠的保证。

在这一新的药品流通模式下,将形成新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见图3)。这一新的医药供应链系统将原料企业、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和分销企业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多层的中间批发环节将消失;医药批发企业将失去传统流通职能,向药品商和配送商转变;交易渠道单一;所有交易过程将公开化,信息透明,政府将有能力对交易全过程进行监管。因此,这一新的医药供应链系统将使药品流通环节成本大大降低,可从60%降至25%,从而极大地减轻消费者的医药负担。

4.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的重构与电子商务的应用

在我国新型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电子商务系统和物流系统是相互依存的两大子系统,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支撑起了现代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运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日等国就已广泛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替代手工订单处理流程,通过传统的eDi、便携式订单处理系统和互联网生成的订单占订单总数的90%,电子商务成为主流模式。这些国家的医药企业致力于推动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活动的信息化。如强生公司年信息化建设投资达到10亿美元以上。在美国,药品经销企业为医疗机构和其他分销机构提供各种信息系统,包括订单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及处方调剂系统等,以降低供应链成本。美国佛罗斯特——沙利文市场调查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每年花费在医药供应上的830亿美元中,有230亿美元是纯粹的流通费用,如果采用电子商务,在不降低美国人医疗保健水平的基础上,至少能够节约110亿美元。

(35%

生产领域(35%)

消费者

(60%)

调拨、批发(10%)

零售(15%)

流通领域(25%)

医药电子商务平台

物流信息流

图3新型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示意图

电子商务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应用,缘起于国家从2000开始推行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的拉动。由于药品品种规格繁多,工作量大,程序复杂,为了高标准地完成招标采购任务,既满足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求,又保证操作程序的公平合理,电子商务自然而然被引进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当中。目前,医药电子商务正借着国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

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以B2B模式为主,它占了整个医药电子商务交易的绝大部分份额。在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领域,以海虹企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最具代表性。目前,“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在全国28个省推广应用,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已累计网上成交60多亿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见图4),目前已发展到全面进行网上采购的电子交易场阶段,即医疗机构可以全面上网采购,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可以全面上网销售,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全面上网监管,从而初步实现了我国药品流通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向国际惯例靠拢。

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V3.0是能够为整个医药卫生行业的买方和卖方提供电子交易场所服务的第三方独立系统,由数据准备、成交撮合、订单处理、结算服务、会员制管理、交易监管六大子系统构成[2](见图5)。该系统不具有传统实体药品市场的物理形态,但却能够提供实体药品市场的交易服务功能,代表了现代药品流通发展的方向。其主要特点是:

(1)同行政机关和药品交易各方不存在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是独立的第三方公共平台系统;

(2)利用会员服务体系进行企业及其产品信息的数字化,实现数据准备与成交撮合的分离,因而可实现无纸化的商务过程;

(3)药品生产企业在委托企业进行配送服务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进行投标报价,从而可以建立网上经销体系,以减少中间环节,规范流通渠道,推动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

(4)可以在集中、联合、分散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公开竞价、邀请竞价、询价、浏览等多种采购方式,方便了医疗机构的采购;

(5)采用客户端、浏览器和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进行订单采集,全面支持采购订单电子化;

(6)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电子交易监管服务

总之,电子商务被引入医药行业后,将形成一个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这一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将整合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成为整个医药行业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其信息资源可在行业内共享,从而为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重建与医药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招投标系统

l网上招标

l两种成交方式

买方采购系统

•全面上网采购

•四种成交方式

•半无纸化的商务过程

电子交易场系统

l独立的第三方系统

l六大子系统同时运行

l六种成交方式任意选择

l全程无纸化的商务过程

l多种方式确保订单执行

l政府全程的监管服务

l

V3.0系统

(2003年)

V2.0系统

(2002年)

V1.0系统

(2001年)

图4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系统功能演进示意图

5.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的重构与药品配送制发展

重建我国新型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就是要全面整合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实现“四流”在系统内的有序流动、协调运转。从理论上讲,实现物流配送系统与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整合,就能够实现四流合一。

政府监管

销售合同目录

采购计划

采购单

销售订单

采购入库记录

采购应付细目

销售应收细目

制定采购计划

发送采购计划

订单分发

订单配送响应

订单到货管理

销售应收管理

采购应付管理

药品采购结算

交易保

障服务

交易统

计分析

交易分

析管理

采购结算服务

销售结算服务

资金划拨管理

退货换货管理

全国数据中心

地区数据中心

交易数据中心

数据加工

数据采集

数据

数据

数据加工

数据加工

数据采集

权威数据

及监管

政府监管

政府监管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

数据

药品采购目录

自主采购目录//集中采购目录

集中采购目录

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

医疗机构及药品零售企业

公开招标

邀请招标

公开竞价

邀请竞价

询价采购

直接采购

成交合同

政府监管

采购中介服务

药品采购中介组织

卖方开户银行

买方开户银行

采购合同目录

销售出库记录

图5海虹医药电子交易市场结构功能示意图

国外先进国家的医药物流配送系统高度发达,如美国有65%左右的处方药由批发企业配送,全美的经销企业每天需处理25万份订单,1000万条信息,配送到12.5万个分销机构中去,隔天配送的响应率高达95%,准确率达到99%,每个订单条目的配送成本仅有0.3美分。世界第一大医药连锁企业——walgreen位于威斯康星州的配送中心占地90000平方米,配送分布在8个州的902家药店,品种达80000余种,日进货量达11.73万件,职工1200人,年销售额10亿美元。作为美国最大公司之一的强生公司在新泽西州建有三个自动化立体仓库,负责149亿美元药品的订单处理、药品配送和数千名医药代表的供应保障,员工仅有160人,配送成本仅占药品销售收入的0.5%。

目前,重建现代区域医药物流体系正由构想变成现实,医药物流投资热正在形成。如深圳市2002年的药品销售额为95亿元,80%的企业自办物流,全市共有94家批发企业,仓库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物流成本占经营成本的20%,销售利润率仅为0.67%。为改变药品经营原有的换仓模式(从大仓换到小仓,从甲仓换到乙仓),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深圳市计划在2003年组建集采购、储运、配送为一体的现代药品物流体系,辐射珠三角乃至华东和华南部分地区。

我们认为,相对于医药交易平台,我国的医药物流更为落后。今后我国医药物流发展方向是独立的第三方专业物流,一方面企业单一的物流在成本上无法与大型的第三方专业物流相比,且投资较大;另一方面异地设立药品仓库在政策上受到国家的限制。目前,我国只批准了十家企业进行异地设立药品仓库的试点。发展医药第三方物流,目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作为一个新兴的基础设施项目,应该从区域物流建设入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以现代供应链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为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合理进行规划布局,统一进行宏观调控,在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高起点、高质量、快速度地重建我国的医药物流系统。

第二、在各地区域医药物流建设实践中,要根据各地的市场状况和资源特点,在引导企业进行大量的兼并重组,减少数量,提高资产和经营规模的同时,将新建和改造结合起来,合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兼顾先进性与实用性,实行“网络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第三、搞好医药物流信息化工作,以信息流支撑物流的运作。要开发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做好与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和银行结算系统的接口。

第四、国家实行政策优惠,出台配套措施,打破地区壁垒,优化整合资源,积极推进医药物流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五、加强人才培训,全面提升人员素质。“”版权所有

第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回款瓶颈,促进医药物流产业的良性循环。

6.结语

纵观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意义上的行业供应链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原因在于医药电子商务的滞后和医药物流的空白。在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变得基本明朗:一是以第三方医药电子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交易电子化,二是以第三方医药物流为代表的物流专业化。电子商务和医药物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未来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兴衰。我国现代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重构就是要以现代供应链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为指导,从医药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医药商品配送制的实施两方面入手,通过政府推动和企业运作,建立适应全球竞争的医药流通市场体系,使之成为我国现代化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