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法律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1:16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篇1

一、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并完善了许多法律制度,在制度建设上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积淀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法制观念与法律制度的严重脱节,影响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而要使人们的法制观念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惟有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中小学是开展法制教育的最佳场所、最佳阶段,中小学法制教育标本兼治,是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

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素质,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从培养“四有”公民出发,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无疑,法制教育水平、法制观念是国民素质中众多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毫无疑问应把法律意识即法制精神的培育、法律知识的掌握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十多年前,邓小平就强调:“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江泽民也强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赋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职责。

二、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占总人口1/3,青少年中绝大多数正在健康成长,然而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中小学生的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侵犯青少年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在局部地区突出起来——暴力型犯罪有所发展,犯罪性质严重化。尤其在校生犯罪数量逐年增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一无所知,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起码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危险因素。其基本原因就是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力,法制观念没有内化积淀到他们的人格中去。

从历史上看分析,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没有经历成熟资本主义,“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这对法制教育非常不利。“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又何谈法制教育呢?传统的法律意识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重法规学习轻法制观念培养,法理、宪法和民法的内容偏少,至今,许多人依然认定“法即刑”,认为我不违法,法与我无关,学不学法无所谓的错误心态。中小学生厌学法律,法制观念淡薄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们将迈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门槛,却有90%的中国企业不懂国际贸易规则,对wto知之甚少。中小学教师恐怕更少有人受过系统专门的法律教育。自己法制观念都不明确,如何能培养别人提高法律意识呢?再有,中小学虽然开设思品课、政治课,但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偏面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的思潮,严重偏离教育方针,至今依然阻碍着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进行,不仅不能预防减少犯罪,反而造就了一些新的法盲,使犯罪走向低龄化、智能化。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途径及方法

1、抓好课堂教学,注重明理导行

课堂教学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品德课、社会课、政治课,老师应善于采用形象化手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尤其是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青少年、儿童利益的内容。另一方面其他学科教师应把自己所任学科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使学生明确国家法律与自然科学的法则、定律一样,不遵从就会出

问题。

同时发挥法律常识考核和学生操行评定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强化学生的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习惯,指导学生言行。

2、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培养良好习惯

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大量法制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校内,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德育活动室等都是举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我校就在德育活动室举办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图片展。学习《国旗法》后,模拟天安门升旗仪式改革我校升旗制度,组建国旗班,配备新制服,校外聘请部队战士训练了仪仗队,开展争当国旗手活动。每日升旗,同学们无论正在干什么,总能目视国旗,肃立敬礼,潜移默化中养成自觉守法的好习惯。

校外,同学们旁听法庭审判,收看法制讲座,参加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模拟法庭”,使校内法制教育得以延伸。比如,结合《小学生一日常规》和《交通法规》的学习,我们在学生放学沿途设立文明监督岗,学习交警文明值勤,既教育了自己,又教育了别人,成为我们这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统一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西方一些腐朽思想也乘虚而入,侵蚀人们的心灵,常见一些家长借口生意忙,顾不上,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也有的家庭教子不严,对子女姑息迁就,怂恿子女用武力解决同学间的纠纷,甚至亲自赤臂上阵;更有的家长财大气粗,动不动要与老师法庭上见,严重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影响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效果。为此,我们每学期都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和态度,取得家长的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法制教育形成合力,强化了法制教育,提高了教育效果。

4、结合“三观”教育,形成法制观念。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篇2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法律是硬性的条条框框,意识是人类的大脑本能产生的感觉。意识必须是不带感彩的,不带任何偏见,不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从本能出发,来看待法律问题。必须抛开社会任何人情,环境等任何因素的干扰,理智得对待法律。

一、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引领时展的潮流,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不少人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迷失了自我,渐渐触碰到了法律的底线,从而渐渐走上不归路。会守法,用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人越来越少,在这一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应该争取向更多的人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从而更好的武装自己。因此,高度关注法律意识迫在眉睫。其中,关注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效用更加显著。大学生群体无论选择什么专业,学习任何知识,只是丰富了文化修养,却在法律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必须加强法律意识的自我修养,从内心加强法律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完善自己,向更多的人宣传法律的基本知识以及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对我们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全民素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在大学里可以受到优质的教育,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一个群体,有很多同学的法律意识却出现偏差,很大一部分同学出现在学习态度上,还有的出现在对法律不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上。的确,现在大学生基本刚刚成年,进入大学后开始独自面对社会上的人和事,心智难免不成熟,外加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牢固,难以加上自己正确的理解,若遇到一些突况,难免会摇摆不定,甚至会使自己的三观发生严重偏离,甚至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造成这最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是我们没有提高对法律的重视程度,没有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只有拥有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够在其基础上来熟练运用,从而实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

(一)缺乏参与法律实践的积极性

目前大学生关注法律现象的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对于一些社会问题,他们在解决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否涉及法律问题,以及应该如何正确的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需要我们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的情况确实也并不多见,但是一旦我们或周围的人涉及到了相关的法律问题却很难去解决它,大部分都会选择默认自己的权益被侵犯有的还会采用一些非常手段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平时就要把握机会,加以实践,积极主动的来运用已经学过的法律知识帮助周围的人,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发展并完善自我。没发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并不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有的对法律的态度。

(二)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不高

大学生群体总觉得法律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所以觉得学习法律知识是一件没有必要的事情,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有什么作用,这与他们不知道法律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关。在生活中难免会碰到需要我们运用法律知识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学习法律知识,就无法很好的去解决相关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自己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那么很多合法权益就不知道如何维护,导致会受到很多无关损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应该带头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三、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途径

(一)创新大学生法律教育体系

要创新大学生法律教育体系,就需要加强课堂和家庭的正确引导,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传统的法律课程教学,偏重于对条文的介绍和解释,内容枯燥,作用十分有限。可以适当尝试做一些法律宣传,与法律学院的学生合作举办法律校园行活动,也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来学校做法律专题讲座,与专家展开互动,解决同学们的疑难问题。家庭环境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一个人长大后的修养往往能够代表一个人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家庭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家长平时的一言一行也能够影响孩子为人处世的态度,现如今,一个好大学便代表了光明的前途。在望子成龙的家长眼里,学习成绩便代表了一切,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大多停留在班级排名上,而对孩子平时的思想状态不甚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家长就要加大对自己孩子思想动态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并且注重给孩子良好的熏陶。这对子女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甚大。

(二)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

良好的法制舆论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当今社会法治环境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它仍然有着较为不利的一面。可以加大力度整合全国舆论的资源,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多开一些渗透着法律意义的讲坛节目,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同时,也可以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净化舆论环境。当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都有着巨大的压力,而压力之下,许多人无法承受,可能会在思想上、行为上走向极端,偏激的思考问题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而此时,良好的法律素养和基本的法律知识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经过系统的法律基础教育之后,再面临同样的问题就能冷静的思考并且系统而全面的解决问题,在心理上也可以更好地承担压力,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并不断提高的。

作者:程铂惠马众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邱启照.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探析[J].大学教育,2012(10):17.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篇3

1.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教学。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往往是在讲授理论知识后举例,用刚讲过的理论去分析案例,或用案例来进一步验证和说明理论;或者是在讲述基本理论之前用简要案例作为开端,引出所要讲授的某一法律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无论是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还是结论的得出等,都受控于教师。

2.认为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一样,仍是以教师为主体。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出案例、分析案例、解答案例,学生只是授课对象,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有时教师的某一精彩案例解评获得学生的喝彩,但这种完全或主要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关注,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就法律基础课程而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难以培养学生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3.认为教学中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个具体的法律概念或法律原理,因而所选的案例往往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法律知识点。然而,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进行详尽讲解,其中部分知识点通过案例讲解,学生能较好掌握,还有些知识点只能粗略讲解甚至省略,其结果导致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是零碎的、片段式的,不能形成对法律全面、系统的认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上述认识误区导致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也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如何在法律基础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

使用案例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形成法律思维,增强法律意识,所以案例教学应致力于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包括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引导讨论等。

(一)案例选取应遵循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疑难性

要使案例教学能引起学生共鸣,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案例选择至关重要。首先,案例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案例的论证过程才具有可验证性,学生才能从思想上信服并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很多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选用的案例一般都是一些案例教材上编写的,这些案例大多是虚构的,人为设计的痕迹很重,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多关注各级法院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经典案例。其次,案例应具有典型性,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典型案例由于其在某一方面特征非常突出,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再次,案例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疑难性,应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通过讨论逐步理清思路、并得出答案,这一过程能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法律思维,树立法律信仰。而知识点单一、能直接得出答案的案例,可以在教学中作为例证使用,而不适合作为教学案例。

(二)教学过程应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

案例教学法不只是在教学中穿插举例,而是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合理掌控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对于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如何解决应当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讨论后得出,而不是由教师提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适时给予学生启发,而且案例的答案也不一定是固定的、唯一的。互动性是案例教学的一个特点。形成互动性的前提是学生具备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合理的准备时间,即应将案例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其有时间查找资料,并对案例进行思考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案例教学,可以在师生之间形成更积极有效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是得出答案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法律案例,学生运用法律原理分析法律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在逐步形成和锻炼法律思维,进而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值得强调的是,案例教学要具有较高的理论高度,不能满足于解答案例。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探求案例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相关法律原理和理论,并思考该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三)案例教学应与传统讲授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并非完全摒弃传统讲授教学,而应将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讲授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严谨性是其显著特征,也是其优势所在。案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而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方面则较为有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组成部分的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提高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传授法律知识是基础。只有在系统、完整、全面地学习法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锻炼学生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讲授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合理分布二者的比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互动,力求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为切入点

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作为一个宏观概念,其内涵极为丰富,而宪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是其基本内容。下面,从培养学生形成上述三个方面的法律意识出发,示范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设计案例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

根据教学时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晓宪法的性质及内容,更谈不上尊重宪法。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内容和性质。选择宪法案例时,可侧重于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案例。宪法本就是通过保护公民私权利来限制国家公权力。尊重宪法就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宪法行使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实现。目前,违法行使权力,滥用权力,以公权力肆意侵占私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当前强调宪法意识,主要就是强调尊重公民宪法基本权利。齐玉苓案、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案都可作为典型案例向学生介绍。下面以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案为示范。2003年9月芜湖市人事局因张先著体检乙肝“一、五阳”,认定其不符合国家公务员身体健康标准而不予录取为国家公务员。2003年11月张先著以芜湖市人事局的行为剥夺其担任国家公务员的资格,侵犯其合法权利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该案件涉及公民的平等权、政治权利、隐私权等宪法权利保护问题。该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芜湖市人事局的做法侵犯了张先著作为公民享有的哪些基本权利,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性质,树立“公民宪法基本权利是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任何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非法限制、侵犯或剥夺”的法治理念。

(二)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

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来调整社会关系的。每一个法律主体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大学生对权利和义务存在错误认识,如重视自身权利,忽视自身义务;认为权利就是为所欲为,不受限制;或是在权利受到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等。因而,法律基础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权利义务观教育应贯穿于法律基础课的始终,可通过很多典型的法律案例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如在讲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时,可围绕学生关心的网络问题,探讨公民网络活动的法律界限,即公民网络活动的权利范围有多大,应承担哪些法律义务。可向学生介绍“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姜某在博客中记录因第三者的出现而对婚姻绝望,姜某自杀后,其丈夫王某成为网络搜索、攻击的对象,从而引起民事诉讼。在该案中,网民的言论自由权与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二者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思考公民网络言论自由权是否有界限,以何为界,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法律权利的含义,明确“权利的行使以不损害他人权利为前提”。此外,前段时间引起众多争议的“玉林狗肉节”事件也可以作为案例向学生介绍,因为这一事件中涉及到如何对待权利——吃狗肉的权利和爱护狗的权利。教师在使用该案例时,可从权利平等、权利界限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三)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意识

公平正义是法律永恒的主题。现代民主社会,公正不仅指实体公正,还包括程序公正。在当今中国社会,尤其应注重程序公正。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程序观念非常淡薄,时至今日,程序的意义仍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法律基础课程应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科学的公平正义观,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程序的价值和意义。佘祥林案是一个典型的“因程序不公正而导致实体错误”的案例。在介绍该案例时,首先应明确这是一个冤假错案,佘祥林没有实施犯罪却被认定为故意杀人犯并执行了刑罚。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考导致错误判决的原因,佘祥林案件的整个司法程序中存在哪些不符合法定程序的情形,如果当初参与该案的公安、检察、审判部门能及时纠正这些违反正当程序的做法是否可以避免发生错判。通过对该案的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程序的重要性。当然,程序的价值不仅在于有助于实现实体公正,其本身更具有独立价值。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案。该案被称为世纪大案,不仅在美国司法界甚至在全球法律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今社会应如何诠释公平正义,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二者孰更重要。

四、结语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法律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25-01

培养法律意识是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范畴,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识记知识内容的同时能真正的理解法律,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思想品德这一课程中,教师主要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能理解课文中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维护祖国等崇尚的思想品德。而考试这些只是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媒介,并不完全是教师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故教师在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下面我对如何增加学生的法律意思提出几点策略。

1.选取时事进行分析

在传统政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以让学生顺利通过中考为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要学生识记所讲的知识点,在做题时能正确的运用知识点解题,从而忽略了开设思想品德这一科目的真正含义。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一些合理的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最近发生的时事新闻,通过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可以对这些事情进行一个分析,让学生知道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应该如何防备,如何处理,如何运用正当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还能给学生提醒,避免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同样的事情。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列举一个最近发生在XX市的一件网络诈骗事件,一名初中生小明在网络上做网络兼职刷单时,轻信于他人,被骗取钱财。针对这一件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情,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分析小明为什么会被骗,然后再对于这种事情学生应该如何防范,当事情发生时学生应该如何正确的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解决。通过教师对事情的分析,可以增加学生的阅历,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陌生人的防范意识,当学生遇到此类事情时也可以采取正确的方法解事情。

2.举办辩论会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在班级中举办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会中不但验证自身的观点,从而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运用能力。当然,教师在举行辩论会之前应该注意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布置论题并且分好组确定哪些同学是正方,哪些同学是反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辩论证据,增加辩论会的丰富程度。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个这样的辩论主题"中国社会是更需要法治还是更需要德治",辩论正方为:中国社会需要法治,辩论反方为:中国社会需要德治。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观点将班上同学分为两组,一个星期之后举行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会中增加对法律的了解。

3.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模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身体会一些教学案例,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合理运用法律知识。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故事情境,让学生自己在故事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印象,也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教学情境,给予学生一个抢劫学生的主题,然后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编导一个以抢劫学生的小情景剧,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将其演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自己编情景剧时便会自主的去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到知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先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在课堂中国合理的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将教学重点放置于对知识的理解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分析时事、举办辩论会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合理的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年龄特征对教学策略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整,让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最合适的教学环境,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篇5

关键词:法律教育;高中生;法律意识

对于许多普通民众来说,法律似乎离自己很远。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及按照法律程序应当如何,也常常在许多小事情上违法。国外有人做过调查,超过92%的人都曾违法。这个比例似乎很吓人,但想一想,人身攻击、言语攻击都在法律禁止范围之内的话,我们对法律似乎一点也不了解,也缺少了应当有的敬畏之心。不仅如此,现代中国的公民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尤其是高中生群体问题。本文围绕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展开讨论,以期引起更多教育者的注意。

一、高中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首先,高中生虽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却不知如何做,不懂得维护法律的庄严与神圣。随着我国法律建设不断取得进步,法律意识和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尤其是伴随着广播媒体逐渐扩散普及,许多普通百姓开阔了视野,在法制栏目不遗余力的宣传中获得了法律意识,增强了维权意识。与此同时,从小接触媒体拥有更加开阔视野的年青一代在新形势的教育中也不断接触法律,学习法律,从这一点看,高中生拥有比普通民众更深刻的法律意识。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一代,担当着建设国家、复兴中华梦的重担,其对法律不应该止步于有了法律意识。但高中生对法律的了解更多的还停留在对于法律名词的了解和认识上,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更关键的问题是高中生拥有的法律意识多倾向于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自己应该担负的法律责任有哪些,该如何去做,却很少有人考虑到,至于维护法律的庄严和神圣,维护律法的公平正义性,就更很少有高中生注意。其次,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法律观念淡薄,遇事冲动凭主观行事。高中生自身不但在法律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一系列的不足,而且在遇到一系列突发事件时缺乏灵活机动的意识,往往头脑一冲动就做出了过激行为,基本想不到借助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社会上存在的诸如“权大于法”等一系列有悖于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歪理邪说影响到了高中生,冲淡了他们脑海中的法制观念,再加之他们本身法律知识储备就相对不足,综合上述的种种原因,导致高中生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伤害时不会也不懂得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再次,高中生违法犯罪现象普遍存在。社会不断进步,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高中生如今的见识和享受的物质文明远非上个世纪的人可以想象的。但高中生却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蔑视权威,出现了以下行为:一是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二是打架斗殴、偷窃、抢劫等直接触犯法律的行径。尽管制度还够不到法的严苛,但是制度也同样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是法律的雏形,如果学生不能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话,那么法律也同样得不到他的敬畏。所谓的法律意识往往就体现在这些最简单、最原始、最基础的约束力上。法律的特性就是约束,而最基本的法律意识就是尊重约束,体现公平。

二、高中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高中生的心理年龄远远滞后于身体的成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少,也不具备足够的人生阅历,几乎很少遇到挫折,在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不能够形成坚定稳定的价值取向,往往对是非缺少自己独立的判断,很容易受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也受到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追求物质享受,相互攀比,奢靡成风,这些行为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间接影响了他们对善恶是非的判断。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尽管近些年法制教育走进了学校,学校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没有专业的法律教师,仅凭公安部门偶尔的法制宣传,往往是水过地皮湿,难以入脑入心;二是课程设置上,法律部分往往和政治混溶在一起,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三是许多教师对法律的敬畏心不够,很难在教学中有力地突出法律的神圣。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思想和不良风气对高中生存在很大的干扰。当前的市场经济大大强化了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头脑,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对金钱的渴求程度较为旺盛,再加上受到了一些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观念的侵袭,就很难守住自己的法律底线,以至于误入歧途。这凸显了高中生法制意识不强的现实。

三、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首先,加强法律教育。法律教育虽然包含在学校教育中,但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教材设置和课程安排上往往更注重道德教育和爱国教育,对于法律常识、基本条文和历史都缺乏必要的交代。要想培养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学校就要重视法律教育,把法律课从德育课中独立出来。虽然道德和法律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但二者又截然不同,不可相互替代。加强法律教育就是要突出法律课的地位,明确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对法律产生敬畏。其次,增加新鲜材料。法律是冰冷的,但法律教育的材料必须是生动和新鲜的。如今的法律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现行法律法规而轻法理学、重刑法轻民法、重公法轻私法等不恰当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似乎有着“目光短浅”之嫌,其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学生对当前市面上通用的法律条文和知识有着较为熟悉的了解和掌握,但由于其对该项法律的理论基础等一些相对较为深入的层面缺乏了解,当这些法律进行修订或是有其他的法律条文替代之后,他们对这些新的法律就会产生陌生感,更有甚者还容易使学生对该项法律的如何施用缺乏一定的了解,也就谈不上在具体实践中进行运用和实际操作了。再次,创新法律学习手段。一是在法律学习中多增加一些真实的案列,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中体会到法律的作用,在案例的解决中熟悉各种法律条文,避免法律学习的枯燥和乏味;二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不断培养遵守条文法规的习惯,只有对规定性的东西有尊重的习惯,懂得其对于公平正义的约束力,才能从习惯到内心形成对法律的重视;三是组建法律宣传小组,把学习者变成宣传者和传授者,角色的转换能够帮助高中生体验到法律宣传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从学到教,再从教到学,这一过程能够有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领悟和体会。

作者:霍祎萌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篇6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公民

中图分类号:DF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214-02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1]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公民法律意识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2],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公民是社会成员的法律身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3]公民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力并承担义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全社会法律素质。高校大学生作为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律素养如何既是大学生作为公民个体能够很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维护个人权益履行法定义务的根本保障,也将会影响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应具备的法律意识

1.法律权威意识。当大学生在被问到做人最基本的底线时,回答不触犯法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的只占极少数,这是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权威意识尚未建立的表现。法律权威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法律权威表现在国家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表现在维护执法公平、司法公正。增强法律权威意识,大学生首先要明确宪法和法律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根本的活动准则,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的权利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公民义务也必须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设定,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迫他人履行法定范围之外的义务。

树立法律权威意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法律权威。首先,建立法律信仰。只有从内心深处对法律建立信仰,公民才能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深刻认识法律对一个社会的重要作用,把握法律精神,从而树立法律权威意识。其次,传播法律知识从而影响周围群体。作为社会的进步力量和国家未来主人的大学生不但要自己懂法、守法,还应当积极传播法律知识,使更多的公民了解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更多人的法律信仰,从而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再次,以行动捍卫法律权威。大学生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勇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2.权利义务意识。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观念,是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治观念。马克思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4]中国的宪法和法律非常明确规定了每个公民可以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大学生应当明确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即任何一个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明确无论是行使权力,还是履行义务,都应当在法定界线内进行。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的权利。”[5]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对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了解不够,对于法律制度及诉讼体系了解不充分,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只关注自我利益的实现,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样会形成片面的畸形的权利观,不利于大学生从习惯于享受权利到勇于承担义务的转变。其实,作为整个法律体系核心内容的权利和义务,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大学生应树立慎重行使权利和认真履行义务的意识,培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在法制框架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够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3.自由平等意识。应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由观,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自由是以法律为边界的。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享有一定的行为自由,这种自由只有被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所认可才是权利,否则就不是权利,甚至可能是违法犯罪。中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在法制框架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够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社会主义的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承担和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论任何公民,只要是违反法律,都要依法受到追究。按照法律精神,不承认有任何享受特权的公民,也不承认任何免除法律义务的公民。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任何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社会地位、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别,都要给予平等对待,从而保证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大学生应当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二、大学生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途径

1.重视第一课堂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第一课堂即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之前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升学为主,法律教育缺失;进入大学阶段,学校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法律教育被边缘化。2005年,教育部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到2006年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相关的课时量明显减少,不可能对法律知识系统地展开。虽然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但由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为考察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考试前临时突击简单应付。加之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专业出身五花八门,在法律知识深度、广度有待提高。

“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使学生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律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应突出法律教育的内容,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优化课堂教学,使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有所提高。

2.丰富第二课堂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第二课堂是指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相关的社团活动、讲座等校内活动。纯粹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形成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因为学时有限,课堂普法教育较为理论化,脱离生活实际,要真正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引起学生对法律的关注,还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丰富的形式,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课外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拓展第三课堂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第三课堂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部分。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1)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如参观监狱,旁听审判,参加治安联防值勤,举办模拟法庭,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就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承包合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等与法律相关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使大学生用自己的法律意识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进一步修正、充实自己的法律意识。(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一代新人,切实负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法律思维方法,而且也要具备法律权威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由平等意识。通过三个课堂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从而为其将来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服务整个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孙国华.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455.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宪法(第2版)第二章第23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篇7

关键词: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3-0045-01

一、法律意识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含义

首先,法律意识的含义。从词面理解,法律意识是指个体对法律规范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认知,包括对法律本身与法律适用的评价、理解与解释和对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其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含义。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他们是否具备法律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法治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构建应该是从大学生层面出发,能够反映当代高校学生对法律规范的认知程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理解、应用与期待。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民主法治的完善需要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法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树立法律权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需要大众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能更好地推进法治理念的落实和贯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

大学生是具有社会化特征的群体,他们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能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化角色有清晰的认识,在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应注意的重点

依据法律意识培养的主体需求和法律的性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必须从两个层面入手。

(一)法治主体意识的培养

法治的主体是人民,我们每个人都是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执行者。大学生更需要积极地学法、守法、用法、执法和护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二)法律至上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法律不外乎人情”,法律的权威性不容任何人质疑,它凌驾于任何道德标准之上,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作为法治社会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需要时刻把法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意识。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笔者认为大学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环境,还需改革法制教学,多方位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具体的方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改进高校法制教育理念

在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方式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种是法制教育。高校务必对如今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引起足够重视,联系社会实际,改进教育方法。以前,老师几乎都把法制教育当成一门简单的法律基础知识课,注重法律知识的讲解,现在亟需改变这种观念,重点在于法律思想的浸润。教师可以联系当下涉及法律知识的热点新闻,或者学生关注的问题来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坚持依法治校

任何意识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当下正是依法治国政策的施行阶段,高校需要按照规章制度办学和管理,坚持依法治校,让校园充满法治气息,让学生在法治校园环境中不断提升法制观念。1.完善校园规章和制度。大学校园的规章和管理制度务必要以我国教育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为准绳,保持法律的基本精神。同时,也应该采纳学生的建议,尊重每一个人的法治主体地位。2.严格执行校园规章和制度。校园规章和教学制度需要按章执行,严格打表。“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同样适用于学校的每位成员,做到师生平等,照章办事。

(三)加大校园普法宣传

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把普法宣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宣传之中。高校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讲解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经典案例,如在校报上开设校园法制专栏,充分宣传法律知识;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加大普法力度,让法治精神浸润校园。五、结语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教育工程。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力军,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客观地分析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篇8

笔者针对本人所教两个法学本科专业班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有很多学生都拥有基本的法律知识,但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甚至从未尝试过如何运用。学生并不是没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而是学生缺乏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技巧,当自己遇到侵权行为时,不知道如何有效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目前大部分法律专业的教材在应用实践方面的内容较少,导致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偏重理论,学生所学与实际需求尚有一定距离,所学的法律知识难以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国法律院、系教学内容侧重于法典制度,凡各个科目均以对应存在的各部门法为参照,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为主,分析、讨论案例从之,一般不把职业技能训练作为法学教育的宗旨,而把法律作为一种科学来教授。法学院学生基础知识全面、理论功底扎实,研究能力较强,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法律实务技巧欠缺。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学习基本的法理和知识外,还应当受到法律实务的训练,既具有法学理论,又具有运用法律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我国法学实践教育在提高学生用法技能方面的不足

我国法学教育的实践主要是通过毕业实习来完成。目前毕业实习的弊端表现为:一是时间短。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法律实务,所以在2~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二是范围窄,不具有系统性。学生在实习中,通常是被安排在一个专业法律部门实习,实习内容受到限制。三是缺乏相关管理制度的有效约束,对于实习具体内容、要达到的目标、如何考核等没有详细的要求。四是实习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单位对学生工作能力不满,对学生实习疏于指导,实习生往往成了勤杂工,实习的意义和目标没有被充分体现。由于缺乏相当的实践训练,致使学生的实际执业能力与法律职业所要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在就业初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

法学教育中,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较好方法是诊所教育,学生在一个虚拟或真实的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法律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法律知识的咨询,“诊断”他们的问题,开出法律“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法律方法和法律服务。这一做法类似于医学院校的临床实习,即从实践中学习运用法律的技能。但开展诊所教育的条件要求较高,非我国一般法学院校所能具备,诊所教育顺利开展所要求的经济成本和教学成本很高,目前我国只有屈指可数的一些院校,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帮助下,尝试运用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开设“法律诊所”课程,并建立了自己的“法律诊所”。

三、法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用法技能的实用路径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相对的,并且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教学贵在得法,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要遵循法学专业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在经济条件一般、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法学院校开展法学教育,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能力方面,可以重视以下几种方法的合理运用:

(一)强化案例教学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中,存在有重实体轻程序,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老师们在法学课堂上列举的案例,一般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和现实社会当中的热点、疑难、复杂案例。认为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去思考,提高他们的理论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课堂气氛就活泼了,师生容易良性互动,学生对所授知识也就容易理解。但笔者认为法律实践中的案件绝大部分都是非常普通和简单的,疑难复杂案例毕竟是非常少的,法学需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更要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因为法学是一门面向法律实践的学科,尤其我们国家是一个成文法系国家,实体法律,大家可以很容易找到和了解,更要让学生掌握运用法律的基本程序和技巧,如何选择法律许可的各种路径和方案而实现个人权益的最大维护。例如,在准备打一场民事官司之前,如果你不准备聘请律师为你诉讼,那么你需要自己对案件的诉讼风险进行预测,如证据是否合法充分、诉讼时效是否已过、对方是否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是否需要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等,如果打官司你首先需要确认被告是谁(就是你要对方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或单位),如果被告是个人,那么你还要到对方户籍所在地派出所打印户籍证明,如果被告是单位,那么需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打印该单位的基本注册资料。这些运用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当在我国的法学案例教育中得到重视和加强,既要重实体、重理论、重分析能力,又要重流程、重技能、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案例教育。

(二)熟练运用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由教师创造和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与学生共同参与,在教学情境中分别扮演不同角色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模拟式教学法,可由教师单独模拟、学生单独模拟、教师与学生共同模拟等不同方式。在模拟内容上,包括自我介绍、接待当事人、调查证据、询问案件情况、与司法机关打交道、谈判、法庭辩论、诉讼文书写作等方面的模拟。在模拟对象上,主要有场景的模拟、案件

片段的模拟、事件处理的模拟等等。具体操作方法往往有分组对垒、角色互换、当场演示后评议、跟踪拍摄回放等。如今在法学教学中常常使用的是模拟法庭。这种教学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法律实战经验等益处良多,较有意义。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篇9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调查

(一)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正逐步增强

大学生群体属于高素质群体,受教育水平影响,其法律意识要普遍强于整个被调查群体的平均值。在日常生活中,在解决纠纷时,绝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采取法律途径帮助解决。此外,大学生群体的守法、维权行为及意识也要明显较其他群体高。因此,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正越来越强,当其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选择使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二)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尽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正逐步增强,但法律知识水平整体仍然较低。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多数大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掌握得不全、不牢,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据某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多数对法律知识比较感兴趣,并且也能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在校期间也开展了《法律基础》课程,但是由于课时数量受限,不可能对法律知识系统地展开,加之部分教师受专业限制,很难深入开展,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影响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的获取,导致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存在许多法律盲点。

2.法制观念淡薄。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强调权利和义务,在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中,权利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权利意识指人们对自己正当权利的感知、正确理解和加以捍卫的观念。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就要求对方能够正确认识并尊重这一价值主体,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存在明显的缺陷。

3.法律信仰缺失。法律信仰是一个个体基于对法的认识理解而产生的对法的一种认同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然而,在现实世界里,由权力滥用而滋生的腐败现象普遍存在,此外,一些关于执法部门监管、执法不严,办事效率低下等事情时有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律的威严,削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同,这其中也包括了大学生群体,因此,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也产生了动摇,甚至缺失。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现行法律基础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所致

我国的法律基础课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高校普遍开设,在这二十多年里也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其教学宗旨却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过分注重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播,却忽视了法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管是什么专业、学科性质如何,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区别,导致大学生对法律知识只是略知一二,法律意识、信仰较差。

(二)来自于学生家庭背景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具有重大影响。过于严厉的教育可能会造成个人心理意识差,甚至产生对规则的叛逆心理;而过于宠溺的教育方式则会导致个体对规则的藐视,因此,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社会环境因素,如执法部门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甚至、对法律的轻视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承载着家庭、亲友、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期望,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升和完善自己。然而,在社会竞争目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同样也承受着学习、竞争、经济、情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加之在校大学生大多数又正处在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如若不能妥善处理生理心理问题,则会直接影响到其法律意识的建立。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中国传统的法律观念提倡法律至上、强调人权、强调自由平等,而现代法制观念则更突出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这一点与传统法律观念是有冲突的,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中,要将传统的法律观念转变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这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较强的法律意识的表现。法律思维方式也即按照法律的原理来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多数问题涉及到道德、经济等方面,但如果遇到的问题一旦涉及到法律,就应该从法律角度来思考与处理,换个角度思考,也许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因此,在对大学的教育中,在了解一定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培养其法律思维,帮助其学会使用法律思维来处理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

(三)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身心素质仍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传授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教会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客观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基础》课程的作用就被显现出来了。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为此,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要注意努力提升自己,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只有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让学生信服、佩服。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篇10

一、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现状

201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25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三分之一,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相对应的,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有所提升,但仍存在着法律意识缺失的现象。

1、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低。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首先跟他本人的法律知识有直接关系。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都是通过社会灌输式的普法教育,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新生代农民工掌握的法律知识有所增加,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并没有获得较为深刻的法律意识观念,没有改变自身的法律知识结构。2010年全国总工会报告当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愿意投诉并愿意以集体投诉方式进行的占45.5%,较老一代农民工高出11个百分点。这是进步,但也看出仍有半数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认识不足,缺乏积极主动维权意愿。

2、对法律的信任程度低。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缺失还表现在对法律的信任程度低,新生代农民工对守法仅停留在对法的遵守上,并没有掌握运用法的意识。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对法律知识了解的程度有所提升,但运用能力仍较低。比如在解决工资拖欠问题上,虽然政府和社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但社会类的新闻仍不断在警示我们,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的运用意识不高。

3、权利意识薄弱。权利意识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当其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补救的一种心理反映。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其自身缺乏对权利的认知,更缺乏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利。当然,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也希望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但却出现了不知道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或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不敢反抗、不知如何去处置等现象。这些问题都是权利意识薄弱引起的,从而更显示出其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

二、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心理、态度、知识、观点等社会意识的总称,是实现法治的思想条件。新生代农民工日常工作生活中,比如在签约、购物、办证、就业、讨债等法律现象中均存在具体的法律意识内容,因此法律意识所涉及的面也非常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法律意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内容是对现行法律的心理、态度、知识、观点。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缺失的具体原因,对于提升其法律意识有其重要意义。

1、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知识缺乏。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中学教育,知识水平有明显提升,但由于77.2%的农民工没有接受过法律知识教育的高等教育,所以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匮乏。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知识的掌握都是通过后来媒体宣传、社会宣传或自学而来的。全国总工会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尤其是54.7%的人表示希望学习法律知识。这就显示出,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解法律知识的不足,法律知识的不足也将导致多数问题解决时并不能直接采取法律手段。

2、普法方式和内容滞后。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加强了对新生代农民工普法教育,尤其是在重点地区、重点时间段上,涉及到新生代农民工签约、薪资等问题上力度加大。但有的地方普法的方式相对较陈旧单一。其一,普法方式滞后。仅是按照上级要求,通过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发放法律宣传资料或传单、横幅标语、设置一些法律知识栏等有限的方式展开普法活动。相对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这种方式明显滞后,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其二,普法内容滞后。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普法的内容上要具有针对性,能引起其共鸣,尤其是理论宣传与时事、事件相结合,更能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心中。

3、法律实施力度欠缺。要想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提升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的比例,必须得让新生代农民工看到运用法律手段后的效果。近些年国家出台很多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规定,但这些法规制度有没有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落地,是政府和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涉及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得到充分实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就会速度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也会越来越愿意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可以说,法律实施力度不足,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提升的重要一个原因。

4、相关的法律援助经费缺少。从2003年首个法律援助条例出台,2005年中央首次拨付5000万元专款补助,2006年农民工成为法律援助重点对象,到2012年通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以来,每一年司法部门办理的援助案件数量都在递增。这显示出新生代农民工愿意通过法律援助来解决问题了,但有一部分难题却因为法律援助资金的不足而暂缓。如何解决经费短缺、人员不足,使法律援助制度更加完善,这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愿意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权益。显然,相关法律援助经费不足也是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缺失的一个原因。

三、构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体系的措施

法律首先是通过人们的法律意识来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进入各自的法律角色,确定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方位。所以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对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增强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构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体系迫切重要。

1、普及常用法律知识。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知识的普及是构建提升法律意识体系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知识的普及的内容主要是让其了解常用的实体法:《刑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非常清晰地了解自身的权利、义务,何谓触犯法律及其后果。同时还要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当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运用法律手段采取有效措施,了解程序、步骤、时长等具体问题。普及法律知识的途径也应有所创新。首先,在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中加入法律知识培训。其次,在新生代农民工所任职的企业加大法律知识培训。第三,在新生代农民工主要生活场所加大法律知识宣传。第四,在新生代农民工休息的节假日期间加大法律知识宣传。

2、拓宽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拥有了具备网络功能的手机。中国新闻出版社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50.1%,其中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占比最高,20-29岁的年轻人选择数字阅读占比最高。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之一就是加大网络媒体的运用。除了采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外,政府和社会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以及衍生出来的QQ、微信等渠道进行宣传。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之二就是将新生代农民工迫切需要了解的法律常识通过动漫、动画、图片、照片等方式展示出来,这是作为当前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最喜欢也最易接受的方式。

3、改善执法环境。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加大执法力度,改善执法环境。但从实际情况看,仍存在少数执法不严和执法不公的现象,伤害了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的信任和认可。因此,必须要改善执法环境,加大执法力度,使新生代农民工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树立自己的法律信仰。只有这样,新生代农民工才会相信能够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难题,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手段、遵纪守法,真正树立和提高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