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8:09

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篇1

一、案例教学法之我见

案例教学法又名“casebasedteaching”,起源于1920年,哈弗大学商学院极力倡导,通过对典型商业管理真实事件的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1990年以后,中国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究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为:(一)教师精选案例,讲解案例,指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产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二)教师分析学习方法,对学习资源进行概述,并组织引导探讨;学生模仿案例,自主进行探究;(三)教师改编拓宽案例,学生同教师一起进行案例的改造、制作与实践;(四)教师评价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活动。案例教学法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案例教学法能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导学生如何做,学生在教师的“灌输”下学到的知识未必能够用于实践,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自己去创造、思考,并同他人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案例教学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填鸭式”学习只能学到书本上的“死知识”,经过思考、探讨、应用而获得的知识才是真能力,案例教学即为此而生;(三)案例教学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记,测试时方知其教学效果、学习成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先消化拿到的案例,查阅必要的知识再进行探讨,经过缜密的思考后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这无形中更好地理解了知识,得到能力上的升华。

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熟悉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各门类历史概况、音乐形态等方面的讲授,重点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代表人物的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与模唱,使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全面而概括的了解和感知。该课程将理论讲授、录音录像与当堂范唱模唱相结合,尤其是借鉴和沿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使学生既了解名家的风格,又亲身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还能够学会演绎传统音乐的风格特色与表演技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三、案例教学法下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

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音乐

“探究”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高中音乐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的自觉性、探究性为基础,以设定的音乐研究课题为对象,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主动地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音乐鉴赏》的教材容量非常大,要求在有限的36个课时内完成34节丰富的教学内容,据调查,每学期除掉期中、期末考试、考试前两周停课复习迎考及五一、十一假期外,一学期最多只剩12节,与教学大纲要求差距甚远。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条件下,音乐教师必须面对选择、整合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课前课后收集、查阅、整理材料,配合课堂教学,才能更好的鉴赏音乐体验音乐,并缓解了教学内容丰富,而课时少的矛盾。如何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探究能力

“传统学习结构有三部分组成:学生――教师――内容。教师是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一座桥梁,没有教师传授,学生无法直达彼岸。探究式教学结构仍由这三部分组成,但相互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可以直面学习内容,而教师则从传授者的角色变为音乐教学的设计者、音乐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必须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探究什么、怎样探究,学生有决定的权利。

案例片段描述一:在教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时,我是这样让学生探究的,探究之前,教师简单地交代,接下来两节音乐课准备学习《非洲歌舞音乐》,请全班学生共同做探究,做什么,可参考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的教学目标和课本的内容,怎么做都由学生们决定(例如:书面作业、图片、音乐、视频、ppt课件等)只要能说明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就行。老师建议学生们可先分组根据本课的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在一起讨论决定课后探究的问题。按照老师的建议,全班分为4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自认为最合适的问题,并由组长汇报本组提出的问题和设想,全班同学一起比较、讨论,避免重复或遗漏。最后学生决定有关于本课内容的课后探究的问题,并在小组中分工(例如: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资料、舞蹈动作、背景音乐等)。本节课中,主体是学生,老师起到辅助、促进和指导的作用,有时向学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你们提出的问题,需要用什么音乐、视频、图片、文字、道具等才能说明问题等。

学生在讨论问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排练作品、分工合作等活动中形成了主动探究音乐的意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学生会从探究中感悟到乐趣,体会到探究学习的益处,提高探究的能力。

二、融入生活素材,激发探究兴趣

“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究式教学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选题,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关心的音乐问题、学生有兴趣的音乐话题中来选择”。例如:非洲音乐与街舞、京剧与流行音乐、影视音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广告、音乐与自然、音乐与诗歌、音乐与健康、礼仪音乐、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音乐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与情感艺术化的表现。

案例片段描述二:在《非洲歌舞音乐》一课中,当学生展示爵士乐、摇滚音乐、街舞与非洲音乐的联系后,课堂上涌动着探究与讨论,学生万万没想到,他们最喜欢的流行乐、经常跳的街舞,鼻祖居然是非洲歌舞音乐,因此激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学生觉得这遥远的古代非洲音乐就如在自己的身边,音乐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旋律,激起了继续探究的动力。

案例片段描述三:在上《京剧》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前探究,知道了许多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都融入京剧的元素,如,陈升演唱的《北京一夜》、周杰伦演唱的《霍元甲》、陶的《苏三说》、谢津的《说唱脸谱》、李玫的《刀马旦》、舞蹈《江山美人》等,通过对这些流行歌曲的演唱及创作素材的了解,让同学们知道京剧跟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诉说着浪漫的爱情,诉说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它也可以很有趣、很流行、离我们很近。

音乐课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社会,了解社会音乐生活的丰富性,获取欣赏音乐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探究音乐的兴趣。努力寻找“人文性”与“探究性”的有机结合点。

三、师生角色转换,营造探究氛围

傅道春在《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文中指出:“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探究式学习的音乐课堂,是“开放”的“自由”的课堂,是学生的“探究室”,教师已无法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要考虑的是:①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②学生需要什么帮助;③准备充分的资料,为学生解决问题;④如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评价。学生考虑的是:①根据教学内容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②需要什么资料和帮助;③同学之间如何分配、合作完成问题的探究。课堂中,师生所寻求的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案例片段描述四:在《非洲歌舞音乐》一课中,是这样完成课堂中的实践探究的。有一个小组在汇报了非洲音乐节奏的特点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虽然我们小组听了很多非洲音乐,觉得非常强烈和刺激,并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但是还是不明白非洲节奏的多线条、复合性特点是怎么回事?这时,教师在课件中展示三种不同节拍、节奏的节奏型,把学生分成三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如:矿泉水瓶、饭盒、脸盆、水桶等,每小组拍出其中一条节奏,等学生练熟后,在老师的指挥下,第一小组拍出第一条节奏,反复不断,接着第二小组加入拍出第二条节奏,同样反复不断,最后第三小组再加进来。老师一个手势结束了节奏练习,然后问。刚才我们的练习有多少条节奏?学生说三条,老师说,在非洲的节奏中,还可以加入更多的节奏线条同时进行,这就是多线条了。老师再问,这三条节奏的拍号一样吗?学生答,不一样,有2

拍子和3拍子,老师说,在非洲的音乐节奏中可以加入更多不同拍号的节奏线条同时进行,这就是非洲节奏的复合性,老师总结说,非洲音乐节奏因为他的多线条、复合性,造成多个强拍的互相冲击,所以你会感受非常的刺激和强烈。学生通过了课中的合作体验探究,真正体验了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这是学生在课后没办法单独完成的,需要老师在课中进行指导,教师要在课前就要考虑到,并准备好教学资料,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总之,探究式的教与学,使音乐教师往日课堂“总指挥”的角色不在,而更像交响乐队中的那位“平等中的首席”。

四、布置音乐短文,检测探究效果

《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指出:“论文法,是通过命题作文的方式考查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以及音乐文化素质水平的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其特点是被测者通过文章描述或抒发对音乐的体验。”通过布置学生撰写课后音乐短文来检测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一)用论文法检测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后的效果

以下是学生学习《非洲歌舞音乐》后的课后短文评价表,分别从文章中表达的音乐情感体验,文章蕴含的音乐学习方法,文中阐述的音乐知识来进行评价: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与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后的对比

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与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后对学生撰写的音乐短文进行对比:图(一)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学习《非洲歌舞音乐》后,学生撰写的音乐短文成绩统计表,图(二)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非洲歌舞音乐》后,学生撰写的音乐短文成绩统计表:

从图表可看出: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班级a分率是20%,B分率是12%,C分率是8%。运用传统教学的班级a分率是10%,B分率是12%,C分率是18%。说明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包括理解、态度、概括、评论),音乐学习方法(探究、合作、交流),音乐知识(特点、背景、文化)等的成绩都有所提高。学生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给予高度的评价,有位学生感慨的写到:“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采用了课前探究――课中探究――课后探究――体会、反思的方法,进行了一次非洲歌舞音乐之旅,我们不仅感受了非洲音乐的魅力,更体验了非洲独特的节奏和音乐文化,让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涤,灵魂得以升华,这样的音乐真想多上几节啊!”

综上所述,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把探究式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地鉴赏、体验音乐,并缓解了教学内容丰富,而课时少的矛盾,对于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来说,许多课程都是探究的课题,请同行无妨尝试一下,让探究式教学之花在音乐课中常开。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金亚文,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篇3

一、如何组织教学团队来承担音乐教育学“三课”

音乐教育学“三课”的课程实施,首先面临的就是师资问题。原来只有一名教音乐教学法的教师,现在―下子要开设三门课程,如何上?谁来上?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意识到,在一个地方院校,要开设“三课”,必然要有一支能承担这项教学以及教学改革重任的团队。我们既没有先做师资培训再进行课程改革、承担新课的条件,也不可能再去招聘新的教师。于是,本着教师在课程实践中不断成长、进步的思路,采取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最后达到师资培训效果的方式,从一开始采取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学组织手段。第一轮,我们先组织团队,以音乐教育学教学研究室的师资为基础,由八位教师共同承担这三门课。这样,在一学期事先统一的课程设计中,每位教师都要精心准备每一门课的某几个章节。好处是不但讲得精,而且每―种类型的课也都尝试过了。到了第二轮,再根据每位教师的长处,由两位教师共同上一门课。到第三轮,每一门课已经形成有该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在人员和教学内容安排上,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学科背景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且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个阶段由于经常开展研讨、交流等教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师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

二、“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教学的主体思路

“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教学容量大、理论性强,面对这样一个教学领域,我们的教学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学习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出发点,结合学生自身经验,学习和理解各种音乐教育思想

我们首先认识到,应当通过音乐教育理论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一种教育价值观,对教育价值观的培养,首先要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教育原理和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学理论”课上,除了介绍中国以及外国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概况,我们还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设计了讨论课。如在先秦诸子音乐教育思想的讨论中,学生开始非但难以理解,甚至给予贬斥。经过教师的详细讲述之后,我们发现,当学生了解了当时的社会情况,理解了历史人物的心理后,就能够自然的进入到讨论的语境中,并能够理解孔子等历史人物音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价值观念,进而就会对先前的某种偏见甚至相反的意见进行反思。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主题,也就从“他怎么那么做”变为“他为什么那么做”,进而成为“我当时会怎么做,我现在会怎么做”。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正确地理解各种音乐教育思想,并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建立联系。

2.在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承担起一个教育思考者的责任,启发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未来的教师特别是进入中小学等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师,不应该是只会照本宣科的人,更不应该是不会思考、表达和批判的人。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在这方面都是相当欠缺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多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事例的分析,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注重引导、启发,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较为充分的讨论,同时根据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的经验水平,适时地插入一些专题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当前某些研究成果的专题讨论,收效明显。

3.课内学习讨论和课外调研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

在“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教学中也适当提供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教学实践的机会,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我们一方面通过对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音乐教育改革的介绍和分析,使音乐教育课程成为学生了解音乐教育现状和社会的一个窗口;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给学生提供观摩、模拟和实习教学的机会,启发学生将这类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去讨论、去认识,这对于学生适应未来的教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三、“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既涉及音乐的课程论、教学论知识的讲解,还要以实际的教学经验、教学组织活动为依据,甚至要结合实际的操作和训练来提升理论分析、归纳能力和认识能力。教学方式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类型:

1.对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理论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仍然需要教师进行讲解,但不是采取单纯讲解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和研究的方式来教学。在教学中还可以请学生当“老师”,进行相关内容的讲授,最后由教师做归纳、总结。通过这种互动、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

2.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评价来认识音乐教学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虽然并不直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演练,但并不是不需要关注教学实际。事实上,在课堂上通过对教学案例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来学习音乐教学理论,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我们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中小学进行教学观摩,然后再就相关的教学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不仅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也让教学形式变得非常生动。

3.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授“美国音乐教育”这一专题时,教学中并没有只作单纯的理论讲授,而是结合教师曾经在美国访学的经历,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在钢琴即兴弹奏上的优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美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成果进行讲授,使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讲授“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章节时,也不是一上来就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而是先通过一首歌曲的弹唱,结合一段能够体现这一主题的音乐故事来进行讲解,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音乐学习中的作用。这样的授课形式能够较好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4.拓宽教学渠道,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中,除了注重课堂教学,我们也同时开辟了第二课堂。绍兴市教育部门举办的中小学教师技能比赛、国家及省教育专家的讲学和教师培训活动,都成了我们可以随机选择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采、接触了丰富的教学内容、领略了独特的教学策略,回校后,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拓宽教学渠道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我们特别注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探索,并形成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全班40多个学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也同样是学生今后在基础教育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对此,我们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如果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学生一致建议,以自愿为原则,由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教学片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实践。每组同学有不同的学习分工,以做到能力互补。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上讲台进行说课或讲解案例时,各组就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推选出代表进行15分钟的说课,或进行教学片断实践,然后再由教师进行随堂点评。采取这种方式,各组的教学案例设计不会有设计内容上的重复性,教师也减少了负担,有时间和精力尽量照顾到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

2.利用“班级博客”,以任课教师的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评价,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仅仅从技术操作层面对学生分析案例、讲解案例,或单纯进行理论说教,均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要提高学生在音乐教学法方面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从主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评价等方面直接体会和认识到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就是“以身示范”,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带动、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我们要求以班为单位,在网络上建立班级博客。学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的名义,将对课程学习的认识和教师布置的作业,发到博客上面。教师可以直接在网上对作业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也能看到相互之间的作业并进行互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开始进入新的教学阶段,教学主题就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方式具有多样性,而电子档案袋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评价工作更简单、有效的新的评价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博客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明确了正在做的就是过程型电子档案袋,随后深入到对评价的量化、质化的标准进行讨论,得出评价标准不能采用一锤定音的形式,需要有针对性,并将讨论中形成的对于教学评价的认识,在此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

3.随机性评价和电子档案袋评价方式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的课堂实践不断作出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评价:一种是随机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一种是采用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

这里讲的随机性课堂教学评价,不同于在中小学生课堂上经常使用的鼓励性评价方式。我们面对的是心智成熟,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大学生,因此,学生在课堂中进行10分钟左右的说课后,教师会利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们一般都会虚心的接纳并及时做出修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并不是各组的教案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获得随机性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互补,我们就采用了另一种评价方式――电子档案袋评价方式。这是在课堂之外,在班级博客中进行的评价。班上每组学生的教学设计案例,都会放在博客中展示。教师可以较详尽的对其进行评析,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相互借鉴、学习并共享教学案例,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五、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成果

音乐教育学“三课”,通过近五年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可以说已初获成效。学生的学习比以往更自信、更主动。学生不仅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在教学技能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从教学实习的反馈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所在学校校长、教研员和音乐教师的好评:从各市县的就业考核反馈中也可以看到,我院的毕业生课堂教学能力胜出省重点高校的学生。在省大学生教学枝能等比赛中,我院学生也屡获佳绩。

与此同时,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也获得提升,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先后完成了部编教材《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出版了专著《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建构概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两门课程获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立项,教师的科研论文也获得多个省部级奖项。

音乐教育学“三课”是我们存音乐教育学学科与课程建设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虽然这种探索在初期已显示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说,仍然有相当的距离。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国内音乐教育改革中各种好的经验,以进一步促进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体验音乐》

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新课标’背景下高师音乐教材教法类课程优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SJG212);江苏省中小学音乐师资和教学的现状调查(项目编号:201311460013Z);项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相互交融,音乐艺术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在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的推广、宣讲与实施的不断深化中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音乐教师的队伍和基础教育的水平也随之得到不断的扩充与提高。

尽管在各级相关部门的带领下,江苏省的音乐教学在理念、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均有了相应的进步与提高,教学活动思路和形式也在日益更新与发展,但与11版课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出的目标、内容与实施建议相比较,依然存在值得研究、探索与发展的空间。在深入中小学一线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本课题依据《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结合苏南地区的音乐教学与发展状况,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探索的调查与研究。

调查选择了江苏省苏州地区昆山一所实验学校作为案例,综合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访谈访问、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对江苏省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思考,以期促进高校师生对江苏音乐教学状况的全面了解,从而促进对音乐教学实践的进一步研究。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世纪之交秋季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整整15个年头了。在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江苏省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以及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国家的层面看,自200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实施两年以后便开始了对课标的修订,经过大面积的教学实验、征求意见和反复修订,2011年4月通过并出版了《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并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课标、研究课标以及围绕实施课标进行的一系列教研活动。2014年,又对“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全方位的修订、研究与讨论,使音乐教学又着手向着全方位培养和提高音乐素养的方面进行。从江苏的层面看,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使江苏的音乐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在不断提升与更新,不断碰撞与矫正中思考与前行。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江苏省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凸显,其教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地位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整体提升的同时,江苏的音乐教学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现象严重的问题。尽管在江苏音乐琴童随处可见,但多数学生为应付高考或提高成绩不得不终止多年来的音乐学习,有的则从此彻底告别了音乐的学习。有些学生尽管喜欢音乐,但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几乎没有机会进行正常的音乐学习;有些城乡结合部或边缘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受过正式或系统的音乐或艺术教育。凡此种种,无不制约和阻碍着音乐教育或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推进与实施。

就昆山的状况来看,随着江苏省和苏州大市的发展,以及昆山地区所处的地域环境,均为其全方位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然而,在昆山的城市环境、城市面貌及城市居住条件日益改善的同时,昆山的常住人口也逐年增加,使得各级各类的教育资源愈发显得紧张,尤其是义务制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数不断增长,大班化教学的现象日趋严重。从各类学校办学规模的数据显示,全市初中和小学平均每班学生的人数分别由40向50人逐步过度,大班化的倾向正在日趋影响着昆山教育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私立的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这些学校不仅在教学设施上配备不健全,更在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上存在较多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音乐师范生通过考编补充到音乐教师的队伍中来,但所补充的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难以补充到真正急需专业音乐教师的学校中去,使得专业教师的问题仍然较为明显地影响着此类学校音乐教学的进步与实施。

目前,中小学音乐的明显问题是,优质的和专业的音乐教师和教学资源往往集中在名校和城市中心地区的学校,致使音乐教学的状况在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和对比。尤其在城乡结合部或较为偏远的地区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值得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层的探讨与研究。

二、案例调查与研究

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篇5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其削弱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反而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的自学引领方向。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学方针。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授学生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快地适应日后的音乐工作。

二、现阶段“声乐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其问题主要存在于:首先,教师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仍然沿袭落后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兴趣,缺乏活跃的教学气氛,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教学状态中,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教师并未充分掌握案例教学的实质内容,所选择的案例不够合理,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

三、提高案例教学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可针对声音训练和演唱训练两个部分来进行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声乐课堂的模拟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模拟教学的时候,要做好备课工作,可选出一个学生作为单人模拟教学的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药重视对学生声乐知识水平的提升,要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演唱机会,以使其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案例教学的教学评价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过去的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全新的、更合适的评价方式,以使其更为客观,做好教学反馈工作。在完成案例教学之后,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进行评分。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分组讨论状况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模拟效果进行评定。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通过分数等级的形式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有效解决。另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声乐技能,声乐训练思路和训练方法等内容的评价,要将其作为评价重点,以帮助学生抓住声乐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四、结语

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园本教研同伴互助构建平台

教师的互助与合作是推进园本教研的有效手段,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推动整个幼儿园园本教研水平的基础。只停留在教师个人的研究,不能实现幼儿园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同伴互助就是教师集体之间经常进行切磋与协作,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共同研究发现问题,共同取得进步。

一、构建教研共同体,推进园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园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态是建立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离开教师个人的力量,幼儿园的教学改革不可能实现,理想的园本教研方式不是教师们各自为战,而是群体合作研究,建立教研共同体,互相协作,依靠团体的力量深化研究活动,从而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研究的文化、研究的合作方式。

(一)共同发现问题。传统的教学研究是以从上而下的方式开展的,经验源于教师,问题源于研究者,而课程改革下的园本教研是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互相融合的方式开展的,是教师全员参与,群体互动的。如教师尝试进行探索式主题活动,在组织过程中引导教师观察、发现问题,并在每周进行“闪光的主题故事交流”、“我们的发现”、“主题活动中我们的收获”等交流活动,让教师们相互交流教学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探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解决主题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共同设计方案。根据对研究问题的把握,我们改变了以往个体思考设计方案,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的经验、幼儿发展的心理特点等进行课前的思考,尽可能多地考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同设计方案,让课堂的组织更加全面、有针对性。如在认识洗衣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模仿洗衣机洗衣过程的动作感兴趣,就想尝试组织韵律活动“洗衣机”。这一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学素材找到了,但如何进行实施,仅凭教师的个体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就组织音乐课题组的教师进行活动前的思考,并一同设计活动方案。由于集中多人的智慧,教师对即将开展的活动在幼儿经验的准备、场地的安排、教学互动、形式上的安排进行了更加明确的构思。因此设计的方案很完整,教师执行活动的时候比较得心应手。

(三)同伴互助,交流反思。找到问题后制订方案,怎样在实践中获得提高,教师的反思非常重要,发挥同伴互助作用,进行反思,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剖析问题,达到共同提高。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同伴互助及反思的方法。

1.经验共享。教师进行一课多例的教学活动,并在课后进行课例分析,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第一轮——原方案下的课例交流,在共同反思后再尝试。第二轮——改进后的课例交流片段。第三轮——再次改进的课例交流片段。最后二轮——集体反思总结和提升好的策略和方法。运用课题实施记录表进行交流,让教师互相交流自己执教活动中的体会,无论是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都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在互助的反思中获得共同的提高。

2.真诚沟通。我们在教研过程中发现,过去的教研,通常是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教师轮流发表意见,再由组织者归纳、小结,形成结论。这种教研活动形式固然能解决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但不能引发教师对问题深层次、多方向的思考,不利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教改实验中的教学研究,需要一种思维碰撞、语言交锋的研究情景,只有真正做到实话实说,才能促进研究者心灵沟通,情感相融,一些有价值的想法才能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沙龙似的对话交流研究方式,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采用这种方式,可探讨一些教学中的难点、热点的问题。

3.理论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及反思进行理论的提升,集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围绕一次反思,引导教师收集相关的理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同伴间的交流。这样可以节省教师收集资料的时间,而且同一个研究内容,教师搜索的渠道不同,关注点也有所不同,信息分享能很好地丰富研究的内容,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如在音乐课题的研究中,让教师围绕课题的一个内容寻找相关的理论文章,建立课题理论资料库。互荐优秀的网站,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障。

二、创新合作研讨的形式,促进共同提高。

(一)彰显个性的头脑风暴式研究。头脑风暴式研讨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改变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并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工作中。这种方式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如我们曾开展了一次“画音乐”的头脑风暴设计和研讨活动,全园分组,经过了“个人头脑风暴”、“小组头脑风暴”,最后集体交流中,有整合式的音乐主题活动,有创造性地进行电脑游戏音乐的运用,还有现场音乐画等大胆富有创意的设计,各组发言者作精彩的陈述。整个过程,研讨氛围热烈、轻松,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研讨。

(二)思想碰撞的辩论式研讨。辩论式研讨可简单地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或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在过程中,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们要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辩论式研讨不是直接告诉教师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标准,而是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出发,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激发教师在原有经验上的认知冲突,在辩论、驳斥中树立观点,在交流思考后形成新的认识,在激烈辩论、主动思考中进行自我知识体系建构。教师不仅能通过案例分析获得蕴含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还能使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和发展,培养反思精神,发展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掌握对教学分析和反思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研究获得的知识是内化的知识,能立即被用到类似的实践情景中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问题。

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篇7

一、主题发言——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

开幕式上,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在致辞中强调: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师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音乐学院愿意为少数民族音乐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搭建更好的平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在讲话中认为:强烈的人为性文化因素使我们面对传统时,常将之与封建落后迷信等同视之,在过往的历史上钉上封条。作为实现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是时候丢弃旧药方,在音乐教育的权威规范体系中为传统悠久的多元民间音乐、大众音乐生活开辟“去遗产化”和“去边缘化”的空间了。

在主题发言环节,五位教授针对本次会议的主题展开论述。樊祖荫认为:我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具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为建设和发展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其总的培养目标。包括招生、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的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与教材建设等均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与实施。田联韬从具体的实例切入,将自己多年带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最后落脚到音乐学分析角度进行展开。萧梅以《再谈二十世纪的两本书》作为隐喻,探讨如何通过对“两本书”的反思,来考虑在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自界,探索突围与共建的问题。张欢以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为实例,探讨音乐教育体系化的重建与双重乐感文化内涵及实践内容。他认为:音乐教育的关键问题在于其内容和文化土壤构成的关系,“植入式”的民族音乐教育难以解决音乐教育者该有的思维框架。谢嘉幸以实施“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教唱工程”为实践,探索在当下诸多的音乐文化已经失传,许多孩子再也不了解自己的音乐母语的背景下,他继“让每一个孩子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之后,又提出“教每一个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力求通过教唱,恢复自己的音乐文化传统。此项目以广西为试点,包括开展调查、师资培训、编写教材、建立网络平台与资源库以及提供咨询材料等五项内容。

二、少数民族音乐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多位老师针对此环节,从实际出发,阐释自己的观点。郁正民对于课程视角下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培养现行政策,实施强基固本措施与建议。他认为应该“加强少数民族艺术教师培养行动计划”和出台“少数民族高等音乐教育课程政策”(特别是非地区的聚居地政策)等。他还提出要提倡“自助餐”式、多学科交叉、“订单式”的课程设置以及要打破班级制,提倡“导师制”培养的制度。徐寒梅结合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办学实例,分析在现存音乐教育体制一贯制带来的教学内容西化、少数民族师资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文化和技艺缺失、本土与外来音乐的>中突、现代社会对传统音乐的弱视等情况下,如何走出少数民族音乐师资培养误区的问题。和云峰从中央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以及多年的实践出发,对开展教学工作提出实事求是、注重学生的兴趣点、全面采用多媒体手段等想法。金铁红认为萨满教与萨满调对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体现在审美意识、音乐形态、传承方式等几个方面。嘉雍群培从藏传佛教的古籍中挖掘音乐学方法,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苏娟对青海省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做了调查研究,从如何建立符合本省师资培训机制,如何建设具有本省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体系,如何开发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三个方面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李槐子提出“高等音乐院校在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究竟该承担什么”的问题。

三、少数民铗音乐教学方泫探讨

杨民康结合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从事相关教学的经历,认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课作为国内音乐艺术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和学科方向,应该按照学历层次的不同而分学习阶段与教学层次;同时结合田野考察和分析技能的学习,逐步开设研究方法论研讨课及专题讨论课。张应华针对贵州苗族音乐学校教育传播,提出三对悖论:一是教育观念层面上的现代性“同一性”和后现代“差异性”的悖论;二是多元文化教育理想与“文化代际传播”之“封闭性”的悖论;三是行动策略“差异化”诉求和“同一性”实际操作的悖论。尹媛对云南红河北岸彝族歌唱声腔系统的教学进行了关注,通过田野调查,对地方性音乐文化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传承和应用的实践性研究。

四、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与教材建设

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与教材建设是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建设之一。蓝雪霏提出高校如何介入到少数民族音乐保护工程,对于少数民族高等音乐教育提出了增加培养指标、关注少数民族音乐生源、加强师资培训、实施资源整合等办法。王华根据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与课程建设做具体论述。黄凌飞以拉祜族葫芦笙舞“体化”传承作为切入点,提出在日益走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中,随着人们认识世界方式的改变,这种东方音乐身体运动的文化价值和传承生态是否能给以中国音乐文化为主体来建设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提供一种“中国经验”?陈蔚以“山花儿”校园传承之路,探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要并举研究。尚建科认为少数民族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建构,关键在于突破现代性音乐教育体制下普遍主义的音乐“语法”规范、本质主义的审美理性法则以及科学主义的技术规训手段,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视为多样性的符号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所指内涵,突出课程的人文性、地域性和综合性,最终形成少数民族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文化建构模式。孙凡探讨了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专业音乐院校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播问题。以其自身的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为研究、实践对象,在对相关师生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有目的地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系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

五、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模式探讨

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现代绘画;艺术;小学美术

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创造能力,为了促使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师究竟应当采取何种有效手段,才能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创新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与音乐、文学、实践活动的多学科融合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融合音乐艺术,营造创作氛围

音乐是最具有感染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小学美术课堂与音乐艺术相互融合,是创新教学模式的绝佳方案。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音乐已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践当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或许对绘画专业知识一脸茫然,但是他们却不会回避音乐。在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学生体会音乐之美,情感上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此时顺势开展美术教学,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简笔画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尝试播放一首《春天在哪里》,学生入迷地欣赏音乐,还跟随着歌声轻轻哼唱起来。见此情景,笔者适时布置绘画任务,要求学生在纸上描绘出歌词中的春天景象。伴随着“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的音乐,一幅幅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跃然纸上。学生大胆给森林、黄鹂、小河等景物上色,还不忘互相之间交流作品,势要比一比谁的作品与歌曲更贴近、描绘的春天景色最美好。

这种将绘画艺术与音乐课程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热情和灵感大有裨益。借助于音乐作品的渲染,学生全身心投入绘画中,忘情创作出来的作品经常让人忍不住拍手称赞。

二、融合文学作品,创设生动情境

古词具有明显的意境美特征,《清平乐・村居》一诗“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描绘乡村清秀朴素、秀丽恬静的环境;《望庐山瀑布》一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大瀑布的壮丽景象;《小池》一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绘的初夏荷塘美色等,无一不可作为小学美术绘画对象。

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融合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一些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对其进行细致的研读,并使用纸和笔,将所读、所看、所想以图画的形式描绘出来。例如,课件呈现一些描写四季风光的古诗词,《春夜喜雨》《山行》《江雪》等,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一首进行美术创作。通过这种文学作品与绘画艺术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一则加深对古诗词所描绘文学意境的理解,二则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正是美术教师所喜闻乐见的吗?

小学生学习水平和认识经验有限,部分学生不具备将抽象古诗词意境以形象直观图片展示出来的能力,为提高古诗词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利用效率,教师可在学生自我解读结束后,请学生踊跃同全班同学分享研读古诗词的感受。不论学生的发言是否与美术学习有关,教师都应进行鼓励,并巧妙地将学生发言引到美术绘画中来。

三、融合特色活动,激发美术兴趣

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模式构建目标,教师应当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在开动脑筋中发现美术之美,体会用美术改造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乐趣。

例如,开展“变废为宝”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废弃的一次性筷子、纸板箱制作各类精美的作品。学生可自由发挥想象力,用蜡笔在作品涂上美观大方的图案,同学相互之间比较,看哪位同学设计的图案最时尚,投票选出最美观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创作的兴趣。另外,我利用学生打扫卫生的活动,让学生把捡来的落叶剪贴成各种图案,学生的创作让人耳目一新,再通过学生欣赏各种作品时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更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小学生具有探索与发现的能力,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达到渗透创新意识教育的目标,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通过这种特色活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此外还学会了用美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心底里油然而生出一种成就感,不仅弥补美术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还大大增强学习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

美术是一门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科,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受到关注。融合多学科开展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想象能力,激发美术情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全面发展,这既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所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应当加强对这方面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周涵佳(1986-),女,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教育学的主要任务,作为音乐教育也是如此,探求音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且为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但是,现在我国的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音乐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至于目标和任务更是不甚清楚。也有很多学生根本对音乐教育教学没兴趣,感觉太无聊,与正儿八经的歌唱实践不符合。本文结合实际,对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1当前音乐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1.1学生兴趣不高

有学生认为音乐教育很简单,稍微一学就会,或者就是认为临到考试再突击理论知识也不晚,完全是应付的态度。还有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意义不是很重视,虽说也知道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但是还是在学理论的时候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另外,音乐教育也是讲究实践的,没有理论做支撑,后续工作也不能顺利开展。所以,要告诫学生,对音乐教育还是要脚踏实地去学习,以免实践的时候出错误。

1.2缺少合适的教材

关于音乐教育的教材有很多,但是,真正能适合学生发展,能跟时代接轨的教材是少之又少,很多高校的教材都用了很多年,即使有学校使用自己编制的教材,大多情况下还是依靠老教师编写,没有创新,也比较老套,内容讲不到学生心里,也体现不出学科特点。由于教育改革的实行,很多教材也被迫做了改动,但还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革新,也没逻辑可言。此外,目前的教材都和实际情况脱离,虽说作为基础教材,但还是应该和实际情况相联系,因为理论也是从实践当中产生的。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科技的日益更新,音乐教育教学也要适应潮流发展,不能墨守陈规。

1.3教学评价方式不科学

如何看待一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在我国最基础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中小学逃不开考试,到了高校也是如此,成绩的高低直接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也是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因为考试答案都是在原课本里。另外,很多音乐高校临考试前,教师都会画乐理知识重点,学生为了不挂科,都是临时突击,这成为了“公开的秘密”,平常上课成为了形式,学生也只是应付考试。大家都知道,临时抱佛脚只能一时理解,但那不是自己的知识,也不能灵活运用,等到考完试,那些突击的知识也就随之忘记,没有任何意义。

1.4教学形式和方法不合理

当前的音乐教育理论方面教学讲课还是比较传统,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听,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这种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参与其中,由于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还是有区别,每门课程信息量大,重点多,不容花太多时间去琢磨其他事,也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讲课内容,所以灌输式教育就很普遍。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应用到高校当中,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也提高了授课效率,但是教师是方便了,可是学生却只能更加被动接受,加上幻灯片的翻页更快,有时候还没搞懂什么情况,就讲过去了,根本来不及做笔记,遇到缺少经验的老师,这样的情况就很容易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

2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

2.1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里从两方面谈起:其一,教师和学生都要从内心摆正好的态度,一定要重视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因为理论知识会左右实践情况,没有说哪个学生乐理知识不通,就能在音乐领域取得很大成就的。如果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很扎实,实践的时候也会比较盲目,处理不了复杂情况的出现。其二,经验少的新教师在遇到比较难的问题时,也是需要理论来进行指导,从理论里抽丝剥茧,找到答案。这样,教师可以通过亲自探索,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教育理论的积极性。

2.2要选取合适的好教材

好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障,要想音乐教育课程开展得好,高校就应该选择适合学生,能和时代接轨的精编教材,不应该像是完成任务一样随便使用一套过时的教材,这样对学生不负责,也会制约学校的发展。所以,学校教研组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精挑细选,多做比较,针对学校定位和学生专业特点去选择。另外,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作为主导,教研组最后把关,然后把选好的教材依次评分,择优选用。除此之外,教材的选择面要拓宽,可以从网络上、期刊上选取好的内容放入章节当中,因为教材的选用始终是跟研究的内容不同步的,有一定的滞后性,网络上选材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

2.3要多创新教学方式

大多数高校在讲音乐教育理论的时候比较传统,教师在单位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提不起学生兴趣,而且课堂气氛也不活跃,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在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多提倡学生发言,多研究其他教学方法,比如探究式教学、情境设置教学等等手段,以此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形成自己的认知,能主动去学,独立去思考。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让学生多提为什么,勇于质疑,通过案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直观,也便于理解掌握。另外,也可以分小组教学,让学生把所学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解跟小组成员相互探讨下,看看别人怎么理解,对好的想法要多加学习。

3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学校选好教材,加以重视,教师多优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要端正学习态度,懂得理论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把音乐教育应有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沈有禄,石连海.“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123-124.

[2]李章琼,封信福.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大家,2012,(4):182.

[3]顾媛.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57.

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国外国内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属于音乐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wehearinmusic,Faulkner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appreciationforlittle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appreciationtaughtbymeansofphonograph,Kathryn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appreciationintheschool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20世纪中期国外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泛实践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法的研究包含在音乐教学法体系中,其基本原则也指导和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这些教学法产生大量的理论教材和相关的课例研究,例如:“柯达伊教学法:从婴儿到成人的综合音乐教育”(theKodalymethod,Choksy,L,197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musicforchildren,orff,C.&Keetman,G,1958),等等。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决意向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遗失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的课程;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力和特点。这些教学原则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3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订再版)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theschoolmusicprogram:Descriptionandstandards)(menC,1986)。这套标准几乎覆盖了学校音乐教育方案中除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小学阶段,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的反应或节奏乐器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听认一些常见的正规管弦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使用正确的术语来讨论作品的特征;用学生自己的词汇讨论音乐作品的质量;通过唱奏参与音乐;喜爱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讨论并阐述对艺术作品的个人见解等。初中阶段,听认包括各种风格音乐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听音乐时集中较长的注意力;通过听觉,分析音乐演奏;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来分析音乐;分析、比较和对照各种风格与时期的音乐,并借助非语言媒介(例如视觉艺术、律动)等。[1]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2000:educationamericaart),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各学科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衡量到2000年各学科内容和成就的质量标准。由此产生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即《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Standardsforartseducation)(menC,1994)。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长度和难度适宜的音乐的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的音乐感知;在音乐听赏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对显著的音乐特征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运用学生的听赏技能,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中等长度和难度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作品内容时间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等。[2]

总之,国外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历史较长,理论比较全面,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广大音乐教师多年的实践总结,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一类是以音乐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另一类是专题研究。

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很多,如:曹理与李朴民的《中学音乐教育》(1987),曹理与崔学荣的《音乐教学设计》(2002),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2003),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张开军的《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2003),王安国等的《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与案例评析》(2003),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2004),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2005),吴锐淼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最具代表性,在该书的“音乐欣赏”一节中,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赏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欣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在各种音乐和音乐教育期刊上,内容涉及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从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徐惠英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良好方式》,昌继光的《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曹理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等等。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3]

第二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钱建良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尹新荣的《“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王加宁的《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等等。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在倾听的欣赏习惯。[4]

第三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李庆如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5]

第四类,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标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张晓莉的《〈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曹理的《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红绸舞〉教学设计及评析》,罗义亮的《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等等。

总之,这些论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根据各个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4]王加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J].中国音乐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