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十篇农业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十篇

农业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3:22

农业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篇1

关键词:农业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意义;常见问题;有效对策

所谓“财务管理”是指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在各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越来越企业化,为了确保农业企业更好发展,需要加强其财务管理,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加强其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占据重要部分。接下来就对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地探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利于提高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各企业应该从内部管理入手,提高其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农业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可以说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市场竞争形势随机应变,强化企业日常流动资金的管理工作,只有在农业企业中实行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更加合理规范地运用企业资金。因此,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将有利于提高其的市场竞争力。

(二)有利于加强农业企业的资金规范化运作

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及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它管理手段是通过企业的价值形态对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进行综合性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管理包括企业资金利用以及成本收入等,想要其资金得以正常运转,就需要加强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优化企业的资金流动结构,保证企业资金使用更好规范化、合理化。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经济效益

农业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而财务管理作为农业企业内部管理的中心环节,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将企业内部资金实行有效运转,更加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而为农业企业的经营经济效益提供有效保障。因此,强化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将有利于提高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财务管理这一项重要措施,可以确保农业企业资金得以正常运转,它对农业企业来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接下来对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地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为企业规范化运作而服务的,每个环节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使企业内的具体财务状况得以真实展现。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一些农业企业基础工作薄弱,并且未进行严格控制,而所谓的制度也只是墙上的一张废纸,形同虚设,未跟进时代的发展潮流,其中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随着而更新。因此,目前一些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着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问题,企业领导需要根据内部状况与社会现状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企业成本意识及管理水平较弱

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一旦遇到天灾,就会使企业损失惨重,从而就无法保证其生产物的准确数据,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由于经营成本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如果未根据企业情况进行资金结构的调整,并且在管理过程中未加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将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一些农业企业因为企业成本控制意识不强,导致生产经营资金严重不足,周转不顺。因此,农业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降低企业中的各项成本。

(三)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从农业企业整体情况来看,在财务监控这一环节上仍存在着问题。一些农业企业对于监控机构的认识不到位,财务管理的过程未对监控机制加以完善,以及未进行及时地贯彻落实,农业企业中的监控机制缺乏全面性及科学性,致使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资产不实、损益失调等问题。因此,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控机制是一项重要措施。

三、解决农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财务管理作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有效对策,彻底解决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就对解决农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进行详细地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正确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及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树立正确的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将企业人员的个人意识加以更新,将以前简单的会计核算及账目清算等工作任务,转变为明确财务管理目标、合理运行企业资金等新工作认识,改进以前旧套的管理理念,建立新的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农业企业财务有了新的管理理念之后,还需要从制度上加强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比如,洋浦丰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根据自己内部情况制订了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说明其财务管理制度只适用于本公司,这个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准确掌握财务信息,规范其财务行为,保证资金和财产的安全,合理控制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制订本制度。洋浦丰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制订的财务管理制度总共为五章的内容:第一章是从整体入手,本制度的总则;第二章是讲财务部岗位设置与职责方面的各细节内容;第三章是资金支付管理制度;第四章是财产物资管理制度,为加强公司财产物资管理,保证公司财产物资安全;第五章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为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从本公司的制度内容来看,他们非常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切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

(二)增强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

大多数人认为,所谓的财务管理就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及报账等几个方面,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内容也随之改变了,逐渐加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以及财务预算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农业企业可以开展相关专业培训,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养成一批新观念、高素质及管理水平高的专业管理人员,为农业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人才动力。企业可以多开展财务管理方面的讲座、竞赛以及培训等活动,使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加强工作人员日常的管理技能。为了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实行完善的奖惩制度,使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在其的鼓励之下,对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有热情,抱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升财务管理人员们的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满足农业企业时展的人才需求。

(三)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结构,加大其的监督力度

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检查这六个方面,各个管理环节都需要彼此的配合,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农业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整体管理结构入手,把握宏观形势,优化农业企业中的财务管理结构,使其管理工作得以良性循环,有条不紊。并且还要注重财务检查,它是实现财务监督的主要手段,进一步加大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将使企业中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更具有合法性、有效性及透明性。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从整体出发,以董事会管理为领导,依次排序,将财务管理另立一个部门,然后把它的基本环节进行细化,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结构。例如,北京康顺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财务管理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纲领性精神,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康顺达农业公司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进行企业内部改革,雄厚的资金,科学有序的管理,使这个农业企业在北京庞大的市场竞争中独占一角。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保证农业企业的更好发展,必须加强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其存在的常见问题连根拔起,彻底解决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使农业企业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走得越发顺利,赢得市场经济中的一席之位。

参考文献:

[1]覃巧灵.中小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会计师,2015(02):39-40.

[2]陈听芳.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5(36):66-67.

[3]姜庆.中小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困境及对策——基于部分中小农业企业的调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32-38.

农业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篇2

关键词:农垦企业;预算管理;管理体制;财务资金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3-0107-02

财务预算的工作具有先见性,是指公司对未来发展的财务预估,需要在企业财务预算工作上要有严谨规范的管理体系,从而使预算管理的具体有效。本文分析呼伦贝尔农垦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整合后存在的核算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对农垦企业的重要性

(一)运行资本经营的必要条件是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

资本经营的体制是对资本有效地进行管理、运行和控制的机制。预算管理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围绕着企业的战略目标,对现在或者一定时期中的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等财务具体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计划,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利润获得情况能够和预定的规划和计划相符合,使企业的财务预算工作能够按照规范的管理体制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这和资本经营机制内在的要求存在一致性。所以,运行资本经营的必要条件是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

(二)检测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漏洞

全面、有效的预算管理能够涉及企业的每个方面,在整合企业资金、资源和人力等其他的经营要素的基础上,能够建立和完善预算体系信息。信息的变化能够在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出现的漏洞进行预警和分析。在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科学地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显现,从而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所以,全面、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能检测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漏洞,通过分析更能提出有力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

(三)降低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资金风险

在整合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由于内部的各个阶层管理部门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每个部门在进行预算工作时大多都是尽量采取对自己利益最大的活动。因此在不同的整合部门进行统一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使得企业对资金的预算投入和回收等有关的风险能够进行正确的预判,采取良好的预算控制和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降低企业在管理中的资金风险。

(四)有效控制企业内部管理

财务预算体制流程主要包括先业务、资金、筹资、后财务的预算,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够使有效的资源获得做高利益,这需要综合各项预算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各个部门相互交流和分解工作目标,从而生成大致的预算草案,经过调整和规划形成科学有效的预算书。财务的预算和执行流程在各个部门都能得以体现,实现每个部门的具体管理职能,所以说财务预算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的内部管理。

二、呼伦贝尔农垦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及整合后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概况

呼伦贝尔农垦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正在整合集团内科技、教育示范推广培训、实验类、种业等资源,立足北方农垦企业,做大做强系统内的科技引领板块业务,目标是实现科学研究生产转化,做大做强农垦企业,该公司依托于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深圳华大基因、呼伦贝尔大学等多家科研教学单位建立科研技术联系并取得相应技术支持,与华大基因在15年联合成立种业子公司,农垦科技公司持股80%,华大基因持股20%,总投资3000万。当地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大麦、油菜籽、玉米、黄豆、马铃薯等大田作物,种业子公司除上述种子研究外,还包括其他中草药及作物、畜牧业养殖的种业研究实验。

(二)整合后存在的问题

1.整合后的预算管理和最终核算难度大。整合后的7个内部单位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内的6个县级市、旗、区内,地理位置非常分散,预算管理和最终的核算工作难度加大,预算管理工作不能进行统一有效运行,在指标下达后完成和核算工作难度大。公司预算的工作由于整合后单位地理位置等因素不能科学统一有效的编制,不能有效的进行预算控制和管理;在预算执行中,由于很难形成一套统一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使得预算管理和控制无章可循;在最后的核算阶段,执行情况和预算目标有较大的误差,使得最后在核算时,工作难度增大。2.财务工作缺乏一套高效规范的管理体系。农垦企业在实行科学高效的管理时需要对财务科学的预算,科学的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的管理基础,也是企业的日常经营准则。目前,我国对于农垦企业在预算流程的编制严重缺乏科学性,编制的形式化、单一化,使得财务部门人员在公司具体预算编制中,不能结合实际的情况,经验主义盛行,极易造成夸大预算等不合理的预算问题。整合的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没有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导致农垦企业在经营费用管理、项目支出和预算等财务工作不能顺利进行。3.资金不能统一有效的管理。对于现在农垦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的认知仍然没有进一步的优化。资金统一管理的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于财务部门人员专业素质低和不完善的资金管理体制。对于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基础的核算监督能力,更需要有能够按照农垦企业自身的会计制度进行审计的能力,同时,财务人员没有及时地更新专业知识,无法对资金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资金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在财务人员进行财务预算、财务核算等一系列的资金管理活动时缺乏科学的依据,投资项目资金盲目利用,使企业经营出现问题。4.缺乏一套能配合公司高效发展需要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监督、执行等环节,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不科学、不规范的预算编制是不能够建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由于企业预算单位不能正确认识和重视预算编制的重要性,使得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中,基层预算的单位出现随意的财务分析和决策现象。缺少专职部门高质量的完成预算管理编制工作,缺少能配合公司高效发展的预算管理体系,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进行科学规范的控制,加大了公司实现预算目标的难度。5.企业财务管理缺乏严格规范的监督。目前,国内一些农垦企业大量申报项目,使得企业忽略了自身发展建设。主要的原因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缺乏严格规范的监督,一方面在执行项目建设时,监督的控制及工程财务的预算没有有效的实施;另一方面,有的农垦企业缺乏专职审计部门及人员,不能具体专业的负责资金的管理,出现资金短缺、混乱等严重问题。农垦企业缺乏严格规范的监督,导致部分项目款项无人管理,不能按时到位,使得项目不能按照预期规划进行,企业经营出现问题。

三、改善农垦企业的预算管理方式和手段

(一)转变预算编制的观念,加强精细化的管理

现代高效科学的预算管理观念是用数据说话,用流程执行,用制度规范。深入认识预算编制的基本定义及职能,将预算变为动态化的管理过程,杜绝传统观念上随意性强、形式化的预算管理。通过对近几年的农垦企业财务的分析和研究,总结过去的预算编制经验,对一些基础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采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出预算的指标数据,从而加强精细化的数据管理。

(二)加强预算控制和执行力度,合理分析和评价预算财务收支

预算管理重要的环节是预算的实施和执行相结合,降低财务损失风险,严格控制预算的支出,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来代替经验化管理,加强预算管理的控制和执行力度。财务预算执行的过程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预算更具有效性、严谨性,禁止财务预算出现随意的违规追加及调整行为。对资金定期跟踪、分析和检查,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预算的收支情况,决策部门得到收支的信息之后能够严格保证年度的收支平衡。通过参考预算的资金执行情况,对预算结余或者超支、资金利用效果、资金运作以及资金配置效果都能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严格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建立业绩的评价体系

为加强农垦企业财务预算的公开性和权威性,财政资金能够合理科学利用,农垦职能部门必须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监督体制及业绩评估体系。预算监督体系必须包含三个具体的工作:第一,在预算方案上交前必须通过预算管理部门的检查过关后,才能进行预算方案的上交和执行;第二,预算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审计部门必须定期检查预算执行情况,使各个单位都按照规定执行预算方案;第三、对于年终的财务核算工作,审计部门需要结合上报的信息将当年的预算和决算进行严格的核对,做好监督最后的环节,使得企业能够实现资金预算前期有计划、预算实行期有监督、预算核算期有评价,财务的预算能进行全程有效的管理。

(四)明确预算管理及监督职责,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投资企业董事会或投资主体负责对财务决算和财务预算进行批准和审查,对于财务预算执行和财务预算审批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承担监督和审核责任。各个投资企业经营者负责对财务预算整个流程进行监督,对下属实施考核和监督,包括财务预算编制、财务预算分解下达、财务预算组织实施等,对于本企业预算编制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各个单位和各个部分要对本单位和部门财务预算实施、组织及编制负责,对于分享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负有直接责任。各个投资企业财务部门要对本企业财务预算的报告、汇总、分析、通报、核算以及编制负责,对本企业财务预算编制是否具有合理性进行评议,对于预算编制报告以及预算编制及时性负责。审计部门或者企业的监事会对各个部门项目实施监督和审计考核,发现问题的时候,必须及时汇报给董事会或领导,发现重大问题时,可以直接汇报给投资主体,对于企业财务预算执行结果真实性负有直接责任。投资主体要在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的责任制度,相关部门负责对企业执行财务预算的情况实施考核,做到公平公正和奖惩分明。我国非常注重农垦业的发展,给农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宽松的发展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农垦企业不仅要紧紧抓住大好的机会,还需要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改革,为农垦企业繁荣昌盛的发展前景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景艳.试论农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0).

[2]李龙.对农垦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3(8).

[3]韩烨.坚持预算管理保民生促发展———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探索[J].中国农业会计,2012(4).

[4]杨秀通.强化财务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中国农垦,2009(4).

农业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篇3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中央储备粮的管理,保证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有效发挥中央储备粮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中央储备粮,是指中央政府储备的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的粮食和食用油。

第三条从事和参与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监督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国家实行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中央储备粮的垂直管理给予支持和协助。

第五条中央储备粮的管理应当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确保中央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并节约成本、费用。

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中央储备粮。

第六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拟订中央储备粮规模总量、总体布局和动用的宏观调控意见,对中央储备粮管理进行指导和协调;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中央储备粮的行政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实施监督检查。

第七条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安排中央储备粮的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并保证及时、足额拨付;负责对中央储备粮有关财务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八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并对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责。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依照国家有关中央储备粮管理的行政法规、规章、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中央储备粮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并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九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负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安排中央储备粮所需贷款,并对发放的中央储备粮贷款实施信贷监管。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骗取、挤占、截留、挪用中央储备粮贷款或者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中央储备粮的仓储设施,不得偷盗、哄抢或者损毁中央储备粮。

中央储备粮储存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对破坏中央储备粮仓储设施,偷盗、哄抢或者损毁中央储备粮的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予以制止、查处。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均有权向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举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查处;举报事项的处理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其他部门处理。

第二章中央储备粮的计划

第十三条中央储备粮的储存规模、品种和总体布局方案,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四条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计划,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央储备粮储存规模、品种和总体布局方案提出建议,经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下达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第十五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根据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计划,具体组织实施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

第十六条中央储备粮实行均衡轮换制度,每年轮换的数量一般为中央储备粮储存总量的20%至30%。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应当根据中央储备粮的品质情况和入库年限,提出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的数量、品种和分地区计划,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批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年度轮换计划内根据粮食市场供求状况,具体组织实施中央储备粮的轮换。

第十七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应当将中央储备粮收购、销售、年度轮换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及时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并抄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三章中央储备粮的储存

第十八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企业为专门储存中央储备粮的企业。

中央储备粮也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由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代储。

第十九条代储中央储备粮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仓库容量达到国家规定的规模,仓库条件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二)具有与粮食储存功能、仓型、进出粮方式、粮食品种、储粮周期等相适应的仓储设备;

(三)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中央储备粮质量等级检测仪器和场所,具备检测中央储备粮储存期间仓库内温度、水分、害虫密度的条件;

(四)具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的粮食保管、检验、防治等管理技术人员;

(五)经营管理和信誉良好,并无严重违法经营记录。

选择代储中央储备粮的企业,应当遵循有利于中央储备粮的合理布局,有利于中央储备粮的集中管理和监督,有利于降低中央储备粮成本、费用的原则。

第二十条具备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代储条件的企业,经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取得代储中央储备粮的资格。

企业代储中央储备粮的资格认定办法,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并征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意见制定。

第二十一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负责从取得代储中央储备粮资格的企业中,根据中央储备粮的总体布局方案择优选定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备案,并抄送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应当与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事项。

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不得将中央储备粮轮换业务与其他业务混合经营。

第二十二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企业、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以下统称承储企业)储存中央储备粮,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中央储备粮管理的行政法规、规章、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依照有关行政法规、规章、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

第二十三条承储企业必须保证入库的中央储备粮达到收购、轮换计划规定的质量等级,并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第二十四条承储企业应当对中央储备粮实行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保证中央储备粮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第二十五条承储企业不得虚报、瞒报中央储备粮的数量,不得在中央储备粮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不得擅自串换中央储备粮的品种、变更中央储备粮的储存地点,不得因延误轮换或者管理不善造成中央储备粮陈化、霉变。

第二十六条承储企业不得以低价购进高价入账、高价售出低价入账、以旧粮顶替新粮、虚增入库成本等手段套取差价,骗取中央储备粮贷款和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

第二十七条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中央储备粮的防火、防盗、防洪等安全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本行政区域内的承储企业做好中央储备粮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十八条承储企业应当对中央储备粮的储存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中央储备粮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应当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承储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及时报告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或者其分支机构。

第二十九条承储企业应当在轮换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中央储备粮的轮换。

中央储备粮的轮换应当遵循有利于保证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保持粮食市场稳定,防止造成市场粮价剧烈波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

中央储备粮轮换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并征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意见制定。

第三十条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轮换原则上应当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也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第三十一条承储企业不得以中央储备粮对外进行担保或者对外清偿债务。

承储企业依法被撤销、解散或者破产的,其储存的中央储备粮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负责调出另储。

第三十二条中央储备粮的管理费用补贴实行定额包干,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拨付给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补贴专户,及时、足额拨付到承储企业。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中央储备粮管理费用补贴包干总额内,可以根据不同储存条件和实际费用水平,适当调整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承储企业的管理费用补贴标准;但同一地区、同一品种、储存条件基本相同的承储企业的管理费用补贴标准原则上应当一致。

中央储备粮的贷款利息实行据实补贴,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拨付。

第三十三条中央储备粮贷款实行贷款与粮食库存值增减挂钩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承储企业应当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立基本账户,并接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监管。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应当创造条件,逐步实行中央储备粮贷款统借统还。

第三十四条中央储备粮的入库成本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核定。中央储备粮的入库成本一经核定,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和承储企业必须遵照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中央储备粮入库成本。

第三十五条国家建立中央储备粮损失、损耗处理制度,及时处理所发生的损失、损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并征求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意见制定。

第三十六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应当定期统计、分析中央储备粮的储存管理情况,并将统计、分析情况报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四章中央储备粮的动用

第三十七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完善中央储备粮的动用预警机制,加强对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情况的监测,适时提出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建议。

第三十八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动用中央储备粮:

(一)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

(二)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

(三)国务院认为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九条动用中央储备粮,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提出动用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动用方案应当包括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使用安排、运输保障等内容。

第四十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央储备粮动用方案下达动用命令,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具体组织实施。

紧急情况下,国务院直接决定动用中央储备粮并下达动用命令。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中央储备粮动用命令的实施,应当给予支持、配合。

第四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执行或者擅自改变中央储备粮动用命令。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执行本条例及有关粮食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承储企业检查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

(二)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中央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计划及动用命令的执行情况;

(三)调阅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凭证;

(四)对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第四十三条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中央储备粮数量、质量、储存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应当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立即予以纠正或者处理;发现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不再具备代储条件,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取消其代储资格;发现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企业存在不适于储存中央储备粮的情况,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有关直属企业限期整改。

第四十四条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作出书面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

第四十五条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规定的职权和程序,对有关中央储备粮的财务收支情况实施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第四十六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对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予以配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挠、干涉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第四十七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加强对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和检查,对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对危及中央储备粮储存安全的重大问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并报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四十八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当按照资金封闭管理的规定,加强对中央储备粮贷款的信贷监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依法进行的信贷监管,应当予以配合,并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直至撤职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及时下达中央储备粮收购、销售及年度轮换计划的;

(二)给予不具备代储条件的企业代储中央储备粮资格,或者发现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不再具备代储条件不及时取消其代储资格的;

(三)发现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企业存在不适于储存中央储备粮的情况不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其限期整改的;

(四)接到举报、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第五十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给予警告直至撤职的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不组织实施或者擅自改变中央储备粮收购、销售、年度轮换计划及动用命令的;

(二)选择未取得代储中央储备粮资格的企业代储中央储备粮的;

(三)发现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存在问题不及时纠正,或者发现危及中央储备粮储存安全的重大问题,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并按照规定报告的;

(四)拒绝、阻挠、干涉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

第五十一条承储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还应当取消其代储资格;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入库的中央储备粮不符合质量等级和国家标准要求的;

(二)对中央储备粮未实行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中央储备粮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

(三)发现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了不及时报告的;

(四)拒绝、阻挠、干涉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人员或者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检查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

第五十二条承储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其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取消其代储资格:

(一)虚报、瞒报中央储备粮数量的;

(二)在中央储备粮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的;

(三)擅自串换中央储备粮的品种、变更中央储备粮储存地点的;

(四)造成中央储备粮陈化、霉变的;

(五)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中央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计划和动用命令的;

(六)擅自动用中央储备粮的;

(七)以中央储备粮对外进行担保或者清偿债务的。

第五十三条承储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以低价购进高价入账、高价售出低价入账、以旧粮顶替新粮、虚增入库成本等手段套取差价,骗取中央储备粮贷款和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的,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其限期改正,并责令退回骗取的中央储备粮贷款和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取消其代储资格。

第五十四条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将中央储备粮轮换业务与其他业务混合经营的,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成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其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警告直至降级的纪律处分;造成中央储备粮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并取消其代储资格。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挤占、截留、挪用中央储备粮贷款或者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或者擅自更改中央储备粮入库成本的,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或者给予信贷制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国家机关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或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破坏中央储备粮仓储设施,偷盗、哄抢、损毁中央储备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造成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本条例规定的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执行;对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作人员的纪律处分,依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附则

农业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篇4

论文摘要: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新型主体,与法人的治理结构之间既有相似点,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它是介于企业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之间的一种特珠法人类型,应该在民法典的制定中加以体现。

合作社自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 rochdale society of equitable pioneers)诞生以来,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合作社是商品经济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活跃主体。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推进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给农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加速了农村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整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专业化合作化水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关乎农村与农民,而且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稳定;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关键在于其治理结构的设计与运作。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商事主体—公司,其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皆较为成熟,本文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以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

一、相似之处

    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其成员的开放性和财产权利的明晰性与公司具有相似性。总的来说,合作社是一种由客户掌握所有权的企业,而向企业投入资本的人只是合作社众多客户中的一种,所以,商事公司其实只是合作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川公司治理已有了丰富的经验,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自然就成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主要借鉴来源,其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均具有法人资格

    法人为法律所创造,在使法人得与社团的社员或财团的财产分离,而以独立的单一体,经由其机关从事法律交易。私法上的法人是通过私法行为设立的长期存在的人的联合体或组织体,它本身是与其全体组成人员和管理人员相互分开的实体。它本身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通过其机关的行为取得权利并履行义务,由此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参与法律交往。法人是自然人之外的法律所拟制的一种民事主体,它可以独享权利并独担责任。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曾遇到过设立、登记、贷款、交易等障碍,都与其法律地位不明确直接相关,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法人应当具备四个条件,从合作社的制度特征和现实情况来看:有自己的名称和固定场所,有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一般由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组成)和合作社章程,有独立支配的财产经费(一般来源于社员股金、银行贷款和积累资金),并以这些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需登记注册方可有效成立并运转。这些显然符合了民法通则中法人的成立条件。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这从法律上确立了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商业生产经营者,改变了过去的模糊认识,消除了体制上的障碍,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和运作。

    公司是从事营利性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公司的营利性是其与生俱来的本性。公司本由投资者出资组成,公司不过是投资者实现投资利益的法律工具,对营利的追求是公司名正言顺、无须掩饰的目的。作为法人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在此不多赘述。

    (二)社员、股东均负有限责任

    通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立法例来看,社员对合作社债务的责任形式有多种,既包括有限责任,也包括无限责任、保证责任。学界普遍主张采取有限责任制度,其理由主要是:我国经营规模小,小农占主体是客观事实,如果采取无限责任或保证责任,从事小农生产的农民可能不会加人到合作社中来,这样势必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其账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责任;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确实,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尚处于开始发展阶段,且地区性差异严重,为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合作社的发展,结合我国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采取有限责任制度是可取的。

    对公司的投资者来说,面对商业环境中各式各样的经营风险,公司组织形态在法律上的责任设计自然是其所关注的焦点。《公司法》规定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明确了有限责任的原则,这与公司的独立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公司形式有效地在公司与其债权人的合同关系增加一项默认条款:公司的债权人只能针对公司的财产行使债权,而无权针对股东或经营者的财产行使债权。对投资者股东而言,公司在经营上所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责任,仅止于其所认缴的出资额(认购的股份),不及于其个人财产,此一制度设计,对于投资者的风险控管具有相当意义。

二、不同之处

    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和公司一样具有法人独立地位,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法人类型,其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与运作,不应只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翻版,而应综合考虑我国的国情、农村经济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特征及其法律属性等情况。其不同主要体现在:

    (一)所属法人类型的不同

    1、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属于企业法人,应属创设的合作社法人。合作社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却从事经营活动。虽不强调公益性,但由于社员身份与特定区域密切关系,因而其在促进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又体现出其公益性。由此可知,合作社是一种介于企业法人与社会团体法人之间的中间状态的经济组织。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合作社法,几乎都明确规定了合作社的法人地位。具体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设立专门的合作社法人,如大陆法系国家的德国、法国、日本等;另一种是把合作社视为公司法人的一种,如英美法系国家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之所以两大法系在此问题上存在着差异,是因为英美国家公司法的覆盖范围广泛,不仅包括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和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而且还包括了按特别法成立的合作社法人。另外,这两个国家的合作社既可以按照公司法中的特别注册合作社法人,也可以按照民法或者州颁合作社法登记取得合作社法人资格。如美国各州的法律,是将合作社确定为按公司法建立的法人企业。我国立法总体秉承大陆法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亦应采设立专门的合作社法人,以利于体系的协调和统一。

    2、公司属于企业法人。我国由于受社会制度的长期影响,将法人根据其管理职能和设立方式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四种。公司存在的目的就在于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简而言之就是营利,固公司显然属于企业法人,这是不可置否的事实。

    (二)目的不同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是获得合作社的服务,互助各需。合作社制度是经济弱势群体为了避免大资本中间商的盘剥,维护自身的生存地位,创立的以服务成员为目的的自助组织。他们联合起来,试图以团体的力量解决个人无力解决、或解决不好、或个人解决不合算的问题,改善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合作社不赚取其交易对象、服务对象—合作社成员的钱。合作社以劳动为核心,强调劳动支配资本,虽也有资本联合,但以劳动联合为主,是人的结合,具有较强的人合性,原因在于:社员之间因相同的经济和生活境况而拥有类似或相同的身份和地位;社员之间具有相同的经济利益,至少有一种利益相同,群体的目标也就是成员个体的目标。 

“虽然合作社社员也要缴纳一定的出资(股金),但出资不是他们合作的基础,合作社成员的联合基础是从事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劳动,及所有社员都对某种服务有需求。"

    合作社的服务,包括服务性合作社通过与社员交易提供的服务和生产性合作社组织社员合作劳动、创造就业并保障社员分享劳动成果的服务,这种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关系即是社员联合的基础。以这种基础建立起来的合作社,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集体形式的自我帮助,是对合作社社员进行资助,可以说合作社的目的就是为满足成员的社会和经济的需要。也就是说,通过社员之间的合作而互利,注重的是社员之间的共同合作与平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不以营利为目,仅是把所获得的可分配盈余(利润)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给社员。

    2、公司的目的是为了营利。在公司中,资本成了公司的核心,资本支配着劳动,具有典型的资合性,全体参与者是通过资本联合起来的,公司是以资本联合为基础的企业。正如美国法律研究院于1994年修正的“公司治理原则”中规定的那样:营利公司从事商业行为,应以提升公司利润与股东利得为目标。公司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实现资本增值的企业形式,其根本目的就是营利,营利是其天性,没有营利就没有公司,不能营利公司就不能生存,为股东谋取利润是其初衷也是其最终目的。公司发行股票及股东购买股票都是基于营利目的,股东是为了分红、资本增值或赚取股市差价,而公司是为了筹资用于营利性经营,因此公司和股东是为了营利的资本交易关系。

    (三)出资者的权利性质和权利实现方式不同

    1、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合作社的权利来自其成员资格,它是一种成员权(社员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员所有、社员控制和社员受益,反对资本控制和资本雇佣劳动,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企业,其社员权利平等,故社员在选举和表决中的议事规则实行“一人一票”制(法律中称其为基本表决权,就是指对于合作社重大事项的表决,不管社员股金的多寡及一般社员还是理事社员,一名社员只有一个表决权),这样可以将理事会或监事会置于全体社员监督下,有助于促进社员积极参与合作社的事务,有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有效地保护了普通社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消除了个别人控制合作社的隐患。

    作为一种例外性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还规定合作社的章程可以规定出资额或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但这种附加表决权在整个表决权中占有得分量很小(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百分之二十),且合作社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章程中限制附加表决权行使的范围,根本无法动摇合作社“一人一票”制这种民主管理的基本特征。

    2、公司股东对公司的权利来自其对公司的投资,它是一种财产权利(或主要体现为财产权利)。公司的资合性(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相比较略显人合性,但公司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起来还是具有明显的资合性)特征决定了股东在决定公司重大事务时按出资比例形式表决权,即所谓的“资本多数决原则”(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称“股份多数决原则”),如果我们将股东的投资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数股,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一股一票”制,这充分体现了资本对公司的控制,实质上是一种“财阀制”。这样一种“一股一权,同股同权”只是实现了股权(股份)平等,股权平等是一股权衡量(或以股份平等为表象)的权利平等,股东虽然都有权选举董事会,但由于按股权多少分配投票权,真正能选举和控制董事会的,事实上只有股权相对集中的少数大股东,没有解决由股份平等所导致的表决力差异引发的地位的不平等问题。

    (四)成员权利的流通性不同

    1、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社员权不可转让。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一定的单位或团体,也就是需要合作社服务的人或单位团体,在履行了合作社章程规定的人社手续后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合作社成员的权利是一种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为了取得社员资格而在人社时缴纳的人社股金,是不可以转让给他人的。如果社员不再和合作社发生业务往来、不再利用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时,可以自愿退出合作社,并抽走人社时缴纳的股金或人社费。退社成员的社员资格自财务年度终了时终止。

    2、公司股东的股权可以转让流通。当股东履行了公司章程规定的义务且成立了公司之后,便不得抽回注册资金,否则便构成了法律禁止的抽逃出资(即股东在公司成立时业已出资,但在公司成立后将其所认缴的出资暗中抽回的情形),我国法律对股权转让做了一定的限制;而股份具有财产性,财产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禁止转让股权将导致财产的退化,并且阻碍财产的改进,从而对公司财富造成损害,同时,禁止股份的流通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故法律赋予了股东以股权(股份)转让的权利,股东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将其股权(股份)转让给本公司的其他股东或者股东以外的第三人。

    (五)收益的分配依据不同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主要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它所奉行的是惠顾额返还原则和“资本报酬有限”原则。所谓惠顾返还原则是指合作社不以社员为营利对象,合作社盈余按社员同合作社交易额比例(供销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等)或者按社员在合作社中的劳动贡献比例(生产合作)返还给社员。联合社对成员社也同样实行惠顾返还。所谓“资本报酬有限”原则是指合作社利益分配上虽然也会体现按资分配,但按股金分配的红利不得超过法定比例或章定的比例。“合作社清盘时,所有的净资产无论是来自企业的利润留成,还是来自企业的资产增值,都要依照每个社员与合作社交易的累计数额按比例分配给所有社员。"

农业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服务品牌;风险防范;执行力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为保险业实现新发展和新跨越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它明确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明确了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为保险业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保险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和更大的发展。在看到《若干意见》给保险业带来巨大契机的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公司在更新发展理念、培育竞争优势、防范化解风险、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亟需以《若干意见》为指导,及时地加以解决,以促进业务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着力避免发展理念上的失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一些公司在发展的问题上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一是把发展单纯地看成是上速度、上规模,忽略展业承保、核保核赔、经营权限和费用支出等经营风险的管控质量,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盲目发展。二是一讲效益,就简单放任,减速缩量压规模,忽略了市场获利空间缩小后,利润形成规律对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占有率的迫切需求。三是一谈发展,特别是在分析发展能力为什么上不去、盈利水平为什么提不高的问题时,总是强调客观,强调困难,强调竞争的激烈程度,而较少从主观能动性方面分析问题,因而不能正视问题,也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四是在发展的问题上,存在短视行为,不能立足长远谋发展,抢抓机遇快发展。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增长方式,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一)发展要抢抓机遇。当前,《若干意见》的出台为保险业的发展展示出一幅美好的蓝图:建设一个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现代保险业。可以预见,随着《若干意见》精神的逐步落实,中国保险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这就要求保险从业人员思想上要有新的解放、观念上要有新的变革、行动上要有新的突破,以求在自主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上,在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抢抓机遇,争取在业务拓展上有较大突破。

(二)发展要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发展要靠效益来支撑,又快又好发展的本质是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率、规模和效益的内在结合与统一。从国内产险业看,近年来盈利空间在逐渐缩小,这就要求必须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必须讲成本,讲效益的发展。在服务能力趋同的情况下,盈利能力的提高就主要体现在综合成本的控制上,这就要求公司的经营要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通过实施成本控制工程,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来赢得更多的盈利空间。

(三)发展要有切合本地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目标。由于保险业收入与支出存在时间性差异,使得一些公司可以进行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而其后果在短期内不易被发现。但从长期来看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发展时一定要克服短期行为,立足全局,立足长远,立足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并狠抓规划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快速向预定目标迈进。

(四)发展要有强大的动力。随着竞争主体的不断增多,发展的难度也愈发加大,员工难免会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公司在用企业精神激励员工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有效的激励考核措施,用制度、用措施为发展提供动力。

二、着力培育竞争优势,努力打造公司优质服务品牌

目前,由于我国保险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不规范,服务水平比较低,存在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有些地方的竞争甚至达到非理性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财产险公司如何不断培育竞争优势,在财产险市场中继续保持和发挥主渠道作用,是一个必须着力解决好的问题。

(一)要树立正确的竞争观。现在保险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保险主体的增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主体增加必然要加剧竞争,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竞争观。竞争是分享,竞争是创造,竞争是双赢。只有竞争,才能够促使企业不断改善经营,促使企业不断创新,促使企业不断走向成功。客户与保险公司的关系,是双方都用最少的成本换回最大的收益;同样,保险公司主体之间应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同实现快速发展的关系。在竞争中要学会尊重别人,要善于学习其它公司的长处,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自身的能力来竞争,特别是要严禁内耗,坚决杜绝内部恶性竞争的发生。

转贴于

(二)要不断培育创新优势。当今,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竞争白热化,而需求却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萎缩。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去拼抢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无论采取“差异化”还是“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取得获利性增长的空间都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才能启动和保持获利性增长?美国的勒妮—莫博涅与韩国的w.钱.金共著的《蓝海战略》为企业指出了一条通向未来增长的新路。在目前过度拥挤的产业市场中,硬碰硬的竞争只能令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即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中,并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减的利润额。流连于“红海”的竞争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增长之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但是科学的竞争战略还需要有创新意识、有创新能力的人员来有效地执行和实现。所以保险业要创新,保险公司要发展就要以科学的竞争策略武装人,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的认识能力、参与能力与执行力。

《若干意见》明确了保险业自主创新的领域、手段、途径和目标,为保险公司深入推进自主创新指明了方向。当前,除了要继续创新体制机制外,还要不断地创新技术技能,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承保理赔、财务精算、渠道营销、风险控制等核心技术技能的创新。另外,还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培育产品方面的竞争优势。以财产险公司为例:

1.加快农业险创新。以往由于缺少足够的政策扶持,对于处在“农民保不起”和“保险公司赔不起”两难境地的农业险,很多公司从效益的角度出发,对其发展是持谨慎态度的。但在黑龙江省,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数近1/2,农业险及针对农村人口的保险业务能否开展好,对保险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干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明确提出了补贴农户、补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即: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按品种、按比例给予补贴;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有政策扶持的农业险,将成为财产险公司业务发展的一大亮点,但这个亮点能否很好的发挥作用,却取决于能否用好、用活政策,开发出农户承受得了的、需要的、在政策的支持下公司可承受的险种。

2.加快责任险创新。责任险需求将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变得日益广泛,在发达国家,责任险占财产险市场比重在30%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比例仅为4%左右,可见责任险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若干意见》指出: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产品责任、公众责任、执业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保险业务。在煤炭开采等行业推行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在高危行业、公众聚集场所、境内外旅游等方面推广。进一步完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通过试点,建立统一的医疗责任保险。

3.加快健康险创新。医疗体制改革后,居民自己承担的医疗费用支出增加了,人们对健康险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现实中,健康险的有效供给却严重不足。主要由于目前保险公司没办法掌握、控制医院的过度医疗行为,常常为医院的“暴利”买单,赔付率极高。《若干意见》中也明确了这个限制健康险发展的瓶颈,并提出相应措施。保险公司应抓住契机,努力开创有利于健康险又快又好发展的途径,使健康险这个现在规模非常小的险种成为公司发展的一个新动力。

(三)进一步培育服务品牌优势。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规范,服务将成为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服务品牌优势将成为公司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在竞争中,要把服务放在首位,认真解决好服务产品、服务渠道、理赔服务等问题,以服务扩份额,以服务谋发展,以服务树品牌,以服务促发展。

三、着力防范风险,把风险防范作为事关公司发展的生命线

《若干意见》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应充分重视,常抓不懈,努力防范和化解风险。当前,很多公司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为承保风险和理赔风险。

承保风险主要表现为:放松承保管理,盲目追求规模,承保质量降低,承保标的风险系数大,出险率高;统一法人意识淡薄,擅自越权经营,超权限承保,带来潜在风险;承保技能偏低,承保方式原始陈旧,签单质量较差,核保漏洞较多,造成问题保单和后遗症保单;费率水平整体下滑,价格标准背离定价原则,有可能出现较高风险标的以较低费率承保,使经营风险加大。理赔风险主要表现为:理赔管理粗放,勘查定损把关不严,有的赔案定责过宽,定损偏高,对未决赔案管理松懈等,造成超额赔付;赔案审批把关不严,假案、错案时有发生,通融赔付和人情赔款等问题较多;一些理赔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正确定损理算,造成公司利润流失;对防灾工作重视不够,防灾措施不到位,防灾检查技术老化,方法单一,防灾检查流于形式,导致一些事故发生。因此,需大力实施风险防范工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做到狠抓风险防范不松懈。

(一)大力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要教育广大干部和员工充分认识防范风险对做大做强、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意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效益第一观念,依法合规经营,最大限度的防范和化解风险。

(二)切实把好承保关。加强核保环节的风险管理,实行网上核保和验标核保相结合,成立重大标的风险评估小组,抓好源头防灾,防止“病从口入”。严格遵循条款和费率规章,慎重使用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差别费率模式,实行定制产品的差异化定价。严禁超额投保,有效控制和避免道德风险。严格控制垃圾业务的承保。

(三)努力提高理赔质量和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执行理赔工作规定和实务流程,实行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操作。加强现场查勘工作,按实务规程的要求规范操作。提高定损工作的准确性和科技含量。强化未决赔案管理,全面推广和使用未决赔案管理系统,挤压水份,摸清底数。把好赔案审批关,严防错案、假案和骗赔案的发生。严格控制超额赔付,把赔付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四)大力强化防灾工作。努力提高防灾检查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工作力度,减少灾害事故发生频率。建立健全防灾规章制度和防灾预案。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纪,及时整改,对风险管理方面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四、着力解决执行不力问题,确保《若干意见》落实到位

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方针决策,是公司统一法人制度的根本要求。再好的方针、决策、规章制度、文件精神,只有坚决贯彻执行,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切实收到成效。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或成为一纸空文。目前,一些公司对上级精神领会不深,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执行不力、管控不严已成为影响经营管理的各项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盈利能力不能有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强化执行的问题也是当前加快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执行不力主要表现为:对上级下发的文件和指示,态度消极,不能积极学习,深刻领会,而是敷衍了事走过场;对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不是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去完成,而是反复强调困难,强调客观,和上级公司讨价还价,形势变化了仍旧我行我素,任务明确了仍旧等待观望,工作部署了仍旧无动于衷;凡事从本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出发,对上级下达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对自己有利就执行,不利就不执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虽然执行,但执行时不善于结合实际,不善于创造性工作、创造性执行,执行效果不理想。

(一)强化统一法人意识,提高领导执行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于部要与总公司保持思想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牢固树立系统上下“一盘棋”的全局观念,从公司战略发展全局出发,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坚决摒弃本位主义思想,坚决反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是要带头执行,带头履行好自身职责,坚决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农业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篇6

企业改制

1979年3月,晨钟村人在村党支部书记吉章娃带领下,以50公斤面粉、10公斤清油和100元现金办起了韩城县(1984年撤县立市)第一家村办饮食企业,头两个月赢利400元。星星之火顿时点燃了晨钟村人的创业激情,新的村集体企业不断产生,其中,金塔宾馆作为韩城市第一家村办宾馆最为引人瞩目。那时,吉章娃坚持不随大流瓜分集体资产,保住了村集体家底,保住了晨钟村人的集体心,因此,村集体企业的发展没有停顿。到2001年底,晨钟村集体有11家稳定赚钱的企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这些企业的发展让晨钟村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也为第二次飞跃积累了资本。

2002年7月,晨钟村成立企业股份制改造(下称股改)领导小组,在上级政府帮助下确定了股改方案。2003年,晨钟村集体企业股改完成,这在陕西省农村又属第一。

股改一旦启动,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和资产量化首当其冲。晨钟村将陕西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其中有2条最重要,一条是“对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或投入很少本金,靠贷款发展起来的企业,其所有者权益20%归乡村集体经济组织,80%归企业职工集体所有”,另一条是“乡村集体企业改制中,允许从企业的存量净资产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劳动积累,按照职工贡献大小折股量化给企业职工,职工依据量化数额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股”。晨钟村确定了产权界定的4条主要原则:一是谁出资,谁创造,谁所有,谁受益;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协商;三是属于村集体的资产在全体村民和职工之间量化,属于组集体的资产在组内部量化;四是可吸收增资,适当进行配股。

最后,晨钟村集体企业产权界定结果为:晨钟农工商总公司及其投资的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金塔宾馆和焦化厂等11家企业的产权归村集体所有,股份在全体村民和企业职工之间分配;第1、2、3、8、9村民小组对焦化厂投资50万元,对金塔宾馆投资485万元,其股份在组内村民之间分配。

经专业机构审计、评估,晨钟村集体企业总资产4600万元,净资产1977.77万元。设置每股股金1元。

产权量化所针对的人口确定为2002年12月25日在册的晨钟村籍所有人口,共2734人;同时,根据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制定特殊方案:对独生子女户增加1个人的股份,对一方已采取绝育措施的双女户增加0.5个人的股份(父母一方为非农户的,折半),计155.25人。应分配人口合计2883.75人。

晨钟村村集体企业净资产按4∶3∶2∶1的比例进行股权分配:

净资产的40%归村集体经济组织,约791万元;

30%直接等额量化给应分配人口,约593万元;

20%面向全体村民买1配1,增资近400万元;

10%按买1配1的办法,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与员工购买,增资近200万元。

最终,村民平均每人分配2000股,每人出资1340股,配1340股,平均每人得4680股。以户为单位,每户确定1人为股份拥有者。

在产权量化的基础上,晨钟村进行企业重组。由3个层次的企业组成晨钟置业集团:

母公司,陕西晨钟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晨钟房地产开发公司基础上,合并农工商总公司结算中心和市政工程公司,改制而成。吉章娃任董事长、总经理,全中心任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5个子公司,包括金塔宾馆、建筑公司、旅行社等,为陕西晨钟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包括相对控股公司)。

3个参股公司,包括农贸西大厅、铝制品公司和饮食公司。

晨钟置业集团属于经济联合体,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其职能是,以房地产开发、市政工程和建设工程等产业为龙头,实现集团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集团理事会为集团议事机构,但不单独设立办事机构,日常工作由母公司相关部门负责。理事会对集团的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经营方针进行宏观掌控,通过互相调剂、银行贷款等方式,协助集团成员解决资金周转、投资等需要。

母公司董事会为集团的决策机构,在集团中处于主导地位,按其投入各公司的资本量享有所有者的各项权益,并承担相应义务。母公司对外代表集团,对内负责管理,具有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双重职能。

各子公司、参股公司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企业名称前可冠以“韩城晨钟置业集团”名称,使用集团标志。子公司、参股公司与母公司之间通过合同进行协作生产、经营,按市场规则运行。母公司和子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统一纳税。集团公司成员必须执行母公司的财务制度,接受母公司对财务人员的推荐、选派。

改制后的晨钟村实现村企分离。陕西晨钟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迅速,新增企业有阳光生活购物广场、康康食品有限公司、金鼎中介公司等,还收购了原市纺织厂生活区和啤酒厂,作为晨钟村的储备土地。在市内建起晨钟置业公司办公大楼、韩城国际酒店。企业的快速发展,使结算中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在对外融资、对内资金运作上起着支撑作用。

经过不断完善,陕西晨钟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下设招商部等5个部门,物资采供站等3个分公司,以及18个子公司。2010年,子公司总产值达2.2亿元,实现利税1940万元,村民分红10%。

晨钟村借村集体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成功地实现了村庄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一村两制”

从晨钟村集体企业改制中可以看出,新城区5个小组的村民所得股份多于旧城区4个小组的村民。这只是“一村两制”的一个方面。

早在1990年代初期,晨钟村就开启了“一村两制”的历史,即新城区(当地人的叫法)村民以街面房(门面房)的个体经营为主发展商品经济,旧城区村民则以耕地为依赖发展农业经济。一村两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不同,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一村两制”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末,当时晨钟村的土地就开始被征用。1984年,韩城撤县立市,城市大规模北扩,晨钟村第1、2、3、8、9村民小组的土地大量被征用,到1989年,被征用地达到90%。虽然晨钟村也得到一笔当时看起来数目不小的征地补偿款,但是失地农民今后的生存问题成为村中的大问题。经过考察,吉章娃和村干部们拿出为失地农民建街面房的计划书并报到市政府。3年后,投资4000多万元(其中村集体投资60%)的300多套街面房建成,交付新城区5个村民小组分配。村委会成立物业公司,对商业街实行托管制,村民只需缴纳公共设施费。村集体还为这5个组的村民建起居民小区。当初为建街面房成立的街房办成为后来的晨钟村龙头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

村委会为每户村民办理了商业用房屋产权所有证,所以街面房可经营,可出租,可继承,但村委会又实施“有限产权制”――产权证由村委会委托专门机构统一保管。吉章娃说:“街面房是晨钟村的社会保障工程,只限给村民解决生存后顾之忧,是村民的固定资产,不能变成消费性资产。不然,村民因一时急用,变卖了,抵押了,他们将变成纯粹的无产者,这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如今,这些街面房的价值已经从当初的10万元升值到50万元。

尽管新城区村民的经济、生活方式已经融入城市,但村民小组仍然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小组组长仍然是组域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比如,第1小组村民按股份集资160万元建起农贸西大厅,后招商引资改建为超市。第2小组村民入股建成占地10.5亩的夜市。第3小组则为65户村民建起65套街面房。在城市扩张中,晨钟村新城区虽然未被及时纳入城市公共管理中,但晨钟村人却靠智慧与实力,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

旧城区人口占全村的1/3,他们一边做股东,一边发展农业经济。他们组合成蔬菜组和粮棉组进行合作制的规模生产和经营,也有村民个人流转土地进行苗木、花卉的生产经营。农业组的第一目标客户就是晨钟置业集团的相关企业。

新城区街面房建成的同时,村两委带领旧城区村民到山东学习,引进了温室大棚技术种植蔬菜,村民每建成一个大棚,村委会补贴2000元,并在第一茬蔬菜上市后奖励500元。村委会多次投资建设生产路,修建水利设施,完善电力设施。村两委还积极申报,把蔬菜种植区列入全市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政策上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2010年,晨钟村农业收入100多万元。

旧城区主街道两旁的住宅有序、整洁,很多房子租给外地人经营小企业,只不过租金比新城区的街面房少一半。

吉章娃一直为新旧城区村民的收入差距动脑筋。他说:“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到一定程度,打不破小组格局。晨钟村仍然实行集体土地小组所有制,村庄经济以小组经济为基础,新旧城区村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根源就是小组经济的差别。由于新旧城区基本情况不一样,所以发展方式也不一样。由于新旧城区出现的问题不一样,所以解决的也办法也不一样。旧城区村民想平均分配、统一发展,而新城区村民不答应。所以,近30年来,一个村庄两种村情的局面一直存在。我们支持小组局部按特色发展,与此同时,仍然要找到小组间的统一之处,强化村庄整体经济发展。”晨钟村一方面承认新旧城区的差别,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来平衡两区经济的剪刀差,这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的投资上,而股份分配、政策争取等措施是另一种平衡手段。

2010年,晨钟村人均纯收入1万多元,全体村民享有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养老保险、老年福利补助、教育补贴与奖励等保障。

章程治村

尽管股份制改革让村企分离,城市扩张将一个村庄分割成城市、乡村两张面孔,但晨钟村用一部章程又将所有的晨钟村人归拢为一家人。

2007年1月6日,经全体村民反复讨论,村两委反复修订后,新的《晨钟村管理章程》(下称《章程》)由晨钟村第七届村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章程》分总则、村级组织建设、村务管理、经济管理、村民道德规范、附则6个部分,适用于所有村组织、村干部和村民,是晨钟村村民自治,村庄规范化、制度化运行的基本准则。《章程》明示出每一条款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条例。

村级组织职能。晨钟村党总支是村庄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党总支有7名委员,下设3个支部。村委会有5人组成,向全体村民负责,要求各委员不仅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还要懂经济、会管理,能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这代表了中国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紧迫需要。村两委中有9人出任晨钟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要职务。晨钟村设立村级资产管理公司,具体负责管理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房屋租赁业务,并保管、维护村集体所有财物。晨钟农工商总公司属晨钟村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村集体的投资主体,参股晨钟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代行村集体的股东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晨钟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为村集体、村民等股东创造经济效益,村两委会为晨钟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壮大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村民代表大会对本村事务具有决策权,关系全村利益的大事要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9个村民小组负责本组集体所有土地、房屋等财产的经营管理,本组的事情由本组决策、解决。村干部必须执行“四不准”制度:不准向村集体借款,不准承包本村企业,不准从事第二职业,不准拖欠村集体款项。

村务管理。村委会设专门的人口管理部门,对本村青年配偶为非农业户口的、父母只有一方为村民的、招婿入赘的、无子女的、出嫁的等特殊情况作出详细规定。土地管理规定的重点是宅基地使用管理。村务公开的内容包括户口情况,计划生育情况,宅基地审批情况,村、组收、支、分配情况,村、组集体资产及土地使用权转移情况,村、组集体财产承包租赁情况。村务公开通过《新晨钟》报和公布栏实施,《新晨钟》报每期都要下发到每户村民。目前,晨钟村保存着近30年来的所有村务的完整档案。对新城区街面房的使用、管理也有专门的规定。

经济管理。财务管理是重中之重。晨钟村实行“两级财务,一级管理,互不平调”财务制度。新旧城区虽然经济发展方式不一样,却遵行统一的财务运行方式,村委会因此将全村经济纳入掌控之中。

村、组财务人员统一由村委会选聘,持证上岗,一般保持稳定,不随村、组干部变动而变动。设村总会计1人,主管全村财务;设专业会计1人,主管各组账务;设出纳1人,管理村、组资金;小组设报账员1人,管理小组收支。

村、组分收支两条线管理,即会计管账不管钱,出纳管钱不管账,村干部不许包办财务人员工作。小组财务独立核算,账目一式两套,专业会计、报账员各一套。小组报账员和主管业务人员负责收款,交给村出纳,由专业会计统一开具发票。小组取款必须由村出纳经手。各组可预留300~500元备用金。

村、组干部不能直接染指现金,村集体款必须转到开户银行账上而不能随便开设账户。村集体资金一律不得借支,不得作任何抵押、担保。村、组干部离任,必须办理财务移交手续,村委会派监督人员督办。

晨钟村的经济合同很多,凡属村集体合同,由村委主任签字、盖章后生效,小组合同先由组长签字,再由村委主任审批、签字并加盖村委会公章后生效。合同管理更能反映一个村庄的市场化、规范化程度。

分配管理制度规定,村委会收入主要用于全村公共事业、股东分红、扩大再生产和公共积累。各小组的股份分红、土地出租等收入,扣除税费,留下一定积累后,剩余部分全用于收益分配,各小组自定分配方案,报村委会审批。当年死亡人口参加集体分配,应征义务兵参加集体分配,正式考入国家大、中专学校且户口迁出者,在校期间参加小组集体分配。分配制度最能体现一个村庄的经济、政治、民主发展水平。

村民道德规范。晨钟村村民需遵守9条“村民道德规范”。每年开展“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并举办村庄体育运动会。新旧城区村民由此增进了解,增进合作,保持集体主义精神。

1986年,晨钟村人开始制定《晨钟村管理制度》《晨钟村财务管理条例》等制度,村干部手写墨印将这些制度汇编成册,下发到户,要求干部村民共同遵守。1997年,新一届村两委对以上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补充。2001年,《章程》正式公布执行。又经过6年的运行、总结、提炼,融入新形势、新政策、新村情,现行《章程》出台。晨钟村村民自治体系更加趋于完善。

农业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篇7

1、时下农村的公款奢靡之风比比皆是。滥用集体公款吃喝奢糜消费的不良现象随处可见。多年来,一撮农村基层领导者对中饱私囊损公肥私的做法已经习以为常,利用工作职务之便,动用本村资金,分钱分物,无视法规法纪,大吃大喝肆无忌惮,丝毫不顾老百姓利益,置群众利益于不顾。导致非生产性支出嬗变为村级财务的第一弊端。集体资金没有理法来遵循。农村集体企业逐渐增多促使账目越来越繁复芜杂,因此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

2、综合大量调查数据,基层农村账目管理超常杂乱无章,亟待大力加强规范化治理力度。很多村会计在进行账目账簿记录和统计过程中,不遵循制度要求来处理明细账目,细账与总账迥然不同。在农村会计中,同时兼任出纳职务的实繁有徒,大多村会计毫无责任意识可言,账目中多记、少记、漏记及随意调账等违规状况司空见惯、俯摭皆是。农村财务资料和会计档案管理和保存比较混乱,无法正常开展账目的核算查证工作。

3、许多村会计对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程序不了解,许多村庄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由于许多村级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对财务工作知之甚少,长期“依然采用单式流水账,对其他会计核算内容不核算记录,仅仅记录现金的收支,造成无法稽查考核。财务管理要求工作人员熟悉业务,有一定的任职资格,从事财务管理时间相对持久,可是多数农村会计根本未曾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对账目管理认识不够,理论知识缺乏,无业务技巧可讲,在实际操作中常出现审批不严格、凭证不查实、记帐方法简单等多种账务处理随意的不良现象,难以达到会计基础规范要求。所以难以客观地反映村组集体资产的全貌,上级有关部门无法从杂乱无章的账面上进行监督。

4、基层农村干部拳头大的掌权,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长此以往的财务管理混乱屡见不鲜,滋生出诸多违法乱纪的不良行径,再加上农村干部多为家族大、亲兄弟哥们比较多的家庭成员组成,纵然违法乱纪的情况裸,群众也是敢怒不敢言。由于种种弊端长期无人敢管或者说是无人问津,从而为农村贪污挪用的不正之风提供了大量敷衍生息的温床。再加上由于农村处于最基层,点多面广,法律法规存在不足及查处机关在管辖权上认识不一、罪与非罪界定难等因素,司法、纪检查处部门不能全面开展工作。传统的手工记账、算盘核算仍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管理在农村还是死角,构成财务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

5、农村财务干部长此以往借用或者使用村组集体资金,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办理交接清算手续,还有些村庄财务管理不规范。

这是由于财务制度在一些地方执行不严的缘故,有的农村干部目无法则,毫无纪律可言,于各项开支上肆意妄为,随意动用上级所拨的各种款项,甚至专项资金;由于缺乏民主监督,有的大搞”一言堂“,财务人员唯令是从,不敢大胆直言。财务报销凭证采用自制单据、白条入账的情况令人堪忧。造成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的恶果;从而引发村民不满情绪,酿出干群矛盾突出,群众上访不断。

二、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解决方法

1、有效化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矛盾,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五个统一“。

严格坚持”五个统一“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即: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统一才可还干部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农村干部也不必因财务管理而费心,农民也不会因财务问题而上访。

2、保障工作,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会计法规培训工作,彻底杜绝任意批款的不良状况发生。

财政部颁布的新《制度》针对当前村级财务混乱的种种现状,对于积累工票据管理、费用开支管理、共同生产费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及义务工等方面均作了具体规定,大大促进了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农村会计法规制度培训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和人员档案管理网络的建设与健全,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彻底杜绝任意批款的不良状况发生。

3、推行农村财务管理网络化、电算化。

农业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篇8

一、加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电影放映事业,对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活跃农村社会氛围,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引导农民融入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尚不发达,文化市场还不成熟的历史条件下,在农村普遍开展公益性电影放映势在必行。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要求,将为农民放映公益电影作为贯彻落实“**”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积极支持全市农村电影放映院线的运作和数字电影的推行,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切实保障放映经费,确保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二、全面完成全市**农村电影放映规划目标

全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到**年底,保障全市2317个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提前一年实现全国农村电影放映**规划目标。

三、建立健全市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新机制

(一)资金保障机制。根据国家对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财政补贴制度,每放映一场公益电影补贴150元。其中,贫困县(市)场次补贴由中央、省级财政全额负担,即中央财政负担50元,省财政负担100元;其他县(市)及**阳区场次补贴由中央、省级和县级财政各负担50元共计150元;**城、樊城由中央财政补助50元,省、市、区分别负担20元、50元、30元共计150元。各地必须按政策落实配套资金,将补贴支付给院线公司。凡在政府购买计划内并实行补贴的电影放映场次,放映队不得向农民收费。

(二)管理和考核机制。根据省文化厅授权,**市银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取得在全市农村放映公益电影的唯一合法资格。银声公司要根据全市的统筹安排,统一订购、统一发行、统一调度电影拷贝;要通过各县(市)、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原有农村放映队伍整合进院线公司,同时通过公开招聘放映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等方式,提高放映队伍的素质;要努力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的“行动统一、宣传统一、市场统一、管理统一”工作,不断提高院线制运作水平。各县(市)、区加盟公司要科学制定放映计划,并在农村放映点设立公示牌,向农民公布放映计划及监督电话。要对放映场次和费用实行认证管理,每次放映均需填写统一制作的《回执单》,《回执单》要有村民代表签字、村民委员会盖章、乡镇财政所盖章,《回执单》作为放映单位申领公益电影放映补贴的凭证。将来省财政资助**的电影放映设备,由**市文体局代为管理,委托银声电影院线公司经营,使用放映设备的单位必须按省文化厅的规定,每年提取7000元设备折旧费,由银声院线公司汇总后上缴省文化厅。

(三)部门协作、共同支持机制。税务等部门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7号)的规定,支持社会力量捐赠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各地要督促村委会做好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的宣传、场地安排、电力供应等工作,并负责维持现场秩序,确保放映安全;市、县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平台,按有偿服务的原则开展专项宣传、咨询、民意调查等活动,发挥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的综合效益。

农业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篇9

关键词: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

烟草行业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来,以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为中心,烤烟生产基本实现“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生产组织模式,烟农专业合作社已具有一定规模,但由于烟农专业合作社存在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有限等原因,使得财务管理风险凸显,如何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探讨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对于维护广大烟农社员的利益,稳定烟草公司的生产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烟农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

(一)执行制度不严,管理水平不高

尽管合作社成立之时,根据有关法规,完善了财务制度,但实际财务管理并未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管理水平还亟待提升。在民主管理、社务公开、扶持补贴资金处置、盈余分配、成员账户运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瑕疵。表现为制度上墙多,公示上墙少。决策事项多,决策会议少。扶持补贴多,收支明细少。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管理水平低

会计核算停流在“流水账”水平,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报销审批手续不完善,相关经济业务发生后报账不及时,凭证资料入账依据不充分,会计档案资料不完整。资产账簿的设置不能充分反映资产的剩余价值、使用周期、使用地点、管理责任人等内容,同时合作社对财务人员的分工不明确,不进行定期盘点,资产管理存在账实不符、管护不到位、闲置率高的问题。

(三)争取税收优惠不到位,存在潜在法律风险

国家规定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农资免征增值税;合作社与成员签订的产品销售合同,免征印花税;合作社销售成员的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等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对政策把握不到位,合作社自身积极争取力度不够,国家给予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随着合作社业务量增加,服务项目多元,大额交易资金流通,在法律上存在潜在风险。

(四)社员账户应用不好,盈余分配依据不详细

社员账户是合作社记录成员参与组织交易、享受盈余分配的重要依据,是联结社员利益的纽带。目前合作社基本都建有“社员账户”,但部分合作社在筹集初期,缺乏相应制度建设和法规指导,以非现金方式入股的社员,初始出资(入股)额量化依据不充分,加之合作社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有限,无法真实反应盈余情况,合作社公积金和公益金量化到社员账户份额不准确,年终分配依据不充分,社员权益有被侵害的可能。

二、合作社财务管理原因分析

(一)烟农合作社性质特征限制

烟农合作社相较其他农民合作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业务核心工作是开展事关烟叶生产的综合服务,以服务社员为主。二是综合服务项目较多,社员在不同项目上存在不同交易量。三是不同业务项目成本构成不一,核算社员交易成本较复杂。四是合作社从事生产的社员可享受国家、行业、地方政府的相关扶持、补贴,收益来源较为复杂。

(二)人员素质不高限制

一是合作社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一些合作社财务管理由临时人员办理,本身业务素质不高,同时对合作社业务认识不够,会计处理上针对性不强,出现错误。二是合作社管理层财务素养不够,本身不懂,加之平时只关心合作社业务工作,在意的是如何扩大收益,对合作社财务事务管理参与过问不多。三是合作社监事作用弱化。监事会成员因不具有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对合作社年度业务报告和会计核算事项监督形同虚设。四是外部介入欠缺。烟农合作社出于成本控制考虑,没有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工作。

(三)外部环境的限制

一是政策解读少,意识不到位。由于地方有关部门宣传欠缺,合作社财务人员对国家出台的合作社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不够,对税收优惠政策和纳税申报程序不熟悉。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向税务机关办理免税申报和备案手续的概念。二是政府部门主动为引导不足。税务一些相关部门对合作社减免税收不积极、不作为,合作社多次碰壁无果而返。三是地方相关部门误解。由于烟草公司烟农合作社在引导组建、经营帮扶上做了很多工作,一些地方部门将烟农合作社相关工作划归烟草公司牵头,造成专业指导不足。

三、改进策略

(一)强化法律法规学习,提升政策把握能力

烟农合作社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工作。利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多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提升管理人员的财务素养。

(二)打造专业队伍,规范财务管理

完善组织机构,建立财务管理部门,设置专职会计与出纳岗位,聘任业务素质高,有一定财务工作经验且工作仔细、勤劳实干、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任职,并匹配相应的薪酬,以维持财会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后续教育,更新财会知识,了解最新的政策,保证其上岗的资质。合作社还要对财会人员进行考核,将其工作情况与工资奖金挂钩,用以激发财会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

(三)完善相关制度,做到有制可依

烟农专业合作社要以适应合作社当下业务需要为前提,不断修改和完善相关财务制度,夯实财务管理基础。严控财务项目审批,对管理费用,如差旅费、招待费、通讯费、交通费等核定定额,制定标准,健全经手、签收、审批程序,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制,严格控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分开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五个环节的台账管理,形成内部牵制制度管理和台账登记责任管理。要完善盈余分配制度,合作社章程要应对盈余分配比例进行约定,分配方案必须经社会大会审议通过,重视对社员账户运用,使社员得到应有的利润返还和分红。要完善合作社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合作社理事长、专业队队长等工作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合作社,同时在兼顾效率和公平前提下,确保其付出能够获得应有回报。

(四)落实民主管理,社务公开

严格执行合作社民主管理,接受监督的制度。财务相关事项必须采用直观,通俗易懂的方式,定期定点进行公布,接受社员的监督。监事会要履行职责,按时组织对财务的审计和检查,公开监事报告。合作社要主动申请外援,定期委托第三方开展财务审计,确保规范管理,经济行为真实合法。

参考文献:

[1]彭奇明,贾红风.烟草商业企业关于加强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监管初探[J].财经界,2016(12).

农业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篇10

【关键词】普惠金融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意义与背景

小额信贷(microfinance)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已经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金融发展的手段已在世界上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数以万计的小额信贷项目和小额信贷机构力D把金融服务推进到那些以往得不到此类服务的贫民阶层和微型企业中去。小额信贷,尤其是专事扶贫的小额信贷在实际上是一种扶贫制度和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2研究内容、研究路线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并揭示普惠金融体系框架下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必要性,并对普惠金融与小额贷款公司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然后通过理论模型构建对普惠金融体系下小额贷款公司绩效内涵进行分析,对我国金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功效(主要是小额信贷的发展是否切实增加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及其他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活)进行全面分析。

第二章普惠金融体系下小额信贷的发展:理论回顾

目前,我国广大地区金融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相当缺陷,迫切需要发展完善金融体系。要建设一个“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金融组织体系”,这必然是一个普惠性的、完整的金融体系。此金融体系可以覆盖所有的高、中、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广大农村贫困、低收入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农村中高端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但贫困弱势群体金融机构覆盖面存在严重不足,因此要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应急需引入普惠金融体系。

第三章普惠金融与小额贷款公司的相互作用机制

我们已经知道,普惠金融的含义是建立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让广大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客户(包括农户、微型企业等相对贫困群体、产业和地区)获得金融服务。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应该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金融服务的接触是一种公共物品,它能使参与者享受到现代化、基于市场经济的好处,就像是接触安全水、基本健康服务和初等教育一样”。正是为了让每个人都享有这样的权利,才出现了小额信贷。简而言之,普惠金融是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最终目标,而小额贷款公司的良好发展能加快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1普惠金融的作用

首先,“普惠金融体系”的提出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普惠金融体系中提到,要让广大被排斥在正规银行服务体系之外的中低收入者获得金融服务,唯一的途径就是让扶贫融资服务融合到金融体系的三个层面中: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

微观层面:普惠金融体系的基石是那些零售金融服务提供者,他们直接向贫困人口及低收入家庭提供服务。这些微观层面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涉及非正规货币借贷者、储蓄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等所有主体,也包括两者之间的所有金融机构,即商业银行、国有开发银行及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乡村银行及社区银行、金融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非政府组织、保险公司、非正规互助组织等。

中观层面:主要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向贫困人口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包括一系列由公共和私人部门提供的培养金融行业的支持机制。金融基础设施定义为金融业(信用、评级、审计标准)可获得的信息基础设施,支付、清算和结算系统以及公认的标准体系。该定义可以延伸到法律系统、规章制度以及强调创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基础设施,如科技、通信、人力资源开发等。

宏观层面: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政府需要担当极其重要角色。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提供一定范围内金融服务提供者共存并且竞争,从而为大量贫困客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宏观层面主要分析政府的政策立场、政府对金融中介的干预、补贴和税收政策;利率自由化问题;相关金融立法和监管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正是其中微观层面的代表之一。在这样一个大的体系框架下,小额贷款公司等组织直接向贫困人口及低收入人群提供服务,构成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基石。普惠金融体系为其指明了在微观层面的发展方向,并确定了小额贷款公司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2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

其次,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为实现金融真正的“普惠”做出了重大贡献。以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为例,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传统小额资金需求向较大额资金需求转变。在农村生产性资金需求中,传统的小额农业资金需求趋弱,转而成为扩大种养规模、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并逐步趋向于大额化,特别是在农业园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2.农业需求向非农产业需求转变。农村工业发达,二、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需求。部分小规模农户转变为产业工人,部分农户转变为规模化、产业化的市场型农户,农业的产供销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资产、土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三农”发展的有效载体,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传统的农业需求逐步消失,转而成为中小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资金需求。

3.农村金融需求由单一的信贷需求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转变。首先,直接融资需求增加,证券业务需求显现。相对于经济落后地区而言,无锡等一些发达地区,在乡镇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很成气候”,不仅发展快、规模大,而且上市公司多。其次,保险业务需求旺盛,保险功能得到强化。

第四章普惠金融体系下小额贷款公司绩效内涵及其评价的理论模型构建

已有研究从覆盖力、财务上的可持续以及福利影响这三大方面都小额信贷的绩效进行了理论及实证分析。在普惠金融体系理念指引下,基于小额信贷的使命和目标,本文从制度层面出发探讨分析小额信贷绩效的理论内涵,从覆盖力、财务上可持续、福利影响以及协同效应四个方面构建小额信贷绩效的四维度理论模型,为评估中国商业性小额贷款试点这一农村金融“新政”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4.1传统的“三角框架”绩效模型:覆盖力、财务可持续与福利影响

小额信贷传统的“三角框架”绩效模型包含覆盖力、财务上的可持续及福利影响三个方面。

1、覆盖力与小额贷款公司绩效。小额信贷是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提供的无需抵押和担保的信贷服务,是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减缓贫困的有益尝试,也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一次巨大创新。小额信贷的重要特征在于它主要将被正规金融体系排除在外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锁定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因此,小额信贷的覆盖力,即它所服务的客户状况,包括客户数量及其贫困程度就成为衡量其绩效的重要维度。

2、可持续性与小额贷款公司绩效。就小额信贷机构角度而言,收益能够完全覆盖各种成本和风险,财务上达到可持续是机构经营成功的表现。从制度角度来看,长期内能持续向穷人提供金融服务将使穷人受益更大。因此,小额信贷机构财务上的可持续构成小额信贷绩效的重要维度。否则,当捐赠者和政府停止补贴,小额信贷项目或机构可能将因资本侵蚀、流动性缺乏等问题而关闭,重新回到传统农村金融困境之中

3、福利影响与小额信贷绩效。小额信贷初始目标是扶贫,因此是否有助于削减贫困曾是福利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不过,由于贫困的定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衡量小额信贷福利影响取决于标准的选择。有些学者如Schreiner认为,由于贫困标准的不同以及福利影响测度成本过高,应当使用替代指标来测度福利影响,比如,用小额信贷的客户是否继续使用该服务来评判,如果继续使用,说明他们获得的收益超过成本。

总体而言,制度主义与福利主义在绩效维度上的分岐,主要是对目标覆盖力与财务上可持续两大维度的权重看法不同,对福利影响这一绩效维度没有异议,它是前两者作用的必然结果。世界小额信贷的实践表明,向所有需要金融服务的小农和穷人提供金融服务必然面临着“规模、深度、成本和可持续性”三大问题。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能否将为穷人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或制度融合到一个正规的金融体系中,即能否建立普惠金融体系。

4.2普惠金融体系下小额信贷绩效新维度:协同性

所谓协同性,是指小额贷款与正规金融在向贫困和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时同促共进、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小额信贷取得的成功有力地驳斥了传统农村金融理论认为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及高额交易成本注定向穷人提供信贷服务是不可能成功的偏见,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许多正规金融机构纷纷重返农村金融市场,开拓农村的低端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额信贷逐渐进行了商业化改造,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建造了覆盖整个国家的乡村基层单位,90年代拉美微型金融的l展掀起了一个高潮,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成为吸引国内和国际投资者通过资本市场投资微型金融的先驱,小额信贷产业中“微型金融正规化、正规金融微型化”这一发展新趋势充分展示出协同性的存在。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中央关于创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和孟加拉乡村银行扶贫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10多年的试点实践,应成为推动我国可持续的扶贫小额信贷发展的有利条件及现实要求。

5.1限制因素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应该了解小额贷款公司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我们能够对症下药:

政策不配套,容易引发经营风险。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特性,使其只有回收前期贷款才能发放新的贷款,这已经成为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成本高,利润水平低,难以满足股东的收益预期,容易引发高利率发放贷款的事件。所以,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必须把严格控制吸收公众存款和高利率发放贷款作为重点。一方面,要从制度上打压,从自律上规范,坚决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充分体谅政策不配套给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经营带来的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帮助其解决融资难、税赋过重等实际困难,从政策上保证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

为了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2005年和2006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

5.2解决方案

中央有关部门(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等),或者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授权下,各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政策。应提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机构试点,鼓励适度竞争,并切实实施奖优罚劣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同时加大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合作,以便解决前两个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在监管和行业自律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繁多,当前应重点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一要着重研究如何放宽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经营范围,明确划定第三业务范畴,提高其利润增长点;二要着重研究小额贷款公司同业拆借资金的合法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其资金运用率;三要着重研究如何简化增资扩股的审批程序,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四要着重研究监管与行业协会的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地调动行业协会的工作积极性,解决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任务重与监管人员严重不足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华,李启航.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一个国际比较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