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十篇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十篇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0:00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篇1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24

党的十报告中用24个字、12个词凝练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从不同角度、分三个层面分别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价值观,以及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一经提出,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前,全社会正在学习研究和深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大学校园当中,对于高校大学生这个最为活跃的群体而言,他们承载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水平、工作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程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让这些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

1问题的提出

在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和爱国、敬业、减信、友善等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由于这些概念本身通俗易懂,在中学及大学德育课程中对这些价值观都有所涉及,因此大学生理解这些价值观比较容易。但对于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价值观,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单从字面意义上来说,自由、平等、公平等这些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何为平等”、“何为自由”、“何为公平”这些问题都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相比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层面价值观,让大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社会层面价值观就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受当前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主观层面也存在看问题比较功利化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把更多地精力和时间集中在如何实现个人理想方面,如考研、找工作、创业等等涉及到切身利益等方面。而在关心社会进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淡薄、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关心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因此,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贯彻落实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切实让社会层面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行为指南,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具体举措

2.1以高校思政课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重点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高校政治理论课,重点通过法律基础知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相关章节的教学,延伸教材当中的内容,让学生掌握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并进一步了解这些价值观的历史沿革过程以及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尤其需要让学生掌握的是这些价值观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影响。在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法学、政治学基本理论,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解,要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要善于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与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要用大量有说服力的正面材料来深化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概念的内涵,增强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总之,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的不仅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大量法学、政治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们具有平等的理念,崇尚公平、正义,相信法治的力量,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自由、平等、公平、法治这些价值观是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把这些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除了通过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理论讲授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广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适时开设“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专题讲座,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为学生详细讲解有关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高校也可以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利用校园当中的宣传媒体侧重宣传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观,也可以通过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知识竞赛和辩论赛、主题班会等校园活动,让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2.2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光有关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这些理论知识的储备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要学会利用好这些知识,学会如何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现代社会公民。进而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社会和改造社会。因此,在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和一系列课外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鼓励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继而帮助大学生充分践行和巩固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在高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活动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和校周文化建设,逐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激励学生做校同的主人。如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愿和需求,注重保障学生各项权利,在大学生学习、宿舍管理、食堂管理等工作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达权,注意倾听学生的诉求。在大学生为校园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权。在奖学金等一系列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评比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处境,努力做到公平、公正。

其次,大学生在校园内获得初步体验之后,还应到社会上去进一步深刻体会和践行社会层面社会主义价值观。当前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但要让大学生感受和实践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上我们要精心设计,区别于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公民如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可以组织学生走访人大代表,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家如何保障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各级部门,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法治社会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等等。总之,为了巩固大学生对社会层面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进一步认识,必须把学校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深刻体会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这些价值观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会如何参与政治,如何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利,如何做一个法治社会的公民,培育学生积极的公民态度,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2.3以现代社交媒体为平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微博和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已经融人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成为广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如何利用网络方面,目前网络仅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娱乐以及交友的主要工具。在利用网络关心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我们还需要为大学生搭建更多地宣传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和新阵地。

首先,我们要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快捷、方便、传播方式灵活等特点,加强对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断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让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观念深入人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

其次,我们要利用现代社交媒体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搭建大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鼓励大学生勇于通过现代社交媒体表达自身的合理诉求,积极为学校、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不仅仅是学习、娱乐的工具,它更为我们现代社会公民关心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不同利益群体解决利益纠纷提供了一个场所。

第三,引导大学生规范使用现代社交媒体。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有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而当前社交媒体传播大量虚假信息,尤其一些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困惑。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大学生谨慎使用现代社交媒体,不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时识破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要辩证看待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做到在法治范围内正确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篇2

关键词:高中哲学;学科素养;高中政治

如何在《哲学》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其次掌握学科知识也很重要,最后要树立正确的德育价值取向。

一、教给方法,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学科素养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方法。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知识与技能总是易于掌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只背会答案,考试时问题稍微变一下就不会做了,也不懂得如何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去,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政治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更要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各科学习效率。

例如,在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点概括为两大点:哲学的产生、哲学的意义、哲学的定义。在大框架的指导下,学生填充具体内容:哲学智慧产生与人类的社会实践,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生不断细分框架结构,在填充过程中回顾本次课所学知识,在脑海中建立知识体系,深化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

第一课在教材上有9页之多,但对内容进行概括,其实就是三大知识点:一个主题(哲学的起源)。将如此之多的内容概括为几句简练的话,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语文、历史、英语、地理等学科知识容量大,学生每天在这些学科上付出很多背诵时间,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方法。教师利用列框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背诵诀窍,能有效提高学生提炼、概括、记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不仅仅在政治课堂上,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可借用这些方法,优化学习过程,使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受益。

二、辩证统一观点,理性认识学科知识

辩证统一观点是整本《哲学》教材的核心内容,通过《哲学》的教学,学生应当学会用矛盾、对立、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全面提升思维广度与深度。很多时候,学生背会了辩证统一规律和方法论知识,却没有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图象的解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疏忽对函数定义域的讨论,答题时丢三落四,导致失分,这都是辩证统一思想没有掌握的体现。

在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课本上的事例,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生活,转向其他学科,培养辩证统一的思想意识。例如,在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授课过程中,教材上列举了太阳风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事例,案例后面留有思考题:请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两个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适时组织学生思考,比如商品供需影响价格、函数定义域对绝对值的影响、“蝴蝶效应”、季风的形成等事例。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联系生活、数学、地理等其他学科展开探究,不仅深刻理解了“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用正确的观点指导学科活动。辩证统一思想能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深度与广度,拓展学习空间,激发探究欲望,学会使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会用矛盾、对立、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哲学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开展其他学科活动,学会更科学的生活。

三、渗透德育理念,树立价值导向

高中政治本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典范,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高中政治课堂都置身于应试教育雾霾下,“呼吸苦难”。高中政治课堂成了考试的工具,缺乏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高中政治学科教研改革应当重拾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德育教学理念,为学生指引正确价值取向,为社会培育出思想道德健全、学科素质扎实的综合型人才。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正是教师德育教学的绝佳时机,在讲到“实现人的价值”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延伸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谈一谈你所崇拜的偶像,你认为他们对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你应如何向他们学习?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篇3

一、以材料为依据

材料进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里需加提醒的是,选择的材料要广泛、典型,同时要贴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的解释,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解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情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二、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一思想已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形成知识优势;二是师道尊严,形成心理优势。这两大优势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居高不能临下。有些教师过分地相信自己的传授能力,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不愿、不敢或无法启迪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等等。

三、以知识为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学生就会失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尤其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讲清相关、相似、相近的概念,以及理论和方法之间的相互的相互关系;二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三要讲清理论和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随意地扩大或缩小适用范围都容易使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四、以能力为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政治学科能力可概括为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政治学科的内在特点,又适应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因此,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科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在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无非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成为空中楼阁。(二)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靠临时突击。(三)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把它们分割开来培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四)课堂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模拟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篇4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07―0161―02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也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实际生活中,“互联网+”在金融与商贸领域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尤其是p2p网络信贷、互联网银行以及零售、电子商务等方面。“互联网+”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求职带来便捷的同时,一些法律层面出现的纠纷也随之而来。当大学生面对法律纠纷的时候,很多同学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更少有同学知道如何预防法律纠纷。法治的理念和法治的精神相对缺乏。

什么是法治?英国思想家洛克说: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许可。法治,是给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是给政府以尽可能小的权力。法治社会的真谛在于:公民的权利必须保护,政府的权力必须限制,与此背离的就不是法治社会。十后,国家将“法治”写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提升全体国民的法治意识和观念。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因此,大学生们急需提升个人的法治精神,用法治的思维来解决“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一些新问题。

一、重视与加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表明,国家层面上法律法规的制定固然重要,但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确是普通百姓的尊法、守法、用法。大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也需不断培养个人的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权力、权利的确认、界定和保障,对权力、权利的规范、约束,对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与制约。

近些年,“复旦投毒案”、“北大才子弑母案”、“川师大男生砍杀室友”等校园暴力恶性伤害事件频频发生,这些案件的发生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薄弱和健全人格的缺失,学习成绩与法治精神完全不对等。大学生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依法治国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群体法治精神的高低折射着整体国民法治素养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无论从个体自身还是社会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数大学生只是掌握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却忽视了对自身法治精神的培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只有法律知识而忽视法治精神的培养是远远达不到法治社会的需求的。法治精神需要法律知识的保障,也需要法律教育的支持,但是法律教育不同于法治精神的孕育,也无法替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中,亟需改变传统法律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加强大学生的法治精神的孕育,全面提高大学生个人的法治素养。

二、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1.网络诈骗日益严重。大学生都热衷于在网络电商平台上购物,既便宜又方便、快捷,有些大学生的吃、穿、用几乎都是网购,有些不法电商,给大学生发送钓鱼链接,大学生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把链接点开后,银行卡里的钱就被人盗刷了。还有些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找兼职,尚未弄清具体工作是什么,就被对方以各种理由,骗去了高额的保证金。等大学生醒悟过来时,为时已晚,网络诈骗能够破获并追回钱款的,微乎其微。

2.高科技犯罪现象有所上升。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与各行各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部分高智商的大学生,在巨额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会利用网络和系统漏洞,充当黑客,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大学生深陷网络贷款带来的纠纷事件日益增长。大学生涉世未深,不少小额贷款网络平台纷纷打起了他们的主意。不需任何抵押,“人”说服被骗学生只需提供身份证或者学生证即可获得数千甚至数万元的贷款。网络贷款公司放出贷款的利息接近高利贷,一旦不能及时还本付息,将会背上不良信用记录,甚至会面临法律诉讼。贷款资格审查近乎为无,“人”许诺给大学生一些好处费,同时不用他们负担日后的还款。尝到甜头的大学生们为了蝇头小利,还鼓动身边的多名同学办理此类贷款。刚开始,“人”还能如期还款,没过多久“人”露出了狐狸尾巴,卷多名被骗学生套贷出的巨款跑路。这么一来,还款的任务只能落在这些还在求学的学生头上,小额贷款公司岂能善罢甘休,运用各种手段催促学生还款。家境好一点的学生在无奈之下求助父母,较为妥善的解决了此事;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学生无力还款,只能求助警方。2016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小郑更是用生命给大学生网络贷款敲响了警钟。

4.大学生众筹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尝试创业。在创业初期,因筹集启动资金遇到了瓶颈,很多大学生就通过网络做起了众筹。众筹,是利用团购加预购的形式,发起人和支持者通过共同创建一个平台募集项目资金。众筹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了融资方式,门槛低、成本低,涉及到多个投资领域,是近年来普通民众热衷的重要融资途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对有关法律知识的缺乏,有可能越轨触犯法律,众筹可能会触及刑法,最终导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甚至更严重的集资诈骗罪,近些年人尽皆知的吴英案,就是集资诈骗罪的典型案例。除刑事犯罪风险外,众筹还可能触及刑事与民事法律而犯罪,同时众筹项目本身的法律问题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都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5.随意转发、网络骂战情况严重。“互联网+”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的交流模式,大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有时因为出语不慎引发网络骂战。经常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尚未搞清事实真相,就盲目转发。2014年全国两会上,最高法和最高检明确诽谤信息被转发达500次可判刑,点击超5千次按情节严重论处,网络辱骂属寻衅滋事等。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同学并不知情。

6.随意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学术不端现象严重。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阅读方式变成了“碎片化”阅读,传统的写作方式变成了“无纸化”写作,所有的知识获取、成果转化都是依托网络进行的。大学生在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特别是撰写毕业论文时,不是尝试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别人的研究方法,进而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而是到网络上搜索,复制、粘贴他人现成的作品,大段大段的抄袭别人的文章,或者是东拼西凑,直接共享多人的研究成果,剽窃行为特别严重。

6.网络交友不慎,被骗现象严重。新式的社交软件提供了宽广的交友平台,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友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互联网下的沟通方式呈现多元化,QQ视频互动、微博日志撰写、微信语音交流、朋友圈分享等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情感的互融互通,跨越了时空、地域带来的不便。但是网络平台上无任何的辨别方法和鉴别途径,所谓的“朋友”,其真实性值得商榷,有的是借助网络平台骗钱骗色,有的是传销代销,甚至有的是强烈的暴力倾向。许多大学生经验不足,理智大于理性,过分相信“朋友”的身份,轻者上当受骗,重者性命不保。

三、“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

1.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平台,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在课堂教学之外,高校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可以邀请法律界的权威人士来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教育;可以带领大学生到看守所和监狱,与失足青年面对面的交流,听听他们的忏悔声;可以追踪社会热点案件并就此展开讨论,等等。通过课堂内外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

2.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形成知法守法的社会风气。“互联网+”的快速兴起,已经成为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全新经济形态。经济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监管体系却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资源已达到了全面共享,信息交换趋于互动性、时域性,超越了时空,颠覆了传统,这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网络平台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法律滞后性。一是与互联网相关的许多领域尚未形成明确的法律监管体系;二是我国的立法程序比较繁复,不能适应“互联网+”发展的需要。法律规章制定和完善的速度要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让人有可乘之机。如果全社会都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来做,尤其是在校园内能够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处理日常事务,大学生的法治精神自然会逐步提高。

3.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十将“依法治国”战略提到新高度,高校更要积极响应国家意志,通过依法治校,不断提升治理校园的能力。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把法治文化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把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高校要积极推动法治文化的宣传,优化和创新传统的宣传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邦等关注度高的新媒体,选择社会聚焦度高、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的事件,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向学生传播法律知识、传递法治观念,使学生受到新时代法治文化的熏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人争做知法守法、爱法护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接班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既要做好法律知识层面的普及又要做到法治精神层面的提升。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法治建设,不断拓宽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途径,加深他们对法治精神的领悟,提高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让他们从知法、懂法的工具性层面向学法、用法、守法的公民意识价值取向层面转变。顺势前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价值与路径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149-152.

〔2〕吴志攀.“互联网+”的兴起与法律的滞后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3),39-43.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篇5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教学计划中一门主干课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课程,是对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是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何使用好教材,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始终是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思想政治教师的重要课题。为了正确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作用,通俗易懂地讲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政治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里我针对课堂教学中发现的某些普遍问题,侧重从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特点方面提出如下见解:

一、认清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结构

思想政治课既要遵循中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中学德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德智双重性。因此,思想政治教学的外延更广,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显得非常灵活,我们把这种灵活的课堂教学结构归纳为“两点双线圆圈式”。“两点”为知行两点,即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课都必须落实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两个内容;“双线”为情意双线,即激发道德情感和磨练道德意志要始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它们不单独组成一个教学环节;“圆圈”表明知情行意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多端性,任何一种心理成分都可以做教学的开头,也可以是教学的结尾。当前思想政治教学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品教学结构,它明显地体现了知行两点,但要注意:千万不可忽视激感和磨练意志的有机渗透,否则,课堂就会枯燥无味。

二、掌握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点

就知和行比较,如何确定谁是一堂课中的教学重点?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点的确定和语数课教学重点确定是有区别的,语数课教学重点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点则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决定的,因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源除学校之外,还有社会和家庭。因此,每次思想政治课教学之前,学生对将要接受训练的道德法律观念既不是完全掌握,也不是完全陌生,而是处于一种知行矛盾阶段。这种知行矛盾有时表现为有知无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有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无行。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阶段,应通过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进而确定教学重点。若学生是有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导行上;若学生是无知有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明理上;若学生是无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知行并重。

三、恰当地使用教材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名言有一定的道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要过于相信书本上的东西,不要把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种工具,我们应该在利用这个工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好政治知识。使用思想政治教材和使用语文课文是有区别的。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知情行意的综合训练。思想政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道德事例和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去进行内心对比,进而帮助学生归纳出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基本要求。所以语文课教学重在分析,思想政治教学重在比较;语文课教学重在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思想政治教学重在归纳道德和法律观点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材中好的“想和做”,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有强烈的针对性,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想和做”,可以掀起教学高潮。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思维价值,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怎么样,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能只简单地进行判断和选择处理。如果教材中的“想和做”和自己教育对象的知行实际还不够接近,则教师要重新设计,好的设计是能针对学生对一些现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看法,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创设出一种在明辨是非时能刻骨铭心的教学情境。

四、如何把住扩展的度

不同的道德观点、法律观点,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但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保证一课一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大纲,把住扩展的度,不宜无限扩展。

把住扩展的度,指的是有时可以自然延伸,但这种扩展是有一定限度的,即要控制在同一个道德、法律范畴和同一个教育层次之内,决不能无限扩展。

五、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效果。教师的教是外因,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政治知识的增长,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思想、情感、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如果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因此,我们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去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呢?这就是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自己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朋友。

2.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教师注入式,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倡导启发式教学,创造自由、民主的教学空气,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发表各种见解。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懂得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好政治的关键。如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个精心的设问,一个及时的鼓励,一个动听的故事,一个巧妙的板书等等,这些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激感,它本来就是思想政治课训练内容之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练就这身硬功夫。

六、如何作好考前的复习巩固工作

考前的复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复习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政治的考题大体上可分为基础知识题和应用题。不论是哪一种题,都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十分熟悉。因此,在考试复习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抓住重点和关键,突破难点。教材的重点是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主要矛盾,它是知识结构的枢纽,是学生认识的关键。唯物论的重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法的重点是对立统一规律;认识论的重点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必须融会贯通,深刻理解。教材的关键是对考生掌握某一部分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于学生全面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提高效率,没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是不可能的,练习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典型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应用性,要在练习中总结各种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规律。

4.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考政治试题,有相当一部分材料来源于“我国‘四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领域,并且其中趋势还在加强。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收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材料,关注时事政治,提高自己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七、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媒体将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创设情境、激趣,开发潜能、培养创新,提高课堂质量,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课件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知识体系上掌握教材。因此,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大有快速发展的趋势。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局限于黑板的篇幅,往往只能从局部分析教材。而在powerpoint中,可充分运用幻灯片的优点,增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用主板书将整个知识框架建造出来,然后在讲知识点的时候,用超级链接功能,将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这样既照顾到了整个知识结构,又兼顾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增大了课堂知识容量。

以上是我对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点滴认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只要能够深钻教材、掌握好教学规律和方法、对工作投入饱满的热情,就一定能在教学工作中有所建树。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法治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方面应当从小抓起。特别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生理上接近成人,但是在思想发展方面却没有同步跟进,结合政治课堂教学强化学生法治精神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政治课堂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法治不断健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规范自己的言行,参与社会各项活动。高中阶段大力强化学生法治精神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今天的高中生就是明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按照法律办事是社会的基本准则,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对学生法治精神的教育是为学生提供思想引领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社会的每一位成员提高法治意识。从学生阶段开始重视法治精神的教育,可以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提高法治意识奠定良好基础,今天的高中生法治教育就是在为明天社会成员提高法治意识做好铺垫。三是学科教学的需要。知识能力与情感共同构成了高中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法治精神培养在高中政治教学目标任务中是必要的组成部分,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引领,也是完成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任务的需要。

二、深入发掘法治元素,切实提升学生法治精神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法治精神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法治元素,将其有效融合到教学不同环节流程之中,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模拟情境之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核心是尊重法律、遵循法律,自觉的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政治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就是在阐述依法治国,阐述以法治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法律的尊严,感受制度的严肃,从而让他们增强法治精神。例如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我国民主制度,熟悉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不同的选举模式,笔者专门创设了情境,以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内容进行模拟演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位选民,大家通过等额选举或是差额选举的方式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通过模拟选举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民主的公平性、公正性,深刻的体会我国在推进民主进程中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让学生在这样的模拟投票选举中增强了法治意识。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接近于现实的环境氛围中提高依法办事、依规办事的强烈意识。

2.明辨是非之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高中生应当具备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而当今社会各种思潮鱼龙混杂,有些方面对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视听的效果。对此,教师在政治课堂上一定要通过明辨是非让学生增强法治精神。例如在“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内涵,如自由,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适应等。同时,笔者还针对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和打击取缔等方面区分开来,让学生明白自由是指合法合规的宗教,而不是打着宗教旗号,进行颠覆国家政权、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敌对势力肆虐,让学生对国家尊重群众自由和引导群众抵制等方面区分开来,坚持依法管理宗教,解决打击势力。学生通过对比辨析之后,提高了自己在宗教政策方面的理解深度广度,也提高了法治意识,认识到一切宗教活动都要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进行,都不得危害国家,损坏群众利益。

3.专题研究之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高中政治教学涉及到的信息量非常大,如何提高学生法治精神?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模式的转变,赋予学生更加宽泛的学习空间,搭建良好的平台让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深刻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法治精神。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对监督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述,使学生明白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将它装进监督的篮子可以更好的为国为民服务,一旦失去监督就将成为开启地狱之门的钥匙,让学生对依法行使权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从权力监督的途径入手,共同分析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各自有着哪些方式、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讨论中对权力机关、党委、政协开展外部监督,全社会和司法机关开展外部监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上级行政部门、法制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开展的内部监督也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专题讨论,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教师也进行了必要的指导,学生对权力监督的必要性、如何开展权力监督等方面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法治意识得到了同步提高。

三、几点思考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广大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对学生进行法治精神教育,让法治理念深深扎根于学生脑海。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将法治精神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尽可能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前预习环节、课后巩固环节等等。二是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提高法治意识。要将法治意识落实到自己言行当中,在生活中学习中自觉的遵守各项法律,规范言行做遵章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篇7

论文摘要:教研活动中的听课活动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帮助他人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教学过程中,听课往往被学校领导、听课教师忽视。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听课的必须注意的步骤,分析了不同的角色听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注意的方法,希望听课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动性,都会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听课是一种常规化的活动,具有集思广益、富有成效的特点,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前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听课活动是教师在参与教学教育活动中必须面对的且要注重的活动,因为它对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帮助他人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听课的过程中,据笔者观察,目前学校中的领导、教师听课大都只是完成听课任务,而诸如竞赛式、测评式、学习观模式、针对式等多种多样的听课形式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使得听课这项原本很有意义的活动流于形式。笔者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在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感受,谈谈关于听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见解。

一、掌握听课步骤

发挥听课的作用、提高听课的质量、达到听课的目的,不仅与听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听课态度密切相关,还与听课者的听课方式、方法有密切的联系。政治教学过程有很强的目的性、情感性,听政治课要达到目的,就必须在听课前做好准备,听课时抓住要领、做好记录,听完课后要作完整的总结。在听课前,了解教学内容,设计自己的听法;在听课时,带着“蓝图”进教室,在“他教”与“我教”之间进行对照,寻找课堂教学中突出的亮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听课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预测,摸索课堂发展的趋向,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在听课后,要“取他人之长处,启自我之智慧”,实实在在发挥这堂课的作用。

(一)做好听课准备。一是要明确听课目的。看上课教师导入采用了什么方式方法;看上课教师如何突破重点、难点,这其中还要注意听清楚教师的逻辑语言,思考其是否精练、一语中的;看时间的把握,不能先松后紧或先紧后松,还要注意课堂的整个教学结构;看教师的教态,是否有激情:看教学的效果,这一点很重要,不能华而不实。二是要对要听的课做好准备。首先熟悉教学大纲,充分把握教材。听课者只有研究大纲才能弄清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建议、规定的知识体系、限定的知识范围与深度,同时也可以了解新教学大纲的特点,避免只靠经验听课。新课改后,政治教学大纲发生了变化,理科政治与文科政治教程学大纲也有区别,所以教学大纲的前后不同、文理科大纲不同需要听课者在听课之前了解教学大纲。否则就会缺乏针对性。听课者还要掌握教材,这样才能认准本科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掌握课后训练目的要求,能够灵活地观察教师如何组织和选择教法,有针对性地看出上课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优、缺点。听课者要对听课班级的学生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如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和班级的管理情况等,对上课教师也要有所了解,如上课教师的学识水平、工作态度及教学经历等,这些情况的掌握有利于听课者获取经验,还可作为评课的依据。最后要做好心理准备,听课其实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要求听课者不仅要听得懂,听得进去,还要做好记录,并深入思考,进行分析评定,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精神饱满、集中精力地听好课,做到虚心、专心、细心、诚心。听课前准备具体而重要,如果缺乏听课前的准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听,听不出所以然,自己没有收获,最后评课就只能泛泛而谈,听课就只会停留在表面,用哲学理论解释就是只看现象而没有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注重听课过程。在听课过程中,要抓住要领,做好记录。一节政治课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更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政治教学内容丰富,课时少,教师很容易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只顾向学生灌输,忘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听课要做到听、看、想。“听”就是听教师怎样讲,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逻辑是否清晰明白,教学语言如何,这样可以清楚地了解教师有没有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师的教法。还要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听学生课后的反馈,从而判断学生是否听懂,直接了解教学效果。“看”就是要看教师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板书是否合理,教法是否得当,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当,对学生提出或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还要看学生是否融入课堂,集中注意力,以及发挥主体作用。“想”,对课后教学水平作出正确的判断,公正地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仔细地分析这节课的优点或不足之处,认真地接受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教态等。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记录是重点,分为简录(只记录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板书等)、详录(详细记录教学步骤,包括教师使用的经典的案例、语言,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出的疑问,课堂出现的特殊情况,等等)、纪实(把教师讲课内容,师生课堂上的互动,整个课堂直到下课都记录下来),听课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也可以根据授课者的教学水平选择记录的方式,当然听课过程中要以听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和思考上。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记录上,记录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教学过程可作简明扼要的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做法或存在不足的问题可作较详细的记载,并加批注。听课记录有助于听课者把握教学的整体结构及脉络,也是教师改善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有益经验和宝贵财富。

(三)听课后的总结必不可少,这也是听课后达到目的的重要环节。这要求听课者对一节课的教学优缺点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改进的方案,提升上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改进不足,在听课中完善自己,不断进步。

二、不同的教育工作者要有不同的听课目的,充分发挥听课的作用

学校领导应该如何听政治课?领导听课有助于对本校本学科的教学水平的正确评估,强化对教学的认识,制定出符合目前教学情况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环境里,学校领导更应注重政治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时代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领导听完课后应与上课教师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上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增进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上课教师也应该反映政治课遇到的困难,寻求领导的帮助,这有助于政治课提高地位,争取更好的发展环境。

优秀的教师应该如何听政治课?学校里,有些很有经验和能力的老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了深受学生喜爱的独特的风格。特别是思维敏捷、洞悉社会现实的老教师,政治课思路清晰,理论吃得透彻,师生互动性强,对现实问题分析到位。他们听课,可以迅速听出上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及其理论知识水平,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听课后的评语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有助于提高上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优秀的老教师要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听课,首先居于学术的高度,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作出分析与判断;其次对课堂教学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优点,评课时及时给予肯定;最后准确地发现讲课者的不足,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当今世界变化万千,信息量大,流通途径广,政治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时事中体会理论知识的精髓,在理论指导下分析认清事实,即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老教师有经验,但可能缺乏掌握的信息能力,所以老教师通过听课,也可以掌握一些新知识,补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篇8

一、转变观念,是“寓教于乐”前提条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评价者,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1.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由过去的学生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由过去仅着眼于培养少数“尖子”转向全体学生;由过去主要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转向不仅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还注意生成新的知识,强调培养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由过去的强调全面发展转向个性发展;由过去主要根据掌握知识的量衡量质量转向不仅以掌握的知识量衡量质量,而且特别注意从能力和质量的高度衡量质量。

2.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破除“我教你学”的教学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枯燥的“传道”和乏味的“授业”上,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情绪。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是“学”会知识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使他们具备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具备应用知识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应用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教师可以较为灵活地采用游戏、猜谜、唱歌、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采用“分组式”、“结对子”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视野,增强创新意识。

二、兴趣的培养是“寓教于乐”的核心内容

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艺术化语言的运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媒介。教学活动主要是借助语言进行的,那么,如何使语言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关系到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掌握程度,思维的启发程度,以及兴趣的持久程度。因此,教学中要尽量使语言艺术化,富于变化,有节奏感。为此,我曾在教学中鹦鹉学舌,南腔北调地表现过课程的有关内容。例如在讲授商品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区别时,我模仿邓小平同志的口音讲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这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

2.尽量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性很强,且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利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太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尽量利用和创造更多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诸如手势,直观教具,电影、幻灯、图画等。

3.把表演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一个合格的老师就是一个演员”。老师应该借鉴演员对观众产生吸引力的那种高超的表演手段,增强所授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他们产生间接兴趣。比如讲价值规律时,我们模拟某公司围绕价格及市场行情而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上,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这无疑会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4.情感是一种无形的教学手段。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真情实感。因此,欲醉人必先醉己,使自己陶醉于教学内容的氛围之中,方可使学生入情入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讲到哲学常识中的“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时,老师以对“母爱”的认识为例,分析由肤浅到深刻的变化过程,并动情地串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妈妈之歌》《再见吧妈妈》等歌曲,只要点出对“母爱”认识的主题即可,不必是很完整的歌曲。这种情感陶冶,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理解了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也要不断深化拓展和向前推移的深刻道理。

5.艺术手段在课堂中的运用。为了使课堂生气勃勃,不妨借用多种艺术手段表达和烘托相关教学内容,如讲故事,说相声,演小品,做广告,唱戏剧,等等。教学高二哲学常识时,为了说明受主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对同一问题会形成不同看法,我欲擒故纵,先讲一则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大雪天,一个员外想考一考四个女婿的才气,于是以“下雪”为题,各吟诗一句。大女婿是文人,出口便道:“大雪纷纷落地。”紧接着当官的二女婿唱和:“此乃皇家运气。”经商的三女婿不甘示弱,诗云:“下它三年何妨。”做农民的四女婿急了就说:“不吃,不喝,放屁!”故事没讲完学生已捧腹大笑。我借此机会设问:“为什么对下雪这一现象的认识各不相同呢?”紧紧抓住这一机会展开分析。采用这些艺术手段,会使学生逐步改变对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的认识,培养持久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寓教于乐的基础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篇9

一、政治教学的价值分析:

从教学论的发展看,传统教学观都把教学价值直接指向知识,认为"传授生产经验,获取实际知识"是教学的首要价值。例如,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就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现代教学论在强调教学的知识价值的同时,其主要价值取向,越来越集中于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例如,佐藤三郎从智力发展过程、教学结构、发展学习与直觉思维、内部动机与智力开发四个方面归纳了布鲁诺教学论的基本结构。另一位课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赞科夫则声明自己是按"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条线索来研究学生发展的;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重视教学的方法的价值,有的教育家甚至用方法来概括自己的教学主张,例如布鲁诺的"发现法"、施瓦布的"探究法"等。布鲁诺明确指出:"发现法就是以培养探索性的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从教育的功能和学生的价值取向看,其最终的目标也指向人才的素质。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从政治教学的角度年看,政治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从政治教学内容的客观属性看,任何知识都是特定对象的反映,都是认识的结果。而从认识的过程看,任何认识过程都是在认识主体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认识方法,克服各种认识上的困难形成的,至于对社会的认识,认识主体还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于认识的过程之中。因而,学生要深刻地掌握知识,必须在主观上再现认识过程,这就决定了政治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在重视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品格的训练。

诸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把政治教学的基本价值界定为"知识、能力、方法、品格"是适当的,有的学者在教学价值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实际来看,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以及邓小平理论和我国的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民族、宗教、外交的基本常识,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及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政治教学的能力价值包括思维的内化能力、思想加工能力和思维的外化能力三方面。思维内化能力包括注意力、听解力、观察力、阅读力和记忆力,思维加工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思维外化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运用实践能力;政治教学的方法价值是与政治教学的能力价值相适应的,每一种能力的培养都必然需要相应的方法,例如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内化能力,就需要训练学生的注意、听解、观察、阅读、记忆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就需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方法等等;思想政治教学的品格价值不仅包括学生的作为行为表现的品质、性格等方面,而且包括了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因而它有更广泛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政治教学具有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价值,但它们在政治教学价值构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教学要形成合理的价值结构,必须以知识作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方法为手段、以品格为保证。

二、树立政治教学价值观的教改实践意义

1.树立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统一社会、教师、学生三方价值取向:

教学价值是教学活动与教学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即教学活动满足教学主体哪些方面的需要。非常明显,由于教学主体的不同,其需要也不相同,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学主体其价值取向是不同。在政治教学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和品格价值,教师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而学生则更注重政治教学的能力和方法价值,三方的价值取向是不统一的。这是社会对政治教学不满意、学生对政治学习没兴趣、教师认为政治难教的深层原因。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统一社会、教师、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能够形成政治教学的合力,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而作为社会价值取向和学生价值取向的协调者和实施者的教师,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优化调节教学要素,才能实现三方的统一的价值取向。

2.树立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统一政治教学四项基本价值:

如前所述,政治教学具有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价值,四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又相互依赖,构成了严密的教学价值体系。每一项教学价值的效用性正在于它们的关联的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项价值,只有在整体的联系中才能成其为价值。任何一方一旦脱离价值体系就无从实现,片面的价值追求必然是失败的追求。这是政治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它是客观的反映而非主观的产物。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只有严格遵循教学规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以前的政治教学中,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人为地割裂了政治教学的基本价值,从而降低了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例如,以前我们片面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和品格价

值,而没有从理性的高度上重视政治教学的能力和方法价值,从而使思想和觉悟缺乏方法和能力基础,提高觉悟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获取知识变成死记硬背,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观,可以让教师从整体上去把握政治教学的四项基本价值,深刻认识知识、能力、方法和品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不同作用,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和质量。

3.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价值观,能为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提供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因此制定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重要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对政治教学价值体系的深入认识,人们只能根据自己对政治教学价值的认识来制定政治教学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因而其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既不统一也不稳定。人们对政治教学价值的认识的局限性,必然使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产生了相应的局限性。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使教师在理性的高度上认识政治教学的价值,从而充分挖掘教学的价值,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

三、用教学价值观指导政治教学设计,提高政治教学的科学性

政治教学价值观对政治教学的指导作用,从操作上看,主要是从政治教学价值观对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上表现出来。对教师而言,教学价值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价值观对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上,因而如何利用教学价值观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价值观的实践意义的关键。

1.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要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对教学内容价值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和品格点,并系统研究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和品格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它们在价值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五课第本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作用如下的简单价值分析:

知识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三个方面的表现;人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

能力点和方法点:本节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结构展开,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和方法;在讲述"主观能动性的三个方面的表现"和"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是按照"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论述的,可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和方法;教材中许多基本结论是按照"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基本运用"的方式展开的,可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和方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正误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方法;"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与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具体表现,可培养学生的演绎能力和方法。

品格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和三个方面的表现"可提高学生重视自身能力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与联系"可培养学生善于实践、乐于实践的行为习惯;"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培养学生尊重客观、正视客观条件的行为习惯;"主观因素对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可提高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自觉性。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分析之后,还要对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和品格点之间的关系联系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基础和社会及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值取向进行分析。仍以上述,内容为例分析如下:

学生水平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一般说来学生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三个方面的表现""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顺利掌握,学生能够发现"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和联系"这个问题,但不能弄清二者的关系,从而影响这个教学点的知识价值和品格价值;学生能够顺利掌握"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学生容易忽略"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具体要求,"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是"意识的能动性"的具体要求,因而还不能用演绎的方法、在辩证的高度上掌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这个教学点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品格价值;由于教材主要论述"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方法,很可能误认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而看不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正误之分,即使知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正误之分,也未必能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高度去认识,从而影响其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价值。

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和学生的水平基础进行分析之后,再联系《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也就容易确定了。

2.根据教学价值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现方案。它包括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依据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原则,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很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对教学价值的实现的有效程度是不同的。下面我们把一些比较典型的教学策略对不同的教学价值的有效度分析如下:

任何一种教学策略都有它产生的理论背景、优点和局限,不同的教学策略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但为完成某种特定的教学目标,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注意策略的复合与协同。我在教授上述高二政治第五课"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就采用了范例教学策略与发现教学策略的结合使用。

3 根据教学价值目标选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稳定、典型的教学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是最富活力的教学环节,是教学改革中最广、最有潜力发挥的领域。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品格价值既互相关联、彼此互动,又有不同的形成过程。不同的形成特性要求教学采取与形成特性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形式。知识价值的形成特性是主体反映客体,与其形成特性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形式是认知;能力价值的形成特性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与其形成特性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是培养;方法价值的形成特性在于主体将关于操作要求的认识转化为主体的操作过程,与其形成特性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形式是训练;品格价值的形成特性在于主体认识系统、情意系统、行为系统的和谐发展,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与其形成特性相应的教学活动形式是养成。根据不同教学价值的形成特性,我们可以形成以下教学模式:

上述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请参看《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此外,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任何教学内容都具有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四项最基本的价值,只不过有所侧重而已,所以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注意教学模式的复合和协同。根据前面所述高二政治第五课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学好本节的关键是要有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以及归纳与演绎的能力和方法,因而其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能力+方法"模式。

4.根据教学价值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篇10

关键词:调动学生;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60-01

在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下,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就成为大家眼里的所谓主课,也就成为教与学的重点。学生为了升学的需要,必须对这几门功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学好它们。政治课相比较而言就显得是次要的了。但是,我们又不能放弃它,还必须学好它。但是目前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对政治普遍不感兴趣,特别是女生更是不关注政治。这就给政治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教,让学生如何学就摆上重要日程,那么如何才能教好思想政治课呢?学生又如何学好思想政治呢?笔者认为关键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政治,那么如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明确指出:转变课堂模式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真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政治学习中来。“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提前备课,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学生按照安排对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共同探讨重要内容,形成正确合理的结论。学生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有在合作中才能互相帮助,才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才能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要多提问,多讨论。学生自由合作,针对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题目,互相提问。不明白的地方要展开讨论,集思广义,形成不同的结论,再加以分析提取,形成正确合理的结论。多提问多讨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才会有兴趣积极主动去探索合理的答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讨论有利于更合理结论和答案的得出。

第三:充分阅读。政治课知识性较强,需要记忆、分析和归纳整理,这就需要学生大量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每节课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但是要注意读书的方式,重要内容要齐读,需要理解的内容要朗读。只有多读书,才能理解透彻,才能培养对政治课的兴趣。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节有效果的政治课,同样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主导,政治课就要失去方向,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设计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如何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新颖有趣又效果的教学方法,想法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是一节政治课,有的教师方法得当,风趣幽默,运用自如,师生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效果明显。而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不理想。那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情景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一定会感兴趣,从而主动去学习。角色法。将课文重点部分设置成小故事,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进行模拟。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自然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了。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趣味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教师的讲解要精要少。讲解提示要切入实际生活,与时事政治相联系。政治本身就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脱离实际,学生感觉很遥远。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认真备课、博览群书,关注时事政治,知识渊博,才能在课堂上娓娓道来。学生在佩服教师知识渊博的同时,联系时事政治,从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转入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提高,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再次:要注意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思想政治课同样有提问,有考试。公平、公正、及时、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课堂提问和讨论,及时评价很有必要。虽然政治科没有固定标准的答案,但是评价学生的回答和讨论结果还是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区别的。当然了,评价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但是也要及时指出不合理的地方。有的教师在设计提问或者讨论题目的时候,本身就是为了简单应付,也不去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也没有考虑在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建立互评和自评的机制。那么学生会有很多的迷惑:我们的答案和讨论结果到底是对还是错,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啊。久而久之,就会对提问和讨论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进行及时、公正、公平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