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4:01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篇1

关键词:家校结合;家庭作业;美国;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1-0039-02

家庭和学校在体育教育中加强合作与联系,才能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互补携手并进正在被关注[1]。“家庭参与学校教育(Familyinvolvementineducation)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学校教育革新的重要特征”[2]。2010年美国“国家体育活动计划thenationalphysicalactivityplan(npap)”实施,提出了一系列为改进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的国家倡议,主要指导思想在于创建一种支持美国各阶层人口参加身体活动、形成积极生活方式的民族文化。[3]其中加强学校和家庭体育教育的联系和合作是措施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家庭体育作业在学校得到重视和积极倡导。本文通过对美国家庭体育作业的案例介绍和分析,以期促进人们对不同国家通过家庭和学校联系和合作手段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的了解和认识。

一、美国家庭体育作业的案例介绍[4]

活动名称:柔韧性健身家庭体育作业

活动目的:安排此次家庭体育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能将学校教授的有关提高健康生活水平不同方面的知识在校外进行有效的实践,并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

建议年级:6~8年级。

活动描述:安排这些家庭体育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将身体锻炼方法和行为从学校完整地带入家庭中,并为学生在校外进行锻炼而设计。作业主要针对强健运动系统,提高和改进学生整体的健康水平。

这次安排的家庭作业主要聚焦到有关身体素质与健康等主题,让学生进行阅读并理解。除了阅读,学生还必须完成30分钟的身体锻炼。如果家庭成员同时参与并完成此次家庭体育作业,该生就会得到相应的分数。

本次家庭作业满分为10分,是为帮助那些需要加强校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而设计的家庭体育作业。作业通常安排在一周的开始,截止日期是周五,以便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进行检查。

二、美国家庭体育作业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此实践案例的目的是通过强调对青少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此来进行健康和体育教育,提高健康和体育教育在学校和课外教育体系中价值的认识,其教育价值通过学校更广泛的延伸到家庭。所介绍的案例由体育教师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作业活动所涉及的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此案例作业内容不仅强化了学校教学内容所学的知识,也有课后身体活动实践的内容,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生在学校所学习运动技能和大量的运动知识,课后也通过家庭体育作业实践如何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此案列可以为试图通过学校和家庭进行体育教育来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和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活动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家庭不对称的学校体育复杂结构问题,有利于体育教育应对各种挑战,共同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在家庭方面,父母和看护人也被鼓励进行承诺和共同参与,以确保他们的孩子参加30分钟体育活动或其他健康活动,并鼓励家长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课后家庭体育作业充分发挥了课外体育活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此项活动旨在鼓励家长进一步关注孩子的健康教育,凸显家长在孩子教育联盟中的重要地位,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了家庭与学校体育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家长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使家庭体育教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种延伸或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

从美国家庭体育作业的案例获得的启示在于:

第一,突出了体育教育的个性化。家庭体育作业是连接学校体育教育和家庭体育教育的纽带,作为一种言传身教非常强的家庭体育教育中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是紧密共同体的血缘关系,利于父母有针对性地抓住契机,应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突出体育教育的个性化。通过家庭作业促进家长参与到学校体育教育中,为孩子实现体育教育的个性化奠定基础,并对学校体育教育进行补充。所以,家庭体育作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对学生和家长产生相互影响。家庭体育作业能促进家庭成员督促和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和锻炼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个家庭体育观念、锻炼行为习惯和父母已有的体育知识水平产生影响,反过来家长对学生也产生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第三,丰富了青少年的校外文化生活。学校体育中的教育可以通过家庭来补充和延伸,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丰富学生业余体育生活提供各种辅导和指导。青少年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他们可能是临时辅导员和共同参与者,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家庭体育文化环境。所以,从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通过家庭体育作业受到环境熏染,体验了运动的乐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美国学校体育健身实践案例可以看出,课后家庭体育作业是标志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化,促进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新起点。其最终目的着眼于做出正确体育价值判断和体育行为的落实,并且把对于“健康第一”的情感融入教学和日常行为中,增加健康与体育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体育教育中的联系和合作机会,以期为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发挥强大作用。对处于青少年健康下降这一问题的解决助力,引导家长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是学校体育教育与家庭体育教育的衔接及配合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在于学校、家庭都必须改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形成一种良好的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代薇.现代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功能互补研究――基于个体社会化的视角[D].重庆师范大学,2007:7.

[2]杨启光,陈明选.家庭与学校教育改革的关系:西方的经验与中国的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36.

[3]RussellR.pate.(2009).anationalphysicalactivityplanfortheUnitedStates,JournalofphysicalactivityandHealth,2009,6(Suppl2),S157CS158.2009HumanKinetics,inc.

[4]FlexibilityFitnessHomework[eB/oL]http:///lessonideas/ViewLesson.asp?iD=12686#.V7wCFzVVo-8.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篇2

关键词:农村学校“问题学生”教育有效途径

我在农村学校“问题学生”教育现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学校“问题学生”德育教育的案例,主要是结合班主任在工作中对遇到的“问题学生”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案例,其中包括成功案例也包括失败的案例,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提炼这些案例的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整体全面地分析“问题学生”,实施对策分析、实施学校、家庭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和方法分析做好准备。每类案例从“问题学生”的主要表现、事件调查、教育过程、效果评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纪律方面比较懒散,有违纪行为

主要表现在行为懒散、喜欢我行我素,有违反学校纪律的记录,如拿小叉戳伤同学、聚众打架、在宿舍内做饭。经过调查,这些学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和孩子相处时间少,缺乏相互沟通,缺少关怀和教育。家里只有爷爷和奶奶,从小就对学生比较纵容和溺爱。一方面通过在校教师和班干部对“问题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加强监督,促使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利用班级班风的力量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家长也很配合,愿意花时间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各个方面有比较明显转变,基本没有大的违纪现象,但仍然存在一些小的违纪问题。

二、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成绩不理想

主要表现在无心上学,上课搞小动作,睡觉;不交作业;无视教师的话语。经过调查,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时间管理缺乏,无法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有抄袭和敷衍的情况。父母无暇管理,由其他亲戚监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差,但有想提高学习成绩的愿望,根据自身情况,规定每天完成的学习任务,制定单元目标,同时“软硬兼施”,如果单一采取无条件的包容或者单一的严惩则无法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学生能基本完成学业任务,提高成绩,愿意与教师主动交流。

三、单亲家庭学生成绩下滑,违反校纪

主要表现在学生成绩下滑;经常迟到、旷课、私自离校;与社会人员玩得较多;经常发呆,一个人呆在教室或者校园的一个角落;作业经常不交;上课睡觉、讲话。经过调查,这些学生父母亲一方去世,父母一方工作原因很少管学生,家庭管理松懈;结交社会的人员,不想上学,急切地想踏入社会;家长不愿意配合学校教育。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是人类花园里最娇嫩的、最脆弱的花朵。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学生一起进退。学生生病了,教师亲自为他买药、煎药,用师爱去温暖学生,用情去感化学生,呵护学生的心灵。教师要采取批评教育、多谈心、多鼓励的教育手段,从思想上入手,解决认识问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询问学生心中的想法,然后一起分析、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和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和家长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方式和思路,取得家庭教育的突破。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学生有了较大的改变,旷课现象减少了,迟到和私自离校现象基本没有了,虽然学习还不是不太认真、课堂开小差的情况还存在,但是只要不断引导,学生就一定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四、有网瘾,喜欢打游戏

主要表现在经常拖拉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做事懒散,遇到困难就逃避。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均不愿意开口。经过调查,这些学生喜欢打游戏,经常出入网吧;父母是农民,以种田为生。学生趁父母出去下田地,就会溜出去打游戏。在家也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对他的表现无能为力。或者父母经常给零用钱,少则一元多则十元,而且有求必应。针对此,第一,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保持双方教育的同步性,保证实施效果的最大化;第二,要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教育,以班级中优秀学生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三,要把握孩子特点,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目标引导,同时也要采取聊天的形式,减少教育性对话;第四,要加强注重宿舍巡查,避免学生出校去网吧。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上交及时,喜欢请教同学和老师,成绩有所提高。

五、心灵有“惑”

主要表现在性格倔强、固执;易冲动;有逆反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经过调查,这些学生的父母知识文化低,缺乏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使学生形成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动脑筋,我行我素,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从小在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共同关心和呵护下长大,父母特别溺爱。年龄在同班同学中偏大或者最大。

针对此,第一要利用常规做法辅导一个学期,最后有所提高和好转,但是还不稳定,学生行为变化不明显。第二要策略调整,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一定范围内放大,并给以表扬;并将这种闪光点发展为他们的优点,并将其尽可能地迁移到学习、生活等方面。通过以上两个措施的实施,虽然在开始教育效果不明显,但是要善于分析原因,并结合实际及时调整教育措施。并要注意因势利导,不能为了教育评价标准而抹杀学生的特点。

六、家庭教育单一、粗暴

主要表现在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恐惧感;学生成绩不理想,自卑感强,不愿意与学生主动交往。经过调查,这些学生家长对孩子成才愿望强烈,但往往采取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学生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自理能力差,值日生工作不会做,与她一起值日的学生免不了说她懒,她觉得没有面子,不愿意与学生交往。

针对此,我利用游戏活动,创造交往的条件;指导家庭教育,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

最后学生上课能举手发言而且声音较大;家长也反映学生学习主动,主动帮家长做家务;下课后能与学生交往、做游戏了。

我从纪律方面、学习方面、单亲家庭学生、有网瘾的学生、心灵有“惑”、家庭教育单一粗暴六个案例的梳理和分析、总结,每个类别的案例又从问题学生主要表现、事件调查、教育过程、效果评估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对策分析方面主要采用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主要方法;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作出了许多主动的选择,将师爱作为第一选择;家庭教育方面主要突出转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思路、将班主任工作和父母教育工作结合起来的工作理念和思路。这些教育效果的取得和学校整理实施系列教育活动是分不开的。如:“文明礼仪、感恩活动”、“关注心灵、快乐成长”、“校园主题活动”、“学校开放日”、定期召开家长会、“集中家访”等活动。这些案例和学校教育活动,为全面实施德育教育和问题学生分析,采取措施,以及为最后的实施、效果评估都提供了很多的有益探索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石磊.关注农村“问题学生”,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临汾日报,2006,12,21,第三版.

[2]苏美莹.“问题学生”帮教转化的思路探索.教育革新,2008,12.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篇3

   由于中学生处在人生比较微妙、敏感的年龄段,自省、自律及判断识别能力相对弱化,在遭遇一些困难、挫折或家庭重大变故时,往往会产生悲观、烦恼、焦虑、狐独等消极情绪,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发生行为紊乱,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面对中学生这些常见的心理危机,如果班主任或家长放任不管,错失教育黄金时期,后果将很严重,轻则神经衰弱,影响正常的学习,重则精神抑郁错乱,滋生社会问题。

   下面是几则个案:

   案例一:初一某女生,刚进校不到一个月,老师就发现她有吸烟、喝酒、打牌、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恶习。后来经了解她有这些恶习是因为父母平时对她的关心少,加之家里有一个残疾的哥哥,父母常为所累,家里经常闹得发生口角。

   案例二:初二学生张某,初一时是一个成绩比较优秀、热心为同学们服务、遵规守纪的同学;初二时,上课变得精神恍惚,成绩明显下降,下课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后经了解,才知道是因为父母离异所致。

   案例三:初三一男生王某与女生陈某“恋爱”,被老师发现并配合家长一起做工作,女生终于醒悟,与男生断绝来往;男生被拒绝后始终无法摆脱被“抛弃”的阴影,时常精神不集中,无法安心学习,成绩跟着每况愈下。

   不难看出,案例一和案例二所反映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其危机根源在家庭。这里涉及到一个家庭教育问题。教育社会学告诉我们,在教育社会化进程中,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影响着孩子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发展。家庭教育是以缩影的形式,几乎包涵了学校及社会机构的影响具有先主性、多维性、密切性、统一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值得注意,这包括:家长的教育期望值,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家庭的情感氛围等。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来看,相互渗透、多方面联系配合,可以有效地为孩子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支持。

   上述两个案例,案例一属于典型的家庭情感氛围淡漠,致使孩子在尚未完成从家庭的强烈服从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即受到情感打击,造成心理危机。案例二则与家庭单亲式教育有关。所谓单亲式教育,一是指双亲虽在,但经常是由双亲某一方实施教育行为;二是指离异家庭。很显然,该案例属于离异家庭单亲教育。这种特定家庭环境里生活的孩子,其教育的缺陷是很难修复的,它需要从别的环境里“移情呵护”,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给予特别的情感关注,其中班主任及其他接触密切的人员能否有恰当的情感给予是关键。

   案例三,便是常见的所谓早恋问题。青春期对学生产生的情感冲击,已经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正确处理青春期问题,是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呵护,是对学生青春期成长的负责。尽管社会开放度已今非昔比,但青春期问题在我国各地仍属大问题。初中学校对此问题无法回避,如何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广大学生安全渡过青春期,值得大家思考。

   对于上述学生心理危机,作为班主任应怎样处理?首先,班主任不能歧视学生,应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满腔热情地倾听学生的诉说,让学生对你产生强烈的信任感,把你当成知心朋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班主任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中学生可塑性较大,教师一定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再次,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协调好社会、学生和家庭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工作。另外,班主任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水平,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做到一把锁至少有一把钥匙开,决不能一把钥匙开万把锁。

   如何让学生避免心理危机呢?我以为班主任应做好下面的工作:

   第一,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班主任工作要有预见性,防患于未然;利用发展性的教育观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烦恼,形成学生的心理能力;正确看待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相信明天更美好。

   第二,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要积极参加学校、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关心他人;遇到困难找家长或老师,做到心情开朗,同时多看有益的书,提高生活情趣。

   第三,针对家庭因素诱发的学生心理危机,应当让学生明白,这不是一种个别现象,不是一种特殊遭遇,不少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同时,应当培养学生“以德报怨”的胸襟——心远地自偏,内心就会平静地看待这一切。至于青春期问题,不可惊讶,不可棒打,承认是一种正常心理需求,不过,应当让学生明白,过早地选择,意味着过早地失去;今日令你着迷亮点,明天说不定就会黯然失色。坦留言早恋的情感美好,如实告知其中不利影响,学生会从心理接受,一切将会释然。

   第四,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班主任应经常提醒和开导学生,一个人不经挫折就不成熟,不经磨难就不能真正长大,遇到挫折困难,要顶住。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意志坚强,精神乐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篇4

【关键词】德育法律案例教学组织过程实施原则

一、中职院校德育课案例教学的创新与独到

所谓德育课堂上的案例,就是在真实的德育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或者案件,是对法律条文的事实描述,包括法律基础、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而所谓德育课法律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法律条文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作为中职学生,他们的年龄较之于大学生而言,还比较小。因此,如果采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和逆反的心理。所以,在中职院校德育课上,如果选用比较新颖独特的案例教学,则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中职院校德育课法律教学的案例选择标准

(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在案例教学实施前,首先涉及案例的选择。我认为在案例的选取上要精练贴切,要注意挑选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这样就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选择的案例必须注重时代性和时效性

案例的选择要新颖及时,因为那些往往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当代现实意义的案例,一旦用上了,就能激起学生兴趣从而增加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课时,我选择了四个典型的案例,分别是“酒瓶爆炸伤害消费者,产品存缺陷厂家赔偿”案例;“打瘦脸针中毒,患者流泪索赔偿”;“7旬老太逛超市摔成骨折,地板上存水渍获赔4万”案例;“装修质量有瑕疵,业主要求索赔”案例。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引发学生情感的认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触发他们迫切要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愿望。这里精选的案例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使得课的结构精练紧凑而又有实效。

三、中职院校德育课法律教学的组织全过程

(一)案例引入

在法律课堂选用的案例,一般来说有以下两类:一类是自己亲手经办的,但无需保密的案例,另一类是已经公开的案例。对前者,我会介绍一些自己经办这些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我会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案件的选择一定要具有典型性,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而且,必须是我们生活中联系比较紧密的案件,并且能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

课前,我会对需要讲解的案例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现在,我们法院有很多司法案例,但这些案例并不是都适用于教学活动。通过筛选,我会对要讲解的案例先进行分析,找到最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

(二)案例讨论

在引入案件以后,学生一定要开动脑筋,进行讨论。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点,我让他们讨论的题目都不会太难。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案例中,最大的难题在哪里?最核心的精髓在哪里?最关键的法律条文在哪里?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学生们的水平一定能够得到提高。而这种讨论,也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是一根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学生,则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大胆推理、讨论、提炼、提高。

(三)概括总结

在刚才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纷纷畅所欲言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又热闹,必然会出现许多重复的,或者是对立的观点。讨论结束前,作为老师,一定要讨论进行总结和概括,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会碰撞出夺目的火花,作为老师,我们也予以肯定和表扬。

这一阶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总结的过程,既是回顾,也是学习。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的学生以鼓舞。

四、中职院校德育课法律教学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去法庭观看一场案件的审判

这是法学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形式之一。因为本人既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兼职法律工作者,在这方面,笔者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

在很多次的课堂教学中,为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庭审的现场效果作用,我带领着上德育课的学生走进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观摩真实案件审判。

有一次,同学们主要观看了一位在一起抢劫案中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的审判过程。按照审判程序和有关法律规定,该罪犯最终判刑5年6个月。在观看审判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法律之威严,了解到法官在审判时如何做到公正、如何处理实际操作中的“执行难”以及法院的基本流程与运作等问题。

那次的观摩,同学们纷纷表示印象深刻,收获很大,使他们进一步增强了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深刻体会到法律在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的重大作用,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深入基层、学用结合的动力。同学们都说,这种形式比课堂上枯燥的说教要强上一百倍。

(二)在课堂上设置“模拟法庭”

由于模拟法庭是学生在可控制的环境下,由学生自己亲自参与的实训活动,而且它是可以多次重复进行的实训活动,因此,指导教师可以有目的、有次序地开展教学组织和指导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实训锻炼机会。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法学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成长的宗旨的法学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尽可能地发掘自身潜力,力求为我们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为良好的氛围。所以,我在课堂上会组织实施模拟法庭系列活动,通过对当代中国法庭审判的真实演绎,尽可能地发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法学的实践中来。

通过创设“模拟法庭”,学生初步了解了庭审的基本程序,了解了法庭工作人员的不同职责。另外,通过模拟法庭活动,也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法律知识,感受法律的公正与尊严,当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能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我们可以通过对典型案例庭审过程的表演和再现,感受法庭的公正与严肃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守法的觉悟、用法的意识。

实际上,在上课的过程中,在模拟法庭的活动中,我总是被同学们在活动中体现的睿智和出色的能力所折服。诚然,也许我们在座的同学这一生都不会走上法庭,但是作为现代公民,为了更好地捍卫公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同学们了解法庭,并勇敢的走向法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捍卫法律的尊严。这也是我们德育课“育人”的目的所在。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进行案例讨论

这种形式是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进行的,对课堂布置的要求比较简单。如果同行的老师去法院观摩不太方便,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曾使用过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多媒体技术讨论法是指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庭审教学录像或学生实训实况录像在课堂上播放,并由指导老师评讲的教学方法。优点是方便、快捷,学生能通过视听多方面的刺激,来了解法律常识,普及德育教育。缺点是目前的视听资料比较少,希望同行的专家学者能集思广益,参与进来,完善我们的资料配备。

(四)课堂讲授指导和讨论

这是基于传统方法上的一种延伸。毕竟,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取代最传统的教学法――课堂讲授指导和讨论。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真谛。课堂讲授指导法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各种法律知识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是指老师在课堂上以案件本身为载体,提出各种问题展开讨论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作为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创新的过渡,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在中职院校德育课的课堂中,我们主张颠覆传统,大胆创新,把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案例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的实践运用,我们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到案例中去发现问题,自主、合作地去解决问题,从而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淑波.法律案例教学与教学系统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2]郑洪祥.案例教学五要[J].资料通讯,2000(Z1).

[3]史秀英.案例教学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共沈阳市委党校学报,2001(02).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篇5

一、加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接触法律实践的最直接、最经济的途径。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运用具体的案例去形象地说明法学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其中的案例是指一个实际或虚拟的情节事件。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19世纪末,时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郎戴尔将“苏格拉底方法”引入法学教育之中,与英美法的创制相结合,形成了流行于当今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注意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优点在于活跃课题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点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全面,对不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说可能适得其反。显然,一门或每门课程从头到尾都用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现实的。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第二,先放后收。即在讲完案例后,应当先组织学生讨论、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评议。第三,课堂上应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案例分析宜安排在基本理论讲解之后,辅助学生对理论的印证和理解。

二、丰富诊所式教学

诊所式教学在国内高校正逐渐普及,但是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作为古老的科学,法学和医学在价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医学技术在于预防和治疗人的不健康的身体,而法学技术在于预防和治疗人的不健康的行为,但二者的价值都在保障人的权利与自由,促进社会主体的健康发展。在科学的传承方式上,两者也相辅相成,互为借鉴。诊所式教学方法就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在医学院就读的学生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从事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病和治疗),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过程,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件,直面各种社会冲突和纠纷,从而巩固法律知识,培养法律职业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提高。诊所式教学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如今在美国,诊所式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校内真实当事人诊所、校外当事人诊所和模拟诊所,等等。2000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七所院校率先在全国开设法律诊所教育课程,开始把诊所式教学方法引入法律教学实践的实验。目前,我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法律诊所教育课程。随着我国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诊所式教学方法必将得到广泛地应用。

三、鼓励建立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是指为学生创建―个法庭场景、让学生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感受庭审过程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对本科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法庭旁听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看中学,学中看”,亲身感受庭审程序;同时,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的模拟法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这是检验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途径。让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案件处理,运用法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何在,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模拟法庭的设计大体为分为三个阶段。1.模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教师选择案例素材、分配案件角色、布置模拟环境、进行彩排预演,等等。庭前准备阶段的工作至关重要,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着模拟法庭效果的成败。2.模拟审判阶段。该阶段,程序是最重要的,必须与诉讼法相关规定相一致。同时,法庭上的座位安排、各角色的着装也要与实际相同。教师应当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给参与审判的学生以想象和发挥的空间,锻炼学生应变和现场表达的能力。3.模拟后的总结阶段。模拟庭审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在模拟庭审中的角色分析一点评,并指明该案的重、难点问题以及法律依据或法理依据。这样就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地反馈到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篇6

关键词:辅导员;生命教育;角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42-02

一、绪论

大学生是社会给予了厚望的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近年来大学生轻生事件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令家庭感到悲痛,令社会感到痛心,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各高校及社会各级部门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及自杀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点。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应认识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准确定位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角色,精准分析危机干预策略有利于维护并构建和谐、安全、稳定的大学校园环境。

二、具体案例

案例一:小华(化名)来自农村,曾就读于江西某大学。该生家庭比较特殊,父亲为三级残废,患有皮肤癌;母亲为家庭妇女,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因近亲结婚,小华两个哥哥均为弱智,无工作能力,且30多岁仍没有结婚。小华为家中唯一智力健全的人且学习成绩突出,父母对他的期望值很高,但农村的重男轻女意识使得两个哥哥对其偏见很大。该生在大二上学期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

案例二:小兰(化名)也来自农村,曾就读于江西某大学。小兰家庭较贫困,父母亲为农民,靠在外打零工谋生。该生家庭为组合家庭,父母在40多岁才有了小兰,对其十分偏爱,期望值非常高。正因为如此,小兰的同父异母兄长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该生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大三上学期有一门课程没发挥好,同时在是否考研问题上小兰受父母亲的不同意见犹豫不决,其母亲支持继续读书,但父亲要求其参加工作以减轻家庭压力,加上较复杂的感情恋爱经历,小兰在大三时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

案例三:小强(化名),曾是江西某民办高校学生,大三时在宿舍自杀身亡。经了解,小强系“意外”死亡。该生在宿舍1.5米的床栏上体验上吊自杀(该生身高1.75米),并告知宿友若自己无法忍受且不能站起时会挥手示意,室友便可将自己救下,但室友一直没有收到小强发出的信号,待室友将小强放下时,小强已经气绝身亡了。事后警方调查得知,在小强电脑中全是日本有关体验自杀的文件资料,在这之前,小强已体验过割腕、喝药等自杀方式,并称“很享受”这种欲死却不成的感觉。

三、高校辅导员在生命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及策略分析

以上三个案例令人非常痛心,痛定思痛,笔者从案例中思考出了辅导员的角色及策略。综观三个案例,我们可发现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家庭关系、经济基础、学习压力、感情、职业规划压力及心理等因素引起的。因此,作为跟学生接触最频繁的高校辅导员,应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并分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首先,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案例一和案例二的主人公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不同的是案例二中的小兰一直名列前茅,但一次考试没有发挥好却成为她走上不归路的诱因之一。由此案例可得出辅导员千万不要忽视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而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因想不通、钻牛角尖而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了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辅导员应建立学生学习动态档案,关注学生的成绩变化情况,及时跟进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尽可能淡化成绩排名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及时开导因成绩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和要强心理,开导并帮助其找出导致成绩起伏的主要原因。

其次,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经纪人。就业或升学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的最终归宿。同出师门的同学一旦发现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如其他人,则有可能会产生心理扭曲感,认为四年学习毫无价值,从而对人生失去向往,导致用自杀来逃避就业压力,用死亡来维护虚幻的自尊。案列二中的小兰因为对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再加上父母亲的意见不一而让她无法选择,并最终选择自杀来逃避选择。对此,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积极帮助学生认清优劣势,帮助他们规划好职业生涯。同时,多渠道、全方位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再次,辅导员是家庭问题的清障者。家庭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的自杀倾向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等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1]。小华与小兰家庭环境都很复杂,人口多、经济困难,这些共同特点也成为两者结束自己生命的关键诱因。为了清除家庭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辅导员应摸清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建立学生家庭档案,重点掌握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人口众多、父母关系不和谐、留守学生等家庭的孩子的情况。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因缺少家庭良好环境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此,辅导员应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经常与他们沟通,尽可能打开他们的心扉,营造出和谐关爱的气氛。

此外,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与情感的呵护者。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难中之难。案例二中的小兰感情经历很复杂,她在高中时曾有一个男朋友,大学时又与另一个男生发展了恋爱关系,在遗书中她透露了两者的选择问题是她走上不归路的原因之一。案例三中的小强在对待生命过程中的心理扭曲、心理极度不健康是其“意外自杀”的真正原因。小强“研究”各种自杀方式,“享受”自杀不成带给自己的说明他的心理已扭曲变态。为了呵护学生的感情与心理,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以便更好的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会甄别心理问题与思想教育问题。在大学生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课,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心理教育让进校新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具备抵抗和化解危机的能力[2]。开展严格的心理健康测评,建立详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特殊群体。对于心理变态的学生,辅导员应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依托权威的心理机构或精神疾病专科做出有效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辅导员应做好大学生情感与心理的呵护者,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正确处理情感恋爱关系,积极完善人格,调节好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辅导员还应做好清除轻生事件不良影响的卫生员。笔者在自杀事件的善后处理中发现,逝者已矣,但事件却对其他同学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恐慌。因此,当轻生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应及时承担起清除不良影响的卫生员角色,做学生恐慌心理的安抚者,家长悲伤情感的慰藉者,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矛盾的沟通者[3],积极做好善后工作,抹除事件的不良影响。召开大学生生命安全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身边的案例告知大学生珍爱生命。建立以学院、班主任、班干部、寝室长、心理委员为主的五级安全预警联动机制,在学生中设立“耳目”,一旦发现情绪或心理异常者,立即报告辅导员以及时排除障碍。

四、结语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集学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作,需要多部门的联动才能更好的完善。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的角色,根据角色定位更好的服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生命教育课题。

参考文献:

[1]杨惠琴,翟瑞.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7-120.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篇7

关键词:案例研究;案例展示;分析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47-01

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众多家长的重视与关注,成为社会所纯在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素是: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人格的发展,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而这一重任需要我们中小学教师高度重视,落实实施。

案例研究:被遗弃孩子的心灵呼唤

一、案例展示

张玉颖(化名),六年级女孩。

五年级时我接上这个班时,张玉颖同学学习,生活,思想都比较单纯,成绩出众,爱好文艺,上进心强,很有个性。到了五年级第二学期,她的变化极大。表现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总是看着窗外呆呆的出神,甚至出现多次不完成作业的现象。面容疲惫,成绩直线下降。我多次找她谈话,希望能找到原因,而每次她只是哭,用牙齿咬住嘴唇,流露出异常悲伤的样子。我知道这其中必定有原因,只有安慰她,说一些激励她上进的话,便打住了话题。后来我经过家访,走访邻居。从带她的奶奶和邻居口中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闹离婚,谁都不愿意要孩子。孩子成了“弃养儿”。12岁的孩子心灵深处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她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连接父母的身上,为了有一个健全健康的家庭,孩子在努力。我理解她心中的难过和幻想。背着她找过她的父母,给她奶奶买过煤球……利用单独谈话、班会、语文课堂,营造和谐和信赖,让她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培养她坚强的性格,拼搏的意志。如今她已从困境中走出,擦干了泪水,有信心有勇气去挑战明天的辉煌……

二、案例分析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案例已是屡见不鲜,单亲家庭的子女也是遍及校园,我们班主任每年都要遇到这样类似的案例。许多单亲家庭发生变故后,孩子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帮助,长期积累起来,导致心理上的交往障碍。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方法,这些孩子将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大气难成。

我是这样教育他们的:

1、及时掌握学生动向,发现不良倾向及时解决。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学生建立信赖,做知心朋友。

3、采用家访,走访,个别交谈等形式,尽快弄清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矛盾的根源。

4、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露同情的给予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情感上的呵护,使其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5、与家长多交流,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法,使事情向理想化转移。

6、培养她们坚强的意志,以及自信,自强,自立的性格,勇敢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挫折。

三、案例启示

1、信赖创造美好的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班主任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心理素养,严肃而不缺乏温和的与学生进行感情的交融,与学生同乐、同忧。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老师倾诉真情,再根据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

2、不吝啬赞誉的语言,扬长避短

许多单亲家庭发生变故后,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帮助,长期积累起来,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交往障碍,消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形成自卑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促使他们上进。

3、以多样化的形式,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开班会、队会、心理专栏、心理讲座、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指导他们在生活上去学会自立、自强和自信。

4、点击心灵,让学生摆脱困惑和迷茫

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因而班主任要想疏导学生摆脱困惑和迷茫,必须顺藤摸瓜,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抓住心理特征,点击心灵,解开“心结”,才能让他们的世界春色满园。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篇8

“模拟法庭进校园”是我们学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又一项新举措,它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模拟法庭进校园”形式,为创建“零犯罪校园”提供了法律保障。该举措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得到较系统的法制教育。逐步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的学校法制教育网络和体系,可以防止空洞的说教。实践证明,“模拟法庭进校园”是一项深得人心、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方式,下面我就具体说说我们学校的做法。

一、“模拟法庭进校园”的活动深得人心

“模拟法庭进校园”是指在教师或者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指导下,以司法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在学校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活动。

“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司法基本技能等,通过分析和研究案例,模拟案件的处理,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把握好案情与法律间的关系,做到活学活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特点

1.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贴近学生生活,更少说教

“模拟法庭进校园”是青少年法制宣传的重要措施和方式,融知识性、教育性、警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更好地理解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明白“实施违法犯罪必受法律制裁”的道理。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庄严神圣的法庭氛围中感受法律的神圣、威严、公平、公正,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对真实法庭审理过程的演示,摆脱了单纯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亲身实践相关的法律知识,让法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

2.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响应国家“推进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教育方式生动活泼

为响应“推进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按照依法治校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教育发展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师生成长相结合,求实创新,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为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丰富师生文化生活,更为了使师生了解法律、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做一个真正的法制公民,以真实的案例、生动的庭审现场达到最大的宣传警示作用,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

3.法制教育方法多样化,学生学法、用法氛围浓厚

根据调查,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校园法制教育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模拟法庭进校园”,改变了过去单纯给青少年灌输法律知识的宣教模式,以更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学生模拟组成法庭上的各种角色,演绎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真实案例,活动开始,通过一幕“情景剧”的方式将真实案例回放,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使整个表演更为生动。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篇9

一、问题提出

概念综述:留守学生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务工,孩子却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是指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或离家出走,生活起居由父亲或母亲单独照顾的学生。教育策略就是如何帮助这些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相应对策。

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学生;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孩子也随之增多,“隔代教育”现象突出。

现实背景: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存在消极、孤独、自卑、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

鉴于以上背景,我们的研究课题《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教育策略研究》应运而生。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农村高中――临澧县一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教育策略。

三、研究综述

当前国内外对留守和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现状问题已有四方面的研究:①介绍了国内外的概况。②对他们教育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③教育问题的成因。④教育对策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消除和解决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行为、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利于丰富、完善和发展相关理论,促使学校问题学生大面积减少。

2.研究价值

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实现对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中的后进学生的转化,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给其他学校乃至全国留守和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第二部分理论依据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情感上平等对待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同时,注重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要使学生成为健全的人,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人格的建设性变化”。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受益终身。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矛盾的共性,同时又各有自己的个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部分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实现“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目标。

二、研究内容

1.调查、统计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学习状况、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纪意识、心理状况等情况,分析现状。

2.制定、完善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评价量表,分析不良行为习惯、心理形成的原因。

3.探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4.针对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5.分析实施有效教育策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制约因素,探究预防和处理学生各种问题的有效措施,健全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四部分研究的措施与做法

一、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

启动、筹备、组建队伍,设计总体方案并组织论证,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第一阶段具体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3年10月)

本阶段是研究的关键阶段,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研究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5月)

聘请专家进行终端结题论证,接受上级对本课题研究的评估,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并使之在临澧县乃至常德市各中学推广,发挥其社会价值。

三、措施与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明确指导思想

我们采用了个别钻研、集中校本培训与学习、专题报告、会议交流等方法,狠抓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理论、新课改理念的系统学习和外出培训学习。

2.收集整理课题相关资料,形成案例

每学期,课题组专门给每一位教师配发一个笔记本,进行业务笔记的记载。同时,学生科给班主任发放一个德育工作手册,要求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记载,形成案例资料。

3.“四个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1)把“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四种教育科研方法有机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2)按照“整体―分块―整体”的整合思路,规划实施研究的具体步骤。

(3)把“个人研究”与“集思广益”结合起来,发挥每一个研究教师的研究潜能。

(4)把每周星期四的学科常规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活动结合起来,科学安排研究时间。

4.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课题研究的保障和经验来源

(1)通过个案研究、追踪记载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校园网络信息传输,搭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的互动平台,“教室―网络,教师―网络,学生―网络”的联系平台,“教师―家长,学校―家长,学生―家长”的沟通平台。

(2)开展课题组教师研究经验交流会,每周星期四下午为交流会时间。

(3)课题组把课题研究中积累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经验,放到校园网“烛光专辑”栏目。

第五部分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方面

了解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群体的学习、行为、生活、心理等现状,按照群体、性格、成绩行为、心理健康程度等方面总结了这一群体后进生的类型及表现形式,按照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总结出问题形成的原因。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方面

1.掌握了较为科学的研究、教育方法,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性较强、具有实效性的教育策略,即分类指导、目标激励、榜样引领、自我管理、亲子沟通等五项策略。

2.通过研究,建立了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制度、家长培训制度、教育评估制度、教育帮扶制度、学校寄宿制度、家访制度等六种制度。

3.形成了优化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激励教育、文化氛围教育、分层教育、专题主渠道教育等五类教育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方面

培养了一支较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撰写了一些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案例、论文和报告。

第六部分研究成果及反响

一、研究成果

1.课题的研究明显改善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在近三年学校学考、高考中学科成绩优秀率、合格率均进入了常德市先进水平。

2.构建了破除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教育转化体系。课题组根据研究内容总结出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社会、家庭、学校三大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五项策略、六种制度和七类措施的综合教育转化体系。

3.撰写了大量论文、案例,形成了一个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优化的研究资料库。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发表并获奖的论文共有105篇,并形成了论文集。撰写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成长的教育案例与故事个案近百篇,并形成教研资料库。

二、社会反响

1.校内反响

(1)教师反响。增强了教师关于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研究意识,为推动教师行动研究常态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2)学生反响。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在全体学生中受到普遍关注,这一弱势群体不再受到忽视,而是受到同学学习和生活上的照顾。

2.校外反响

(1)兄弟学校反响。几年来,我们接待来自省、市各级领导及石门一中、常德市二中、七中、汉寿一中、桃源一中、澧县一中、慈利一中、田家邴实验中学等兄弟学校专家、教师200多人次来我校参观取经。

(2)家长反响。通过“家校通”网络平台,由班主任向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家人进行联系,使远方的家长能及时了解各自的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并相互交流教育体会和经验。

(3)各界反响。爱心人士积极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如我县佘市镇一位张姓农民,自己的女儿早已从我校考上西南政法大学,但他的这种爱心行动一直在延续。

第七部分问题讨论

一、学校与社会在解决单亲家庭学生和留守学生问题上如何合理配合

从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的角度如何转化单亲家庭学生和留守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学生?如何划分社会(政府)、家庭与学校在该问题上的责任与义务?

二、课题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课题组教师所掌握的材料有限,视野比较狭窄,理论高度并不高。

2.对学生群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表现形式理解不够深入,研究工作停留于表层。

3.将重点局限于这两类学生中的后进生,对于表现正常甚至优秀的学生反而有所忽视。

4.消除这类学生群体的行为、心理障碍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

参考文献:

[1]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学生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5.

[2]胡慷,周琳,胡罗斌.道德教育与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8).

[3]张丽艳.单亲家庭高中学生的学校教育策略[D].苏州大学,2009.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篇10

1.实习阶段可以看做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缓冲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逐步的接触实际的法律事务工作,跟原来的学校教育完全不同,这阶段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但是也恰恰是由于法律事务需要实际的操作经验,这也导致了很多到司法事务部门实习的学生根本就无法接触到实际的工作,而只是进行一些简单事务性工作,学校在进行实习验收的时候也只是需要司法事务部门的一纸公章,更何况实习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学生还要面临毕业工作,论文答辩等等事务,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这也是实习效果很差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学生在实习完之后能够学习到的东西太少,而相对来说法律相关从业人员的门槛又比较高,很多毕业生根本拿不出过硬的实习材料,就业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旁听是感受法庭气氛,实际进行案例剖析并进行庭后讨论最佳的做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旁听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一些高校组织的庭审现场出现了法学专业的学生表现出外行才该有的好奇与围观心态,更有的学生会认为旁听没有什么作用,消极的认为旁听只是学校组织的活动任务,对于旁听并不主动,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要让学生明白一点,法庭现场是每个法律从业者将来必须要面临且必须要熟悉的地方,要严肃对待,只要有机会亲临法庭现场就要认真旁听并作好庭审笔记,老师要组织分组讨论或者辩论,这样才能让旁听起到作用。

3.讨论与交流是法学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案例教育的最大意义就是在于能够例举出实际案例供大家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也可设立辩论小组进行原告方与辩护方的实际演练,这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很多把经典案例视为一纸空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轻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本就无法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案例教育的目的无法达到。实践出真知,在法律行业更是如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这一原则,因为任何脱离实际的说教都是没有意义的,法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法学教育工作者从法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实践方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国的法治建设发展迅速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有一些地方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借鉴的,法律在越开明发达的国家会越受到重视,西方一些国家的法制建设已经进行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中有很多地方我们可以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借鉴,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对自己好为什么不用呢?在法学教育中也是如此,案例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早在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就已经发明了判例教学法,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是,案例更注重让学生作为旁观者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剖而判例法更注重让学生去思考,如果我是原告方或者辩护方应该怎样进行工作,这一点点进步的意义是重大的,设身处地的把控辩双方的身份安到自己身上和在旁边进行旁观者似得解读,哪个更有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本科教育阶段或许不是法学教育的最高阶段但是可以是学生最开始接触法律案件的基础阶段,夯实基础,随时随刻的确认“律师”思维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就业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法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出去课堂教育之外学校也要注意到为学生搭建学习的第二平台,多为第二平台就是一些法务实习机会展现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联系法务相关的单位,而更多的学校可以采取搭建课外法庭等办法,最主要的原则是学生参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的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智慧,最好是让学生全程的组织策划辩论,老师提出改进建议。而最主要的是要树立课外活动的严肃性,形式主义不能要,要让学生明白所进行的每一项活动都与就业相关,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严肃性。正所谓业精于专荒于嬉毁于随,每种不严肃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鼓励学生在一些专业的法律相关杂志上进行投稿或者组建自己的杂志,这也是对学生全方面的考验。组建各种团体进行校内外的交流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能够与实际相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模拟法庭一直被视为最具有教学效果的方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严肃对待。这种严肃性应该贯彻活动的组织之初,过程和结果,学校要从考核阶层把模拟法庭重视起来。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学校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在组织之初就要表明庭审的严肃性,对于控辩双方的辩论要派有影响力的教师进行评判,并要求旁听的同学进行梳理与归纳,写出自己的控辩方法,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严肃的对待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即使是旁听也要求有深刻的剖析与解读,法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从业方向毕竟需要与法律相关,有法律的思维方式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模拟法庭仅仅是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灌输学生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真正的以一名律师或者法律从业者的身份进行思考,这对于学生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是学校在此时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于学生而言学校是学习的平台,而对于学校来说输送怎样的人才或者让毕业生以怎样的一种方式融入社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而大学生的质量也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的放任态度,由于人数过多,学校不可能推荐每个学生去比较好的单位进行实习,这就要求高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进行简单的筛选,尤其是法学专业更是如此。法律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实习去充实自己的简历,在学则优秀的毕业生进行实习的同时也要与实习单位沟通好,学校要从思想上重视,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率,也就是说学校要在学生的实习阶段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样能够让学生也能够重视实习,交一份满意的实习报告。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教育方案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创新,诊所法律教育就是很值得借鉴的方法之一。